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1

翻译名义集二十卷

此土著述
翻译名义集二十卷
宋姑苏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编

翻译名义序
宋唯心居士荆溪周敦义述
  余阅大藏。尝有意效崇文总目。撮取诸经要义。以为内典总目。见诸经中每用梵语。必搜检经教。具所译音义表而出之。别为一编然未及竟而显亲深老。示余平江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所编翻译名义。余一见而喜曰。是余意也。他日总目成。别录可置矣已。而过平江。云遂来见。愿求叙引。余谓此书不惟有功于读佛经者。亦可护谤法人意根。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净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而七迷之作。乃谓释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义位卑周孔。阿耨菩提。名正遍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无上正真之道无以为异。菩提萨埵。名大道心众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夫三宝尊称。译人存其本名。而肆为谤毁之言。使见此书。将无所容其啄矣。然佛法入中国。经论日以加多。自晋道安法师。至唐智升。作为目录图经。盖十余家。今大藏诸经。犹以升法师开元释教录为准。后人但增宗鉴录。法苑珠林。于下藏之外。如四卷金光明经摩诃衍论。及此土证道歌。尚多有不入藏者。我国家尝命宰辅为译经润文使。所以流通佛法至矣。将未有一人继升之。后翻译久远。流传散亡。真赝相乘。无所放据。可重叹也。云虽老矣。尚勉之哉。绍兴丁丑重午日序。
  雪山大士。求半偈而施身。法爱梵志。敬四句而析骨。久沈苦海今遇慈舟。秉志竭诚采经集论。宜安像前烧香礼拜。息尘劳之杂念。游般若之法林。终卷掩帙摄心静坐。照元明之本体。复常寂之性原。虽万有以施为。然一无而亦绝。无机子法云奉勉。
翻译名义集卷第一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故以此方之经。而显彼土之法。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今通西言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因称译也。言名义者。能诠曰名。所以为义。能诠之名。胡梵音别。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唐有彦琮法师。独分胡梵。葱岭已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言梵音者。劫初廓然。光音天神降为人祖。宣流梵音。故西域记云。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寓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广。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而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音同。气韵清亮。为人轨则。
  或问。玄奘三藏义净法师。西游梵国。东译华言。指其古翻。证曰旧讹。岂可初地龙树论梵音而不亲(如以耆阇名鹫。掘名头。奘云讹也。今云姞栗罗矩吒)。三贤罗什译秦言而未正(什译罗睺罗为覆障。奘译罗怙罗为执日)。既皆纰缪。安得感通。泽及古今福资幽显。今试释曰。秦楚之国。笔聿名殊。殷夏之时。文质体别。况其五印度别千载日遥。时移俗化。言变名迁。遂致梁唐之新传。乃殊秦晋之旧译。苟能晓意。何必封言。设筌虽殊。得鱼安别。法云十岁无知。三衣滥服。后学圣教。殊昧梵言。由是思义思类。随见随录。但经论文散。疏记义广。前后添削。时将二纪。编成七卷六十四篇。十号三身。居然列目。四洲七趣。灿尔在掌。免检阅之劳。资诚证之美。但愧义天弥广。管见奚周。教海幽深。蠡测焉尽。其诸鈌疑。倾俟博达者也。时大宋绍兴十三年。岁次癸亥。仲秋晦日。居弥陀院。扶病云尔。
  十种通号第一诸佛别名第二通别三身第三释尊别名第四三乘通号第五菩萨别名第六度五比丘第七十大弟子第八总诸声闻第九宗释论主第十宗翻译主第十一七众弟子第十二僧伽众名第十三。
十种通号第一
  福田论叙三宝曰。功成妙智。道登圆觉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诚法也。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导首。六趣舟航。故名为宝。无机子问曰。如涅槃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则应立教举法为初。何缘垂训佛居先耶。释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有能演之功。法无自显之力。犹若伏藏藉人指出。故初称佛。然后示法。佛有无量德。亦有无量名。故今此集。先列十号。言十号者。一仿同先迹号。二堪为福田号。三遍知法界号。四果显因德号。五妙往菩提号。六达伪通真号。七摄化从道号。八应机授法号。九觉悟归真号。十三界独尊号。
  梵语多陀阿伽陀。亦云怛闼阿竭。后秦翻为如来。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以法身释。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以报身释。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约应身释。
  阿罗诃。秦云应供。大论云。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亦翻杀贼。又翻不生。观经疏云。天竺三名相近。阿罗诃翻应供。阿罗汉翻无生。阿卢汉翻杀贼。
  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菩。秦言正遍知。大论云。是言正遍知一切法。什师言。正遍觉也。言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出生死梦故言觉。妙宗云。此之三号。即召三德。今就所观义当三谛。正遍知即般若真谛也。应供即解脱俗谛也。如来即法身中谛也。故维摩云。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
  鞞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大论云。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三乘虽得三明。明不满足。佛悉满足。是为异也。
  修伽陀。秦言好去。大论云。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智慧中去。或名修伽度。此云善逝。菩萨地持经云。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
  路伽惫。大论云。是名知世间。知二种世间。一众生。二非众生。及如实相。知世间果。世间因。出世间灭。出世间道。地持经云。知世间众生界。一切种烦恼。及清净。名世间解。
  阿耨多罗。秦云无上。大论云。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地持经云。唯一丈夫名无上士。大经云。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
  富楼沙昙藐娑罗提。秦云可化丈夫调御师。大论云。佛以大慈大智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令不失道。若言佛为女人调御师。为不尊重。若说丈夫一切都摄。
  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此云天人教师。大论云。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随教行。又云。度余道众生者少。度天人众生者多。
  佛陀。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师云。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其唯佛也。妙乐记云。此云知者觉者。对迷名知。对愚说觉。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
  路迦那也。大论云。翻世尊。成论云。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天上人间所共尊故。此十号义。若总略释。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涅槃疏云。阿含及成论。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十数方满。涅槃及大论。开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两号。而辅行云。大论合无上士调御丈夫。以为一句。此文误也。学者详之。
  婆伽婆。应法师云。薄伽梵总众德。至尚之名也。大论云。一名有德。二名巧分别诸法。三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四能破淫怒痴。新云薄伽梵。名具六义。佛地论曰。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其义云何。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诸佛别名第二
  仰则真法俯立俗号。名虽各异。义亦互通。故法苑云。如释迦翻能仁。岂有一佛非能仁也。阿弥陀云无量寿。岂有一佛非长寿也。但以逗机设化。随世建立。题名。则功能虽殊。显义。乃力用齐等。方知三世无量之名。具显诸佛无量之德也。
  释迦文。净名疏云。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儒。义名能儒。大论云。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伽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布施草座灯明石蜜浆。便发愿言。我于当来作佛如今佛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优婆塞戒经云。我于释迦。最初发心。于迦叶佛。满三僧祗。须知三祗正满。在于胜观。今言迦叶兼百劫故。大论云。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了知得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得作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刺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从刺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祇。是时菩萨。七枝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便授其记。汝当作佛。名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为三僧祇。过三僧祇。种三十二相业。
  罽那尸弃。名出俱舍大论。则名刺那尸弃。此云宝髻。亦云宝顶。吾佛世尊初僧祇满时。值此佛。与七佛中第二尸弃。隔二僧祇。先达谓同。故今辩异。
  提洹竭或云提和竭罗。此云燃灯。大论云。太子生时。一切身边。光如灯故。故云燃灯。以至成佛。亦名燃灯。镫字说文从金。徐铉云。锭中置烛故谓之灯。声类云。有足曰锭。无足曰灯。故瑞应经。翻为锭光。摭华云。锭音定。灯属也。古来翻译。回文不同。或云燃灯。或云锭光。语异义同。故须从金。释尊修行。名儒童时。二僧祇满。遇燃灯佛。得受记莂。
  毗婆尸。亦名维卫。此云胜观。俱舍云。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此由释尊于胜观佛初种相好。故毗婆尸为七佛首。以赞弗沙精进力故。超九大劫故至于今。过九十一大劫也。
  尸弃。亦名式弃。大论翻火依。佛名经。过三千劫。
  毗舍浮。翻遍一切自在。药王药上经云。庄严劫中最后一佛。
  俱留孙。此云所应断。又翻作用庄严。贤劫第九减六万岁。出成佛道。为千佛首。
  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大论名迦那迦牟尼。秦言金仙人。四万岁时出现阎浮。
  迦叶波。此云饮光。二万岁时出成正觉。至百岁时。释迦牟尼。居兜率天。四种观世。故大论云。一者观时。人寿百岁佛出时到。二观土地。诸国常在中国生故。三观种姓。刹利种姓。势力大。婆罗门种。智慧大。随时所贵。佛于中生。四观生处。何等母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亦能自护净戒。如是观竟。唯中国迦毗罗婆。净饭王垢能怀菩萨。如是思惟已。于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于母胎。
  弥勒。西域记云。梅哩丽耶。唐云慈氏。即姓也。旧曰弥勒。讹也。什曰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罗门子。净名疏云。有言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慈育国人。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始阿逸多。此云无能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观下生经云。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
  袍休兰罗。汉言大宝。即多宝佛。出萨云分陀利经。
  弗沙。正名富沙。清凉云。亦云勃沙。此云增盛。明达胜义故也。亦底沙。亦云提舍。此翻明。又云说度。说法度人也。什师解弗沙菩萨云。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时相应鬼宿。因以为名。或名沸星。或名孛星。
  楼夷亘罗。清净平等觉经。翻世饶王。无量寿经。翻世自在王。
  昙摩迦。此翻法藏比丘。乃无量寿行因时名阿弥陀。清净平等觉经。翻无量清净佛。无量寿经。翻无量寿佛。称赞净土经云。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
  阿閦。净名经云。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疏云阿之言无。閦之言动。
  刺那那伽罗。此云宝积。以无漏根力觉道等法宝集故。名为宝积。问若尔一切佛皆应号宝积。答但此佛即以此宝为名。
  楼至。此翻啼泣。又名卢遮亦名鲁支。此翻爱乐。
  鞞恕婆附。大论云。秦言一切胜。
  提和罗耶。晋言天人王。佛授调达。作佛之号。
  须扇多。亦云须扇头。此云甚净。弟子未熟。便入涅槃。留化佛一劫。
通别三身第三(别标释迦通贯诸佛)
  万汇沉迷居三道而流转。十力超悟证三身为圆通。由是三谛一境合名法身。此彰一性也。三智一心合名报身。三脱一体合名应身。此显二修也。以斯定慧互严。致使法身圆显境智冥合。应物现形。三身明矣。
  毗卢遮那。辅行曰。此云遍一切处。烦恼体净。众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唯识论云。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实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光明玄云。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摩诃衍论云。克其法身真实自体。湛湛绝虑。寂寂名断。能为色相作所依止。今问。寂寂名断安名法身。答法实无名。为机诠辩。召寂寂体。强称法身。问湛湛之体。当同太虚。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觉五音如谷响。知实无声。了万物如梦形。见皆非色。空有不二。中道昭然。不可闻无谓空断绝。
  卢舍那贤首。梵网疏云。梵本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照有二义。一内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约自受用义。二外以身光。照应大机。此约他受用义。净觉。杂编云卢舍那。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圆故云满。此多从自受用报得名。或翻光明遍照。此多从他受用报为目。若论色心皆得净满。身智俱有光明。则二名并通自他受用也。唯识论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习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又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由平等智示现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曰报身。摩诃衍云。所言报身者。具胜妙因受极乐果。自然自在决定安乐。远离苦相。故名为报。
  释迦牟尼。摭华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运立此嘉称。发轸云。本起经。翻释迦为能仁。本行经。译牟尼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姓从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槃。以冥理故不住生死。长水云。寂者现相无相。默者示说无说。此则即真之应也。能仁是姓者。长阿含云。昔有轮王姓甘蔗氏。听次妃之谮。摈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归人。不数年间。郁为强国。父王悔忆。遣使往召。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又云住直树林。又号释迦。既于林立国。即以林为姓。此以释迦翻为直林。寂默是字者。本行经云。又诸释种立性。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称赞净土经名释迦寂静。又释迦牟尼。翻度沃焦。如旧华严名字品。及十住婆沙所列。大海有石。其名曰焦。万流沃之。至石皆竭。所以大海水不增长。众生流转犹如焦石。五欲沃之而无厌足。唯佛能度故此为名。释迦牟尼属应身也。摩诃衍云。所言应者随顺根机而不相违。随时随处随趣出现。非安乐相故名为应。而此应身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故召释迦牟尼。名千百亿化身也。唯识论云。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来登地菩萨及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若就应身。开出变化。则成四身。以现同始终名应。无而欻有名化。然此三身之法。或执即义名失三身。或执离义相乖一体。今约三义。通而辨之。一者体用。智与体冥。能起大用。自报上冥法性体名真身。他报下赴机缘用名应身。故光明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而观世音普门示现。令无涯人获乎冥显两种利益者由此二身也。二者权实。权名权暂。实谓实录。以施权故。从胜起劣。三佛离明。以显实故从劣起胜。祗是一身故曰。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是知顺机则权设三身。就应乃实唯一佛也。三者事理。观经疏云。佛本无身无寿。亦无于量。随顺世间。而论三身。是则仰观至理。本实无形。俯随物机。迹垂化事。犹明镜也。像体本虚。若水月焉影元非实。苟于迹事。而起封执。则同痴猴堕井而死。学出世法。宜诫之哉。
释尊姓字第四
  世本云。言姓即在上。言氏即在下。西域记云。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也。族姓殊者。有四流焉。一婆罗门净行也。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二刹帝利王种也。奕世君临仁恕为志。三吠奢商贾也。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戎陀罗农人也。肆力畴垄。勤身稼穑。智度论云。随时所尚。佛生其中。释迦出刚强之世。托王种以振威。迦叶生善顺之时居净行以标德。故佛诸文姓有六种。一瞿昙。二甘蔗。三日种。四释迦。五舍夷。六刹利。今具释之。
  瞿昙。或憍昙弥。或俱谭。西域记云。乔答摩。旧云瞿昙。讹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昙星名。从星立称。至于后代。改姓释迦。慈恩云。释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昙此云纯淑。应法师翻为地最胜。谓除天外人类中此族最胜。如十二游经明。阿僧祗时。大茅草王。舍位付臣。师婆罗门。遂受其姓。名小瞿昙。仁贤劫初。识神托生。立瞿昙姓。故知瞿昙。远从过去近自民主。二姓甘蔗者菩萨本行经云。大茅草王得成王仙。寿命极长。老不能行。时诸弟子。出求饮食。以笼盛仙。悬树枝上。猎师遥见。谓鸟便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开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占相师立男名善生。即灌其顶。名甘蔗王。女名善贤。为第一妃。三姓日种者。本行经云。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种。四姓释迦。具三身篇。
  舍夷。文句云。舍夷者贵姓也。此名讹略。正云奢夷耆耶。本行经云。以住释迦大树蓊郁枝条之林。是故名为奢夷耆耶。此以其处而立于姓。故国名舍夷。
  刹帝利。肇曰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为名。为其尊贵自在强暴快意不能忍和也。什曰。梵音中含二义。一言忍辱。二言能嗔。言此人有大力势。能大嗔恚。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
  萨婆悉达。唐言顿吉。太子生时。诸吉祥瑞。悉皆具故大论翻为成利。西域记云。萨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云悉达。讹也。此乃世尊小字耳。
  摩纳缚迦。或号摩那婆。瑞应翻为儒童。本行翻为云童。又云善慧。又翻年少净行。燃灯佛时为菩萨号。今问瑞应明昔为摩纳献燃灯华。诸文引此证二僧祇。何故妙玄证通行因耶。答经中既云。得不起法忍。三藏由伏惑故。无此法忍故证通教。而诸文中证二僧祗者。以瑞应是三藏故。净名疏中义以初祗为伏。二三祇为顺。百劫为无生。三十四心为寂灭故。诸文中证二僧祗。发轸问若通别圆妙玄何故判为通教。答非但通二亦通三藏。随教所说。浅深不同。一往瑞应多属通义。以得忍故。异前三藏。不说行因不思议相。异后别圆。况复若判属通必兼后二。又云。余经说遇燃灯是八地。正是通教辟支佛地。
翻译名义集卷第二
三乘通号篇第五
  佛教诠理。化转物心。超越凡伦。升入圣域。其或知苦常怀厌离。断集永息润生。证灭高契无为。修道唯求自度。此声闻乘也。其或观无明是妄始。知诸行为幻源。断二因之牵连。灭五果之缠缚。此缘觉乘也。其或等观一子普济群萌。秉四弘之誓心。运六度之梵行。此菩萨乘也。语其渡河。虽象马兔之有殊。论乎出宅。实羊鹿牛之无别矣。
  菩萨。肇曰。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无正名译也。安师云开士始士。荆溪释云。心初开故。始发心故。净名疏云。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但诸师翻译不同。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天台解云。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化他故。贤首云。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
  鸠摩罗伽。或云鸠摩罗驮。或名究磨罗浮多。此云童真。亦云毫童。亦云童子。熏闻云。内证真常而无取着。如世童子心无染爱即法王子之号也。大论曰。复次又如王子名鸠摩罗伽。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珠师利。十力四无所畏等悉具佛事故。住鸠摩罗伽地。佛地论云。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观经疏云。以法化人。名法王子。什注净名云。妙德以法身游方。莫知其所生。又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荆溪问曰。经称文珠为法王子。其诸菩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义。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为菩萨众首。
  辟支迦罗。孤山云。此翻缘觉。观十二缘。而悟道故。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今楞严云复有无量辟支者。将非他方。无佛之土。大权引实。而来此会乎。霅川云。或佛知此众当获大益。威神摄至。不亦可乎。独觉称麟喻者。名出俱舍。名为犀角。出大集经。槜李云。独觉亦观十二因缘。亦可名为缘觉。但约根有利钝。值佛不值佛之殊。分二类也。
