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籍书目查询 >

《六書通》

閔齊伋
书名《六書通》
书名 六书通
作者閔齊伋
版本元刊本
分类經部>小學類
下落皕宋樓藏書志
内容 元奉直大夫國子監司業楊桓弜集 鄒魯多鴻儒,燕趙多奇士。僕隨朝三十載,獲交鄒魯、燕趙士大夫非一人,獨於辛泉楊公,在祕府則有同寅之好,在成均則有交承之誼,故於古道之交尤深。每論及所著《六書》,則慨然歎曰:世變日下,文字亦隨之。予欲援古以變今,不徇今而變古,竭盡平生心力,凡三起草而成是編。自守之堅,信之篤,天下後世之知不知不計也。愚謂古者變結繩而書契,皇而帝,帝而王,所謂龍書、穗書、雲書、鸞書,與夫科斗、龜螺、鐘鼎、薤葉等書,皆絶無聞。無聞而僅聞者,惟軒轅之史倉頡、周宣之太史籀二篆而已。考之傳記,史倉之鳥篆,羲農龍穗之變也;史籀之大篆,顓頊科斗之變也。漢許氏亦云五帝三王,改易殊體,王降而霸去,籍於七國,焚書于孤嬴。而李斯始變頡、籀二篆,省文而爲玉筯,亦曰小篆。既而戍役興,獄事繁,程邈又變篆爲隸,以趣約易,史臣謂施之徒隸,故曰隸。厥後愈變而愈不古,古文遂絶。説者以爲自倉頡至漢初,書經五變,古文變而大篆,又變而小篆,篆變而隸,隸變而草。草始於漢初,不知作者爲誰。他如署書、藁書、楷書、蓬書,及懸針、垂露、飛白、偃波等數十種,皆出於六文八體,因事而生變者也。漢孝武時雖得孔壁科斗古文,(詩)〔時〕人無能知者。孝宣嘗召通《倉頡》讀者,以授張敞,敞後傳之杜林。孝平聞爰禮等能言頡書,徵爲小學□□。雄又采説以續《頡》,而固□□雄。孝和申命賈逵修理舊文,慎又采史、籀、斯、雄之書以解逵,而鍇又解慎。此則頡、籀之變而屢變者也。魏邯鄲淳以曹喜學斯而學之,蔡邕雖采斯、喜之説爲雜形,而不如淳,韋誕師淳而亦不及。又有《史籀篇》、《倉頡篇》、《三倉》、《廣倉》等篇,皆出於晉之汲冢,而頡、籀之舊又不知其幾變也。君子謂篆經五變,而至漢初,已非古矣,魏、晉而下不論也。故唐李陽冰自謂『斯翁之後,直至小生』,徐鉉以其言爲不誣,蓋籀者頡之變,斯者籀之變,而冰又斯之變也。舒元輿謂斯去千年,冰生唐時,冰後無人,篆止於斯。愚謂冰未千年,而有辛泉,與漢許慎如相後先,其書《統》之與《説文》,則相表裏,其六書之序,□有同而異者焉。許氏之序六書,周保氏之變也;辛泉之序六書,漢許氏之變也。其自序云:六書之有象形、會意,而後有指事、轉注、形聲、假借,亦猶八卦之有乾坤,而後有震、巽、坎、離、艮、兑。其後敘又參天地之化,合四時之序,關盛衰之運而言之,蓋得古人不傳之妙於言外,亦善變者也。先儒謂《易》爲聖人通變之書,愚亦謂是書爲變變而作也。變在彼,變變在此。彼之變,變古而降爲今;此之變,變今而返之古。愚故謂是書亦變變之書也。慎之子冲,於漢建光之元上其父書,父書得以不泯。辛泉之子守義,亦於皇元至大之元,以其父書下缺□□□□□□□□□□□□□□□□□□□□□□□上缺並行於世而相□□□□守義,奉朝檄往江浙刊父書,將行詣史館,泣且請曰:『先君子辱知□先生最厚,所著《六書》,亦先生所夙知,敢告序引,以信來世,以爲子孫藏。』愚嘉其能守父學而不變,又念疇昔古道之交能幾,其敢以一死一生而變邪?遂爲序其㮣,以俟後之君子。先生諱桓,字武子。夫人孔氏五十三世孫,子男五人。所居魯□南之三里許,曰逵泉,疏而爲辛泉,因以自號云。至大改元歲在著雍涒灘良月朔,翰林直學奉直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三山倪堅序。 書,六藝之一。孔子曰:『游於藝。』游,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射、御、書、數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不可闕者。朝夕游焉,以博其義理之趣,則應物有餘,而心不放矣。況書爲五藝之府,以其五藝之明,必待書成文字,而後各識其所以然,則書尤不可易而學之也。抑書之奥,不獨該夫人事之五藝,雖天地萬物,亦莫不該之也。