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

> 方輿彙編 職方典 汝州部 藝文一 (第四百八十六卷)
 汝州部藝文一
  縣令箴          唐元結
古今所貴有土之官當其選授何嘗不難為其動靜
是人禍福為其噓作人寒燠煩則人怨猛則人懼
勿以賞罰因人喜怒太寬則慢豈能行令太簡則疎
難與為政既明且斷直焉無情清而且惠果然必行
關繇上官事不自我辭讓而去何其不可誰欲字人
贈君此箴豈獨書紳可以銘心
  自釋            前人
河南元氏望也結元子名也次山結字也世業載國
史世系在家譜少居商餘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
為稱天下兵興逃難入猗玕洞始稱猗玕子後家瀼
濱乃自稱浪士及有官人以為浪者亦漫為官乎呼
為漫郎既客樊上漫遂顯樊左右皆漁者少長相戲
更曰聱叟彼誚以聱者為其不相從聽不相鉤加帶
笭箵而盡船獨聱齖而揮車酒徒得此又曰公之漫
其有聱乎公守著作不帶笭箵乎又漫浪於人間得
非聱齖乎公漫久矣可以漫為叟於戲吾不從聽於
時俗不鉤加於當世誰是聱者吾欲從之彼聱叟不
慙帶乎笭箵吾又安能得薄乎著作彼聱叟不羞聱
齖於鄰里吾又安能慙漫浪於人間取而醉人議當
以漫叟為稱直荒浪其情性誕漫其所為使人知無
所存有無所將待乃為語曰能帶笭箵全獨而全生
能學聱齖保宗而全家聱也如此漫乎非邪
  元次山墓誌銘       顏真卿
嗚呼可惜哉元君君諱結字次山皇家忠烈義激文
武之直清臣也葢後魏昭成皇帝孫曰常山王遵之
十二代孫自遵七葉王公相繼著在惇史高祖善禕
皇朝尚書都官郎中常山郡公曾祖任基朝散大夫
褒信令襲常山公祖利貞霍王府叅軍隨鎮改襄州
父延祖清靜恬儉歷魏城主簿延唐丞思閒輒自引
去以魯縣商餘山多靈藥遂家焉及終門人諡曰太
先生寶應元年追贈左贊善大夫君聰悟宏達倜儻
不羈十七始知書乃受學於宗兄先生德秀嘗著說
楚賦三篇中行子蘇源明駭之曰子居今而作真淳
之語難哉然世自澆浮何傷元子天寶十二載舉進
士作文編禮部侍郎楊浚曰一第汙元子耳有司得
元子是賴遂登高科及祿山首亂逃難於猗玗洞因
招集鄰里二百餘家奔襄陽明皇異而徵之值君移
居瀼溪乃寢乾元二年李光弻拒史思明於河陽肅
宗欲幸河東聞君有謀略虛懷召問君悉陳兵勢獻
時議三篇上大悅曰卿果破賊朕憂遂停乃拜君右
金吾兵曹攝監察御史充山東道節度叅謀仍於唐
鄧汝蔡等州招輯義軍山棚高晃等率五千餘人一
時歸附大壓賊境於是思明挫銳不敢南侵前是泌
南戰士積骨者君悉收瘞刻石立表命之曰哀丘將
吏感焉無不勇勵璽書頻降威望日崇時張瑾殺史
翽於襄州遣使請罪君為聞奏特蒙嘉納乃真拜君
監察御史及授部將張遠田瀛等十數人將軍屬荊
南有專殺者呂諲為節度使諲辭以無兵上曰元結
有兵在泌陽乃拜君水部員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
諲節度判官君起家十月超拜至此時論榮之屬道
士申泰芝誣湖南都防禦使龐承鼎謀反併判官吳
子宜等皆被決殺推官嚴郢坐流俾君按覆君建明
承鼎獲免者百餘家及諲卒淮西節度使王仲鼎為
賊所拴裴茂與來瑱交惡遠近危懼莫敢誰何君知
節度使事經八月境內晏然今上登極節度使留後
者例加封邑君遜讓不受遂歸養親特蒙褒獎乃拜
著作郎遂家於武昌之樊口著自釋以見意其略曰
少習靜於商餘山著元子一卷兵起逃難於猗玗洞
著猗玗子三篇將家瀼濱乃自稱浪士著浪說七篇
及為郎時人以浪者亦漫為官乎遂見乎為漫郎著
漫記七篇及家樊上漁者戲謂之聱叟又以君漫浪
於人間或謂漫郎歲餘上以君居貧起家為道州刺
史州為西原賊所陷人十無一戶纔滿千君下車行
古人之政二年間歸者萬餘家賊亦懷畏不敢來犯
既受代百姓詣闕請立生祠仍乞再留觀察使奏課
第一轉容府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經略使仍請禮部
侍郎張謂作甘棠頌以美之容府自艱虞以來所管
皆固拒山谷君單車入洞親自撫育六旬而牧八州
丁陳郡太夫人憂百姓詣使請留大曆四年夏四月
拜左金吾衛將軍兼御史中丞本管使如故上深禮
重方加位秩不幸遇疾中使臨問者相望夏四月庚
午薨於永崇坊之旅館春秋五十朝野震悼焉二子
以方以明能世其業名雖著而官未立以其年冬十
一月壬寅葬君於魯山青條嶺泉陂原禮也嗚乎君
