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史部 > 诏令奏议 > 皇朝经世文编 >

卷四十四户政十九荒政四

卷四十四户政十九荒政四

  周官无蠲赋说 
王灼

蠲免之政。惠政也。自汉以来。代有之。周官无闻焉。予居京师。学徒因举是说以问于予。予曰。鄱阳马氏。尝言之。予窃有疑焉。周官惠民之术多端。征役施舍。则见于小司徒。辨其可任。与其施舍。则见于乡师之职。郑注施当作弛。施舍谓应复免不给繇役。顾由乡师之职观之。其所复免者。仅及徭役而不及赋税。由小司徒观之。虽兼言征役。其所复免者。仅及老幼废疾而不及凡民。鄱阳马氏。因谓周家复除之法。除其征役而已。至汉则并赋税除之。此其说固然。然考书武成大赉于四海。孔传云。施舍已责。救乏赒无。此括春秋左氏传成二年成十八年晋楚之事释之。孔疏引杜预注。以为施恩惠。舍劳役。止逋责。夫逋责。租税之逋欠在民者也。止则蠲免之矣。既舍劳役。又止逋责。是之谓大赉。武王行于开国。晋楚君臣踵行于春秋。特周官未之言耳。乃谓周法但除徒役。不除赋役。马氏之言。殆亦考之未核乎。然则周官不言蠲免何也。曰。周官所书。皆法之常行者也。蠲赋非常法也。非常法则不书。此周官所以无蠲赋也。

  蠲免事宜疏 
两江总督那苏图

上下两江。上年被旱。仰蒙  皇上天恩。蠲赈频施。多方筹划。被旱灾黎。业已共庆盈宁。咸登席。兹复上  宸衷。以被灾害穷民。未能复旧。大沛  殊恩。直隶总督所属。蠲免地丁银九十万两。苏州巡抚所属。蠲免一百万两。安徽巡抚所属。蠲免六十万两。汪洋   帝德。旷古难逢。惟是臣等身任封疆。区区愚诚。犹欲竭刍荛之一得。以期推广夫  皇仁。窃查被灾蠲免例。系按田计亩。照数核蠲。初无贫富之分。以粮从地出。地既被灾。粮自应免。至于赈济。则独及贫民。立法诚为至当。惟  特恩蠲免钱粮。向系不论贫富。一概计田派蠲。遵行已久。固不便妄议更张。但臣伏思我  皇上宵旰靡宁。勤求民隐。原在编氓之疾苦。期培闾阎之本源。  谕旨宣示。昭如日星。若乡绅富户。虽遇歉收。不过稍捐其余盈。原未有伤其元气。况伊等田连阡陌。家多藏。家居者身享太平。出仕者躬膺爵禄。任土作贡。分所当然。冒滥邀  恩。宁无愧怍。且蠲免分数。在绅富之所省有限。苟移于贫民。则编户之受益良多。小民丝粟必计。多免一分即受一分之惠。富户资财饶裕。减免丝毫不见所免之益也。是以圣人必先周急。王政首在穷民。诚有由也。臣细加筹划。窃以民闲之贫富。固难逐户指查。而粮额之多寡。不难按册历数。粮多者其产自多。产多即系富户。粮少者其产自少。产少自属贫民。如江南一省。田地科则应征地丁。虽各有不同。大概不甚悬殊。约计一户。额征银在五两以上者。即属富户。自五两以下。至一两者。均为小户。其至数钱数分及一分数厘者。实属贫民。臣谬行酌议。可否将此次蠲免地丁钱粮。饬各州县查明。现年实征册内。凡额征银在五钱以下。至数分及一分数厘之户。准其全行蠲免。额征银在五钱至一两以上。及五两之户。计全免穷户之外。将所余之数。统计酌量。均匀分数蠲免。其额银在五两以上者。毋庸蠲免。仍令先将应行全完。及应行酌免之花户名数。及实征额数造册。详送布政司汇核酌量匀派蠲免。总以合足下江一百万两。上江六十万两而止。行知各属。按图备列。出示晓谕。分晰办理。并令将实征原册。随同申送查核。如有私徇作弊。将应免者不行造入。将不应免者混行请免。并将大户分作小户。及需索私征等弊。一经察出。或被告发。即行严参治罪。如此则富户原无所损。而贫民更邀蠲免之益。庶几仰副我皇上务使小民均沾实惠。培固苍生元气之至意。

