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元和郡县志 唐 李吉甫

28-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七
  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江南道

  越州【會稽都督府】

  【開元戶十萬七千六百四十五 鄉二百一十元和戶二萬六百八十五   鄉一百四十五】今為浙東觀察使理所【管越州婺州衢州處州温州台州明州 管縣三十七 都管戶十萬四千三百六十七】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周禮吳越星紀之分夏少康封少子無餘以奉禹祀號曰於越越國之稱始於兹矣後代句踐稱王與吳王闔閭戰敗之檇【音醉】李【故城在今嘉興縣南三十七里】夫差立句踐復伐吳滅之并其地遂渡淮遷都琅邪朝貢周周錫命為伯至六代王無彊為楚所滅秦以其地并吳立為會稽郡後漢順帝時陽羨令周喜上書以吳越二國周旋一萬一千里以浙江山川險絶求得分置遂分浙江以西為吳郡東為會稽郡自晉至陳又於此置東掦州隋平陳改東掦州為吳州大業元年改為越州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置越州總管六年䧟輔公祏七年平定公祏改總管為都督

  州境【東西六百二十八里南北三百六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五百三十里西北至東都二千六百七十里】

  【東至明州二百七十五里東南至台州四百七十五里】

  【西南至婺州三百九十里西北至杭州一百四十里】

  貢賦【開元貢 甘橘 甘蔗 葛根 石蜜 交梭賦 紵布自貞元以後凡貢之外别進異文吳綾及花鼔歇單絲吳紗吳朱紗等織麗之物凡數十品 案前此惟同州澤州懷州襄州唐州隨州房州利州鳳州常州蘇州杭州湖州睦州兼載開元元和貢又惟潤州與此越州論及貞元以後進奉其他府州僅載開元貢稽之杜佑通典所列開元天寶時諸郡常貢名目亦不盡同當是傳寫既多缺佚復有舛訛今參校各本不異悉仍其舊附識於此】

  管縣七

  會稽 山隂 諸曁 餘姚 蕭山 上虞剡

  會稽縣【望郭下】

  山隂越之前故靈文國也秦立以為會稽山隂漢初為都尉隋平陳改山隂為會稽縣皇朝因之吳越春秋云禹巡行天下會計修國之道因以會計名山仍為地號宋略云會稽山隂編戶三萬號為天下繁劇

  重山大夫種葬處

  會稽山在州東南二十里

  蘭亭山在州西南一十一里

  大海在州東四十里

  鏡湖後漢永和五年太守馮臻創立在會稽山隂兩縣界築塘蓄水水高丈餘田又高海丈餘若水少則洩湖灌田如水多則閉湖洩田中水入海所以無凶年隄塘周迴三百一十里漑田九千頃

  山隂縣【望】

  山隂縣秦舊地也隋改為會稽垂拱二年又割會稽西界别置山隂大歷二年刺史薛兼訓奏省山隂併會稽七年刺史劉少游又奏置今復併入會稽【案傳寫各本以此五十八字錯置前以會稽名山仍為地號之下而别標同會稽三字於此今就丈義參合各縣叙例移正】諸暨縣【望東北至州一百四十四里】

