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

> 經濟彙編 食貨典 國用部 彙考七 (第二百四十七卷)
 國用部彙考七
  元二
武宗至大元年詔停一切不急之費其奏請金銀者
罪之又裁省冗員
按元史武宗本紀至大元年二月乙未中書省臣言
陛下登極以來賜賞諸王恤軍力賑百姓及殊恩泛
賜帑藏空竭豫賣鹽引今和林甘肅大同隆興兩都
軍糧諸所營繕及一切供億合用鈔八百二十餘萬
錠往者或遇匱急奏支鈔本臣等固知鈔法非輕曷
敢輒動然計無所出今乞權支鈔本七百一十餘萬
錠以周急用不急之費姑後之帝曰卿等言是泛賜
者不問何人毋得蒙蔽奏請秋七月庚申敕以金銀
歲入數少自今毋問何人以金銀為請奏及托之奏
者皆抵罪十一月丁卯中書省臣言今錢糧之法盡
壞廩藏空虛中都建城大都建寺及為諸貴人營私
第軍民不得休息邇者用度愈廣每賜一人輒至萬
錠惟陛下矜察又言錢糧諸司乞毋干預帝曰已降
制書令諸人毋干中書之政他日或有乘朕忽忘持
內降文記及傳旨至中書省其執之以來朕將加罪
己巳中書省臣言國用不給請沙汰宣徽太府利用
等院籍定應給人數其在上都行省者委官裁省
至大二年臣僚請禁芻粟藥材坊苑諸費及隔越中
書省徑行錢穀事又請以至元鈔本給國用以至大
鈔糴糧儲並從之
按元史武宗本紀二年三月甲辰中書省臣言國家
歲賦有常頃以歲儉所入曾不及半而去歲所支鈔
至千萬錠糧三百萬石陛下嘗命汰其求芻粟者而
宣徽院孛可孫竟不能行視去歲反多三十萬石請
用知錢穀者二三員於宣徽院佐而理之從之六月
庚午中書省臣言奉旨既停新寺工役其亭苑鷹坊
諸役乞并罷又太醫院遣使取藥材於陜西四川雲
南費公帑勞驛傳臣等議事干錢糧隔越中書省徑
行乞禁止並從之九月己亥尚書省臣言今國用需
中統鈔五百萬錠前者嘗借支鈔本至千六十萬三
千一百餘錠今乞罷中統鈔以至大銀鈔為母至元
鈔為子仍撥至元鈔本百萬錠以給國用甲辰尚書
省言每歲芻粟費鈔五十萬錠請廢孛可孫立度支
院秩二品設使同知僉院僉判各二員從之十一月
辛丑尚書省臣言臣等竊計國之糧儲歲費浸廣而
所入不足今歲江南頗熟欲遣使和糴恐米價暴增
請以至大鈔二千錠分之江浙河南江西湖廣四省
於來歲諸色應支糧者視時直予以鈔可得百萬不
給則聽以各省錢足之制可
至大三年發鈔供億朝會以尚書省言減汰頒賜財
物及後宮飲膳復增鈔本以備急須
按元史武宗本紀三年二月丁卯尚書省臣言今夏
朝會上都供億請先發鈔百萬錠以往從之八月己
巳尚書省臣言今歲頒賚已多凡各位下奉聖旨懿
旨令旨賜財物者請分汰有旨卿等但具名以進朕
自分汰之冬十月丁巳尚書省臣言宣徽院廩給日
增儲雖廣亦不能給宜加分減帝曰比見後宮飲
膳與朕無異有是理耶其令伯荅沙與宣徽院官覈
實分減之十一月辛巳尚書省臣言今歲已印至大
鈔本一百萬錠乞增二十萬錠及銅錢兼行以備侍
衛及鷹坊急有所須
至大四年仁宗即位諭太府監自今賜與雖微物必
請又停罷不急浮費及土木營繕
按元史仁宗本紀四年三月庚寅即皇帝位己亥諭
太府監臣曰財用足則可以養萬民給軍旅自今雖
一繒之微不言於朕毋輒與人十一月辛丑李孟奏
錢糧為國之本世祖朝量入為出恆務撙節故倉庫
充牣今每歲支鈔六百餘萬錠又土木營繕百餘處
計用數百萬錠內降旨賞賜復用三百餘萬錠北邊
軍需又六七百萬錠今帑藏見貯止十一萬餘錠若
此安能周給自今不急浮費宜悉停罷帝納其言凡
營繕悉罷之
仁宗延祐二年十二月庚寅增置平江路行用庫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延祐四年六月己未給嶺北行省經費鈔九十萬錠
雜綵五萬匹
按元史仁宗本紀云云
延祐七年臣僚乞撙節賜予英宗即位以廩藏不充
停諸王歲給百官中書會登極大賚之數又遣使閱
軍需庫
按元史仁宗本紀七年春正月壬午御史臺臣言比
賜不兒罕丁山場完者不花海舶稅會計其鈔皆數
十萬錠諸王軍民貧乏者所賜未嘗若是苟不撙節
漸致帑藏虛竭民益困矣中書省臣進曰臺臣所言
良是若非振理朝綱法度愈壞臣等乞賜罷黜選任
賢者帝曰卿等不必言其各共乃事 按英宗本紀
七年三月庚寅帝即位九月甲辰以廩藏不充停諸
王所部歲給十一月戊寅以登極大賚諸王百官中
書會其數計金五千兩銀七十八萬兩鈔百二十一
萬一千貫幣五萬七千三百六十四匹帛四萬九千
三百二十二匹木綿九萬二千六百七十二斤布二
萬三千三百九十八匹衣八百五十九襲鞍勒弓矢
有差十二月己巳遣使閱奉元路軍需庫
英宗至治二年以國用匱竭命臣下慎出納
按元史英宗本紀二年春正月庚辰公主阿剌忒納
八剌下嫁賜鈔五十萬貫三月己丑以國用匱竭停
諸王賞賚及皇后荅里麻失等歲賜夏四月乙丑中
書省臣請節賞賚以紓民力帝曰朕思所出倍於所
入出納之際卿輩宜慎之朕當撙節其用
泰定帝泰定二年以國用不足罷不急費減廄馬汰
