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典故 >

旷日持久

输入历史典故:

旷日持久

    意为迁延时日,久无所成。公元前269年,燕武成王封宋人荣蚠(fén)为高阳君,率兵败赵。赵王割让济东三城于齐,请求齐王派安平君田单为将,率领赵军进行抵抗。对此,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十分反对。他对平原君赵胜说,如果安平君是个傻瓜,他就对付不了荣蚠;如果他是个聪明人,他又绝不会为了赵国的利益而与燕军苦战。这两种可能,安平君必居其一。他决不会看着赵国作战胜利之后回过头来再与齐国争霸。因此,他所率领的赵国军队即使强大,他也要拖延时日达数年之久,让两国实力大大削弱,这是再明白不过的了。赵王并没有采纳这一意见。结果这场战争持续四五年之久,赵国军队也几乎达到悬釜而炊的地步,战争胜利后获得的三个城池,没有一个超过三百丈的。

【出典】:

    《战国策·赵策》四《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燕封宋人荣蚠为高阳君,使将而攻赵。赵王因割济东三城,令卢、高唐、平原、陵地城邑市五十七,命以与齐,而以求安平君而将之。马服君谓平原君曰:‘……使安平君愚,固不能当荣蚠;使安平君知,又不肯与燕人战。此两言者,安平君必处一焉。虽然,两者有一也。使安平君知,则奚以赵之强为?赵强则齐不复霸矣。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功,尽于沟垒,车甲羽毛敝,府库仓廪虚,两国交以习,乃引其兵而归。夫尽两国之力,无明此者矣。’”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若计不及此,且畜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其弊犹足以霸。”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华核传》:“如但固守,旷日持久,则军粮必乏,不待接刃,而战士已困矣。”


主谓 旷,荒废,耽误。形容迁延时日,拖拖拉拉。语出《战国策·赵策三》:“今得强赵之兵,以杜(阻止)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防敌的深沟高垒)。”徐兴业《金瓯缺》:“如再因循苟且,~,到了那时,进退两难,悔之晚矣!”△用于时间长方面。→天长地久 多历年所 ↔一朝一夕 瞬息之间 翘足而待。也作“旷岁持久”、“旷日长久”、“旷日离久”、“旷日弥久”、“旷日引久”、“旷日引月”。


解释 耗费时日,拖延很久。

出处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 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战国时期,燕国封宋国人荣蚠(fén)为高阳君,让他率兵攻 打赵国。赵国上下都非常担心,希望能从齐国引进安平君这个人 才,以抵挡燕国的进攻。为此,赵王割让了三座城市和五十七个 居民点给齐国。赵国老将赵奢看到国家花这么大的代价,从齐国 引进这样的人才,非常担心,就对国家的执政官平原君说:“国 家哪里会缺人缺到这种地步!你们为什么不任命我来抵御燕国的 进攻呢?我曾经在燕国担任过上谷太守,那里的地形要塞我非常 了解。我敢说,在百天之内,天下诸侯的兵还没有聚集起来的时 候,我就已经攻占燕国全境了。”

赵奢又接着说:“假如安平君很愚蠢,他就挡不住燕国荣蚠 的进攻;假如安平君非常聪明,他就不会真的与燕国作战,因为 如果赵国战胜燕国变得强大,齐国就不能再称霸了。这两种情况, 安平君必居其一。在我看来,如果安平君得以指挥强大的赵国军 队,他一定会耗费时日,拖延战争,使赵国百姓的力量完全消耗 在战壕营垒之中。等到燕 赵两国的实力由于交战相 互削弱了,安平君就会率 兵回国。他的做法,一定 会使两国军队耗尽力量, 情况没有比这更明确的 了。”平原君没有接受赵奢 的建议。最终,安平君果 然只攻占了三个小城市, 和赵奢说的一模一样。

近义 经年累月

反义 争分夺秒

例句

后来,她被这旷日持久的 事态也弄得麻木了。


【词语旷日持久 ==>】  成语:旷日持久    汉语大词典:旷日持久
【检索旷日持久 ==>】 古籍全文检索:旷日持久     全站站内检索:旷日持久

宁戚叩角
宁戚悲歌
宁戚歌
宁戚浩歌
宁戚牛
宁歌
宁牛
宁越
宁越不眠
守义辞三公
守兔
守兔待株
守庚
守庚申
守枯株
守株
守株伺兔
守株缘木
守根株
守母
守白
安世补亡
安世诵亡书
安丘卖饼
安丘壁里藏
安仁两鬓
安仁华鬓
安仁县
安仁头白
安仁悼亡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