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医部 > 其他医学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 >

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071至卷088之1

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卷071至卷088之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七十一

脉法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注 色为阳,血为阴,色有阴阳,而脉亦有阴阳。夫色有清明浊暗,五色之见于面也,各有部分,审清浊而知病之从来,知部分则知病之所在。《金匮要略》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心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则不治。在上焦,其吸促;在下焦,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又曰:病人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平脉篇曰: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者里病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此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也。视权衡规矩而知所苦者,观四时所应之脉而知病之所主者何脏。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者,寸主在上为阳,尺主在下为阴;浮为在表为阳,沉为在里为阴;滑主气为阳,濇主血为阴。审察脉之上下表里气血,而知病之生于阴生于阳,而以法治之也。夫诊有五过,诊无差误,则治之不失矣。】

     阴阳别论

  黄帝问曰:人有四经十二从,何谓?岐伯曰: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凡持真脉之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注 四经者,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应四时之气也。十二从者,手足三阴三阳之气,从手太阴顺行至足厥阴也。应十二月者,手太阴应正月寅,手阳明应二月卯,足阳明应三月辰,足太阴应四月巳,手少阴应五月午,手太阳应六月未,足膀胱应七月申,足少阴应八月酉,手厥阴应九月戌,手少阳应十月亥,足少阳应十一月子,足厥阴应十二月丑。十二脉者,六腑六脏之经脉。十二经脉乃脏腑阴阳配合,故知阳者可以知阴,知阴者可以知阳,能知阴阳,可别死生。夫胃脘之阳,资养五脏,五脏相生而各有五,是以五五二十五阳也。五脏为阴,如无阳和之胃气,而真脏之脉见,则脏气为败必死。所谓二十五阳者,乃胃脘所生之阳气也。四时五脏,皆得微和之胃气,故为二十五阳也。能别阳和之胃气,则一有不和,便可知病处。能别真脏之阴脉,则知肝脉至者期十八日死,心脉至者九日死也。手足三阳之脉,手走头而头走足,故曰三阳在头。手足三阴之脉,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阴在手。十二经脉虽有手足阴阳之分,然皆一以贯通也。能别于阳之脉证者,知一阳二阳三阳之发病及阳结之为病也。至于三阳搏鼓三日死,二阳俱搏十日死,忌,死忌也,言别于阳者知所病之证及死忌时也。别于阴之脉者,知一阴二阴三阴之发,病及肝之心,心之肺,以至于阴搏之死证也。所谓阴阳者,胃脘之阳,真脏之阴,手足之三阳,手足之三阴也。言审辨阴阳之脉,谨熟之于心,应之于手,无与众相谋论也。手足之阴阳,乃六脏六腑之经脉,故当以脉之来去、动静、迟数而分别其阴阳。悬绝者,真脏孤悬而绝无胃气之阳和也。急者,肝死脉来急益劲,如张弓弦也,木生于地,故死于九九之数。肺主天气,绝于六六之期。水火本于先天,故死于生成之数。脾土寄于四季,故绝于四日之周。五脏死期,总合大衍之数。】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注 鼓,动也。一阳之气初升,故其脉如弦之端直,以应春生之气。一阴之气初升,故其脉如毛之轻柔,以应秋阴之气。阳气正盛,故其脉来盛去悠,如钩之急,以应夏热之气。至者为阳,阳气伏藏,故脉虽鼓至而断绝,以应冬藏之气。溜,滑也。阴阳相遇,其脉则滑,长夏之时,阳气微下,阴气微上,阴阳相过,故脉滑也。】

     六节脏象论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
  【注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阳气从左而行于右,阴气从右而行于左,故以人迎以候三阳之气。一盛病在少阳,少阳主春升之气也。太阳主夏,阳明主秋。四盛以上者,言人之阴阳惟阳太盛,名曰格阳。盖阳主在外,阳格于外,不得三阴中见之化以和之,此三阳之太过也。】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
  【注 寸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以候三阴之气也。厥阴主乙木春生之气,故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之气少阴,三之气太阴。四盛以上者,人之阴阳惟阴太盛,名曰关阴。盖阴气主内,关阴于内,不得三阳中见之化以和之,此三阴之太过也。】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注 俱四倍以上者,阴阳俱亢极也。天有阴阳,地有阴阳,阳盛之下阴精承之,阴盛之下阳气承之,阴阳承制而交相生化者也。人生于天地气交之中,阴阳和平,是为无病。如阴阳俱盛而不和,是不能及于天地阴阳精气之承制,则死矣。】

     五脏生成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注 心主血,故合于脉。经云: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心之华在面,故其荣在色。多食咸,则水味太过而伤心,其脉凝泣而色变矣。】
  诸脉者皆属于目。凝于脉者为泣。
  【注 五脏六腑之精,十二经脉,皆上注于目。冲任之血,溢于皮肤,渗于络脉,故凝于皮肤则为痹,凝于络脉则泣濇而不能流行矣。】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注 始者,言邪始在三阴三阳之气分也。五决者,审别五脏阴阳之经气以决其病也。欲知其病之始在某经,先分立五脏为根本,审其邪病某经之气某脏之经也。】
  夫脉之大小、滑濇、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 小者正气虚,大者邪气盛;滑主血伤,濇为少气;浮为在外在腑,沉为在内在脏。此六者,脉之提纲,可以指别也。五脏在内而气象见于外,以五行之理可类而推之。五脏之相合于五音,发而为声,可以意识。视五色之微见,可以目内察之。能审色脉之相应,以辨病之死生,则万?鵁o失矣。】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注 赤当脉,脉合心,故曰赤脉之至也。喘,急疾也。心脉之至急而牢,主积气于中,当时害于食。盖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有积于中,故害于食,名曰心痹,积气痹闭于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因思虑而心虚,故邪气乘虚而留于内也。】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注 呼吸急则脉亦急,故以呼吸之喘息以形容脉之急疾也。肺主气而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胸中为气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积于上,则膻中之正气反虚,故为虚喘也。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阴阳虚乘,则为往来之寒热矣。酒者熟谷之液,其气慓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则满于胸中,醉而使内,则气上逆,故有积气在胸中也。入房太过则伤肾,肾为本,肺为末,本伤,故肺虚也。】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
  【注 脉长而弹,弦而急也,弦则为减,诸急为寒,此得之寒湿而阳气受伤,故弦急也。邪在心下支胠间,故脉左右弹也。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足厥阴之脉,从足上腘入手中,过阴器器 原作气,据《灵枢》经脉改。,抵小腹,布胁肋,故病证与疝痛相同,而腰痛足冷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也。】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注 脾属四肢,四肢汗出当风,则风湿内乘于脾而为积气,脾气不能灌溉于四旁,则逆于中而为厥气矣。名曰厥疝者,气逆而痛也。夫男女气血相同,受病亦属同法,故于中央土脏而曰女子同法者,欲类推于四脏也。】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注 尺以侯肾,黑脉之至,上坚而大者,肾脏有积而肾脉坚大也。上坚者,坚大在上而脉不沉也。与阴者,小腹而兼于前阴也。清水,冷水也。肾脏寒水主气,亦同气相感也。】

     移精变气论

  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之长,命曰圣王。
  【注 天有八风,在人则有五经之风,谓调理五脉之邪也。色者气之华,脉乃精之液,变化相移者,移精变气也。观其移精变气以通神明之妙,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日月者,天地阴阳之精也。色为阳,脉为阴,常求其色脉之要,总不外乎阴阳,故知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则其要在是矣。夫色之变化,五色以应四时之脉,色生于脉也。能贵重色脉以合于神明,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是谓圣王。】

     脉要精微论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注 饮食于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脉盛则络脉虚,是以饮食未进,则经络调匀,血气未乱,故可诊有过之脉。动静者,阴阳动静也,精明五脏之精神,见于声色也。切脉观色,以知脏腑强弱虚实,兼视形体之盛衰,以此参伍错综斟酌之,以决其死生之分焉。】
  夫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濇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注 血行脉中,脉故为血之腑。荣气宗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脉随气行,故脉长则气平,脉短则气病矣。心主血,脉数乃热迫所生,故烦心。大则病进于脉内。上盛谓寸口脉盛,主气上升而气高。下盛谓尺中脉盛,主气下逆而为胀。代脉者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主气之衰败也。脉中之荣气宗气不足,故脉细如丝。濇主少血,故心虚而为痛矣。浑浑,浊乱疾流之貌;革至者,迥易于平常也。此血脉受邪而内乱如涌泉也。夫色生于血,病进于脉,而色亦败恶矣。绵绵其去,如弦细而欲绝者,形容其脉去之象也。病进而脉至如此之盛,血亡而脉去如此之衰,血者神气也,邪盛正亡,不治之死证矣。】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注 言脉合阴阳四时,诊脉而知病之所在,病成而变为他病,候尺寸以分别脏腑外内、上下、左右,曲尽其脉要精微之理。】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注 人之阴阳出入,与天运转之大相合。天气包乎万物之外,运转于六合之内。其变动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言阳气从生升而至于盛长也。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言阴气自清肃而至于凛冽也。此四时阴阳之变动,而脉亦与之上下浮沉也。春时天气始生,而脉耎弱,轻虚而滑,如规之圆转而动也。夏时天气正方,其脉洪大,如矩之方正而盛也。秋时天气始降,其脉浮平,有如衡之平准也。冬时天气闭藏,其脉沉石,有如权之下垂也。四十五日者,从冬至而至立春,从夏至而至立秋。冬至一阳初生,阳气微上,阴气微下,至春而阳气方始,至夏盛长,而阴气下藏矣。夏至一阴初生,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至秋而阴气清凉,至冬凛冽而阳气伏消矣。阴阳升降,出入离合有期,而脉亦与之相应如期,而脉气相失,则知脉之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也。察脉之纲领,当从阴阳始,即冬至阳气微上,夏至阴气微上,阴阳上下,自有经常之理。然又从五行而生,如春木生夏火,火生长夏土,土生秋金,金生冬水,水生春木,生之有度,而四时为五行相生之宜矣。夫四时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太过、至而不及,而人亦应之。是以脉之不及则补之,太过则泻之,与天地四时太过不及、阴阳之道,合之如一。得一之情,可以知死生矣。然必声合天地之五音,色合天地之五行,脉合天地之阴阳,而始能得一之情以知死生也。】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注 欲知四时五行阴阳外内,在诊脉之精微,故当虚静其心志,守而勿失。鱼在波,虽出而未浮,如春升初出之象。在肤,浮在外也,泛泛充满之象,万物有余,盛长之极也。秋气降收,如蛰虫之将去外而内藏之象。冬令闭藏,故脉沉在骨,如蛰虫之封闭,如君子之居室,藏而勿出也。然欲知在内脏腑阴阳之虚实者,按其脉而记之;欲知外之四时阴阳者,终而始之。盖阳气之始者,阴气之将终也,以阴阳之出入而应四时之脉也。】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已。
  【注 脉搏击应手有力而长,此为太过之脉,心火太过,故当病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其软而散者,此为不足之脉,心液不足,则火郁而为消渴之病。心藏神,得神机环转而病自已也。】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
  【注 肺主气而主行荣卫,阴阳气盛,太过则血随而上逆。其不及,当病灌汗。灌汗者,脾土灌溉之汗。盖脾气散津,上归于肺,肺气通调而后水津四布。今肺气虚不能输布水液,脾气自灌于肌腠皮肤,至令肺气不复通调而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注 肝主血而主色,脉盛而色不见者,血蓄于下也,当病坠伤,或为手搏所伤。因血凝胁下,故令人喘逆。其不及而色泽者,当病溢饮。盖水溢于皮肤,故其色润泽也。肝主疏泄,肝气虚而渴暴多饮,以致溢于皮肤肠胃之外而为饮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当病食痹。
  【注 足阳明之脉,从气冲下髀抵伏兔,下足趺。髀伤,故脉盛而色赤也。饮食于胃,由中焦之腐化。胃气不足,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注 五脏元真之气,脾所主也。湿热太过,则色黄脉盛而少气矣。其不及,当病足胫肿,脾气虚也。若水状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泽。】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注 腰者肾之腑,腰伤,故肾脉盛也。伤于骨者,其色赤黄,则外应于肌肉间也。其不及,当病少血。盖肾为牝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精液,复上入心而为血,精虚至令不复化赤而为血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注 病形病气,见于形证也。盖脏腑经络相连,阴阳相应,是以脉见于脏而形见于腑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注 胃为阳,脾为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是以脉见于胃而病见于脾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此新病也。
  【注 有故病因伤五脏之色脉,复感暴至之病,有似乎病成而变也。夫病久则色脉伤,脉小而色不夺,故知为新病。脉与五色俱夺者,乃血气俱伤,故为久病。若暴至之病自外而内,色脉之伤从内而外,故有病而色脉俱不夺者,知为新感之病也。】
  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注 毁伤筋骨,故肝与肾脉并至。而其色苍赤不见血者,谓筋骨伤而血不伤也。如已见血而血伤,则又若中水伤心,而心脉亦并至矣。】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胷喉中事也;下竟上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注 尺内,尺中也。两旁,两尺部之外旁也。季胁,两胁之下杪也。尺以候肾,以左右两尺而候两肾也。两肾附于季胁,是季胁之内乃是两肾,两肾之内乃是腹中,故尺内候腹中,尺外以候肾。尺之两旁以候季胁,是两旁更出于外也。所谓外内者,脉体本圆,用指向外以候内,向内以候外,候脉之两侧也。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关脉也。心肝居左,故左以候肝。膈者,胸胁内之膈也。肝居胁内,故以关候肝。膈气在中,故以内候膈。右外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关脉也。脾主中土,故以关内候脾;阴内而阳外,故以关外候胃。上附上右者,从右关而上右寸口也。心肺居上为阳,故以两寸候气。胸中者,宗气之所居也。左外,左寸口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心主之相位也。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寸为阳,尺为阴,故以两手关前以候形身之前,关后以候形身之后。上竟上者,从尺关而直上于鱼也;下竟下者,从寸关而直下于尺也。夫身半以上为天,身半以下为地,此又以阴阳之气竟上竟下,而候形身之上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注 脉者,阴阳血气之荣行。粗大者,阳乘于阴也。阳在外,阴在内,阳乘于阴,故热中也。】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癫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注 来疾去徐者,来盛去悠也。上实下虚者,寸实尺虚也。此气惟上逆,阳盛阴虚,所谓一上不下,寒厥到膝,气上不下,头痛癫疾是也。来徐去疾者,此阳虚阴盛,为恶风也。盖风为阳邪,伤入阳气,在于皮肤间。风之恶厉者,从表阳而直入于里阴,故去疾下实也。阳气受邪,则正气虚伤,故来徐。上虚邪气内陷,故去疾下实。】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
  【注 有脉,有厥脉之因、厥脉之象也。夫脉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转而不回者也。如脉俱沉细而数者,此少阴厥也。少阴之气不上合于阳明,转输于脏腑,故惟见少阴本脉之沉细也。阳明之热反下入于阴中,故数也。若沉细数散者,此阴中所陷之阳散,而阴阳相乘,故为寒热也。如浮而散者,此复上逆于阳分,故为眴仆。经曰:清浊之气相干,乱于头,则为厥逆眴仆。】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
  【注 诸浮者,无论左右三部之浮皆在阳分。其浮而躁者,在手之三阳也。无论左右三部之细而沉皆在阴分。其沉细而有静者,在足之三阴也。太阳少阴为水火阴阳之主,故为热、为骨痛也。】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注 诸浮在阳,诸沉在阴者,在阴阳之气也,故为热为骨痛。如在阳,则脉见数动,而为便脓血之经证矣。阳热在经,故脉数动。热伤血分,故便脓血。经血下泄,故一代也。】
  诸过者切之濇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注 诸过者,谓诸邪所伤而为有过之脉也。有余者,邪气之有余也。阳气有余,则阳气受伤,故脉濇。如邪入于阴,则经血沸腾,故脉滑也。邪在阳分,故身热无汗。邪在阴分,故多汗身寒。阴阳并受其邪,则无汗而寒也。】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注 推,详也。推详其脉之偏于外内上下也。推而外之者,以左右之三指向外按之,若脉偏盛向内而不外者,此邪在心腹之间而成积也。推而内之者,以左右三指向内以候之,若脉偏盛于外而不内者,此邪在外而身有热也。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审之,上而不下,乃气上盛下虚,当主腰足清冷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乃气下盛上虚,当主头项痛也。外内论邪气之有余,上下论正气之不足。】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注 所谓外内上下者,非浮沉举按之法也。若谓浮为在外,沉为在内,病腰脊痛而身有痹者,直按之至骨,如心腹之积,又当何如而按之?】

     平人气象论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当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注 平人,无病之人也。无病之人,自有平常之脉,反常则为病矣。出气曰呼,入气曰吸,一呼一吸为一息。平人之脉,一呼再动,一吸再动,闰以太息,呼吸定息脉计五动也。不病者其息平,病者其息乱。医者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是为候诊之法。】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濇曰痹。人一呼吸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
  【注 一呼一动,一吸一动,减于平人过半,故主气之衰微。若一息之中脉六动者,气之太过也。吸而躁急者,有余之邪从外而内也。温病者,冬伤于寒至春发为温病,冬伤于风至春发为风温,此皆伏匿之邪由内而外,从阴而阳,故尺中热也。风为阳邪,伤人阳气,故尺不热。气分之邪,留而不去,则迫于经,故脉滑也。痹者,闭也。邪积而不行,故脉濇泣也。四动以上,太过之极也。脉绝不至,不及之极也。乍数乍疏,或太过,或不及,气之乱也。此皆不平之甚,故为死脉。】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注 平人之常,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是生机已绝,绝则死矣。】
  春胃微弦日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也。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以行荣卫阴阳也。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注 胃气乃中土柔和之气,弦乃东方春木之象,微乃胃气之和,故春得胃气而脉微弦曰平,弦多而少柔和之气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毛为秋脉属金,如春虽得微弦之平脉,而兼有轻浮之毛,此金来克木,至秋金令之时则当病矣。如毛(月末)过甚,此木受金刑,当主即病。脏真者,真脏所藏之神也。神在脏为肝,在体为筋,言真脏之神散于肝,而主藏筋膜之气也。钩乃南方夏火之象,微则柔和之胃气也。夏得胃气而脉微钩曰平,钩甚而少微和之气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石乃冬令之脉微钩而带石,乃火中有水,至冬水气所主之时而为病矣。如水气太甚,此火受水克,当即病矣。夏脏之元真通于心,而主藏血脉之气也。长夏湿土,主气微软弱者,中土柔和之气也。代者相离之脉,盖脾主四季,四季有交相更代之气,是以柔和相离,脾之平脉也。如但代而无微软之和,此胃气已绝,故为死脉。盖脾之得以灌溉于四脏者,由胃气之所生,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是所不胜之水气反来侮土,至冬时水气反虚而为病矣。弱甚者,脾气太弱,当主即病。盖言乘侮太甚者即病,而本气虚者亦即病矣。土脏之元真濡于脾,而主藏肌肉之气也。毛乃秋金之脉,微则柔和之胃气也,秋得胃气而脉微毛曰平,毛多而少柔和之气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是所不胜之木气反来侮金,则木虚其本位矣。至春当木旺之时,而木气反虚,是以为病,所谓侮反受邪寡于畏也。弦甚者乘侮太过,而金气当即病矣。金脏之元真高居于肺,而主行荣卫阴阳,肺主周身之气而朝百脉也。石乃冬藏之脉,微则柔和之胃气也,肾得胃气而脉微石曰平,石多而少柔和之气曰肾病,但石而无胃气曰死。石而有钩,火侮水也,立夏火气反虚而为病矣。若乘侮太甚,当主今病。水脏之元真下藏于肾,而主藏骨髓之气也。】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注 宗气者胃腑水谷之所生,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司呼吸,行于十二经隧之中,为脏腑经脉之宗,故曰宗气。胃之大络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而动应衣,乃胃脏宗气之所出,此脉以候宗气者也。五脏无胃气曰死者,宗气或绝于内而或泄于外也。如喘盛而乳下之脉数绝者,宗气病于膻中也。如脉结而有止者,虚里之横络有积滞也。是胃气少而为五脏之病者,宗气之有虚有实也。如虚里之脉绝不至者,胃腑之生气绝于内也。乳之下其动甚而应衣者,宗气欲泄于外也。此无胃气而为五脏之死脉也。】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
  【注 寸为阳,尺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皮肉筋骨为阳,腹中胁内为阴。盖天地四时之气从外而内,由阳而阴,故以寸口之浮沉以候外因之外内也。寸口脉中手短者,此惟在寸之阳部,故主头痛,诸阳气之在上也。寸口脉中手长者,寸脉直下于尺也,此阳邪直行于下部,故主足胫痛也。中手促上击者,浮而搏击应手,此阳邪不上不下,故主在肩背之中也。此以外邪在于形身之外,而有上中下之分也。沉为在里,浮主在外。寸口脉沉而坚,主病邪坚积在里;若浮而盛,主邪病在外,此以寸口之浮沉而别外邪之在形身之外内也。寸为阳,沉为阴,寸口脉沉而此弱,正气虚而阳邪直入于里阴,阴阳相乘,故主寒热;阳邪入里,故又主疝瘕而少腹痛也。此缘正气弱而阳邪直入于里阴之下也。胁下主身半之中,腹中为形身之里,寸口脉沉而横,是外邪入于里阴之中,故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也。邪气上逆则喘,寸口脉沉而喘,此外因之阳邪入于里阴而上逆,阴阳相搏,故为寒热。此又以寸口之沉,候外因之邪入于里阴,而亦有上中下之别也。】
  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曰病在内。脉小弱以濇,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濇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
  【注 脉盛脉小者,概左右三部脉而言也。夫以寸口浮沉以候病之外内上下者,候表里阴阳之气也。盖天地四时之邪始伤气分,留而不去则入于经,亦有始终留于气分者,有即转入于经者。邪之中人,变幻不一,故当以脉甄之,是以气分之邪止见寸口之浮沉长短,如入于经,则有滑濇紧急之形象矣。夫脉乃阴血,气分之阳邪入经,阴阳相搏,其脉则滑,是以脉盛滑者病在外,有余之病,故坚而有力也。夫经脉外络形身,内连脏腑,病在内者,故小实而坚也。此以三部之盛滑小实,而分别邪正之在外在内也。始受之病,邪正相持,故滑浮而疾;久则血脉已伤,故小弱以濇也。诸急为寒,故主疝瘕在内。滑主阳热,故主风邪在阳。此又以三部之急滑,以别邪病之在阳络阴络也。痹者闭也,风寒湿邪,皆能为痹,或在于皮肉筋骨之间,或内舍于五脏六腑,故痹病于外内之间者,其脉皆主濇也。缓为脾脉,滑则热盛于中,紧则为寒,故主腹胀也。此外因之邪入于腹中而有寒热之分也。】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
  【注 阴阳者,气血外内上下也。言脏腑之脉阴阳并交,雌雄相应,内外循环为顺;如阴阳反逆,其病为难愈。脉得四时之顺者,春脉微弦,夏脉微钩,此得四时生气之顺而无他变也。反四时者,春胃而有毛,夏胃而有石也。间脏者,相生而传也;不间脏者,相克而传也。如外淫之邪,始伤皮毛,则内合于肺,肺欲传肝而肾间之,肾欲传心而肝间之,肝欲传脾而心间之,心欲传肺而脾间之,脾欲传肾而肺间之也。】
  臂多青脉曰脱血。
  【注 臂多青脉者,臂内浮见之络脉多青,盖因脱血而不华于色也。】
  尺脉缓濇,谓之解(亻亦)。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濇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注 缓为脾脉,濇主脏气之不足,此脾脏之为病也。尺属阴而主血,脉宜沉静,盛者肝脏之火盛而血不藏也。《灵枢》诊尺篇曰:尺肤濇者,风痹也。夫邪迫于经,其脉则滑,以风之阳邪闭于皮肤之间而迫于经脉,故主多汗。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阴之液也。此以诊尺而知肺合之表汗也。诊尺篇曰: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夫阳气生于阴中,尺肤寒,生阳之气少矣。阳气衰于下,故主虚泄。泄则亡阴,故脉细也。此以诊尺而知肾脏之生阳、下焦之虚泄也。尺肤粗常热者,火热下行,故主热中,此诊尺而知心火之下行也。夫阴阳气血,由阴而阳,从下而上,是以诊尺而知病之外内上下也。】
  肝见庚辛死,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者死。
  【注 夫五脏之气,乃由地之五行而生;而地之五行,又乃由天之十干所化。是以生于五行而死于十干也。】
  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注 以妇人之两手尺部候之,若左手之少阴肾脉动甚者,当妊男子,以左男而右女也。】
  脉有逆从,四时未有脏形,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
  【注 后章论五脏之气外合于四时,故虽未有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之脏形,而阴阳出入之大概不可逆也。】
  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濇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注 夫天地有四时之寒暑,而人之气血有浮大沉瘦之阴阳,即受病之脉气,亦有外内虚实之相应,故脉不应病者,命曰反四时也。如风热之病,气应浮动而脉反静;泄脱之病,气应虚收而脉反实;病在中者,气应沉实而脉反虚;病在外者,气应升浮而脉反坚濇。此脉证之不相应者,正气乱也,故为难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注 五脏皆禀气于胃,胃气者,水谷之所资生,故人以水谷为本,胃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也。所谓无胃气者,真脏脉见而不得微和之气也。又非惟微和之为胃气也,即真脏之脉亦胃气之所生也。故曰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者,春为弦,夏为钩,秋为毛,冬为石,皆得胃气而为之也。故曰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注 夫脾与胃,以膜相连耳,是以胃气之行于五脏者,由脾气之转输,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是以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焉。故太阳之洪大,阳气之盛也;少阳之乍忽,初生之象也;阳明之浮大而短者,两阳合明,阳盛而间于二阳之间也。此三阳之气也,亦胃腑之所生也。】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
  【注 累累如连珠者,滑利如珠,连绵相贯,心脏和平之象。琅玕,美石之似珠者,取其温润而柔滑也。此脏真之脉柔软和平者,得四时之胃气也。前节以四时胃气资于脏真,故曰春胃微弦,夏胃微钩。此节以五脏之真得四时胃气,故曰平心脉来夏以胃气为本,平肺脉来秋以胃气为本,以是脉象之少有不同也。盖弦、钩、毛、石者,脏真之气象也。如连珠如榆荚者,脏真之体象也。】
  病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注 喘喘,急疾貌。喘喘连属,心气不安也。曲者钩之象,其中微曲,心气虚也,故当主心病。居,不动也。曲而不动,如操带钩,无如珠生动之象矣。】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
  【注 厌厌,安静貌。聂聂,轻小也。落,降收也。如落榆荚者,言虽轻薄而中不虚。盖肺脉虽主收降轻虚之象,而资生于脾土,是以有如榆荚之轻而中不虚也。】
  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注 不上不下,往来濇滞也。如循鸡羽,较之榆荚更属轻虚,其中又不得生我之土象,而反有贼我之木体。如风吹毛,散乱剧也。】
  平肝脉来,耎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
  【注 软弱,初生柔和之气也。以手相呼曰招。招招,乍起乍伏之象,形容其初生之脉象。长竿末梢,长而耎也。此皆本于胃气,故脏真之脉,得以柔软和平。】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注 盈实,则非软弱招招之象矣。如循长竿,非若梢末之软弱矣。滑脉如珠,弦长带滑,如竿之有节矣。辨脉篇曰: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此肝气病而阻结也。急益劲如新张弓弦,强劲之剧,胃气绝也。】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
  【注 和柔,中土和柔之气也,相离时一代也。盖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故柔和之中而有相离之代散也。鸡足有四爪践地,极和缓,形容脾土之灌溉四脏,有如鸡之践地和缓而四散也。】
  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
  【注 实而盈数,阜实而无柔和之气也。如鸡举足,拳而收敛,不能灌溉于四脏也。】
  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注 如乌之喙者,坚止而无柔和相离之象也;如鸟之距者,较鸡举足更拳急也;如屋之漏者,点滴稀疏而不能灌溉也;如水之流者,湿土之气四散也。盖言脾主中和之气,如太过不及之甚者,皆为死脉也。】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注 喘喘累累,沉石生动之象也。如钩者,浮而中空水之体也。按之坚者,石之象也。】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注 如葛如索者,木象也。盖沉石者,肾之本体,如引葛而按之益坚,是肾气不藏而外泄矣。如夺索者,如引葛而更坚劲矣。如弹石者,无喘累生动之气,肾之死象也。】

