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元和郡县志 唐 李吉甫

2-元和郡縣志卷一
  元和郡縣志卷一

  唐 李吉甫 撰

  關内道【一】

  京兆府【雍州】

  【開元戶三十六萬二千九百九元和戶二十四萬一千二百二】

  禹貢雍州之地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周武王都豐鎬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陽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領關中項籍滅秦分其地為三以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今興平縣是也】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今延州金明縣是也】謂之三秦高祖入關定三秦復并為内史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内史為京兆尹後與左馮翊右扶風謂之三輔其理俱在長安城中又置司隸校尉以總之光武都洛陽以關中地置雍州尋復立三輔魏分河西為涼州分隴右為秦州三輔仍舊屬司隸晉初省司隸復置雍州愍帝之後劉聰石勒苻健姚萇相繼竊據之萇孫泓為劉裕所滅東晉復置雍州及京兆郡尋為赫連勃勃所破遣子隗鎮長安號曰南臺後魏太武破赫連昌復于長安置雍州孝武自洛陽遷長安改為京兆尹隋開皇三年自長安故城遷都龍首川即今都城是也【初隋氏營都宇文愷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條高坡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貴位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觀及興善寺以鎮之大明宫即聖唐高宗龍朔二年所置高宗嘗染風痺以大内湫濕置宫于斯其地即龍首山之東麓北據高原南俯城邑每晴天霽景視終南如指掌含元殿所居高明尤得地勢大明東南曰興慶宫玄宗藩邸宅也】廢京兆尹又置雍州煬帝改為京兆郡武德元年復為雍州開元元年改為京兆府謹按漢五年高祖在洛陽婁敬說曰陛下都洛陽豈欲與周室比隆哉周之都洛以為此天下之中四方納貢職道里均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務以德致人不欲阻險令後世驕奢也今陛下而欲比隆成康之時為不侔矣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猝然有急百萬衆可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鬭不搤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勝今陛下入關而都按秦之故此亦搤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高祖問羣臣羣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則亡不如都周高祖疑未能決及留侯明言入關便即日駕西都關中六年擒韓信田肯賀高祖曰甚善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阻山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自漢至今常為王者奥區

  府境【東西三百一十里南北四百七十里】

  八到【東至東都八百三十五里東至華州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商州二百六十五里南取庫谷路至金州六百八十里】

  【西南至洋州六百三十里正西微北至鳳翔三百一十里】

  【西北至邠州三百里東北至坊州一百五十里】

  【正東微北至同州二百五十里】

  貢賦【開元貢 葵草席 地骨白皮 酸棗仁賦 絹 綿】

  管縣二十三

  萬年 長安 昭應 三原 醴泉 奉天奉先 富平 雲陽 咸陽 渭南 藍田興平 高陵 櫟陽 涇陽 美原 華原同官 鄠  盩厔 武功 好畤

  萬年縣【赤】

  本漢舊縣屬馮翊在今櫟陽縣東北三十五里周明帝二年分長安霸城山北等三縣始于長安城中置萬年縣隋開皇三年遷都改為大興縣理宣陽坊【案是書因避唐高宗諱凡治字皆作理今遇引用經史語改從治字餘仍原本】武德元年復為萬年乾封元年分置明堂縣理永樂坊長安三年廢天寶七年改為咸寧乾元元年復名萬年縣

  終南山在縣南五十里按經傳所說終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據張衡西京賦云終南太一隆崛崔崒潘岳西征賦云九嵏嶻嶭太一巃嵸面終南而背雲陽跨平原而連嶓冢然則終南太一非一山也

  畢原在縣西南二十八里詩注云畢終南之道名也書序云周公薨成王葬于畢是也

  白鹿原在縣東二十里亦謂之霸上漢文帝葬其上謂之霸陵王仲宣詩曰南登霸陵岸迴首望長安即此也長樂坡在縣東北十二里即滻川之西岸舊名滻坂隋文帝惡其坂名改曰長樂坡

  故軹道在縣東北一十六里即秦王子嬰降沛公之處也

  細柳營在縣東北三十里相傳云周亞夫屯軍處今按亞夫所屯在咸陽縣西南二十里言在此非也

  杜陵在縣東南二十里漢宣帝陵也

  渭水在縣北五十里【舊云北去縣五十里】

  灞水在縣東二十里灞橋隋開皇三年造唐隆二年仍舊所創制為二南北兩橋

  樊川一名後寛川在縣南三十五里本杜陵之樊鄉漢高祖賜樊噲食邑于此

  御宿川在縣南三十七里漢為離宫别館禁御人不得往來遊觀止宿其中故曰御宿

  長安縣【赤】

  本秦舊縣初楚懷王封項羽為長安侯則長安久矣非始于漢但未詳所在耳及高帝五年入關復置長安縣乃取舊名以名縣也至隋開皇三年遷都長安縣移至長壽坊西南隅乾封元年分置乾封縣理懷真坊長安三年廢