一曰象形,天地以生物爲始,物生而形各不同,故隨其物之形,模寫以成文,所以象形爲六書之首。如『□』、『□』之類,□,昜精,其體常盈;□陰精,其體多缺,而藉日爲光。此形不同,而文各有取也。二曰會意,天地萬物之形既異,其文又不一而足,故模衆物變動之意以成文。如『□』、『□』之類,取義兩人相□爲□,兩人相□爲□也。三曰指事,文既成於象形、會意,而理不能該者,則字生焉,字雖有似乎人爲,其實亦莫不因其自然之理也。如『□』、『□』之類,指其□之下者爲□,指其之□上者爲□也。四曰轉注,指事之外,意有不能盡者,則取文字轉附注以足其意,如『□』、『賢』之類,□从□从口从□,以其聞無不通,言無不中,□則人在土,聖又士之大者;賢从臣从寶省,以其臣有守,則國之大寶也。五曰形聲,物之形意,非轉注所能盡,故於形之旁,附之以或文或字,因聲以明之。如『□』、『□』之類,从日,以童、龍爲聲也;六曰假借,其聲義於上五者,俱不能該,故取□字兩用以足之也。如『去』、『取』之類。去,往也,借爲上聲除去字;取,善聽也,借爲取舍字。此其大畧,至於脉絡條目,備見各書小序。矧又有溯源以復古,正韻以達今。嗚呼盛哉!若《統》書不作,隸字既變舊形,則雅意自何而知耶?大抵古人制作文字,不徒記事,而每寓教於其中也。如『□』、『□』之類,孝是善事父母之名,从□省,子在□下,□在子上,承事之,所謂□者,安之也;□,本酒器,象口有蓋,腹有文,兩手取之之形,君父所以稱尊者,不敢斥言,但指其當前所用之器言之,猶今『御前』、『殿下』之稱,敬之至也。隸字既失其本真,則此意何以明哉?此辛泉先生所以爲憂,《六書統》所以作也。先生識見高明,洞徹物理,六書奥妙,究極精微。至於一文一字,用心推求,注釋簡要,莫不得其至當之理,於古人寓教之妙,發其所未發,以新天下後世之耳目,可謂方今之盛典也。苟存心於游藝者得一觀之,於世教豈爲小補哉?先生幼子守義得父之傳,而精其業,多士嘉之,朝廷特命馳驛往江浙行省刊板印書,以廣其傳,可見崇重至美之意云。將仕佐郎國子博士門生劉泰序。 文字何爲而作也?聖人憂患天下,後世欲濟變通,備遺忘,息争端而作也。聖人始則憂患天下之變,欲以禮樂政教化治於天下,則以口傳口,不免有所遺忘;再則憂患後世之變,欲以禮樂政教貽訓於後世,則以賢傳賢,而不免有所泯絶。於是文字之道興焉。聖人憂患天下後世可謂至矣。人皆知累文成章,累章成篇,然後可以垂法於天下後世,而不知一文一字之間,即至道寓焉。如制『仁』字,而爲人與天地並立之義,蓋人以至仁輔相天地好生之德,以成贊化育之功,而後能參天地並立而爲三才也。如制『義』字,而爲善在我之意,蓋人制義由己,而由人乎哉?如人言爲『信』,言必當信也;成言爲『誠』,凡言必當以行成之也。如心直爲『惪』,日正爲『昰』,如此者不能備舉,文字之始,豈苟然哉?後世特未察耳。愚自童幼讀書,既冠即知游心書學,曉求文字之本原,見古文篆籀石刻,輒倣玩不置手。始於《禮部韻瑞》,得六書之名。少長,讀《周禮》,始知書學爲六藝之一,保氏掌之,以教國子者。雖屢目之,而趨進無門。繼觀前宋杜從古《集篆古文韻海》,但博聞多識而已,亦不聞有所謂六書之原者。又幾十年始獲見許慎《説文》全帙,雖有六書之説,唯形聲最備,其餘但千百字中一字下間注曰,此象形,此會意,此指事,餘皆畧而不説,但類集篇□而已。愚意許氏漢人,生近三代,宜當知之,其所以引而不發者,欲人存心厭飫而自求之也。深惟此意,輒不自量,嘗欲取古文篆籀之存者,析爲六門,冠以六書之目。恒窘以生理,縈以多病,而未暇也。至元乙酉,被召至京師,待詔於官舍,賓客之餘,日且無事,始得償其夙志。明年,校書太史院,秩滿再調秘書監丞,復清簡餘暇,三年之間,凡三起草而後成書,以凡文字之有統,而爲六書也,因名之曰《六書統》。一曰象形,其分有十:曰天文,曰地理,曰人品,曰宫室,曰衣服,曰器用,曰鳥獸,曰虫魚,曰草木,曰怪異。二曰會意,其分一十有六:曰天運,曰地體,曰人體,曰人倫,曰人倫事,曰人品,曰人品事,曰數目,曰彩色,曰宫室,曰衣服,曰飲食,曰器用,曰飛走,曰虫魚,曰生植。