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躬是三者而見重於今雖擁
旄麾幢總戎於五嶺之下彌綸秉憲對越於九重之
上不為不遇然以君之德之才之美竟不得專征方
面登翼太階而感激者不能不為之太息也君雅好
山水聞有勝絕未嘗不枉路登覽而銘贊之感中行
見知之恩及兦至今分宅以恤其子其不偷也多此
類中書舍人楊炎常袞皆作碑誌以抒君之德業故
吏大曆令劉袞江華令瞿令問故將張滿趙溫張協
王進興等感念恩舊皆送喪以終葬竭資鬻石願垂
美以述其誠真卿不敏嘗忝次山風義之末敢廢無
愧之辭銘曰次山斌斌王之藎臣義烈剛勁忠和儉
勤炳文華國孔武寧屯率性直方秉心真淳見危不
浼臨難逸身侃侃令德今之古人奈何清賢齎志莫
伸郡士立表垂聲不泯
  汝州吳公讀書庵記   宋令狐相如
南梁據嵩高之麓接潁水之源西距洛師近踰百里
而潁汝為郡山川清遠土壤膏腴得天地中和之氣
為多故古今人物知名於時者前後間出嵩高之詩
曰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漢史曰汝潁多奇士信乎其
言之可考也通奉大夫吳公自幼孤立介特不群家
之有無一切不問尚厭城市諠譁之煩不能一意於
學即風穴山白雲寺之後鑿石為庵屏絕人事沉酣
六經諸子百氏之書以日繼夕孜孜不倦庵室隘陋
僅能容膝日惟反關若逃空谷其僧徒雖久處於寺
者或不獲識公之面既閱歲年藝業精貫隱然名世
之大儒也一出應試既登上第初皇祐中國家大興
太學得吳興胡瑗先生傳授經術學徒雲集至二千
人名公鉅卿多出其席下胡公既沒訓講之職久難
其人朝論以公文學行誼雅重縉紳乃詔直講太學
士林壓服從學者不減前日朝廷知其才之大無施
不宜於是內試以省府之職外委以監司郡守之寄
首尾踰三十年勤勞王事未嘗一日休於家最後移
鎮荊南方欲謝政歸老鄉里追尋舊隱以遂林泉之
樂志未克伸而公遽已薨謝矣公汝潁士也夙負經
濟才徊翔中外盛德陰功之施於斯民也既深且厚
則其後冠冕蟬聯之盛豈無自而然耶宣和二年夏
五月直閣二公新增其庵而侈大之且奉公之像龕
置其中以彰公平生稽古之效慰鄉閭後進歆艷之
心昔先考中大夫出公之門辱知頗厚今公子孫日
躋顯仕相如又以里人得從二公之遊舊矣頃者庵
既成二必委記其事顧惟文字蕪陋曷足以稱揚前
哲之萬一苐以契義稠疊有不敢辭於是為之記云
  謝量移汝州表        蘇軾
稍從內遷示不終棄罪已甘於萬死恩實出於再生
祇服訓辭惟知感泣伏念臣向者名過其實食浮于
人兄弟並竊於賢科衣冠或以為盛事旋從冊府出
領郡符既無片言可紀于絲毫而以重罪當膏於斧
鉞雖蒙恩貸有愧平生隻影自憐命寄江湖之上驚
魂未定夢游縲絏之中憔悴非人猖狂失志妻孥之
所竊笑親友至於絕交疾病連年人皆相傳為已死
饑寒併日臣亦自厭其餘生豈謂草芥之賤微尚煩
朝廷之記錄開其恫悔許以甄收此蓋伏遇皇帝陛
下湯德日新堯仁天覆建原廟以安祖考正六宮而
修典刑百廢俱興多士爰集彈冠結綬共欣千載之
逢掩面向隅不忍一夫之泣故推涓滴以及焦枯顧
惟效死之無門殺身何益更欲呼天而自列尚口乃
窮徒有此心期於異日
  二程夫子從祀疏      胡安國
伏見元祐之初宰臣司馬光呂公著秉政當國急於
得人首薦河南處士程頤乞加召命擢以不次遂起
韋布超居講官自司勸講不為辨辭解釋文義所以
積其誠意感通聖心者固不可得而聞也及當官而
行舉動必由乎禮奉身而去進退必合乎義其修身
行法規矩準繩獨出諸儒之表門人高弟莫獲繼焉
雖崇寧間曲加防禁學者向之私相傳習不可遏也
其後頤之門人如楊時劉安節許景衡馬伸吳給等
稍稍進用於是士大夫爭相淬礪而其間志於利祿
者託其說以自售學者莫能別其真偽而河洛之學
幾絕矣壬子年臣嘗至伊闕有仲並者言伊川之學
近日盛行臣語之曰伊川之學不絕如綫可謂孤立
而以為盛行何也豈以其說滿門人人傳寫耳納口
出而以為盛乎自是服儒冠者以伊川門人妄自標
榜無以屈服士人之心故眾論洶洶深加議誚夫有
為伊洛之學者皆欲屏絕其徒而乃上及於伊川臣
竊以為過矣夫聖人之道所以垂訓萬世無非中庸
非有甚高難行之說此誠不可易之至論也然中庸
之義不明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後其義可思
而得不然或謂高明所以處己中庸所以接物本末
上下析為二途而其義愈不明矣士大夫之學宜以
孔孟為師庶幾言行相稱可濟世用此亦不可易之
至論也然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
