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官职 >

尚书省

输入关键字:

尚书省

官署名。东汉有尚书台,魏、晋以后称省,然常台、省互称。当时拟诏出令纳奏封驳之权转归中书、门下(散骑、集书)等省,尚书省虽仍设于宫禁中,实已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外朝最高行政机构,地位颇重,规模庞大,人员众多,唯掌执行成命,向皇帝奏事须经中书、门下,对诏命有异议可行驳权。组织机构逐渐完备,分为都省(都堂)、尚书曹、郎曹三级。都省即总办公厅,置令、左右仆射(或置一仆射)为正副长官,总领省务,参议国政,有时又以大臣录尚书事,居尚书令上; 左、右丞管理都省事务,监督尚书列曹。尚书列曹以尚书为长官,分曹治理政务,下达政令,并参与议政,与令、仆射合称八座。魏置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郎曹以尚书郎(郎中、侍郎)为长官,设令史等属吏,分隶列曹尚书,分曹处理具体政务。两晋南北朝大体相沿,都省增置都令史,协助左、右丞监督诸曹。西晋尚书曹名屡有变动,初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武帝咸宁二年(276)省驾部,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太康(280—289)中改置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东晋置吏部、祠部、五兵、左民、度支五曹,其祠部尚书常由右仆射兼任。南朝定置尚书六曹: 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自魏、西晋置中书省,掌纳奏拟诏出令之政,职权极重,过于尚书。东晋、南朝宋、齐复重尚书,尤其录尚书事为真宰相,职权极重,无所不总,凡重号将军、刺史,皆得命曹授用,至南齐复由职衔变为官号,正式成为尚书省长官,权臣为之者专擅朝政,事决于己,或缺而不授。梁、陈又常缺尚书令,贬抑尚书省职权,以中书省总机要政务,置诸局对口监管尚书省诸曹,尚书听受成命而已。北魏拓跋珪皇始元年(396)仿晋制置尚书省,设令、仆射、尚书等官,至天兴二年(399)即罢,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为三百六十曹,各以大夫主之; 四年复置尚书三十六曹,各置代人令史主管庶务; 太武帝以后始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诸曹尚书,多由郎曹扩充,先后曾置殿中、南部、北部、吏部(选部)、左民、右民、仪曹、太官(宰官)、驾部、库部、西部、都官、乐部、太仓、祠部(神部)、右士、金部、主客、都牧(牧曹)、虞曹、礼部、中曹侍御等曹,皆设尚书为长官,又置令、长、郎等职,又有给事中、给事由内廷派驻诸曹,监督、协理政务。孝文帝改制以后,以录尚书为长官,令、仆射副之,置六尚书、二丞,权任颇重,不仅总庶务,行文书,而且为枢机之任。北齐因之,置六曹尚书: 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祠部或不置尚书,则由右仆射领。别置外兵省、骑兵省掌军政,不隶尚书省,由录尚书事兼领。又有并州尚书省,置官略同。西魏初沿北魏制,文帝大统十二年(546)改置十二部: 吏部、 民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计部、 膳部、驾部、蕃部、宾部、虞部,各设郎中为长官(或说亦置尚书),后仿《周礼》建六官,遂罢尚书省,诸部分隶六官府。隋朝复置,与门下、内史并号三省,共秉军国大政。本省为政务中枢,职事尤重。罢录尚书事,尚书令常缺,省务常由左、右仆射主持。都省为总办公厅、政务总汇,置左 右丞,及都事八员,分司管辖。设六部: 吏部、民部(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都官)、工部,各设尚书为长官,炀帝增设侍郎为副长官。历代沿置。时又有行台尚书省。唐初三省并重,本省为最高政令执行机关,出居宫禁外,时号南衙、南省。凡中书省所出诏敕及批准章奏,经门下省审议、皇帝批准后,皆交由本省颁下执行,亦有封驳、审复之权。中央九寺诸监等事务机关发往州府的符移关牒,须经本省发布下达,天下大事不决者,皆上本省。尚书令常缺而不授,高宗龙朔二年(662)废,左、右仆射为本省长官,与中书省、门下省长官并为宰相。都省为本省总办公厅,以左、右丞监督节制六部诸司,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下分左、右司,各设郎中、员外郎,分隶左、右丞,左司监督吏、户、礼三部诸司,右司监督兵、刑、工三部诸司。高宗龙朔二年改名中台,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文昌台,俄改文昌都省,长安三年(703)又改中台,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武则天以后,渐居三省之末,中唐以降,八座(仆射、尚书)多成为名誉职务,省务由侍郎、左右丞主持,六部职权为宰相、诸使职侵夺。五代因之。北宋初由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分掌政务,本省与中书、门下三省皆同虚设,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皆为寄禄官,不预省务。置判尚书都省事一人,以诸司三品以上充任,总领六部及集议定谥、文武官封赠等事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复掌执行政令,罢中书门下,以尚书都堂为政事堂(宰相总办公厅),在三省中职权最重,唯军政仍隶枢密院。左、右仆射(曾改名太宰、少宰)为长官,列位宰相,分别兼任门下、中书侍郎,兼管二省事务。左、右丞通治省事,参议朝政,列位执政。左、右司郎官监督节制六部,分治省事。设吏、户、礼、兵、刑、工、开拆、都知杂、催驱、制敕库,奏钞、班簿、案钞、御史等房,分掌具体事务。六部、诸司沿唐制。南宋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辽朝为南面官署,名义上掌汉人之政,实际上其职事大多在南枢密院,其官多为荣爵。西夏仍为最高行政机构,仍设六部,下辖十六司,总理百官庶府之事。省设尚书令、左右司郎中等官,部设尚书、侍郎,司设郎中。金太宗天会四年(1126)置尚书、中书、门下省,本省实际执政,职权最重。海陵王废中书、门下省,独存本省,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枢府,设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皆为宰相; 左右丞、参知政事,皆为执政。都堂设左右司、架阁库、提点岁赐所、堂食公使酒库、直省局等机构。左右司各设郎中、员外郎、都事,分掌本司奏事,总察诸部。六部初与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二年(1139)始分署,各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又置诸行台尚书省、行尚书省,分掌地方军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罢制国用使司,改立尚书省,与中书省并立,总领六部,又改“行中书省”为“行尚书省”。政务多由本省处决,唯大事与中书省长官共议奏闻。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政等官,六部各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八年,并入中书省,二十四年复立,二十九年再罢。武宗至大二年(1309)再置,分理财用,仍领六部及诸行省; 四年,复并入中书省。


