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地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输入历史地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

简称中国。在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龙江心,南到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南北跨纬度约50°(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约62°(相距约5200千米)。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千米,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界长达2万多千米,同朝鲜、越南、老挝、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等国为邻。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东和东南隔黄海、东海、南海与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文莱等国相望。沿海岛屿共有6500多个,其中台湾和海南两岛最大。全国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市。全国人口13亿,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1.96%,余依次为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朝鲜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高山族、纳西族、羌族、土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景颇族、达斡尔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普米族、塔吉克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京族、基诺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珞巴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建国后,少数民族原居地区先后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不论大小,在政治上都享有平等权利。

中国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四千多年。称谓和疆域屡有变迁。“中国”一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期,其含义随着时代与地域不同,有所区别与发展。一,指京师,是周天子所居都城。二,指国中、国都,从为周天子专用,扩展到为诸侯共用。三,指王畿,周和列国的郊甸之称,地域进一步扩大。四,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五,指诸夏列国,其涵义由周的直接统治区扩展到诸夏列国,成为列国全境的称号。六,指中原之国,春秋时,晋、卫、齐、鲁、宋、郑、陈、许是中国;到战国,随着疆域扩大和文化进步,吴、越、楚、秦、燕,也逐渐被认为是中国。战国后期,魏、赵、韩、齐、秦、楚、燕七国,都是中国。中国已成诸夏国家共同的国号和共有的专称。秦、汉统一后,随着新的大一统国家的形成,疆域的扩大,中国的地域范围也不断变化和扩展。秦代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较秦又有拓展,东扩至今朝鲜中部,西至巴尔喀什湖及葱岭以西,南至越南中北部,“中国”已代表秦、汉王朝的直接统治区。东汉以后,经历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分裂时期,同时存在着非汉族建立的国家与同期存在的汉族国家争夺中国名号。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氐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拥有中原,自居中国,而反指偏安江南的东晋为“司马家儿”、“吴人”。南朝政权和东晋一样,自认为中国,而斥北朝为“索虏”;北朝政权占据中原,以中国正朔自居,反以南朝为“岛夷”。隋代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唐代是封建社会繁荣强盛时期,疆域又有拓展,中国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宋、辽、夏、金对峙时期,同为中国。契丹的辽、女真的金是北朝,汉族的宋是南朝,党项的夏是西朝。辽朝示己为中国之君;金章宗始,致祭三皇、五帝、四王及夏、商、周、汉、唐十七君;夏也以中国自居。明朝自称中国,中国作为明朝的代名词。明、清时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人,一般都用中国或中华、中华帝国直称中国,而不用明朝或清朝。鸦片战争后,中国作为国家或清朝的代名词,逐渐普遍使用,尤其在国际交往中。到晚清,中国作为国家的概念已明确,中国的地域范围即指大清主权所达到的范围。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中国成为中华民国的正式简称,成了中国的代名词,中国有了明确的地域范围:二十二行省(直隶、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吉林、奉天、黑龙江)、内外蒙古、西藏、青海,即中华民国的全部领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继续与发展,历史上中国的范围,就是18世纪50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的最大疆域,即今中国领土的全部加上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因为“十八世纪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形成的中国的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和南海诸岛等岛屿为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分别建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中国疆域历有变迁,行政区划多有变更和调整:春秋中期,晋、楚在所灭国的境内及新边区设县,已开始具有地方行政组织的萌芽。