  毕勒支底迦。此云各各独行。音义云。独觉正得其义也。义钞中问。独觉为有戒耶。解云。亦得虽出无佛世。缘于别等得脱。亦得别解脱也。若尔此戒佛世有。既出无佛世。云何得有戒。答别解脱有二。一在家诸戒。二出家别解脱。又善见云。五戒十戒一切时有。乃至无佛出世。辟支轮王等。亦有教受。妙玄云。今明三藏三乘无别众。不得别有菩萨缘觉之戒也。
  须陀洹。金刚疏云。此翻入流。又曰逆流。断三法者。约逆而言。即四流中逆见流也。得果证者。约入流而说。即入八圣道之流也。今经云。名为入流。又云不入色声香等。不亦二义乎。四教义翻修习无漏。刊正释云。初见真理故。
  斯陀含。此云一往来。金刚疏云。是人从此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得尽众苦。大论云。息忌伽弥。息忌名一。伽弥名来。是名一来。四教义翻云薄。前断已多。其所未断少故。名薄。
  阿那含。此云不来。金刚疏云。是人欲界中死。生色无色界。于彼漏尽。不复来生。大论名阿那伽弥。阿那名不。伽弥名来。四教义翻云不还。
  阿罗汉。大论云。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又阿名不。罗汉名生。彼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法华疏云。阿颰(音跋)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悉是无生。释罗汉也。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报。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烦恼尽。故名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应供。含此三义。故存梵名。
  摩诃那伽。大论云。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最大。陆行中象力大。中阿含经。佛告邬陀夷。若沙门等从人至天。不以身口意害我。说彼是龙象。净名疏云。罗汉若得超越名摩诃那伽。心调柔软三乘事定。齐此为极。记云。如涅槃叹德云人中之龙也。
  阿离野。此翻圣者。亦云出苦者。孔氏传云。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孔子对鲁哀公云。所谓圣人者。智通大道。应变不穷。测物之情性者也。商太宰嚭(匹鄙)问孔子曰。夫子圣者欤。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三王圣者欤。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五帝圣者欤。曰五帝善用仁信。圣非丘所知。三皇圣者欤。曰三皇善用时政。圣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有间动容而对曰。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
菩萨别名篇第六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净名疏云。若见佛性。即具三德。不纵不横。故名妙德。无行经名满殊尸师利。或翻妙首。观察三昧经。并大净法门经名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名濡首。无量门微密经名敬首。西域记云。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首楞严经说。是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号龙种上尊王佛。央掘经说。是现在北方常喜世界观喜藏摩尼宝积佛。慈恩上生经疏引经云。未来成佛名曰普现。
  邲(蒲必)输跋陀。或三曼跋陀。此云普贤。悲华云。我行要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文句云。今明。伏道之顶其因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槜(音醉)李云。行弥法界曰普。位邻极圣曰贤。请观音经疏云。跋陀云贤首。等觉是众贤位极故。佛圣首极故。观经大论。并翻遍吉。圆觉略疏云。一约自体。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二约诸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三约当位。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表于理行。清凉国师。制华严三圣圆融观中。先明二圣三对表法。一普贤即所信如来藏(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身三昧故也)文殊即能信之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故。善财始见。发大心故)二普贤表所起万行(上下经文。皆云普贤行故)文殊表能起之解(慈氏云。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文殊力也)三普贤表证出缠法界(经云。身相如虚空故。善财入其身故。善财见之。即得智波罗蜜者。依体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证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动智故。常为诸佛母故。再见文殊方见普贤者。显其有智方证理故。故古德名后文殊为智照无二相也)然此二圣各相融摄。谓依体起行。行能显理。故三普贤而是一体。信若无解。信是无明。解若无信解是邪见。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极智。极智返照。不异初心。故三文殊亦是一体。又二圣亦互相融。二而不二。没同果海。即是毗卢遮那。是为三圣。故此菩萨常为一对。
  阿那婆娄吉低输。文句名婆娄吉低税。别行玄。此云观世音。能所圆融有无兼畅。照穷正性。察其本末。故称观也。世音者。是所观之境也。万象流动。隔别不同。类音殊唱。俱蒙离苦。菩萨弘慈一时普救。皆令解脱故曰观世音。应法师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此云观世自在。雪山已来经本云娑婆罗。则译为音。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名卢鸽楼亘。此云光世音。西域记云。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唐言观自在。合字连声。梵语如上。分大散音即阿缚卢枳多。译曰观。伊湿伐罗。译曰自在。旧译为光世音。或世自在。皆讹谬也。唐奘三藏云。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闻名不惑于名。见相不没于相。心不能动。境不能随。动随不乱其真。可谓无碍智慧也。
  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维摩罗诘。什曰。秦言净名。垂裕记云。净即真身。名即应身。真即所证之理。应即所现之身。生曰。此云无垢称。其晦迹五欲。超然无染。清名遐布。故致斯号。大经云。威德无垢称王优婆塞。西域记毗摩罗诘。唐言无垢称。旧曰净名。然净则无垢。名则是称。义虽取同。名乃有异。旧曰维摩诘者讹也。
  纯陀。旧云。本名纯陀。后大众称德。号为妙义。补注云。不应名德两分。纯陀是西音。妙义乃此语。
  阿迦云。此故药王。观药王药上菩萨经云。过去有佛号琉璃光照。灭度之后。时有比丘。名为日藏。宣布正法。时有长者。名星宿光。闻说法故。持呵梨勒及诸杂药。奉上日藏并诸大众。因此立名药王。后当作佛。名为净眼。星宿光弟名电光明。闻说法故。以其醍醐上妙之药。而用供养。因此立名。名为药上。后当作佛。名为净藏。文句云。若推此义。星光应在喜见之后。从舍药发誓已来。名药王故。本草序云。医王子性韦名古。字老师。元是疏勒国得道人也。身被毳袍。腰悬数百葫芦。顶戴纱巾。手持藜杖。常以一黑犬同行。寿年五百余岁。洎开元中。孟夏之月。有人疾患。稍多疼困。师发愿心存目想。遂普施药饵。无不痊平。睹之者便愈。后乃图形供养。皇帝敬礼为药王菩萨。又神仙传云。昔尧舜之时。殷汤之际。周秦已后。大汉至唐。凡五度化身来救贫病。其犬化为黑龙。背负老师冲天而去。
  颰(蒲活)陀婆罗。大论翻云善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孤山云。贤守自守护贤德。复守护众生。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亦名跋陀和。此云贤护。妙乐云。善即贤也。王城在家菩萨。
  萨陀波仑。大论云。秦言常啼。是菩萨求佛故。忧愁啼哭七日七夜。故号常啼。具如智论。
  郁伽陀达磨。大论云。郁伽陀秦言盛。达磨秦言法。故号法盛。
  尸梨伽那。大论此云厚德。
  和须蜜多。亦云婆须蜜多。西域记云。伐苏须蜜俎多。唐言世友。旧曰和须蜜多讹也。观法师云。亦翻天友。随世人天方便化故。
  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初无休息。
  瞿沙。西域记云。此云音。
  瞿师。此云美音。
  提婆达多。亦名调达。亦名提婆达兜。法苑云。本起经提婆达多。齐云天热。以其生时人天等众心皆惊热。无性摄论云。唐云天授。亦云天与。谓从天乞得故。入大乘论问。彼提婆达多。世世为佛怨。云何而言是大菩萨。答若是怨者。云何而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东西各去。步步转远岂得为伴。又云是宾伽罗菩萨。
  商莫迦。此云善。西域记云。旧曰晱摩菩萨。讹。
  阿差末。此云无尽意。天台云。知一切法性无尽故。菩萨发心无尽。
  般若拘罗。此云智积。净名疏云。观于实相智慧积聚。
  跋陀婆罗赊塞迦。下生经曰。秦言善教。
  那罗延。维摩经那罗延菩萨。涅槃疏。翻为金刚。
度五比丘篇第七
  法华云。即趣波罗柰。为五比丘说。原其由也。太子入山。父王思念。乃命家族三人。谓阿鞞。跋提。拘利。舅氏二人。谓陈如。迦叶。寻访住止。随侍动静。二人着五欲。太子初食麻。夌遽尔退席。三人着苦行。太子后受乳糜。亦复远去。洎成佛果念谁堪度。初思二仙。空言已死。复念五人。当往先度。故至波罗柰。一夏调根。初为陈如说四谛得道。次为阿鞞跋提说布施生天福乐。同时证果。三为迦叶拘利。亦如前说。皆得圣道。是为三番度五比丘。既先入道。故首列之。
  阿若憍陈如。亦名俱邻。法华疏云。阿若名也。此翻已知。或言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乃是知无耳。又翻为解。楞严云。我初称解等。具云解本际。孤山云。以第一解法者也。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命族。
  頞(乌葛)鞞。亦阿说示。此云马胜。亦云马师。亦名阿输波踰只。此云马星。
  跋提。亦名婆提。本行集云。跋提梨迦。此云小贤。文句亦名摩诃男。若五分律及本行集。则跋提与摩诃男。两别。
  十力迦叶。亦名婆敷。
  拘利太子。若涅槃疏。则摩诃男与拘利。是一。
十大弟子篇第八
  舍利弗智慧。目犍连神通。大迦叶头陀。阿那律天眼。须菩提解空。富楼那说法。迦旃延论义。优波离持律。罗睺罗密行。阿难陀多闻。净名疏云。今十弟子各执一法者。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随其乐欲各一法门摄为眷属。虽各掌一法。何曾不具十德。自有偏长故称第一。又增一阿含明。一百比丘各有偏好。为善不同。例亦如此。
  舍利弗。大论云。有婆罗论义师。名婆陀罗王(云云)。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云云)。众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为舍利弗。弗秦言子也。涅槃云。如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又翻身子。文句云。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亦云鹙子。母眼明净如鹙(比由)鹭(来故)眼。
  大目犍(巨焉)连。什曰。目连婆罗门姓也。名拘律陀。拘利陀树名。祷树神得子。因以为名。垂裕记问。大经云。目犍连即姓也。因姓立名目连。何故名拘律陀耶。答本自有名。但时人多召其姓故。大经云耳。净名疏云。文珠问经翻莱(音罗)茯(蒲北)根。父母好食以标子名。真谛三藏云。勿伽罗此翻胡豆。绿色豆也。上古仙人。好食于此。仍以为姓。正云摩诃没特伽罗。新翻采菽氏。菽亦豆也。西域记云。没特伽罗。旧曰目犍连。讹略也。
  摩诃迦叶波。文句。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云龟氏。时人多以姓召之。其实有名。名毕钵罗。父母祷树神而生子。故名毕钵罗。言大者若约所表。或因智大德大心大。故称大迦叶。若约事释者。佛弟子中多名迦叶。如十力三迦叶等。于同姓中尊者最长。故标大以简之。迦叶或翻饮光。文句云。迦叶身光亦能映物。真谛翻光波。古仙人身光炎涌。能映余光。
  阿那律。或云何那律陀。此云无灭。若施食福。人天受乐。于今不灭。净名疏云。或云何泥卢豆。或阿(音遏)[少/兔](乃侯)楼驮。(唐贺)如楚夏不同耳。此云如意。或云无贫。过去饿世。曾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天人之中受如意乐。故名如意。尔来无所乏断。故名无贫。佛之从弟。西域记云。阿泥[打-丁+聿](虚骨)陀旧曰阿那律者。讹也。
  须菩提。净名疏云。此云善吉。亦云善业。亦云空生。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禀性慈善。不与物诤。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是以。常能将护物心。故名善业。以生时家宅皆空。因名空生。家宅皆空。即表其长成解空之相。生曰。无诤三昧者。解空无致论处为诤也。西域记云。苏部底。唐言善现。旧曰须扶提。或云须菩提。译曰善吉。皆讹。熏闻云。应知善相不唯空物。亦能感物。故譬喻经云。舍卫国。长者名鸠留。产子。小字须菩提。有自然福报。食器皆空所欲皆满。然则空非断无。表妙有之不亡也。真谛云。是东方青龙陀佛。又增一阿含云。喜着好衣行本清净。所谓天须菩提。是知释门有二须菩提。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文句云。富楼那翻满愿。弥多罗翻慈。尼女也。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正值江满。又梦七宝器盛满中宝入母怀。母怀子。父愿获从诸遂愿。故言满愿。弥多罗尼。翻慈行。亦云知识。四韦陀有此品。其母诵之。以此为名。或名弥室(音质)子。翻善知识。支谦译度无极经。名满祝子。谓父于满江。祷梵天而得其子。西域记云。布刺拏梅咀丽衍尼弗咀罗。唐言满慈子。旧讹略云弥。多罗尼子。
  摩诃迦旃延。什曰。南天竺婆罗门姓也。善解契经者。净名疏云。此翻不定。有云扇绳。有云文饰。未知孰正。或曰。此云离有无。破我慢心。
  邬(安古)波离。有翻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为众纪纲。故名优波厘。或翻近执。以佛为太子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古人云佛之家人非也。讹云优波离。
  罗睺罗。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睺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西域记云。罗怙罗旧曰罗睺罗。又曰罗云。皆讹略也。此云执日。净名疏曰。有翻宫生。太子出家。太妃在宫何得有娠。佛共净饭王于后证。是太子之子。亲是宫之所生。因名宫生。
  阿难。大论秦言欢喜。佛成道时。斛饭王家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心欢喜言。今日大吉。语来使言。是男当字为阿难。举国欣庆又名庆喜。亦翻无染。虽残思未尽。随佛入天人龙宫。见女心无染着故。玄云持三藏教。
  阿难跋陀。此云喜贤。玄云持通教。
  阿难迦罗。此云喜海。玄云持圆教。付法藏有三。一阿难。此云庆喜。传声闻藏。二阿难跋陀。此云喜贤。持缘觉藏。三阿难迦罗。此云喜海。持菩萨藏。圆觉略疏云。略是一人随德名别。
总诸声闻篇第九
  法华论明四种声闻。一决定声闻。定入无余故。二增上慢声闻。未证谓证故。三退菩提声闻退大取小故。四应化声闻。内秘外现故。论自释云。后二与记。前两不记。根钝未熟故。天台加佛道声闻。准经以佛道声令一切闻。约义据新入者。又以决定声闻及退菩提。名为住果。荆溪据三种逢值第三但论遇小。不论遇大。名元住小。故声闻义。浩然非一也。
  宾头卢。翻不动。字也。
  颇罗堕。姓也。真谛云揵疾。亦云利相。或广语。本行集翻重憧。婆罗门凡十八姓。此居其一。或云宾度罗跋罗堕阇。感通传云。今时有作宾头卢圣僧像。立房供养。亦是一途。然须别施空座前置碗钵。至僧食时令大僧为受。不得以僧家盘盂设之。以凡圣虽殊俱不触僧食器。若是俗家则随俗所设。恐僧不知附此编出。
  薄拘罗。文句此翻善容。色貌端正故。准贤愚经。应翻重姓。中阿含异学。又问。汝于八十年起欲想否。答不应作如是问。我八十年未曾起欲想。尚未曾起一念贡高。未曾受居士衣。未曾割截衣。未曾倩他衣。未曾针缝衣。未曾受请。未曾从大家乞食。未曾倚壁。未曾视女人面。未曾入尼房。未曾与尼相问讯。乃至道路亦不共语。八十年坐。荆溪云。弘法之徒观斯龟镜。
  难陀。文句云。亦云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亦翻欣乐。文句记云。从初慕道为名。欢喜中胜故云善也。
  离(吕知)婆多。正言颉(贤结)隶伐多。亦云离越。此翻星宿。或室宿。从星辰乞子。
  摩诃拘絺(丑夷)罗大论云。秦言大膝摩陀罗次生一子。膝骨粗大。故名拘絺罗。舍利弗舅。与姊舍利。论义不如。俱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誓不剪爪。读十八种经。
  憍梵钵提。或云憍梵波提。伽梵婆提。笈房钵底。此翻牛齝。法华疏云。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常事虚哨。余报未夷时人称为牛齝。楞严云。于过去世。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齝病。尔雅作齝与齝同。郭璞云。食之已久复出嚼之。亦翻牛王。又翻牛相。
  毕陵伽婆蹉七何切此云余习。五百世为婆罗门。余气犹高。过恒水叱小婢驻流。非彼实心盖习气也。或名毕蔺(吕进)陀筏蹉。此云余习。五百生恶性粗言。今得余习。
  孙陀罗难陀。孙陀罗此云好爱。妻名也。或云孙陀罗利。此云善妙。难陀云欢喜。已号也。简放牛难陀。故标其妻。
  优楼频螺迦叶。文句翻云木瓜林。近此林居故。孤山云。此云木瓜癃(音隆)胸前有癃如木瓜故。又云祷此林神而生。故得名也。
  伽耶迦叶。孤山云。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也。文句翻城。近此山故。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
  那提迦叶。那提翻河。西域记云。捺地迦叶波。旧曰那提迦叶讹也。缉诸迦叶例无波字。此亦略也。毗婆尸佛时。共树刹柱。缘是为兄弟。
  劫宾那。此云房宿(音秀)父母祷房星感子。旧云金毗罗。此翻威如王。
  诺矩罗。此云鼠狼山。
  提婆犀那。西域记唐言天军。
  忧婆提舍大论云。忧婆秦言豕。提舍星名。即舍利弗父字也。
  优波斯那。本行集云。隋云最上征将。
  嗢(乌没)咀啰。西域记唐言上。
  阿折罗。西域记云。唐言所行。
  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亦云粗黑。颜色黑光故。
  优陀夷。此云出现。日出时生故。
  优婆尼沙陀。资中。此云尘性。以观尘性空而得道故。亦名优波尼杀昙。
  周陀。或云周利。此云大路边生。佛本行经云。其母是长者之女。随夫他国久而有孕。垂产思归。行至中路。即诞其子。如是二度凡生二子。乃以大小。而区别之。大即周陀。小即莎伽陀。
  莎(先戈)伽陀。或云槃陀伽。此示小路边生。又翻继道。以其弟生继于路边。故名继道。
  波湿缚。西域记云。唐言胁。由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而至于席。故号胁尊者。
  须跋陀罗。此云好贤。西域记云。唐言善贤。旧曰苏跋陀罗。讹也。鸠尸那城梵志。年一百二十泥洹经云。须跋聪明多智。诵四毗陀经。一切书论无不通达。为一切人之所崇敬。闻佛涅槃。方往佛所。闻八圣道。心意开解。遂得初果。从佛出家。又为广说四谛即成罗汉。
  迦多演尼子。西域记云。迦陀衍那。佛灭度后。三百年出。造发智论。旧讹云迦旃延。
  末田地。亦名摩田地。亦名摩田提。此云中。阿难化五百仙人。在河中得戒。故曰摩田地。西域记云。达丽罗川中。大伽蓝。侧有刻木慈氏菩萨像。通高百余尺。末田底迦罗汉。携引匠人升睹史多天。亲观妙相。往来三返。尔乃功毕。
  优波鞠多。或名优波掘多。此云大护。或云笈(其劫)多。佛灭百年出。得无学果。西域记云。乌波鞠多。唐言近护。秣(音末)兔罗国城东五六里。岩间有石室。高二十余尺。广三十余尺。四寸细筹填积其内。尊者近护说法化导。夫妻俱证罗汉果者。乃下一筹。异室别族虽证不记。
  室缕(力生)多频设底俱胝。丁尼切西域记云。唐言闻二百亿。旧译曰亿耳谬也。长者豪富。晚有继嗣。时有报者。辄赐金钱二百亿。因名其子曰闻二百亿。洎乎成立。未曾履地。故其足跖(音只)毛长尺余。光润细软。又西域记云。富一亿。财一洛叉。便耳着珠坠人知富也。或云耳有珠环价直一亿。
  摩诃波阇波提。此云大生主。又云大爱道。亦云憍昙弥。此翻众生。西域记云。钵逻阇钵底。唐言生主。旧云波阇波提者讹也。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亦云名闻。悉达次妃。天人知识。出家为尼众之主。
宗释论主篇第十
  群生昏寝长夜冥冥。先觉警世。慧日赫赫。故西域记明。四日照世。东有马鸣。南有提婆。西有龙猛。北有童受。或通宗乎众典。或别释于一经。既分照乎四方。乃俱破于群翳。故今此集列论主焉。
  阿湿缚窭(瞿庾)沙。或名阿湿矩沙。西域记云。唐言马鸣。摩诃衍论曰。若克其本。大光明佛。若论其因。第八地内住位菩萨。西天竺诞生。卢伽为父。瞿那为母。同生利益。过去世中。有一大王。名曰轮陀。有千白鸟。皆悉好声。若鸟出声。大王增德。若不出声。大王损德。如是诸鸟。若见白马。则其出声。若不见时。常不出声。尔时大王遍求白马。终日不得。作如是言。若外道众。此鸟鸣者都破佛教。独尊独信。若佛弟子此鸟鸣者。都破外道。独尊独信。尔时菩萨用神通力。现千白马。鸣千白鸟。绍隆正法。令不断绝。是故世尊名曰马鸣。律宗统要钞。引缘异此。学者须捡。
  那伽(是龙)曷树那。义翻为猛。此出龙树劝诫王颂。彩字函。西域记云。那伽阏(音遏)刺那。此云龙猛。旧曰龙树讹也。什曰本传云。其母树下生之因目阿周那。阿周那者。树名也。以龙成其道。故以龙字。号曰龙树。辅行云。树学广通天下无敌。欲谤佛经而自作法。表我无师。龙接入宫。一夏但诵七佛经目知佛法妙。因而出家。降伏国王。制诸外道。外道现通。化为华池。坐莲华上。龙树为象。拔莲华。扑外道。作三种论。一大悲方便论。明天文地理。作宝作药。饶益世间。二大庄严论。明修一切功德法门。三大无畏论。明第一义中观论者。是其一品。大乘入楞伽云。大慧。汝应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提婆。此云天。龙树弟子。波吒厘城僧。屈外道经十二年。不击揵(巨寒)稚。(音地)提婆重声摧伏异道。提婆因入大自在庙。庙金为像。像高六丈琉璃为眼。大有神验。求愿必得。怒目动睛。提婆语曰。神则神矣。本以精灵训物而假以黄金琉璃。威炫(音县)于世。何斯鄙哉。便登梯凿神眼。众人咸云。神被屈辱。婆曰欲知神智。本无慢心。神知我心复何屈辱。夜营辱供明日祭神。神为肉身。而无左眼。临祭叹曰。能此施设。真为希有。而我无眼。何不施眼。提婆即[剜-夗+死](于洹)己眼施之。随[剜-夗+死]随出。凡施万眼。神大欢喜问求何愿。婆曰我辞不假他。但未信受。神曰如愿。即没不现。神理交通。咸皆信伏。
  鸠摩罗逻多。西域记翻童受。
  室利逻多。西域记唐言胜受。起信论疏。明五日论师。以此论主。照北印度。
  诃梨跋摩。宋言师子铠。(苦亥)佛涅槃后。九百年出中天竺国。婆罗门子。初依萨婆多部。出家。造成实论。
  阿僧伽。西域记唐言无著。是初地菩萨。天亲之兄。佛灭千年。从弥沙塞部出家。三藏传云。夜升睹史陀天。于慈氏所。受瑜伽师地论。庄严大乘论。中边分别论。昼则下天为众说法。
  婆薮(苏后)盘豆。西域记云。伐苏畔度唐言世亲。旧曰婆薮盘豆。译曰天亲讹谬。言天亲者。菩萨。乃是毗纽天亲。故云天亲。于说一切有部。出家受业。本自北印度至于此也。无著命其门人。令往迎候。至此伽蓝遇而会见。无著弟子。止户牖外。夜分之后。诵十地经。世亲闻已。感悟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闻。毁谤之愆源发于舌。舌为罪本。今宜断除。即执铦(息廉)刀。将自断舌。乃见无著往立。告曰夫大乘教者。至真之理也。诸佛所赞。众圣攸宗。言欲诲汝。尔今自悟。悟其时矣。何善如之。诸佛圣教断舌非悔。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大乘。补过自新犹为善矣。杜口绝言其利安在。作是语已。忽复不见。世亲承命。遂不断舌。且诣无著咨受大乘。于是研精覃思。制大乘论。凡百余部并盛宣行。
  佛陀僧诃。西域记云。唐言师子觉。无著弟子。密行莫测。高才有闻。二三宝哲。每相谓曰。凡修行业。愿觐慈氏。若先舍寿。得遂宿心。当相报语以知其至。其师子觉。先舍寿命。三年不报。世亲菩萨寻亦舍寿。时经六月。亦无报命。时诸异学。咸皆讥诮。以为流转恶趣遂无灵鉴。其后无著菩萨。于夜初分。方为门人。教授定法。灯光忽翳。空中大明。有一天仙。乘虚下降。即进阶庭。敬礼无著。无著云。尔来何暮。今至何谓。对曰。从此舍寿往睹史多天。慈氏内众莲华中生。莲华才开。慈氏赞曰。善来广慧。旋绕才周。即来报命。无著曰。师子觉者。今在何处。曰我才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外众中。耽着五欲。无暇相顾。无著曰。慈氏何相。演说何法。曰慈氏相好言不能宣演。说妙法。义不异此。然菩萨妙音。清畅和雅。闻者忘倦。
