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集部 > 别集 >

朱舜水集补遗

朱舜水集补遗

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1

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目錄

序一…………………………………………...黃俊傑 i
序二…………………………………………...中村質 ix
自序................................................................................. xi
凡例與說明.................................................................... xx
朱舜水書簡原文影樣................................................. xxvi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1
卷一 書簡.................................................................... 54
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一年)
一二三九..................................................................... 55
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一年)
一二五八..................................................................... 56
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三年)
一二○三~一............................................................. 57
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三年)
一二二三..................................................................... 59
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四年)
一二一五..................................................................... 60
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五年)
一二四六..................................................................... 61

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七、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五年)

一二○三~六............................................................. 62
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九年)

一二四五..................................................................... 63
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七七年)

一二○四..................................................................... 65
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四..................................................................... 68
十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 69
十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七..................................................................... 72
十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一○..................................................................... 73
十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一三..................................................................... 74
十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五封)

一二一六~一二二○................................................. 75
十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一..................................................................... 78
十七、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二..................................................................... 79
十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五..................................................................... 80

目錄 3

十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六..................................................................... 81
二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七..................................................................... 82
二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八..................................................................... 83
二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九..................................................................... 84
二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二..................................................................... 85
二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三..................................................................... 86
二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四..................................................................... 87
二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六..................................................................... 88
二七、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四九..................................................................... 90
二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五六..................................................................... 91
二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三..................................................................... 92
三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四..................................................................... 92

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三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五..................................................................... 93
三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六..................................................................... 94
三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七..................................................................... 95

三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耆舊得聞》(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 96
三五、朱舜水寄陳(潁川)入德書(一六五八年)
一二三五..................................................................... 96
三六、朱舜水寄獨立 (戴曼公)書(一六六二年)
九十一......................................................................... 97
三七、朱舜水寄化林(黃檗明僧)書(一六六五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98
三八、朱舜水寄林道榮(唐通事)書(一六六五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99
三九、朱舜水寄何可侯(唐通事)書 1(一六六五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100
四十、朱舜水寄何毓楚(高材)書(一六六五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101
四一、朱舜水寄何毓楚書(一六六五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102
四二、朱舜水寄高木作右衛門 (一六六六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103

目錄 5

四三、化林寄朱舜水書(一六六六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104
四四、朱舜水寄劉宣義(唐通事)書(一六六七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105
四五、安東省菴寄朱舜水書(一六七九年)

八十~一................................................................... 106
四六、安東省菴寄朱舜水書

一三四○................................................................... 107
四七、獨立寄朱舜水書(一六六二年)

一三六九................................................................... 108
四八、獨立寄朱舜水書(一六六二年)

一三六九................................................................... 109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四九、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一六七九年)..........110
五十、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111
五一、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112
五二、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113
五三、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114
五四、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116
五五、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117
五六、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118
五七、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119
五八、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119
五九、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120

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六十、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120
六一、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121
六二、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121
六三、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122
六四、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123
六五、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124
六六、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124
六七、服部其衷寄朱舜水書

一三四六................................................................... 125

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藏
六八、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27
六九、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27
七十、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28
七一、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29
七二、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30
七三、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30
七四、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31
七五、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32
七六、木下順庵謝朱舜水書..................................... 133
七七、木下順庵謝朱舜水書..................................... 133
七八、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34
七九、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35
八十、木下順庵覆朱舜水書..................................... 135
八一、木下順庵覆朱舜水書..................................... 136

目錄 7

八二、木下順庵覆朱舜水書..................................... 136
八三、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37
八四、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137

相關人物書簡
一、獨立寄安東彌三右衛門書(一六五三年)

一三七○................................................................... 138
二、獨立寄安東彌三右衛門、安東省菴書

(一六五四年)一三六八............................................. 139
三、獨立寄安東彌三右衛門書(一六六六年)

一三七○................................................................... 141
四、獨立寄安東省菴書(一六七二年)

一三六五................................................................... 142
五、獨立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六七................................................................... 143
六、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一六五八年)

一三五一................................................................... 144
七、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五二................................................................... 145
八、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五三................................................................... 146
九、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五四................................................................... 147
十、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

《安東家藏名賢詩文手抄》卷下藏....................... 148

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十一、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四年)

《安東家藏名賢詩文手抄》卷下藏....................... 149
十二、性融 (黃檗明僧)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一年)

一三七四................................................................... 150
十三、性融(黃檗明僧)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七二................................................................... 151
十四、性融(黃檗明僧)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七三................................................................... 151
十五、林道榮寄安東省菴書

一四二六................................................................... 152
十六、安東省菴寄奧村庸禮書(一六八三年)

八十~一................................................................... 153
十七、鄭凱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三年)

《安東家藏名賢詩文手抄》卷下藏....................... 157
十八、人見竹洞寄小宅生順書(一六六五年)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158
十九、張斐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八六年)

一三八二................................................................... 159
二十、張斐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八六年)

一三八三................................................................... 161
二一、張斐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九四................................................................... 162
二二、張斐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八六年)

一三九五................................................................... 162

目錄 9

二三、張斐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九二................................................................... 164

二四、張斐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九三................................................................... 165
二五、安東省菴寄張斐書(一六八六年)

一三四八................................................................... 166
二六、安東省菴寄張斐書(一六八六年)

二十二....................................................................... 168
二七、大串元善寄安東省菴書

一四五五................................................................... 170
二八、朱天生(毓仁)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八六年)

一三四七................................................................... 172
二九、朱毓仁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八六年)

一三五○................................................................... 173
三十、朱毓仁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九六................................................................... 174
三一、張斐寄安東元簡書

一三八四................................................................... 175
三二、張斐寄安東元簡書

一三九八................................................................... 176
三三、張斐寄安東元簡書

一三九九................................................................... 176
三四、張斐寄武岡素軒書(一六八七年)

一三八五................................................................... 177

1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三五、沈燮菴寄安東守經書
《安東家藏名賢詩文手抄》卷下藏....................... 178

卷二 筆語.................................................................. 179

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一六六三年)
一三三四................................................................... 180
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一六六三年)
一三○○................................................................... 181
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一六七五年)
一二七一................................................................... 182

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六八................................................................... 182

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六九................................................................... 183

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七三................................................................... 183

七、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七四................................................................... 184

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七六................................................................... 184

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八○................................................................... 185

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八二................................................................... 185

目錄 11

十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八五................................................................... 186
十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九○................................................................... 186
十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九一~一........................................................... 188
十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九一~二........................................................... 189
十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九二................................................................... 189
十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九三................................................................... 190
十七、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九五................................................................... 190
十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九六................................................................... 191
十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九七................................................................... 191
二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二九九................................................................... 192
二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一................................................................... 192
二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 193

1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二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三................................................................... 194
二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四................................................................... 194
二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五................................................................... 195
二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六................................................................... 195
二七、朱舜水寄安東省奄筆語

一三○八................................................................... 196
二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一一................................................................... 196
二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一七................................................................... 197
三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一九................................................................... 198
三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 199
三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一................................................................... 199
三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二................................................................... 201
三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三................................................................... 202

目錄 13

三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四................................................................... 202
三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五................................................................... 203
三七、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六~一........................................................... 203
三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六~二........................................................... 204
三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七................................................................... 204
四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八................................................................... 205
四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二九................................................................... 205
四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三○................................................................... 206
四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三二................................................................... 206
四四、朱舜水寄安東省奄筆語

一三三六................................................................... 207
四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三七................................................................... 207
四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一三三九................................................................... 208

1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四七、朱舜水寄何可侯(唐通事)筆語...................... 209
四八、朱舜水寄逸然(黃檗明僧)筆語...................... 209
四九、朱舜水寄趙文伯筆語..................................... 210
五十、朱舜水寄下川三省筆語................................. 210
五一、朱舜水寄下川三省筆語................................. 210
五二、朱舜水寄下川三省筆語..................................211
五三、朱舜水寄小宅安之(小宅生順)筆語...............211
五四、朱舜水寄陳完翁(陳入德)筆語...................... 212
五五、朱舜水寄柳通事筆語..................................... 212
五六、朱舜水寄中村玄貞筆語................................. 212
五七、朱舜水寄中村玄貞筆語)............................... 213
五八、朱舜水寄中村玄貞筆語................................. 213
五九、朱舜水寄彭城太郎助筆語............................. 213
六十、朱舜水寄彭城太郎助筆語............................. 214
六一、朱舜水寄江口伊右衛門筆語(一六六四年)
一三○七................................................................... 214
六二、朱舜水寄獨立 (戴曼公)筆語(一六六二年)
一二八七................................................................... 215

《耆舊得聞》(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
六三、獨立 (戴曼公)寄朱舜水筆語(一六五八年) . 216
六四、獨立 (戴曼公)寄朱舜水筆語(一六六五年) . 217
六五、獨立 (戴曼公)寄朱舜水筆語(一六六五年) . 218
六六、獨立 (戴曼公)寄朱舜水筆語
一二四四................................................................... 219

目錄
15

卷三 問答.................................................................. 221

答人見竹洞問二十三條《舜水墨談》
(中川文庫藏)

一、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22

二、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23

三、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23

四、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23

五、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27

六、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28

七、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28

八、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28

九、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29

十、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0

十一、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1

十二、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1

十三、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2

十四、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2

十五、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3

十六、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4

十七、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4

十八、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5

十九、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6

二十、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7

二一、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8

二二、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9

二三、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40

1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卷四 跋、詩、題、贊、祭文.................................. 241
一、跋(頌主君壽舜水先生七秩)
《耆舊得聞》(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 242
二、跋(為文殊院僧代作募緣)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244
三、詩 (朱舜水與琴山井七言絕句)……………… 244
四、題(恥齋)朱舜水.................................................. 245
五、文(唐山、日本度量之比較).............................. 245
六、悼 心越
《文苑雜纂》(日本水戶彰考館藏)....................... 246
七、弔(明故同鄉舜水朱公墓)心越
《耆舊得聞》(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 246
八、祭(舜水先生陳設之式)
《耆舊得聞》(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 247
九、祭(明徵君舜水朱老先生文)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248
十、贊(神農像)朱舜水.............................................. 250
十一、贊(舜水朱先生)人見竹洞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251
十二、贊(朱舜水畫像)柴邦彥
《耆舊得聞》(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 252
十三、朱之瑜《文苑遺談》卷一............................. 252

目錄 17

卷五 《朱舜水集》書簡、問答.............................. 260

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四........................................................... 261

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 263

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一................................................................... 264

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七................................................................... 266

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四一................................................................... 268

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五二................................................................... 270

七、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五三................................................................... 271

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五四................................................................... 273

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五五................................................................... 275

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七七................................................................... 277

十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七八................................................................... 278

十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八七................................................................... 279

1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十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一一................................................................... 280
十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一八................................................................... 281
十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三五................................................................... 283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十六、朱舜水寄澄一(黃檗明僧)書.......................... 284
十七、朱舜水寄野道設書......................................... 285
十八、朱舜水寄中村玄貞書..................................... 285
十九、朱舜水寄諸通公書......................................... 286
二十、朱舜水寄劉宣義書......................................... 287
一、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88
二、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89
三、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89
四、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90
五、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91
六、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92
七、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93
八 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93

目錄
19

附錄一 朱舜水先生相關年表.................................. 294

附錄二 朱舜水友人、弟子傳記資料...................... 317

A、在日中國人部份.................................................. 318
一、陳(潁川)入德...................................................... 318
二、心越禪師............................................................. 320
三、逸然性融............................................................. 321
四、澄一道亮............................................................. 322
五、化林性偀............................................................. 323
六、陳元贇................................................................. 324
七、張斐..................................................................... 325
八、何可遠 (何仁右衛門)........................................ 327
九、劉東閣................................................................. 328
十、林道榮................................................................. 330
十一、獨立 (戴曼公)................................................ 333

B、日本人部份.......................................................... 338
一、栗山潛鋒............................................................. 338
二、佐佐十竹............................................................. 341
三、田止邱................................................................. 343
四、林春信................................................................. 347
五、酒泉竹軒............................................................. 348
六、藤咲僊潭............................................................. 348

2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七、服部其衷............................................................. 349
八、人見竹洞............................................................. 351

附錄三 朱舜水研究參考文獻(依出版先後為序)... 352
A、傳記資料.全集.詩文...................................... 353
B、專書(含學位論文)............................................... 358
C、期刊論文.............................................................. 368
D、其他(中日相關新聞記事)............................... 391

名詞索引...................................................................... 394

人名索引...................................................................... 402

序一 i

序一

黃俊傑

《新訂朱舜水集補遺》這部書,是臺灣大學日本語文學系
徐興慶教授多年來辛勤撰集日本各史料收藏機構所藏有關朱
舜水的資料,編輯而成的史料集。徐教授將他蒐集的朱舜水資
料,與
1981年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的《朱舜水集》細加比對,
增補未出版文件,交由臺灣學生書局出版,此書可以補《朱舜
水集》之不足。因此書已出版多年,徐教授爰重新修訂及補充
相關資料,並加上導論〈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一文,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故顏之曰:《新訂朱舜水集
補遺》。承蒙徐興慶教授的好意,囑我寫些閱讀本書的感想,
以作為讀者的參考。

在東亞儒學史上,朱舜水(之瑜、魯璵,
1600-1682)是
極少數在明朝滅亡滿清入關後違棄中原遠適異邦的儒者。舜水
原籍浙江餘姚,明末曾流寓安南(今之越南北部),後輾轉抵
達並長居日本,水戶藩的德川光圀(1628-1700)對舜水執弟
子之禮。年八十三卒於江戶,客死異鄉。清末曾任駐日公使館
參贊之詩人黃遵憲(
1848-1905)有〈朱舜水〉詩云:
1

海外遺民竟不歸,老來東望淚頻揮。

1黃遵憲著,實滕惠秀等譯:《日本雜事詩》(東京:平凡社, 1968,1994),
頁 118。

i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終身恥食興朝粟,更勝西山賦采薇。

這首詩很能刻劃作為「海外遺民」的儒家學者朱舜水的人
格與風格。

從朱舜水所留有的文字看來,在他的思想世界中「政治認
同」與「文化認同」是合而為一的。朱舜水以明朝為他「政治
認同」的具體對象,他效忠南明政權的赤忱,即使亡命日本亦
不稍減殺。日本今井弘濟(1651-1689)與安積覺(1656-1737)
撰寫的〈朱舜水先生行實〉,對朱舜水的「政治認同」,就有以
下這一段證言: 2

永曆五年辛卯,舟山諸將互抱疑貳,欲相屠殺,清兵將
至。先生豫料禍敗,欲自舟山至安南,而阻風轉至日本。
先生素與經略直浙兵部左侍郎王翊,號完勳,深相締結,
且與舟山諸將密定恢復之策。時王翊兵勢頗振,屢立戰
功。蓋先生所以屢至日本者,欲以王翊為主將鄉導,而
借援兵也。然在日本,未嘗露情洩機。既而王翊戰敗被
擒,不屈而死。久之,先生得聞其訃,然莫詳其月日,
乃以八月十五日設祭祀焉。哀悼激烈,發于其文。爾來
每逢八月十五日,杜門謝客,愴然不樂,終身廢中秋賞
月。

這段證辭說明朱舜水亡命日本實有心於借援兵以圖恢復
南明政權。

2今井弘濟、安積覺:〈舜水先生行實〉,收入:《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
局,1980),下冊,附錄一,頁 612-624,引文見頁 614。

序一
iii

但是,朱舜水之所以有心於復興南明,並不是只為了政權
的重建而已,他實以復興南明政權為手段而以寄望中華文化的
復興。朱舜水流寓日本,聞藩府興學而大喜曰: 3

聞貴國京江戶有設學校之舉,甚為喜之!貴國諸事俱
好,只欠此耳。然此事是古今天下國家第一義,如何可
以欠得?今貴國有聖學興隆之兆,是乃貴國興隆之兆
也。自古以來,未有聖教興隆,而國家不昌明平治者。
近者,中國之所以亡,亡於聖教之隳廢。聖教隳廢,則
奔競功利之路開,而禮義廉恥之風息。欲不亡得乎?知
中國之所以亡,則知聖教之所以興矣。

朱舜水認為文化是政權的基礎,滿清之所以入關,中原塗
炭,根本原因仍在於中華文化的陵夷。換言之,朱舜水認為中
華文化價值系統與中華政權實為一體,不可分割。朱舜水雖棲
身扶桑,但是見周公像而嘆曰: 4

孔子志大道之行,而東周不可為,因自傷曰:「久矣,
不復夢見周公。」余少也,悅《周官》、《周禮》,慨然
欲親見之,不幸罹此大故,乘桴而東,乃於此拜公之威
容儀表。袤衣在東,赤舄耀日,意者夢見之乎?公之時,
箕子居朝鮮,八條之教興,至今有遺風焉。近者,日國
敦詩書,說禮樂,禮樂詩書,周公之道也,若能修而明
之,其治豈有量哉!

3《朱舜水集》卷七,〈書簡四.答安東守約書.14〉,頁 182。
4《朱舜水集》卷十九,〈贊.周公像贊〉,頁 557。

iv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朱舜水寄望於復興周公之道,從而使政治修明。

但是,朱舜水生於一個外族入主中原的時代,用他的話來
說就是:「中國喪亂,天崩地裂,逆虜干常,率土腥穢」 5的時
代,他國破家亡,埋憂無地,他亡命越南與日本,顛沛流離,
受盡挫折與苦難。舉例言之,朱舜水流寓安南時,當地人士紛
紛前來向他請教看相之術,他深感受到侮辱,憤而發出公開信
告誡當地君臣勿再以九流之術或神怪小說相問。朱舜水說: 6

今貴國不能嘉惠遠人(按:「遠人」係朱舜水自稱),斯
亦已矣!奈何貴賤諸君來此,或有問相者;問所非宜,
終不知為褻客。夫相士、星士,何足比數!四民九流之
中,最為下品,較之德義之儒,不但天地懸絕,亦且如
白黑水火,全全相反。遠人業已至此,貴國輕之褻之,
將如足下何?但義所不當出耳!使他人聞之,謂貴國為
絕不知讀書之旨也。況能尊賢敬士乎?即如天文地理,
其精者不過技術之士,亦非聖賢大學之道,治國平天下
之經;而貴國讀《三國演義》、《封神》等記,信為實然,
勤勤問此,譬猶舍金玉而寶瓦礫,芟嘉禾而養荑稗也,
亦甚失取舍之義矣!又云:天文非臣子之所得問,亦非
遠人之所敢言,已後幸勿再及。

一代名儒,淪落番邦,儒學與術數同科,使朱舜水大興「舍
金玉而寶瓦礫」之嘆!

5《朱舜水集》卷二,〈安南供役紀事〉,頁 26。
6《朱舜水集》卷二,〈安南供役紀事.榜示文武大小臣工〉,頁 27。

序一
v

朱舜水淹留日本時,也一再發出類似的感嘆。朱舜水在答

安東守約(省菴,
1622-1701)書函中,就感嘆日本無堯舜之

道。他說:
7

貴國山川降神,才賢秀出,恂恂儒雅,藹藹吉士,如此
器識而進於學焉,豈孔、顏之獨在於中華,而堯、舜之
不生於絕域?然而亙千古而未見者何?不肖雖面牆充
耳,聞見狹小,即舉其所見所聞者:盈尺之璧,不能無
瑕;徑寸之珠,不能無纇,正以不學之故耳。不學則執
非禮以為禮,襲不義以充義,雖上智容有過差,況其下
焉者哉?其為弊亦有三端:岸然自高,枵然自是,而恥
於下人,一也。在日本者不自安其分,在中國者嘗欲求
其疵,鬥捷於口頰,二也。愚蔽於他端,而希必不然之
獲,老死而不悔,三也。三者橫於中,其何以進於學哉?
雖然,中國之人,亦與有罪焉。向者中國有禁,無敢躪
出,其來者非負慝姦販,則漁釣篙工。偶有人士來遊,
而學行不兼,況有全全背戾者;下者剽風雲之句以為
韻,高者鏤月露之形以矜奇。聖賢踐履之學,中國已在
世季,宜乎貴國之未聞之也。

朱舜水在上文中感嘆「孔、顏之獨在於中華,而堯、舜之
不生於絕域」,顯然以中華為文化之中心,而以日本為邊陲。
他認為日本之所以「亙千古而未見」堯舜的原因乃是因為「不
學」。由於「不學」,所以日本人出現「岸然自高」、「不自安其

7《朱舜水集》卷七,〈書簡四.答安東守約書.1〉,頁 169-170。

v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分」、「希必不然之獲」等三大民族通病。

朱舜水對日本人性格以及日本文化的批評,顯然和日本儒
者的自我認知有極大差距。十六世紀朱子學派儒者林羅山
(1583-1657)就宣稱:「本朝(按:指日本)文物之隆盛,與
中華(按:指中國)可以抗衡」, 8林羅山更以日本為孔子乘桴
浮於海欲居之「九夷」。9德川初期儒學與兵學者山鹿素行( 1622-1685)在所撰《中朝事實》中更比較中日人物說:「逮如其
中人,外朝(按:指中國)之人材更不可抗中華(按:指日本)
也,凡《春秋》傳所載,亂臣賊子,及名家胄族之冒惡沈婬,
中華未曾有之屬不乏,況傳之前後乎?……高麗者本我屬國
也,云文云武,又不可比於外朝,況於中華乎?故慢表而受愧,
獻夷楯的并羽表,其恐懼中朝之文武,後世橘正通少事硯席,
對馬守親光射虎,而麗王各授美官厚祿之屬,其人物更不可言
而知之也。」 10以上這些日本儒者的看法與朱舜水的看法相去
不啻天壤。

以上我從傳世《朱舜水集》中的資料,說明流寓日本的朱
舜水的思想世界中,「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密切結合。
現在,徐興慶教授從收藏於日本九州歷史資料館分館柳川古文
書館、九州佐賀縣鹿島市祐德稻荷神社、國立國會圖書館及東
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等單位的朱舜水信札以及中日人士致朱舜

8林羅山:〈新刊本朝文粹序〉,收入:《林羅山文集》(京都:京都史蹟會編

纂,1979),第 48卷,頁 560。
9林羅山:〈孔子浮海〉,收入:同上書,第 36卷,頁 408-409。
10山鹿素行:《中朝事實》,收入:廣瀨豐編:《山鹿素行全集》(東京:岩波

書店,1942),第 13卷,頁 369。

序一
vii

水書牘,編成這部《新訂朱舜水集補遺》,實在具有很高的史
料價值。

《新訂朱舜水集補遺》這部書中的資料,為讀者勾勒出朱
舜水流亡日本時生活的諸多細節,對於中日文化交流史以及朱
舜水研究都有參考價值。我試舉本書所收二條史料為例略加說
明:第一,本書卷一「書簡」第
15條所收〈朱舜水寄安東省
菴書〉,朱舜水對他自己亡命日本時生活之窘迫,又為小人所
欺的困境,有第一手的證言。一代大儒朱舜水以激憤的語氣指
責「小人之用計也,力彊毅而神周密,機急微而致深遠。可愚
者惡之,可淑者激之。諸人俱墮其雲霧,不知不覺為其所惑亂,
驅使陣勢布成之後,彼反逍遙,從臺上遠觀,甚少誤也。渠之
所以來,不佞事事先覺,如禦一勁敵,猶尚為其所周章而致困,
況其他乎?」(本書頁
75)。朱舜水被這位「小人」所乘:「彼
一開口便戲弄我數月之費,而又必居美名,人人知之,人人唾
罵,而彼揚揚得意,有靦面目而為□為□乃至於此。不佞望七
人,又有劇病,必資飲食為養,疾痛病癢亦藉人力。若欲以形
迹引嫌,踽踽涼涼以明潔,不佞不能也,亦不為也。」(本書

75)。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對於朱舜水所說:「在日本,國小
而法立,氣果而輕生,結繩可理,畫地可牢,前乎此,未聞有
孔子之教也。故好禮義而未知禮義之本,重廉恥而不循廉恥之
初」11這一段話,似乎從生活經驗上獲得了具體的證驗。

第二,本書卷五「問答」十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11《朱舜水集》卷十九,〈贊.聖豫贊五首之五〉,頁 560。

vii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原收入現行《朱舜水集》第十卷,徐興慶教授對照日本九州歷
史資料館分館柳川古文書館所藏之原件補載以下一段文字:

所以不用,即書中見宋朝制度,如前覆、後覆、披腳之
類,亦不甚解。須得文獻通考詳察而後明。賢契生於日
本,乃慕中國之制,此極美事。比之笑中國衣冠者,相
去天壤。但制度又為王者之事,生於此國,自以此國之
服為□之服,為法服。雖明其製,得用,不敢用也。惟
高明詳慎之。

這一段未收入現行《朱舜水集》的文字,告訴我們:朱舜
水身居日本而推廣大明衣冠,必須因地制宜。他告訴安東省菴
「制度又為王者之事,生於此國,自以此國之服為□之服」,
這一段話使我們想起朱舜水答安東省菴另一書所說:「……是
以中國問學真種子幾乎絕息。況乎貴國素未知此種道理,而又
在稂莠桀桀之時,獨有嘉禾油然秀出於其畔,然亦甚可危矣。」
12朱舜水深知日本「素未知此種道理」,所以雖然他宣稱:「僕
之視貴國同為一體,未嘗有少異於中國也」,13但是,他延續中
華文化命脈於異邦日本,顯然有所調整於其間。凡此種種細膩
的轉折與修正,只有通過朱舜水與日本當地知識份子的往來手
札,才能比較明確地加以掌握。

總之,徐興慶教授所編這部書所收錄的資料雖然零散,但
是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以及東亞儒學史研究上,卻有其重要
的參考價值,值得向研究上述兩個領域的朋友大力推薦。

2004年 6月 15日

12《朱舜水集》卷七,〈書簡四.答安東守約書.3〉,頁 174。
13《朱舜水集》卷十一,〈問答四.答小宅生順〉,頁 407。

序二 ix

序二

中村質

朱舜水は、周知のように明末の儒者で、明朝滅亡後、安
南やさらに一六五九年日本(長崎)に渡航して、南明復興に
尽くすとともに、日本の儒学に新風を吹き込んだ。当時の日
本には、貿易商人たけではなく、僧.学者.医師などとして
在留する明人が多く、また日本にも南明復興に共鳴する知識
人は少なくなかった。

漢民族の明朝から満州民族の清朝へという国家の変革
の様子を、幕府教学の頂点に立つ林大学頭が「華が夷に変ず
るの態」と評したように、名分論的な考えかたや、復明運動
への武器.兵員の援助要請(「乞師」)に対し、鎖国下の幕
府要路の一部にさえ積極的に応じようとする動きがあった。
親藩である水戸藩の藩主徳川光圀もその一人と目される。舜
水は柳川藩儒の安東省菴.水戸藩儒の小宅生順らと師弟の関
係を結び、光圀の知遇を得て、水戸学の形成に大きな影響を
与えた。しかし、舜水の死(1682年)前後には、求めによっ
て、後継希望者の渡来は続いたが、清朝の政治的基礎が固ま
り、また鎖国の祖法化が進むに伴い、人的交流は急速に先細
りの傾向にあったこともまた事実である。

舜水については、彼の死の直後から今日まで、日中兩国
で七種の全集の刊行がなされ、研究は巻末の文献目録のよう
に一四○編余に及び、日中交流史上の関心の高さを示してい
る。

x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本書の編者徐興慶氏は、本学大学院留学以来の数年間、
舜水を中心とする日中関係史の実證的研究に専念している、
まさに篤学の士である。本書は、従来の全集に全く収録され
ていない舜水の書簡四三通、筆語六二、問答二三通をはじめ、
舜水の手になる跋文や詩、それに部份的に抄録されてきた書
翰二○、問答八通の全文を掲げ、それぞれの相手(22人)別
に、年代を可能な限り比定して年次順に配列し、かつ適切な
解説が付されており、舜水の知られざる側面や、従来不明瞭
であった点が解明される。さらに安東省菴.人見竹洞などの
儒者や、当時長崎在住の黄檗僧、在留華僑である唐通事、舜
水の後継者たらんとして渡来した孫の毓仁などの儒者、長崎
町人の代表(町年寄)らの関係書簡を收録し、ひろく舜水の
交友関係や学問的、社會的背景が明らかになる。また跋.祭
文.賛などからは、その後の日本人の舜水観が知られ、多角
的な舜水研究の新素材を提供するものである。

本書收録の新史料は、近年初めて公開された柳川古文書
館安東家史料(省菴の末裔が寄贈)をはじめ、全国各地から
收集したたもので、編者の飽くところなき努力の結晶である。
しかし同時に、閲覧.出版を許可された所蔵各機関のご理解
はもちろん、幾多の関係研究者の温かい指導助言のたまもの
である。換言すれば、舜水がそうであったように、舜水研究
をめぐる「生きた日中文化交流」の證の一つであるといえよ
う。

九州大学教授 中村 質

1992年
1月
30日

自序 xi

自序

徐興慶

一、緣起

早期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影響,唐朝律宗高僧鑑真(
688763)
於開元年間,獲聘渡日,弘法傳教於東瀛,是中古時期
日本文化之開拓者,亦是日本國戒律之始祖。近世明清之際的
儒者朱舜水(
1600-1682)於明清鼎革之際,抱孤臣之心,奔
走海外,在悲憤泣血之餘,闡揚其經世致用之思想,孕育「尊
王攘夷」之思潮,而於日本水戶開花結果。朱舜水在中日文化
交流史上實與鑑真前後輝映,觀其偉蹟,中外史乘,誠屬罕見。
朱舜水的生平事蹟,在日本流傳極廣,朱舜水研究早在十八世
紀之初即已開始。

本書原係
1992年由臺灣學生書局出版,距今已逾十二載。
承蒙中日學界研究朱舜水與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進閱讀參考,屢
獲中外學者專家的厚愛與指教,內心尤存惶恐與感謝。惟本書
已絕版多年,常有同道催促,盼能再版。本書得以最新面貌呈
現給各位讀者,實有賴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東亞文明研究中
心計畫總主持人黃俊傑教授、日本語文學系主任陳明姿教授、
中國文學系張寶三教授、鄭吉雄教授、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楊

xi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儒賓教授等師友的鼓勵、指導與肯定,才得以順利再版。又蒙
黃俊傑教授為我寫序,說明本書的參考價值,增添光彩,藉此
一併致申謝意。

本書所收錄的朱舜水原始資料與相關註解除保持原有內
容之外,再加入拙稿〈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乙篇,藉以闡明朱舜水與江戶時代前期的日本官、儒各階層交
往的情形,並分析江戶前期各家思想之深層結構及脈絡,進而
探討朱舜水對當時日本思想界、水戶學派及《大日本史》之修
史事業等中日文化交流的影響,以詮釋朱舜水在東亞儒學發展
的定位問題。此外,本書在卷一書簡中增錄江戶時代前期的加
賀藩儒官木下順庵(
1621-1698)於
1672年(寬文
12年)在
江戶(今東京)與朱舜水往來之書簡十七封。(原文藏於日本
公文書館「內閣文庫」,收錄《錦里文集》十七卷。)

朱舜水在日本二十二年的講學生涯當中,戮力經世濟民之
實踐哲學,他說:「吾道明明現前,人人皆具,家家皆有;政
如大路,不論上下、男婦、智愚、賢不肖,皆可行得,舉足即
有其功」(答小宅生順問),將「木豆瓦登布帛菽粟」之學,說
得淺顯易懂,並實際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上。朱舜水認為日本社
會「未聞有孔子之教」,因此,他致力於傳播正統的儒學文化,
以達到改造日本社會、實現儒家政治的理想,這是赴江戶及水
戶講學之主要目的,也是當時高居幕府副將軍之位的德川光圀
(1628-1700)傾心其理念而尊聘為「國師」之關鍵所在。朱
舜水與日本儒者們的交往,未必完全得以語言溝通,但是彼此
能以筆談,或書簡,或問答的方式作學術交流,達到傳播及普