衛士節濫賜凡鬻寶建寺書金字藏經諸費用悉除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二年閏月丁卯中書省臣言國
用不足請罷不急之費從之五月丙子旭邁傑等以
國用不足請減廄馬汰衛士及節諸王濫賜從之秋
七月庚午以國用不足罷書金字藏經壬申御史臺
臣言賈胡鬻寶西僧修佛事所費不貲於國無益並
宜除罷從之
按續文獻通考二年十二月上以災異詔百官集議
平章張珪與省院翰林集賢極論當世得失奏之其
略言世祖時不聞中買寶物今分珠寸石售直數萬
妄稱呈獻冒給回賜以致累朝未酬寶價四十餘萬
錠天下所徵歲入止十一萬四千所入僅足以償皆
生民膏血請俟國用饒足議還西山建寺損害軍民
費以億萬動經年歲宜且停罷中外署置官吏非世
祖刱設者宜悉減汰以節濫費比來惟務徼福僧道
病國厲民罷功德使司諸宿衛宮女之屬宜如世祖
支請之數給之凡數千言上不能從
泰定三年中書會出納之數又以國用不繼請除濫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三年五月甲子中書會歲鈔出
納之數請節用以補不足從之九月戊辰中書省臣
言今國用不繼陛下當法世祖之勤儉以為永圖臣
等在職苟有濫承恩賞者必當回奏帝嘉納之
泰定四年臣僚請節鬻寶之費不報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四年春正月庚戌御史辛鈞言
西商鬻寶動以數十萬錠今水旱民貧請節其費不
致和元年置總管府以司財賦文宗即位以經用不
足命節歲給芻豆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致和元年三月辛未置總管府
以司財賦 按文宗本紀致和元年九月壬申帝即
位冬十月丁未以度支芻豆經用不足凡諸王駙馬
來朝並節其給宿衛官已有廩祿者及內侍宮人歲
給芻豆皆權止之
文宗天曆二年從臣僚請汰省一切費用明宗即位
於和寧之北亦納臣僚請節用以紓民力文宗又以
御史臺等處所貯充上都會集費置江淮財賦總管
府及復即位凡供用與減汰並行又會歲入之數
按元史明宗本紀歲戊辰泰定帝崩帝方遠在沙漠
猝未能至帝弟懷王入京師群臣請正大統懷王即
位是為文宗改元天曆遣哈散及撒迪等相繼迎帝
天曆二年正月丙戌帝即位於和寧之北七月壬申
監察御史把的于思言朝廷自去秋命將出師戡定
禍亂其供給軍需賞賚將士所費不可勝紀若以歲
入經賦較之則其所出已過數倍況今諸王朝會舊
制一切供億俱尚未給而陝西等處饑饉薦臻餓殍
枕藉加以冬春之交雪雨愆期麥苗槁死秋田未種
民庶皇皇流移者眾臣伏思之此正國家節用之時
也如果有功必當賞賚者宜視其官之崇卑而輕重
之不惟省費亦可示勸其近侍諸臣奏請恩賜宜悉
停罷以紓民力臺臣以聞帝嘉納之仍敕中書省以
其所言示百司 按文宗本紀天曆二年春正月乙
丑中書省臣言度支今歲芻槁不足常例支給外凡
陳乞者宜勿予從之丁丑中書省臣言朝廷賞賚不
宜濫及罔功鷹鶻獅豹之食舊支肉價二百餘錠今
增至萬三千八百錠控鶴舊止六百二十八戶今增
二千四百戶又佛事歲費以今較舊增多金千一百
五十兩銀六千二百兩鈔五萬六千二百錠幣帛三
萬四千餘匹請悉簡汰從之中正院臣言皇后日用
所需鈔十萬錠幣五萬匹綿五千斤詔鈔予所需之
半幣給一萬匹丙戌皇兄明宗即皇帝位於和寧之
北三月辛酉遣燕鐵木兒奉皇帝寶於明宗行在所
復命有司奉金千五百兩銀七千五百兩幣帛各四
百匹及金腰帶二十詣行在所以備賜予丙寅躍里
帖木兒目行在還諭旨曰朕在上都宗王大臣必皆
會集有司當備供張上都積貯巳為倒剌沙所耗大
都府藏聞亦悉虛供億如有不足其以御史臺司農
司樞密宣徽宣政等院所貯充之五月庚辰置江淮
財賦都總管府八月庚寅明宗崩己亥帝復即位於
上都壬寅以鈔萬錠幣帛二千匹供明宗后八不沙
費用甲辰中書省臣言祖宗故事即位之初必恩賚
諸王百官比因兵興經費不足請如武宗之制凡金
銀五鋌以上減三之一五鋌以下全畀之又以七分
為率其二分準時直給鈔制可九月乙亥史惟良上
疏言今天下郡邑被災者眾國家經費若此之繁帑
藏空虛生民凋瘵此政更新百廢之時宜遵世祖成
憲汰冗濫蠶食之人罷土木不急之役事有不便者
咸釐正之如此則天災可弭禎祥可致不然將恐因
循苟且其弊漸深治亂之由自此而分矣帝嘉納之
冬十月辛丑發中政院財賦總管府糧儲在江南者
赴京師以助經費驗時直以鈔還之戊申以江淮財
賦都總管府隸儲政院供皇后湯沐之用是歲會賦
入之數金三百二十七鋌銀千一百六十九鋌鈔九
百二十九萬七千八百錠幣帛四十萬七千五百匹
絲八十八萬四千四百五十斤綿七萬六百四十五
斤糧千九十六萬五十三石
至順元年從御史臺請考覈錢穀出納從中書省請
量減酌給諸費其樞密院請給鷹坊芻粟不從
按元史文宗本紀至順元年夏四月癸未中書省臣
