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元和郡县志 唐 李吉甫

18-元和郡縣志卷十七
  元和郡縣志卷十七

  唐 李吉甫 撰

  河東道【四】

  汾州【西河望】

  【開元戶五萬三千七十六 鄉一百一十四元和戶八千三百四   鄉一百一十八】

  禹貢冀州之域其在虞舜十二州及周皆屬并州春秋時為晉地後屬魏謂之西河子夏居西河吳起為西河守皆謂此也秦屬太原郡漢武帝元朔四年置西河郡領縣三十六理富昌縣是也後漢徙理離石即今石州離石縣也獻帝末荒廢魏黄初二年乃于漢兹氏縣置西河郡即今州理是也晉惠帝時為劉元海所攻破郡遂廢後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復于兹氏舊城置西河郡屬吐京鎮按吐京鎮今隰州西北九十里石樓縣是也十二年改吐京鎮為汾州西河郡仍屬焉明帝時為胡賊所破因北移西河郡理平陽界高齊又于此城置南朔州周武帝廢南朔州宣帝于此置汾州隋大業三年廢汾州還于隰城縣置西河郡皇朝初改為浩州武德三年又改浩州為汾州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四里南北二百八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九十里東南至東都九百三十里】

  【東南至潞州四百四十里東南至沁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隰州二百七十里西北至石州一百六十里】

  【東北至太原府一百七十里】

  貢賦【開元貢 龍鬚蓆 石膏賦 布 麻 菽 粟】

  管縣五

  西河 孝義 介休 靈石 平遙

  西河縣【望郭下】

  【開元戶一萬二千三百七十五 鄉二十五案自此以後各縣及靈州並缺元和戶鄉數】

  本漢兹氏縣也曹魏于此置西河郡晉改為國仍改兹氏縣為隰城縣上元元年改為西河縣今城内有晉西河王斌碑文字殘缺

  謁泉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一名隱泉山上有石室去地五十餘丈頂上平地可十頃相傳以為子夏石室比干山在縣北一百一十里

  文湖一名西河泊在縣東十里多蒲魚之利

  八門城在縣北十五里劉元海遣將喬嵩攻西河築營自固營有八門因名

  卜商祠在縣北四十里

  孝義縣【緊西北至州三十五里】

  【開元戶一萬六百八十五 案鄉數傳寫缺】

  本漢兹氏縣地曹魏移西河郡中陽縣于今理永嘉後省入隰城後魏又分隰城于今靈石縣東三十里置永安縣貞觀元年以縣名與涪州縣名同改為孝義縣因縣人郭興有孝義故以名焉

  勝水在縣南一里

  團城在縣西北十八里後魏築以防稽胡其城紆曲故名團城

  魏文侯墳在縣西五里

  段干木墓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介休縣【望西北至州六十五里】

  【開元戶一萬一千三百八十三 鄉二十二】

  本秦漢之舊邑在介山西因名之後魏明帝時為胡兵所破至孝靜帝更修築遷朔州軍人鎮之因立為南朔州但領軍人不領郡縣其介休縣仍屬汾州高齊省介休入永安縣周武帝省南朔州復置介休縣宣帝改介休為平昌縣隋開皇末又改平昌為介休縣義寜元年于縣置介休郡武德元年改郡為介州貞觀元年廢介州以縣屬汾州

  介山在縣西南二十里

  雀鼠谷在縣西十二里

  汾水在縣北十二里

  鄔城泊在縣東北二十六里周禮并州之藪曰昭餘祁即鄔城泊是也

  郭林宗墳在縣東三里周武帝時除天下碑惟林宗碑詔特留

  靈石縣【上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開元戶三千七百三十一 鄉八】

  本漢介休縣地隋開皇十年因巡幸開道得瑞石遂于谷口置縣因名靈石皇朝因之

  介山在縣東四十二里

  汾河在縣北十步深一丈闊三丈

  賈胡堡在縣南三十五里義寜元年義師次于霍邑隋將宋金剛拒不得進屯軍此堡有霍山神見靈事已具于霍邑縣敘事

  平遙縣【望西北至州八十里】

  【開元戶一萬八千九百七 鄉三十八】

  本漢平陶縣地屬太原郡後魏隷西河郡魏以太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隋屬西河郡義寜元年于介休縣置介休郡以平遙縣屬焉武德元年于此置介州縣屬不改貞觀元年省州縣屬汾州