     玉机真脏论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注 春弦、夏钩、秋毛、冬石,脏真之神也。此言真脏之脉,资生于胃,输禀于脾,合于四时,行于五脏,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如璇玑玉衡转而不回者也。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至其所不胜则死。有为风寒外乘亦逆传所胜而死者,有为五志内伤、交相乘传而死者,有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真脏之神为所不胜之气乘之者,皆奇恒之为病也。故曰: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言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是以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言春时之脉,肝脏主气,而合于东方之木,如万物之始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盖以脏真之气而合于四时,非四时之气而为五脏之顺逆也。】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注 实而强者,盈实而如循长竿也。不实而微者,无端长之体也。此言五脏之神气由中而外,环转不息。如气盛强,乃外出之太过;如气不足,则衰微而在中。太过不及,皆脏真之气不得其和平而为病也。】
  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注 夫五脏之脉,行气于其所生,受气于所生之母。若肝则行气于心而受气于肾也,然春脉太过,则气并于上。经曰:气并于上,乱而喜忘。气上盛而与督脉会于巅,故眩冒而巅疾也。《金匮要略》曰:胸痛引背,阳虚而阴弦故也。盖春木之阳生于肾水之阴,阴气虚寒以致生阳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胁胠乃肝肾之部分,生气虚而不能外达,故逆满于中也。】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注 心脉通于夏,气如火之发焰,如物之盛长,其气惟外出,故脉来盛而去悠,有如钩象,其本有力而肥,其环转则秒而微也。】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注 来盛者,盛长之本气也。去亦盛者,太过于外也。来不盛者,盛长之气衰于内也。去反盛者,根本虚而末反盛也。】
  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注 身热肤痛者,心火太过而淫气于外也。浸淫,肤受之疮火热盛也。其不及,则反逆于内,上熏肺,为咳唾,下走腹而为气泄矣。夫心气逆则为噫,虚逆之气不上出而为噫,则下行而为气泄。气泄者,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注 秋气降收,外虚内实。内实,故脉来急;外虚,故浮而散也。】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
  【注 如榆荚而两旁虚中央实,此肺之平脉,坚则为太过矣。毛而微,是中央两旁皆虚,此所生之母气不足,而致肺气更衰微也。】
  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注 肺主周身之气,太过则反逆于外而为背痛,肺之俞在肩背也。经曰:气并于肺则忧;其不及则令人气虚而喘,呼吸少气而咳。虚气上逆,则血随而上行;虚气下逆,则闻呻吟之病音。盖肺主气而司呼吸开阖,其太过则盛逆于外,其不及则虚逆于内也。】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注 营,居也。言冬气之安居于内,如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沉而搏者,沉而有石也。】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注 如弹石者,石而强也。肾为生气之原,数则为虚,生气不足也。】
  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
  【注 肾为生气之原,而主闭藏,太过则气外泄而根本反伤,故为懈惰。少气,生阳之气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发原于肾,根气伤故不欲言也。其不及,则心肾水火之气不能交济,故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胁骨之(月少),当两肾之处。肾之生阳不足,故(月少)中冷也。肾合膀胱,肾虚而不能施化,故小便变而少腹满也。】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
  【注 此总结上文而言也。盖脏真之气,合于四时,有升降浮沉之序,如逆其顺序和平之气,则有变异之病矣。然四时之脉,止合四脏,而脾脏之脉独何所主乎?】
  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注 脾属土而位居中央,寄王于四季,月各十八日,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而灌溉四脏。四脏受脾之气而各见其善,是脾之善在四脏而不自见其善耳。】
  帝曰:恶者如何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者,此为不及,病在中。
  【注 如水之流者,灌溉太过也。如乌之喙者,黔喙之属,艮止而不行也。】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注经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为湿土,主气湿行,太过,故令人四肢不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脾气不足,则五脏之气皆不和矣。夫胃为阳土而气强,脾为阴土而气弱,脾弱而不得禀水谷之气,则胃气益强,故名曰重强。盖言脾气虚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者,胃强脾弱,脏腑之刚柔不和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注 至数者,五脉之至数也。盖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曰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一者,五脏之神,转而不回。如逆回则失其旋转之机矣。五脏相通,阴阳并合,脉之至数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者,有格有序也。藏之脏腑者,阴阳雌雄之相应也。每旦读之者,血气未乱也。名曰玉机者,如璇玑玉衡也。以上论真脏之神,五脏相通,外内环转,如太过不及,则病若回而不转,乃失其机而死矣。】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注 气血发原于肾,生于胃,而输于脾,回则不转,而无相生之机,是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而令人有大病也。大骨,两臂两腿之骨。大肉,即两臂两腿之肉。盖肾主骨而脾胃主肌肉四肢也。夫胃气之资养于五脏者,宗气也。宗气积于胸中,从虚里之大络,贯于十二经脉,经脉逆行,是以胸中气满。阳明气厥,故喘息不便。其气动形者,心病而欲传之于肺,肺主气,故气盛而呼吸动形也。期以六月死者,今心始传之肺,肺传之肝,肝传之脾,脾传之肾而后死,故有六月之久也。真脏脉见,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予之期日者,当死于壬癸日之中夜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注 此言肝病至肺而死也。内痛者,肺受其伤。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项也。肝病而已传及于所胜之脏,故当期以本月之内而死也。真脏脉见,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予之期日,当死于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脏见,十日之内死。
  【注 此言肺病至心而死。肺病,故痛引肩背;传及于心,故身热也。夫心主血而生于肾脏之精,血气盛则充肤热肉,心肾伤而精血衰,故曰脱肉破(月囷)。破(月囷),脱肉也。(月囷),肉之标也。真脏脉见大而虚,如羽毛中人肤。病传于心,故期以十日之内死。盖心不受邪,故死之速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予 原作与,据《素问》玉机真脏论改。]之期日。
  【注 此言脾病而终于一岁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津液者,淖泽注于骨,补益脑膸。脾病而津液不行,故肩髓内消也。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会于脑,是以项骨倾者,死不治也。脾主四肢,脾病则四肢懈惰,故动作益衰。真脏来见者,如水之流,如乌之喙,脾土旺于四时,脾气灌于四脏,故虽有真脏来见,尚期有一岁之久,盖以四时五脏之气终而后死也。期死之月[月 疑作日。],见其真脏之乍数乍疏,乃与之期日,谓当死于甲乙之昧旦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月囷)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注 此肾病而死于脾也。本经曰:肾病者,大小腹痛。肾传之心,故心中不便。心传之肺,肺传之肝,故肩项身热。肝传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脏脉见,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如目不见人,肾之精气已绝,故立死。其见人者,余气未尽,至所不胜之时而死,谓当死于日昃也。夫肾为生气之原,生气绝于下,故死之更速也。】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注 此言卒发者,莫治其传也。夫邪气盛则精气虚,风寒之邪,卒中于身,精气一时虚夺,故急虚也。此病三阴三阳之气而不病于有形,故五脏之气,一时绝闭,脉道一时不通,而气不往来。譬若堕溺,乃仓卒一时之病,而生死亦在于时日之间。与风寒之病形脏勿治而为肺痹,勿治而传之肝、肝传之脾、脾传之肾、肾传之心,期以三岁六岁死者不相同也,故不可以为期。】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注 此复言仓卒之病,非但不可为期,并不待形肉脱而真脏见也。脉绝不来,生气绝于内也。一息五六至,邪气盛于外也。此邪气盛而正气绝,不必真脏见而犹死也。】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羽毛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注 此审别真脏之脉象乃可与之期日也。如循刀刃,如按琴瑟弦,肝木之象也。如薏苡子,如弹石,心肾之象也。皆坚劲之极而无柔和之气。乍数乍疏,欲灌不能,脾气欲绝之象也。如羽毛中人肤,肺气虚散之象也。盖坚劲虚散皆不得胃气之中和,人无胃气则死矣。色青白不泽,赤黑不泽,皆兼克贼所胜之色,色生于血,脉气将绝,故不泽也。夫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而后行气于脏腑,是脏腑之气欲絶而毛必折焦也。《灵枢经》曰: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又曰:经脉空虚,血气枯弱,肠胃(亻聂)辟,皮肤薄着,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是皮毛夭折者,血气先绝也。】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帝曰:善。
  【注 五脏之气,皆胃腑水谷之所资生,故胃为五脏之本。手太阴者,两脉口也。脏气者,五脏之精气也。五脏之气必因于胃,乃至于手太阴,又非惟微和之为胃气也,即五脏之弦、钩、毛、石各以其时,自为其象而至于手太阴者,皆胃气之所资生。故邪气胜者,五脏之精气已衰而不能为弦、钩、毛、石之象矣。如令人有大病而病甚者,胃气绝而真脏见。真脏见者,病气胜而脏气绝也。】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注 帝以伯所言之五脏乘传有浅有深,而胃气不资有虚有绝,故当察其形气色脉。治病者宜急治之,无后其时,而致于死不治也。】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注 形气相得,病之新也。色泽以浮,乘逆浅也。脉从四时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脉弱以滑者,胃气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也。察此四易,当急治之,而无后其时。取之以时者,春刺散俞,夏刺络俞,秋刺皮肤,冬刺俞窍也。】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注 形气相失,病之久也。色夭不泽,乘传深也。脉实以坚,无胃气也。脉逆四时,克贼胜也。】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濇者,命曰逆四时。
  【注 春得肺脉、夏得肾脉者,脏精衰而不胜乘之也。其至皆悬絶沉濇者,无胃气之资生也。】
  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濇,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注 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者,脏真之神气也。如无弦、钩、毛、石之象,而升降浮沉之气不可逆,盖气顺则脉顺,气逆则脉逆,脉随气行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注 脉病不相应者,病胜脏也,故皆为难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七十二

黄帝素问

     三部九候论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着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
  【注 离合真邪论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此言先立《针经》八十一篇,论九针之道,然众多博大,不可胜数,故愿闻要道。要道者,以神脏五合形脏四,以应九候也。故曰着之骨髓者,藏之深隧也。藏之肝肺者,知血气之诊也。歃血而受者,藏之于心也。不敢妄泄者,藏之于中也。盖必先定五脏之神而后知死生之分,察病之所在,以调其虚实。故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
  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贱更互,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
  【注 此篇首论九针九候之道。九针者,天地之大数,始于一而终于九。故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锺数焉,以针应数也。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气也。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也。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于十二经脉也。七者星也,星者人之七窍也。八者风也,风者人之股肱八节,八正之虚风,八风之邪合于骨节腠理之间也。九者野也,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此天地之至数,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中合人之九脏九窍三部九候也。贵贱更互者,四时五行之气以王者为贵而相者为贱也。冬阴夏阳者,下文之所谓沉细悬绝为阴、主冬,躁盛喘数为阳、主夏也。帝言九针之道,以通其意于《针经》,今愿闻简要之道,是以伯答三部九候之法。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道不必存矣。是以针解篇之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与《灵枢》九针论之多有不同。盖《灵枢》论十二原,本经以三部九候为原也。】
  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
  【注 六节脏象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注 始于一,终于九者,天之数也。曰天地之至数者,言天包乎地,地气通于天也。故曰令合天道。一者奇也,阳也,故应天;二者耦也,阴也,故应地;三者参也,故应人。因三才而三之,则为九,以应九野。九野者,九州分野,上应天之二十八宿也。人有三部,部有三候者,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也。决死生者,观其形气,别其阴阳,调其血脉,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也。处百病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之为病也。调虚实者,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除邪疾者,去血脉,除邪风也。】
  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注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一身之中有三部,一部之中而各有天地人。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以实为虚,以邪为真,绝人长命,予人夭殃。故必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以为刺法之真。两额动脉,在额两分,上循于顶,足太阳膀胱脉也。太阳为诸阳主气,故主上部天。两颊动脉在鼻两旁,近于巨髎之分,足阳明胃脉也,二阳之气而主土,故为上部地。耳前动脉,在耳前曲车下陷中,手太阳小肠脉也。夫心主血而小肠为之使,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故主上部人。此阳气之在上也。两手气口之动脉,手太阴脉也,五脏之应天者肺,然脏为阴,放主中部天。大指次指岐骨间,合骨之分,动应于手,手阳明大肠脉也,阳明居中土,故主中部地。锐骨端之动脉,手少阴心脉也,三以应人,人主血脉,心藏血脉之气,故主中部人。毛际外气冲下五里之分,动应于手,足厥阴肝脉也,厥阴为阴中之少阳,主春生之气,故主下部天。足内踝后太溪之分,动脉应手,足少阴肾脉也,肾为牝脏而居下,故主下部地。鱼腹上越筋间箕门之分,动脉应手,足太阴脾脉也,脾为阴脏而居中,故主下部人。故以下部之三候,以候膈下之三神脏焉。】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注 肺属干金而主气,故天以候肺。心主血脉而居肺之下,故人以候心。胸中,膻中也,宗气之所聚也。宗气者,阳明水谷之所资生,故地以候胸中之气。此以中部之三候,以候膈上之二神脏,中土之二形脏焉。】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注 太阳为诸阳主气,其经脉上额交巅,会于脑出项,放天以候头角之气。足阳明之气,胃腑之所生也,其经脉起于鼻交頞中,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故地以候口齿之气。手太阳者,少阴心脏之腑也,其经脉上目锐眦,入耳中为听宫,故人以候耳目之气。此以膺喉头首以候三形脏焉,盖阳脏之气在上也。】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
  【注 三部之中有九候,九候之中而各有三焉,兼三才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者,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左胁应春分,左手应立夏,膺喉头首应夏至,右手应立秋,右胁应秋分,右足应立冬,腰尻下窍应冬至,人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凡此九者,以候脏腑阴阳之气,故九野为九脏。】
  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注 神脏者,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也。形脏者,胃与大小肠、膀胱,藏有形之物也。夫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是五脏之神,由肠胃津液之所生也。胃主化水谷之津液,大肠主津,小肠主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故以四腑为形脏,而人之阴阳气血肌肉经脉,皆由此九脏之所生也。夭,死色也。言五脏之神气,由形脏之资生,五色之外荣,由五脏之所发,以此九脏九候之气而复归重于五脏之神气焉。】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注 候者,候三部九候之脉而刺之也。肥人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其气濇以迟,刺此者宜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色少,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宜浅而疾之。实者邪气盛也,虚者精气夺也。宜泻者迎而夺之,宜补者追而济之。去血脉者,除宛陈也。盖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然后泻有余补不足。无问其病之可否,必候其气至和平而后乃出其针也。】
  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注 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针经》曰: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盖形瘦者正气衰也,脉大者病气进也,胸中多气者气胜形也,气胜形者邪气盛而正气脱也。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形气和平,是为相得。参伍不调,即独大独小、独疾独徐之意。皆相失者,非止于参伍不调也。此脏腑阴阳之气皆病,故死。夫脉之来去,随气降升,是以九候之相应,上下若一。如参舂者,言脉之上至下去,左至右去,有如舂者之参差彼上而此下也。此因邪病甚而正为邪伤故也。如参舂者,止言其来去之参差相失。不可数者,并其至数之错乱,此邪病更甚而正气将脱,故死。中部天主气,中部人主血,中部地主胸中之宗气。夫上下左右之脉交相应者,血气之循环也。脏腑之脉得胃气而至于手太阴者,宗气之所通也。如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不得中焦之血气以资养,故死。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此脏腑之精气消灭。】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注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如一部独异,即知病之所在而随证治之。大小者,脉之体象也。疾迟者,脉之气数也。寒热者,三部皮肤之寒热也。陷下者,沉陷而不起也。《针经》曰:上下左右,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濇,知其所苦。】
  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
  【注 此候生阳之气以知病之死生也。诸阳气者,太阳之所主也。根结篇曰:太阳为开,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足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肤宛焦而弱也,是以知病之所在,又当候太阳之气焉。卫气篇曰:足太阳之本在踝上五寸中,而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按承山乃足太阳穴,在外踝上七寸,故以左手于病者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是在承山之下矣。庶右手于病者足上当踝而弹之,盖以左手取脉,庶右手得以在下而弹,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是更过踝上五寸而及于承山矣。故曰踝上以下,必先按而在久。踝上者谓去踝五寸以上而及于承山,以下者谓承山以下而至去踝五寸之间。盖以左手之三指,于踝上五寸承山以下,以候太阳之气,以察病之死生,故下文曰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盖九针之要,候气为先,足太阳为诸阳主气也。】
  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
  【注 蠕蠕,微动貌,气之和也。应疾而中手浑浑然者,急疾太过也。徐徐然者,气不及也,故皆主病。】
  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
  【注 生气绝于下,故不能上应也。】
  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
  【注 脱肉者,皮肉宛焦而弱也。身不去者,开折而暴病留于身也,言正气虚而肉脱,邪留于身而不去者死也。】
  中部乍疏乍数者死。
  【注 太阳之气者,论先天之生阳。荣卫气血者,乃后天水谷之精气。中部乍疏乍数者,中焦之生气欲绝也。】
  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
  【注 血脉生于心而输于脾,代乃脾脉,钩乃心脉,此复申明候足上中部者,候中下二焦之生气。如病在络脉者,其脉代而钩也。】
  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
  【注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故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不应,是天地人之气失其一矣,故主病。二候后不应,是三部之中失其二矣,故主病甚。三候后不应,是三者皆失,故主病危。】
  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絶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注 腑为阳,脏为阴。知阳者知病之所从来,知阴者知死生之期,知经脉之死生出入,而后知病脉之所从来。详经脉别论,真脏脉见者,至其所胜克之日时而死。复结上文,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足太阳之气绝也。足太阳主筋,阳气者柔则养筋,是以太阳气绝,筋挛急而足不可屈伸。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为目上纲,脉系绝,故死必戴眼。】
  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
  【注 此复问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按九针篇曰: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也。盖言冬至之子,阴之极也,阴极而一阳初生,阴气始下;夏至之午,阳之极也,阳极而一阴初生,阳气始下。是阴阳之气,分于子午也。至春分之时,阳气直上,阴气直下;秋分之时,阴气直上,阳气直下,是阴阳离别也。寒热者,阴阳之气也。阴阳分别而复有交合,故寒与热争而两气相搏也。此言三部九候之中,有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若九候之脉皆沉细而绝,无阳气之和,此为阴而主冬,故死于夜半之子;如盛躁喘数而无阴气之和,此为阳而主夏,故死于日中之午。皆阴阳偏绝之为害也。】
  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注 寒热病者,阴阳相乘而为寒为热也。本经云:因于露风,乃生寒热。病风者,亦为寒热病也。平旦,日夕,系阴阳两分之时。寒热者,乃阴阳两伤之病,是以应时而死。热中、热病者,阳盛之极,故死于日中之午。病水者,阴寒之邪,故死于夜半之中。土位中央,王于四季,其脉乍疏乍数,乍疾乍迟,乃土气败而不能灌溉四脏,故死于辰戌丑未之时也。夫形归气,气生形,形气已败,血脉虽调犹死。言七诊之死,因气而见于脉,非血脉之为病也。故下文云,其脉候亦败者死。】
  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
  【注 七诊者,谓沉细悬绝、盛躁喘数、寒热、热中、病风、病水、土绝于四季也。九候皆从者,谓上下若一,无独大独小也。七诊者乃阴阳之气,自相分离,是以应时而死。若因邪而病有似乎七诊者,不死也。风气之病,病风也,病风而阴阳相离,期以日夕死;如病风而阴阳和平,九候若一,不死也。经月之病,病水也,病水而沉细悬絶,期以夜半死;病水而阴阳和平,九候皆从,不死也。盖言七诊之死,死于阴阳分离,不因邪病而有应时之死也。若七诊之病,其脉亦败者,气病而脉亦病也,故必发哕噫。盖胃气败者其声哕,胃气逆而上走心为噫,胃主气而心主脉也。】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注 始病者,病久而深也。方病者,新受之邪病浅也。各切循其脉者,切其病之在阴在阳在脏在腑也。夫病久者其脉沉而逆,方病者其脉从而浮,故当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之逆从循之。夫邪伤经脉则脉数疾,故其脉疾者,知不病在七诊也。阴阳脏气受伤则其脉迟,故脉迟者,知其病在七诊也。脉不往来者,有七诊之病而脉候亦败也。皮肤著者,病久而肉脱也。根结篇曰:皮肤薄着,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此言方病而伤于形身经络者不死,病久而伤五脏阴阳之气者死。故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若五脏阴阳之气已绝于内,而欲以针石治其外者,未之有也。】
  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此句王冰注谓:错简文也。。
  【注 血病者,血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身有痛。盖言病在经之深者治其经,病在孙络之浅者治其孙络,病在经络浅深之间而痛及于肌肉者,治其经与络也。奇邪者,邪不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故宜缪刺之。缪刺者,以左取右,以右取左也。留瘦不移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故即于节而剌之。盖病在脉络者取之脉,病在骨节者治其节也。刺节真邪篇曰:大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是以上实下虚者,有横络盛加于经,以致上下不通而有虚实也。切而从之者,切其某经之所阻而从治之也。索其结络者,索其横络之结而刺出其血。以见通之者,视而泻之也。上言病在经脉者为可治也。夫九针九候之道,贵在神与气,心藏神而为阳中之太阳,肾为生气之原而膀胱为之表里,是以独候手足之太阳者,太阳主诸阳之气也。瞳子高者,乃太阳之神气不足,盖手太阳之脉,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抵鼻至目内眦,虚则经气急而瞳子高大矣。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系,气绝,故死必戴眼。虽然,手足之经气交相贯通,手经之不足,缘生气之衰微,如生气脱于下,手太阳先绝于上矣。故虚于上者宜补之,绝于下者为死证,所谓木敷者其叶发,弦败者其音嘶。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外踝上者,在手外侧踝上也。五指者,第五之小指也。言太阳不足,当于手指及外踝上之后溪,五指之少泽上,留针以补之。盖候足太阳之气者,于足上去踝五寸而弹之;补手太阳者,当于手外踝上五指而取之。此手足之经气交相贯通,先不足于上而后绝于下也。】

