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大学古本说、中庸章段、中庸余论、读论语札记(读论语劄记)、读孟子札记(读孟子劄记) 清 李光地

3-中庸章段
  中庸章段

  大學士李光地撰

  天命之謂性  修道之謂教

  天有本然之理焉而其流行而賦於物則命所由名也人物得其理以有生如受天之命者是之謂性性者生理之具於心者也理具於心必發見於日用之間如循之以出者是之謂道道者人所常行之路也因吾所常行者而脩飭之檢攝於身心之微防範於事為之著始於庸行之謹而終於人倫之至是之謂教教者聖人以是教人而人由之者也

  道也者  恐懼乎其所不聞

  此下皆脩道之事也道之得名雖曰事物當由之路然其體則性也事物有時而不交性體無時而可息須臾之頃偶然離之則天命於是而不行矣使其可離則豈道之謂哉不睹聞者己所不睹聞也君子心存惕畏其於事物之交見聞所及固有所警觸而不忘雖不睹不聞暫焉無感之頃而戒謹恐懼未嘗懈弛盖主敬以存其誠之學也不睹聞即須臾

  莫見乎隱  故君子慎其獨也

  隱微者動而交於事物之始人之所不見也然獨知既不可欺而發見亦不可掩則莫顯見於此矣是以君子謹審善惡之分不必待言行之顯著也即介焉獨知之際而必致其謹焉盖精義而察其幾之事也獨即隱微

  喜怒哀樂之未  天下之達道也

  性者仁義禮智而已率之則為道無非理也惟其麗於喜怒哀樂以行則理與氣雜矣惟方其未也氣未用事而一理渾然不偏不倚則謂之中及其也以理為主而不動於氣各中其節則謂之和中乃性之存而道所從出故曰大本和乃率性之用而人所共由故曰達道君子所為戒懼慎獨者欲其存之厚而之當也

  致中和  萬物育焉

  自動以極於靜無一息之不敬則性體存存而中無不致矣自微以達於顯無一事之不謹則義理周流而和無不致矣天地性之本也萬物共此性者也位謂七政順山川寧之類育謂各得其理以遂其生也致中則誠敬之至有以合乎天德而格乎天心故天地自我而位也致和則豫順之至有以通乎物情而協乎物理故萬物自我而育也盖性貫終始而流行道則應物而發見者爾故中之分雖屬乎未實則無時不在而和行乎其間如天地之化長流而萬物生於其際此心學之精藴古今聖賢之所傳也右第一章 此章為一篇體要自第二章至末皆所以明推廣此章之旨也首節性道乃理義之源性具於心道見於事心在内故必敬以直之是大本所以立也事在外故必義以方之是達道所以行也然敬者動靜無息而以靜而常存者為敬之純義者顯微無間而以微而必察者為義之精此周子所謂寂然不動之誠動而未形之幾朱子解釋此章盖用其意也

  仲尼曰  小人而無忌憚也

  首章中字專以體言此中字兼體用言盖合中和之義以言中也庸常也以性言則為恒性以道言則為常道久而不易平而無異者也中庸者其理原於性命其事顯於道教然體之則在乎人而已若上章戒懼謹獨之君子則既存君子之心矣而能靜而敬動而謹無時而不中此所以為中庸也小人之心與君子異是以不敬不謹無所忌憚此所以為反中庸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言久矣則有初之稱也故程子斷自世教衰民不興行

  右第二章 此章兩引夫子之言中庸者盖標一篇之指以起作書之意

  子曰道之不行也  鮮能知味也

  性之大分知仁而已天命同賦而氣質有偏故有智者愚者賢者不肖者然自聖人在上而道行且明則雖氣質不齊而皆有以範於中道故夫子言今日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以智者愚者無踐履之功而安於知之過不及也若道之行必無是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以賢者不肖者無開明之效而安於行之過不及也若道之明則無是也鮮能知味又就知愚賢不肖者而慨息之盖上雖無教化而道未嘗離於日用苟行而著習而察則凡有性者皆可以興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引聖言以起下之大智盖莫能行道則智者愚者有終於過不及而已矣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  其斯以為舜乎