而後其道可學而至也不然則或以六經語孟之書
資口耳取世資而干利祿愈不得其門而入矣今欲
使學者蹈中庸師孔孟而禁使不得從頤之學是入
室而不由戶也不亦誤乎夫頤之文於易則因理以
明象而知體用之一源於春秋則見諸事而知聖人
之大用於諸經語孟則發其微旨而知求仁之方入
德之序然則狂言怪語淫說鄙論豈其文也哉頤之
行其行己接物則忠誠動於州里其事親從兄則孝
悌顯於家庭其辭受取舍非其道義則一介不以取
諸人雖祿之千鍾有不顧也其餘則一與人同耳然
則幅巾大袖高視闊步豈其行也哉昔者伯夷柳下
惠之賢微仲尼則西山之餓夫東國之黜臣爾本朝
自嘉祐以來西都有邵雍程顥及弟頤關中有張載
此四人者皆道學德行名於當世會王安石當路重
以蔡京得政曲加排抑故有西山東國之阨其道不
行深可惜也今雍所著有皇極經世書載有正蒙書
頤有易春秋傳顥雖未及著述而門弟子質疑請益
答問之語存於世者甚多又其書疏銘詩並行於世
而傳者多失其真臣愚伏望陛下特降指揮下禮官
討論故事此四人加之封號載在祀典以見聖世雖
當禁暴誅奸奉詞伐罪之時猶有崇儒重道遵德樂
義之意仍詔館閣裒集四人之遺書委官較正取旨
施行便於學者傳習羽翼六經以推尊仲尼孟子之
道使邪說者不得乘間而作而天下之道術定豈曰
小補之哉
  榮祿大夫平章政事鞏國武惠公祭田記
              元趙孟頫
公挺身部衛衝冒矢石佐世祖皇帝定中原平海裔
豐勳茂績光耀竹帛年登耆耄歸榮舊鄉菀背附葬
於汝州郟縣薛店北祖塋之原公有子七人長曰完
者都早卒無嗣次曰忽都不花明威武將軍沿海上
萬戶府達魯花赤次曰哈討不花懷遠大將軍同知
浙東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帥子二人曰蒙古不花曰
按攤任明威將軍沿海上萬戶府達魯花赤次曰脫
脫男買來的次曰宇蘭溪朝請大夫達昌路同知子
二人曰達海普花鄉貢進士曰翰達次曰加藍保無
嗣次曰泰普花明威將軍沿海上萬戶府達魯花赤
子二人曰拜帖穆蘭曰忽都初鞏國太夫人合祿氏
在日集諸子哈討不花等令曰汝父勤勞王室克成
於家澤及嗣裔今不幸棄世若等承繼基業當早夜
哀慕寧不思祖塋久遠之計乎遂以墳之左右莊田
若干人戶牛具若干永充春秋祭祀禮儀我子子孫
孫世代相承克遵先矩罔敢廢弛勿許侵漁貨鬻苟
或背叛自罹不孝之罪天地神明實為鑒誅勗勉之
哉諸子感涕思欲報效惟謹祭祀莊田之所以久也
立碑予為記曰孝為立身之本而百行之原也世家
大族孝子順孫載在史冊至今動盪人耳目思平章
鞏國公功業甚大若此鞏國夫人繼述先志立為成
規則子孫歲時蒸嘗虔奉勿懈得以薦諸祖考伸展
孝敬之心焉觀世之不肖輩爭奪背戾者相去不啻
天壤懸隔矣嗚呼創業於先守成於後為人子孫者
所當克紹前休則祖宗亦永有賴於冥冥之中此報
本追遠之意愈久而不忘也故繫之以辭云
  重修青山祖師碑銘     王君禮
汝治西北二十里許有脾山峰高疊翠峻秀層巒風
穴東望雲夢西眺南並佳於峴頂北競麗於玉峰環
荊帶汝乃嵩嶽之遺派汝脈之發源也上有古廟三
楹後建浮圖七級內供古佛一尊廟門有額曰青山
祖師俗稱曰劉氏小姑故老相傳曰唐劉禹錫之女
旱既太甚為父焚身禱雨救濟萬姓誠感天帝大雨
滂沱有元都觀遺詩云盡是劉郎去後栽之句奈世
遠人湮創始莫攷何代譜牒無紀封號不知何年塔
內止存斗方石記曰建國大曆七年脾山縣令劉公
女年十九歲身亡七晝夜還魂記金剛纂傳於世今
佛家所誦金剛纂是也故封為祖師主司小兒痘疹
一切男女瘡疥節屆清明四境結社抱男攜女肩摩
不止數千人絡繹如同流水至今已歷數代英靈益
著祝禱響應萬古常新但經歲久風雨飄搖脊獸磚
瓦脫落牆垣門窻圮壞時有淨因寺住僧目擊心傷
滌慮攄誠募化四方一時輸磚瓦木植資財人工者
不招而至廟宇重新鑄金像一尊於正塑侍神四尊
於側鐘磬爐鼎煥然改觀又建關聖帝殿三楹於左
聖公聖母殿三楹于右大門一座經營於至正元年
二月丁卯落成於二年三月庚辰大工不日告竣是
皆聖神感化也余因酬願步行至巔拜謁尊神住僧
法宏和尚索余言以記不朽余援筆誌歲月云
  蘇墳記           尚野
二蘇先生俱葬汝州郟縣嵋山至元間予倅是州因
得訪焉問諸父老墓側題詠甚多所及見者司農少
卿苑中屈子平而已家絕展省之禮官失樵採之禁
日月云邁將復淪沒莫知誰何斧斤相尋草木已空
穴狐兔而襲風霜常見崩於紫雲之夢顧雖馬醫夏
畦之墓尚有所主文章事業如蘇公陵夷磨滅若是
良可嘆已元貞改元知州元公叔儀遺山之子也署