自序
xiii

及學說之目的。這些三百多年前朱舜水與各學派儒者往來的相
關紙本,由其日本的弟子們陸續匯集成多種版本的《朱舜水全
集》,此為我等同領域的研究學者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尤其,
筆者有幸能在日本蒐集到如此大量的朱舜水真蹟,引起中日學
界矚目,令人雀躍不已。筆者以為朱舜水研究不僅是中日文化
關係互動的研究,同時也是詮釋從近世到近代東亞文明發展史
的研究,相信這些原始資料可以提供同道學者更多角度之研究
素材。

朱舜水大量真蹟流傳於日本之際,兩岸學者知之甚少,因
此早期研究朱舜水的文章並不多見;直到晚清赴日的留學生相
繼將朱舜水在日事蹟與史料回傳之後,相關的研究論文即如雨
後春筍,陸續刊行;爾後,朱舜水研究遂廣受重視。晚清思想
家王韜(1828-1879)於
1879年赴日後,其所撰《扶桑遊記》
上卷之記事中,曾經讚揚朱舜水為德川光圀作《學宮圖說》乃
「開日本文教之先聲」。1912年流亡日本的維新人物康有為
(1858-1927)更作「懷朱舜水五首」詩,悼念朱舜水襄助德
川儒學之盛的義行。民國成立之後,研究朱舜水者首推梁啟超
(1873-1929),他不但推崇朱舜水與黃梨洲、顧亭林、王船
山、顏習齋並列清初五大學師,並為朱舜水撰寫年譜,更在其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嚴厲指出:「舜水之學說未在中國
普及,乃國之不幸也」。此外,梁任公在〈明清之交中國思想
界及其代表人物〉中,亦提論朱舜水與黃宗羲的學風之異同,
介紹朱舜水在中日文化界的重要性。

綜觀目前海峽兩岸及日本學者研究朱舜水的相關論文,已

xiv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逾四百餘篇,朱舜水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所占地位,可見一
斑。為方便讀者查閱參考,本書附錄三「朱舜水研究參考文
獻」,收集截至
2004年
6月為止之參考資料(含
A、傳記資料,
全集,詩文
87種,B、專書 136種,C、期刊論文 284種,D、
中日相關新聞記事 22篇),提供讀者參閱指教。

二、《朱舜水全集》的版本說明

中外學者研究朱舜水,泰半以其全集所載內容作為探討依
據。今其全集之版本多達九種,茲將諸版本略述如下:

(一)、《明朱徵君集》十卷,日本加賀藩儒臣源(五十川)
剛伯(?-1699)於
1684年(清康熙
23年、日本貞享元年)
編纂。朱舜水去世後,其諸多遺著和書簡,最早由弟子源剛伯
輯成《朱徵君集》十卷問世。源剛伯原為木下順庵(1621-1698)
門生,後為朱舜水之近身弟子,著有《霍皐集》、《助語集要》、
《詩範》、《學問聚辨》等書問世。在《朱舜水全集》中,收錄
兩人交往之問答甚多,朱舜水在學問上對他多所傳授,《朱徵
君集》即朱舜水最早傳世的遺文,全由源剛伯一人編輯成書。
此稿尚未付梓,通稱「加賀本」。

(二)、《朱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由招聘朱舜水赴江
戶(今東京)並謙執弟子禮之水戶藩主德川光圀編輯,其子德
川綱條於
1715年(清康熙
54年、日本正德
5年)校刻完成。
當時朱舜水門生,曾任彰考館總裁,擔任《大日本史》編輯大
任的水戶藩儒臣安積澹泊(覺,
1656-1737)之手校本,現藏

自序
xv

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通稱「水戶本」。本書收錄朱舜水
之遺文墨寶計六百七十四篇,前有曾與朱舜水交往最親近的福
岡藩儒安東省菴(
1622-1701)之序,末有安積澹泊之跋。分
詩一卷,賦一卷,疏、揭、策問一卷,書信八卷,啟、雜帖一
卷,問答三卷,議一卷,序一卷,記、跋一卷,論辯、雜說一
卷,贊、箴、銘一卷,碑銘一卷,〈改定釋奠儀注〉一卷,〈陽
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紀事〉一卷,另附錄朱舜水門生所
撰之行實、傳記、祭文一卷。

(三)、《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由茨城多左衛門於
1720
年(清康熙
59年,日本享保
5年)編纂,此版本附有德川綱
條、朱舜水門生安東省菴之序文及安積澹泊之後序,通稱「享
保本」。

(四)、《朱舜水全集》二十八卷,稻葉君山博士編纂,於
1912年(民國元年、日本明治
45年)由東京文會堂出版。此
版乃「水戶本」與「加賀本」之合刊,通稱「稻葉本」。本書
卷之一有奏疏、賦、書,卷之二至卷之八為書簡,卷之九為啟,
卷之十至卷之十二為尺牘,卷之十三為策問、論、說,卷之十
四為議、辨,卷之十五為對,卷之十六為序、記、志、規、箴,
卷之十七為贊,卷之十八為銘、碑銘,卷之十九為祭文,卷之
二十至卷之二十三為雜著,卷之二十四至卷之二十五為批評,
卷之二十六為釋奠儀注,卷之二十七為陽九述略,卷之二十八
為安南供役紀事。附錄一為朱舜水弟子安積覺與今井弘濟合撰
之〈舜水先生行實〉,敘述朱舜水一生之思想、行誼及學問。
附錄二為略譜,附錄三為《明朱徵君集》,附錄四為朱舜水之

xv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詩集〈泊舟稿〉,附錄五為安積覺撰之〈朱文公遺事〉,附錄六
為祭文、碑文、墓文。

(五)、《舜水遺書》二十五卷,係由新儒學家馬浮於
1913
年(民國
2年、日本大正
2年)依據「稻葉本」刪定而成,另
有附錄三卷。卷首有曾任辛亥革命軍督軍,光復杭州的杭州人
士湯壽潛之序,此版通稱「馬浮本」。

(六)、《朱舜水全集》,此版由臺北世界書局據「馬浮本」
排印,於
1962年出版。

(七)、《舜水遺書》,文集二十五卷,釋奠儀注一卷,陽
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紀事一卷,附錄一卷。此版由臺北古亭
書屋據「馬浮本」排印,於
1969年出版。

(八)、《朱舜水集》,此版由朱謙之整理,分上下兩冊,
由北京中華書局於
1981年出版。係據「稻葉本」校勘,並參
照各本加以增補改訂,為目前最易閱讀、參考之版本。

(九)、《朱舜水全集》,此版由北京中國書店據「馬浮本」
排印,於
1991年出版。

除以上九種全集之版本外,尚有
1708年(清康熙
47年、
日本寶永
5年)書林茨城多左衛門所刻《舜水朱氏談綺》,乃
朱舜水門生人見野傳(?-1696 )詢問簡牘素牋之式、深衣
幅巾及喪祭之制;今井弘濟(
1651-1689)以「所聞事物名稱」
等有關記錄,由朱舜水門生安積覺編輯而成。全書計上、中、
下三卷,分裝元、亨、利、貞四冊,卷首有寶永
4年(1707

自序
xvii

年)丁亥仲冬水戶府下澹泊齋安積覺敘。中國華東師範大學上
海文獻叢書編輯委員會已據此本於
1988年影印出版。

三、在日本調查朱舜水真蹟文獻之經緯

朱舜水於
1659年(南明永曆
13年、清順治
16年、日本
萬治
2年)渡日初期,曾居留長崎六載,朱舜水客寓長崎期間,
適值日本德川幕府實施「鎖國」外交政策,居留日本異常困難。
幸得福岡藩儒安東省菴多方奔走,始獲幕府當局准其永住,但
他仍不忘明朝興亡,常以國讐未雪為憾。曾曰:「所持者舊邦
二、三之忠臣,所仰者明室累世之積德耳。」(舜水先生行實)
省菴體念其欲保全忠義之決心,更欽仰其學殖德望崇高,終身
師事舜水。當時舜水孤身飄然、顛沛流離,省菴知其生活偃蹇,
分己祿俸之半,援渠不能自艾之舉,早為中日學術交流引為佳
話。朱舜水後以賓師受聘於德川光圀,趨往江戶及水戶講學,
前後長達二十二年之久。其間與日本朝野各界人士交往之有關
書牘及史料,泰半雖刊載於其《全集》,惟閱日人有關論著後,
嘗思流傳於日本而仍未公開之朱舜水真蹟為數應在不少。在此
疑問及衝動下,筆者隨即著手進行有關朱舜水未刊資料的蒐集
與整理工作。
1986年
12月,日本九州歷史資料館分館柳川古
文書館將「安東家史料目錄」公諸日本學界後,筆者在九州大
學恩師中村質教授,及時任該館學藝員的中野等先生(現任九
州大學助教授)之協助下,立即前往查閱。比對之後,發現該
館所藏資料含安東省菴至其九代子孫安東魯菴歷三百餘年之
各代書牘、書籍、古文書等類,其中與朱舜水有關之書簡、筆

xvii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語等真蹟,即佔總數近半。又安東家所藏史料另有朱舜水與明
末清初渡日人士往來之信箋,經筆者與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之
《朱舜水集》對照結果,發現其中未刊載者為數頗多,即一併
網羅、解讀與注釋,故本書稱之「補遺」。

此外,筆者先後往訪日本九州佐賀縣鹿島市祐德稻荷神社
(中川文庫)、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東京大學史料編
纂所《耆舊得聞》等學術及宗教機構,蒐得為數不少的朱舜水
與日本相關儒者對話之未刊抄稿。又,
1998年筆者在日本天理
大學交換講學期間,承蒙橋本武人校長、天理大學圖書館顧問
金子和正教授協助,得以參閱該館典藏的兩種珍貴史料;一為
朱舜水於
1657年(丁酉、日本明曆
3年),接到南明魯王敕書
之後,因人在安南,又逢「安南之役」,無法奉召回國而親筆
寫的案文〈上監國魯王謝恩奏疏.前疏〉。二為
1668年(戊申、
日本寬文
8年)朱舜水在水戶講學時,為其弟子水戶藩士安積
覺所訂之〈逐日功課自實簿〉原本,並得原本影印。上述資料
內容泛含朱舜水的學術思想主張及忠臣意識之體現,極具探討
價值,希望本書所刊載的珍貴資料,有助於各位讀者多角度之
朱舜水研究。

筆者在日本蒐集、比對及注解朱舜水的原始書簡長達兩
年,期間承蒙恩師中村質先生(九州大學名譽教授)、町田三
郎教授(九州大學名譽教授.純真女子短期大學校長)、福岡
教育大學校長菰口治教授、佐賀大學井上敏幸教授、九州大學
中野等助教授、柳川古文書館館長藤丸三雄先生、祐德稻荷神
社宮司鍋島朝倫先生、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小宮木代良先生,

自序
xix

及考選部前部長唐振楚先生、我國前駐日公使.中國文化大學
外語學院院長宋越倫先生、中央研究院劉序楓教授、朱德蘭教
授給予多方指導與協助。並得日本佐賀縣武雄市「如蘭墊」及
江崎信夫先生、藤澤博文先生、諸位先生之助,謹此申謝。

最後,日本九州歷史資料館分館柳川古文書館、佐賀縣鹿
島市祐德稻荷神社、國立國會圖書館以及東京大學史料編纂
所、天理大學天理圖書館等資料原藏單位允承筆者出版,同時
由黃俊傑教授費心安排相關出版事宜,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慨允
付梓,在此一併致謝。惟筆者才疏學淺,朱舜水原文書簡之筆
跡、文義扞格難窺,解讀未能盡善,所幸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
系張寶三教授.鄭吉雄教授及尊夫人呂敏慧女士、清華大學中
國文學系楊儒賓教授等專家師友惠予批正原文斷句與疏漏,並
參酌兩位審查人之修改建議,加以補正,謹此誌謝。本書有未
當或遺漏之處,責任全屬筆者,尚祈各位讀者不吝斧正。

徐興慶 謹識於臺灣大學

2004年
9月
3日

xx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凡例與說明

一、本書名《新訂朱舜水集補遺》,增補《朱舜水集補遺》(臺
灣學生書局
1992年版)未載之朱舜水研究相關文獻,至
2004年
6月為止。同時增補筆者論文〈朱舜水對東亞儒學
發展定位的再詮釋〉乙篇,列於資料原文介紹及注釋之
前,以方便讀者參閱與對照。

二、原文資料之編排,依序為朱舜水之書簡、筆語、
問答、跋、詩、題、祭文、贊,以及
1981年北京中華書
局《朱舜水集》未完整刊載之書簡、問答。校勘亦以《朱
舜水集》(以下簡稱中華本)為依據。

三、本書刊載以朱舜水書簡以及十七世紀中期,中日
文人致朱舜水之未刊書牘為主。又朱舜水門生、日本文教
人士之間、或當時居留日本之中國明、清人士與日本人之
間的往來信札等,舉凡與朱舜水有關者,均在本書搜羅之
列。

四、朱舜水之未刊原文書簡或抄稿,分別藏於日本九州歷史資
料館分館柳川古文書館、九州佐賀縣鹿島市祐德稻荷神
社、國立國會圖書館,及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本書輯錄
之相關資料內容如下:

(一)、柳川古文書館所藏「安東家史料」

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34通、獨立(戴曼公)寄安東

凡例與說明
xxi

省菴書
2通、張斐寄安東省菴書
6通、朱天生(朱舜水孫)
寄安東省菴書
3通、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
6通、
朱舜水寄陳入德書
1通、林道榮寄安東省菴書
1通、大串
元善寄安東省菴書
1通、安東省菴寄朱舜水書
1通、安東
省菴寄奧村庸禮書
1通、鄭凱(商人)寄安東省菴書
1通、
獨立寄朱舜水書
2通、獨立寄安東彌三右衛門(省菴父)

3通、逸然性融(黃檗明僧)寄安東省菴書
3通、張斐
寄安東元簡(省菴子)書
3通、張斐寄武岡素軒書
1通、
服部其衷寄朱舜水書
1通、安東省菴寄張斐書
2通、朱舜
水寄獨立書
1通。朱舜水寄安東省菴筆語
46首、朱舜水
寄獨立筆語
1首、朱舜水寄江口伊右衛門筆語
1首、獨立
寄朱舜水筆語
1首。另載中華本部分收錄之朱舜水寄安東
省菴書簡
15通。

(二)、佐賀縣鹿島市祐德稻荷神社所藏「中川文庫」

(1)〈舜水墨談〉(21.1×14.5×0.5cm)

〈舜水墨談〉為抄本。是江戶前期授業於幕府大學頭
林鵞峰(春勝、春齋
1618-1680)的儒官人見竹洞(京都
人,又名節,字宜卿、友元,號鶴山
1637-1688)所抄。
卷頭寫有「鶴山野節宜卿交述」,但未詳記抄寫之年代與
日期。當時人見竹洞曾與九州佐賀鹿島藩主鍋島直條有過
親交,推測本件可能是鍋島直條命令藩臣抄寫的資料,內
容多有述及朱舜水與人見竹洞的交往情形。

(2)〈舜水問答〉(27.5×21.3×2.2cm)

xxi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舜水問答〉為抄本。抄寫者及年代未詳。抄本首頁
記有「絅錦堂珍藏」,全文約有三分之一以上未收錄於北
京中華本,故補錄之。抄本之內容及數目如下:

朱舜水寄高木作右衛門(長崎町年寄)書
1通、朱舜
水寄諸通事書
1通、朱舜水寄化林(黃檗明僧)書
1通、
化林寄朱舜水書
1通、朱舜水寄劉宣義(唐通事)書
1通、
朱舜水寄林道榮(唐通事)書
1通、朱舜水寄何可侯(唐
通事)書
1通、朱舜水寄何高材(毓楚)書
1通。朱舜水
寄何仁右衛門(何可侯)筆語
1首、朱舜水寄逸然性融筆

1首、朱舜水寄趙文伯筆語
1首、朱舜水記下川三省筆

3首、朱舜水寄小宅安之(生順)筆語
1首、朱舜水寄
陳入德筆語
1首、朱舜水寄柳通事筆語
1首、朱舜水寄中
村玄貞筆語
3首、朱舜水寄彭城太郎助筆語
2首。另載日
本江戶幕府儒官人見竹洞與朱舜水問答
23條。

(三)、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所藏《竹洞朱舜
水詩文集》卷二

《竹洞朱舜水詩文集》係藏於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人見文庫」之未公刊抄本。根據上述資料可得知,人見
竹洞曾針對《大學》所述之「正心誠意」、「格物致知」等
學理與朱舜水交換意見。另外,人見竹洞也曾就《明季遺
聞》、《史記》、《漢書》,以及策說、答文、孔廟明倫堂之
建設,問學於朱舜水。抄本之內容及數目如下:

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18通、祭文
1首、賛
1首、人

凡例與說明
xxiii

見竹洞寄小宅生順筆語
1首。

(四)、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耆舊得聞》抄本(原本藏
於日本茨城縣水戶市彰考館)

《耆舊得聞》係水戶藩儒臣小宮山楓軒(名昌秀、字
子實,?-1839)於文政元年(
1818年)所著,為瞭解
水戶彰考館之人物、事蹟不可或缺的文獻。《耆舊得聞》
有一部分已有活字出版,收錄於《史籍集覽》及《日本教
育史資料》。其中〈朱文恭遺事〉、〈祭朱文公先生文〉、〈與
孫男毓仁〉等資料,已收錄在北京中華本內。惟《耆舊得
聞》內仍有與朱舜水相關之跋文、弔文、祭文、贊,以及
朱舜水致安東省菴、黃檗禪僧獨立(
1596-1672)、心越
(1639-1695)等未刊書簡。原文之內容及數目如下:

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1通、獨立寄朱舜水筆語
3首、
藤井德昭頌朱舜水七秩誕辰跋
1首、心越悼朱舜水詩及弔
朱舜水墓文各
1首、祭朱舜水陳設之式
1首、柴邦彥賛朱
舜水畫像
1首。

五、朱舜水之未刊書簡以柳川古文書館所藏最多,為便於讀
者查對,屬該館所藏者均記有史料編號、尺寸(以公分
計)及形式。資料分類包括書簡、筆語(依年代前後為
序)、問答、跋、詩、題、祭文、賛,另補載中華本未完
整刊載書簡、問答於後,每篇資料均有詳註。

六、原文遭蟲蛀致無法辨識部份均以□符號標記。資料缺首

xxiv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者以(首欠),缺尾者以(尾欠),缺漏過長者以□□□
□□□記之。又原文未見,筆者據文義補,或與中華本
有出入者以「」註之。中華本未刊載部份以()標註,
並述於本文之後。

七、朱舜水書簡泰半無明記年號(偶有月、日之記),由文義
可推知者,均於注中詳加說明。

八、朱舜水書簡之原本,皆為三百多年前在日本所寫,對中日
兩國的讀者而言,時地兩異,若不加以註解,有些內容實
在不易理解。筆者注釋首重於書簡中與朱舜水曾經往來,
或筆談,或問答的人物,其中包含日本文人及在日華僑。
其次是各藩諸侯、儒官、僧人以及各階層的知識份子。因
人物眾多,其法名、字號等有文獻可考者,盡量加以註解。
第二是針對朱舜水與黃檗禪宗的人、事、地、物。第三是
專有名詞。

九、附錄一:朱舜水先生年譜,補記日本年號、相關重要大事
以及黃檗宗明、清僧之關連記事,以供中日學者研究參考。

十、附錄二:朱舜水友人、弟子傳記資料,係補中華本之未刊
載。中國人部分,如心越(明僧)、逸然性融(黃檗明僧)、
澄一道亮(黃檗明僧)、何可遠(唐通事)、陳(潁川)入
德、張斐(明人)、獨立(戴曼公)、劉宣義、林道榮(唐
通事)、陳元贇(明人)、陳獨健(唐通事)、化林(黃檗
明僧)等。日本人部分,如林春信、人見竹洞、佐佐宗淳、
服部其衷、栗山潛鋒、田止邱、酒泉竹軒、藤咲僊潭等。

凡例與說明
xxv

皆為昔日與朱舜水有過交往之日本文藝界人士。

十一、附錄三:「朱舜水研究參考文獻」,搜羅日本、中國大陸、
臺灣之先行研究成果,含朱舜水相關研究傳記資料、全
集、詩文、專書(含學位論文)、期刊論文及中日相關新
聞記事等。

十二、書簡之書式、尊稱擡頭空格均以原文為依據。文中之句
讀點係筆者加注。

十三、本書為便於讀者參閱,附有名詞、人名索引於後。

xxv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朱舜水書簡原文影樣

朱舜水書簡原文影樣
xxvii

xxvii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朱舜水書簡原文影樣
xxix

xxx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朱舜水書簡原文影樣
xxxi

xxxi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朱舜水書簡原文影樣
xxxiii

xxxiv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朱舜水書簡原文影樣
xxxv

xxxvi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1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徐興慶

一、前言

二、朱舜水的海外經營與國家認同
(一)朱舜水與鄭成功
(二)南明政權的「日本乞師」
(三)朱舜水的「日本乞師」意識

三、水戶藩的漢學教育與朱舜水
(一)小宅生順與朱舜水
(二)德川光圀與朱舜水

四、前期水戶學的形成與朱舜水
(一)《大日本史》編纂與朱舜水
(二)朱舜水的史學觀及實學思想
(三)朱舜水與崎門學派

五、結語

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一、前言

十七世紀,海權強國之一的英國以東印度公司為據點覬覦
印度,而荷蘭在印尼爪哇蓋巴達維亞(Batavia)城,企圖進
軍臺灣與日本。從此,西方世界的勢力介入東亞。中國改由滿
清統治之後,東亞海域由鄭氏一族的南明政權領軍,頑強抵
抗。在這西力東漸的時期,日本卻是剛剛結束由織田信長(1534-1582)、豐臣秀吉(1537-1598)相繼執掌燦爛一時的安土
桃山文化時代,取而代之的是深恐西方勢力入侵而實施鎖國體
制的德川幕府政權。因為德川幕府開放唯一的對外窗口長崎
港,與中國及荷蘭進行貿易往來,所以日本仍與東、西雙方世
界有著間接性的接觸。浙東儒者朱舜水(之瑜,1600-1682)
在 1660年決定居留日本之前,曾在東亞海域的舟山群島、安
南、日本之間從事三角貿易活動長達十七年,期間曾經上陸長
崎多達七次,1當時他的腦海裡必有其認知的國家觀、日本觀
及東亞觀,究竟朱舜水秉持的國家觀與日本觀之內涵為何?他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與傳播又該如何定位?是本文探討的
重點之一。

中日學界對朱舜水的學術思想與他「大明遺臣」之人格定
位,早有多角度的詮釋,從教育家、思想家、儒學家的視野,
探討他對中日文化交流的貢獻,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尤其針

1石原道博:《朱舜水》,人物叢書新裝版(東京:吉川弘文館,1989年),
頁 48。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3

對朱舜水主張的經世致用之實學理論,已有不少先行研究。 2
但對其忠義思想的體現,卻鮮有探討。其實,朱舜水的政治主
張與一系列的思想主張的背後,都有他對忠義思想之依憑。在
當時日本的鎖國體制下,朱舜水所堅持的忠義思想之價值體
系,對他六十歲之後能夠居留長崎,甚至獲得幕府副將軍德川
光圀(1628-1700)之招聘,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由於朱舜
水能在江戶及水戶講學,所以他的思想打入了當時日本思想界
的核心,透過朱舜水與日本文人的交流,他將中華儒家文化的
主流思想傳於彼邦,輔弼德川光圀在水戶藩「經邦弘化」,建
構了幕末日本思想界無法忽視的價值體系。因此,透過朱舜水
與德川儒、官學界的交往過程,探討朱舜水所主張的價值觀,
對瞭解他帶給日本江戶初期的思想界、前期水戶學以及他對
《大日本史》修史事業之影響,從東亞文明發展的角度,確實
具有極為深遠的意義。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之二。

本文論述的內容以朱舜水流寓日本,從 1660年到 1682年
的二十二年期間為範疇。這段期間朱舜水接觸到的,都是日本
當代從地方到中央舉足輕重,且具代表性的官、學界人物。這
種特殊經歷,在同時代的渡日中國文人當中,亦屬罕見。

至今仍有少數文獻,將朱舜水在日本傳播的思想和學問的
核心與陽明學思想劃上等號,此有以偏概全之慮,因此必須先

2詳請參閱徐興慶:〈中日文化交流における朱舜水研究〉,《臺灣日本語文學
報》5,1993年。

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加以釐清。首先陶希聖(彙曾,1899-1988)在郭垣編著的《朱
舜水》序文中說:「舜水先生亡命日本,傳王學于彼邦,以尊
王攘夷及廢幕討藩為口號的明治維新運動,奉王學為哲學的指
導,這不是偶然的」;3其次,邵廷采(念魯,1648-1711)的
《明遺民所知錄》也提及「朱之瑜乞師日本,
……國王以下咸
師奉之,為建學、設四科、闡良知之教,日本於是始有學,國
人稱為朱夫子」;4針對朱舜水在日本的傳學,《餘姚縣志》也
有「日本師奉之,為闡致良知之教」5的記載。凡此種種,除
了「朱之瑜乞師日本」需要仔細探討之外,檢視朱舜水與日本
學、官、儒界往來的書簡內容,不難發現上述的言論與其主張
有相當大的出入,屬傳聞者居多。朱舜水對王守仁(陽明、伯
安,1472-1528)有褒有貶。他說:「王文成亦有病處,然好處
極多」,6「宋儒之學可為也,宋儒之習氣不可師也」,7在答其
門生小宅生順(安之、處齋,1637-1674)問時說:「若王陽明
先事之謀,使國家危而復安,至其先時擊劉瑾(?-1510),堪
為直臣,惜其後多坐講學一節,使天下多無限饒舌」,8對安東
省菴(1622-1701)也說:「其(王陽明)徒王龍溪(名畿,1498-1583)有語錄,與今和尚一般,其書時染佛書語,所以當

3郭垣編著:《朱舜水》,序文,《國學叢刊》(臺北:正中書局,1947年)。
4邵念魯:〈明遺民所知錄〉,傳 17,《思復堂文集》卷 3。
5光緒 25年(1899)修《餘姚縣志》,卷 23,朱之嶼。
6朱謙之編:《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上冊,卷 11,問答 3,

〈答安東守約問〉,頁 397。
7《朱舜水集》,卷 11,問答 3,〈答加藤明友問〉,頁 382。
8《朱舜水集》,卷 11,問答 4,〈答小宅生順問〉,頁 405。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5

時斥為異端」,9此外,朱舜水在「答佐野回翁書」中說:

王文成固染於佛氏,其欲排朱子而無可排也,固舉其格
物窮理,以為訾議爾已。愚謂此當爭其本源,不當爭其
末流。 10

又說:

王文成亦為僕里人,然燈相照,明明相聞,……故托之
於講學,若不立異,不足於表現於世,故專主良知,不
得不與朱子相水火,孰知其反以偽學為累也?愚故曰:
「文成多此講學一事耳」。11

顯然朱舜水反對講致良知及佛書之標榜,並非陽明學說的贊同
者或倡導者;在日本江戶初期以朱子學為官學的環境當中,陽
明學思想並非顯學,朱舜水若是傳播陽明學的理念,對當時日
本學界的影響應該是極為有限的。

在明清鼎革動盪不安的時代,朱舜水談不上是典型的傳統
儒者,他是一位沒落的士紳階層。日本學界常以「亡命儒者」
來定位他流亡海外所扮演的角色。當時中日二國各自是一個封
閉的社會,除了貿易活動,長崎是雙方唯一的交流窗口外,中
日之間缺乏資訊交流管道,彼此人物的往來可到何種程度,渾

9《朱舜水集》,卷 11,問答 3,〈答安東守約問〉,頁 397。
10《朱舜水集》,卷 5,書簡 2,〈答佐野回翁書〉,頁 85。
11《朱舜水集》,卷 5,書簡 2,〈答佐野回翁書〉,頁 85。

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沌未明。朱舜水在中國屢遭變故,經歷坎坷,面臨到明末傳統
文人罕見的屈折,在時代背景的捉弄下,最後他選擇流亡日
本。朱舜水在「與釋斷崖元初書」中說:「僕以中國喪亂,往
來逋播蕩搖於波濤中者十七年,得暫借一枝,棲息貴邦, ……
本非為倡明儒教而來也」,12但卻意外的帶給他發揮自身才華的
另一個人生舞臺,而以日本國師之尊,倡明儒教,終老東瀛。
朱舜水在日本流寓期間,與江戶前期儒學界的朱子學、闇齋
學、古學等三個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直接或間接有過交往。
朱子學派當中,有建立湯島聖堂的五代將軍德川綱吉(1646-1709)之侍講木下順安(1620-1698)、人見傳(野傳或野道設、
懋齋,1637-1696)、福岡藩儒安東省菴、水戶藩主德川光圀、
編纂《大日本史》的安積覺(澹泊,1656-1737)、栗山潛峰(1670-1706)等。闇齋學派有京都的山崎闇齋(敬義,1618-168

2)、三宅觀瀾(1663-1718)、近江(今滋賀縣)的淺見絅齋(1652-1711)。古學派當中有出身會津(今福島縣西部)的山鹿
素行(1622-1682)、京都出身的伊藤仁齋(1627-1705)以及
江戶出身的荻生徂徠(1666-1728)等人。由於三個學派分布
日本不同地區,在主客觀的認知上,朱舜水的思想主張與三個
學派之間常有異、同之處。以下針對前期水戶學的發展及《大
日本史》的編纂為探討主體,就朱舜水與各學派的相關儒者衍
生出來的思想交流分別論述。
12《朱舜水集》上冊,卷 4,書簡 1,〈與釋斷崖元初書〉,頁 62-63。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7

二、朱舜水的海外經營與國家認同

如前言所述,朱舜水在 1659年決定居留日本之前,曾在
東亞海域的舟山群島、安南、日本之間,從事三角貿易活動長
達十七年,這段期間他從事貿易活動究竟真相為何?由於缺乏
相關文獻考證,至今仍無法釐清。但是詳細檢視《朱舜水全集》
的相關書簡,不難發現他在海外漂泊期間,從事抗清活動從未
間斷,的確是個事實。朱舜水明白的說,居留日本「本非為倡
明儒教而來」,而是另有目的。《文苑遺談》述及「先生(朱舜
水)之來長崎,不為欲全名節,其志蓋在乞援兵以圖復興,而
大勢已去,無由復乞援,遂留此土爾」。13這一段敘述,可以說
明當時朱舜水居留日本的目的與心境。就朱舜水的海外經營規
劃而言,他在日本受聘國師,講學傳儒,倡議實學思想,倍受
幕末日本的思想界尊崇,「舜水學」因而開花結果,均屬始料
未及的事。以下引相關文獻,論證朱舜水在海外經營「反清復
明」,意圖向日本借援兵,以恢復明朝的真相,藉此闡明朱舜
水的國家認同問題。

永曆五年(辛卯、1651年、清順治八年),清兵入舟山,
朱舜水欲自舟山前往安南,因風阻轉至日本。朱舜水素與經略
直浙兵部左侍王翊(完勳,1616-1651)深相締結,據〈舜水
先生行實〉的敘述,當時朱舜水到日本的目的是「與舟山諸將

13《文苑遺談》卷 1,收錄徐興慶編注:《朱舜水集補遺》四卷,(臺北:學
生書局,1992年),頁 215。

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密定恢復之策。時王翊兵勢頗振,屢立戰功,蓋先生所以屢至
日本者,欲以王翊為主將鄉導,而借援兵也」。14可見當時朱舜
水到日本,志在「乞師」。王翊殉亡之後,朱舜水繼續在海外
奔走。1654年清軍攻佔南京,朱舜水的師承之一 ──東閣大學
士張肯堂(載寧,?-1651)等人奉唐王聿鍵為帝,建立福建
的南明政權,他也曾表示支持。