     经脉别论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注 按三部九候论至血气形志篇,与《灵枢》之九针论前后相符。人之居处安静,其气和平,自有经常之脉;如动作过用,则变而为病脉矣。肾属亥子而气主闭藏,夜行则肾气外泄,故喘出于肾。肾为本,肺为末,肾气上逆,故淫伤于肺也。夫喘属肺证,又曰阳明厥则喘,汗出于肺主之皮毛,而生于胃腑之津液,堕则伤筋,筋即为肝,故喘出于肝。木胜土,故淫气害脾。惊则气乱,故喘出于肺。肺者心之盖,故淫气伤心。跌则伤骨,骨即为肾,故喘出焉。此数者皆伤五脏之气,勇者逆气已过,正气复顺,怯者则留着为病而见病脉矣。】
  故曰:诊脉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注 汗者水谷之津液,饱甚则胃满,故汗出焉。血乃心之精,汗乃血之液,惊伤心气,汗出于心,故曰夺精。持重远行,则伤骨,故汗出于肾。疲罢伤筋,故汗出于肝。劳伤四体,故汗出于脾。四时阴阳,自有经常,血气循行,各有调理,如动作过伤,则血气妄逆而生病,此自然之理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注 肝者土之胜,制则生化,故散精于肝。肝者筋其应,故淫气于筋。经曰:受谷者浊,胃食气,故曰浊气。胃络上通于心,故入胃之食,气归于心,子令母实也。心气通于脉,故淫精于脉。脉气者,水谷之精气而行于经脉中也。经,大经也,言入胃之谷气,先淫气于脉,百脉之经气总归于大经,经气归于肺,是以百脉之气皆朝会于肺也。肺合皮毛,故复输精于皮毛。经云:血独盛,则淡渗皮肤,生毫毛。夫皮肤主气,经脉主血,毛脉合精者,血气相合也。六腑为阳,故先受气。腑精神明者,六腑之津液相成,而神乃自生也。谷气入胃,淫精于脉,乃传之肺,肺气散精,行气于腑,腑精留于四脏,以养五脏之气,故曰谷入于胃,乃传之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权衡平也,言脉之浮沉出入阴阳和平,故曰权衡以平。气口,手太阳之两脉口。成寸者,分尺为寸也。言五脏六腑受气于谷,淫精于脉,变见于气口,以决其死生。夫入胃之饮,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盖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肺应天而主气,故能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所谓地气升而为云,天气降而为雨也。水精四布者,气化则水行,故四布于皮毛。五经并行者,通灌于五脏之经脉也。五脏,五行之气也。揆度,度数也。总结上文而言经脉之道,合于四时五行之次序,阴阳出入之度数,以为经脉之经常。】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注 言脏腑经脉有阴阳相合之常度。如偏阴偏阳之独至,则为厥喘诸病。所谓先知经脉,今识病脉也。太阳脏独至者,太阳之经气独至而无阴气之和也。阳气惟上,故下厥上喘而虚气上逆也。是阴不足而阳有余,表里俱当泻。盖太阳经气发原于下,而上出于肤表,故当表里俱泻而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注 阳明独至,是太少重并于阳明,阳盛故阴虚矣。言阴阳并合,乃经脉之常,如阳并于阳,阴并于阴,则为病脉矣。】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注 少阳主初生之气,生气厥逆于下,致脏脉之独大于蹺前也。蹺者,奇经之蹺脉,足少阳经脉在阳蹺之前,故蹺前卒大。】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注 此明经气之各有别也。夫一阴一阳,分而为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合于手足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合于十二脏腑,所以藏物,故亦名脏也。所谓太阳阳明少阳脏独至者,言三阳经脉之独盛也。三阳经脉之独盛者,是三阳气之太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注 言三阴三阳之经气皆有手有足也。夫手之太阴,足之太阴,是为三阴。是以太阴之脏脉相抟者,须用心省察其为手之太阴、足之太阴乎?如五脉气少者,手太阴之过也。盖肺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抟而不行,则五脉之气皆少。是以五脉气少者,知在手之太阴也。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抟而不行,是以胃气不平。胃气不平者,知在足之太阴也。手之太阴,足之太阴,而后谓之三阴也。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之三阴从腹走手,手足经气交相贯通,故独取之下俞。】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
  【注 一阳之气独啸者,盖因少阳之经气厥逆也。所谓少阳独至,一阳之过者,言气盛而及于经也。一阳独啸,少阳厥者,言经逆而及于气也。】
  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注 阳并者,太阳阳明之气相并也。四脉者,太阳之小肠膀胱、阳明之胃与大肠,即四形脏之脉也。四脉争张,以致阳并于上,亦经厥而及于气也。肾为生气之原,三阴之气虚陷于肾,不能与阳相接,故泻其阳之络,补其阴之经,阴阳平而经气和矣。】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注 言经气逆而病及于脏也。一阴者,厥阴也。是以一阴气至,当厥阴主治,而反见脏真之虚,心为(疒肙)痛。盖厥阴之气发于命门,为心主之包络,厥阴气逆以至真虚而心痛也。厥逆之气留薄于心下,则上迫于肺,故发为白汗。夫真虚痛心,病在内也;经气厥逆,病在外也。病在内者,治以药食;病在外者,治以针砭。故宜调食和药,治其下俞。夫所谓一阳、二阳、三阳,一阴、二阴、三阴者,阴阳之二气也,所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者,概脏腑经气而言也。】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注 太阳脏者,小肠膀胱之经脉也。象者,效象形容也。此论经气之见于脉者,各有别也。象者像也,三阳阳盛之气也,言太阳之脏脉象阳盛之气而浮也。少阳脏者,三焦甲胆之经气,故象一阳初动之生阳。所谓一阳二阳者,乃三阳之气也,气应脉外,故以脉之浮沉以效象阴阳之气。如在一阳之脏脉,则见脉体之滑象矣。盖阳气搏于脉中其脉则滑,阳欲外浮,故不实也。阳明脏者,胃与大肠之经脉也。阳明者,两阳合明,阳气合并,则阳热盛,故其象大浮。象大浮者,二阳之气也。太阴脏搏者,乃太阴之经脉相搏,故见脉象之伏鼓。如二阴之气相搏,虽至少阴之肾,止见乎沉而不浮。盖以脉象之浮沉,以别阴阳之气,以脉体之滑动不实,鼓动而伏,以别阴阳之脉也。】

     通评虚实论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注 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荣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为邪所夺也。伯言虚实者,皆从物类始。如肺主气,其类金,五行之气先虚于外,而后内伤五脏。盖邪从表入里,在外之气血骨肉,先为邪病所虚,是以骨肉滑利,则邪不内侵,而里亦实,表气虚则内伤五脏而里亦虚,此表里之虚实也。如气逆于上,则下虚而足寒,此上下之虚实也。如值其生旺之时则生,当其胜克之时则死,此四时之虚实也。夫肝主筋,其类木;心主血,其类火;脾主肉,其类土;肺主气,其类金;肾主骨,其类水。盖五脏之气外合于五行,五行之气岁应于四时,故皆有生旺克胜之气而各有死生之分。】
  帝曰:何谓重实?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濇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注 大热者,邪气盛也。气为阳,血脉为阴,邪盛而气血皆伤,故为重实,论血气之阴阳虚实也。邪盛于经,则寸口脉急。缓为内热,热在于络,则尺脉缓也。此当以针取之。此以寸尺而候血脉之阴阳也。滑主气血皆盛,故为从;濇主血气皆少,故为逆。五行者,天地之阴阳也。五脏者,人之阴阳也。《易》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皮肉筋骨,五脏之外合也;金木水火土,五脏之外类也。夫邪之中人,始于皮肤,次于肌肉,留而不去,则入于经脉以及于筋骨,故邪之中人,先从其物类始。是以壮者之血气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可以长久其天命。如五脏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不寿而尽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注 不足者,精气夺;有余者,邪气盛。此邪去络而入经也。寒热者,尺寸之肤寒热而应于经络也。络脉外连皮肤为阳,主外;经脉内连脏腑为阴,主内。经云:荣出中焦,卫出下焦。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卫气已平,荣气乃满,而经脉大盛。经脉之虚实,以气口知之,故以尺肤候络而以寸候经。夫邪气之从外而内,犹借正气之从内而外以扞御,使邪仍从肤表而出。秋冬之气降沉,不能使邪外散,故为逆;春夏之气生浮,故为从也。邪病在经,当从其经而取之。此论外因之虚实也。】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脉满,脉口寒濇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帝曰:治此者奈何?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注 此论内因之虚实也。尺脉热满,故主络满;脉口寒濇,故主经虚。春夏之气,生长于外,气惟外弛而根本虚脱,故死。秋冬之气收藏于内,故生。盖外因之病宜神机外运,内因之病宜根本实坚。络为阳,经为阴,刺者泻其盛满之气,灸者起其陷下之阳。盖不足者病,而太过者亦为病也。】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濇则死也。
  【注 此论脉气皆虚也。荣气宗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故曰脉气。盖以气口之脉可以候血,可以候气也。上虚者,寸口之脉气虚也。尺虚者,脉气虚于下也。上下皆虚,故曰重虚。气者,谓阳明所生之荣卫宗气也。恇,虚怯也。谓阳明之气虚于上,则言语无常;阳明之气虚于下,则令人行步恇然。盖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故曰身半以上,手太阴阳明皆主之;身半以下,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气为阳,血脉为阴。阳明之生气为阳,少阴之精气为阴。盖以寸尺之脉,以候阳明之生气,而不效象其阴之虚也。夫气生于阳明而发原在肾,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阴阳相搏,其脉则滑,搏则化水谷之精微而气生矣,故主生。濇主少气,生原已绝,故死。】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注 此承上文之意而问也。盖脉气生于胃腑,而发原在于少阴,是以上节论生气之原,此以下复论发原之始。夫肾脏主水,在气为寒。寒气暴上者,水寒之气暴上而满于脉也。实而滑者,得阳明之气相和故生。逆者,少阴之生气已绝,故死。盖寒气上乘,则真气反下逆矣。】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濇,濇而身有热者,死。
  【注 肾主生气之原,膀胱为太阳之腑。脉实满者,少阴之寒气充于外。手足寒者,少阴之生气虚于内也。头热者,太阳之气发越于上也。肾与膀胱,阴阳并交,咸主生气,若盛于外则反虚于内矣。春时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秋时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二气,交相资生,放主生。冬时阴气尽出于外,夏时阳气尽虚于内,故主死。言阴阳之根气不可虚脱者也。脉浮而濇,阴越于外而虚于内也;濇而身热,阳脱于内而弛于外也。此复言阴阳之根气脱者,皆为死证,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濇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注 肾为水脏,在气为寒。上论寒气暴上,此复论其水体泛溢,故其形尽满也。形为皮肤肌腠,盖经脉之内,有有形之血,是以无形之气乘之;肌腠之间,主无形之气,是以有形之水乘之而为肿胀也。诸急为寒,寒水充溢于形身,故脉急而坚大。水邪外溢,则少阴之正气不升,故尺濇而不应也。《灵枢经》曰:脉坚大以濇者胀也。夫少阴之气从下而上,合于阳明,戊癸合而化火,火土之气,故有如是之证者。得少阴之气仍从下而上者生,逆而下者死。手足温者,少阴之生气复也。生气复,则火土之气渐旺,寒水之邪渐消。手足寒者,少阳之生气已絶,故死。】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注 夫病热者,皆伤寒之类。凡伤于寒,借阳气以化热,热虽盛不死。然阳气生于精水之中,男子八岁,女子七岁,肾气始实。乳子天癸未至,肾气未盛,故帝复有此问焉。夫心主脉而资生于肾,心肾水火之气上下时交,肾气不能上资于心,则心悬如病饥;而寸口之脉悬绝小者,肾气未盛也。伯答乳子之生阳,借后天之气也。四肢皆禀气于胃,故阳受气于四末。是以手足温者,胃气尚盛,故生;寒则胃气已绝,故死。夫水谷入于胃,津液各走其道,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是先天之精,犹借后天之所资益者也。又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名曰宗气,积于胸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是四肢之原俞,又受资于胃腑所生之荣卫宗气,是以手足温者生,寒者死。然后天所生之宗气,而亦不可伤也。宗气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宗始,故曰宗气。肩息者,呼吸摇肩也。风热之邪始伤皮毛,喘鸣肩息,是风热盛,内干肺气宗气,故脉实大也。夫脉之所以和缓者,得阳明之胃气也。急则胃气已绝,故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濇者曰死。以脏期之。
  【注 肠澼者,邪澼积于肠中,而为便利。经言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衂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便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而积成矣。故肠澼便血者,阴络之血溢也。肠澼下白沫者,肠外之寒汁沫也。肠澼下脓血者,汁沫与血相搏并合而下。夫便血,阴泄于内也。发热,阳脱于外也。本经曰:阴阳虚,肠澼死。此阴阳血气之相离也。下白沫者,阴液下注,故脉沉者为顺。如脉浮,是经气下泄,脉气上浮,此经脉相离,故为死证。夫血脉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主于手少阴心,输于足太阴脾。悬绝者,足少阴之阴液绝也,故死。滑大者足少阴之生气盛也,故生。身不热者,阳不外脱也。脉不悬绝,阴不下绝也。悬濇者,阳明之生气已绝,故死。辨脉篇曰:趺阳脉浮而濇,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悬则胃气绝矣。胃气已绝,则真脏之脉见,故当以脏期之。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悬绝者,绝无阳明之胃气,而真脏孤悬也。】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注 此论五脏之外合为病有虚实也。《灵枢经》曰:肺脉急甚为癫疾,肾脉急甚为骨癫疾。骨癫疾者,顑齿诸俞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呕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呕沫,气泄,不治。是肺合之形,肾合之骨,心合之脉,肝合之筋,为病于外而有死生之分。脉搏大者,气盛于外,故生;小坚急者,气泄于下,故死。经曰:重阴则癫。盖癫乃血实之证,故治癫疾者,泻出其血,置于瓠壶之中。是以脉坚实者死;气滑大者生。】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注 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五脏之精气皆虚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肉,故为消瘅也。脉实大者,精血尚盛,故为可治;脉悬小者,精气渐衰,故为难治。】

     腹中论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帝曰:善。
  【注 病热者,阳脉盛也。阳脉盛者,三阳之气动之也。是以人迎之脉一盛,盛在少阳之气;二盛,盛在太阳之气;三盛,盛在阳明之气。三阳俱盛,当主病热头痛。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如阳入于阴,又当病在头与腹,乃(月真)胀而头痛也。盖言表里阴阳之气,各有所主之部署。如阴气厥逆于上,则为膺颈肿痛。阳气下入于阴中,则为腹中(月真)胀也。】

     病能论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注 胃脉者,手太阴之右关脉也。人迎者,结喉两旁之动脉也。盖胃气逆则不能至于手太阴,而胃脉沉细矣。气逆于胃则人迎甚盛,人迎甚盛则热聚于胃矣。人迎者,胃之动脉也。故胃气逆则人迎脉盛,热聚于胃口而不行,则留滞而为痈矣。】
  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
  【注 此肺气逆而为病也。脏真高于肺,为五脏之华盖,朝百脉而输精于脏腑。肺气逆则气盛而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矣。奇恒阴阳中为玉机诸论,篇中言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也。】
  帝曰:有病厥者,诊右脉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
  【注 此肾气逆而为病也。夫左脉主血当沉,右脉主气当浮。今脉不然,其所主之病安在?脉合四时,故冬诊之左右脉皆当沉紧,今左脉反浮而迟,是逆四时之气矣。肾主冬气而又反浮在左,故当主病在肾,颇关涉于肺,当为腰痛之病。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是水谷所生之精气,先至于手太阴。太阴肺金相生而顺传于肾,肾当复传之于肝。今反见浮迟之肺脉,是肾脏有病而气反还逆之于母脏,故当主肾病之腰痛,而颇关涉之于肺也。】

     奇病论

  帝曰: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此为何病?岐伯曰:此所谓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注 此诸筋之为病也。夫奇恒之势,诊有十度,度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如心脉满大,肝脉小急,脉来悬钩,脉至如喘之类,皆所以度脉也。如肝满、肾满、肺满则为肿;肝气予不足,木叶落而死;肾气予不足,去枣华而死,皆所以度脏也。如肌气予不足,肤胀身肿,大肉陷下,皆所以度肉也。疹筋之病,所以度筋也。如十二俞之予不足,水凝而死,所以度俞也。如正月太阳,三月厥阴,五月阳明,十月少阴,所以度阴阳气也。皆为病之异于恒常者也。夫内有阴阳,外有阴阳。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是以筋病急而尺脉数也。诸筋之会,聚于宗筋。冲脉者,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是以筋病而腹必急也。夫十二经之筋病,惟手太阴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足少阴筋病甚者死不治。是以白色黑色见者,则病甚也。】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
  【注 水谷入胃,脾主行其津液,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为之行气于三阳,太阴不足则阳明甚盛,太过不及则阴阳不和,阴阳不和则表里之气皆绝矣。夫入胃之饮,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今太阴病而不能转输于上,颇在肺而不能通调于下,则病癃矣。夫地气升而为云,天气降而为雨,今地气不能上升而惟下泄,是以日数十溲,此太阴之不足也。阳明者,表也。身热如炭,阳明盛也。阳明脉挟喉,其输在膺中,颈膺如格,胃气强也。阳明盛强,则人迎躁急,颇关在肺,故喘息气逆。此阳明之有余也。阳明盛强,则与脾阴相绝,太阴不得受水谷之精,是以脉微如发,此太阴之不足也。】
  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注 痝然,浮肿貌。如有水状者,水气上乘,非有形之水也。足少阴寒水主气,大则为风,紧则为寒,故脉大紧也。夫病风水者,外证骨节疼痛,此病在肾,非外受之风邪,故身无痛也。水气上乘,故形不瘦。风木水邪,乘侮土气,故不能食,即食亦不能多也。肾为水脏,水生风木,此肾脏自生之风,非外受之邪,故曰病生在肾水者,火之胜。不能食者,水邪直入于上焦也。善惊者,水气薄于心下也。夫心不受邪,惊已而心气痿者,心受邪伤也。】

