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元和郡县志 唐 李吉甫

10-元和郡縣志卷九
  元和郡縣志卷九

  唐 李吉甫 撰

  河南道【四】

  滑州【靈昌望】

  【開元戶五萬三千六百二十七 鄉一百五元和戶八千五十六     案鄉數傳寫缺】今為鄭滑節度使理所【管滑州鄭州 管縣十四都管戶二萬二千】

  禹貢兗州之域春秋時為衛國左傳曰狄滅衛衛立戴公以廬于曹【今州城東北五里白馬故城即衛之曹邑也】衛文公自曹邑遷于楚丘【今衛南縣也】衛成公又遷于帝丘【今濮州濮陽縣是也】戰國時其地屬魏始皇五年拔魏二十城初置東郡漢因之後漢末袁紹以曹公為東郡太守東晉時慕容德自鄴南徙滑臺僭號南燕都于胙城至超徙都廣固為宋所滅宋武帝既平慕容之後盡得河南之地于此置兖州仍置東郡宋之北境守在此其城在古滑臺甚險固後魏宋文帝使王玄謨攻圍二十日不能取隋開皇九年又于今州理置杞州十六年改杞州為滑州【取滑臺為名】大業三年又改為東郡武德元年罷郡置滑州二年陷寇四年討平王世充依舊置滑州

  州境【東西二百三十六里西北一百四十九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四百四十里南至汴二州百一十里】

  【東南至曹州二百四十里西南至鄭州三百里】

  【正西微南至衛州一百一十五里北至相州一百三十里】

  【東北至濮州二百一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 方紋綾賦 綿 絹】

  管縣七

  白馬 韋城 衛南 胙城 靈昌 酸棗匡城

  白馬縣【望郭下】

  本衛之曹邑漢以為縣屬東郡【因白馬津為名】隋開皇三年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改杞州為滑州縣又屬焉白馬山在縣東北三十四里開山圖曰有白馬羣行山上悲鳴則河決馳走則山崩津與縣蓋取此山為名黄河去外城二十步

  州城即古滑臺城城有三重又有都城周二十里相傳云衛靈公所築小城昔滑氏為壘後人增以為城甚高峻堅險臨河亦有臺慕容時宋公遣征虜將軍王仲德攻破之即魏武破袁紹斬文醜于此岸者

  鹿鳴故城縣北三十里宋書宋將王玄謨據滑臺宣令走鹿鳴城是也

  黎陽津一名白馬津在縣北三十里鹿鳴城之西南隅酈食其說漢祖曰守白馬之津塞飛之口以示諸侯則天下知所歸矣謂此津也建安五年曹公征先主先主奔袁紹曹公擒關羽拜為偏將軍紹遣顔良攻劉延于白馬曹公使羽擊之羽刺殺良于萬衆之中遂解白馬之圍後慕容德為魏軍所逼率戶四萬餘徙于鹿鳴達黎陽津昏而冰合是夜濟河訖旦而魏師至冰亦尋泮德悦以為神助因改黎陽津為天橋津

  河侯祠在縣南一里漢王尊為東郡太守河水盛浸瓠子隄尊臨決河不去後人嘉尊壯節因為立祠

  韋城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白馬縣地殷伯豕韋之國也左傳范宣子曰昔我之祖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杜注東郡白馬縣東南有韋城是也隋開皇六年分白馬縣南境置韋城縣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屬滑州

  京觀在縣北二百步王莽篡漢東郡太守翟義舉兵莽遣將王邑等八將敗義于此乃築焉俗號髑骨臺衛南縣【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

  本漢濮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楚丘縣屬滑州後以曹州有楚丘縣改今名

  鐵丘在縣東南十里

  故鉏城在縣東十五里左傳后羿自鉏遷于窮石是也胙城縣【上北至州九十里】

  本古之胙國左傳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又為古之燕國左傳魏人燕師伐鄭是也漢為南燕縣其後慕容德都之復號東燕縣隋開皇三年廢東郡以縣屬汴州十八年文帝因覽奏狀見東燕縣名因曰今天下一統何東燕之有遂改為胙城屬滑州武德二年于此置胙州領胙城又置東燕縣四年廢州胙城屬滑州石丘在縣東北三十里俗傳漢成帝時星隕之名也濮水縣南二十里西南自酸棗縣界流入