朱舜水於 1657年(丁酉、日本明曆三年),接到南明魯王
敕書之後,因人在安南,又逢「安南之役」,無法奉召回國而
親筆寫了案文,文曰:〈上監國魯王謝恩奏疏.前疏〉,15內容
提及「臣數年海外經營,謂可得當以報朝廷,當與藩臣悉心商
榷」,16〈舜水先生行實〉裡也有「先生雅有意於經歷外邦,而
資恢復之勢,是故東南海外,雖暹羅小夷,亦曾至焉」17的記
述。朱舜水在海外奔走,意圖結合南明政權的殘餘力量,以遂
行其反清復明的夙志。

(一)、朱舜水與鄭成功

在摯友王翊捐軀之後,朱舜水曾經有一段時間將反清復明

14〈舜水先生行實〉,《朱舜水集》下冊,附錄 1,傳記,頁 614。
15朱舜水:〈上監國魯王謝恩奏疏.前疏〉,原文典藏於日本天理大學天理圖

書館。
16朱舜水:〈安南供役紀事〉,《朱舜水集》上冊,卷 2,頁 31。
17今井弘濟、安積覺:〈舜水先生行實〉,《朱舜水集》下冊,附錄 1,頁 615。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9

的大業,寄望於南明政權的鄭成功(名森、字大木,1625-166

2)。1658年鄭成功與張煌言(元箸,1620-1664)會師長江北
伐之際,朱舜水曾潛回中國參加鄭成功領軍的抗清活動,《朱
之瑜別傳》中提及他「常往來兩軍之間,克瓜州,下鎮江,皆
親歷行陣」。18朱舜水在答安東省菴之問而寫的《中原陽九述略》
中說:
己亥年( 1659),同國藩(鄭成功)入長江,南京未下,
兵律尚未嚴,而江右、江北、蘄黃、漢沔已雲合響應,
翹首而望時雨。即家室、妻孥、軀命,事事可捐,而惟
望大明之光復。 19

毫無疑問的,恢復大明是朱舜水比生命更重要的終身事業。他
與鄭成功一文一武,都是認同明朝而且國家意識極為鮮明的忠
貞義士。但是兩人相差二十四歲,出生的時代及背景截然不
同。彼此雖然各懷復興明朝的壯志,鄭成功以臺灣、廈門為根
據地,力圖恢復;朱舜水在海外經營。在空間上各有盤算,但
雙方缺乏默契,難有接點。朱舜水在「答明石源助書」中提及:
「前年至廈門,赴國姓(鄭成功)之召,見其將吏並寄居薦紳,
皆佻達自喜,屏斥禮教,以為古氣,以為骨董。不佞知其事必
無成,故萬里遄行,不投一刺而返」。20另外,在「與完翁(省
菴友人)書」中也提到:「弟因 冬非萬全之舉,尚俟明年六

18《朱舜水集》上冊,前言,頁 2。
19朱舜水:《中原陽九述略》《朱舜水集》上冊,卷 1,頁 12。
20《朱舜水集》上冊,卷 5,書(,) 簡 2,頁 83。

1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月耑來。明正當往見國藩,一見即行,必不為留也」。21因為朱
舜水觀察出鄭成功的軍隊軍紀渙散,他寄望在海外經營,伺機
配合南明政權反清復明的抱負幾近破滅,最後他才選擇居留日
本一途。但是朱舜水居留長崎之後,經常向福岡藩儒安東省菴
透露他欲借日本的兵械,藉以恢復明朝的企圖並未稍減。其
實,明朝滅亡之後,許多南明志士即不斷向日本乞求援兵及援
資。根據中村久四郎的研究指出,自
1646年(正保二年)至
朱舜水逝世後第四年的
1686年(貞享三年)為止,共有十六
次「乞師」、六次「乞資」的記錄。
22這方面的專論還有稻葉君
山〈明末清初乞師日本始末〉、23石原道博的《明末清初日本乞
師の研究》。24南明政權向日本的求援活動大多發生在朱舜水居
留長崎以前,因此,朱舜水的「日本乞師」想法並非創舉。他
的行為應該說是:對漢民族之「中華國家」有強烈認同的忠貞
志士,在無法接受滿族統治之後,所激發出來的一種驅使現
象。日本學者板倉勝明(子赫,1808-1857)藏有一封未記年
月的「鄭成功贈歸化朱舜水書」,右上有「舜水同盟朱公大人」
稱謂,左下署名「愚弟鄭森稽首」,此書曾被懷疑是偽造,但
是石原道博認為是鄭成功真蹟的可能性很高,25目前被記載於

21《朱舜水集》上冊,卷 4,書簡 1,頁 60。
22中村久四郎:〈明末の日本乞師及び乞資〉,《史學雜誌》,第 26編第 5號

(1915年)。
23稻葉君山:〈明末清初乞師日本始末〉,《日本及日本人》,第 572、574號

(1911年)。
24石原道博:《明末清初日本乞師の研究》(東京:富山房,1945年)。
25石原道博:《朱舜水》,人物叢書新裝版,(,) 頁 95-97。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11

《通航一覽》(卷二一三,唐國部九,鄭氏援兵願付風說)的
文獻中。九州長崎縣鄭成功的出生地 ──平戶市松浦資料博物
館亦現藏有此書的抄稿掛軸一幅,另外,朱舜水的弟子安積覺
臨摹的「鄭大木于朱舜水書」一書,現藏於茨城縣立圖書館。
南明志士的「日本乞師」行為,不但震撼了幕府的高層,也流
傳到當時日本社會的各個階層,它促使鎖國體制中的日本,思
考如何認定十七世紀中期在東亞世界引發「明清交替」、「華夷
變態」的中華秩序如何重整之棘手問題。

(二)、南明政權的「日本乞師」

在述及朱舜水「日本乞師」意識之前,先就朱舜水居留長
崎的前後期,日本幕府高層及全國包括九州各藩諸侯針對南明
志士提出的「乞師」要求,如何做出應對決策的過程,做一概
觀論述。

前述中村久四郎所指出的十六次「乞師」當中,日本幕府
審慎應對,有相關文獻可以考證者僅有兩次。一為正保二年(1645)末「大明國欽明總督水師便宜行事總兵官前軍督府右都
督臣崔芝」、26二為正保三年(1646)九月「大師平虜侯鄭芝龍」
向日本提出「乞師」的要求。崔芝為鄭芝龍(1604-1661)的
部將,他先向日本乞借兵師三千;翌年隆武二年(正保三年、

26根據林峨峰、林信篤編,浦廉一解說:《華夷變態》(東洋文庫叢刊第十五,

1971年刊本)上冊,頁 11-12收錄的記載,崔芝的「乞師狀」明記南明唐

王隆武元年(正保二年、1645)年號,為全紙一張,全文共計 482字。

1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1646)八月十三日鄭芝龍再遣使者黃徵明,攜帶八封「乞師狀」
(致日本正京皇帝二封,內附隆武皇帝之勒旨、上將軍三封、
長崎王三封)及貢物前往長崎,表明欲借日本兵五千。27日本
學界對當時幕府的因應有不少論著。小倉秀貫在〈德川家光支
那侵略の企圖〉一文中,論及當時幕府得知崔芝的「乞師」以
及掌握中國「明清交替」的最新情報後,已經準備好對大陸出
兵。28小倉氏介紹江戶前期任「周防守」(今山口東部防衛司令)
的板倉重宗(1586-1656)所提示正保三年(1646)一月十二
日的幕府命令公文書當中,三代將軍德川家光(1604-1651)
與幕臣決議十一條大陸出兵計畫。根據小倉氏的算法,這項計
畫將派出二萬二千名大軍,除了援助南明之外,並藉此侵略中
國本土。小倉氏的結論承襲了辻善之助〈德川家光の支那侵略
の雄圖と國姓爺〉、29以及栗田元次〈明末請援と幕府の外征計
畫〉30的論點。此外,紙屋敦之在〈幕藩制國家の成立と東ア
ジア〉一文中亦論及「對於
1646年八月,鄭芝龍的部下崔芝
的日本乞師,當時的薩摩藩(今鹿兒島)主島津氏也表示願意
出援兵打頭陣」。31當時幕府仍准許南明(主要是以福州為根據

27《華夷變態》上冊,頁 17-20。
28小倉秀貫:〈德川家光支那侵略の企圖〉,《史學雜誌》第 2編第 15號(1981

年)。
29辻善之助:〈德川家光の支那侵略の雄圖と國姓爺〉,《增訂海外交通史話》

(東京:內外書籍出版,1936年),頁 640。
30栗田元次:〈明末請援と幕府の外征計畫〉,《綜合日本大系──江戶時代

(上)》,卷 9所收。
31紙屋敦之:〈幕藩制國家の成立と東アジア〉,《歷史學研究》第573號,1987

年,頁 92。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13

地的唐王政權)的要求與薩摩藩做生絲貿易,至同年十月幕府
得知福州淪陷之後,才中止討論出兵中國的計畫。崔芝的「乞
師狀」,由其使者林高在正保二年(1645)十二月二十五日帶
到長崎港,當時的「長崎奉行」(幕府直轄官)山崎正信,在
了解林高來意後,即將兩份「乞師狀」附上報告書呈遞江戶將
軍府。這兩份「乞師狀」收錄在幕府記錄外國情報的《華夷變
態》32中。根據《華夷變態》的記載,當時將軍府的「老中」
33
們在接到崔芝的「乞師狀」,隨即令幕府儒官林峨峰(春齋,1618-1680)在德川家光面前讀狀,最後由輪值的老中
──川越
(今埼玉縣中部)藩主伊豆守松平信綱(1596-1662)承將軍
之命,將「上意書」執回長崎。據小宮木代良的研究指出,當
時幕府表面上雖拒絕「乞師」的請求,但是內部卻秘密進行著
出兵中國的計畫。
34另外,鄭芝龍的「乞師狀」於
1646年十月
送抵將軍府之後,幕府先令大學頭林羅山(道春,1583-1657)
讀狀,經過數日的「評議」,再邀尾張、紀伊、水戶的「御三
家」入府,復令林峨峰讀狀,最後才作成二十二條「此度難問」

32《華夷變態》係記錄鎖國時代八十年間( 1644-1724),由外國貿易船帶至
長崎的海外情報。這些情報先由長崎奉行整理再呈遞給幕府老中,最後由
幕府儒官林春齋(峨峰)、林信篤(鳳岡)父子記錄完成。原始資料藏於
內閣文庫,由東洋文庫以古文書記載,分上、中、下三冊刊行。

33「老中」是江戶幕府的官職之一,總理幕政,直屬將軍,權高位重,掌管
朝廷與諸侯之間的政務大事。其編制只 4至 5名,每月以「月番」的方式
交替勤務,通常由領三萬石以上糧餉的「譜代大名」充任。

34小宮木代良:〈明末清初日本乞師に対する家光政権の対応──正保三年
一月十二日付板倉重宗書状の検討を中心に〉,《九州史學》第 97號(1990
年),頁 4。

1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的「上意答覆書」,35透過九州的諸侯回絕了南明的「乞師」請
求。同時為確保幕府對中國外交策略的靈活運用,以及鞏固國
內的幕府政權,最後作成不出兵中國的決議。

幕府雖然以極機密的方式處理南明的「乞師」問題,但是
輪值參與決策的各藩老中為數不少,消息終究回傳至西日本及
九州等地。有關地方諸侯的反應,特別是安東省菴所屬的福岡、
柳川藩對「乞師」的因應,與朱舜水的「日本乞師」意識互有
關聯,詳情移至下一節討論。

(三)、朱舜水的「日本乞師」意識

朱舜水在長崎居留約六年期間,與福岡、柳川藩儒安東省
菴(守約)最為深交,在《朱舜水集》收錄有「答安東親清(省
菴之父)書」一首、「與安東守約書二十五首」、「答安東守約
書三十首」(卷七、書簡四)、「答安東守約問八條」(卷十、問
答二)等,就是最直接的證明。朱舜水居留長崎,安東省菴曾
煞費苦心,為其奔走。朱舜水也提出有利於居留的條件說:「貴
國□義所當留,不得以前此禁令為言,不佞以忠義,故不忍臣
虜而來,與商賈有別」,36表明自己是具有忠義思想的南明志士。

1661年(辛丑、寬文元年),安東省菴曾問「明室致亂之
由」及「恢復兵勢」等問題,朱舜水乃撰書一卷答之,名曰:

35《華夷變態》上冊,頁 22-24。
36徐興慶:《朱舜水集補遺》,卷 2,筆語 32,頁 165。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15

《中原陽九述略》。37在《中原陽九述略》末卷,朱舜水描述自
己「孤臣飲泣十七載,雞骨支離,十年嘔血」 38的心境,並說:
「申包胥其人傑也,能感動讐仇之秦,為之出五萬之師,統之
以三大將,閱國歷都,復既亡之楚,不失尺寸,況此時秦楚歲
歲構兵哉。故曰:『包胥其人傑也。彼獨非人臣哉。瑜覥顏視
息,能無媿之哉。』」39朱舜水藉申包胥其人典故,引申他自己
想借兵日本的隱衷,「乞師」意識極為明顯。朱舜水也曾對安
東省菴說:「朱之瑜若不能恢復大明,不能救生民於水火,不
能雪中國之恥,雖活百年與今日死一般」。40足見他不斷強調恢
復明朝的強烈意願。

此外,筆者在日本柳川古文書館蒐集到一封朱舜水寄安東
省菴的書簡,內容述及他對「乞師」日本的告白。舉其全文如
下:

日本兵至大明,自然全勝,所謂義兵也。今日解百姓於
倒懸,《兵志》曰:「義兵者王,數郡之後,望風歸附,
不待盡矣。以賢契料之,在貴國平日議論,兵可得發否?
貴國王有此意否?有此意,方可與上人商量。江戶之火
不足慮也。若是人火,兵發□□□□是天火,□發兵役
可弭。……若貴國王有此志,便可得商量,是不必以江
戶之火為憂。日本雖大雖富強,不有中國,其名終不得

37〈舜水先生行實〉,《朱舜水集》下冊,頁 617。
38朱舜水:《中原陽九述略》《朱舜水集》上冊,頁 13。 39朱舜水:《中原陽九述略》《(,) 朱舜水集》上冊,頁 13。
40《朱舜水集補遺》,卷 2,筆(,) 語 30,頁 165。

1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垂,止行之日本而已。所謂附青雲之士,則聲施後世。
今日日本與中國蓋萬年難遇之會也。一發兵則魯必殲,
功必成。日本之名必與天壤同敝,且載入中國之史矣。
豈止自書其□□,如《乘》、《檮杌》而已哉。」 41

上述書簡寫於何時,並未詳記,又因此書簡原本藏於安東家,
三百餘年來未曾公開,所以中日學界至今少有論及。仔細檢討
其內容,應是朱舜水居留長崎期間,也就是寬文年間寫給安東
省菴的可能性極高。朱舜水引《兵志》說明日本若能出援兵,
即是義兵,義兵至大明就會全勝。他向安東省菴詢問「貴國王
有此意否?」,此處朱舜水所指的貴國王,即指當時的柳川藩
主立花忠茂(1612-1675)。前述鄭芝龍向日本「乞師」,經幕
府審慎評估,拒絕南明政權的援兵要求後,細川肥後(今九州
熊本)守、松平薩摩(今九州鹿兒島)守、松平安藝(今廣島)
守等九州、西日本的諸侯,均接到正保三年(1646)十月二十
一日由幕府發出的「上意答覆書」。

柳川藩主立花忠茂曾於 1645年(正保二年)閏五月,以
及 1646年(正保三年)三月,兩次上江戶參勤,他得知南明
前來乞兵一事後,曾經表明:「無論何時,無論需要多少人,
隨時聽候差遣,我等將盡力成全(原日文)」,並下令家臣準備
出兵。42再據《德川實紀》正保三年(1646)十月二十四日的

41《朱舜水集補遺》,卷 1,書簡 33,頁 54。
42栗田元次:〈明末請援と幕府の外征計畫〉。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17

記載,幕府曾經向九州各地諸侯提出「此次由長崎傳來報告,
明兵已於福州淪陷,明主(崇禎皇帝)已經滅亡,故對外國來
往船隻請謹慎處置(原日文)」的命令書,當時立花忠茂也在
接獲指令的諸侯之列。

又,辻善之助曾經引述正保三年(1646)正月二十日的立
花忠茂文書〈曾我子爵藏書〉,論述立花忠茂在幕府評議來自
中國的乞兵問題之後,曾向老中探聽實情,並迅速通告其家臣。
43當時除了福岡藩之外,尚有安藝藩(今廣島縣)及前述的薩
摩藩等地方諸侯,對於出兵海外均躍躍欲試。原因是他們期望
藉出兵海外,突破鎖國令的限制,進而與中國、臺灣、東南亞
各國作貿易,以繁榮地方經濟。而當時幕府考慮出兵,目的欲
藉此恢復與明朝中斷多年的「勘合貿易」,以鞏固幕府財政。

以下這段筆語,就是朱舜水透過安東省菴向立花忠茂表明
求援軍器的珍貴史料。

大明軍火器械儘多,其所以敗者,有土崩之勢,非軍器
不備也。今民心痛苦思明,若得精練紀律之兵一枝,如
疾風掃籜,數城之後,自然望風歸附,亦不必用著利器。
如以器言之,神機大將軍滅虜,紅夷,佛郎機,□子之
類,不可勝數,總不如鳥槍,便利命中。若得鳥槍一萬,
已不可敵,設有三萬,近以滅虜,如探囊取物,其弓矢

43辻善之助:〈德川家光の支那侵略の雄圖と國姓爺〉,《增訂海外交通史話》
(東京:內外書籍出版,1936年),頁 650。

1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萬萬不能敵也。 44

觀其內容,朱舜水清楚表示欲向日本借槍一至三萬,如此即可
滅虜(清軍),以償宿願。前述南明政權的「乞師」活動,雖
然都發生在朱舜水居留長崎之前。但是崔芝「乞師」的 1645
年,以及鄭芝龍「乞師」的 1646年,朱舜水很巧合的也都到
了長崎,45長崎是當時外來情報流傳最快速的地方,同時他本
身又擬向日本「乞師」,因此針對幕府做出南明政權「乞師」
之應對,以及九州各藩諸侯的反應,朱舜水應該掌握到了相當
的訊息。朱舜水所謂的「孤臣飲泣十七載」,是指 1644年福州
陷落,明朝滅亡開始至 1660年為止。朱舜水居留長崎之後,
最適合將自己的政治理念、國家認同表態的對象,就屬安東省
菴。而柳川藩主立花忠茂長久以來對南明志士前來「乞師」,
一向採取積極出兵的態度,透過與安東省菴的親密交往,朱舜
水理當有所耳聞,才會寫出上述的筆語內容。

以上兩封致安東省菴之朱舜水書簡與筆語,為涉及朱舜水
表現「乞師」意識的重要關鍵史料。但是 1715年(正德五年)
校刊之所謂「水戶本」《朱舜水全集》,含以下全集之各版本,
均未能將這兩封書簡與筆語編入。不難想像,安東家當時的顧
慮是,幕府既已明確拒絕來自南明一連串的乞兵要求,而朱舜
水又有明顯的日本「乞師」傾向,為免節外生枝,影響朱舜水

44《朱舜水集補遺》,卷 2,筆語 28,頁 164。
45石原道博:《朱舜水》,人物叢書新裝版,頁 48。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19

在日本的居留,刻意予以保留,並將兩封文獻秘密珍藏。

朱舜水自 1665年到江戶及水戶講學之後,為顧及德川光
圀的立場,他一改在長崎居留的態度,隻字不提「乞師」問題。
在「答明石源助書」中說:「不佞雖亡國之遺民,來此求全,
情文即不能備,然而不敢隕越者,徒以禮為之防也」。46他以認
同明朝的亡國遺民自居,遵循克盡禮教的處事原則,慨然以斯
文為己任,決意專心在水戶藩致力於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播。之
後,他為德川光圀作《學宮圖說》,教導水戶藩士學習釋奠之
禮,就是履行了他說「禮為仁義之節文,天倫秩序。故曰天秩
有禮,又約禮,經國家、定社稷、衛人民、利後嗣者也」的思
想主張。47不過,從朱舜水弟子們的相關記事當中,仍不難窺
知他對大明亡國,念茲在茲,「平居不妄言笑,惟以邦讎未復
為憾,切齒流涕,至老不衰」。48水戶藩的朱舜水弟子今井弘濟
(魯齋、將興,1657-1689)、安積覺在〈舜水先生行實〉中曾
述及:「先生雖客寓於茲,莫不日向鄉而泣血,時背北而切齒,
惟以邦讐未雪為憾,不以闔室既破為悲。所持者舊邦二三之忠
臣,所仰者明室累世之積德耳」。49朱舜水嘗謂門人曰:「我既
老在異邦,自誓非中國恢復,不歸也。而或一旦老疾不起,則

46《朱舜水集》上冊,卷 5,書簡 2,頁 82。
47稻葉岩吉:《朱舜水全集》(東京:文會堂,1970年),頁 399。
48〈明故徵君文恭先生碑陰〉乙亥(元祿八年、 1695),《朱舜水集》下冊,

頁 631。
49〈舜水先生行實〉,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617。

2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駭骨無所歸,必當葬於茲土」。50朱舜水的悲憤情操及其忠臣意
識之言語表現,深深烙印在挑起水戶藩興學教育、以及編輯《大
日本史》重任的門人腦海中。

朱舜水在中日文化交流領域以及東亞文明發展的貢獻,中
日學界多持肯定與認同。但就他為大明亡命遺臣之國家認同者
而言,後世對其角色定位又如何詮釋?日本有一文獻《韞藏
錄》,批評朱舜水是:「舜水不能伏節死難,背君臣之義,棄親
族之恩,避亂全軀於我國 ……」。51究竟朱舜水是忠臣或叛徒?
在忠臣與叛徒一線之間,他的自我認定,給日本思想界帶來什
麼影響?曾任臺灣總督府行政長官的後藤新平(1857-1929)
於 1912年稻葉君山本《朱舜水全集》之序文中,對朱舜水評
曰:「從明室恢復之志不成,而以滿身忠憤之氣,寓之一篇楠
公之題贊。……」52可見,朱舜水深為後世日本人稱道的,就
是他為室町時代的南朝武將楠木正成(1294-1336)題贊與寫
碑文一事。楠木正成捨全家族之身為後醍醐天皇(1288-1339)
從九州舉兵,與室町幕府初代將軍足利尊氏(1305-1358)的
幕府軍交戰,最後敗於兵庫而殉死湊川(神戶市中部的河川),
卻被北朝的足利幕府定位為叛徒,這種顛倒尊皇志士的歪曲史
事,直到德川光圀編輯《大日本史》時,才將南朝列為正統王
朝,此為當時水戶藩修史事業的三大主張之一。朱舜水贊成德
川光圀的「南朝正統論」,將楠木正成從叛徒正名為忠臣,是
因為足利尊氏曾受後醍醐天皇之拔擢並賜字,卻另擁立光明天

50〈舜水先生行實〉,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619。
51松本純郎:《水戶學の源流》,水戶學集成 4,收錄(東京:國書刊行會,

1997年復刻版),頁 225。
52後藤新平:〈朱舜水全集序〉,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796。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21

皇(1321-1380),而成為征夷大將軍,背叛天皇者是足利尊氏
而非楠木正成。因此,德川光圀在湊川為楠木正成建碑,碑曰:
「嗚呼忠臣楠子之墓」,有扭轉是非,撥亂反正,對天皇的地
位絕對信任的涵意。朱舜水則在碑陰寫了「楠公碑陰記」,因
全文過長,僅摘錄要旨如下:

忠孝著乎天下,日月麗乎天。天地無日月,則晦蒙否塞;
人心廢忠孝,則亂賊相尋,乾坤反覆。余聞楠公諱正成
者,忠勇節烈,國士無雙,蒐其行事,不可概見。……
自古未有元帥妬前,庸臣專斷,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
卒之以身許國,之死靡佗。觀其臨終訓子,從容就義,
託孤寄命,言不及私。自非精忠貫日,能如是整而暇
乎?…… 53

這段碑文,伸張了楠木正成的「忠」,也襯托出德川光圀的
「義」,更宣揚朱舜水自己堅持大義名份,貫徹不食虜粟的決
心。朱舜水委身居留日本,終生穿著明朝服裝,這是「忠」的
表現;見明清易幟,雖未立即一死,以輕於鴻毛式的犧牲回報
朝恩,但傾力表達「乞師」日本的意志,則是「義」的表現。
朱舜水喚醒日本人正視楠木正成的忠義之舉,呼籲日本社會重
視對「忠」的思想教育與其行為之體現。他堅持大義名分,呼
籲武士階層鞏固日本天皇與將軍政權,符合德川幕府的需求及
日本國體之維護。長州藩的幕末志士 ──知名思想家吉田松陰
(1830-1859),曾經三度前往湊川參拜楠木正成之墓,他參讀

53朱舜水:〈楠正成像贊〉,收錄《朱舜水集》下冊,卷 19,贊,頁 571-572。

2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朱舜水的碑文後,每每悲鳴落淚,對楠木正成的忠義行為,甚
表欽佩。這也再次證明朱舜水強調的忠義思想,已深刻影響日
本各地的武士階層以及其他學派,其中又以闇齋學派為最。有
關朱舜水與闇齋學派的忠義思想問題,待下節討論。其實,朱
舜水讚揚楠木正成的忠義行為,另有隱涉自己亦為忠義之士的
涵意,朱舜水為自己並非明朝叛徒,做了最貼切的詮釋。

三、水戶藩的漢學教育與朱舜水

(一)小宅生順與朱舜水

朱舜水接受德川光圀的招聘是在 1664年(康熙三年、寬
文四年)六十五歲之際,德川光圀派遣儒臣小宅生順(安之,
處齋,1637-1674)到長崎尋才,主要目的在於替水戶藩尋找
一位學識操守均佳的碩儒。關於水戶藩招聘朱舜水之過程,就
相關先行研究以及相關史料對朱舜水的記載,大多以「邂逅說」
為定論。寬文四年的《水戶紀年》有如下記載:

今年遣小宅生順至長崎求碩儒耆德,始知有朱之瑜其
人,因明朝社稷傾覆,不忍臣虜滔海而來,所謂舜水先
生即此人也。先生字魯璵,浙江餘姚縣人,因明朝國政
廢弛之故,屢受徵辟要職而不就。因清兵渡江而下,天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23

下靡然,薙髮變服,先生惡之,遂浮海而來(原日文)。54

亦即,水戶藩是在小宅生順抵長崎之後,才知有朱舜水其人,
因此朱舜水是何許人也,德川光圀事前並不知情。野口武彥甚
至指出小宅生順遇朱舜水係屬偶然,55但此是否為事實,仍有
待釐清。以下針對德川光圀為何遣小宅生順前往?他尋求「碩
儒耆德」之目的為何?當時水戶藩的學問及教育背景又為何?
逐一探討。

小宅生順在訪問朱舜水後,曾留有《西遊手錄》一書,其
寬文四年(1664)十一月十七日的記事中寫著:

予今年承君命西遊紫陽長崎,棲遲三月。公務之暇,泛
交蕃客,以遇得異聞,往往拈筆代譯。所交雖及數十輩,
而有學者獨朱魯瑜而已(原日文)。56

究竟小宅生順是在長崎接觸許多渡來客之後,才知有朱舜水;
或是早知他的存在,德川光圀遣小宅生順前訪只是確認其學識
而已,只從上述內容,很難窺知真相。又小宅生順到長崎的「公
務」,所指為何?在《水府系纂》記載有關遣小宅生順到長崎
的條文中言及:

54〈水戶紀年〉,《茨城縣史料》近世政治編Ⅰ(精興社,1970年)。
55野口武彥:〈朱舜水招聘〉,《德川光圀》(朝日新聞社,朝日評傳選七, 1976

年)。
56小宅生順《西遊手錄》原本已在戰火中燒失,上文引自《朱舜水記事纂餘》

附錄。

2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四年(寬文四年)甲辰閏五月,為到長崎從歸化唐人當
中招文學之士,遣吟味役小林善左衛門勝澄、步行目附
大石彥衛門先勝,同伴到長崎為差,事畢歸(原日文)。57

由上文得知,水戶藩遣小宅生順到長崎的主要公務與職責,即
是招聘文學之士。問題是德川光圀是否在毫無具體人選的情況
下,貿然要小宅生順前往訪才,或是對朱舜水其人其事早已得
到一些訊息。小宅生順歸府後,曾於寬文四年(1664)十一月
二十四日拜會幕府大學頭林峨峰,在林峨峰的《國史館日錄》
中,有如下的記載:

三宅生順(小宅生順)侍席,此主人門第,而同事水戶
君者也。今秋蒙君命赴長崎,遇華人朱之瑜筆談,彼明
朝儒生也。不事清國,流浪諸國,僑居長崎既有年矣。
水戶君聞其名,使保宗雪,密告厩橋羽林(幕府老中酒
井忠清),有招之志,故使順往遇之(原日文)。58

1645年,崔芝「乞師」日本,林峨峰曾在德川家光面前讀狀,
他瞭解幕府全盤的決策過程。再就正保三年(1646)幕府為商
討如何因應鄭芝龍的「乞師狀」,德川光圀之父德川賴房(1603-1661)也以「御三家」的身份,奉召入將軍府,在德川家光
面前與老中們共同商討對策。59以林峨峰與德川光圀的親交關

57《水府系纂》22,小宅生順條文,彰考館所藏。
58林峨峰:《國史館日錄》,寬文四年(1664)11月 24日記事。
59《華夷變態》上冊,頁 17。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25

係看來,德川光圀理應瞭解南明志士「乞師」日本之經緯。如
前所述,十九年後的 1664年,朱舜水夙來有藉「乞師」日本,
恢復明朝的心願,在評估是否決定招聘朱舜水之前,德川光圀
必定曾審慎考量幕府高層的反應,以及朱舜水對提振水戶藩漢
學教育之適切性。綜合上述水戶藩與幕府高層往來密切的關
係,不難窺見小宅生順前往長崎尋訪碩學耆儒之前,德川光圀
已經對朱舜水的學問、思想、人品作過審慎評估,且對他在長
崎居留的動向也已瞭若指掌。從德川光圀在招聘朱舜水之前,
即密稟權傾一時,且獲四代將軍德川家綱(1641-1680)相當
依賴的重臣 ──老中酒井忠清(1624-1681)看來,即不難想
像,朱舜水雖然學問、思想、人品獲得青睞,但他懷有強烈的
「乞師」意識,卻成為幕府高層關切的焦點。

據《德川實紀》的〈水戶記〉大學頭林羅山的記載,正保
三年(1646)十月十六日,酒井忠清之近親酒井忠勝(1587-1662)曾當著德川家光與三位老中商議,刻意找出鄭芝龍的「乞
師狀」不具有代表南明政權的正當性,並草擬回絕南明志士一
再請求「乞師」的前述二十二條「此度難問」文案內容。亦即
幕府在這個時間點,就已經作出不回應來自中國「乞師」的決
定。在幕府決議的既定國策下,德川光圀欲招聘具有強烈「乞
師」意識的朱舜水,勢必徵得幕府高層 ──酒井忠清的授意後
才能進行。《朱舜水集》中,與德川光圀有關的記事寫道:「是
時(萬治三年、1660),方中國明遺臣朱舜水,恥食清粟乞援
于日本,欲圖恢復,屢渡我長崎。光圀聞其賢,乃聘為師,親

2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執弟子禮。舜水時諫光圀,其言剴切,光圀每納之」,60藉此,
可以再次佐證德川光圀對朱舜水其人其事,事前已經知情,小
宅生順與朱舜水所謂的「邂逅說」並非事實的真相。

