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2

  新附近效疗呕逆方。

  白油麻一大合,以清酒半升,煎取三合,看冷热得所去油麻以酒顿服之,立验无忌。

  又方麻仁三合熬捣,以水研取汁,着少盐吃,立效。(李谏议用有效)

  卷第六

  呕逆不下食方八首

  广济疗呕逆不能多食方。

  诃黎勒(三两去核煨)

  上一味捣为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为度,利多减服。无所忌。

  又疗呕逆不下食,腹中气逆,豆蔻子汤方。

  豆蔻子(七枚碎)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忌海藻菘菜。

  又疗两胁下妨呕逆不下食,柴胡汤方。

  柴胡(八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人参(六分) 浓朴(八分炙) 桔梗(六分) 紫苏(五分) 生姜(十六分) 诃黎勒(七枚去核煨) 甘草(五分炙)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吐利。忌海藻菘菜醋物猪肉等。

  又疗患身体烦疼,头痛,吃食呕逆不得食,柴胡汤方。

  柴胡(十分) 茯苓(八分) 枳实(八分炙) 白术(八分) 生姜(八分合皮切) 麦门冬(八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三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热面炙肉油腻。

  又疗虚热,呕逆不下食,食则烦闷,地黄饮子方。

  生地黄汁(六合) 芦根(一握) 生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八分) 白蜜(三合) 橘皮(六分) 生姜(八分一方云生姜汁一合)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地黄汁,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不利。忌芜荑生冷面炙肉荞面猪肉蒜粘食。

  又疗烦热,呕逆不下食,食则吐出,麦门冬汤方。

  生麦门冬(三两去心) 青竹茹(三两) 茅根(五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吐利。忌海藻菘菜。(并出第一卷中)

  备急疗吐逆,水米不下,干姜甘草汤方。

  干姜(二分炮) 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合,煎取一合,去滓,顿服则定,少间与粥则不呕,神验。忌海藻菘菜。(张文仲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人参饮,主呕不能食方。

  人参(八分) 浓朴(六分炙) 橘皮(六分) 白术(八分) 生姜(八分)

  上五味切,以水四大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三服,忌桃李雀肉等。(蒋孝璋处出第六卷中)

  卷第六

  许仁则疗呕吐方四首

  许仁则,疗呕吐病有两种,一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一者积冷在胃,亦呕逆不下食,二事正反,须细察之,必其食饮寝处将息伤热,又素无冷病,年壮力强,肤肉充满,此则是积热在胃,致此呕逆,如将息食饮寝处不热,又素有冷病,年衰力弱,肤肉瘦悴,此则积冷在胄,生此呕逆,若是积冷,呕逆经久,急须救之,不尔,甚成反胃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宜合生芦根五味饮,服方。

  生芦根(切一升) 生麦门冬(一升去心) 青竹茹(一升) 生姜汁(五合) 茯苓(五两)

  右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沥六大合,搅调,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始服一剂。忌醋物。

  又依前生芦根等五味,饮服之虽可,然未能全除者,宜合茯苓等五味丸服之方。

  茯苓(五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去心) 生姜(屑六两) 青竹茹(一升)

  右药捣筛,蜜和为丸,煎芦根饮下之,初服十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三十丸,丸如梧子大。忌醋物。

  又积冷在胃,呕逆不下食,宜合半夏等二味丸服之方。

  半夏(一升制) 小麦面(一升)

  右捣半夏为散,以水泄面丸如弹子大,以水煮,令面熟则是药成,初吞四五丸,日二服,稍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旋服,服此觉病减,欲更重合服亦佳。忌羊肉饧。(救急同)

  又依前半夏等二味丸,虽觉渐损,然病根不除,欲多合前丸,又虑毒药不可久服,欲不服药,又恐病滋蔓,宜合人参等七味丸服之方。

  人参(五两) 白术(五两) 生姜屑(八两) 浓朴(四两炙) 细辛(四两) 橘皮(三两)

  桂心(二两)

  右药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梧子。饮下之,初服十丸,日二服,稍稍加至二十丸,欲与前半夏丸间服亦得。忌桃李雀肉生葱生菜。(吴升同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六

  杂疗呕吐哕方三首

  仲景伤寒论,夫呕家有痈脓者,不可疗也,其呕脓尽自愈,若先呕后渴者,为欲解也,先渴后呕者,为水停在心下,此属饮家。

  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张仲景杂方此证当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在支饮门中)

  呕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疗。四逆汤主之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 干姜(一两半)

  上三物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分再服,强人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忌海藻菘菜猪肉。

  又呕心下痞坚者,大半夏汤主之方。

  半夏(三升洗) 人参(三两切)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泉水一斗二升,并蜜和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日再服。忌羊肉饧。(本论治反胃支饮)

  又干呕下利,黄芩汤主之方。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桂心(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两)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出第十六卷中)

  卷第六

  噫醋方七首

  病源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酸臭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广济疗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醋水吐出,槟榔散方。

  槟榔(十六分) 人参(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荜茇(六分)

  上五味捣筛为散,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两合皮捣,绞取汁,温内散方寸匕,搅调,顿服之,日一服,渐加至一匕半,若利多减,以微通泄为度。忌酢物生冷油腻猪鱼等。

  又疗常吐酸水,脾胃中冷,茯苓汤方。

  茯苓(十二分) 橘皮(十二分) 白术(八分) 人参(六分) 桂心(六分) 甘草(八分炙)紫苏(十分) 生姜(十二分) 槟榔(七枚)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未好瘥,三两日更服一剂,老小取微利。忌生葱酢物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又疗呕吐酸水结气筑心,白术散方。

  白术(八分) 茯苓(八分) 吴茱萸(四分) 橘皮(六分) 荜茇(四分) 浓朴(八分炙)

  上九味捣筛为散,空腹煮姜枣汤服方寸匕,日二服,渐加至二匕半,觉热服少,饮食三两口压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疗心头结气连胸背痛,及吐酸水日夜不止,茯苓汤方。

  茯苓(四两) 浓朴(四两炙) 橘皮(二两) 白术(二两) 生姜(十两)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须利加槟榔末一两半,汤欲熟时纳之,甚安稳,三日服一剂,频服五六剂可则停。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一方有吴茱萸人参各二两并出第一卷中)

  延年疗食讫醋咽多噫,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五合)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绞去滓,分为三服,每服相去十里久。(肘后集验文仲备急千金并同肘后分两小别)

  又增损承气丸,疗胸胁支满,背上时有一答热则痛,腹胀多噫,醋咽气逆,两胁满,并主之方。

  前胡(七分) 枳实(七分炙) 桂心(五分) 干姜(五分) 吴茱萸(五分) 茯苓(四分)

  芍药(六分) 浓朴(十分炙) 橘皮(十分) 大黄(七分)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上十一味捣筛为末,纳杏仁脂中研调筛,度蜜和丸,每服食后少时,酒饮任性,初服七丸如梧子,以气宣下泄为度。忌生葱大醋。(并出第十七卷中)

  必效理中散,主食后吐酸水,食羹粥酪剧方。

  干姜(二两) 食茱萸(二两)

  上二味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温服,勿冷服之,常醋水瘥。(千金同出第二卷中)

  卷第七

  心痛方八首

  《病源》心痛者,由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者。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

  又心为火,与诸阳会合,而手少阴心之经也,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又诸脏虚受病,气乘于心者,亦令心痛,则心下急痛,谓之脾心痛也;足太阴为脾之经,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肾之经,足少阴是也,与膀胱合,膀胱之经,足太阳是也,此二经俱虚而逆,逆气乘心而痛者,其状下重不自收持,苦泄寒中,为肾心痛也。

  诊其心脉急者,为心痛引背,食不下。

  寸口脉沉紧,苦心下有寒时痛。

  关上脉紧,心下苦痛。

  左手寸口脉沉则为阴,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出第十六卷中)

  《备急》疗心痛方桂心末,温酒服方寸匕,须臾六七服。干姜依上法服之亦佳。忌生葱。(文仲、《集验》、《肘后》同,出第一卷中)

  《延年》疗心痛。茱萸丸方。

  吴茱萸(一两半) 干姜(一两半) 桂心(一两) 白术(二两) 人参(一两) 橘皮(一两) 附子(一两半炮) 蜀椒(一两出汗) 甘草(一两炙) 黄芩(一两) 当归(一两)

  上十一味,捣筛为散,蜜丸。一服五丸如梧子大,日三服,稍加至十五丸。忌猪肉、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药尽更合,酒饮无拘,食前后任意。(《肘后》有桔梗一两,出第十五卷中)

  《救急》疗心痛方取驴粪绞取汁五六合,及热顿服,立瘥。(《肘后》同)

  又方东引桃枝一握,切,以酒一升,煎取半升。顿服,大效。(《肘后》同,出第八卷中)

  《必效》疗心痛方当归末,酒服方寸匕,频服。(《备急》、文仲同)

  又方生油半合,温服,瘥。(《肘后》、《备急》、张文仲同,并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疗心痛。黄连汤方。

  黄连(八两)

  上一物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绞去滓,适寒温,饮五合,日三。忌猪肉、冷水。(《肘后》、《范汪》同,出第八卷中)

  卷第七

  九种心痛方三首

  《广济》疗九种心痛,蛔虫冷气,先从两肋,胸背撮痛,欲变吐。当归鹤虱散方。

  当归(八分) 鹤虱(八分) 橘皮(六分) 人参(六分) 槟榔(十二分) 枳实(六分炙)

  上八味,捣筛为散。空腹煮姜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渐渐加至一匕半,不利。忌生葱、生冷物、油腻、粘食。(出第四卷中)

  《千金》疗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气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去来心痛,悉主之。并疗冷冲上气,落马堕车。附子丸方。

  附子(一两炮) 巴豆仁(一两去心、皮,熬) 人参(一两) 生野狼毒(一两炙令极香)

  食茱萸(一两) 干姜(一两)

  上六味,捣末,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一日一服,弱者二丸。卒中恶心痛,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者,亦服之,好好将息,神效。忌野猪肉、芦笋。(《必效》、《经心录》同)

  又疗九种心痛方取当太岁上新生槐枝一握,去两头。水三升,煮一升,顿服之。(并出第十三卷中)

  卷第七

  诸虫心痛方一十八首

  《广济》疗诸虫心痛,无问冷热蛔虫心痛。槟榔鹤虱散方。

  当归 桔梗 芍药 橘皮 鹤虱(各八分) 人参(六分) 桂心(六分) 槟榔(十分)

  上八味,捣筛为散。空服煮姜枣汤服方寸匕,渐渐加至二匕,不利。忌猪肉、生葱、油腻、小豆、粘食等。

  又疗蛔虫心痛,积年久不瘥方。

  取苦酒五合,烧青钱二文令赤,安酒中,则取鸡子白一颗,去却钱,泻着酒中,顿服之瘥。无所忌。

  又主心腹搅结痛不止,仍似有蛔虫者。当归汤方。

  当归 橘皮 细辛 甘草(炙) 生姜(各四分) 大黄(八分别渍) 鹤虱(二分)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不利。未瘥,三日更作服之。忌海藻、菘菜、生菜。(《救急》同,出第四卷中)

  《短剧》温中当归汤。疗暴冷心腹刺痛,面目青,肉冷汗出,欲霍乱吐下,脉沉细者,及伤寒毒冷下清水,变作青白滞下,及白滞后,还复下清水者,悉主之,此方可以调诸冷痛也。

  当归 人参 干姜 茯苓 浓朴(炙) 青木香 桂心 桔梗 芍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日三服。不耐青木香者,以犀角一两代之。忌海藻、菘菜、猪肉、醋物、生葱等。

  又凡厥心痛与背相引,喜螈 ,如物从后触其心,身伛偻者,肾心痛也。

  厥心痛,腹胀满不欲食,食则不消,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

  厥心痛,痛如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厥心痛,色苍如死灰状,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千金》同)

  厥心痛,卧若徒居,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热,喜涎出,是蛔虫咬也。(出《甲乙经》第一卷中)

  《千金》疗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多热喜涎出,是蛔虫咬也,并宜温中当归汤,服两三剂后,若不效有异,宜改方增损汤,其温中当归汤在前《短剧方》中,此是增损汤方。

  芍药(六两) 黄芩(四两) 浓朴(四两) 桔梗(四两) 柴胡(四两) 当归(三两) 升麻(三两)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猪肉。(出第十三卷中)

  张文仲疗蛔虫心痛。鹤虱散方。

  鹤虱二分末。温酢一盏和服之,虫当出。(《备急》、《千金》同)

  又干漆丸方干漆熬,捣,蜜和丸。服十五丸,日再。(《备急》同)

  又方取槐上木耳烧灰,末如枣大。正发,和水服。若不止,饮热水一升,蛔虫立出。《必效方》云,酒下。(《备急》同)

  又方发时取盐一匙,纳口中,水下立定,虫即出。(《备急》同,出第一卷中)

  《延年》疗蛔虫恶吐水,心痛。鹤虱丸方。

  鹤虱三两捣筛,蜜和为丸。用蜜浆水准旦服二十丸,日只一服。(《古今录验》用十两。云韦云患心痛,十年不瘥,令服此便愈)

  又鹤虱丸 疗蛔虫心痛方。

  鹤虱(六两) 吴茱萸(五两) 橘皮(四两) 桂心(三两) 槟榔(四两)

  上五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二十丸,蜜汤下,日二服,加至三十丸,以虫出为度。忌生葱。(出第十五卷中)

  《救急》疗心痛不可忍似蛔者。胡粉丸方。

  生真胡麻(一合) 胡粉(半合熬,捣)

  上二味,先以猪肉脯一片,空腹啖,咽汁勿咽肉,后取胡粉和胡麻搜作丸,以少清酒使成。顿服尽。十岁以上,斟酌增减。忌生冷、猪肉、鱼、鸡、蒜、酢、滑等七日。若是蛔,吐水者是也。(出第八卷中)

  《必效》疗 心痛方(士弱氏曰: ,井中小虫,盖痛一处若小虫咬也)

  取KT 鲡鱼淡炙令熟,与患人吃一二枚,永瘥,饱食弥佳。

  又方熊胆如大豆和水服,大效。

  又茱萸丸方吴茱萸(一升) 桂心(二两) 当归(二两)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日再服,渐加至四十丸,以知为度。忌生葱又丁香散方丁香(七枚) 头发灰(一枣许)

  上二味并末,和酒服之。

  又鹤虱槟榔汤方鹤虱(二两小儿用一两) 槟榔(二七枚)

  上二味,以猪肉汁六升,煮槟榔,取三升,去滓,纳鹤虱末。先夜不食,明旦空腹顿服之。须臾病下及吐水,永瘥,神效。七日禁生冷、酢。(并出第五卷中)

  卷第七

  冷气心痛方五首

  《广济》主冷气心痛,肋下鸣转,喉中妨食不消,常生食气,每食心头住不下。桔梗散方。

  桔梗 当归 芍药 茯苓 橘皮 浓朴(炙) 白术(各八分) 荜茇(四分) 豆蔻子(四分)

  上十二味,捣筛为散。空腹煮姜枣饮服方寸匕,日二服,加至一匕半,不利。忌生葱、猪肉、酢物、桃、李、雀肉等。(一方有枳实,不用桔梗,出第四卷中)

  《深师》疗胸满短气,心痛吐涎虚冷。防风茯苓汤方。

  防风(二两) 茯苓(二两) 桂心(六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四两洗) 干姜(四两炮)人参(三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良。忌酢物、生葱、海藻、菘菜、羊肉、饧。(出第十六卷中)

  崔氏疗心痛与冷气痛者,特相宜。乌头丸方。

  乌头(三两炮) 附子(三两炮) 赤石脂(三两) 蜀椒(二两出汗) 桂心(二两)

  干姜(二两)

  上六物,捣筛,蜜和为丸。痛发时温清酒服三丸如梧子,觉至痛处,痛则止,若不止加至五六丸,以知为度。若早朝服无所觉,至午时又服三丸。此方丹阳有隐士出山云得华佗法,其疗略同。若久心痛,每旦服三丸,稍加至十丸,尽一剂,遂终身不发。忌生葱、猪肉。

  (张文仲、《备急》同,出第四卷中)

  《延年》疗冷气久,刺心痛不能食方。

  当归 桂心 桔梗 吴茱萸 人参 白术 高良姜(以上各六分) 橘皮(三分)

  上八味,捣筛为散,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丸,酒下,日二服,加至十五、二十丸为度。忌生葱、桃、李、猪肉、雀肉等。

  又疗心痛冷痛,腹满如锥针刺,及虫啮心痛。当归汤方。

  当归(三两) 桔梗(二两) 吴茱萸(三两) 桂心(三两) 芍药(二两) 大黄(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三合,去滓,纳鹤虱一两,搅温一沸,分三服,空腹服之,微利为度。忌猪肉、生葱。(出第十五卷中)

  卷第七

  恶疰心痛方三首

  《广济》疗恶疰撮肋连心痛。当归汤方。

  当归(八分) 青木香(六分) 槟榔(十颗碎) 麝香(一铢研)

  上四味,切,以小便一大升半,煮取六大合,绞去滓,下麝香末,分温三服,服别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微微利。忌生菜、热面、猪犬肉、粘食、蒜、陈臭物。(出第四卷中)

  崔氏疗疰在心腹,痛不可忍方。

  取东引桃枝削去苍皮,取白皮一握。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升。一服令尽,则瘥。如不定,更依前服之。无忌。

  又疗心腹痛不可忍,似疰病者,或暴得恶疰搅刺欲死。桃仁大黄汤方。

  鬼箭羽(二两) 桃仁(六十枚去皮、尖) 芍药(四两) 鬼臼(二两削去皮) 橘皮(一两)

  汤成下) 麝香(一分研,汤成下) 朴硝(二两研,汤成下) 大黄(三两别浸)

  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急火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如人行相去六七里服,但得快利三四行,必瘥。忌生葱、生血物。(并出第四卷中)

  卷第七

  心痛症块方二首

  《广济》疗心痛症块硬筑,心气欲绝。当归汤方。

  当归 桔梗 芍药(各八分) 浓朴(十分炙) 橘皮(八分) 人参(六分) 高良姜(十分)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生姜(八分)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利。忌猪肉、生冷、油腻、鸡鱼、粘食、小豆、大蒜。(出第四卷中)

  张文仲疗心下坚痛,大如碗,边如旋 (音盘),名为气分,水饮所结方。

  枳实(七枚炙) 白术(三两)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忌桃、李、雀肉等。

  (此张仲景《伤寒论》方,《备急》、《肘后》同,出第一卷中)

  卷第七

  心背彻痛方四首

  仲景《伤寒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方。

  乌头(二分炮,去皮) 附子(一分炮,去皮) 赤石脂(二分) 干姜(二分) 蜀椒(一分汗)

  上五味,捣筛,蜜和丸。先食服如麻子大,一服三丸,少少加之。忌猪肉、冷水。(《千金》、《必效》、文仲、《范汪》、《经心录》等同,出第十五卷中,《千金》分两小别)

  张文仲蜀椒丸 疗胸中气满,心痛引背方。

  蜀椒(一升出汗) 半夏(一升洗) 附子(一两炮)

  上三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三。忌猪羊肉、饧等。(出第三卷中)

  《范汪》疗心下切痛引背,胸下蓄气,胃中有宿食。茱萸煎方。

  吴茱萸(一升) 蜀椒(五升) 甘草(二两炙) 干地黄(一斤)

  上四味,以清酒三升渍三宿,绞取汁,铜器中煎令沸,麦门冬五升去心、干漆一斤纳煎,中色黄,绞去之,纳石斛五两、阿胶一斤、白蜜六升,凡九味以汤煎,令可丸,取如枣大。含,稍稍咽之,日三,甚者日五六服。膝胫重痛者,加石斛;少气,加麦门冬。服药五日愈,当下症。忌海藻、菘菜、芜荑等。(奉车都尉陈盖试有验)

  又芫花汤 主卒心痛连背,背痛彻心,心腹并懊痛,如鬼所刺,绞急欲死者方。

  芫花(十分) 大黄(十分)

  上二味,捣下筛,取四方寸匕,着二升半苦酒中合煎,得一升二合,顿服尽。须臾当吐,吐便愈。老小从少起,此疗强实人良,若虚冷心痛,恐未必可服。(并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七

  卒心痛方一十四首

  《肘后》疗卒心痛方先煮三沸汤一升,以盐一升,合搅饮之,若无火以作汤,仍可用水盐或半升服之。(《古今录验》同)

  又方吴茱萸(二升) 生姜(四两切) 豉(一升) 酒(六升)

  上四味,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方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虫物出。(《范汪》同)

  又方取灶下热灰,筛去炭分,以布囊盛,令灼灼尔。更番以熨痛上,冷者更熬令热。

  又桂心散方桂心 当归(各一两) 栀子仁(十四枚)

  上三味,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五服。亦主久心痛,发作有时节者。忌生葱。

  又桂心丸方桂心(一两) 乌头(一两炮)

  上二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服三丸,稍增之。忌生葱、猪肉。

  又疗暴得心痛如刺。苦参汤方。

  苦参(二两) 龙胆(二两) 升麻(二两) 栀子仁(三两)

  上四味,切,苦酒五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当大吐乃瘥。(并出第一卷中)

  《集验》卒心痛。桂心汤方。

  桂心(八两)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忌生葱。(《肘后》、《范汪》、《千金》同,出第一卷中)

  张文仲疗卒心痛方取败布裹盐如弹子,烧令赤,末,以酒一杯和服之。(《肘后》、《备急》同,出第五卷中)

  又方闭气忍之数十过,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瘥。(《肘后》、《备急》同)

  又方苦酒一升,破鸡子一枚,着中合搅饮之。好酒亦佳。(《肘后》、《备急》、《范汪》同)

  又方蒸大豆,若煮之,以囊盛,更番熨心上,冷复易之。(《肘后》同,并出第十卷中)

  《救急》疗卒心痛不能起止方。

  井花水(一大升) 蜜(半合)

  上二味相和。妇人患令男子度与饮,男子患令妇人度与饮,必愈。(出第八卷中)

  《必效》疗卒心痛。人参汤方。

  人参 桂心 栀子 黄芩 甘草(各一两炙)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则愈,奇效。忌海藻、菘菜、生葱。(《肘后》同,出第五卷中)

  卷第七

  中恶心痛方五首

  《广济》疗卒中恶,心腹绞刺痛,气急胀,奄奄欲绝。瓜蒂散方。

  雄黄(四两研) 赤小豆(四分熬) 瓜蒂(三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空肚温浆水服一钱匕半,当吐止。不吐,加至两钱匕。忌生冷、油腻、粘食、陈臭等。

  又疗卒中恶,心腹刺痛,去恶气。麝香散方。

  麝香(一分研) 生犀角(二分屑) 青木香(二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空肚以熟水服方寸匕,立愈。未止更服之,不利。忌五辛。(并出第四卷中)

  《集验》疗卒暴心痛,或中恶气,毒痛不可忍方。

  大黄(四两) 芍药(四两) 升麻(三两) 黄芩(三两) 鬼箭(三两) 鬼臼(二两) 桂心(二两) 桔梗(三两) 柴胡(四两) 朱砂(二两别研) 朴硝(二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朱砂作三分,一服纳一分,搅朱砂调服之。此汤快利,若痛不止,宜服后方。忌猪肉、生葱、生血物。(《千金》云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中则发心痛方,《千金》同)

  又方赤芍药(六两) 桔梗(五两) 杏仁(五两去尖、皮)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忌猪肉。(《千金》同,出第一卷中)

  《千金》疗卒中恶心痛方。

  苦参(三两切) 好醋(一升半)

  上二味,以醋煮苦参取八合。强人顿服,老小二服。(出第十三卷中)

  卷第七

  多唾停饮心痛方二首

  《病源》心痛而多唾者,停饮乘心之络故也。停饮者,水液之所为也,心气通于口,心与小肠合,俱象火。小肠,心之腑也,其水气下行于小肠为溲便,则心络无有停饮也。膀胱与肾俱象水,膀胱为肾之腑,主藏津液,肾之液上为唾,肾气下通于阴,若腑脏和平,则水液下流宣利,若冷热相乘,致腑脏不调,津液水饮停积,上迫于心,令心气不宣畅,故痛而多唾也。(出第十六卷中)

  《范汪》疗胸中寒热心痛,清唾满口,数数欲吐,食不化。干姜丸方。

  干姜(一分) 桂心(一分) 矾石(一分熬令汁尽) 半夏(一分) 蜀椒(一分)

  上五味,捣筛,蜜和丸如大豆许。服二丸,日三,不知稍加,以知为度。忌生葱、羊肉、饧。(出第十八卷中)

  《集验》疗心痛唾多似虫者方。

  取六畜心,随得生切作四脔,刀纵横各一割破之,纳少真朱砂着中,平旦吞之,虫死愈矣。无真朱砂,可用雄黄、麝香也。(《肘后》云,切作十四脔,刀纵横各割之,以真丹一两粉纳割中,旦悉吞之,入雄黄、麝香佳。《肘后》、《经心录》同,出第一卷中。通按,生食果安否)

  卷第七

  心下悬急懊痛方四首

  《病源》心与小肠合为表里,俱象于火,而火为阳气也,心为诸脏主,故正经不受邪。

  若为邪所伤而痛则死,若支别络为风邪所乘而痛,则经久成疹。其痛悬急懊者,是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拥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出第十六卷中)

  仲景《伤寒论》,心下悬痛,诸逆大虚者。桂心生姜枳实汤主之方。

  桂心(三两) 生姜(三两) 枳实(五枚炙)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忌生葱。(《范汪》同,出十五卷中)

  《肘后》姜附丸方附子(二两炮) 干姜(一两)

  上二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四丸,酒饮并得,日三服。忌猪肉、冷水。(本方云,治心肺伤动冷痛,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疗人心痛懊 闷,筑筑引两乳,又或如刺,困极。桂心汤方。(通按:音绢,躁急也)

  桂心(半两) 茱萸(二两) 芍药(三两) 当归(二两) 生姜(半斤无生姜,以干姜五两代之)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一升,昼三夜一,良有验。忌生葱。(出第八卷中)

  《千金》心下痞,诸逆悬痛。桂心三物汤主之方。

  桂心(二两) 胶饴(半斤) 生姜(二两)

  上药切,以水四升,煮二味,取三升,去滓,纳饴,分三服。忌生葱。(出第十三卷中)

  卷第七

  心痛不能饮食方二首

  《病源》心痛而不能饮食者,积冷在内,客于脾而乘心络故也。心,阳气也,冷,阴气也,冷乘于心,阴阳相乘,冷热相击,故令痛也。脾主消水谷,冷气客之则脾气冷弱,不胜于水谷也。心为火,脾为土,是母子也,俱为邪所乘,故痛,复不能饮食也。(出第十九卷中)

  《广济》疗久心刺肋,冷气结痛不能食。高良姜汤方。

  高良姜(十分) 当归(十分) 橘皮(八分) 浓朴(十分炙) 桔梗(八分)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 吴茱萸(八分) 生姜(八分) 诃黎勒(五分)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再服。忌猪肉、生冷、油腻、粘食、小豆等。(出第四卷中)

  《肘后》疗常患心痛,不能饮食,头中疼重。乌头丸方。

  乌头(六分炮) 椒(六分汗) 干姜(四分) 桂心(四分)

  上四味,捣末,蜜丸。酒服如大豆四丸,稍稍增之。忌生葱。(出第一卷中)

  卷第七

  久心痛方六首

  《病源》心为诸脏主,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者,则朝发夕死,夕发朝死,不暇展疗。其人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气所乘痛也,故成疹不死,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

  (出第十六卷中)

  《广济》疗心痛三十年不瘥,月上旬杀虫。雷丸鹤虱散方。

  雷丸(八分) 鹤虱(八分) 贯众(八分) 野狼牙(八分) 桂心(八分) 当归(八分) 槟榔(八分)

  上七味,捣筛为散。空腹煮蜜水半鸡子许,服方寸匕,日二服。若重,不过三服则瘥,不利。忌生葱、生冷、油腻、猪、鱼、小豆、大蒜等。(出第四卷中)

  《范汪》疗久心痛。乌头赤石脂丸方。

  赤石脂 干姜 桂心 椒(汗) 乌头(炮)

  上五味等分,末之,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以知为度。赤石脂当取斑斑赤中者。忌猪肉、冷水、生葱。(出第十八卷中)

  《必效》疗三十年心痛方。

  桃仁(七枚去皮、尖)

  上一味,研,汤水合,顿服。酒服亦良。(《肘后》、《经心录》同,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疗久心痛、腹痛积年,定不过一时间还发,发甚则数日不能食,又便出干血,穷天下方不瘥,甄立言为处犀角丸服之,数日则瘥方。

  犀角(二分屑) 麝香(二分碎) 朱砂(四分光明者,研) 桔梗(二分) 莽草(二分炙)

  花(二分熬) 巴豆(二十枚去心、皮) 赤足蜈蚣(二枚去足,炙)

  上十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一丸,旦渐加至三丸,以利为度。忌生葱、猪肉、野猪肉、芦笋、生血物。(一方无附子,《千金》有雄黄二分,出第八卷中)

  疗心痛如虫啮痛,宛转欲死不救方。

  又浓捣地黄汁,和面作,冷淘不用盐,服一顿,虫即出。不出再服,必出便瘥。正元十年,通事舍人崔抗女患心痛,垂气欲绝,忽记此方,服便吐出一物,可方一寸以来,状如虾蟆,无目足,微似有口,盖被此物所蚀。抗云,往年见亲表患心痛,因偶食地黄 ,遂吐一虫犹动,其时亦不谓地黄冷淘,能害此虫,因盛于小竹筒,以数茎地黄冷淘,投于竹筒中,须臾视之,已化为水。然觉此冷淘杀虫,心痛无不永绝,抗自得此方,救三四人皆如神效,出手抄方。

  《经心录》疗四十年心痛不瘥方。

  黍米沉汁,温服随多少。(出第一卷中)

  卷第七

  杂疗心痛方三首

  《广济》疗心痛,又心撮肋,心闷则吐血,手足烦疼,食饮不入,桃仁丸方。

  桃仁(八分去皮、尖) 当归(六分) 芍药(八分) 诃黎勒(六分) 甘草(六分炙) 延胡索(四分) 人参(六分) 槟榔(十四枚)

  上八味,捣筛,蜜丸如梧子。以酒空腹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再服,取快利。忌海藻、菘菜、生菜、热面、荞麦、猪犬肉、粘食。(出第四卷中)

  《古今录验》真心痛证,手足青至节,心痛甚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疗心痛,痛及已死方。

  高其枕,柱其膝,欲令腹皮蹙柔,爪其脐上三寸胃管有顷,其人患痛短气,欲令人举手者,小举手问痛瘥,缓者止。(出第八卷中)

  《救急》疗心痛冷热方。

  取伏龙肝末,煮水服方寸匕。若冷,以酒和服瘥。(《范汪》、《经心录》同,出第八卷中)

  卷第七

  腹痛方四首

  《病源》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募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其有冷气搏于阴经者,则腹痛而肠鸣,谓之寒中,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者也。诊其寸口脉沉而紧,则腹痛;尺脉紧,脐下痛;脉沉迟,腹痛;脉来触触者,少腹痛;脉阴弦则腹痛。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其脉当沉,若细而反浮大,故当愈矣,其人不即愈者,必当死,以其病与脉相反故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股胫手臂痛,法屈一胫臂中所痛者,正偃卧,口鼻闭气腹痛,以意推之,想气往至痛上俱热即愈。又云,偃卧展两胫两手,仰足指,以鼻纳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又云,偃卧,口纳气,鼻出之,除里急,饱咽气数十,令温中寒,干吐呕腹痛,口纳气七十所大振腹,咽气数十,两手相摩,令热以摩腹,令气下。(出第十六卷中)

  张文仲当归大黄 疗冷气牵引腰背肋下,腹内痛方。

  当归(三两) 芍药(八分) 桂心(三分) 干姜(六分) 茱萸(五分) 人参(一两) 大黄(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葱。

  (出第三卷中)

  《范汪》四味当归汤 主寒腹痛方。

  当归 桂心 干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服。虚冷激痛甚者,加黄 、芍药各二两。忌海藻、菘菜、生葱。(《千金》无甘草,有附子一两,出第十五卷中)

  《短剧》疗寒冷腹痛。茱萸汤方。

  吴茱萸(二两) 甘草(炙) 人参 桂心(各一两) 生姜(五两) 半夏(一升) 小麦(一升) 当归(二两)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温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千金》桂二两,生姜切一升,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芎 汤 疗卒寒腹中拘急痛方。

  芎 当归 桂心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黄芩(半两) 干姜(半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忌海藻、菘菜、生葱。(出第八卷中)

  卷第七

  卒腹痛方七首

  《肘后》疗卒腹痛方粳米(二升)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取六七沸,饮之。

  又方掘土作小坎,以水满坎中,熟搅取汁,饮之瘥。(并出第一卷中)

  张文仲疗卒腹痛方令病患卧高枕一尺许,柱膝,使腹皮 气入胸,令人爪其脐上三寸,便愈。能干咽吞气数十过者弥佳。亦疗心痛。(《肘后》、《备急》同)

  又方灸两足指头各十四壮,使火俱下,良。(《备急》、《肘后》同,并出第一卷中)

  《千金》疗胸腹中卒痛。生姜汤方。

  生姜(一斤捣取汁) 食蜜(八两) 醍醐(四两)

  上三味,微火上熬令相得,适寒温。服三合,日三。(出第十六卷中)

  《集验》疗卒腹痛,葛氏方。

  桂末三匕,酒服。人参、上好干姜亦佳。忌生葱。(《肘后》、文仲同)

  又方食盐一大把,多饮水送,取吐。(《肘后》、张文仲同,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七

  心腹痛及胀满痛方一十首

  《病源》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诊其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手少阴经也,沉者为阴,阴虚者病苦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者生,大坚疾者死。心腹痛脉沉细小者生,浮大而疾者死。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静以鸡鸣,安身卧,漱口三咽之,调五脏,杀蛊虫,令人长生,疗心腹痛。(出第十六卷中)