  陈那。西域记云。唐言童授。妙吉祥菩萨指诲传授。如慈恩云。因明论者。元唯佛说。文广义散。备在众经。故地持论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求因明者。为破邪论安立正道。劫初题目创标真似。爰暨世亲再陈轨式。虽纪纲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破立之则有陈那菩萨。是称命世。贤劫千佛之一也。匿迹岩薮。栖意等持。观述作之利害。审文义之繁约。于时岩谷震吼。云霞变彩。山神捧菩萨足。高数百尺。唱言。佛说因明论道愿请重弘菩萨乃放神光。照烛机感。时彼南印土。按达罗国王。见放光明。疑入金刚喻定。请证无学果。菩萨曰。入定观察将释深经。心期大觉。非愿小果。王言无学果者。诸圣攸仰。请尊速证。菩萨抚之欲遂王请。妙吉祥菩萨。因弹指警曰。何舍大心。方兴小志。为广利益者。当转慈氏所说瑜伽。匡正颓纲。可制因明。重成规矩。陈那敬受指诲。奉以周旋。于是覃思研精。乃作因明正理门论。又辅行云。迦毗罗仙。恐身死。往自在天问。天令往频陀山取余甘子。食可延寿。食已于林中化为石床大。有不逮者。书偈问石。后为陈那菩萨斥之。书偈石裂。
  宾伽罗。中论序云。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不玩味斯论以为喉襟。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秦言青目之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亦雅中。其间乘僻繁重者。法师皆裁而稗之。
  波毗吠伽。西域记。唐言清辩。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遂于观音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经涉三年。菩萨现身。谓论师曰。何所志乎。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菩萨曰。人命难保。宜修胜善生睹史天。乃见慈氏。对曰志不可夺也。菩萨又云。若其然者。宜往驮那羯磔国城南山岩执金刚神所。志诚诵持执金刚陀罗尼者。当遂此愿。论师于是。往而诵焉。三载之后神出问云。伊何所愿。论师对曰。愿留此身。待见慈氏。神又谓曰。此岩石内。有修罗宫。如法行请。石壁当开。开即入中。可以见也。神又谓曰。慈氏出世。我当相报矣。论师受命专精诵持。又经三载。乃咒芥子。以击石壁。石壁乃开。论师乃与六人入石壁里。人已石壁仍复如故。
  达磨波罗。西域记云。唐言护法。神负远遁。因即出家。清辩论师。外示僧佉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护法菩萨在菩提树宣扬法教。乃命门人往问讯曰。仰德虚心为日久矣。然以宿愿未果。遂乘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天人师。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未遑谈议。竟不会见。
  瞿拏钵类婆。西域记云。唐言德光。作辩真等论。凡百余部。论主本习大乘未穷玄奥。因览毗婆沙论。退业而学小乘。作数十部论。破大乘纲纪。成小乘执着。研精虽久。疑情未除。时有提婆犀那罗汉。往来睹史多天。德光愿见慈氏决疑请益。天军以神通力。接上天宫。既见慈氏长揖不礼。天军谓曰。慈氏菩萨。次绍佛位。何乃自高敢不致敬。方欲受业如何不屈。德光对曰。尊者此言诚为指诲。然我具戒苾(频必)刍(刃朱)出家弟子。慈氏菩萨。受天福乐非出家之侣。而欲作礼。恐非所宜。菩萨知其我慢心。故非是法器。往来三返不得请疑。
  达磨俎(庄吕)罗多。西域记云。唐言法救。旧曰达磨多罗。讹也。
  伊湿伐逻。西域记云。唐言自在。
  佛地罗。西域记云。唐言觉取。
  布刺拏。西域记云。唐言圆满。
  僧伽跋陀罗。西域记云。唐言众贤。
  佛陀驮娑。西域记云。唐言觉使。
  尸罗跋陀罗。西域记云。唐言戒贤。唐奘三藏亲承经论。
  瞿那末底。西域记云。唐言德慧。
  跋罗缕支。西域记云。唐言贤爱。西印度人。妙极因明。摧大慢婆罗门。生陷地狱。
  慎那弗呾罗。西域记云。唐言最胜子。制瑜伽师地释论。
  末笯(乃胡)曷利他。西域记云。唐言如意。即婆沙论师。
  般若羯罗。奘传云。唐言慧生。
  达摩毕利。奘传云。唐云法爱。
  达摩羯罗。奘传云。唐言法性。
  阿黎耶驮娑。奘传云。唐言圣使。
  阿黎斯那。奘传云。唐言圣军。
  阿黎耶伐摩。奘传云。唐言圣胄。
  秣奴若瞿沙。奘传云。唐言如意声。
  达摩郁多罗。此云法尚。佛灭八百年出。造杂毗昙。
翻译名义集卷第三
宗翻译主篇第十一
  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胜场。先牢戒是。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怡-台+禁]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沈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七要识梵言不坠彼学。八传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一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宋僧传云。译场经馆。设官分职可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是也。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女涉)承远父子。至于帝王执翰即兴梁武太后中宗。又谓之缀文也。次则度语。正云译语。亦名传语。传度转令生解矣。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证梵本者。求其量果。密以证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证译毗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证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证禅义一员。沙门大通曾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义净译场。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余人。次文润色也。次则证义一位。盖证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证文义。唐复礼累场充其任焉。次有梵呗者。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次有校勘清。随彦琮覆疏文义。盖重慎之至也。次有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校校。唐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也。译经图纪云。惟孝明皇帝。永平三年。岁次庚申。帝梦金人。项有日光。飞来殿庭。上问群臣。太史傅毅对曰。臣闻西域有神。号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至七年。岁次甲子。帝敕郎中蔡愔(挹淫)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等一十八人。西寻佛法。至印度国。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经。并将画释迦佛像。以永平十年岁次丁卯。至于洛阳。帝悦。造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道士褚善信等。负情不悦。因朝正之次。表请较试。敕遣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帝曰。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尔日信等以灵宝诸经。置道东坛上。帝以经像舍利。置道西七宝行殿上。信等绕坛涕泣。启请天尊。词情恳切。以栴檀柴等烧经。冀经无损。并为灰烬。先时升天。入火履水隐形。皆不复能。善禁咒者呼策不应。时太傅张衍语信曰。所试无验印是虚妄。宜就西域真法。时南岳道士费叔才等惭忸。自感而死。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轮。摩腾先是阿罗汉。即以神足游空。飞行坐卧。神化自在。时天雨宝华。及奏众乐。感动人惰。摩腾复坐。法兰说法。时众咸喜。得未曾有。时后宫阴夫人王婕(音接)妤(以诸)等。一百九十人出家。司空杨城侯刘善峻等。二百六十人出家。四岳道士吕慧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京都张子尚等。三百九十一人出家。帝亲与群宫为出家者。剃发给施供养。经三十日。造寺城外。七所安僧。城内三寺安尼。具如汉明法本内传(道家尹文操斥法本内传。是罗什门僧妄造。通惠辨云。明帝梦金人事。出后汉纪。此若虚妄。岂名信史耶。又吴书阚泽对吴主云。褚善信费叔才自感而死。岂是罗什门徒所造)
  迦叶摩腾。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幼而敏悟。兼有风姿。博学多闻。特明经律。思力精拔。探赜钩深。敷文析理。义出神表。尝游西印度有一小国。请腾讲金光明经。俄而邻国兴师来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彼国兵众疑有异术。密遣使[古  見](敕廉)。但见君臣安然共听其所讲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于是彼国睹斯神验。请和求法。时蔡愔等殷请于腾。腾与愔等俱来见帝。终于洛阳。
  竺法兰。中印度人。少而机悟。淹雅博爱。多通禅思。妙穷毗尼。诵经百余万言。学徒千余。居不求安。常怀弘利。戒轨严峻。众莫能窥。遇愔求请。便有轻举之志。而国主不听。密与腾同来间行后至。共译四十二章。腾卒自译五经。
  昙摩迦罗。此云法时。印度人也。幼而才敏。质像傀(公回)伟。善四韦陀妙五明论。图谶运变靡所不该。自谓在世无过于己。尝入僧坊遇见法腾毗昙。殷勤寻省。莫知旨趣。乃深叹曰。佛法钩深。因即出家。诵大小乘。游化许洛。事钞云。自汉明夜梦之始。迦竺。传法已来。迄至曹魏之初。僧徒极盛。未禀归戒。止以翦落殊俗。设复斋忏。事同祀祠。后有中天竺昙摩迦罗。诵诸部毗尼。以魏嘉平至雒阳。立羯磨受法。中夏戒律始也。准用十僧。大行佛法。改先妄习。出僧祇戒心。又有安息国沙门昙谛。亦善律学。出昙无德羯磨。即大僧受法之初也。
  康僧铠。印度人。广学群经义畅幽旨。嘉平四年。于洛阳白马寺。译无量寿经。
  支谦。月氏国优婆塞也。汉末游洛。该览经籍及诸伎艺。善诸国语。细长黑瘦白眼黄晴。时人语曰。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武烈皇帝。以其才慧。拜为博士。谦译经典。深得义旨。
  维只难。此云障碍。印度人。学通三藏。妙善四含。游化为业。武昌译经。
  康僧会。康居国。大丞相之长子。世居印度。年未齿学。俱丧二亲。至性笃孝服毕入道。厉行清高。弘雅有量。解通三藏慧贯五明。辩于枢机。颇属文翰。以吴初染佛法大化未全。欲使江左兴立图寺。赤乌四年。仗锡建康。杨都译经。
  竺昙摩罗察。此云法护。月氏国人。甚有识量。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届兹未久。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解三十六种书。诘训音义无不备识。日诵万言过目咸记。先居炖煌。后处青门。大周目录云。太康七年译正法华。
  尸利密多罗。此云吉友。西域太子。以国让弟。遂为沙门。天姿高朗。风神俊迈。仪貌卓然。出于物表。晋元帝世来。游建康。王公雅重。世号高座法师。译灌顶等经。
  瞿昙僧伽提婆。或名提和。此云众天。罽宾国人。风采可范。枢机有彰。沈虑四禅。研心三藏。初于符秦帝国。译阿毗昙八犍度等。
  卑摩罗叉。此云无垢眼。罽宾国人。澄静有志履道苦节。世号青目律师。罗什师事。改译什公十诵。
  佛驮跋陀罗。此云觉贤。大乘三果人。甘露饭王之苗裔。于此与罗什相见。什所有疑多就咨决。东晋义熙十四年。于谢司空寺。译华严六十卷。堂前池内。有二童子。常从池出。捧香散华。
  法显。姓袭。平阳武阳人。常玩经律舛缺。誓志寻求。以晋安帝隆安三年岁次己亥。游历印度。义熙元年岁次乙已泛海而还。杨都译经。
  昙摩耶舍。此云法称。罽宾国人。少而好学。长而弥笃。神爽高雅。该览经律。陶思八禅。游心七觉。明悟出群。幽鉴物表。欲苦节求果。天神语云。何不观方弘化。而独守小善。于是历游诸国。译差摩等经。
  鸠摩罗什婆。此云童寿。祖印度人。父以聪敏见称。龟兹王闻。以女妻之。而生于什。什居胎日。母增辩慧。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义旨亦通。至年九岁。与外道论义。辨挫邪锋咸皆愧伏。年十二有罗汉奇之。谓其母曰。常守护之。若年三十五不破戒者。当大兴佛法。度无数人。又习五明四韦陀典。阴阳星算。必穷其妙。后转习大乘数破外道。近远诸国。咸谓神异。母生什后亦即出家。聪拔众尼。得第三果。什既受具。母谓之曰。方等深教。应大阐秦都。于汝自身。无利如何。什曰。菩萨之行。利物亡躯。大化必行。炉镬无恨。从此已后。广诵大乘。洞其秘奥。西域诸王请什讲说。必长跪座侧。命什蹋登。符坚建元九年。太史奏云。有德星现外国。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西域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将非此耶。后遣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光与什同来。什在道数言应变。光尽用之。光据西凉。亦请什留。至姚秦弘始三牢。兴灭西吕。方入长安。秦主兴厚加礼之。延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置。敕僧[契-大+石](音略)等八百沙门。咨受什旨。兴卑万乘之心。尊三宝之教。于草堂寺。共三千僧。手执旧经。而参定之。莫不精究洞其深旨。时有僧睿兴甚嘉焉。什所译经。睿并参正。然什词喻婉约出言成章。神情鉴彻。骜岸出群。应机领会鲜有其匹。且笃性仁厚。泛爱为心。虚已善诱。终日无倦。南山律师。尝问天人陆玄畅云。什师一代所翻之经。至今若新。受持转盛何耶。答云。其人聪明。善解大乘。已下诸人。并皆俊又。一代之宝也。绝后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译。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也。又从毗婆尸佛已来译经。又云。什师位阶三贤。文殊指授令其删定。
  佛驮耶舍。此云觉明。罽宾国人。操行贞白。戒节坚固。仪止祥淑视瞻不凡。五明四韦之论。三藏十二之典。特悟深致。流辩无滞。以姚秦弘始年达于姑藏。什先师之。劝兴往邀。兴即敕迎。并有赠遗。笑不受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未敢闻命。重使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迎。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供养。并皆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耶舍赤髭。时人号为赤髭毗婆沙。兴凡所供给。衣服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之造寺。
  昙摩谶。或昙无谶。此云法丰。中印度人。日诵万言。初学小乘。五明诸论。后遇白头禅师教以大乘。十日交诤方悟大旨。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西域号为大神咒师。以北凉沮渠玄始元年。至姑藏。赍涅槃经前分十卷并菩萨戒。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卧。夜有神人。牵谶堕地。谶谓为盗。如是三夕。乃闻空中声曰。此是如来解脱之藏。何为枕之。谶闻渐寤。乃安高处。盗者夜捉提举不能。明旦谶持不以为重。盗谓圣人。悉来拜谢。逊闻谶名厚遇请译。
  佛驮斯那。此翻觉军。天才聪朗。诵半亿偈经。明了禅法。西方诸国。号为人中师子。口诵梵本。北凉译经。
  浮陀跋摩。此云觉铠。西域人。志操明直。聪悟出群。虽复遍集三藏。遍善毗婆沙论。常诵此部。用为心要。
  智猛。雍州人禀性端厉。明行清白。少袭法服。修业专诚。志度宏邈情深佛法。西寻灵迹。北凉永和年中。西还翻译。
  昙摩蜜多。此云法秀。罽宾国人。生而连眉。沉邃慧鉴。常有善神潜形密护。每之国境神梦告王。去亦如之。宋文元嘉建业翻译。
  畺梁耶舍。此云时称。西域人性刚直寡嗜欲。深善三藏多所谙知。尤工禅思。宋文元嘉元年。钟山翻译。僧含笔受。
  伊叶波罗。此云自在。西域人。善通三藏。解贯四含。宋文元嘉彭城翻译。
  智严。凉州人。道化所被。幽显咸伏。未出家前。曾犯五戒。后受僧具。疑不得戒。遂泛海至印度。咨问罗汉。亦不能决。为询弥勒。慈氏答云。得戒严甚喜焉。得经梵本。宋文元嘉杨都。翻译。
  求那跋摩。宋云功德铠。罽宾王之少子。洞明九部博晓四含。深达律品。妙入禅要。诵经百余万言。罽宾王薨。众请绍位。恐为戒障。遂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形仪感物。见者发心。宋文元嘉。达于建业。帝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迫以身徇于物。不获从志。法师何以教之。对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将何为用。帝王以四海为家。兆民为子。出一嘉言士女咸悦。布一善政。人神以和。固当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食。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帝大悦曰。法师所言。真谓开悟人心。明达物理。谈尽于人天之际矣。事钞云。宋元嘉七年。至杨州译善戒等经。为比丘尼受具初缘。又后有师子国尼八人。来至云。宋地未经有尼。何得二众受戒。摩云。尼不作本法者。得戒得罪。寻佛制意。法出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生其信心为受戒方便耳。至于得戒。在太僧羯磨时生也。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夫戒定慧品从微至着。若欲增明。甚相随喜。且令西尼学语。更往中国请尼令足十数。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云众铠。解律杂心。自涉流沙至杨州。初求那许尼重受。未备而终。俄而师子国尼。铁索罗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数。便请众铠。为师于坛上。为尼重受。
  宝云。证第二果。西凉州人。自少出家。精勤硕学。志韵刚洁不偶世群。求法恳恻。忘身徇道。以晋隆安年初。西寻灵迹。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礼释迦影迹。受罗汉之语。历游西方。善梵书语。印度字音训释词旬悉皆备解。后来长安。复至江左。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印度人。幼学五明四韦陀论。志性明敏。度量该博。后遇杂心。莫测涯际。方悟佛法崇深。投簪落彩。专精志业。博通三藏。慈和恭恪。事师尽礼。舍小学大。深悟幽旨。宋文敕住祇洹。荆州刺史。南谯王刘义宣。尝请讲华严经。跋陀自愧未善宋言。旦夕礼忏求观世音。忽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头。来谓陀曰。何故忧耶。陀以意对。答曰不须多忧。即便以剑。易于陀首。更安新头。问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既寤。心神喜悦。于是就讲。辨注若流。后还杨都。属帝宴会王公毕集。帝欲试其机辨。并解人意不。帝见其白首。而谓曰。师今日不负远来之意。自外知何。唯有一在。贤即答言。慕化远来。天子恩遇。垂三十载。今年七十一。唯一死在。帝大悦。
  昙无竭。此云法勇。亦云法上。姓李。黄龙人。幼为沙弥。勤修苦行。持戒诵经。为师所重。尝闻法显躬践佛国。慨然在忘身之誓。以武帝永初年。招集同志僧猛等。二十五人。共游西域。二十余年。自余并死。唯竭独还。于罽宾。得梵经本。杨都翻译。
  功德直。西域人。道契既广。善诱日新。宋大明年。到荆州。为释玄畅。翻译畅刊正文义。词旨婉密。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
  达摩摩提。此云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随方启喻。齐武。永明译提婆达多品。
  求那毗地。此云德进。中印度人。诵大小乘二十万言。阴阳图谶。莫不穷究。执锡戒涂。威仪端肃。齐武永明翻译。
  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南印度人。偏以律藏传名弘道。为务。感物而动。游魏洛阳。
  菩提流支。此名觉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物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魏宣武帝。洛阳翻译。
  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此言宝意。中印度人。诵一亿偈博瞻之富。理事兼通。光明禅法。魏宣武帝。请讲华严。词义开悟。忽于高座。见大官执笏云。天帝请师。讲华严。意曰。今法席未终。经讫从命。然法不独资都讲香火。维那梵呗。请亦定之。使如其言。请将了见前使来迎。果与都讲等五人俱于座终。道俗咸睹。
  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梁武杨都翻译。
  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冈不措怀。艺术异解。遍素谙练。梁武泰清于宝云殿。译经。属侯景纷纠。乃适豫章。始兴南康等。虽复恓惺译业无辍。即泛舶西归。业风赋命。飘还广州。住制止寺。翻译讫陈秦建。译五十部。
  阇那崛多。此言志德。北印度人。刹帝利种。少怀达量。长垂清范。游涉行化。来达兹境。周武帝世译普门重颂。
  达摩笈多。隋言法密。南贤豆国人。开皇十年。来届瓜州。文帝延入京寺。义理允正。称经微旨。然而慈恕。立身。恭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说前。戒地夷而静。定水幽而洁。经洞字原。论探声意。容仪祥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昏晨。法言通内外。好端居而简务。负寡欲。而息求无倦诲人。有踰利己。至炀帝定鼎东都置翻译馆。
  波罗颇迦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云波颇。此云智光。中印度人。刹帝利种。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穷内外。研精大小。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涉葱河。贞观届此。
  玄奘。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颖川陈仲弓之后。鸠车之龄落[髟/采]。竹马之齿通玄。墙仞干霄风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戒具云毕偏肆毗尼。仪止祥淑。妙式群范。阅筌蹄乎九丘。探幽旨于八藏。常慨教缺传匠。理翳译人。遂使如意之宝不全。雪山之偈犹半。于是杖锡。裹足履险若夷。既戾梵境筹咨无倦。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释之句。皆尽其微。毕究其妙。法师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贞观十九年。回靶(布讶)上京。敕弘福寺翻译。已上多出静迈法师。译经图纪。
  伽梵达摩。智升续译经图纪云。唐云尊法。西印度人。译大悲经。
  阿地瞿多。唐言无极高。中印度人。学穷满字。行洁圆珠。精练五明。妙通三藏。天皇永征长安翻译。
  那提。唐言福生。具依梵言。则云布如焉伐耶。此但讹略。而云那提也。本中印度人。慈恩翻译。
  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中印度人。洞明八藏。博晓四含。戒行清高。学业优瞻。尤工咒术。兼洞五明。志在利生。来译弘福。
  佛陀多罗。唐云觉救。罽宾人也。于白马寺。译圆觉经。
  佛陀波利。唐云觉护。罽宾国人。忘身徇道。遍观灵迹。闻文殊在清凉山。远沙流沙。躬来礼谒。天皇仪凤元年。杖锡五台。虔礼圣容。倏见一翁从山出来。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何所求。波利答曰。闻文殊隐山。来欲瞻礼。翁曰。师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不。此土众生。多造诸罪。佛顶咒。除罪秘方。若不将经徒来无益。纵见文殊。何必能识。可还西国取经传此。弟子当示文殊所在。波利便礼。举头不见老人。遂返本国。取得经来。状奏天皇。遂令杜行顗。及日照三藏于内共译。经留在内。波利泣奏。志在利人。请布流行。帝愍专志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波利将向西明。与僧顺贞。共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所愿已毕。持经梵本。入于五台。于今不出。
  实叉难陀。唐言学喜。于阗国人。智度弘旷。利物为心。善大小乘。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远闻于阗。有斯梵本。发使迎请。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
  义净。齐州人。俗姓张。字文明。髫龀之年。辞荣落[髟/采]。遍询名匠。广探群籍。内外通晓。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游西域。遍师名匠学大小乘。所为事周。还归故里。凡所游历。三十余国。往来问道。出二十年。天后证圣。河洛翻译。