  自用其智者無躬行之實故也智者過之是也舜不自用其智虚受善擇必實措之於事而後已焉此以行而善其知者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  而不能期月守也

  引聖言以起下之大賢盖其曰予知者皆不智者也果智則不自納於罟擭陷阱之中矣果智則不至於擇中而不能守矣莫能明道則賢者不肖者有終於過不及而已矣

  子曰回之為人也  而弗失之矣

  自用其賢而於中庸擇之不精則不能朞月守矣賢者過之是也顔子擇之也精故得一善而遂固守此以知而善其行者也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  中庸不可能也

  引聖言不可能以起下文之大勇均謂分以與人也三者皆勇之事然苟未合於中庸則皆氣質用事而與賢智之過者同也

  子路問強  而強者居之

  而強者汝之強也子路自恃其勇而問強故夫子還問之謂是南北之強抑是汝之所謂強與然南方之強猶有君子之風而北方之強則正子路所謂強也故其鼓瑟而有北鄙殺伐之聲者以此

  故君子和而不流  強哉矯

  南北之偏者氣習之拘也君子之道者中庸之至也中庸之至盖知之真守之確不藉乎血氣而常伸此以明行交盡而善其勇者也和而不流處俗而不自失也中立不倚則有以立身而矯俗矣至於治而不變素守亂而守死善道則又極乎出處之大節而不可奪此四者自易而難然易者其基也自其易者勉之則行有本末而將無難能之事矣後章自行乎富貴而貧賤夷狄患難論語自富貴貧賤不處不去推而至於造次顛沛皆此意也

  右第三章 此章申明首章天命謂性之義性有仁義禮智然舉其綱則智仁而已勇者貫乎智仁之間者也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所禀之偏也仁智合一則天命之本聖人之事也舜以實行而為大智顔子以真知而為大賢惟其合一是以不偏至於夫子所以告子路者則又矯正習俗變化氣質以復其性之道也

  子曰素隱行怪  唯聖者能之

  道者人倫日用之理而已素隱行怪者過於人倫日用之常者也半塗而廢者不及於人倫日用之分者也深探其弊則隱怪者終有欺世盗名之心半塗者不無舍己徇人之失惟聖人者以中庸為依歸下學上達本無求知之心故知命樂天自無悔恨之意也

  君子之道費而隱  察乎天地

  以君子之道明索隱者之非也盖索隱者求道於人理之外而道實無隱也費者施與周給之稱天命之性遍賦萬物故雖夫婦之愚不肖莫不與知與能然充此理之分則聖人天地不過體是道者而亦不能盡也夫聖人天地有所不盡大莫能載可謂高深微妙之至矣而即夫婦之所與知與能小莫能破則初無隱也極之物類之細而性命各正見流行無非是者故君子之道就其見端於夫婦者而推其至焉天地之間皆是理之昭察而已何隱之有哉

  子曰道不遠人  君子胡不慥慥爾

  引夫子之言明行怪者之非也盖行怪者出乎人情之表而道實非遠也即人而道在故君子以人治人即人情而道近故忠恕違道不遠君子之道即忠恕之道也不出乎人情之中故其德庸德也其言庸言也言行交脩慥慥篤實殊無虚詭之行何怪之有哉所求乎子者則以之而事父所求乎臣者則以之

  而事君所求乎朋友者則以是而先施之四者皆所謂君子之道

  君子素其位而行  反求諸其身

  又以君子之行道明半塗者之非也所行為塗所居為位位有順逆則塗有險易故或因之而廢者有矣若是者心移於外物故也素位而行無順無逆皆有以自得故外物之至天時人事皆無所怨尤然則塗有險易而君子居之皆易也且將遇險而反身脩德焉何廢之有哉