  蠲恤宜速议 
王命岳

人主父母也。百姓则其子也。子有疾痛阽危。则父母为之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将疾趋而往省之欤。抑意其不必然。而曰盍往观乎。然后起而安全之欤。愚知其必疾趣而往省之。苟可苏其危苦而与之安全。致之不遗余力矣。比年以来。灾警洊臻。水灾旱灾。秦晋被之。齐鲁被之。楚豫又被之。江以北。江以南。则概被之。愚观抚按上灾荒之疏。  圣天子非不恻然轸念。议蠲议恤。而愚犹鳃鳃然患之。以为美意虽勤。而德泽不加也。上有蠲恤之名。而被恩者寡也。何以明之。抚按不能见灾而遽入告。方其入告。则当三野既空。百谷告殄之后也。郡邑请之监司。监司请之抚按。抚按移会而后拜疏。迩者旷旬日。远者易月。乃达京师。辗转之间。已逾数时。就令亟下  明诏。立与蠲除。加之赈贷。孑遗之民。亦已存者半。亡者半矣。况复迟之以行查。俟之以报章。载往载来。此其近者复累月。远者动经岁。然后奉  旨蠲恤。孑遗之民。几何不存者什一。亡者什九哉。且夫行查之抚按。即向者拜疏之抚按也。以为不可信乎。则即查而复报。议而易辞。是终不可信也。以为可信。则当其拜疏之始。而已可信矣。何不以此时发德音。下膏泽。使泽中之哀鸿。早被恩施。而全活无数也哉。愚知 朝廷断非有所吝惜而故迟。特有司循故事守具文而已。救火者不解带。救水者不褰裳。奈何以亿万生灵旦夕之命。坐耗于故事具文之区区者乎。愿自今灾伤地方。令有司立行详报。监司抚按。次第确察。然后入告。疏至即如请而蠲恤之。着为令。至于有司奉行不谨。奸胥壅遏上意。藉为中饱者。据实处分。则地方抚按之责也。虽然。此揆事而救济。尚未为本论也。昔宋景德问。李文靖为相。邦国灾伤。辄闻奏曰。人主当使知四方艰难。夫知四方艰难。则必思危。思危则必修而退省。是神尧其咨儆予之心。而成汤女谒苞苴之惧也。愚于  圣主敬天。大臣格君。又俱殷殷有厚望云。

  敬陈预备救荒疏 
姚文然

臣惟淮扬地方。为漕运咽喉。南北要地。与别处不同。屡年被灾。蒙  皇上破格蠲赈。恩大而仁尽矣。然而水灾未退。复旱且蝗。米价较昔踊贵。臣闻人一日不再食则饥。而粮之为物。近则生长于地。待成于时。远则转运于四方。未可以旦夕得也。故备荒不在于临时。而在于预画。今淮扬本地之米既少。又闻湖广江西及上江等处。亦多苦秋旱米贵。即臣郡安庆米价。较之往年亦增数倍。计今年上流米艘。到淮扬者较往年必少。此后米价亦必日贵。乃一定之理。必至之势也。臣思备荒需粮别无奇策。惟在相道路之远近。就便转输。以通米粮之有无而已。近年浙抚臣范承谟行之已有成效。臣闻山东东府地方所产大小米麦黄黑豆等项。旧日多自胶州等处舟运至淮安之庙湾口。沿海边而行。风顺二三日可达。商船往来终年络绎。自禁海以后。粮食陈积应多。闻其斗较淮为大。价较淮为贱。若动官帑采买转运。以备赈饥之用。则籴本省而得粮多。国帑不至甚亏。饥民可活多命。所格者片板不许下海之严禁耳。年来有言开禁者。皆蒙 严纶切责。臣何敢多言妄渎。但臣思禁者禁一切军民人等私出海口者也。凡物民间不敢用。独 朝廷用之者。名曰禁物。今 朝廷以备荒之故。用地方职官。押官艘。运官粮。出口船若干。入口照旧。亦船若干。往返有期。稽察甚易。间行数次。粮足则止。此岂可谓开海禁乎。若以此为开海禁。则如近日福建发船下海。搜近岛游贼。亦可谓之开海禁乎。但其中有宜详察确议者。一曰船只之通融。二曰水程之远近。三曰淮齐两地。斗斛大小。时价低昂之大概。此非可以耳信。非可以理断。必身在地方。久谙风土者。方能洞悉。倘荷  睿裁。谓臣言无必不可行之处。乞  部酌议行江南总督总漕该抚及东抚诸臣。详察熟计。以为应止则止。以为可行则行之。亦预备淮扬救荒之一策也。此事两省查议。必需数月之久。计  圣驾东回。方能题覆。倘到彼时。淮扬米价。不至大贵。上流米船。不至缺少。该督抚届期题明。将此议仍可停止。古人所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者此也。