  麓臺在縣東南五十二里

  京陵故縣在縣東七里漢京陵縣晉九原地也禮記注曰九原晉卿大夫之墓地也

  中都故城在縣西十二里屬太原郡漢文帝為代王都于此

  沁州【陽城中下】

  【開元戶六千五百八十 鄉一十三元和戶二千二百二十 鄉一十三】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屬韓在秦為上黨郡地今州即漢上黨郡之穀遠縣地也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沁州因州東沁水為名大業二年省沁州武德元年重置

  州境【東西一百五十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十里東南至東都六百三十里】

  【西南至晉州二百九十里西至晉州霍邑縣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汾州二百六十里東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里】

  【東南至潞州三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龍鬚蓆賦 布 麻】

  管縣三

  沁源 和川 綿上

  沁源縣【中郭下】

  【開元戶二千二百五十四 鄉五】

  本漢穀遠縣地舊在今縣南百五十里孤遠故城是也語音訛轉故以穀為孤耳後魏莊帝于今理置沁源縣因沁水為名也屬義寜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置縣屬晉州十六年置沁州縣屬焉

  霍山一名太岳在縣西七十八里

  沁水自綿上縣界流入在縣東一里

  和川縣【中下北至州七十里】

  【開元戶二千八十 鄉四】

  本漢穀遠縣地後魏莊帝于今縣南九里置義寜縣屬義寜郡隋開皇三年罷郡改屬晉州十六年置沁州縣屬焉十八年改為和川縣大業三年省武德元年重置烏嶺在縣西十六里

  沁水在縣東十里

  棄波水在縣東八十步

  冀缺墓在縣南三十六里

  綿上縣【中下南至州七十六里】

  【開元戶一千八百一十五 鄉四】

  本漢穀遠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綿上縣屬沁州以縣西界有綿上地因以為名

  羊頭山一名謁戾山在縣東北五十里沁水所出沁水一名少水出縣東南二十四里覆甑山左傳曰齊侯伐晉封少水為京觀也

  霍山在縣西南八十里

  儀州【樂平下】

  【開元戶七千九百九十五 鄉一十九元和戶一千六百五十一 鄉二十】

  禹貢冀州之域春秋時其地屬晉戰國屬韓秦為上黨郡地今州理即漢上黨郡之涅氏縣地也後漢于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屬樂平郡後魏明帝改轑陽為遼陽隋開皇十六年于遼陽故城置遼山縣屬并州即今州理是也武德三年于此置遼州八年改為箕州因遼山縣界箕山為名先天元年以與玄宗諱同聲改為儀州因州東夷儀嶺為名也

  州境【東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九十五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六百四十里西南至東都七百八十里】

  【正東微南至洛州三百六十里南至潞州三百一十里】

  【西至太原府祁縣三百里西北至太原府三百四十五里】

  【北至太原府樂平縣二百六十里】

  貢賦【開元貢 人參三十兩案開元賦傳寫缺】

  管縣四

  遼山 榆社 平城 和順

  遼山縣【中郭下】

  【開元戶二千一百九十 鄉五】

  本漢涅氏縣地後漢于此置陽阿縣屬上黨郡晉改為轑陽縣屬樂平郡後魏明帝改為遼陽隋開皇十六年改置遼山縣因縣西北遼山為名皇朝因之

  箕山在縣東四十五里上有許由冢按司馬遷傳曰余登箕山上有許由冢則在今洛州陽城縣不當在此五指山在縣東五十里

  祝融祠在縣北二里

  榆社縣【中東至州一百一十里】

  【開元戶二千七百一十 鄉六】

  本漢涅氏縣地晉于今縣西北三十五里置武鄉縣屬上黨郡石趙時改屬武鄉郡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榆社縣屬韓州【今潞州襄垣縣理是也】因縣西北榆社故城為名大業二年省義寧二年又置武德三年于縣置榆州縣屬焉六年廢榆州以縣屬遼州後屬儀州縣城故武鄉城也石勒時築前趙錄曰石勒上黨武鄉人僭號後還令曰武鄉吾之豐沛其復之三世