     大奇论

  心脉满大,癎瘛筋挛。肝脉小急,癎瘛筋挛。
  【注 癎瘛,抽掣也。挛,拘挛也。心为火脏,火热太过,是以脉大而癎瘛筋挛。肝主筋而主血,小则为虚,急则为寒,此肝脏虚寒而不能荣养于筋,故为挛瘛之病。此论筋之为病,有因心气之有余,有因肝气之不足,与风伤筋脉,筋脉乃应之为病不同也。】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
  【注 骛,疾奔而乱驰也。言肝脉之来疾而暴乱者,必有惊骇故也。此言因惊骇而致肝脉暴乱,非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也。】
  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
  【注 脉络阻于下,则音不出于上。脉络疏通,其音自复。故脉不至而喑者,不须治之,其病自已。此系经脉所阻之病,与邪搏于阴则为喑之不同也。】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注 小急,虚寒之脉也。脏气有所留聚,故脉见小急而不鼓。】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注 肝乃东方春生之木,主发冬令闭藏之气,如肝肾之脉并沉,是二脏之气皆闭逆于下而为石水矣。石水者,肾水也,如石之沉,腹满而不喘。肝主风木,肾主寒水,如肝肾之脉并浮,是二脏所主之气皆发于外,故名曰风水。如浮而并虚,是脏气不藏而外脱,故死。此言肝肾之气过于闭藏,则沉而为水,过于发越,则浮而兼风,皆本脏所主之气而自以为水为风,与本经之热病论、水热穴论、《灵枢》论疾诊尺篇及《金匮要略》诸经所论石水风水之不同也。小者血气皆少,弦则为减为寒,肝脏之气生于肾,脉并小弦,是二脏之气皆虚而欲发惊也。】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注 大则为虚,急则为寒,沉为在下在里,故皆为疝。心疝之有形在少腹,其气上搏于心,故心脉搏而滑急也。肺脉当浮而反沉搏,是肺气逆聚于内而为肺疝矣。瘕者假也,假物而成有形,故病在三阳之气者为瘕,三阴之气者为疝。】
  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
  【注 二阴,少阴也。癎厥者,昏迷仆扑,卒不知人。此水气乘心,是以二阴脉急。二阳,阳明也。阳明者,土也。土气虚寒则阳明脉病,故发惊也。】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沉小濇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注 肠澼,下痢也。着至教论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礰,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三阳并至,干薄脏阴,乃奇恒之下痢,与外受六淫之邪迫于经络而为下利脓血者不同,故病见于脏脉而各有死生之别。脾为阴脏,位居中央,受三阳阳盛之气迫而上行,则其脉外鼓,搏而下沉,则为肠澼下痢,盖阳气上下之无常也。脾为阴中之至阴,故虽受阳热之气,其病久而自已。经云:缓者多热,小者血气皆少,此阳热之气干搏脏阴,致肝脏之血气下泄而虚,故其脉小缓也。肝主藏血,故虽受阳邪,尚为易治。肠澼下血者,或下痢赤色,或下血也。肾主藏精,为精血之原,阳热之气下搏于肾,故为肠澼下血。血伤,故脉小。热邪干肾,故沉而搏也。夫阴阳相合则生,偏害则死。三阳为阳,三阴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三阳之热搏于阴血,血受热伤,故血温也。身热者,三阳盛而三阴之气绝也。夫心主生血,肝主藏血,是以心肝二脏受阳盛之气而为肠澼者,亦下血。如二脏同病,则阴血盛而可以对待阳邪,尚为可治之证。若脉小沉滞者,三阴之气为阳薄所伤也,其身热者阳盛而阴绝也。七日死者,六脏之阴气终也。】
  胃脉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注 荣卫调则筋骨强健肌肉致密。如血气虚逆,则皮肤筋骨失其荣养,而成偏枯之患矣。荣卫之气由阳明之所生,血脉乃心脏之所主,阳明气血皆多,其脉当浮大。今脉沉而鼓动带濇,《灵枢》日濇为少气,《伤寒论》曰濇则无血,是血气虚于内矣。推而外之,胃外以候形身之中,其脉鼓大,大则为虚,此血气虚于外矣,是以成膈偏枯。夫邪之偏中于身,及风之伤人而成偏枯者,乃外受之邪,当主半身不遂。此由在内之血气虚逆,故主于膈偏枯。膈偏枯者,止病在胸胁腰脊之间而不及周身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男子血气从左而转,女子血气从右而旋,是以男子之病发于左,而女子之病发于右也。夫荣卫气血,虽生于阳明,主于心脏,然始于先天之肾中。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不喑舌转,是先天之根气不伤,故为可治。偏枯而主三十日起者,言其愈之速也。从,顺也。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阴阳血气虽顺,而喑者至三岁之久而后能复也。年不满二十者,脏腑正盛,血气方殷,而反有此衰败之证,比及三年,五脏胃腑之气渐次消灭而死矣。】
  脉至而搏,血衂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注 脉搏击而血衂者,经热盛而迫血妄行,血脱,故身热也。脉来悬钩者,心之脉也。浮者,肺之脉也。心主血脉,肺主皮肤,而开窍在鼻,心脉来盛上乘于肺而致衂者,此血衂之常脉也。】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注 如喘者,脉来滑急也,此痰水上壅,故脉来急滑,名曰暴厥。暴厥者,一时昏厥而不能与人言。】
  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注 夫有形之邪上乘则脉至如喘,无形之气上逆则脉至数急,邪薄心下,故发惊也。盖心不受邪,至三四日,邪自下而惊厥之病自已,非比外淫卒厥之难愈也。】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注 浮合者,如浮波之合,来去无根也。浮合如数而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之不足也。微见此脉,至九日十日之交而死。盖九者阳之终,十者阴之尽,此三阴三阳十二经脉之气终也。夫五脏相通,移皆有次,脏腑之气各传与之。如五脏有病而逆传其所胜者死,如顺传其所生而受所与之气不足者亦死,故曰气予之不足也。又五脏各以其时而至于手太阴者,脏气传与之俞,俞气传与之经脉,脉与之络,络与之肌,此经脉之气受五脏所与之不足,故脉至如此,虚数之极也。】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注 如火薪然,心气不藏,虚炎之极也。精者,五脏主藏精,谓所与之气精气也。曰夺、曰虚、曰不足者,谓夺其所与之精气以致虚而不足也。草干,冬令之时,当遇胜克之气而死。所谓脉至者,概左右三部而言也。】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注 散叶,飘零虚散之象。肝木之气虚,故至秋令之时而死。】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注 脉塞而鼓,谓脉始来充塞于指下,旋即鼓动而去,有如省问之客及门而即去也。悬去枣华者,谓相隔于枣华之时而死也。】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注 丸泥者,如泥丸而不滑也。胃为阳土,位居中央,其性柔,其体圆,故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盖往来流利如珠曰滑。如丸泥者,无滑动之象,胃将死败之征也。榆荚至春而落,木令之时也。脏腑之气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故曰精予不足。】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注 胆属甲子,主一阳初生之气。胆气升,十一脏腑之气皆升。如横格者,如横拒而不得上下,是胆气虚而不能升也。《灵枢经》曰:其胆乃横,是胆气横而脉亦见其横格也。禾熟,秋深之时也。】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注 弦缕者,精血虚而如缕之细也。胞精,胞络之精气也。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及舌本。善言者,胞气泄也。陨霜九月之候,九月万物尽衰则气去,阳而之阴,气应收藏而反外泄,故死。胞主藏精血,故曰精予不足。】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注 此承上文而言冲任之脉绝也。冲任起于胞中,循腹上行,为经血之海。胞精不足,冲任将绝矣。交,绞也。如绞漆之左右旁流无中通一贯之象,是循中而上之冲任绝矣。精血为阴,故至三十日而死。三十日者,月之终也。】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注 至如涌泉,来盛而不返也。浮鼓肌中,无根外脱之象。太阳者,巨阳也,为诸阳主气而生于膀胱之水中,是以标阳而本寒。夫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少气味者,太阳之标本皆虚也。盖言若太阳之气不足而水腑未虚,阳生于阴,尚有根而可复。如标本皆少,不免于死亡矣。韭乃肝之菜,至春而英,韭英之时,更疏泄其本气,则死矣。】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注 颓土,倾颓之顽土也。脾主肌肉,如颓土而按之不得者,无来去上下之象,是肌气受所予之不足也。土位中央而分主于四季,当五色具见而先主黄,若五色之中而先见黑,是土败而水气乘之矣。葛色白而发于春,白垒发时,木气旺而颓土之气绝之矣。】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注 悬雍者,如悬痈也。揣,度也。先轻浮而度之,再重按而切之,其本益大,有如痈之头小本大,此脏腑十二俞气之不足也。夫经俞之气,昼夜环转,俞予之不足,故脉雍滞而有如痈之象。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雍滞之脉再为凝泣,绝无生动之机矣。】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注 偃,仰也。脉如仰起之刀,口利锐而背坚厚,是以浮之小急而按之坚大也。夫五脏相通,精气各循序而传予之。肾为水脏,又独受五脏之精而藏之,是以传与之外而又有邪气独并于肾之奇病也。有如此之脉病者,其人当至立春而死。《灵枢经》曰:肾是动病,喝喝而喘,坐而欲起。其病不得坐者,肾气伤也。冬令闭藏以奉春生之气,肾气已伤,再至春而泄之,肾气绝矣。】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注 如丸滑而不直手者,圆活流利,似于无形,故按之不可得也。大肠为肺之腑而属庚金,其脉宜耎弱轻浮,气予不足,故脉至若此。枣叶生于夏,火旺则金铄矣。】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注 脉至如华者,如华之轻微也。小肠为心之腑而为丙火,其脉当来盛,反如华者,气予不足也。腑气不足,则脏气亦虚,神虚则恐惧自失,神志不宁,故坐卧不安也。小肠之脉入耳中,属听宫,常有所听者,如耳作蝉鸣或如钟磬声,皆虚证也。遇金水生旺之时而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七十三

脉法

    黄帝素问

     四时刺逆从论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濇则病少腹积气。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濇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濇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濇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濇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濇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注 有余者,多气少血。不足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痹者闭也,血气留着于皮肉筋骨间而为痛也。气病之谓疝,血病之谓积。盖气盛而生热,则为疝痛;血多而凝泣,故成积也。厥阴者,阴之极也。阴极而阳生,得中见少阳之火化,故有寒有热也。厥阴主春,生风木之气,故首论厥阴焉。三阴三阳,有多血少气者,有多气少血者,惟阳明血气皆多,盖血气之生于阳明也。荣血行于脉中,乃阳明水谷之精,上归于心,淫精于脉,脉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者在外之皮肉筋骨也。腑精与神明相合而通于五脏,气复归于权衡,此脉气之生始出入也。是以阳明之有余不足,则为脉痹、心痹。心主脉而上归于肺,肺主皮毛,毛脉合精于皮肤之间,是以少阴之为皮痹、肺痹也。脉气散于皮毛,复从太阴所主之肉,少阳所主之筋,太阳所主之骨而内通于五脏,是以有余而在外则为肉痹、筋痹、骨痹,不足而陷于内则为脾痹、肝痹、肾痹矣。至气有余于内而为热则为疝,血有余于内而为寒则为积矣。故所谓风者,热所生也;所谓身重者,病在气也;所谓溲血腹满善惊目痛者,病在血也。此三阴三阳所主之血气生始出入,各有太过不及之为病也。】

     五运行大论

  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
  【注 南政北政之岁有寸不应、尺不应之分,如应不应而反应之,是为尺寸相反。左为阳,右为阴,寸为阳,尺为阴,如阴阳交相应者死。】

     至真要大论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
  【注 此申明少阴之所在也。五运之中,少阴不司气化,随六气之阴阳而上下左右,故曰阴之所在何如?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盖太冲坎位也,广明离位也。少阴主天一之坎水而上为太阳之离火,是以北政之岁随三阴而在坎,南政之岁从三阳而在离,故有应不应之分焉。所谓南北者,阴阳也。五运之中,戊癸化火,以戊癸年为南政,甲乙丙丁己庚辛壬为北政。五运之政有南有北,少阴之气有阴有阳,是以随之而上下也。寸、尺,血脉也。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下而为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脉始于足少阴肾,而主于手少阴心。是以诊寸尺之阴阳,以征少阴之上下。】
  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注 风寒暑湿燥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以司主岁之六气。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以司五行之化运。化运五岁而有迁,而五行之中有二火,故君火不司气化。然虽不主运而有所居之位焉。少阴之上,君火主之,是少阴本于阴而主于阳,是以南政之岁居阳,北政之岁居阴也。司天在南,在泉在北,此天地之定位。人面南而诊之,寸为阳而在南,尺为阴而在北。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随阴而居北,是以寸口不应。不应者脉微而不应于诊。此论寸尺之阴阳南北也。北政之岁,厥阴在泉则少阴在左,故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少阴在右,故左不应。南政之岁,厥阴司天则少阴在左,故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少阴在右,故左不应。此论人迎寸口之左右也。诸不应者,谓左右之不应也。反其诊者,以人面南,面北而诊之也。盖以图象平置于几上,以司天在南,在泉在北。北政之岁,人面北以诊之;南政之岁,人面南以诊之,则左右之不应可见矣。夫天上地下,天南地北,此天地之定位也。人面南而面北者,人居天地气交之中,随天地之气而环转也。】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注 三阴者,以少阴居二阴之中也。上下者,以天在上而泉在下也。左右同者,谓尺之左右不应,与寸之左右不应同也。故知其要者,知少阴之不司气化,随阴阳而居上居下也;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者,如疏注之议论纷纭,而茫无归着也。】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濇,太阳之至大而长。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注 此论六气应六脉也。厥阴主木,故其脉弦;少阴主火,故其脉钩;太阴主土,故其脉沉;少阳主火,故大而浮;阳明主金,故短而濇;太阳主水,而为诸阳主气,故大而长。如脉至而和则为平人,脉至而甚则为病;脉所至之脉与时相反者病,及时而脉不至者病,未及时而脉先至者病;如三阴主时而得阳脉,三阳主时而得阴脉者,危。】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注 此论脉病有标本也。脉从者,阳病而得阳脉,阴病而得阴脉也。如太阳阳明之病,其脉至而浮,是脉之从也。其病反阴寒者,太阳之病从本化,阳明之病从中见之阴化也,故脉虽浮而按之不鼓也。如少阴厥阴之病,其脉至而沉,是脉之从也,其病反阳热者,少阴之病从标化,厥阴之病从中见之火化也,故脉虽沉而按之鼓甚也。是脉有阴阳之化,而病有标本之从也。再按太阳病头痛发热,烦渴不解,此太阳之病本也;如手足挛急,或汗漏脉沉此太阳之病标也。如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此少阴之病标也;如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之病本也。如阳明病发热而渴,大便燥结,此阳明之病阳也;如胃中虚冷,水谷不别,食谷欲呕,脉迟恶寒,此阳明感中见阴湿之化也。如厥阴病脉微,手足厥冷,此厥阴之病阴也;如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此厥阴感中见少阳之火化也。如太阴标阴而本湿,故当治之以四逆辈;少阳标阳而本火,则宜散之以清凉。治伤寒六经之病,能于标本中求之,思过半矣。】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濇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净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注 正谓四时之正位,言脉同四时之正法,而前后相交。待时而去者,待终三十度而去也。如春之沉,尚属冬之气交终,正月之三十日而春气始独司其令也。春不沉,则冬气不交于春;夏不弦,则春气不交于夏;秋不数,则夏气不交于秋;冬不濇,则秋气不交于冬,是四时之气不相交通而闭塞矣。四时之气盛于主位之时,而微于始生,衰于交化,是以甚则病也。参见者,谓春初之沉弦并见,夏初之弦数并见也;复见者,已去而复见也。未去而去者,未及三十度而去也;去而不去者,已至三十日应去而不去也。反者,谓四时反见贼害之脉也。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言四时之气守于本位司于气交,犹权衡之不相离也。四时阴阳之气清净则生化治,生化者,生于前而化于后也。动者,气之乱也。】

     阴阳类论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注 手太阴肺也,肺主表而应天。心乃君火之阳以应日。太阳之气生于水中,肺主气而发原于肾,是以三阳脉至于手太阴,则阴阳相合,皆从阴而枢出于阳也。弦者,枢脉也。浮而不沉者,太阳太阴之主开也。以此而察度之,以心合之,正合于阴阳之类论。盖太阳主表,肺主皮毛,应天气之包乎地之外,是太阳与手太阴之同类也。太阳之气,坎中之满也。少阴与太阳,标本相合,故心为阳中之太阳,犹日之随天气而繞地环转,是太阳与手少阴之同类也。故以此察其阴阳,断其行度,正合于阴阳之论也。】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注 二阳,阳明也,阳明主阖。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者,太阴之开,反从阳明之阖,不能鼓动而外出也,是以炅至而为阳明太阴之病者,皆死。盖太阴之气主开而反沉,是天气之不运行矣。阳明主清凉之金气,反为炅热所伤,是以二气皆死,乃阴阳类而不相合者也。炅者,日中之火气也。此言阳明之气不与天气相合,而亦不与太阳之相合也。】
  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注 一阳者,少阳也,少阳主枢。枢者从阴而出于阳,从阳而入于阴,外内出入之无息者也。如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不绝者,少阳惟从太阴之开,而不能枢转复入,此少阳为太阴之所病也。如专于阴而不能枢出于阳,是少阳之气绝于内矣。】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注 三阴者,五脏六经之所主也。五脏内合五行,五行者,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太阴者,脾土也。三阴之气交于太阴,犹六气之归于地中,燥胜则地干,暑胜则地热,风胜则地动,湿胜则地泥,寒胜则地裂,火胜则地固。故脉伏鼓而不浮,乃六气伏鼓于地中而不浮于外,是以上空志心,谓不及于心肾也。】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注 此二阴之气上通于天,下归于泉,中连于土也。二阴者,少阴也,少阴主水。二阴至肺者,肺肾之相合也。其气归膀胱者,阴阳雌雄之相应也。外连脾胃者,水津通贯于地中也。上言太阴之土气不及于心肾,此言二阴之气复通贯于地中,盖少阴之气,与手足太阴、足太阳阳明之相类也。】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注 一阴者,厥阴也,厥阴为阴中之生阳。是以经绝者,阴脉伏于内也。气浮者,生阳之气浮于外也。不鼓者,厥阴之主阖也。不钩者,厥阴主相火而非心火也。滑者,阴阳经气外内出入之相搏也。此承上文而言,二阴之气与肺脏脾胃膀胱相通,是少阴之有类聚也。厥阴乃阴中之少阳,为一阴之独使,故曰一阴独至,谓一阴之无类聚也。】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注 六脉,手足三阴之六脉也。乍阴、乍阳,谓阴中有阳,或阴或阳之交至也。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者,谓六经之气,属阴属阳,交相合并,互通五脏,五脏之气,合于五行之阴阳也。然心肾二脏,并主少阴,脾肺二脏,并主太阴,肝与包络,并主厥阴,原无手经足经之别,不过以先至为主,后至为客。如心之阳脉先至,即以心为主而肾为客;肾之阴脉先至,即以肾为主而心为客。乍阴乍阳,或先或后,各有主客之类合也。前三阳为经节,论阳中有阴。此论阴中有阳。】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耎而动,九窍皆沉。
  【注 二阳一阴者,阳明与厥阴类聚也。二阳为卫,是阳明主病,当在外。不胜一阴者,不能胜厥阴之阖也。脉耎而动者,阳欲外出而无力也。阳明主生津液,九窍为水注之气,阳明不能外出,是以九窍之气皆沉。】
  三阳一阴,太阴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注 三阳主开,一阴主阖。二气类聚,而太阴脉胜。是一阴不能止其开,则内乱五脏,外为惊骇。盖三阴之气,缪通五脏,阴不能内守,而从阳外出,是以五脏内乱。】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
  【注 夫肾精之上通于肺者,从脾土而上升,若鸿渐之冲于天也。二阴二阳,相类而病在肺者,肾水从阳明而直乘于肺,是以肺反病也。少阴脉沉,是心肾不交矣。水不济火,则火热炎上而胜肺。水不灌于土中,则土燥而脾气损伤,外伤四肢,盖土受水津之湿,而后能灌溉于四旁。】
  一阴一阳代绝,止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注 一阴,厥阴也。一阳,少阳也,乃阴中之生阳也。若一阴一阳之气代绝则水不能随之上升,止阴气自至于心下。上下无常者,或上或下也。古者以腹中和、小便利为知。出入不知,谓脾肺燥而不能出灌于四肢也。是以水液不能上交于肺,则喉咽干燥矣;不能渗灌于中土,则土燥而脾病矣。】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
  【注 二阳者,阳明之主阖也。三阴者,太阴之主开也。脾为阴中之至阴,至阴皆在者,言脾胃之气皆在于中。而为开为阖者,乃二阳三阴之气也。阴欲开而不能过于阳之阖,阳欲阖而不能止其阴之开,阴阳之气不相和合,而阳与阴绝,阴与阳绝矣。如脉浮则病在脾而为血瘕,沉则病在胃而为脓胕。盖阴阳之气不从,而血为之病也。】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
  【注 冬三月之病,水为病也。病合于阳者,合病太阳之气也。至春正月有死征之脉见,皆归于所出之春气。盖春气之本于冬,而阳气之生于水,阳气已病,复从春气外出,故死。】

     方盛衰论

  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微合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注 先后阴阳而持之者,按尺寸以候脉之来去也。奇恒之势,各以六十为首,即诊要经终、脉解诸篇所论是也。合微之事者,声合五音也,合五行脉,合阴阳也。阴阳之变者,天地阴阳之气,有德化政令变易灾眚也。五中之情,五内之情志也。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者,取虚实定五度也。五度者,度神之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也。又有五实死,五虚死。其时有生者,如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皆圣人持诊之要道,不可不知也。】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知丑知善,知病不知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起所有余,知所不足。
  【注 持诊之道,有阴阳逆从,有左右前后上下之诊,论在脉要精微篇中。湛,甚也。丑善,脉证之有善恶也。有余之病则起而行,不足之病多坐而卧,知起之所为有余,则知所以不足,盖知此即可以知彼,知一可以知十也。】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注 事者,谓通变也。上下者,气之通于天,病之变化也。格,穷究也。言当先度其上下之通变,因而穷究其脉之通变,是以形弱气虚者死,此又无论其脉之平与不平,度其形气而知其死矣。形气有余脉气不足者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者生,是当以形证脉气通变审之,而后可必其死生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注 转神明者,运己之神以候彼之气也。上观下观者,若视深渊,若迎浮云也。八正,日月星辰,四时之气也。别五中部,先别五脏之脉也。按脉动静,候其浮沉迟数也。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谓: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濇者尺之皮肤亦濇;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濇者风痹也;尺肤热甚脉甚躁者病温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可以为上工也。视其脉之大小,合之病能。病能者,奇恒之病也。逆从者,转神不回,回则不转也。能正其病名,而后诊可十全,不失其人情矣。视息者,候呼吸之往来,脉之去至也。视意者,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亡言者,亡妄之言,不知诊道,妄与生死之期,此失经绝理,是谓失道矣。】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名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鼓桴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注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乃五脏五行之神气而见于色也。脉者,荣血之所循行也。尺者,谓脉外之气血,循手阳明之络而变见于尺肤,脉内之血气,从手太阴之经而变见于尺寸,此皆胃腑五脏所生之气血,本末根叶之出候也。形肉,谓尺肤也。知色脉与尺之三者,则神且明矣。青黄赤白黑,五脏五行之气色也;弦钩代毛石,五脏五行之脉象也,如影响之相应者也。故色青者其脉弦,色赤者其脉钩。见其色而得脉之相应,犹坤道之顺承天也。如色青而反见毛脉,色赤而反见石脉,此阴阳五行之反胜,故死;如色青而得石脉,色赤而得代脉,此色生于脉,阳生于阴,得阳生阴长之道,故其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濇,而病变定矣。黄帝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濇者尺之皮肤亦濇。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注 尺肤之气血,出于胃腑水谷之精,注于脏腑之经隧而外布于皮肤。寸口尺脉之血气,出于胃腑水谷之精,荣行于脏腑经脉之中,变见于手太阴之两脉口,皆五脏之血气所注。故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如桴鼓之相应也。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口之脉,善调脉者不待于五者之色,能参合而行之,斯可为上工矣。夫数始于一奇二偶,合而为三,三而两之成六,三而三之成九,此三才三极之道也。生于一而成于十,阴阳相得而各有合,此河图之数也。知者知天地阴阳始终变化之道,故能全九十之大数。水数成于六,火数成于七。水即是精血,火即是神气。中工仅知血气之诊,故能全水火之成。下工血气之诊,亦不能全知矣。故曰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行者,谓色脉应天地阴阳之理数。】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大小、滑濇之病形何如?岐伯曰: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瘛瘲;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濇甚为喑;微濇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注 缓急、大小、滑濇,阴阳寒热血气之纲领也。下章曰:诸急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心为火脏,故寒甚则为瘛瘲。盖手足诸节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寒伤神气,故瘛瘲也。微急为心痛引背,盖甚则心脏之神气受伤,微则薄于宫城之分也。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心气逆,故食不下。缓甚则心气有余,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伏梁乃心下有余之积,故微主邪薄于心下也。心主血,热则上溢,而时唾血也。喉吤者,喉中吤然有声,宗气积于胸中,上出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心气盛,故喉中有声也。心气微盛,则逆于心下而为心痹,引背行于上,则心精随气上凑于目而泪出矣。心脏虚,则火土之气弱,故为善哕。哕,呃逆也。夫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之血气皆少,则津液枯竭而为消瘅。消瘅者,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肾主下消也。滑则阳气盛而有热,盛于上则善渴,微在下则少腹当有形也。心主言,心气少,故为喑,血多故溢于上也。维,四维也。心为阳中之太阳,阳气少,故手足厥冷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心气虚,故耳鸣颠疾。】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濇甚为呕血;微濇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注 肺主清金而畏寒,寒甚则为癫疾,所谓重阴则癫也。肺寒热者,皮寒热也。寒在皮毛,故微急也。肺主气,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鼻若有息肉而气不通,皆肺气虚寒所致。缓则热甚故多汗。肺热叶焦,则为痿也。鼠瘘,寒热病也。其本在脏,其末在脉,肺主百脉,是以微缓之有热,微濇之有寒,皆为鼠瘘在颈腋之间。本经曰:偏枯,身偏不用,病在分腠之间,盖病在皮肤为肺寒热,病在血脉为寒热鼠瘘,在分腠则为偏风,肺主周身之气而朝百脉也。腠理开,故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头以下者,颈项胸背之间,脉之外部也。大主多气少血,气盛于下,则为胫肿,微盛于上,则为肺脾,引胸背,盖气从下而上也。日光,太阳之火,阴血少,故恶日光。金畏火也。小则气血皆虚而为泄,肺与大肠为表里也。微小则为消瘅,肺主津水之生原也。滑主阳气盛,故为息贲上气。微则上下出血,血随气行者也。濇主多血少气,血多气少则血留不行,故为呕血。酸者,阴寒而酸削不能行,肺主气而发原在下,少气有寒,则下不胜其上矣。】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衂;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贵)疝;微滑为遗溺。濇甚为溢饮;微濇为瘛挛筋痹。
  【注 肝主语,在志为怒。肝苦急,故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皆有余之气也。食气入胃,散精于肝。缓主多热,热则肝气逆,故善呕。水瘕痹者,亦食饮所积也。本经曰: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大主肝气盛,盛则郁怒而不得疏达,故为内痈呕衂,肝气逆于上也。阴缩,肝气逆于下也。肝脉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经气逆于上下也。小者血气皆少,少则木火盛,故多饮及为消瘅也。滑主气盛而热,故为(疒贵)疝。肝主疏泄,肝气盛而热,故遗溺也。溢饮者饮留于四肢,则经脉阻滞,故脉濇。肝气虚而有寒,故为瘛挛筋痹,肝主筋也。】
  脾脉急甚为瘛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贵)癃;微滑为虫毒蛔蝎,腹热。濇甚为肠(疒贵);微濇为内(疒贵),多下脓血。
  【注 瘛者,急而收引。瘲者,纵而懈弛。脾主四肢,故急甚为瘛瘲。脾有寒不能运化饮食,故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盖不能游溢津液,上归于肺,四布于皮毛,故涎沫从口出也。痿厥、风痿,皆四肢瘫痪而不为所用,甚则从中而病见于外,微则病在外而不及于中,故心慧然若无病也。大乃太过之脉,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故为击仆,若击之而仆地也。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皆有余之积聚也。寒热者,血气虚也。脾虚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为消瘅。脾为阴湿之土,湿热则为疝(疒贵),为小便闭癃。湿热则生虫也。脾气虚而有寒则为肠(疒贵),多血少气,故下脓血也。】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以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疒贵);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濇甚为大痈;微濇为不月,沉痔。
  【注 肾为阴脏主骨,阴寒太甚,故为骨癫疾。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反逆,故为奔豚。阴寒在下,故足不收。肾开窍于二阴,气虚不化,故不得前后也。督脉属肾贯脊,缓则督脉懈弛,故脊折也。戊癸合而化生火土,以消入胃之食饮,肾气缓,故食不化而还出也。阴痿者,阴器痿而不举。石水,臂水也。上至胃脘,水泛而土败也。肾气虚,则为洞泄。精血不足,则为消瘅。肾有热,则为小便闭癃,为睪丸肿(疒贵),骨痿坐不能起,热伤肾气也。目无所见,热伤骨精也。血气皆始于肾,濇则血气阻滞,故为大痈。气血不行,故为女子不月,为沉痔。】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濇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血;刺濇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注 六变者,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有缓急大小滑濇之六脉,此阴阳血气之不和而变见于脉也。寒气收劲,故脉急;热气散弛,故脉缓。宗气荣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故大主多气;如血气皆少,则脉小也。阳气盛而微有热,则脉行滑利,气少则脉行濇滞,血随气行者也。深内而久留之者,俟阳气至而针下热也;浅内而疾发针者,去其热也。气盛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使阴阳血气之和调也。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泻脉外之阳热也。濇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调经脉外内之血气也。必先按而循之,致脉外之气也。疾按其痏,无令其出血,以和其脉,无令皮肤之血出,使脉外之气以和于脉中也。夫针者,所以调阴阳血气之不和。若血气皆少者,必须调以甘药,非针之所能资生也。按刺濇者曰:必中其脉,要知刺急刺缓,取脉外之气也。刺大刺滑,泻脉外之阳以和脉内之血也。刺濇者必中其血,随其逆顺,必先按而循之,调脉内之血以致脉外之气也。勿取以针,调以甘药者,血气之生于阳明也。当知血气乃胃腑水谷之精,有行于皮肤之外者,有行于经脉之内者。外内贯通,环转不息。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可为上工。上工者,知阴阳血气之终始出入者也。】