  靈昌縣【上東北至州七十里】

  本漢南燕縣地自漢至隋不改開皇十六年分東燕酸棗二縣置靈昌縣取靈昌津以為名屬滑州

  黄河在縣北一十里

  赤眉故城在縣東二十四里漢末赤眉賊帥樊崇築延津即靈昌津也在縣東北二十二里初石勒伐劉曜至河渚不得渡時流澌下流因風結冰濟訖泮勒自以為得天助故號靈昌津又左傳鄭太叔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又曹公北救劉延至延津皆此津也

  酸棗縣【望東北至州一百二十里】

  本秦舊縣屬陳留郡以地多酸棗其仁入藥用故為名後魏併入小黄宣武帝復置改屬東郡隋開皇三年屬汴州九年屬杞州十六年改屬滑州

  黄河在縣北二十里

  酸棗故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六國時韓王所理處舊址猶存

  金堤在縣南二十三里漢文帝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即此堤也

  匡城縣【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古衛之匡邑論語子畏于匡至漢為長垣縣地自漢至後魏不改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匡城縣屬滑州故匡城在縣西南十里

  故蒲城在縣北一十五里左傳齊侯衛侯胥命于蒲子路為蒲宰皆此也

  訾婁故城縣西北十六里

  故鶴城縣西南十五里衛懿公養鶴于此

  鄭州【滎陽雄】

  【開元戶六萬四千六百一十九 鄉一百二十四元和戶一萬三千九百四十四 鄉一十八】

  禹貢豫州之域春秋時為鄭國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周宣王母弟友為周司徒食采于鄭是為鄭桓公後幽王為犬戎所殺桓公死之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平定虢鄶之地故左傳曰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是也自武公後二十二公至六國時鄭為韓哀侯所滅哀侯二年韓自平陽徙都鄭秦并天下屬三川郡漢高祖改三川為河南郡滎陽屬焉晉武帝分河南置滎陽郡東魏孝靜帝分滎陽置成臯郡高齊文宣帝又改為滎陽郡周改為滎州隋開皇三年改滎州為鄭州十六年分置管州大業二年廢鄭州改管州為鄭州隋末陷賊武德四年五月擒建德王世充東都平其月置鄭州理虎牢其年又于今鄭州理置管州貞觀元年廢管州七年自虎牢移鄭州于今理

  州境【東西一百七十六里南北二百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一百四十里西至東都二百八十里】

  【東至汴州一百四十里南至許州一百八十六里】

  【東北至滑州三百里北至黄河八十里】

  貢賦【開元貢 麻黄賦 綿 絹】

  管縣七

  管城 滎陽 滎澤 原武 陽武 新鄭中牟

  管城縣【望郭下】

  本周封管叔之國自漢至隋皆為中牟縣開皇十六年于此置管城縣屬管州大業三年改管州為鄭州縣又屬焉

  梅山縣西南三十里春秋時楚蒍子馮率師侵費滑右迴梅山即此山也

  圃田澤縣東三里

  故市城縣西北三十里曹公擊袁紹軍于故市即此城也

  武強城縣東三十一里曹參擊項羽還攻武強即此城也

  祭城縣東北十五里

  邲城縣東六里晉荀林父帥師與楚子戰于邲即此城也

  李氏陂縣東四里後魏孝文帝以此陂賜僕射李沖故俗呼為僕射陂周迴十八里

  滎陽縣【緊東至州六十里】

  本漢舊縣屬滎陽郡高齊改郡名成臯以縣屬焉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鄭州萬歲通天元年改為武泰縣仍隸河南府神龍初復為滎陽屬鄭州