  石勒漚麻池在縣北三十里即勒微時與李陽所爭處今枯涸纔有處所

  平城縣【下東南至州九十里】

  【開元戶九百五十四 鄉三】

  本漢涅氏縣也晉置武鄉縣地屬焉隋開皇十六年于趙簡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縣屬遼州大業三年改屬并州武德三年改屬榆州六年省榆州改屬遼州貞觀八年改屬箕州先天元年改屬儀州

  八賦嶺在縣西南三十里武鄉水所出

  和順縣【中南至州八十五里】

  【開元戶二千一百二十九 鄉五】

  本漢沾縣地即韓之閼與邑也史記曰秦伐韓閼與趙惠文王使趙奢救之大破秦師即此地也隋開皇十年于今理置和順縣屬并州因縣東北和順故城以為名九京山在縣西十里

  清漳水在縣北

  嵐州【樓煩下】

  【開元戶一萬七百二十六 鄉二十二元和戶六千三百八十二 鄉三十三】

  禹貢冀州之域周并州之域春秋屬晉晉滅後為胡樓煩王所居趙武靈王破以為縣秦為太原郡地在漢即太原郡之汾陽縣地也漢末大亂匈奴侵邊自定襄以西盡雲中雁門西河之間遂空建安中曹公糾率散亡立新興郡晉末陷劉元海後魏于今理置嵐州因州西岢【音哿】嵐山以為名也隋大業四年于靜樂縣界置樓煩郡因漢樓煩縣為名隋亂陷賊武德四年平劉武周置東會州六年省東會州重置嵐州天寶元年改為樓煩郡乾元元年復為嵐州

  州境【東西三百一十里南北二百七十八里】

  八到【南至上都取太原路一千五百八十里取石隰路一千三百七十五里

  東南至東都一千二百一十里東至忻州二百四十里】

  【東南至太原府三百二十里南至石州二百四十里】

  【西至黄河一百八十里河上有合河關從關西至麟州一百二十里東北至代州三百里東北至朔州三百七十四里】

  貢賦【開元貢 熊皮 石蜜賦 布 麻】

  管縣四

  宜芳 靜樂 合河 嵐谷

  宜芳縣【上郭下】

  【開元戶五千五百二十四 鄉十一】

  本漢汾陽縣地屬太原郡後魏于此置岢嵐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四年改汾源為靜樂縣八年分靜樂置嵐城縣屬樓煩郡武德四年改為宜芳縣岢嵐山在縣北九十八里高二千餘丈西北與雪山相接

  岢嵐鎮在縣西北九十八里

  秀容故城在縣南三十里劉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以為名也

  靜樂縣【上西至州四十五里】

  【開元戶三千四百八十七 鄉七】

  本漢汾陽地城内有堆阜三俗名三堆城隋開皇三年自今宜芳縣北移岢嵐縣于三堆城十八年改為汾源縣大業二年改為靜樂縣武德四年于縣置北管州因管涔山為名六年省縣屬嵐州

  管涔山在縣北百三十里汾水源出焉初劉曜隱于此山山神使二童子獻劍于曜曰管涔山王使謁趙皇帝獻劍

  伏戎城在縣北八十里隋樓煩郡所理也

  隋汾陽故宮在縣北百二十里

  樓煩關在縣北百五十里

  天池在縣北燕京山上周迴八里陽旱不耗隂霖不溢故老言嘗有人乘車風飄墮池有人獲車輪于桑乾泉後魏孝文帝以金珠串魚七頭放此池後亦于桑乾泉得之隋煬帝嘗于池南置宮每夜風雨吹破宮竟不成今池側有祠謂之天池祠