  上隆太宰买米备赈书 
胡煦

从来民为邦本。食乃民天。周官八政。必详食货。非细务也。  皇上登极之始。即以平米价为首务。出仓粟二百万石。减价贱卖。米价大平。六街九陌。欢呼载道。此真二帝三王之所用心也。夫自内可以达外。由迩可以迄远。目下外省之荒。山西为最。其次则山东。其次则陕西。煦居河南。其荒亦与山东陕西相等。顾此四省。绵延绣错。环卫神京。一省被灾。邻省可以转馈。四省全荒。北地之民。重受其困。比闻山西小米。每石价卖七两八两不等。一人所食。日以升计。妇子数口。便日以斗计。斗米千钱。欲饱食无忧。难矣。比闻乏食穷民。所在剥树皮。掘草根以为粮。又其甚者。黄河以北。有土一种。名曰交泥。其味颇甘。入口能化。饥不择食。用以充肠。然五谷之资。可以养人。未闻有食草树土块而能生者。继闻孩提幼子。贪食甘土。止图果腹。不数日。僵而死耳。今岁春间。饥民南逃者众。河南巡抚。曾下禁河之令。不许妄渡一人。三两日内。蚁聚河干。哀嚎遍野。有夫妇二人。临河无渡。计无复之。其妇抱子投河而死。夫痛其妻若子之死于河也。旋即跳梁大。触树而死。河抚闻之。禁河之令始开。于是江淮豫楚间。流民载道。累累不绝矣。夫千里就食。餬口四方。强壮之人能之。其老幼之疲于道路者。虽欲逃生。岂可得哉。煦有亲识自南来。见有五六岁之童。足蹑一朱履。身披绿袄。载奔载蹶。悲啼于路。口呼父母不置。问之。则父母舍之而去。不知所往。凡父母之于幼子。未必遽能恝然。逮迫于无食。忍而去之。赤子何辜。出之怀中。而弃之道旁。莫保躯命。真可伤矣。凡四省之民。居者填沟壑。行者毙道路。所见所闻。类多如此。夫天灾流行。诚古之常事。而救荒奇策。莫如  皇上平米价之一法。推广行之。何不可者。煦以为京师重地。仓粟虽盈。不可再动。江河以南诸省。未尝无丰熟之地。米价必贱。诚令被荒之省。该巡抚移咨外省巡抚。详核米粮定价。具题请  旨。竟动本省正项帑银。或十万或二十万。择本省才干官员。或十人或二十人。持银出境。分途采买。水陆舟车。运回本处。即以所买之贱价卖之。所卖银钱实时还帑。约所折耗。不过往来盘费。计此折耗。亦有补法。去岁河南运送仓粮十万于陕。而其折耗十万余两之脚价。但于本省开捐贡监之例。未及一月。而十万有余。亦已补足。如此。则上不取丝毫于 朝廷。而米价自平。米价平而亿万生灵之命俱可济矣。  皇上好生之德。既已覃敷于畿内。岂独遗于外省。而所谓救荒之政。岂更有外于  皇上平米价之一法哉。老先生当得为之时。际得为之势。一言九鼎。捷于转圜。岂惟四省之民。戴德感恩。将上天实眷佑于无穷已。