春秋后期,晋国在边区与内地普遍设县,出现了行政区划的雏形。春秋末期,晋国在边区设有地方行政单位的郡,当时在腹里繁华之地称县,边鄙荒陋之地称郡,二者并未有统属关系。战国时期,县一级的设置已很普遍,各国亦都边地设郡,其作用是军事防守,比较荒陋。后来随着经济发展,逐渐繁荣,其下再分为县,以郡统县的制度逐渐形成;还有一种情况是,国境地带,本设有不少县,后来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又在这些县上设郡,从而形成以郡统县之制。秦始皇攻灭六国,建立一统帝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秦末除京畿附近为内史辖区外,增至四十八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地方二级制行政区划。西汉初分封异姓功臣七人为诸侯王,自领二十四郡,后翦除异姓诸侯王,代之以九个同姓诸侯王,惟独长沙国为异姓诸侯王。汉自领十五郡。其后诸侯国不断变动分置,郡也随之变动分置增加,到汉末,已达103郡国。郡、王国之下,有县、邑、道、侯国总1587。汉武帝将全国郡国分为十三部,每部置一刺史,掌刺察一部,合称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豫、冀、幽、并、凉、徐、兖、青、荆、扬、益、朔方、交趾;京畿附近七郡置司隶校尉部,共十四监察区。东汉省并郡国,其后又增置,至于永和五年(140年),凡郡、国105,县、邑、道、侯国 1180。东汉改刺史为州,末年始成为郡国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历魏、晋、南北朝不改。三国魏占据淮河两岸以北中原地区和秦岭以北关中、陇右、河西地区,设司隶、冀、并、豫、兖、青、徐、幽、凉、扬、荆、雍十二州;吴占有长江中下游地区,南至今福建、两广及越南中、北部,设置扬、荆、交、广四州;蜀占有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及陕西汉中部分,设置益州。西晋统一后,设置19州、181郡国。晋末共有21州,县、邑、侯国、公国1232。西晋永嘉乱后,晋室南迁,仅保江淮以南地区。东晋义熙末,设有扬、徐、并徐、兖、北青、司、北雍、荆、江、梁、益、宁、广、交14州,郡159,县915。东晋为安置中原南渡江表人口,设置侨州、郡、县,沿用其旧壤州、郡、县之名,分布于江南、江淮、河淮、江汉、梁益地区。东晋义熙末,计有侨州9、侨郡93、侨县321。南朝宋大明末,有州22、郡251、县1283;经过调整的土断,宋侨州8、侨郡101、侨县477。齐建武末,有州22、郡373、县1444;经过土断,有侨州10、侨郡107、侨县238。梁中大同元年(546年)有州109、郡405。陈祯明元年(587年)有州44、郡145、县568。北魏入主中原后,成为与南朝对峙的北方王朝。北魏实行地方行政的郡县制与军事统制相结合的并行制度,共设州41、镇11。自正光末六镇起义后,改镇为州,有州80余、郡350余。东、西魏分裂,北齐袭东魏之旧,末年有州97、郡160。北周末灭齐,至末年共有州211、郡508、县1124。南北朝时期,由于政区的叠置孽分过多过滥,使州、郡、县三级制地方行政制度趋于混乱,走向没落。隋开皇三年(583年)鉴于南北朝州郡纷错混乱,撤销郡一级,改以州辖县的二级制,从此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隋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成为郡县二级制。大业五年,全国郡190、县1255。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郡为州,自开元元年(713年)起,先后升京师、陪都和皇帝驻跸所在的州为府,如京兆府、河南府、成都府等,显示其特殊地位(终唐之世,计府者10。开元末年,全国府州328、县1573)。贞观元年(627年)因山河形便,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增为十五道:京畿,关内,都畿,河南,河东,河北,山南东、西,陇右,淮南,江南东、西,黔中,剑南,岭南。各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成为监察区域。开元、天宝年间,边区置九节度使:河西(治凉州)、朔方(治灵州)、河东(治太原府)、范阳(治幽州)、平卢(治营州)、陇右(治鄯州)、剑南(治成都府)、安西(治龟兹)、北庭(治北庭都护府);一经略使:岭南(治广州),以加强边区的军事统治,成为军区。天宝末,安史之乱后,内地亦多设节度使,兼所在道监督府州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所辖区内之各州刺史,均为下属,并兼任所驻在之州刺史,辖境自数州至数十州不等,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域。其辖区称一镇,也称一道,又变成三级制。元和末年,除首都京兆府外,共分为47镇,也即47道。唐代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县,布满边境各地,西方远及波斯,府、州为数达856。于边境相继设置六都护府:安西、北庭统辖天山南北及中亚一带羁縻都督府、州,单于、安北统辖大漠南、北羁縻都督府、州,安东统辖高丽羁縻都督府、州,安南统辖海南羁縻州。唐代中后期东北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及西南乌蛮建立的南诏,政区建置亦多仿效唐制。渤海设上、中、东、西、南5京,15府,62州,110余县,实行府、州、县三级制。南诏设弄栋、拓东、剑川、永昌、银生、丽水六节度,通海、会川二都督,10赕,以及府、州、郡、城、部等。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实行节镇、州、县三级制。五代以都城、陪都所在的州称府。梁有州78,唐有州123,晋有州109,汉有州106,周有州118。南方九国以都城所在称府,南唐设东、西二都,并称府。吴有州27,南唐有州21,吴越有州13,闽有州6,蜀有州46,楚有州15,南汉有州47,南平有州3,北汉有州10。北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尽除节镇所辖支郡,设诸道(路)转运使,以总财赋,转运使遂成为中央政府派遣至各路掌管财赋和监察之官,至道三年(997年),始定为十五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为十八路,熙宁七年(1074年)又增为二十三路,元丰元年(1078年)仍为十八路,八年又定制为二十三路:京东东、西,京西南、北,河北东、西,永兴,秦凤,河东,淮南东、西,两浙,江南东、西,荆湖南、北,成都,梓州,利州,夔州,福建,广南东、西。