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山东通志

66-山東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三
  山東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三

  藝文志十三【說】

  顔真卿守平原說      【宋】蘇 軾

  古之任人無内外輕重之異故雖漢宣之急賢蕭望之之得君猶更出治民然後大用非獨歷試人材亦以維持四方均内外勢也唐至中世重内輕外大臣非以罪不出守郡雖藩鎮帥守亦以不如寺監僚佐故郡縣多不得人祿山之亂河北二十四郡一朝降賊獨有一顔真卿而明皇初不識也此重内輕外之弊不可不為鑒戒

  周禮三德說        【宋】朱 熹

  或問師氏之官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何也曰至德云者誠意正心端本清源之事道則天人性命之理事物當然之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術也敏德云者彊志力行畜德廣業之事行則理之所當為日可見之跡也孝德云者尊祖愛親不忘其所由生之事知逆惡則以得於己者篤實深固有以真知彼之逆惡而自不忍為者也凡此三者雖曰各以其材品之高下資質之所宜而教之然亦未有專務其一而可以為成人者也是以列而言之以見其相須為用而不可偏廢之意蓋不知至德則敏德者散漫無統固不免乎篤學力行而不知道之譏然不務敏德而一於至則又無以廣業而有空虚之弊不知敏德則孝德者僅為匹夫之行而不足以通於神明然不務孝德而一於敏則又無以立本而有悖德之累是以兼陳備舉而無所遺此先王之教所以本末相資精粗兩盡而不倚於一偏也其又曰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何也曰德也者得於心而無所勉者也行則其所行之法而已蓋不本之以其德則無所自得而行不能以自修不實之以其行則無所持循而德不能以自進是以既教之以三德而必以三行繼之則雖其至末至粗亦無不進而德之修也不自覺矣然是三者似皆孝德之行而已至於至德敏德則無與焉蓋二者之行本無常師必協於一然後有以獨見而自得之固非教者所得而預言也唯孝德則其事為可指故又推其類而兼為友順之目以詳教之以為學者雖或未得於心而事亦可得而勉使其行之不已而得於心焉則進乎德而無待於勉矣况其又能即是而充之以周於事而泝其原則孰謂至德敏德之不可至哉或曰三德之教大學之學也三行之教小學之學也鄉三物之為教也亦然而已矣

  樂記動靜說        【宋】朱 熹

  樂記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何也曰此言性情之妙人之所生而有者也蓋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未感也純粹至善萬理具焉所謂性也然人有是性則即有是形有是形則即有是心而不能無感於物感於物而動則性之欲者出焉而善惡於是乎分矣性之欲即所謂情也又曰物至而知知而後好惡形焉何也曰上言性情之别此指性之動處為言而情在其中也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好之惡之者情也形焉者其動也所以好惡而有自然之節者性也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何也曰此言情之所以流而性之所以失也情之好惡本有自然之節惟其不自覺知無所涵養而大本不立是以天則不明於内外物又從而誘之此所以流濫放逸而不自知也苟能於此覺其所以然者而反躬以求之則其流也庶乎其可制矣不能如是而惟情是徇則人欲熾盛而天理滅息尚何難之有哉此一節正天理人欲之機間不容息處惟其反躬自省念念不忘則天理益明存養自固而外誘不能奪矣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何也曰上言情之所以流此以其流之甚而不反者言之也好惡之節天之所以與我也而至於無節宰制萬物人之所以為貴也而反化於物焉天理惟恐其存之不至也而反滅之人欲惟恐其制之不力也而反窮之則人之所以為人者至是盡矣然天理秉彛終非可殄滅者雖化物窮欲至於此極苟能反躬以求天理之本然者則初未嘗滅也但染習之深難覺而易昧難反而易流非厲知恥之勇而致百倍之功則不足以復其初爾