  《广济》疗心腹中气时时痛,食冷物则不安稳,及恶水。桔梗散方。

  桔梗 茯苓(各八分) 枳实(炙) 人参 浓朴(炙) 芍药 橘皮(各六分) 桂心(五分)

  上十味,捣筛为散。空肚煮姜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渐加至一匕半,热以茶饮下,不利。忌猪肉、酢物、生葱、生冷、油腻、小豆、粘食、热面、炙肉等物。

  又疗卒心腹痛,气胀满,不下食,欲得泻三两行佳。当归汤方。

  当归 茯苓 桔梗 橘皮 高良姜 槟榔(各八分) 生姜(八分)

  上七味,细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三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讫,利三两行,宜停后服。忌猪肉、酢物、生冷、油腻、鱼、蒜、粘食、小豆。(并出第十五卷中)

  《肘后》疗心腹俱胀痛烦满,短气欲死,或已绝方。

  栀子(十四枚) 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二合,去滓,纳栀子,更煎取八合,绞去滓,服半升,不愈者,尽服之。(《备急》、文仲同)

  又方乌梅二七枚,水五升,煮一沸,纳青大钱二七文,煮取一升半,强人可顿服,羸人分再服,当下愈。(文仲同)

  又方茱萸(二两) 生姜(四两切) 豉(三合)

  上三味,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即瘥。

  又疗心腹相连常胀痛。野狼毒丸方。

  野狼毒(二两炙) 附子(半两炮)

  上二味捣筛,蜜和丸,服如梧子。一日服一丸,二日二丸,三日三丸,自一至三,以为常服,即瘥。忌猪肉、冷水。

  又方吴茱萸(一合) 干姜(四分) 附子(二分炮) 细辛(二分) 人参(二分)

  上五味,捣末,蜜和丸如梧子。服五丸,酒饮并得,日三。忌猪肉、生菜等。(并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久寒冷,胸膈满,心腹绞痛,不能食,忽气吸吸不足。前胡汤方。

  前胡(一两) 羊脂(二两) 大枣(二十枚) 当归(一两) 茯苓(一两) 白术(一两) 芍药(六分) 桂心(一两) 半夏(二两) 干姜(一两) 麦门冬(六分去心) 吴茱萸(三百粒)

  上十二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进一服。忌酢物、生葱、羊肉、饧、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六卷中)

  《短剧》当归汤 疗心腹绞痛,诸虚冷气满方。

  当归(三两) 干姜(四两) 甘草(三两炙) 芍药(二两) 浓朴(三两炙) 黄(二两)

  蜀椒(一两汗) 半夏(三两洗) 肉桂(三两) 人参(三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强人可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炮。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古今录验》、《千金》同)

  《古今录验》通命丸疗心腹积聚,寒中绞痛,又心迫满,胁下胀痛方。

  大黄 远志(去心) 黄芩 麻黄(去节) 甘草(炙以上各四两) 芒硝(三两)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 豉(二合)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熬,别为脂)

  上九味,捣,合下筛,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三丸,日三。忌野猪肉、芦笋、海藻、菘菜。(出第八卷中)

  卷第七

  心腹胀满及鼓胀方一十四首

  《病源》心腹胀者,脏虚而邪气客之,乘于心脾故也。足太阴,脾之经也,脾虚则胀;足少阴,肾之经也,其脉起于足小指之下,循行上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入肺,其支者从肺出,络于心,脏虚邪气客于二经,与正气相搏,积聚在内,气并于脾,脾虚则胀,故令心腹烦满,气急而胀也。诊其脉,迟而滑者,胀满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伸右胫,屈左膝内压之,五息,引脾,去心腹寒热,胸臆邪胀。依经为之,引脾中热气出,去心腹中寒热,胸臆中邪气胀满,久行之,无有寒热时节之所中伤,名为真人之方。(出第十六卷中)

  《广济》疗心腹胀满,脐下块硬如石,疼痛不止。芍药丸方。

  芍药 当归 白术 鳖甲(炙各八分) 诃黎勒(十颗去核) 干姜 人参(各六分) 豆蔻上十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肚以酒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再服,不吐不利。忌生菜、热面、葱、苋、桃、李、雀肉、蒜、粘食等物。

  又疗鼓胀气急,冲心硬痛。鳖甲丸方。

  鳖甲(炙) 芍药 枳实(炙) 人参 槟榔(各八分) 诃黎勒 大黄(各六分) 桂心(四分) 橘皮(四分)

  上九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空肚以酒服如梧子大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二服,微利为度。忌生葱、苋菜、炙肉、蒜、面等。

  又疗鼓胀气急。通草汤方。

  通草 茯苓 玄参 桑白皮 白薇 泽泻(各三两) 人参(二两) 郁李仁(五两) 泽漆叶(切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四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利。忌热面、油腻、酢、粘食等。

  又疗鼓胀上下肿,心腹坚强,喘息气急,连阴肿,坐不得,仍下赤黑血汁,日夜不停者。茯苓汤方。

  茯苓(二两) 防己(一两半) 橘皮(一两) 玄参(一两) 黄芩(一两半) 泽泻(一两半) 杏仁(二两半去尖、皮) 白术(一两半) 大豆(一升半) 郁李仁(二两半) 桑白皮(二两半) 泽漆叶(切一升) 猪苓(一两半)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大豆、泽漆叶取五升,去滓,澄去下淀,纳诸药,煎取二升,绞去滓,分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二两,停二日服一剂。忌酢物、桃、李、雀肉、热面、蒜、炙肉、粘食、油腻等。(茯苓一云茯神,防己一云防风)

  又疗患久心痛腹满,并痰饮不下食。人参丸方。

  人参 白术 枳实(各六分) 茯苓(八分) 浓朴(六分炙) 青木香(六分) 橘皮(五分)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空腹煮生姜枣汤下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不利。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疗心腹胀满。柴胡浓朴汤方。

  柴胡 浓朴(炙各十分) 茯苓 橘皮 紫苏(各八分) 生姜(十二分) 槟榔(五分末)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微利。忌酢物、生冷、油腻、粘食。

  又疗心腹胀满,腹中有宿水,连两肋满闷,气急冲心坐不得。郁李仁丸方。

  郁李仁(八分) 牵牛子(六分熬) 甘遂(熬四分) 防葵(三分) 子 桑白皮槟榔(各四分) 橘皮 泽泻(各二分) 茯苓 泽漆叶(炙) 杏仁(去皮、尖各三分)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空肚饮服如梧子五丸,日二服,服到十丸,微利为度。忌酢物、生冷、油腻、热面、炙肉、蒜等。

  又疗患气发心腹胀满,两肋气急。紫苏汤方。

  紫苏(一握) 诃黎勒皮 当归 生姜(各八分) 人参(六分) 槟榔(十颗) 生地黄汁(半升)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六味,取二升,绞去滓,下地黄汁,分温三服,服别如人行四五里,温进一服,利三两行。忌芜荑、生菜、热面、炙肉、鱼、蒜、粘食、陈臭等。

  (并出第二卷中)

  《深师》疗腹胀满彭彭,逆害饮食,热不得卧,流汗。浓朴汤方。

  浓朴(炙) 桂心 芍药 半夏(洗各三两) 枳实(三枚炙) 甘草(二两炙) 麦门冬(四两去心) 黄芩(一两) 干姜(二两)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绞去滓,服八合,日三。小便难,加术三两、人参四两。忌生葱、海藻、菘菜、羊肉、饧。(出第十六卷中)

  《千金》浓朴七味汤 主腹满气胀方。

  浓朴(半斤炙) 甘草(炙)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心(二两) 干姜(五两)

  上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纳大黄,取四升,服八合,日三。呕者,加半夏五合;利者,去大黄;寒,加生姜至半斤。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并第十六卷中)

  《集验》疗胸满有气,心腹胀,中冷。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桂心(四两) 生姜(八两切)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绞去滓,适寒温,饮七合。忌羊肉、饧、生葱等。

  (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消化丸 疗人腹胀心满,肠胃结,食不消化,呕逆头痛,手足烦疼。此方出太医院,药常用。芫花丸方。

  芫花(一两熬) 大黄 葶苈子(熬) 甘遂 黄芩(各二两) 巴豆(四十枚去心、皮,熬,别研) 硝石(一两)

  上七味,捣,合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再服。一方无硝石。忌野猪肉、芦笋等。(出第十卷中)

  《必效》青木香丸 主气满腹胀不调,不消食,兼冷方。

  青木香(六分) 槟榔(六分) 大黄(十二分) 芍药(五分) 诃黎勒(五分) 枳实(五分炙) 桂心(四分)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五丸,渐渐常加,以利为度。不限丸多少,不利者,乃至五十、六十丸亦得。忌生葱。(韩同识频服,大效,古今常用)

  又疗腹胀满坚如石,积年不损者方。

  取白杨东南枝,去苍皮护风细锉五升,熬令黄,酒五升,淋讫,则以绢袋盛滓,还纳酒中,蜜封再宿。每服一合,日三。(并出第二卷中)

  卷第七

  卒心腹胀满方六首

  《肘后》疗卒心腹烦满方。

  锉薏苡根,浓煮取汁,服三升。

  又方黄芩(一两) 杏仁(二十枚去尖、皮) 牡蛎(一两熬)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灸两手大拇指内边爪后第一纹头各一壮,又灸两手中央长指爪下一壮,愈。(《肘后》此方本治卒吐逆)

  此本在杂疗中,其病亦是痰饮霍乱之例,兼宜依霍乱条中法疗之,人平居有患者亦少,皆因他病兼为之耳,或从伤寒后未复,或从霍乱吐下后虚躁,或者劳损服诸补药痞满,或触寒热邪气,或食饮协毒,或服药失度,并宜各循其本源为疗,不得专用此法也。(并出第一卷中)

  《备急》疗卒心腹胀满,又胸胁痛欲死方。

  热煮汤令灼灼尔,以渍手足,冷则易,秘之。(《肘后》、张文仲同)

  又桂心散方枳实(炙) 桂心上二味,等分,下筛。以米汁服一匕。忌生葱。(《肘后》、张文仲同,并出第一卷中)

  《救急》疗卒患心腹胀满刺痛方。

  生姜大有功能,远行宜将自随,煮汁服,良。患久痢虚损呕逆不下食,见食则吐,取三两细切,捣,绞取汁,微暖,点少多蜜。顿一服则下食,大效。(出第七卷中)

  卷第七

  腹胀雷鸣方三首

  《范汪》疗腹中寒气胀,雷鸣切痛,胸胁逆满。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一两炙)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米取熟,去米纳药,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饮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猪羊肉、饧。(仲景《伤寒论》同,《集验》加干姜二两,出第十五卷中)

  《延年》疗患腹内气胀雷鸣,胸背痛方。

  丹参(三两) 枳实(炙各三两) 桔梗 白术 芍药(各二两) 生姜(四两) 槟榔(七枚)

  上七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忌猪肉、桃、李、雀肉、生冷、油腻、鱼、蒜等。(出第十五卷中)

  又丹参汤 疗肠鸣,发则觉作声方。

  丹参 茯苓(各三两) 桔梗(二两) 生姜(四两) 细辛 浓朴(炙) 食茱萸(各二两)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忌生菜、猪肉、酢物。(出第四卷中)

  卷第七

  腹内诸气及胀不下食方一十一首

  《广济》疗腹内诸气胀满。昆布散方。

  昆布 海藻 人参 玄参 橘皮 升麻(各三两) 芎 桂心 干姜(各二两) 小麦(一升半醋一升半渍之一宿出,暴醋尽止)

  上十味,捣筛为散,别捣小麦作散,合药散一处,更捣千杵。酒服方寸匕,日三服,渐加至二匕,不利。忌热面、炙肉、生葱、蒜、粘食等物。

  又疗冷气。薏苡仁饭粥方。

  细伐薏苡仁炊为饭,气味欲匀。如麦饭煮粥亦好,豉浆粥并任意。无所忌。

  又疗气。苏子粥方。

  苏子不限多少,研如麻子作粥,依食法,着葱豉姜并得。无所忌。

  又疗气,膀胱急妨,宜下气方。

  芜荑捣,和食盐末令调,以绵裹如枣大,纳下部。久时或下恶汁,并下气,佳。无所忌。(通按:膀胱急妨,谓小便急不得出而妨闷也)

  又疗气。昆布 法。

  高丽昆布一斤,白米泔汁浸一宿,洗去咸味,以水一斗煮,令向熟,擘长三寸,阔四五分,仍取葱白一握,二寸切断,擘之更合,熟煮令昆布极烂,仍下盐、酢、豉,糁调和,一依法,不得令咸酸,以生姜、橘皮、椒末等调和。宜食粳米饭、粳米粥、海藻,亦依此法,极下气,大效。无所忌。

  又疗心头冷硬,结痛下气。槟榔汤方。

  槟榔(十颗) 生姜 青木香(各三两) 橘皮 枳实(炙) 甘草(炙) 大黄(各二两)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取微利。忌生菜、热面、炙肉、海藻、菘菜等。

  又疗一切气,妨闷不能食。槟榔丸方。

  槟榔(七个) 芍药(五分) 枳实(七枚炙) 人参(五分) 大黄(十六分) 青木香(六分) 桂心(四分)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空腹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服,渐加至二十五丸,微泄为度。

  忌生菜、热面、炙肉、蒜、粘食、生葱等物。

  又疗气。小芥子酒方。

  小芥子一升捣碎,以绢袋盛,好酒二升浸之七日,空腹温服三合,日二服,渐渐加之,以知为度。酒尽旋旋添之。无所忌。

  又疗久患气胀。乌牛尿方。

  取乌牛尿空心温服一小升,日一服,气散则止。无所忌。(并出第二卷中)

  《近效》烧盐通一切气,尤疗风方。

  取盐花以生麻油和之,以湿布一片急裹,以绳子系如打墙锤许大,置瓦子上,以炭火四面烧,望之如火气讫,更勿加炭,待火尽冷讫,吹扇去灰,收取盐捣破。如患心腹胀满,气隔不通,取棋子大含咽之,立瘥。如煮诃黎勒、槟榔及茶汤,用此盐疗一切病。(韦特进用之,极效验)

  又诃黎勒丸。疗气胀不下食,尤除恶气方。

  诃黎勒 青木香上二味,等分,捣筛,融沙糖和,众手一时捻为丸。随意服之,气甚者每服八十丸,日再;稍轻者每服四五十丸则得。性热者,以生牛乳下;性冷者,以酒下;不问食之前后。(礼部萧郎中处得,云自服大效)

  卷第七

  灸诸胀满及结气法二十二首

  《千金》疗胪胀胁腹满法灸膈俞百壮三报,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翼》同)

  又疗胀满水肿法灸脾俞随年壮,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翼》同)

  又疗胀满雷鸣酒沸法灸大肠俞百壮三报,穴在第十六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翼》同)

  又疗胀满气聚寒冷法灸胃管,穴在心鸠尾下三寸,灸百壮三报之。(《翼》同)

  又疗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法灸中管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翼》同)

  又疗胀满瘕聚,带下疼痛法灸气海百壮,穴在脐下一寸半。忌不可针。(《翼》同)

  又疗胀满结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法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翼》同)

  又疗胀满肾冷,瘕聚泄痢法灸天枢百壮。(通按,《铜人经》天枢二穴侠脐二寸,《翼》同)

  又疗冷胀胸满,心腹积聚痞疼痛法灸肝俞百壮,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翼》同)

  又疗五脏六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法灸三焦俞随年壮,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翼》同,并出第十六卷中)

  又疗结气法扁鹊曰,第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名阙俞,主胸中膈气,灸随年壮。(通按,关当作阙,四椎两旁一寸半,乃厥阴俞也)

  又主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痢法。

  灸太仓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胃管下一寸,灸百壮。

  又主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法。

  灸肓募二,穴在从乳头邪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下行度头是,灸随年壮。(通按,铜人穴依法量度,乃得日月胆募之穴,然主疗别。肝募期门穴在此穴上五分,然主疗与此颇同)

  又凡脐下绞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疗之法。

  灸脐下三寸,名关元,百壮。

  又疗短气不语法灸肘后两筋间,名天井,百壮。

  又方灸大椎,随年壮。

  又方灸肺俞,穴在第三椎两旁各一寸半,百壮。

  又方灸肝俞,第九椎,百壮。

  又方灸尺泽百壮。

  又方灸手十指头各十壮。

  又方灸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

  又少年房室多短气者法灸鸠尾头五十壮。(并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七

  胸胁痛及妨闷方四首

  《病源》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气所乘故也。足少阳,胆之经也,其支脉从目锐 ,贯目下行,至胸循胁里。足厥阴,肝之经也,其支脉起足大指聚毛上,循入腹,贯膈布胁肋。足少阴,肾之经也,其支脉起肺,出络心,注胸中。此三经之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诊其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则为急,实则为跃,弦滑相搏,则胸胁抢息痛也。

  又卒苦烦满,又胸胁痛欲死候,此由手少阳之络脉虚,为风邪所乘故也。手少阳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上循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风邪在其经,邪气迫于心络,心气不得宣畅,故烦满。乍上攻于胸或下引于胁,故烦满而又胸胁痛也。若经久邪气留连,搏于脏则成积,搏于腑则成聚也。(并出第十六卷中)

  《广济》疗气结筑心,胸胁闷痛,不能吃食。诃黎勒散方。

  诃黎勒(四颗炮,去核) 人参(二分)

  上二味,捣筛为散,以牛乳二升,煮三四沸,顿服之。分为二服亦得,如人行三二里进一服。无所忌。

  又疗胸胁不利,腹中胀,气急妨闷。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洗) 生姜(一斤) 桂心(六两) 槟榔(二两末)

  上四味,细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快利为度。忌羊肉、饧、生葱、油腻。《短剧》有吴茱萸三十颗,无槟榔,余并同又疗胸胁妨闷,胃中客气,大便苦难。大黄丸方。

  大黄(十二分) 浓朴(四分炙) 枳实(四分炙) 芒硝(八分) 杏仁(六分去皮、尖)

  葶苈子(四分熬)

  上六味,捣筛,蜜和丸。空腹以饮服如梧子十丸,日二服,稍稍加,以大便微调为度。

  忌生冷、油腻、粘食。(出第二卷中)

  《千金》疗冷气胁下往来,胸膈痛引胁背闷。当归汤方。

  当归 芍药 吴茱萸 桂心 人参 大黄 甘草(各二两) 茯苓 枳实(各一两) 干姜(三两)

  上十味,细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日三服。治尸注亦佳。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等。(出第十六卷中)

  卷第七

  胁肋痛方二首

  《短剧》疗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若强盛人煮取三升半,分为三服,服别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忌猪肉、冷水、生菜等。(仲景同)

  又半夏茯苓汤 疗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此皆胃气弱,受冷故也,其脉喜沉弦细迟,悉主之方。

  半夏(五两洗) 生姜(五两) 茯苓(三两) 旋复花(一两) 陈橘皮 人参 桔梗芍药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欲得利者,加大黄;须微调者,用干地黄;病有先时喜水,下者,加白术三两,除旋复花;若大便不调,宜加大黄及干地黄,并用三两。忌羊肉、饧、酢物、生葱、猪肉、海藻、菘菜。(《集验》同,出第一卷中)

  卷第七

  胸膈气方三首

  《广济》疗胸膈气胀满,吃食心下妨,虚热,脚手烦疼,渐羸瘦不能食,四肢无力。枳实丸方。

  枳实(六分) 犀角(四分) 前胡(四分) 青木香(八分) 麦门冬(去心八分) 赤茯苓(八分) 苦参(六分) 芍药(六分)

  上八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梧子。以饮空腹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二服,不利。忌生菜、热面、油腻、炙肉、酢、蒜。

  又疗胸膈满塞,心背撮痛,走注气闷。宜服此柴胡汤方。

  柴胡(六分) 当归(六分) 青木香(六分) 犀角(屑六分) 槟榔(十个) 甘草(二分炙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纳麝香末。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微利为度。忌海藻、菘菜、生菜、热面、荞麦、猪、鱼、蒜。

  又疗胸膈间伏气不下食,脐下满,柴胡汤方。

  柴胡(三两) 枳实(三两) 生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炙一两) 槟榔(七个)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绞去滓,分温二服,服别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小弱人微利。禁生冷、蒜、腥、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七

  寒疝腹痛方一十三首

  《病源》疝者,痛也,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风冷邪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出第二十卷中)

  《广济》疗丈夫虚劳,寒疝腹痛,并主产后方。

  生干地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茯苓(二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大枣(十四枚) 白羊肉(去脂三斤)

  上七味,切,以水三斗,先煮羊肉取一斗,去羊肉,纳诸药,煮取五升,纳葱白一把,煮取四升,绞去滓,分温五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十二三里后药消,进少食,食消服药。忌芜荑、海藻、菘菜、酢物,余无忌。(出第四卷中)

  仲景《伤寒论》,寒疝绕脐苦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寒,若脉沉弦者。二物大乌头煎主之方。

  大乌头(十五枚) 白蜜(二斤)

  上药以水三升,煮乌头取二升,去乌头,纳蜜煎令水气尽,得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一服不瘥,明日更服,日止一服,不可再也。忌猪肉、冷水。(《千金》同)

  又寒疝腹满逆冷,手足不仁,若一身尽痛,灸刺、诸药所不能治者。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方。

  秋乌头(实中大者十枚) 白蜜(二斤一方一斤) 桂心(四两)

  上三味,先以蜜微火煎乌头减半,去乌头,别一处,以水二升半,煮桂,取一升,去滓,以桂汁和前蜜合煎之,得一升许,初服二合,不知更服,至三合又不复知,更加至五合,其知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忌猪肉、冷水、生葱等。(《范汪方》同)

  桂心(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取五合,和前乌头蜜,令得一升余,并同前法服。(仲景《伤寒论》、《千金》同)

  又疗寒疝腹中痛,引胁痛及腹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方。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肥羊肉(一斤去脂)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合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痛即当止。若寒多者,加生姜,足前成一斤;若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术一两,合前物煮取三升。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依前。(《经心录》、《范汪》同,无忌)

  又疗寒疝腹中痛者。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四两) 大枣(六枚)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桂心 生姜(各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上九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又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汤法。今着人参作半剂。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

  (并出第十五卷中)

  《短剧》寒疝气,腹中虚痛,及诸胁痛,里急。当归生姜等四味主之方。

  当归 生姜 芍药(各三两) 羊肉(三斤)

  上药,切,以水一斗二升,煮肉烂熟,出肉,纳诸药,煎取三升,分温服七合,日三,数有效。(《古今录验》、《经心录》、《范汪》同,出第一卷中)

  《集验》疗寒疝气来往,冲心腹痛。桂心汤方。

  桂心(四两) 生姜(三两) 吴茱萸(二两)

  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煎至三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六七里一服。忌生葱。

  又疗寒疝下牵少腹痛。附子丸方。

  附子(二两炮) 桃仁(三两去皮、尖) 蒺藜子(一升去角、尖,熬)

  上三味,捣筛末,蜜和丸梧子大。空腹酒下十丸,渐加至十五丸及二十丸,日再服。忌生菜、热面、炙肉、笋、蒜、猪、鱼。(出第六卷中)

  又疗积年腹内宿结疝冷气,及诸癖症等。香豉丸方。

  香美烂豉曝干,微熬,令香即止 小芥子去土石,微熬,令赤即止(各一升)

  上二味,捣筛,蜜和丸梧子大。空腹酒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二服。初服半剂以来,腹中微绞痛,勿怪之,是此药攻病之候。

  又疗疝瘕冷气方采鼠李子日干,九蒸九曝,酒浸。服三合,日两服。渐加至三服,能下血及碎肉积滞物《古今录验》楚王瓜子丸 疗心腹寒疝,胸胁支满,食饮不化,寒中腹痛,及呕痢风痉,颈项强急,不得俯仰方。

  桂心(五分) 茱萸(三两) 白薇(一分) 干姜(四分) 乌头(二分炮) 蜀椒(五分汗)

  上九味,末之,合蜜和为丸如梧子。先食服一丸,日三。不知,稍稍增之,以腹中温、身中 为度。忌生葱、猪肉、冷水。(方中无瓜子,未详方名,《范汪》等同,出第八卷中)

  卷第七

  寒疝心痛方三首

  《病源》夫疝者,痛也,阴气积结所生也,阴气不散则寒气盛,寒气盛则痛,上下无常处,冷气上冲于心,故令心痛也。(出第二十卷中)

  《范汪》大茱萸丸 疗心腹寒疝,胸中有逆气,时上抢心痛,烦满不得卧,面目恶风,悸掉,惕惕时惊,不欲饮食而呕,变发寒热方。

  吴茱萸(半升) 细辛 芍药 柴胡(一方用前胡) 旋复花 黄芩 紫菀 人参 白术茯苓 干姜 桂心 附子(炮) 甘草(炙) 半夏(洗) 当归(各半两)

  上十六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稍加。忌生葱、羊肉、饧、酢物、桃、李、雀肉、猪肉、生菜、海藻、菘菜,除此更无所忌。(一方有蜀椒、无桂心,又一方有干地黄、无黄芩,《深师》同,出第十四卷中)

  《短剧》解急蜀椒汤 主寒疝气,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白汗出,欲绝方。

  蜀椒(二百枚汗) 附子(一枚炮) 粳米(半升) 干姜(半两) 半夏(十二枚洗)

  大枣(二十枚) 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澄清,热服一升。不瘥,更服一升,数用疗心腹痛困急欲死,解结逐寒,上下痛,良。忌猪羊肉、饧、海藻、菘菜。(《肘后》、《古今录验》、《范汪方》无甘草,余同,《经心录》同,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疗心痛寒疝。牡丹丸方。

  牡丹(去心) 桂心(各二两) 乌头(炮二枚)

  上三味,末之,合蜜和为丸如大豆。旦起未食服三丸,日二,不知稍增之。药少急,宁少服。并治遁尸发动,无乌头、附子亦可用,炮之。忌胡荽、猪肉、冷水、生葱等。(出第八卷中)

  卷第七

  卒疝方三首

  《集验》疗卒疝暴痛方。

  灸大敦,男左女右,三壮立已。穴在灸经图上。(出第六卷中)

  文仲疗卒得诸疝,少腹及阴中相引绞痛,白汗出,欲死方。

  捣沙参下筛。酒服方寸匕,立愈。(《肘后》、《备急》同)

  又若不瘥,服诸利丸下之,走马汤亦佳,此名寒疝,亦名阴疝,张仲景飞尸走马汤方。

  巴豆(二枚去心、皮,熬) 杏仁(一枚去尖、皮)

  上二味,取绵缠,捶令极碎,投热汤二合,捻取白汁服之,须臾瘥。未瘥更一服,老小量之。通疗鬼击有尸疹者,常蓄此药,用验。忌野猪肉、芦笋。(《备急》同,出第十卷中)

  卷第七

  七疝方三首

  《病源》七疝候,七疝者,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 疝,野狼疝也。厥逆心痛,足寒,诸饮食吐不下,名曰厥疝也;腹中气乍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名曰症疝也;寒饮食则胁下腹中尽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也;腹中痛在脐旁,名盘疝也;腹中脐下有积聚,名曰 疝也;少腹与阴相引而痛,大便难,名曰野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气虚弱,饮食寒温不调之所生也。(出第二十卷中)

  文仲小器七疝丸 主暴心腹厥逆,不得气息,痛达背膂,名曰尸疝;心下坚痛,不可手迫,名曰石疝;脐下坚痛,得寒冷食辄剧,名曰寒疝;胁下坚痛大如手,痛时出见,若不痛不见,名曰盘疝;脐下结痛,女人月事不时,名曰血疝;少腹胀满引膀胱急痛,名曰脉疝;悉主之方。(臣等看详七疝,已载前序)

  椒(四分汗) 桔梗 芍药 干姜 浓朴(炙) 细辛 附子(炮各二分) 乌头(一分炮)

  上八味,末之,蜜和丸。服如大豆三丸,加至七八丸,日三服。忌猪肉、冷水、生菜。

  (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七疝丸 疗疝诸寒,脐旁痛,上支胸中满,少气。太医丞樊之方。

  蜀椒(五分汗) 干姜 浓朴(炙) 黄芩 细辛 芍药 桂心(各四分) 桔梗(二分) 乌喙(一分炮) 柴胡(一分) 茯苓(一分) 牡丹皮(一分)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梧子大。先 以酒服七丸,日三,不知渐加,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酢物、胡荽。(《范汪》同,出第十卷中)

  《集验》疝气。桃仁汤方。

  桃仁(去皮、尖) 吴茱萸 橘皮 海藻(各三两) 生姜 茯苓 羌活 蒺藜子(去角各三两)

  上八味,切,以水三大升,煮取九合,分为三服,空心服。忌酢物。

  卷第七

  寒疝不能食方四首

  《深师》疗虚冷心腹寒疝,胸胁支满,饮食不消,腹中痛,久痢颈强。芎 丸方。

  芎 (七分) 乌头(四分炮) 防葵(三分) 蜀椒(九分汗) 白薇(二分) 桂心(十分)

  白芷(五分) 茱萸(六分) 干姜(八分)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二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葱。(《范汪》同)

  又主虚冷、痰癖、疝,食不消,心腹痛,气弱不欲食,虚 羸瘦。吴茱萸丸方。

  吴茱萸(十分) 紫菀(三分) 白薇(三分) 乌头(十分炮) 桂心(六分) 前胡芍药 细辛 芎 黄芩(各五分)

  上十味,下筛,蜜和。酒服如梧子五丸,日三,稍加之。忌猪肉、冷水、桃、李、生葱、生菜等。(谨按:别本有此方,原欠五味。按,忌法有桃、李,即当用白术,恐后《古今录验》治寒疝积聚是全方,出第十六卷中)

  《范汪》疗手足热,腹中寒疝,不能食饮,数心腹痛。十一物七熬饭后丸方。

  茯苓(五两) 干姜(六两今倍并十二两) 大黄(二斤) 柴胡(十两) 芎 (七两) 蜀椒(一两汗) 芒硝(一升重十两今减五合) 杏仁(一升去皮、尖) 葶苈子(一升) 加桂心(五两) 附子(三两炮)

  上药干姜、茯苓不熬,余皆熬,捣筛,以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七丸,日三。龙朔元年三月十七日,诏书十一物七熬方。忌猪肉、冷水、醋物、生葱等。(出第十四卷中。通按,除干姜、茯苓,当九熬,今云七者,以桂心、附子盖加之)

  《集验》疗寒疝不能食方取马蔺子一升,每日取胡桃许,以面拌熟,煮吞之,然后依常饭日再服,服尽必愈。亦除腹内一切诸疾,消食肥肌,仍时烧砖热,以 羊毛作毡裹,却毡上熨之,日一度尤佳。

  卷第七

  寒疝积聚方四首

  《病源》夫积聚者,由寒气在内所生也,血气虚弱,风邪搏于腑脏,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也,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但诸脏腑受邪,初未能为积聚,邪气留滞不去,乃成积聚。其为病也,或左右胁下如覆杯,或脐上下如臂,或胃管间覆大如盘,羸瘦少气,或洒浙寒热,四肢不收,饮食不为肌肤,或累累如桃李,或腹满呕泄,寒则痛,故云寒疝积聚也。

  其脉 (所吏反)而紧,积聚浮而牢,积聚牢强急者生,虚弱急者死。(出第二十卷中。通按,脉数为 ,脉迟为驶)

  《深师》破积丸 疗寒疝久积聚,周走动摇,大者如鳖,小者如杯,乍来乍去,在于胃管,大肠胀满不通,风寒则肠鸣,心下寒气上抢,胸胁支满。芫花丸方。

  芫花(一分) 蜀椒(一分汗) 大黄(六分) 细辛(六分) 桔梗(五分) 乌头(四分炮)

  上十一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五丸,日三,当下如泥,病愈。忌猪羊肉、饧、酢物、生菜等。

  又当归丸 疗心腹劳强,寒疝邪气往来,坚固结聚,苦寒烦 (于缘切,下同),不得卧桔梗(二分) 葶苈子(熬五分) 藜芦(炙二分) 浓朴(炙五分)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附子(炮五分) 桂心 人参(各三分) 沙参(三分) 特生 石(一两烧半日)

  上十味,捣筛,蜜和如梧子。饮服三丸,日三,稍加之。忌猪肉、生葱、冷水。(出第二十二卷中)

  《古今录验》疗久寒三十岁心腹疝,症瘕积聚,邪气往来,厥逆抢心痛,久痹羸瘦少气,妇人产乳余疾,胸胁支满不嗜食,手足 烦,月水不通,时时便血,名曰破积聚。乌头续命丸方。

  食茱萸(十分) 芍药(五分) 细辛(五分) 前胡(五分一云柴胡) 干姜(十分)

  乌头(十分炮) 紫菀 黄芩 白术 白薇(各三分) 芎 人参 干地黄(各五分) 蜀椒(十分汗) 桂心上十五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稍加至七丸。忌生菜、生葱、猪肉、冷水、桃、李、雀肉、芜荑等。(《范汪》同,出第十卷中)

  《集验》疗肾冷及疼,疝气滞后,灌方。

  盐花(一大合) 浆水(半大升)

  上二味,和暖灌下部,少间即下脓,日一度,再灌之,即止。

  卷第七

  心疝方四首

  《病源》心疝者,由阴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锥刀所刺,或四肢逆冷,或唇口变青,皆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

  《范汪》疗心疝复绕脐痛,上支胁,心下痛方。

  芍药 桔梗 细辛 蜀椒(汗) 桂心 干姜(各三分) 附子(一分炮)

  上七味,末之,合蜜和为丸如梧子。服七丸,以酒下,日二服。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等。

  又疗三十年心疝神方真射 (酽好者) 新好茱萸(一名杀子)

  上二味等分,捣筛,蜜和丸。服如麻子二丸,日三。药势尽,乃热食良,已用得瘥。(刘国英所秘)

  又主心疝方灸两足大指甲寅之际、甲寅各半炷,随年壮,良。(通按,寅当作肉)

  又心疝发时,心腹痛欲死方。

  灸足心,及足大指甲后横理节上,及大指岐间白黑肉际百壮则止。足心者,在足下,偏近大指本节际,不当足心中央也。(并出第十八卷中。通按,足心在足下近大指本节,即涌泉穴也)