崇宁四年(1105年)增置京畿路,则成二十四路。南宋诸路遍设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政,南宋分路,皆指安抚司路。南宋初年,有两浙东、两浙西、京西南、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福建、广南东、广南西等十六路。绍兴十四年(1144年),利州分为东、西二路,则为十七路;乾道四年(1168年)又合为一路,仍为十六路。此后屡经分合。各路转运使分设治所,统辖府、州、军、监。北宋府有京府、次府之分,首都和陪都所在为京府,有四京府:东京开封府,为首都所在;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皆为陪都所在;其余则为次府。南宋临安府称行在。军有直属于路,又有隶于府、州。监为管理矿冶、铸钱、牧马、产盐等而设,兼理民事,有直属于路,又有隶于府、州。宋代地方置二级行政区划,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共京府4、次府10、州242、军37、监4;宣和四年(1122年)共京府4、次府34、州243、军52、监4、县1234。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共府27、州132、军34、监2。据白沟、大茂山以北的辽朝,以皇都为上京临潢府,辽阳故城为东京辽阳府,升幽州为南京幽都府(后改析津府),后又建中京大定府,升云州为西京大同府。于是以五京为中心,分全境为五京道,即上京道、东京道、中京道、南京道、西京道。道以下领府、州、县,府有京府、番府之分,州有节度、观察、团练、防御、刺史之分,观察以下诸州或隶属于道,或隶属于府与节度州。上京道有“头下军州”,是诸王、外戚、公主的私州。又有西北边界上的边防域,或称州,或称城。天庆元年(1111年)府6、州军140、县209、投下军州16、边防城9。建立于黄河中、上游一带的西夏国,因袭唐宋府州、县二级制,乾祐十四年(1183年)共设置:兴府、西平、西凉、西平4府,24州,又设12监军司,分全境为12军区。金与南宋以淮河、大散关为界。继承北宋路制,各路设总管府(相当宋之安抚司)、转运司、提刑司三司,以总管府路为主。金皇统二年(1142年)分全境为十七路,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为二十路,泰和五年(1205年)为十九路:中都、上京、东京、北京、西京、南京、咸平、河北东、河北西、山东东、山东西、大名府、河东北、河东南、京兆府、凤翔、鄜延、庆原、临洮。路以下为府州与县二级,府有京府、散府之别,泰和五年共府州179、县683、城寨堡关122、镇488。在西南地区的大理国,分全境为九府:大理、善阐、威楚、弄栋、永昌、最宁、建昌、会川、谋统、腾冲;四郡:善巨、秀山、石城、东川。府、郡下辖州,赕、部。蒙古国兼并金、夏、西辽、大理、吐蕃诸政权,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南宋,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元朝。元中期全国建置一中书省及十行省:中书省(又称腹里)、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四川行省、云南行省。直隶于省的有路、府、州、军,也有属于路的府、州、军,路、府、州、军下领县。至顺元年(1330年)十一省分统路185、府33、州359、军4、安抚司15、县1127。在吐蕃地区设宣政院管辖。明初因袭元制,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仍沿称为省。宣德三年(1428年)后定制为二京,即京师(北直隶)、南京(南直隶),十三布政使司:京师与南京,为两京(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合称十五省。明代废路置府,下辖州或县。州有直隶州(属布政司)、属州(隶于府)之分。府、州之下辖县。在边区设置羁縻府、州、县。终明之世府140、州193、县1138;羁縻府19、州47、县6。行政区划之外,设地方军区,分统卫、所。十三布政使司各设都司,另设辽东、万全、大宁三都司,共十六都司。又设陕西、四川、山西、福建、湖广五行都司,中都、兴都二留守司。明末,卫493、所 2593、守御千户所315。明朝在西辽河、鸭绿江北至外兴安岭北,包括黑龙江流域设置奴儿干都司,下辖188卫、所。在西藏地区设置乌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明代自宣德后于各省遍设巡抚。中叶后又定设总督若干员,地方官自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以下皆受其节制,实际上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其辖区已成为二京十三布政使司以外的新型的准政区。明万历十年(1582年)设:蓟辽、宣大、陕西、两广四总督,顺天、保定、辽东、凤阳、应天、宣府、大同、山西、山东、河南、延绥、宁夏、陕西、甘肃、四川、江西、南赣、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二十四巡抚。清初,沿袭明代十五省,改北直隶为直隶省,南直隶为江南省。康熙初,分陕西为陕西、甘肃二省,湖广为湖南、湖北二省,江南为江苏、安徽二省,共为十八省,省一级地方长官或为总督或为巡抚。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除首都顺天府与十八省外,东北满洲故土为盛京三将军(盛京、吉林、黑龙江)辖区,西北新疆为伊犁将军辖区,外蒙古为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漠南蒙古分内蒙古和套西蒙古二区,青海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西藏为西藏办事大臣辖区。内地和边区共二十八地方行政区域。省以下是府、直隶州、直隶厅,府以下是散州、散厅和县,即省—府(直隶州、直隶厅)—散州、散厅、县三级。光绪九年(1883年)新疆建省,十一年分福建台湾府建台湾省,二十年割予日本,三十三年,奉天、吉林、黑龙江改建省。终清之世为二十二省,计有府、厅、州、县1700。中华民国时期,直隶省改河北省,奉天省改辽宁省,增设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宁夏、西康六省,全国共二十八省、二地方(西藏、蒙古)。蒙古于1921年独立(即今蒙古国)。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三省分作九省,分置辽宁、辽北、安东、吉林、合江、松江、黑龙江、嫩江、兴安省。