  君子之道  辟如登高必自卑

  隱怪者騖於高遠而不知道之基半塗者溺於卑近而不盡道之分惟君子充其分於高遠之域而專其基於卑邇之間所以為中庸之極也

  詩曰妻子好合  父母其順矣乎

  引詩及夫子之言以申卑邇高遠之意常棣之詩言兄弟之愛而終之以妻子者明必妻子之合如琴瑟之同調而無異聲然後兄弟之樂且耽慕以終身而無倦厭故宜爾室家者在乎樂爾妻孥也夫子又推其意以為所以順父母者在是此道所以造端乎夫婦而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可識矣

  子曰鬼神之為德  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又引夫子之言以申卑邇高遠之意天地曰神人曰鬼人為天地祖宗所生則其神通為一體是鬼神之體物不遺也惟其體物故此之動也彼實使之彼之至也此實召之使之者不可度者也召之者不可射者也是其微之顯而德所以為盛也誠者德之實也天地人渾然合一之理誠實不妄者也此見道所以察乎天地而自邇而遠自卑而高之極致也

  右第四章 此章申明首章率性謂道之義或求道於性之外或不盡其性於道之中皆過與不及之弊也故首引夫子之言隱怪半塗者而推論其意以見自近而遠不可過不可不及自夫婦居室極而至於天地鬼神然後道之始終盡也然首言夫婦之知能者則曰費而隱終言鬼神之德則曰微而顯惟鬼神之德之微而顯而根於人倫故知夫婦之道之費而隱而察乎天地也此又互相發明之旨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  故大德者必受命

  位祿名壽天之所命而唯大德足以致之舜之德至於動天是謂能充孝之量者所以謂之大孝 孝亦德之一事也而以德為孝之目何也曰仁者德之首孝者又仁之首也故其發之也最先而統之也最全唯發之最先也故凡修德之事皆自孝而推之也唯統之最全也故凡修德之事皆所以成吾孝也此章主孝而言故必大德而後謂之大孝必至於格天而後謂之大德

  子曰無憂者  無貴賤一也

  達乎諸侯大夫士庶之禮專指上祀言之也其言葬以大夫祭以士者起下葬以士祭以大夫之意即推其上祀者之所達也不言父為大夫子為諸侯父為庶人子為士者其事皆至少故舉中以包之也又言喪禮者亦以證明祭禮之意蓋喪禮之殺自下而上以貴者之職煩也祭禮之殺自上而下以賤者之分卑也然三年之喪則必達於天子而無貴賤之殊故上祀之典亦必達於士庶而無貴賤之異父母之恩情之至也以孝治天下道之極也此周公制禮之意也

  子曰武王周公  治國其如視諸掌乎

  自脩其祖廟至燕毛祭之始終之序也蓋潔治堂室陳設器服備具籩豆皆預期之事也叙羣廟昭穆之主辨助祭貴賤之班授奔走執事之職皆方祭之事也飲福酒則酬於階綏後禄則燕於寢皆祭將畢及既畢之事也上言祖廟者七廟之主將合食於太祖之廟故特脩之也下言宗廟者統羣廟之主叙其位次故係之宗廟之禮也凡此皆春秋時祭也下宗廟禘嘗之禮與郊社並稱者則并包大禘大祫之祭也天地雖大遠祖雖遼然自父母推之皆一氣之續爾故言孝之至者又必推及於此而因歎息其義藴之深也

  右第五章 此章申明首章脩道謂教之義盖前所言道自子臣弟友至於鬼神盡矣然能極乎子臣弟友之分以至通於神明者則非聖人不能故列引舜文武周以立之極皆始於孝弟庸行而終於格天受命饗帝饗親之盛此聖人之脩道足以為後世法者乃教之所由立其餘則必由教而入也