言各宮分及宿衛士歲賜錢帛舊額萬人去歲增四
千人邇者增數益廣請依舊額為宜詔命阿不海牙
裁省以聞六月癸巳御史臺臣言宣徽院錢穀出納
無經以上供飲膳冒昧者多不稽其案牘則弊日滋
宜如舊制具實上之省部以備考覈從之秋七月庚
午中書省臣言近歲帑廩虛空其費有五曰賞賜曰
作佛事曰創置衙門曰濫冒支請曰續增衛士鷹坊
請與樞密院御史臺各怯薛官同加汰減從之閏月
庚子中書省臣言內外佛寺三百六十七所用金銀
鈔幣不貲今國用不充宜從裁省命省臣及宣政院
臣裁減上都歲作佛事百六十五所定為百四所令
有司永為歲例冬十月乙亥中書省臣言近討雲南
已給鈔二十萬錠為軍需今費用已盡鎮西武靖王
搠思班及行省行院復求鈔如前數臣等議方當進
討之際宜依所請給之制曰可十一月丙戌知樞密
院事燕不憐請依舊制全給鷹坊芻粟使毋貧乏帝
曰國用皆百姓所供當量入為出朕豈以鷹坊失所
重困吾民哉不從
至順二年權宜宿衛中宮佛寺諸費用
按元史文宗本紀二年二月甲子中書省臣言國家
錢穀歲入有額而所費浩繁是以不足天曆二年嘗
以鹽賦十分之一折銀納之凡得銀二千餘錠今請
以銀易官帑鈔本給宿衛士卒又言陛下不用經費
不勞人民創建大承天護聖寺臣等願上嚮所易鈔
本十萬錠銀六百鋌助建寺之需從之庚午給宿衛
士歲例鈔詔毋出定額萬人之外三月癸未割外府
幣帛各千匹輸之中宮以供需用六月乙巳朔徵儲
政院鈔三萬錠給中宮道路之用
至順三年增給太府監歲支幣帛文宗崩皇后命預
備大朝會賞賜諸物寧宗即位賞賚諸王如舊制
按元史文宗本紀三年夏四月壬寅中書省臣言太
府監歲支幣帛二萬匹不足於用請再給二百匹從
之 按寧宗本紀三年八月己酉文宗崩皇后導揚
末命傳位於明宗之子右丞相燕鐵木兒請立帝以
繼大統八月甲寅中書省臣奉中宮旨預備大朝會
賞賜金銀幣帛等物十月庚子帝即位戊申賞賚諸
王金幣其數如文宗即位之制
順帝元統二年中書省請節佛事布施之費從之
按元史順帝本紀元統二年三月甲辰中書省臣言
興和路起建佛事一路所費為鈔萬三千五百三十
餘錠請依上都大都例給膳僧錢節其冗費從之夏
四月乙酉中書省臣言佛事布施費用太廣以世祖
時較之歲增金三十八錠銀二百三錠四十兩繒帛
六萬一千六百餘疋鈔二萬九千二百五十餘錠請
除累朝期年忌日之外餘皆罷從之
至元二年秋七月庚申禁隔越中書口傳敕旨冒支
錢糧
按元史順帝本紀云云
至正三年臣僚再請撙節
按元史順帝本紀三年六月中書戶部以國用不足
請撙節浮費秋七月戶部復言撙節錢糧
至正七年罷減各位怯薛支給冗食
按元史順帝本紀七年春正月丙寅詔以怯薛丹支
給浩繁除累朝定額外悉罷之十一月乙巳中書戶
部言各處水旱田禾不收湖廣雲南盜賊蜂起兵費
不給而各位怯薛冗食甚多乞賜分減帝牽於眾請
令三年後減之
至正十二年脫脫以皇后支用不敷奏每年宜給金
銀之數
按元史順帝本紀十二年八月丁巳脫脫言皇后斡
耳朵思支用不敷自今為始每年宜給金一十錠銀
五十錠
  明一
明初定各項歲入總數南北戶部奏銷及各庫收貯
之例
按續文獻通考國初總計天下田土共八百四十九
萬六千五百二十三頃零人戶共九百三十五萬二
千一十五戶口五千八百五十五萬八百一口夏秋
二稅大約二千六百零八萬五千九百一十六石絹
二十萬五千五百九十八疋絲一萬七千零三斤又
三百一十六萬八千一十七兩棉花二十四萬六千
五百六十二斤棉布一十萬八百七十疋麻布二千
七十七疋又洞蠻蓆布二百五十九條苧六十五斤
鈔八萬一千二十五錠零一百八十四貫馬草一千
四百六十九萬五千九百九十一包又一千一百一
十六萬二千六百四十三斤總各處鹽課司凡一百
六十九每歲一百一十七萬六千五百二十五引又
鹽價并引價銀四萬六千一百五十八兩其運入太
倉庫者歲額運銀一百四十九萬兩內夏稅五萬五
百餘兩秋稅九十四萬四千八百餘兩馬草折銀二
十三萬七千餘兩鹽課折銀二十餘萬兩雲南閘辦
銀三萬餘兩總計各處稅糧馬草折銀各鹽課銀各
鈔關船料及雲南閘辦銀每歲入共二百四十三萬
兩 又按續通考國初會計之權即在本部自有北
京戶部而本部必諮而度焉每歲本部會其歲用以
上於大司徒詔於天子而後行徵收蓋自永樂以後
率以為常而歲有盈縮不必盡同國初於皇城內設
內承運庫以收段疋金銀纓玉象牙等內府天財庫
以收錢鈔等并各衙門鎖鑰內府供用庫以收白熟
粳糯米等廣積庫以收紵絲綾羅硫黃焰硝等甲字
庫以收布疋并各色顏料乙字庫以收紵絲綿布胖
襖衿鞋毛襖狐帽等丙字庫以收棉花絲綿等丁字
庫以收銅鐵皮張蘇木等戊字庫以收軍器胡椒等
承運庫以收闊生絹翠毛皮等贓罰庫以收錢鈔紵
絲綾羅紬絹氆氌鐵力綿布衣服花絨等廣惠庫以
收鈔錢等廣盈庫以收紵絲紗羅綾錦紬絹布疋等
皆謂之內庫
太祖洪武四年令內外倉庫憑符券支放錢糧
按明會典洪武四年令內外倉庫放支錢糧內則中
書外則行省第其字號為符券然後放出
洪武十四年立勘合比對附繳之法