  达摩流支。唐言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唐云觉爱。南印度人。波罗门种。姓迦叶氏。聪睿绝伦。风神爽异。生年十二。外道出家。年登耳顺。自谓孤行。撩僧论议。货(居委)以身事。时有耶舍瞿沙。知其根熟。遂与交论。未越机关。词理俱屈。始知佛日高明。匪萤灯并照。法海深广。岂涓渧等润。投身敬事。专学佛乘。未越五年。通达三藏。天皇远闻雅誉。遣使往邀。未及使还。白云遽驾。暨天后御极。赴京翻译。至和帝龙兴。译宝积经。此经玄奘。昔翻数行。乃叹此土群生未有缘矣。余气力衰竭。因而遂辍。和帝命志续奘余功。遂译于世。
  般刺蜜帝。唐云极量。中印度人。怀道观方。随缘济度。展转游化。达我支那。乃于广州制旨道场。译首楞严。自汉至唐。翻译儒释总有二百九十二人。今略编集现行经人。苟欲具知。当披新旧译经图纪。
  释迦弥多罗。此云能支。师子国长寿沙门三果圣人。唐高宗敬重。
  弥伽释迦。说题云。释迦稍讹。正云铄佉。此曰云峰。璇云此云能降伏。
七众弟子篇第十二
  大论云。佛弟子七众。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学戒尼。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然诸经中标四众者。自古皆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四众。天台乃立发起。当机。影响。结缘。以为四众。是则七众虽别。四众咸通。七四共成二十八众。
  室洒。旧翻弟子。新云所教。南山曰。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天台云。师有匠成之能。学者具资禀之德。资则舍父从师。敬师如父。师之谦让。处资如弟。故夫子云。回也处余如父。余也处回如弟。律云。和尚于弟子。当生儿想。弟子于和尚。当生父想。司马彪曰。徒弟子谓门徒弟子。老子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南山云。佛法僧之广大。实由师资相摄。互相敦遇。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此矣。比真教陵迟。慧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缺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
  比丘。大论云。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复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言无翻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二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此具三义。一杀贼。从破恶以得名。二不生。从怖魔而受称。三应供。因乞士以成德。涅槃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内外凡)。四者污道。犯四重者。善见论云。善来得戒。三衣及瓦钵贯着左肩上。钵色如青郁钵罗华。袈裟鲜明如赤莲华。针线斧子漉囊备具。
  比丘尼。善见云。尼者女也。文句云。通称女为尼。智论云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门后。比丘尼称阿姨师姨者。通慧指归云。阿平声即无遏音。盖阿音转为遏也。有人云。以爱道尼是佛姨故。效唤阿姨。今详梵云。阿梨夷。此云尊者。或翻圣者。今言阿姨略也。僧祗云。阿梨耶僧听是也。事钞尼众篇云。善见佛初不度女人出家。为灭正法五百年。后为说八敬听出家。依教行故。还得千年。今时不行。随处法灭。会正记云。佛成道后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许度。阿难为陈三请。佛令庆喜传八敬向说。若能行者。听汝出家。彼云顶戴持。言八敬者。一者。百岁比丘尼。见初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者。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者。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者。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僧中。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者。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者。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如此八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不应违。今述颂曰。礼不骂谤不举过。从僧受戒行摩那。半月僧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请自恣。
  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四分十八童女。应二岁学戒。又云。小年曾嫁年十岁者。与六法。十诵中。六法练心也。能持六法。方与受具。二年者练身也。可知有胎无胎。事钞云。式叉尼具学三法。一学根本。谓四重是。二学六法。即羯磨。所谓染心相触。盗人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非时食。饮酒也。三学行法。谓一切大尼戒行。并须学之。若学法中犯者。更与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沙弥尼上坐。今述颂曰。染心相触。盗四钱。断畜生命。小妄语。戒非时食及饮酒。是名式叉学六法。
  沙弥。南山沙弥别行篇云。此翻息慈。谓息世染之情。以慈济群生也。又云。初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须息恶行慈也。音义云。沙弥二字。古讹略也。唐三藏云。室利摩拏路迦。此翻勤策男。寄归传云。授十戒已名室罗末尼。译为求寂。最下七岁。至年十三者。皆名驱乌沙弥。若年十四至十九。名应法沙弥。若年二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
  沙弥尼。奘三藏云。室利摩拏埋迦。此云勤策女。
  优婆塞。优婆夷。肇曰。义名信士男信士女。净名疏云。此云清净士清净女。亦云善宿男善宿女。虽在居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云善宿。此未可定用。荆溪云。依余经文。但云近佛得善宿名。不可定云男女不同宿也。涅槃疏云。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为善宿。优婆塞。西域记云。邬波索迦。唐言近事男。旧曰伊蒲塞。又曰优婆塞。皆讹也。邬波斯迦。唐言近事女。旧优婆斯。又曰优婆夷。皆讹也。言近事者。亲近承事诸佛法故。后汉书名伊蒲塞。注云。即优婆塞也。中华翻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也。或名檀那者。要览曰。梵语陀那钵底。唐言施主。今称檀那。讹陀为檀。去钵底留那也。思大乘论云。能破悭吝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后得大富。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又称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贫穷海。
翻译名义集卷第四
释氏众名篇第十三
  古者出家。从师命氏。如帛法祖。竺道生之流也。东晋安法师。受业佛图澄。乃谓师莫过佛。宜通称释氏。后增一阿含流传此土。经叙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是释子非沙门。乃王种也。是沙门非释子。婆罗门也。是沙门是释子。乃比丘也。非沙门非释子。二贱姓也)。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其犹四大河皆从阿耨泉出。又弥沙塞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称释子沙门。又长阿含云。弥勒弟子皆称慈子。自非大权应迹。岂能立姓与经悬合。故天神称为印手菩萨。然净名云。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台释云。若见佛性。出二死家。方真出家应具四句。一形心俱不出。二形出心不出。三形不出心出。即是观行出家(什曰。若发无上道心。心超三界。形虽有系。乃真出家)。四者形心俱出。故南山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则可绍隆三宝。度脱四生。利益甚深功德无量。其众名号。今列翻译。
  僧伽。大论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林是名为林。净名疏云。律名四人已上皆名众。律钞曰。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别有六义。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什师云。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净。六漏尽智慧。肇曰。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报恩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坏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大论云。是僧四种。一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二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三哑羊僧。虽不破戒。根钝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如白羊人杀。不能作声。四实僧。若学无学。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唐太宗尝问玄奘三藏。欲树功德。何最饶益。法师对曰。众生寝惑。非慧莫启。慧茅抽植。法为其资。弘法由人。即度僧为最。
  沙门。或云桑门。或名沙迦懑(门字上声)曩。皆讹。正言室摩那拏。或舍罗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什师云。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取涅槃。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忻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后汉书郊祀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去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或云。具名沙门那。此云乏道。以为良福田故。能断众生馑乏。以修八正道故。能断一切邪道。故迦叶品云。沙门那者。即八正道。沙门果者。从道毕竟。永断一切贪嗔痴等(云云)。世言沙门名乏。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邪道。以是义故。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名沙门果。或以沙门。翻勤息。垂裕记云。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息界内恶者。藏通沙门。次第息界内外恶者。别教沙门。一心遍息内外诸恶者。圆融沙门。瑜伽论云。有四沙门。一胜道沙门即佛等。二说道沙门。谓说正法者。三活道沙门。谓修诸善品者。四污道沙门。谓诸邪行者。
  苾刍。古师云。含五义。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智论云。出家多修智慧。智慧是解脱因缘。俗人多修福德。福德是乐因缘。僧祇云。供养舍利。造塔寺非我等事。彼国王居士。乐福之人。自当供养。比丘事者。所谓结集三藏。勿令佛法速灭。
  和尚。或和阇。羯磨疏云。自古翻译多杂蕃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有讹僻。传云。和尚梵本正名邬波遮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传到此土。什师翻名力生。舍利弗问经云。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亦翻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常近。受经而诵。善见云。和尚外国语。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明了论本云。优波陀诃翻为依学。依此人学戒定惠故。即和尚也)。义净云。邬波陀耶。此云亲教师。由能教离出世业故。故和尚有二种。一亲教即受业也。二依止即禀学也。毗奈耶云。弟子门人。才见师时。即须起立。若见亲教。即舍依止。
  阇黎。或阿只利。寄归传云。梵语阿遮梨耶。唐言轨范。今称阇梨讹略。菩提资粮论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钞云。能纠正弟子行故。四分律明五种阿阇梨。一出家阿阇梨。所依得出家者。二受戒阿阇梨。受戒作羯磨者。三教授阿阇梨。教授威仪者。四受经阿阇梨。所从受经。若说义。乃至四句偈。五依止阿阇梨。乃至依住一宿者。和尚及依止。多已十夏者为之。上四师皆多已五夏者为之。
  头陀。新云杜多。此云抖擞。亦云修治。亦云洮汰。垂裕记云。抖擞烦恼故也。善住意天子经云。头陀者。抖擞贪欲嗔恚愚痴。三界内外六入。若不取不舍。不修不着。我说彼人。名为杜多。今讹称头陀。大品云。须菩提说法者。受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纳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塳间住。八树下。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大论六十七云。十二头陀不名为戒。能行则戒。庄严不能行不犯戒。然论但依经次第。广释不分部位。诸文引用多误。故此点出。南山律钞。位分为四。衣二。一纳衣。二但三衣。食四。一乞食。二不作余食法。三一坐。四一揣(徒端切揣者杂也。一和杂者。不以种种盛贮。名一揣食)处五。一兰若。二塳间。三树下。四露坐。五随坐。威仪一常坐。此无次第乞食。处加随坐。通源记。引南山云。季世佛法。崇尚官荣。侥幸之夫。妄生朋翼。庶因斯语。自省厥躬。至若调利养如毛绳。视朱门为蓬户。尚思曳尾。犹被兴嘲。况乎以咳唾为恩。眄睐成饰。潜通慧好。强事趋驰。纵假宠于一时。终受嗤于群口。荣不补辱。夫何误哉。
  婆檀陀。大论。秦言大德。毗奈耶律云。佛言。从今日后。小下苾刍。于长宿处。应唤大德。
  体毗履。此云老宿。他毗利。此云宿德。
  悉替那。此云上座。五分律。佛言。上更无人名上座。道宣敕为西明寺上座。列寺主维那之上。毗尼母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十九夏。是中座。自二十夏。至四十夏。是上座。五十夏已上。一切沙门之所尊敬。名耆宿。毗婆沙论云。有三上座。一生年上座。即尊长者。具旧戒名真生故。二世俗上座。即知法富贵大财大位。大族。大力。大眷属。虽年二十。皆应和合推为上座。三法性上座。即阿罗汉。律云。瓶沙王。称佛弟子。为上人。大品经。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名中士。有二利名上士。
  摩摩帝。或云毗呵罗莎弭。(名婢)此云寺主。僧史略云。详其寺主。起乎东汉白马寺也。寺既爰处。人必主之。于时虽无寺主之名。而有知事之者。东晋以来。此职方盛。故梁武造光宅寺。召法云为寺主。创立僧制。
  维那。南山云。声论翻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寄归传云。华梵兼举也。维是纲维。华言也。那是梵语。删去羯磨陀三字也。僧史略云。梵语羯磨陀那。译为事知。亦云悦众。谓知其事悦其众也。稽其佛世。饮光统众于灵鹫。身子莅事于竹林。音义指归云。僧如网。假有德之人为网绳也。隋智琳。润州刺史李海游。命琳为断事纲维。尔后寺立三纲。上座。维那典座也。
  铎曷攞。寄归传云。唐言小师。毗柰耶云。难陀比丘。呼十夏比丘。为小师。如僧睿谓僧导云。君当为万人法主。岂可对扬小师乎。
  阿夷恬。此云新学。亦云新发意。
八部篇第十四
  一天二龙。三夜叉。四乾闼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原夫。佛垂化也。道济百灵。法传世也。慈育万有。出则释天前引。入乃梵王后随。左辅大将由灭恶以成功。右弼(房密)金刚。用生善而为德。三乘贤圣。既肃尔以归投。八部鬼神。故森然而翊卫。今此纂集宜应编录。
  提婆。此云天。法华疏云。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论云。清净光洁。最胜最尊。故名为天。苟非最胜之因。岂生最胜之处。言最胜因者。所谓十善。身三。语四。及意三行。由其三业防止过非。有顺理义。即名十善。以兹十善。运出五道故。此十戒名曰天乘。若单修习上品十善。乃生欲界。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由禅定力。故使四天皆悉居空。不依于地。言未到定者。亦云未至。由其未入根本定故。如止观云。若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而犹见有身心之相。是则名为欲界定也。从此已去。忽然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铺等事。犹如虚空。冋冋(户顶)安隐。身是事障。事障。未来。障去身空。未来得发。如是名为未到定相。是为欲界六天因果。若修根本四禅离欲粗散。则生色界。然此色界。依萨婆多。但十六处。俱舍疏云。除大梵天。谓梵辅天中。有高楼阁。名大梵天。一主所居。更无别地。除无想天。谓广果天中有高胜处。名无想天。非别有地。若依经部立十七天。故颂释云。谓大梵王与梵辅等。处虽不别。身形寿量皆不等故。别立大梵。若上座部谓无想广果。因果别故。立十八天。分为四禅。初禅三天。一梵众乃所统之民也。二梵辅。辅弼梵王之臣佐也。三大梵。得中间禅。为世界主。劫初先生。劫尽后没。威德既胜。褒(毛博)美称大。二禅三天。一少光。于二禅中。光最少故。二无量光。光明转增。无限量故。三光音。口绝言音。光当语故。梵语廅(安合)天。晋云有光寿。亦云少光。梵云廅波摩那。此云无量光。梵语阿波会。此云光音。三禅三天。一少净。意地乐受。离喜贪故。少分清净。二无量净。净胜于前。不可量故。三遍净。梵云首诃既那乐受最胜。净周普故。四禅九天。一无云下之三禅。皆依云住。至此四禅。方在空居。二福生。具胜福力。方得往生。三广果。异生果报。此最胜故。梵云惟于颇罗。而此三天。是凡夫住。四无想天。外道所居。计为涅槃。但是一期心想不行。故名无想。五无烦。无于见思烦恼杂故。六无热。意乐调柔离热恼故。七善见。梵语须[帶/足](于计)天。定障渐微。见极明彻。八善现。形色转胜。善能变现。九色究竟。色法最极。是究竟处。无烦等天。那含所居。呼此五天。名五那含。若厌色笼。修四空定。生四空天。名无色界。一空处。禅门云。此定最初。离三种色。心缘虚空。既与无色。相应故名处空定。二识处。禅门云。舍空缘识。以识为处。正从所缘处受名。三无所有处。禅门名不用处。修此定时。不用一切内外境界。外境名空。内境名心。舍此二境。因初修时。故言不用处。四非有想非无想。禅门云。有解云。前观识处是有想。不用处。是无想。今双除上二想。亦有解言。约凡夫说言非有想。约佛法中说。言非无想。合而论之。故言非有想非无想。然此四空大小乘教。论其无色其义硕异。且小乘教。如俱舍云。无色无身。依同分命根。转令心相续(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疏释曰。获成就者名之为得。第八识种。令色心不断。名为命根。或种实命假。业为命类。相似故名众同分)。又世品云。无色界。都无处所。以非色法无方所故。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是处生故。又成实论云。色是无。教不至无色。今谓若云都无处所。华严安云。菩萨鼻根。闻无色界宫殿之香。若大众部。乃云。但无粗色。非无细色。故阿含说。舍利弗入涅槃时。无色界天。空中泪下。如春细雨。故知无色非无细色。此是小乘宗计两殊。若大乘教。如楞严云。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也。孤山释云。非业果色者。显有定果色也。俱舍纂云。无业果色。非异热身。如辅行云。曾闻有一比丘。得无色定。定起摸空。人问何求。答觅我身。旁人语言。身在床上。于此得定。尚不见身。验知四空。无业果色。而言显有定果色者。显扬论名定自在所生色。谓胜定力故。于一切色。皆得自在。即以定变起五尘境故。论云。变身万亿。共立毛端。空量地界。中阴经云。无色诸天。礼拜世尊。楞严亦云。无色稽首。仁王经说。无色界天。雨诸香华。香如须弥。华如车轮。然涅槃云。非想等天。若无色者。云何得有去来进止。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声闻缘觉所知。以声闻经说。所证空遂谓极处悉皆无色。大乘实说。界外尚受法性之色。岂此四天。唯空空然。故斥二乘非所知也。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然大论云。诸天命欲终时。五死相现。一华冠萎。二腋下汗出。三绳来着身。四见更有天坐己生处。五自不乐本座。诸天见是死相。念惜天乐。见当生恶处。心即忧毒。又俱舍论明其五衰。有小大异。小五衰者。一衣服严具。出非爱声。二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于沐浴位。水滴着身。四本性嚣(许娇)驰。今滞一境。五眼本凝寂。今数瞬(舒闰)动。此五相现。非定命终。遇胜善缘。犹可转故。复有五种大衰相现。一衣染尘埃。二华鬘萎悴。三两液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当死。又大论明天通辨四种。一名天。二生天。三净天。四净生天。一名天者。如今国王名天子。二生天者。从四天王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三净天者。人中生诸圣人。四净生天者。三界天中生诸圣。又涅槃。亦明四天。一者世间天。如诸国王。二者生天。从四天王至非非想。三者净天。谓四果支佛。四者义天。谓十住菩萨。以见一切法是空义故。如是诸天名广义丰。当区别矣。
  提多罗咤。(陟驾切)大论云。秦言治国。主乾闼婆及毗舍阇。光明疏云。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居半须弥东黄金埵王。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又翻安民。
  毗流离。大论云。秦言增长。主弓槃荼。及薛荔多。光明疏云。南琉璃埵王。名毗留勒叉。亦翻免离。
  毗流波叉。大论云。秦言杂语。主诸龙及富楼多那。光明疏云。西白银埵王。名毗留博叉。又翻非好报。又翻恶眼。亦翻广目。
  鞞(部迷)沙门。大论云。秦言多闻。主夜叉及罗刹。光明疏云。北水精埵王。名毗沙门。索隐云。福德之名闻四方故。亦翻普闻。佛令掌擎古佛舍利塔。僧史略云。唐天宝元年。西蕃五国。来寇安西。二月十一日秦请兵解援。发师万里。累月方到。近臣奏。且诏不空三藏入内持念。玄宗秉香炉。不空诵仁王护国陀罗尼。方二七遍。帝忽见神人五百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天王第二子独健。副陛下心。往救安西。其年四月奏。二月十一日已时后。城东北三十里。云雾冥晦。中有神可长丈余。皆被金甲。至酉时。鼓角大呜。地动山摇。经二日蕃寇奔溃。斯须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谨图样随表进呈。因敕诸道州府。于西北隅。各置天王形像。此四天王。居须弥腹故。俱舍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首及持鬘。常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此四名曰四王。八部或标二十八部者。一云一方有四部。六方则成二十四部。四维各一。合为二十八部。一云一方有五部。谓地水火风空。四方成一十部。并四王所领八部。为二十八部。感通传天人费氏云。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少有点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槃。亲受付嘱。并令守护不使魔挠。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垂诫。不敢不行。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恓惶奔赴应机除剪。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
  忉利。应法师云。梵音讹略。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云三十三。俱舍颂云。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现。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中有殊胜殿。周千踰缮那。
  释提桓因。大论云。释迦秦言能。提婆秦言天。因提秦言主。合而言之。云释提婆那民。或云释迦提婆因陀罗。今略云帝释。盖华梵双举也。杂阿含云。有一比丘。问佛何故。名释提桓因。答本为人时。行于顿施。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因。璎珞经云。汝今天帝释。功德众行至。千佛兄弟过。无复贤劫名。中间永旷绝。二十四中劫。后乃有佛出。刹土名普忍。彼佛寿七劫。遗法亦七劫。其法已没尽。旷绝经五劫。汝于彼刹土。当绍如来位。号名无著尊。净名疏云。若此间帝释。是昔迦叶佛灭。有一女人。发心修塔。复有三十二人。发心助修。修塔功德。为忉利天主。其助修者。而作辅臣。君臣合之。名三十三天。