  与徐司空蝶园书 
方苞

近闻漕船胶冻济宁以北者。七千七百有奇。沿途剽。百十为。计每船篙工不下数十人。皆贫民无家。犷悍酗博。平时回空。官督昼夜兼行。暂时停泊。附近村落客船。必遭窃攘。况聚十余万饥寒之人。连屯数百里内。又承东土凶饥盗贼之后。设有猾桀者。乘此瑕衅。恐不独沿途居民之害也。公宜密札奏闻。乞  上察访。早为区画。又闻湖抚以兑漕期误。请改雇民船。议下九卿。各省将用为式。夫漕船官具卫丁本有秩廪。故量给资粮。以募篙工。然犹私载民贷。多方补苴。始能訾给。若雇民船。其费数倍。官不能具。必抑派里民。则赋法不可问矣。七月问杨君千本。自河上以书来言。闻通仓陈米充溢。宜停运一年。岁祲之地。其粮听有司出粜。俟秋成仍籴满原额。分两年带运。如此则民食可充。漕船可修。河道可治。此利之显见者。尚未知中有伏害否。幸与练事者详议之。又自今年来。各省报荒。不约而同辞。不请赈。不请蠲。且乞减价粜常平仓粟。事后仍率属蠲补。夫常平仓粟之空。十余年矣。此天下所明见也。此议行。则粜粟之价。补仓之粟。必有所出。不识有司皆自其家箧金辇粟而至乎。抑粟与金天降而地出乎。是被灾之地转应苛敛库金数十万。秋成之后加征仓粟数十万。继自今灾民惟恐有司之报荒。而主计者且利荒报之踵至矣。公位正卿。年七十。宜日夜求民之疾。询国之疵。而上言之。上方卿公。又闵公衰疾。仆任其无大咎。若因此失官。则亦可以暴平生之志。谢众口之责矣。惟公熟计而审处之。

  敬陈速赈以苏民困疏康熙五十三年 
顺天府府尹王懿

窃闻甘宁等处偶值荒旱。  皇上如伤念切。  特命速行赈济。全活甚众。又曲  从诸臣之请。暂开捐纳。保赤之诚。真千古未有也。独是九卿议陕西开捐一案。已经累月。迨议上  允行。而捐纳人员。奔驰数千里。无论道远难致。即或有之。亦动需数月。及捐银官收。方议籴米。待米既集。方始发赈。更不知几何时也。夫万口嗷嗷。朝不谋夕。此尚可须臾缓耶。且臣见事例之开于外省者。包揽奸徒。居为垄断。经手官役。视为利薮。究之利归私囊。而于国计民生。毫无裨益。其究不过朦混报曰。收银几十万两。买米几十万石。又报曰。散给几十万口。其间以无作有。以多为少。欺上罔下。其弊尚忍言哉。臣愚以为救荒迫于救焚。拯饥急于拯溺。当此时而议拯救。诚有不可少延旦夕者。合无先行  令山西河南两省。即将现存应解库银。解往陕西督臣交收。令遴选能员于产米之处。多方购买。星驰运至西边被灾一带地方。  特命甘抚臣。饬所属州县。作速查实放赈。又令各道官严加督率。抚臣亦不时亲身稽查。稍或迟延。即加参处。庶发之自官者可无后时之愆。而受之于民者得慰及时之望矣。至事例之开。莫若一归于户部。不惟地近则捐员易于为力。而急公者必多。且纠察不止一人。而侵蚀包揽者必少。即间有一二假冒。较之外省之百弊丛生。相去不啻倍蓗。即以发去两省库银之数。计其多寡为捐纳之数。两数相符。即行停止。如此则捐方为实在之捐。赈方为实在之赈。广  皇仁而灾黎。庶乎其有济也。