台湾回归祖国并设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设立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区,辖北京、天津、沈阳、鞍山、抚顺、本溪、上海、南京、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十二直辖市,河北、山西、平原、热河、绥远、察哈尔、辽东、辽西、吉林、松江、黑龙江、山东、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康、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三十省,苏北、苏南、皖北、皖南、旅大五行署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西藏地方、昌都地区。1950年设川东、川西、川南、川北四行署区,撤销旅大行署区设立旅大市。1952年撤销平原、察哈尔二省,苏北、苏南、川东、川西、川南、川北、皖北、皖南八行署区,恢复江苏、四川、安徽三省;南京市改为省辖市。1954年撤销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区和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长春、哈尔滨、武汉、广州、重庆、西安11直辖市,撤销辽东、辽西二省,恢复辽宁省,撤销松江、宁夏、绥远三省。1955年撤销广西省,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58年天津市改为省辖。1965年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1967年天津市升为中央直辖市。1988年撤销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1997年重庆市升为中央直辖市。1997年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至2004年共设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直辖市,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台湾二十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自治区和香港、澳门二特别行政区。

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盆地和平原约占三分之一。山脉多成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秦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横断山脉和台湾山脉等。地势略成三级阶梯:西南部有世界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地势最高,为第一阶梯;自此向北向东下降为一系列的高原盆地,为第二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夷山、雪峰山一线以东主要为平原和丘陵,为地势最低的第三阶梯。海岸以外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主要河流、湖泊有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淮河、海河、辽河、雅鲁藏布江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青海湖等。气候复杂多样,大部属温带和亚热带,最南部属热带。东部季风区范围广大,湿润多雨,西北内陆气候干燥,青藏高原比较寒冷。自然资源丰富,煤、石油、铁、锑、钨、锡、铜、铝土、铅、锌、锰、钼、汞等主要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森林占国土面积的12.7%,是世界上树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农、牧、渔及水力等资源均居世界重要地位。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云南北部的元谋猿人化石证明早在170多万年前当地就有先民居住。经过长期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阶段,约在公元前5世纪,汉族已逐步进入封建社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四千年之久,自古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丰富的文化典籍。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和火药等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有重大贡献。长城和京杭运河等都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大工程。中国人民向以勤劳勇敢、富于革命传统著称。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侵入,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前仆后继地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年爆发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的五四运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光荣诞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了28年的英勇斗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各族人民正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检索中华人民共和国 ==>】 古籍全文检索: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站站内检索:中华人民共和国

临贺岭
临贺郡
临贺塘
临駣聚
临振县
临振郡
临都驿
临都馆
临晋
临晋关
临晋县
临真县
临真镇
临桂县
临夏县
临夏砦
临原侯国
临顿桥
临虑
临皋驿
临皋亭
临皋馆
临高县
临高原
临朔宫
临资口市
临浦市
临浦县
临浯集
临海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