  卷第八

  痰饮论二首

  病源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其为病也,胸胁胀满,水谷不消,结在腹内,两肋水入肠胃动作有声,身体重,多唾短气好眠胸背痛甚,则上气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是也,脉偏弦为饮,浮而滑为饮,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疗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又有不消,气排之,左右各十二息。

  疗痰饮。(出第二十卷中)

  千金痰饮论问曰:夫饮有四何谓。师曰:有痰饮(一云留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之证,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留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过多,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其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癫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故水在于心,其人心下坚,筑筑短气,恶水而不欲饮,水在于肺,其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于脾其人少气,身体尽重水在于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于肾,心下悸,夫病患卒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耳,脉偏弦者,饮也,肺饮不弦,但喜喘短气,支饮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气其脉平也,留饮形不发作,无热脉微,烦满不能饮食,脉沉滑者,留饮病,病有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盘,咳嗽转甚,(一云辄已)其人咳而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如小儿掣 状夫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患胸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盘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膈上之病,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恶寒,目泣出,其人振振身 ,剧必有伏饮,病患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此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营卫气不周故也。(出第十八卷中通按形不发作谓表无病状也)

  卷第八

  痰饮食不消及呕逆不下食方九首

  病源夫痰水结聚,在于胸腑膀胱之间,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胃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食也,或令腹里虚满,或水谷不消化,或时呕逆,皆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

  广济疗心头痰积宿水呕逆不下食,前胡丸方。

  前胡 白术 甘草(炙各五分) 旋复花 豆蔻仁(各三分)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六分) 枳实(炙) 大黄(各四分)

  上九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肚以酒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再服,不利。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热面炙肉鱼蒜粘食生冷等物。

  又疗心胸中痰积,气噎呕逆,食不下方。

  柴胡 橘皮(各六分) 茯苓(十分) 人参 麦门冬(去心) 鸡苏(各八分) 生姜(二十分) 槟榔仁(四分末汤成下)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七八里,进一服,未瘥,三日更服一剂,以利为度。忌酢物生冷油腻粘食。(并出一卷中)

  千金疗痰饮,饮食不消,干呕汤方。

  泽泻 杏仁(去尖皮) 枳实(炙) 白术(各三两) 茯苓 柴胡 生姜 芍药(各四两)

  旋复花 人参 橘皮 细辛(各二两) 半夏(四两洗)

  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为三服。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羊肉饧等物。

  又疗胸中痰饮,腹中水鸣食不消,呕吐水汤方。

  大腹槟榔(四十枚) 生姜(八两) 半夏(半升洗) 杏仁(四两去尖皮) 橘皮(三两) 茯苓(五两) 白术(四两切)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饧大酢桃李雀肉等。(古今录验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范汪姜椒汤,主胸中积聚痰饮,饮食减少,胃气不足,咳逆吐 方。

  半夏(三两洗) 生姜汁(七合) 桂心 附子(炮) 甘草(炙) 茯苓 桔梗(各一两)

  蜀椒(二合汗) 橘皮(二两切)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姜汁煎,取四升半,分三服,服三剂佳,若欲服大散,并诸五石丸,必先服此方,及进黄 丸辈必佳。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猪肉冷水酢物。(千金翼深师同)

  又白术茯苓汤,主胸中结痰饮 结脐下,弦满呕逆,不得食亦主风水方。

  白术(五两) 茯苓(三两) 橘皮 当归 附子(炮各二两) 生姜 半夏(各四两切)

  桂(四两) 细辛(四两一作人参)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三剂良。忌羊肉饧桃李雀肉猪肉冷水生葱生菜醋物等。(千金翼同)

  又旋复花汤,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方。

  乌头(五枚去皮熬) 旋复花 细辛 前胡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半夏(一两洗)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生葱酢物猪肉冷水等。

  (并出第十六卷中)

  延年茯苓饮,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枳实(二两炙) 橘皮(一两半切)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仲景伤寒论同出第十七卷中)

  古今录验疗胸膈痰饮,食啖经日,则并吐出,食皆不消,出如初,空腹一两日,聚食还复吐之,极不便,此由痰饮聚下绝不通,服此丸,宣通下气方。

  吴茱萸 泽泻 芍药 白术 汉防己 赤茯苓(各二两) 蜀大黄(二两)

  上七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饮服二十五丸。忌桃李雀肉酢物。(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八

  悬饮方二首

  病源悬饮,谓饮水过多,留在胁下,令胁间悬痛,咳唾引胁痛,故云悬饮。(出第二十二卷中)

  范汪大甘遂丸,疗久 留水 饮方。

  芫花(熬) 甘遂 葶苈子(熬) 大黄 苦参 大戟 芒硝 贝母 桂心(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 乌喙(三分炮令折)

  上十二味捣筛,其巴豆杏仁捣如膏,合以蜜和丸,如大豆许。服二丸,日三服,不知稍加,以意将息之,大佳,疗大水饮病。忌食芦笋猪肉生葱等。(出第十六卷中)

  千金疗悬饮十枣汤方。

  芫花 甘遂 大戟上三味等分捣筛,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枣十枚,取八合,绞去滓,纳药末,强人取一钱匕,羸人半钱匕,顿服之,平旦不下者,益药半钱,下后以糜粥自养。(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八

  溢饮方三首

  病源溢饮,谓因大渴而暴饮水,水气溢于肠胃之外,在于皮肤之间,故言溢饮,令人身体疼重而多汗,是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

  范汪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心(二两) 甘草(炙二两) 生姜(三两) 石膏(如鸡子一枚) 杏仁(四十枚去尖皮) 大枣(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乃纳诸药,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温覆令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者,勿复服,汗出多亡阳,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忌海藻菘菜生葱。(千金溢饮者当发其汗,宜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桂心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乃纳余药煮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菜生葱。(此仲景伤寒论小青龙汤也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翼大五饮丸,主五种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 饮,水 在两胁下,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脏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夫五饮者,由远志(去心) 苦参 乌贼鱼骨 藜芦 白术 甘遂 五味子 大黄 石膏 桔梗 半夏(洗) 紫菀 前胡 芒硝 栝蒌 桂心 苁蓉 贝母 芫花 当归 人参 茯苓 芍药大戟葶苈 黄芩(各一两) 常山 甘草(炙) 山药 浓朴 细辛(各三分) 附子(三分炮)

  巴豆(三上三十三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稍加之。忌狸肉桃李雀肉猪肉羊肉饧生葱酢物生菜野猪肉芦笋等。(胡洽同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八

  支饮方九首

  病源支饮,谓水饮停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故云支饮,其病令人咳逆喘息,身体如肿之状谓之支饮。(出第二十卷中)

  深师疗心下有支饮,其人喜眩,(一作苦冒)泽泻汤方。

  白术(二两) 泽泻(五两)

  上二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又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合此二汁,分为再服。忌桃李雀肉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千金疗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子(熬令紫色捣为丸如弹丸大) 大枣(十二枚)

  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煮大枣,得汁二升,纳葶苈,煎取一升,顿服三日一剂,可服三四剂。(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又呕家不渴者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加茯苓者是也,先渴却呕,此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目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二斗)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忌羊肉饧大醋。(仲景伤寒论茯苓三两余并同)

  又假令瘦人脐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癫眩,水也,五苓散主之方。

  猪苓(去皮) 白术 茯苓(各三分) 桂心(去皮二分) 泽泻(五分)

  上五味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愈。忌桃李雀肉生葱醋物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又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甘草汤主之方。

  甘草(二两炙) 桂心 白术(各三两) 茯苓(四两)

  上四味细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盒饭利。忌海藻菘菜生葱桃李醋物等。(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又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以极饮过多所致也,其脉虚者必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也,支饮胸满,浓朴大黄汤主之方。

  浓朴(一两炙) 大黄(六两) 枳实(四两炙)

  上三味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之。(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又夫上气汗出而咳者,此为饮也,干枣汤主之,若下后不可与也,干枣汤主肿,及支满饮方。

  大黄 大戟(各一两) 芫花(炒) 荛花(各半两) 甘草(炙) 甘遂 黄芩(各一两) 干枣(十枚)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为佳。忌海藻菘菜。

  又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鸡子大三枚) 桂心(二两) 人参(四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则复与,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三两) 桂心(二两) 人参 茯苓(各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分温再服,取微下利则愈。忌生葱。(此本仲景伤寒论方深师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八

  留饮方二首

  病源留饮者,由饮酒后饮水多,水气停留于胸膈之间,而不宣散,乃令人胁下痛,短气而渴,皆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

  范汪海藻丸,疗腹中留饮方。

  海藻 木防己 甘遂 苁蓉 蜀椒(去汗) 芫花(熬) 葶苈子(熬各一两)

  上七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服十丸,不瘥,当增之。(出第十六卷中)

  千金疗病者脉伏,其人欲自痢,痢者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药(一两)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蜜半升,纳药汁,及蜜合一升煎,取八大合,顿服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饧。

  (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八

  酒饮方三首

  病源夫酒 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在于胁肋下,结聚成,时时而痛,因却呼为酒 ,其状胁下弦急而痛。(出第二十七卷中)

  深师消饮丸,疗酒 ,饮酒停痰水不消,满逆呕吐,目视 ,耳聋,腹中水声方。

  干姜 茯苓(各三两) 白术(八两) 枳实(四枚炙)

  上四味捣筛,蜜和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稍加之,若下去枳实,加干姜二两,名为五饮丸。忌桃李雀肉大醋生冷之类,大神验。

  又倍术丸,疗五饮,酒 方。

  白术(一斤) 桂心 干姜(各半斤)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服十丸,稍加之,取下先食服之,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葱。

  又温脾丸,疗久寒宿食酒 方。

  干姜(三两炒) 芍药(三两) 蜀椒(二两汗) 小草(一两熬干) 芎 茯苓 桃仁(去皮尖) 柴胡(熬干各三两) 大黄(八两切熬令黄黑)

  上九味捣筛,蜜和更捣万杵,服如大豆许十丸,日三。忌大醋。(并出第二十三卷中)

  卷第八

  留饮宿食方七首

  病源留饮宿食者,由饮酒宿食后饮水多,水气停留于脾胃之间,脾得湿气则不能消食,令人噫气酸臭,腹胀满,亦壮热,或吞酸,所以谓之留饮宿食也。(出第二十卷中)

  深师通草丸,疗积聚留饮宿食,寒热烦结,长肌肤补不足方。

  椒目 附子(炮) 半夏(洗) 浓朴(炙各一两) 芒硝(五两) 大黄(九两) 葶苈(三两熬) 杏仁(三两去皮尖)

  上八味捣筛为末,别捣葶苈杏仁,令如膏,合诸末,以蜜和丸,捣五千杵,服如梧子二丸。忌猪肉羊肉饧等,大效。(方中无通草未详其名出第二十三卷中)

  范汪千金丸,疗心腹留饮宿食方。

  沙参 丹参 苦参 桂心(各二分) 石膏(五分研) 人参(一分) 大黄(一分) 半夏(五分洗) 干姜(五分) 戎盐(一分) 巴豆(六十枚去皮心) 附子(一分炮)

  上十二味皆捣,合以白蜜和如小豆吞一丸,日再,令人先食服一丸,不知稍益,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羊肉饧芦笋生葱。

  又疗留饮宿食,桑耳丸方。

  桑耳(二两) 巴豆(一两去皮)

  上二味捣,和以枣膏,丸如麻子,先食服一丸,不下服,二丸,病下即止。忌野猪肉芦笋。

  又主留饮宿食,芫花丸方。

  芫花(一两熬) 大黄 甘遂 黄连 麻黄(去节) 杏仁(去尖皮) 甘草(炙) 附子(炮令各一两) 巴豆(五十枚去皮心)

  上九味捣筛,杏仁巴豆别捣如膏,合和以蜜丸,如小豆。先食服一丸,日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芦笋等。

  又顺流紫丸,疗百病留饮宿食,心下伏痛,四肢烦疼,男子五劳七伤,妇人产有余疾等方。

  当归 代赭(各一分) 茯苓 乌贼鱼骨 桂心(各三分) 肉苁蓉(二分) 藜芦(五分小熬) 巴豆(六十枚去心皮)

  上八味捣筛,白蜜和丸,先食服如小豆一丸,日再,不知增之,欲下倍服之,别捣巴豆令如膏。忌生葱狸肉酢物野猪肉芦笋。(并出第十六卷中)

  千金疗留饮宿食不消,腹中积聚转下,当归汤方。

  当归 人参 桂心 甘草(炙) 芒硝 芍药(各二两) 大黄(四两) 生姜 黄芩 泽泻(各三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空心食后服。忌生葱海藻菘菜。(出第十八卷中)

  集验痰饮积聚呕逆,兼风虚劳阴疝方。

  霜后蒺藜苗子,捣汁一石,先以武火煎减半,即以文火煎,搅勿停手,候可丸止,空腹酒下梧子大三十丸,煎服亦得。(出第五卷中)

  卷第八

  痰饮方二首

  病源痰 者,由饮水未散,在于胸府之间,因遇寒热之气相搏,沉滞而成痰也,痰之停聚,流移于胁肋之间,有时而痛,则谓之痰 。(出第二十卷中)

  延年疗左肋下停痰 饮结在两胁,胀满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唾干呕,大便或涩或利,或赤或黄,腹中有时水声,腹内热,口干好饮水浆,卒起头眩欲倒,胁下痛,旋复花丸方。

  旋复花(五分) 大黄(七分蒸) 茯苓(三分) 泽泻(四分) 人参 桂心 皂荚(去皮子炙) 附子(炮去皮各二分) 芍药(四两) 蜀椒(三分去目汗) 干地黄(四两) 防葵(取水中浮者) 干姜 枳上十六味捣筛为末,纳杏仁葶苈脂中碎研调筛,度蜜和为丸,每食后少时,白饮服三丸如梧子。日二服,稍增,以微利为度,禁食猪肉鱼面蒜生葱酢,今既在肋下,有 气水饮结聚不散,数发则闷刺心痛,又未鲁服如此破 饮药,虽服补药,癖气不除,终是不损,恐久积聚更急,饮食减少,此方正与癖气相当,更有三两种毒药,今商量除讫,其方内有附子,及别本续命丸有乌头,此并破癖疾,不得不用,复听临时不如服乌头,丸癖气得减,亦未必须服旋复花丸。忌酢物生葱猪肉芜荑。(出第十六卷中)

  集验疗痰 心腹痛兼冷方。

  鳖甲(炙) 柴胡 赤芍药(各八分) 甘草(炙) 枳实(炙) 生姜 白术(各六分) 槟榔(七个)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七味,取二升半,去滓,纳槟榔末,分服八合,当利。忌海藻菘菜苋菜桃李雀肉等。(出第五卷中)

  卷第八

  饮方二首

  病源饮癖者,由饮水过多,在于胁下不散,又遇冷气相触而痛,呼为饮癖也。其状胁下弦急,时有水声。(出第二十卷中)

  深师附子汤,疗气分心下坚,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此汤主之方。

  桂心(三两) 生姜(三两) 麻黄(去节三两) 甘草(炙二两) 细辛(三两) 大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再沸,掠去沫,乃下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服七合,当汁出如虫行皮中,即愈,神验。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等。(仲景伤寒论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并出第二十二卷中)

  备急疗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方。

  枳实(七枚炙) 白术(三两)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散,此出姚大夫方。忌桃李雀肉等物。(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出第三卷中)

  卷第八

  癖饮方七首

  病源此由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在于两胁下弦旦起,按之作水声也。(出第二十卷中)

  深师朱雀汤,疗久病癖饮,停痰不消,在胸膈上,液液时头眩痛,苦挛,眼睛身体手足十指甲尽黄,亦疗胁下支满饮,辄引胁下痛方。

  甘遂 芫花(各一分) 大戟(三分)

  上三味为散,以大枣十二枚擘破,以水六升,先煎枣,取二升,纳药三方寸匕,更煎取一升一合,分再服,以吐下为知,未知重服,其良无比。(出第二十三卷中通按此即前十枣汤)

  千金中候黑丸,疗癖饮停结,闷满目暗方。

  巴豆(八分去皮心熬) 芫花(三两熬) 桂心(四分) 桔梗(四分) 杏仁(五分去皮尖)

  上五味捣筛,蜜和丸,饮服如胡豆三丸,日一稍增,得快下为度。忌猪肉芦笋生葱等。

  (肘后同)

  千金半夏汤,疗痰冷癖饮胸膈中不理方。

  白术(三两) 半夏(一升洗) 生姜(八两) 茯苓(二两) 人参 桂心 甘草 附子(炮各二两)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绞去滓,分温三服。忌羊肉饧桃李雀肉大酢生葱海藻菘菜猪肉冷水。

  又旋复花丸,疗停痰癖饮,结在两胁,腹胀满,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喜唾干呕,大小便或涩或痢,水在肠胃动摇作水声方。

  旋复花 桂心 枳实(炙) 人参(各五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炙) 乌头炮 石(烧各八分) 细辛 大黄 黄芩 葶苈子(熬) 浓朴(炙) 芫花(熬)

  吴茱萸 橘皮上二十味捣筛,蜜和丸,酒服,如梧子五丸。日再服,加之,以知为度。忌桃李雀肉大酢猪肉生菜生姜等,大验。(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翼前胡汤,主胸中久寒,癖实宿痰,膈塞胸痛,不通利二焦,冷热不调,饮食损少无味,或寒热体重,卧不欲起方。

  前胡(三两) 生姜(四两) 黄芩(一两) 人参(二两) 吴茱萸(一两) 大黄(二两) 防风(一两)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当归 甘草(各二两炙) 半夏(三两洗) 麦门冬(一两去心)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日三服,三剂良,深师云,若胁下满,加大枣二枚,利水亦佳。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等。

  又半夏汤,主痰饮癖气吞酸方。

  半夏(三两洗) 生姜(六两切) 附子(一枚烧) 吴茱萸(三百粒炒)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温三服,老小服半合,日三。忌猪肉羊肉饧。

  又姜附汤主痰癖气方。

  生姜(八两切) 附子(四枚)

  上二味,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亦主卒风大良。忌猪肉冷水。(深师同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八

  冷痰方四首

  病源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膈之间,遂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食饮。(出第二十卷中)

  范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疗心腹虚冷游痰气上胸胁满,不下食,呕逆,胸中冷,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洗) 生姜(一斤) 橘皮(四两)

  上三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心中急及心痛,纳桂枝四两,若腹痛纳当归四两,羸瘦老小者服之佳。忌羊肉饧。

  又方半夏(一升汤洗) 生姜(一斤) 桂心(三两)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并出第十六卷中)

  千金茯苓汤,主胸膈痰满方。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洗) 生姜(一斤) 桂心(八两)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四服,冷极者加大附子四两,气满者加槟榔三七枚。忌酢物羊肉生葱饧。(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翼论曰,凡痰饮盛,吐水无时节其源为冷冻饮料过度,遂令痼冷脾胃气羸,不能消于食饮,食饮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者,赤石脂散主之方。

  赤石脂(三斤)

  上一味捣下筛,服方寸匕,日三,酒饮并可,稍稍加至三匕,服尽三斤,则终身不吐水,又不下利,补五脏,令肥健,有人久患痰饮,诸药不瘥,惟服此一斤则愈。(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八

  痰结实及宿食方三首

  病源此由痰水积聚,在于胸腑,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出第二十卷中)

  集验疗宿食结实,及痰 癖实,瓜蒂散方。

  瓜蒂(一两) 赤小豆(四两)

  上二味捣筛,温汤三合,以散一钱匕,投汤中,和服之,须臾当吐,不吐更服半钱,汤三合,令吐,如吐不止,饮冷水。(备急救急同出第四卷中)

  千金松萝汤,主胸中痰积热皆除之方。

  松萝(二两) 乌梅 栀子(各二七枚) 常山(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五味切,以酒三升渍一宿,平旦合水三升,煮取二升半,去滓,顿服之,亦可再服,得快吐止。忌海藻菘菜生葱菜。

  又撩膈散,疗心上结痰实,寒冷心闷方。

  瓜丁(二十八枚) 赤小豆(二十枚) 人参 甘草(炙各一分)

  上四味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二,亦疗诸黄。忌海藻菘菜。(并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八

  胸中痰方三首

  肘后疗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及饮酒则瘀阻痰方。

  矾石(一两)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纳蜜半合,顿服之,须臾未吐,饮少热汤。

  又方杜蘅(三两) 瓜蒂(三七枚) 松萝(三两)

  上三味切,以水酒一升二合渍之再宿,去滓,温分再服,一服不吐,晚更一服。(千金同并出第三卷中)

  千金治膈汤,主胸中痰 方。

  常山(三两) 甘草(一两) 松萝(一两) 瓜蒂(二七枚)

  上四味,酒水各二升半,煮取一升半,初服七合取吐,吐不尽,余更分二服,得快吐瘥后,须服半夏汤,在前冷痰部中。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备急肘后同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八

  痰厥头痛方八首

  病源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故云膈痰风厥头痛,若手足寒冷至节则死。(出第二十卷中)

  千金疗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其病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为厥头痛,吐之则瘥方。

  但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三升,须臾适吐,适吐毕又饮,能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汁乃止,不损人,渴而则瘥。(集验同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翼葱白汤,主冷热膈痰,发时头痛闷乱,欲吐不得方。

  葱白(二七茎) 乌头(二分炮) 甘草(二分炙) 真珠(一分研) 常山(二分) 桃叶(一把)

  上六味切,以酒四升,水四升,合煮取三升,去滓,纳真珠,服一升得吐止。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生菜生血等物。(千金深师同)

  又疗痰饮头痛,往来寒热方。

  常山(一两) 云母粉(二两)

  上二味为散,熟汤服方寸匕,吐之止,若吐不尽,更服。忌生葱生菜。(深师云用云母半两炼之余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备急葛氏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胸膈中痰厥气上冲所致,名厥头痛,吐即瘥疗方。

  釜下墨(四分) 附子(三分炮)

  上二味捣散,以冷水服方寸匕,当吐愈。一方有桂心一分。忌猪肉冷水。(文仲肘后同)

  又方以盐汤吐,不吐撩出。(张文仲同)

  又方苦参 桂心 半夏(洗)

  上三味等分为末,苦酒和,以涂痛上则瘥。忌生葱羊肉饧。(肘后同)

  又方常山(四分) 甘草(半两)

  上二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不吐,更服亦可,纳蜜半升。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千金肘后延年同)

  又方乌梅(三十枚) 盐(三指撮)

  上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一服当吐愈。(肘后同)

  卷第八

  风痰方五首

  延年白术丸,主除风痰积聚,胃中冷气,每发动令人呕,吐食或吐清水,食饮减少,不作肌肤方。

  白术(五分) 白芷(三分) 干姜 石斛(各六分) 五味子 细辛 橘皮 浓朴(炙)

  桂心防风 茯苓 甘草(各四分)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服十丸饮下,日二,加至二十丸。忌桃李雀肉生葱海藻菘菜生菜酢物。(一方有人参五分十三味蒋孝璋处)

  又茯苓汤,主风痰气发,即呕吐欠 ,烦闷不安,或吐痰水者方。

  茯苓(三两) 人参 生姜 橘皮 白术(各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温分三服,中间任食。忌大醋桃李雀肉等。(出第十七卷中)

  又木兰汤,主热痰饮气,两肋满痛,不能食者方。

  木兰 枳实(炙) 黄芩 白术(各三两) 漏芦根 白蔹 升麻 芍药 桔梗(各二两)

  生姜 大黄(各四两)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分为三服,如人行三四里,进一服。忌桃李猪肉雀肉。(一方有玄参三两)

  又茯苓饮,主风痰气吐呕水者方。

  枳实(炙一两) 茯苓 白术 人参(各二两) 生姜(四两) 橘皮(一两半)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中间任食。忌桃李雀肉大醋。(张文仲处并出第六卷中)

  又疗风痰饮气逆满,恶心不能食方。

  人参(二两) 枳实(炙) 白术(各三两) 生姜(四两) 桂心(一两半)

  上五味切,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三服。忌桃李雀肉生葱。(张文仲处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八

  疗诸痰饮方四首

  广济疗饮气痰膈,食则呕吐方。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甘草(四分炙) 生姜(八分) 鸡苏(六分) 人参(四分)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二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利。忌海藻菘菜酢物。(出第一卷中)

  千金顺流紫丸,疗心腹积聚,两胁胀满,留饮痰 ,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寒方代赭(三分) 乌贼鱼骨(炙三分) 半夏(三分) 巴豆(七分去心皮熬) 桂心(四分)

  石膏(五分研)

  上六味捣筛,蜜和丸,平旦服一丸,如胡豆,至二丸。忌羊肉饧猪肉芦笋生葱。(出第十八卷中通按此方比前紫丸少当归茯苓苁蓉黎芦多半夏石膏)

  延年前胡汤,主胸背气满,膈上热,口干,痰饮气,头风旋方。

  前胡(三两) 枳实(炙) 细辛 杏仁(去尖皮碎) 芎 防风 泽泻 麻黄(去节)

  干姜 芍药(以上各三两) 茯苓(一作茯神) 生姜(各四两)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六合,分三服,微汗。忌生冷油滑猪牛肉面海藻菘菜生葱生菜酢物。(出第十七卷中)

  古今录验姜附汤,疗冷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方。

  附子(六分) 生姜(十二分)

  上二味切,以水八升,煎取三升二合,分为三服。忌猪肉冷水等。(出第九卷中)

  卷第八

  胃反方一十首

  病源夫营卫俱虚,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于胃管则脏冷,脏冷而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来寒热,甚者食已则吐,其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则吐,名为反胃也。(出第二十一卷中)

  集验疗胃反不受食,食已呕吐,大半夏汤方。

  人参(一两) 茯苓(四两) 青竹茹(五两) 大黄(六两) 橘皮 干姜(各三两)

  泽泻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去大黄,用泉水东流水尤佳。忌海藻菘菜生葱大酢。(千金备急张文仲同方中无半夏未详其名)

  又疗胃反吐而渴者,茯苓小泽泻汤方。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四两)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酢物等。(千金加生姜四两)

  又疗胃反朝食暮吐,食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者方。

  橘皮(一两) 白术 人参(各二两) 蜀椒(一百二十粒汗) 桂心(一两) 薤白(一握去青)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渍一宿,纳猪肚中缝合,三升水煮,水尽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忌桃李雀肉生葱。(千金用羊肚)

  又疗胃反大验方。

  前胡 生姜(各四两) 阿胶(一两) 大麻子仁(熬) 吴茱萸(各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炙) 大枣(十枚)

  上八物切,以酒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忌生葱海藻菘菜等物。(一方有橘皮三两)

  又疗胃反吐食者方捣粟米作粉,水和作丸,如楮子大七枚,烂煮纳酢中,细细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

  又方好面十斤,粗地黄二斤,二味捣,日干,酒服,若饮三方寸匕,日三服。(千金云治酢咽通按生地黄同面食之杀虫虫去则胃安也)

  又主胃反食则吐出上气者方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

  又方灸脐上一寸二十壮。

  又方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壮即瘥。

  又方芦根茅根各二两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得下食。(以上并与千金同并出第十六卷中)

  崔氏疗食则吐,或朝食夜吐,名曰胃反,或气噎不饮食,数年羸削,唯饮水,亦同此方。(朱灵感录选)

  制半夏(六两) 人参(三两) 生姜(一两) 橘皮(二两) 春杵头糠一升(绵裹)

  牛涎(一升) 浓朴(二两炙) 羚羊角(三两削)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相去十里久,欲频服者,可至三剂,气噎病者,胃闭不受食,唯饮水,水入吐出积年不瘥,乃至于死人间多有此病,此方救疗有效。

  忌羊肉饧粘食。

  又华佗疗胃反,胃反为病,朝食夜吐心下坚如杯,往来寒热,吐逆不下食,此为寒癖所作,疗之神效方。

  真珠 雄黄 丹砂(以上研各一两) 朴硝(二两) 干姜(十累)

  上五味捣筛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小烦者饮水则解之。忌生血物。(一方有桂心一两必效云治心下坚痛胃反寒病所作久变成肺痿方备急集验千金张文仲同并出第四卷中)

  救急疗胃反方。

  昔在幼年经患此疾,每服食饼及羹粥等物,须臾吐出,正观中许奉御兄弟及柴蒋等家,时称名医,奉敕令疗,罄竭口马所患,终不能瘳,渐羸惫,候绝朝夕,忽有一卫士而云服驴小便极验,此日服食二合然后食,唯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便即定,迄至今日午时奏知之,大内中有五六人患胃反同服用,一时俱瘥,此药稍有毒,服时不可过多,承取尿及热服二合,病若深七日以来服之良,后来疗人并瘥。(必效同出第六卷中通按驴尿治虫隔)

  必效人参汤,主胃逆不消,食吐不止方。

  人参 泽泻 桂心(各二两) 橘皮 甘草(炙) 黄 (各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八两) 麦门冬(二升去心) 半夏(一升制) 大黄(一两半)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服八合,日三夜一服,若羸人服六合以下,去大黄。忌海藻菘菜酢物生葱羊肉饧。(千金同)

  又疗胃反,朝食夜吐,夜食朝吐,诸药疗不瘥方。

  羊肉去脂膜作脯,以好蒜 空腹任意多少食之,立见效验。

  又疗胃反,吐水及吐食方。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如得可则隔两日更服一剂,神验千金不传。忌海藻菘菜。(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并出第二卷中)

  万全方疗脾饮食吐逆,水谷不化,此为胃反,半夏饮子方。

  制半夏(八分) 浓朴(炙) 人参 白术 生姜(切) 枣(各六分) 粳米(两合)

  橘皮(四分)

  上八味细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分温四服,空肚服二服。忌羊肉饧。(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八

  脾胃弱不能食方三首

  病源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食也,尺脉浮滑速疾者,食不消,脾不磨也。(出广济疗脾胃气微不能下食,五内中冷,时微下痢方。

  白术(八两) 神曲(末五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二两) 枳实(二两炙)

  上五味,捣筛蜜和丸,空腹温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腹中有痛,加当归二两。忌热面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出第一卷中)

  延年人参饮,主虚客热,不能食,恶心方。

  人参 麦门冬(去心) 橘皮 白术 浓朴(各二两炙) 茯苓(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一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蒋孝瑜处大效)

  又浓朴汤,疗不能食,腹内冷气方。

  浓朴(三两炙) 白术 人参(各一两) 茯苓(三两) 生姜(五两) 橘皮(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为三服。忌桃李雀肉酢物。(蒋孝瑜处出第六卷中)

  卷第八

  脾胃病日渐瘦因不食方三首

  广济主脾胃中热,消渴,小便数,骨肉日渐消瘦方。

  黄连 麦门冬(各十二分去心) 苦参 栝蒌 知母 茯神 土瓜根(各八分) 人参甘草(炙各六分)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每食后少时,煮芦根大麦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四十丸,不利。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酢等物。

  又主胃气冷弱,食则吐逆,从朝至夜不得食,食入腹则胀气满急,大便出,饭粒如故,带酸气而羸,计日渐困者方。

  吴茱萸(二两) 白术(三两)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五味子(各二两) 曲末 麦(末各五合) 浓朴(一两半) 桂心(一两)

  上十味捣筛为散,空腹煮生姜汤服方寸匕,一日三服,渐加至二匕。忌生葱桃李雀肉海藻菘菜。(出第一卷中)

  延年白术丸,疗恶心,数吐水不多,能食少心力者方。

  白术 干姜 人参 浓朴(炙) 桂心(各六分) 细辛 茯苓 当归 茯神 枳实(炙)

  五味子 附子(各六分炮) 吴茱萸(六分) 远志(五分去心) 旋复花(四分) 泽泻(五分)

  上十六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服,加至三十五丸。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生葱猪肉冷水。(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八

  胃实热方二首

  千金凡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头痛,(脉经云阳中坚痛而热)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名曰胃实热也。

  疗胃实泻胃热汤方。

  栀子仁(二两) 芍药(四两) 白术(五两) 茯苓(三两) 生地黄(汁一升) 射干(三两)赤蜜(一两) 升麻(三两)

  上八味切,以水七升,煮六味,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两沸,次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老小以意服之。忌桃李雀肉酢物芜荑等。

  又方灸膝下三寸两脚三里穴各三十壮,主胃中热病。

  卷第八

  胃虚寒方七首

  千金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风寒,洒洒自急,腹中痛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浮肿,名曰胃虚冷也,又疗胃虚冷,少气口苦,身体无泽,补胃汤方。

  防风 柏子仁 细辛 桂心 橘皮(各二两) 芎 吴茱萸 人参(各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等物。

  又补胃虚寒,身枯绝骨,诸节皆痛,人参散方。

  人参 细辛 甘草(炙各六分) 桂心 当归(各七分) 麦门冬(七分去心) 干姜(八分) 远志肉(四分) 蜀椒(三分汗) 吴茱萸(二分)

  上十味为散,食后服方寸匕,温清酒进之。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并出第十六卷中)

  范汪疗胃气虚,不欲食,四肢重短气,调和五脏,并疗诸病调中汤方。

  薤白(切一升) 枳实(六枚炙) 橘皮(三枚) 大枣(十二枚) 粳米(三合) 香豉(六合)

  上六味切,枳实橘皮枣,以水六升先煮薤,得四升,纳诸药,煮取一升半,适寒温服,中分服之,良。(一方生姜四分出第二十一卷中)

  删繁疗胃虚,苦饥寒痛,人参补虚汤方。

  人参 当归 茯苓 桔梗 芎 橘皮 浓朴(炙各三两)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白术(五两) 吴茱萸(二两) 大麦 (二升炒)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葱猪肉酢等物。(出第十一卷中)

  又白术八味等散方。(与前疗同)

  白术 浓朴(炙) 人参 吴茱萸 麦 (炒) 茯苓 芎 橘皮(各三两)

  右药捣筛为散,食前服方寸匕,暖酒进之,随性服。忌桃李雀肉大酢。(出第四卷中)

  延年补胃饮,主胃气虚热不能食,兼渴引饮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三两) 橘皮(二两) 生姜(三两) 薤白(切一升) 豉(五合绵裹)