周设司会一官,实为后世尚书省之职。秦少府属官四人在殿中掌发书,称尚书。汉武帝以宦者充任,称中书,即尚书之职。成帝罢中书,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掌四曹,掌管图书秘书记章奏、宣示内外。东汉权势渐重,掌出纳帝命,敷奏方机,无所不统,灵帝时始见曹名,总称尚书台。魏晋以后称尚书省,也称尚书台,台省并称,掌典领百官。到南朝刘宋始正式设尚书省(也称尚书寺或内台)见《通典·职官四·尚书省》。北齐尚书省其长官为令,副为仆射,下有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六尚书;另有录尚书一人,位在令上,掌与令同,但不纠察。见《隋书·百官中·尚书省》。隋朝尚书省,事无不总。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总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六曹事,称为八座。属官有左右丞各一人,分司管辖。见《隋书·百官下·尚书省》。唐代尚书省,其长官为令,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次为左右仆射,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缺则总省事,劾御史纠不当者;再其次为左右丞,正四品,掌辨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下属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分理国政。见《新唐书·百官一·尚书省》。宋沿唐制,见《宋史·职官一、职官三》。元并尚书省于中书省,明代六部直接对皇上负责。参看《续通典·职官四·尚书省》。


【检索尚书省 ==>】 古籍全文检索:尚书省     全站站内检索:尚书省

西邸
西织
西陵督
西域司马
西域候丞
西部都尉
西部千长
西部督邮
西部从事
西岳国师
西楚霸王
西州上将军
西州大将军
西域假司马
西域部司马
西域都护丞
西域都护候
西域大都尉
西域副校尉
西域副都护
西域都护长史
西域都护司马
西域都护千人
同监
同佥
同试官
同提举
同提领
同管勾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