  龍首山在縣北一十里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達樊川秦時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水其行道因成土山疏山為臺殿不假版築高出長安城西京賦所云疏龍首以抗殿也【三輔黄圖曰營未央宫因龍首制前殿也】

  細柳原在縣西南三十三里别是一細柳非亞夫屯軍之所

  長安故城在縣西北十三里漢舊都惠帝修築本秦離宫也按惠帝元年正月城長安三年春長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萬六千人三十日罷六月徒隸二萬人常役至五年正月發十四萬五千人三十日罷九月而城成城南為南斗形城北為北斗形周迴六十五里太和宫在縣南五十五里終南山太和谷武德八年造貞觀十年廢二十一年以時熟公卿重請修築于是使將作大匠閻立德繕理焉改為翠微宫今廢為寺周武王宫即鎬京也在縣西北十八里自漢武帝穿昆明池于此鎬京遺址淪陷焉

  秦阿房宫在縣西北十四里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表南山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庭中可受十萬人又置銅人十二于宫前

  漢長樂宫在縣西北十四里

  漢未央宫在縣西北十五里並在長安故城中

  漢建章宫在縣西二十里長安故城西太初元年柏梁臺災越巫以厭勝之術請作建章宫為千門萬戶桂宫在縣北十三里長安故城中漢武帝所造

  柏梁臺在長安故城中未央宫北

  漸臺在未央宫西王莽死于此

  神明臺在縣西北二十里長安故城西上有承露盤漢博望苑在縣北五里武帝為太子據所立使通賓客上林苑在縣西北一十四里周匝二百四十里相如所賦也

  酒池在長樂宫中漢武帝所作以誇羌胡飲以鐵盃重不能舉皆低頭牛飲西征賦云酒池鑒于商辛追覆車而不寤

  子午關在縣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關魏遣鍾會統十萬餘衆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趨漢中晉桓温伐秦命司馬勲出子午道今洋州東二十里曰龍亭此入子午谷之路梁將軍王神念以舊道緣山避水橋梁多壞乃别開乾路更名子午道即此路是也

  新豐故城在縣東十八里漢新豐縣城也漢七年高祖以太上皇思東歸于此置縣徙豐人以實之故曰新豐并移枌榆舊社街衢棟宇一如舊制男女老幼各知其室雖雞犬混放亦識其家焉

  古戲亭在縣東北三十里周幽王為犬戎所逐死于戲即此也周章軍西至戲秦將章邯拒破之亦此地也周幽王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秦始皇陵在縣東八里始皇即位治驪山陵役徒七十萬人今按其陵高大亦不足役七十萬人積年之功蓋以驪山水泉本北流者陂障使東西流又此土無石取大石于渭北諸山其費功力由此也

  華清宫在驪山上開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寶六年改為華清宫又造長生殿及集靈臺以祀神【案前京兆府管縣目萬年長安下有昭應舊唐書地理志云昭應隋新豐縣治古新豐城北垂拱二年改為慶山縣神龍元年復為新豐天寶二年分新豐萬年置會昌縣七載省新豐縣改會昌為昭應治温泉宫之西北新唐書云天寶元年更驪山曰會昌山三載析新豐萬年置會昌縣六載更温泉曰華清宫七載省新豐更會昌縣及山曰昭應據二書則華清宫在昭應縣是書無昭應縣志文既與前目不符而以華清宫附長安縣具所缺在前在後未可臆斷附識于此以存昭應縣大畧】