  京水出縣南平地

  索水出縣南三十五里小陘山

  古大索城今縣理是也楚漢戰于京索間漢書注京縣有大索亭小索亭晉末滎陽人張卓董遇鳩集流散守固此城因名大柵塢今呼為大剌蓋音之訛耳

  小索城縣北四里宋南平王鑠遣王陽兒據小索破魏即此城也

  京縣故城縣東南二十里即鄭京城太叔之邑

  滎澤縣【望東南至州五十里】

  本漢滎陽縣地隋開皇四年分滎陽置廣武縣取山為名仁夀九年改為滎澤屬鄭州

  廣武山縣西二十里一名三皇山

  敖山縣西十五里春秋時晉師救鄭在敖鄗之間敖鄗二山名宋武北征記曰敖山秦時築倉于山上漢高祖亦因敖倉傍山築甬道下汴水即此山也

  黄河北去縣十五里

  滎澤縣北四里禹貢濟水溢為滎今濟水亦不復入也東廣武西廣武二城各在一山頭相去二百餘步在縣西二十里漢高祖與項羽俱臨廣武而軍今東城有高壇即是項羽坐太公于上以示漢軍處

  踐土臺故王宮縣西北十五里北臨汴水南帶三皇山秦所置仲丁遷于囂此也詩搏獸于敖即此

  金堤縣西北二十二里漢文帝時河決酸棗潰金堤東郡大興卒塞之武帝時王尊為東郡守又加修築至明帝永平十二年詔樂浪人王景築堤起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十里立一水門更相迴注無復潰漏之患此隄首也

  原武縣【緊南至州六十里】

  本漢舊縣屬河南郡後魏屬滎陽郡東魏改置廣武縣又屬焉高齊天保七年郡縣並廢隋重置原武縣屬鄭州武德四年屬管州貞觀元年復屬鄭州

  黄河縣北二十里

  古陽池城竹書紀年曰惠王十五年遣將龍賈築陽池以備秦即此也開皇六年于此置縣今縣理

  陽武縣【緊西南至州一百里】

  本漢舊縣屬河南郡晉屬滎陽郡

  黄河縣北三十里

  南棣城北棣城二故城在縣北十里春秋楚伐陳諸侯會于北棣以救之此也

  汴渠一名莨宕渠今名通濟渠西南自滎澤管城二縣界流入

  博浪沙縣東南五里張良為韓報仇擊始皇處

  新鄭縣【緊東北至州九十里】

  本有熊氏之墟又為祝融之墟于周為鄭武公之國都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秦并天下其地為潁川郡漢以為新鄭縣屬河南郡晉省隋開皇十六年重置屬鄭州

  陘山縣西南三十里史記魏敗楚于陘山山上有子產墓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皆東向即杜元凱終制所言者

  函陵縣北十三里左傳晉侯秦伯圍鄭晉軍函陵秦軍汜南此也

  溱州府城即東魏河南道行臺侯景營軍之壘

  溱水源出縣西北三十里平地

  鄶城縣東北三十二里

  洧水縣西北二十里灌潁渠首受洧水西魏遣王思政固守長社城東魏相高澄遣將清河王高岳攻之築堰通洧水渠灌破長社城即此渠也

  中牟縣【緊西至州七十里】

  本漢舊縣屬河南郡晉屬滎陽郡魏太武帝省併陽武東魏孝靜帝分滎陽置廣武郡隋氏避諱改為内牟屬管州今縣理是也開皇十八年改為圃田縣大業十三年陷李密武德三年李勣招撫東夏于此置牟州復改為中牟貞觀元年屬汴州龍朔二年復隸鄭州縣理即古中牟故城論語佛肸以中牟叛後漢魯恭為縣令有善政人為立祠

  圃田澤一名原圃縣西北七里其澤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上承鄭州管城縣界曹家陂又溢而北流為二十四陂小鵠大鵠小斬大斬小灰大灰之類是也

  官渡臺俗號中牟臺亦名曹公臺在縣北十二里曹公破袁紹于此

  許州【潁川望】

  【開元戶五萬九千七百一十七 鄉一百十七元和戶五千二百九十一   鄉五十七】今為陳許節度使理所【管許州陳州 管縣十三都管戶九千三百二十九】

  禹貢豫州之域周又為許國春秋定公六年鄭滅許七年又封許自是附庸于鄭周末為晉地三卿分晉其地屬韓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潁川郡理陽翟漢高帝五年為韓國以韓信為王六年復為潁川郡後漢獻帝初遭董卓之亂遷都長安卓死東歸于洛魏太祖迎帝都許及魏受禪改許縣為許昌縣然魏雖都洛而宫室武庫猶在許昌又析潁川增置襄城縣晉咸和二年征西庾亮表成帝曰潁川襄城本是一郡戶口今少請還合潁川從之宋受禪後魏明帝使達奚斤伐宋長驅至虎牢潁川許並入于後魏後又陷于東魏高澄就古潁隂城改置南鄭州即今州城是也隋仁夀元年改南鄭州為許州隋末陷王世充武德四年世充平復為許州

