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才性

输入关键字:

才性

儒家人性论范畴。指人的材质与本性的关系。《孟子·告子上》:“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不能尽其才者也”。认为人的材质同本性一样是先天的,与生俱生而无不善。后成为魏晋玄学评论人物的命题。指人的才能同德性的关系。有同、异、合、离四派不同的主张。异离派认为,人的才能与德行未必一致,以嘲讽依附司马氏集团的傅嘏等人“才高”而“识劣”(《三国志·荀彧传》裴松之注引何劭《荀粲传》)。合同派则认为“天下孰有本(德性)不足而末(才能)有余者邪?”(同上)并反唇相讥曹魏外戚何晏等人是“无实才”的“败德”(《三国志·傅嘏传》裴松之注引《傅子》)。宋明理学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气禀与本性、人欲与天理的关系。《二程遗书》卷十八:“性即是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方贤,禀其浊者为愚。”主张通过教育变化人的气质,以灭人欲,存天理。


【检索才性 ==>】 古籍全文检索:才性     全站站内检索:才性

更始
更调
更赋
更满
更籍
更生论
更戍法
更名丁
更名田
更名地
更明地
更鼓房
更路簿
更漏子
更名食盐变价
束指
束皙
束州县
束城县
束鹿县
束水攻沙
束淮刷沙法
束综提花机
吾山
吾彦
吾祖
吾粲
吾儿谷
吾也而
吾古孙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