三曰指事,其分有九:曰直指其事,曰以形指形,曰以意指意,曰以形指意,曰以意指形,曰以注指形,曰以注指意,曰以聲指形,曰以聲指意。四曰轉注,其分一十有八:曰天象,曰天運,曰地體,曰人體,曰人倫,曰人倫事,曰人品,曰人品事,曰數目,曰彩色,曰宫室,曰衣服,曰飲食,曰器用,曰鳥獸,曰虫魚,曰草木,曰怪異。五曰形聲,其分如轉注之數,總其聲,則有四:曰本聲,曰諧聲,曰近聲,曰諧近聲。六曰假借,其分一十有四:曰聲義兼借,曰借聲不借義,曰借義不借聲,曰借諧聲兼義,曰借諧聲,曰借近聲兼義,曰借近聲,曰借諧近聲兼義,曰借諧近聲,曰因借而借,曰因省而借,曰借同形,曰借同體,曰非借而借。凡序一文一字,必先置古文大篆於首,以見文字之正;次序鐘鼎文於下,以見文字之省;次序小篆於其下,以見文字之變。文簡而意足者,莫善於古文大篆,惜其磨滅數少,而不足於用。文字備用者,莫過於小篆,而其間譌謬於後人之傳寫者,亦所不免。今以古文證之,悉復其故。以古文大篆更相比究,小篆雖出於秦,非秦剏(創)之也。但周室既弱,諸侯强暴,書不同文,六體變異,秦統一之後,盡得周史載籍之正,乃削諸侯之紛雜,還古文之本原,少加損益而爲是書也。籀文與古文,既不相遠,秦□與籀文,閏省亦微。自原而流,皆不□於六書之制,但筆體或本大末殺,首尾匀圓之異耳。至於鐘鼎欵識之文,以其古人欲刻諸金石,多所省減,今於其下直曰『省文』而已。凡序文字,總主於聲名者,内古文重者,大篆重者,鐘鼎重者,小篆重者,譌謬别出者,凡釋言計二十卷。愚之荒學,實因許氏《説文》而得之。今就《説文》中取所明所識者,則於其下直稱爲『許氏曰』云云,其未曉未識,未敢取者,仍有《説文》舊書在,既曰未曉未識,敢妄取以自欺乎?後之君子,有知識絶人,盡明許氏之舊而復之,斯愚之所願也。 案,每頁十六行,每行大十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三四字。卷末有『□□二年八月江浙等處儒學提舉余謙補修』一行,『二』字上缺兩字。查元刊《文獻通考》,後有至正五年余謙跋,則所缺乃『至正二年』也。
说明本栏目只提供馆藏线索,不代表本站有影印。
影印 检索该书影印古籍

本站百万册影印古籍、海量资料;切换到【影印古籍】栏目,或直接从上面的搜索框输入检索即可。


浦陽人物記:2卷 天鏡:1卷 法帖通解:1卷 養正錄: 1卷,復性圖1卷 東觀奏記:三卷 韻學驪珠:2卷 圓津禪院小志:6卷 浙西六家詩鈔 菊譜:1卷 增訂漢魏叢書 詒經堂藏書:7種 本朝名家詩鈔小傳:4卷 浮沚集:9卷,補遺:1卷 侍兒小名錄拾遺:1卷 校鐫鴛渚志餘雪窓談異 目營小輯 蘇文忠公詩集:50卷 處士王□墓誌 益州記 劉子遺稿:五卷 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目錄:不分卷 試畯堂詩集:12卷 西陂類稿:50卷,補遺1卷 古泉叢書 明末四百家遺民詩:十六卷 本心齋疏食譜:1卷 大學通:一卷;中庸通一卷;論語通十卷;孟子通十四卷 瀛奎律髓:49卷 廣東官紙印刷局公文始末紀略 夢園初集 [同治]續天津縣志:20卷,首1卷 江氏音學十書 吳越春秋:10卷 楊乾光墓志(唐大中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仙都志:二卷 遊鼓山記:一卷 百可亭摘稿:7卷,詩集摘稿:2卷 蜀鑑:10卷 附杞記 1卷 特種民事法講義 松崖文鈔:2卷 金石錄:30卷 文獻通攷:24卷 呂用晦先生續集:4卷,附錄1卷 讀書鏡:10卷 黃帝內經靈樞:12卷 兩京遺編:12種 溪山詩存:2卷 明儒學案:62卷 詔安縣志:[康熙]:12卷,志餘1卷 越書見聞:3卷 荒史:6卷 潘子全集 赤雅:3卷 詩集傳通釋:20卷,卷前附詩傳綱領1卷 經藝璆琳 中興戰功錄: 1卷 佩秋閣遺稿:詩2卷,駢文稿1卷 欒城先生全集錄:六卷 浙江通志:[雍正]:14卷 蘇老泉先生全集:20卷,附錄上下卷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