(二)德川光圀與朱舜水

眾所週知,水戶藩係德川幕府「御三家」 61之一,在 1609
年德川家康(1542-1616)的第十一子賴房(德川光圀之父)
首次封侯之際,其領地只有二十五萬石,不及尾張(今名古
屋)、紀伊(今和歌山)兩家之半,官位也只獲「權中納言」,
不及尾張、紀伊兩家之「權大納言」地位。不過,當時只有水
戶藩設有「定府制」,換言之,它無參勤交替的義務,藩主常
駐江戶將軍膝下,並獨自享有副將軍的優越地位。表面上,水
戶藩雖有光榮的「定府制」,但是其財政需支付水戶及江戶兩
地之經費,藩政營運有其經濟壓力上的隱憂,因此水戶藩的學
術及教育發展亦受到「定府制」極大的影響。水戶藩的學術發
展最著稱者應屬《大日本史》 62的修史事業,該藩於 1657年(明
曆三年)德川賴房(1603-1661)任藩主時,即在江戶駒込官
邸開設史局,開始了修史事業。當時德川光圀年僅三十歲。因
為當時的藩儒大多非老即病,難以勝任龐大且艱鉅的修史事

60《朱舜水集》下冊,附錄 5,德川光圀,頁 802。
61御三家是指尾張(今名古屋)、紀伊(今和歌山縣)、以及常陸(今茨城縣)

的水戶家,三家之地位在各藩諸侯之上,而水戶藩代代享有副將軍之職。
62《大日本史》的書名是德川光圀去世後十五年,即 1715年(正德五年)

經彰考館評議,由其子德川剛條命名而成。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27

業,加上藩內武士依然不脫戰國武士之風格,對教育文化之振
興仍然等閒視之,導致修史事業進度遲緩。

江戶幕府自德川家康伊始,至二代將軍秀忠(1579-1632)
之草創期間,表面上看似尊敬皇室,但實權握於指揮武士階層
的將軍手中,朝廷與幕府之間持續著一股緊張的氣氛。有鑑於
此,德川光圀於 1662年(寬文二年)繼承水戶藩第二代藩主
之後,他以幕府副將軍之尊,呼籲大家維護日本的國體。他以
「我君是我天子(朝廷),將軍是我宗室」的思維,首先向其
家臣倡議君臣大義及尊皇思想。如前所述,德川光圀於1665
年(寬文五年)七月,禮聘朱舜水為國師,招至江戶及水戶講
學。1672年(寬文十二年)春,德川光圀將修史局移至水戶小
石川的官邸內,改名為彰考館,作為修史事業之所。有關德川
光圀致力修史之目的,在朱舜水友人 ──水戶藩國史編修田止
邱(1636-1682)所撰的〈彰考館記〉有如下記載:

夫史者所以記亂世、陳善惡、用勸懲之典者。故在異朝,
則班、馬以來作者不乏世世繩繩,歷更成堆。本邦自上
古及中葉,猶有正史實錄,而昌泰以後,寥寥無聞,可
以憾焉。 63

德川光圀有感於中世之後的日本欠缺正史實錄,無法記亂
世、陳善惡、用勸懲,於是「命諸儒臣,廣稽載籍,上自神武,

63田止邱:〈彰考館記〉,《朱舜水集補遺》,附錄 2,朱舜水友人、弟子傳記
資料,頁 306。

2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下迄今世,作記立傳,傚班、馬之遺風,以撰述國史」。64德川
光圀招聘人見傳、吉弘元常(子常,1642-1694)、板垣宗憺、
中村顧言(伯行,1646-1712)、岡部以直、松田效、田中理介
等十餘名編修生,開始史館講釋,65而日本國內的史料蒐集,
遍及關東、北陸、京都、奈良、吉野、紀州、山口、尾道、出
雲、以及九州的博多、長崎、鹿兒島、坊津、日向、志佈志、
延岡、阿蘇等地,全面展開水戶藩的修史事業。66不過,此時
適逢日本諸多學派相互排斥異端、學統競爭激烈之際,因此,
如何強化藩政教育、正視道統;如何接受中國儒教思想以充實
內涵,都是這位新藩主必須面臨的課題。最近,楊洪鑑亦引述
仲田昭一在其〈彰考館の使臣とその活動〉一文提到:在《大
日本史》的編纂過程中,為補水戶藩漢學領域人才之不足,才
是德川光圀招聘朱舜水的主要目的。 67

如上所述,在這個時間點,德川光圀急於探訪碩儒耆德的
認知與使命實不難理解。據《義公行實》所述,德川光圀招聘
大師之目的在「為師、問道、講學」,且其個人所持的態度是
「自身執弟子之禮,始終不懈」,謙卑為懷,誠懇有加。而水

64田止邱:〈彰考館記〉,《朱舜水集補遺》,附錄 2,頁 306。
65〈德川光圀公略年譜〉,財團法人水府明德會編:《德川光圀と西山荘》所

收,頁 32。
66〈德川光圀公略年譜〉,財團法人水府明德會編:《德川光圀と西山荘》所

收,頁 26。
67楊洪鑑:〈朱舜水と德川光圀──忠義を重んずる二人〉,浙江大學日本研

究所編:《江戶、明治期の日中文化交流》(東京:農文協,2001年),頁

218。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29

戶藩儒小宅生順於 1664年赴長崎招聘朱舜水之際,曾將所著
《擬興國學書》交朱舜水參閱,並告知德川光圀將有興學之
舉,然足以施教之師,尚乏其人。因此,小宅生順當面向朱舜
水表明:「欲薦先生當今教授之師,其祿足養七八口」。68朱舜
水答曰:「興國學事是國家大典,而在貴國為更重,僕深有望
於貴國, ……至若招僕,僕不論祿而論禮」。69朱舜水質樸堅毅
的傲人風骨,也是令德川光圀欽佩之處。朱舜水與德川光圀的
關係,就如曾任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長的後藤新平所述:「水月
鏡花,相得則成俊致,之瑜之于我邦也,真得其所」,70朱舜水
藉由在彼邦講學的媒介,將自己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傳播
得淋漓盡致。

朱舜水抵達江戶及水戶講學之前,幕府的大學頭林羅山、
林峨峰父子於寬文四年(1664)十一月開始,承幕府之命編撰
《本朝通鑑》(又稱《本朝通編年錄》),經過六年的努力,至
寬文十年(1670)已陸續完成。《本朝通鑑》參照朱子的《通
鑑綱目》,計有前篇三卷、正篇四十卷、續篇三卷,是漢文體
的國史書,它給德川光圀帶來修史事業上極大的刺激,也喚起
了光圀的使命感。再據《本朝通鑑》附錄之〈國史館日錄〉 71記

68《朱舜水集》上冊,卷 11,問答 4,頁 411。
69《朱舜水集》上冊,卷 11,問答 4,頁 411。 70後藤新平:〈朱舜水全集序〉《朱舜水集》下冊,附錄 4,序跋,頁 796。
71〈國史館日錄〉實為紀錄林峨(,) 峰自寬文二年( 1662)10月 3日至寬文十

年(1670)12月 31日止的日記,國書刊行會曾以內閣文庫本為底本,將

它刊在《本朝通鑑》附錄中。有關林峨峰的日記詳請參閱山本武夫:〈林

3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載,德川光圀在修史事業之初,曾經數度邀請林峨峰到水戶官
邸,就《大日本史》的編撰方針及史觀等進行討論,可見德川
光圀對修史事業的迫切需求,以及求才若渴的心境。這是德川
光圀派遣小宅生順到長崎探訪朱舜水的時代背景,也是朱舜水
得發揮其博學長才,宏揚儒家思想文化於日本的最大轉捩點。

另外,當時德川一族接掌日本政權,已進入第四代德川家
綱(1641-1680)的時代,幕府政局漸趨穩定,全國各藩掀起
由武治轉向文治社會之思潮。因此,禮聘知書達禮之賢士,一
時蔚為風氣。例如,1653年(承應二年)赤穗(今兵庫縣西南
部)藩主淺野長直以千石之祿,禮聘古學派的開山始祖山鹿素
行(1622-1685);寬文初期(十七世紀初期)會津藩主保科正
之(1611-1672)、美作藩主加藤泰義等人,師事京都出身的朱
子學派聞人山崎闇齋。全國各地企圖振興藩政的舉動,也引發
了德川光圀的效法。水戶藩的修史事業,至 1700年德川光圀
七十三歲去世為止的四十三年間,共完成自神武天皇至後小松
天皇之「本記」部分。參與編纂的學者,從日本延寶到天和年
間,就有三十人之多,之後貞享至元祿年間更高達五十人。這
些知名學者都因水戶藩擁有「御三家」的權威,以及德川光圀
的英明聲望,慕名而來。另外,修史事業除了水戶的彰考館之
外,也同時在江戶進行,這對當時的儒者們也是一項極大的魅
力。寬文四年(1664),德川光圀三十七歲,繼任藩主才第三

峨峰の日記について〉,《歷史地理》第 86卷第 3號,1956年。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31

年,對於修史事業急思尋求各地博學碩彥之才。

菊池謙二郎曾指出朱舜水與德川光圀二人在剛氣、方正、
固執以及儉約的個性上極為相近,並分析德川光圀將朱舜水主
張的經世致用學說,轉化為發展水戶藩之經濟實學理論,將朱
舜水定位為擁有經濟及政治思想的務實派學者。 72

關於朱舜水到江戶之後與德川光圀互動關係,朱舜水在
〈致原善長書〉中提及「上公(德川光圀)別有賞識,獨能收
之格外,禮儀隆備,日漸增加」,73在〈答四宮勘右衛門書〉裡
也說:「宰相上公相待之禮,足下以聞其略。近日情日益厚,
月益隆,而且真誠無矯飾,誠不易得也。所學淵宏,諸儒不能
及,而仁明闓爽,真不世出之主也」。74朱舜水感激德川光圀以
禮相待之真誠,並傾心德川光圀學養之淵博,自不在話下。1682年,朱舜水終老日本之後,德川光圀曾於 1683年(癸亥三
年、天和三年)七月十二日親詣舜水墓園拜祭,其祭文曰:

寬文乙巳夏( 1665)六月,惠然寓我。我茲師資,終日
諄諄,論文講禮,嗚呼先生。博學強記,靡事不知,啟
廢開蒙,孜孜善誘。 75

1684年(享元年)又備禮祭朱舜水。其祭文曰:

72菊池謙二郎:《水戶學論藪》(東京,誠文堂新光社, 1943年),頁 347-352。
73《朱舜水集》上冊,卷 5,書簡 2,頁 91。
74《朱舜水集》上冊,卷 5,書簡 2,頁 65。
75〈舜水先生行實〉,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623。

3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嗚呼先生,明之遺民。避難乘槎,來止秋津。寤寐憂國,
老淚霑巾。衡門常杜,簞瓢樂貧。韜光晦迹,德必有鄰。
天下所仰,眾星拱辰。既見既遘,真希世人。溫然其聲,
儼然其身。威容堂堂,文質彬彬。學冠古今,思出風塵。
道德循備,家寶國珍。 76

這是德川光圀與朱舜水在十七年師生情誼之交往後,對朱舜水
的人格及學識,做了蓋棺論定的詮釋。從兩人密切的互動關係
看來,朱舜水以其「賓師」及文化傳播者的立場,對水戶藩在
教育、思想的發展及修史事業上,發揮了將傳統的儒家思想東
傳日本的文化傳播者之角色。

四、前期水戶學的形成與朱舜水

水戶學
77的思想核心始於何時?由何人完成?這些問題在
日本學界目前仍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對此,研究水戶學頗
有心得的本鄉隆盛曾經提及:「水戶學是日本近現代思想史研

76德川光圀:〈祭明故徵君文恭朱先生文〉,《朱舜水集》下冊,附錄 2,祭
文,頁 731。

77所謂水戶學,是指 1930-1940年代(天保年間),即鴉片戰爭之前,在水
戶藩興起的獨創學風,因此又稱「天保學」,也稱「水府之學」;而其廣義
的解釋就是「以水戶藩持續二百餘年的《大日本史》修史事業為重心而興
起的學風」,(坂本太郎監修:《日本史小辭典》,東京:山川出版社, 1957
年)。「自十七世紀後半自幕末為止,以水戶藩的史局彰考館為中心發展出
強調大義名分及國體的學風」,京都大學國史學研究室編:《改定增補日本
史辭典》,(東京:創元社,1960年)。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33

究中非常棘手的研究對象。水戶學一方面是在水戶藩第二代藩
主德川光圀統領編纂《大日本史》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思想,
但另一方面亦是幕末尊王攘夷運動以及成為現代天皇制意識
型態的思想支柱之國體論的源流,因此在日本思想史上發揮著
極大的影響力」,78本鄉氏點出了水戶學的複雜性及重要性。

日本學界對水戶學的時代區分,以 1657年(明曆三年)
德川光圀著手編纂《大日本史》開始,至 1720年(享保五年)
水戶藩將完成的《大日本史》本紀七十三卷、列傳一百七十卷
呈獻給幕府為止,稱為前期水戶學。之後,水戶藩雖然繼續進
行《大日本史》志、表之部的修史事業,卻因面臨諸多難題,
將近半世紀時間,其修史事業處於停滯狀態。後期水戶學的基
礎於 1807年(文化四年)藤田幽谷(1774-1862)任彰考館總
裁之後建立起來,其後,水戶藩的《大日本史》修史事業,一
直持續到明治維新之後的 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前後長達
二百五十年。參與的學者除了朱舜水之外,還有朱子學主流派
的林家門流、京學派、山崎闇齋的崎門學派以及古義學派的學
者。對於《大日本史》及水戶學思想,芳賀登認為它「受朱子
學的影響,可以說是為了學問的活用而修正的歷史,水戶學思
想則是陽明學、古學、考證學的混合體,它或許就如同人偶般,

78詳請參閱本鄉隆盛:〈藤田幽谷「正名論」の歴史的位置──水戸学研究
の現在〉,《近世思想史研究の現在》,(東京:思文閣,1995年)。本鄉的
論文已由陳文松譯成中文出版,收入張寶三、徐興慶編:《德川時代日本
儒學史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頁 203。

3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可以隨著時代的變遷予以更衣,而作修正解釋的學問,若硬性
規定,恐易招致猛烈的批判」,79芳川久壽男則認為水戶學的本
質是「貫穿神道宗源說、天命思想觀、國體之不易、南朝正統
論、尊王思想、正名論、理想主義等思想的學問」,80岩崎允胤
也說水戶學是「十八世紀初期幕藩體制出現破綻之後,水戶藩
受到儒學、蘭學、國學等諸家學派急速發展的影響,由德川光
圀思考統合當時日本的國家、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各種
問題,而由該藩歷代學者堅持傳統,貫徹德川光圀修史事業的
理念,有系統的加以考察完成的一種學風」,81總之,水戶學對
幕末、維新期的日本思想界,影響至為深遠是無庸置疑的。

本節探討的重點在朱舜水對前期水戶學的發展以及《大日
本史》 82修史事業的影響。

79芳賀登:《近代水戶學研究史》(東京:教育出版センター, 1996年),頁

194-195。
80芳賀登:《近代水戶學研究史》,頁 194-195。
81岩崎允胤:《日本近世思想史序說》上(東京:新日本出版社, 1997年),

頁 293。

82《大日本史》是水戸藩所編纂的漢書日本史。編纂事業於 1657年(明曆三年)德川光圀於江戸駒込的下屋敷設史館開始,對象自神武天皇至後小松天皇止依照中國正史的體裁紀傳體編寫完成於 1906年(明治 39年)

編纂時間前(,) 後長達250年之久。共分本紀73巻(,) 、列傳 170巻、志 126巻、(,) 表 28巻。志類則分神祇、氏族、職官、國郡、食貨、禮樂、兵、刑、陰
陽、佛事等十志,表類則分公卿、國郡司、藏人、檢非違使、將軍屬僚等
五表。在編纂過程中,德川光圀有鑑於正確記載史事的重要性,遣其弟子
分赴日本全國各地採訪古文書或相關記錄。並且蒐集《保元物語》、《平治
物語》、《源平盛衰記》、《太平記》等主要的史籍加以校訂,以作為參考之
用。它對促進江戶時代的歷史研究方法有很大的貢獻。曾經參與《大日本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35

(一)《大日本史》編纂與朱舜水

芳賀登指出前期水戶學的修史事業,重點在認識歷史、提
昇國體觀及尊王思想。83究竟在水戶學發展過程當中,朱舜水
對它有無影響或貢獻,在論述之前,先將日本學界對他的評論
作一敘述。首先,明治期的學者黑板勝美在〈朱舜水與湊川碑〉
一文中提及:「舜水先生的功績,無法等閒視之。所謂水戶派
的學問,其形成之根本,借力於舜水先生非常的多」,84昭和期
以還,高須芳次郎在《水戶學全集》的解題當中論及:「水戶
學無疑是由義公所創,但是不可否認的,因為朱舜水的存在,
義公的思想、學藝之發展多少得力於他」,85以上論點,對朱舜
水的貢獻多半持肯定態度。當然也有某些學者,如瀬谷義彥、
86岩崎允胤
87等在考察水戶學的發展,或論述水戶學概觀及其
成立的條件、《大日本史》的修史事業時,隻字未提及朱舜水,
亦即他們不認為水戶學的發展與朱舜水有關,但畢竟這些都屬
少數。朱舜水是否直接影響水戶藩前期《大日本史》編纂方針
這個問題,日本學界雖然著墨不多,但亦可找出一些不同角度

史》編纂工作的安積覺、今井弘濟、栗山潜鋒等人都是朱舜水的門生。
83芳賀登:《近代水戶學研究史》,頁 192。
84黑板勝美:〈朱舜水と湊川碑〉,《日本及日本人》,明治 45年(1912)4

月 15日發行。
85高須芳次郎:〈水戶義公.列公集〉,《水戶學大系》第 5卷,解題(1941
年)。
86瀬谷義彥:〈水戶學の史的考察〉,《水戸德川光圀とその餘光》(東京:錦
正社,1985年),頁 107-108。
87岩崎允胤:《日本近世思想史序說》上,頁 29-300。

3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的論述。如松本純郎依安積覺與今井弘濟撰寫的〈朱舜水行實〉
中,考察在中國影響朱舜水思想極深的朱永祐、張肯堂、吳鍾
巒的三位師承後,肯定了朱舜水注重名分、崇尚節義的人格。
但是他表示要舉出舜水學與純粹的水戶學原動力之間的關
係,並非易事。 88松本純郎還說:「安積覺繼承朱舜水之衣鉢,
不但通曉《資治通鑑》,且廣泛涉獵中國史書,就如『論贊』,
在修辭上頻繁出現中國的故事,反而引發了原來爭論的問題,
但也因此使安積覺通曉中國史學的精神,而活用於他的修史事
業之上」。89此外,北鄉康在〈朱舜水の史學思想について〉一
文中述及:「舜水與多位中國的歷史學者不同,他立足於綜觀
時代觀點的道德主義,並非納入交替思考範疇的道德主義,是
絕對的道德至上主義、人倫最高主義者」、「朱舜水是水戶學編
纂《大日本史》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很明確的由樞要學者安
積澹泊所繼承」、「水戶學的大義名分思想,應該說是受到朱舜
水一人的思想所影響」。90

就朱舜水主張的歷史觀而言,編纂史書的目的非僅敘述歷
史而已,更應闡明主宰歷史的真實觀念,也就是說明儒學的道
德理念,朱舜水在〈答奧村庸禮書〉 91中就提及:

88松本純郎:《水戶學の源流》,水戶學集成 4,頁 228-238。
89松本純郎:《水戶學の源流》,水戶學集成 4,頁 276。
90北鄉康:〈朱舜水の史學思想について〉,《水戶史學》第 4號,1976年,

頁 24-30。
91奧村庸禮,金澤藩家老,是一篤學之士。他以木下順安為師友,以躬行實

踐為學之要,因傾心實學理論,故嘗受教於朱舜水。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37

一部《通鑑》透明,立身制行,當官處世,自然出人頭
地。俗儒虛張架勢,空馳高遠,必謂捨本逐末,沿流失
源。殊不知經簡而史明,經深而史實,經遠而史近,此
就中年為學者指點路頭,使之實實有益,非謂經不須學
也。得之史而求之經,亦下學而上達耳。 92

又說:

且看此一部(《通鑑》),俟文義透徹,玩索精熟,然後
取別部以益之,不在豫先求全也。儻得同志之友十人五
人,共相講磨,則事理自然明白,見識自然增長。若有
疑難者估置之,待來年到此,不佞尚無恙,互相質證。 93

朱舜水認為《資治通鑑》就是歷史著作的典範,學者讀之須知
悉經、史之間密不可分的道理。朱舜水亦曾屢屢致書其門生五
十川剛伯(?-1699)及今井弘濟,告知《通鑑》讀法「不須
句櫛字比,但要明其大旨,質其疑難」。94此外,上野國安中藩
主板倉勝明在其〈書澹泊先生史論後〉中,亦提及德川光圀在
編纂《大日本史》時曾說:「聘舜水朱之瑜,講究《春秋》之
大義」。整個《大日本史》的編輯過程,參考了歐陽修(永叔,
1007-1072)《新唐書》、《新五代史》、司馬光(君實,1019-108

6)《資治通鑑》、范祖禹(淳甫、夢得,1041-1098)《唐鑑》,
92《朱舜水集》上冊,頁 274。
93《朱舜水集》上冊,頁 273。
94《朱舜水集》上冊,頁 274。

3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以及朱子(熹、元晦,1130-1200)《通鑑綱目》等宋學史書,
這些文獻對水戶藩針對正名論、春秋大義名分論、以及正統說
在下定義或修史時,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參考。

再如菊池謙二郎認為德川光圀著手編纂《大日本史》,有
仿中國史書之體例,然而這項工作在召聘朱舜水的八年前就開
始了,因此不受朱舜水影響;又參與《大日本史》紀傳體編纂
頗有成就的安積覺雖為朱舜水門生,但他從十三歲到十七歲之
間,僅隨朱舜水學習文章句讀之法,因此未受朱舜水史學思想
之影響,即使有影響也極為有限。95對於此論,安積覺在其撰
寫的〈朱文恭遺事〉中提到朱舜水「好看《陸宣公奏議》、《資
治通鑑》。及來武江,方購得京師所鋟《通鑑綱目》。至作文字,
出入經、史,上下古今,娓娓數千言,皆其腹中所蓄也」。96而
在《舜水先生行實》中亦述及朱舜水嘗曰:「大凡作文須本《六
經》,佐以子、史,而潤澤之以古文。內既充溢,則下筆自然
湊泊,不期文而自文」。97朱舜水在江戶購買《通鑑綱目》,無
疑是想了解其翻刻的情形。《通鑑綱目》之綱仿《春秋》,其筆
法用以褒貶正名;目仿《左傳》,用以記事。透過對歷史事件
的檢視與正名,可歸納出國家興亡之得失。此符合朱舜水不述
空言玄理的治學精神,也與當時水戶藩所需求的治史方向契

95菊池謙二郎:《水戶學論藪》,頁 354-355。
96〈朱文恭遺事〉,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625-626。
97〈舜水先生行實〉,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624。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39

合。再看《朱舜水集》收錄的「批《資治通鑑》三十六條」、98
「批《陸宣公奏議》十一條」99內容,朱舜水對史實的正名與
註解的誤植,指陳歷歷。又朱舜水在「批常陸國(今日本茨城
縣)志」中說:「誌者志也,所以記善惡,端美刺,昭勸懲,
以備他日史官采擇,是以青史相為表裡,未可茍焉而已也」,100
對該志「風俗」一卷的綱紀乖謬,以及忠孝行誼未依事實記述
之事,多所批評。至於德川光圀與朱舜水之間有無論及經史,
以下引〈舜水先生行實〉「丁未(寬文七年、1677)八月,(舜
水)又至水戶,每引見談論,先生援引古義,彌縫規諷,曲盡
忠告善道之意,上公亦與之論難經史,講究道義。」 101這段記
述,即可佐證。由上述的分析,朱舜水「出入經、史,上下古
今」,穿梭講學於編纂《大日本史》的重要關係人物之間,而
這些人物又是朱舜水的門生,其間朱舜水的治史理念與歷史
觀,對《大日本史》的修史事業有一定的影響,這是不容否認
的事實。以上是反論菊池謙二郎前述的說法。

至於學問上的傳授,安積覺在〈舜水先生行實〉中曾提及
朱舜水說:「為學之道,外修其名者,無益也。必須身體力行,
方為有得。故子貢天資穎悟,不得與聖道之傳,無他,華而不

98《朱舜水集》上冊,卷 18,「批《資治通鑑》三十六條」,頁 529-538。
99《朱舜水集》上冊,卷 18,「批《陸宣公奏議》十一條」,頁 538-540。
100《朱舜水集》上冊,卷 18,「批常陸國志」,頁 554。
101〈舜水先生行實〉,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618。

4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實也」,102又安積覺自撰的〈朱文恭遺事〉中,亦述及:

文恭不作詩,嘗曰:「今詩比古詩,無跟之華藻,無益
于民風世教,而學者汲汲為之,不過取名干譽而已。即
此一念,已不可入于聖賢大學之道。」文恭務為古學,
視時文為塵飯土羹,況于詩乎。 103

以上引述安積覺的兩段回憶,即可證明他學於朱舜水,絕非止
於「文章句讀之法」而已,朱舜水身體力行的實學理念,潛移
默化於安積覺身上,自不在話下。不過,菊池謙二郎也承認德
川光圀對朱舜水傳播於水戶藩的實學理論,解釋為「經濟的學
問」這一部分,他說朱舜水勸人讀《資治通鑑》,又倡導忠孝、
仁義思想於水戶,這個稱水戶學﹝天保學﹞之實學,就是水戶
歷史的基礎;因此,朱舜水與水戶學的關係極為深遠,說朱舜
水與德川光圀同是水戶學的鼻祖,亦不為過。 104

(二)朱舜水的史學觀及實學思想

在此,針對五十川剛伯及今井弘濟與朱舜水的學術交流關
係作一分析。五十川剛伯為加賀藩儒臣,字濟之,號霍皐,本
姓源氏,原為木下順安門生,後為朱舜水之近身弟子。著有《霍
皐集》、《助語集要》、《詩範》、《學問聚辨》等書。在《朱舜水
集》中,收錄了「與五十川剛伯書八首」、「答五十川剛伯書三

102〈舜水先生行實〉,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624。
103〈朱文恭遺事〉,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628。
104菊池謙二郎:《水戶學論藪》,頁 356。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41

首」,以及「答五十川剛伯問十一條」等,內容述及朱舜水對
他啟發為學之道頗多。朱舜水曾告知行弟子之禮須有四德,即
「一則實,二則虛,三則勤,四則恆。 ……學問修身為第一等
事,若希冀近功,必非真心實學之人。先要檢點此四者有無,
然後可以言學」,105另外從朱舜水給他的答文:「歐陽文忠之才,
不能四六,非不能也,蓋以圓活為難耳。足下須潛心於此,才
勝則辭流,學贍則辭典,為青為冰,是所望也。誰謂日本人必
不能文乎?此真自暴自棄者也。」 106亦可窺知朱舜水對他的勉
學與期盼之一端。朱舜水去世後,其諸多遺著和書簡,最早由
源剛伯於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日本貞享元年)編纂輯
成《明朱徵君集》十卷問世。此即是朱舜水最早傳世的遺文,
全由源剛伯一人編輯成書,惟此稿尚未付梓,通稱「加賀本」。

今井弘濟原為水戶藩醫,1667年(寬文七年)至 1689年
(元祿二年)入彰考館參與《大日本史》的編修;期間奉命對
《保元物語》、《平治物語》、《源平盛衰記》、《太平記》等做考
定及修史的工作。1676年(延寶四年)二十四歲時,奉德川光
圀之命,入朱舜水之門,至 1682年朱舜水終老為止,學於朱
舜水有七年之久。今井弘濟有位莫逆之交,名曰森尚謙(利涉,
儼塾,1652-1721),他於朱舜水歿後四年,即 1685年(貞享
二年)二月五日拜祭舜水先生祠堂時,有如下一份記稿,可窺
知今井與朱舜水的師生關係。稿曰:「儒臣今井弘濟嘗被命受

105《朱舜水集》下冊,卷 20,〈諭五十川剛伯規〉,頁 579-580。
106《朱舜水集》上冊,卷 9,書簡 6,〈答五十川剛伯書三首〉,頁 340。

4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先生之學,旦暮凾丈眷遇殊特。以其恩義兼備,家設神主事死
如生,敬禮厚而至矣」(《儼塾集》)。107足見師生彼此情誼之深
厚。今井亦提及他追隨朱舜水無論「學問之方、簡牘之式、科
試之制、用字之法,皆與有聞焉」,108深受朱舜水「學問之道如
治裘,遴其粹然者而取之。若曰吾某氏、學某氏學,則非所謂
博學審問之謂也」 109之治學精神影響,他是繼承朱舜水學風最
深的弟子之一。朱舜水老邁之際,德川光圀欲仿當年召聘朱舜
水模式,曾於 1676年(延寶四年)遣今井弘濟前往長崎與朱
舜水之孫朱毓仁(天生)見面,擬聘其孫至水戶,惜未獲幕府
首肯。 110朱舜水辭世之後,德川光圀擬聘中國碩儒以繼朱舜水
學風於水戶藩之志並未稍減;1686年(貞享三年)復派藩儒大
串元善(子平,1657-1696)至長崎邀訪明儒張斐(非文,生
卒年不詳),最後亦不得要領而作罷。 111今井弘濟曾與朱舜水另
一門生安積覺共撰〈舜水先生行實〉詳述朱舜水的學風行誼,
此為今日研究朱舜水不可或缺的文獻。

(三)朱舜水與崎門學派

德川幕府承認朱子學是一個正統思想,它勸人學古典的中

107吉田一德:〈水戶義公德川光圀、今井弘濟と明末志士〉,《歷史地理》第

89卷,第 2號,1959年。
108《舜水先生行實》,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612-624。
109《舜水先生行實》,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612-624。
110《舜水先生行實》,收錄《朱舜水集》下冊,頁 77-78。
111詳請參閱徐興慶:〈鎖国後長崎来航の明人について──張斐を中心に〉,

《九州史學》第 95號,1989年。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43

國儒學,讀書人可以藉知書達禮之途,躍身為政治官僚,可以
限制武士不得行使武力,朱子學傳達了王道思想正統論的訊
息。德川時代的幕藩體制是,天皇任命的征夷大將軍即有權統
治大名。幕府再將朱子學列為官學,樹立幕府的絕對權威,此
時天皇與將軍皆曰正統,尤其是天皇不具實權,兩者之間的關
係起了微妙的變化,因而引發何者才是正統的認同問題。有鑑
於此,德川光圀透過對歷史的敘述,堅持以封建社會的道德理
念編纂《大日本史》,主要以朱子學思想為基礎,倡議大義名
分。德川光圀一方面主張將神宮皇后列入后妃傳、承認大友皇
子(弘文天皇,648-672)繼位的合法性,同時將南朝列為正
統王朝。另一方面將織田信長(1534-1582)一統天下為止的
家臣與君主之對等關係,轉換成上下關係,其主要著眼點在防
止「下剋上」的思想與行為之發生,以永續幕府的政權。為使
名分論的主張不摻入狹隘的主觀因素,德川光圀在主持《大日
本史》編輯時,儘量以正史之引用及參考為重,並以客觀論述
為原則。但是他針對過去的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政權,贊同「尊
皇抑霸(指幕府)」的思想,卻又對德川幕府伸張「尊皇敬幕」
的思想,兩者之間,有其矛盾之處。不過,在江戸前期的各學
派中,除了大學頭的林家支持現任幕府政權的正當性,古學派
的伊藤仁齋、荻生徂徠,陽明學派的中江藤樹(1608-1648)
等人亦都不否認幕府的正統性。因此,前期水戶學者倡議的朱
子學名分論,是否完全適用於當時的日本社會,會不會流於封
建而不切實際,這點疑慮並未威脅到幕府政權的核心。當時只

4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有闇齋學(崎門學)派極力反對德川光圀的「敬幕」主張,後
來闇齋學派的尊皇攘夷之思想源流,即是引發倒幕及明治維新
的原動力。