  哀公問政  不可以不知天

  統而言之脩道以仁則五倫皆用仁矣析而言之則親親之屬父子兄弟是也主於仁者也尊賢之屬君臣朋友是也主於義者也親親有殺自仁而即於義也尊賢有等自義而即於仁也禮者進反於仁義之中故等殺於此生焉合而言之皆仁也仁莫先於孝故脩身者不可以不事親仁者人也所性而具者也故事親者不可以不知人仁之所從來則天地生物之心是已故知人者不可以不知天知人知天則智也智為仁義禮之原董子所謂明於天性然後知仁義知仁義然後重禮節者是也

  天下之達道五  所以行之者一也

  達道五親親尊賢之條目也先君臣者對君之詞也達德三仁義禮智之約名也行之者一欲公以誠心為之本也

  或生而知之  及其成功一也

  上文變四德言三德者以性之綱惟智仁學之功惟知行而勇則其所以強此者也故遂言知行之等有此三者而其究同歸焉 按家語則夫子告君之言止此後又因問而更端之詞也然前後之言雖互有詳略其大指則皆相為發明而已

  子曰好學近乎知  知恥近乎勇

  及其知之成功則一矣其初則近之而已三者學利困勉用力之要也按先儒言學以知行盡之然其端本則在立志立志即知恥之謂也知行非志不成志之所至則氣亦至矣此勇所以與仁智列為三德也

  知斯三者  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以上皆言脩身之事至此將言為政而以此起之蓋脩已治人初無二理下文所謂九經者不過達道之推而廣其所以行乎九經者亦不過達德之舉而措也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懷諸侯也

  凡此九經皆天子諸侯可通行者故以為天下國家槩之雖為政而不離乎脩身故脩身為之首前言親親尊賢者所以脩其身也故先親次賢自身之切者而推之也此言尊賢親親者所以施諸政也故先賢次親自政之切者而推之也以懷諸侯告公者古者邦交大小相維各有懷諸侯之道也 道有五然以親親尊賢二者統之經有九亦自尊賢親親二者推之故敬大臣體羣臣者尊賢之推也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者親親之推也懷諸侯則或為兄弟昏姻之國或為明德宗功之裔親賢兼之者也

  脩身則道立  則天下畏之

  聽不擇則易惑任不專則易眩

  齊明盛服  所以懷諸侯也

  上言脩身之要在智仁勇而此復以威儀動作言者亦就為政而臨涖者言之也害賢莫甚於讒其次色其次貨故三者除而後能貴德矣好惡猶苦樂也同其好惡謂吉凶休戚無不共之也蓋施之親者有此三等尊位則其賢者也重禄則其尤親者也同其好惡則通而行之者也敬大臣獨以官盛任使言者盖使之無所不統以重其權不親微細以崇其體且使之得以專心職要而責其效也忠信則心得以自通重祿則力得以自盡時使使其為有餘力薄斂使其藏有餘貲省事密則功勤餼稟平則效著嘉善而矜不能者為其自遠而至故其有行能者褒優之不能者亦有以收恤資助之也繼絶舉廢則無兼併之事治亂持危則無傾覆之謀朝聘以時則禮不瀆厚往薄來則交可繼此皆三代盛時邦交之道而春秋反之者也 脩身則志氣清明不邇聲色不殖貨利而可以尊賢尊賢則知人作哲官不及私禄不豐昵而可以親親自此以下皆有相因之勢焉詳玩可知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脩身立政皆當以誠為本

  凡事豫則立  道前定則不窮

  以上皆言為政之事至此將復反之於身而以此起之以素而應卒執往以御來者謂之豫道者術業之稱也

  在下位  不誠乎身矣

  此自治民而推本於明善誠身皆所謂豫也告君而言在下位者因其言皆反說故借在下位者明之對君之詞也蓋治民者上下所同也臣之獲上信友如君之取人信友之在順親如取人以身而脩身以道順親之在誠身如脩道以仁誠身之在明善如以仁事親之必先於知人知天故其事可以相明也誠明即前之仁智然對明而言者偏言之誠也包明而言者專言之誠也與仁之義一也此節申前文為政在人以下之說