  请截留漕艘以备平粜疏乾隆三年 
监察御史陈其凝

去冬今春以来。 畿甸雨雪未遍。  圣虑周详。惟恐青黄不接。民食多艰。又  谕廷臣预为筹划。仰见我皇上痌瘝至切。爱民无已之心。臣愚以为荒政无奇策。防于未事之先。则有劝民储积之一法。救于既事之后。惟有计口散赈之一方。至于将事未事之计。未有能出于平粜之外者。昔宋臣苏轼在浙。亲行荒政。只用平粜常平一事。更不施行余策。又云得数万石斛斗在市。自然压下物价。由此观之。今日之计。舍平粜一法。实无他策。但平粜必须仓有积贮。然后因时出粜。縠价可平。收获可待。则仓之积贮。不可不急为筹划也。臣近见部议。准直隶督臣所奏常平积贮一事。归于本省上仓。此于积贮之计。实有裨益。但宜作速举行。不应多为查诘。往返延。更宜  该督抚。严饬各属。务须禁革从前虚报勒索。种种弊端。实力奉行。尤当专委大员。尽心稽查以图实效。臣愚恐歉收之后。储积有限。家有余积。固可为捐监之用。若家之所积不足报捐。亦难于粮食昂费之时。买谷上仓。则捐监虽有益于积贮。而当此歉收之际。恐捐数无多。即将捐谷。旋捐旋粜。亦恐不足敷平粜之用。目今粮艘正在北运之际。臣请于直隶沿河州县。酌量截留每处若干石。令附近歉收之处。转运贮仓。以备平粜之需。粮漕关系  天庾。升斗为重。自去岁以来。五城地方。及近京州县。蒙  皇上天恩。发仓米几十万石。减价平粜。闻附近歉收州县。小民扶老携幼。籴斗升之粟者甚众。与其令其跋涉远来。不如就近截留。以平彼处谷价。使不致离乡别井。就食远方。而所用之粮。相去多寡。或亦不致大相倍蓗也。各州县已有捐谷。又有留漕。则仓有积。若二麦有秋。固不必须动支。倘青黄不接。预为出粜。亦不致有艰食之虞。臣历观前代备荒之政。以及前人救荒之论。熟计今日之情形。舍平粜一法别无筹划。而平粜之法亦未有不讲于积贮者也。惟是因其地。酌其宜。条分缕晰。审处而善行之。则在身任其职者。仰体  圣天子宵旰之思。不啻[已](己)饥[已](己)溺。务期有益于民生而后已。是又所谓有治人无治法者也。

  请速赈济疏顺治十一年 
工科给事中翁自涵

顷者天灾流行。民生疾苦。  皇上恻隐为怀。恩先畿辅。  特遣满汉大臣十六员。赍帑金二十四万两。分道赈济。已经逾月。  尧舜忧民如此。海宇闻风感泣。乃臣更有请者。八府道里。有远近不同。州县有大小互异。户部虽经题明。第斟酌银数多寡。尚未及勒期报竣也。臣谓民不失时。则生计自遂。官不扰民。则民生自安。方今南亩告急之时。前此饥寒孑遗。皆勉强借贷牛种。尽力耕作。一闻  朝廷有赈济大典。势必悬锄以待。究竟赈银少而穷民多。速给犹可资生。迟发便须守候。穷民既苦盘费。又妨农功。得少损多。反成累扰。且大臣所至。供亿最繁。夫马粮料。州县官先以伺候供应为急。其所委佐贰微员。或更滋扰累。无益救荒。昔朱子提刑浙中。查勘灾荒。深山穷谷。无所不到。而单车所至。吏民不知。洵为查荒良法。请嗣后大员亲临灾地。州县不必供应。亦不得辄委佐杂。  皇上并该部查照道里县近。州远大小。严催速竣。大县不得过两日。小县不得过一日。满汉大臣。务须先时榜示。轻骑亲临。为我  皇上早沛一日之恩。即百姓早苏一日之命。为各地方多省一日之费。即大臣多造一日之福。庶畿辅安而天下举安也。况大臣为 朝廷之股肱。六曹职业。岂容久旷。赈济早竣。时亮  天工。又诸臣所当夙夜自矢者耳。