關於水戶藩的修史動機,野口武彥分析德川光圀心中理想
化的歷史是:在儒教的世界秩序中,具體實現「人倫的大義」。
至於光圀的尊皇思想是以道德秩序來規範皇統的繼承,以皇室
的尊嚴保有名分論,再以將軍家為中心,構成階層分明的社會
秩序。 112山崎闇齋因信奉朱子學的正統論,主張尊皇,亦即天
皇是唯一正統的君主,將軍不可討伐君主。就尊皇的層面而
言,闇齋與光圀主張的尊皇思想,是一體兩面的。因此,德川
光圀邀請以山崎闇齋為首之崎門學派的學者參與《大日本史》
的修史工作,所以前期水戶學思想的形成與闇齋學思想亦有所
關聯。 113尤其是闇齋的弟子淺見絅齋在二十八歳入山崎闇齋門
下,是尊皇論的貫徹者。有關光圀主張的南朝正統論,野口武
彥也分析說:「光圀不意味著改朝換代,而是象徵正統的神器,
藉著政權北移,創造出兩朝合一的契機,進而恢復皇室原有的
理想秩序」之意,又說光圀所關心的對象就是正統性之所在。
114就忠義觀而言,絅齋亦崇拜楠木正成,主張南朝正統論,理
念雖然與朱舜水相同,但他對當時孔子、朱子的思想「入侵」

112野口武彥:《德川光圀》,(東京:朝日新聞社朝日評傳選,1976年),頁

199及頁 230。
113詳請參閱名越時正:〈水戸藩における崎門学者の功績〉,收錄在《水戶

德川光圀とその餘光》,(東京:錦正社,1985年)。
114野口武彥:《德川光圀》,頁 266。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45

日本思想界,表示不滿。尤其對掌控幕府思想、學問政策走向
的大學頭林家(林羅山以下)一族,更是嚴厲批判。淺見絅齋
說:「世儒讀書,心為異國人,著深衣幅巾,模仿異國之人,
是不知正道之故(原日文)」,115言下之意,是對主流學問的朱
子學思想瀰漫日本,不以為然。山崎闇齋字敬義,曾講述「敬
義有內外,身為內,天下國家為外」的敬義學基本思想,「敬
義」學派被喻為最早將朱子學「日本化」的學派。
116但是淺見
絅齋並不贊同闇齋的理念,又因闇齋倡議神道學說,遂與師門
決裂而自立門戶。
117淺見絅齋一生著述頗豐,如《忠信筆記》
一卷、《義利辨》一卷、《忠孝類說》一卷、《赤穗四十六士論》
一卷、《赤誠忠信筆記》一卷等,均為闡明忠義思想,鼓吹大
義名份的著作。其中《靖獻遺言》八卷、《靖獻遺言講義》二
卷就是集八位中國歷朝忠義志士,藉文天祥(履善,1236-128

2)等人各自為遵奉王朝殉職的故事,鼓舞尊王思想的著作。
118
所謂「靖獻」,取自《尚書》〈微子篇〉「自靖人自獻于先生」
115近藤啟吾:《增訂淺見絅齋の研究》神道史研究叢書,(京都:臨川書店,
1990年),頁 129。
116丸山真男:〈闇齋學と闇齋學派〉,《丸山真男集》(東京:岩波書店, 1996
年),第 11卷,頁 275。

117據板倉勝明《絅齋淺見先生傳》云:「闇齋講敬義內外,有身為內,天下
國家為外之說,先生(絅斎)以為不可,遂辨駁其說。闇齋又倡神道學,
先生諫爭,於是見絕師門」。

118據《靖獻遺言講義》目錄,淺見絅齋列了屈平〈離騷.懷沙賦〉、諸葛亮
〈出師表〉、陶潛〈讀史述夷齊章〉、顏真卿〈移蔡帖〉、文天祥〈衣帶中
贊〉、謝枋得〈初到建寧賦詩〉、劉因〈燕歌行〉、方孝孺〈絕命辭〉等八
章講義。(東京:昭文堂藏版,1911年)

4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之語,沿其宣傳忠義思想於天下之故。上月信勝在〈絅齋先生〉
一文中述及:「所著之書,有《靖獻遺言》,蓋春秋褒貶之義。
其屑屑者漢儒以下,人人能誦之。至於其尊王之大義,天人之
極者,則孔子之後,朱子獨能知之」。119後來,幕府認為《靖獻
遺言》的內容,有鼓舞倒幕之嫌,將其版木損毀,禁止發行。
淺見絅齋認為江戶的將軍府是霸者之地,誓言終生不入,他倡
議國粹主義、主張王政復古,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尊王、倒幕人
物,他對日本幕末的尊王志士們影響極深。據《野山獄讀書
記》,後人皆知吉田松陰在野山獄中熟讀《靖獻遺言》,汲取絅
齋的忠義思想,即是最佳的例證。

就尊皇的忠義思想而言,闇齋學派由山崎闇齋、淺見絅齋
到三宅觀瀾,水戶學派由德川光圀、安積澹泊到栗山潜鋒(1670-1706)一脈相承,他們都有密切的交點。安積覺與栗山潜
鋒都是朱舜水的親近弟子,兩人都曾學於山崎闇齋。安積覺執
筆的「論賛」,曾受朱舜水的影響,但因內容對日本歷朝人物
批評激烈,因此,《大日本史》在呈給朝廷前,「論賛」部分已
被刪除,至於他與朱舜水有密切的師生關係,前節已述,不再
贅言。三宅觀瀾先學於淺見絅齋,後入門於程朱學派的木下順
安,而木下順安又曾問學於朱舜水。三宅觀瀾因天資聰悟,二
十六歲即進入水戶藩與安積覺、栗山潜鋒共同擔任史館編修。
三宅觀瀾的《中興鑑言》、《烈士報讎錄》都是受到淺見絅齋的

119近藤啟吾:《增訂淺見絅齋の研究》,神道史研究叢書,序說。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47

尊王與忠義思想影響後撰寫而成。據《先哲叢談》續編(卷之
二)所述,栗山潜鋒是在德川光圀設彰考館編修國史之後,被
延攬到水戶的文學之士,向來致力於搜訪日本中世以降的諸家
傳記珍集,其中自己謄寫的文獻即多達六十餘種。至於栗山潜
鋒則受到朱舜水的啟發,平時好讀中、日兩國歷史,每月讀《新
五代史》與曾經助修《資治通鑑》的宋人范祖禹撰寫的《唐鑑》,
循環不罷。他常嘆十二世紀中期以降,鎌倉幕府之保元至建久
年間,綱紀廢弛,政權集於武將之身,因此他列出後白河天皇
即位之後三十年間的大記事,名曰《保建大記》,體裁仿范祖
禹的《唐鑑》,旨趣取於朱文公的《通鑑綱目》,以「詳審亂幾
之所起,而昭示鑑戒於後世」為目的,評論當時政事之得失,
因其議論正確,讀者常為之折服,栗山潜鋒對《大日本史》的
編纂貢獻頗多。

水戶藩至第九代德川齊昭(1789-1860)主政的後期水戶
學時期,就因為藩的財政困難、農村的荒廢,以及農民的暴動
而引發大義名分論的爭議。後期水戶學的代表學者藤田幽谷(1774-1826)、會澤正志齋(1782-1863)、藤田東湖(1806-1855)
等人,在彰考館紛紛提出以振興忠義道德思想作為訴求,說明
皇室之地位優於外夷,提出攘夷主張以解決現實的政治、經濟
問題,突破德川幕府長期封建執政的危機,但是這個危機仍然
無法度過。天保至安政期(1830-1860)的後期水戸學派在推
動改革的過程中,日本朝野對幕府長年以來堅守的鎖國體制有
所不滿,導致幕末的倒幕思潮高漲,而水戶藩卻始終無法擺脫

4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它以「御三家」之尊,捍衛尊皇敬幕之思維窠臼。因此,水戶
藩至文久期(1861-1864)以降,逐漸失去它在幕藩體制環境
中的主導地位。但是明治維新的基礎理論,緣起於水戶藩,而
朱舜水在德川光圀編纂《大日本史》的過程中,對其複雜的尊
皇、忠義思想之變遷關係,以及確立前期水戶學在日本思想界
的地位,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是無庸置疑的。

五、結語

從本文的分析討論,已對朱舜水的海外經營與國家認同,
居留日本、受聘講學的真相,以及他在前期水戶學的成立、《大
日本史》的編纂過程所扮演的角色定位,有較深一層的認識。
以下歸納數點做為結語。

(一)、如前所述,朱舜水夙來有藉「乞師」日本恢復明
朝的心願,本文引述九州歷史資料館分館柳川古文書館「安東
家史料」(第1267、1311號史料),論述朱舜水曾透過安東省
菴向柳川藩主立花忠茂求援紀律優良的精練軍隊一支、槍枝一
至三萬的確切告白,具體佐證了朱舜水「日本乞師」意識的存
在。1646年 8月,以福州為根據地的唐王政權淪陷之前,對於
鄭芝龍及其部下崔芝的乞師要求,幕府及九州、西日本地方若
干諸侯均有出兵中國的計畫。原因是當時鄭氏一族在東亞海域
從事多國的三角貿易,靠港長崎的貿易船有一半以上屬鄭芝龍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49

船隊,經濟實力不容忽視。他們期望藉出兵海外,突破鎖國令
的限制,進而與中國、臺灣、東南亞各國進行貿易,以繁榮地
方的經濟。而當時幕府考慮出兵,目的欲藉此恢復與明朝中斷
多年的「勘合貿易」,以鞏固幕府財政。又前述鄭成功曾委託
朱舜水乞師日本,因此十八年後的 1664年,朱舜水的日本居
留,受到幕府高層的關注是不難想像的。在評估是否招聘朱舜
水之前,德川光圀除了審慎考量朱舜水對提振水戶藩漢學教育
的適切性之外,他曾經獲得幕府高層的許可,才遣小宅生順前
往長崎尋訪適任的「碩學耆儒」。亦即德川光圀事先對朱舜水
的學問、思想、人品,以及他在長崎居留的動向瞭若指掌。小
宅生順與朱舜水在長崎的所謂「邂逅說」並非事實。

(二)、德川光圀於繼任水戶藩主的第五年禮聘朱舜水,
主要希望他能在教學及政治上擔任顧問的角色,幫助水戶藩革
新藩政,提振教育。朱舜水的近身弟子安積覺在乙亥(元祿八
年、1695)〈明故徵君文恭先生碑陰〉中述及朱舜水「明室衣
冠,始終如一。魯王敕書,奉持隨身,未嘗示人,歿後始出,
今猶見在」。120朱舜水從寬文五年(1665)到天和二年(1682)
十八年的日本居留期間,始終穿著明朝服裝,弟子們甚至在朱
舜水逝世之後,才得知他保存南明魯王所賜之敕書從未離身。
朱舜水視滿清為偽朝,不食清粟的忠義風骨,對他堅持大義名
分作了最適切的詮釋;此對水戶藩儒臣、志士的思想與行動、

120安積覺:〈明故徵君文恭先生碑陰〉,《朱舜水集》下冊,附錄 1,傳記,
頁 631。

5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修史事業,以及德川光圀的讓國精神,影響深遠。另外,朱舜
水喚醒日本人正視楠木正成的忠義之舉,呼籲日本社會重視忠
義思想教育。他呼籲武士階層鞏固日本天皇與將軍政權,符合
當時德川幕府的需求及日本國體之維護,也藉此解釋了自己並
非明朝的叛徒。換言之,朱舜水剛直嚴肅的人格,言必忠義的
表現,營造了之後以國家認同為特色、以忠義思想為主軸的水
戶學。朱舜水不但對東亞儒學的發展,發揮了將傳統的儒家思
想東傳日本的文化傳播者之角色,也間接對寬政年間(1789-1801)以降,日本的尊王攘夷運動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

(三)、在學術思想的傳播上,朱舜水自己說「本非倡明
道學而來,亦不以良知赤白自立門戶」。因此,他在日本宣揚
的主軸思想,既非陽明學派的思想,亦非純朱子學的理論,更
不是如伊藤仁齋、荻生徂徠所提倡的古學思想。朱舜水在答安
東省菴問時說:「孔子聘七十二君,求一日王道之行而不可得,
或以僕之荒陋而得行其志,豈非人生之大願」,121朱舜水認為當
時日本的社會「遍地皆佛」而「未聞有孔子之教」所以「貴國
害於邪說最為深錮」。他強調如果儒教在日本得行,則「其居
則安富尊榮,子弟則孝悌忠信,通國之君臣士庶,並受其福」,
若不得行,則「邪道浸淫,將來無所底止」。所以說朱舜水是
以孔子思想為本宗的實學理論之實踐者,應較為客觀。在朱舜
水與德川光圀的問答中,幾乎看不到他們論及諸說學派之異

121《朱舜水集補遺》,卷 5,頁 230。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51

同,或是究明玄而抽象的哲理之事。朱舜水對安東省菴說:「水
戶儒者學問頗好,只是不知禮而無度。此事關係貴國重大,而
關係兩國為重大」,122因此,在日本講學,傳播「禮」的思想,
是他致力的方向之一。水戶藩在興學與教育上的成果,大多與
朱舜水傳播的禮樂刑政等制度或文物有關。德川光圀稱讚朱舜
水說:「舜水歿後,留給後世學者景仰者,即先生推行真正的
經濟之學。假令曠野無人之地,先生亦能集士農工商之事,而
有所成就(原日文)」。123德川光圀一再強調朱舜水將「經濟之
學」的思想落實到日本社會的民生問題上,這是他最為後世日
本人稱道的實學理念,朱舜水影響近世日本社會之深,可見一
斑。

此外,朱舜水之弟子安積覺,在年邁之後與日本古文辭學
派的代表學者荻生徂徠有過密切交往,其間水戶學派與古文辭
學派在思想上,產生了一些影響,引發不少爭論。十七世紀末
期,荻生徂徠將儒學改造為現實的學說,主張將學問與政治結
合起來,倡導經世論;這種論點與朱舜水主張的實學理論有異
曲同工之妙。從朱舜水與荻生徂徠同講實學理論的基本架構
中,應該可以歸納出二者詮釋實學之異同,值得再深入探討。
不過,朱舜水雖是實學理論的實踐者,他也認為「王文成亦有
病處,然好處極多」、「宋儒之學可為也,宋儒之習氣不可師

122《朱舜水集補遺》,卷 5,頁 230。
123井上玄桐:〈玄桐筆記〉,名越時正:〈水戶學派明末志士〉,《藝林》八

四(1957年),頁 209。

5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也」,實學是不是等於反理學,是否與程、朱、陸、王的理學
相對立,這是一個極難畫清界線的問題,值得深思。 124就這一
點,童長義以「(朱舜水)打破經歷南宋、元、明四百年東亞
文化圈知有程、朱,不知有孔、孟的學術風潮」 125來詮釋朱舜
水。從這個角度思考,日本的學術界如何詮釋朱舜水的存在,
其間的差異又是如何,亦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又,葉樹旺在〈中日交流史上的傑出教育家〉一文中也提
到「日本的古學派雖未從師於朱之瑜,但他們的代表人物山鹿
素行、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等均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間接受到朱
之瑜思想的影響。該學派的王政復古思想和唯物主義傾向的形
成和發展,很難說與朱之瑜沒有一點關係」。126關於朱舜水與伊
藤仁齋的思想比較,中日學界多以安東省菴為中介,切入探
討,目前已有不少論著。最近,童長義也將伊藤仁齋的思想主
張重新解釋為「在程、朱、陸、王屋下架屋的道學末流之徒,
轉變成發揮《論語》、《孟子》書中『孝悌忠恕』、『仁義禮智』
的道理,專論人倫日用之學,強調人際五倫關係的古學傾向」。

124董根洪認為,基本上去討論實學是否是反理學是一個沒有結果或不科學

的問題。〈黃宗羲實學和朱舜水實學的比較〉《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

──朱舜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頁 91。
125童長義:〈從十七世紀中日交流情勢看朱舜水與日本古學派〉,高明士主

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

出版,2003年),頁 175。
126葉樹旺:〈中日交流史上的傑出教育家〉,《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

朱舜水研究》,頁 139。

朱舜水對東亞儒學發展定位的再詮釋
53

127換言之,伊藤仁齋的思想主張已經逐步向朱舜水所訴求的實
學理論方向修正。

究竟朱舜水的思想與日本古學派的思想關係為何,特別是
朱舜水與荻生徂徠的思想比較,雖有一些先行研究, 128但是這
個領域仍有繼續探討的空間。

127童長義:〈從十七世紀中日交流情勢看朱舜水與日本古學派〉,高明士主
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頁 175。 128例如,藤澤誠:〈朱舜水の古学思想と我が古学派との関係〉,《東京支那
學報》第 12號(1966年)。高增杰:〈儒學的蹉跎〉《東亞文明撞擊──
日本文化的歷史與特徵》(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頁 214。

5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卷一 書簡

卷一書簡 55

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一年)

一二三九

16.8×29.4

客熟往來,人所時有,遂至不省人事,此困頓之極矣,大
約平日積勞所致。接來札甚為懸切,乃以地遠勢隔,不能一親
問之,惆悵之懷,莫可言喻。四肢羸弱無力,節勞為第一要著,
飲食饑飽,尤宜加慎。平復之後,不必作書,但寄「安好」二
字,以慰遠念。目下且不須用功,萬萬。前聞有蓄髮事,此須
議妥後行,不可任情草率。「作文事,完翁屢促,不得已已
作一篇應之」,1容日錄稿寄覽。宜興壺齋中餘壹柄奉到,履歷
註明奉覽。均祈 炤入。
履歷不須目下註寫。尚可遲遲,再囑。

省菴賢契知己 二月十二日 瑜生 頓首復

1文中「作文事,完翁屢促,不得已已作一篇應之」係指先生於 1659年冬
決意居留長崎之後,長崎之中國友人完翁 (陳入德,字完我,故朱舜水尊
稱其為「完翁」 )為助其申請居留許可,奔走經年之後,力勸先生撰文讚
美主其事之長崎奉行而言。此乃先生於 1661年(清順治 18年、日本寬文
元年)2月 12日致安東省菴之書簡。

5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一年)

一二五八

14.3×33.3

(首欠)令通事名□□□□□□□鎮公處傳諭「江戶事 1已
稟明不佞留住」 2日本事已定,因四路尋入德不得□,直至申
刻方「往」 3謝。「而」4鎮公說此皆 賢契懇懇惓惓,故清田、
筑後屋二公力賛而成。若非

賢契平日德行言語足以服人,則二公亦不敢斗膽如此。此
後無波濤之險,無意外不測之慮,皆賢契之所賜也。兩日奔走,
足力疲甚,刻下即當趨謝。清田恐

賢契倦倦,恐□,故潦草作此奉報。諸不盡。
「十月初二日燈下草致」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友生朱之瑜頓首拜

1「事」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2江戶幕府准先生居留日本為 1661年(清順治 18年、日本寬文元年 ),據文
中「江戶事已稟明不佞留住」及「十月初二日燈下草」知此乃先生於 1661
年 10月 2日之書簡。

3「往」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4「而」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卷一書簡 57

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三年)

一二○三~一

19.0×62.0

舊冬廿二夜作答書未能詳盡,入春來必獲
新禧

父子承歡,兄弟合好,歌詠先王,怡怡自得,此天下之大
慶而人事之豐盈不與焉。但聞 賢契甚貧,賢契雖有定志,
世俗每欲搖之,此自其嘗也。昨江口伊右衛門同如琢過寓,問
不佞自今以後至十月所需幾何而足,必
賢契慮不佞不足用,故為此語,雖言語不明,大意可曉。不佞
一歲所出,先量入而後制其用,必無不足者,即有不足,豈有
求多於
賢契者。今聞賢契敝衣糲飯,不足為不佞愧,但願
賢契學術大進,德業增修,為吾解嘲耳。勉之、望之。不佞近
日之所處,自有其道,而他人不足以知之,舊年忙促,不能為
足下一言其故。不佞鄉居南京,近出不妨徒步,若遠出如
貴國半里,少半里者,則必乘輿,更遠必乘舟。敝鄉肩輿高華
赫奕,與
貴國籃輿不同。至於飲食衣服自有恆度,雖不過豐,亦不過嗇。
今在貴國則事理不然,破帽蒙頭,敝履決踵,牽襟裂肘,不
足為羞。身采藜藿,雜以半菽,一旬九食,不足為憂,此忠臣
義士自分之固然,而不佞力能為之。今得 賢契以為東道主,
則事理又不然,必量豐較嗇,因一歲之入,制一歲之用,不使
過奢而有餘,此是理所宜然,若使身處破屋頹椽而縕袍無表,
并日而食,不但為不佞羞,亦大為 賢契恥也。人之議之者必

5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更多矣。或曰省菴半俸,本是虛名,特師徒偽為此說以餌人耳。
或曰先前亦嘗供給,因見其人品學行不足重,故近時不理論致
此窮困耳。或曰省菴先時勉力亦是誘之之法,今省菴學問頗
高,自然推開了。或曰此人沒落了,喫酒養老婆叱頑童,省菴
半俸米賤止百餘金,如何夠得他用,所以近來窮極。或曰省喫
省穿積穀在身邊,欲作富家翁,積得千百金歸家受用耳,
省菴那知其意。種種議論總不堪聞,即此五說大有損於吾兩
人,故勉以酌其中,而庸人本不能量君子之短長深淺,又不能
自安於愚下,好為紛紛浮議,而淺衷薄植者,遂為所簧惑,競
為傳
說,甚可怪也。
賢契但為數於半俸之內,不必更問於此外,萬一有不足者,吾
自為之。如舊年
貴國頒穀亦炤數以穀配之,亦不須過於婉轉,萬萬。「新鎮公
於今年正月望日初見」,1因眾通事來喚也。其禮貌甚為謙謹,
其言辭甚為詳慎周旋。可敬可敬。
賢契學問好為高遠,亦只是狥人之念,恐於自己未必有得,若
不佞於卑邇中,猶恐不能盡,何敢復為高遠者,一月不得
聞問,遂如經年,不知何日得接談,悉衷曲也。
省菴賢契知己 新正二十日友生朱之瑜 首拜

1據《唐通事會所日錄》記載,先生曾於 1663年(清康熙 2年、日本寬文 3
年)正月 15日往見長崎奉行,與文中「新鎮公於今年正月望日初見」內容
相脗合,知此乃先生於 1663年正月往見長崎奉行後,致安東省菴之書簡。
新王係指當時被新任命為長崎奉行之嶋田守政。

卷一書簡 59

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三年)

一二二三

15.0×42.0

又右衛門去後,次日得疾,不數日而復。「火災之後」 1日灸風
吹雨濕,有病即是常理。彼時江口氏欲作書奉聞,不佞謂
賢契篤於□德而惇於禮,聞之必多一番憂皇。且令妹久恙之
餘,湯藥多勞,何可又生此慮?且賤恙自知無礙,萬勿使之相
聞。此時畏三、如琢皆在座,不謂畏三又多此書也。幸其書中
云少言,不致跋涉耳。十日之後,一一如舊,今食飲比昔更增,
前手足瘚冷,首節俱痛,今初患俱去,惟兩臂作痛未全除耳。
廿五日接兩書,即欲作答以慰懸懸,因無便達也。

諸再悉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四月廿七日 之瑜 頓首

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四年)

1 1663年(清康熙 2年、日本寬文 3年)春,長崎發生大火,故據文中「火災
之後」,知此為先生於是年致安東省菴之書簡。

6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一二一五

14.8×45.2

(首欠)夫至於餘寒,不佞何為若此?賢契奈何憂念之深也。前
欲借八百目,多則百金,已有定約。因陸續付還於彼不便,故
別圖之。前月十二日到書,昨日方親持過,小柳氏極承雅意,
彼謂久不與之言,不知何故,今與之言甚喜。若止於百金,必
不肯言利,不獨銀子,雖家中油醬之類,事事與之言更喜。承
渠厚情乃至於此,便簡 賢契可作書謝之。「不佞之事以來冬
為期,若仍寥落如故,至丙午春便杜門不出」。1一人童僕盡行
遣去,破補遮寒,尚可支十年,買一頭童齒豁之婢,資者漸少,

豈而惱有不足乎。 賢契不須過憂也。倘因□灌園之願得□,
此皆不足慮矣。
十一月十四夜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瑜生 頓首沖

1文中「不佞之事以來冬為期,若仍寥落如故,至丙午春便杜門不出」之「丙
午」為 1666年,意指水戶德川光圀招聘先生與否應於「來冬」即「 1665
年」冬會有結果。此乃先生於 1664年(清康熙 3年、日本寬文 4年)致安東
省菴之書簡。

卷一書簡 61

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五年)

一二四六

28.6×42.0

嘔血四十許日,一吐則盈盂盈枕,不勝潦倒。三日來,勢少衰
□□,目時時眩暈,不能堪也。繳還俸米之說,江戶曾有回示
否?有則速速寄聞,即欲如數繳還也。婢子已僱一人,年四十
五歲,僕人借之筑後屋長兵衛殿,承渠□□厚倩,逐日探問,
事事周全,感極感極。小僮借之江口氏,不佞愈趨□□而日費
較前多三分之一,尚恐□於此數,不能減也。此坐致困斃耳。
「江戶之行,事頗漸似」,1不佞日圖灌園之事亦頗稍有萌芽,
當極力為之。〈訓蒙集跋〉少為改定即時寄去,但失記其人,
故無可查,何至今未到也?如果無可查,可再錄稿寄來。鄭儆
老寄送禮物四包,有來帖,內墨貳笏,重參拾貳錢伍分,連包
希炤收。儆老行期尚早, 賢契雖秋間來亦可晤,諸不盡。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五月廿五日燈下 之瑜 頓首
字號取風急天高,鄭儆老書送來十許日矣。□望有便人,故轉
前躭迓耳。

1據文中「江戶之行事頗漸似」,知此書之發當在先生受聘水戶德川光圀之
前不久,即 1665年(清康熙 4年、日本寬文 5年)5月 25日。

6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七、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五年)

一二○三~六

28.5×53.5

別時 賢契甚病,不勝憂,憶及今兩月半未有一字慰我,
懸懸念切。前時 賢契言寄書極便,今乃不便如此邪?在江戶
猶如此,本月間,往水戶則一紙之書貴於萬金矣。素何何仁右
衛門所寄書二十外,應到柳川,曾入覽否?上公之禮日隆,
「去年來崎小宅兄亦執弟子之禮,事事周旋」。1此間有人見友
元者,姓野名節,日在史館供職,休沐之日,輒便相過劇談,
此兄光景,大似真意。春齋令郎春信已相晤,其弟春常亦在史
館,無暇。前已有書來,約二十九日來相見,春齋亦欲來,因
病初愈,未果。他有來見者,不佞屢以疾辭之。石州守以友元
為介而見之,一見便乞文,大似可笑。前二十日間有便,又以
十九日眩暈大作,故不能書,今特附數字,希即寄一書慰我。

江戶房屋完工便須前往,以後寄書殊不便也。不盡速速。

八月二十六日酉時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1德川光圀遣其儒臣小宅生順赴長崎訪聘先生在 1664年(清康熙 3年、日本

寬文 4年),據文中「去年來崎小宅兄亦執弟子之禮,事事周旋」語,知

此乃先生於翌年,即 1665年抵江戶講學後致安東省菴之書簡。

卷一書簡 63

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六九年)

一二四五

28.4×74.6

去秋自三省歸後,得一書。嗣後杳然不聞音信,不佞亦以心事
抑鬱,懶於作書,竟不知尊公遂抱沈疴。百方治療者,人子
之心,老衰日甚者,人生之理。不佞亦以此欲得 賢契一晤而
難以啟齒者,介介獨為是耳。但今衰頹多病,諒無久存之
理,目下復踵前年病勢,鄙意不復醫治,特為
上公懇誠無限,勉強服藥耳。「今以年滿七十,告老西歸而上
公不允」。1前者有人過此,語及憑在先生怎樣說,如何得肯放
先生去。此友乃 上公親信者,言不妄發,果如其言,自非 賢
契一來探訪,終生無再見之期矣。近來
世子日漸相親,意言懇到,告老啟一通送覽。櫻井生既責書來,
如何不一來見我,來書初七日甫到,昨遣人問其寓所,無知者,
諒數日內必來。賢契謂用學於心術,不肯不從,為學不於心
術,將在口耳耶。又云:「頗學舊學之失。」賢契舊學亦無
所失也,但不當拘泥執著爾。學者之道如治裘,遴其粹然者而
取之,故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故曰:「擇其善者而從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若曰:「我某氏學某氏學。」此欺人

1 1669年(清康熙 8年、日本寬文 9年)先生年七十,萌告老歸鄉之念,德川

光圀乃慰留之。據文中「今以年滿七十、告老西歸而上公不允」,知此乃

先生於是年致安東省菴之書簡。

6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盜名而巧取世資者也。何足傚哉。陽明先生為不佞比隣,向曰:
「所言終不肯少有阿私。」賢契猶能記憶否?至於更為朱、
陸兩可之見,則大非也。世間道理惟有可、不可二者,無
兩可者也。兩是者,漢廷之畏勢者也;調停者,宋室之基
禍者也。政勢猶然,況於道理乎!惟詳擇之。五十川剛伯
言濟濟,都中人士,為 加賀公儒生,來學於不佞,久慕
賢契,欲通一書,困無便,遲遲今附去書一封,白夏布壹
疋,惟 炤收。不盡。

令郎何如?今已能言矣!足解渠父之懷否?仲夏十日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外又貳幅之瑜頓首

卷一書簡 65

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一六七七年)

一二○四

27.4×135.0

初別時,賢契謂不佞曰:「弟子之事師,如子事父,未有
子事父而望父之報者。今後老師必勿以金帛賜門生。」守約又
謂:「書札可以常通,請勿過慮,善矣。」於今十有三年,書
札之通者有幾, 1乙卯年久病初起,四宮氏相招,堅辭,至於
五六,最後再三相強。四月十四日赴酌歸來,次日即病,後稍
愈,強扶作澄一一書,閣筆即病,三四人扶掖,方能轉身展足。
去夏但作顧長卿一書,托陳氏弔祭及呂蘇吾事數行爾,此間惟
七兵衛一人可托,其餘十九浮沈,無可對證,而七兵衛行期必
在五月六月,此時病或不起,一年遂無相托之人矣。兩年不得
賢契書,尊公逾八之年,時縈胸臆,屢諗氣體康泰,少慰懷□。
賢契近況舉家安和,寂然無聞,與初言大相違戾矣! 賢契之
於不佞,不佞生於越貫三吳,賢契生長日本,地之相去遠也,
國俗不相同也,言語衣服不相通也。非有葭莩之親,僑札之分,
豈獨處北海、處南海而已哉?豈獨秦人、越人而已哉?但以不
佞堅確一賦,遂結相知,萬里音容通於夢寐,此賢契忠愛性
生,禮義天植也。比及相見□中,分微祿以其半贍不佞,而一

1先生應水戶德川光圀之聘在 1665年(清康熙 4年、日本寬文 5年)7月、據
文中「初別時……於今十有三年,書札之通者有幾」語,知此乃先生抵江
戶講學後第 13年,即 1677年(清康熙 16年、日本延寶 5年)致安東省菴之
書簡。時先生 78歲。