事之餘趨拜其下徬徨不能去曰先子學東坡移居
詩有云九原如可作從公把犂鋤其志不敢忘也吾
元氏世居太原舂陵府君別塚魯商餘次山從葬其
處譜牒相傳有太原房汝州房之稱是汝亦吾鄉而
於東坡潁濱有賓主之義焉忠臣烈士所當致祭修
理者莫玉局昆弟若今忝居長吏其責又在我矣遂
與達魯花赤徹理刑判官賈順卿從事苑才卿官屬
梁縣尹趙善甫主簿梁文順命工修理之新屋宇以
備致祭立門牆以限樵採既為甓窠穴宇以表墓所
請列記其事以告將來且使天下凡蘇姓而族出嵋
山者知所求故雖死猶存今天啟斯文皇猷煥爛二
先生之名復彰者皆平昔所學不苟故也予竊謂世
道有升降人心無古今數百年之間而一旦顯煥於
金聲玉振之際非二公之幸也道之幸也俾嘗置二
公於死地之人聞之九原之下豈不動厚顏之赧而
感人又豈不動忠良之嘆乎友仁學問疎狂文筆淺
陋企慕二先生之塋而致奠以致平日惓惓之志云
  漢膠東侯廟記        王頔
壬辰冬十有一月上沐日寶豐呂元甫以賈侯之碑
請於頔且曰先是侯之祠堂洊經兵亂棟宇傾圮神
居得無恙乎因鳩資佽役遠近樂為之用經營凡數
月告厥成功仍其故而新之堂之西貞在焉以年
逾遠其文漫滅了不可讀近又劃然中斷偃仆於荒
煙衰草即有好事者欲復立石而文已缺然願先生
備述其事頔曰侯東漢名臣也當建武中興之際其
元勳偉烈書之簡冊昭乎若日月揭太虛於萬世有
不可揜者頔何言哉竊嘗聞之忠以勸臣之義聖
主不忘人之功鑴碑紀實告夫來者此碑之所由興
也謹按侯傳取其大略得以詳之矣侯字君文南陽
冠軍人也少好學習尚書舞陽李生稱為將相之器
新室末嘗聚數百人居羽山自號將軍聞更始亂攜
眾歸漢鄧禹得召見光武奇之署破鹵將軍督盜賊
馬羸光武解左驂以賜之至信都遷偏將軍觀其拔
邯鄲擊青犢戰五校降陳僑每被羽先登所向皆靡
眾服其驍勇建武二年拜執金吾封冠軍侯時南方
未平郾益強帝召諸將議兵事未有言沈吟久之以
檄投地曰誰當擊之侯率然請行帝喜曰金吾擊郾
吾復何憂遂遣大破之降尹尊盡平其地明年春與
帝至宜陽降赤眉將軍征伐未嘗敗數與諸將潰圍
解急身被十二創帝以其敢深入嘗令其從征而壯
其勇節諸將論功自伐侯未嘗有言帝曰賈君之功
我自知之十三年封膠東侯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
乃與高密侯鄧禹剽甲兵敦儒術帝深然之遂以列
侯歸第闔門養重其後朱祐等薦侯宜為宰相帝命
與國家叅議大事恩遇甚渥善哉蔚宗之言若賈君
之不伐足以感動三軍而懷敵人故克成遠業終全
其慶頔摭實而言非敢妄有加焉噫其生也炎朝之
名將其往也異代之靈神祀典曰有功於民則祀之
大哉巍乎侯之功血食於一方蓋宜矣陰相其福享
名無窮闔郡歲時致祭祠而像事之父老潔其衣冠
陳其黍稷香火之奉奠以少牢唯恐其怠頔遂作迎
送神歌四章俾陳於前且以慰邦人之思其詞曰
雲旂搖搖渺何許神之降兮自靈宇香風泠泠肅耳
雨嗚呼一歌兮歌以迎黍稷明德惟歆誠
冠軍威名驚照耀萬古巍然爭廟貌邦人敬之薦蘋
藻嗚呼再歌兮神意安雲車飇馭來人間
金吾金吾名可紀折衝神威制千里當時公孫堪比
擬嗚呼侑歌兮歌以辭有功於民祀亦宜
我侯為臣忠世祖功烈中興當建武定封膠東乃其
所嗚呼永歌兮歌送神陰相以福邦之民
  重修汝州城記      明胡希銓
汝故有城城之制頗侈大自宋以前密邇京邑輪蹄
之絡繹冠葢之屬續賓旅之往來民以是夥城亦以
是侈歟今介在一隅無事紛沓其制猶昔也先後守
佐率憚其侈莫敢大葺加以熙洽之久四方晏枕樂
因循而狃安逸又人情也是孰於無事舉此艱重哉
然則城日就夷有由然矣歲丙子惟今上十一載新
安唐公由武昌別駕續擢守是邦古徐荀公先以起
部郎左遷倅汝二公惟前守嚴急矯之以寛布德施
惠越明年丁丑政通民和五穀咸登汝視他邦獨稱
樂土公相時可為惟大懼城廢未葺乃於龍見而戒
事焉復語諸民曰不一勞者不久佚不暫費者不永
寧凡城之作所以為爾民也亦以爾民力而樹今時
和年豐惟爾民之裕滌塲潔圃惟爾民之暇吾欲家
不過一夫惟爾民之堪材石取諸山林惟爾民之利
朝作而暮散惟爾民之安既已不糜公帑又不欲下
匱爾力也民唯唯莫不祗承順諾踊躍以俟適巡撫
都憲李公深念兩河保障惟城郭是係將以廢舉為
勤惰示勸懲焉先檄郡邑長貳吏俾知所嚮公又以
上之規為計慮若或契焉遂程土物略基址仞溝洫
凡所區畫情無不周廉義民可使者十八人分方授
任責以成效主之者唐公提督以佐之則荀公也巡
視勸相率以身先故民益勸肇工於仲冬三日迄孟
春而告成焉為日凡七旬有奇城崇約三丈五尺其
