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地名 >

衡阳县

输入历史地名:

衡阳县

①三国吴太平二年 (257) 置,属衡阳郡。治所在今湖南衡山县南。西晋改衡山县。

②隋改临烝县置,为衡州治。治所即今湖南衡阳市。《舆地纪胜》 卷55衡州: “ 《图经》 云,衡阳自隋始为州,以其居衡山之阳,故名。” 大业初为衡山郡治。唐武德四年 (621) 复名临烝县,开元二十年 (732) 又改衡阳县,为衡州治。天宝元年 (742) 为衡阳郡治,乾元元年 (758) 复为衡州治。元为衡州路治。明、清为衡州府治。1943年析置衡阳市。1952年迁治今衡阳县 (西渡镇)。


(1)古县名。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湘南县置,治今湖南省衡山县南。属衡阳郡。西晋惠帝改名衡山县。(2)今县名。在湖南省南部、湘江支流蒸水流域。属衡阳市。面积2502平方千米。人口111.8万。辖14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西渡镇。隋改临��县置,以在衡山之阳得名。《舆地纪胜》衡州:“衡阳自隋始为州,以其居衡山之阳,故名。”县治在今衡阳市区,曾为衡山郡和衡州治。唐为衡州治(曾为衡山郡治)。元为衡州路治。明、清为衡州府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析县境东南置清泉县,二县同城而治。1912年并县归府。1913年裁府置衡阳县。1914年为衡阳道治,1922年直属省。1943年析置衡阳市,1949年属衡阳专区。1952年析原清泉县地置衡南县,衡阳县人民政府由衡阳市区迁驻西渡镇;同年改属湘南行政区。1954年复属衡阳专区,1968年属衡阳地区,1983年属衡阳市。地处湘中丘陵中部。湘江流经东南边境,蒸水自西北向东南流入湘江。江河两岸多平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湘莲、棉花、甘薯、豆类。为全国粮食大县之一。盛产油茶,土特产有台源乌莲、洪市荸荠等。畜禽饲养业发达。矿产有沙金、瓷泥、煤、高岭土、石灰石、重晶石等。工业有水泥、化肥、机械、电子元件、玻璃、造纸、印刷、纺织、水电等。有107国道和衡邵公路干线,全县各乡通公路。古迹有王船山故居、王船山墓、道子坪东汉墓等。纪念地有夏明翰烈士故居。


【检索衡阳县 ==>】 古籍全文检索:衡阳县     全站站内检索:衡阳县

资州
资江
资兴水
资兴县
资阳县
资阳郡
资阳镇
资县
资坵镇塘
资国镇
资官县
资哩山
资哩寨
资源县
资溪
资福寺
资福村
涛城铺
涛洛镇
涛静暗沙
涛墟市
浙山
浙东
浙东运河
浙东道宣慰司
浙西
浙西运河
浙西路
浙州
浙江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