  须夜摩。此云善时分。又翻妙善。新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兜率陀。此云妙足。新云睹史陀。此云知足。西域记云。睹史多旧曰兜率陀兜术陀讹也。于五欲。知止足。故佛地论名喜足。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
  须涅密陀。或尼摩罗。大论云。秦言化自乐。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楞严名乐变化天。
  婆舍跋提。或波罗尼密。大论云。秦言他化自在。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亦名化应声天。别行疏云。是欲界顶天。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魔王也。
  大梵。经音义。梵迦夷。此言净身。初禅梵天。净名疏云。梵是西音。此云离欲。或云净行。法华疏云。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亦称高净。净名疏云。梵王是。娑婆世界主。住初禅中间。即中间禅也。在初禅二禅两楹之中。毗昙云。二禅已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法。璎珞禅禅皆有梵王。今谓但加修无量心。报胜为王。无统御也。初禅有觉观言语。则有主领故。作世主。次第禅门云。佛于仁王经说十八梵。亦应有民主之异。又云。四禅中。有大静王。而佛于三藏中。但说初禅有大梵天王者。以初禅内有觉观心。则有语言法。主领下地众生为便。证真云。劫初成时。梵王先生。独住一劫。未有梵侣。后起念云。愿诸有情来生此处。作是念已梵子即生。外道不测。便执梵王是常。梵子无常。
  尸弃。大论云。秦言火。或翻火首。法华疏云。外国唤火。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又云。经标梵王复举尸弃。似如两人。依大论。正以尸弃为王。今举位显名。恐目一人耳。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
  梵富楼。此云前益天。在梵前行。恒思梵天利益。亦名梵辅。
  首陀婆。大论云。秦言净居天。通五净居。
  阿迦尼吒。(竹稼切)正名阿迦抳(女几)瑟搋。(敕佳)或云阿迦尼沙。此云质碍究竟。即色究竟天。
  摩醯首罗。大论此云大自在。正名摩诃莫醯伊湿伐罗。八臂三眼。骑白牛。普门疏云。楼炭称为阿迦尼吒。华严称为色究竟。或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也。灌顶云。字威灵帝。
  摩利支。此云阳炎。在日前行。
  散脂修摩。此云密。谓名行理智四皆密故。天台释天大将军。乃云金光明。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臂健提。天中力士。大论又称鸠摩罗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复有韦纽。此云编闻。四臂捉贝持轮。持金翅鸟。皆是诸天大将。未知此大将军定是何等。光明疏云。二十八部。巡游世间。赏善罚恶。皆为散脂所管。
  跋阇罗波腻。梁云金刚。应法师云。跋阇罗此云。金刚波腻此云手。谓手执金刚杵。以立名。正法念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之次第。故俱留孙。探得第一筹。释迦当第四筹。乃至楼至。当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次愿为密迹金刚神(应法师云。梵语散那。译云密主。知佛三密功德故也。梵本都无迹义。以示迹为神。译者义立故云密迹)。护千兄教法。世传楼至化身非也。乃法意王子。据经唯一人。今状于伽蓝之门而为二像。夫应变无方。多亦无咎。出索隐记。
  诃利帝南。光明云。诃利帝南。此标禁语。鬼子母等。此显凉言。名虽有二。人秖是一。故律中明鬼子母。后总结云。时王舍人众。皆称为诃离帝母神。寄归传云。西方施主。请僧斋日。初置圣僧供。次行众僧食。后于行未。安一盘。以供诃利帝母。
  毗首羯磨。正理论音。云毗湿缚羯磨。此云种种工业。西土工巧者。多祭此天。
  别他那。梁言围。亦云吠率怒天。
  耆婆天。长水云。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此说未知所出。准法华疏云。耆域。此翻故活。生忉利天。目连弟子病。乘通往问。值诸天出园游戏。耆域乘车不下。但合掌而已。目连驻之。域云诸天受乐忽遽不暇相看。尊者欲何所求。具说来意。答云断食为要。目连放之。车乃得去。据此耆婆天。即是医师耆域也。
  苏利耶。或苏梨耶。或修利。此云日神。日者说文云实也。太阳之精。起世经云。日天宫殿。纵广正等。五十一由旬。上下亦尔。
  苏摩上上声。此云月神。释名云月者缺也。言满而复缺。淮南子云。月者太阴之精。起世经云。月天宫殿。纵广正等。四十九由旬。问何故月轮初后时缺。答如涅槃云。月性常圆。实无增减。因须弥山故有盈亏。又俱舍云。近日自影覆。故见月轮缺。世施设足论云。以月宫殿行近日轮。光所侵照。余边发影。自覆月轮。故于尔时。见不圆满。然一日月。普照四洲者。长阿含云。阎浮提日中。弗婆提日没。瞿耶尼日出。郁单越夜半。经文次第四方遍说。此二名出大孔雀咒王经。
  那伽。此云龙。别行疏云。龙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人间屋上作龙像之尔。二兴云致雨。益人间者。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龙有四生。俱舍云。卵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骂意经云。堕龙中。有四因缘。一多布施。二嗔恚。三轻[仁-二+易](以豉)人。四自贡高。华严云龙王降雨。不从身出。不从心出。无有积集。而非不见。但以龙王心念力故。霈然洪霔。周遍天下。如是境界。不可思议难陀跋难陀。文句云。难陀此云欢喜。跋此翻善。兄弟常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慈恩云。第一名喜。次名贤喜。此二兄弟。善应人心。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初令人喜。后性复贤。令喜又贤故以为名。大论云。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巨乙)利。二名阿伽和罗。降雨以时。
  娑伽罗。从海标名。如下所出。
  和修吉。此云多头。
  德叉迦。此云现毒。亦云多舌。
  阿那婆达多。此云无热。从池得名。池中有五柱堂。
  摩那斯。此云大身。或云大意。或云大力。
  沤钵罗。亦云优钵。亦云优波陀。此云黛色莲华。又青莲华。龙依此住。从池得名。
  伊罗钵。阐义钞云。亦云伊罗跋罗。伊罗树名。此云臭气。跋罗此云极。谓此龙往昔由损此极臭树叶故。致头上生此臭树。因即为名。
  迦梨迦。又名加罗加。此云黑龙。
  夜叉。此云勇健。亦云暴恶。旧云阅叉。西域记云药叉。旧讹曰夜叉。能飞腾空中。什曰秦言贵人。亦言轻健。有三种。一在地。二在虚空。三天夜叉。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天夜叉。以车马施故能飞行。肇曰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池门阁。
  和夷罗洹阅叉。即执金刚神。
  罗刹。此云速疾鬼。又云可畏。亦云暴恶。或罗叉娑。此云护士。若女则名啰叉斯。
  跋陀波罗赊塞迦。下生经云。秦言善教。此护弥勒城夜叉。
  乾闼婆。或犍陀罗。净名疏。此云香阴。此亦陵空之神。不啖酒肉唯香资阴。是天主幢倒乐神。在须弥南金刚窟住。什曰天乐神也。处地十宝山中。天欲作乐时。此神身有异相出。然后上天。新云寻香行。应法师云嗅香。
  童笼磨。大论秦言树。是乾闼婆名。
  阿修罗。旧翻无端正。男丑女端正。新翻非天。净名疏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新婆娑论云。梵本正音。名素洛。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又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西域记云。阿素洛。旧曰阿修罗。阿须伦。阿须罗。皆讹也。什曰。秦言不饮酒。不饮酒因缘。出杂宝藏。法华疏云。阿修罗采四天下华。酝于大海。龙鱼业力。其味不变。嗔妒誓断。故言无酒。大论云。佛去久远经法流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观诸经义。应有六道。以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恶有上中下故。有三恶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二果报。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故此修罗。在因之时。怀猜忌心。虽行五常。欲胜他故。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华严云。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于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楞严经云。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方敛)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阿修罗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则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接。净觉问。此四阿修罗。既为四趣所接应无别报同分之处耶。答虽属四趣。非无别报。今云卜居邻于日月等。即同分之处也。又长阿含云。南洲有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所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来入其宫中。起世经云。修罗所居。宫殿城郭器用降地居天一等。亦有婚姻男女法式。略如人间。正法念经云。阿修罗略有二种。一者鬼道所接。魔身饿鬼。有神通力。二者畜生所接。住大海底须弥山侧。问法华所列四种修罗与楞严四。为同为异。答资中云同。净觉云。彼四秖可接在此四之中。不可次第分属其类。荆溪师云。法华四种皆与帝释斗战。一往观之。但同今经第三类耳。
  婆稚。正名跋稚迦。此云团圆。今误译云被缚。或云五处被缚。或云五恶物。系颈不得脱。为帝释所缚。经音义云。居修罗前锋为帝释所缚。因誓得脱。故以名焉。
  佉罗骞驮。文句此云广肩胛。亦云恶阴。涌海水者。
  毗摩质多。文句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即舍脂父也。
  罗睺。文句此云障持。化身长八万四千由旬。举手掌障日月。世言日月蚀。释名云。日月亏曰蚀。稍小侵亏。如虫食草木之叶也。京房易传云。日月赤黄为薄。或曰不交而食曰薄。韦昭云。气往薄之为薄。亏毁曰食。成论云。譬如天日月其性本明净。烟云尘雾等。五翳则不现等。取修罗故。佛诫云。修罗修罗汝莫吞月。月能破暗能除众热。
  迦楼罗。文句此云金翅。翅翮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颈有如意珠。以龙为食。肇曰金翅鸟神。
  紧那罗。文句。亦名真陀罗。此云疑神。什曰秦言人非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乾闼婆新云歌神。是诸天丝竹之神。
  摩睺罗伽。亦云摩呼罗伽。此云大腹行。什曰是地龙而腹行也。肇曰大蟒神腹行也。净名疏云。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亦名莫呼洛。诸经云人非人者。天台云。此乃结八部数尔。
四魔篇第十五
  大论云。魔有四种。烦恼魔。五众魔。死魔。天子魔。烦恼魔者。所谓百八烦恼等分别。八万四千诸烦恼。五众魔者。是烦恼业和合因缘得是身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是名色众。百八烦恼等诸受和合。名为受众。小大无量无所有想分别和合。名为想众。因好丑心发。能起贪欲。嗔恚等心相应不相应法。名为行众。六情六尘和合故。生六识。是六识分别和合。无量无边心。是名识众。死魔者。无常因缘故。破相续五众寿命。尽离三法。识断寿故。名为死魔。天子魔者。欲界主深着世间乐。用有所得。故生邪见。憎嫉一切贤圣涅槃道法。是名天子魔。瑜伽论云。由蕴魔遍一切随逐义。天魔障碍义。死魔烦恼魔。能与生死众生。作苦器故。今谓烦恼魔。是生死因也。五阴魔死魔。是生死果也。天魔是生死缘也。又骂意经。有五魔。一天魔。二罪魔。三行魔。四恼魔。五死魔。辅行云。苦空无常无我四。是界外魔。烦恼五阴死天子四。是界内魔。净名疏云。降魔即破爱论。摧外即破见论。但爱见有二。界内即波旬六师之徒。界外即二乘及通菩萨。大品云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成就二法。魔不能坏。何等为二。观一切法空。不舍一切众生。须菩提。菩萨。成就此二法。魔不能坏大经四依品。四依驱逐魔云。夫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疏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系者。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处如理治于见魔。五尸表五种不净观。五系表五观门。
  魔罗。大论云。秦言能夺命。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作夺命因缘。亦能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又翻为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或言恶者。多爱欲故。垂裕云。能杀害出世善根。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接。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
  波旬。讹也。正言波卑夜。此云恶。释迦出世魔王名也。什曰。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亦名恶中恶。恶有三种。一曰恶。若以恶加己。还以恶报。是名为恶。二曰大恶。若人不侵。己无故加害。是名大恶。三曰恶中恶。若人来供养恭敬。不念报恩。而反害之。是名恶中恶。魔王最甚也。诸佛常欲令众生安隐。而反坏乱。故言甚也。肇曰。秦言或名杀者。或云极恶。断人善因名杀者。违佛乱僧。罪莫之大。故名极恶也。涅槃疏云。依于佛法而得善利。不念报恩反欲加毁。故云极恶。亦名波旬踰。此云恶也。常有恶意。成恶法故。
  鸯寠(瞿庾)利魔罗。西域记云。唐言指鬘。旧曰央掘摩罗。讹也。杀人取指。冠首为鬘。鸯崛摩鬘经云。师教杀人限至于百。各贯一指。以鬘其头。又翻一切世间现。
  魔登伽。长水云。义翻本性。楞严云性比丘尼是也。又过去为婆罗门女。名为本性。今从昔号。故曰性比丘尼。孤山云。以初见性净明体。乃立嘉名。净觉云。名为本性。出摩登伽经。据摩邓女经。女之母名。摩邓耳。又云摩登。皆梵音奢切。应法师云摩登伽。具云阿徒多摩登只旃陀罗。摩登只。女之总名。阿徒多。女之别名。此女卑贱。常扫市为业。用给衣食。
  头师。此云恶嗔。迦叶佛时魔名。
  室利鞠多。西域记云。唐言胜密。以火坑毒饮。请佛欲害。
翻译名义集卷第五
仙趣篇第十六
  楞严云。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梵语茂泥。此云仙。释名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庄子云。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抱朴子云。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高僧传云。纯陀西域人。年六百岁不衰。唐代宗从之。求留年之道。陀曰。心神好静。今为尘境汨之。何从冥寂乎。若离简静。外欲望留年。如登木采芙蓉。其可得耶。陛下欲长年。由简洁安神。神安则寿永。寡欲则身安。术斯已往。贫道所不知也。而言趣者。婆沙毗昙皆云。趣者到义。乃仙人所到之处也。
  阿斯陀。或云阿夷。此翻无比。又翻端正。大论云。阿私陀仙。白净饭王言。我以天耳闻诸天鬼神说。净饭王生子有佛身相。故来请见。王大欢喜。敕诸侍人将太子出。侍人答王。太子小睡。时阿私陀言。圣王常警一切。施以甘露。不应睡也。即从座起。诣太子所。抱着臂上。上下相之。相已涕零。不能自胜。王大不悦。问相师曰。有何不祥涕泣如是。仙人答言。假使天雨金刚大山。不能动其一毛。岂有不祥。太子必当作佛。我今年暮。富生无色天上。不得见佛。不闻其法。故自悲伤耳。
  羼提。此云忍辱仙。西域记云。瞢羯厘城东。有大窣堵波。是忍辱仙。被歌利王割截之处。发轸问辅行。引此明三藏忍度满相。金刚所说其义云何。答割截是同。但随藏衍说忍为异。藏谓伏惑。正修事忍。衍谓断惑。达事即空。亦犹儒童见燃灯佛通于四教。行因之相。
  阿罗罗迦摩罗。亦名罗勒迦蓝。
  郁陀罗罗摩子。亦云郁头蓝弗。此云猛喜。又云极喜。中阿含罗摩经云。我为童子时。年二十九。往阿罗罗迦摩罗所。问言依汝法行梵行可不。答言无不可。云何此法自知证。仙言我度识处。得无所有处。即住远离处。修证得已更往仙所。述己所得。仙问汝已证无所有处耶。我之所得汝亦得耶。即共领众。又自念此法。不趣智慧。不趣涅槃。宁可更求安隐处耶。是故更往郁陀罗罗摩子所云。我欲于汝法中学。彼。答无不可。问曰自知证耶。答我度无所有处。得非想定。我久证得。便修得之。乃至领众等。复念言此法不至涅槃。即往象头山鞞罗梵志村尼连禅河边。誓不起座。即得无上安隐涅槃。
  婆薮。(思苟切)方等陀罗尼经云。尔时婆薮从地狱出。将九十二亿罪人来。诣娑婆世界。十方亦然。于时文殊师利。语舍利弗。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经于地狱。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而出(云云)。婆者言天。薮言慧。云何天慧之人。地狱受苦。又婆言广。薮言通。又婆言高。薮言妙。又婆言断。薮言智。又婆言刚。薮言柔。又婆言慈。薮言悲。
  佉卢虱(音瑟)吒。隋言驴唇。此乃大仙人名。
  殊致阿罗娑。隋言光味。般若灯论云。声闻菩萨等。亦名仙。佛于中最尊上故。已有一切波罗蜜多功德。善根彼岸。故名大仙。
人伦篇第十七
  天界着乐。四趣沈苦。故此五道。非成佛器。由是诸佛唯出人间。如智论云。若菩萨行般若者。从初发心。终不堕三恶道。常作转轮圣王。多生欲界。何以故。以无色界无色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着禅定乐。无厌恶心故。亦不生。欲天妙。五欲多。故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摄众生等。故论诫曰。三恶道众生。不得修道业。既得此人身。当勉自利益。览此集者。宜警觉焉。
  摩[少/兔]舍喃(女函切)。大论此云人。法苑云。人者忍也。于世违顺情能安忍。孔子曰。人者仁也。礼记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周书云。惟人万物之灵。孔安国云。天地所生。惟人为贵。今谓。若无善因。奚感美报。言善因者。谓五戒也。一不杀戒。常念有情皆惜身命。恕己愍彼。以慎伤暴。二不盗戒。不与私取。是为偷盗。义既非宜。故止攘(汝阳)窃。三不邪淫。女有三护法亦禁。约守。礼自防。故止罗欲。四不妄语。覆实言虚。诳他欺自。端心质直。所说诚实。五不饮酒。昏神乱性。酒毒颇甚。增长愚痴。故令绝饮。原佛五戒本化人伦。与儒五常其义不异。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即智。故梵摩喻经曰。为清信士。守仁不杀。知足不盗。贞洁不淫。执信不欺。尽孝不醉。当以意解。勿执名别。又四分律。明受五戒。分四种异。但受三归。名无分优婆塞。或受一戒。名少分优婆塞。受二三四。名多分优婆塞。具受五戒。名满分优婆塞。其如五戒全缺。则人间之路。终不复生。以此五戒是大小乘尸罗根本故。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违五星。在地违五岳。在方违五帝。在身违五藏。故佛成道。未转法轮。先为提谓。授五戒法。号曰人乘。居五乘首。由兹五戒。超出三涂。取运载义。以立乘名。古师通漫。称人天教。天台谓。无诠理破惑之功。不得名为教矣。嵩辅教编罔究名义。立二种教。一曰世教。二出世教。指人天乘名曰世教。斯恣胸臆而戾祖教。今谓。三教立名。义意各异。且儒宗名教者。元命包云。教之为言效也。上行之下效之。此以下所法效名教。道家名教者。老子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寄教名。而显无为。释氏名教者。四教义云。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言教也。化转有三义。一转恶为善。二转迷成解。三转凡成圣。所言诠理者。藏通二教。诠真谛理。别圆二教诠中道理。良以如来依理而立言。遂令群生修行而证理。故佛圣教。是出世法。不可妄立世教之名。问所诠中道为指何法。答如辅教云。夫大理者。因常道之至。谓此大理。是本始二觉也。今评本始二觉。虽理智圆融。既名为觉。正从智立。所以经云。本觉明妙。又本始二觉。分别言之。属生灭门。故起信云。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所诠之理。属真如门。故起信云。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此乃对事拣理。若约即事说理。理性无体。全依无明。无明无体全依法性。就此相即之义。则指无明为所诠理。由兹教理。是吾宗之纲纪。故寄人乘辨梗概也。
  摩[少/兔]赊。文句此云意。昔顶生王初化。诸有所作。当善思惟。善忆念即如王教。诸有所作。先思惟忆念。故名为意。又人能息意能修道。得达分。又人名慢。五道中多慢。毗昙论云。何故人道。名摩[少/兔]沙。此有八义。一聪明。二为胜。三意微细。四正觉。五智慧增上。六能别虚实。七圣道正器。八聪明业所生故。
  补特伽罗。或福伽罗。或富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诸有情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之为趣。古译为趣向。中阴有情。趣往前生故。俱舍云。未至应至处。应至处即六趣也。又论云。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故谓为趣。涅槃云。中有五阴。非肉眼见天眼所见。瑜珈论说八种人执。第六名补特伽罗。谓数数取诸趣故。或死于此能生于彼。正能生者。即是人执。又翻有情。又翻人。大毗婆沙论。佛言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持正法人有二。一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经律论等。二持正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
  仆呼缮那。或萨多婆。或禅(是战)豆。或禅兜。此云众生。摩诃衍云。谓意及意识。一切众染。合集而生。故名众生。而别自体。唯依心为体。同性经佛言。众生者。众缘和合名曰众生。所谓地水火风空识名色。六入。因缘生。楞伽。王言。世尊。彼众生者。以何为本。依何而住。以何为因。佛言。此众生者。无明为本。依爱而住。以业为因。楞伽王言世尊。业有几种。佛言。业有三种。何等为三。谓身口意业。又释论明众生有三聚。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能破颠倒者名正定。不能破颠倒者名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汉书中众生去呼。释氏相承平呼也。
  逋(博孤)沙。或富楼沙。正言富卢沙。此云丈夫。大戴礼云。丈者长也。夫者扶也。言长制万物。以道扶接也。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戚。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又翻士夫。传云。通古今。辨然否。谓之士。数始于一终于十。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诗传云。士事也。白虎通曰。士者任事之称也。周礼。天子有元士。中士。下士。涅槃云。是大乘典。有丈夫相。所谓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皆名女人。
  迦罗越。大品经中。居士是也。楞严云。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普门疏。以多积财货。居业丰盈。谓之居士。郑康成云道艺处士。
  婆罗。隋言毛道。谓行心不定。犹如轻毛随风东西。魏金刚云。毛道凡夫。应法师云。梵语嚩罗。此云毛。婆罗此云愚。梵音相近。译人致谬。正言婆罗必栗托仡那。此翻愚异生。愚痴闇冥。无有智慧。但起我见。不生无漏。亦名婴愚凡夫。凡夫者义译也。梵言婆罗必利他伽阇那。此云小儿别生。以痴如小儿。不同圣生也。
  邬(安古)波弟铄。此云父母。杨子云。父母子之天地与。无天何以生。无地何以形。摭华云。天悬象。地载形。父受气母化成。诗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育我。长我畜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恩昊天罔极。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阿摩。此云女母。
  苏弗窒(竹栗)利。此云善女。