  合河縣【中東至州一百八十里】

  【開元戶一千八百五十九 鄉四】

  本漢汾陽縣地後魏于蔚汾谷置蔚汾縣屬神武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石州大業二年改為臨泉縣四年屬樓煩郡武德七年改為臨津縣屬嵐州貞觀元年改為合河縣以城下有蔚汾水西與黄河合故曰合河黄河在縣西二里

  合河關在縣北三十五里

  蔚汾關在縣東七十里

  隋長城起縣北四十里東經幽州延袤千餘里開皇十六年因古蹟修築

  嵐谷縣【中南至州九十里】

  【開元戶四千六百五十七 鄉九】

  隋大業三年置岢嵐鎮壓草城川賊路長安三年于此置嵐谷縣景龍年廢【案新舊唐書並作神龍二年廢】開元十二年重置因取嵐谷為名

  石州【昌化下】

  【開元戶九千二百六十二 鄉三十二元和戶五千二十    鄉三十二】

  禹貢冀州之域虞及周屬并州春秋時屬趙亦為白狄之地今步落稽其胄也在秦為西河郡之離石縣靈帝末黄巾大亂百姓南奔其郡遂廢魏黄初三年復置離石縣晉惠帝末劉元海起于河西攻陷郡縣其離石又沒于賊石勒時改為永石郡後魏明帝改為離石郡高齊文宣帝于城内置西汾州周武帝改為石州隋大業二年又為離石郡武德元年改為石州五年置總管七年改為都督貞觀六年復為石州

  州境【東西一百九十里南北三百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東都一千九十里】

  【東南至汾州一百六十里正南微東至隰州二百五十里】

  【西渡河至綏州二百三十里北至嵐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胡女布 龍鬚席 麝香 蜜蠟賦 布 麻】管縣五

  離石 平夷 定胡 臨泉 方山

  離石縣【中郭下】

  【開元戶二千七百七十三 鄉五】

  本漢舊縣也屬西河郡縣東北有離石水因取名焉漢末荒廢魏黄初復置後陷劉元海石勒改為永石郡高齊文宣帝于此置昌化縣屬懷政郡後周復為離石屬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離石山今名赤洪嶺在縣西五十步高歡大破爾朱兆于赤洪嶺蓋此處也

  盧城在縣東二十里晉并州刺史劉琨所築以攻劉曜平夷縣【中東至州五十一里】

  【開元戶一千五百七十一 鄉四】

  本漢離石縣地周宣帝割縣西五十一里置平夷縣屬石州隋氏不改皇朝因之

  黄河西去縣四十五里

  寧鄉水在縣西南一百五十步

  定胡縣【中東至州九十五里】

  【開元戶二千六百九 鄉五】

  本漢離石縣地周宣帝大象元年于此置定胡縣隋因之武德三年于縣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廢州置孟門縣七年廢縣為孟門鎮八年廢鎮復為定胡縣

  黄河去縣西二百步

  孟門關在縣西一百步河東岸

  臨泉縣【中下南至州一百七十里】

  【開元戶一千五百九十六 鄉五】

  本漢離石縣地周大象元年于此置烏突郡烏突縣隋開皇元年改烏突郡為太和郡烏突縣為太和縣三年廢郡以太和縣屬石州武德三年改太和縣為臨泉縣臨泉水在縣北一百步縣因此水為名

  黄河在縣北二十里

  方山縣【中南至州九十里】

  【開元戶一千三百五十三 鄉四】

  本漢離石縣地高齊文宣帝于此縣北六十八里置良泉縣屬離石郡隋大業三年移就今縣南三十五里方山置故名方山貞觀十一年移于今理

  赤洪水在縣南五十里

  三角戍在縣北七十三里

  元和郡縣志卷十七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元和郡縣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