  秦舊縣也界有暨浦諸山因以為名越王允常所居鳥帶山在縣北五十里出紫石英

  餘姚縣【緊西北至州一百四十五里】

  本漢舊縣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餘姚隋平陳廢武德四年復立仍置姚州七年廢州

  四明山在縣西一百五十里

  大海在縣北三十里

  蕭山縣【緊東北至州一百里】

  本曰餘暨吳王弟夫槩邑吳大帝改曰蕭山以縣西一里蕭山為名

  浙江在縣西二十五里

  浦陽江在縣南一十五里

  上虞縣【上西至州九十六里】

  故城西枕上虞江【案上虞本漢舊縣此未詳】隋平陳廢貞元元年刺史王密復奏置

  上虞江在今縣西二十八里

  剡縣【望西北至州一百八十五里】

  漢舊縣故城在今縣理西南一十二里吳智高為令移理今所隋末陷於李子通武德中以縣為嵊州六年廢州縣依舊

  天姥山在縣南八里

  剡溪山縣西南北流入上虞縣界為上虞江

  婺州【東陽上】

  【開元戶九萬九千四百九 鄉一百九十八元和戶四萬八千三十六 鄉二百】

  禹貢掦州之域春秋時為越之西界秦屬會稽郡今之州界分得會稽郡之烏傷太末二縣之地本會稽西部嘗置都尉孫皓始分會稽置東陽郡陳武帝置縉州隋開皇九年平陳置婺州盖取其地於天文為婺女之分野隋氏喪亂陷於寇境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置婺州六年輔公祏叛州又陷沒七年平定公祏仍置婺州州境【東西三百三里南北四百五十六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九百九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三十五里】

  【東南至處州二百六十里西至衢州一百九十里】

  【正北微東至越州三百九十里正北微西至睦州一百六十里水路一百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藤紗賦 紵布】

  【元和貢 纖纊 白藤細紙】

  管縣七

  金華 義烏 永康 東陽 蘭溪 武義浦陽

  金華縣【望郭下】

  本漢烏傷縣地獻帝初平二年分烏傷置長山縣屬會稽郡隋平陳改為吳寧縣十二年又改為東陽縣十八年又改為金華縣其長山一名金華故取名焉

  東陽江有二源一南自永康縣界流入一東自義烏縣界流入至縣界南合為一謂之東陽江

  金華山在縣北二十里赤松子得道處出龍鬚草義烏縣【緊西南至州一百五十一里】

  本秦烏傷縣也孝子顔烏將葬羣烏銜土助之烏口皆傷時以為純孝所感乃於其處立縣曰烏傷武德四年於縣置綢州縣屬焉又改烏傷為義烏

  永康縣【望西北至州一百九里】

  本漢烏傷縣地吳大帝分烏傷之南界置隋廢武德四年於縣置麗州八年廢州縣屬婺州

  東陽縣【望西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漢烏傷縣地垂拱二年分義烏縣置取舊東陽縣名也

  蘭溪縣【紧東南至州五十里】

  咸通五年割金華縣西界置

  蘭溪在縣南七里東北流入東陽江

  武義縣【上北至州九十里】

  天授二年分永康西界以為武義縣

  浦陽縣【上西南至州一百二里】

  天寶十三年分義烏縣北界置

  浦陽江在縣西北四十里出雙溪山嶺東入越州諸暨縣

  衢州【信安上】

  【開元戶六萬二千二百八十八 鄉一百二十四元和戶一萬七千四百二十六 鄉一百七】

  本舊婺州信安縣也武德四年平李子通於信安縣置衢州以州有三衢山因取為名六年陷輔公祏廢州垂拱二年復置

  州境【東西六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一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九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一百三十五里】