  糯米(二合)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六服,中间任食,一日令尽。忌酢物。(张文仲处出第一卷中)

  卷第八

  五膈方八首

  病源五肺气者,谓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也,忧膈之为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不为气力,恚膈之为病,心下苦实满,噫辄酢心,食不消,心下积结,牢在胃中,大小便不利,气膈之为病,胸胁逆满噎塞,胸膈不通,噫闻食臭,寒膈之为病,心腹胀满,咳逆,腹上苦冷,雷鸣绕脐痛,食不消,不能食肥,热膈之为病,脏有热气,五心中热口中烂生疮,胸烦四肢重,唇口干燥,身体头面手足或热,腰背疼痛,胸痹引背,食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气及癖也,此是方家所说五膈形证也,经云,阳脉结谓之膈,言忧恚寒热,动气伤神,而气之与神并为阳也,伤动阳气,致阴阳不和,而腑脏生病,结于胸膈之间,故称为膈气,众方说五膈互有不同,但伤动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气。(出第十三卷中)

  备急膈中之患,名曰膏肓,汤丸径过,针灸不及,所以作丸含之,令气势得相熏染,有五膈要丸方。

  麦门冬(十分去心) 椒(六分汗) 远志 附子(炮) 干姜 人参 桂心 细辛(各六分)甘草(十分炙)

  上九味捣筛,以蜜和丸,如弹子。以一枚着牙齿间含,稍稍咽汁,日三,主短气胸满,心下坚,冷气,此病有十许方,率皆相类,此丸最效,五膈者,谓忧膈气膈恚膈热膈寒膈也。

  忌张文仲五膈丸方。

  吴茱萸 曲 杏仁(去皮尖) 干姜 蜀椒(汗) 好豉(熬)

  上六味等分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服七丸,日三。忌生冷。(此方出隐居效验备急肘后同出第三卷中)

  延年秘录凡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五病同药,常以忧愁思虑食饮而得之,若寒食食生菜,便发其病,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脊痛如刺之状,食则心下坚,大如粉絮,大痛欲吐,吐则瘥,饮食不得下,甚者乃手足冷,上气咳逆喘息气短,疗以九物五膈丸方。

  麦门冬(去心) 蜀椒(汗各三两) 远志(三两去心) 甘草(五两炙) 附子(一两炮)

  干姜(三两) 人参(四两) 桂心(三两) 细辛(三两)(通按此即前五膈要丸一味不差)

  右药捣筛蜜和,微使淖,置有盖器中,先食服大如弹子丸一丸,置喉中稍咽之,喉中胸中当热,药力稍尽,复含一丸日三四夜一二服,服药七日愈,二十日平复,若不能含者,可一大丸作二小丸,尽服之,唯夏月合乃益麦门冬甘草人参耳,其余不异神良,椒当以铜器熬于火上,使极热,下置地,纳椒器中熟搅之,须臾汗出,便捣协议处,椒力有热,亦去其毒,非古今录验大五膈丸,疗膈中游气,上下无常处,脏有虚冷,气迫咽喉,胸满气逆,胁有邪气,食已气满,羸瘦着床骨立,往来寒热腹中不调,或下痢呕逆咳嗽,骨肉销尽服之令人能食,长肌肉,强筋骨,利五脏,好颜色补不足益气力方。

  细辛 桂心 黄芩 食茱萸 浓朴(炙各三分) 杏仁(三十枚去尖) 干姜 川椒(汗)

  远志(各三分去心) 小草 芍药 附子(炮) 当归(各二分) 黄连(二分)

  上十四味捣筛,蜜和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不知加之,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葱菜等又五膈丸,疗忧膈气膈食膈寒膈饮膈,异病同药,神方。

  人参 附子(炮) 远志(去心) 桂心 细辛(各四分) 干姜 蜀椒(各五分汗)

  上七味捣筛,以蜜和服如弹丸,着牙下 咀咽之,若病剧者,日三夜再,并疗诸毒风注气腹中百病皆应,当得真新好药,即可中病耳,神秘妙方不传。忌生葱生菜猪肉冷水等物。

  (通又疗邪气呕逆吸气五膈为病,五脏俱虚,则受风冷,五脏有邪,呼吸不足,阴注于内,阳结于外,阴阳错乱,语言无常,膈中左右,状如结气,喉咽不利,气出不入,此血气衰微,脏蜀椒(一升汗) 干姜(二两) 桂心(二两) 芍药(一两半) 半夏(洗) 细辛 茯苓(各一两) 前胡(一两半)

  上八物捣筛,蜜和服如弹丸一枚,喉中稍稍吞之,可增至三丸,或冷则加远志一两佳。

  日再。忌羊肉饧生葱生菜醋物。

  又疗胸痛达背,膈中烦满,结气忧愁,饮食不下,药悉主之,宜丸方。

  制半夏(一分) 甘草(炙) 远志(去心各四分) 干姜 桂心 细辛 椒(去目汗)

  附子(炮各二分)

  上八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先饭酒若粳米饮服如梧子五丸,日三,稍增至十丸。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猪肉冷水生葱生菜。(并出第十八卷中)

  经心录五膈丸,疗寒冷则心痛,咽中如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入,食饮少方。

  干姜(三两) 麦门冬(二两去心) 附子(一两炮) 细辛(二两) 蜀椒(一两汗)

  远志(一两去心) 甘草(一两炙) 人参(二两) 食茱萸(二两) 桂心(三两)(通按此方即前五膈丸多食茱上十味蜜和为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二。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葱生菜。(千金同出第二卷中)

  卷第八

  七气方三首

  病源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凡七种,气积聚坚,大如杯若 ,(一作盘蒲官切)在心下腹中,疾痛欲死,饮食不能,时来时去,每发欲死,如有祸祟,此皆七气所生,寒气则呕吐恶心,热气则说物不竟言而迫,(一云恍惚不章)怒气则上气不可忍,热痛上抢心,短气欲死,不得气息,恚气则积聚在心下,心满不得饮食,喜气则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忧气则不可剧作,暮卧不安席,愁气则喜忘不识人语,置物四方,还取不得去处,若闻急则四肢手足筋挛不能举,状如得病,此是七气所生,男子卒得饮食不时所致,妇人则产中风余疾。(千金同出第十三卷中)

  千金七气丸方。

  乌头(七分炮) 紫菀 前胡 半夏(洗) 细辛 丹参 茯苓 芎 桃仁(去尖皮)

  吴茱萸 桂心 桔梗 石膏(各三分研) 人参 甘草 防葵(各四分千金作防风) 大黄(七分) 干姜上二十味捣筛为末,蜜和丸,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加至十丸一方去半夏加甘遂三分。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猪肉冷水生葱大酢生菜。(一方有芍药无菖蒲)

  又七气丸,主七气,七气者,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此七气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杯,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则欲死,凡寒气状,吐逆心满热气状,恍惚眩冒失精,怒气状,上气不可当热,痛上荡心,短气欲绝,不得喘息,恚气状,积聚心满,不四肢跗肿,不得举止,亦疗产后中风余疾方。

  大黄(十分) 椒(二分) 人参 半夏(洗) 芎 柴胡 甘草(炙) 桔梗 石膏菖蒲上十五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三丸,日三,加至十丸。忌羊肉饧生葱海藻菘菜猪肉生菜酢物。

  又七气汤,疗虚冷上气劳气方。

  半夏(一升洗) 生姜(十两) 人参 桂心 甘草(炙各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忌羊肉饧生葱海藻菘菜。(并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八

  气噎方六首

  病源此由阴阳不和脏气不理,寒气填于胸膈,故气噎塞不通,而谓之气噎,令人喘悸胸背痛也。(出第二十卷中)

  广济疗噎,胸胁气满,每食气噎,通气汤方。

  半夏(洗) 生姜(各六两) 橘皮 桂心(各三两切)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

  忌羊肉生葱饧等。(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胸满气噎,通气汤方。

  半夏(八两洗) 生姜(六两) 桂心(三两) 大枣(三十枚)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一。忌羊肉饧生葱。(千金同出第二十二卷中)

  集验疗气噎煎方蜜酥姜汁各一升上三味合和,微火煎五六大沸,取如大枣二枚,纳酒中饮之,直抄服之亦好。(千金古今录验同)

  又通气噎汤方。

  半夏(三两洗) 桂心(三两) 生姜(八两) 羚羊角(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半升,日再服。忌羊肉生葱饧。(古今录验同并出第四卷中)

  救急疗喉中气噎方。

  半夏(洗) 柴胡 生姜(各三两) 羚羊角(屑一法三两) 犀角(屑) 桔梗 昆布通草 甘草(炙各二两)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猪肉海藻菘菜等。

  古今录验羚羊角汤,疗噎气不通,不得下食方。

  羚羊角(屑二两) 浓朴(炙) 吴茱萸 干姜(各三两) 通草 橘皮(各二两) 乌头(十五枚炮)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忌猪肉冷水。(深师千金同出第二十七卷中)

  卷第八

  诸噎方一十二首

  病源夫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故令气塞不调理也,是以成噎,此由忧恚所致,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噎者噎塞不通也。(出第二十卷中)

  深师疗噎方羚羊角(屑) 前胡 甘草(各两) 人参 橘皮(各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四服。忌海藻菘菜。

  又方鸬 喙上一物,当噎时以衔之则下。(肘后同)

  又方羚羊角上一物,多少自在末之,饮服亦可,以角摩噎上良。(并出第二十二卷中)

  广利方疗因食即噎塞,如炙肉悬在咽中不下方。

  吴射干(六分) 升麻(四分) 桔梗(四分) 木通(十二分) 赤茯苓(八分) 百合(八分) 紫菀头(二十一枚)

  上七物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九合,去滓,分温三服,食后良久服。忌猪肉酢物。(出第四卷中)

  千金理诸噎方。

  常食干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炭末细罗,蜜丸如弹子大,含少细细咽津即下。(集验同并出第十六卷中)

  集验疗噎方。

  取头垢如枣大,以粥若浆水和服之。(肘后深师同出第十卷中)

  必效主噎方。

  捺大椎尽力则下,仍令坐之。(通按 捺未详仍令坐之亦未详)

  又方以酢煮面糊啖之则瘥,此只可一两日瘥,欲长久绝者,取溲为丸,如弹子,酢中煮熟,于水中泽,却及热则食二十丸,神验,不过三两度则瘥,大效。

  又半夏汤主噎方。

  生姜(四两) 半夏(一升洗) 石膏(四两碎) 小麦(一升完用) 吴茱萸(一升)

  赤小豆(二十颗) 大枣(二十一颗) 人参 甘草(炙) 桔梗 桂心(各二两)

  上十一味切,以酒二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猪羊肉海藻菘菜饧生葱等。(古今录验有栝蒌无桔梗名干姜汤不用生姜)

  又方杏仁(二两去尖皮) 桂心(二两)

  上二味末之,蜜和丸,含之如枣核许,稍稍咽之,临食先含极效。忌生葱。(千金同并出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疗噎方芦根(三斤)

  上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出第二十七卷中)

  卷第八

  卒食噎方九首

  病源此由脏气冷而不理,津液涩少而不能传行饮食,故食入则噎塞不通,故谓之食噎,胸内痛,不得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出第二十卷中)

  肘后疗卒食噎方。

  橘皮(三两)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春杵头糠置手巾角以拭齿,立下。(集验深师千金同并出第五卷中)

  深师疗卒噎法。

  旁人可缓解衣带,勿令噎者知,则愈。

  又疗卒噎方。

  与共食人当以手捉噎人筋,问曰,此等何物,噎人当答言箸,共食人云,噎下去,则立愈。

  又疗卒噎不下方。

  水一杯 刀一口上二物,先以刀横画水,已后尽饮之,则下。(出第二十二卷中)

  集验疗醋噎方。

  羌活(五两)

  捣用水一升,浸三宿,每日温服五合瘥。

  又疗气噎不下,食兼呕吐方半夏(四两洗) 生姜(三两各切)

  上二味,以东流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温服三合,日三服。忌羊肉饧。(并出第五卷中)

  备急疗卒食噎不下方。

  取蜜含之则下。(千金集验肘后同)

  又方取老牛涎沫如枣核大,置水中饮之,终身不有噎。(必效肘后深师千金同并出第三卷中)

  卷第八

  五噎方三首

  病源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谓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出第二十卷中)

  古今录验五噎丸,疗胸中久寒呕逆,逆气膈,饮食不下,结气不消,气噎忧噎劳噎食噎思噎,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胁苦痛,忧噎者,天阴苦厥逆,心下悸动,手足逆冷,劳噎者,苦气隔,胁下支满,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温,食噎者,食无多少,唯胸中苦塞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动喜忘,目视 ,此皆忧恚嗔怒,寒气上逆胸胁所致,疗之方。

  干姜 蜀椒(汗) 食茱萸 人参 桂心(各五分) 细辛 白术 茯苓 附子(炮各四分) 橘皮(六分)

  上十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子。酒服三丸,日再,不知渐增。忌桃李雀肉大酢猪肉冷水生葱生菜酢物。(出第二十七卷中)

  经心录五噎丸,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方。

  人参 半夏 桂心 防葵(一方用防风小草各二两) 附子(炮) 细辛 甘草(炙各二两) 食茱萸(三合) 紫菀 干姜 芍药 枳实(炙) 乌头(各六分炮)

  上十三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五丸。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猪肉生葱生菜。(千金同出第二卷中)

  集验噎塞不通方。

  营实根(十二分)

  上一味捣为散,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出第五卷中)

  卷第八

  诸骨哽方三十五首

  肘后疗食诸鱼骨哽,百日哽者方。

  用绵二两,以火煎蜜,纳一段绵,使热灼灼尔从外缚哽所在处,灼瓠以熨绵上,若故未出,复煮一段绵以代前,并以皂荚屑少少吹鼻中,使得嚏出矣,秘方不传,礼云鱼去乙,谓其头间有骨如乙字形者,哽入不肯出故也。

  又方取捕鱼竹笱须烧末饮之,鱼网亦佳。

  又疗食诸肉骨哽方白雄鸡左右翮大毛各一枚烧末,水服一刀圭也,仍取所食余者骨,左右手反复掷背后则下也。(文仲备急同)

  又方烧鸡足末服方寸匕,酒下立出。(深师同)

  又方生艾蒿数升,水酒共一斗,煮取三四升,稍稍饮之。(深师同)

  凡疗病皆各以其类,岂宜以鸬 疗肉骨,狸虎疗鱼哽耶,至于竹篾薤白嚼筋绵蜜事,乃可通为诸哽用耳,又有咒术小小皆须师解,故不备载。(出第五卷中)

  深师疗食鱼骨哽方。

  捕鱼网烧,饮服刀圭匕良,是鱼哽烧鱼网服之良。

  又疗哽及刺不出方服蔷薇灰末方寸匕,日三,亦疗折箭刺入,脓囊不出,坚燥及鼠扑,服之十日,哽刺皆穿皮出效。

  又疗铁棘竹木诸刺在肉中,折不出,及哽不下方。

  半夏(二两洗) 白蔹(二两)

  上二物捣筛,酒服半钱匕,日三,宁从少少起者,半夏戟人喉中故也。忌羊肉饧等,加干姜一两尤佳。

  又方鼠脑浓涂疮上则出,亦可用填鼠,大效。

  又疗哽方蝼蛄脑上一物吞即下,亦疗刺不出,涂刺疮上。

  又疗咽哽方。

  取鱼尾着衣领,令下推,立下。

  又方白蔹白芷等分捣散,饮服刀圭。

  又疗食哽方鹰粪烧灰存性。

  上一物下筛,服方寸匕,虎野狼雕屎皆可服之佳。

  又疗骨哽咽不得下饮食方白鸡翼翮大毛各一枚,着铜器中烧之,焦作灰,饮服一刀圭,立下。

  又疗哽方半夏(五两洗) 白芷(五两)

  上二物捣筛服方寸匕,则呕出。忌羊肉饧。

  又方以东流水一杯,东向坐,以手指画水中作龙字讫,饮水,不自晓书,令他人持手书良。

  又方凡书文曰,天有门,地有根,诸家入口者,皆当得吞。(集验同并出第二十二卷中)

  千金疗哽方。

  取鹿筋渍之濡,索之大如弹丸,持筋端吞之,候至哽处,徐徐引之,哽着筋出。(集验同)

  又方极吹之,食骨鲠,烧虎野狼屎服。

  又方末虎骨若狸骨,服方寸匕。(集验同)

  又方服瞿麦末方寸匕。(集验同古今录验并主折刺不出)

  又方吞猪膏如鸡子大,不瘥更吞,瘥止。(古今录验同)

  又疗诸哽方作竹篾刮令滑,绵缠纳咽中,令至哽处,可进退引之,哽即出。(短剧古今录验深师同)

  又疗诸哽方鸬 屎末服方寸匕。(集验古今录验同)

  又疗鱼骨哽方口称鸬 鸬 则下。(并出第二十六卷中)

  张文仲疗食诸鱼骨哽方。

  以鱼骨插头上则立下,陶云,因KT 刻则出。(肘后备急同)

  又方小嚼薤白令柔,以绳系中央,持绳一端,吞薤到哽处引,哽当随出。(集验古今录验深师备急千金同)

  又疗鱼骨哽在喉中,众法不能去者方。

  取饴糖丸如鸡子黄大吞之,不去又吞,此用得效也。(肘后备急千金集验短剧同)

  又疗食中吞发哽不去绕喉者方。

  取梳头发烧灰,饮服一钱匕。(肘后备急集验千金同并出第三卷中)

  救急疗哽方。

  好蜜以一匙抄,稍稍咽之,令下良。(文仲同)

  又疗鱼骨哽在喉中方。

  以少许 砂口中咀嚼,咽之立下。(出第七卷中)

  必效疗鱼骨哽方。

  含水獭骨立出。(短剧同)

  又方鱼网覆头立下,千金云,烧灰服半匕。(短剧同出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疗鱼哽骨横喉中,六七日不出方。

  取鲤鱼鳞皮合烧作屑,以水服之,则出也,未出更服之,取出为度。(出第二十九卷中)

  卷第八

  杂误吞物方一十七首

  肘后疗误吞钩方。

  若绳犹在手中者莫引之,但益以珠 若薏子辈就贯之,着绳稍稍令推至钩处,小小引之则出。

  又方以小羊喉以沓绳推至钩处,当退脱,小引则出。

  又方但大戾头四向顾,小引之则出。

  又方常思草头一把,二升水淘灌之,十余过而饮之。

  又疗误吞诸木竹钗辈方取布刀故锯烧渍酒中,以女人大指甲二枚烧末,纳酒中饮之。

  又方若是桃枝竹钗,但数数多食白糖,自消去。

  又疗以银钗簪筋 吐,因气吸误吞不出方。

  多食白糖,渐渐至十斤,当裹物自出,此说与葛氏小异。(并出第五卷中)

  深师疗误吞钩方。

  虎珀珠上一物,贯着钩绳,推令前入,至钩所又复推,以牵引出矣,若水精珠卒无珠坚物摩令滑,用之也。(出第二十二卷中)

  千金疗误吞环若指呕方。

  烧雁毛二七枚末服之,鹅羽亦佳。(《备急》、《文仲》同)

  又误吞珠铜铁而哽者方。

  烧弩铜牙令赤,纳酒中饮之,立愈。(出第二十六卷中)

  张文仲疗吞诸珠 铁而哽方。

  烧弩铜牙令赤,纳水中,饮其汁立愈。(《肘后》、《备急》同)

  又疗误吞钱方捣火炭末,服方寸匕,则出。(《肘后》、《短剧》、《集验》、《千金》、《备急》深师同)

  备急葛氏误吞钗方。

  取薤暴令萎煮令熟勿切,食一大束钗则便随出,生麦叶若蘩缕皆可用,良效。(《千金》、《肘又误吞钉及箭金针铁等物方。

  多食肥羊肉脂及诸肥肉,自裹出。(肘后、千金、文仲、同并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疗误吞银 及钗者方。

  取饴糖一斤,一顿渐渐食尽,多食之, 及钗便出。(《短剧》、《集验》、《千金》同千金作白糖)

  又方取水银一两分服之,钗便下去也,亦可以胡粉一两捣调之,分再服,食银令如泥也,若吞金银物在腹中皆服之,令消烊出也。

  又疗误咽针方取真吸针磁石末,酒白饮服一方寸匕,解曰,磁石特能吸取针,难云,今吞针哽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耶,若含磁石口中者,或吸针出耳,二理详取其义焉。(《短剧》、《集验》、《千金》同出第二十九卷中)

  卷第九

  咳嗽方三首

  《病源》咳嗽者,由肺感于寒,微者成咳嗽也。肺主气,合于皮毛,邪之初伤,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脏与六腑为表里,皆禀气于肺,以四时更王,五脏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时感于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证不同。五脏之咳者,乘秋则肺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声,甚则唾血;乘夏则心先受之,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乘春则肝先受之,肝咳之状,咳则两(一作左)胁下痛,甚则不可转侧,两 下满;乘季夏则脾先受之,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引于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乘冬则肾先受之,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逆,此五脏之咳也。五脏咳久不已,传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而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之状,咳而遗粪;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出;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又有十种咳,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终是也;二曰寒咳,饮冷食寒,注入于胃,从肺脉上气,内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硬满,咳则引四肢痛,其脉反迟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胁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下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肾咳,咳则耳聋无所闻,引腰并脐中是也;九曰胆咳,咳而引头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阴咳,咳而引舌本是也。诊其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手阳明经也,其脉浮则为阳实,阳实者,病苦腹满,善喘咳,脉微大,为肝痹,咳引少腹,咳嗽脉浮大者生,沉小伏匿者死。

  又云,脉浮直者生,沉硬者死;咳且呕,腹胀且泄,其脉弦弦欲绝者死;咳脱形发热,脉小硬急者死;咳且羸瘦,络脉大硬者死;咳而尿血,羸瘦脉大者死。(出第十四卷中)

  《短剧》疗咳嗽。紫菀七味汤方。

  紫菀(半两) 五味子(一两) 桂心(二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两仁,碎) 干姜(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药切,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KT面、腥腻。(《经心录》、《古今录验》同,出第二卷中)

  《延年》紫菀饮 主咳嗽方。

  紫菀 贝母 茯苓 杏仁(去皮、尖、两仁者) 生姜(各三两) 人参(二两) 橘皮(一两去脉)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七里,更进一服。忌葱、蒜、面、酢。(张文仲处,《古今录验》同,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天门冬煎 疗咳嗽方。

  天门冬(六两去心) 杏仁(三升去双仁、皮、尖,碎) 椒(三升熬令汗出) 桂心 浓朴(炙) 杜仲 苦参(各三两) 附子(六两炮) 干姜(六两) 乌头(二枚炮) 人参(六两)

  蜈蚣(一枚去头、足,炙)

  上十二味,别捣杏仁,其余者合捣下筛,以五斤胶饴和捣千杵。服如大枣一枚,日三。忌冷水、猪肉、生葱、鲤鱼。(出第九卷中)

  卷第九

  五嗽方四首

  《深师》疗五嗽,一曰上气嗽,二曰饮嗽,三曰燥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四满丸方干姜 桂心 踯躅花 芎 紫菀 芫花根皮(各二分) 人参 细辛 甘草(炙) 半夏(洗) 鬼督邮(各一分) 蜈蚣(一枚去头、足,炙)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服如大豆五丸,米饮下,日三。不知加之至七八丸,服此丸无不瘥,方秘不传。忌羊肉、饧、生葱、生菜、海藻、菘菜。

  又方特生 石(一两泥包,烧半日) 款冬花(一两) 豉(三百枚捣千杵) 巴豆(十六枚去皮、心,熬,别捣如脂)

  上四味,捣筛。蜜和服如大豆,米饮下二丸,不知稍增至四五丸。忌野猪肉、芦笋。(《古今录验》疗三十年咳,并出第十八卷中)

  《备急》华佗五嗽丸方皂荚(炙) 干姜 桂心上三味等分,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酒饮俱得,日三。忌葱。(出第三卷中)

  《古今录验》四满丸 疗五嗽,一为气嗽,二为痹嗽,三为燥嗽,四为邪嗽,五为冷嗽,悉疗之方。

  蜈蚣(二枚炙) 芫花根(五分熬) 踯躅花(四分) 干姜 芎 桂心(各四分) 人参细辛(各二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为丸。一服,米饮下五丸,如大豆许,日三,稍加至十丸。忌生葱、生菜。(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

  新久咳方三首

  《深师》疗新久咳嗽唾脓血,连年不瘥,昼夜肩息。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四两一方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四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日三,数用有效。忌海藻、菘菜、生葱等物。

  又疗新久咳嗽。前胡丸方。

  前胡(六分) 乌头(炮二枚) 桔梗 干姜(各二分) 桂心(八分) 蜀椒(八分汗)

  上六味,捣筛,蜜和如樱桃大一丸。含化,稍稍咽之,日三。又疗久咳,昼夜不得卧,咽中水鸡声欲死者,疗之良。忌猪肉、冷水、生葱。(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疗新久咳嗽。款冬花煎方。

  款冬花 干姜(为末) 芫花根(熟熬为末各二两) 五味子 紫菀(各三两)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三味,取三升半,去滓,纳芫花干姜末,加白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于铜器中,微火煎,令如饴,可一升半。服枣核大含之,日三服,曾数用,甚良。忌蒜、面、腥、腻。(《深师》同,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

  卒咳嗽方八首

  《肘后》疗卒咳嗽方釜月下土(一分) 豉(七分熬)

  上二味,熬,捣,蜜丸如梧子大。米饮服十四丸,曾用有验。

  又方饴糖(六分) 干姜(六分末) 豉(一两)

  上三味,先以水二升,煮豉三两沸,去滓,纳饴糖消后,纳干姜末,分为三服。

  又方生姜汁 百部根汁上二味,合煎。服二合。(并出第一卷中)

  张文仲卒咳方百部根(四两)

  上一味,酒一斗煮之,再宿火。温服一升,日再服之,效。(《肘后》同)

  又方温清酒(一升) 驴膏(一升)

  上服之。亦疗上气。(并出第三卷中)

  《备急》卒咳嗽方芫花(二两熬)

  上一味,水二升,煮四沸,去滓,纳白糖一斤。服如枣大,勿食咸酸物。亦疗久咳。(《肘后》同)

  又方炉中取铅屑(一分) 桂心(二两) 皂荚(二两去皮、子,炙)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人米饮下服十五丸,小儿五丸,日二服。忌生葱。(《肘后》同,出第三卷中)

  《深师》疗卒咳逆,上气肩息,昼夜不止欲绝。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 细辛(各二两) 甘草(半两炙)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及两仁者,研,一本作杏仁)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秘方。忌海藻、菘菜、生菜。(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

  暴热咳方二首

  《千金》疗暴热咳。杏仁饮方。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两仁,炒,研) 柴胡(四两) 紫苏子(一升) 橘皮(一两)

  上四味,切,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常服饮之不妨。(本方无紫苏子、有干枣,出第十八卷中)

  《延年》贝母煎。主暴热咳方。

  贝母(三两) 紫菀 五味子 百部根 杏仁(去皮、尖、两仁者,研) 甘草(炙各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和地黄汁三升、生麦门冬汁一升、白蜜五合、好酥二合、生姜汁一合,又先取地黄、麦门冬及汤汁,和煎减半,纳酥、姜汁,搅不得停手,又减半,纳蜜煎如稠糖。煎成,取如枣大含咽之,日三夜再服。忌海藻、菘菜、咸物。

  (蒋孝璋处,出第五卷中)

  卷第九

  冷咳方三首

  《深师》疗冷咳逆气。干姜汤方。

  干姜(四两) 紫菀(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双仁,切) 麻黄(去节四两) 桂心上七味,切,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平体人加射干一两,代干姜。忌海藻、菘菜、生葱等。

  又疗冷冻饮料咳。芫花煎方。

  芫花(二两) 干姜(二两) 白蜜(二升)

  上三味,捣筛二味,纳蜜中搅令相和,微火煎令如糜。服如枣核一枚,日三夜一,欲痢者多服。(《千金》主新久咳,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疗冷嗽方干姜(三两末) 胶饴(一斤)

  上二味,搅令和调,蒸五升米下令熟。以枣大含化,稍稍咽之,日五夜三。(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

  咳失声方四首

  《广济》疗咽喉干燥咳嗽,语无声音。桂心散方。

  桂心(三两) 杏仁(三两去皮、尖、双仁,熬,捣)

  上二味,捣筛为散,以蜜和,绵裹如枣大。含之咽汁,日三夜二。忌生葱、油腻。

  (出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疗暴中冷伤寒,鼻塞喘咳,喉中 塞,失音声者方。

  取芫花根(一虎口切,曝)

  上一味,令病患以荐自萦,就里春芫花根,令飞扬入其七孔中,当眼泪出,口鼻皆罗剌(郎达切)。毕毕耳勿住,令芫花根尽则止,病必于此瘥。

  又疗忽暴咳,失声,语不出。杏仁煎方。

  杏仁(一升去皮、尖、两仁者,熬) 通草(四两) 紫菀 五味子(各三两) 贝母(四两) 桑白皮(五两) 蜜(一升) 砂糖(一升) 生姜(汁一升)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杏仁脂、姜汁,蜜糖和搅,微火上煎取四升。初服三合,日再夜一,稍稍加之。忌KT 面、炙肉等。(《千金》同)

  又通声膏方五味子 款冬花 通草(各三两) 人参(二两)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熬)

  桂心 细辛 青竹皮 菖蒲 酪酥(各二两) 枣膏(三升) 白蜜(一升) 姜汁(一升)

  上十三味,细切,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滓,纳姜汁、枣膏,煎令调和。酒服如枣二枚。忌生菜、生葱、羊肉、饧。(《千金》用苏五升,枣膏、蜜各二升,余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

  气嗽方八首

  《病源》夫肺主气,候皮毛,人有运动劳役,其气外泄,腠理则开,因乘风取凉,冷气卒伤于肺,即发成嗽,故为暴气嗽,其状嗽甚而少涎沫。(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录验》疗患气嗽,并下焦冷结方。(后四方同疗,姚大夫别录要方)

  紫菀 贝母 百部根 款冬花 五味子 半夏(洗各五分) 射干(十分) 芫花根皮(四分切,熬令焦) 干姜 橘皮(各四分) 杏仁(八分去皮、尖、双仁者,熬) 苏子(四分)

  白石英上十四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桐子。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忌羊肉、饧、诸生冷等物。

  又方干地黄 桂心 山茱萸 五味子(各三两) 茯苓(四两) 苁蓉 丹参 泽泻 甘草(炙)

  钟乳(研各二两)

  上十味捣筛,蜜和。酒服十五丸如梧子大,日增至三十丸。忌海藻、生葱、醋物、菘菜、芜荑。

  又酒方丹参 干地黄(各五两) 芎 石斛 牛膝 黄 白术 苁蓉(各四两) 防风 独活上十五味,切,以酒三斗浸七日。初服二合,日再,稍稍加之。忌食桃、李、雀肉、生葱、猪肉、冷水、芜荑。

  又丸方干地黄(四两) 防风 苁蓉 泽泻(各三两) 山茱萸 丹参 五味子 茯神(各二两一方作茯苓) 桂心(一两半)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二十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忌醋物、生葱、芜荑。(并出第十九卷中)

  《延年》杏仁煎 主气嗽方。

  好杏仁(一升去皮、尖、两仁者,酥熬) 糖(一合) 蜜(五合) 酥(一合) 生姜汁(一合) 贝母(八合别筛末) 苏子汁(一升以七小合苏子研水和,滤取汁)

  上七味,先捣杏仁如泥,纳后六味药,合煎如稠糖。取如枣大,含咽之,日三,但嗽发,细细含之。忌猪肉。(蒋孝璋处)

  又疗气嗽煎方贝母 紫菀 百部根(炙) 款冬花 甘草(炙各三两) 桂心(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纳后药。

  生地黄汁(三升) 生麦门冬汁(五合) 生姜汁(五合) 白蜜(五合) 酥(五合)

  白糖(五合) 杏仁(三合去皮、尖、双仁,熬,捣作膏)

  煎如糖。一服一匙,日三,稍加至三匙,嗽定则停。忌海藻、生葱、菘菜、芜荑、KT醋又疗气嗽。杏仁煎方。

  杏仁(五合去皮、尖,捣,研) 生姜汁(二合) 酥(一合) 蜜(三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研杏仁取汁,纳铜铛中,煎搅可减半,纳姜汁煎如稀糖,纳酥蜜煎令如稠糖。一服一匙,日三服,夜一服,稍加至两匙。忌猪肉。

  又杏仁煎 主气嗽方。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研,滤取汁) 酥(三合) 白蜜(三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研滤杏仁,令味尽,纳铜铛中,煎可减半,纳酥、蜜煎二十沸,纳贝母末四分、紫菀末三分、甘草炙末一分,更煎搅如稀糖。一服一匙,日三夜一服,以咳嗽止为度,大验。忌KT 、猪肉。(并出第五卷中)

  卷第九

  呷咳方二首

  《病源》呷咳者,犹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咳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咳动息,呀呷有声,谓之呷咳,其与咳嗽大体虽同,至于投药则应加消痰破饮之物,以此为异耳。(出第十四卷中)

  崔氏三十年以来呷咳,并疗之方。

  莨菪子(新者) 南青木香(真者) 薰黄(无石臭者)

  上三味等分,捣筛为散,以羊脂涂青纸一张,以散药着纸上,卷裹之。平旦空腹烧,裹头令烟出,吸取十咽,日中时复吸十咽,日晚后吸十咽。七日内禁生冷、醋滑。三日则瘥。

  (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疗呷咳,书墨丸方大神验。万年县令席君懿送。

  书墨(二分) 甘遂(二分) 葶苈子(二分熬) 前胡(五分) 大黄(五分) 巴豆(二分去心、皮,熬)

