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地名 >

永和镇

输入历史地名:

永和镇

①北齐置,故址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南三十五里。北周宣帝改置临河县。

②北宋熙宁七年(1074)废永和县为镇,属安阳县。即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永和乡。

③即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永和镇。《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永和镇“在府南十五里,即废东昌县,为商民辐辏处。有上、中、下三市。元置郡税司于此。明初为税课局,正德间革,后仍设税官而无定署”。


(1)古镇名。(1)北齐后主置,即今山西省永和县。北周宣帝时升置临河县。(2)即今山东省利津县。金明昌三年(1192年)升为利津县。(2)今镇名。(1)在浙江省上虞市东部,东邻余姚市。面积31.5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市,人口 1000。取“永久兴旺,和气生财”之意取名。1949年为永程、丁徐乡,1956年合为永徐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合朱巷乡置镇。产稻、油菜籽、蚕茧、蔬菜等。有医疗器械、纺织、五金、电子仪表、机械、建材等厂。集市贸易兴旺。公路通市区。(2)在黑龙江省鸡东县西南部。面积451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村,人口 1860。1956年设永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0年复乡,1995年改镇。主产玉米、小麦、稻、烤烟等;畜产有牛、羊等。林业资源丰富。有机械、综合加工等厂。公路通鸡东、平阳等地。(3)在福建省晋江市南部。面积30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人口560。以驻地取名,清末民初与邻村年年械斗,海外华侨返乡调解并集资建街以求平和。1961年由罗山、东石、龙湖三公社析置永和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置镇。产甘薯、稻、花生、甘蔗、龙眼、茶叶等。矿产有花岗石。有服装、塑料、五金、石雕等厂。有公路接围禾公路。(4)在江西省吉安县中部、赣江西岸。面积69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圩,人口 1500。汉末为东昌县治。宋代因瓷业兴盛,为当时“天下三镇”之一。元置郡税司于此。明初为税课局,正德间革后仍设税官。1958年设白沙公社,1961年改名永和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设永和镇。主产稻,盛产车前子、芝麻、花生。有陶瓷、机砖、木材、棉纺等厂及建筑业。有公路通县城。古迹有本觉寺塔、古吉州窑遗址、清都观、东昌井。(5)在湖南省浏阳市东部、大溪河南岸。面积62.4平方千米。人口2.5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人口 9390。镇区原名奔埠市、般步市,元代欧、柳、唐、卜四姓由长沙迁此,插草为标,改名永和市。1950年属浏阳二区。1956年属永和乡,1958年设东风公社,1961年改永和公社,1965年置永和镇。产稻。矿产有磷、海泡石。有化工、油脂、硝酸钾、印刷、菊花石工艺等厂。醴浏铁路以此为起点通醴陵市。有公路接浏铜公路。大溪河常年通航。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三军团会师于此,建立红一方面军。镇郊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烈士墓。(6)在广东省增城市西南部。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圩,人口 2890。镇以驻地名。永和圩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取“永远和好”之意命名。1944年曾设永和乡。1950年属增城第二区。1976年置永和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属丘陵地形。主产稻、花生、木薯,并产荔枝、乌榄、柑橙,为市荔枝主产地。饲养鸡、猪、鸽,育果苗。“糯米糍荔枝”、“大宋荔枝”、“永和白榄”有名。有水果加工、服装、化工、建材、皮革、工艺等厂和采石业。荔新公路经此。(7)在广东省兴宁市南部。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圩,人口 2540。相传明时温、何两姓在上蓝排建圩,以姓氏名温何圩,后取方言谐音俗成今名。旧属兴宁县三区。1949年与径心径南合设永径区。1952年分设,1958年设永和公社。1978年分设永和、三枫、湖乡三社。1983年并三社设永和区,1987年建镇。属宁江谷地东侧丘陵。主产稻,并产花生、大豆、甘蔗、薯类等。县属畜牧良种场、南蛇岗林场设此。有纸扇、腐竹加工等厂。205国道经此设站。(8)在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中北部。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1.4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圩,人口 2050。原名和睦村。据传明代多姓在此杂居,和睦相处,故名。清代建圩,名永和,以示“永远和好”。民国时属连山县三区,1946年县治迁驻永和改设一区。1958年设永和公社,1961年改设附城公社。1967年县治迁吉田,复名永和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建镇。属低山丘陵地。林产松、杉、油茶、油桐等。主产稻,并产甘薯、花生、生姜、果蔗、茶叶等,为县主要粮食产区。特产草菇、麻鸭。有松香、油漆、酿酒等厂。镇区为县中部较大集镇。323国道经此。(9)在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中部偏西。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2万。镇人民政府驻永和,沿用永和街名。人口1.3万。1949年为永乐乡,1958年为永乐公社,1984年设永乐乡,1985年撤永乐乡建永和镇。产玉米、甘薯、马铃薯、小麦、豆类、蔬菜、花椒等。矿产有白云石、沙金、水晶等。有水电、建材等业。成昆铁路和金乌、乐汉公路经此。(10)在贵州省凤冈县东部。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2.1万,有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镇人民政府驻永和,人口600。清代称永河,后取“和睦相处”之意更今名。1932年置永和镇及永和、双凤、二龙等乡。1953年析设永和、双山、党湾乡,1958年撤乡建永和公社。1961年后析建三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三乡合并置永和镇。产油桐、乌桕。喀斯特地貌发育,洞穴颇多,较著名者为关岩洞,长 5000 余米,内有支洞70余个,石笋石幔奇丽多姿。洋思公路经此。(11)在贵州省瓮安县东南部、老坟嘴河上游。面积121.8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垛丁村,人口 1810。1953年建垛丁乡,1961年置公社,1984年复乡。1991年垛丁、长林、洗马塘三乡合并建永和镇。主产稻、玉米、烤烟、马铃薯。煤储量丰富,有煤厂。为县东部重要农贸集市。蓝旧公路经此。


【检索永和镇 ==>】 古籍全文检索:永和镇     全站站内检索:永和镇

石母山
石寺镇
石老人
石耳山
石耳峰
石西州
石灰山
石灰山关
石灰窑
石灰窑市
石灰溪
石成县
石夹口关
石夷门
石帆山
石竹山
石臼戍
石臼岛
石臼所
石臼河
石臼湖
石臼窝
石臼镇
石会关
石凫山
石庄
石庄桥镇
石庄镇
石羊山
石羊水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