  州境【東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東都三百四十里】

  【東南至陳州二百六十里正南微東至蔡州三百里】

  【北至鄭州一百八十六里東北至汴州二百三十里】

  貢賦【開元貢 蔗心席 乾柿賦 綿 絹】

  管縣七

  長社 長葛 許昌 鄢陵 臨潁 舞陽扶溝

  長社縣【望郭下】

  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春秋時鄭長葛地其社中樹暴長漢更名長社後漢屬郡不改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汴州大業三年改為潁川縣武德四年復為長社改屬許州

  潁水西南自襄城縣界流入

  潩水俗名勑水經縣西其源出密縣大騩山

  長葛縣【緊南至州六十里】

  本漢長社縣地隋分置長葛縣屬許州取舊名

  洧水自北流入去縣十三里

  長箱城東魏武定五年清河王高岳率衆圍西魏將王思政于潁川因築此城初以車箱為樓因名長箱城隋開皇六年又于此立縣今縣理是

  長葛故城縣北十三里

  長社故城縣西一里西魏大統十三年詔遣河南行臺大都督王思政進據潁川東魏遣將清河王高岳率衆十萬圍潁川思政不與戰岳造高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潁川城陷水自東北入城思政為岳所執即此城也

  東偏城縣東北五里左傳齊人鄭人伐許許莊公奔衛鄭伯使百里奉許叔居許東偏即此城也

  許昌縣【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

  本許國為楚所滅至漢為縣屬潁川郡後漢因之魏太祖迎獻帝都許文帝受禪改為許昌宋志無許昌縣天平元年復置今縣理是也高齊文帝省鄢陵入許昌隋文帝又于鄢陵縣置洧州以縣屬焉大業二年廢洧州以縣屬許州初魏武既破黄巾經略四方而苦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祇建置屯田于是以任峻為典農中郎將募人屯田許下得穀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之間所在倉儲盈積

  洧水西北自長葛縣流入去縣三十里

  故許昌城縣南四十里即許國故城

  許昌宮在許昌故城中楊修作許昌宫賦即此宮也魯城縣南四十里左氏鄭伯請以太山之祊易許田而祀周公即此城

  景福殿基址今在許昌故城内西南隅

  鄢陵縣【上西南至州七十五里】

  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春秋鄭伯克段于鄢晉楚戰于鄢陵並此地後魏潁川置許昌郡仍立鄢陵縣以屬焉高齊文宣帝廢鄢陵以其地入許昌縣隋開皇三年復置屬許州十六年又于縣理置洧州縣仍屬焉大業二年廢洧州以鄢陵屬許州

  洧水西北流入經縣西十里

  鄢陵故城縣西北十五里

  太丘城縣西南二十里陳寔嘗為此縣長

  故陶城縣南五十里相傳晉陶侃征杜□所築

  臨潁縣【上西北至州六十里】

  本漢舊縣屬潁川郡歷代因之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許州大業四年自故城移于今理建中二年屬溵州貞元二年州廢依前屬許州

  臨潁臯東西長五十里即龍脾岡也嵩高山東南三百里有龍脾其地沃壤可居即此岡也今臨潁縣理在岡上

  潁水西北自長社縣界流入

  繁昌故城縣西北三十里魏文帝行至繁陽亭築壇受禪因置繁昌縣即此城也

  舞陽縣【上東北至州一百六十里】

  本漢舊縣屬潁川郡在舞水之陽因名漢封樊噲魏封司馬宣王並為舞陽侯皆此邑自漢至晉不改宋省開元四年重于故城内置

  扶溝縣【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

  本漢舊縣屬淮陽國後漢屬陳留郡魏屬許昌郡高齊文宣帝自今縣北移于今理武德四年置北陳州縣隸焉其年廢州以縣屬洧州九年洧州廢又屬許州洧水縣西二十二里

  陳州【淮陽上】

  【開元戶五萬二千六百九十二 鄉一百四元和戶四千三十八     鄉三十一】

  禹貢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媯滿于陳春秋時楚滅之秦滅楚屬潁川郡漢高帝分潁川置淮陽國後漢章帝改為陳國獻帝末陳王寵為袁紹所殺國除為陳郡曹魏復為陳國以東阿王植為陳王植子志徙封濟北又為陳郡晉宋因之東魏孝靜帝以淮南内附置北揚州理項城乃于項城僑立北丹陽郡及稜陵縣高齊文宣帝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揚州為信州周武帝改信州為陳州隋開皇二年改為沈州大業二年廢沈州入陳州三年改為淮陽郡武德元年復為陳州