厚上可並四馬馳驟址如上又倍焉墉甕斗拔雉堞
飛聳甃砌堊飾城以完美望之巋然有臺以備敵曰
敵臺有樓以處戍曰箭樓此又昔所未有者功成閱
月大叅陳公僉憲范公以巡按御史張公偕按部於
茲登城嘆賞已而疏其事於都憲公又閱月檄下庠
生僉謂公功不可泯宜有記夫惟春秋甚重民力凡
城必書然設險以為固緩急與民共之則不可以已
矣今承平日久安不忘危實惟聖天子暨分閫之所
汲汲良有司體至意而奉行之於職為宜茲城成當
平時凡有眾事事於中無所不可萬一有警吾固有
具也能仁以結下是足扼吭拊背安知茲非一要害
哉況播告之預從事之敏綜理之密規度之宏舉必
於時豐役必於農隙驗於眾庶之樂從得於當路之
嘉予則善之集又以人心之公也唐公一甲狀元荀
公發身進十二公政之美有自蓋不特城云
  汝州仁義渠記        白鉞
弘治己酉清江彭君惟仁來知汝州始君以武選員
外郎調貴州永寧州今上即位以詔例得移近地君
既至慨然有志於民事奸巢纒穴抉剔殆盡顧利有
未興者政暇行四野見汝河經州城南岐而二注東
南者為大河其支流東北行民田鱗次水際可引而
灌也君嘆曰是遺利矣進父老告之故率多未諭乃
躬循水上下相原隰審面勢度遠近明約束均工役
自東十里鋪開渠築堰引水北行畚鍤既訖工清流
潏潏約十八里至黃澗河又十里復入汝河規圓矩
畫支分條析經緯溝洫畢達輪廣數十餘里盡為良
田畝收秔稻數斛傍近者仁義里因以名渠無何君
擢僉河南憲事丁外艱去任時同知官君汝俊適承
太府檄主水利益勞其事渠益治始伊藩以己田在
下流至是謀專利上疏爭阻符責部使者甚峻官君
與後太守西蜀趙君中吉據君文移辨對卒歸諸民
或曰渠成固善矣繼是守者如無彭君之心之材殆
將廢乎是不然汝之土瘠而入薄野多惰農一遇歉
歲流離顛踣不能聊生仁者雖為之隱心然無策以
蘇其困彭君不廢官家斗粟緡金變墝埆為膏腴一
方之民坐享厚利長子抱孫無復昔時轉徙饑寒之
憂利之所在人爭趨之田將日闢利將日厚何可廢
哉過計者又曰田日闢矣利日厚矣履畝加賦之政
恐將不免是益民者反病民矣嗚呼使彼非人無責
焉耳矣果亦人也人與之而我奪之人譽之而我毀
之人利之而我害之寧有盜臣縱戴面目不愧於人
不愧於心不愧於天乎苟愧之雖富國如桑孔理財
如楊裴獸將不食其餘地尚何足議耶今太守金鄉
高君弘善益勸君之績以君去任既久而民感之愈
深請書其事於石以貽後範因為著其始末併論其
必不可廢如此若高君者可謂思齊尚德士矣
  明道春風序         袁亮
道之在天下固不依形而立亦必待人而行無古今
無先後無窮達有是人即有是道也粵自心學之傳
既濬於虞廷中間有見知者有聞知者然而至孔子
大成矣韓子原堯舜相傳之自而曰孔子傳之孟軻
軻之後不得其傳焉噫果不得其傳與宋之龍興天
奎星地洛水而二程夫子出於其間明道先生則其
伯子也其弟伊川先生曰先生得不傳之緒於遺經
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自孟子之後一人蓋先生斷然
接孟氏之傳也我國家文明熙洽之盛而列聖聰明
睿智主張斯道於上堯舜相傳之統揭日月而行矣
中間先哲若方正學薛文清吳康齋陳白沙王陽明
諸公又相與倡明於其間予少時從吾師魯橋游先
生得陽明諸公之正學由濂洛關閩而上溯洙泗之
源者也而予之同年耿子定向同志尤篤其相與講
論切磋亦以古先聖賢為必可學若先生則予景仰
者有年矣丙辰楚侗子舉進士而予以老母蚤年苦
節在堂圖祿養疏請於朝得職教錢塘己未冬承乏
寶豐縣縣之西路二十里為雙酒務鎮鎮舊有明道
祠詢之人曰此宋明道先生監酒稅於此而門人朱
光庭從講學歸語人曰我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即
其地也遺趾僅存先是祠建於正德十一年汝守楊
公諱槮請入祀典後有司取便移祭於學宮之鄉賢
祠今廟且日就荒圮矣予摳衣登其堂拜瞻其遺像
喟然嘆曰予曩景仰先生者也而今得至其地覩其
象焉先生終日端坐如泥塑人而接人渾是一團和
氣和氣即春風也今之泥塑端坐者非先生邪予得
見之而春風之在宇宙間又若颸颸然滿襟焉斯非
大幸也與顧不忍廟宇之日荒也謀為鳩工取材而
更新之慨祀事之移於便地非崇祀本意懼弗享也
復其故典而親祭告之廟貌重新祀事孔明又懼廟
之不常新而祀之將或曠也擇道士之雅朴者曰演
秀居之以守其祠又為置田二十畝使畊以自給以
安其身而時修其祠宇焉其祠宇今置門之外大書
明道春風四字而監稅之意略識於其旁以見道無
不在而監稅之謫特適然事也其重門扁曰誠敬門