  波帝。此云夫主。大论云。一切女身。无所系属。则受恶名。女人之体。幼则从父母。少则从夫。老则从子。
  婆梨耶。此云妇。说文。妇与己齐者。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或称命妇者。夫尊于朝妻荣于室。
  阿那他。此云非正伎人。帝王略论曰。习与正人居。不能无正。犹生长齐地。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不能无不正。犹生长楚地。不能不楚言也。易曰。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谯子曰。夫交人之道。犹素之白也。染之以朱则赤。染之以蓝则青。大戴礼曰。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乎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知其臭。与之变矣。
  鸠那罗。此云恶人。亦云不好人。蜀先主临终谓太子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孔子云。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尚书曰。彰善瘅(徒丹)恶。树之风声。曾子云。人之好善。福虽未至。去祸远矣。人之为恶。凶虽未至。去福近矣。辨魔书云。见善养育。如雨露之被草木。遇恶剿绝。若鹰鹯之逐鸟雀。骂意经云。人所作善恶有四神知之。一者地神。二者天神。三者旁人。四者自意。涅槃经明十六种恶。一为利餧食羔羊肥已转卖。二为利买已屠杀。三为利餧养猪豚肥已转卖。四为利买已屠杀。五为利餧养牛犊肥已转卖。六为利买已屠杀。七为利养鸡令肥。肥已转卖。八为利买已屠杀。九钓鱼。十猎师。十一劫夺。十二魁脍。十三网捕飞鸟。十四两舌。十五狱卒。十六咒笼。
  究磨罗浮多。应法师云。是彼八岁已上。乃至未娶之者总名。
  拘摩罗。西域记云。唐言童子。释名云。十五曰童。故礼有阳童。牛羊之无角曰童。山无草木曰童。言人未冠者似之云耳。
  般吒。应言般荼迦。此云黄门。
  扇搋。敕皆切。或扇荼。此云生天然。生者男根不满。
  留拏。此云犍。(居言切)或作剧。以刀去势也。
  伊梨沙掌拏。此云妒。因见他淫。方有妒心淫起。
  半择迦。此云变。今生变作。
  博叉。此云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此依四分律出。
  扇提罗。此云石女。无男女根故。
  槃大子。此出楞伽。若大乘入楞伽。则云石女儿。
  驮索迦。此云奴。说文云。男入罪曰奴。女入罪曰婢。风俗通云。古制无奴婢。即犯事赃(则即)者被赃罪。没入官。为奴婢。获者逃亡。获得为奴婢。
  旃陀罗。此云屠者。正言旃荼(音途)罗。此云严炽。谓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为幖(音标)帜(尺志切通俗文云。徽号曰幖。私记曰。帜谓以缝帛书着背上曰徽。广雅云播也)。故若不尔者。王必罪之。法显传云。名为恶人。与人别居。入城市则击竹自异。人则避之。或带之。人皆怖畏。
  楼由。此云爱。力士名也。
  谭(徒绀)婆。此云食狗肉人。
  羯耻那。此云煮狗人。
  萨拘卢楴徒帝切此云卖姓也。
  犍坻。翻续。
  那罗。翻上伎戏。
帝王篇第十八
  帝王略论曰。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蔕。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力可以镇万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遗嘱。鹤林之顾命。虑四众以微弱。恐三宝而衰坠。托国之威风。藉王之势力。故委寄于帝王。伎敕以流通也。
  因陀罗。此云帝。正翻天主。以帝代之。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汉制天子称皇帝。其嫡嗣称皇太子。诸侯王之嫡嗣。称世子。白虎通曰。皇者天之总美大之称也。煌煌人莫违也。不烦一夫。不扰一士。故为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有熊氏。此号三皇。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此名五帝。桓子曰。三皇以道治。五帝为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王肃云。王者虽号称帝。而不得称天帝。而曰天子。乃天之子。子之与父。尊卑相去远矣。金光明经云。以天护故。复称天子。庄子云。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逸士传曰。帝尧之时。有老人击壤于路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
  遮阅那。或云曷啰阇。此云王。萨遮经云。王者民之父母。以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白虎通曰。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洪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孔氏传曰辩治也。吴楚之君僭号称王。仲尼正名。以周天子为天王。故春秋云。天王狩于河阳。韩诗外传曰。君者群也。能群天下万物而除其害者。谓之君也。班固曰。其君天下也。炎之如日。威之如神。涵之如海养之如春。譬犹草木之植山林。鸟鱼之毓川泽。参天地而施化。岂云人事之厚薄哉。释氏以自在名王。妙玄云。转轮圣王四域自在。
  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阇。或遮迦越罗。此云转轮王。俱舍云。从此洲人寿无量岁。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减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盛。非大人器。故无轮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施设足说有四种。金银铜铁轮应别。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云云)。契经从胜。但说金轮。故契经言。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灌顶位。于十五日。受斋戒时。沐浴首身。受胜斋戒。升高台殿。臣僚辅翼。东方忽有金轮宝现。其轮千辐具足毂辋众相圆净。如巧匠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此王定是转金轮王。转余轮王。应知亦尔。四种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谓金轮者。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说。我等国土宽广丰饶。安稳富乐多诸人众。惟愿天尊。亲垂教敕。我等皆是天尊翼从。若银轮王。自往彼土。威严近至彼方臣伏。若铜轮王。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推胜。若铁轮王。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克胜便止。一切轮王。皆无伤害。令伏得胜。各安其所。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死。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震威乃服。铁轮夺戈始定。
  摩诃三摩曷罗阇。此云大平等王。劫初民主。
  首图驮那。或名阅头檀。此云净饭。或翻真净。或云白净。
  途卢檀那。此云斛饭。
  萨缚达。西域记云。唐言一切施。是如来昔修菩萨行时号。避敌弃国。潜行至此。摩诃伐那伽蓝。唐言大林。遇贫婆罗门方来乞丐。遂令羁缚擒往敌王。冀以赏财。回为慧施。
  尸毗迦。西域记云。唐言与。旧曰尸毗。略也。
  歌利。或名迦利。或名迦蓝浮。此云恶世。又云恶生。又云无道。西域记云。羯利王。唐言斗诤。旧云歌利。讹也。
  频婆娑罗。或名瓶沙王。此云摸实。身摸充实。又翻形牢。亦云影坚。影谓形影。皆取体分强壮之义。频婆。或云频毗。此翻颜色。娑罗此云端正。或翻色像殊妙王。
  波斯匿。或名不黎先尼。此云和悦。西域记云。正名钵逻斯那恃多。唐言胜军。仁王经云。是波斯匿王。已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法中。为四地菩萨。
  优填。西域记云。讹也。正名邬陀衍那王。唐言出受。
  毗卢释迦。西域记云。旧曰毗流离王。讹也。
  鞞罗羡那。秦言勇军。
  阿阇世。此云未生怨。妙乐云。母怀之日。已有恶心。于瓶沙王。未生已恶。故因为名。或呼婆罗留支。此云无指。妙乐云。初生相者云凶。王令升楼扑之不死。但损一指故为名也。内人将护。呼为善见。
  阿育。或阿输迦。或阿输柯。此云无忧王。
  补刺拏伐摩。西域记云。唐言满胄。无忧王末孙。
  尸罗阿迭多。西域记云。唐言戒日。爱育四生。兴崇三宝。象马饮水漉而后饲。在位五十余年。野兽狎人。
  儴(汝阳)佉王。亦云霜佉。此云贝。乃珂贝耳。
  逻阇伐弹那。西域记云。唐言王增。
  摩诃因陀罗。西域记云。唐言大帝。无忧王弟。宽刑六日获果出家。
  祗陀。或云祇洹。此云战胜。生时父波斯匿。战胜外国。西域记云。逝多。唐言胜林。旧曰只陀。讹也。诸经言祇树者。西域记云。时给孤独愿建精舍。佛命舍利子。随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园地爽垲。咳寻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闻之。心豁如也。即出金藏。随言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曰。佛诚良田。宜植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告阿难曰。自今已来。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孤独园。
  提黎挐太子。大论。秦言好爱。西域记云。苏达挐。唐言善牙。亦云善与。
  阐释迦。西域记云。旧曰车匿。讹也。亦释种。太子出家。令车匿牵揵陟。犍陟马名。正云建他歌。译云纳。经音义云。车匿本是守马奴名。净名疏云。其自恃王种。轻诸比丘僧。法事时轻笑言。如似落叶旋风所吹聚在一处。何所评论。佛去世后犹自不改。佛令作梵坛。谓默摈也。亦云彼梵天治罪法。别立一坛。其犯法者。令入此坛。诸梵不得共语。
皇后篇第十九
  周礼云。天子后立六宫。郑氏注云。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后正位宫闱。体同天座。毛诗云。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仇。作此关睢之诗。盖兴文王后妃之德也。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女。宜为君子之好匹也。
  摩诃摩耶。西域记云。唐言大术。或云大幻。晋华严。摩耶夫人。答善财言。我已成就大愿智幻法门。得此法门故。为卢舍那如来母。于阎浮提迦毗罗城。净饭王宫。从右胁生悉达太子。显现不可思议自在神力。本行经云。尔时太子诞生。适满七日。其太子母摩耶夫人。遂便命终。因果经云。太子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
  瞿夷。此云明女。五梦经云。是舍夷长者女。长者名水光。其妇名余明。妇居近城。生女之时。日将欲没。余明照其家内皆明。因立字云瞿夷。即是太子第一妃也。第二妃生罗云。名耶檀。亦名耶输。其父名移施长者。第三妃名鹿野。其父名释长者。太子以三妃故。白净饭王。为立三时殿。大论云。释迦文菩萨有二夫人。一名瞿毗耶。二名耶输陀罗。罗睺罗母也。瞿毗耶是宝女故不孕子。
  韦提希。此云思惟。观经云。惟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摩利。或云末利。此云鬘。匿王之后。西域记译为柰。因施柰得报也。女名胜鬘。为踰闇王妃。
  半尸迦。此女。十诵云。有好善容。评堪直半尸迦国。为人欲抄断。故令遗使僧中。代受戒。
长者篇第二十
  西土之豪族也。富商大贾。积财钜万。咸称长者。此方则不然。盖有德之称也。风俗通云。春秋末。郑有贤人。着一篇。号郑长者。谓年耆德芥事长于人。以之为长者。韩子云。重厚自居曰长者。天台文句云。长者十德。一姓贵。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都寮)右插之家。二位高。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三大富。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四威猛。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五智染。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六年耆。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七行净。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八礼备。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九上叹。上则一人所敬。十下归。下则四海所归。净名疏云。国内胜人。称为长者。必是贵族。虽是贵族。爵位卑微。不称姓望。虽是高位。贫无财德。世所不重。虽财充积。无宠不威。物不敬畏。虽有大势。神用暗短。智人所轻。虽有神解明鉴。而年在幼。物情不揖。虽年耆貌皓。内行厮(音斯)恶。人所鄙怪。虽操行无瑕。而外缺礼仪。无可瞻爱。虽进止容与。若上人不睦。名不彻远。虽豪贵歌咏。无恩及下。物所不祟。故具十德方称长者。
  须达多。亦云修达多。或婆须达多。西域记云。唐言善施。或名乐施。旧曰须达。讹也。正名苏达多。胜军王大臣。仁而聪敏。积而能散。赈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古顽)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今此长者给济孤独之人。名给孤独。
  邠(彼贫)[怡-台+互]直尼切正云阿那他。摈荼陀。揭利呵跛底。阿那他云无依。亦名孤独。摈荼陀此云团施。好施孤独。因以为名。
  耆婆。或云耆域。或名时缚迦。此云能活。又云故活。影坚王之子。善见庶兄。奈女所生。出胎即持针筒药囊。其母恶之。即以白衣裹之。弃于巷中。时无畏王乘车。遥见乃问之。有人答曰。此小儿也。又问死活耶。答云故活。王即敕人。乳而养之。后还其母。四分律云。耆婆初诣得叉尸罗国。姓阿提梨。字宾迦罗。而学医道。经于七年。其师即便以一笼器及掘草之具。令其于得叉尸罗国面一由旬。求觅诸草。有不是药者持来耆婆如教即于国内面一由旬。周竟求觅。所见草木尽皆分别。无有草木非是药者。师言汝今可去。医道已成。我若死后次即有汝。耆婆经云。耆婆童子。于货柴人所。大柴束中见有一木光明彻照。名为药王。倚病人身。照见身中一切诸病。
  瞿央罗。此云守护心。旧曰瞿师罗。此译美音。
  郁伽。此云威德。
  珊檀那。此云护弥。
外道篇第二十一
  俱舍玄义云。学乖谛理。随自妄情。不返内觉。称为外道。均圣论云。蔽理之徒。封着外教。辩正论曰。九十五种。腾翥(之庶)于西戎。三十六部。淆乱于东国。垂裕云。准九十六外道经。于中一道是正。即佛也。九十五皆邪。华严大论。九十六。皆邪者以大斥小故。百论云。顺声闻道者。皆悉是邪。
  婆罗门。普门疏云。此云净行。劫初种族。山野自闲。故人以净行称之。肇曰。奏言外意。其种别有经书。世世相承以道学为业。或在家。或出家。多恃己道术。我慢人也。应法师云。此讹略也。具云婆罗贺磨拏。义云承习梵天法者。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唯五天竺有。余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正翻净裔。称是梵天苗裔也。
  一阐提。大众所问品。纯陀问佛。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告纯陀。若有比丘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是重业永不改悔。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肯发露。于佛正法无护惜建立之心。毁訾轻贱言多过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若复说言。无佛法众。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梵行品云。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德王品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入楞伽经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焚烧一切善根。二者怜愍一切众生。作尽一切众生界愿。大慧云何。焚烧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作如是言。彼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说。舍诸善根。是故不得涅槃。大慧怜愍众生。作尽众生界愿者。是为菩萨。菩萨方便作愿。若诸众生不入涅槃者。我亦不入涅槃。又梵语阐底迦。此云多贪。阿阐底迦。此云无欲。阿颠底迦。此云极恶。唯识枢要云。一名一阐底迦。是乐欲义。乐生死故。二名阿阐底迦。是不乐欲义。不乐涅槃故。三名阿颠底迦。名为毕竟。以毕竟无涅槃性故。他谓一阐底迦。即焚烧一切善根。二阿阐底迦。即菩萨大悲。三阿颠底迦。即无性阐提。故枢要云。瑜珈唯识。说于无性一种阐提。又云。无种性者。现当毕竟。二俱不成(此依相宗)
  娑毗迦罗。亦云劫毗罗。此云金头。或云黄发。食米脐外道。应法师云。旧言食米屑也。外道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三指。以物缚之。往至人家舂谷簸(补过)米处。以彼缚指。拾取米屑。聚至掌中。随得多少。去以为食。若全粒者。即不取之。亦名[孚  鳥](音孚)鸠行。外道拾米如[孚  鳥]鸠行也。
  瞿伽离。亦名瞿波利。或名俱迦利。此云恶时者。调达弟子。因谤身子目连。梵王与佛诃之。不受身疮即死。入大地狱。缘出大论十三苏气怛罗。此云善星。罗云庶兄。佛之堂弟。庶儿故说为子。佛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遥见。生恶邪心。生身陷入至阿鼻狱。
  离车。翻为皮薄。又云同皮。或名弥戾车。此翻仙族王。又云边地主。又云传集国政。其国义让。五百长者。递为国主。故云传集国政。出外为边地主。又云边夷。无所知者。西记云。名栗呫(昌栗)婆子。旧讹云离车。
  弥戾车。兴福曰。恶见也。资中曰。应是边邪不正见。死堕边地下贱也。长水曰。此乐垢秽人。亦名蔑戾车。弥离车。
  演若达多。此云祠授。证真曰。此人从神祠乞得。故名祠授。
  迦毗罗。梁言青色。亦名劫毕罗。翻黄色。辅行曰。此云黄头。头如金色。又云头面俱如金色。造僧佉论。具如下出。
  跋阇。此云避。善见律云。毗舍离王及夫人。未登位时。共牧牛儿。出门游戏。乃以脚[跳-兆+習]牧牛人儿。其儿泣向父母说云。此无父母子。脚[跳-兆+習]我等。父母答云。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戏处。名为跋阇。故翻为避。灭后百年。跋阇比丘。擅行十事。舍那迦那白于七百。往毗舍离。重结毗尼举跋阇过。
  萨遮尼干。此云离系。自饿外道。尼干亦翻不系。拔发露形。无所贮蓄。
  先尼。亦云西儞迦。此翻有军外道。
六师篇第二十二
  什师云。三种六师。合十八部。第一自称一切智。四教义云。邪心见理发于邪智。辩才无碍。第二得五神通。四教义云。得世间禅。发五神通。亦有慈悲忍力。刀割香涂心无憎爱。第三诵四韦陀经。四教义云。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无所不知。净名疏。将此三种约六师。一师有三。三六十八种外道师也。辅行云。六师元祖。是迦毗罗。支流分异。遂为六宗。故今此集。列六师焉。
  富兰那迦叶。什曰。迦叶母姓也。富兰那字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不生灭也。肇曰。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也。事钞云。色空外道。以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谓空至极。
  末迦黎拘赊黎。末伽黎。此云不见道。什曰。末伽黎字也。拘赊黎。是其母也。肇曰。其人起见谓。众生苦乐。不因行得。皆自然耳。净觉谓。计自然者亦是断灭自然。然是也。自如是也。婆沙云。法应尔不可改易。不可征诘。是法尔义。自然与法尔同。
  删阇夜毗罗胝。竹尼切。删阇夜。此云正胜。毗罗胝。此云不作。什曰。删阇夜字也。毗罗胝母名也。其人起见。谓要久迳生死。弥历劫数。然后自尽苦际也。肇曰。其人谓道不须求。迳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转缕(力主)圆于高山。缕尽自止。何假求也。疏又云。八万劫满。自然得道。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什曰。阿耆多翅舍字也。钦婆罗。粗衣也。其人起计。非因计因。着粗皮衣。及拔发烟熏鼻等。以诸苦行为道也。肇曰。翅舍钦婆罗。粗弊衣名也。其人着弊衣自拔发。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谓今身并受苦后身常乐。
  迦罗鸠驮迦旃延。迦罗鸠驮。此云牛领。迦旃延。此云翦发。肇曰。姓迦旃延。字迦罗鸠驮。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
  尼犍陀若提子等。尼犍。此翻离系。肇曰尼犍陀。其出家总名也。如佛法出家名沙门。若提母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自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也。辅行引什肇注。与涅槃经。以辨同异。后学详览。天台四念处云。阿毗昙中。明三种念处。谓性共缘。对破此三外道。有人释。性念处。谓观无生浅名为相。深细观无生见细法皆生死苦谛。名性念处。有人专用慧数。缘无生空理。发真断结。得慧解脱罗汉。对破邪因缘。无因缘颠倒执性。一切智外道也。共念处者。以禅定助道。正助合修。亦名事理共观。发得无漏三明六通。成俱解脱罗汉。对破根本爱慢。得五神通外道也。缘念处者。缘佛三藏十二部文言及一切世间名字。所缘处广非如支佛出无佛世不禀声教。但以神通。以悦众生。不能说法。缘念处人。了达根性。善知四辩。堪集法藏。成无碍大罗汉。对破世间韦陀外道。
时分篇第二十三
  西域记云。时极短者。谓刹那也。百二十刹那。为一呾刹那。六十呾刹那。为一腊缚。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五十牟呼栗多。为一时。六时合成一日一夜。夜三昼三。居俗日夜分为八时。昼四夜四。月盈至满。谓之白分。月亏至晦(之)谓之黑分。或十四日或十五日有大小故也。黑前白后。合为一月。六月合为一行。日游在内北行也。日游在外南行也。总此二行。合为一岁。又分一岁以为六时。正月十六日。至三月十五日。渐热也。三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盛热也。五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雨时也。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茂时也。九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渐寒也。十一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盛寒也。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或为四时春夏秋冬也。春三月。谓制俎逻月。吠舍佉月。逝瑟吒月。当此从正月十五日至四月十五日。夏三月。谓頞沙荼月。室罗伐拏月。婆达罗钵陀月。当此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秋三月。谓頞湿缚庾阇月。迦刺底迦月。末伽始罗月。当此从七月十六日至十月十五日。冬三谓报月。磨袪月。颇勒窭拏月。当此从十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又东夏明时。如尔雅云。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注曰。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祭祀一讫。年取年谷一熟。载取物终更始也。尚书大传云。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白虎通曰。正朔有三者。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三微者。阳气始施。黄泉万物微动。而未着也。十一月之时阳气始。养根株。黄泉之下万物皆赤。赤者盛阳之气故。周为天正色。尚赤也。十二月之时。万物始芽而白。白者阴阳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时。万物始建孚甲而出皆黑。人得加功。故夏为人正色。尚黑也。
  颰陀劫簸。劫簸。大论秦言分别时节。颰陀秦言善。有千万劫过去空无有佛。是一劫中有千佛兴。净居诸天欢喜故名善劫。此一劫内有四中劫。成住坏空。义如余撰劫波图出大论。问曰。菩萨几时。能种三十二相。答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此约大劫也。然种相好。须明四义。一种相处。准大论云。在欲界中非色无色。于欲界五道在人道中。于四天下阎浮提中。于男子身。非女人种。佛出世时种。佛灭不种。缘佛身种。余不得种。二种相业。准大论云。用意业种。非身口业。何以故意业利故。问意业有六识。为是何识。答是意识。非五识。五识不能分别故。三种相初。有言足安立相先种。有言绀青眼相初种。大论云。虽有是语。不必尔也。若相因缘和合时。便言初种。四种相福。一切人破正见。一人能教令得净戒正见。如是等为一福。具足百福。乃成一相。