按明會典十四年令置半印勘合下諸司收掌六部
都察院應有行移即便比對勘合硃墨相同火速奉
行詣司亦置六部都察院冊七扇如勘合至日即便
附寫緣由本衙門收貯仍將原文繳回內府其勘合
附寫緣由明白滿日差人赴內府奏繳
洪武十九年奏革出納官物勘合改用印信手本
按明會典十九年奏革各衙門出納官物勘合令該
部行文書下庫用印信手本於各門關防出入
洪武二十三年令各司府盤點在庫錢帛其解京及
貯用燒毀施給俱開數稽考
按明會典二十三年令各司府提調正官監督官攢
人等盤點在庫一應錢帛若金銀錢鈔并疋帛零段
解赴京庫麤重什物及銅錢錫器收貯備用不堪瑣
碎物件當官燒毀舊破衣服給付孤老仍俱開數目
稽考
洪武二十六年令天下倉廩儲積每歲會計存留起
運申報戶部其關支者悉由部劄支放復令戶部預
編勘合稽覈錢糧
按明會典天下糧草等項國初命有司按季開報後
以季報太繁令每歲會計存留起運申報上司轉達
戶部俱從戶部定奪洪武二十六年定凡所在有司
倉廩儲積糧斛除存留彼處衛所三年官軍俸糧外
務要會計周歲關支數目分豁見在若干不敷若干
餘剩若干每歲開報合干上司轉達戶部定奪施行
仍將次年實在糧米及該收該用之數一體分豁舊
管新收開除實在開報 又按會典二十六年定凡
倉庫一應關支錢糧及工部成造軍裝等項必須計
其所用物料轉行戶部劄付各該倉庫照數支給將
支過數目申報作數其各司府州縣遇有祭祀及慶
賀等項俱於官錢糧內支用務要明白花銷開申上
司以憑稽查 又按會典二十六年令凡一應錢糧
等事行移各布政司及直隸十八府州戶部預為編
置勘合并底簿二扇一扇本部收貯一扇發下各司
府州如有行移將各該事件移付通類科通行於原
編底簿內附寫置立前件書填勘合內云洪武某年
某月某日填某字幾號勘合照會某布政司或劄付
某府州仰比對硃墨字號相同行下所屬照依坐去
勘合內事件施行候事完呈報到部於前件下註寫
回銷緣由以憑稽考其內外倉庫司局等衙門官員
任滿須從本部查考任內錢糧等項如是收支明白
別無虧欠然後咨發吏部聽用若有虧少及收支不
明必須究問至若本部官員考覈及皂隸更替公用
印色紙劄等事悉皆理之 又石刻職掌凡沒官房
租錢印造茶鹽引由錢法契本勘合通關等事時估
除授給由吏役照刷文卷紀錄屯種夫役漕運差批
通類遲錯勘合等事吏役各庫文簿改革考較編置
通類勘合等事斛斗秤尺通類勘合稅糧通關市舶
等事並皆掌之
洪武二十八年定內府關領各庫物件勘合之法
按明會典二十八年令內外衙門關支物料戶部編
置勘合送內府收掌其該衙門奏領勘合赴該庫比
號相同照數放支 又令司禮監編置內官衙門勘
合底簿戶部編置在外衙門勘合與底簿內將一扇
送內府收貯本衙門與該庫各收一扇凡各衙門關
領物件自行開數具奏關出勘合填寫物數齎赴本
部比號謄寫底簿僉押用印仍與該衙門齎去該庫
比號照數支領本庫將勘合送司禮監收銷或有差
錯等項該衙門即便具奏改正用印領蓋
洪武三十年歲給官吏軍校夫匠廩糧之數
按續文獻通考會計志洪武三十年分南京內府內
官監局光祿寺并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
等衙門錦衣等衛所官吏旗軍士校舍餘匠幼水夫
歲用白熟粳糯糙米黃菉等豆稻穀芝麻行糧廩給
稻皮共一百九萬五千八百三十七石一斗四升九
合五勺八秒
洪武 年天下支用錢糧一年一開數目報部
按明會典洪武間凡天下衙門收用錢糧一年一報
務將當年已支見在及天下放支該用數目開報戶
部稽考
仁宗洪熙元年差官於各處清查錢帛造冊開報
按明會典洪熙元年奏准差官於各布政司各都司
并直隸府州衛所清查庫藏錢帛同下年該收該用
數目造冊開報
宣宗宣德五年定勘合到部日期
按明會典宣德五年奏准編置勘合付各衙門填寫
實徵總數遣該吏親齎赴部查理近者限本年十月
遠者限十二月到部自後俱循此例其各年開豁之
數一體編發勘合令填繳以憑查勘
宣德七年定浙江奏銷徵糧查追之例
按明會典七年令浙江布政司等處遞年實徵文冊
并繳到開豁錢糧勘合等項內有埋沒并重複者查
追革後者追究奏請定奪
宣德八年令各布政司歲報稅糧文冊違限及混淆
者查問又差官清查各處庫物
按明會典八年令各布政司都司并直隸府州衛所
歲報稅糧等項文冊查理明白各造總冊差該吏親
齎俱限年終到部違限及數目不清者先將差來吏
送問經該官吏通行查問 又按會典八年差給事
中主事於各處清查在庫貨物凡紵絲綾羅布絹不
成疋及衣服器皿之物皆計時值准作文武官折色
俸支用
宣德十年定差提督倉摥各官及更代之制
按明會典十年令都察院副都御史一員總理南京
各倉并各象馬房草場其江北應天等五衛及鳳陽
府各差郎中或員外郎或主事一員御史一員專一
提督收放其郎中等官三年一代御史一年一代
英宗正統元年以原解南京金花銀改解內庫歲以
百萬為額
按明會典內府庫各庫所掌最大者金花銀即國初