欲學者知入門也門內為祠堂堂後有屋三間扁之
曰踐履堂欲學者知所踐實也又新構春風亭於堂
前而坐之者想見當時有道之氣象或以消釋其鄙
吝偏駁而進於中和蓋無非養先生道學之正傳以
廣興起斯文之遺意焉吁予何與斯文歟蓋一念而
已矣予非其人者而先生之道在是也昔夫子太和
元氣之流行而與曾點沂水之樂後人且稱其即堯
舜氣象先生誠敬踐履之學充養完粹有春風和氣
之妙至於從周茂叔吟風弄月以歸有吾與點也氣
象蓋真得孔子之正脉也予公務往來過其祠或春
秋偕同僚及學博士諸弟子致祭焉宿於其旁恍惚
月到天心風來水面之夜游於其內依稀雲澹風輕
傍花隨柳之日由誠敬而入坐春風踐實地有餘感
焉道不加聞而年則逮矣因與二三子孜孜焉每相
摩以性命之學亦駸駸乎有興蓋予非其人而先生
之道在是也而先生之春風光庭得坐於千百年之
上予得坐於千百年之下光庭之坐僅於一月而予
之坐及於三年諸士生長其鄉則又日鼓舞於春風
中而忘焉者也然則於斯道果無與歟於是一時僚
屬鄭子霆李子存智繆子應龍劉子綸及邑士大夫
咸以修祠為是而耿子定向以按關西改命督學南
畿適過此祠入謁而樂其成太守王公固請刻石乃
翁蒼谷遺文於門外之碑陰而李子鳳陳子勳李子
訥劉子敏學蕭子湘孫子永壽李子榜等固請予言
以立石夫先生之廟久荒矣予始修之而諸君子共
與之二三子且踴躍而起相率請文以思永焉亦以
見斯道在天下萬世之人心而正學出於一源不待
強而同者至於此而無疑矣顧先生之道不待於文
而顯而予之修祠之意則可告於人也於是述其修
祠之時與事而並述所以修祠之意以俾永久焉後
之同志者其亦觀感於此文
  重修魯山縣琴臺記     羅文寶
予少時讀史至元德秀令歌工數十人連袂歌於蒍
至起唐明皇賢哉之嘆以為一縣令抗天子之命得
免督過幸甚誰復賢之者明皇亦非凡主也已考紫
芝平生清介絕俗天下高其行號曰元魯山而不名
則竊心艷慕之既舉南宮與紫封王年兄同朝待漏
之際譚及元君因問尚有故址可攷乎紫封曰琴臺
巋如備吾邑八景之一第久荒蕪已爾於時竊謂地
主安所事事棄古先遺跡弗葺閼賢大夫之名弗章
不自意承乏以來為令將入城北顧而望斯臺則已
慨然興嗟未數日二尹宋君邀游焉東則露山聳翠
西則瀼水流澌坐視城堞若憑几案因命工修復之
而以散官張粹馬守忠領其事同寅諸君博士弟子
諸薦紳先生咸以為當舉且謂與堪輿家言符捐資
助之無何而荒丘斷壟頓成偉觀嘗試與諸君子登
臺劇飲想見紫芝先生之為人彼其泥塗軒冕浮雲
富貴芥視六合眼空萬古清真類叔度曠達類淵明
庾道季云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人懍懍恆如有生
氣余於先生亦云當時編氓鼓舞太和中聞先生之
琴聲者躁心釋慾心平詎非循良吏中之景星慶雲
祥麟威鳳也耶坐久天籟自鳴山水清音孰非先生
之琴聲乎何必絲竹乃盈耳哉噫嘻召伯之棠終無
剪伐長陵之土或盜一抔先生之風信可謂山高而
水長已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
往之因舉白引滿命左右召管城子書數語勒之石
紫封名璽邑人
  魯山縣刱建顏碑亭記    李正儒
唐元次山先生表銘顏魯公筆也舊在青條塚上輦
來橋門不知何許時矣歷烈日驟雨中已殘行之二
三餘碣半留猶騰紙價奈蠡繡苔駁將化石為烏有
慶雲唐師性嗜古具有空中樓閣拊髀曰何物顏筋
忍令與珷玞同碎哉出泉布五千構亭棲之躬督其
事不日而新亭翼翼起斷石殘碣俄成偉觀烈日驟
雨弗祟已蓋次山風義日月為昭魯公節義冰霜比
烈人重字乎字重人乎是亭也風義節概並且佐不
朽洞然僅四壁所收多矣何問琳球鼎彝赤文綠字
與夫承露覆雲之宇哉後之弔古君子紙價相高者
倘知借庇於師否
  魯山縣創建崔兵憲永德祠   前人
副觀察崔公擁節旄鎮魯山茲事已四十餘稔矣民
於今德之然道路有口尸祝無地每對邑人士舉似
不勝扼腕博士員程賈二生慨職其事構祠於環橋
之左挹聖光也正儒不敏敢紀其略在萬曆癸巳屏
翳肆侵淫霖如注自初夏以徂仲秋黃雲萍散綠埜
濤飜起視三農萬寶之區一鷗鷺渚魚蝦窟淼淼澤
國焉耳矣邑屢大有年俗競奢不諳積貯兼以錢法
歘滯物價騰湧釜甑家相弔而人人庚癸徒呼也啖
草子木屑膚飴鴈矢不給也析骨爨骸禦生人於路
而食之即治前公署乞人穴其中匿男女以炊甚
而有一室自相鼎鑊慘不忍言也且也萑苻嘯聚在
在蠭起衣朱衣擁黃蓋蛇豕莫可誰何危哉孤城銅
駝奄忽荊棘矣當是時天日無光山川霾曀且舊令
去新令請告代庖者若傳舍委鎮之武弁如駢拇控