  刹那。楞伽云。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俱舍云。壮士一弹指顷。六十五刹那。仁王云。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经九百生灭。毗昙翻为一念。日藏云。我今复说刹那之数。一千六百刹那。名一迦罗。六十迦罗。名模呼律多。三十模呼律多为一日夜。俱舍云。时之极少名刹那。时之极长名为劫。通明极少。凡有三种。俱舍颂曰。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释曰。分析诸色。至一极微。为色极少。分析诸名及时。至一字一刹那。为名极少时极少。
  怛刹那。毗昙翻一瞬。僧祇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
  摩睺罗。毗昙翻为须臾。一日一夜共有三十须臾。僧祇云。二十罗预。名一须臾。颂云。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猎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为年。于中减半夜。
  迦罗。刊正记云。即实时。谓毗尼中。诫内弟子。听时食。遮非时食。则实有其时也。故大论云。毗尼结戒。是世界中实。非第一义中实。论又问云。若非时食时药时衣。皆迦罗。何以不说三摩耶。答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经通皆得闻。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
  三摩耶。刊正记云。名假时。亦名短时长时。论云。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复次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论中广约三世无相。是故时法无实。是故说三摩耶。令其不生邪见。三摩耶诡名时。亦是假名时。亦名长时短时者。不同外人定执。盖是假说长短。而无其实故。若短若长。悉名三摩耶。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
  阿留那。或阿楼那。或云萨埵。汉言明相。明了论云。东方已赤。通慧指归云。此方约日未出前二刻为晓。此为明相也。以观见掌文为限。是四分明。又别宗名地了时。谓见地色分了故。又云。日出映阎浮树色。名明相。虚空藏经云。是初行菩萨。明星出时从座而起。向于明星说如是言。南无阿喽那。成就大悲。今者初出阎浮提。愿以大悲。覆护我。以言说白。大悲虚空藏菩萨。于夜梦中。示我方便。以是缘故。得悔所犯根本重罪。
翻译名义集卷第六
鬼神篇第二十四
  郑玄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归也。故古人以死人为归人。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光明疏云。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肇师云。神受善恶杂报。见形胜人劣天。身轻微难见。净名疏云。皆鬼道也。正理论说。鬼有三种。一无财鬼。亦无福德。不得食故。二少财鬼。少得净妙饮食故。三多财鬼。多得净妙饮食故。此三种中复各有三。初无财三者。一炬口鬼。谓火炬炎炽。常从口出。二针咽鬼。腹大如山。咽如针孔。三臭口鬼。口中腐臭自恶受苦。少财三者。一针毛鬼。毛利如针行便自刺。二臭毛鬼。毛利而臭。三大瘿(于郢)鬼。咽垂大瘿自决啖脓。多财三者。一得弃鬼。常得祭祀所弃食故。二得失鬼。常得巷陌所遗食故。三势力鬼。夜叉罗刹。毗舍阇等。所受富乐。类于人天。正理论云。诸鬼本处。琰魔王界。从此展转散趣余方。长阿含云。一切人民。所居舍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儿市肆。及丘冢间。皆有鬼神。无有空者。凡诸鬼神。皆随所依。即以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乃至依河名河。一切树木极小如车轴者。皆有鬼神依止。世品云。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成月岁。彼寿五百年。由谄诳心。作下品五逆十恶。感此道身。
  琰(以再)魔。或云琰罗。此翻静息。以能静息造恶者。不善业故。或翻遮。谓遮令不造恶故。或阎磨罗。经音义应云。夜磨卢迦。此云双。世鬼官之总司也。亦云阎罗焰魔。声之转也。亦云阎魔罗社。此云双王。兄及妹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曰双王。或翻苦乐并受。故云双也。婆沙显扬并正法念。皆言鬼趣所收。瑜珈地狱趣收。又瑜珈论问。焰摩王为能损害。为能饶益。名法王。答由饶益众生故。若诸众生执到王所。令忆念故。遂为现彼相似之身。告言汝等自作。当受其果。由感那落迦。新业更不积集。故业尽已脱那落迦。是故焰摩。由能饶益诸众生。故名法王。论云。此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有焰魔王国。纵广亦尔。
  闪多。此云鬼。立世论云。鬼道名闪多。为阎摩罗王。名闪多故。其生与王同类。故名闪多。
  阇黎哆。此云祖父。文句云。众生最初。生彼道。名祖父。后生者。亦名祖父。妙乐云。亦是后生者之祖父也。
  薛荔多。应法师云。正言闭丽多。此云祖父鬼。或言饿鬼。饿鬼劣者。孔雀经作俾(卑寐)礼多。
  富单那。此云臭饿鬼。主热病鬼也。亦名富多罗。
  迦吒富单那。此云奇臭饿鬼。
  鸠槃茶。亦云槃查。亦云俱槃荼。此云瓮形。旧云冬瓜。此神阴如冬瓜。行置肩上。坐便踞之。即厌魅鬼。梵语乌苏慢。此云厌。字苑云。厌眠内不祥也。苍颉篇云。伏合人心。曰厌。论衡曰。卧厌不寤者也。字本作厌。后人加鬼。
  毗舍阇。亦云毗舍遮。又云毕舍遮。又云毗舍支。又臂舍柘。此云啖精气。啖人及五谷之精气。梁言颠鬼。
  毗舍佉。或鼻奢佉。此云别枝。即是氐宿。以生日所值宿为名。
  弥栗头韦陀罗。此云妙善主。厌祷鬼。
  弥栗头虔伽他。此云善品。主蛊毒也。左传云。皿虫为蛊。说文云。腹中虫也。
  遮文茶。旧云嫉妒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
  乌刍瑟摩。资中此云火头。此力士观火性得道。故以名也。
  频那夜迦。旧云频那是猪头。夜迦是象鼻。比二使者。
  恶祁尼。或名些(苏计)吉利多耶尼。此云火神。书云。燥万物者。莫熯乎火。然蕴木中古者不知。至燧人氏。钻木作火。以教天下。变生为熟。
  婆庾。此云风神。书云。挠万物者。莫疾乎风。俱舍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则知世界依风而住。此二神名出孔雀经。
  诺健那。此云露形神。即执金刚力士也。
  钵健提。此云坚固。
  婆里旱。梁云力士。又梵云末罗。此云力。言力士者。梵本无文。译人义立。
  那罗延。翻钩锁力士(或翻坚固)
  摩尼跋陀。翻威伏行。
  富那跋陀。翻集至成。
  金毗罗翻威如王。
  宾头卢伽。翻立不动。
  车钵罗婆。翻忍得脱。
  昙摩跋罗。翻学帝王。
  摩竭罗婆。翻除曲心。
  绣利蜜多。翻有功勋。
  勒那趐奢。翻调和中。
  剑摩舍帝。翻伏众根。
  奢罗蜜帝。翻独处快。
  萨多琦梨。翻大力天。
  波利罗睺。翻勇猛进。
  毗摩质多。此云高远。
  睒(失再)摩利子。翻英雄德。
  波诃梨子。翻威武盛。
  佉罗骞驮。翻吼如雷。
  鸠罗檀提。翻战无敌。
  醯摩跋陀。翻应舍主。
  地珂。梁云长。义净译本云地[口  栗]伽。此云长大。
  修涅多罗。梁言善眼。亦云苏泥怛罗。此云妙目。
  分那柯。梁言满。
  设睹鲁。或名烁睹嚧。此云怨家。
  偿起罗。亦云商企罗。此云螺。
  诃利。亦云喝里。此云师子。
  诃利枳舍。亦云歇里鸡舍。此云师子发。
  波罗赴。亦云钵唎部。此翻自在。
  陀罗那。梁言持。亦云喇拏。此云能持。
  舜若多。沇(音究)疏云。未见诚释。应是主空神。入楞伽云。刹尼迦者。名之为空。或呿(丘庶)提。秦云虚空。纂要云。但无粗相之身。亦有微妙之色。故云如来光中映令暂见。又涅槃明虚空喻。乃立三义。一无变易。亘古腾今。时移俗化。唯此虚空常无变易。故南本三十三云。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善男子如来已得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故。非三世摄。二无边际。物分表里。空无内外。故无边际。三十二云。我为众生。得开解故。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何以故。凡夫众生。或言佛性。住五阴中。如器中有果。或言离阴而有。犹如虚空。是故如来。说于中道。众生佛性。非内六入。非外六入。内外合故。名为中道。三无挂碍。物体质碍。空性虚通故。三十三云。如世间中无挂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三菩提已。于一切法。无有挂碍。故言佛性。犹如虚空。无著云。喻虚空者。有三因缘。一遍一切处。谓于住不住相中。福生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净觉云。应以遍喻于假。宽喻于空。无尽喻中。又楞严云。纵令虚空亦有名貌。虚空是名显色是貌。孤山释曰。如涅槃说空有四名。谓虚空。无所有不动无碍也。貌谓体貌。如杂集论说。空一显色。沇疏释曰。小乘以明暗为体。大乘以空一显色及极迥色为体(上见空名显色下见空名迥色)维摩疏问。此虚空譬岂有但空不可得空之殊。答空尚不一。何得有二。若约缘尽相显。非不有殊。如大乘经论有破虚空之义。即可以譬但空显不可得空。记释缘尽等者。谓云雾暗缘尽。虚空明相显时。或见万象或但见空。可以喻但不但二种真也。今问虚空。空界二名同异。答显宗论云。内外窍隙名空界。光暗窍隙显色差别。名虚空界。经言。虚空无色无见无对。当何所依。然藉光明显了。又说于色。得离染。时断虚空界。俱舍云。窍隙名空界。谓人身中诸骨节间。腹藏诸孔穴之空也。成实论云。四大围空。有识在中。故名为人。此以能依身中空名空界。所依境内空。名虚空。问虚空无边遍一切处。光明安云虚空分界尚可尽边。答如楞严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是则众生计乎妄想。太虚绝于灵照。既迷妄以成空。故背觉而有限。如天亲说。有分别及无分别。皆名为识。有分别名识识。无分别名似尘识。如楞严想澄成国土。即似尘识。知觉乃众生。即是识识。今述颂曰。虚空生我心。我心广无际。咄哉迷中人。云何自拘系。
  阿罗难陀。梁言欢喜。
  郁庾伽波罗。梁言勤守。亦云温独伽波罗。此云勇进勤护。
  吉蔗。或名吉遮。正言讫栗着。此云所作。文句云。起尸鬼。若人若夜叉俱有此鬼。
  伅(徒损)真。此云神人。
畜生篇第二十五
  切以。久蕴愚情。夭沈慧性。资种植于田野。受驱策于边疆。锦臆翠毛飞腾碧汉。金鳞頳尾。游泳清波。形分万殊。类遍五道。今示旁生。令修正行。
  底栗车。此云畜生。畜(褚六切)即六畜也。礼记注云。牛马羊犬豕鸡。辅行云。摄趣不尽。以五逆中皆遍有故。又翻畜(许六)生。婆沙云。畜谓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痴。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名畜生。
  帝利耶瞿榆泥伽。此云旁行。此道众生多覆身行。婆沙云。其形旁故。其行亦旁。刊正云。行行不正。受果报旁。负天而行。故云旁行。
  那伽。秦云龙。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小能大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地。顺也。广雅云。有鳞曰鲛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本行集经。称佛为龙者。谓世间有爱皆远离之。系缚解脱。诸漏已尽。故名为龙。故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智论云。如菩萨本身曾为大力毒龙。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身力强者气嘘乃死。此龙受一日一夜戒。出家求静入林树间。思惟坐久。疲怠而卧龙法若睡形状如蛇。身有文章。七宝杂色。猎者见之。便惊喜言。如此希有难得之皮。献上国王。以为庄饰。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皮。龙自思惟我力如意。倾覆此国其如反掌。此人小物。岂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当从佛语。于是自忍。眠目不视。闭气绝息。怜愍此人。一心受剥。不生悔意。既失其皮。赤肉在地。时日大热。踠转土中。欲趣大水。见诸小虫。来食其身。为护戒故。复不敢动。自思惟言。我今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用充其身。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终。生忉利天。尔时毒龙。释迦文佛是。是时猎师。今调达等。六师是也。诸小虫者。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
  宫毗罗。此云蛟。有鳞曰蛟龙。抱朴子曰。母龙曰蛟。子曰虬。山海经。蛟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
  叔叔逻。此云虬。符瑞图云。黄帝时有虬龙。黑身无鳞甲。背有名字。
  僧伽彼。或[口  似](词孕)多。此云师子。大论云。如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实。坚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以身大力从住处出。优脊嚬申。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又大论明。佛说本事。有师子至。佛言是师子。鞞婆尸佛时。作婆罗门师。见佛说法。来至佛所。尔时大众。以听法故。无共语者。即生恶念发恶骂言。此诸秃辈。畜生何异。不别好人。不知言语。以是业故。从毗婆尸佛。至今九十一劫。常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死长久。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新华严云。譬如大师子吼小师子闻。悉皆勇健。一切禽兽。远避窜伏。佛师子吼。诸菩萨等。若闻赞叹菩提心声。长养法身。妄见众生。惭伏退散。法界次第云。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定微细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广雅。奋振也。又梵云。嘶(先奚)字如师子形相也。
  邬波僧诃。或优婆僧伽。梁云小师子。又云狻猊。尔雅曰。狻猊如[戔  (虎-儿+几)](在奸)猫。食虎豹。注云即师子。出西域。大论问何以名师子座。答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
  伽耶。或那伽。或那先。此云象。异物志。象之为兽。形体特诡。(过委)身陪数牛目不踰豕。鼻为口役望头若尾。驯良承教听言则跪。(渠委)素牙玉洁。载籍所美。服重致远。唐奘三藏传云。西域有伽蓝。以沙弥。知寺任。相传昔有苾刍。招命同学。远来礼拜。见野象衔华安置塔前。复以牙芟(音衫)草以鼻洒水。众见感叹。有一苾刍。便舍大戒。愿留供养。谓众人曰。象是畜生。犹知敬塔。我居人类。岂睹荒残。而不供事。遂结宇疏地。种华殖果。虽涉寒暑不以为劳。邻国闻之。共建伽蓝。即屈知僧务。乃为故事。大论云。如象王视。若欲回身观时。举身俱转。大人相者。身心专一。右有所观身心俱回。
  堙罗那。此云香叶。帝释象王名。身长九由旬。高三由旬。
  瞿摩帝。此云牛。易曰。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注云。稼穑之资。垂裕记暹云。大论曰。放牛难陀。问佛。有几法成熟能令牛群蕃息。有几法不成熟。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佛答。牧牛有十一事。颂曰。解色与相应(二)摩刷覆疮痍(二)放烟并茂草(二)安隐及度处(二)时宜留取余(二)将护于大牛(一)比丘亦如是。知四大造色一。善别愚智相一。摩刷六情根一。善覆十善相一。传所诵为烟一。四意止茂草一。十二部安处一。八圣道度处一。莫受轻贱请。名曰知时宜一。知足为留余一。敬护是将护一。此十一事。即小乘附事观心。譬喻经云。昔二兄弟。志念各异。兄谓弟曰。卿贪家事以财为贵。吾好经道以慧为珍。今欲舍家归命福田。兄遂出家。夙夜精进。得成道果。弟贪家事。命终堕牛。肥盛甚大。客买运盐。往还羸顿不能复前。兄游虚空。遥见其牛。即以威神。令弟自知。遂为牛主说其本末。贾客闻之。舍牛入寺。兄常将养。死生忉利。
  朅(去谒)伽。此云犀牛。尔雅云。南方之美者。梁山之犀象。注曰。犀牛皮角。象牙骨。又曰犀似豕。注云。形似水牛。
  阿湿婆。此云马。汉书西域传云。大宛国有高山。其上有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马置其下。与集生驹。皆汗血。因号天马。李伯乐字孙阳。行至虞之山阪遇盐车至。有一龙马而人不识。用驾盐车。遥见伯乐乃嘶。伯乐以坐下马易之。日行千里。淮南子云。秦穆公与伯乐曰。子有使求马者乎。答曰。马不在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若减若没。臣之子。皆下材可告。天下之马。有担缠束薪者。九方堙其于马非臣之下也。求马三月而反。曰得马矣。在沙丘牡(莫后)而黄。及马至则牝(毗忍)而骊。公谓伯乐曰。子所求马者。毛色牝牡不知贩矣。伯乐太息曰。一至此乎。堙之所睹者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见其内而忘其外。果千里马也。阿含佛告比丘。有四马。一见鞭影即便惊悚。二触毛乃惊。三触肉始惊。四彻骨方觉。初合闻他聚落无常即惊。二如闻己聚落无常生厌。三如闻己亲无常生厌。四如己身病苦方厌。涅槃四马喻生老病死。或名婆诃罗。此云长毛。
  蜜利伽罗。此云鹿。
  磨多。此云母。
  跋罗婆驮。此云堂。
  悉伽罗。此云野(音夜)干。似狐而小形。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如狼。郭璞云。射(音夜)干能缘木。广志云。巢于绝岩高木也。大论云。譬如野干。夜半逾城。深入人舍。求肉不得。僻处睡息。不觉夜竟。惶怖无计。虑不自免。住则畏死。便自定心。诈死在地。众人来见。有一人云。我须其耳。言已截去。野干自念。截耳虽痛但令身在。次有人言。我须其尾。便复截去。复有人云。须野干牙。野干自念。取者转多。或取我头。则无活路。即从地起奋其智力。绝踊间关。遂得自济。行者之心。求脱苦难。亦复如是。生不修行如失其耳。老不修行。如失其尾。病不修行。如失其牙。至死不修。如失其头。辅行记云。狐是兽一名野干。多疑善听。颜师古注汉书曰。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河冰。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述征记云。北风劲河冰合。要须狐行。此物善听。冰下无声。然后过河。说文云。狐妖兽也。鬼所乘。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首丘。郭氏玄中记曰。千岁之狐为--。百岁之狐为美女。然法华云。狐狼野干。似如三别。祖庭事苑云。野干形小尾大狐即形大。禅经云。见一野狐。又见野干。故知异也。
  摩斯吒。或么(上声)迦吒。或末迦吒。此云猕猴。本行经云。我念往昔。海中有一大虬。其妇怀妊。思猕猴心食。夫言此事甚难。我居于海猕猴在山。汝且容忍我当求之。时虬出岸见猴在树。善言慰问结为交友。我当将汝度海。彼岸别有大林。华果丰饶。汝可下来骑我背上。猴依虬言。俱下于水。虬即报言。我妇怀妊。思食汝心。故将汝来。猴即诳言。何不预说。我心适留娑罗树上。不持将行。善友还回。放我取心。得已却来。虬即复岸。猕猴努力。跳上大树其虬久停告言。速下。猴说偈言。汝虬计校虽能宽而心智虑甚狭劣。汝但审谛自思忖。一切众类谁无心。六度经将虬作鳖。
  舍舍迦。此云兔。韩子曰。宋人耕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耕守株冀复得之。路人笑矣。西域记言。劫初时有狐兔猿。异类相悦。时天帝释。欲验修菩萨行者。降迹应化。为一老夫。谓三兽曰。二三子善安隐乎。无惊惧耶。曰涉丰草游茂林。异类同欢。既安且乐。老夫曰。闻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远寻。今正饥乏。何以馈(渠位)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驰访。于是同心虚已分路营求。狐沿水滨衔一鲜鲤。猿于林野。采异华果。俱来至止。同进老夫。唯兔空还。游跃左右。老夫谓曰。以吾观之。尔曹未和。狐猿同志各能役心。唯兔空还。独无相馈。以此言之。诚可知也。兔闻讥议。谓狐猿曰。多聚樵苏。方有所作。猿狐竞驰。衔草曳木。既已蕴崇。猛焰将炽。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难遂。敢以微躯。充此一餐。辞毕入火。寻即致死。是时老夫。复帝释身。除烬收骸伤叹良久。谓狐猿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迹。寄之月轮。传于后世。
  曷利拏。总言獐鹿等类。
  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大论云。如迦罗频伽鸟。在[穀-禾+卵](口角)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余鸟。正法念经云。山名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如来音声。
  迦兰陀。此云好声鸟。形如鹊。群栖竹林。或言鼠名。具如下出。
  拘耆罗。或拘翅罗。此云好声鸟。声好而形丑。又云鹚鸥。
  嘶那夜。此云鹰。尔雅云。鹰隼丑。其飞也。翚(音挥)注曰。鼓翅翚翚然疾。孔氏志怪曰。楚文王少时。雅好田猎。天下快狗名鹰毕聚焉。有人献鹰曰。非王鹰之俦。俄而云际。有一物。凝翔飘飖鲜白。而不辨其形。鹰见于是竦翮(下革)而升。矗若飞电。须臾羽堕如雪。血洒如雨。良久有一大鸟堕地而死。度其两翅广数十里。啄(许秽)边有黄。众莫能知。时博物君子。曰此大鹏雏也。始飞焉故为鹰所制。文王乃厚赏献者。又言隼者。易曰王用射(是亦)隼于高墉之上。孔颖达云。隼者贪残之鸟。鹯鹞之属。玉篇云。祝鸠也。颜师古云。隼鸷鸟即今之鹄(胡骨)也。刘向以为隼。近黑祥。贪暴类也。
  臊(苏劳)陀。或叔迦婆嘻。此云鹦鹉。说文云。能言鸟也。山海经曰。黄山及数历山有鸟焉。其状如鹗。(五各)青羽赤啄。人舌能言。名鹦鹉。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杂宝藏经云。过去雪山有一鹦鹉。父母都盲。常取华果。先奉父母。时有田主。初种谷时。愿与众生而共啖食。鹦鹉于田。常采其谷。田主案行。见揃(子践)谷穗。便设罗网捕得鹦鹉。鸟告主言。先有施心。故敢来采。如何今者而见网捕。田主问鸟。取谷与谁。答言有盲父母。愿以奉之。田主报曰。今后常取。勿复疑难(云云)。佛言。尔时鹦鹉我身是也。时田主者舍利弗是。
  僧(斯[日  曾])娑。或亘娑。唐云雁。礼记云。季秋之月。鸿雁来宾。诗传云。大曰鸿。小曰雁。成公赋曰。上挥翮于丹霞。下濯足于清泉。西域记云。昔此伽蓝习玩小乘渐教。故开三净之食。而此伽蓝遵而不坠。其后三净。求不时获。有苾刍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曰。今日众僧食不充。摩诃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绝。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殪。(于计)苾刍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大乘者正理也。宜改先执务从圣旨。此雁垂诫。为诚明导。宜旌厚德建窣睹波。以瘗雁焉。或名凫雁者。尔雅云。凫雁丑其足蹼。(音卜)注云。脚指间有幕蹼属相着。古今注云。凫雁常在海边沙上。餐沙石。此非随阳雁也。李巡曰。野曰凫。家曰鹜(音木)迦频闇罗。此云雉。尔雅云。雉绝有力。奋最健斗。类分六种。四方名异。晋武库闭甚密。中忽闻雉雊。张华曰。必是蛇化。开视侧有蛇蜕焉。大论云。有时阎浮提人。不知礼敬宿旧有德。是时菩萨。作迦频阇罗鸟。有二亲友。象与猕猴。共居毕钵罗树下。自相问言。我等不知。谁应为大。象言。我昔见树在我腹下。猕猴言。我曾蹲地手捉树头。鸟言。我于毕钵罗林。食此树果。子随粪出。此树得生。先生宿德。礼应供养。即时大象背负猕猴。鸟在猴上。周遍游行。禽兽人类。见皆行敬。斯乃圣人知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故敬事长。为天下之至顺也。
  究(居求)究罗。此是鸡声。鸠鸠吒。此云鸡。易林曰。巽为鸡。鸡鸣节时。家乐无忧。西京杂记云。成帝时。交趾越裳国。献长鸣鸡。以刻漏验之。与晷度无差。田饶夫曰。夫鸡戴冠文也。足特距武也。敌斗勇也。得食相呼义也。鸣不失时信也。鸡有五德。君犹烹而食之。其所由来近也。楞严云。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长水释曰。鸡第二鸣天将晓也。孤山释云。三德涅槃名曰义天。前受想尽似证尚遥。如鸡先鸣。天色犹昧。今行阴尽。唯识阴在。明悟非久。如鸡后鸣。天有精色。齐颜之推云。梁时有人。常以鸡卵白和沐。使发光黑。每沐辄破二三十枚。临终但闻发中啾啾数千鸡雏之声。
  斫迦逻婆。此云鸳鸯。匹鸟也。止则相耦。飞则相双。鸟喻品云。一者迦邻提。二者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今师释曰。以雄喻常。雌喻无常。生死有性善故。无常即常。如二鸟在下。涅槃有性恶故。常即无常。如二鸟高飞。是则在高在下。雌雄共俱。双游并息。其义皆成。