所折糧者俱解南京供武臣俸祿而各邊或有緩急
間亦取足其中正統元年始自南京改解內庫歲以
百萬為額嗣後除折放武俸之外皆為御用其粟帛
茶蠟顏料以需上供雖本折不一皆有規條其本色
經驗糧廳委官驗過會同科道官覆驗堪中於六科
領勘合填數照進其折色召商買辦戶部山東河南
等司官九門鹽法等委官亦會同科道官照時會估
價直辦納應用其法甚詳外有乙字庫收毛襖狐帽
胖襖袴鞵等物屬兵部戊字庫收弓箭弦條盔甲等
物廣積庫收焰硝硫黃等物廣盈庫收抄沒違禁物
及禮部開送外國進來羅紵綾紬工部退回段疋俱
屬工部
正統三年奏立各處文冊到部期限
按明會典三年奏准各處歲報錢糧文冊貴州都司
陜西行都司限五月終廣東廣西雲南都司限六月
終到部
正統四年令直省會計每歲該用數年終報部
按明會典四年令各布政司并直隸府州會計每歲
該用鈔數年終具報戶部存留支用餘鈔解京
正統七年奏准商課收貯各州縣以備織造祭祀俸
給等項支用
按明會典七年奏准各處州縣額辦商稅酒紙等課
於各州縣收貯以備歲造段疋祭祀及官吏俸給等
項支用
正統九年令各項造作許官庫支用
按明會典九年令各項造作物料止於官庫支用有
不敷者奏給官價派買不許損民
正統十四年立收支各處解到物料及折糧等項布
疋格
按明會典十四年令各處解到物料送該庫交收方
許支用又令各處折糧等項布疋送甲字庫收若有
稀鬆塺跡水跡者送廣盈庫染造支用
代宗景泰三年凡各衙門動支錢糧行戶部會查回
報施行
按明會典三年奏准各衙門買辦軍需物料及一應
支用從宜設法區畫若事干動支錢糧者先行戶部
會查果有三年之積方許回報施行
景泰六年更定廣東省造冊報部期限
按明會典六年令廣東布政司并所屬府州縣實徵
并歲用總冊照舊年終造報其歲支錢糧年終倉庫
錢帛及戶口總冊俱限次年八月終到部
英宗天順 年胡請節諸費上允之
按春明夢餘錄天順時禮部尚書胡議省冗費欽
天監曆日舊五十萬九千七百餘本省為十一萬九
千五百餘本太醫院藥材九萬八千一百餘斤省為
五萬五千四百餘斤光祿寺糖蜜果品減舊數三之
二其添造腌臘雞鵝豬羊二萬七千隻子鵝二千隻
酥油四千斤盡行革罷廚役六千四百餘名揀選老
疾者悉皆放回湖廣江西等處薦新芽茶七千五百
餘斤省為四千斤上允之風俗儉樸必自朝廷始此
端本之道也
憲宗成化二年令各有司每年二次將倉米支放存
留清冊限期報部
按明會典成化二年令各邊巡撫督令司府州縣衛
所每年二次將各倉米數實在若干每月官軍人等
該放若干約彀幾年支用造冊開報其冊上半年限
七月下半年限次年正月以裏送部妄報官吏各查
參究治
成化十三年差科道官查盤遼東等省糧草
按明會典十三年令遼東宣府甘肅及湖廣兩廣四
川等處每三年各差監察御史一員同給事中一員
領勅會同巡按御史并原管糧官將各倉庫糧料草
束銀兩弔取收放卷簿自某年查盤以後續有收支
見在逐一查盤草束亦依法丈量并查原糴糧料用
價數目若有陳腐糠粃并虛出盜賣虧折等弊應提
問者提問應參奏者參奏
成化十六年清查各處變賣銀兩以備邊用以廣東
布政彭韶言減給太監韋春均徭餘戶之半
按明會典十六年令巡撫巡按官清查各處運司及
提舉司積年收貯併變賣過私鹽車船等項銀兩盡
致解部轉發太倉庫以備邊儲支用
按續文獻通考十六年彭韶為廣東左布政使會市
舶太監韋春請給均徭餘戶以造辦進貢物件乃上
疏云國家昇平百十餘年生齒之繁田野之闢商旅
之通可謂盛矣然而官府倉庫少有儲蓄人民衣食
艱於自給比之國初無經營戰伐之事無創作營造
之費富強反有不及何哉以害財之多也國初設官
有數今則內外文武加數倍矣國初宗戚有限今則
遠近親疎日益眾矣國初僧道有額今寺觀日增矣
初賓貢有節今四夷絡繹矣初土賦有常今進獻多
門矣初上用儉樸今百度侈麗矣初賦役尚簡今差
使繁重矣初書籍少刻今版行猥濫矣初牌坊少豎
今街衢充斥矣初士風淳質今皆好奇巧矣凡此皆
所以害財者使及今之時十分愛惜加意撙節猶恐
無以為繼況又更啟他端而益以雜用其何以善後
哉疏入詔春所請減半
成化十七年令在官錢糧若不應支給及那移出納
者分別降黜
按明會典十七年令各處司府衛所大小衙門如遇
修理等項止許設法措置其在官錢糧必須軍器重
務賑濟饑民及奉勘合應該支給者方許會官照卷
挨次支給年終查筭明白造冊繳部若不應支給并
那移出納者經該官員降黜邊遠敘用侵欺者從重
歸結
成化二十年令巡按會同地方官查盤一應錢帛
按明會典二十年令各處巡按御史會同布按二司
督同各府州縣并鹽運司等衙門掌印官親詣官庫
查盤一應錢帛等物應變賣者變賣應存留者存留
應起解者起解三分之二
孝宗弘治元年馬文升奏請內府供應查歷年舊規
定為成例不許增添
按續文獻通考弘治元年馬文升上疏云為國莫先
於愛民愛民必先於節用然節用之道必自內府減
省始乞勅戶禮工三部各查內府衙門自洪武永樂
洪熙宣德正統年間一應供應之物如油蠟豬羊及