訴奚自無淚可揮公惻然曰吾當救此一方人節旄
南指直抵魯城發倉賑之親按戶口嘗日昃不遑食
僅以市饘自啗歎曰民枵腹吾下咽乎廣立粥廠勸
邑大姓乃素封家輸粟佐之復請於神宗皇帝大發
帑金二十萬遣廷尉鍾丞大賚焉全活以千億計然
綠林尚繁有徒也公檄汝州衛精悍卒千餘嵩邑健
兒千餘少林寺僧兵五百又募土著之兵壯若干勑
指揮萬錢劉三仁各帥之鄰邑武雋悉物色入募軍
聲大振屹然一帶長城賊鋒稍挫又反間密購渠魁
漸就擒而蟻附者駸駸遁去數仞頹堞萬室姓命得
以保釐無恙者公之明德遠矣哉公以癸巳歲陽駐
吾邑越明年夏五始班師旋汝上先是內子病且死
公褐衣單騎抵州一訣即返人莫測往來蹟其國爾
忘家公爾忘私類如此迨公之去也黃童白叟填巷
塞衢謳吟泣歌之聲動天地咸崩角稽首曰復覩太
平崔公之賜也臥轍不忍釋邑刺史賈公蔚然屢議
建祠今述之猶淚墮筆下云葢公之為德也有澹泊
寧靜之恬養又有嫗煦卵翼之熱腸有霽月光風之
襟度又有鞭霆掣電之鐸稜有乾父坤母民同胞物
吾與之惻怛又有掖危而措之安起死而甦之生繫
苞桑鞏磐石之經綸是前守濟南則海岱式重後撫
關西則豐鎬增雄所謂上不負天子下不負蒼生中
不負所學勳猷直與古名流爭烈豈第中原我魯永
永弗諼而已乎是日也內寇外患脊脊靡寧得公一
撐持間憑藉豈淺鮮哉公諱應麒字瑞軒北畿真定
獲鹿人隆慶辛未以進士起家
  魯山縣范廣文城守文昌感應碑記
                前人
日挽虞淵雲開衡嶽神君袍徵乎彈指天門榜兆於
奏章人間世群咤為異愚臆政不必異也常耳蓋天
人志氣之交動鑿鑿不爽也范公有焉壬申夏文昌
閣竣馮夷騰湧百雉丘墟僅餘巍閣孤注於一綫之
堞日與陽侯爭勝耳爾時范公來諭魯儒羔雉焉第
見煦若春風皎若白雪洞然四通八達若空中樓閣
屹然不撓若萬里長城若洪流砥柱又若泰山之難
撼竊心折之曰文星耶福星耶豈天矜山陬而賜之
先生耶甫三日臯比未煖歘然有葉寇狡焉思啟疆
矣焚材屠鎮豕蛇長驅其不抵城下者盈盈一水耳
彈丸震駭晷刻莫必其命邑侯李公識公有韜鈐東
門鎖鑰實式憑之公旦夕擘劃與扞人共薪膽宴
如也或曰寇至盍去諸笑有不答有間復曰寇深矣
投鞭可渡不去將自及笑而不答人言三至公曰否
否予不滅此朝食者有如此城曰夫子烏庸此拘拘
耶武城之事獨不聞乎然則曾子非歟公曰簸糠昧
目不見岱山矣尺霧障天不見星曜矣須彌芥子政
宜細叅夫士也家修而廷獻之家修不明廷於何獻
且曾子館穀者也予委質者也館穀可謝東道主委
質而長安萬里將誰謝乎哉一綰符綬髮膚非復吾
有矣曩者陛辭日業抗疏入告君父一旦棄去食言
而肥其何說之辭且去去將何之乎歸桑梓乎抑倖
無事而再返苜蓿乎江東父老南面生徒無一可者
計惟披髮入山耳山靈即不獻嘲偷食視陰將焉用
之況寇亦必其不來乎曰何自而必曰必之自予予
自髫齡受句讀以迄今日一念一事皆堪對天地而
質鬼神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箇字奉為嚴慈家
藏之寶為虞夏精一之傳為衛身八陣之圖為盟心
三軍莫奪之帥寇殲予耶天之所廢孰能違之天未
厭予耶寇如予何舉頭三尺決有神明無貳無虞上
帝臨汝客咋舌而退時夜將半萬籟消沈恍若燭炬
煒煌金鼓聲豗沸鬨然南來如邏卒蜂擁又如援兵
駢集也左右競譁公曰勿動第遣一役諦觀之四顧
悄然旋報未幾隱隱復有聲公旦晝遙視亦多靈異
云既而寇果遁渠魁次第亦成擒訊其故曰馬首北
矣俄一人著接籬靷蹇言曰葉且犂爾庭胡不歸忽
不見諜者亦言城頭多猛士賊悸返斾南指公曰微
神之式靈不及此然則人第知神之功不知實公保
障之功人第知公之精誠格神而神來不知實公之
精神團結不待格神而自心之神來也惟自心之神
來則伭通帝座夢發明王恆必繇之易曰大人者與
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鬼神合其吉凶惟公之謂
乎今日之事人定天從志一動氣此常理非異事也
昔文正公做秀才時便以天下為己任胷中甲兵破
西夏之膽稱有宋名臣第一公翩翩佳裔也腹笥千
秋塵揮萬隊一朝遘蒸變之奇文起百代道濟蒼生
襄順治以樹威嚴增光烈祖魯序特硎發耳我明興
菁莪造士祭酒橋門者不知凡幾人首推月川先生
為泰北後二百年復有公可謂異世同堂矣總自神
明不欺始癸酉六月閣功復竣公卜新秋朔夙舉明
禋表至敬也公車奄屆鱣堂將發儒夙叨聲氣之末
謬書片石以志茇憩云爾若夫築墉濬壑施饘勸賑
育孤弱置義田籌戰守之略嚴課士之規平虞芮之
質復曠廢之典千金芥視一介莫挽種種芳躅即遍
采他山莫鐫也有邑人士口碑在公諱志懋字伯元