  请酌银谷兼赈之法疏乾隆八年 
御史孙灏

窃迩年以来。米价无处不昂。我  皇上洞悉民间谷贵之故。由设额太多。争籴太众。  特谕邻省采买。及捐监收米之例。一概暂停。  诏下两月。万口欢呼。颂  圣鉴之至明。感  宸衷之独断。天下督抚。惟有并力一心。仰承  德音。臣鳃鳃之虑。特恐奉行失术。而速效之心胜之。拘牵之论摇之也。如  谕旨在罢捐监。存常平。则必有益锐于常平者。以为捐监既停。增额既减。常平柰何弗急。不知捐谷几等空名。固未尝为谷病也。谷病独在常平。且常平但求足额。亦岂即为谷病。惟其非一足而即止。一买而即止。日积月累。是以官民交困也。此监例罢而常平卒不可急者也。又如  谕旨在停买邻省。是举尤甚者而言。则必有以本省为无伤者。不知本省谷多。惟江西湖广四川为然。江南浙江谷虽多。犹藉邻省。如福建广东山西等省。则甚不足者也。今以邻省停买之故。尽返而趋于本省。而州县之采之多谷之家也弊至无穷。若零收市贩则不敷。封截商船则愈扰也。争买邻省。足以贵谷。争买本省。亦足以贵谷矣。此邻省停而本省尤不可争者也。然臣窃观今之建议者有二。议救弊者曰。必停采买。议积贮者曰。必实仓储。夫米之自贱而贵也。以渐而长。则其自贵而贱也。亦必以渐而平。断未有二两一石之米。不旬月而竟减为一两者。则亦断未有乍而停之。不移时而又买之。

而米价即平于旦夕间者。此停采买之说也。然而常平之法。有粜有赈。然后有买。赈即非常有之事。粜则每岁必有之事。假若一万石之米。岁粜其什之三。今年停买。明年复然。是两岁而已缺其什之六也。又明年复然。是三岁而仓几空矣。如是而复买之。而尽买之。害岂有极哉。此实仓储之说也。为今之计。欲使暂停之速效。势既有所不能。欲令采买之久停。事又有所不可。是非有术以通其变。而议采买则虑其多。议仓储复恐其少。议采买则惟恐其行之太骤。议仓储又惟恐其补之太迟。是两困之道也。臣昨见少詹臣李清植条议。请酌以银代赈之法。臣初疑其难行。既而思之。是亦救弊之一策。惟将仓储合算。而无偏于用银。即调剂采买之法也。夫常平之设赈粜兼需粜。必资乎谷者也。赈不必定资乎谷者也。查银谷兼赈之例。上年江南被灾最重。现在遵行。其它宜无不可行者。请嗣后地方遇有偏灾。其仓储足供赈恤者。仍照旧办理。其本地不足而他处可协济者。亦仍通融拨运外。倘至仓储不敷散赈。酌量该地情形。或先尽谷再用银。或将银谷分配凑给。至甚不得已。全以银代。亦非权宜之必不可通者也。

