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苏天爵卒,年五十九。

输入历史事件:

苏天爵卒,年五十九。

公元1352年 本年
苏天爵卒,年五十九。

元史卷一八三苏天爵传:“十二年,妖寇自淮右蔓延及江东,诏仍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总兵于饶、信,所克复者,一路六县。其方略之密,节制之严,虽老帅宿将不能过之。然以忧深病积,遂卒于军中。年五十九。”王袆《上苏大参书》:“求之方今,以宏材硕学膺一代文献之任者,执事而已。自祎袆幼时读《国朝文类》,即有以知执事之志之所存。何者?《文类》之书,非徒文也,人物之言行功业,制度之本末后先,皆于是乎载。以及执事他所为文,莫不皆然。故知执事之文,志于纪事者也。言足以综难遗之迹,迹足以备难明之状,状足以发难显之情,情足以著难隐之理者也。其言简而该,精而核,深而易,通直而不肆,典实平易而无浮华,艰险而又具大体,纯正而明备者也。故论者谓国朝之文,惟柳城姚公、清河元公、蜀郡虞公、金华黄公以及执事,皆自成其家,而祎(袆)窃谓执事之于纪事实过之。是则执事之文,固海内学者士大夫所取法,况祎(袆)之有志于斯,汲汲焉早夜疚心,欲求教于文献之所在者。”(《王忠文集》卷十六)元史卷一八三本传:“其为文,长于序事,平易温厚,成一家言,而诗尤得古法,有诗稿七卷、文稿三十卷。于是中原前辈,凋谢殆尽,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讨论讲辩,虽老不倦。”元诗选二集庚集:“伯修多知辽、金故事。为文长于序事,而诗尤得古法。新安赵汸称其明洁而粹温,谨严而敷畅,若珠璧之为辉,菽粟之为味。……晩岁复以释经为己任,学者因其所居称之为滋溪先生。于时中原前辈凋谢殆尽,伯修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故自成均诸生以至历官翰苑,凡前言往行与当世之所可述者,无不笔之于简册。国子助教陈旅称其学博而识正,非虚誉也。”四库提要卷一六七:“滋溪文稿三十卷,元苏天爵撰。……天爵少从学于安熙,然熙诗文粗野不入格,天爵乃词华淹雅,根柢深厚,蔚然称元代作者。其波澜意度,往往出入于欧、苏,突过其师远甚。至其序事之作,详明典核,尤有法度。集中碑版几至百有馀篇,于元代制度人物,史传阙略者,多可藉以考见。元史本传称其身任一代文献之寄,亦非溢美。虞集《赋苏伯修滋溪书堂》诗有曰:‘积学抱沉默,时至有攸行。抽简鲁史存,采诗商颂并。’盖其文章原本,由沉潜典籍、研究掌故而来,不尽受之熙也。”


冬,晋因饥荒乞籴于秦,秦穆公从公孙枝、百里奚之言,输粟于晋。
八月辛卯,晋沙鹿山崩,史官卜偃预言:期年将有大灾,几亡国。
冬,秦饥,乞籴于晋,晋人弗与。
秋,秦穆公伐晋,卜徒父为秦伯筮之,其卦遇《易·蛊》。
卜徒父,秦之卜人,名徒父。
晋大夫庆郑为晋惠公论乘马之道。
秦大夫公孙枝引西周史佚之言谏秦穆公。
史佚,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即《尚书·洛诰》之‘作册逸’,逸、佚古通。
十月,晋大夫阴饴甥会秦伯,对秦伯之问。
按,此篇对问之辞为金圣叹《才子古文》卷一收录,题“阴饴甥对秦伯”。
齐桓公复黄国,其始继君叔单作《叔单鼎铭》。
晋大夫韩简引《诗·小雅·十月之交》论事不在占,祸由人招。
晋史郭偃论晋惠公之败。
齐管仲卒。
十月乙亥,齐桓公卒,齐大乱。
重耳在齐,齐姜赋《诗·大雅·大明》、《小雅·皇皇者华》、《郑风·将仲子》,引《西方之书》、《瞽史之纪》及管仲之言等,谏重耳勿贪图安逸而忘大任。
卫人作《蝃蝀》,刺淫奔之人。
三家诗以为刺淫奔之诗。
按,诗第三章言“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此诗次于《定之方中》后,《毛序》以为卫文公时诗。
六月,宋、曹、邾之君盟于曹南。
宋襄公使邾文公杀鄫子而祭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
秋,卫大旱,卜有事于山川,不吉。
宋司马子鱼引《诗·大雅·思文》,谏宋襄公勿伐曹。
司马子鱼,即宋桓公子、宋襄公兹父之兄目夷,知礼多文,有仁义贤德。
冬,陈穆公请修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盟于齐,修桓公之好。
卫人作《相鼠》,刺无礼之人。
三家诗与《毛诗》不同,以为此诗为妻谏夫之诗。
然而揆之诗本文,《毛诗》说失在泥于美文公,而三家诗及魏源妻谏夫之说则既无确切证据,,又与诗意不合。
秋,齐、狄盟于邢。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