  上六味,捣筛为散,巴豆、葶苈别细研,蜜和丸如梧子。以白蜜粥清饮,旦空腹服三丸,人弱服二丸,则利水或吐,三日以后更一服,还如上法,不过三服愈。疗三十年咳,如利不止者,以冷白饮止之。吐利止后,食禁生冷、醋滑、猪、鱼、鸡、面、油、酒、冷水、KT、芦笋。此药宜春夏服之,有毒之药,宁从少起。(《广济》疗瘕嗽上气,喉中作水鸡鸣,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

  熏咳法六首

  《千金》疗咳熏法细熟艾薄薄布纸上,广四寸,复以石硫黄末薄布艾上,务令调匀,以荻一枝,如纸长卷之,作十枚。先以火烧缠下去荻,其烟从荻孔中出,口吸取烟咽之,取吐止。明旦复熏之,昨日余者,后日复熏之,三日止,自然瘥。惟得食白糜,余皆禁之。(《古今录验》同)

  又法薰黄(研令细一两)

  以蜡蜡纸并上熏黄,令与蜡相入,调匀,卷之如前法。烧之亦如上法,日一二止,以吐为度。七日将息后,羊肉羹补之。

  又法烂青布广四寸上布艾,艾上又布青矾石末,矾上布少熏黄末,又布少盐,又布少豉末,急卷之,烧令着纳燥罐中,以纸蒙头作小孔,以口含取烟咽之,以吐为度。闷时复息,烟尽止,日一二用,三卷用不尽,瘥。三七日慎油腻。(并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疗久咳不瘥熏法款冬花上一味,每旦取如鸡子许,用少许蜜拌花使润,纳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瓷碗合铛,碗底钻一孔,孔内插一小竹筒,无竹,苇亦得,其筒稍长作碗铛相合,及插筒处,皆面 之,勿令漏烟气。铛下着炭火少时,款冬烟自从筒中出,则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如觉心中少闷,须暂举头,即将指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凡如是三日,一度为之,待至六日,则饱食羊肉 一顿,则永瘥。(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疗咳 (呼合切,下同)烟法。

  钟乳(研) 白石英(研) 人参 丹参(研) 雄黄(各七分研) 水银(二分研) 乌羊肾脂(一具) 净纸(十张)

  上八味,各捣筛为末,以水银投药裹细研,使入诸药羊脂熬,取置纸中,令均平,使浓一分,散药令周遍,剪纸一张作三分,瘦弱妇人,五日用半寸熏。未服药前斋五日,服药后一百日忌五辛、酒肉。此一剂得疗五十人,上气悉皆愈。忌生血物。

  又疗咳,腹胀,气上不得卧,身体水肿,长孙振熏法。

  蜡纸一张熟艾薄布遍纸上 薰黄(末三分) 款冬花(末二分)

  上三味,并遍布艾,上着一苇筒,卷之寸,别以绳系之,烧下头 烟,咽之亦可,三十咽讫则瘥。 尽三剂,一百日断盐醋,日一,每 三寸,三日尽一剂。(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

  疗咳方一十四首

  《深师》疗咳方。

  巴豆(炮,去壳,勿伤肉)

  白饮吞下,初日饮服二枚,二日三枚,良。忌野猪肉、芦笋。(《千金》同)

  又方蜀椒(一合汗,去目) 杏仁(去皮、尖半合熬) 豉(半合) 款冬花(小半合)

  上四味捣,蜜和为丸。晚间不食,含一丸如弹丸大,含一丸则知效验。十年者五六日知,良。(并出第十八卷中)

  《短剧》疗咳。生姜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五合) 生姜(八两) 紫菀(一两) 半夏(二两洗) 吴茱萸(一两) 款冬花(半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炙) 桂心(一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温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羊肉、饧、生菜、醋物、生葱。(《古今录验》同,出第一卷中)

  《备急》疗咳方杏仁(半斤去尖、皮、两仁者,熬) 紫菀(二两)

  上二味,先研杏仁取汁使尽,细切紫菀更煎,少浓去滓,纳蜜使稠。细细饮之,立定。(出第三卷中)

  崔氏疗咳方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熬) 苏子(汁五合) 生姜汁(五合煎) 蜜(五合煎令沫尽上四味,先捣杏仁作脂讫,纳诸药和煎,搅调三四沸,药成。含咽如枣大,日三四。

  忌KT 面。(出第六卷中)

  《延年》紫菀饮 主咳方。

  紫菀(一两半) 贝母(二两) 人参(一两) 橘皮(半两) 生姜(一两) 杏仁(一两半去皮、尖、两仁者,研)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五合,煮取八合,分三服,欲再服亦得。慎咸、醋、KT 面。(蒋孝璋处,出第五卷中)

  《必效》疗咳方枣(一百二十颗去核) 豉(一百粒) 桃仁(一百二十颗去皮、尖、两仁者,熬令色黄)

  上三味,合捣为丸如枣大。含之,无不瘥。

  又方鸡子白皮(十四枚熬令黄) 麻黄(三两去节)

  上二味,捣成散。每服方寸匕,日二,食后饮下之。无所忌。

  又方麻黄(二两去节) 紫菀(二两) 贝母(三两去心)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杏核。绵裹含,稍稍咽汁,尽更作,日四五度。

  又方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 豉(一百枚熬令干) 干枣(四十枚去核)

  上三味,合捣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尽,日七八度,尽更作。(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百部汤 疗咳,昼夜不得眠,两眼突出方。

  百部(半两) 生姜(半斤) 细辛(三两) 贝母(三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两去皮、尖、两仁者) 紫菀(三两) 桂心(二两) 白术(二两) 麻黄(六两去节) 五味子(二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生菜。(《千金》无杏仁、紫菀,余同)

  又疗咳。吸散方。

  细辛 紫菀 天雄(炮) 石膏 款冬花 钟乳(各二分)

  上六味,捣筛作散,如大豆七聚。以小竹筒吸服,日二。不得食生鱼、酱、醋、生菜,但食糜七日,咳愈乃止。若大豆聚不知,亦小益,勿大多,甚良。忌生菜、冷水、猪肉。(《千金》同)

  又疗咳。麻黄五味子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五味子(五合) 甘草(二两炙) 半夏(二两洗) 干姜(五合)

  细辛(二两) 桂心(六两) 杏仁(三两去皮、尖、两仁者)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分温五服,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菜、生葱。

  又疗咳。羊肺汤。太医史脱方。

  款冬花(一两) 紫菀 干姜 细辛(各一两) 桂心 甘草(炙各半两) 五味子(半斤)

  白前 食茱萸(各半两) 羊肺(一枚细切)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合煮取三升,去滓,一服三合,日三。禁食盐、KT 、生菜、海

  卷第九

  积年久咳方二十一首

  《病源》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凡五脏皆有咳嗽,不已则各传其腑,诸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寒气聚于胃而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变面浮肿,气逆故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五脏咳积年,剧则上气不得卧,喉中如有物,医所不疗。五愈丸方。

  桂心 细辛 干姜 白前 甘草(炙各三分) 蜀椒(汗) 代赭 通草 款冬花 芫花(熬各一分) 伏龙肝 紫菀 牡蛎(各二分熬)

  上十三味,捣筛,以饴糖和之,捣令调和。如枣核一丸含之,稍稍咽其汁尽,复含,令胸中热为候。不知,以意加之。其久病重者,昼夜二十余丸,若一岁咳者,一月愈,十岁咳者,百日愈。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等。

  又疗三十年咳。芫花煎方。

  芫花(二两) 干姜(三两末之)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芫花,取三升,去滓,纳姜末,加蜜一升合煎之如糜。一服如半枣,日三。不知加之。一方不用干姜,取芫花汁蜜和煎令可丸,服如梧子三丸,日三。

  又疗三十年咳,气奔上欲死,医所不疗。海藻丸。褚仲堪方。

  海藻(三分) 麦门冬(五分去心) 昆布 干姜 细辛 文蛤 桂心 蜀椒(汗各二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服如杏仁许,夜卧一丸,着舌上,稍稍咽汁尽,更着一丸。忌生葱、生菜等。

  又疗三十年咳嗽上气,短气久冷,五脏客热,四肢烦疼,食饱则剧,时有发,甚不能行步,夜不得卧,多梦。香豉丸。

  香豉(四分熬) 杏仁(二分去尖、皮、两仁,熬) 紫菀(三分) 桂心(三分) 甘草(八分炙) 干姜(二分) 细辛(三分) 吴茱萸(二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服如梧子四丸,日三。不知,增之,能含嚼咽汁亦佳。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又疗三十年上气咳嗽。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六分) 桂心(四分) 紫菀(六分) 杏仁(四分去尖、皮、两仁,熬) 附子(二两炮) 藜芦(四分) 干姜(六分) 甘草(七分炙) 细辛(六分) 防风(八分) 芫花(六分熬) 蜀上十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稍加,日三服。忌生葱、辛、咸、醋、猪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菜、狸肉等。(一方十四味,此方忌酢,恐有茯苓)

  又疗三十年咳逆上气,咽喉如水鸡鸣,或唾脓血,师药不能疗者方。

  香豉(三升熬) 蜀椒(一升汗) 干姜(一斤) 猪肪(三斤)

  上三味,捣筛,纳肪中,以水五升,合豉等物熟煎。每以二合服之,大效。

  又疗三十年咳嗽。七星散方。

  蜀椒(汗) 桑根白皮 芫花根皮 款冬花 紫菀 代赭 细辛 伏龙肝(各一两)

  上八味,捣为散,取作七星聚,聚如扁豆大。以竹筒口当药上,一一吸咽之,令药入腹中。先食讫,即服药,日三服。后三日不瘥,复作七聚,以一脔肉炙令熟,以转展药聚上,令药悉在炙肉中,仰卧, 咀炙肉汁,令药力歆歆,皆毒螫咽中,药力尽,吞肉,前后所疗皆不至,食肉便愈。若不愈,复作如初法,必愈乃止。羊牛鹿肉皆可用,勿用猪肉。忌生菜。(《千金》、《延年》不用椒与芫花根,余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疗三十年咳嗽方蜜(一斤) 生姜(二斤取汁)

  上二味,先秤铜铫知斤两讫,纳蜜复秤知斤两,次纳姜汁,以微火煎,令姜汁尽,惟有蜜斤两在止。旦服如枣大含一丸,日三。禁一切杂食。

  又疗三十年咳方紫菀(二两) 款冬花(三两)

  上二味,为散。先食饮服一钱匕,日三,七日愈。(张文仲、《古今录验》、《深师》又疗三十年咳方百部根(三斤)

  上一味,捣取汁,煎之如饴。以温粥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深师》方,白蜜二升,更煎五六沸,服三合,有验。

  又疗久咳不瘥方兔矢(四十九枚) 胡桐律(一分) 砂(三分)

  上三味,捣筛,蜜和为丸。服如梧子三丸,令吐冷物尽则瘥。(并出第十八卷中)

  《延年》疗久咳不瘥方猪肾(一具去脂膜) 椒(二十八颗开口者)

  上二味,取肾一颗,上作十四孔,取椒纳孔中,两肾总着二十八颗了,以水缓煮令熟,割破细切,啖之令尽,有验。(张文仲处,出第五卷中)

  崔氏疗积年咳,喉中哑声方。

  芫花根白皮(六分切,熬令焦黑) 贝母(十二分) 款冬花(六分) 百部根(八分切,熬)杏仁(十分去尖、皮,熬) 皂荚(四分去皮、子,炙) 五味子(六分) 蜈蚣(半枚炙) 桑白上十一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一服五丸,日再服,加至十五丸,煮枣汁送之。(出第六卷中)

  《必效》疗咳嗽积年不瘥者,胸膈干痛不利方。

  紫菀(一大两) 杏仁(四十九枚去两仁、尖、皮,熬) 酥(一大合) 蜜(一大合)

  上四味,紫菀及杏仁各别捣,先煮酥、蜜,搅令和,纳紫菀、杏仁研,破块煎十余沸,药成,出瓷器中。每日空腹服一弹丸,细细含咽之。忌酒、面及猪肉等。凌空道士得此方传,效不复可言。

  又方莨菪(二分以水淘去浮者,水煮令牙出,焙干,炒令黄黑色) 酥(一鸡子许) 大枣(七枚)

  上三味,铛中煎令酥尽,取枣去皮食之,日二。

  又方生姜(五两) 饧(半大升)

  上二味,取姜刮去皮如 子切之。置饧中,微火煎姜使熟,食使尽则瘥。段侍御用之极效。

  又方款冬花上一味,和蜜,火烧。含取烟咽之,三数度则瘥。

  又方取莨菪子三指撮,吞唾咽之,日五六度,光禄李丞自服之,极神效。(并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疗人三十年寒冷咳逆上气。麻黄汤方。

  麻黄(八分去节) 蜀椒(四分汗) 细辛(三分) 本(二分)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两仁者,碎)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忌生菜。

  又许明疗人久咳欲死方取浓榆皮削如指大,去黑,克令如锯,长尺余,纳喉中。频出入,当吐脓血则愈。

  又香豉丸 疗上气,三十年咳气,久寒冷痹,脾中客热变为冷方。

  食茱萸(一两) 甘草(一两) 香豉(二十枚) 细辛 杏仁(去尖、皮、两仁者,熬各一两) 紫菀(二两)

  上六味,捣筛为末,别捣杏仁如膏,乃纳末搅令匀,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

  不知,增之至五丸,暮卧时含十丸,着咽喉中咽之。忌海藻、菘菜、生菜。(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

  久咳坐卧不得方二首

  《集验》疗久患气嗽,发时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呀声气欲绝方。

  麻黄(去节) 杏仁(去尖、皮、两仁者,碎) 紫菀(各三两) 柴胡 橘皮(各四两)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一剂不瘥,频两三剂,从来用甚验。(张文仲同,出第四卷中)

  《备急》疗久咳奔喘,坐卧不得,并喉里呀声气绝方。

  麻黄(去节) 干苏叶 橘皮(各三两) 柴胡(四两) 杏仁(四两去尖、皮、两仁者,碎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两剂必瘥,甚效。(张文仲同,出第三卷中)

  卷第九

  咳嗽短气方七首

  《病源》肺主于气,候于皮毛,气虚为微寒客于皮毛,伤于肺,气不足,则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宜和,得寒则痞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于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伤中咳嗽短气,肠中痛,流饮厥逆,宿食不消化,寒热邪癖,五内不调。肉苁蓉汤方。

  肉苁蓉(五两) 干地黄(四两) 大枣(二十枚擘) 乌头(一两炮) 甘草(炙) 桂心紫菀 五味子(各二两) 生姜 石膏(碎,绵裹)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分为七服,日四夜三。一方用大枣五十枚,水一斗二升,煮取九升。忌海藻、生葱、菘菜、芜荑、猪肉、冷水。

  又疗上气,咽喉窒塞,短气不得卧,倚壁而息,腰背苦痛,支胁满,不能食,面色萎黄。贝母饮方。

  贝母 石膏(绵裹,碎) 桂心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二两) 杏仁(三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生姜(五两) 半夏(五两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葱、饧等。

  又疗咳而不利,胸中痞而短气,心中时悸,四肢不欲动,手足烦,不欲食,肩背痛,时恶寒。海藻汤方。

  海藻(四两) 茯苓(六两) 半夏(五合洗) 五味子(五合) 细辛(二两) 杏仁(五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醋物。(一方有生姜一两,《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五味子汤 疗逆气咳嗽,胸膈中寒热,短气不足方。

  五味子(一两) 前胡(三两) 紫菀 甘草(炙) 桂心 生姜(各二两) 枣(三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绞去滓,服一升,日三夜三。忌生葱、海藻、菘菜。(《广济方》用橘皮,不用茱萸)

  又胡椒理中丸 疗咳嗽逆气,不能饮食,短气方。

  胡椒 荜茇 干姜 款冬花 甘草(炙) 橘皮 高良姜 细辛(各四两) 白术(五两)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菜、海藻、菘菜又泻肺汤 疗咳逆短气方。

  人参(三分) 生姜(四分) 半夏(五分洗) 甘草(四分炙) 橘皮(十二分) 竹叶(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方亦疗霍乱。忌羊肉、饧、海藻、菘菜又疗咳嗽,及短气胁痛。姜椒汤方。

  生姜 椒(去目、汗各一两)

  上二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合。(并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

  九种咳嗽方一首

  《千金》九种气咳嗽欲死,百病方。

  干姜(二分) 半夏(洗) 细辛 紫菀 吴茱萸 芫花 茯苓 甘遂 防葵 甘草(炙)

  人参 乌头(炮) 大黄 葶苈子(熬) 巴豆(去皮、心,熬) 浓朴(炙) 杏仁(去皮、尖、两仁者,熬各一分) 五味子 远志(去心) 枳实(炙) 皂角(去皮、子,炙) 当归 桂心前胡 菖蒲 大戟 蜀椒(各半分) 白薇(三分)

  上二十八味,捣,合蜜丸。先食服如梧子二丸,日三,以知为度。不知,增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酢物、野猪肉、芦笋。(一方无巴豆,有 虫半分。恐非,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

  咳逆及厥逆饮咳方七首

  《病源》咳逆者,是咳嗽而气逆上也。气为阳,流行腑脏,宣发腠理,而气,肺之所主也。咳病由肺虚感微寒所成,寒搏于气,气不得宣胃,逆聚还肺,肺则胀满,气逆不下,故为咳逆。其状咳而胸满气逆,膊背痛,汗出,尻阴股膝 足皆痛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方·导引法》云,先以鼻纳气,乃闭口咳,还复以鼻纳气,咳则愈。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无息,极胀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之,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又云,还向反望侧望,不息七通。疗咳逆胸中病,寒热。(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咳嗽短气不得息,发热,胸苦满,不得饮食。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二两) 桂心 甘草(炙) 细辛(各一两) 干姜(三两) 紫菀(二两一方一两) 大枣(二十枚擘) 麻黄(二两去节)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无干姜,生姜亦得。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葱。(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竹皮汤 主咳逆下血不息方。

  生竹皮(三两) 紫菀(二两) 饴糖(一斤) 生地黄(汁一升)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芜荑。(《深师》同)

  又疗大逆上气,喉咽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方。

  麦门冬(二升去心) 半夏(一升洗) 人参 甘草(各二两炙) 粳米(三合) 大枣(十四枚)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服半升,日三夜一。忌羊肉、饧、海藻、菘菜。(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疗厥逆,脏气有余,寒气虚劳,忧气惊气,其人善悸,胸中或寒,上下无常,多悲伤,流四肢,脐四边,常有核,游肿,大便不利。游气汤方。

  浓朴(四两炙) 人参 甘草(炙) 牡蛎(各二两熬) 茯苓(四两) 桂心 半夏(各一两洗) 栀子(四枚) 生姜(八两) 黄芩(三两)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分服七合,日三夜再服。若腹痛,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良验。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醋物等。

  又疗咳逆上气丸方干姜(四两) 桂心 款冬花(各一两) 附子(四枚炮) 五味子(二两) 巴豆(六十枚老者三十枚,去皮、心,熬)

  上六味,先捣上五味下筛,别捣巴豆如膏,纳药末,以蜜和丸如麻子。以一丸着牙上咀,常暮卧时服亦可,日三服。忌生葱、猪肉、芦笋。

  又小胡椒丸 疗寒冷咳逆,胸中有冷,咽中如有物状,吐之不出方。

  胡椒(五分) 干姜(六分) 款冬花(三分)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米饮服三丸,日再服,以知为度。禁如前法。(并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

  十咳方六首

  《千金》问曰,咳病有十,何谓也?师曰,有风咳,有寒咳,有支咳,有肝咳,有心咳,有脾咳,有肺咳,有肾咳,有胆咳,有厥阴咳。问曰,十咳之证,何以为异?师曰,欲语因咳,言不得终,谓之风咳;饮冷食寒,因之而咳,谓之寒咳;心下坚满,咳则支痛,其脉反迟,谓之支咳;咳引胁下痛,谓之肝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阴,谓之心咳;咳而涎出,续续不止,下引少腹,谓之脾咳;咳引颈项而唾涎沫,谓之肺咳;咳则耳无所闻,引腰并脐中,谓之肾咳;咳而引头痛,口苦,谓之胆咳;咳而引舌本,谓之厥阴咳。夫风咳者下之,寒咳、支咳、肝咳,灸足太冲,心咳灸刺手神门,脾咳灸足太白,肺咳灸手太泉,肾咳灸足太溪,胆咳灸足阳陵泉,厥阴咳灸手太陵。留饮咳者,其人咳不得卧,引项上痛,咳者时如小儿螈 状。夫久咳为水咳而时发热,脉在九菽(一云卒弦)者非虚也,此为胸中寒实所致也,当吐之。咳家其脉弦,欲行吐药,当相人强弱无热,乃可吐耳。(通按:太泉疑太渊)

  又咳家,其人脉弦为有水,可与十枣汤下之。不能卧坐者,阴不受邪故也。

  又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与十枣汤方。

  芫花 甘遂 大戟(并熬等分)

  上三味,捣下筛,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枣十枚,取八合,绞去滓,纳药末。强人取重一钱,羸人半钱匕,顿服之。平旦服而不下者,明旦更益药半钱,下后自补养。(《古今录验》同,此方仲景《伤寒论》方)

  又咳而引胁下痛者,亦十枣汤主之。(用前方)

  又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久极饮过度所致也。其脉沉者,不可发汗。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疗,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也,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土气汗出而咳,属饮家咳,而小便利若失溺,不可发汗,发汗出则厥逆冷。

  又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桂心 干姜 甘草(炙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乃纳诸药,煮得三升,去滓,服一升。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黄;若食饮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六片破;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尖、皮、两仁者,熬。芫花不主利,麻黄止喘,今语反之,疑非仲景意加减。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羊肉、饧。(此本仲景《伤寒论》方)

  青龙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而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可与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等汤主之,治其气冲方。

  茯苓(四两) 桂心(一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以《千金》校之,亦脱此方,今于仲景方录附之)

  冲气则抵,而反更咳胸满者,与茯苓、甘草、五味子,去桂心,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方。

  茯苓(四两) 甘草(炙)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醋等物。

  咳满即止,而复更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纳半夏以去其水方。

  茯苓(四两) 甘草(炙)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饧、酢等。

  水去呕则止,其人形肿,可纳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纳麻黄,乃纳杏仁也。若逆而纳麻黄者,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方。

  茯苓(四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杏仁(半升去尖、皮、两仁者)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菜、羊肉、饧、酢等。

  若面热如醉状者,此为胃中热,上冲熏其面令热,加大黄利之方。

  细辛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茯苓(四两) 五味子 半夏(洗) 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大黄(三两蒸)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菜、饧、醋、羊肉。(并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九

  久咳嗽上气唾脓血及浊涎方五首

  《病源》久咳嗽上气者,是肺气虚极,风邪停滞,故其病积月累年,久不瘥则胸背痛,面肿,甚则唾脓血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肺气不足,咳逆唾脓血,咽喉闷塞,胸满上气,不能饮食,卧则短气。补肺汤方。

  款冬花(三两) 桂心(二两) 钟乳(二两) 干姜(二两) 白石英(二两) 麦门冬(去心四两) 五味子(三两) 粳米(五合) 桑白皮根(一斤) 大枣(一百枚擘)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桑白皮、枣令熟,去滓,纳药煮取二升二合,分三服。忌生葱等。(《千金》同)

  又疗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卧。皂荚丸方。

  长大皂荚(一挺去皮、子,炙)

  上一味捣筛,蜜和。服如梧子一丸,日三夜一,以大枣膏和汤下之。(《千金》、《经心录》、《延年》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一名枣膏丸)

  又疗咳逆上气,吐脓或吐血,胸满痛不能食。补肺汤方。

  黄 (一法五两) 桂心 干地黄 茯苓 浓朴 干姜 紫菀 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远志(去心)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甘草(炙) 钟乳 白石英(各二两) 桑白皮根 人参(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擘)

  上十八味,切,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生葱、醋物。(《千金》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疗寒冷咳嗽,上气胸满,唾腥脓血。四味石钟乳散方。

  钟乳(碎,研) 白 石(炼) 款冬花 桂心(各一分)

  上四味捣,合下筛。以筒吸之如大豆许一匕聚,先食,日三,不知稍增之,数试有验。

  当作七聚遂吸之。忌生葱。(《千金》、《集验》同,出第十九卷中)

  《必效》疗上气唾脓血方灸两乳下黑白际各一百壮,良。(《千金》同)

  卷第九

  咳嗽脓血方一十一首

  《病源》咳嗽脓血者,损肺伤心故也。肺主气,心主血,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伤于阴脉则有血,血与气相随而行,咳嗽极甚,伤血动气,俱乘于肺,以津液相搏,蕴结成脓,故咳嗽而有脓血也。(出第十四卷中)

  《广济》疗瘕 吐脓损肺方。

  人参(二分) 瓜蒂(三分) 杜蘅(五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平旦空腹以热汤服方寸匕,当吐痰水恶汁一二升。吐已,复煮白粥食淡水未尽,停三日,更进一服。忌生冷、油腻、猪、鱼。(《肘后》、《古今录验》用杜蘅三分、人参一分,服一钱匕,出第二卷中)

  《深师》疗咳逆唾脓血。鸡子汤方。

  鸡子(一枚) 甘草(二分炙) 甘遂(一分) 大黄(二分) 黄芩(二分)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鸡子搅令调。尽饮之,良。忌海藻、菘菜又疗伤肺唾血方茅根上一味,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绞取汁饮之。主热渴。(出第四卷中)

  《删繁》疗肺偏损、胸中应肺偏痛,唾血气咳。款冬花散方。

  款冬花 当归(各六分) 桂心 芎 五味子 附子(炮各七分) 细辛 贝母(各四分) 干姜 干地黄(各八分) 白术 甘草(炙) 杏仁(去尖、皮各五分) 紫菀(三分)

  上十四味,捣筛为散。清酒服方寸匕,日二服。忌生葱、生菜、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猪肉、芜荑。(出第五卷中)

  《千金》百部丸 主诸咳不得气息,唾脓血方。

  百部根(二两) 升麻(半两) 桂心 五味子 甘草(炙) 紫菀 干姜(各一两)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日三,以知为度。忌生葱、海藻、菘菜等物。

  又疗肺伤,咳唾脓血,肠涩背气不欲食,恶风,目暗 ,足膝胫寒汤方。

  干地黄(切半升) 桑白皮(切二升) 芎 (切一升) 白胶(五两) 桂心(二尺)

  人参紫菀(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生姜(五两) 饴糖(一升) 大麻仁(一升) 大麦(三升)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麦,滤取一斗,去滓,纳药煎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葱又疗肺病咳嗽脓血,及唾涕血出不止方。

  好酥(五十斤)

  上三遍炼,停凝,当出醍醐。服一合,日三,以瘥止。

  又方三遍炼酥如鸡子黄,适寒温。灌鼻中,日二夜一。

  又疗咳嗽喘息、喉中如有物,唾血方。

  杏仁(二升去尖、皮、两仁者) 猪脂(二合) 糖(一升) 生姜汁(二升) 蜜(一升)

  上五味,先以猪膏煎杏仁黄黑,出以纸拭令净,捣如膏,合煎五物,令可丸。服如杏核,日夜六七,渐加之。(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泻肺汤 疗肺中脓咳唾血,气急不安卧方。

  芎 麻黄(去节) 细辛 椒(去目、闭口,汗) 当归(各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微汗或吐脓血。忌生菜。(一方有生姜一两)

  又羊肺汤 疗咳昼夜无闲,息气欲绝,肺伤唾血方。

  钟乳(五两) 牡蛎(熬) 桂心(六两) 射干 桃仁(去尖、皮) 贝母 橘皮 百部根五味子(各三两) 生姜(六两) 白石英 半夏(洗各五两) 款冬花 甘草(炙) 浓朴(炙各二两) 羊肺(一具)

  上十六味,切,先以水二斗三升,煮羊肺,取一斗,去肺,纳诸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九

  久咳嗽脓血方四首

  《病源》久咳嗽脓血者,肺感于寒,微则成咳嗽,咳嗽极甚,伤于经络,血液蕴结,故有脓血,气血俱伤,故连滞积久,其血黯瘀与脓相杂而出也。(出第十四卷中)

  《广济》疗积年咳嗽脓血方。

  莨菪(二升) 大枣(一百颗青州者)

  上二味,以水三大升,取马粪烧火煎熟之,候令汁尽取枣,早晨服一枚,日中一枚,日暮一枚,不觉渐加,口干胸热则以为度,不吐不利。忌并如前法。

  又疗咳经年不瘥,气喘欲绝,伤肺见血方。

  桑白皮(切五合) 白羊肺(一具切) 芍药(十分) 款冬花(六分) 茯苓(十一分) 贝母(十二分) 麦门冬(六分) 杏仁(六分去尖、皮,熬为脂) 升麻(十二分) 生地黄汁(一升)

  黄芩(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杏仁脂、地黄汁、蜜等,微火上煎如鱼眼沸,搅勿停手,取二升二合煎成,净绵夹布滤。每食后含一合,日夜三四度,老小以意减之,微暖含之佳。忌生冷、油、醋、面、鱼、KT 、芜荑。(并出第二卷中)

  《深师》疗咳逆,气喘不息,不得眠,唾血呕血,短气连年。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十八分) 紫菀(十二分) 杏仁(八分去尖、皮、两仁者,熬) 香豉(十分熬)

  心干地黄(各三上十一味,捣筛,蜜和如弹丸。含稍稍咽汁,日四夜再,神良。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鲤鱼。(出第十八卷中)

  《近效》疗久咳兼唾血方。

  白前(三两) 桑白皮 桔梗(各二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顿服,若重者十数剂。忌猪肉、海藻、菘菜。(李子剑方)

  卷第九

  咳嗽唾粘方二首

  《广济》疗肺热咳嗽,涕唾多粘。甘草饮子方。

  甘草(六分炙) 款冬花(七分) 豉心(一合) 生麦门冬(八分去心) 葱白(一握) 槟榔(十颗合子,碎) 桔梗(六分) 地黄汁(半升)

  上八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绞去滓,下地黄汁,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不利。忌生菜、热面、炙肉、海藻、菘菜、鱼、KT 、粘食、猪肉、芜荑。(出第二卷中)

  《延年》紫苏饮 疗咳嗽短气,唾涕稠,喘乏,风虚损,烦发无时者,宜服此方。

  紫苏 贝母(各二两) 紫菀(一两) 麦门冬(一两去心) 枣(五枚擘) 葶苈子(一两熬令黄,别捣) 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四服,每服如人行七里。禁猪、鱼、肉、KT、海藻、菘菜。(出第五卷中)

  卷第九

  许仁则疗咳嗽方一十二首

  许仁则论,咳嗽病有数种,有热嗽,有冷嗽,有肺气嗽,有饮气嗽。热嗽者,年少力壮,体气充满,将息伤热,积热所成,故致热嗽,此但食饮取冷,兼以药压之自歇。冷嗽者,年衰力弱,体气虚微,如复寝食伤冷,故成冷嗽,此亦但将息以温,兼进温药则当平复。肺气嗽者,不限老少,宿多上热,后因饮食将息伤热,则常嗽不断,积年累岁,肺气衰便成气嗽,此嗽不早疗,遂成肺痿,若此将成,多不救矣。饮气嗽者,由所饮之物,停澄在胸,水气上冲,冲入于肺,肺得此气,便成嗽,久而不除,渐成水气,若作此病,亦难疗之。热嗽之状,更无其余,但遇于热便发此者,宜合生地黄等七味汤服之方。

  生地黄(一升切) 生姜(二合切) 桑白皮根(切一升) 射干(切二升) 干葛(切六合) 紫苏(三合) 竹沥(一升)

  上药细切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竹沥搅调。每食后良久则服之,分一剂作四服。若觉可则重合服之,病轻者三数剂则瘥。忌芜荑。

  又依前生地黄等七味饮,虽得暂瘥,于后还发,宜合紫菀等十味丸方。

  紫菀(五分) 桑白皮(六合) 射干(四两) 百部根(五两) 麻黄(二两去节) 干葛(五两) 地骨皮 升麻(各四两) 干地黄(六两) 芒硝(六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竹沥下之,初服十五丸,日再服,稍稍加至三十丸。忌芜荑。

  又冷嗽之状,但遇诸冷,此疾便发,有如此者,宜合大枣等七味汤主之方。

  大干枣(三十枚擘) 桂心(四两) 杏仁(一百枚去尖、皮、两仁,研) 细辛(五两) 吴茱萸 当归(各三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温分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服一剂觉得力,至三四剂亦佳,隔三四日服一剂。此汤原欠一味。忌生葱、生菜。

  又依前大干枣汤服之虽可,未能断其根,遇冷便发,宜合当归等十味丸服之方。

  当归(切) 细辛 甘草(炙各五两) 桂心 吴茱萸 人参(各三两) 蜀椒(三合汗) 橘皮干姜(各四两) 桑白皮(八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煮干枣饮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三十丸,如梧子。服此丸经三五日觉热,每服药后,良久吃三数口,粥食压之。岂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又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其状不限四时冷热,昼夜嗽常不断,唾白如雪,细沫稠粘,喘息气上,乍寒乍热,发作有时,唇口喉舌干焦,亦有时唾血者,渐觉瘦悴,小便赤,颜色青白毛耸,此亦成蒸。有此状者,宜合白前等七味汤服之,兼有麻黄等十味丸、桑白皮等十味煎。

  又肺气嗽经久有成肺痈者,其状与前肺痿不多异,但唾悉成脓,出无多少,有此病者,于白前汤中加半夏五两,黄 三两,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于麻黄丸中加黄 五两,苦参六两,芍药三两,于桑白皮煎中加黄 切三升,共桑白皮、地骨皮同煎,又加水三升同煎,忌羊肉、饧。

  白前汤方白前(三两) 桑白皮(三两) 生地黄(一升) 茯苓(五两) 地骨皮(四两) 麻黄(二两去节) 生姜(六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加竹沥五合。分温四服,食后服之,昼三夜一。觉得力,重合服五六剂佳,隔三日服一剂。忌醋、芜荑。

  又依前白前等七味汤虽服觉可。根本未除,宜合麻黄等十味丸服之方。

  麻黄(二两去节) 白前(二两) 桑白皮(六两) 射干(四两) 白薇(三两) 百部根(五两) 干地黄(六两) 地骨皮(五两) 橘皮(三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煮桑白皮饮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稍加至十五丸,丸如梧子大。本欠一味,忌芜荑。