  誠者天之道也  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天人即前知天知人之所知者也天者實理所自來人者具此實理而務復其初者也惟聖人之於天道則無間故皆謂之誠者其餘則必盡乎人道也擇善所以明善固執所以誠身偏言之誠也然總為誠之之事專言之誠也此節申前文生安學利困勉之說

  博學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此節又申學利困勉者用功之要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此節又申知之一成功一之說

  右第六章 此章引夫子告君之言雖以繼舜文武周之後明道教之統然實全書之樞紐根柢也盖此書前半篇明首章性道教之源流後半篇明首章致中和之功化而此章達德達道三知三行即性道教之實也誠明二字即中和之實也盖此章者夫子傳心之典故凡曾子子思孟子之所述皆淵源於此焉

  自誠明  明則誠矣

  德無不實而理無不明者所性之體然也明乎善以復乎其初者立教之法然也德實而理可明理明而德可實二者原不相離也

  右第七章 此章盖總結上章夫子告君之言而約其旨夫子言一為知仁勇之本是誠則明也言明善以誠其身是明則誠也學問之道雖由明善之教而入而必求端於性之德者孔門之宗也

  惟天下至誠  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天下至誠即聖人也以性言之則曰至誠承上章自誠明謂之性而言也性者誠而已矣誠無不至故性無不盡而性者天地所賦於我與民物共之者也舉斯心而加諸彼可使人皆得所焉是所以盡人之性者在是也推恩以同仁可使物咸若焉是所以盡物之性者在是也體信以達順可使隂陽得其理而和也是所以贊天地之化育者在是也至於與天地合其德則人極建而與天地並立而為三矣然此數者皆謂一誠之所周貫若其所以措置經緯之實則下章議禮制度考文之屬是也盖盡性盡道雖非兩事而有體用之分程子所謂有關雎麟趾之心而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者此也

  其次致曲  故至誠如神

  此言誠之之事曲者一隅之謂致則孟子所謂擴充是也曲能有誠則亦至誠矣誠於中必形於外漸而著明則充實而有光輝也誠而不動者蓋未之有漸而變化盖遷善而莫之為也至此則亦能盡人性物性而功用流行矣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然幾動於彼誠動於此則非盡性者不能也至誠性與天合故其心與天通氣機之動自然先覺盖所以幽贊神明而顯濟民用者在此此贊化育參天地之至微妙者故特舉而言之

  誠者自成也  故時措之宜也

  誠者性分所固有故曰自成道者職分所當為故曰自道然道者著於事物者也誠者事物所以終始不誠則事物無以成終成始而道不虚行故君子必誠之為貴也體此誠之謂仁能推此誠之謂智既體此理自然能推是仁固性之德而知亦性之德也是乃合物我内外而無二道者所由以時措之人物而皆宜也此一節釋至誠能盡性而盡人物之性之意言盡性者盡道之本故莫先於盡性而性分原不遺於物故能及物也

  故至誠無息  無為而成

  無息者至誠之性體也自強不息而至於久則亦至誠矣徵者驗於外也形而著明者是也博厚高明悠久盡其性之分量自然有此規模氣象也載物覆物成物者盡人物之性而至於贊化育也配地配天無疆者贊化育而有以參天地也是皆至誠之能事而不息者亦如之故其形著明也不待表暴而自章也其動變也不待振作而自變也其化也不待作為而自成也此一節釋致曲而能有誠以至能化之意言能不息於誠則有自然之驗以至於過化存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而非自外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純亦不已

  不貳者天地之誠也博厚高明悠久者天地之徵也至於生物不測而無不覆載則其化不窮矣天地之為天地在生物而天之所以為天者在不貳惟其不貳是以不已至誠無息故也以文王之德之純配之明天地聖人同一至誠無息也此一節推原聖人與天地性真之合以終章首參贊之義而以文王實之也