然则银谷兼赈。其绝无不便乎。不便则亦有之。惟折银或殊时价耳。李清植现请  部酌议矣。外此无不便也。且有数便。银质轻微。官易散给。人易取携。一便也。谷贮于仓。多虞霉烂。银则无是。设有侵扣。立可查验。二便也。贫户得米而食。亦必析薪而炊。资其它费。人尤德之。三便也。细民觅利。术至纤微。贷银少许。亦能谋负贩。逐锱铢。谷之滞不若银之通。四便也。虽有荒岁。必无竭粮。有谷而患无银者矣。苟有银何患无谷。五便也。具此五便。则有谷以资粜之用。有银以备赈之穷。买可暂停。非不买也。而买之有渐矣。额可徐足。非终不足也。而足亦有期矣。再李清植奏称康熙年间。州县仓谷。虽不及额。倘谷价现存。即不以亏空论。今惟岁歉价贵。例得展至次年。而连荒则匮于本地。远购则困于邻封。聚谷适以贵谷耳。且如一州县之中。谷存至什之六七。则谷不为少。银存但什之三四。则银不为多。仓储诚不容缺额。而当此积困之际。参酌旧例。暂宽处分。仍督令陆续购足。纵非蓄积之万全。亦或补救之一术。况充类而言。银可代赈。原非无用。即粜不满数。犹无大妨。何者。持钱而籴究非无钱。而升斗之为利尚小。存谷于民终非无谷。而囷廪之在官则偏也。臣闻天地生财。止有此数。博施济众。尧舜犹难。或者以为积贮大政。毋议权宜。盍亦思体  圣主之忧勤。访民生之疾苦。为天下全局计耶。抑但为一方水旱计耶。为年年岁岁之谷计耶。抑但为一时仓储计耶。一方之忧。一时之急。亦断断不可无备。而今直省所存。三千一百余万石之谷。固未至于无备也。即备之偶缺。犹有法以相济也。则今日至切至要之务。惟力守一概暂停之  圣谕。为米谷流通计。为委谷予民计。为使民自养计。而天下[已](己)受其福矣。若舍此别求他法。断无奇策可言。而纷纷之论。愈讲求而为术愈左者也。或又以为常平敛散得人。谷必不贵。故曰。有治人无治法。此亦徒托空言耳。天下州县千百。安得良有司如许。矧拘文法。不足为政也。考耿寿昌常平。起于汉宣帝之世。其时谷贱农伤。又筑仓止于边郡。而增籴减粜。其便民复如是。然至元帝时。郡国岁饥。储儒或议其可罢。惜遂不行。当寿昌之时尚尔。况阅世久远。其能无弊乎。臣愚以为常平法之良也。采买之弊其人失也。暂停则救弊者也。法不可以不存。而无惑乎因噎废食之见。弊不可以不救。而弗疑于胶柱鼓瑟之谈。是则暂停采买。必责之奉行之人。宽以岁月。与变通。而后积弊可转。实效可收也。

  论黄河运米赈灾书 
乔光烈

闻之救荒无奇策。古人于此。灾至而有以御之。岁饥而有以饱之。御之虽灾不能害。饱之虽饥不能困。是果何术哉。亦曰其备先具而已矣。仓储或裕。可藉以给。盖藏有余。可藉以支。至于仓庾藏之无足恃。而指顾间。饥灾且至。则旦夕筹谋。犹恐不及。救灾如救焚。诚不得少缓须臾计也。同州春夏之交。久苦旸亢。入秋以来。虽渐次得雨。未能沾足。所属之华州华阴。以及潼关南山一带。与近城四围。或有渠泉。或土地背阴润湿。秋禾幸尚无恙。其北面田亩干旱已甚。至渭河以北之大荔朝邑等七县。惟韩城芝川地方。周二十余里。有渠流通。其余高下田畴。受旱已甚。一切早谷早穈。若棉豆等枯槁萎焦。即此时获雨。终亦无济。至于荔朝诸邑。井泉之溉既少。时泽之濡久绝。西成寡望。已为俭年。虽其民现在翻犁。仰天祝雨。以待种麦。而赤日烈风。炎燥益甚。倘播艺不成。则于来岁春计。实且大妨。伏思府属。地窄民稠。本地之粮。虽当丰收。历来不敷民食。现今粮少价昂。民力已经拮据。加秋成势成歉入。在贫民餬口维艰。更有难以言状者。将来秋尽冬初。平粜以抑市价。乃第一要务。设有抚。必须银谷兼赈。庶与贫民有济。设法调剂。在在需粮。核计十属常平。仅存京斗谷二十二万七千有奇。本非充裕。不足以济。前大人经营垂虑。咨商楚豫二省。在豫省沿河州县。既无仓粟可拨。至楚米道远崎岖。挽运不易。是殷忧至迫之势。与皇皇待哺之情。尚未有以为之方所。而计其安集也。夫虑患于事先。豫其图以思其济。窃谓与谋诸远。不如取诸近。与事其艰。不如事其易。近者访闻黄河一道。自榆林延安诸地。直达同郡。上流原属安澜。惟至韩城禹门。计水程七十里。峭壁对峙。中流水势迅速。其旁多旋涡。舟行颇险。因秦晋蒲同二郡。近岁歉收。粮价昂贵。沿河一带人民。将方船十余只。在禹门镇水次。排比连络。挽石壁。泝流而上。旋涡不能为害。其商贩者。赴归化城府谷县聚米多处。买贩粮食。伐木为圆底船。自府谷葭州水次。顺流连下至溞口。又至宜川县大跌哨。以地高水势峻急。自高迅落。舟楫不能行。故有跌哨之名。圆底船至此。舟人即登岸起米陆运。并将船亦上岸。摃挽而行。凡三十里。由山侧仍至河浒。仍以圆底船入河水运。至大船窝。则圆船不可用。移米入于方船。方船较圆船底平而大。载米每船可数百石。方船自大船窝起至龙门。不过六十里。即运至韩城合阳朝邑。及晋省之荣河永济。入市粜卖。现在大得此路粮食接济。约计每市石水陆运费。不过四钱内外。商民获利颇厚。当经密札韩城县知县郑仔。仔称今溞口现有停船百余。载粮万余石。伏计榆延等地。连岁丰收。仓贮盈积。向因陆路崎岖山谷驮运为难。是以未曾议及。今顺接河流。便易如此。运费尚不过多。或于该地沿河州县。拨运仓粮。或于口外采办粮食。不论穈粟。得十余万石。运至合阳朝邑诸县。以备三冬赈粜之需。庶得接济从容。免周章于临事。但闻自霜降后。河流凝冻。不便行舟。今为期急迫。惟速加办理。事犹可及。至其道里水程。用船大小多少。若载米石之数。及主运官役。分司责任。与所须运价。一切诸费物用等。悉心斟酌。凡十二条。具录谨上。