  又凡病在胸膈上者,宜饱满而在夜,肺既居上,此是病在上,已昼,服丸,夜无凭准,宜合桑白皮汁等十味煎,每夜含咽之方。

  桑白皮(切一升) 地骨皮(切三升)

  二味用水七升熟煎,取三升汁,去滓,澄清。

  生地黄汁(五升) 生麦门冬(汁二升) 生姜(汁一升) 竹沥(三升) 生葛根汁(三升)

  白蜜(一升) 牛酥(三合) 大枣膏(一升)

  上八味,先于微火上取生地黄汁以下、生葛汁以上,和煎减半,则纳桑白皮等二物汁和煎之,三分减一,则纳酥、蜜、枣膏搅之,勿停手,得如稠饴状,煎成讫,置别器中。服之,每夜欲卧时,取一胡桃大含之,细细咽汁,稍加至鸡子大,欲昼日间丸服亦得。忌芜荑。

  又饮气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亦不限四时,昼夜嗽不断,遇诸动嗽物,便致困剧,甚者乃至双眼突出,气即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 沫,无复穷限,气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有如此者,宜合细辛等八味汤、葶苈子十五味丸服之方。

  细辛 半夏(洗) 桂心 桑白皮(各五两) 干姜 当归(各四两) 芒硝(六两) 杏仁(六合去尖、两仁者,研)

  上药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当得快利后,好将息,经三四日,合丸服之。忌生葱、生菜、羊肉、饧。

  丸方葶苈子(六合熬) 细辛 五味子(各五两) 干姜 当归(各四两) 桂心 人参 丁香大黄 商陆根(各三两) 橘皮(四两) 桑白皮(六两) 皂荚肉(二两炙) 大腹槟榔(二十枚)

  麻上药捣筛,蜜和丸。煮桑白皮饮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十五丸,如梧子大。若利则减,秘则加,以大便通滑为度,时时得鸭溏亦佳。忌生葱、生菜。

  又依前细辛等八味汤、葶苈子等十五味丸,不觉可,渐成水病,余一如前况,更加大小便秘涩,头面身体浮肿,宜合大干枣三味丸服之方。

  大枣(六十枚擘,去核) 葶苈子(一升熬)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熬)

  上药合捣,令如膏,可作丸,如硬燥不相着,细细下蜜作丸。依前以桑白皮饮下之,初服七八丸,日再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为度,病重者时令鸭溏佳。亦有以前三味煮汤服之又依前大枣等三味丸服,虽觉气暂歇,然病根深固,药力微弱,且停服大枣丸,合巴豆丸五味细细服之,荡涤宿病方。

  巴豆(仁二十枚熬,去心、皮) 杏仁(一百颗去尖、皮、两仁者,熬) 牵牛子(五合熬) 葶苈子(六合熬) 大枣(六十枚擘,去核)

  上药合捣,一如前大枣丸法。还以桑白皮饮下之,服三四丸,日再服。如利即减,秘即加,常以大便调为候,病甚时时取鸭溏亦佳。忌芦笋、野猪肉。(吴升同,出下卷中)

  卷第九

  杂疗咳嗽方三首

  《古今录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嗽也。邪客于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者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仲介介如鲠状,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则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便咳剧。脾咳经久不已,则传入胃,其状咳即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痛,不能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又非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又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又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又疗咳嗽上气,时时呕白唾沫数十岁者方。

  吴茱萸 五味子 大黄 桂心 甘草(炙) 细辛 人参 紫菀 款冬花各一两 大戟竹茹各三分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亦疗阴冷咳,至良。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葱。(《深师》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深师》疗诸咳,心中逆气,气欲绝。杏仁煎方。

  杏仁(四两去尖、皮,末) 猪膏(二斤) 白蜜(二升) 生姜汁(三升)

  上四味,着铜器中,于微火上先煎姜汁,次纳蜜膏令如饧,置器着地,乃纳杏仁末,复令得一沸,煎成。服如枣大一丸含之,日三,不知,稍稍增之。

  又疗气上迫满,或气不通,烦闷喘呕。苏子汤方。

  苏子(一升) 干姜(三两) 半夏(四两洗) 桂心 人参(各一两) 橘皮 茯苓(各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六两,加黄芩二两。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酢等物。(并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十

  肺痿方一十首

  《千金》论曰,寸口脉数,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出,何也?师曰,此为肺痿之病。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病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脉不出,而反发汗,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唾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亦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则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甚则脉浮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师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饮水者,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出第十七卷中)

  仲景《伤寒论》疗肺痿吐涎唾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冷,必眩,甘草干姜汤主之,以温其脏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二服,服汤已,小温覆之,若渴者属消渴。

  忌海藻、菘菜。

  又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地黄(一斤) 阿胶(三两炙) 大麻子仁(半升) 大枣(四十枚) 麦门冬(半斤去心) 桂心(二两)

  上九味,切,以美酒七升,水八升,相和,先煮八味,取四升,绞去滓,纳胶上,微火烊销。温服七合,日三夜一。(并出第八卷中)

  《肘后》疗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渴者方。(一云不渴)

  生天门冬(捣取汁一升) 酒(一升) 饴糖(一斤) 紫菀(末四合)

  上四味,合铜器中,于汤上煎可丸。服如杏仁一丸,日三。忌鲤鱼。(《范汪》、《经心录》同,出第一卷中)

  《集验》疗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一云不渴)

  生姜(五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仲景《伤寒论》、《备急又疗肺痿,咳嗽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渴方。(一云不渴)

  生姜(五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一方干姜三两,代生姜。忌海藻、菘菜。(文仲、《千金》、《古今录验》同,《深师》云温脾汤,《范汪》亦同)

  又疗肺痿,时时寒热,两颊赤,气急方。

  童子小便,每日晚取之,去初末少许小便,可有五合,取上好甘草,量病患中指节,男左女右,长短截之,炙令熟,破作四片,纳小便中,置于闲净处露一宿,器上横一小刀,明日平旦去甘草。顿服之,每日一剂。其童子勿令吃五辛。忌海藻、菘菜、热面。(并出第四卷中)

  《删繁》疗虚寒喘鸣多饮,逆气呕吐。半夏肺痿汤方。

  半夏(一升汤洗) 母姜(一斤) 橘皮(一斤) 白术(八两) 桂心(四两)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忌羊肉、饧、桃、李、雀肉、生葱。(一方有桑白皮切一升)

  又疗凡虚寒肺痿喘气。干地黄煎方。

  干地黄(五两) 桑根白皮(切二升) 芎 (五两) 桂心 人参(各三两) 大麻仁(一升炒)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大麻仁煎数沸,分三服。忌生葱、芜荑。(并出第二卷中)

  《千金》疗肺痿,涎唾多出,心中温温液液。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炙)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忌海藻、菘菜。(《范汪》同)

  又疗肺痿吐涎沫。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桂心(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皂荚(一挺去皮、子,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葱、海藻、菘菜。(《范汪》、《经心录》同,并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十

  肺气客热方二首

  《延年》百部根饮 主肺气客热,暴伤风寒,因嗽不安方。

  百部根(一两半) 天门冬(二两去心) 紫菀(一两半) 贝母 干葛 白前 橘皮(各一两) 生姜(二两) 葱白(切三合) 豉(三合)

  上十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疏数任情,亦可分为四服,欲间食亦得。禁生冷、鲤鱼、蒜。(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疗肺客热,并肝心家气。人参汤方。

  桂心 甘草(炙各三两) 人参 干姜 防风(各二两) 白术(一两半)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宜温。忌桃、李、雀肉、生葱、海藻、菘菜。(出第二十一卷中)

  卷第十

  肺热兼咳方七首

  《删繁》疗肺热,气上咳,息奔喘。橘皮汤方。

  橘皮 杏仁(四两去尖、皮) 柴胡 麻黄(去节各三两) 干苏叶(二两) 母姜(四两去尖) 石膏(八两)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黄两沸,除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再服。(母姜,《千金》云宿姜,《千金》同,出第五卷中)

  《千金》疗肺热闷不止,胸中喘急,惊悸,客热来去欲死,不堪服药,泄胸中喘气方。

  桃皮(一斗) 芫花(一斗)

  上二味,以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以故布手巾纳汁中。薄胸,温四肢,不盈数日即歇。

  又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肺热实也。

  又疗肺热实,胸凭仰息,泄气除热汤方。

  枸杞根皮(二升) 白前(三两) 石膏(八两碎,绵裹) 杏仁(三两去尖、皮,研)

  橘皮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更煮两三沸,分三服。忌桃、李、雀肉等。

  又疗肺热,言音喘息短气,好唾脓血方。

  生地黄(切二升) 石膏(八两) 淡竹茹(如鸡子大一枚) 杏仁(四两去尖、皮,研) 羚羊角(屑三两) 芒硝(三两) 赤蜜(一升) 麻黄(五两去节) 升麻(三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忌芜荑。(出第十七卷中)

  《延年》天门冬煎 主肺热兼咳,声不出方。

  生天门冬(汁一升) 橘皮(二两) 生地黄(汁五升) 白蜜(五合) 牛酥(三合)

  白糖(五两) 杏仁(一升去尖、皮) 贝母 紫菀 通草(各三两) 百部根 白前 甘草(炙各二两)

  人参(上十四味,切,以水六升,煮贝母等药,取二升五合,去滓,纳天门冬、地黄汁,煎可减半,纳酥、蜜、生姜等,煎令可丸。稍强取如鸡子黄大含咽之,日四五度。忌鲤鱼、芜荑、海藻、菘菜等。(张文仲处)

  又地黄麦门冬煎 主肺热兼咳方。

  生地黄汁(三升) 生麦门冬(三升) 生姜汁(一合) 酥(二合) 白蜜(二合)

  上五味,先煎地黄、麦门冬、姜汁等,三分可减一分,纳酥、蜜,煎如稀饧,纳贝母末八分、紫菀末四分,搅令调。一服一匙,日二服,夜一服。忌芜荑。

  又天门冬煎 主肺间热咳,咽喉塞方。

  天门冬(三两去心) 麦门冬(二两去心) 款冬花(一两) 贝母(一两) 紫菀(二两) 茯苓(二两) 升麻(二两) 生姜(汁三升) 蜜(一升) 酥(一合) 地黄(汁三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七物,取一升,去滓,纳生姜、地黄汁煮取一升,纳蜜、酥于银器中,加汤上煎令成丸。一服如弹丸一枚,含咽,日夜三五丸。忌醋物、芜荑、鲤鱼等。(颜仁楚处)

  又羚羊角饮 主肺热,胸背痛,时时干咳,不能食方。

  羚羊角(屑二两) 贝母 生姜 茯苓(各三两) 橘皮 人参 芍药(各二两)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八九里久更服。

  禁生冷、蒜、面、醋。(并出第五卷中)

  卷第十

  肺虚寒方三首

  《删繁》疗肺虚寒,疠风所伤,声音嘶塞,气息喘惫,咳唾。酥蜜膏酒,止气咳通声方酥 崖蜜 饴糖 生姜(汁) 生百部(汁) 大枣肉(研为脂) 杏仁(去皮、尖) 甘皮(五具末)

  上八味,合和,微火煎,常搅,三上三下约一炊久,姜汁并百部汁各减半,停下。温清酒一升服方寸匕,细细咽之,日夜三。(《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千金》疗肺虚寒疠风伤,语音嘶塞,气息喘惫嗽唾方。

  猪KT (三具) 大枣(一百枚去核) 好酒(五升)

  上三味,以酒渍二味,秋冬七日,春夏三日,生布绞去滓,二七日服尽。忌盐。无猪KT,以羊KT 代。(《肘后》、张文仲、《备急》同,出第十八卷中)

  又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津液,病名曰肺虚寒也。

  又疗肺虚寒则声嘶伤语言,用力战掉,缓弱虚瘠,风入肺。防风散方。

  防风 独活 芎 秦椒(汗) 黄 (各七分) 附子(炮七分) 干姜(七分) 石膏(研)

  心山药 杜仲人分)

  上二十四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生菜。(一方无石膏、当归,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十

  肺气不足口如含霜雪方四首

  《广济》疗肺气不足,寒从背起,口如含霜雪,语无声音,剧者吐血苦寒。五味子汤方五味子(三两) 大枣(五十枚擘) 桑根白皮(一升) 本(二两) 钟乳(三两)

  款冬花(二两) 鸡苏(二两)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进一服。忌猪、鱼、炙肉、热面、陈臭等物。(此方甚良)

  又疗肺气不足,逆气胸满,上迫喉咽,闭塞短气,连唾相属,寒从背起,口如含霜雪,语无音声,剧者唾血腥臭,或歌或哭,干呕心烦,耳闻风雨声,皮毛悴,面白。紫菀汤方。

  紫菀 五味子 生姜(合皮切) 白石英(研,绵裹) 款冬花 桂心 人参(各二两)

  钟乳(研,绵裹) 麦门冬(去心) 桑根白皮(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擘) 粳米(一合)

  上十二味,切,水一斗五升,先煮桑根白皮、粳米取九升,去滓,纳诸药,煎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久。忌生葱、热面、炙肉。(《深师》、《千金》无紫菀、人参,并出第二卷中)

  《深师》疗肺气不足,逆满上气,咽喉中闭塞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言失声,甚者吐血。补肺汤方。

  五味子(三两) 干姜(二两) 款冬花(二两) 桂心(一尺) 麦门冬(一升去心)

  大枣(一百枚擘) 粳米(二合) 桑根白皮(一斤)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枣并桑白皮、粳米五沸,后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葱。(《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

  《集验》补肺汤 疗肺气不足,咳逆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语无音声而渴,舌本干燥方。

  五味子 白石英(研,绵裹) 钟乳(同上) 桂心 橘皮 桑根白皮(各三两) 粳米(二合) 茯苓 竹叶 款冬花 紫菀(各二两) 大枣(五十枚) 杏仁(五十枚去两仁、尖、皮)

  苏子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枣、粳米熟,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分三服,日再夜一。忌大酢、生葱。(《千金》同,出第四卷中)

  卷第十

  肺胀上气方四首(五法)

  《广济》疗患肺胀气急,咳嗽喘粗,眠卧不得,极重,恐气欲绝。紫菀汤方。

  紫菀(六分) 甘草(八分炙) 槟榔(七枚) 茯苓(八分) 葶苈子(三合炒末,汤成下)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四五里久进之,以快利为度。忌生葱、菜、热面、海藻、菘菜、大醋、蒜、粘食。(出第二卷中)

  仲景《伤寒论》,肺胀者,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以心下有水。宜服小青龙汤加石膏主之方。

  麻黄(三两去节) 五味子(半升) 石膏(绵裹) 干姜 芍药 细辛(各三两) 桂心甘草(各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强人一升,瘦人及老小以意减之,日三夜一。忌生葱、生菜、海藻、菘菜、羊肉、饧等。

  又肺胀者,病患喘,目如脱状,脉浮大也。肺胀而咳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方。

  大枣(十五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 麻黄(六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先煮麻黄三二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八合,日三。不知,更作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饧。(并出第十八卷中)

  《深师》疗咳而上气,肺胀,其脉浮,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设若有实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龙汤方。(用前仲景方)

  《千金》疗肺胀,咳嗽上气,咽燥脉浮,心下有水。麻黄汤方。

  麻黄(去节) 芍药 生姜(五两) 细辛 桂心(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石膏(四两)

  五味子(半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葱、羊肉饧、生菜。(《集验》同,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十

  肺气积聚方二首

  《救急》疗肺气积聚,心肋下满,急发即咳逆上气方。

  麻黄(三两去节) 杏仁(去双仁、尖、皮) 柴胡 生姜 半夏(洗十遍) 葶苈子(熬,研如脂各四两) 干枣(十二枚擘) 槟榔(十枚)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八九里久。

  七日忌食生冷、猪、鱼、羊肉。此方服一剂讫,将息满七日,则服后方。忌羊肉、饧。

  又方茯苓 干苏茎菜 橘皮 麻黄(各三两) 杏仁(去尖、皮、两仁者) 柴胡 生姜(各四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八九里久。禁酢物、蒜、热面、猪肉。五日服一剂。(并出第六卷中)

  卷第十

  肺痈方九首

  《千金》论曰:病咳唾,其脉数,实者属肺痈,虚者属肺痿。咳而口中自有津液,舌上苔滑,此为浮寒,非肺痿也。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也。问曰,病者咳逆,师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后终吐脓死。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唾而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已成则难治。寸口脉数,趺阳脉紧,寒热相搏,故振寒而咳。趺阳脉浮缓,胃气如经,此为肺痈。趺阳脉浮缓,少阴微紧,微为血虚,紧为微寒,此为鼠乳,其病属肺也。问曰,振寒发热,寸口脉滑而数,其人饮食起居如故,此为痈肿病,医反不知,而以伤寒治之,应不愈也。何以知有脓?脓之所在,何以别知其处?师曰,假令在胸中者为肺痈,其脉数,咳唾,设脓未成,其脉自紧数,紧去但数,脓为已成也。(出第十七卷中)

  仲景《伤寒论》:咳,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者,肺痈也。桔梗白散主之方。

  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研作脂)

  上三味,捣筛。强人饮服半钱匕,羸人减之。若病在膈上者必吐,膈下者必利。若利不止者,饮冷水一杯则定。忌猪肉、芦笋等。(出第十八卷中)

  《集验》疗胸中满而振寒,脉数,咽燥而不渴,时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粳米粥,是为肺痈。桔梗汤方。

  桔梗(二两《千金》古今方云用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再服,朝暮吐脓血则瘥。(张文仲、《千金》、《备急》、《古今录验》、《范汪》同,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出第四卷中)

  《千金》疗咳有微热,烦满,胸心甲错,是为肺痈。黄昏汤方。

  黄昏(手掌大一枚即合欢木皮)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得一升,分再服。(《范汪》同)

  又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兼疗胸胁胀满,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方。

  葶苈(三熬令色紫)

  上一味,捣,令可丸,以水三升,煮擘大枣二十枚,得汁二升,纳药如弹丸一枚,煎取一升,顿服。(《古今录验》、《删繁》、仲景《伤寒论》、《范汪》同,并出第十七卷中)

  《备急》疗肠痈、肺痈方。

  升麻 白蔹 漏芦 芒硝(各一两) 黄芩 枳实(炙) 连翘 蛇衔(各三两) 栀子(二十枚擘) 蒴 根(四两)

  上十味,捣令细,以水三升,渍经半日,以猪脂五升,煎令水竭。去滓敷之,日三。若交急合水煎。(出第四卷中)

  《古今录验》疗肺痈方。

  薏苡仁(一升) 醇苦酒(三升)

  上二味,煮取一升,温令顿服,有脓血当吐。(《范汪》、《经心录》同)

  又疗肺痈。苇茎汤方。

  锉苇(一升) 薏苡仁(半升)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瓜瓣(半升)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苇令得五升,去滓,悉纳诸药,煮取二升,分再服,当吐如脓。(仲景《伤寒论》云苇叶切二升,《千金》、《范汪》同,《千金》云苇茎二升,先以水二斗煮五升)

  又疗肺痈,经时不瘥。桔梗汤方。

  桔梗(三升) 白术(二两) 当归(一两) 地黄(二两) 甘草(炙) 败酱 薏苡仁(各二两) 桑白皮(一升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大豆四升,取七升汁,去豆,纳清酒三升,合诸药煮之,取三升,去滓,服六合,日三夜再。忌猪肉、芜荑、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等。

  又疗肺痈。生地黄汁汤方。

  生地黄汁(一升) 当归 甘草(炙) 白石英(绵裹) 人参(各一两) 附子(二分炮) 白小豆(三十颗) 白鸡一头(男用雌,女用雄,疗如食法,一作雉)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鸡,取七升汁,去滓,纳地黄汁诸药等,煮取三升,去滓,分服六合,日三夜二。忌芜荑、海藻、菘菜、冷水、猪肉等。(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卷第十

  大肠论二首

  《千金》论曰:大肠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以为候也。肺所以合气于大肠者,大肠为行道传泻之腑也,号监仓掾,重二斤十二两,长一丈二尺,广六寸,脐右回叠积还反十二曲,贮水谷一斗二升,主十二时,定血脉和利精神。又曰,肺前受病,移于大肠,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则遗失便利。肺应皮,皮浓即大肠浓,皮薄即大肠薄,皮缓腹裹大者,大肠缓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删繁》同)

  又扁鹊云:大肠绝不疗,何以知之?泄痢无度,痢绝则死。实即肠热,热则胀满不通,口为生疮,食下入肠,则肠实而胃虚,下胃则胃实而肠虚。所以实而不满,乍实乍虚,乍来乍去,虚则伤寒,寒则肠中雷鸣,泄青白之痢,而发于气水,根在大肠。大肠有寒, 溏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状。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肠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也,大肠胀鸣而痛,肠寒即泄食不化。(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十

  大肠热实方三首

  《千金》: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肠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名曰大肠实热也。

  又疗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为生疮。生姜泄肠汤方。

  生姜 橘皮 青竹茹 白术 黄芩 栀子(各三两) 桂心(一两) 生地黄(十两) 茯苓上十一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生葱、芜荑、海藻、菘菜、醋物、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八卷中)

  《删繁》疗肺脉厥逆大于寸口,主大肠热咳上气,喘鸣心烦。麻黄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芍药 生姜 半夏(洗十遍) 细辛 五味子(各三两) 桂心(二两)

  石膏(八两)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黄七八沸,去沫,次下诸药,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生菜等。

  又疗大肠热甚,胁满掌中热。淡竹叶饮,泄热气方。

  淡竹叶(切三升) 橘皮(三两) 干苏叶(三两) 白术(四两) 甘草(一两炙) 葱白(切一升) 桂心(一两) 石膏(六两碎) 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叶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诸药,煮取三升,绞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纳芒硝三两。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葱。(并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

  大肠虚寒方三首

  《千金》: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干,目急善惊,泄白,名曰大肠虚寒也。

  又疗大肠虚寒,痢下青白,肠中雷鸣相逐。黄连补汤方。

  黄连(四两) 茯苓(四两) 芎 (三两) 醋石榴皮(四枚) 地榆(五两) 伏龙肝(如鸡子大一枚)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龙肝屑搅调,分三服。忌猪肉、冷水、大醋。(出第十八卷中)

  《删繁》疗大肠虚寒,欠 咳气短,少腹中痛。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七分) 桂心 五味子(各六分) 干姜 芎 甘草(炙各五分) 附子(四分炮) 桔梗(四分) 苏子(五合熬) 蜀椒(一升) 百部汁(七合) 白蜜(一升) 干枣(五十枚去皮) 姜汁(一升)

  上十四味,细捣为末,将姜、蜜汁和,微火上煎,取为丸如梧子。每服温酒下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

  皮虚实方二首

  《删繁》论曰:夫五脏六腑者,内应骨髓,外合皮毛肤肉。若病从外生,则皮毛肤肉关格强急,若病从内发,则骨髓疼痛。然阴阳表里,外皮内髓,其病源不可不详之也。皮虚者寒,皮实者热,凡皮虚实之应,主于肺大肠,其病发于皮毛,热即应脏,寒即应腑。(《千金》同,出第三卷中)

  《千金》疗皮虚,主大肠病,寒气关格。蒴 蒸汤方。

  蒴 根叶(切三升) 桃皮叶(锉三升) 菖蒲叶(锉三升) 细糠(一斗) 秫米(五升)

  上五味,以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大盆器贮于上,作小竹床子罩盆,人身坐床中,四面周回将席荐障风,身上以衣被盖覆。若气急时开孔对口泄气,取通身接汗,可作两食久许,如此三日。若盆里不过热,盆下安炭火也。非惟疗寒,但是皮肤下一切劳冷,并皆疗之。忌羊肉、饧。(《删繁》同)

  又疗皮实,主肺病热气。栀子煎方。

  栀子 枳实(炙) 大青 杏仁(去两仁、尖、皮) 柴胡 芒硝(各三两) 生地黄(切一升) 石膏(八两) 淡竹叶(切一升) 生玄参(五两)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下芒硝,分三服。忌芜荑。(《删繁》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十

  上气方九首

  《广济》疗上气方。

  葶苈子(五合熬紫色,别捣如泥) 桑根白皮(切) 大枣(二十枚擘)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绞去滓,纳葶苈子泥如枣大煮之,三分减一,顿服,以快利为度。忌如药法。(出第二卷中)

  《肘后》主上气方。

  灸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空间即灸一处,随年壮。秘方。(《深师》、《千金翼》、文仲同,出第三卷中)

  《千金》疗上气方。

  上酥(一升) 独头蒜(五颗去皮,先以酥煎蒜,蒜黄出之) 生姜汁(二合)

  上三味,同煎使熟,空腹服一寸匕,温服之。忌热面。

  又方芥子(三升)

  上一味,末之,蜜和为丸。寅时井花水服如梧子七丸,日二服。散亦佳。禁如药法,尤忌油、面等。(并出第十七卷中)

  《必效》疗上气方。

  半夏(洗) 茯苓(各四两) 橘皮 白术(各三两) 生姜(五两) 槟榔(十颗)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渍一宿,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更加甘草(三两)、人参(二两)、前胡(二两)、紫苏(一两)。忌羊肉、饧、桃、李、雀肉、醋物。(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温中汤 疗上气方。

  甘草(三两炙) 桂心(四两) 生姜(一斤)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半,煎取三升,分五服。忌生葱、海藻、菘菜。

  又昆布丸 疗胸满上气方。

  大黄 硝石 海藻(洗) 水银(各一两) 昆布(三两洗) 苦瓠瓣(四十枚) 葶苈(半升熬) 通草(二分) 桃仁(五十枚熬)

  上九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子许。先食服三丸,日再服。

  又已试鲤鱼汤 疗上气方。

  杏仁(熬) 贝母 桂心(各三两) 橘皮 人参 甘草(炙) 浓朴(炙) 麻黄(去节) 茯苓胡麻 白前(各二两) 鲤鱼(五斤) 生姜(六两) 半夏(五两洗)

  上十四味,切,先以水二斗,煮鱼得一斗二升,去鱼纳药,煎取三升二合,分四服,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醋物、羊肉、饧、生葱等物。

  又上气。二物散。(本司马大将军方)

  麻黄(一斤去节) 杏仁(一百枚)

  上药各别捣,合和下筛为散。上气发时,服方寸匕,可至三方寸匕,以气下为候,不必常服。(《深师》疗上气兼咳,《范汪》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十

  卒上气方六首

  《深师》疗卒上气,胸心满塞。半夏苏子汤方。

  半夏(五两洗) 苏子(一升) 生姜(五两) 大枣(四十枚擘) 橘皮 桂心(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七味,切,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气即下。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

  又疗卒急上气,胸心满。竹 下气汤方。

  生甘竹 (一虎口) 石膏(一两) 生姜 橘皮(各三两) 甘草(三两炙)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竹 取四升半,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分二服。此方疗忽上气不止者,服两三剂瘥。忌海藻、菘菜。(并出第十八卷中)

  《备急》葛氏疗卒上气,鸣息便欲绝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 生姜(切半升) 吴茱萸(半升)

  上三味,切,以酒五升,煮三沸,去滓,尽令服之,入口则愈。(《千金》秘方)

  又方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古今录验》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八合。

  忌海藻、菘菜。瘥后,欲令不发者,更取二味,并熬杏仁五十枚,捣筛,蜜和丸,服四五丸,日三。(文仲、《肘后》、《范汪》同)

  又疗卒上气,气不复,报肩息方。

  干姜(三两 咀)

  上一味,以酒一斗渍。服一升,日三服。

  又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心 甘草(炙各一两) 杏仁(如法制)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此二方名小投杯汤。有气疾者亦可为散,将服之。冷多,加干姜三两;淡唾者,加半夏三两。忌海藻、菘菜、生葱。(出第三卷中)

  卷第十

  久上气方四首

  《千金》疗积年上气不瘥,垂死者方。

  莨菪子(熬令色变) 熟羊肺(薄切,曝干,为末)

  上二味各别捣,等分,以七月七日神酢,拌令相着。夜不食,空肚服二方寸匕,须臾拾针两食间,以冷浆白粥二口止之,隔日一服,永瘥。三十日内得煮饭汁,作芜菁羹食之,以外一切禁断。(文仲、《肘后》同)

  又疗上气三十年不瘥方大枣(一百枚去核、皮) 豉(一百二十颗) 杏仁(一百粒) 椒(二百粒汗)

  上四味,先捣杏仁,令极熟后,纳枣、椒、豉,更捣作丸,如枣核大。含,稍稍咽之,日三夜一。(并出第十七卷中)

  《近效》疗久上气,气急卧不得方。

  紫苏叶(二两) 生姜 麻黄(去节) 杏仁(各三两) 赤茯苓 桑根白皮 葶苈子(各二两熬) 橘皮(一两半)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先煮麻黄去沫,下诸药和,煮取二升七合,绞去滓,分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久。温服之毕,服后丸。

  又丸方葶苈子(六两熬令紫色)

  上一味,捣如泥,丸如梧子大。每食后以枣饮下十丸,日二服。干枣十颗,擘碎,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用下丸甚效。

  卷第十

  上气胸满方二首

  《古今录验》胡椒丸 疗咳上气,胸满,时复呕沫方。

  胡椒 荜茇 干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桂心 高良姜 人参 款冬花 紫菀 甘草(炙各二两)

  上十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五丸,日二服。不知,增之,以知为度。忌生冷、醋滑、猪、鱼、肉、蒜、桃、李、雀肉、生葱、海藻、菘菜。(出第十九卷中)

  《救急》茯苓人参散 疗上气,胸胁满闷,益心力,除谬忘,永不霍乱,能饮食。此方功力,诸药不逮。有人年四十时,因患积痢,羸惫不能起止,形状如七十老人,服此药两剂,平复如旧,久服延年益寿方。

  茯苓(二斤去黑皮,擘破,如枣大,清水渍经一日一夜,再易水,出于日中,曝干为末)

  人参(七两捣) 甘草(一两炙,切) 牛乳(七升) 白砂蜜(一升五合)

  上五味,以水五升,纳甘草,煮取二升,除甘草澄滤,纳茯苓,缓火煎,令汁欲尽,次纳白蜜、牛乳,次纳人参,缓火煎,令汁尽,仍搅药令调,勿许焦成,日中曝干,捣筛为散,以纸盛之,温乳及蜜汤和吃并得。亦不限多少,夏月水和当 。忌海藻、菘菜、大醋。并是大斗大升大秤两也,此方极验,合数剂立效。(出第六卷中)

  卷第十

  上气咳身面肿满方四首

  崔氏疗肺热而咳,上气喘急,不得坐卧,身面肿,不下食,消肿下气止咳,立验方。

  葶苈子(二十分熬) 贝母(六分) 杏仁(十二分炮) 紫菀(六分) 茯苓 五味子(各六分) 人参 桑白皮(各八两)

  上八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一服十丸,日二服,甚者夜一服,渐渐加至二三十丸,煮枣汁送之。若腥气盛者,宜服此药。若小便不利者,宜服后方。忌酢物。

  又方葶苈子(二十分熬) 杏仁(十二分) 茯苓(六分) 牵牛子(八分熬)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许。每服八丸,日再夜一,渐渐加至二十丸,煮枣汁送之。大忌醋物。

  又疗上气咳嗽,长引气不得卧,或水肿,或遍体气肿,或单面肿,或足肿,并主之方。

  葶苈子(三升微熬)

  上一味,捣筛为散,以清酒五升渍之,春夏三日,秋冬七日。初服如胡桃许大,日三夜一,冬日二夜二,量其气力,取微利为度。如患急困者,不得待日满,亦可以绵细绞即服。

  其葶苈单茎向上,叶端两角,角粗且短。又有一种苟芥草,叶近根下作歧,生角细长,采时必须分别。前件六种病状,发动各不同,始终至困,并归于水,但人腹内有块,及两边皆有者,或当心有块稍肚大者,并是水病。即此药必须得好新熟无灰酒,清者始可用,经日多者恶不堪用。前件病皆是热,服药唯须慎酒、面、生冷、鸡、猪、鱼、肉。大困及不得卧,入口则定,老少任意量力,必须好差平复,始可停药,此方神验。服药如伤多闷乱者,作土浆饮即定。(并出第六卷中)

  《必效》疗上气咳嗽,腹满体肿方。

  取楸叶(三升)

  上一味,煮三十沸,去滓,煎堪作丸如小枣子。以竹筒纳下部,立愈。(出第一卷中)

  卷第十

  上气喉中水鸡鸣方一十二首

  《深师》疗久逆上气胸满,喉中如水鸡鸣。投杯汤方。

  小麦(一升) 麻黄(四两去节) 浓朴(五两) 石膏(如鸡子) 杏仁(五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小麦熟,去麦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咳嗽甚者,加五味子、半夏洗各半升,干姜三累经用甚良。

  又疗上气,脉浮咳逆,咽喉中水鸡鸣,喘息不通,呼吸欲死。麻黄汤方。

  麻黄(八两去节) 射干(二两) 甘草(四两炙) 大枣(三十颗)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三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已用甚良。忌海藻、菘菜等。

  又疗咳逆上气,胸中塞不得息,卧不安席,牵绳而起,咽中如水鸡声。投杯汤方。

  款冬花(二十分) 杏仁(四十颗) 甘草(一两炙) 大枣(二十颗) 桂心(二两)

  麻黄(四两去节) 生姜 半夏(洗各三两) 紫菀 细辛(各一两)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顿服之。一方分再服,卧令汗出,食粥数口,勿饱食,神良。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生菜。

  又疗咳逆上气,燥嗽冷嗽,昼夜甚,喉中水鸡鸣。钟乳丸方。

  钟乳 人参 桂心 干姜(各八分) 附子(炮) 款冬花 细辛(各六两) 紫菀(十分)

  杏仁(四分)

  上九味,捣筛,蜜和。酒服如小豆二丸,日三。不知,稍稍加之。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等物。

  又疗上气咳嗽,喉中水鸡鸣,唾脓血腥臭。麻黄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心(一两) 甘草(炙) 杏仁(去尖、皮各二两) 生姜(八两一方用干姜三两)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已用疗咳唾脓血,喉中腥臭,得力后,长将丸服。忌海藻、菘菜、生葱。