擡柴夫工價銀兩等項某年用若干某年添若干通
查明白逐一上陳斷自宸衷量加減省一分則民受
一分之惠就為定例不許各衙門具奏增添尤望皇
上自今凡百用度賞賜更加撙節罷不急之修造裁
冗食之人員則帝王克儉之盛德復見於今日而民
困為少蘇矣
弘治三年奏定各有司造報倉糧文冊之限
按明會典三年奏准各處軍衛有司預備倉糧文冊
俱限於年終造完次年二月以裏到部違者照律問
弘治四年令各該庫官遇鈔錠進庫另收折腰原封
撥用
按明會典四年令巡庫科道官及內外該庫官凡遇
戶部送到各處解納鈔錠進庫其折腰原封者俱另
收轉送本庫係折腰者用備給賞係原封者用備買
弘治五年奏准各草場官查盤無虧空者准起送
按明會典五年奏准大同宣府遼東甘肅等處各草
場官但以九年為期或八年前後遇例差官經盤堆
垜如法數目不少准令起送
弘治十二年令巡按每三年查盤一次
按明會典十二年令各處巡按御史三年一次查盤
在外諸司庫藏收貯金銀錢鈔等物及一應贓罰
弘治十四年裁減光祿寺銀八十餘萬
按續文獻通考辛酉冬歲減光祿寺內臣供辦初光
祿寺之設惟供奉內府御膳備辦使臣外夷宴享而
已自成化弘治以來添有坐家長隨七八十員傳添
湯飯內臣一百五十餘員天下常貢已不足用乃責
令京師鋪戶買辦官中不給負累市井貯借由是應
天鳳陽淮揚蘇松等處民饑盜起都御史劉大夏上
疏謂光祿寺日辦卓面不勝查筭日殺生口無慮數
百既已損民之財尤虧愛物之仁疏入上為之惻然
遂下令裁減歲省光祿寺銀八十餘萬
弘治十五年胡世寧疏奏會計天下錢糧歲入有闕
額而歲支有過額者乞早為措置
按續文獻通考十五年胡世寧疏每年會計天下司
府州縣稅糧存留一千一百七十六萬四千八百六
十五石零起運二千五百三萬四千四百七十六石
零馬草存留一千一百七十六萬束起運二千一百
八十五萬二千七百四十八束絹二十七萬八千二
百八十七疋布五十七萬六百三十七疋花絨三十
七萬四千九百三十五斤一十二兩戶口食鹽鈔存
留七千三百五十二萬三千三百七十九貫零鈔關
船料大約二千七百一十九萬三千六百一十一貫
各運司額辦鹽課一百九十五萬四千三百五十五
引屯糧大約三百七十七萬六千二百九十三石零
及於本部遞年支運過錢糧并各處歲支卷冊內查
過近年起運京邊并存留本處錢糧有遇事故停減
而歲入貢賦不及原額者逐年加減而歲支過於原
額者至有一歲所入不足以供一歲支用者矣夫常
入之賦或以停減而不足常用之數又以加添而過
多則知在內在外一歲所入俱不足供一歲所出況
今天下災傷迭見供餉頻繁若不早為處置誠恐將
來悞事非細
弘治十七年馬文升疏請清傳奉以節冗費
按續文獻通考十七年夏五月兵部尚書馬文升疏
請清傳奉以節冗費云人君之大柄莫先於惜名器
國家之首務莫急於節財用蓋名器不惜則官必至
於冗濫支費無窮而財用有不足矣仰惟太祖高皇
帝奄有天下之初稽古建官各有定員非效勞任事
者額外未常輕授一官彼時事無不立而政無不修
所以府庫之財用有餘雖遇兵荒未嘗告乏列聖相
承咸率是道未聞有傳奉之官至成化年間始開傳
奉之門而冗官為之漸多十六年因遇星變廷臣奏
罷當時尚有退之未盡者恭遇皇上嗣登寶位之初
俯從言官之請盡行裁退天下忻然稱頌仁明奈何
近年以來大小官員傳奉者復多其他亦有白衣之
人送中書處食糧習字出身得授中書舍人者前項
傳陞等官一年該支俸糧動至數萬石皂隸銀不止
萬餘兩況今親王已至三十餘府郡王將軍中尉郡
主郡君縣君儀賓等項不下千數所用祿糧通該百
萬石而兩京軍職比之洪武永樂年間員增數倍加
以軍國之費所以內外倉廩空虛帑藏匱竭一遇兵
荒動至賣官鬻爵而措之無方矣且國家貢賦皆小
民膏脂以此有限之膏脂供無功之庸輩天下生靈
豈有不困府庫之財豈有不竭者哉伏望裁革冗員
庶名器不濫而國用少足矣
武宗正德五年令各邊支放錢糧季報外另具揭送
部聽查
按明會典正德五年令各邊鎮巡管糧等官放支錢
糧每三箇月一次開數具奏另具揭帖送戶兵二部
查考年終照舊通行造冊
正德八年令各邊奏銷冊揭通行革去本部發與印
冊按限繳部查筭
按明會典八年令各邊邊儲各照地里遠近遼東宣
府大同延綏寧夏每季終甘肅每半年終將一鎮各
項錢糧不分本折色開具舊管新收實在總數造冊
差人具奏其各項冊揭通行革去本部立簿定擬格
式印鈐遼東宣府大同發與郎中延綏寧夏與各都
御史依式填寫并置空白文簿付差來人役一同繳
部查筭印給該季報者每季終限三箇月該半年報
者每半年終限六箇月各以限裏到部如違限及數
目不明或有那移浪費情弊先將差來人役送問管
糧郎中都御史及布按二司經該管糧等官參奏
正德十六年工部奏巾帽局缺物料
按續文獻通考十六年工部奏巾帽局缺內侍巾帽
靴鞋合用紵絲紗羅皮張等料成化間二十餘萬弘
治間至三十餘萬正德八九年至四十六萬末年至
七十二萬初盜起山東興兵動餉時孫交為戶部尚
書後代交者王瓊也瓊嘗謂交雖愛民而未知所處
李東陽輩負文學之名而未見措之施為畿內山東