  与浙江黄抚军请开米禁书 
蔡世远

窃闻王政无遏粜之文。救荒有移粟之例。泉漳二府旱饥。历八月于兹矣。入夏以来。米石二两余至三两不等。人食草木之叶。饥民夺食。道路壅塞。此固本处饥荒使然。亦缘今岁江浙海禁森严。米船莫至。故坐困至此也。福建之米。原不足以供福建之食。虽丰年多取资于江浙。亦犹江浙之米。原不足以供江浙之食。虽丰年必仰给于湖广。数十年来。大都湖广之米。辏集于苏郡之枫桥。而枫桥之米。间由上海乍浦以往福建。故岁虽频祲。而米价不腾。自海禁一严。而民始无望矣。今本省将军祖公有泉漳被灾。百姓惊恐之奏。制府梁公有借帑各省买米之请。恭逢  皇上圣德覃敷。大沛恩膏。以总督请买米犹甚少。特将明年漕米截留三十万石。立遣大臣会同督抚提镇。运至狼山乍浦。航海以至泉漳赈济。泉漳之人。如庆更生。但赈济之米。尚须时日。而饿殍难缓须臾。世远。漳人也。奉  旨假归。旅中途。一应诸事。不敢与闻。独于家乡之困急。难以坐视。因广为借贷。并招募漳人。买米数千石。计船八九只。顺风七八日可至泉漳。平其价而粜之。本钱工费之外。不溢一毫。在江浙今岁丰稔。多此数千石之米。无加丝毫。在漳泉即可活数十万之民命。且泉漳之人或有仓积居奇者。知米船将至。必争先发粜。民心自定矣。夫禁口以平地方之米价。以防奸人之出没。此莫大之政事也。而弛禁以救邻封之急难。以解万姓之倒悬。亦不言之美利也。况今煌煌  明诏。炳若日星。既截留漕米三十万出海。以赈济泉漳。岂反禁泉漳之人自买。不许其出口耶。且制府借帑各省买米之请。  皇上犹以为少。使知漳泉之人。自带出口以苏家乡。应亦稍宽  宵旰。必无阻而抑之之理。但明公已开明禁。而关津守吏。犹循旧格。伏乞据呈批照饬乍浦关津放行。毋得拦阻。民有移粟。明公因而利之。上体  皇仁。下活民命。无损于江浙。而大有造于福建矣。

 

查看目录 >> 《皇朝经世文编》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