  三原縣【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一十里】

  本漢池陽縣嶻嶭山在今縣西北六十里苻秦于此山北置三原護軍以其地西有孟侯原南曰豐原北曰白鹿原後魏太武七年罷改置三原縣屬北地郡明帝孝昌三年蕭寶寅逆亂毛洪賓立義捍賊永安元年于此置北雍州洪賓為刺史亦謂之洪賓柵其故城在縣北五十五里又割北地郡之三原縣于此置建忠郡以旌其功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雍州

  高祖獻陵在縣東十五里

  堯門山在縣西北三十二里

  天齊原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上有天齊祠

  黄白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後漢李傕亂政天子東遷三輔饑歉乃移保黄白城即其地也

  秦曲梁宫在縣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

  于謹墓在縣北十八里

  醴泉縣【次赤東南至府一百二十里】

  本漢谷口縣地在九嵏山東仲山西當涇水出山之處故謂之谷口溝洫志云白渠首起谷口尾入櫟陽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頃民得其饒歌曰田于何所池陽谷口鄭國在前白渠起後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謂此也後漢及晉又為池陽縣後魏改為寧夷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醴泉縣以縣界有周醴泉宫因以為名

  太宗昭陵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九嵏山

  肅宗建陵在縣東北十八里武將山

  奉天縣【次赤東南至府一百六十里】

  光宅元年割醴泉始平好畤武功新平郡之永壽五縣置

  梁山高宗天皇大帝乾陵所在因名曰奉天其山即禹貢所云壺口治梁及岐又古公亶父踰梁山至于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

  奉先縣【次赤西南至府二百四十里】

  本秦重泉縣後魏省至孝文帝分白水縣置南白水縣西魏改為蒲城縣本屬同州開元四年以縣西北三十里有豐山于此置睿宗橋陵改為奉先縣隸京兆玄宗泰陵在縣東北二十里

  惠莊太子陵在橋陵東南三里

  惠宣太子陵在橋陵東六里

  惠文太子陵在橋陵東三里並在柏城内

  富平縣【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五十里】

  本漢舊縣屬北地郡後魏文帝自懷德城移于今理周閔帝于縣置中華郡武帝省郡以縣屬馮翊隋開皇三年改屬雍州

  中宗定陵在縣西北十五里龍泉山

  代宗元陵在縣西北四十里檀山

  順宗豐陵在縣東北三十三里甕金山

  節愍太子陵在縣西北十五里

  荆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岐山之東禹貢云荆岐既旅是也

  鹽池澤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周迴二十里

  後周文帝成陵在縣西北十五里

  王翦墓在縣東北三里

  司馬欣墓在縣西二十五里章邯長史降項羽封為塞王

  雲陽縣【次赤西南至府一百二十里】

  本漢舊縣屬左馮翊魏司馬宣王撫慰關中罷縣置撫夷護軍及趙王倫鎮長安復罷護軍劉石苻姚因之魏罷護軍更于今理别置雲陽縣後周置雲陽郡開皇初郡廢武德元年分置石門縣三年于石門縣置泉州貞觀元年廢州改石門縣為雲陽縣

  德宗崇陵在縣東二十里

  嵯峨山一名嶻嶭山在縣東北十里東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山上有雲必雨常以為候

<史部,地理類,總志之屬,元和郡縣志,卷一>

  復廣德二年臣吉甫先臣文獻公為工部侍郎復陳其弊代宗亦命先臣撤去私碾磑七十餘所歲餘先臣出牧常州私制如初至大歷中利所及纔六千二百餘頃漢雲陽故縣在縣西北八十里

  雲陽宫即秦之林光宫漢之甘泉宫在縣西北八十里甘泉山上周迴十餘里去長安三百里望見長安城黄帝以來祭天圜丘處也齊人少翁謂武帝曰上即欲與神通宫室被服非像神神物不至乃于甘泉宫中為臺畫天地太一諸鬼神而祭之又作柏梁銅柱承露盤仙人掌之屬帝以五月避暑于此八月乃還