地方承平日久物產繁盛且州縣壤界相接若降一
令官軍捕盜經過州縣驗所報勘合供給口糧草料
准其稅不足官為措處事畢補還此亦簡且便矣而
交等慮不及此命戶部侍郎楊潭總督軍餉發太倉
庫銀二百餘兩分送各州縣和買糧草積備軍過支
給有司因而派民強買及給散之際益生紛擾或侵
尅借貸為弊滋甚賊平潭以督餉功陞俸一級廕一
子入監讀書劉瑾用事太倉庫銀積至三百餘萬兩
至是為交所費幾盡而民不沾恩又方流賊猖獗之
時民苦焚劫殺掠而禾稼豐熟初不告饑惟河間一
府水災民多飢餒耳孫交與東陽等不計國用匱缺
屢詔蠲租正德六七兩年之間起運京邊糧草數百
餘萬悉皆蠲除有田富民幸得悉免而貧民無田被
賊害者惠不及也如山西靈石縣賊入城焚劫殆盡
市民受害不及各鄉乃盡蠲其租由是京師歲用不
繼轉借於太倉又邊儲甚乏亦發太倉庫助之邊儲
未充而太倉庫銀已竭矣蓋交輩所行所謂聽其言
則美施於用則疎故不能足國裕民也
世宗嘉靖 年禮部尚書桂萼題請覈實各馬牛羊
等房豆料草束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中國家內庫預備成造等項十
餘萬兩或二十萬兩官軍俸銀及折糧銀共六十六
萬六千餘兩宣府大同東陝西等處年例銀共四
十萬兩遇聲息緊急奏討初年禮部尚書桂萼題今
各馬牛羊等房倉場草料盈縮不免耗費掊克近訪
管倉尚書李瓚曰馬牛羊歲有增損若加查究所增
固不能補所損也顧今遣官查點止受一總數手本
更不復究實數增者滋多損者不減前後相襲關給
草料遂至不可勝計查得弘治十七年給事中許天
錫曾著實查過一番豆料頓減一十八萬七百三十
石四斗四升草束頓減三百四十七萬九千九百九
十束自弘治十七年迄今又二十餘年若科道官親
詣各房清查但照見在馬牛羊數目關給草料其死
者即為開除則一年山東河南北直隸百姓可省數
十萬之費收貯在官即可湊買水次支運之米若下
年免派即可免各省災傷之民是乃推養牛馬之餘
以濟百姓取虛數以為實用真足國恤民之道也
嘉靖五年命查乾明門鳥獸歲飼肉秫豆數以聞
按續文獻通考五年二月御史雷應龍奏乾明門諸
所鳥獸歲飼肉一萬六千五百斤秫豆五千二百石
乞屏之以蘇民困上然之命以數聞
嘉靖六年奏准工部四司錢糧差科道清查備造黃
冊進繳仍收清冊備照
按明會典凡工部四司錢糧嘉靖六年奏准每三年
奏請差科道各一員會同工部堂上官一員清查原
派并已解已支未支見在數目明白分別舊管新收
開除實在備造黃冊一本進繳各收清冊一本備照
郎中等官遇有陞遷及吏役滿日一應經手錢糧案
卷本部委司務公同清查明白方許離任起送如有
不明侵欺等項奸弊聽部參究
嘉靖七年點僉大戶登記經收錢糧於印簿完日差
員繳部
按明會典七年令巡撫官嚴督所屬點僉大戶拘之
公所每日將收過錢糧登記印信文簿完日選佐貳
官解部
嘉靖八年令歲差科道查盤各處錢糧造冊奏繳建
節慎庫
按明會典八年令每年差給事中御史各一員於內
府內承運等庫并各監局巡視監收禁革姦弊先將
各衙門見在各項錢糧會同該管人員逐一查盤明
白作為舊管每年終通將舊管收除實在數目磨筭
無差造冊奏繳
按續文獻通考八年題准修葺工部舊庫名節慎庫
改皮作局官為庫官鑄給印信改架閣庫并匠科吏
為庫吏照戶部太倉例專定本部侍郎一員提督仍
輪委員外郎一員管理提督侍郎年終將收過錢糧
造冊奏繳若有虧弊參奏處治其管理員外郎後定
坐虞衡司十四年改主事二十二年仍輪委員外郎
二十六年題准罷提督侍郎註選虞衡司主事一員
專管每三年奏差科道官各一員及本部別委官查
盤其主事三年滿日交盤明白送吏部改用
嘉靖十年令折徵物價召商上納外以餘銀送太倉
銀庫備用
按明會典十年題准今後各處起解京庫物料果係
本地無產者許於批文內明開某物若干折徵價銀
若干到京召商上納如有餘銀通融幫補再有餘剩
送太倉銀庫交收以備支用
嘉靖十一年題准每日給發工匠口糧之數朱閏巡
視內庫查出內使侵蝕王希文論織造太監重複支
用工食腳價霍韜請減文武官員藩封內臣以節國
按續文獻通考十一年秋給事中丘九仞題准本局
軍民人匠止留二千七百八十五名每日上工匠口
糧軍匠四合民匠八合已而戶科給事中朱閏巡視
內府甲丁等庫織染等局查出本局織匠王祐楊錡
支出光祿寺應給工匠口糧該米三千五百九十三
石零赴局交與管庫內使韋訓等收貯支放時上工
軍民人匠止五百三十餘名實支食米一千六百石
餘皆為占用又內使浦智等占用人匠共二百餘名
皆受役私室放閒冒支月米共一千九石有零杜昇
不占用人匠支米三十三石餘七百四十石零王祐
等乾沒入己又浦智等侵買柴薪煉染銀共四百餘
兩由此觀之局多廢匠所以積欠上用之物能使各
匠占用者盡拘之役侵費者盡歸之官則何工不完
何事不濟又南科給事中王希文論織造太監李政
既支廩給又每日取兩縣下程銀八錢歲計幾三百
兩兵部既撥軍餘一百名又取旗手衛夫四名羽林