  右第八章 此章承上章而言誠之極至以結首章所謂中也蓋以誠盡性則大本立而有以合天地之德故其效至使天地位焉贊其化育則天地所以位而與之參焉者又極其合德之量而言之也盡性者其存誠無須臾之離故其體則久而不息蓋可久者聖人之德天之所以為天者此也

  大哉聖人之道  至道不凝焉

  聖人即至誠也以道教言之故曰聖人承上章自明誠謂之教而言也發育萬物峻極于天者聖道之行有以茂對時而育萬物故其功化之盛巍然際乎天地之間也此自其規模言之故曰洋洋禮儀威儀則自其節目言之故曰優優其人即聖人凡作者述者皆是也至德則前所謂盡性者有至誠之德然後聖人之道凝於身而行於世也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 其此之謂與

  道問學所以學聖然必先以尊德性者有德而後道凝也致廣大極高明者心包乎萬物之外而出其上温故敦厚者心行乎事物之中而篤其基以其屬於心性之分故皆為尊德性之事盡精微知新者析理精而加精道中庸崇禮者制行謹而加謹以其屬乎事理之分故皆為道問學之事尊德性而後可以道問學者誠則明也根上章之意也道問學而莫非尊德性者明則誠也乃此章之本指也夫能尊德性道問學則道凝矣故其行也雖與時位消息然而窮達治亂道無不存出處語默惟義所在要皆為盡道之聖人不以時位而有所加損也

  子曰愚而好自用  不信民弗從

  禮度文合之皆禮樂也禮樂合之皆禮也故曰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則蔽之矣如夏殷周之興禮樂達乎天下是斯道之行也周監二代損益大備故雖以夫子之聖而一於從周固其恪守為下之分而實文武周公之道寡所過失文之在兹蓋夫子所以自任者也此一節釋禮儀威儀待其人而後行之意言文武周公作者固行也夫子述者亦行也皆所謂有至德而道凝者也

  故君子之道  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此君子即所謂尊德性而道問學者意實指夫子而言也本諸身者求諸德性之本徵諸庶民者驗以當世之宜考三王建天地則參以已然之法象而理不差質鬼神俟後聖則握其自然之符契而神不二理之不差則知人知天矣天且不違而况鬼神乎盖天者百神之宰鬼神不能出於天地故也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盖三王者百世之師後聖不能出於三王故也此問學之極功聖人之能事故有位者得志加於民則禮度文是也有德者脩身見於世則動言行是也容貌威儀動無非禮處物治事行無非度聲音辭令言無非文故容比禮而節比樂聲為律而身為度也振鷺學校之詩也學者不厭故曰無惡教者不倦故曰無斁此皆以切夫子之一言一動為萬世師盖不待有議禮制度考文之權而百王之禮樂在是矣是以友教洙泗之間成就人才於斯為盛所謂德博而化天下文明者非夫子誰歸哉此一節釋道備於身則居上為下無所不宜之意

  仲尼祖述堯舜  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此其所以考諸三王而不繆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此其所以建諸天地而不悖無不覆載者衆理萬事之兼該錯行代明者衆妙萬善之時出此皆仲尼之道之大也然皆其德之至者為之故又言萬物並育於覆載之中而不相害道行乎四時日月之交錯而不相悖皆小德之川流也其於穆不已存乎時行物生之先則大德之敦化也天地之道之大由於天地之德之至故知天地之所以為大者而仲尼可知已此一節推原聖人與天地道化之同以終章首發育峻極之義而以仲尼實之也右第九章 此章承上章而言明之極至以結首章所謂和也盖以明盡道則達道行而有以成天地之功故其效至使萬物育焉發育萬物則萬物所以育峻極於天又極其功化之分而言之也盡道者燭理無毫末之差故其用則大而無外盖可大者聖人之業天地之所以為大者此也

  惟天下至聖  足以有别也

  至聖承前章聖人言也聖人者明之盡者也故言德則以智為首而又各就其德之分見者言之也然於分見之中而又各有表裏之分聰明在外然聰藏而明也睿知在内然睿發而知藏也以下四事莫不皆然聰明睿知者開先之智也文理密察者藏用之智也盖冬者萬物所以終始故其德首尾見之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行而民莫不說

