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金华蒋大器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

输入历史事件:

金华蒋大器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

公元1494年 二月
金华蒋大器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

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吾夫子获麟而作《春秋》《春秋》,鲁史也。孔子修之,至一字予者,褒之;否者,贬之。然一字之中,以见当时君臣父子之道,垂鉴后世,俾识某之善,某之恶,欲其劝惩警惧,不致有前车之覆。此孔子立万万世至公至正之大法。合天理,正彝伦,而乱臣贼子惧。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亦不得已也。孟子见梁惠王,言仁义而不言利;告时君必称尧、舜、禹、汤;答时臣必及伊、傅、周、召。至朱子《纲目》,亦由是也,岂徒纪历代之事而已乎?然史之文,理微义奥,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益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书成,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则三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处臧否,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间亦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欲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诵其诗,读其书,不识其人,可乎?读书例曰,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若只读过,而不身体力行,又未为读书也。予尝读三国志,求其所以。殆由陈蕃、窦武立朝未久,而不得行其志,卒为奸宄谋之,权柄日窃,渐浸炽盛,君子去之,小人附之,奸人乘之。当时国家纪纲法度,坏乱极矣。噫,可不痛惜乎!矧何进识见不远,致董卓乘衅而入,权移人主,流毒中外,自取灭亡,理所当然。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欲世,卒为身谋,虽得之,必失之。万古奸贼,仅能逃其不杀而已,固不足论。孙权父子,虎视江东,固有取天下之志,而所用得人,又非老瞒可议。惟昭烈汉室之冑,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其最尚者,孔明之忠,昭如日星,古今仰之;而关、张之义,尤宜尚也。其他得失,彰彰可考,遗芳遗臭,在人贤与不贤。君子小人,义与得之间如已。观演义之君子,宜致思焉。弘治甲寅仲春几望庸愚子拜书。”


苏瓌进《圣主还京乐舞》,武后令编于乐府。
十二日,《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撰成奏上,撰者各得迁擢。
崔融编《珠英学士集》成。
伯三七七一,斯二七一七。
李峤作《杂咏诗》,苏味道作《单题诗》。
崔湜自左补阙迁殿中侍御史,为御史台精舍碑撰铭并序。
张鷟由御史出为处州司仓,替归后累转柳州司户、德州平昌令。
苏州嘉兴令杨廷玉作《回波辞》。
崔翘登拔粹科。
李白(701—762)生。
薛据(701?—767?)生。
张九龄、徐秀等二十一人登进士第,沈佺期以考功员外郎知贡举,试《东堂画壁赋》。
李峤、张说,赋诗送薛季昶、李迥秀北征。
易、恒、定等州诸军皆受季昶节度。
杜审言归洛阳,葬子杜并;后至长安,因赋《欢喜诗》为武后嘉赏,授著作佐郎。
王方庆(?—702)卒。
沈佺期、李父各赋诗送友人从军。
沈佺期与苏味玄唱和,时苏任膳部员外郎。
马,见《元和姓纂》卷三、《旧唐书》苏味道传。
李峤任东都留守。
苏味道拜同凤阁鸾台三品。
阁鸾台平章事,苏味道、韦安石、李迥秀同凤阁鸾台三品。
苏颋在左台监察御史任,受诏重审来俊臣等所造冤狱。
武三思子崇训尚安乐郡主,张说、宋之问等赋《花烛行》以美其事。
李父、崔湜、崔日用等由县尉被举为御史。
令雍州长史薛季昶择寮吏堪为御史者。
富嘉谟、吴少微同为晋阳尉,属文以经典为本,时称“富吴体”;富、吴又与太原主簿谷倚并称“北京三杰”。
刘允济在凤阁舍人、修国史任,尝论史官职权。
沈佺期由考功郎中迁给事中。
张说作《和戎篇》。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