衛夫四名府軍衛夫錦衣衛夫五名中兵馬司夫三
名其參隨冠帶舍人八名既支廩給口糧又日取工
銀四分廚子二名洗白匠二名火頭裁縫二名刊字
褙裱二名書筭八名各日支工銀四分皂隸二十二
名各日支工銀二分每日撥運米夫四百一十一名
扣腳價銀一十一兩零每日撥運柴夫五百一十三
名扣腳價銀一十五兩零又名渠梵線動支應天府
八縣里甲銀一千三百八十兩梵線者織機之梭線
也又工部買絲料歲支銀三萬兩正統以來天下歲
徵稅糧凡三千六百三十二萬一千餘石內三百二
十萬九千石折銀八十一萬四千餘兩戶口商稅除
折米外并船料鈔折銀可得四十三萬九千餘兩兩
淮鹽場鹽課銀不下數萬千兩各處稅糧折徵共一
百三萬餘兩雲南閘辦三萬餘兩各鈔關船料四萬
餘兩馬草折徵三十二萬餘兩鹽課折徵二十餘萬
兩每年入數共二百四十三萬兩送內庫成造等項
十餘萬兩或二十萬兩官軍俸銀三十三萬六千五
百餘兩宣府大同遼東陝西年例共四十萬兩若有
聲息緊急奏討加添四十五萬兩或三二十萬聖旦
千秋等節用三十九萬一千八百餘兩親王王妃公
主及上用及天下王府銀盆水罐儀仗等用共十三
萬七千五百餘兩每年出數共百餘萬兩正德以來
天下親王三十郡王二百十五鎮將軍至中尉二千
七百群臣文職二萬四百餘員武職十萬餘員衛所
七百七十二旗軍八十九萬六千餘廩膳生員三萬
五千八百二十二名吏五千餘各項俸糧約千萬浙
江等十三布政司并南北直隸額派夏秋糧稅大約
二千六百六十八萬四千五百五十餘石出多入少
故王府久缺祿米衛所缺月糧各邊缺軍餉各省缺
俸給今上即位之初錦衣衛旗校革三萬一千八百
餘歲省京儲一百六十八萬石又霍韜上言洪武初
年戶一千六百萬有奇口六千五十四萬有奇時甫
脫戰爭戶口彫殘其寡宜也弘治四年承平久矣戶
口蓄且息矣乃戶僅九百一十一萬視初年減一百
五十四萬矣口僅五千三百三十八萬視初年減七
百一十六萬矣國初戶口宜少而多承平時戶口宜
多而少何也伏願再勅戶部覆實洪武弘治遞年戶
口原數今日戶口實數送館稽纂俾司國計者知戶
口日減費用日增思所以處之也再按天下藩封洪
武初年山西惟封晉府一王歲支祿米一萬石今增
郡王鎮輔奉國將軍中尉而下共二千八百五十一
位歲支祿米八十七萬有奇由一萬石增而八十七
萬石則加八十七倍矣臣考山西額田國初四十一
萬頃弘治十五年存額三十八萬頃減額三萬頃矣
祿米則由一萬石增而八十七萬石額田則由四十
一萬頃減而三十八萬頃此山西額數也舉山西而
推之天下可知已伏願勅行禮部備查洪武初年各
省藩封位數幾何今日位數幾何戶部備查祿米總
數初年幾何今日幾何覆實送館稽纂俾司國計者
知賦稅日減祿米日增思所以處之也再按天下武
職洪武初年二萬八千餘員成化五年增至八萬一
千餘員錦衣衛官洪武初年二百一十一員今增一
千七百餘員由三萬而八萬增四倍矣由二百而一
千七百增八倍矣臣等考天下額田初年八百萬頃
今僅四百萬頃夫額田賦入則由八百萬減而四百
萬軍職員額則由三萬增至八萬此亦成化以前之
大略也弘治以後未之稽也伏乞勅下兵部備查洪
武年間武職大數幾何今大數幾何為冊帙送館
稽纂俾司國計者知額田減一倍軍職增四倍思所
以處之也再按天下文職洪武初年官有定額其數
易稽今冗職日多職守日煩自成化五年武職已逾
八萬矣合文職計之蓋已逾十萬矣是職員極冗未
有甚於此時者也是供億所以日乏民日益困也伏
望勅下吏部詳查洪武年間文職幾何今日冗職幾
何裁革幾何通文武職員幾何送館稽纂俾司國計
者知官愈多則國愈困民愈病思所以處之也再按
內臣監局官員伏讀皇明祖訓置職甚詳惟弘治年
間儒臣失考不及纂述致我皇祖聖制所以嚴內外
之限慎宮閫之防建昭代之規立萬代之極者人不
得知之伏望勅下禮部行司禮監備查洪武年間各
監局職掌如何員數如何列聖以前欽差事例如何
今日員數如何送館稽纂若刑工二部及都察院累
年匠役之制宣府供需之式四方物料之準乞勅共
加酌議亦萬世太平之幸也
嘉靖十四年霍韜奏減洪夫月給之數
按續文獻通考十四年霍韜又言天下農民之病自
江而南由糧役輕重不能適均自淮而北稅糧雖輕
雜役則重前見徐州雜役歲出班夫銀三萬八千有
奇洪夫一千五百有奇復有淺夫閘夫泉夫馬夫等
役洪夫一役銀一十二兩統而計之洪夫之役歲銀
一萬八千有奇其餘各役不可究言也雖窮切骨亦
歲辦役銀一兩何不寬一分民受一分之澤乎臣愚
以為洪夫之役以挽糧船糧船自四月過洪八月終
止年僅四月之役費銀十二兩乞為中制歲徵銀六
兩儲之於官俟役洪夫按月給焉自四月至於八月
有事力勤之月也月給銀六錢其餘八箇月逸閒之
月也月給銀三錢只自洪夫之役為之恤而減焉徐
州之民歲減銀九千有奇通十年計焉減銀九萬有
奇矣又自閘夫班夫各役遞減焉農民之惠何可言
也即處一徐州推之以惠天下皆是法也法以人行
是在賢監司良守令耳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