  舜典象刑說        【宋】朱 熹

  聖人之心未感於物其體廣大而虚明絶無毫髮偏倚所謂天下之大本者也及其感於物也則喜怒哀樂之用各隨所感而應之無一不中節者所謂天下之達道也蓋自本體而言如鏡之未有所照則虚而已矣如衡之未有所加則平而已矣至語其用則以其至虚而好醜無所遁其形以其至平而輕重不能違其則此所以致其中和而天地位萬物育雖以天下之大而舉不出乎吾心造化之中也以此而論則知聖人之於天下其所以為慶賞威刑之具者莫不各有所由而舜典所論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與夫制刑明辟之意皆可得而言矣雖然喜而賞者陽也聖人之所欲也怒而刑者隂也聖人之所惡也是以聖人之心雖曰至虚至平無所偏倚而於此二者之間其所以處之者亦不能無小不同者故其言又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此則聖人之微意也然其行之也雖曰好賞而不能賞無功之士雖曰惡刑而不敢縱有罪之人而功罪之實已曉然而無疑則雖欲輕之重之而不可得是又未嘗不虚不平而大本之立達道之行固自若也故其賞也必察其言而審其功而後加以車服之賜其刑也必曰象以典刑者畫象而示民以墨劓剕宫大辟五等肉刑之常法也其曰流宥五刑者放之於遠所以寛夫犯此肉刑而情輕之人也其曰鞭作官刑扑作教刑者官府學校之刑所以馭夫罪之小而未麗於五刑者也其曰金作贖刑使之入金而免其罪所以贖夫犯此鞭扑之刑而情之又輕者也此五者刑之法也其曰眚災肆赦者言不幸而觸罪者則肆而赦之其曰怙終賊刑者言有恃而不改者則賊而刑之此二者法外之意猶今律令之名例也其曰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者此則聖人畏刑之心閔夫死者之不可復生刑者之不可復續惟恐察之有不審施之有不當又雖已得其情而猶必矜其不教無知而抵冒至此也嗚呼詳此數言則聖人制刑之意可見而其於輕重淺深出入取舍之際亦已審矣雖其重者或至於誅斬斷割而不少貸然本其所以至此則其所以施於人者亦必當有如是之酷矣是以聖人不忍其被酷者之銜寃負痛而為是以報之雖若甚慘而語其實則為適得其宜雖以不忍之心畏刑之甚而不得赦也惟其情之輕者聖人於此乃得以施其不忍畏刑之意而有以宥之然亦必投之遠方以禦魑魅蓋以此等所犯非殺傷人則亦或淫或盜其情雖輕而罪實重若使既免於刑而又得便還鄉里復為平民則彼之被其害者寡妻孤子將何面目以見之而此幸免之人髮膚支體了無所傷又將得以遂其前日之惡而不知悔此所以必曰流以宥之而又有五流有宅五宅三居之文也若夫鞭扑之刑則雖刑之至小而其情之輕者亦必許其入金以贖而不忍輒以真刑加之是亦仁矣然而流專以宥肉刑而不下及於鞭扑贖專以待鞭扑而不上及於肉刑則其輕重之間又未嘗不致詳也至於過誤必赦故犯必誅之法則又權衡乎五者之内欽哉欽哉惟刑之恤之旨則常通貫乎七者之中此聖人制刑明辟之意所以雖或至於殺人而其反復表裏至精至密之妙一一皆從廣大虚明心中流出而非私智之所為也而或者之論乃謂上古惟有肉刑舜之為流為贖為鞭為扑乃不忍民之斬戮而始為輕刑者則是自堯以上雖犯鞭扑之刑者亦必使從墨劓之坐而舜之心乃獨不忍於殺傷淫盜之凶賊而反忍於見殺見傷為所侵犯之良民也聖人之心其不如是之殘賊偏倚而失其正亦已明矣又謂周之穆王五刑皆贖為能復舜之舊者則固不察乎舜之贖初不上及於五刑又不察乎穆王之法亦必疑而後贖也且以漢宣之世張敞以討羌之役兵食不繼建為入穀贖罪之法初亦未嘗及夫殺人及盜之品也而蕭望之等猶以為如此則富者得生貧者獨死恐開利路以傷治化曾謂三代之隆而以是為得哉嗚呼世衰學絶士不聞道是以雖有粹美之資而不免一偏之弊其於聖人公平正大之心有所不識而徒知切切焉飾其偏見之私以為美談若此多矣可勝辨哉若夫穆王之事以予料之殆必由其巡遊無度財匱民勞至其末年無以為計乃特為此一切權宜之術以自豐而又託於輕刑之說以違道而干譽耳夫子存之蓋以示戒而程子策試嘗發問焉其意亦可見矣或者又謂四凶之罪不輕於少正卯舜乃不誅而流之以為輕刑之驗殊不知共兜朋黨鯀功不就其罪本不至死三苗拒命雖若可誅而蠻夷之國聖人本以荒忽不常待之雖有負犯不為畔臣則姑竄之遠方亦正得其宜耳非故為是以輕之也若少正卯之事則予嘗竊疑之蓋論語所不載子思孟子不言雖以左氏春秋内外傳之誣且駁而猶不道也乃獨荀况言之是必齊魯陋儒憤聖人之失職故為此說以夸其權耳吾又安敢輕信其言而遽稽以為決乎聊并記之以俟來者

  山東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三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