     根结篇

  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注 五脏生于五行,五行之气本于十干合化。是以五脏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代者,止而不还也。乍数乍疏者,死脉见也。要在终始者,大要在终始篇之生于六气,而死于六经也。】

     终始篇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是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注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谓阴阳经脉应天之六气也。夫血脉本五脏五行之所生,而外合于阴阳之六气,有生始而有经终,故曰终始者经脉为纪也。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盖诊其脉以候其气也。应四时者,春夏之气从左而右,秋冬之气从右而左,是以春夏人迎微大,秋冬气口微大,是谓平人。上下相应者,应天之六气,上下环转,往来不息,六经之脉随气流行不结动也。本末者有本标之出入,寒温者应寒暑之往来,各相守司也。形肉血气,谓脉外之血气,与六经之脉必相称也。脉口人迎,以候三阴三阳之气,是以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尺以候阴,寸以候阳,不称尺寸者,阴阳气虚而又应于尺寸之脉也。甘药者,调胃之药。谓三阴三阳之气,本于中焦胃腑所生,宜补其生气之原。道之流行,故不可饮以至剂,谓甘味太过反留中也。弗灸者,谓阴阳之气不足于外,非经脉陷下也。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者,六气化生五行,五行上呈六气,五六相得而各有合也。】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注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以候三阴三阳之气。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左东右西,天道右旋,地道左迁,故以左候阳而右候阴也。躁者阴中之动象,盖六气皆由阴而生,从地而出,故止合足之六经。其有躁者在手以合六脏六腑十二经脉,盖十二经脉以应三阴三阳之气,非六气之分手与足也。外格者,谓阳盛于外而无阴气之和;内关者,阴盛于内而无阳气之和。关格者,阴关于内,阳格于外也。按脉口者,太阴也。人迎者,阳明也。盖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是左右皆属太阴而皆有阳明之胃气。以阳气从左而右,阴气从右而左,故以左候三阳,右候三阴,非左主阳而右主阴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为平人。若左独主阳,右独主阴,是为关阴格阳之死候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疏 《太素》人迎脉口诊作躁,下均同。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一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阳明阳明 《灵枢》终始作太阳,《太素》人迎脉口诊作大(太)阴。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注 补泻者,和调阴阳之气平也。阳二泻而阴一泻者,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也。阳补二而阴补一者,阳可盛而阴不可盛也。故溢阳不曰死,溢阴者死不治矣。必切而验之者,切其人迎气口,以验三阴三阳之气也。疏当作躁,谓一盛而躁,二盛而躁,当取手之阴阳也。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盖三阴三阳之气,乃阳明水谷之所生也。人迎与脉口俱盛,命曰阴阳俱溢。盖阴盛于内则阳盛于外矣,阳盛于左则阴盛于右矣。如是者若不以针开之,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溢于中,则内伤五脏矣。夫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此阴阳之气偏盛不和,非陷下也,故灸之则生他病矣。】

     五十营篇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水下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水下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注 周天二十八宿,一面七星。子午为经,卯酉为纬;房毕为纬,虚张为经。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每宿约三十六分,共乘一千零八分。人气昼夜五十营,行二十八宿之一周,计一千八分。日丽天而繞地一周,亦行二十八宿之度分。人之经脉,上下左右前后,共计二十八脉。盖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上下左右,共计二十四脉,并左右之两蹺脉,前之任脉,后之督脉,通共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为五十营,以应二十八宿,以终漏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则气行六尺矣。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交通于二十八脉之中为一周于身,乃水下二刻而日行二十分有奇矣。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乃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有奇矣。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乃水下二十刻而日行五宿二十分,计二百分有奇矣。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乃水下百刻,而日行二十八宿,计一千零八分也。漏水皆尽,而脉终于五十营矣。所谓交通者,谓皮肤经脉之宗气,外内交通,而并行一百刻之数也。夫天主气地主血脉,故五十营而外内之气行周备,斯得尽天地之寿矣。凡经脉外内之宗营皆行八百一十丈也。】

     四时气篇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注 睹其色者,分别五行之色也。如色青者,内病在胆,外病在筋;色赤者,内病在小肠,外病在脉也。察其以者,察其所以然之病,或病因于外,或病因于内;或因于外而病及于内者,或因于内而病及于外者。散者,邪散而病已也。复者,病在外而复及于内,病在内而复及于外也。视其目色者,察其血色也。盖在外之皮肉筋骨,内应于六腑,六腑内合五脏,外内之病,皆本于五行之色,而五脏之血色皆见于目,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者,静守其神,形与神俱也。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脉之坚滑软静,而知病之进退也。诸经实者,邪在经脉也。气口人迎,候三阴三阳之气也。】

     禁服篇

  雷公曰:愿闻为工!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
  【注 愿闻为工者,愿闻血气相应而后明合一之大道,是由工而上、上而神、神而明也。寸口主阴,故主中。人迎主阳,故主外。阴阳中外之气,左右往来,若引绳上下齐等。如脉大者,人迎气口俱大。脉小者,人迎气口俱小。春夏阳气盛而人迎微大。秋冬阴气盛而寸口微大。如是者阴阳相应,是为平人。若不应天之四时,而更偏大于数倍,是为溢阴溢阳之关格矣。此论三阴三阳之气,而应于人迎气口之两脉也。】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病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为痛痹,代则乍甚乍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痛则取之分肉,代则取血络且饮药。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注 三阳之气偏盛,则人迎大二倍三倍,此气血之相应也。脉大以弱,则欲安静,此血气之相合也。痛痹者,病在皮腠之气分,气伤故痛,气血相搏,其脉则紧,此病在气而见于脉也。代则乍甚乍间、乍痛乍止者,病在血气之交,或在气,或在脉,有交相更代之义,故脉代也。盛则泻之者,气盛宜泻之也。虚则补之者,气虚宜补之也。紧痛之在气分,故当取之分肉。代则病在血气之交,故当刺其血络。且饮药者,助其血脉脏腑,勿使病从络脉而入于经脉,从经脉而入于脏腑也。陷下则灸之者,气之下陷也。不盛不虚者,气之和平也。以经取之者,病不在气而已入于经,则当取之于经矣。若人迎大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者,死不治。夫始言人迎大一倍、二倍、三倍者,此阳气太盛而应于脉也。后言以经取之,名曰经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此阳盛之气溢于脉中,气血之相合也。此以阴阳气之偏盛,病之在病在脉,以明气之应于脉而合于脉也。故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本者,以三阴三阳之气为本末者,以左右之人迎气口为标。盖言阴阳血气浑束为一,外可以候三阴三阳之六气,内可以候五脏六腑之有形,此阴阳离合之大道,天运常变之大数也。】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病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变色。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络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名曰经刺。寸口四倍者,名曰内关。内关者,且大且数,死不治。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
  【注 在天苍黅丹素元之气,经于十干之分,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气,六气合六经,五行生五脏,是六气本于五脏之所生。故阴气太盛,则胀满寒中;虚则热中出糜,溺色变。气从内而外,由阴而阳也。是以候人迎气口,则知阴阳六气之盛虚,内可以验脏腑之病,阴阳外内之相通也。夫病痹在于分腠之气,分腠者皮肤脏腑之肉理,故病在阳者取之分肉,病在阴者先刺而后灸之。盖灸者所以启在内在下之气也。代则气分之邪交于脉络,故先取血络而后饮药以调之。陷下则徒灸之,盖言气陷下者宜灸,今入于脉中,又当取之于经矣。如陷于脉而宜灸者,乃脉受络之留血而陷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若气并于血,又非灸之所宜也。】

     五色篇

  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其病益甚,在外。其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而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其病易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注 此切脉口人迎,以知病之间甚外内也。夫外因之病,从外而内,自阳而阴;内因之病,从内而外,由阴而阳。脉口主内,人迎主外,故曰外内皆在。谓候其脉口人迎,而外感内伤之病,皆可以知其甚衰也。故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甚在内也;人迎气大紧以浮者,病甚在外也。夫浮为阳,沉为阴,其脉口浮滑者,阳气在阴,故病主日进。人迎沉而滑者,阴气出阳,故病日损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也。其人迎滑以浮者,病日进在外也。脉之浮沉,谓左右寸关尺三部之脉,与人迎寸口之气大小浮沉等者,此脏腑之形气俱病,故为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此阴病见阳脉,故为易已。是以小则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阳病在外,故其病易散也。人迎主外,是以人迎盛坚者,伤于寒,病因于外也。气口主中,是以气口盛坚者,伤于食,病因于内也。人迎气口,主脏腑阴阳之气,故候其两脉,而外内之病皆在焉。】
  其脉滑大以代而长者,病从外来。目有所见,志有所恶,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
  【注 滑者寒水之象,大者暑热之象,代者湿土之象,长者风木之象。曰以代,曰而长,谓或滑大、或代、或长,皆病从外来,非四气之同并而见此脉也。目有所见者,色见于目也。志有所恶者,五脏之神志有所不安也。此阳气之并也,可变而已。谓先治其外,后治其内,使之通变于外而病可已也。】

     玉版篇

  黄帝曰:诸病皆有逆顺,可得闻乎?岐伯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衂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注 诸病谓凡病多生于荣卫血气之不调也。如腹胀,身热,脉大者,逆伤于脾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者,逆伤于肾也;肝主藏血,衂而不止,逆伤肝也。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咳而溲血,形脱,其脉小劲,逆伤肺也。夫心主血脉,肺者心之盖,咳,形脱,身热,脉小以疾,逆伤心也。夫血脉者,五脏之所生也。血气逆则失其旋转之机,而反伤其脏真矣。经脉应地之经水,水以应月,不过十五日而死者,随月之盈虚而死,不能终周天之数矣。】
  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血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内内 原作肉,据《灵枢》玉版篇改。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过一时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为逆治。
  【注 皮肤分肉之气血,从胃腑而注于脏腑之大络,从大络而出于孙络,从孙络而外渗于皮肤。如腹大胀,四肢清,形脱,泄甚,是逆于胃之大络,不得出于皮肤充于四体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逆于肾络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逆于肺络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逆于心络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逆于肝脾之络也。夫胃者,水谷血气之海也,五脏之大络,海之所以行云气于天下之道路也。水,天之气。上下相通,一昼一夜,繞地环转一周,如逆而不行,则开阖已息,是以不过一周而死矣。夫人皮以应天,皮肤之气血逆而不行,不过一周而死。工不察此天运之大道,如逆伤其气,迟则死于家中,速则死于堂上矣。】

     动输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脉也。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
  【注 帝问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者,谓手太阴之太渊、经渠,足阳明之人迎、冲阳,足少阴太溪之动脉也。伯言是明胃脉者,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营卫宗气,皆胃腑水谷之精。所生清气,上注于肺者,营气宗气也。肺气皆从太阴而行者,脉气随三阴三阳之气而行也。其行也以息往来者,人一呼一吸脉行六寸,日夜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为一周也。帝问气之过于寸口,上十焉息者,乃营气卫气宗气尽走于息道,而变见于寸口也。下八焉伏者,谓流溢于中之荣血,下伏于胞中,故如水之下岸也。帝言下伏之营血有八,是精专而行于经隧之营止二分矣。夫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宗气两行营卫之道,此经脉外内之气相为和平,而有形之营血分行于外内亦相为匀等者也。夫冲脉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至胸中而散,充肤热肉,淡渗皮毛,此下伏于胞中之血,半随冲脉而行于脉内,半随冲脉而散于皮肤。又足阳明之脉,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而出于腹气之街,冲脉与少阴之大络,循阴股而下出于胫气之街。夫精专者二分行于经隧,随冲脉者二分出于气街,是经脉外内之气血相为匀等矣。皮肤之气血,从指井而溜注于荣俞,脉中之血气,从本标而外出于肤表,从道往还,莫知其极矣。伯言气之离脏,卒然如弓弩之发者,谓五脏之气至于手太阴,而变见于寸口者,应手而动,若弓弩之发弦。上于鱼际,则动气衰而无动脉矣。其余气衰散以逆上者,谓余气分散而上注于手阳明大肠之经,故其脉上鱼而其行微缓也。】
  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
  【注 此言阳明气盛而独动不休者也。阴阳系日月论曰: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又曰两火合并,故为阳明。是阳明主燥金之气,而又有悍热之火气也。胃气上注于肺者,胃腑所生之荣气宗气,上注于肺而行于经脉之外内,以应呼吸漏下。其悍热之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此阳明之悍气上走空窍,行于皮肤之气分,而下合于阳明之脉中,并下人迎,此胃腑所生之悍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盖身半以上为阳,身半以下为阴,谓在上之人迎,在下之冲阳,其动之相应也。故阳病而阳脉小阴脉大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阳脉小者为逆。故阴阳上下静则俱静,动则俱动,若引绳墨,如相倾而不相应者,则为病矣。】
  黄帝曰:足少阴何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腘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
  【注 此言流溢于中之血气,一从冲脉与足少阴之大络而下。出足胫之气街,循阴股内廉者,血气出于皮肤,仍循少阴之经而行也。邪入腘中者,与太阳之承山踝上以下也。其别者,乃少阴之支络别走于踝跗,上入大指之间,而散于十指之络。是以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气起于足五指之里。盖阴阳二气本于先天之水火,藏于肾脏,出于下而生于上也。】

     论疾诊尺篇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悗有加,立死。
  【注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三阳之气偏盛也,故当主夺血。夫皮肤为阳,血脉为阴。尺坚大脉小甚者,阳盛而阴绝于外也。少气悗有加者,阳盛而阴绝于内也。】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疸 原作胆,据《灵枢》论疾诊尺改。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
  【注 身痛,病见于肉也。色黄,病见于皮也。齿垢黄,病见于骨也。爪甲上黄,病见于筋也。黄疸,脾病也。脾病故解(亻亦)安卧。小肠为赤肠,心之腑也。心主血脉,小便赤黄,脉小而濇,病见于脉也。小便赤黄,下焦热也。不嗜食,上焦虚也。盖土位中央,而上下四旁皆为之应。】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注 寸口者,手太阴之两脉分寸关尺三部,以候脏腑之血气也。人迎气口者,候三阴三阳之气也。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大小浮沉等者,皆表里阴阳血气皆病,故为难已。按人迎气口,以左为阳而右为阴。手太阴之两脉,以寸为阳而尺为阴。是以宋 崔紫虚《四言举要》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盖亦有所本也。夫寸口者,在太渊之分,关前一分者,寸关之间也。寸关尺三部,以候内之五脏六腑。人迎气口,以候外之三阴三阳。所候不同,而所取之部位亦有别也。是以手太阴之两寸曰寸口。人迎寸口又曰脉口,又曰气口。盖各有部位之分,故名亦有别也。五色篇曰: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气小大等者,病难已。盖左右三部之脉以候血脉,左右之人迎气口以候三阴三阳之气,故曰气口。】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注 手少阴者,两手之少阴肾脉也。盖胞系于肾,故少阴之脉动甚也。夫妊始成形,先生两肾,犹太极中之阴阳。阴阳分而五行备,五行备而形始成。是以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主姙子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七十四

脉法

    伤寒论 【汉 张机】

     辨脉法

  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濇、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见音现。】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鞭,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壮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趺阳脉浮而濇,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言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濇,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纔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营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濇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濇,故知亡血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脏阴阳先绝?若阳气先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言勹吉)。
  跌阳脉浮,浮则为虚,虚浮相搏,故令气(言勹吉),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逼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衂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营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壅,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脸 作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平脉法

  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营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营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沉潜水蓄,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
  初持脉来疾去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迟入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其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太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行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
  人不饮,其脉何状?师曰:脉自濇,唇口干燥也。
  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也?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下利,腹中痛。师曰: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问曰: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复,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壅肿,为难治也。
  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仿此。
  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
  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
  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欝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濇为乘脏也。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也?师曰:脉有弦、紧、浮、滑、沉、濇,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而正阳,阴阳和合,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
  问曰: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营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营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搏名曰沉。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濇,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濇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营中寒。营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濇,微者卫气不足,濇者营气不足。营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营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濇,微者卫气衰,濇者营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营气不足,面色青。营为根,卫为叶。营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而血乃成。营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趺阳脉微而紧,紧则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少阴脉弱而濇,弱者微烦,濇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鞕。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隔,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中藏经 【汉 华佗】

     脉要论

  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顺此者从之也。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又短、濇、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寸得之浮者,热入小肠;得之沉者,热入心。余可仿此。

     五色脉论

  面青,无右关脉,脾绝,木克土;面赤,无右寸脉,肺绝,火克金;面白,无左关脉,肝绝,金克木;面黄,无左尺脉,肾绝,土克水;面黑,无左寸脉,心绝,水克火。五绝者死。凡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耳。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死者矣。

     脉病内外证诀

  病风人脉紧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病气人一身悉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温,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劳人脱肛,骨肉相失,声散呕血,阳事不禁,梦寐交侵,呼吸不相从,昼凉夜热者死,吐脓血者亦死;其脉不数有根蒂,及颊不赤者生。病肠澼者下脓血,病人脉急皮热,食不入,腹胀目瞪者死;或一身厥冷,脉沉细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脉沉浮有力而不绝者生。病热人四肢厥,脉弱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温,脉大,语狂无睡者生。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息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阳病人精神颠倒,寐而不惺,言语失次,脉候浮沉有力者生;及食不入,胃不定者死。久病人脉大身瘦,食不充肠,言如不病,坐卧困顿者死;若饮食进退,脉小而有力,言语轻澌,额无黑气,大便结濇者生。凡阳病阴证,阴病阳证,身热大,肥人脉衰,上下交变,阴阳颠倒,冷暖相乘,皆属不吉。从者生,逆者死。治药之证,宜为详悉耳。