  【東至婺州一百九十里東南至處州四百五十里】

  【東南至建州七百里西至信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緜紙賦 紵布】

  【元和貢 緜紙 黄連 葛粉 簟 扇龍鬚席】

  管縣四

  信安 常山 龍丘 須江

  信安縣【望郭下】

  本春秋姑蔑之地漢太末縣也獻帝初平三年分太末立新安縣屬會稽郡晉太康元年以弘農有新安故改名信安皇朝置州縣屬焉

  常山縣【上東至州八十里】

  本太末縣地隋初置定陽縣隋末廢咸亨三年於今縣東四十里置常山縣因縣南有常山為名廣德二年本道使薛兼訓奏移置於舊縣西四十里即今縣是龍丘縣【緊西至州七十二里】

  本春秋姑蔑之地越西部也杜注云今東陽太末縣越絶書謂之姑婺州吳大帝赤烏三年改太末為龍丘因縣東龍丘山為名隋末廢貞觀八年又置

  須江縣【上北至州北十五里】

  武德四年置衢州分信安縣南境置須江縣八年竝廢永昌元年秋復置以縣南有須江溪因以為名

  盈川縣本漢太末縣地如意元年分龍丘縣置【案唐書地理志元和七年省入信安】

  縠水江在縣東南一里

  處州【縉雲上】

  【開元戶三萬三千二百七十八 鄉七十六元和戶一萬九千七百二十六 鄉三十六】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為越國秦滅楚置會稽郡後越王無諸七代孫閩君揺佐漢有功立為東越王都東甌今温州永嘉縣是也後以甌地為回浦縣屬會稽後漢改回浦為章安晉立為永嘉郡梁陳因之隋開皇九年平陳改永嘉為處州十二年又改為括倉大業三年復改為永嘉郡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復立括州仍置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元年廢府天寶元年為縉雲郡乾元元年復為括州大歷十四年以與德宗廟諱同音改處州貞元六年刺史齊抗以舊州湫隘屢有水災北移四里就高原上

  州境【案州境里數傳寫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二百五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二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婺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衢州四百五十里】

  【東北至台州四百九十里東南水路至温州二百七十里】

  【東南至建州水路九百里陸路四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 蠟 蜜 緜賦 紵布】

  【元和貢 絲絹 緜紬 小綾 麻布 樹皮布】

  管縣六

  麗水 松陽 縉雲 遂昌 青田 龍泉

  麗水縣【上郭下】

  本後漢松陽縣地隋平陳乃分松陽縣之東鄉立括蒼縣取括蒼山為名屬處州後因之不改大歷十四年改為麗水麗水本名惡溪以其湍流阻險九十里間五十六瀨名為大惡隋開皇中改為麗水故皇朝因之以為縣名

  松陽縣【上東至州一百九十二里】

  本漢囘浦縣之地屬會稽後漢分立此縣【案後漢書郡國志但云以章安縣東甌鄉為縣此云分立松陽當别有所據舊唐書地理志亦云後漢分章安之南鄉置松陽縣於此相合】有大松樹大八十圍因取為名隋開皇元年廢十二年復置皇朝因之

  縉雲縣【上西南至州八十五里】

  萬歲登封元年分麗水縣東北界婺州永康縣南界置因山為名

  縉雲山一名仙都一曰縉雲黄帝鍊丹於此

  遂昌縣【上東至州三百四十里】

  吳赤烏二年分太末縣置平昌縣晉太康元年改為遂昌武德八年廢景雲二年刺史孔琮復奏置

  青田縣【中西北至州一百五十里】

  本麗水縣之鄉名也景雲二年刺史孔琮奏於此分置青田縣

  青田溪在縣西南一十八里

  龍泉縣【中東至州三百五十里】

  乾元二年越州刺史獨孤峻奏割遂昌松陽二縣置龍泉洞在縣南二里

  温州【永嘉上】

  【開元戶三萬七千五百五十四 郷七十八元和戶八千四百八十四   鄉一十六】

  本漢會稽東部之地初閩君揺有功於漢封為東甌王晉大寧中於此置永嘉郡隋廢郡地入處州武德五年杜伏威歸化於縣理置東嘉州㝷廢六年輔公祏為亂於丹陽永嘉安固等百姓於華蓋山固守不陷凶黨高宗上元元年於永嘉縣置温州

  州境【東西二百四里南北七百二十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五百二十五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五百六十五里】