  州境【東西一百六十九里南北二百八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里北至東都六百六十里】

  【東至亳州二百里東南至潁州三百里】

  【北至許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三百一十里】

  【西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東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貢賦【開元貢 綿 絹賦 粟 麥】

  管縣六

  宛丘 太康 項城 南頓 溵水 西華

  宛丘縣【緊郭下】

  本漢陳縣春秋時楚滅陳縣之秦漢仍為陳縣漢屬淮陽國後漢屬陳郡晉屬梁國宋屬陳郡高齊文宣帝省陳郡仍移項縣理于此隋文帝罷陳郡改項縣為宛丘縣

  陳州州城枕蔡水周迴三十里

  宛丘縣南三里爾雅陳有宛丘又丘上有丘為宛丘注四方高中央下曰宛

  固陵縣西北四十三里項羽敗南走固陵此也

  洧水西自許州鄢陵縣界流入

  蔡州自西北流入經縣理東一里

  州理城楚襄王所築即古陳國城也包羲氏神農氏並都于此及楚頃襄王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于陳卒為秦所滅

  弩臺在縣理古陳城南八十步後漢陳敬王曾孫寵善弩射十發皆同處常于此臺教弩黄巾賊起寵有強弩千張故惟陳國保全開元九年移孔子廟于臺上東門池在州城東門内道南詩陳風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即此池

  八封臺及壇縣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畫八卦于此太康縣【緊南至州七十里】

  本漢陽夏縣地屬淮陽國後漢屬陳國後魏孝昌四年置陽夏郡以縣屬焉隋文帝改陽夏為大業縣

  蔡水西北自汴州尉氏界流入

  渦水首受蔡水東流經縣北

  縣理城即漢陽夏縣城夏后太康所築漢五年高祖追擊項羽至陽夏南羽敗走固陵是也

  項城縣【上西北至州一百里】

  漢項縣古項子國春秋齊師滅項至楚襄王徙都陳以項為别都按此城即楚築在漢屬汝南郡晉屬陳國隋文帝改項縣加城字屬陳州東晉孝武時秦將苻融攻陷夀春苻堅捨大軍于項城輕騎八千兼道赴之時有謠曰堅不過項堅出令曰敢言吾在夀春者拔其舌衆諫不從堅遂敗

  武邱縣東南四十里本名邱頭魏王凌密謀廢立司馬宣王將中軍討陵大軍掩至百尺堰凌自知勢窮軍到邱頭面縛水次因改邱頭為武邱以旌其功即此也小汝水西南流入去縣五十里

  公路故城縣東四里漢末袁術所築

  故誘城縣北三十里魏毌丘險作亂西至項鄧艾督軍至樂嘉以誘之後人因謂之誘城

  百尺堰縣東北三十五里司馬宣王討王陵軍至百尺堰即此地

  南頓縣【上北至州七十五里】

  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古頓子國後逼于陳南徙故號南頓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築後漢世祖父欽嘗為此縣令故號南頓君【光武生于此縣中】宋為南頓郡東魏于此置和城縣北齊廢郡省縣入和城隋復為南頓縣屬陳州武德六年省入項城證聖元年以縣有光武鄉名符武氏遂于此置光武縣中宗復為南頓

  潁水縣西北三十里

  小汝水縣西南四十里

  高陽邱縣南四十里應瑒南頓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陽氏才子故號高陽邱

  溵水縣【上北至州八十四里】

  本漢汝陽縣屬汝南郡晉屬汝南國宋又屬汝陽郡隋開皇三年屬陳州十六年改汝陽為溵水縣建中二年屬溵州興元二年溵州廢改屬陳州

  溵水經縣北去縣三里

  溉灌城縣東北二十五里本魏將鄧艾所築艾為典農使行陳潁之間東至夀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盡地利遂開築陂塘大興溉灌軍儲豐足因名此城

  乾谿臺在縣北三里左傳楚靈王有乾谿之臺即此也西華縣【上東至州八十里】

  本漢舊縣屬汝南郡後漢因之晉無西華縣宋復置屬陳郡高齊省後魏太和中復置武城縣神龍元年又為基城景雲復為西華

  潁水縣南二十里

  洧水縣西二十里

  集糧城在縣西十里魏使鄧艾營田築之貯糧故名

  元和郡縣志卷九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元和郡縣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