     论脏腑虚实寒热生死逆从脉证之法

  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软,虚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虚而弦,则为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实而微则为不足,病在内不及则令人胸胁胀满。凡肝实引两胁下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其脉沉而急,浮而急亦然,主胁支满小便难,头痛眼眩。其脉急甚,恶言;微急气在胁下。缓甚呕逆;微缓主脾太急,内痈吐血。大甚筋痹;小甚多饮,微小消瘅。滑甚则(疒颓)疝;微滑遗溺。濇甚留饮;微濇瘲挛。又身热恶寒,四肢不举,其脉当弦长而急,反短濇,乃金克木,十日死不治。又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濇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多怒,目疼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怖,眼赤视不明,其脉左关阴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如疟状,不欲食,妇人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胆者,中清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于此焉,足少阳是其经也。其脉诊在左关上,浮而得者,是其部也。又关上脉阳微者胆虚,阳数者胆实,阳虚者胆绝也。
  心者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又生血,属于火,旺于夏,手少阴是其经也。凡夏脉钩,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来盛去亦盛,为太过,病在外;来衰去盛,为不足,病在内。太过则令人热而骨痛,口疮,舌焦,引水;不及则令人烦躁,上为咳唾,下为气泄。其脉来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脉来累累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夏心王,左寸脉浮洪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沉而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弦而长者,木来归子,其病自愈;缓而大者,土入火,微邪相干,无所害。又左寸脉大,则手热赤肿;大甚则胸中满而烦,淡淡面赤目黄也。心脉沉小而紧浮,气喘。其脉急甚则瘈瘲;微急心中痛,引腰背痛,不下食。太缓则发狂笑;微缓则吐血。大甚则喉闭;微大则痛引背多泪。小甚则哕;微小则消瘅。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痛引脐,腹鸣。濇甚,瘖不能言。又心脉搏坚而长,主强舌不能语,软而散,当慑怯不食也。又急则心疝,脐下有病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又心病狂言汗出,躁,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可治也。又心疟先烦而后渴,翕翕然发热,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若痛,言语颤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衂,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与心为表里,手太阳是其经也。左手寸口阳绝,则无小肠,六日死。右手寸口实大者,小肠实也,有热,小便赤濇。又实,口疮,身热去来,心中烦满,体重;虚则左寸口脉浮而微,软弱不禁,按病惊狂,无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语者是也。
  脾者土也,谏议之官,主意与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王于四季,正旺长夏,与胃为表里,足太阴是其经也。其脉来似水流,曰太过,病在外;如鸟之距,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语言蹇濇;不及则令人中满,不食乏力,手足缓弱不遂,涎引口中,四肢肿胀,溏泄不时,梦中饮食。脾脉来而缓柔,去似鸟距践地,曰平;脉来实而满,稍数举足,曰病;又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曰死。王时其脉阿阿然缓,曰平。及弦急者肝克脾,真鬼相逢,大凶之兆。及微濇而短者,肺来乘脾,不治而自愈。反季而得者,肾来从脾,亦为不妨。反浮而洪,心来生脾,不疾耳。脾病也,色黄,体重失便,目直视,唇反张,爪甲青,四逆吐食,百节疼痛不能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反青,此十死不可治也。又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胀满身体重,骨节痛,大便鞕,小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者,可治。脉急甚则瘈瘲;微急则膈中不利,食入而还出。脉缓甚则痿厥;微缓则风痿,四肢不持。大甚则寒热作;微大则消瘅。滑甚则(疒颓)疝;微滑则虫毒肠鸣中热。濇甚则肠(疒颓);微濇则内溃下脓血。脾脉至大而虚,有积。脾气绝则十日死。
  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足阳明是其经也。胃脉坚而长,其色黄赤,病折腰。其脉软而散,病食痹。关上脉浮大者虚也,浮而短濇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虚,浮而迟者寒也,浮而数者热也。虚实寒热生死之证,察其脉理,即成神妙也。
  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为表里,手太阴阳明是其经也。王于秋,其脉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濇者,肺脉也。其脉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曰太过,病在外;其脉来毛而微,曰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气逆,胸满背痛;不及则令人喘呼而咳,上气见血,不闻声音。又肺脉厌厌聂聂如落榆叶,曰平;来如循鸡羽,曰病;如物之浮,如风之吹,鸟背上毛者,死。其肺脉来至大虚,又如以毛羽中人肤,其色赤,其毛折者死。又微毛曰平,毛多曰病。毛而弦曰春病,弦甚曰即死。又肺病吐衂血,皮热脉数,颊赤者死。又久咳而见血,身热而短气,脉当濇今反浮大,色当白今反赤者,火克金,十死不治也。肺病喘咳,身寒无热,脉迟微者可治。秋王于肺,其脉当浮濇而短曰平,反此为病。又反洪而大而长,是火焚金,亦不可治;反得软而滑者,肾来乘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缓者,是脾来生肺,不治而差;反弦而长者,是肺被肝从,为微邪,虽病不妨。其脉按之虚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中热则唾血。其脉细紧浮数芤,皆主失血,此由躁扰嗔怒劳伤得之,气结壅所为也。又其人喘而目脱,其脉浮大者是也,其沉浊者病在内,浮清者病在外。其脉浮而紧,又滑而数,又迟濇而小,皆为肺病之脉也。
  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以闭精,女以包血,与膀胱为表里,足少阴太阳是其经也。肾气绝,则不得尽其天命而死也。王于冬,其脉沉濡曰平;反此者病。其脉弹石名曰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为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体瘠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如悬,小肠腹满,小便滑变黄色。又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坚,曰平;又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病;来如转索,辟辟如弹石,曰死。又肾脉但石无胃气亦死。脉缓当沉而滑,今反浮大,其色当黑,其翕翕少气,两耳若聋,精自出,饮食少,便下清,脉迟可治。冬则脉沉而滑,曰平。反大而缓,是土克水,不可冶;反浮濇而短,肺乘肾易治;反弦而长者,肝乘肾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心乘肾不为害。脉急甚,则肾痿瘕疾;微急则沉厥,奔豚,足不收。缓甚则折脊;微缓则洞泄,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则阴痿;微大则石水起脐下,其肿埵埵而上至胃者死。小甚则洞泄;微小则消瘅。滑甚则癃(疒颓);微滑则骨痿,坐弗能起,目视见花。濇甚则大壅塞;微濇则痔疾。又其脉之至上坚而大,有脓气在阴中及腹内名肾瘅,得之因浴冷水。脉来沉而大,坚浮而紧,手足肿,厥阴痿,腰背疼,小肠心下有水气,时胀满洞泄,此皆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得之。肾乏精,彻脊与腰相引而疼,饥见饱减。又肾中寒结在脐下,肾脉来而细软,附于骨者是也。寒热虚实既明,消详调救,即十可治十全生之道也。

     论诊杂病必死脉

  夫人生气健壮者,外色光华,内脉平调。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则脉无所依,色无所泽,如是者百无一生。虽能饮食行立,不知死之逼矣。少具大法,列之于后:
  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满,其脉濡而微者死。 病吐衂泻血,其脉浮大牢数者死。 病妄言身热,手足冷,其脉细微者死。 病大泄不止,其脉紧大而滑者死。 病头目痛,其脉濇短者死。 病腹中痛,其脉浮大而长者死。 病腹痛而喘,其脉滑而利,数而紧者死。 病四逆者,其脉浮大而短者死。 病耳无闻,其脉浮大而濇者死。 病脑痛,其脉缓而大者死。 左痛右痛,上痛下痛者死。 下痛而脉病者死。 病厥逆,呼之不应,脉绝者死。 病人脉宜大,反小者死。 肥人脉细欲绝者死。 瘦人脉躁者死。 人脉本滑利而反濇者死。 人脉本长而反短者死。 人尺脉上应寸口太迟者死。 温病,三四日未汗,脉太疾者死。 温病脉细微,而往来不快,胸中闭者死。 温病发热甚,脉反小者死。 病甚,脉往来不调者死。病心腹胀满,痛不止,脉坚大洪者死。 痢血不止,身热,脉数者死。 病胀满四逆,脉长者死。 热病七八日,汗当出反不出,脉绝者死。 热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焦黑,脉反细弱者死。 热病末汗出,而脉大盛者死。 热病汗出,而脉未静,往来转大者死。 病咳嗽,脉数身瘦者死。 暴咳嗽,脉散者死。 病咳形肥,脉急甚者死。 病咳而呕,便滑不禁,脉弦微欲绝者死。 病诸嗽喘,脉沉而浮者死。 病上气,脉数者死。 病肌热形瘦,脱肛,热不去,脉甚紧急者死。 病肠澼转筋,脉极数者死。 病中风,痿厥不仁,脉紧急者死。 病上喘气急,四匝,脉濇者死。 病寒热瘛瘲,脉大者死。 病金疮血不止,脉大者死。 病坠损内伤,脉小弱者死。 病伤寒,身热甚,脉反小者死。 病厥逆,汗出,脉虚而缓者死。 病洞泄不下食,脉急者死。 病肠澼下脓血,脉悬绝者死。 病肠澼下脓血,身有寒,脉绝者死。 病咳嗽,脉沉坚者死。 病肠中有积聚,脉虚弱者死。 病水气,脉微而小者死。 病水胀如鼓,脉虚小濇者死。 病泄注,脉浮大而滑者死。 病内外俱虚,卧不得安,身冷,脉细微,呕而不入食者死。 病冷气上攻,脉逆而濇者死。 卒死,脉坚而细微者死。 热病三五日,头痛身热,食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 久病脉实者死;又虚缓、虚微、虚滑、弦急者死。 卒病,脉弦而数者死。
  凡此凶脉,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七十五

脉法

    脉经 【晋 王叔和】

     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浮于手下。】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一曰手下无,两旁有。】
  洪脉:极大在指下。 【一曰浮而大。】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
  数脉:去来促急。 【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 【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
  紧脉:数如切绳状。 【一曰如转索之无常。】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 【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亻大)。】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 【《千金冀》以革为牢。】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 【一曰沉浮皆得。】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 【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
  濇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 【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而软。】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 【一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快于迟。 【一曰浮大而软,阴浮与阳同等。】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 【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浮与芤相类。 【与洪相类。】 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 【《千金翼》云牢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濇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 【软与迟相类。】

     平脉早晏法第二

  黄帝问曰:夫诊脉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对曰:平旦者,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内经》作调匀,】 气血未乱,故乃可诊,过此非也。 【《千金》同《素问》。《太素》云: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阳出三分,阴入三分,故曰三阴三阳。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寸主射上焦,出头及皮毛竟手;关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
  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复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故曰:复溢是真脏之脉也,人不病自死。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脉细,人细脉大;人乐脉实,人苦脉虚;性急脉缓,性缓脉躁;人壮脉细,人羸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肥人脉沉,瘦人脉浮。】

     持脉轻重法第六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菽者小豆,言脉轻如三小豆之重,而动作皮毛之间者,肺气所行,故言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心主血脉,次于肺,如六豆之重。】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 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 【肾主骨,其脉沉至骨。】 故曰轻重也。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腑。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千金》云:三阴三阳,谁先谁后?】 阴病治官,阳病治腑。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腑。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 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腑。合于中焦,名曰胞门。【一作少阳。】 在大仓左右三寸。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腑。合于下焦,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腑。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腑。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腑。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腑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迟。阳行迟,病则数。阴行疾,病则迟。】
  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病有深浅,但当知如何受邪。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 是阴阳之脉也。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今轻手取之更损减而小,故言阳虚;重手按之,反更实大而沉,故言阴实。】
  经言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濇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濇者阴也,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濇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濇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濇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之逆顺也。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濇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是为三阴三阳也。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挠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依此阴阳以察病也。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夫风伤阳,寒伤阴。阳病顺阴,阴病逆阳。阳病易治,阴病难治。在肠胃之间,以药和之。若在经脉之间,针灸病已。

     平虚实第十

  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脉来软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问曰:何谓虚实?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何谓重实?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问曰:经络俱实如何?何以治之?答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当俱治之。故曰:滑则顺,濇则逆。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问曰:脉有相乘,有从 【仲景从字作纵字】 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从。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经言脉有伏匿者,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也?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反见阳脉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濇而短,此阳中伏阴。脉居阳部,反见阴脉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为阴中伏阳也。重阴者癫,重阳者狂。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师曰:脉有弦有紧,有濇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脉为残贼,能与诸经作病。
  问曰:尝为人所难,紧脉何所从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紧;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紧;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虚冷,故令紧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脉滑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脉与病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之时,病者因反大吐若下痢【仲景痢字作利,】 病腹中痛。因问言我前来脉时,不见此证,今反变异,故是名为灾怪。因问何缘作此吐痢?答曰:或有先服药,今发作,故为灾怪也。
  问曰:人病恐怖,其脉何类?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等类?师曰:其脉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濇而唇口干燥也。
  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其里痛也。行迟者,其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里实。护腹如怀卵者,必心痛。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因伸者,无病也【一云呻者病也。】 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目盼视 【一云反面仰视,】 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此为诈病。假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胃气手少阳三焦四时五行脉法。夫人言脉有三阴三阳,知病存亡,脉外以知内,尺寸大小,愿闻之。岐伯曰:寸口之中,外别浮沉。前后左右,虚实生死之耍,皆见寸口之中。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一作得】 者为正邪。外结者病痈肿,内结者病疝瘕也。间来而急者,病正在心,症气也。脉来疾者,为风也。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来滑躁者,病有热也。脉来濇者。为病寒湿也。脉逆顺之道不与众谋。
  师曰:夫呼者脉之头也。初持之来疾去迟,此为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去疾,此为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
  脉数则在腑,迟则在脏。脉长而弦,病在肝。脉小血少,病在心。 【扁鹊云:脉大而洪,病出于心。】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脉滑 【一作濇】 而微浮,病在肺。脉大而坚,病在肾。 【扁鹊云:小而紧。】 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濇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少。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沉细滑疾者热,迟紧为寒。【又云:洪数滑疾为热,濇迟沈细为寒。】 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脉小弱而濇,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病血在肠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症。脉直前而中散绝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痛。】 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左转而沉重者,气症阳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症。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胚血也。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夫脉者血之腑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太素》细作滑。】 濇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

  何以知春得病,无肝脉也?无心脉,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
  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
  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
  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假令得王脉,当于县官家得之。
  假令得相脉,当于嫁娶家得之,或相庆贺家得之。
  假令得胎脉,当于产乳家得之。
  假令得囚脉,当以囚徒家得之。
  假令得休脉,其人素有宿病,不治自愈。
  假令得死脉,当于死丧家感伤得之。
  何以知人露卧得病?阳中有阴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诸阳入阴也。
  何以知人食饮中毒?浮之无阳,微细之不可知也。但有阴脉来疾去疾,此相为水气之毒也。脉迟者,食干物得之。

     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

  问曰:假令病人欲差,脉而知愈,何以别之?师曰:寸关尺,大小迟疾浮沉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平复,当自愈。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及浮沉等者,病难已。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十六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 【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 【即太陵穴。】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 【一作急痛,】 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一作手少阳者,非,】 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 【即后溪穴。】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经治阴。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眛目,善畏,如见鬼状,多惊少力。刺足厥阴经治阴,在足大指间【即行间穴,】 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实,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经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第二指当云小指次指,即临泣穴。】
  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经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刺足厥阴经治阴。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苦逆冷,妇人月水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即太溪穴。】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逆冷,胁下有邪气相引痛。刺足太阳经治阳,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即束骨穴。】
  左手关后尺中阴絶者,无肾脉也。苦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目巟)(目巟),耳聋怅怅,善鸣。刺足少阴经治阴。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即太渊穴。】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锥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经治阳,在手腕中。【即阳溪穴。】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经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刺手太阴经治阴。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苦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经治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即公孙穴。】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苦肠中伏伏 【一在愊愊,】 不思食物,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经治阳,在足上动脉。【即冲阳穴。】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经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经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少腹满,引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经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经治阴。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十七

  心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少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刺三里。
  心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
  小肠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热来去,汗出 【一作汗不出】而烦,心中满,身重,口中生疮。小肠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寒,肠澼。
  肝实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自忿忿如怒状。
  肝虚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胆实 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病,洒洒恶寒,胁痛。
  胆虚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目巟)(目巟)。
  肝胆俱实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
  肝胆俱虚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
  肾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痛,四肢黑,耳聋。
  肾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
  膀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逆满,腰中痛,不可俯仰劳也。
  膀胱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外踝后痛。
  肾膀胱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自反侧。
  肾膀胱俱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少腹满。
  肺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
  肺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潮津液。
  大肠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腹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中如核状。
  大肠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口干,目急善惊,泄白。
  肺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
  肺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
  脾实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
  脾虚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
  胃实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腹中坚痛而热 【《千金》作病苦头痛,】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
  胃虚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 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
  脾胃俱虚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肾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痹,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逆热烦。
  肾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胫小弱,恶风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可以按地,少腹胀满,上抢胸胁痛,引肋下。
  膀胱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转胞,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
  膀胱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飕飕作声。
  肾膀胱俱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反眼,大风多汗。
  肾膀胱俱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苦洞泄,寒中泄,肾心俱痛。一云肾有左右,而膀胱无二,今以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十八

  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复令汗出。
  寸口脉紧,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颥,摩治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衂。宜服五味汤,摩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管,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管,服除热汤。若是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摩治风膏,灸诸治风穴。
  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寸口脉弦,心下愊愊,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圆,针期门泻之。
  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宜服茯苓汤、内补散,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管补之。
  寸口脉濇,是胃气不足。宜服干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三里补之。 【三里一作胃管。】
  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衂血,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膻中。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宜服前胡汤、大三建圆,针巨阙、上管,灸膻中。
  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
  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薯蓣圆、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圆,调和饮食以暖之。
  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宜服茱萸圆、生姜汤。
  寸口脉细,发热吸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圆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管、期门、章门。
  右,上部寸口十七条。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圆、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管,先泻后补之。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痛。脉紧者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大黄汤两治之良,针巨阙、下管泻之。【《千金》云:服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两佳。】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圆,针巨阙补之。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圆、除热汤,针巨阙、上管泻之。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宜服平胃圆、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汤下之,大平胃圆,针胃管泻之。【《千金》云:宜服朴硝麻黄汤、平胃圆。】
  关脉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气虚,故尔。宜服茱萸汤,温调饮食,针胃管补之。
  关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其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正宜服竹叶汤,针胃管补之。
  关脉濇,血气逆冷,脉濇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宜服干地黄汤、内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腧伤故也。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腧。若重下去血者,针关元;甚者宜服龙骨圆必愈。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圆,针关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茯苓圆、附子汤,针胃管补之。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圆,针关元补之。
  关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圆、茱萸汤,针胃管补之。
  关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乌头圆,针胃管补之。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宜服紫菀圆、泻脾圆,针灸胃管泻之。
  关脉细,脾胃虚,腹满,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白薇圆,针灸三管。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服平胃圆,针胃管,先泻后补之。
  右,中部关脉十八条。
  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
  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 【一本更有顺四汤,】 针气海。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
  尺脉弱,阳气少,发热,骨烦,宜服前胡汤、干地黄汤、茯苓汤,针关元补之。
  尺脉濇,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大冲补之。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亦针补之。
  尺脉伏,小腹痛症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圆、桔梗圆,针关元补之。 【桔梗圆一云结肠圆。】
  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圆,针京门补之。
  尺脉濡,苦小便难 【《千金》云:脚不收风痹,】 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
  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圆,针气海、关元补之。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以利大便;针关元补之,止小便。
  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圆,针丹田、关元、中极。
  右,下部尺脉十六条。

     平奇经八脉病第十九 【八脉为病不在十二经,故系此卷之末】

  脉有奇经八脉者,何谓也?然。有阳维阴维、有阳蹺阴蹺、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霶霈妄行,当此之时,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流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系也?然。阳维者,起于诸阳之会;阴维者,起于诸阴之交。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阳蹺者,起于跟中,循外踝而上行入风池。阴蹺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而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冲脉者,起于关元,循腹里直上至咽喉中。【一云:冲脉者,起于气冲,并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循背上至风府。冲脉者,阴脉之海也。督脉者,阳脉之海也。任脉者,起于胞门子户,挟脐上行至胸中。【一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 带脉者,起于季肋 【《难经》作季胁,】 回身一周。此八者,皆不系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八脉者也。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相维,怅然失志,容容【《难经》作溶溶】 不能自收持。 【怅然者,其人惊即维脉缓缓,即令身不能自收持,即失志善忘恍惚也。】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阳维为卫,卫为寒热。阴维为荣,荣为血,血者主心,故心痛也。】阴蹺为病,阳缓而阴急; 【阴蹺在内踝,病即其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 阳蹺为病,阴缓而阳急。 【阳蹺在外踝,病即其脉急,其人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冲脉从关元至喉咽,故其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督脉在背,病即其脉急,故令背强也。】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任脉起于胞门子户,故其病结为七疝瘕聚。】 带之为病苦腹满,腰容容 【《难经》作溶溶】 若坐水中状。 【带脉者回带人之身体,病即其脉缓,故令腰容容也。】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诊得阳维脉浮者,蹔起目眩,阳盛实,苦肩息,洒洒如寒。
  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
  诊得阴维如贯珠者,男子两胁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
  诊得带脉左右繞脐,腹腰脊痛冲阴股也。
  两手脉浮之俱有阳,沉之俱有阴,阴阳皆实盛者,此为冲督之脉也。冲督之脉者,十二经之道路也。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痴。不者必当犹豫有两心也。两手阳脉浮而细微,绵绵不可知,俱有阴脉,亦复细绵绵,此为阴蹺阳蹺之脉也。此家曾有病鬼魅风死,苦恍惚,亡人为祸也。
  诊得阳蹺病拘急,阴蹺病缓。
  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癎疾。
  脉来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癎也,灸顶上三圆,正当顶上。
  尺寸脉俱牢 【一作芤,】 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胷中有寒疝也。
  脉来中央坚实,径至关者,冲脉也。动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瘕疝,绝孕,遗矢溺,胁支满烦也。横寸口边丸丸,此为任脉。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
  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脐下三寸。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七十六

脉法

    脉经 【晋 王叔和】

     肝胆部第二十

  肝象木, 【肝于五行象木。】 与胆合为腑。 【瞻为清净之腑。】 其经足厥阴,【厥阴肝脉也。】 与足少阳为表里。 【少阳胆脉也,脏阴腑阳,故为表里。】 其脉弦, 【弦,肝脉之大形也。】 其相冬三月, 【冬水王木相。】 王春三月,废夏三月,【夏火王木废。】 囚季夏六月, 【季夏土王木囚。】 死秋三月。 【秋金王木死。】 其王日甲乙,王时平旦日出; 【并木也。】 其困日戊己,困时食时日昳;  【并土也;】 其死日庚辛,死时晡时日入。【并金也。】 其神魂, 【肝之所藏者魂。】 其主色,其养筋, 【肝气所养者筋。】 其候目, 【肝候在目,故肝实则目赤。】 其声呼,其色青,其臭臊, 【《月令》云:其臭膻。】 其液泣, 【泣出肝。】 其味酸,其宜苦, 【苦,火味也。】 其恶辛。 【辛,金味。】 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门; 【直两乳下二肋端。】胆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 【穴在期门下五分。】
  右,新撰。 【并出《素问》诸经,昔人撰集,或混杂相涉,烦而难了;今抄事要,分别五脏,各为一部。】
  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起于夜半,肝家王。 【冬至者,岁终之节。甲子日者,阴阳更始之数也。少阳胆也,胆者木也,生于水,故起夜半。其气常微少,故言少阳云夜半。子者,水也。】肝者,东方木。 【肝与胆,为脏腑,故王东方,应木行也。】 万物始生,其气来软而弱,宽而虚, 【春少阳气温和软弱,故万物日生焉。】 故脉为弦。 【肝气养于筋,故其脉弦强,亦法木体强也。】软即不可发汗,弱即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 【言少阳始起尚软弱,人荣卫腠理开通,发即汗出不止;不可下,下之而泄利不禁,故言宽虚通利也。】春以胃气为本,不可犯也。 【胃者土也,万物禀土而生,胃亦养五脏,故肝王,以胃气为本也。不可犯者,不可伤也。】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忘当作怒,】 忽忽弦冒而癫疾;不及则令人胸胁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黄帝曰:善!
  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 【《巢源》云: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曰平。】春以胃气为本。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 【《巢源》云:赜赜然】 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有胃而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 【不精不敢正当人,一作其精不守,令人阴缩,】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名曰平脉也。反得浮濇而短者 【《千金》云:微濇而短】是肺之乘肝,金之克克 原作刻,据文意改。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 【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三,忌庚辛。】 反得洪大而散者 【《千金》云: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为微邪,虽病即差。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脉也。肝脉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衂,微大为肝痹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疝,微滑为遗溺。濇甚为痰饮,微濇为瘈瘲挛筋。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肝死脏浮之脉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心小肠部第二十一