  【西北至處州二百七十里東至大海八十里】

  【正北微西至台州五百里西南至福州水陸路相兼一千八百里】

  貢賦【開元貢 緜 鮫魚皮賦 紵布】

  【元和貢 鮫魚皮三十張】

  管縣四

  永嘉 安固 横陽 樂成

  永嘉縣【上郭下】

  即漢回浦縣之東甌鄉晉立為縣上元二年於此置温州縣移在州東百八十步

  永嘉江一名永寧江在州東三里

  華蓋山在州東一里

  安固縣【上北至州七十七里】

  本漢回浦縣地後漢改回浦為章安吳分章安於此立羅陽縣少帝改曰安陽晉太康元年更名安固前上元二年自處州割入温州

  安固江在縣南一里

  横陽縣【上北至州一百五里】

  本晉太康元年分安固南横嶼屯置隋平陳廢入安固縣大足元年又分安固縣再置

  横陽山在縣南二百七十里東臨大海

  横陽江在縣南一百里

  樂成縣【上北至州一百二十四里】

  本漢回浦縣地東晉孝武帝分永寧縣置隋廢載初元年復置

  大海在縣東一十一里

  台州【臨海上】

  【開元戶五萬 鄉一百一十五案元和戶鄉數傳寫缺】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越地秦并天下置閩中郡漢立南部都尉本秦之回浦鄉分立為縣揚雄解嘲云東南一尉西北一候是也後漢改回浦為章安縣吳大帝時分章安永寧置臨海郡隋平陳廢郡為臨海縣武德四年討平李子通於臨海縣置海州五年改海州為台州蓋因天台山為名六年輔公祏叛州從陷没七年平定公祏仍置台州

  州境【東西三百九十三里南北四百三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四千五百里西北至東都三千一百四十五里】

  【東至大海一百八十里正南微東至温州五百里】

  【東北至越州四百七十五里正西微南至處州四百九十里】

  貢賦【開元貢 乾薑三百斤賦 紵布】

  【元和貢 甲香三十斤 鮫魚皮一百張】

  管縣五

  臨海 唐興 黄巖 樂安 寧海

  臨海縣【緊郭下】

  本漢回浦縣地後漢更名章安吳分章安置臨海縣屬會稽武德五年改置台州縣屬焉

  臨海江有二水合成一水一自始風溪一自樂安溪至州城西北一十三里合

  唐興縣【上東南至州】一【百一十里】

  三國時吳分章安置南始平縣晉武帝以雍州有始平改為始豐肅宗上元二年改為唐興

  天台山在縣北一十里

  赤城山在縣北六里實為東南之名山

  黄巖縣【上北至州一百五里】

  前上元二年割臨海南界置

  黄巖山在縣西南二百三十里

  大海在縣東七十里

  樂安縣【上東至州一百五里】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分始平南鄉置樂安縣屬臨海郡歷代因之隋開皇九年廢上元元年復置於孟溪之側今縣是也

  樂安溪源出縣西馮溪山流經縣南又東入臨海縣界寧海縣【上西南至州二百五十里】

  晉穆帝永和三年分會稽之鄞縣置寧海縣屬臨海郡隋開皇九年廢郡併入章安縣永昌元年於廢縣東二十里又置載初元年移就縣東一十里

  大海在縣東六里

  明州【餘姚上】

  【元和戶四千八十三案開元戶鄉數與元和鄉數竝傳寫缺】

  本會稽之鄮縣及句章縣地也春秋越王句踐平吳徙夫差於甬東韋昭云即句章東浹口外洲是也武德四年於縣立鄞州八年廢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分越州之鄮縣置明州以境内四明山為名句章故城在今州西一里

  州境【案州境里數及開元貢賦竝傳寫缺】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八百五里西北至東都二千九百四十五里】

  【東北至大海七十里西至越州二百七十五里】

  【東南至台州臨海縣一百六十里至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元和貢 海肘子 橘子 紅蝦米 鰿子紅蝦鮓 烏□骨】管縣四

  鄮縣 奉化 慈溪 象山

  鄮縣【中郭下】

  本漢舊縣也屬會稽郡隋平陳省入句章武德八年冉置仍移理句章城後屬明州

  大海在縣東七十里

  翁洲入海二百里即春秋所謂甬東地也越滅吳請吳王居甬東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乃縊其洲周環五百里有良田湖水多麋鹿

  奉化縣【上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之鄞地開元二十六年採訪使齊澣奏置

  赤莧山在今縣東一十里

  慈溪縣【上東南至州七十里】

  本漢鄮縣地開元二十六年齊澣奏置

  慈溪在縣南二十二里

  大海在縣北六十里

  象山縣【中西北至州水陸相兼一百六十里】

  本漢鄞縣地神龍元年監察御史崔皎奏於寜海縣東界海曲中象山東麓彭姥村置縣東至大海二十里南至大海三十五里東北至大海四十里正北至大海一十五里惟西南有陸路接台州寧海

  元和郡縣志卷二十七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