  溥博淵泉以所存者言之溥徧則博大博大則淵深淵深則有本有本則又周流而溥徧矣其義又自為表裏終始也時出即上文之四德發而皆中節者是也見言行即上章之動言行也莫不敬信說者和之應也聖人之道其盛如此而皆其德之溥博淵泉者為之也故曰誠則明矣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  故曰配天

  聲名洋溢即前段有譽於天下而極言之其所指者當謂文武周公道化盛行之時然亦有以決仲尼之若是也

  右第十章 此章承前章聖人之道而指其所發之盛以終中節之和之義極至於血氣尊親則所謂順萬物之情而能使萬物育者此也

  惟天下至誠  夫焉有所倚

  至誠承前章至誠言也至誠者誠之至者也故就一性之存主者言之而下文贊其德則又以仁為首也經綸者言其誠之無不流貫非指事為設施之迹也大本者未發之中也誠存則大本以此立而經綸從此出矣然性者命於天天命流行而化育萬物者又性之本也知其性則知天故可即是而默契焉無倚言其中之至也有妄故有倚无妄則何倚之有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肫肫淵淵浩浩皆未發氣象也仁者誠之藴故先曰其仁退藏於密故曰其淵體大無外故曰其天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天德即前章所謂不已之命而文王以純德合之者是也至誠之德其妙如此而惟聰明睿知有以達之故曰明則誠矣

  右第十一章 此章承前章至誠盡性而指其所存之神以終未發之中之義極至於上達天德則所謂合天地之德而能使天地位者此也 前兩章先言至誠後言聖人此兩章則先言至聖後言至誠前由體以及用此則自用而歸體也中和之相為體用而和歸於中者亦猶是而已矣

  詩曰衣錦尚絅  温而理

  前言誠以及於明言明而歸於誠則誠者學之要也是以君子之學文不著而闇然盖務實而不近名專内而不徇外其心一於誠而已矣然闇然之中章者自不可掩故至淡至簡至温而不厭而文且理焉誠明相生自然之理也

  知遠之近  可與入德矣

  知遠之由近則用心於近矣知風之有自則用心於自矣知微之莫顯則用心於微矣此下學立心之始入德之方也

  詩云潛雖伏矣  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凡四引詩皆承微而顯之意而其功益深其效益大盖内省者檢察之密也敬信者存養之厚也不賞怒而勸威者所感之深也篤恭而平者所存之神也内省則首章之謹獨也敬信則首章之戒懼也喜怒而至於不用喜怒則和之至恭而至於篤恭則中之極也首章以功夫言則自體而用此以成德言則由淺而深也

  詩云予懷明德  至矣

  德至於不顯則無以加故歷引詩以贊之然無聲無臭者非窈冥玄默之謂盖天命之體純粹以精其心則普萬物而無心其用則利天下而不言淡然無聲臭之可窺也此天德之所以為至誠而達乎天德者於是為至也

  右第十二章 此章與首章之義相首尾而總結全篇之意盖首章論體道之要而曰不睹不聞曰隱曰微推本於未發之初求端於方動之際皆所謂不見是圖自証而自修之非人之所能與也所以然者天命之性其本體原若是也是以學問之事偽則炫於外誠則一於中炫於外則表暴而有迹一於中則收斂而無形自立心之始至於盛德之至雖淺深高下不同而其心則一故聖人不顯之妙與天合德然方其闇然淡簡即無聲無臭之體而達乎天德之基也此書以中庸名篇者此理原於性命行乎道教惟其誠實而無妄是以至中而至常學道者以誠實無妄之心求之則内無隱怪之慕外無功利之貪淡泊平常無聲色臭味之可娛悦然後可以明庶物察人倫而返乎性命之真矣故無聲無臭者微妙之至即中庸之極也

  中庸章段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