  心象火,与小肠合为腑。 【小肠为受盛之腑也。】 其经手少阴, 【手少阴心脉也。】与手太阳为表里。 【手太阳小肠脉也。】 其脉洪, 【洪,心脉之大形。】 其相春三月, 【木王火相。】 王夏三月,废季夏六月,囚秋三月, 【金王火囚,】死冬三月。 【水王火死。】 其王日丙丁,王时禺中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时晡时日入;其死日壬癸,死时人定夜半。其藏神, 【心之所藏者,神也。】 其主臭,其养血,【心气所养者血。】 其候舌,其声言, 【言由心出,故主言。】 其色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宜甘, 【甘,脾味也。】 其恶咸。 【咸,肾味也。】 心俞在背第五椎,【或云第七椎。】 募在巨阙; 【在心下一寸。】 小肠俞在背第十八椎,募在关元。 【脐下三寸。】
  右,新撰。
  心者,南方火。 【心主血,其色赤,故以夏王于南方,应火行。】 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心王之时,太阳用事,故草木茂盛,枝叶布舒,皆下垂曲,故谓之钩也。】 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 【脉洪者,卫气实,卫气实,则腠理密,密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 【荣者血也,萌当为明字之误耳。血王故明且大也。荣明卫实,当须发动,通其津液也。】 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夏热阳气盛,故其人引水浆润灌肌肤,以养皮毛,犹草木须雨泽以长枝叶。】 太阳洪大,皆是母躯。辛得戊己,用牢根株。 【太阳夏火,春木为其母,阳得春始生,名曰少阳,到夏洪盛,名曰太阳,故言是母躯也。戊己土也,土为火子,火王即土相,故用牢根株也。】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五月枯葌,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也。 【月当为内,葌当为干,枯燥也,皆字误耳。内字似月,由来远矣,遂以传焉。人头者诸阳之会,夏时饮水浆上出为汗,先从头流于身躯,以实其表,是以五内干枯,燥则胞中空虚,津液少也。胞者膀胱,津液之腑也。愚医不晓,故反下之,令重虚也。】脉浮,有表无里,阳无所使。  【阳盛脉浮,宜发其汗,而反下之,损于阴气,阳为表,阴为里,经言阳为阴使,阴为阳守,相须而行,脉浮故无里也。治之错逆,故令阴阳离别,不能复相朝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言下之,不但伤心,并复中肝。】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帝曰:善。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 【《甲乙》作累累】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  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夏心火王,其脉洪 【《千金》作浮大而洪】 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二,忌壬癸。】 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 【《千金》浮作微】 濇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差。心脉来累累如贯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少阴脉。
  心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濇甚为喑;微濇为血溢维厥,耳鸣巅疾。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心死脏浮之脉,实如豆麻击手,按之益躁疾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脾胃部第二十二

  脾象土,与胃合为俯 【胃为水谷之腑。】 其经足太阴 【太阴脾之脉也,】 与足阳明为表里【阳明胃脉。】 其脉缓 【缓,脾脉之大形也。】 其相夏三月 【火王土相,】 王季夏六月,废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己,王时食时日昳;困日壬癸,困时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时平旦日出【并木时也。】 其神意,其主味,其养肉,其候口,其声歌,其色黄,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恶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门 【季肋端是;】 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仓。
  右,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 【脾主水谷,其气微弱,水谷不化。脾为土行,王于季夏,土性敦厚,育养万物,当此之时,草木备具,枝叶茂盛,种类众多,或青黄赤白黑,色各不同矣。】故名曰德福者广也。  【土生养万物,当此之时,脾则同禀诸脏,故其德为广大。】 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蜎蜚蠕动,蚑蠷喘息,皆蒙土恩。 【悬根住茎,草木之类也,其次则蛾蚋几微之虫,因阴阳气变化而生者也。喘息,有血脉之类也,言普天之下,草木昆虫,无不被蒙土之恩福也。】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脉经而迟,尺寸不同。 【太阴脾也,言脾王之时,脉缓而迟,尺寸不同者,尺迟而寸缓也。】 酸咸苦辛,大 【一作太】 沙 【一作涉又作妙】而生,元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 【肝酸,肾咸,心苦,肺辛濇,皆四脏之味也。脾主调和五味以禀四脏,四脏受味于脾,脾王之时,其脉沙,一作涉,又作妙,达于肌肉之中,元元 疑作充。行人身躯,及复各行,随其四肢,使其气周匝荣诸脏腑,以养皮毛,皆不群行至一处,故言尽可常服也。】土寒则温,土热则凉。 【冬阳气在下,土中温暖;夏阴气在下,土中清凉。脾气亦然。】 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熏。遂弃其母,逃归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也。【阳气在中,阳为火行,金性畏火,故恐熏之。金归水中,而避火也。母子相得,益盛,闭塞不通者,言水气充实,金在其中,此为强固,火无复得往克之者,神密之类也。】 土亡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池【一作其地。】 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 【此为脾之衰,损土以防水,今土弱而水强,故水得陵之而妄行。】 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逐居之。肺为喘浮,【脾胃已病宜扶养其气,通利水道。愚医不晓,而往下之,此为重伤,水气遂更陵之上,侵胸中,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 肝反畏肺,故下沉没。 【肺金肝木,此为相克。肺浮则实,必复克肝,故畏之,沉没于下。】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 【荆棘,木之状,肝为木,今没在下,则为荆棘。其身脾也。脾为土,土畏木,是以避在下一边,避木也。水流者,水之流路也。土本克水,而今微弱,又复触水,无复制水,故水得流行。】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 【心火肝木,火则畏水,而木畏金,金水相得,其气则实,克于肝心,故令二脏衰微,脉为沉伏也。】 工医来占,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着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转孔穴者,诸脏之荣井,转治其顺。甘液,脾之津液,亭其阴阳,得复其常所,故荣卫开通,水气消除,肝得还着其根株。肝心为母子,肝着则心气得起,肺气平调,故言亭亭。此为端好之类。】肾为安声,其味为咸。 【肺主声,肾为其子,助于肺,故言安声。咸肾味也。】 倚坐母败,洿臭如腥。 【金为水母,而归水中,此为母住从子,脾气反虚,五脏犹此而相克贼倚倒,致败宅洿臭而腥,故云然也。】土得其子,则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右,四时经。
  黄帝曰: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乎?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曰:恶者何如?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名曰重强。
  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足践地,曰平。长夏以胃气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兑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荣,荣舍意,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间土之位。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 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 【《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差。
  脾脉苌苌 【《千金》作长长】 而弱,来疏去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太阴脉也。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痞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颓)癃;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濇甚为肠(疒颓);微濇为内溃,多下脓血也。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脾死脏浮之脉大缓 【一作坚,】 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状如摇者死。 【一云漐漐状如炙肉。】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肺大肠部第二十三

  肺象金,与大肠合为腑。 【大肠为传导之腑也。】 其经手太阴, 【手太阴肺脉也。】与手阳明为表里。 【手阳明大肠脉也。】 其脉浮, 【浮,肺脉之大形也。】 其相季夏六月, 【季夏土王金相。】 其王秋三月,废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夏火王金死。】 其王日庚辛,王时晡时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时平旦日出;其死日丙丁,死时禺中日中。其神魄,其主声,其养皮毛,其候鼻,其声哭,其色白,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咸,其恶苦。肺俞在背第三椎,【或云第五椎也。】 募在中府; 【直两乳上下肋间。】 大肠俞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枢。 【挟脐旁各一寸半。】
  右,新撰。
  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 【金性刚,故王西方。割断万物,万物是以皆终于秋也。】宿叶落柯,萋萋枝条,其杌然独在。其脉为微浮毛。卫气迟, 【萋萋者,零落之貌也,言草木宿叶得秋随风而落,但有枝条杌然独在,此时阳气则迟,脉为虚微如毛也。】 荣气数,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诸阳脉数,诸阴脉迟。荣为阴,不应数反言荣气数,阴得秋节,而升转在阳位,故一时数而在上也。此时阴始用事,阳即下藏,其气反迟,是以肺脉数散如毛也。】 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阴阳交易,则不以时定。一气感激,故为风寒所中。】 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薄,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 【卷者其人拘卷也,紧者脉紧也。此谓初中风寒之脉,脉紧其人则寒,寒止而脉更微弱,弱则其人发热,热止则脉浮,浮者疟解王脉出也。】旦中旦发,暮中暮发。 【言疟发,皆随其初中风邪之时也。】 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 【脏谓人五脏,肝心脾肺肾也。心肺在膈上,呼则其气出,是为近。呼为阳,其脉疾。肾肝在膈下,吸则其气入,是为远也。吸为阴,其脉迟。度数谓经脉之长短。周身行者,荣卫之行也。行阴阳各二十五度,为一周,水应漏下百刻也。】迟在上,伤毛采。数在下,伤下焦。中焦有恶则见,有善则匿。 【秋则阳气迟,阴气数,迟当在下,数当在上。随节变,故言伤毛采也。人之皮毛,肺气所行。下焦在脐下,阴之所治也。其脉应迟,今反数,故言伤下焦。中焦脾也,其平善之时,脉常自不见,衰乃见耳,故云有恶则见也。】阳气下陷,阴气则温。 【言阳气下陷,温养诸脏。】 阳反在下,阴反在巅,故名曰长而且留。 【阴阳交代,各顺时节,人血脉和平,言可长留竟一时。】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对曰: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其气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内经》作愠愠】 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 【《难经》云: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春平脉。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秋平脉。】肺脉来不上 【《巢源》无不字】 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秋金肺王。其脉浮【《千金》作微】 濇而短曰平脉。反得洪大而散者 【《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 【一本云:日月年数至四,忌丙丁。】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差。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堕,咳唾血,引腰背胸苦,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偏风【一作漏风,】 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腰内。小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濇甚为呕血;微濇为鼠瘘在颈支掖之间。下不胜其土,其能善酸。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一作皮】 枯毛折,毛折者则气 【一作毛】 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肾膀胱部第二十四

  肾象水,与膀胱合为腑 【膀胱为津液之腑。】 其经足少阴, 【足少阴肾脉也。】与足太阳为表里。其脉沉 【沉,肾脉之大形也。】 其相秋三月, 【秋金王水相。】 其王冬三月,废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时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时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时食时日昳。其神志,其主液,其养骨,其候耳,其声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咸,其宜酸,其恶甘。肾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门;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募在中极。【横骨上一寸,在脐下五寸,前陷者中。】
  右,新撰。
  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 【冬则北方用事,王在三时之后。肾在四藏之下,故王北方也。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百虫伏蛰。 【冬伏蛰,不食之虫,言有百种也。】 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烈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雪霜。猛兽伏蛰,蜾虫匿藏。 【阳气下陷者,谓降于土中也,其气犹越而升出。阴气在上,寒盛,阳气虽升出,而不能自致,因而化作霜雪。或谓阳气中出,是十月,则霜降。猛兽伏蛰者,盖谓龙蛇,冬时而潜处。蜾虫无毛甲者,得寒皆伏蛰,逐阳气所在,如此避冰霜,自温养也。】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则蜾虫出,见其霜雪。 【阳气在下,故冬脉沉,温养于脏腑,此为里实而表虚。复从外发其汗,此为逆治,非其法也。犹百虫伏蛰之时而反出土,见于冰霜,必死无疑。逆治者死,此之谓也。】阴气在表,阳气在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 【阳气在下,温养诸脏,故不可下也。下之既损于阳气,而脾胃复伤,土以防水而今反伤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下之者,如鱼出水,蛾入汤。 【言治病逆则杀人,如鱼出水,蛾入汤火之中,立死。】 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 【重客者,犹阳气也。重者,尊重之貌也。阳位尊处于上,今一时在下,非其当所,故言客也。熏谓烧针及以汤火之辈,熏发其汗,如此则客气从外入,与阳气相薄,是为逆也。气上熏胸中,故令喘息。】无持客热,令口烂疮。 【无持者,无以汤火发熏其汗也;熏之则火气入里,为客热,故令其口生疮。】 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  【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五十周而复会,如环之无端也。血为阴,气为阳,相须而行。发其汗,使阴阳离别,脉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谓阳气逆,而不复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阴阳错逆,可不慎也?】客热狂入,内为结胸。 【阴阳错乱,外热狂入,留结胸中也。】 脾气遂弱,清溲痢通。  【脾主水谷,其气微弱,水谷不化,下痢不息。清者厕也,溲从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谓下痢至厕也。】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对曰:冬脉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气来沉以搏【《甲乙》作濡,】 故曰营。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黄赤。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肾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曰平脉。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一,忌戊己。】 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 【《千金》作微】 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虽病即差。肾脉沉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
  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以至小腹肿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疒颓);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濇甚为大痈;微濇为不月,沉痔。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难经》作枯】 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二十五

  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从胸以上至头;中部主候,从膈以下至气冲;下部主候,从气冲以下至足。浮沉牢结,迟疾滑濇,各自异名,分理察之,勿怠观变。所以别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审而明之。针灸亦然也。故先候脉寸中【一作寸中于九。】 浮在皮肤,沉细在里。昭昭天道,可得长久。上部之候,牢结沉滑,有积气在膀胱;微细而弱,卧引里急,头痛咳嗽,逆气上下,心膈上有热者,口干渴燥。病从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脉来至状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经月不利,孔窍生疮;男子病痔,左右胁下有疮。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肠鸣。寸口中虚弱者,伤气,气不足,大如桃李实,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虚也。如浮虚者,泄利也。中部脉结者,腹中积聚,若在膀胱两胁下,有热。脉浮而大,风从胃管入,水胀干呕,心下淡淡,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时苦烦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胀支满,膈上积,胁下有热,时寒热,淋露。脉横出上者,胁气在膀胱,病即着。右横关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难,刺关元,入少阴。下部脉者,其脉来至浮大者脾也,与风集合,时上头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热,烦满,逆上抢心,上至喉中,状如恶肉,脾伤也,病少腹下在膝诸骨节间,寒清不可屈伸。脉急如弦者,筋急足挛结者,四肢重。从尺邪入阳明者,寒热也。大风邪入少阴,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阴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关尺也。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俱浮而速。气出为动,入为息。故阳脉六息七息十三投,阴脉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二十八脉相逐上下,一脉不来知疾所苦。尺胜治下,寸胜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脐以上阳也,法于天;脐以下阴也,法于地。脐为中关。头为天,足为地。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三部脉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虽枝叶枯槁,根本将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气,故知不死也。寸口脉平而死者,何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非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气者,人根本也,根绝则茎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肾间动气,谓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门之神,固守邪气,不得妄入,入则死矣。此肾气先绝于内,其人便死,其脉不复,反得动病也。】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下上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黄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者,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数乍疏,乍迟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顺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两手脉结上部者濡,结中部者缓,结三里者豆起。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濇则无血,厥而且寒。黄帝问曰:余每欲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濇,肉之坚脆,而病形变定矣。调之何如?对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减而少;脉大者,尺之皮肤亦大。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濇者,尺之皮肤亦濇。凡此六变,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行之,可为上工。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尺内弱解(亻亦)安卧脱肉者,寒热也。尺肤濇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肤寒甚,脉小【一作急】 者,泄少气。尺肤炬然, 【炬然《甲乙》作热炙人手。】 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紧人迎脉小,甚则少气,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诸浮、诸沉、诸滑、诸濇、诸弦、诸紧,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一作气,又作中。】 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注病。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 【《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
  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
  脉来过寸入鱼际者,遗尿。 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潎潎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淡淡食欲呕。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千金》云:必吐逆。】 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关上脉紧而滑者,蛔动。 关上脉濇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 关上脉襜襜,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症瘕结聚,欲热饮食。 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饮食,如疟状。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濇,下血不利多汗。【《素问》又云:尺濇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滑而疾,为血虚。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早杂病脉第二十六

  滑为实为下, 【又为阳气衰。】 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
  沉为水为实, 【又为鬼疰。】 弱为虚为悸。
  迟则为寒,濇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 【一作热。】 紧则为寒,弦数为疟。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紧为痛痹, 【一作浮为风疰。】 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恶寒。
  脉大,寒热在中。
  伏者霍乱。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痢,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而大者风。 浮而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瘫痪风。 滑者鬼疰。
  濇而紧,痹散。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濇,中寒有症结。
  快而紧,积聚有击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 【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者胀。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濇,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 【一作时时呕,稽留难治。】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
  沉 【一作浮】 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 【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 脉来洪大袅袅者,社祟。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二十七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 【一作泣】 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 【一曰八日死。】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 【一曰目亭亭,一日死。】
  病人肠 【一云小肠】 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 【一曰五日死。】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 【一曰腓肠平,九日死。】
  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 【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 【一曰鼻口虚张短气。】
  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脉浮无根者,皆死。已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二十八

  春三月木王,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四时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谓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
  肾反肝,三岁死。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林亿按《千金》云: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谕,《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也。】

     诊损至脉第二十九

  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痟瘦,食饮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气。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适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濇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即夜加,浮大即昼加。不大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十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一作犹未】 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三出一入,太阴;四出一入,厥阴;再入一出,少阳;三入一出,阳明;四入一出,太阳。脉出者为阳,入者为阴,故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为一备之气,以应四时。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昼夜漏水下百刻,一备之气,脉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脉再动为一至,再至而紧即夺气。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万三千五百息。二刻为一度,一度气行一周身。昼夜五十度。脉三至者,离经。一呼而脉三动,气行四寸半。人一息,脉七动,气行九寸,十息脉七十动,气行九尺。一备之气,脉百四十动,气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气过百八十度,故曰离经。离经者,病一阴二阳是也。三至而紧,则夺血;脉四至则夺精。一呼而脉四动,气行六寸。人一息,脉九动,气行尺二寸,人十息,脉九十动,气行一丈二尺。一备之气,脉百八十动,气行二丈四尺,一周于身,气过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节,一时之气而重至。诸脉浮濇者,五脏无精,难治,一阴三阳是也。四至而紧则夺形,脉五至者死。一呼而脉五动,气行六寸半。【当行七寸半。】 人一息,脉十一动,气行尺三寸; 【当行尺五寸。】 人十息,脉百一十动,气行丈三尺, 【当行丈五寸。】 一备之气,脉二百二十动,气行二丈六尺,【当行三丈。】 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节,气行过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过百七十度,一节之气,而至此气。浮濇经行,血气竭尽,不守于中,五脏痿痟,精神散亡。脉五至而紧则死,三阴【一作二。】 三阳是也。虽五犹未如之何也。脉一损一乘者,人一呼而脉一动,人一息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十息,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一备之气,脉四十动,气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节,气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堕矣。脉再损者,人一息而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一备之气,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节,【疑】 气血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在其处,小大便皆血也。脉三损者,人一息复一呼而脉一动,十息脉七动,气行尺五寸; 【当行尺五分。】 一备之气,脉十四动,气行三尺一寸,【当行二尺三寸。】 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节,故曰争;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胸满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六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亡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气血俱尽,五脏失神,其死明矣。脉五损者,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人十息,脉四动,气行六寸。一备之气,脉八动,气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故曰绝。绝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矣。岐伯曰:脉失四时者为至启,至启者,为损至之脉也。损之为言,少阴主骨为重,此志损也;饮食衰减肌肉消者,是意损也;身安卧,卧不便利,耳目不明,是魂损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华,是魄损也;四肢皆见脉为乱,是神损也。大损三十岁,中损二十岁,下损十岁。损各以春夏秋冬,平人人长脉短者,是大损三十岁;人短脉长者,是中损二十岁;手足皆细,是下损十岁。失精气者一岁而损,男子左脉短右脉长,是为阳损半岁;女子右脉短左脉长,是为阴损半岁。春脉当得肝脉,反得脾肺之脉,损;夏脉当得心脉,反得肾肺之脉,损;秋脉当得肺脉,反得肝心之脉,损;冬脉当得肾脉,反得心脾之脉,损。当审切寸口之脉,知绝不绝。前后去为绝。掌上相击,坚如弹石,为上脉虚尽,下脉尚有,是为有胃气;上脉尽,下脉坚如弹石,为有胃气。上下脉皆尽者,死;不绝不消者,皆生。是损脉也。至之为言,言语音深,远视愦愦,是志之至也;身体粗大,饮食暴多,是意之至也;语言妄见,手足相引,是魂之至也;茏葱华色,是魄之至也;脉微小不相应,呼吸自大,是神之至也。是至脉之法也。死生相应,病各得其气者生,十得其半也。黄帝曰:善。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三十

  脉一动一止,二日死。 【一经云一日死。】 二动一止,三日死。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四动一止,六日死。五动一止,五日死或七日死。六动一止,八日死。七动一止,九日死。八动一止,十日死。九动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经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 十动一止,立夏死。 【一经云立春死。】 十一动一止。夏至死。 【一经云立夏死,一经云立秋死。】 十二、十三动一止,立秋死。【一经云立冬死。】 十四、十五动一止,立冬死。 【一经云立夏死。】 二十动一止。一岁死,若立秋死。二十一动一止,二岁死。二十五动一止,立冬死。 【一经云一岁死或二岁死。】三十动一止,二岁若三岁死。三十五动一止,三岁死。四十动一止,四岁死。五十动一止,五岁死。不满五十动一止,五岁死。
  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 【《千金方》云:五行气毕,阴阳数同,荣卫出入,经脉通流,昼夜百刻,五德相生。】
  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脏无气,却后四岁,春草生而死。
  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脏无气,却后三岁,麦熟而死。
  脉来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脏无气,却后二岁,桑椹赤而死。
  脉来十投而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得节不动,出清明日死,远不出谷雨死矣。
  脉来五动而一止者,五脏无气,却后五日而死。
  脉一来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治。
  脉三来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闲中治。
  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
  五脉病虚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气全故也。

     诊百病死生诀第三十一

  诊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温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
  温病穰穰 【《千金》作时行】 大热,其脉细小者死。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脉坚强急者生,虚缓者死。
  温病二三日,身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头痛腹痛,而吐,脉来细强,十二日死;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之不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软 【一作喘】 不散 【一作数】 者,当喑,喑后三日,温汗不出者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干黑者死。
  热病未得汗,脉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差。
  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
  热病已得汗,常 【一作专】 大热不去者,亦死。
  热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热病发热,热甚者,其脉阴阳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诊人被风,不仁痿蹶,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诊癫病,虚则可治,实则死。
  癫疾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
  癫疾脉搏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脉沉小急实,不可治;小坚急,亦不可疗。
  诊头痛目痛,久视 【一作卒视】 无所见者死。
  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又实强者生,沉者死。其脉大,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腹胀满,便血,脉大时绝,极下血,脉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大疾者死。
  肠澼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
  肠澼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澼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肠澼之属身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濇者死,以脏期之。
  肠澼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肠澼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紧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迟者生,紧急者死。
  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上匿下虫)蚀阴疰,其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咳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咳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
  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肌瘦下 【一本云不】 脱形,热不去者死。
  咳而呕,腹胀且泄,其脉弦急欲绝者死。
  吐血衂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汗出若衂,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脉紧强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咳,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上气,脉数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濇、四肢寒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加利必死。 【一作又甚。】
  上气注液,其脉虚,宁宁伏匿者生,坚强者死。
  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者坐,实而逆濇则死。 【《太素》云:寒气暴上脉满实何如?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矣。其形尽满何如?曰:举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如是者,顺则生,逆则死。何谓顺则生,逆则死?曰:所谓顺者,手足温也;谓逆者,手足寒也。】
  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消渴,脉沉小者生,实坚大者死。
  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
  水病胀闭,其脉浮大软者生,沉细虚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
  卒中恶吐血数升,脉沉数细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
  病疮,腰脊强急瘈瘲者,皆不可治。
  寒热瘈瘲,其脉代绝者死。
  金疮血出太多,其脉虚细者生,数实大者死。
  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疮出血一二石,脉来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断者其脉止,脉来大者七日死,滑细者生。
  从高顿仆,内有血,腹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人为百药所中伤,脉浮濇而疾者生,微细者死,洪大而迟者生。 【《千金》迟作速。】
  人病甚,而脉不调者难差。
  人病甚,而脉洪者易差。
  人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俱逆,体不得安静者生。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脉微,阳羸阴强者生;脉焱大加息 【一作如急】 者死。阴弱阳强,脉至而代,奇【一作寄】 月而死。
  尺脉濇而坚,为血实气虚也。其发病,腹痛逆满,气上行,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久成结瘕得病,以冬时黍穄赤而死。
  尺脉细而微者,血气俱不足。细而来有力者,是谷气不充,病得节辄动,枣叶生而死,此病秋时得之。
  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脉桃花【一作叶】 落而死。
  右手寸口脉偏沉伏,乍小乍大,朝来浮大,暮夜沉伏。浮大即太过,上出鱼际;沉伏即下,不至关中,往来无常,时时复来者,榆叶【一作英】 枯落而死。
  右手尺部脉三十动一止,有顷,更还二十动一止,乍动乍疏,连连相因,不与息数相应,其人虽食谷,犹不愈,蘩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脉四十动而一止,止而复来,来逆如循直木,如循张弓弦,絚絚然如两人共引一索,至立冬死。【《千金》作至立春而死。】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三十二