  又疗久咳上气,喉中鸣,昼夜不得卧。贝母散方。

  贝母(三两) 麻黄(去节) 干姜(各二两) 桂心 甘草(炙各一两)

  上五味,捣筛。平旦酒服方寸匕,日二。不知,增之至二匕,大剧可至再服,酒随饮多少。忌海藻、菘菜、生葱等。

  又疗久咳逆上气,体肿,短气胀满,昼夜倚壁不得卧,喉常作水鸡鸣。白前汤方。

  白前(二两) 紫菀 半夏(洗各三两) 大戟(切七合)

  上四味,切,先以水一斗,渍之一宿,明旦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此方四味,《千金方》见水肿咳上气中,《千金》、《古今录验》同,并出第十八卷中)

  《短剧》疗咳逆,喉中如水鸡声。贝母汤方。

  贝母 甘草(炙各二两) 麻黄(去节) 桂心(各四两) 半夏(洗) 干姜(各三两) 杏仁(七十枚)

  上七味,切,以水二斗三升,先煮麻黄得十沸,纳药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古今录验》同)

  又疗咳而上气,咽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二枚) 麻黄(去节) 生姜(各四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八枚洗) 大枣(七枚)

  上九味,切,以东流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菜。(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千金》、《古今录验》同,并出第一卷中)

  《必效》疗病喘息气急,喉中如水鸡声者,无问年月远近方。

  肥皂荚(两挺) 好酥(一两)

  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许,以酥细细涂之,数翻覆,令得所,酥尽止,以刀轻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筋脉,捣筛,蜜和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讫,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时,细细量加,以微利为度,日止一服。忌如药法。(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沃雪汤 疗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方。

  麻黄(四两去节)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桂心 干姜(各一两) 半夏(八枚洗去滑,一方四两)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投杯则卧,一名投杯麻黄汤,令人汗出不得卧,勿怪。亦可从五合,不知稍增,日再。凡煮麻黄,先煎二沸,去上沫,又纳余药。忌生葱、生菜、羊肉、饧。(《集验》、《经心录》、《范汪》同)

  又投杯汤 疗久咳嗽上气,胸中寒冷,不得息食,卧不安席,每牵绳而起,咽中如水鸡声方。

  款冬花(四十颗) 细辛(一两) 紫菀(三两) 甘草(炙) 桂心 麻黄(去节)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半升) 杏仁(四十枚) 半夏(半升洗)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卧,汗出即愈。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羊肉、饧。(并出第九卷中)

  卷第十

  因食饮水上气方四首

  《古今录验》宫泰说,李将军儿得病,喘息甚难,并数上气呼吸,疗之不瘥,遂亡。本由食饼后乃饮水得之,服五味汤不瘥,此辈皆死。是后乃有婢得之,行极而渴饮水多,此为所发起同,与五味汤亦不瘥,然后小瘥,泰因此与三物备急药半钱,吐下得瘥。由此思惟病之所由,以冷水入肺及入肠,寒热不消化,结聚逼迫于胃口,故令其呼吸乏,气息不得下过,谓喘而上气息数也,宜吐下之亦可,与三物瓜蒂散吐之。

  三味备急散 本疗卒死,感忤,宫泰以疗人卒上气,呼吸气不得下,喘逆瘥后,已为常用方。

  巴豆 干姜 大黄上药等分,巴豆小熬,去心、皮,合捣下筛。服半钱匕,得吐下则愈。忌野猪肉、芦笋。(《范汪》同)

  又三味吐散 宫泰以疗上气呼吸喘逆方。

  瓜蒂(三分) 杜蘅(三分) 人参(一分)

  上药捣筛为散。以温汤服一钱匕,老小半之。(《范汪》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肘后》疗大走、马奔走喘乏,便饮冷水、冷冻饮料,因得上气发热方。

  竹叶(三斤) 橘皮(三两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三日服一剂,良。《集验》用竹叶三两。(文仲、《备急》、《范汪》等同)

  又方葶苈子(一两熬,捣) 干枣(四十颗)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枣,取一升,纳葶苈子,煎取五合。大人分一二服,小儿分三四服。(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十

  卒短气方四首

  《肘后》卒短气方。

  捣韭取汁,服一升,立愈。(文仲、《备急》、《千金》同,出第一卷中)

  《千金》疗卒短气方。

  枸杞叶(二两) 生姜(二两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生姜(五两切) 小麦(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紫苏茎叶(切一升) 大枣(二七枚)

  上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亦得。又方加橘皮半两。(并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十

  上气及气逆急牵绳不得卧方八首

  《广济》疗肺气,痰上气急及咳方。

  柴胡(五两) 五味子 橘皮 紫菀 贝母 杏仁(各三两)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炙)

  上九味,细切,捣令极碎。每服取麦门冬一两去心、生姜半两切、竹叶一两半,以水二升五合,先煮麦门冬、生姜、竹叶,有一升五合,纳散二两,煎取一升二合,绞去滓,分二服,平旦空肚服之,一服日晚食消后服之,每日作一剂。忌油、面、猪、犬肉、小豆、粘滑、酸、咸、海藻、菘菜。(出第三卷中)

  《肘后》疗咳上气喘息,便欲绝方。

  末人参,服之方寸匕,日五六。(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上气及诸逆气。神验白前汤方。

  白前(五两) 紫菀 杏仁 浓朴(炙各三两) 半夏(洗) 麻黄(去节各四两) 生姜(一斤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良。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葱、饧又疗肺气不足,咳嗽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食饮,补肺溢汤方。

  苏子(一升) 桑白皮(五两) 半夏(六两洗) 紫菀 人参 甘草(炙) 麻黄(去节) 五味子 干姜 杏仁(去尖、皮、两仁者各一两) 细辛(一两半) 桂心(三两) 款冬花(一两)

  射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生菜。(《千金》同)

  又疗诸咳病,上气胸满,昼夜不得卧,困笃。钟乳丸方。

  钟乳(八分) 干姜(六分) 款冬花 细辛 桑白皮 半夏(洗各四分) 贝母 附子(炮各五分) 蜀上十二味,捣筛,蜜和。服如大豆二丸,日三。忌冷食、猪、羊肉、饧、生菜。(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疗上气不得卧,神秘方。

  橘皮 生姜 紫苏 人参 五味子(各三两)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桔梗,无五味子,出第十七卷中)

  《古今录验》疗积病后暴上气困笃。投杯汤方。

  石膏(四两碎) 甘草(二两炙) 五味子(三两) 大枣(二十枚) 人参 桂心 半夏(洗) 杏仁(各二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生姜(四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六合,日三夜一。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生葱等。

  又疗上气,呼吸牵绳,肩息欲死。覆杯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炙) 干姜 桂心 贝母(各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则愈。有人先有风患,兼有石热,取冷当风,饮酒房室体虚,末春因天行病,至夏中瘥,尚虚,有风热未除,兼药石势过,伤于胃气,因腹胀坚如石,气息不利,因自下,后变四肢肿,游走无定,小便不通,积服利药,忽吐逆不下食,变哕至掣动百脉,状如嘘唏,积日乃变上气,服此方加杏仁二两,与两剂,上气得止。忌海藻、生菜、菘菜。(《范汪》、《经心录》同,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十

  咳嗽上气方七首

  《病源》咳嗽上气者,肺气有余也。肺感于寒,微则成咳嗽。肺主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此为邪搏于气,气拥滞不得宣发,是为有余,故咳嗽而上气也,其状喘咳上气,多涕唾,面目浮肿,则气逆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上气咳嗽。苏子煎方。

  苏子(二升) 生姜(汁二升) 白蜜(二升) 生地黄(汁二升) 杏仁(二升)

  上五味,捣苏子,以地黄、姜汁浇之,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复绞,如此六七过,令味尽,去滓,熬杏人令黄黑,捣令如脂,又以向汁浇之,绢绞取汁,往来六七过,令味尽,去滓,纳蜜,和置铜器中,于重汤中煎之,令如饴,煎成。一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忌芜荑。(《千金》同)

  又疗咳嗽上气。射干煎方。

  射干(八两) 紫菀(半两) 胶饴(五两) 细辛(半两) 干姜(五两末) 生竹沥(一升)

  芫花根(半两) 桑根白皮 款冬花(各八两) 附子(半两炮) 甘草(半两炙) 白蜜(一升半)

  。

  上十二味,先切射干,合蜜、竹沥汁煎五六沸,绞去滓, 咀诸药,以水一升四合,渍一宿煎之,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末煎,令如 。服酸枣一丸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之。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菜。(千金同)

  又疗咳上气,中寒冷,鼻中不利。杏仁煎方。

  杏仁(五两) 五味子(三合) 甘草(四两炙) 麻黄(一斤去节) 款冬花(三合)

  紫菀干姜(各三两) 桂心(四两)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麻黄减二升,掠去沫,乃纳诸药,煮取四升,绞去滓,又纳胶饴半斤,白蜜一斤,合纳汁中,搅令相得,汤中煎如饴成。先食服如半枣,日三。不知,稍加之。忌海藻、菘菜、生葱。(《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疗上气暴咳方。

  紫苏(茎叶二升) 大豆(一升)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大豆,次下紫苏,煮取一升五合,分为三服,昼二夜一。忌醋、、咸、酸、油腻等。(出第六卷中)

  《必效》主上气腹胀,心胸满,并咳不能食方。(段明府云极效)

  枇杷叶(一握去毛,炙) 槟榔(三七颗) 生姜(二分) 高良姜(二两) 蜜(二合) 酥(二合)

  上六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一大升,汤成后,纳酥、蜜,更煮三五沸,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八九里久,甚重者三两剂,任意食之。(出第一卷中)

  《救急》疗上气咳,肺气胸痛方。

  杏仁(三大升) 白蜜(一大升) 牛酥(二大升)

  上三味,杏仁捣碎于瓷盆中,研取汁五升,净磨铜铛,勿令脂腻,先倾三升汁于铛中,刻木记其深浅,又倾二升汁,以缓火煎,减至于所记处,即纳白蜜及酥,还至木记处,药乃成,贮不津瓷器中。每日三度,以暖酒服一大匙,不能饮酒,和粥服亦得。服一七日唾色变白,二七日唾稀,三七日咳断。此方非但疗咳,兼补虚损,去风冷,兼悦肌肤白如瓠,妇人服之更佳。(《延年秘录》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疗上气,兼咳。苏子汤方。

  苏子(一升) 五味子(五合) 麻黄(去节) 细辛 紫菀 黄芩 甘草(炙各二两)

  人参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上气病亦特单煮苏子,及生苏叶,冬天煮干枝茎叶亦佳。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生菜。(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十

  咳逆上气呕吐方四首

  《病源》五脏皆禀气于肺,肺感微寒则成咳嗽也。寒搏于气,气聚还肺,而邪有动息,邪动则气奔逆上,气上则五脏伤动,动于胃气者,则胃气逆而呕吐也,此是肺咳,连滞气动于胃而呕吐者也。又有季夏脾王之时,而脾气虚不能王,有寒气伤之而咳嗽者,谓之脾咳,其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膊背,甚则不可动,动则咳发。脾与胃合,脾咳不已,则胃受之。其状咳嗽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是也。凡诸咳嗽甚则呕吐,各随证候知其腑脏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咳嗽上气,喉咽中腥臭,虚气搅心,头痛眼疼,耳中嘈嘈,风邪毒注天行,食不生肌,胸中隔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疗疰并淋。通气丸方。

  胶饴(五斤) 蜀椒(二升汗) 乌头(七分炮) 桂心(六分) 大附子(五枚炮) 干姜人参(各四分) 杏仁(一升) 天门冬(十分) 蜈蚣(五节去头,炙)

  上十味,末之,捣杏仁作膏,稍稍纳药末捣千过,烊胶饴,乃纳药中,搅令调和。合如半枣一枚,日六七,夜二三服,令胸中温为度。若梦与鬼神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者,加杏仁五合;有虚气,少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二枚、附子一枚,立夏后勿加也;有留饮,加葶苈子一两熬,末之。忌猪肉、冷水、生葱、鲤鱼等物。(《千金》同)

  又疗上气咳逆,口干,手足寒,心烦满,积聚下利,呕逆,若坠瘀血,上气,胸胁胀满,少气肠鸣,饱食伤中里急,妇人乳饮滞下有邪湿,阴不足,大小便不利,肢节皆痛。硝石丸方。

  硝石(一升) 干姜 前胡 大黄(各一斤) 杏仁(一升)

  上五味,捣筛,蜜和。饮服如梧子三丸,日再。五日后心腹诸疾,随大小便去,月经绝则通,下长虫数十,亦利血及冷热,赤白汁,症瘕毒悉主之,药利以意消息。

  又疗上气,烦闷呕逆不得饮食。浓朴汤方。

  浓朴(一两炙) 人参(一两) 半夏(四两洗) 生姜(八两) 茯苓 甘草(炙) 橘皮桂心(各二两) 枳实(二两炙)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醋物。

  (并出第十八卷中)

  《必效》疗上气咳嗽,呕逆不下食,气上方。

  橘皮 紫菀(各三两) 人参 茯苓 柴胡 杏仁(去尖、皮)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患冷,加生姜二两;患热,加麦门冬三两去心;不能食,加白术二两、浓朴二两炙。忌醋物、桃、李、雀肉等。(出第一卷中)

  卷第十

  上气咳嗽多唾方三首

  《广济》疗上气,肺热咳嗽,多涕唾方。

  白前(四分) 生麦门冬(十分去心) 贝母 石膏 甘草(炙) 五味子 生姜(各四分)

  黄上十一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七合,绞去滓,纳白蜜,更上火煎三沸,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五六里,须利三两行。汤成后,宜加芒硝八分。忌热面、炙肉、油腻、醋、食、海藻、菘菜。(出第二卷中)

  《古今录验》小紫菀丸 疗上气,夜咳逆,多唾浊方。

  干姜 甘皮(一作甘草) 细辛 款冬花(各三分) 紫菀(三分) 附子(二枚炮)

  上六味,捣筛,以蜜和为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再,以知为度。忌冷水、猪肉、生菜等物。

  又疗咳气上,多涕唾。杏仁煎方。(出徐王)

  杏仁(一升)

  上一味捣碎,研取大升三升汁,以水和研之,煎取一大升。酒服一匙,日三。忌猪、鸡、鱼肉、胡荽等物。(并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十

  上气咳方一首

  《古今录验》疗咳逆上气,胸满多唾。(太医令王叔和所撰,已更御服,甚良,效方)

  干姜(三分) 石(一分泥裹,烧半日) 蜀椒(五分汗) 细辛(二分) 乌头(一分炮,去皮) 杏仁(一分) 吴茱萸(四分洗) 菖蒲(一分) 紫菀(二分) 皂荚(一分去皮、子,炙)

  款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夜卧吞一丸,日二。不知,加之。疗二十年咳,不过二十丸便愈。御药也,秘在石室不传。忌猪、羊肉、饧、生菜、冷水。(一方有桂心三分,无麻黄,《千金》同,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十

  久咳嗽上气方三首

  《肘后》疗久咳上气,十年二十年诸药疗不瘥者方。

  猪胰(三具) 干枣(一百颗)

  上二味,以酒三升,渍数日。服二三合,至四五服,愈,服尽此则瘥。(《千金》同,出第三卷中)

  《深师》疗久上气咳。麻黄散方。(司马太传咳,常将此服愈)

  麻黄(一斤去节) 杏仁(一百枚) 甘草(二两炙) 桂心(一两)

  上四味,捣筛,别捣杏仁如脂,纳诸末,合令调。临气上发时,服方寸匕,气下止。食顷气不下,更服一匕,可至三匕,气发便服即止。忌海藻、菘菜、生葱。(《千金》、《古今录验》同)

  又疗久上气咳,亦疗伤寒后咳嗽方。

  甘草(二两炙) 大枣(二十枚)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数用验。忌海藻、菘菜等。(《古今录验》名温脾汤,并出第八卷中)

  卷第十

  咳逆上气方五首

  《病源》肺虚感微寒而成咳,咳而气还聚于肺,肺则胀,是为咳逆也。邪气与正气相搏,正气不得宣通,但逆上喉咽之间,邪伏则气静,邪动则气奔上,烦闷欲绝,故谓之咳逆上气。(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咳逆上气,支满息欲绝,气结于胸中,心烦躁不安。一合汤方。

  芫花(二分熬) 桂心 干姜(各五分) 甘草(炙) 细辛(各四分) 荛花(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先食服一合,日三夜一。又云,合汤亦得,分六七服,一日尽便愈。一方有菖蒲四分,无荛花。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等。

  又疗咳逆上气,腹中有坚痞,往来寒热,令人羸瘦,不能饮食,或时下痢,此腹中如绞,在脐上下关,疝气上肠使然,为病有气涌逆。蜀椒散方。

  蜀椒(五合去目并闭口者,汗) 桂心 甘草(各一两炙) 通草 半夏(洗各三两)

  上五味,捣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并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麦门冬丸 主气逆上气方。

  干姜(六分) 麦门冬(十分去心) 昆布(洗) 海藻(洗各六分) 细辛 海蛤 蜀椒(熬) 桂心(各四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饮服十丸,渐加至二十丸,日三。有人患风虚得冷,辄胸中上气,喉中常如吹管声,咳嗽唾清沫,将此丸服,得瘥。若散服,方寸匕,日三。忌生葱、生菜。(经心录》同)

  又鲤鱼汤 疗咳逆上气,喉中不利方。

  生鲤鱼(一尾) 熟艾(二升) 白蜜(一升) 紫菀 牡蛎(各四两熬) 款冬花(一升) 杏仁(二十枚) 豉(半升) 射干(二两) 细辛(三两) 饴(八两) 菖蒲(二两)

  上十二味, 咀,药和,纳鱼腹中,置铜器中,蒸之五斗米饭下,药成。服一升,日三夜一。忌生菜、羊肉、饧等。

  又杏仁煎 疗咳逆上气方。

  杏仁(一升) 石斛 干姜(各四两) 桂心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五两) 五味子 款冬花 紫菀(各三两)

  上九味,捣八味下筛,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取八升,去滓,纳药末,胶饴半斤,蜜一升,搅令相得。未食服如枣大一枚,日三。忌生葱、海藻、菘菜等。(并出第二十九卷中)

  卷第十

  杂疗上气咳嗽方四首

  《广济》疗上气咳嗽,兼水气、癖气方。

  葶苈子(熬) 贝母 桔梗 鳖甲(炙) 防葵(各六分) 白术 茯苓 大戟 枳实(炙)

  紫菀 旋复花 杏仁 橘皮(各四分) 芫花(二分) 大黄(十分) 皂荚(一分炙,去皮、子)

  上十六味,捣筛,蜜和为丸。空腹以饮服如梧子五丸,日二服,渐渐加至十丸,以微利为度。忌桃、李、雀肉、苋菜、醋物、猪肉、陈臭等。(出第二卷中)

  《深师》疗上气抢心胸,奄奄不得息,腹中胀满,食辄吐。苏子汤方。

  苏子(一升) 大枣(三十颗) 半夏(三两洗) 橘皮 生姜 桂心(各一两) 蜀椒(二分汗)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葱。(出第十八卷中)

  《古今录验》半夏汤 疗上气,五脏闭塞,不得饮食,胸中胁下支胀,乍去乍来,虚气结于心中,伏气住胃管,唇干口燥,肢体动摇,手足疼冷,梦寐若见人怖惧,此五脏虚乏诸劳气不足所致,并疗妇人方。

  当归 防风 黄 (各二两) 柴胡(半斤) 细辛 麻黄(去节) 人参(各一两) 杏仁(五十粒) 桂心(三两) 半夏(一升洗) 大枣(二十枚) 生姜(五两) 黄芩(一两)

  上十三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沸,去上沫,更入水一升,及诸药,煮取五升,分为五服,日三夜二。忌羊肉、生葱、生菜、饧等。(出第十九卷中)

  《近效》疗上气,腹内胀满,饮食不消,欲作霍乱及咳嗽。紫苏子丸方。

  紫苏子 橘皮(各二两) 高良姜 桂心 人参(各一两)

  上五味,捣筛,蜜和为丸。每服十五丸,酒饮任下。若食瓜脍等物,有生熟气,拟似霍乱者,即半枣栗许大,细细咽取汁令消尽,应时立愈。常有此药,永不患霍乱,甚神效也。

  忌生葱、猪肉、陈臭等物。

  卷第十一

  消渴方一十七首

  病源夫消渴者。渴而不小便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久经年。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者。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经络不利。血气壅涩。故成痈脓也。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

  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于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为消渴也。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者则欲吐下之不肯止。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

  久成消渴及失血也。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法云:解衣 卧。伸腰 少腹。五息止。引肾。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使无挂碍。 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 者大努。使气满少腹者。

  摄腹牵气。使五息即止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出第五卷通按后条古人喜石宜消渴今服石者少何有此症缘酒多令中 三焦热脏腑燥亦致消渴不必皆由服石也。但治法颇同)千金论曰:夫消渴者。凡积久饮酒。无有不成消渴病者。然则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多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 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典不懈。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疗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

  旬月而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深思慎之。凡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虑患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忽发痈疽而卒。所以戒在大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宜服麦门冬丸。除肠胃热。实兼消渴方。

  麦门冬(八分去心) 茯苓(八分坚白者) 黄连(八分) 石膏(八分碎) 葳蕤(八分) 人参(六分) 龙胆(六分) 黄芩(六分) 升麻(四分) 栝蒌(十分) 枳实(五分炙)

  生姜屑(十分) 地骨皮(六分) 茅根(切一升) 粟米(三合)

  上十五味以水六升。煮茅根及粟米令烂。余十三味捣末。蜜和丸如梧子。以前茅根粟米汁作饮。服十丸。日二。若渴则与此饮至足。大麻亦得。忌猪肉酢物。

  又栝蒌汤方。

  栝蒌(五两切) 麦门冬(汁三升) 生姜(五两切) 茅根(切三升) 芦根(切二升)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忌如药法。

  又胃腑实热。引饮常渴。茯苓汤。泄热止渴方。

  茯苓(五两一作茯神) 栝蒌(五两) 知母(四两) 小麦(二升) 麦门冬(五两去心)

  大枣(二十枚去核) 生地黄(六两) 葳蕤(四两) 淡竹叶(三升)

  上九味切。以水三斗。先煮小麦竹叶。取九升。去滓。纳诸药。煮取四升。分四服。不问早晚。随渴即进。非但正治胃渴。通治渴病。热即服之。忌芜荑酢物。

  又猪肚丸。疗消渴方。

  猪肚(一枚治如食法) 黄连(五两去毛) 栝蒌(四两) 麦门冬(四两去心) 知母(四两)

  茯上七味捣为散。纳肚中。线缝。安置甑中蒸之极烂熟。接热及药。木臼中捣。可堪丸。

  若硬加少蜜和丸如梧子。饮汁下三十丸。日再服。渐加至四五十丸。渴即服之。(翼同)

  又栝蒌散方。

  栝蒌(八分) 麦门冬(六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铅丹(八分)

  上四味捣为散。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忌海藻菘菜。(一方有茯苓六分)

  又黄 汤方。

  黄 (三两) 茯神(三两) 栝蒌(三两) 甘草(三两炙) 麦门冬(三两去心) 干地黄(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忌芜荑酢物海藻菘菜。日进一剂。服十剂讫。服丸药。后肾消门中宣补丸是。

  又方取七家井索近桶口结处烧作灰。

  上一味。以井华水服之。不过三服。

  又方饮豉汁任性多少。瘥止。

  又方浓煮竹根汁饮之。取瘥止。(肘后同)

  又方煮青粱米汁饮之。瘥止。(肘后同)

  又消渴阴脉绝。胃反吐食方。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 桂心(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小麦三升。取五升。去滓。纳茯苓等煮取二升半。一服八合。

  日再。(翼同)

  又方取屋上瓦三十年者。破如雀头三大升。以东流水两石。煮取二斗。

  干地黄(八两) 生姜(八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黄(三两)

  桂心(二两) 远志(三两去心) 当归(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二十枚擘) 白术(八两)

  上十二味切。纳瓦汁中。煮取三升。分温四服。单瓦汁亦佳。(一方无甘草)

  又疗热病后虚热渴。四肢烦疼方。

  葛根(一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竹叶(一把)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渴则饮一升。日三夜二。忌海藻菘菜。

  又虚热渴无不效。填骨煎方。

  茯苓(三两) 菟丝子(三两) 山茱萸(三两) 当归(三两) 大豆黄卷(一升) 石苇(二两去毛) 牛膝(三两) 巴戟天(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天门冬(五两去心) 五味子(三两) 人参(二两) 远志(三两去心) 桂心(二两) 附子(二两炮) 石斛(三两)

  上十六味先捣筛。别取生地黄十斤。生栝蒌十斤。舂绞取汁。于火上煎之减半。便作数分纳药。并下白蜜二升。牛髓一升。微火煎之。令如糜。食如鸡子黄大。日三。亦可饮服之佳。

  忌酢物鲤鱼生葱猪肉冷水。(一方有肉苁蓉四两)

  又方桃胶如弹丸。含之咽津。甚佳。(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

  又方蜡如鸡子大。酢一升煮两沸。适寒温。顿服之。(本方疗渴小便利复非淋通按小便利而且长不比淋症之滴沥也故曰复非淋)

  又方水和栝蒌散服方寸匕。亦可蜜丸如梧子。服三十丸。

  日再服。无所忌。(并出第二十一卷中)

  卷第十一

  近效极要消渴方二首

  近效极要论:消渴旧来以为难疗。古方有黄连汤牛胆丸为胜。亦不能好瘥。自作此方以来。服者皆瘥。服多者即吐水。岂有更渴之理。

  又疗消渴麦门冬丸方。

  麦门冬(五两去心) 干地黄(三两) 蜀升麻(五两) 黄芩(五两) 栝蒌(七两)

  苦参(八两) 人参(三两) 黄连(五两) 黄柏(五两)

  上九味末之。以牛乳和众手捻作丸子。曝干。以饮服二十丸。日二。加至五六十丸。忌芜荑猎肉冷水。

  又方黄连(五两) 苦参(一斤) 知母(五两) 栝蒌(二两) 麦门冬(五两去心) 牡蛎粉(五两熬) 人参(五两) 黄 (五两) 干地黄(五两)

  上九味末之。以牛乳丸。清浆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五十丸。忌猪肉冷水芜荑

  卷第十一

  近效极要热中小便多渐瘦方四首

  近效极要论。热中虽能食多。小便多。渐消瘦方。

  地骨皮(切一升) 麦门冬(三两去心) 黄连(二两) 小麦(八合) 人参(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八合。去滓。分为三服。间食服之。如不能多服。分作四五服亦得。忌猪肉。

  又方人参(五两) 麦门冬(八分去心) 牡蛎粉(八分) 干地黄(十分) 知母(八分)

  苦参(二十分) 黄连(八分) 栝蒌(八分)

  上八味末之。以生牛乳为丸如梧子。清浆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丸。食后服。忌芜荑猪肉冷水。

  又疗小便多或不禁方。

  菟丝子(二两) 蒲黄(三两) 黄连(三两) 硝石(三两) 肉苁蓉(二两)

  上五味。兼鸡 中黄皮三两为散服。服方寸匕。日三服。如行五里久。又一服未有不瘥者。忌猪肉。(千金名九房散)

  又疗小便数多不足日便一二斗。或如血色方。

  麦门冬(八两去心) 蒺藜子(三两) 甘草(一两炙) 干姜(四两炮) 桂心(二两) 干地黄(八两) 续断(二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为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古今录验疗肾消脚瘦细小便数赤色似血虚冷者)

  卷第十一

  渴利虚经脉涩成痈脓方一十一首

  病源夫渴利者。随饮小便是也。由少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又不能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也。其病变多发痈疽。

  以其内热而小便利故也。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卫不行。营卫不行则热气留滞。故成痈脓也。(出第五卷中)

  千金疗下焦虚热注脾胃。从脾注肺。好渴利方。

  小麦(一升) 竹叶(三升) 麦门冬(四两去心)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三十枚去核) 生姜(五两) 栝蒌(五两) 地骨皮(一升)

  上九味切。先以水三斗。煮小麦取一斗。去滓澄清。取八升。去上沫。取七升。煮药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疗渴利虚热。引饮不止。消热止渴。茯神汤方。

  茯神(四两) 石膏(八两碎) 地骨皮(一升) 竹叶(三升) 栝蒌(五两) 葳蕤(四两) 麦门冬(二升去心) 知母(四两) 生地黄(一升) 宿姜(四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下大枣三十枚擘。并药煮取四升。分为四服。忌芜荑。

  又消渴利方。

  生栝蒌根(三十斤)

  上一味切。以水一石。煮取一斗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取水尽。以暖酒先食后服如鸡子大。日三服。

  又方葵根五升盘大两束切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宿不食。平旦一服三升。

  又疗渴小便利复非淋方。

  榆白皮二斤(去黑皮切)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一服三合。日三服。

  又方小豆藿一把。捣取汁。顿服。日三。(肘后文仲同)

  又渴利方。

  栝蒌粉和鸡子。日曝干更捣。水服方寸匕。日三丸服亦得。

  又疗虚热。四体羸瘦。渴热不止。茯神消渴补虚。煮散方。

  茯神(四两) 石斛(八两) 栝蒌(五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三两) 苁蓉(四两)

  知母(三两) 黄连(八两) 丹参(五两) 人参(三两) 当归(三两) 小麦(三升)

  葳蕤(四两)

  上十三味捣筛为散。取三寸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绢袋贮煮之。日再。一煮为一服。忌猪肉醋物海藻菘菜。(出第二十二卷中)

  崔氏疗消渴瘦中焦热渴方。

  苦参(一大斤) 黄连(六分) 栝蒌(五两) 知母(五两) 牡蛎粉(五两) 麦门冬(五两去心)

  上六味各捣筛为散。以牛乳和。并手捻为丸。如梧子大。曝干。日再服。饱食讫。以浆水下之。服二十丸。如微利减十丸。如食热面酒等。即加服广济疗脾胃中虚热消渴。小便数。骨肉日渐消瘦方。

  麦门冬(十二分去心) 苦参(八分) 栝蒌(八分) 知母(八分) 茯神(八分) 土瓜根(八分) 甘草(六分炙) 人参(六分)

  上八味捣筛蜜和丸。每食少时。煮芦根大麦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渐加至三十丸。忌海藻菘菜猪肉大酢。(一方有黄连十二分出第一卷中)

  肘后疗消渴。肌肤羸瘦。或虚热转筋。不能自止小便数方。

  栝蒌(六分) 黄连(六分) 汉防己(六分) 铅丹(六分研)

  上四味捣筛为散。每食后取酢一合。水二合。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强饮水。须臾恶水。不复饮矣。(陶氏广济文仲同千金翼同分两小别出第十卷中)

  卷第十一

  消渴口干燥方三首

  广济疗口干数饮水。腰脚弱。膝冷。小便数。用心力即烦闷健忘方。

  麦门冬(十二分去心) 牛膝(六分) 龙骨(八分) 土瓜根(八分) 狗脊(六分)

  茯神(六分) 人参(六分) 黄连(十分) 牡蛎(六分熬碎) 山茱萸(八分) 菟丝子(十二分酒渍一宿) 鹿茸(八分炙)

  上十二味捣筛为末。蜜和丸。每服食后煮麦饮。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忌生菜热面猪牛肉 蒜粘食陈臭酢物等。

  又疗消渴口苦舌干方。

  麦门冬(五两去心) 茅根(一升) 栝蒌(三两切) 乌梅(十颗去核) 小麦(三合) 竹茹(一升)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细细含咽。分为四五服。忌热面炙肉。(并出第一卷中)

  千金口含酸枣丸。疗口干方。

  酸枣(一升五合去核) 石榴子(五合干之) 葛根(三两) 乌梅(五十颗去核) 麦门冬(四两去心) 茯苓(三两半) 覆盆子(三两) 桂心(三两六铢) 石蜜(四两半) 栝蒌(三两半)

  上十味捣筛。蜜和为丸。含如酸枣许大。不限昼夜。常令口中有津液出为佳。忌大酢生葱。(翼同出第二十一卷中)

  卷第十一

  消中消渴肾消方八首

  病源内消病者。不渴而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热结于肾。内热之所作也。所以服石之人。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焉。由肾盛之时。不惜真气。恣意快情。数使虚耗。石热孤盛。则作消中。故不渴而小便多也。(出第五卷中)

  千金论曰: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又内消者食物皆消。作小便而又不渴。正观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久。忽然房道强盛。经月余渐患渴。经数日小便大利。日夜百行以来。百方疗之渐以增剧。四体羸 。不能起止。

  精神惚恍。口舌焦干而卒。此病虽稀。甚可畏也。利时脉沉细微弱。服枸杞汤即效。若恐不能长愈。服铅丹散立效。其间将服除热宣补丸。枸杞汤方。

  枸杞枝叶(一斤) 栝蒌根(三两) 石膏(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五服。日三夜二服。困重者多合。渴即饮之。忌海藻菘菜猪肉。

  又铅丹散。主消渴止小便数。兼消中。悉主之方。

  铅丹(二分熬别研入) 栝蒌根(十分) 甘草(十分炙) 泽泻(五分) 胡粉(二分熬研入) 石膏(五分研) 白石脂(五分研入) 赤石脂(五分)

  上八味捣研为散。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少壮人一匕半。患一年者服之一日瘥。二年者二日瘥。渴甚者夜二服。若腹中痛者减之。丸服亦佳。一服十丸。以瘥为度。不要伤多。令人腹痛。此方用之如神。已用经今三十余载矣。忌海藻菘菜。文仲云。腹中痛者。宜浆水饮汁下之亦得。又备急云。不宜酒下。用麦汁下之亦得。丸服者服十丸。日再服。合一剂。救数人得愈。古今录验云:服此药了。经三两日。宜烂煮羊肝肚空腹吃之。或作羹亦得。宜汤淡食之。候小便得咸苦。即宜服后花苁蓉丸。兼煮散将息。