6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年之中再至省問,所費不貲,土宜時物饋遺無虛月,是苜蓿先
生之俸盡於此已,而賢契敝衣糲飯,樂在其中,家徒一釜,
往往生塵,此情此德□□之所無,而中華之所未見也。富家大
室之所難能,公侯卿相之所難能,親知骨肉之所難能,而 賢
契慨然而行之,不惜其他,是如何曠達也。當其時,親戚故舊,
豈無阻撓之者,豈無嘲笑之者,而 賢契奮焉不顧,是如何勇
決也。蓋以我為能賢,以為道在是也。豈有有道之人,而忘人
之德者乎! 賢契而忘之者可也,不佞而忘之,尚得謂之人
乎。大凡賢者處世,既當量己又當量人,賢契自居高潔,則
不佞處於不肖矣。不幾與初心相紕繆乎!況非所謂高□□禮節
往來雅俗之所同,不腆侑緘,人情之所有,非以為報也。而賢
契必欲捐之,其謂之何。所引原思辭祿,魯男子閉戶,此謂引
喻失義者也。伯夷、柳下惠誠賢矣,孟子□不屑為之,況原思
乃聖門之荑稗,而魯男子僅鐵中之錚錚,而 賢契乃足願慕之
乎!彼時不有顏曾思之可願,而名公鉅卿身立綱常者乎。坐懷
不亂,不佞怕疑是周秦間鯫生小儒好事者為之,欲以譽展
季而適以污蔑之。又□有□魯男子乎,閉戶則閉戶矣。有何嘉
言懿行足垂世教,膾灸人口乎!雖不佞無似,道不得行,而賢
契稟邁種之志氣,具剛毅之骨力,自足表之於人世,政當取最
上者為之標的,直趨乎聖賢之域,使後之賢人君子歡欣悅慕,
競勸於禹善,奈之何自小之於荑稗,而區區以一施不望報終其
局也?聞之 宰相上公之言及元侯、邦伯謂是五百年、千年來
所未有之人,言辭鄭重,雖慚獎借之過隆,然亦足以顯賢契

卷一書簡
67

知人之哲,倘中原有復然之勢,不佞得「返」 2故國,自不泯
泯賢契之德,書之國史,自足輝煌簡冊,與金石同銘,而日
月同貫。奈之何襲里巷竪儒之見,戞戞以明高乎!往年宰相
上公親調鼎鼐以賜美饌,一康侯贈以珍禽,又一儒醫惠以佳
殽,一時三者並至,乃他人之所喜,不佞對之黯然神傷,不能
下筯。門人再三詰問,不佞但含糊應之。晦明風雨,無日不思;
冗劇燕間,,無時不思;思之不得,將如之何?豈料地北天南,
遼濶遂如斯乎!豈料匆匆一別,終身不復相見乎!書札常通,
徒虛語耳。不佞非中原廓清,必不得「歸」。3若得 賢契千里
相思,袪從前鄙俗之小見,慨然命駕□惠臨,無晝無夜,聯床
話舊,則十三年之鬱積,可以頓舒。不然則中行穆子之目必不
可得瞑而含,終不可入范巨伯之柩,豈有及也。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季夏十有七日友生朱之瑜 (印)

2「返」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3「歸」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6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四

29.4×34.2

六日書,初九日午後到,那時通事相招,不得不赴,客眾
而情殷,且不佞居首席,不得不醉,歸來夜分矣。來人又早還,
乘醉汎筆改削,恐欠詳慎,尚祈斟酌。「野趣」之名不佳,見
於評「議」, 1□於其君而榜其居曰「野趣」,又使其君親見
之,非所以事君也。故改曰「後樂」,取范文正公「後天下
之樂而樂」之意,與文意相合,將「田家樂」三字說得渾成光
大,賢契以為何如。欲寫一額寄來,宜致則致之,不必致之
則存之,惟裁酌其當,但恐來人行甚促不及耳。《杜詩》貳本,
前在畏三處,故先并寄附在潁川完翁外,又《全詩》拾陸本,
二項共壹拾捌「本」, 2「希」 3炤收。

貴邦新君至,每事惟詳慎,信乎其君,信乎其友,此賢契行
之有餘裕者,然不佞猶□此惓惓焉。不佞剛直少委婉之氣,所
重尤在於此,來書「盡力為之」四字,當以前書斟酌,不可竟
行直遂也,至囑至囑。文不必更作,原稿附回,乞炤入。畏三、
如琢書已送去,畏三他出未親付。諸再悉。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十二月初十日辰刻瑜生頓首復

1「議」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2「本」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3「希」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卷一書簡 69

十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

29.0×94.0

喜兵衛日在醉鄉,其妻日與三閙,十八午後喜兵衛悍然而
往,是晚呼其親戚十六左衛門不至,又無一人可遣,不佞不得
已,自至其家,云喜兵衛已去,□□□彼回來,但其妻獨在我
家,不便,可即叫他來領其妻回去。十九□□□□□□□□□
傳喚此僕回。不佞云前者已去,猶逐晚歸宿,未及半月,昨日
復去,昨晚并不歸。我不敢用他,并其妻亦遣去。有我亦無□
□□□□□云,我令人□□他回來,乞仍舊收用。不佞答云且
□□□□□□□□十六左衛門回話何如。是日午,十六左衛門
至寓,不佞決□□□□□□□□妻領回。十六左衛門云喜兵衛
去釣漁,明日尋看叫他□□□□□□□□□□左衛門推托做工
辛苦,明晚當來。二十日,江口氏謂在家□□□□□□□□□
自處,叫李八及來做通事,不佞深慮不美,然□□□得一所,
只得聽之。又恐僕婦知覺,不佞不與江口氏同行,約在完翁家
相會,遂生許多事端,是日欲立逼之去,此日不佞遣小童喚十
六左衛門、久左衛門四次,不至,喜兵衛又釣漁未回,不佞能
將此婢委之溝壑乎!至次日,其夫方來領去。火災之時,僕婦
有大功於我,未曾嘗其功,何得以盜賊之道施之,吾不識諸人
何於宣囂至此。廿三日喜兵衛之母復再三哀懇,鐵街疑其偷
盜,逐出不准住,磨屋町復不可往,進退無門,乞將其婦,仍

7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舊」
1收用,令長子久左衛門作保,當令喜兵衛自來
告罪,以後再不敢如此。所謂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不佞
云先者喜兵衛□□不美,此事我不便專主,當去與伊右衛門樣
商議;僕婦云木頭之人,何必要與伊右衛門樣說?不佞謂此言
甚無禮,汝夫好去好商量,便不必說,汝夫作閙,狠狠而去,
如何不與房主說?不佞令大村町喜兵衛托十六左衛門即叫僕
婦速去,大村町喜兵衛遇江口氏,江口氏便謂我不通,不知我
何故不通也?少刻,江口氏便在彼發話,不佞過其家,江口氏
與如琢必欲遣之。僕婦以無顏,俟稍晚而行,立逼使去,亦已
□□□十六左衛門夫婦逐出。不佞受許多苦楚,完翁父子及如
琢每見止道得「沒有人」三字。今者遣人,諸兄及竭力幫襯,
絕不為不佞一慮前後,云欲為不佞省費,如此則轉展煩費而徒
受苦境。今即遣之,已七日無人炊煮,再過數日,小童亦必逃
去,孑然一身,方大快人意。進退一婢僕,亦甚等閑事,乃無
故作此大顯目,可笑可笑!江口氏亦道其一往之性,在人籠絡
之中而不自知,初云炊婦易得,且欲揀選,今七日未有一人,
且看後來如何了落。三月間
賢契別去之次日,不佞即賃有房屋,江口氏不准去,如此赤面
發話,今日之言大不許矣,不佞但付之一笑耳。□□□□□□
□□□□黑川公到後□□□□□□□□□五六十金,賢士何
處,彼因不能□□□□□□□□□□頃聞其言大奇,無復人
理,決不必與之談□□□□□□□□真,故將此書相聞

賢契遲月許□當與□□□□□□□□幅,吾書及久敬字壹幅,

1「舊」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卷一書簡
71

十五日付江口氏,至今未寄,今日定當同致也。外蠟燭□□奉
續膏火之需,希 炤入。八月廿七日

屏貳封共九幅□□紙五幅
副啟□□□□□雖三人,其費□過之,此言後日始□□有客
至,大為不便,其費必數倍於此。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友生朱之瑜 頓首拜

7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十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七

28.6×12.0

白米貳拾陸包零貳斗,炤數收。明船銀玖錢壹分已付去。
舊年亦如此,每包參分五厘等,比庫中多加伍厘,亦理所宜然。
但勿為此輩所混冒可也。穀銀先借與人令兄拾兩後,如琢取來
參佰柒拾陸錢,云是借新十郎庫中銀,至今未有來索者,想已
收明。俟稍暇往問與人令兄,明白另復。不佞恙,昨日與前日
二日少可,頭猶岑岑然,強步,目如雲霧中,然亦不似死兆也。
不得 賢契一來,又恐江戶無信息,擅自來此,後日為人所讒,
故不敢下筆耳。下筆十許葉,便火動嗽唔不止矣。此事理所當
然,更有無故為人作,如有讒言,賢契便涉抗違君命,不可
不可。適江戶有《韓文全集》壹部,索句讀,正月間,紅毛通
事□□通事索之甚緊,奈□心不能乎。若使得至柳川□至於
此,可歎可歎。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十一月廿七日 瑜生 頓首沖

卷一書簡 73

十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一○

27.0×94.4

「乙巳夏」 1將別之際,賢契謂弟子之事師,猶子事「父」
2□,寧有子事父而望父之報者,老師他日幸勿以金錢賜門生。
不佞此時不然其說而不言,前者些微禮□乃所以為 尊公壽,
非所以為報也。以遠道不便寄他物,又未知 尊公誕日的係何
年何月日,不得為壽文稱慶,不得已以薄物為壽,非人子之所
得辭也。賢契云:「子不望父報」,寧有父賜子而子卻之之理。
即使 尊公年老固執, 賢契□□委曲開道,如何任其卻回。
尊公八旬高壽,而不佞又有通家至誼,世間何得有無一物祝壽
者? 賢契受之,置酒以壽,廣有宗黨親戚僚友,豈非父子師
弟之美乎!先時有非議 賢契者,閑之亦自愧赧,何乃踽踽涼
涼之至於此耶!先賢云:「既不能以禮自處,又不能以禮處人
□□。」賢契期思之。賢契以不望報為賢,以疏遠不佞為高,
竟不思事體不同量,此特匹夫小諒,有識之士豈有不非而笑之
者。不佞清不絕俗,賀牧之下猶群敘而譏議「之」。3或問何笑,
乃云:「笑某人清節」其人叱之曰:「汝輩□犬吠堯□」賢契

1「乙巳夏」係指 1665年(清康熙 4年、日本寬文 5年) 6月先生應水戶德川光

圀之聘,由長崎赴江戶與安東省菴告別之事。

2「父」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3「之」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7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學聖賢之大道,不圖日進於高明,今乃孑孑焉。執□節以自名
於世,非所望於賢契也。況又有戾於禮,始「之」 4以希世之
曠達,而終之以匹夫之小諒,亦甚不倫矣!外奉□二重四疋,
以二疋製
尊公二衣奉之,二疋寄 賢契作二衣。越前綿四把作絮。此物
托人所置,示之識者云不甚佳。又加賀藏絹一疋為令郎做小衣
兩三種,不知肥瘦長短,均不製就送來,希炤入。幸勿再為此
絕俗之事也,不盡。來人行促不能詳悉。外又釋奠圖一幅,乃
服部生所寄者,儀注一冊,俟後便寄來。仲夏二十一日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友生朱之瑜頓首

十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一三

23.0×13.0

連日淫雨為恙,體中復不□,來友明早□□匆匆,聞問而已。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友生朱之瑜頓首

4 「之」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卷一書簡 75

十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五封)

一二一六~一二二○

(首欠)必為掀翻矣。小人之用計也,力彊毅而神周密,機急微
而致深遠。可愚者惡之,可淑者激之。諸人俱墮其雲霧,不知
不覺為其所惑亂驅使,陣勢布成之後,彼反逍遙,從臺上遠觀,
甚少誤也。渠之所以來,不佞事事先覺,如禦一勁敵,猶尚為
其所周章而致困,況其他乎。總來,賢契以聖人視不佞,但
恨不佞生質愚下,非聖人之姿,不足以副 賢契之望。至於身
之所為,大賢以下之事,所必不為,賢契毋於此競競也。若
一有不肖之事,則賢契竟無面目見人,諒不佞肯為之乎。至
於悠悠之「時」, 1不佞委曲以求免,亦不為也。但須明作一書
以致鼠輩,云朱老師名,若以文致而敗,我亦深知其由,別無
第二語,我定當與之決絕真偽,事不顯然明白必不肯已,萬勿
過於用心也。彼藉口為我省,今暫雇一倭子,事事不能為,而
食米則過於平日,用錢則過於平日,又須數金之費。彼一開口
便戲弄我數月之費,而又必居美名,人人知之,人人唾罵,而
彼揚揚得意,有靦面目,而為□為□乃至於此。不佞望七人,
又有劇病,必資飲食為養,疾痛病癢亦藉人力。若欲以形迹引
嫌,踽踽涼涼以明潔,不佞不能也,亦不為也。比來中夜嗽喘,
自首至足汗流如雨,奄奄氣息欲絕,並無一人問一語,甚可傷
也。而不佞又須事事求悅於人,是以性命媚人也。以他人之性

1「時」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7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命媚人,君子百世之後,猶尚切齒,況以父母所生、上天所與
之性命媚人乎!事之不得,無可如何。徼倖得之復欲捨之,而
就費心、費力、費物之所,吾不知其果何心也?米之遲速,當
聽大體,豈獨賢契一人所能汲之?但既至,則須速裝入崎,
乘此高價市之,以完兩年宿負,使此心安閑耳。未至,萬勿更
促之,目下但得米貳包,大豆一包,於江口氏便船先寄足矣。
移居之事不佞以來月風寒,海口衝風,僝軀必不能勝,故急急
也。此外二事不便,不得已而為之,若好為動作,毋論不佞手
無一文,即使力能為之,朝東暮西,必為人情所大不便。今承
諭談 鎮公到而後圖之。若貴州新主未知到任何時,夫至十月
終,則仲冬風烈浪號,燈不能張,衣不能禦,如何?若欲塗壁
以禦風,動輒便須六、七金,必非力所能堪。況來正便須拆毀,
為之甚無理也。如琢謂賢契來書云:「即不能來柳川,亦須
於庫中居」,似與不佞書稍異,賢契未知庫中之不可居也。
三面造屋僦人,其中所餘無幾,不能作四項居址,若欲不佞就
市廛中擇取二、三間,亦何苦而至此。若為奉告貴國主地,
今不佞居此庫中,人盡知之,婉轉亦人有辭,不煩周折也。且
告於 貴國主而迎不佞者為尊我乎!為憐我乎!況尊我雖崎
有華堂廣廈,亦必迎之。若憐我無所棲止而然,則不佞無足為
世資,入 貴州亦不重也。□□如此情 賢契詳慮之。來書以
奚自未然□勇,必不能至此,真足追踪顏子。至□來年自食赤
米,則必不可。賢契所食米不過四、五俵,計其所省,止於米
一包耳。其價不過貳兩。使踰七老親見之,日夕不寧,必減膳

卷一書簡
77

以佐賢契之不「足」 2份, 尊公有高見必無他言,若或見
不及此理,賢契以半俸養無益之人,自致困苦,則又辱及於
不佞,賢契特未之深思耳。萬勿為此,此事必不能為,所省
亦無幾也。深衣幅巾,若得唐布為之,所費不過百目;以紅毛
布為之,亦止於十貳、三金;惟緇布冠及白履,時亦不能為之,
須以意創耳。蠟燭既致 貴國主則不必煩人別製,欲將現存者
數枝續篝燈,伍郎兵衛以無匣不便携,竢後有便人寄□此間姓
□□□使必不可遣來,此反致不佞不□,萬萬。慰 清田安右
衛門稿本欲□,前云數日後携文至柳川須
賢契,故不前來。不佞每讀書,輒以□體之,或不甚愧於前賢。
惟「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二語甚為有愧。前幅絮絮叨叨,皆
為居食二字累也。至於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又輒援以
自能目下比古人,較之柳下惠或者若有微長,而賢契當屬魯
男子之流,學間所爭,在於安勉之間。賢契以為然否?彼佛
有「入水不濡,入火不熱」二語,彼能言而不能行,不佞能行
而不自言,恥於污人而潔己也。意欲於來正作一文,以宗其意,
致之賢契,不語,遂至紛紛,終當作之也。事端所由,尚未
得詳。總來不佞事事以心,他人則事事以術耳。餘再悉。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友生朱之瑜頓首拜

2「足」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7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十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一

27.8×16.0

彼人初時,意欲收我為渠護法□彌。彼見唐人,盡不齒之,
不得已而然。雖不能量不佞深淺,猶信口稱揚,今見我事事高
邁,又見我不肯住其家,又見上臺禮貌隆重,大拂「其」 1
意,深懷「忌」 2嫉,又千方百計必欲毀之而後已。昔年索我
履歷,舊年逼我作文,皆其意也。但「謀」 3慮深遠,人不能
見耳。年來處處道吾之短,不一而足。特不佞無可道,有識者
更鄙之嘆之。
賢契故須直一書,明明白白,抉破其奸。敗名之下,尚須加我
之罪無所迯,我亦無顏自立於人世。又加「禮之事師,竭誠至
死」云云,彼方知儆,不為造作語言,群小亦稍知利害,不將
天下事視為兒戲。今日直以兒戲視人,必須如此戒諭之。
賢契萬勿躊躇縮肭為幸,若不戒諭,必致於此,亦非所以愛之
也。至囑至囑。

九月廿七日

致書萬勿用婉辭,用婉辭則日後不可悔也。萬萬 瑜又言

1「其」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2「忌」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3「謀」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卷一書簡 79

十七、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二

14.4×41.4

書之長者,其式如此,裁去其尾而接之,「非」 1體也。若
止於貳幅叁幅,則粘連首尾而不如晤書。裁割中以圖書鈐之,
副啟之二開者曰八行,三叩、四叩、六叩俱有。若有五叩者,
便謂之廢紙,致不佞不妨,在他人則為不敬矣。舉賢勵不能,
賞功罰有罪,不佞自成童,矢志以迄於今,使得為朝廷用,便
當率是而行。即退而居鄉居家,無不由此。今一旦臨小小利害,
遽違其素而然,狥無知無識之人,亦謂失其本心矣。失其本心,
何以□謂之人,豈不知違眾則是非頓起,然較之不得為人則有
間矣。每覽前代之事,是非倒置,功罪雜揉,眥裂髮竪,豈肯
自身為之哉?至於無根之議,彼俱自知其必無,特為後日慮
耳。吾豈為此輩所惑哉?特做此以恐嚇不佞,吾豈為此輩所恐
哉?無端小事輒「復」 2紛然雜擾,步步不出所料,彼亦何苦
用心至此?
賢契愛我特甚,故以是□之,不能多及也。守元令徒來索字,
禮當由賢契乃從畏三來持□□,竢回音始作也。賢契於不佞
本無纖毫疑問,誠不必屑屑以明之,然今玄黃朱紫過甚,惟不
佞能以定力播之,賢契能不為之掀翻否?在他人則萬萬… (尾欠)

1「非」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2「復」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8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十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五

48.0×16.0

去年除夕書及今年三月廿八日書,托京中佐藤久兵衛寄
來,外黃金大判一枚為
令尊翁壽,未知曾寄到否?不佞多病,自去臘以來,每日不快,

賢契寢食不忘,未知何時乃是晤期。令郎如何?
賢契前有少恙,今何「以」 1外曝,布貳疋寄上,祈 炤收。
此間所有少物皆粗重,無人肯寄,欲專差一人奉候,又無人可
遣,怏怏殊甚。來不佞處奉工者俱遊棍,托以少物即長逝矣。
近日事甚冗,病日深,日夕皆在夢魘之中,不能多及,惟
心炤不宣。

四宮氏踪跡詭秘,語言虛巧,內欺其兄,外欺其師,吾不
知其所作何事?前者作書與其兄,渠同黨盡沒口授之意,吾無
如之何矣!好言相勸,反以為怒,吾將如之何?

仲夏二十有一日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友生朱之瑜 (印)頓首拜

1「以」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卷一書簡 81

十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六

16.0×24.0

如晤!

謝帖致謝三彌樣,祈轉致之。不佞名帖無書教字之禮,因在異
國,權宜之耳。聞
三彌公年高德劭,初未識荊,不便遽作他稱。前日如琢寄字問
題畫者,曾到否?
《左傳》全部奉 璧,希
炤存

後八月二日燈下

省菴賢契左右 友生朱之瑜頓首

8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二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七

14.8×41.0

賤恙一二日稍可,不足為慮。緣三四日來稍涼,體中不煩
惡。近年每至夏秋輒病者,多因屋宇低隘,不見□所致,非
別病也。廿六日風雨大作,草廬幸不傾覆,皆賴江口氏處
有三四人竭力幫襯支撐,江口氏亦甚費力費心。幸是晚風
轉,海潮不淹沒,數日間尚得寧居,不然又多一番周折也。
他處房屋為風所損者多,柳川田禾不致損壞否?衰衣已做
成。即欲寄上。因禮不預凶事,未曾說明,恐 賢契發封
不密,恐
尊公知之有不悅之意,故先說明而後寄來。此匠亦知做深
衣幅巾,其材已備而舟行甚促,不能及,此衣四日方能成
就。又幅巾大帶急忙不能成,俟其舟至為之。餘再悉。
令儀因其人不能帶,望再寄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友生朱之瑜 頓首拜

七月三十日

卷一書簡 83

二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八

14.4×37.0

(首欠)事津助能期於必不受,三日□與清田氏言,貼之者
以不足而貼之也。今既已足,更不復煩津貼,俟其至,當就
鎮公面辭之,此事不須
賢契過慮也。奉來蠟燭壹斤、大燭陸枝、小燭陸枝、外銀壹百
柒拾錢。壹百肆拾錢歸 賢契,叁拾錢與又右衛門。又右衛門
工銀壹拾叁錢叁分,以壹拾陸錢柒分賞之,彼壞我物四五十
錢,不佞不親見者尚有數十錢,無可賞也,此外更不必多與。
又寄還 久敬令徒銀拾壹錢叁分,前買木棉及染錢,遲遲為
罪,幸致三兩茶既見惠,不便奉銀。席與嘉穌魚無有,又有銀
壹枚,重叁拾捌錢八分,煩買木棉陸端,速速寄來為妙,遲則
染舖不收也。希一一炤入。

十月廿八日
外久敬書一封,幸簡致之。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瑜生頓首

8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二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二九

14.4×38.0

筑後屋長兵衛殿廿四日回,附來書及三禮四封俱收到。不
佞所附今村兄飛脚書及《注血餘滴》何廿三日戌時尚未到?大
約海口阻風也。其書曾覽否?初七日,三郎兵衛至寓有所言,
急速而不辨,不佞認為初七日完翁或畏三遣來致意之辭耳。因
有故未曾細問之,昨早完翁來飲,不佞即刻扶病答拜。見其束
裝,不佞反咎其不索書,渠亦不能,此不佞之過也。連日胃口
作惡,時欲嘔吐。飲茶極多,竟不知何處消去。頭岑岑不快,
酷暑難堪,食訖便作□
貴國儲君將至,未知約於何日到州?

黑川公亦未知何日方到,前答久留米明石源助書稿奉
覽。更有二書,因小恙不能緣寄也。《文公家禮》雖日本版,
頗備前時者。餘再悉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瑜生頓首

卷一書簡 85

二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二

14.8×21.2

(首欠)十六日起字號書定已入覽,長崎米愈貴。前
諭左兵衛盡數載來極妙,但目下有便,於數日內得先寄一貳包
更妙,又省一番周折也。來人行促,不及盡。

九月廿四日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瑜生 頓首
如無便,江口氏差權七在貴國,問之為妥。

8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二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三

16.4×43.0

三月間,有書一封及真紫粗絹壹疋,託筑後屋長兵衛兄轉
寄,曾收到否?近來未安否?音問□奈何!今三省以父病歸養
便寄數字,外寄
清田安右衛門兄書一封,真紫常絹壹疋,惟
賢契以□□日本字註解而與之。又
潁川入德兄書一封,真紫常絹壹疋。南京廟 1澄一和尚書
壹封。
何二官書一封,仁右又門令尊號毓楚。
何仁又衛門書一封。以上各書俱有要緊事,一到即祈專差
一人送去為望。冗甚草草,統俟再悉。 仲夏二日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 之瑜 頓首

1此指興福寺。

卷一書簡 87

二五、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四

14.4×43.0

前作右衛門書,應已入覽。袋町房屋甚窄,今日已議□□
州廟近側新居一所,屋稍寬,價比此稍廉,大約料理裝拆,月
內二十日遽可移居也。今番
賢契來崎,恐黑川公必欲一見。在江戶時,極道 賢契高義,
豈有來此不欲見之理,且此 公甚留意於此。賢契恐須面稟
貴州新君,為之地步為妙,萬萬。聞今月廿七啟行,果否?《學
蔀通辨》有餘則早寄一部為望。大豆托久敬令兄未到,問之其
家亦不知,渠令兄往京未回也。俟其歸,必有下落。僕婦近狀
大奇,與舊年絕不相同,惟其夫則絲毫不異於舊,明日當與之
言,如此甚難用也。然終無佳者,又復躊躇,皆受完翁之惠,
幾刻不緩,前買婢亦不成。

二月初四日燈下匆匆附聞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瑜生頓首

8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二六、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三六

14.6×67.5

(首欠)而以師至矣。且情意相□,語言便習,何以舍之而
未學「之」, 1我答曰:「家世住崎,中衰往柳「川」, 2柳川又
復難住,仍欲回長崎,則柳川不便,是以奉懇,非□師而有他
圖也。」萬望勿怪,況是吾師薦達,情事可知。不佞復閱來書

賢契多方為我謀,故遣來調理不佞耳。感極感極。賢契謂之
可□而有不可教之理。已於初三日之吉,拜禮已定矣。從此可
托,可以禦盜,受惠不淺,家賊難防,聽其瓜分,必至出醜。
若與之講理,必不可講理。而彼之恨毒惡言,無所不至,今如
此極妙矣! 賢契親受此害,目下親受此益,自不比泛常小事
也。聞 賢契家計漸足,今令寵大能理家,而
賢契又切切來望悅我,甚喜。若 賢契早為之,兩年不受如此
周折。不佞非追於既往,但欲賢契惜之於將來耳。時下已曾
望喜否?有則速使聞之。不佞今年恙甚難調,日夕傷甚,弱不
可支,無時無刻不在雲霧之中,惟有飲食不減耳。至欲服藥則
無能醫之乎!徒費精神也。《恥言錄》任 賢契意并之作序,
自然之理。若曰往江戶□□改削,慮之過矣,慧星凶吉隨之,

1「之」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2「川」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卷一書簡
89

天意高遠,非遠人所宜言也。賢契亦不必及此。穀價恐如此,
便不須另問。三省穎悟亦中人耳,喜其氣質溫雅,已及一月未
望一見,其跳躍頑梗之意「亦」 3少能解事,倘循此不變,將
來可有成,以其初雖父母目下待□也。餘再佈 臘月三


省菴賢契知己瑜生

3「亦」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9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二七、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四九

28.6×30.6

客至問詢,昨暮又得手書,知令妹尊恙痊可,甚喜。此不
獨賢契篤於兄弟之情,尊公踰七之年,子女疾不時瘳,必多
憂念。今既愈,是 賢契無限之樂也。賀賀。弟屋不蔽風雨,
且慮炎蒸,則長崎一鎮皆然。不佞之慮□□中等,上者不及,
下者過之,豈惟一人。賢契相愛之深,故至於此,不佞處之
怡然,曾無少慮。今居此不久,突然移徙,殊不雅觀,且亦於
江口氏名不美,故慎之耳。前亦與敝鄉親及家下人「酌」 1之
矣。又右衛門愚而詐,此是笑之之語,不佞初不以此為嫌,所
以不遣者,亦是 賢契仁者不忍之心。今承屢諭,渠意亦似欲
歸,故遣之使歸。外僅與錢貳「分」, 2又其工價惟賢契酌定
之,少賜些許亦可。今將兩月矣,序稿稍改數字附上 守元。
《四書》一部六本奉璧。守元不及致書,希他致。前銀短少,
此是偶誤,何必復補,已領到。外附新茶壹觔,宜興時方壺「壹」
3把,引意為 (尾欠)

1「酌」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2「分」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3「壹」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卷一書簡 91

二八、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五六

27.4×24.8

(首欠)並將貴恙何如,詳細寄我,外來往書稿三篇附覽。
移居之後,或有可閑。然初到,往迎必不能已也。
尊公不另書,藉 賢契詳悉奉聞,並為致謝。久留米陸田又右
衛門父子及四宮勘右衛門,極承其高情厚禮,冗極不及致書奉
「候」, 1幸為我致言「謝」 2聲。不盡。

七月廿九日漏下二鼓陸田氏節節差人及其子遠接,街
道令百姓掃除,此意甚慇懃,感謝感謝。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瑜生頓首

1「候」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2「謝」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9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二九、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三

28.8×15.0

(首欠)不悅,是父子各有其□也。今□□□□□若能上順
親心,翻然負笈,則何古人不可及哉?特慮問安床幃,外纉舊
遊,出悅紛華,卜子不老,為可惜耳!為可惜耳!

高木景元字本擬今日寫上,適今日祈寒,硯冰,又復有筑後書
生貝原玄旦來此,旋又居停以酒盪寒,轉瞬至暮,又復不及,
信一二日後寫寄。前翻書中有「壽庵」二字,下有二字,字面
又下有「興吉二物」字,日久竟致達,亦恐是 賢契為他人乞
額者,但不似賢契之筆。如果乞作,速示「知」,1即為補上。
萬勿(尾欠)

三十、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四

30.8×26.6

正月二十日亥刻□□□□□□中字號,甲辰年第一書字號
未察,內書、帖、記、跋共四紙,外《學蔀通辨》 1貳部寄完
翁飛脚,又書壹幅 (尾欠)

1「知」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1「通辨」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卷一書簡 93

三一、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五

30.0×44.0

貴邦
新君到任
賢契自然煩務,然
群公畢集,來住之事,當以前書之意商量妥當而行。萬勿以惓
惓不佞而致有錯誤,至囑。不佞在此日夕為無益之事所紛擾,
一刻不得寧居。室淺隘,有客至必須接之,無可他辭,不能應
人之役,反招尤積愆,豈不深□□□□便必已入
覽。但恐於事諸有「未」
1能如意,故須斟酌之耳。此外尚有
事且緊要□□□一時行促不能悉,俟後書詳盡。來住之事妥則
極□□□□□不佞當於明春別覓鄉居,如此紛擾,萬萬不能
也。□□□□□三竹字□□□□□氏,號比山子,
賢契知其人否?聞為
大將軍醫生,然儒生也。無書不讀,著書甚多,果然否?果則
賢契必聞之矣。其為人何如?希速速示之,匆匆不多及。

安東省菴賢契知己友生朱之瑜頓首拜

1「未」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9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三二、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一二六六

29.0×31.0

(首欠)賢契之於不佞,無一毫可以行跡者已,後□□□□
□□須作字促之。
逸公前得來書□□□不能作答,托不佞致聲。不佞承 賢契□
□□□□□□□□補短,至明年九月無有不足者,即目下米價
平,稍有缺欠亦自無多,此易為力,賢契萬勿以此為慮。前
者新十郎及逸公之諭,俱不敢行,今年轉展通移,俱屬新客。
而本月來月一概俱行,未知為累耳。倘米穀可糶,祈一慨賣之,
但留豆貳十俵為明年房稅及日用小菜之需。目下得八百錢,則
諸務方了,萬一米穀遲滯,尚須此間別圖,則又多一番利銀矣。

米穀得價速寄為望,今匆匆不及,稍暇當詳盡具。 復
十一月初八日
省菴賢契知己 友生朱之瑜頓首
《左傳》三本收到。

前者所言,僱工誠實,固是極好事,二奴欲逐之久矣。但如琢
言此人百貳十目□論不佞力所不能,即此間亦無此例,不敢為
他人開此大弊「矣」。1

1「矣」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

卷一書簡 95

三三、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1

一二六七

25.0×27.0

日本兵至大明,自然全勝,所謂義兵也。今日解百姓於倒
懸,《兵志》曰:「兵義者王」。數郡之後,望風歸附,不待盡
矣。以賢契料之,在 貴國平日議論,兵可得發否?
貴國王有此意否?有此意,方可與
上人商量。江戶之火,不足慮也。若是人火,發兵□□□□是
天火,□發兵亦可弭。

前日佳作中有借書一人,是何人?若
貴國王有此志,便可得商量,似不必以江戶之火為憂。日本雖
大,雖富強,不有中國,其名終不得垂,止行之日本而已。所
謂附青雲之士,則聲施後世。今日日本與中國,蓋萬年難遇之
會也。一發兵,則虜必殲,功必成。日本之名必與天壤同敝,
且載入中國之史矣。豈止自書其□□,如《乘》、《檮杌》而已
哉!