  三部脉调而和者死。
  三部脉废者生。
  三部脉虚,其人长病得之死;虚而濇,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虚而弦急癫病亦死。
  三部脉实而大,长病得之死;实而滑,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实而缓亦生;实而紧亦生;实而紧急癫癎可治。
  三部脉强,非称其人,病便死。
  三部脉羸,非其人 【一作脉】 得之死。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细而软,长病得之生,细而数亦生,微而紧亦生。
  三部脉大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软 【一作濡】 长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浮而结,长病得之死;浮而滑,长病亦死;浮而数,长病风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弦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坚而数,如银钗股,蛊毒病必死;数而软,蛊毒病得之生。
  三部脉潎潎如羹上肥,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连连如蜘蛛丝,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霹雳,长病得之死,三十日死。
  三部脉如弓弦,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累累如贯珠,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水淹然流,长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 【一云:如水淹者,长病七十日死;如水不流者,长病不治自愈。】
  三部脉如屋漏,长病十日死。 【《千金》云十四日死。】
  三部脉如雀啄,长病七日死。
  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脉急切,腹间病,又婉转腹痛,针上下差。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脉证第三十三

  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是血气和调,阳施阴化也。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又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脉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
  又法: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
  又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
  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
  又法: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女作男生;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男作女生也。
  妇人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但离经者不病也。
  又法: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三十四

  妇人怀娠三月而渴,其脉反迟者,欲为水分;复腹痛者必堕胎。
  脉浮汗出者必闭,其脉数者必发痈脓。五月六月脉数者必向坏,脉紧者必胞漏,脉迟者必腹满而喘,脉浮者必水坏为肿。
  问曰:有一妇人,年二十所,其脉浮数,发热呕咳持下利,不欲食,脉复浮,经水绝。何也?师曰:法当有娠。何以故?此虚家,法当微弱而反浮数,此为戴阳。阴阳和合,法当有娠,到立秋热当自去。何以知然?数则为热,热者是火。火是木之子,死于未。未为六月,位土王,火休废,阴气生。秋节气至,火气当罢,热自除去,其病即愈。师曰:乳后三月有所见,后三月来脉无所见,此便是。躯有儿者护之,恐病利也。何以故?怀娠阳气内养,乳中虚冷,故令儿利。
  妇人怀娠六月七月,脉弦发热,其胎逾腹,腹痛恶寒。寒者,小腹如扇之状。所以然者,子脏闭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妇人妊娠七月,脉实大牢强者生,沉细者死。
  妇人妊娠八月,脉实大牢强,弦紧者生,沉细者死。
  师曰:寸口脉洪而濇,洪则为气,濇则为血。气动丹田,其形即温。濇在于下,胎冷若冰。阳气胎活,阴气必终。欲别阴阳,其下必僵。假令阳终,蓄然若杯。
  问曰:妇人妊娠病,师脉之,何以知此妇人双胎,其一独死,其一独生?而为下其死者其病即愈,然后竟免躯,其脉何类?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卫气平调,荣气和畅,阳施阴化,精盛有余,阴阳俱盛,故成双躯。今少阴微紧,血即浊凝,经养不周,胎则偏夭,少腹冷满,膝膑疼痛,腰重起难,此为血理,若不早去,害母失胎。
  问曰:妇人病,经水断一二月而反经来,今脉反微濇,何也?师曰:此前月中若当下利,故令妨经;利止,月经当自下。此非躯也。
  妇人经自断而有躯,其脉反弦。恐其后必大下,不成躯也。
  脉来近去远,故曰反。以为有躯而反断,此为有阳无阴故也。
  妇人经月下,但为微少,师脉之,反言有躯,其后审然。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阴阳俱平,荣卫调和,按之滑,浮之则轻。阳明少阴,各如经法。身反洒淅,不欲食饮。头痛心乱,呕哕欲吐。呼则微数,吸则不惊。阳多气溢,阴滑气盛。滑则多实,六经养成。所以月见,阴见阳精。汁凝胞散,散者损堕。设复阳盛,双妊二胎。今阳不足,故令激经也。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 【一作脉,】 自道经断不来。师言一月为衃,二月为血,三月为居经,是定作躯也,或为血积。譬如鸡乳子,热者为禄,寒者多浊。且当须后月复来。经当入月几日来。假令以七日所来,因言且须后月十日所来相间。设其主复来者,因脉之,脉反沉而濇。因问曾经半生。若漏下亡血者,定为有躯。其人言实有是。宜当护之。今经微弱,恐复不安,设言当奈何?当为合药治之。
  师曰: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为躯,桂枝主之。法六十日当有娠。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方在伤寒中。
  妇人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平而微者,实奄续法也。而反微濇,其人不亡血,下利而反甚,其脉虚,但坐乳大儿及乳小儿,此自其常,不能令甚虚竭,病与亡血虚等,必眩冒而短气也。
  师曰:有一妇人好装衣来诊,而得脉濇,因问曾乳子下利,乃当得此脉耳。曾半生漏下者,可。设不者,经断三月六月,设乳子漏下可为奄续,断小儿勿乳,须利止,复来相问脉之。
  师曰:寸口脉微迟,尺微于寸,寸迟为寒,在上焦,但当吐耳。今尺反虚,复为强下之,如此发胸满而痛者,必吐血。少腹痛,腰脊痛者,必下血。师曰: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若下血呕吐汗出者,可;不者,趺阳脉微而弱。春以胃气为本,吐利者,可。不者,此为水气,其腹必满,小便则难。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以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体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一作水分。】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脏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迟在上,紧在下。迟则为寒,名曰浑阳。浊则湿,名曰雾。紧则阴气栗,脉反濡弱。濡则中湿,弱则中寒,寒湿相搏,名曰痹。腰脊骨节苦烦,肌为不仁。此当为痹,而反怀躯。迟归经,体重以下脚为胕肿,按之没指,腰冷不仁,此为水怀。喘则倚息,小便不通。紧脉为呕,血气无余,此为水分。荣卫乖亡,此为非躯。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脉证第三十五

  师曰: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为肠鸣腹满;紧则为腹中痛;数则为阴中有痛,则生疮;弦则阴疼掣痛。
  师曰:带下有三门,一曰胞门,二曰龙门,三曰玉门。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
  问曰:有一妇人年五十所,病但苦背痛,时时腹中痛,少食多厌,喜(月真)胀,其脉阳微,关尺小紧,形脉不相应,愿知所说?师曰:当问病者饮食何如?假令病者言,我不欲饮食,闻谷气臭者,病乃在上焦;假令病者言,我少多为欲食,不食亦可,病为在中焦;假令病者言,我自饮食如故,病为在下焦,为病属带下,当以带下治之。
  妇人带下脉浮,恶寒漏下者,不治。
  师曰:脉微弱而濇,年少得此为无子,中年得此为绝产。
  师曰:少阴脉浮而紧,紧则疝瘕腹中痛,半产而上伤,去则亡血,绝产恶寒。
  师曰:肥人脉细,胞有寒,故令少子。其色黄者,胸上有寒。
  师曰:寸口脉微而濇,微则卫气不足,濇则血气无余。卫不足,其息短,其形燥;血不足,其形逆。荣卫俱虚,言语谬误。趺阳脉浮而濇,濇则胃气虚,虚则短气咽燥而口苦,胃气濇则失液。少阴脉微而迟,微则无精,迟则阴中寒,濇则血不来,此为居经,三月一来。
  师曰:脉微血气俱虚,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为可;不者此为居经,三月一来。
  问曰:妇人妊娠三月,师脉之,言此妇人非躯,今月经当下。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卫浮而大,荣反而弱。浮大则气强,反弱则少血。孤阳独呼,阴不能吸。二气不停,卫降荣竭。阴为积寒,阳为聚热。阳盛不润,经络不足。阴虚阳往【一作实,】 故令少血。时发洒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数,多唾涎沫。此令重虚,津液漏泄。故知非躯,蓄烦满洫。月禀一经,三月一来。阴盛则泄,名曰居经。
  妇人月经一月再来者,经来其脉欲自如常而反微,不利不汗出者,其经二月必来。

     平郁冒五崩漏下脉证第三十六

  问曰:妇人病如癫疾郁冒,一日二十余发。师脉之,反言带下,皆如师言。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气虚,血竭凝寒,阴阳不和,邪气舍于荣卫。疾【疾一作候】 起年少时,经水来以合房室,移时过度,精感命门开,经下血虚,百脉皆张。中极感阳动,微风激成寒。因虚舍荣卫,冷积于丹田。发动上冲,奔在胸膈。津液掩口入,涎唾涌溢出。眩冒状如厥,气冲髀里热。粗医名为癫,灸之因大剧。
  问曰:妇人病苦,气上冲胸,眩胃吐涎沫,髀里气冲热。师脉之,不名带下。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沉而微,沉则卫气伏,微则荣气絶。阳伏则为疹,阴绝则亡血。病当小便不利,津液闭塞。今反小便通,微汗出,沉变为寒,咳逆呕沫,其肺成痿,津液竭少,亡血损经络。因寒为血厥,手足苦痹,气从丹田起,上至胸胁。沉寒怫郁于上,胸中窒塞,气历阳部,面翕如醉,形体似肥,此乃浮虚。医反下之,长针复重虚荣卫,久发眩冒,故知为血厥也。
  师曰:有一妇人来脉反得微濇,法当吐,若下利而言不。因言夫人年几何?夫人年七七四十九,经水当断,反至今不止,以故致此虚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脉则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平阴吹阴疮脱下脉证第三十七

  师曰:脉得浮紧,法当身躯疼痛。设不痛者,当射。云何因当射?言若肠中痛,腹中鸣,咳者因失便,妇人得此脉者,法当阴吹。
  师曰:寸口脉浮而弱,浮则为虚,弱则无血。浮则短气,弱则有热而自汗出。趺阳脉浮而濇,浮则气满,濇则有寒。喜噫吞酸,其气而下,少腹而寒。少阴脉弱而微,微则少血,弱则生风,微弱相搏,阴中恶寒,胃气下泄,吹而正喧。
  师曰:胃气下泄,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导之。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则生疮。
  少阴脉数,则气淋,阴中生疮。
  少阴脉弦者,白肠必挺核。
  少阴脉浮而动,浮则为虚,动则为痛,妇人则脱下。

     平妇人病生死脉证第三十八

  诊妇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
  诊妇人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
  诊妇人新生乳子,脉沉小滑者生,实大坚弦急者死。
  诊妇人疝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弱小者死。
  诊妇人新生乳子,因得热病,其脉悬小,四肢温者生,寒清者死。
  诊妇人生产,因中风、伤寒、热病,喘鸣而肩息,脉实大浮缓者生,小急者死。
  诊妇人生产之后,寸口脉焱疾不调者死,沉微附骨不绝者生。
  金疮在阴处出血不绝,阴脉不能至阳者死,接阳而复出者生。

     平小儿杂病脉证第三十九

  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
  诊小儿脉法多雀鬬,要以三部脉为主,若紧为风癎,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气。
  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哯者,脉乱无苦也。
  小儿脉沉而数者,骨间有热,欲以腹按冷清也。
  小儿大便赤,青瓣飧泄,脉小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

     平三阴三阳三部脉证第四十

  经言:肺者人之五脏华盖也,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四时,知五味。寸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浮沉结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岐伯曰:脉大而弱者,气实血虚也。脉大而长者,病在下。候浮直上下交通者,阳脉也。坚在肾,急在肝,实在肺。前如外者,足太阳也;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少阳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前如内者,足厥阴也;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前部左右弹者,阳蹺也;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后部左右弹者,阴蹺也。从少阳之厥阴者,阴维也;从少阴之太阳者,阳维也。来大时小者,阴络也;来小时大者,阳络也。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动苦头项腰痛。浮为风,濇为寒热,紧为宿食。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动苦目眩,头颈项腰背强痛也。男子阴下湿,女子月水不利,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浮为风,濇为寒血,滑为劳热,紧为宿食。针入九分,却至六分。
  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动苦头痛面赤。微滑,苦大便不利,肠鸣不能食,足胫痹。
  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动苦头痛面赤。热浮微滑,苦大便不利,喜气满。滑者为饮,濇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胻痹。针入九分,却至六分。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痛。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浮为气濇,濇为风血,急为转筋,弦为劳。针入九分,却至六分。
  右,右三阳脉。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动苦少腹痛,月经不利,子脏闭。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动苦少腹痛,与腰相连,大便不利,小便难,茎中痛;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门壅绝,内少腹急。男子疝气,两丸上入淋也。针入六分,却至三分。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动苦胃中痛,食不下,咳唾有血,足胫寒,少气,身重,从腰上状如居水中。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动苦腹满,上管有寒,食不下,病以饮食得之。沉濇者,苦身重,四肢不动,食不化,烦满不能卧,足胫痛,苦寒,时咳血泄利黄。针入六分,却至三分。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淋,从高堕下,伤于内,小便血。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动苦小腹痛,与心相引,背痛,淋,从高堕下,伤于尻内,便血里急,月水来,上抢心胸胁满拘急,股里急也。针入六分,却至三分。
  右,足三阴脉。
  前部左右弹者,阳蹺也,动苦腰背痛,微濇为风癎,取阳蹺。
  前部左右弹者,阳蹺也,动苦腰痛,癫癎,恶风,偏枯,僵仆,羊鸣,(疒帬)痹,皮肤身体强 【一作淫】 痹。直取阳蹺,在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绝继复下,止阴辟寒,令人无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后部左右弹者,阴蹺也,动苦癫癎寒热,皮肤强 【一作淫】 痹。
  后部左右弹者,阴蹺也,动苦少腹痛,里急,腰及髋髎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右,阳蹺、阴蹺、带脉。
  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动苦心痛微坚,腹胁急实。坚者为感忤,纯虚者为下利肠鸣,滑者为有娠,女子阴中痒痛,痛出玉门上一分前。
  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食苦咽多,喜怒。微浮者,苦悲伤,恍惚不乐也。濇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捕之状也。时寒热有血气。
  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动苦咳逆,气不得息。浮为内风,紧濇者胸中有积热,时咳血也,有沉热。
  右,手三阴脉。
  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也,动苦肌肉痹痒。
  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也,动苦癫,僵仆,耳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癫疾直取客主人,两阳维脉在外踝绝骨下二寸。
  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也,动苦癫疾僵仆。
  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也,动苦僵仆,失音,肌肉淫痒痹,汗出恶风。
  脉来暂大暂小,是阴络也 【一作结】 动苦肉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
  脉来暂小暂大者,是阳络也 【一作结,】 动苦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也。
  肺脉之来也,如循榆叶曰平;如风吹毛曰病;状如连珠者死。期丙丁日,禺中日中。
  心脉之来也,如反笋莞大曰平;如连珠曰病;前曲后居如带钩者死。期壬癸日,人定夜半。
  肝脉之来也,搏而弱曰平;如张新弓弦曰病;如鸡践地者死。期庚辛日,晡时日入。
  脾脉之来也,阿阿如缓曰平;来如鸡举足曰病;如鸟之啄、如水之漏者死。期甲乙日,平旦日出。
  肾脉之来也,微细以长曰平;来如弹石曰病;去如解索者死。期戊己日,食时日昳,黄昏鸡鸣。
  寸口中脉躁竟尺,关中无脉应,阳干阴也。动苦腰背腹痛,阴中若伤,足寒。刺足太阳少阴,直绝骨入九分;灸太阴五壮。
  尺中脉坚实竟尺,寸口无脉应,阴干阳也。动苦两胫腰重,少腹痛,癫疾。刺足太阴,踝上三寸,针入五分。又灸太阳阳蹺,在足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也。
  寸口脉紧直至鱼际下,小按之,如持维干 【一作鸡毛】 状。其病肠鸣,足痹痛酸,腹满不能食,得之寒湿。刺阳维,在外踝上三寸间也,入五分,此脉出鱼【一作原】 际。
  寸口脉沉着骨,反仰其手乃得之,此肾脉也。动苦少腹痛,腰体酸,癫疾。刺肾俞入七分,又刺阴维入五分。初持寸口中,脉如细坚状,久按之大而深。动苦心下有寒,胸胁苦痛,阴中痛不欲近丈夫也,此阴逆。刺期门入六分,又刺肾俞入五分;可灸胃管七壮。
  初持寸口中脉如躁状洪大,久按之细而牢坚。动苦腰腹相引痛,以下至足胻重也,不能食。刺肾俞入四分至五分,亦可灸胃管七壮。
  尺寸俱沉,但有关上脉,苦寒,心下痛。
  尺寸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数有热,俱迟有寒。
  尺寸俱微,厥,血气不足,其人少气。
  尺寸俱濡弱,发热恶寒汗出。 【一云内蕴热,手足逆冷汗出。】
  寸口沉,胷中痛引背。 【一云短气。】
  关上沉,心痛上吞酸。
  尺中沉,引背痛。
  寸口伏,胸中有逆气。
  关上伏,有水气,泄溏。
  尺中伏,水谷不消。
  寸口弦,胃中拘急。 【一作心下愊愊。】
  关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
  尺中弦,少腹脐下拘急。
  寸口紧,头痛逆气。
  关上紧,心下痛。
  尺中紧,脐下少腹痛。
  寸口濇,无阳少气。
  关上濇,无血厥冷。
  尺中濇,无阴厥冷。
  寸口微,无阳外寒。
  关上微,中实 【一作胃虚】 能食,故里急。 【一作无胃气。】
  尺中微,无阴厥冷,腹中拘急。
  寸口滑,胸满逆。
  关上滑,中实逆。
  尺中滑,下利少气。
  寸口数,即吐。
  关上数,胃中有热。
  尺中数,恶寒,小便赤黄。
  寸口实即生热,虚即生寒。
  关上实即痛,虚即胀满。
  尺中实即小便难、少腹牢痛,虚即闭濇。
  寸口芤吐血,微芤衄血。
  关上芤,胃中虚。
  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
  寸口浮其人中风,发热头痛。
  关上浮,腹痛心下满。
  尺中浮,小便难。
  寸口迟,上焦有寒。
  关上迟弱,无胃气,有热。
  尺中迟,下焦有寒,背痛。
  寸口濡,阳弱自汗出。
  关上濡,下重。
  尺中濡,少血,发热,恶寒。
  寸弱,阳气少。
  少关。 【阙】
  尺弱,少血。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七十七

脉法

    脉诀 【晋 王叔和】

     脉赋

  欲测疾兮生死,须详脉兮有灵。左辨心肝之理,右察脾肺之倩。此为寸关所主,肾即两尺分并。三部五脏易识,七诊九候难明。昼夜循环,荣卫须有定数;男女长幼,大小各有殊形。复有节气不同,须知春夏秋冬。建寅卯月兮木旺,肝脉弦长以相从。当其巳午,心火而洪。脾属四季,迟缓为宗。申酉是金为肺,微浮短濇宜逢。月临亥子,是乃肾家之旺;得其沉细,各为平脉之容。
  既平脉之不衰,反见鬼兮命危。子扶母兮瘥速,母抑子兮退迟。得妻不同一治,生死仍须各推。假令春得肺脉为鬼,得心脉乃是肝儿。肾为其母,脾则为妻。春得脾而莫疗,冬见心而不治;夏得肺而难瘥,秋得肝亦何疑。此乃论四时休旺之理,明五行生克之义;举一隅而为例,则三隅而可知。按平弦而若紧,欲识濇而似微。浮芤其状相反,沉伏殊途同归。洪与实而形同【髣髴】 ,濡与弱而性带依稀。先辨此情,后论其理,更复通于药性,然后可以为医。
  既已明其三部,须知疾之所有。寸脉急而头疼,弦为心下之咎。紧是肚痛之征,缓即皮顽之候。微微冷入胸中,数数热居胃口。滑主壅多,濇为气少。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膹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
  更过关中,浮缓不餐。紧牢气满,喘急难痊。弱以数兮胃热,弦以滑兮胃寒。微即心下胀满,沉兮膈上吞酸。濇即宜为虚视,沉乃须作实看。下重缘濡,女萎散疗之在急;水攻因伏,牵牛汤泻则令安。
  尔乃尺中脉滑,定知女经不调;男子遇此之候,必主小腹难消。伏脉谷兮不化,微即肚痛无憀。弱缘胃热上壅,迟是寒于下焦。胃冷呕逆,关中濇候;腹胀阴疝,尺内弦牢。紧则痛居其腹,沉乃疾在其腰。濡数浮芤皆主小便赤濇,细详如此之候何处能逃?
  若问女子,何因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太阴洪而女孕,太阳大而男孕。或遇俱洪而当双产,此法推之其验若神。月数断之,各依其部。假令中冲若动,此乃将及九旬。
  患者要知欲死,须详脉之动止。弹石劈劈而又急,解索散散而无聚。雀啄频来而又往,屋漏将绝而复起。鰕游冉冉而进退难寻,鱼跃澄澄而迟疑掉尾。嗟夫!遇此之候,定不能起。纵有丸丹,天命而已。
  复有困重沉沉,声音劣劣。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往来息均,踝中不歇。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经文具载,树无叶而有根;人困如斯,垂死乃当更活。

     诊脉入式歌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注 此六位之脉,首尾传其位。先立左寸,心小肠乃君火之位;次立左关,肝胆风木之位;次立左尺,肾与膀胱乃寒水之位;次立右寸,肺大肠燥金之位;次立右关,脾胃湿土之位,次立右尺,命门三焦相火之位。皆循天而右行。以此言之,病在左主表,宜发汗;病在右主里,宜下。循天左者,顺行十二辰,自温而热,自热而湿,自湿而燥,自燥而寒,自寒而风,自风而温也,所以云天行。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其传变之道,左必传右,乃汗证传作下证,下证则无传汗证之理矣。】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肾居尺脉亦如之,用意调和审安靖。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关里认。命门还与肾脉同,用心仔细须寻趁。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
  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庆。三焦无状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应。肝胆同归津液腑,能通眼目为清静。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阳微浮弱定心寒,阴滑食注脾家咎。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太无疴。三迟二败冷危困,六至七极生热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嗟。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热即生风冷生气,用心指下叮咛记。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依经分节气。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在意专心察细微,灵机晓解通元记。
  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濇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血荣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通。

     心脉见于三部歌

  三部俱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狂言满目见鬼神,饮水百杯终不歇。

     心脉歌

  心脉芤阳气作声,或时血痢吐交横;溢关骨痛心烦躁,更兼头面赤骍骍。大实由来面赤风,燥痛面色与心同;微寒虚惕心寒热,急则肠中痛不通。实大相兼并有滑,舌强心惊语话难;单滑心热别无病,濇无心力不多言;沉紧心中逆冷痛,弦时心急又心悬。

     肝脉见于三部歌

查看目录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