又字夢尼別號太乙昆季荀龍公其冢君也家世虞
城淵源姑蘇之派萬曆壬子舉於鄉轉盼春明至尊
且臨軒首策矣壽以券
  伊陽縣學田碑記       武鍧
伊學宮盡圮余既修復苟完矣第學田未置則士之
俊秀而貧者無以自給殊為缺典乃捐俸金三十餘
兩買民田幾二百畝俾歲入租若干以為常業尢遴
典守謹出納勿得乾沒噫嗣今以往士其少有攸賴
矣邑博王君傅恐久而無稽也屬言於予予謂學田
之記見於古今者多矣大都述國家養士與士知自
養之義非直為周貧爾也諸生惟慎於自養可矣更
復何言雖然學校之職教與養而已養之誠是也苟
非其材寧無稂莠害苖者乎教之誠是也苟非其法
寧無紅紫亂朱者乎允若茲利之囮也其於教化奚
裨焉今教養胥有其具盍亦思去其所以害苗而亂
朱者哉不然佻達貽子衿之譏貪殘興碩鼠之刺倉
庾雖實又豈能益於學校耶僭勒諸石以為吾黨勸
其地名四至俱載於碑陰茲不書
  重修伊陽縣城樓記      耿璋
粵稽設險之詞傳於易彖掌固之令著於周官可見
城門樓櫓所係重大非徒飾觀瞻已也伊陽城垣暨
樓創自成化中規模卑陋迄今百餘載胥就傾圮而
東門尤甚遠望若村落然前令視如傳舍殊弗庸心
隆慶辛未季夏伊侯武公下車矢心官常與民更始
往時苛習侈費一切省罷駸駸然有樂生之慶繼而
閱城不勝慨歎乃首命劉鏡督工以新之鏡尚義敏
勤克襄厥事舊基僅丈許今增三丈有奇而寬袤倍
焉舊樓三楹今增為五楹而宏敞倍焉舊堦土砌今
奠以巨石而廣大倍焉諸腰鋪則俱易以小樓築補
城垣高及三丈闊可並驂濬四隍及二丈中植檉柳
數千株巍如煥如儼乎金湯之盛矣役始於是歲之
秋落成於壬申之夏鏡屬予為記以紀其盛予謂興
作自昔為難喜紛更者既不較贏詘而勞力糜財樂
苟簡者又客遊如寄而計止旦夕凡此者功奚有焉
惟公明足以周其慮果足以決其機廉足以主其計
故能視國如家委曲經營功大而民不知費事重而
民不知勞允為千百年保障之計而袵席吾民於子
子孫孫者也猗與偉哉雖然莒恃陋而不修城魯恃
城而不修政春秋交譏之公宰邑不止於此志期賢
哲政務循良積倉粟幾萬石饑歲可防新學校百餘
間人文丕振墾荒田清詭寄而利興弊革省里甲撫
流移而近悅遠來庭有久懸之魚野無夜吠之犬風
移俗易盜息民安父老咸曰自建邑以來所僅見也
後有秉春秋之筆者將不循輿論而特書之乎公名
鍧別號懷雲山西澤州陵川入乙卯鄉進士其善政
種種不能縷舉惟述其修城之顛末歲月俾勒諸石
而仍系之以銘銘曰城有樓兮孔高孔厚載瞻巖巖
惟侯之構城有墉兮既堅既崇望之莫攀惟侯之功
樓接五雲墉城百雉捍衛我民百千萬禩
  新修伊陽縣儒學碑記     前人
春秋於凡營繕門觀臺囿書之惟謹重民力也然魯
侯修宮不書復閟宮不書者蓋宮廟以祀先學校
以育材政本所關豈容已哉我伊庠創自成化中一
時草率規制未備今經百餘年悉就傾圮隆慶辛未
邑侯武公下車謁廟見其敝陋弗堪嘆曰彼緇黃者
流尚為琳宮梵宇用示追崇矧吾徒宗先師正道于
報本育材之地漫弗加意可乎即以興作為己任節
羨餘雇工役毀淫祠捐俸金以補不足興事鳩工朝
夕臨督雖寢食不遑未幾值山水泛溢林木塞河而
下侯令民取之量酬以資獲巨細盈萬僉謂神助且
誠意感召有知義者相率協濟遂增明倫堂為五楹
創捲棚如之兩齋各創為十楹修先師殿五楹東西
創神廚神庫各三楹兩廡各創為十楹增戟門三楹
左右創更衣亭齋沐室各三楹創名宦鄉賢祠各三
楹創櫺星門三楹東西創文星魁光二樓暨儒學門
三楹宰牲房六楹號房二十二楹先是櫺星門外路
甚逼隘乃易民地拓之闢泮池一區跨石橋於上橋
畔有欄池之前豎門屏一座以蔽往來屏之南創大
坊牌三間題曰聖人之門兩旁植桂柏數十株門左
創大坊一題曰德配天地門右創大坊一題曰道貫
古今三坊並櫺星門俱高三丈鼎峙掩映壯觀宮牆
堂後修敬一亭尊經閣兩夾室創啟聖祠三楹兩夾
室各三楹左右修掌教宅司訓宅創射圃亭前後悉
有耳房充牣於中復於啟聖先師配哲兩廡內各創
置龕閣以棲神主仍念祭器缺略用銅千斤有奇創
鑄香案燭臺花瓶爵盞之屬締構軒豁制造精堅丹
雘華藻所謂宗廟之美端可想見徧觀中州學校無
逾於斯侯諱鍧字克純號懷雲係山西澤州陵川人
嘉靖乙卯鄉進士天性直方學問博洽其諸修倉積
粟築城建櫓創社學墾荒田招撫流移勸課農桑均
賦役清詭寄節里甲弭盜息訟刊布僧辯養正編諭
民恆言諸書及修建壇壝祠宇鋪舍囹圄申明旌善
亭咸有成績風移俗易遠近交孚屢為當道所旌治
行卓越不能悉舉惟修學一事尤重且勞者特詳而
勒諸石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