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典故 >

东施效颦

输入历史典故:

东施效颦

    颦亦作矉。东施,丑女名;颦(pín),皱眉。东施效颦,比喻从表面上盲目地生硬模仿人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庄子在批评儒家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坚持推行西周以来的礼乐制度时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说,越国著名美女西施心疼病发作时,紧皱双眉往村里走,同村一个丑女人见西施捧心皱眉的病态表情觉得很美丽,也照样模仿。这样他那村里的富人见了,紧关大门,不敢出去;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避开了。

【出典】:

    《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例句】:

    唐·王维《西施咏》:“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清·曹雪芹《红楼梦》30回:“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象颦儿来葬花不成?……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是可厌。”


主谓 比喻不切实际,一味模仿,结果适得其反。语本《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彼知��美,而不知��之所以美。”(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病心:心疼病。丑人:指东施。)秋笛《绿帆·江叶》:“现在很多人写字,总是‘未学走先学飞’,基本功夫尚未扎稳,就想~,结果笔画凌乱,柔弱无力。”※颦,也作“��”(pín),皱眉。△贬义。用于仿效方面。→画虎不成反类犬 适得其反 邯郸学步 寿陵失步 ↔西子捧心 舍短取长 择善而从。也作“西颦东效”、“东家效颦”。


【典源】《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pin) 其里, 其里之丑人, 见之而美之, 归亦捧心而��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 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 彼知��美, 而不知��之所以美。”清·翟灏《通俗编》卷十八:“此寓言其丑人,未尝著谁某也。《太平寰宇记》载诸暨县有西施家、东施家。黄庭坚等始凿言东施效颦。”

【今译】 春秋越国美女西施有心疼病,在村里皱着眉头行路,村里有个丑女,见了觉得很美,回去也学西施捧心皱眉的样子。村里的富人见了,把大门紧闭不出来; 穷人见了,带着妻子儿女离村而去。这个丑女只知道皱眉很美,却不明白皱眉而美的缘故。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胡乱勉强模仿,效果反而更坏; 也用作谦词; 或以“东施”等借称丑女。

【典形】 丑女效颦、东里之颦、东施、 里丑捧心、 捧心学、��里、 效颦、效��、 效痛、 学捧心、 长颦难效、 效颦客、效颦眉。

【示例】

〔丑女效颦〕 唐·李白 《古风》之三十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东里之颦〕 清·吕履恒《长歌行送友人游大梁》:“后来者谁可与言,东里之颦邯郸步。”

〔东施〕 宋·范成大《道中古意》之二:“东施无丽质,安稳嫁乡县。”

〔里丑捧心〕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里丑捧心,不关西施之颦矣。”

〔捧心学〕 宋·黄庭坚《次前韵谢与迪》:“今代捧心学,取笑如东施。”

〔��里〕 明·袁宏道《喜逢梅季豹》:“��里少冶容, 邯郸无高步。”

〔效颦〕 唐·王维《西施咏》:“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效��〕 宋·苏轼《次韵答章传道》:“效��岂不欲, 顽质谢镌镂。”

〔效痛〕 唐·元稹《君莫非》:“惧聋摘耳,效痛颦眉。我不非尔,尔无我非。”

〔学捧心〕 宋·黄庭坚《奉和文潜》:“譬如学捧心,初不悟己丑。”


【词语东施效颦 ==>】  成语:东施效颦    汉语大词典:东施效颦
【检索东施效颦 ==>】 古籍全文检索:东施效颦     全站站内检索:东施效颦

电卷风驰
钿车宝马
阽危之域
颠倒乾坤
颠倒错乱
颠头耸脑
颠扑不碎
颠扑不磨
颠来播去
颠越不恭
凋零磨灭
刁钻刻薄
吊儿浪荡
吊儿郎当
吊古伤今
吊拷掤扒
吊拷棚扒
吊誉沽名
彫肝琢肾
调度征求
调弦品竹
调虎离窠
貂蝉满座
钓名拾紫
钓名要誉
钓游之地
钓誉沽名
雕冰画脂
雕栏画栋
雕梁绣柱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