1此書先生確實書於何年未可考。惟其引《兵志》透露苦衷,尋安東省菴探

及柳川藩主是否有意發兵援助明朝,可見先生朝夕懸念者乃為反清復明之

夙志。

9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三四、朱舜水寄安東省菴書
《耆舊得聞》(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藏)

不佞鹵莽荒廢,留住日本,誠為賢契錯愛之過,豈能有絲
毫益於貴國。及諸公,卿大夫俱為大喜,或炫於傳聞之言耶。
云江戶已稔聞賢契半俸之說,諸大夫擊節歎羨,謂吾國乃有如
此好人。

三五、朱舜水寄陳(潁川)入德書(一六五八年)

一二三五

5.8×47.8

(首欠)別來一路平安,蒙德舍、興官之情。舟中又遇俊
夫,誠不覺遠行之艱。藍三官因鼎諭頗甚,聞無舟來,幸代言
致謝。貴相知安東省菴學識俱優,志氣奮發,健羨健羨。竢弟
明年夏到崎與之往復論難,必不虛其懇懇之誠也。「藩臺」 1遠
在浙省,弟即欲復來,因敲冬不便,大約明年夏晤語也。省菴
書并拙稿貳幅希耑致之。一時行促,欲寫數作寄之而不能,九
老爹、逸然師、澄一師俱不及另書,千萬叱名致意,萬勿以貴
冗遺忘。黑二官書一封,一到即乞付之,勿誤哉。
完翁陳老爹 臘月望日 2
弟之瑜頓首拜

1藩臺乃指鄭成功也。時成功有北伐南京之舉,先生曾提及其義舉。

2 1658年(清順治 15年、日本萬治元年 )先生於日本長崎首接安東省菴書簡,

因行期匆促,不及回函,乃致書陳入德轉告明夏 (1659年夏)復渡長崎相

見。此乃先生於 1658年臨行之際致陳入德之書簡。

卷一書簡 97

三六、朱舜水寄獨立 (戴曼公)書(一六六二年)

九十一

25.0×38.0

原稿并劉本奉璧,希炤存。
再啟
昨暮得手書,因病甚,將就枕,頭目眩暈,未得即答,為罪。
弟惟靖難時臣極多,惟程詞林□最為艱難,最有始終。今日革
除之際□極多,惟弟最為艱難,最為堅忍而尚競競於□□□□
□□事始定也。羞辱困苦,分所宜然,總不必論彼時。□□□
□□□頭陀誠權宜之計,於理無妨。蓋建文主為和尚也。今日
普天下俱剃頭,此事大不可草草。蓋數有相□,弟於祖宗祭祀
墳墓,曠絕十七年,罪不可擢髮數,但欲留此莖之髮,下見先
大夫於九原耳。前承面諭及之弟□晌不復,而和尚更端,弟亦
不究竟其辭,萬一念頭一錯,其所可慮者,翰教之所及,尚未
能什一也。尊札懇懇言之□,有他人以□詞相誑者,弟念慮及
此。所面達,云弟即時力言不可。別後坐談極久,和尚果何所
聞?相愛籌量之感,情戢無窮矣!「秋冬出關告歸」
1大是美
事,中國大叢林儘多,名勝不少
(尾欠)

1文中「秋冬出關告歸」係指獨立於 1662年(清康熙元年、日本寬文 2年)

秋冬之際,在長崎興福寺幻寄山房之閉關修行屆滿 3年而言。此乃先生為

婉拒獨立削髮為僧之建議,於是年所發之書簡。

9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三七、朱舜水寄化林 (黃檗明僧)書(一六六五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宗兄初夏一別遂欲往,時每念隆情,眷慕無已,「此去將
數千里,晤言未有期」, 1豈可懃然。然何可為嚴遵上令,星速
戒途,昨日於道中兩得傳報,更覺敦迫無已。不能入山一為握
手,不儘悵憫。法行索 長公家書,方知下血既久,面容清減,
雖精神滿腹乎。近亦甚為委頓,且內外皆須料理,鞭長恐亦不
及,宗兄不可不早為調理也。幸立翁在山,詳定妙方,一報霍
然矣。

1據「此去將數千里,晤言未有期」,知此乃先生於 1665年(清康熙 4年、日
本寬文 5年)應聘江戶臨行前致黃檗明僧化林之書簡。

卷一書簡 99

三八、朱舜水寄林道榮 (唐通事)書(一六六五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台兄東武初歸之夜,匆匆敘述,遂及此語。弟以其言濶大,
而日本素未有此舉,故亦在似戲非戲之間目之耳。今者乃少見
端緒,宰相上公待以賓禮,慰勞有加,「十八午進見,十九日
命儒官到寓相謝,云昨日有勞誠恐受熱,相公特令致意」, 1此
語最重,弟不敢當。其他慇懃相叠之情,可侯兄自能細述,無
煩楮墨矣,兄之所言或者久而及之,事未可知。鄙人踈懶成性,
但歸閉門教授,無哭無病足矣。非分之榮不敢羨也。連日來足
跡不出門,雖極緊要客亦不往拜,所致友元人見兄及林春信昆
季書已送去,久閣為歉。昨日友元兄到寓枉顧,秉燭而歸,渠
已編修國史,近在發刻,故日夕不暇。林兄尚未見也。弟沐嶋
田公厚愛,意思周摯,情辭款曲,永矢不忘於心,便時幸 台
兄詳細為我道達為感。二尊人必安好健飯,父母高年在望,人
生至樂。台兄詳領此福,以弟方之,真天濶懸絕矣。幸叱名
致意,冗極不及另書也。行時兩次枉顧垂念之深,并祈為我謝
之。所煩諸友諸事均希為我留取,如有到者必勿使散失為望,
若他友有湖筆薇墨廣葛,亦乞為我留下為感。

1據九州柳川古文書館藏之先生致安東省菴第一二四八號書簡中有「不佞於

七月十一日到東武,因冒暑致疾。十八日見水戶上公,禮貌甚優,上下俱

已申飭,肅然可觀。次日早即令儒生小宅兄到寓致謝」等語,此與文中「十

八午進見,十九日命儒官到寓相謝,云昨日有勞誠恐受熱,相公特令致意」

語相脗合,故知此乃先生於 1665年(清康熙 4年、寬文 5年) 7月 18日謁

見德川光圀之後致唐通事林道榮之書簡。

10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三九、朱舜水寄何可侯 (唐通事)書 1(一六六五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別去次日即雨,山路崎嶇,竟日如注,主從咸大勞頓已。
後晴明日少,台兄即欲速行,亦須十日始到京都,舟行又須候
風,未知何日到崎?嶋田公事事明悉,若使月內復命者,必無
遲滯之嫌,恭喜之後幸速寄一字相聞。往來遠涉,冒暑征行,
因未可一言盡也。弟於朔日午後造府,適上公急欲就國,改
初七之期於初三日,公私事務旁午,各官群集聽聽上下匆忙,
乃盡撥諸冗,相對談論。即兵左衛門亦進之於左邊,嬉笑慰勞,
薄暮始還長崎。源右衛門就見其事,喜樂不可勝言。黑川、保
田二公立刻聞知,喜不可盡。初三日就府相別,世子曰此弟子
及上公之二弟,就見於外朝,所問答之辭,少暇書奉。初六日
行次抑岡驛,復命儒官作書,以君命候問并致獵得之物,又命
裁工製衣,種種隆情不可盡述。其外群儒不知,相見一次之後
莫不傾心悅慕,執禮恭謙。弟特以 上公就國不欲外交,故多
方以辭之,而人情大概無所嫌疑,亦似無分彼此,後來或少有
頭緒耳。寓所大為修理,非旬日所能,竟未知何日移居也。尊
夫人彌月必得佳兒,隨行從者急行,一路俱安好否?幸速速。
不知為感所煩,諸事均乞留神,若有木履亦乞為弟覓一雙。

1唐通事何可侯曾於 1665年(清康熙 4年、日本寬文 5年) 6月,由長崎護送
先生至江戶,此乃先生念其是否安返長崎,而發自江戶之書簡。

卷一書簡 101

四十、朱舜水寄何毓楚 (高材)1書(一六六五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弟臨行多病,愈見張皇,事事俱煩清思,悉意周旋,無限
深情,莫可言喻。老親台特以垂愛真切,事同一體,故揣摹無
不奇中,而長公又能曲體雅懷,途中及江戶一味重慎,幸而水
戶上公以及黑川、保田二公皆歡獎。到此十九日即行,可為迎
於竣事,此皆奉老親臺面諭,故不敢少為留止。但歸途遇雨,
未知安穩何如。此行見大人歷大事之後,諸務自然迎刃而解,
無煩老親臺過慮矣。惟目下得令孫大為湯餅之會,而又大事如
意,早使弟聞之,共為稱慶耳。寄來茶二箱領到,有收票一紙
附上。餘諸物一概未到,不知何故?所煩諸事萬懇留神,冬間
恐釋奠釋菜之舉,衣裳必不可遲,希就寄嶋田公附來。望切望
切。其餘已面囑長公,不更瑣瑣,諸凡俱長公面悉,後來諸事
亦備長公札中,不另書□□令嗣極欲附一緘奉候,緣冗極不能
及,叱名致聲。

1何毓楚,福建省福州府福清縣人, 1628年渡日後定居長崎,為唐通事何可

侯之父。此乃先生抵江戶後,為報安及言謝,於 1665年(清康熙 4年、日

本寬文 5年)發出之書簡。

10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四一、朱舜水寄何毓楚書(一六六五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前書諒已蒙 台覽。「可侯兄應已到崎」, 1柳澤又右衛門
附書曾到否?今水戶上公欲做深衣,煩老親台喚張四官船中
陳二娘速就高木公府中,製者甚眾矣。他人又不知做法,奈何!
本欲耑差一人,今恐往返事煩,故特附飛報前來。匆匆不盡。
其細帳具高木公書中,不更贅。嶋田公不另書,煩叱名致聲。

1唐通事何可侯於 1665年隨先生傳譯,護送先生至江戶,據文中「可侯兄
應已到崎」,知先生念可侯是否安返長崎,而於是年致書諸通事之書簡。

卷一書簡
103

四二、朱舜水寄高木作右衛門(一六六六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僕素承 雅愛,衷心感佩。臨行奉別,適公駕有筑前之行,
不及面謝,已陳之令郎長公,諒已轉達之矣。「悠忽之間,已
經三月」, 1福履亨嘉,闔府駢祉,不卜可知。僕拙劣之資,無
足比數,乃 台臺逢人便說頌,遂有水戶上公之招。一見以來,
禮意日隆,情又日備。凡此皆以不可一言而盡,台臺光榮為重
也。因唐書不便奉覽,前懇何仁右衛門面陳甚詳,此時必入諸
聽矣。僕抵東武以來,所見諸公必以深衣相訪。朔日上公特
問深衣可有唐人能作否?僕云,現有閩人陳二娘云能製此衣,
言之頗似明曉,且云能製冠履,然行役不能細問,未知其所製
果能合式否?今 上公欲令此人製深衣一套前來審看之,僕奉
托台臺,惟冀台臺面諭何仁右衛門喚取此人到府,做一套寄來
為感。其細數另具於後,諸事俱毫梶川彌三郎書中,不備不宣。
一深衣一領 (用上好袒蘭木棉做,緣用上好黑花布單 )
一緇布冠一頂 (笄一枚 )
一幅巾一頂
一大帶一條 (用白絹為之,辟緣也鑲也用絹 )
一黑履一雙
一 繫帶縧一條(或長崎為之或東武為之亦可 )

以上六件令二娘製。

1先生應水戶德川光圀之招在 1665年(清康熙 4年、日本寬文 5年)7月,據
文中「悠忽之間,已經三月」,知此乃先生抵江戶之翌年,即 1666年(清
康熙 5年、日本寬文 6年)3月,致長崎之町年寄(官名)高木作右衛門之書
簡。

10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四三、化林寄朱舜水書 1(一六六六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客夏六月寓小倉廣壽山,蒙 老兄台教,皆膈肝談也。即
欲就見小通公,云事迫行,是以中阻,後十月豐別檀越主上燕
都,附寄小札壹通和韻一冊,求教兼問候,未審到否?今八月
間復得尊翰過小犬慰諭,誠切感可知也。恭惟老兄振洙泗
于殊俗,續雅道于斯世,東關嚮作,木鐸殽傳,弟雖處方外,
能不遠沾德意哉!但改德易轍,持之以漸,制禮作樂,勿泥於
古,使天下之人知有吾儒之教。不炫俗亦不駭俗,斯則盡善盡
美,不負老兄大振起一番也。杞人之憂,因知言極,狂夫之言,
聖人擇焉,諒高明者不以深罪。路遠空函,依依不盡,耑此上
奏。小犬均此致意。

1此乃黃檗明僧化林於 1666年(清康熙 5年、日本寬文 6年)得先生發自江戶
手書後,回函致謝之書簡。

卷一書簡 105

四四、朱舜水寄劉宣義 (唐通事)書(一六六七年)
《舜水問答》(中川文庫藏)

睽違既久,念想為榮。去夏以來雖萬分冗極,亦必耑書奉
候,未聞得蒙台覽。即使魚雁沈浮,豈無一登記言至。然事
不可知,即如陳完翁去年七月中書,今年四月中到,理或有之。
獨不得闔府駢禧,私心輙為怏悒,然於奉行家老及申官未問
之,已知大概差足行慰耳。「去年深衣一書,罪甚」。1此事誠
非兵左衛門之罪,乃弟之罪也。弟以書達御奉行所,上書「樣」
字,於體不恭,恐有妨礙,故囑兵左衛門下作「殿」字,總來
粗野不更事,求美反不美,致有此失,心本無他,惟希原諒。
又聞以玄貞事為弟罪者,此則親臺之過矣!弟以台命及可侯兄
命,多方委曲而必不肯留,弟已明諭之曰,彼謂江戶如拾芥,
特恐麻繩縛鴨卵兩頭脫,其時進退皆難矣!彼不肯住,弟將奈
何之哉!弟聞設教之理,來者不拒,往者不追,今為此事是欲
弟追往者也,弟豈能之哉!彼時弟深咎兵左衛門不知事,故至
此。今諸書具在,尚有晤言之日,當親奉電燭也。前承 貴鎮
主嶋田公厚愛,兩次耑使到寓,問弟所需唐物,作書囑老親臺
及湯貴寅□□病甚冗甚,稍遲即當開單附懇也。不莊不次,惟
希鑒涵。

1據文中「去年深衣一書,罪甚」,知此乃先生於 1667年(清康熙 6年、日本

寬文 7年)發出之書簡。(請參閱書簡四二,先生致長崎町年寄高木作右衛

門書)

10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四五、安東省菴寄朱舜水書(一六七九年)

八十~一

30.1×24.9

今井詞宗自崎投寄
教翰三封、黃金肆兩、白鳥壹翼。門生守約丁憂之後,經年訃
報,想當罪以怠慢。反辱
惠弔札并賻儀,灌手登拜,不任霜露悽愴之感,先君豈不感恩
於地下乎!

老師齒德皆邵,病魔易犯,聞之悵然切恨。不服湯藥之後,
渴仰萬萬,恭惟調攝為幸。「睽違門牆十有三年于今矣」。129昔
在崎每相思,一葦航之,猶如三秋,況今參商萬里,真隔十三
秋,併無拜面之期哉!崎之故舊零落略盡,獨立、獨健兩師,
完翁、畏三已為鬼錄,追思曾遊,宛如昨日。犬馬之齡方將六
秩,往事悠悠,臨風浩歎耳。前年所返賜邵格之墨,後偶看《遵
生八「牋」》,
130彌知名品,珍藏不用,將傳子孫,奈墨磨人之
笑何。頃又惠之者,鄙劣甚矣!守約初不知真偽,若真則留以

129先生由日本長崎應聘赴江戶講學在 1665年(清康熙 4年、日本寬文 5

年),據文中「睽違門牆十有三年于今矣」,知省菴此書發在 1679年(清

康熙 18年、日本延寶 7年)。
130「牋」字原文未見,據文義補。《遵生八牋》乃明錢塘人高濂所著之醫書

也。

卷一書簡 107

為文房之佳翫,不亦幸乎!敬□必勿卻之。

今井詞宗未獲鳳覩,賜以懇柬,謝何可言。所恨無由往見,
極增翹跂,且諭以行期在邇,若及遲延,恐書難達,率爾布悃,
無罄區懷。頫祈炤亮。

丹後前二日門生安東守約百拜

四六、安東省菴寄朱舜水書

一三四○

15.0×51.0

前日武岡兄至,曰吾友酒泉丈本,筑前人,在崎講學,其
為人篤實醇謹,真超卓之君子也。今將歸鄉往京,路往柳川,
其志在會於子也。自聞此言,傾然翹首以口為耳。昨忽辱賜悃
幅之書,國禁不得迎駕於蝸廬,開緘未終,父子急趨而得相見,
握手論心,既然以酒,既飽以德,果愜前聞,非天假良緣,何
以至此。只愧年高學卑,不特無報遠來之高情,黔驢出技,徒
自取嘲耳。深更歸家,細捧誦來教,真摯之情溢於言表,其中
有不可喻者,引高山仰止以比土峰,至與伊藤鴻儒並稱,么膺
之夫素非其倫,曷得斯過隆之譽哉!

仁丈本非求媚悅人者,惟以相愛之深與圖虛名之久,不覺
至此極,雖荷厚意而奈大方之笑何顏甲,顏甲即下欲赴貴寓,
敘昨夜未罄之鄙衷,偶有瑣務,晚來當趨□謹此布上。

10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四七、獨立寄朱舜水書(一六六二年)

一三六九

18.2×6.8折本
昨荷
明達之教,頓開茅塞,今日得借言以掃無益,謝謝!刻下健□
至云自七十餘年,山海難便,梯航太和,今不吉矣!「俟弟冬
日出關」
1□□同居,倘不然□明便遠歸國如所願也。如日前
何以胸中不快,效梅聖前作□禽言,以寫胸臆□□以□箑呈過
台教,乞達之
省□以資蜀粲,祈
叱名為禱。
翁兄

衲弟性易和南拜啟

1據文中「俟弟冬日出關」,知此乃獨立於 1662年(清康熙元年、日本寬文
2年)出長崎興福寺幻寄山房之前致先生之書簡。(請參閱畫簡四八,獨立
致先生書。)

卷一書簡 109

四八、獨立寄朱舜水書(一六六二年)

一三六九

18.2×6.8折本
數日不晤,懷思莫已。「弟自掩關三載,箇中絕無消息,
度夏後即滿期矣」,
1不勝切切。思得百丈清規以四月十五日
起,為結夏九旬之制,既自居關,一人何結!其奈箇中漠漠三
年之願力何,只得循規作頭安頭之妄,謝外察中以索密密地。
於十五日起一人不面,惟念省老至崎為歉。倘遲至,無奈從例
而謝之矣!求翁叱名以道其意,十五日前暇或望臨,餘則九
旬當睹色笑矣!是達

魯翁先生左右衲弟性易和南拜啟

1據石村喜英編「獨立年譜」,獨立於 1659年至 1662年曾閉居長崎興福寺
之幻寄山房達 3年之久。文中「弟自掩關三載,箇中絕無消息,度夏後即
滿期矣」,知此乃獨立於 1662年(清康熙元年、日本寬文 2年)出幻寄山
房前致先生之書簡。

11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四九、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一六七九年)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今夏大暑,次之以霪雨,伏想尊體無恙,不聞。「頃日有
崎港之信,乃得貴孫平安之報」,
1憂喜相半耳。僕老親久在葛
東之別墅,日日定省,且又有官事來往不遑。老親既歸在家,
比日得暇,十日、十三日、十五日間,先生若閒暇,欲趨貴府
何如?前日所奉之桐木湯婆,新製既成,木質難暵,漆灰難乾,
故歷日太久,方今獻呈。時維溽暑稍退,新涼入郊,若乃為燕
寢之一具,則幸甚,伏請以製工之踈鬆勿棄捐之乎。且葛東所
種之西瓜既熟,今奉送兩顆。頃日向熟多雨,又以園丁踈放,
其灌培失候,故不碩、不佳,唯供一粲而已。餘事仰竢面展。
亮炤,不乙。

孟秋初八日

1據文中「頃日有崎港之信,乃得貴孫平安之報」,知此乃人見竹洞得知先
生孫毓仁於 1679年(清康熙 18年、日本延寶 7年),安抵長崎之消息後,
致先生之書簡。時先生 80歲。

卷一書簡 111

五十、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昨者談閑,不覺夜闌,鎰金雙璧,豈啻而已哉。一夜夜話,
勝十年之燈乎!翁已蓐不恒之後,想夫貴體倦羸矣。凡對王侯
之前,大罕八珍之滋味,羅列于方丈,是常人之所願也。然不
知罕珍之或害其口及心身,僕前者所謂湯餅清茶之設,百倍于
罕珍者是故也。伏顧翁之說道腴者,不在書味,噉蔗而已。乃
道之於人者,譬之五穀之於口腹,若罕珍則不食之而足矣。若
道與五穀一日無之,則奈此生民何乎。翁能說其道腴,而學苗
嘗已秀矣,仁田嘗已熟矣,足養此生民者也。於是物知湯餅清
茶者,其一時之設耳。再思之則餅茶倍於罕珍者,便道腴味其
味也乎。多謝多謝。且所約之《鐵函心史》三冊、《明季遺聞》
四冊,備之高覽,《心史》之書,讀之使人義氣凜凜,朱明南
渡,中原悉為北賊之有,翁亦思肖之徒也。讀此書,想此人,
感其時,思其土,彌多所激發乎。奈何就告卓子之帳及走水許
借,則幸甚。餘再面陳。伏乞亮炤。不備。

副啟:前日所許借之道服,製工晚成,還璧延及今日,多
罪多罪。晦翁先生嘗製野服,著之後,羅鶴林所謂其製似道服,
僕欲見道服久矣!今遇翁之來于江城,併得野服之製,國俗服
制混淆,無儒服之制,以此道服為國儒之所服,則僕所願也。
其禮改之則道即在茲乎!奈何,伏請鑑察。

11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五一、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昨日閑語,唯恐貴體之倦羸,亦恐鄙人不習禮而以鹵莽之
容,受禮意之鄭重,多罪多罪。前頃翁言道者,日用常行之大
路,而貴賤各無不行矣!僕竊言道與五穀一日不可無之,唯愧
僕儕常,雖行其道不得能行,常食其五穀不得能食,大略與五
穀則人之大倫者五是也。所以且食,誠意正心是也。一生之工
夫盡此矣。未暇麟脯鳳灸堪嚼此乎!唯喜逐日親灸翁之習氣,
則我穀之不厭精,日日新而遂得研其精也。惟幸昨日有人寄蘭
花,今併前畦數花以備

高覽。敬白。八月廿六日

副啟:書中數語,詞意太過矣!唯附愚意漫草焉。伏乞勿訝。

卷一書簡 113

五二、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昨者來使承謝詞之慇懃,前奉菲物,聊備俶裝之資耳。何
禮意之太鄭重,汗顏汗顏。且賜芳茗一壺,僕性好在此,然我
國不知斯製,茶肆之不可得者也。深收以為珍。僕想飲時有宜
與不宜,恃覺心手閑適,深夜靜晝,輕陰微雨,茂林修竹,此
飲之不可欠也。如諭茶之於風濕,固可以懼之,僕聞日用頓置
貯之小壺,以箬葉包之而不損香氣。箬葉未辨何物,今副一葉
呈之,不知以斯葉為箬乎?伏竢盛教。且水戶之行以何日發軫
乎?別後幾個月,不堪離情,初執謁之後,屢拜芝眉,心彌敬
矣!情彌熟矣!發軫之前尚有餘日,臨夕被枉高駕乎?若不然
則往趨庭,奈何前日所許借之銀箸既製了還送,茶匙未終工,
兩三日之間亦還璧之耳。筆不能罄言,草草而復。

11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五三、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初三日之華翰落手,采葛之情饞解矣。一別既遇階莫之一
開落,相思不止,初高駕發府之後,夙欲呈一翰,官事投我故
遲怠,多罪多罪。數日之前偶奉一封袋,相達乎否?便風浮沈
未可知之耳。

且聞齋下僕從崎港,烏合之眾如猿猱不就羈靭,想夫然而
已。翁起居旦暮不便,指麾者於僕特勞,遐想三省雖幼性溫惠,
料知足使令于前,可以嘉矣!翁入府,上公禮大隆重,非翁之
德行英才,豈能然乎?非上公仁厚篤敬,亦可不然也。族弟道
設歲末壯學未優,伏乞翁之顧眄,日親炙則學業累日長乎,是
僕所喜不寐者也。建學一事,前所擇不便,以翁言其便別占一
地,如前日所言東方陽和之所起,以上公之仁風、翁之和氣,
則雖為東周豈不得乎!三年有成者可以期竢焉。僕之志願在于
此身,林家二兄無恙,日日鬱陶于翁,拙弟及門人遊仙得承貴
諭,多幸多幸。且所寄賀牧芬誥亦一一相達,以翁用意鄭重太
有感矣,且謂伯養說以暇勞,健毫珍重。三省年幼,翁之盛教
隆渥,冀有其長成耳。右件僕慇懃謝之。寄崎港鑑巡嶋田氏、
修造監使保若牧、監察御史黑田氏之書封,俱共傳送之,未有
其報。嶋田氏未歸府,近來報至則速附便風耳。前所借之卓椅
還璧,前書既述之。時既嚴寒,水澤腹堅,翁匕茵常苦咳痰,
況水上亦違,伏想保嗇近來台候如何?頃府下有一士人,咳嗽

卷一書簡
115

血痰,累年不愈,今年有保養頓愈,僕為翁問其術,謂小寒大
寒之候,臨臥食狼肉,往年少愈,到今年全愈。僕喜之,今告
之翁亦咳痰累年,與國醫相談食狼肉乎否?嗚呼!闕外僅一
舍,而僕在官途,不得往候,久垂光霽,心事茅塞,不知連床
夜語、茗話爐談在何時乎!仄聞上公述職不踰年,然則翁亦踵
至,仰頭而竢之,筆不盡心,臨風悵然。

仲冬十二日謹報

11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五四、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別來逾月,史館無暇而不能奉書,如魚中鈎。往告別之日,
官事繁冗,不得拜趨,又不得擁筆而迎,遺憾萬萬。聞翁入府,
恩遇深造,想夫後郊四見,南陽三顧乎!上公之厚禮下士以嘉
尚矣!翁生中州,來于九夷,杳溟萬里,凌豚浪之險,突蜃樓
之難,而自西來東。及去,復發崎港,來于江府也;又東。秋
末,詣水戶也;自東又東。嗚呼二十餘年,行路之難,其勞誰
能耐乎!悲翁抱德守操,而素夷行夷,素難行難,豈能然乎哉!
我東方雖邊夷,衣冠禮樂不減中州,《易》曰:「帝出自震。」
且震,東方也。凡日之所出、春之所起者,東也。仁風之所資
始、萬物之所發生者,東也。水之流所向者,亦非東乎。太陽
赫赫,春風煦煦,四德之元也;五常之仁也;萬物之出也;聖
德之基在于此乎。百川朝宗于海也,其向東流,則所朝宗亦在
此乎。況我東方古稱君子之國,果夫君子之國,則其民亦君子
之餘黎也。斯道乎,豈不行哉!吁!今中原塗炭,翁即久落東
方又到其東,我東方一變至於魯於道乎,不可不感激。僕之斯
言也,若乃道行則西東累年之雪辛霜苦,渙然泮釋耳。上公春
秋富矣,才德富矣。仰仁風之興,自東方而斯可也。如翁之言
納則於執鞭勒之,僕輩雖力不足,請試推其轂而已。時一之日,
觱發栗烈,恭候起居保嗇,僕頃傚半身之製造綿襖綴領,以毳
聊為防寒之服,今呈一領笑納惟幸。所謂「書,心畫也」,能傳
千里之忞忞,凍手龜筆,舌亦囁嚅,唯愧不得能盡此忞忞,伏
冀亮炤。不乙。

卷一書簡 117

五五、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昨馳使命,時僕之他,暮夜歸舍,謹報不遄。往者一別百
又餘日,前日相逢,旱霓之望暫解矣。然草草不得閑話,即日
辱枉高駕,僕未歸舍,故不及擁筆,遺憾至今。偶得片札,如
接芝眉,且惠赤舄壹緬,謝感不可勝言。如芳教僕好唐物既已
為癖,其所好為癖唯恐有玩物喪志之譏。僕非漫好之,以慕中
華文物之盛也。今得此賜,欣然不止,就想古人於一器一物不
忘自戒之心,成湯於盥盤寓日新之功,武王得丹書之戒,几、
席、觴、豆、刀、劍、杖、履皆銘焉。其履銘云:「慎之勞,
勞則富。」吁夫一器一物不忘其戒者乎!僕偶著心于此,則《詩》
云「赤舄几几。」是周公之碩膚,其素患難而安舒者也。非道
隆德盛,豈能然乎?僕自解曰:「赤者赤心也,舄者踐履也。」
几赤心日省以能踐履之,則持敬工夫亦在此乎。日日履之,造
次於乎是,顛沛於乎是,豈夫充華履耳乎哉!依芳惠其厚庇,
銘肺肝者也。多幸多幸。所寄林昆季之瑤音,晚來仔細傳達之
耳。頃日昆季僉謂聞大翁之歸而欲趨候,世務未從其願。歲月
既逼,僕今日有暇,午時欲往拜台候如何?不知有事務否?

11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五六、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昨蒙教時黃昏,以來夫之竢為恕,故不奉即答。前日枉駕
多幸,且所請問正心誠意之說,委曲承知之,其義太親切,有
便日用,謝感謝感。果夫正邪誠偽能辨之,則何憂其功之難哉?
視聽思慮動作皆天也,人宜察真與妄耳。僕與此間未能格物致
知,常若毫髮之間,正邪、誠偽、真妄未得辨之,若於此間能
分辨得,而閑彼陳此,則不失赤子之心者,可企及之乎。所答
森草全正心之說,初聞而渴望之。今得書示,惟幸其說固的當,
亦太有便,何厚庇加焉?縷縷竢拜話耳。就審翁嘗得馬史班書
之傳,且近來欲見《漢書》,僕每冀聞此傳,近日及晚負笈趨
庭如何?伏乞受教。往日所談之鶴氅,欲得其方製,未得白綾
之精緻,暫以白綿布製之,緣邊以黑綾,唯恐其廉鄙。然假製
之耳,亦是拜趨之次承諭。十六、十七、十八之夕,若閑暇則
乘晚詣函丈,伏竢來報。

陬月十二日

卷一書簡 119

五七、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昨辱芳教併惠明倫堂一圖、梁楹制度一圖,何恩愛加之
乎。唯恐匕茵未全而勞健筆,不堪惶懼,且聞尊候連日咯血,
伏冀公私共投而其保嗇不怠也。晚來若閑暇則拜趨如何?