  又疗肾消渴。小便数。宜补丸方。

  黄 (三两) 栝蒌(三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茯神(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连(三两) 知母(三两) 干地黄(六两) 石膏(六两研) 菟丝(三两) 肉苁蓉(四两)

  上十二味末之。以牛胆汁三合。共蜜和丸梧子大。以茅根汁服三十丸。日渐加至五十丸。一名茯神丸。(集验同)

  又疗肾气不足。虚损消渴。小便数。腰痛。宜服肾沥汤方。

  羊肾一具(去脂膜切) 远志(二两去心) 人参(二两) 泽泻(二两) 干地黄(二两) 桂心(二两) 当归(二两) 龙骨(二两) 甘草(二两炙)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五味子(五合)

  茯苓(一两) 芎 (上十六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肾取一斗二升。纳药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酢物芜荑。(集验同)

  又阿胶汤。疗久虚热。小便利而多。或服石散人虚热。多由汗出当风取冷。患香港脚。喜发动。兼消渴肾消。脉细弱。服此即立减方。

  阿胶(三两) 干姜(二两) 麻子(一升) 远志(四两去心) 附子(一两炮) 人参(一两)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胶令烊。分三服。说云:小便利多白。

  日夜数十行至一石。令五日服之甚良。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

  又肾消夜尿七八升方。

  鹿角(一具炙令焦)

  上一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渐渐加至一匕半。

  又黄 汤。主消中虚劳少气。小便数方。

  黄 (二两) 芍药(二两) 生姜(二两) 当归(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三十枚) 麦门冬(一两去心) 干地黄(一两) 黄芩(一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空腹温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芜荑。

  古今录验论。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特忌房劳。若消渴者倍黄连。消中者倍栝蒌。肾消者加芒硝六分。服前件铅丹丸。得小便咸苦如常。后恐虚惫者。并宜服此花苁蓉丸方。

  花苁蓉(八分) 泽泻(四分) 五味子(四分) 紫巴戟天(四分去心) 地骨皮(四分) 磁石(六分研水淘去赤汁干之研入) 人参(六分) 赤石脂(六分研入) 韭子(五分熬) 龙骨(五分研入) 甘草(五分炙) 牡丹皮(五分) 干地黄(十分) 禹余粮(三分研入) 桑螵蛸(三十枚炙) 栝蒌(四分)

  上十六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牛乳空腹下二十丸。日再服。忌海藻菘菜胡荽芜荑等物。

  又服前丸渴多者。不问食前后。服煮散方。

  桑根白皮(六分) 薏苡仁(六分) 通草(四分) 紫苏茎叶(四分) 五味子(六分) 覆盆子(八分) 枸杞子(八分) 干地黄(九分) 茯苓(十二分) 菝 (十二分) 黄(二分)

  上十一味捣。以马尾罗筛之。分为五帖。每帖用水一升八合。煎取七合。去滓。温服。

  忌酢物芜荑。(出第二十六卷中)

  卷第十一

  睡中尿床不自觉方六首

  病源。夫人有于眠睡中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则膀胱肾气俱冷。

  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尿。膀胱足太阳也。为肾之腑。肾者足少阴也。为脏。

  与膀胱合。俱主水。凡人之阴阳。日入阳气尽则阴受气。至夜半阴阳大会。气交则卧睡。小便者。水液之余也。从膀胱入于胞为小便。夜卧则阳气衰伏。不能制于阴。所以阴气独发。

  水下不禁。故于睡眠而不觉尿床也。(出第十四卷中)

  肘后疗少小睡中遗尿不自觉方。

  取鹊巢中蓐烧水。服一钱匕。即瘥。(文仲方千金同)

  又方雄鸡肝 桂心上二味等分捣丸。服如小豆一枚。日三服。

  又方雄鸡屎白(熬) 桂心上二味等分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除桂心。

  又方矾石(烧令汁尽) 牡蛎(熬)

  上二味等分末之。以粟米粥饮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雄鸡喉咙。及屎白 裹黄皮烧末。麦粥清尽服之。

  亦可。以赤鸡翅烧末。酒服三指撮。日三。

  又方蔷薇根随多少锉捣。以酒饮之。(并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一

  渴后小便多恐生诸疮方二首

  病源。渴利之病。随饮小便也。此谓服石之人。房室过度。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

  热则肾燥。肾燥则渴。然肾虚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也。其渴利虽瘥。热犹未尽。发于皮肤。

  皮肤近效恐肾虚热渴小便多。除风湿。理石毒。止小便。去皮肤疮。调中方。

  升麻(四分) 玄参(五分) 甘草(四分炙) 知母(五分) 茯苓(三分) 牡蛎(六分) 漏芦(五分) 枳实(六分炙) 菝 (四分) 黄连(六分)

  上十味捣筛饮汁。服方寸匕。日再服。以瘥为度。忌猪肉海藻菘菜酢物。

  又方栝蒌(八分) 茯苓(八分) 玄参(四分) 枳实(六分炙) 苦参(三分) 甘草(三分炙)

  橘皮(三分)

  上七味捣筛。每空腹以浆水服方寸匕。日再服。忌海藻大酢菘菜。

  卷第十一

  渴后恐成水病方三首

  病源五脏六腑皆有津液。若腑脏因虚实而生热者。热气在内。则津液竭少。故渴也。夫渴数饮。其人必眩。背寒而呕者。因利虚故也。诊其脉。心脉滑甚为善渴。其久病变。或发痈疽。或为水病。(出第五卷中)

  近效渴后数饮。呕逆虚羸。恐成痈疽水病方。

  茯苓(五分) 栝蒌(六分) 升麻(四分) 麦门冬(六分去心) 桑根白皮(八分)

  橘皮(三分)

  上六味捣为散。清水服一方寸匕。日再服。忌酢物。

  又方人参(三分) 猪苓(三分) 通草(五分) 黄连(六分) 麦门冬(八分去心) 栝蒌(八分)

  上六味捣为散。浆水送方寸匕。日再服。以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冷等物。

  又若已觉津液竭。身浮。气如水病者方。

  汉防己(六分) 猪苓(六分) 栝蒌(八分) 茯苓(四分) 桑根白皮(十二分) 白术(三分) 杏仁(六分去皮尖熬) 郁李仁(六分) 葶苈子(十二分熬紫色)

  上九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空腹浆水服三十丸。日一服。肿消小便快下为度。忌酢物桃李雀肉等。

  又 苈丸。疗消渴。成水病浮肿方。

  甜葶苈(隔纸炒) 栝蒌仁 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黄) 汉防己(各一两)

  上四味为末蜜丸。捣二三百杵。如梧子大。服三十丸。食前。茯苓煎汤送下。日三四服又瞿麦汤。疗消渴。欲成水气。面目并足胫浮肿。小便不利方。

  瞿麦穗 泽泻 滑石(各两半) 防己(三分) 黄芩 大黄(各一分) 桑螵蛸(炒十四枚)

  上七味切。每服三钱匕。水三升。煮一升。去滓。空心温服。良久再服。

  卷第十一

  虚劳小便白浊如脂方四首

  病源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肾主水而关窍在阴。阴为尿便之道。脬冷肾损。故小便白而如脂。或如麸片也。(出第四卷中)

  崔氏饮水不知休。小便中如脂。舌干渴方。

  黄连(五两) 栝蒌(五两)

  上二味捣末。以生地黄汁和丸。并手丸。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再服之。忌猪肉。

  近效消渴肝肺热。焦枯消瘦。或寒热口干。日夜饮水。小便如脂。不止欲死方。

  水飞铁粉(三两绝燥者别研入) 鸡 (五枚阴干末入) 牡蛎(二两熬别研如粉入)

  黄连(三两)

  上四味捣筛三五度。炼蜜和丸。饮汁下如梧子大五十丸。重者不过食时。轻者手下瘥。

  勿传。忌猪肉。

  又主消渴口干方。

  黄连 豉(曝令干)

  上二味一处捣。令成丸。食后饮服四十丸。日再。丸稍大如常药丸。常服有效。忌猪肉又消渴能饮水。小便甜。有如脂麸片。日夜六七十起方。

  冬瓜(一枚) 黄连(十两)

  右截瓜头去穣。入黄连末。火中煨之。候黄连熟。布绞取汁。一服一大盏。日再服。但服两三枚瓜。以瘥为度。一方云:以瓜汁和黄连末。和如梧子大。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瘥。增丸数。忌猪肉冷水。

  经验用大牡蛎不计多少。以腊日端午日将黄泥裹 通赤。放冷取出为末。用活鲫鱼煎汤调下一钱。

  卷第十一

  强中生诸病方六首

  病源。夫强中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是也。由少服五石。石热住于肾中。下焦虚热。少壮之时。血气尚丰。能制于石。及至年衰血气减少。肾虚不能制精液也。若精液竭则诸病生矣。(出第五卷中)

  千金论曰:夫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

  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又年少虑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唯有虚耗。唇口干焦。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黄。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以来。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又强中之病者。茎长兴盛不痿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后。即作痈疽。皆由石热。凡如此等。宜服猪肾荠 汤。制肾中石热。又将服白鸭通丸。便瘥。

  猪肾荠 汤方。

  猪肾一具(去脂膜) 大豆(一升) 荠 (三两) 人参(二两) 茯神(二两) 磁石(二两碎) 知母(二两) 葛根(二两) 黄芩(二两) 栝蒌(二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三两)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以下。去滓。纳诸药煎。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渴乃饮之。下焦热者。辄合一剂。病势渐歇即停。忌海藻菘菜酢物。

  又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旺也。心旺便汗出。汗出则肾中虚燥。故令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出。故小便多而数也。此皆是平人之候。名曰肾渴。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名肾实也。

  经曰:肾实则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其于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能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也。张仲景曰:若热结中焦则为坚热也。热结下焦则为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明知不必悉患小便利。信矣。内有热气者则喜渴也。除其热则止。渴兼虚者。须除热而兼宜补虚。则病愈。

  又疗岭南山瘴气。兼风热毒瓦斯入肾中。变成寒热。脚弱虚满而渴方。

  黄连(不限多少) 生栝蒌(汁) 生地黄(汁) 羊乳(无即用牛乳及人乳亦得)

  上四味。取三般汁乳和黄连末。任多少。众手捻为丸。如梧子大。麦饮服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五十丸。日三服。轻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若药苦难服。即煮麦饮汁下亦得。

  文仲云。黄连丸一名羊乳丸。肘后同忌猪肉芜荑。

  又疗消渴。浮萍丸方。

  浮萍 栝蒌根(等分)

  上二味捣筛。以人乳汁和为丸如梧子。麦饮服二十丸。日三服。三年病。三日瘥。(肘后文仲同主虚热甚佳)

  又疗面黄。咽中干燥。手足俱黄。短气。脉如连珠。除热止渴利。补养地黄丸方。

  生地黄汁(二升) 生栝蒌汁(二升) 生羊脂(三升牛脂亦得) 好蜜(四升) 黄连(末一斤)

  上五味捣合。银锅中熬。成煎。可丸如梧子。饮汁送五丸。日三服。加至十丸。若苦冷而渴瘥。即令别服温药。忌猪肉芜荑。(肘后同)

  又疗渴小便数散方。

  知母(六分) 栝蒌(一斤) 茯苓(四分) 铅丹(一分) 鸡 中黄皮(十四枚)

  上五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禁酒生菜肉。瘥后去铅丹。以蜜和之。以麦饮。长服勿绝。良。忌酢物。(肘后同)

  卷第十一

  消渴不宜针灸方一十首

  千金论曰: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

  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误伤皮肉。若作针孔许大疮者。所饮之水。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消渴者。可依后方灸刺之为佳。孙氏云:消渴病百日外既不许针刺。所饮之水。皆化为脓水不止者皆死。特须慎之。又云:仍不得误伤皮肉。若有小疮。亦云致死。既今亦得消渴。且未免饮水。水入疮即损人。今初得日。岂得令其灸刺。致此误伤之祸。辄将未顺其理。且取百日以上为能。未悟初灸之说。故不录灸刺。凡灸刺则外脱其气。消渴皆是宣疾。灸刺特不相宜。唯香港脚宜即灸之。是以不取灸穴者耳。又有人患消渴小便多而数。发在于春。经一夏专服栝蒌及豉汁。得其力。渴渐瘥。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极差不减二升也。转久便止。渐食肥腻。日就羸瘦。唇口干燥。吸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兼倍于常。而不为气力者。然此病皆由虚热所为耳。疗法。栝蒌汁可长服以除热。牛乳杏酪善于补。此法最有益。(出第二十一卷中)

  文仲疗消渴热中。加减六物丸方。

  栝蒌根(八分) 麦门冬(六分去心) 知母(五分) 人参(四分) 苦参(四分) 土瓜根(四分)

  右药捣筛。以牛胆和为丸。如小豆。服二十丸。日三服。麦粥汁下。未知。稍加至三十丸。咽干者加麦门冬。舌干加知母。胁下满加人参。小便难加苦参。小便数加土瓜根。随患加之一分。(肘后同)

  又黄连丸。主消渴方。

  黄连(一斤去毛) 生地黄(十斤)

  上二味捣。绞地黄取汁渍黄连。出曝之燥。复纳之。令汁尽。干捣之下筛。蜜和丸如梧子。服二十丸。日三服。亦可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尽更令作。即瘥止。忌猪肉芜荑。

  (千金栝蒌粉散。疗消渴秘方。

  卷第十一

  深掘大栝蒌根浓削皮至白处

  上一味寸切。以水浸。一日一易。经五日出取烂捣破之。以绢袋盛摆之。一如出粉法。

  水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作粉粥乳酪中食之。不限多少。取瘥止。(出第二十一卷中)

  肘后主消渴方。

  秋麻子一升。以水三升。煮三四沸。取汁饮之。无限。不过五升瘥。(文仲同出第二卷中)

  广济疗消渴兼气散方。

  栝蒌(三两) 石膏(三两研) 甘草(三两) 甘皮(二两)

  上四味捣筛为散。食后煮大麦饮服方寸匕。日二夜一。服渐加至二匕。忌热面海藻菘菜又疗消渴。麦门冬汤方。

  芦根(切二升) HT 根(切二升) 石膏(六分碎) 生姜(五两) 栝蒌(五两)

  小麦(二升)

  上七味切。以水二斗煮。取六升。去滓。一服一升。渴即任意饮。未瘥。更作。(并出第一卷中)

  崔氏疗患热消渴。常服有验方。

  豉心(三两以酸醋拌蒸干如此者三熬令微黄) 黄连(三两)

  上二味捣筛讫。以蜜和为丸。日再。空腹服二十五丸。食后又服二十丸。又取乌梅十颗。以水二小升煎之数沸。取汤下。前件丸药如无乌梅。以小麦子二升煮取汁亦得。

  又方黄连(一升去毛) 麦门冬(五两去心)

  上二味捣筛。以生地黄汁。栝蒌根汁。牛乳。各三合和。顿为丸如梧子。一服二十五丸。饮下。日再服。渐渐加至三十丸。若不顿为丸。经宿即不相着也。消渴及小便多。并是虚热。但冷将息即瘥。前件三方。(崔氏本方中此处更有一方用栝蒌黄连者故云前件三方)并是冷补。空腹服。恐少腹下冷。常吃少许食服之大好。忌猪肉芜荑。

  又疗消渴无比方。

  土瓜根(八两) 苦参粉(三两) 黄连(五两去毛) 鹿茸(三两炙) 栝蒌(三两)

  雄鸡肠(三具) 牡蛎(五两熬) 白石脂(三两研) 甘草(三两炙) 黄 (三两) 桑螵蛸(三七枚炙) 白龙骨(五两研) 鸡 黄皮(三十具熬)

  上一十三味。捣筛为散。一服六方寸匕。日再服。夜一服。以后药下之。

  竹根(十两) 麦门冬(四两去心) 石膏(四两) 甘李根白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五合。以下前件散药如难服。可取此药汁和丸。一服六十丸。仍还用此药汁下之。忌猪肉海藻菘菜。(并出第四卷中)

  千金加减巴郡太守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酒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炒)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炒) 黄连(七两炒)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炒)

  上三味随时合捣下筛。以蜜和为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服一月病愈。久服走及奔马。近常试验。忌猪肉。(出第二十一卷中)

  卷第十一

  卒消渴小便多太数方八首

  肘后卒消渴小便多方。

  多作竹沥。饮之恣口。数日瘥。忌面炙肉。(通按恣口者谓多饮竹沥非恣食也)

  又方酒煎黄柏汁。取性饮之。(通按性饮者若人性畏冷即少饮也)

  又方熬胡麻令变色。研淘取汁。饮半合。日可三四服。不过五升即瘥。

  又疗日饮水一斛者方。

  桑根白皮新掘入地三尺者佳。炙令黄黑色切。以水煮之。无多少。但令浓随意饮之。无多少亦可。纳少粟米。勿与盐。(集验云宜热饮之)

  又小便卒太数。复非淋。一日数十过。令人瘦方。

  未中水猪脂如鸡子一枚炙。承取肥汁尽服之。不过三剂瘥。

  又方羊肺一具作羹。纳少肉和盐豉。如食法。任意进之。不过三具瘥。(千金同)

  又方豉一升。纳于盐中绵裹之。以白矾好者半斤。置绵上令蒸之三斗米许时。即下白矾。得消入豉中。出曝干。捣末。服方寸匕。

  又小便数。猪肚黄连丸方。

  猪肚(一枚洗去脂膜) 黄连末(三斤) 纳猪肚中蒸之一石米熟。即出之。曝干。捣丸如梧子。服三十丸。日再服。渐渐加之。以瘥为度。忌猪肉。(出第二卷中)

  卷第十一

  近效祠部李郎中消渴方一首

  论曰:消渴者。原其发动。此则肾虚所致。每发即小便至甜。医者多不知其疾。所以古方论亦阙而不言。今略陈其要。按洪范稼穑作甘。以物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足明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气则下入骨髓。

  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为血肉也。其余别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也。骚气者。五脏之气。

  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则不能蒸于上。谷气则尽下为小便者也。故甘味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消渴疾者。下泄为小便。此皆精气不实于内。则便羸瘦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蒸即肺润。若下冷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热。故周易有否卦。干上坤下。阳阻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上下不交。

  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得润也。火力者。则为腰肾强盛也。常须暖将息。其水气即为食气。食气若得暖气。即润上而易消下。亦免干渴也。是故张仲景云:宜服此八味肾气丸。

  并不食冷物及饮冷水。今亦不复渴。比频得效。故录正方于后耳。凡此疾与香港脚。虽同为肾虚所致。其香港脚始发于二三月。盛于五六月。衰于七八月。凡消渴始发于七八月。盛于十一月十二月。衰于二月三月。其故何也。夫香港脚者。拥疾也。消渴者。宣疾也。春夏阳气上。

  故拥疾发。即宣疾愈也。秋冬阳气下。故宣疾发。即拥疾愈也。审此二者。疾可理也。又宜食者。每间五六日空腹一食饼。以精羊肉及黄雌鸡为 。此可温也。若取下气不食肉。菜食者宜煮牛膝韭蔓荆。又宜食鸡子马肉。此物微拥。亦可疗宣疾也。拥之过度。便发香港脚。犹如善为政者。宽以济猛。猛以济宽。随事制度。使宽猛得所。定之于心。口不能言也。又庸医或令吃栝蒌粉。往往经服之都无一效。又每至椹熟之时。取烂美者水淘去浮者餐之。下候心胸间气为度。此亦甚佳。生牛乳暖如人体。渴即细细呻之亦佳。张仲景云:足太阳者。是膀胱之经也。膀胱者。是肾之腑也。而小便数。此为气盛。气盛则消谷大便硬。衰则为消渴也。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

  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茯苓(三两) 山茱萸(五两) 泽泻(四两) 牡丹皮(三两) 附子(三两炮) 桂心(三两)

  右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芜荑胡荽酢物生葱(范汪短剧深师古今录验必效文仲方等并同)

  先服八味肾气丸讫。后服此药压之方。

  黄连(二十分) 苦参粉(十分) 干地黄(十分) 知母(七分) 牡蛎(八分) 麦门冬(十二分去心) 栝蒌(七分一方无余并同)

  上七味捣筛。牛乳和为丸。如梧子大。并手作丸。曝干。油袋盛用。浆水或牛乳下。日再服二十丸。一方服十五丸。患重者渴瘥后。更服一年以来。此病特慎獐鹿肉。须慎酒炙肉咸物。吃索饼五日一顿。细切精羊肉勿着脂。饱食吃羊肉。须着桑根白皮食。一方云:瘥后须服此丸。一载以上。即永绝根源。此病特忌房室热面并干脯一切热肉粳米饭李子等。若觉热渴。加至二十五丸亦得。定后还依前减。其方神效无比。余并准前方。忌猪肉芜荑。

  卷第十一

  将息禁忌论一首

  夫人虽尝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便卧。亦不宜终日久坐。皆损寿也。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也。亦不可强所不能堪耳。人不得每夜食。食毕即须行步。令稍畅而坐卧。若食气未消。而伤风或醉卧。当成积聚百疾。或多霍乱。令人暴吐。

  又不欲触热而饮。饮酒伤多。即速吐之为佳。亦不可当风卧。及得扇之。皆令人病也。才不逮而思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力所不胜而举之。伤也。凡人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亦不欲雾露星月下卧。大寒大热大风。皆不用触胃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偏多则损人腑脏。故曰酸多即伤脾。苦多即伤肺。辛多即伤肝。咸多即伤心。甘多即伤肾。此是五行自然之理。又伤初即不觉。久乃损寿耳。夫吃生肉 。必须日午前即良。二味之中其脍尤腥而冷也。午后阴阳交错。人腹中亦顺天时。不成症积。亦能霍乱矣。夫人至酉戌时后。不要吃饭。

  若不用洗手面及漱口。令人五脏干枯少津液。又冬夏月不用枕冷物。石铁尤损人。木枕亦损人。

  纵不损人。及少年之时。即眼暗也。(通按此条虽附消渴后不单言消渴也凡病与不病患俱宜遵之后鱼肉菜米豆等仿此)

  卷第十一

  叙鱼肉等一十五件

  羊肉甚补虚。患风及香港脚不用吃。偶食即生姜和煮。又猪肉兔肉鹑肉牛肉驴马肉大鲤鱼河肫等并禁。不可食之。鹿肉微冷少吃。獐肉温不可炙吃。令人消渴。久吃炙肉。令人血不行。野鸡春月以后不堪吃。鲫鱼长六七寸以上并益人。仍不要生吃。生干脯不可吃。不消化为虫。

  卷第十一

  叙菜等二十二件

  凡冬瓜食之下气。唯香港脚相宜。令人寒中。不可多吃。能下积年药力。甚损人。久服令人虚坏筋骨。莴苣令人寒中。久食节骨头生冷水。令人发鬓白。兰香胡荽芸苔三物。不益人也。甘菊枸杞菜发丹石。少吃即温。多即冷。紫苏薄荷荏叶水苏温中益人。首蓿白蒿牛蒡地黄苗甚益人。长吃首蓿虽微冷。益人堪久服。凡菜皆取熟吃。不可生吃损人。薤虽荤。不同五辛。温中补筋骨可食。葱调诸候。但少吃无妨。多食令人虚冷。韭从二月以后青稍长。煮吃甚补。至四月上旬止不可食。从七月二十日后。即渐堪吃。至九月后冷。兼有土气。萝卜消食下痰 甚宜人。生熟吃俱善。斜蒿不甚益人亦无损。蔓荆作齑令黄堪吃。芥发热动风伤筋骨。蒜伤血损药不可食。葵性滑。夏不堪食。冬曝干。熟时煮用。萝卜作齑下之。利大小肠。醋咸并伤筋骨。尤须节之。不可纵性。

  叙米豆等九件(茶酒附之) (通按少吃任意犹云小任意吃也)

  白米甚益人。小豆绿豆白豆并动气。仍下津液。少吃任意。大豆甚下气益人。久服令人身重。荞麦不可食。小麦面吃之令人动热。不可频餐之。大麦面甚益人。性小冷。发癖气。

  粳米性寒。南中(温湿)茶不可多吃。热温煮桑代之。酒有热毒。渍地黄丹参大豆即得饮之。

  (以

  卷第十二

  疗癖方五首

  病源夫五脏调和。则营卫气理。营卫气理。则津液通流。虽复多饮水浆。亦不能为病。

  若摄养乖方。则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则肠胃不能宣行。因饮水浆。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

  补养宣导。今附于后。养生云:卧觉勿饮水更眠。令人作水 。又云:饮水勿急咽。久成水。又云:举两膝夹两颊边。两手据地蹲坐。故久行之愈伏梁。伏梁者。宿食不消成癖。腹中如杯如盘。宿痈者。宿水宿气癖数生痈。久则肠化为筋。骨变为实。(出第二十卷中)

  广济疗腹中癖气方。

  牛膝(八分) 桔梗(六分) 芍药(六分) 枳实(八分炙) 白术(六分) 鳖甲(八分炙)

  茯苓(八分) 人参(六分) 浓朴(六分炙) 大黄(六分) 桂心(六分) 槟榔(六分)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空肚温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老小微利。忌生冷油腻小豆粘食苋菜醋生葱猪肉。(出第二卷中)

  千金翼江宁衍法师破癖方。

  白术(三两) 枳实(三两炙) 柴胡(三两)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服三十剂永瘥。忌桃李雀肉。(出第十九卷中)

  必效疗癖方。

  取车下李仁。微汤退去皮及并仁。与干面相半。捣之为饼。如犹干和淡水如常溲面。大小一如病患手掌。为二饼。微炙使黄。勿令至熟。空肚食一枚。当快利。如不利。更食一枚。

  或饮热粥汁即利。以快利为度。至午后利不止。即以醋饭止之。利后当虚。病未尽者。量力一二日。更进一服。以病尽为限。小儿亦以意量之。不得食酪及牛马肉。无不效。但病重者李仁与面相半。轻者以意减。病减之后。服者亦任量力频试瘥神效。

  又方大黄(十两)

  上一味捣筛。醋三升和煎调。纳白蜜两匙。煎堪丸如梧子。一服三十丸。以利为度。小者减之。

  又方牛黄(三大豆许) 麝香(一当门子大) 朱砂(准麝香) 生犀角(小枣许别捣末)

  以上四味并研令极细汤成后纳之。

  大黄(一两) 吊藤(一两) 升麻(一两) 甘草(半两炙) 鳖甲(半两炙) 丁香(五十枚)

  上十味切。以水三升。先煮大黄等六味。取强半升。绞去滓。纳牛黄等四味。和绞。分为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忌如药法。若利出如桃胶肉酱等物。是病出之候。特忌牛马肉。

  其药及水。并是大两大升。此药分两。是十五以上人服。若十岁以下。斟量病减之。忌苋菜海藻菘菜生血物等。(并出第三卷中)

  卷第十二

  癖结方三首

  病源此由饮水聚停不散。复因饮食相搏。致使结积在于胁下。有时弦旦起。或胀痛。或喘息短气。故云癖结。脉紧实者癖结也。(出第二十卷中)

  广济疗癖结心下硬痛。巴豆丸方。

  巴豆(三枚去心皮熬) 杏仁(七枚去尖) 大黄(如鸡子大)

  上三味。捣筛大黄。取巴豆杏仁别捣如膏。和大黄入。蜜和丸。空肚以饮服。如梧子七丸。日一服。渐加以微利下病为度。忌生冷油腻。(出第二卷中)

  千金野狼毒丸。主坚癖方。

  野狼毒(五两涂姜汁炙) 半夏(三两洗) 杏仁(三两) 桂心(四两) 附子(二两炮) 细辛(二两) 椒(三两汗)

  上七味捣筛。别捣杏仁蜜和饮。服如大豆二丸。(出第十一卷中)

  救急中候黑丸。疗诸癖结痰饮等大良方。

  桔梗(四分) 桂心(四分) 巴豆(八分) 芫花(十二分熬) 杏仁(五分)

  上五味。先捣三药成末。别捣巴豆杏仁如膏合和。又捣一千杵。下蜜。又捣二千杵。丸如胡豆。浆服一丸取利。可至二三丸。儿生十日欲痫发。可与一二丸如黍米。诸腹不快。体中觉患便服之。得一两行利即好。

  (肘后千金同服四神九下之亦得出第三卷中)

  卷第十二

  寒癖方五首

  病源寒癖之为病。是饮水停积胁下 强是也。因遇寒即痛。所以谓之寒癖。脉弦而大者寒癖也。(出第二十卷中)肘后疗腹中冷癖。水谷 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方。

  大蟾蜍(一头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 芒硝(大人用一升中人七合羸小五合)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温服一升。一时顿服一升。若未下。更服一升。中人七合。羸小五合。得下者止。后九日十日一遍作之。

  又方大黄(三两) 甘草(二两炙) 蜜(一升二合) 枣(二十七枚)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先煮三物。取二升一合。去滓纳蜜。

  再上火煎令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

  又方巴豆(三十枚煮) 杏仁(二十枚) 桔梗(六分) 藜芦(四分炙) 皂荚(三分去皮)

  上五味捣。蜜和丸如胡豆。未食服一丸。日三。欲下病者服二丸。长将服百日都好瘥。

  忌猪肉芦笋狸肉。(古今录验同并出第三卷中)

  深师主久寒癖。胸满短气。心腹坚。呕吐。手足逆冷。时来时去。痛不欲食。食即为患。心冷。引腰背强急。吴茱萸丸方。

  吴茱萸(八分) 附子(三分炮) 浓朴(五分炙) 半夏(五分洗) 桂心(五分) 人参(五分) 矾石(五分熬) 枳实(五分炙) 干姜(五分)

  上九味下筛蜜和。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三。不知。增之。(出第十六卷中)

  延年白术丸。主宿冷癖气因服热药发热。心惊虚悸。下冷上热。不能食饮。频头风旋。

  喜呕吐方。

  白术(六分) 浓朴(两分炙) 人参(五分) 白芷(三分) 橘皮(四分) 防风(五分)

  吴茱萸(四分) 芎 (四分) 薯蓣(四分) 茯神(五分) 桂心(四分) 大麦 (四分熬) 干姜(四分) 防葵(四分炙) 甘草(五分炙)

  上十五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酒服十五丸。日再。加至二十丸。(出第十六卷中)

  卷第十二

  久癖方二首

  病源久癖谓因饮水过多。水气拥滞。遇寒热气相搏。便成癖。在于两胁下。经久不瘥。

  乃结聚成形。段而起按之乃水鸣。积有岁年。故云久癖。(出第二十卷中)

  集验疗冷热久癖。实不能下。虚满如水状方。

  前胡(四两) 生姜(四两) 枳实(三两炙) 半夏(四两洗)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曾青丸。疗久寒积聚。留饮宿食。天行伤寒者服之二十日愈。久服令人延年益寿。殷仲堪云:扁鹊曾青丸。疗久癖积聚。留饮宿食。天行伤寒。咳逆消渴。随病所在。久病羸瘦。老小宜服药。或吐或下或汗出方。

  曾青(二分) 寒水石(三分) 朴硝(二分) 茯苓(三分) 大黄(三分) 附子(三分炮)

  巴豆(二分)

  上七味各异捣。下筛巴豆消相合。捣六千杵。次纳附子捣相得。次纳茯苓捣相得。次纳大黄捣相得。次纳曾青捣相得。次纳寒水石捣相得。次纳蜜和捣千杵。大人服大豆二丸。小儿五岁以下。如麻子一丸。二三岁见如黍米一丸。如服药以薄粉粥清下。当覆卧令汗出。吐下气发作。服二丸。霍乱服三丸。泄痢不止。服一丸可至二丸。一方用曾青三分。忌猪肉冷水芦笋大酢。(崔氏同出第十卷中)

  卷第十二

  癖羸瘠方二首

  删繁疗癖羸瘠。膏髓酒方。

  猪肪膏(三升) 牛髓(二升) 油(五升) 姜汁(三升) 生地黄汁(三升) 当归(四分)

  蜀椒(四分汁) 吴茱萸(五合) 桂心(五分) 人参(五分) 五味子(七分) 芎(五分) 干地黄(七分) 远志皮(五分)

  上十四味切。捣九味。下筛为散。取膏髓等五种汁。加水一斗。同汁煎。取水并药汁俱尽。但余膏在。停小冷。下散搅令调。火上煎三上三下。燥器贮凝。冷为饼方寸。以清酒一升暖下。膏取服之。昼两服。夜一服。非但疗癖。亦主百病。忌生葱芜荑。

  又枸杞子散方。

  枸杞子(五升) 干姜(五两) 白术(五两) 吴茱萸(一升) 蜀椒(三合汗) 橘皮(五两)

  上六味切。捣五味。三筛下为散。取枸杞子燥瓷器贮。研曝如作米粉法。七日曝之。一曝一研。取前药散和之又研。随饮酒食等。即便服一方寸匕和酒食进之。如此能三年服。非但疗百病。亦长阳气。(并出第五卷中)

  卷第十二

  癖方四首

  广济疗 癖气。两胁妨满方。

  牛膝(十分) 桔梗(八分) 芍药(八分) 枳实(八分) 人参(六分) 白术(八分) 鳖甲(八分) 茯苓(八分) 诃黎勒皮(八分) 柴胡(六分) 大黄(十分) 桂心(六分)

  上十二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空肚酒饮及姜汤。任服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利多即以意减之。常取微通泄为度。忌生硬难消油腻等物。及苋菜。(一方用五加皮无人参出第二卷中)

  千金翼疗十年 癖方。

  桃仁(六升) 豉(六升) 蜀椒(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先捣桃仁如脂。令捣千杵。如干可下少许蜜和捣。令可丸。空肚酒服三丸。如酸枣大。日三。(本方下有熨法此不载出第十九卷中)

  崔氏疗 癖积冷。发如锥刀所刺。鬼疰往来者方。

  乌头(八分炮) 人参(八分) 桂心(八分) 附子(八分炮) 干姜(八分) 赤石脂(八分) 朱砂(三分研)

  上七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以暖酒服七丸。稍稍加之。至十丸。

  又疗 癖方。

《外台秘要》 相关内容:

前一:1
后一:8

查看目录 >> 《外台秘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