  通天臺在縣西北八十一里甘泉宫中高三十五丈望雷雨悉在下

  咸陽縣【畿正東微南至府四十里】

  本秦舊縣也孝公十二年于渭北城咸陽自汧隴徙都焉秦自孝公惠文悼武昭襄莊襄王始皇胡亥並都之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鑄以為鍾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庭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每破諸侯倣其宫室作之咸陽北阪上以所得諸侯美人鐘鼓充之咸陽之旁二百里内宫觀二百七十土木皆被綈繡宫人不移樂不改縣窮年忘歸猶不能徧至胡亥時天下叛秦漢元年秦王子嬰降漢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子嬰燒秦宫室火三月不滅及漢興以為渭城縣屬右扶風按秦咸陽在今縣東二十二里漢渭城縣亦理于此苻堅時改為咸陽郡後魏移咸陽縣于涇水北今涇陽縣理是也隋開皇九年改涇陽為咸陽大業三年廢入涇陽縣城本杜郵也武德元年置白起堡二年置縣又加營築焉山南曰陽水北曰陽縣在北山之南渭水之北故曰咸陽

  畢原即縣所理也左傳曰畢原酆郇文之昭也即謂此地原南北數十里東西二三百里無山川陂湖井深五十丈亦謂之畢陌漢氏諸陵並在其上

  短隂原在縣西南二十里

  渭水南去縣三里

  臨臯驛在縣東南二十里

  長陵故城在縣東北三十里初漢徙關東豪族以奉陵邑長陵茂陵各萬戶其餘五陵各千戶皆属太常不隸于郡

  秦蘭池宫在縣東二十五里

  秦磁石門在縣東南十五里東南有閣道即阿房宫之北門也累磁石為之著鐵甲入者磁石吸之不得過羌胡以為神

  細柳倉在縣西南二十里漢舊倉也周亞夫軍次細柳即此是也張揖云在昆明池南恐為疎遠

  棘門在縣東北十八里本秦關門也漢文帝使將軍徐厲屯棘門謂此也

  蘭池陂即秦之蘭池也在縣東二十五里初始皇引渭水為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築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二百丈始皇嘗微行遇盜于蘭池見窘使武士擊殺盜關中大索二十日

  中渭橋在縣東南二十二里本名横橋架渭水上始皇都咸陽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横橋南渡以法牽牛渭水南有長樂宫渭水北有咸陽宫欲通二宫之間故造此橋漢末董卓燒之魏文帝更造劉裕入關又毁之後魏重造貞觀十年移于今所

  便橋在縣西南十里架渭水上武帝建元三年初作便門橋在長安北茂陵東去長安二十里長安城西門曰便門此橋與門相對故名便橋

  白起祠在縣城中

  漢長陵在縣東三十里高帝陵也

  安陵惠帝陵也在縣東北二十里

  陽陵景帝陵也在縣東四十里

  平陵昭帝陵也在縣西北二十里

  渭陵元帝陵也在縣西北七里

  延陵成帝陵也在縣西北十三里

  義陵哀帝陵也在縣北八里

  康陵平帝陵也在縣西北九里

  太公墓在縣東北十里

  周公墓在縣北十三里

  蕭何墓在縣東北三十七里

  曹參墓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張良墓在縣東北三十六里

  蒙恬祠在縣西北十五里

  渭南縣【畿西至府一百三十里】

  本漢新豐縣地苻秦時置後魏孝明帝【亦云孝文帝】于今縣東南四里置渭南郡及南新豐縣西魏廢帝二年改南新豐為渭南縣武德元年屬華州五年改屬雍州倒獸山一名玄象山在縣東南五十里王子年隱處也渭水北去縣四里

  酋水出縣西南石樓山北入渭

  隋崇業宫在縣東十五里

  秦步高宫在縣西南二十里

  藍田縣【畿東北至府八十里】

  本秦孝公置按周禮玉之美者曰球其次為藍【案今周禮無此文杜佑通典藍田縣下亦有是語而不云周禮】蓋以縣出美玉故曰藍田周閔帝割京兆之藍田又置玉山白鹿二縣置藍田郡至武帝省郡復為藍田縣屬京兆後遂因之縣理城即嶢柳城也俗亦謂之青泥城桓温伐苻健使將軍薛珍擊青泥城破之即其處也

  藍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車山在縣東二十八里白鹿原在縣西六里晉桓温伐苻健督護鄧遐等奮擊于白鹿原即此地也

  灞水故滋水也即秦嶺水之下流東南自商州上洛縣界流入又西北流合滻水入渭

  思鄉城在縣東南三十三里宋武帝征關中築城于此南人思鄉因以為名

  藍田關在縣東南九十里即嶢關也秦趙高將兵拒嶢關沛公引兵攻嶢關踰蕢山擊秦軍大破之

  蕢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元和郡縣志卷一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