五八、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久違光霽,望霓日增。前日所賜之策問,即欲作對文。頃
日昵友罹疾,旦夕往省,心抱鬱憂。晝則編修無暇,故不遑含
毫,於是遲滯,太恐先生以為緩怠。友生之疾,一兩日漸愈,
心既休矣。因操觚草之,欲往乞雌黃,未得間暇。來十九、二
十兩日之間,若得台閣之暇,負笈趨府如何?先日所相約之《南
行紀》之外裝,偶有裝工之手,暇幸附一冊來,即命工伏竢焉。
且又竹筆筒壹箇呈之,水滴筆洗猶置別墅,他日奉送耳。此三
物所以使管城子引壽也。几案之間不可一日欠之,伏乞莫嫌廉
賤,甚幸。縷縷期拜話故。不悉。仲秋十八日

副啟:頃日新調水瓜糖膏,聞潤肺之物,今以一小壺供茶
窓,笑納惟幸。

12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五九、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前夕辱厚眷,僕每趨府戀之需于酒食動到更深,先生之敦
化,以童蒙之求不為迂滯,故杳然不顧起居之勞倦,不知以為
不敬。僕為小子以國無校庠,不熟習侍坐於君子之禮,故及長
傚踈懶,可以深婢之,僕有欲密奉厚喻之事,一二日之間伺高
門無車馬之日,欲負笈於庭下,不知盛意奈何?伏竢瓊報。往
所約之菓豆一箇呈之,莫笑菲薄,甚幸。

十月二日

六十、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頃日不闚台候,昨聞貴恙無聊,僕思而不寐,近來匕茵若
何哉。僕數日來,中霖雨之濕,疝痛不止,且帶風疾,故不能
趨府庭,一兩日既平復矣。先生起居既常常而若閒暇,明日欲
往拜如何?前日瓊報謂上公有浚郊之顧問,想夫僉曰先生文榮
也。僕思之豈其特曰先生之榮乎。獨喜上公卑禮尊賢者,若斯
則國之卿大夫或傚其風,則進賢養之路,自茲而闢乎。盛意如
何?縷縷附于面接,不乙。

卷一書簡 121

六一、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先日辱惠東籬之數朵,偶有過客,倉卒未罄謝辭。聞昨弟
道設趨于台閣,誶曰楮葉既盡矣。僕意霜後之葉為秋風所搖
落,楮葉亦有風霜之厄乎。不然先生篇翰霜飛,健筆風起,良
有以矣。何早無來命乎!鄙人屋舍雖不有金玉之富,園林猶餘
懷素,且廣文柿葉,於是未全負之任,手呈五十葉,若至竭則
有來命,幸甚。來二十五,臺下若閑暇,則伏乞來枉高駕,僕
新修小齋,欲使先生一見,故拒過客而竢之如何?

六二、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十七日辱枉高駕於衡門,小子素不習奉長之禮,恐是事事
廉放也。然先生辱不鄙之,承教倦倦,不知所以謝之。數日來
陰雨晦冥,當斯月天假以清爽之日乎。自昨至今,又見石燕之
飛、商羊之舞而禾頭將生耳。想夫陰陽失序,氣候違令,少陵
之噗,子桑之病,殆在斯時乎。如何遭此連日之霖,而得一日
之霽者,果夫非天假乎,可謂小子之大幸也。且聞明日先生開
秩秩之筵,若猶然,則所約之畫幅、薰爐,明朝奉送之,伏竢
再報。今時維陰濕,起居匕茵無違乎?仰冀保嗇,不乙。

仲秋拾玖日

12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六三、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連日曀曀,僕風疾無聊,故不問台候。昨馳小溪于旅館,
聞既移居,便將往賀,未知其所,於是未果矣!想夫往日有蒲
輪之招,今斯箇受藥籠之寵。芝蘭之室,桃李之蹊,於大翁見
之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參耳之政,塩梅之和,於上公論之
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唯期三年而有成矣。不知謂何大翁久
困羈旅,又頃日混九衢之塵,且喜一畝之宮,環堵之室,其容
膝之易安也於茲乎!園禽庭柯足以視,清風明月足以吟弄乎!
僕家畜偶有雙鷄,今奉贈之。若乃蕃息則為庖廚之質。又獲馬
乳一籃併呈之,笑納為幸。餘再面陳。不已。

八月十八日

卷一書簡 123

六四、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往辱承鳳翰,又辱賜塩雲雀壹筥,誠是喜珍美味,皆出自
篤情之情懇,多謝有餘。新歲以來欲趨府,然官事紛冗而未果
矣。聞近來貴體強健,欣快不已。前日依道設所請問,件件悉
被領知,多幸即達勿齋,勿齋太喜報言,邇日使侍史就問,想
夫然矣。不知既然乎否耶?有丹後州宮城侯江氏名典者,俗所

謂永井信濃守也,有志于學,欲謁先生尚矣。故欲奉迎台駕,
因往使道設請問者即是也。情長毫短,難以悉述,縷縷在面謝
而已。伏冀亮炤。不宣。季春十七日

12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六五、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前日聞台臺有眼疾,即欲趨奉問。僕亦中暍,眼翳蒙爵,
故欲養之,久居葛東之函墅,契濶多罪。頃日設弟來,言匕茵
清快,欣欣慰懷。邇日欲趨府,故馳一介以奉問。墅中小圃種
西瓜漸及熟,

因手摘三顆以供廚膳,雖非青門五色之美,而聊足洗殘暑
之煩乎!仰冀笑納,不宣。

七月初六日

六六、人見竹洞寄朱舜水書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人見文庫」藏

承教前請問既已奏上公,而有所許之命,欣幸多多。想江
候喜而不寐,江氏頃日謂先趨府謁賜,官暇就國既在,邇乃常
紛紛不知何如。既馳奚告來翰之旨,而依其報以復奏耳。草草
不備。

季春二十一日

卷一書簡 125

六七、服部其衷寄朱舜水書

一三四六

28.5×104.0

晚生其衷頓首。衷加州孺子,僻處海隅,今幸得廁老師宮
墻之末,一則不敢忘奧村因幡提拔之恩,而揆厥所由,皆老先
生之賜也。老先生高誼,天下有識者莫不聞,而衷日侍左右,
老師稱道不一,備聞
老先生誼至高、心至篤、行至醇。衷因歎海外小國固自有超今
邁古之人,賢才不擇地而生,豈不信哉?
老師日夕念念,思得一晤,飲食寤寐未知稍忘,而不能得。前

年悉力陳辭,欲西歸,
宰相樣及當道諸公皆不允而不能得。未知何日得覩豐儀,慰茲
懇側也。衷雖蒙
老師教育,自恨童騃,茫無知識,適如以蠡量海,豈能測其涯
涘。惟冀天假遐齡,他日庶可幾及高義之道耳。兩年以來,釋
奠習儀,進退雍容,禮儀卒度。
宰相樣謂:「十數百年未有之禮,先生以教日本之人,莫大之
恩。」加賀守殿謂:「先生以此禮教後人,乃先生莫大之功。」
賀國多士謂:「三代禮儀盡在於斯。」凡觀者無不稱賞歎服曰:
「不圖禮意之美迺至於此。」或曰:「一至此地,不嚴而肅,
憍慢之氣不覺銷鎔頓盡。」其間老成人至有泣下者,此僅老師

12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緒餘耳。若使老師大道得行,吾國之至魯至道,不知作如何觀
也。願□□之茲因鴻便敬候□□奉
候。初通賤名於記室,本當少將贄儀,以來人不便攜帶,特以
《釋奠圖》一冊、《儀注》一種權充脯脩耳。

仲夏貳拾有貳日晚生其衷頓首

卷一書簡
127

國立公文書館「內閣文庫」藏

六八、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泰斗重望,欽仰日久,昨因奧村師儉之先容,奉瞻揚休,
山立之高標,握傾之際,鄙吝頓消。識韓御李,不足喻其榮,
感激奚勝。今晨修敬門墻,辱蒙延接,又申之以賜教,寵春之
渥,實出望外。羕委致書達尊意於安東兄,昨既受面諭,今復
廑嚴戒,耳目之所及,不敢不言。行期既迫,不獲繼謁左右,
悵恨無已,來歲秋末,當復來此,以托仁風。區區鄙悰,統祈
台炤。

六九、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嚮獲進拜光範者再矣。平生葵心,頗既傾倒,奈促裝迫甚,
不得飽德教,瞻仰之素,如水之必東,鐵之必南無日不流向於
左右,關山千里,徒以悁結而止,即日梅蒸土潤,冷熱不恒,
未審別來文侯如何,豈弟君子,神明所扶持,伏惟萬福,僕行
李無恙,早抵金澤,母勞遠念,如僕之庸劣,豈足桂大人之齒
乎!比日師儉久斾之際,教翰餘末,辱蒙賜問,愛存之深,感
佩靡恩,意緒如繭,不敢縷陳以塵高明,臨楮悚慄,仰冀炤亮。

12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七十、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幹嚮在東武,私自計蔽寓與貴館,鄰近只尺,須當日
候左右,飽聆玄論,何意宦途忽擾,千緒萬端,左牽右纏,
不得朝夕繼見,世事巧違,匪今斯今,振古如茲,歉殺歉
殺,雖然或踰月,或浹旬,苟有間暇,則未嘗不趨門墻,
苟趨門墻,則未嘗不傾倒心腸,開示底蘊,幹何幸得眷愛
寵榮。如斯之隆,感刻之深,至今猶見於夢寐心目之間。
況又臨行之日,辱枉玉趾,賜以健筆,重以訓誨,夫敏慎
為學之要,敏而不失於躁,慎而不失於葸,此乃君子之全
德,幹何敢望於萬一傳曰,仁人之言,其利漙哉。今乃以
贈言之訓,顏之座右,仰觀俯譽,晝誦夜思,孜孜勉勉,
若有所得者焉。則其利幹之漙,復將何如也。然則朝夕門
墻復合異哉!何歉之有?奧村師儉專价奉問,茲修尺一,
用貢謝忱,炎衡迫季,暑威可畏,伏惟珍護清重,以慰輿
望,書不盡意,總垂鑒察。

卷一書簡
129

七一、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一染為縓,再染為,三染為望,物固不可不染也。而在
染之善與不善,擇之精與不精耳矣。人之相交也亦然。丹之所
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蘭室鮑肆,擇之不可不精者也。夫物
之染也,其必一染濃於一染。善之染也,其可不數染乎。古之
人一言相如,傾葢如故,其所得不為不多,若夫能再而三之,
則染之深化之成其將何如也。若幹舊染污濁,猶紅紫綠碧間于
正色。向在東武,執謁仞墻,得沐清誨,舊染頓消,新益少見,
其猶一染為縓。庶幾染之善擇之精,而益得至其濃矣。歸期有
限,匆匆分離,不得漸漬之久,已再到貴府,陶於盛德者數矣,
經之再染其染益染,去歲今春,頻頻薰炙,殆八閱月,此乃三
染為纁之秋也。顧敗素朽帛,染不成色,惟供大方家之一噱已,
雖然自今已徃,四入五入六入七入以成真色,此又幹之素望之
所在,而終賴江海浸潤之化也。睽別兩月,鄙吝復萌,瞻望弗
及,臨楮耿耿,千般衷曲,統祈台炤。

13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七二、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光陰荏苒,歲律更端,適茲陽泰,恭惟新禧駢集,遐等延
長,至祝。前歲辱蒙瓊報,令源剛伯得厠門下之列,感刺之至。
且諭以道學之實功,言言至當,修已治人之要,其復有外於此
乎?數百里之遠,猶可以欽佩敬服,為進修之地,況剛伯日待
亟丈蒙薰陶,振奮興起,而學業之成可知已。遙羨遙羨,幹去
冬還鄉,祥禪相繼,讀禮始畢,塵務猥幹,麋至蝟集,不奉數
字以修候敬,雲鴻冥矣,河鯉沉矣。疎慢之罪,恐悚無任。伏
冀海涵陂度,不為蔕芥,關山迢遞,瞻望弗及,言念君子,臨
風鬱結,春寒斗峭,為世為道,珍攝是禱。

七三、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幹自得寵顧之命,洒帚敝寓,計日祇待。忽蒙教翰,諭以
尊體違和,有妨降臨,即辰寒喧不常,伏惟珍燮,若時保養無
懈,佗日茵鼎復常。謹容卜日上稟,餘附靣罄。

卷一書簡
131

七四、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幹解裝之初,濟之馳至,寒暄之外,不暇他及,問尊候安
否。得審天扶斯文,神人翼衛,動定亨嘉,百順咸宜,欣慰欣
慰,無勝抃躍。幹之於先生,欽仰之深,暌乖之久,誼當急速
執謁登龍門,無奈署事紛奪,弗能佗徃,是以藉口於濟之,貢
微誠於左右,何意翰教降頒,辭意懇到,為寵為光,照耀敝寓,
愛存之隆,榮出望外。署事既了,便當祇候門墻,少伸謝臆。
簡末嚴諭,傳之仙桂,會念之辱,感激無已。披覩非遠,言不
多及,區區鄙衷,伏祈台炤。

13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七五、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嚮因奧村師儉便風,肅裁只赤僭修問敬,不意卑庸暗劣,
不為高明所棄,錫之以寵答,申之以腆貺,下拜祇領,慚悚交
至。側聞先生震艮愆和,綿延兩月,邇日調護得宜,勿藥有慶,
且驚且喜。今歲暑毒異常,不審入秋而來,尊候如何,仰望珍
毓若時,永納康寧之福。夫以先生學純德粹,傳中華之道脉,
激東海之儒流,聞風興起者,比比皆是。故寡君遣小生剛伯,
執役於左右,之子姓源,氏五十川,剛伯其名,其父幹之黨友
也。伏冀夏楚之嚴,陶鎔之化,提撕誘掖,至于有成,則葢載
之鴻造,幹亦可與感恩。前時所承諈諉,幹抵金澤之數日,既
已裁書,郵至安東兄,想必不至浮沉,前書不錄,再煩諄戒。
迷謬之咎,皇恐無地,來教諭已稱謂過謙,此乃幹景仰盛德之
至情,非過佞也。懇懇愛誨,無任感激,若猶仍舊,恐至方命,
勉強敢從,以更前稱,意長材短,瞻戀之誠,百不盡一,統祈
台譽。

卷一書簡
133

七六、木下順庵謝朱舜水書

德星照臨,忽覺蓬蓽生輝,而況高論風生,鄙吝頓消。唯
恨延待失恭,不少得暖文席,感愧交集,恐悚無任,誼當急趨
門墻,俯伸謝悰。無奈幹事適至,怱冗移日,若又遲怠,罪譴
實重,虔勒數字,以代面敬,嗣容卜日造謝。

七七、木下順庵謝朱舜水書

昨赴龍門,過辱盛饌,鸞脯鳳胎,種種皆此先廚奇品,所
謂物其多矣,維其嘉矣,況飽道腴,醉德醪。不肖幹何幸,專
承斯寵光,慚懼交至,感戢尤深。詰且當詣府已伸謝敬,適有
事趨 公,不遑執謁,茲借筆舌,少貢葵忱,書不盡意,統祈
原亮。

13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七八、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藤井生來,辱孟秋貳拾肆日翰教,感感。就審比日老先生
有西歸之請,陳之執政,執政固執不可,而不達之公,故高志
弗遂,特為慨嘆矣。幹始聞而疑之,終渙然氷釋,以知先生之
謙抑,常府公之尚德,而眷遇之深,其必有成於斯道矣。今夫
西歸之請,其義高也潔也。君子成人之美,彼執政者,宜速告
之公,以成先生高潔之美,何乃阻抑不達,此幹之所以始聞而
疑焉。夫執政之心,則公之心耳,公欲留之,故執政留之,公
之留者豈徙乎,葢其志欲依先生相與有為,以興斯道於東方而
已。凡事之不成,以志之不立,苟志之有立,未有事之不成者,
此幹所以知其終必有成矣。右之人有懸車致事之義,鐘鳴漏盡
之戒,此為尋常仕者而發耳,至于大賢君子,則未必拘拘於此,
若太公之佐周,百里之相秦,在耋老之後,成不朽之大勳,幹
之所期先生其在茲,奚翅幹而已哉。世之所望先生亦復在玆而
已。併傳尊諭於奧村橋梓及清季敬,相共嘆息,亦以幹言為當,
秋杪霜肅,寒氣漸至,伏冀為世為道,保燮自重。八月間賤恙
涉旬,稍復之後,瓜期云迫,公務私幹,倚疊如山,裁答遲緩,
罪無可謝,千萬鄙悰,統希台察。

卷一書簡
135

七九、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前月中浣,托潮信奉鯉素,想無浮沉,既徹記曹,此獲今
井兄書,恭審尊候動定亨嘉,欣抃無極,就承幹之謭陋,過賜
存念,感劌感劌。時下炎衡司季,畏日如燬,雖則如燬,冰壺
霽月,超然埃壒之外,則燕間申夭,不問可知矣。幹株守如昨,
幸得無佗,唯心旌搖搖,日嚮仞墻之下,而會奧村師儉專价馳
候,謹修尺訥,附貢寸誠,容易僭瀆,無任恐悚之至。

八十、木下順庵覆朱舜水書

比候門墻,過蒙欸留,無奈約期佗徃,不能少侍談笑以答
厚意,抱歉而歸,茲賜翰教,重荷眷愛,感激之深,何由言謝,
就辱尊諭,及奧村師儉弔儀之事,有憂之日,逼寡君于畋之期,
府中事務填委,東應西接,不可一日無師儉。故寡君強令起師
儉,奪情就職,豈不畏簡書,事出于不得已。今田獵既畢,友
斾還邸舍,尊意復欲在斯時而行弔禮。

本邦之儀制,俯蒙高問,然幹之鄙野,豈足知禮節之詳,
假令知之言之。本邦之儀與中華之禮,度數品節,大有不同。
況寡君還府之始,事之關師儉者,倚疊如山,故居公府之日多,
而退私館之時少,此源濟之之所熟知也。本邦之俗既已免喪,
則不復行弔禮,愚意以為師儉既起復視事,則不更行弔禮亦可
也。不知高明以為何如?盛諭之悃愊,一一達之師儉,想當別
申謝敬,會濟之候丈席,就貢愚忱,以備採擇,百千鄙悰,伏
希台炤。

13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八一、木下順庵覆朱舜水書

幹扺都之初,源剛伯來,寒暄之外,未及佗事。先問先生
之安否,剛伯為說比日尊候清勝,動定萬福,欣抃無量,如幹
平日欽仰之深,歷歲暌離之久,誼當速執謁閣下。無奈署事紛
冗,無尤佗徃,是以託言剛伯,貢微誠於左右,不意台教降頒,
辭意懇到,為龍為光照耀敝寓,愛存之隆,榮出望外。署事畧
了,當須祇侯門墻,少伸謝臆,書尾嚴委諭,傳之仙桂,惠念
之辱,感激良深,百般鄙悰,統祈台炤。

八二、木下順庵覆朱舜水書

前時辱惠瑤亟,副以高和二章,開缄捧誦,恍如登崑岡入
鮫室,琳琅珠璣,粲然奪目,徐而察之,則謬稱不肖沐 新恩,
膺重仕,過為祝,而老拙頑鈍,何曾承當百一。慙赧無己,若
不肖幸賴諸公之推穀,進步雲路,此則台臺之鴻庇也。感激之
至,何日忘之。別幅賟儀,併荷惠愛,歲暮匆忙,奔趨東西,
即今還舍,裁謝稽遲,莫罪怠慢。几百向稟,統其詰且,不一。

卷一書簡
137

八三、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拜遠光範,纔數旬爾,奧論玄詞,隱隱在耳。近獲源濟之書,
就審老先生德履清勝,動有景福,景仰之懷,少足慰浣。幹向在
貴府,數趨門墻,屢蒙款待,餐和飽德,坐春風,亨太牢,感刻
之深,何日忘之。幹跋涉無他,首夏念八,既到金澤,卸鞍之際,
舊知新歡,徃來勞苦,應酬之煩,怱忙度月。一掬謝悰,遲怠至
今,適奧村師儉專人候問,茲勒數言,謹修候敬,不腆土宜,聊
貢寸忱此留為榮,時下炎衡司季,赫曦可畏,雖豈弟君子神之所
扶,冀順時保燮,以慰輿望,雲山千里,瞻望弗及,區區鄙衷,
統希台譽。

八四、木下順庵寄朱舜水書

伏以海岳降靈,方鍾乾坤正氣,斗山凝望,每膺月旦高評,
葭管添一線之長,華遮開七裘之慶。恭惟老先生卓爾風標,醇
乎學殖,胸蘊經綸事業,口吐黼黻文章,一生忠肝,擬折漢廷
之殿檻,千古道胍,竟極考亭之淵源。適會中原淪胥,備嘗外
域艱險,幼安避地,枋得誓天,夷虜君不君,乘桴向東方君子
之化,帛肉老其老,賜丈祝南極老人之祥,曰壽曰康,天乃錫
箕疇洪福,惟德惟齒,世皆稱軻書達尊。幹性本棗昏,材真樗
散,寸近尺退,若跛佯追駿蹄,小學大遣,似斥鷃望鵬翼,謬
浼金蘭之末契,久而自香,冀籍光霽之餘輝,脫然有得。幸逢
瑞且,敬效頌私,師儒鑄人,鑪尚能鎔,出多少彝器,公侯養
賢,鼎要須鍊成八千遐齡。

138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相關人物書簡
一、獨立寄安東彌三右衛門書(一六五三年)

一三七○

30.4×70.0
偶避明山虜患,放足天下,「適至
貴邦,情非利涉,亦非閒遊,不意長崎主政愛我,疏
闕乞留,亦千載知遇之奇也」。1客春又荷省菴兄卷卷留心,得
至足下神交篤切,天外奇緣今見一日矣!曩者命索□□和尚手
書,久以是非顛倒,真假溷淆,封印閣筆,原□延緩復命,及
今寄奉,聊以報委命也。何意又承弱□之惠,受不敢當,欲將
附返,念以
高明遠緒諄諄,是又作□忸拜登耳,實增顏赤,奈何奈何!謹
附此志謝,仰祈原鑑,不勝禱至。
大令郎兄來書,復欲求□□和尚字,今在印封戒書,無從求得,
或有便因,當為乞書寄上耳。刻下不及另啟,乞叱名致意。萬
萬。
安東彌三右衛門居士 2 殿衲弟性易(印)合十拜五月十日

二、獨立寄安東彌三右衛門、安東省菴書

1獨立於 1653年(清順治 10年、日本承應 2年)3月渡日本長崎, 4月獲居留

許可。據文中「適至貴邦,情非利涉,亦非閒遊,不意長崎主政愛我,疏

闕乞留,亦千載知遇之奇也」,知此乃獨立於是年 5月獲准居留後致安東

省菴父親之書簡。
2安東彌三右衛門為安東省菴之父。

卷一書簡 139

(一六五四年)一三六八

14.4×78.6

春仲辱
令公即枉教,異國情孚,風從氣合,真千載良覯,萬里因緣也。
別後作念依依,忽承
賢喬梓佳惠,兼
示妙詠,俊思逸調,勞我懷情,敻無報命。知遠人終自愜于遐
情未得展,此特達。何慚愧慚愧!
邇者
「隱老和尚來崎,臨濟一脈東傳,不減達摩昔日,七日初五杖
留興福,海舶侶眾未經齊集。十八日始自開堂說法,登座拈
香」,
1法語專俟壽木可附玄覽也。委書索字,其始至時,手書
一楮上送
執政二君,嗣後外人紛紛求至,臘高德重,不及應對。或假問
法機緣,書答一二隨知權術
相需,今皆併謝。是僕一時難向徵求,以復
來命,或容乘便徐圖,不然亦終不得也。昨聞
執政有文馳郵
大將軍,若得因緣有在,聘問禪機,必赴江戶。僕亦圖念隨杖

1 1654年(清順治 11年、日本承應 3年)下半年,先生在安南,翌年 9月,先
生復至長崎。據文中「隱老和尚來崎,臨濟一脈東傳不減達摩昔日,七日
初五杖留興福,海舶侶眾未經齊集,十八日始自開堂說法,登座拈香」及
「朱魯璵先生事留交趾,明秋方得赴崎」知此乃獨立於 1654年致安東省
菴之書簡。因明僧隱元抵日本長崎在 1654年。

140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履遊,此會江戶,必覲
公郎顏笑,當為鍼關引線,端有在焉。
來翰日本書文,僕愚不諳,訊之譯語,罔難解意,是不及隨相
答,諒
高明深有鑑。諸
公郎不能再啟,即以此札附發江戶,猶切手言心晤也。肅此草
勒,覼縷不次,容再申及。
八月二日戴笠曼公 (印) 謹拜復

「安東彌三右衛門」樣
省菴道嚴社道兄均電

「朱魯璵先生事留交趾,明秋方得赴崎」。又傳
明室中興,「國姓」 2檄徵舉創,恐返唐山,未可知也。嗟嗟靖
虜掃氛,僕猶憤憤待檄。

笠再啟 (印)

2「國姓」指鄭成功。

卷一書簡 141

三、獨立寄安東彌三右衛門書 1(一六六六年)

一三七○

30.4×70.0

衲易自□餘遑無寧咎,當出世而至變,常不知為一口之圖
者如此,是致失候
起處,歉懷莫任。客遊巖道,經貴國,極欲
登堂,奈其徒御怱忙,馬上兼無紙筆,是不及具一耑刺,今猶
耿耿。冬日有荷令親主水公書傳筑前者,再思可一接
顏色,因高木乃公堅留不放,是失所召,今月望後還崎。幸
魯翁
2受水戶君請荷出
仁明,終始克成之德,千古爭傳,奚啻魯翁為感而已。戒途指
日,以俟
駕臨,願言疇昔,顒望
車塵,不勝欣忭。賤名(印)具正

1此乃獨立於 先生受招水戶德川光圀之翌年,即 1666年(清康熙 5年、日
本寬文 6年),擬由岩國 (今山口縣)返長崎之前,致安東省菴父親之書簡。
2魯翁指朱舜水。舜水字魯璵,故獨立尊稱曰「魯翁」。

142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四、獨立寄安東省菴書(一六七二年)

一三六五

29.0×74.0
寄答
安東省菴先生
曠代之成今昔,即此會之成今昔,千古之重交期,即一日之證
交期,得不昧於一息之知,推而千古之上,可定情於一日之求
知也。往者旅閣傾譚,酬吟感雨,屢和屢賡,相不次至。舊雨
今雨,聲同聽同,言之者心,感之者意。今復寄聲,不忘舊雨,
尤推重於一十九年之滴滴於耳畔心頭也。方知彼此素心,不昧
一息,於何間之天風海嶽之以限哉!衲老矣,「七旬重七矣」,
1旦夕之交莫可定矣。復次前韵,用專報
命,并呈郢教,疇當春雨送行行,十九年來屢感情,世外忽驚
人自老,告中激切道初昷。
朱霞仰見綈袍念,炎日難消雪髮晴,幾度寄懷今自昔,疇當聽
雨盡聲聲。

玄□困頓之首秋

鹵湖衲弟獨立易具草

(印)(印)

1據石村喜英編「獨立年譜」知獨立 77歲時為 1672年(清康熙 11年、日本

寬文 12年),是年 11月 6日獨立病逝長崎崇福寺廣福庵。時安東省菴在

柳川,此乃獨立於 1672年病危之際寄安東省菴之書簡。

卷一書簡 143

五、獨立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六七

27.0×36.0

自違
光霽,地遠歲奇,祇今虛懷結想,夢寐時勞,可勝同然已耶!
客冬接得手教并佳句,每當風晨月夕,盥手再披,益動遙思,
感切無窮,不知飄泊一身之莫寄焉。去臘感此,發憤皈僧,將
以寄衰遲莫返之幻跡,逃楊歸墨,重有攖
君子之獨叱耳。乃者又以同倫匪類,心竊憂之,落魄萬狀,無
可向一人道。辱□知深,不知有筆墨之所及,涕淚之交從矣。
既莫歸寧家鄉,置之庶□□何地以安就木,亦千生之一願焉!
不知彼蒼有能少鑑於一誠否?冬日
尊翁屢以手書來索和尚字,弟恐儕輩多忘,畏不敢前,正月散
制求得一幅,又慮郵寄浮沈,適又賣字是非風起,今者匪人返
唐,希望者未敢直前,是得影息聲銷,敢將寄奉
尊翁,莫責逡巡之咎,是幸是荷!近聞 有道受祿國門,此正
高才大器應用之日,敬賀敬賀。遠念無將,偶拈拙句六絕以奉
座右。倘有便鴻,不妨屬意,頴楮以感同人之一念云。不次不
次。
方外衲弟性易 (印) 和南上
賤字獨立
省菴社長居士 侍史四月二十發

144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六、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 1(一六五八年)

一三五一

27.5×12.3

別後,每懷高誼,夢寐不忘,恨不獲常侍左右,以聆聽德
誨,為歉耳。茲啟朱相公閱
仁兄詩文可稱日本第一人也。因書字「門生百拜」太謙之甚,
故不敢回書,而致謝之意俱陳小弟書內,可開封一看,不必寄
回。詩文集稿帶回大明,細閱批評,准明春附書奉上覽。弟達
之尊使來日,朱事務多端,詩文不及詳閱,併簡慢來使上覽。
弟達之前所求醫案序,乞為示教弗吝,尚容明春面晤,不一。
朱廿三日回唐,此達。
安東省翁老仁兄文右 通家弟潁川入德 拜

1安東省菴經陳入德引介,曾於 1658年(清順治 15年、日本萬治元年 ),先
生第 6次渡日本長崎之際致書先生,並以門生自稱,先生謂其執禮過謙。
時先生行期在即,事務煩忙,不及復書乃託陳入德轉告,入德與省菴相約
翌年(1659年)春面晤。此乃陳入德於 1658年致安東省菴之書簡。

卷一書簡 145

七、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五二

27.4×12.3

邇來雪花飛絮,映照白髮蒼顏,自愧老大無閒,虛度歲月
而已。如
仁兄之日新又新、德業並隆者能幾哉!恨不得奉侍左右以聆講
誨,為歉也。便進菓子一盒,聊表歲除之敬,勿鄙而笑納之,
幸感。

安東省菴老仁兄 文右教下弟陳入德拜

146新訂朱舜水集補遺

八、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五三

13.2×26.7

春忽夏,時序推遷,諒

仁兄心花燦爛,然椿茶之繼有蘭穗也。日新又新,淵乎其
不可測矣!羨羨。但流金燦石之時,□宜情閒珍重,勿過勞神,
以損元氣也。奉上散藥一封,□藥補品益氣、生血脈、長精神、
解暑毒、除煩熱,宜常服之。如有效乞示教,再合奉上也。草
草不盡。

令嚴君大人及令兄令侄不及另柬問候,乞致意。萬福。

安東省菴老仁兄 至契通家弟潁川入德九頓

卷一書簡 147

九、陳(潁川)入德寄安東省菴書

一三五四

25.4×40.4

《慨世論》,內集韓公文數語以成一篇,聊述己意,觀者
幸勿哂之。庚子暮之望,入於洛陽之境,觀其風雍如也。不癘
聲以撫眾,勿競富以驕貧,似乎有謙讓之度焉,問其俗恬如也。
務生理而不入於荒,勤工織而不蹈於海,宛乎有儉節之誼焉,
窃意為純王之盛治,快世之奇逢也。繼而尋芳四野,閒步郊原,
進從者而問之曰:「喬然而壯觀、尊嚴而碩望者,斯何所哉。」
答曰:「釋氏殿也,凌霄千仞不憚民力之勞,巧飾繁華不啻斗
金之費,吚唔而喧誦者,眾僧也。恍若神明之在上,疾起而伏
者,庶民也。」儼若慈威之降臨,以為求福者叩之而即應,懼
禍者告之而即除。噫唏!彼佛之盛一至於此乎。將謂佛而有知
乎,必不妄加禍於有道之士,如其無知也。其人已遠,其骨已
朽,豈能以木刻塗飾之像,作威福於其間哉!進退無所據,而
信奉之惑亦甚矣。吾聞聖人之生也,以仁義為提躬,以道德為
持世,俾父子有恩、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
信、垂教萬世,可效可師,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人、內不愧
於心。至於利害禍福各以類而至,豈可去聖人之道而從釋氏之
教以求福利也。由今之道無受今之俗,則必棄而君臣去,而相
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靜寂滅者,嗚呼!其亦幸而不興於聖
王之前,不見正於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噫!深可


《朱舜水集补遗》 相关内容:

查看目录 >> 《朱舜水集补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