  耆婆耆波迦。此翻生胜天王。云生生。或翻命。法华云命命。杂宝藏经云。雪山有鸟名为共命。一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故曰命命。佛本行经佛言。往昔雪山有二头鸟。一头名迦喽荼。一头名忧波迦喽荼。其优波迦喽荼头。一时睡眠。近彼寤头。有摩头迦树。风吹华落。至彼寤头。其头自念。虽独食华若入腹时。俱得色力。不令彼寤。遂默食华。其睡头寤觉。腹饱满。欬哕气出。问言何处。得此美食。寤头具答。睡头怀恨。后时游行。遇毒树华。念食此华。令二头死。时忧波迦喽荼头。语迦喽荼头言。汝今睡眠。我当寤住。彼头才睡。即食毒华。其迦喽荼寤觉毒气。问何恶食。令我不安。忧波头言。食此毒华。愿俱取死。于是彼头。即说偈言。汝于昔日。睡眠时。我食妙华甘美味。其华风吹在我边。汝返生此大嗔恚。凡是痴人莫愿见。亦莫愿与痴共居。与痴共居无利益。自损及以损他身。佛言。迦喽荼鸟即我身是。忧波鸟者提婆达是。
  舍利。此云春莺。黄鹂也。诗曰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又翻云鹙鹭。鹙七曲切玉篇云水鸟也。诗云有鹙在梁。鹭(来胡)尔雅注云。白鹭也。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诗云。振振鹭于飞。
  舍罗。此云百舌鸟。
  迦布德迦。或迦逋。唐言鸽。西域记云。昔佛于此为众说法。罗者于林网捕羽族。经日不获。来至佛所。扬言唱曰。今日如来在此说法。令我纳捕都无所获。妻孥饥饿。其计安在。如来告曰。汝今熅火。当与汝食。如来是时。化作大鸽。投火而死。罗者持归。妻孥共食。其后重往佛所。如来方便摄化。罗者闻法。悔过自新。舍家修学。便。证圣果。因名所建号鸽伽蓝。
  摩由逻。此云孔雀文。孔雀繂羽而翱翔。俱舍云。于一孔雀伦。一切种因相。非余智境界。唯一切智知。证真释云。有情无始熏。造一切界趣种子。在本识中。唯佛能了。且举孔雀一类。尚已难知。
  阿梨耶。此云鸱。亦作鸱同充尸切。尔雅云。狂茅鸱。舍人曰狂。一名茅鸱。喜食鼠。大目也。郭璞云。今鸠(胡官)鸱也。似鹰而白。
  姞栗陀。此云鹫。或揭罗阇。此云雕鹫。山海经曰。景山多鹫。说文。鹫鸟黑色多子。师旷云。南山有鸟。名曰羌鹫。黄头赤咽五色皆备。西域多此鸟。苍黄目赤。食死尸。
  毗啰拏羯车婆。此云龟。尔雅明十种之龟。庄子曰。宋元君梦。人被发曰。予为清江。使者河伯。被渔者预且得矛。元君使人占之。曰此神龟也。乃召预且。预且钓得白龟五尺。使献之。乃刳(音枯)之以卜。七十钻。而无遗策。仲尼曰。龟能梦于元君。不能避预且之网。智能七十钻。而无遗策。不能避刳肠之患。如是则智有以神。智有所不及也。法句经云。昔有道人河边学道。但念六尘。心无宁息。龟从河出水。狗将啖龟。龟缩头尾四脚。藏于甲中。不能得便狗去。还出。便得入水。道人因悟。我不及龟。放恣六情。不知死至。
  摩竭。或摩伽罗。此云鲸鱼。雄曰鲸。雌曰鲵。大者长十余里。大论云。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值摩竭鱼王开口。船去甚疾。船师问楼上人。何所见耶。答曰。见三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云。三日者。一是实日。二是鱼目。白山是鱼齿。水奔是入鱼口。我曹死矣。时船中人。各称所事。都无所验。中有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当共称佛名字。佛为无上救苦厄者。众人一心共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曾受五戒。得宿命智。闻佛名字。即自悔责。鱼便合口众人命存。庄子云。吞舟之鱼。失水。则蝼蚁而能制之。
  坻弥。具云帝弥只罗。此云大身鱼。其类有四。此最小者。京房易传云。海数(所角)见巨鱼。邪人进贤人疏。
  失收(或作守)摩罗。善见云。鳄鱼长二丈余。有四足。似鼍齿至利。禽鹿入水。啮腰即断。又翻杀子鱼。广州有之。
  臂卑履也。此云蚁子。晋书殷仲堪父。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贤愚经云。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须达自手。捉绳一头。舍利弗自捉一头。共经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者何笑。答言。汝始于此经地。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即借道眼。悉见六天严净宫殿(云云)。复更徒绳。时舍利弗。惨然忧色。即问尊者。何故忧色。答言。汝今见此地中蚁子耶。对曰已见。舍利弗言。汝于过去毗婆尸佛。亦于此地起立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已来。汝皆为佛。起立精舍。而此蚁子亦在中生。至今九十一劫。受一种身。不得解脱。生死长远。唯福为要。不可不种。尔雅云。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虫鱼鸟兽。种类何穷。山水空陆。境界无际。循环荏(如枕)苒(音染转也)逐物狂愚。一念如明。万类俱息。宜照本性勿起异意也。
翻译名义集卷第七
地狱篇第二十六
  辅行云。地狱从义立名。谓地下之狱。名为地狱。故婆沙云。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其狱。然此地狱有大有小。如大论云。言八大狱者。一活。二黑绳。三合会。四叫唤。五大叫唤。六热。七大热。八阿鼻地狱。如是等种种。八大地狱。复有十六小地狱。为眷属。八寒冰。八炎火。言八炎火地狱者。一名炭坑。二名沸屎。三名烧林。四名剑林。五名刀道。六名铁刺林。七名碱河。八名铜橛。八寒冰狱者。一名頞浮陀。少多有孔。二名尼罗浮陀无孔。三名呵罗罗。寒颤声也。四名阿婆婆。亦患寒声。五名睺睺。亦是患寒声。六名沤波罗。此地狱冰逼作青莲华色。七名波头摩。红莲华色。罪人生中受苦也。八摩诃波头摩。其中受苦。随其作业。各有轻重。其最重处。作上品五逆十恶者。感此道身。
  那落迦。此翻恶者。那落是者。义迦是恶义。造恶之者生彼处。故此标正报也捺落迦。或那落迦。此云不可乐。亦云苦具。亦云苦器。此标依报也。
  泥犁耶。文句云。地狱此方名。梵称泥犁。秦言无有。无有喜乐。无气味。无欢无利。故云无有。或言卑下。或言堕落。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故。或言无者。更无赦处。
  阿鼻。此云无间。观佛三昧经云。阿言无。鼻言救。成论明五无间。一趣果无间。舍身生报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不绝故。五形无间。如阿鼻相。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遍满故。
  頞部陀。俱舍云疱。寒触身分。皆悉生疱。
  尼刺部陀。此云疱裂。严寒所逼。身疱裂也。此二从相。
  頞哳吒谑谑婆虎虎婆。义府云。以寒增甚。口不得开。但得动舌作哳吒之声。此三约受苦声。以立名。
  嗢钵罗。此云青莲华。
  钵特摩。此云红莲华。
  摩诃钵特摩。此云大红莲华。此等皆是寒逼其身。乃作青红等色。
  宾吒罗。此云集欲。适入寻出。虽复在中而无痛苦。
  阿波那伽低。经音义此云恶趣。有三恶趣。亦名三涂。言三涂者。摭华云。涂道也。论语云遇诸涂。按四解脱经云。地狱名火涂道。饿鬼名刀涂道。畜生名血涂道。涂有二义。一取残害义。涂谓涂炭。如尚书曰民坠涂炭。二取所趣义。涂谓涂道。如易云同归而殊涂。然春秋言。四岳三涂。应法师云。春秋有三涂危险之处。借此为名。通慧云。有本作途非也。须作涂泥之涂。后人妄云畜生饿鬼地狱名三涂。当知此单指地狱也。然此指归之说。非但违于吾教。四解脱经刀血火三之文。又复诬其应师音义。后学寻检。自见妄立。又诸教典明八难者。三恶道为三。四北洲。五长寿天。六佛前佛后。七世智辩聪。八诸根不具。今述颂曰。三涂。北洲。长寿天。诸根不具。并世智佛前佛后。共八难。受此果。不得圣化。故名难处。或以世智辩聪。名为生邪见家。净名疏。明二种八难。一者凡夫住事八难。二者二乘住理八难。事即界内八难。理乃界外八难。荆溪云。若欲略明。则有余中三十心人。为三恶道。住无我法。名为北洲。地前法爱。如长寿天。未有初地十种六根。名诸根不具。地前智浅。如世智辩聪。不穷中理。如佛前后。若实报中。位位相望。节节作之。此并障于中道理也。成论明。菩萨说四论。摧八难。一生中国轮。能摧五难。谓三涂。北洲及长寿天。二修正愿轮。摧世智辩聪。三植善因轮。摧聋盲喑哑。四近善人轮。摧佛前佛后。欲摧八难当习四轮。故今示之。令思修耳。
世界篇第二十七
  楞严云。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世界有二种。一众生世界。是正报。二器世界。是依报。故楞严云。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大论明三种世间。一者五阴。二者众生。三者国土。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界有二种。一者十界。二者三界。言十界者。所谓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此名六凡。声闻缘觉菩萨佛。此名四圣。指月钞问。十界之名。有何显据。答大论云。众生九道中受记。所谓三乘道六趣道。是知九道即九界也。受记作佛。十界明矣。二三界者一欲界。欲有三种。一饮食。二睡眠。三淫欲。于此三事。希须名欲。若有情界。从他化天。至无间狱。若器世界。乃至风轮。皆欲界摄。二色界者。形质清净身相殊胜。未出色笼故名色界。三无色界者。于彼界中。色非有故。又此三界总举则六道。别分乃二十五有。荆溪颂曰。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又此三界通有三种。谓小千中千大千也。如俱舍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此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昔南山尊者。问韦天将军曰。余闻一佛化境三千国土日月岁数。或言百亿。或言千百亿。答曰如师问。百亿千百亿者。经文分明。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一佛化一日月下。何得百分。秖言其一。但时语讹惑。略致斯尔。总要言之。万亿日月为一大千。熏闻云。恐西天数。亿有大小。应以一百小亿为一大亿。乃成百亿日月。如是大千。皆是释尊所化之境。如法华云。如来亦复如是。则为一切世间之父。而生三界。杇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他那。此云处。真谛云。住处有二。一境界处。游历之境。为化在俗之流。二依止处。为统出家之众。此即祇园。婆沙云。举舍卫令远人知国。是总也。举祇园令近人知园是别也。
  须摩题。大论云。此云妙意。亦好智。亦好意。弥陀经云。阿弥陀佛所居国土。名须摩题。
  索诃。西域记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之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娑诃。皆讹。楞伽翻能忍。悲华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能忍斯恶。故名忍土。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云。沙诃汉言忍界。真谛三藏云。劫初梵王名忍。梵王是世界主。故名忍土。一云杂会世界。长水云。大千界之都名。感通传云。娑婆则大千总号。孤山云。举其通名。非指大千也。
  东弗于逮。西域记云。海中可居者。大略有四焉。东毗提诃洲。旧曰弗婆提。又曰弗于逮。讹也。此云胜。胜南洲故。又云前一在诸方之前也。又翻为初。谓日初出处也。俱舍云。东毗提诃洲其相如半月身长八肘。寿二百五十。
  阎浮提。讹云剡浮。此云胜金。大论云。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此洲上有此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砂。名阎浮檀金。以阎浮树故。名为阎浮洲。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刊正云。此则河因树立称。金因河得名。长水云。或云阎浮果汁点物成金。因流入河。染石为金。其色赤黄。兼带紫焰。西域记云。南瞻部洲旧曰阎浮提洲。又曰剡(以冉)浮洲讹也。藏钞云。瞻部此土无相当故不翻。唯西域记音中。翻为秽树。南瞻部洲。北广南狭。三边量等。其相如车。俱舍云。瞻部洲人身多长三肘半。人寿无定限。
  西瞿耶尼。此云牛货。亦翻取与。藏疏云。以彼多牛以牛为货。俱舍钞云。劫初时。因高树下有一宝牛。为货易故。西域记云。西瞿陀尼洲。旧曰瞿那尼。又云劬伽尼讹。俱舍云。西牛货洲寿五百岁。相圆无缺长十六肘。
  北郁单越。或郁怛越。此云胜处。亦云胜生。于四洲中。有情处货皆最胜故。亦云高上。出余三方故。形如方座。四面量等。长三十二肘。寿满一千岁。故俱舍云。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以寿定故。以乐极故。以执坚故。圣人不生。八难中一。若论值佛闻法。南洲最上。故大论云。南洲三事尚胜诸天。况北洲乎。一能断淫。二识念力。三能精进。所以诸佛。唯出南洲。西域记云。北拘卢洲。旧曰郁丹越。又曰鸠楼讹也。金轮王乃化被四天下。银轮王则政隔北拘卢。铜轮王则除北拘卢及西瞿陀尼。铁轮王则唯瞻部洲。夫轮王者。将即大位。随福所感。有大轮宝浮空来应。感有金银铜铁之异。
诸国篇第二十八
  古之王者。建国居民。度天地之所合。定阴阳之所和。仁王经云。此瞻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楞严经云。此阎浮提。大国凡有二千三百。金光明云。此阎浮提。八万四千城邑聚落。然法身无像。岂假地以居之。应物有形。故随国而化矣。所以佛生迦维卫。成道摩竭提。说法波罗柰。入灭俱尸那。故此四处。建窣堵波。智度论云。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如偈说。一切论议师。自爱所知法。如人念生地。虽出家犹诤。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如偈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供养法师敬尊重。
  印度。西域记云。天竺之称。异议紏纷。旧云身笃。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云云)。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云云)。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云云)。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划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成光子曰。中天竺国。东至震旦。五万八千里。南至金地国。西至阿拘遮国。北至小香山阿耨达。亦各五万八千里。则知彼为中国矣。梁传云。何承天以博物著名。乃问慧严曰。佛国将用何历。云天竺夏至之日。日正中时。竖晷无影。所谓天中。于五行土德。色尚黄。数尚五。八寸为尺。十两当此土十二两。建辰之月为岁首。及讨核分至。推校薄蚀。顾步光景。其法甚详。宿度章纪。咸有条例。承天无所措难。后婆利国人来。果同严说。
  婆罗痆(女点)斯国。西域记云。旧曰波罗柰。讹也。中印度境。婆沙云。有河名波罗柰。去其不远。造立王城。或翻江绕城。亦云鹿苑。
  迦毗罗皤窣都。迦毗罗。此云黄色。皤窣都。此云所依处。上古有仙。曰黄头。依此修道。西域记云。劫比罗伐窣堵。旧曰迦毗罗卫。讹也。或名迦维卫。或名迦夷。此云赤泽。或名婆兜释翅搜。此云能仁住处。音讹也。竺法兰对汉明云。迦毗罗卫者。大千之中也。宋沙门慧严。与南蛮校尉何承天。共论华梵中边之义。乃引周公测景之法。谓此土夏至之日。犹有余阴。天竺则无也。言测景者。周公摄政四年。欲求地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测景。得颖川阳城。于是建都。土圭长尺有五寸。夏至日昼漏半。立八尺之表。表北得景尺有五寸。景与土圭等。此为地中。郑司农云。凡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当知阳城盖就此土。自为中耳。既有表景。岂非余阴耶。况此土东垂大海。三方且非。由是观之边义彰矣。
  舍婆提。西域记云。室罗筏悉底。旧讹云舍卫。此云闻物。宝物多出此城。亦翻丰德。一具财宝。二妙五欲。三饶多闻。四丰解脱。义净译金刚云。名称大城。摭华云。但得闻义。而缺物义。此乃憍萨罗国都城之号。槜李证真钞云。为简南憍萨娑国。故废国名。而标城号。发轸问诸经中说佛生迦毗罗国。何以论云生舍婆提耶。答迦毗罗与舍婆提相邻。同是中印土境。故此言之。
  摩竭提。此云善胜又云无恼。西域记云。摩竭陀。旧曰摩伽陀。又曰摩竭提皆讹也。中印度境。文句记云。此云不害。劫初已来无刑害故。至阿阇世。截指为刑。后自啮指痛。复息此刑。佛当生其地。故吉兆预彰。所以先置不害之名。亦名无害。文句曰此云天罗。天罗者王名。以王名国。城名王舍。
  罗阅只伽罗。西域记。名曷罗阇姞利呬。(火利)此云王舍城。应法师云。罗阅义是料理。以王代之。摩伽陀国中城名也。大论云。昔有须陀须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晨朝乘车将诸婇女。入园游戏出城门时。一婆罗门来乞而语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贪穷当见愍念赐自少多。王言敬如来告。当相布施须我出还。作此语已。入园澡浴嬉戏。时两趐王名曰鹿足。空中飞来。于婇女中。捉王将去。诸女啼哭。号恸一园。惊城内外。搔扰悲惶。鹿足负王。腾跃虚空。至所住处。置九十九王中。须陀须摩王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从生来。初不妄语。今日晨朝。出门时。一婆罗门。来从我乞。我时许言。还当布施。不虑无常。辜负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尔畏此妄语听汝。还去七日。布施婆罗门讫。当便来还。若过七日。有我翅力。取汝不难。须陀须摩王。得还本国。恣意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忏谢之言。我智不周。初治多不如法。当见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尔还去。举国人民及诸亲戚。叩头留之。愿王留意。慈荫此国。勿以鹿足鬼王为虑。当设铁舍奇兵。鹿足虽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而说偈言。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如是思惟已。王即发去到鹿足所。鹿足遥见。欢喜而言。汝是实语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从死得脱。还来赴信。汝是大人(云云)。鹿足又言。汝好说此。今相放舍。九百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随意各还本国。由此千王共居。故名王舍。
  拘尸那。此云角城。辅行云。其城三角。故云角也。
  毗耶离。亦名维耶离。鞞舍隶。吠舍离。此云广严。西域记云。吠舍厘国。旧讹曰毗舍离。什师云毗言稻。土之所宜也。离耶言广严。其地平正庄严。净名略疏云。此云广博严净。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丽。故名严净。有师翻为好稻。出好粳粮。胜于余国故也。有言好道。国有道砥直(砥音旨平直也)有言好道。其国人民好乐正道。自敦仁义。不须君主。五百长者。共行道法。率土人民。莫不归悦。
  伽耶。此云山城。去菩提道场。约二十里。西域记云。城甚险固。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溪谷杳冥。峰峦危崄。印度国俗。称曰灵山。自昔君王驭宇承统。化洽远大。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
  矩奢褐罗补罗城。西域记云。唐言上茅宫城。多出胜上吉祥香茅。摩竭陀国之正中。古先君王之所都。
  拘苏摩捕罗城。西域记云。唐言香华宫城。谷梁曰。城以保民为之。华严宝眼城天。告善财言。应守护心城。离生死故。
  羯若鞠阇。西域记云。唐言曲女城。中印度境。大树仙人。栖神入定。经数万岁。从定而起。见王百女。诣宫求请。唯幼稚女。而充给使。仙人怀怒。便恶咒曰。九十九女。一时腰曲。从是之后。名曲女城。
  苏伐剌拏瞿呾罗。西域记云。唐言金氏。出上黄金。世以女为王。因以女为国。
  乌仗那。奘传。唐言苑。昔阿输迦王之苑囿也。旧曰乌场。或曰乌茶。皆讹。北印度境。
  憍赏弥。西域记云。旧云拘睒弥。讹也。中印度境。
  罽宾。此云贱种。西域记云。迦湿弥罗。旧曰罽宾。讹也。北印度境。末田底迦。既得其地。立五百伽蓝。于诸异国买鬻贱人。以充投使。用供众僧。末田底迦入寂灭后。彼诸贱人。自立君长。邻境诸国。鄙其贱种。莫与交亲。谓之讫利多。唐言买得。
  劫布俎那。西域记云。曹国。
  赭时。西域记云。唐言石国。
  飒秣(音末)建。西域记云。唐言康国。
  弭秣贺。西域记云。唐言米国。
  屈霜(去呼)儞迦。西域记云。唐言何国。
  阿踰(戈朱)阇。此云不可战国。
  喝捍。西域记云。唐言东安国。
  捕哺。或名捕揭。西域记云唐言中安国。
  戊地。西域记云。唐言西安国。
  羯霜那。西域记云。唐言史国。
  阿耆尼。西域记云。旧曰乌耆。讹也。
  屈(居物)支。西域记云。旧曰龟兹。又音丘慈。
  健驮逻。西域记云。旧曰乾陀卫。讹也。隋云香行国。
  曷部多。西域记云。唐言奇特。
  佉沙。西域记云。旧谓疏勒者。乃称其城号。言犹讹也。正音云室利讫干栗多底。
  至那仆底。西域记云。唐言汉封。河西蕃维质(音致)子所居。因为国号。
  瞿萨怛那。西域记云。唐言地乳。王未有胤(羊晋)祷毗沙门像。额上剖出婴儿。不饮人乳。神前之地。忽然隆起。其状如乳。神童饮吮。遂至成立。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语谓之涣那国。匈奴谓之干遁。诸胡谓之豁且。印度谓之屈丹。旧曰干阗。讹也。
  薄佉罗。应是月支。在雪山西北。或云月氏。
  僧伽罗。西域记。唐言执师子。非印度境。是南海路。其祖擒执师子。父杀应王慕。王畏暴逆。重赏远放。船漂宝渚。遂立此国。
  震旦。或曰真丹。旃丹。琳法师云。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华严音义。翻为汉地。此不善华言。楼炭经云。葱河以东名为震旦。以日初出。耀于东隅。故得名也。
  脂那。婆沙二音。一云支那。此云文物国。即赞美此方。是衣冠文物之地也。二云指难。此云边鄙。即贬挫此方非中国也。西域记云。摩诃至那。此曰大唐。
  伊沙那。清凉疏云。此云长直。谓里巷径永。表知三际。故言长。表知胜义。故言直。
  蔑戾车。奘传唐言边地。北印度北境皆号蔑戾车。
  乾闼婆城。大论云。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但可眼见而无有实。名揵闼婆城。静苑华严音义云。西域名乐人。为乾闼婆。彼乐人多幻作城郭。须臾如故。固即谓龙蜃所现。辅行云。干城俗云蜃气。蜃大蛤也。朝起海洲。远视似有。近看即无。
众山篇第二十九
  五岳镇地。支那之书备焉。七金环山。天竺之典载矣。或作天龙窟宅。或为贤圣道场。翻译既传。名义当集。
  势罗。西域记唐言山。邬波世罗。翻为小山。广雅云。山产也。能产万物。高者名岳。小者名丘。
  苏迷卢。西域记云。唐言妙高。旧曰须弥。又曰须弥楼。皆讹。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四面各有一色。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颇梨。随其方面。水同山色。毗昙俱舍云。妙高七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观经疏云。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
  弥楼。有人谓弥楼。此云光明。七金山也。金色光明故。若准第一义法胜经云。须弥楼山。则弥楼。是须弥山。旧译俱舍。须弥亦云弥楼。是则梵音有异。若据法华。云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是则山体亦异。
  柘(之夜)迦罗。或云灼羯罗。又云斫迦罗。应法师云。此云轮山。旧云铁围。围即轮义。译人义立。
  耆阇崛。大论云。耆阇名鹫。崛名头。是山顶似鹫。增一佛告诸比丘。此山久远同名灵鹫。观经疏云。诸圣仙灵依之而住。西域记云。宫城东北行三四里。至姞(渠乙)栗陀罗矩吒。此云鹫峰。亦云鹫台。旧云耆阇崛。讹也。既栖鹫鸟。又类高台。应法师云。案梵本无灵义。此鸟有灵。知人死活。故号灵鹫。婆沙云。其山三峰。如仰鸡足。似狼之迹。亦名狼迹。又名普贤山。白墡山。仙人山。负重山。
  目真邻陀。或云目脂邻陀。此云石山。
  钵罗笈菩提。净名疏云。此云安明。垂裕云。入水最深故名安。出诸山上故曰明。西域记云唐言前正觉山。如来将证正觉。先登此山屈屈吒播陀。西域记云。唐言鸡足山。亦名窭卢播陀。唐言尊足。峻起三峰。迦叶既入。三峰敛覆。三会说法之后。余有无量憍慢众生。慈氏将登此山弹指峰开。迦叶授衣火化入灭。
  因陀罗执罗窭诃。西域记云。唐言帝释窟。西峰南岩间。有大石室。广而不高。佛常中止。时天帝释。以四十二疑事。书石请问。佛为演释。其迹犹在。
  [馬  夌](勒邓)迦。西域记云。僧伽罗国。东南隅。有[馬  夌]迦山。岩谷幽峻。神鬼游舍。昔佛于此说[馬  夌]迦经。旧曰楞伽经。讹也。
  补陀落迦。或云补涅洛迦。此云海岛。又云小白华。西域记云。有呾落迦山。南海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游舍。
  优留曼陀。亦云优留曼荼。此云大醍醐。
  轲(苦贺)地罗。此译轲空也。地罗者破也。名破空山。
  比罗娑落。西域记云。唐言象坚山。神作象形。故曰象坚。
  弹多落迦。西域记云。旧曰檀特山。讹也。
  逾健达罗。此云双迹。此山之峰。有二陇道。似车迹故。
  由干。此译云双。
  陀罗。此云持。名双持山。
  伊沙驮罗。此云持轴。形如车轴故。
  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山。本树名也。
  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见者称善。
  頞温缚拏。此云马耳山。状如彼故。
  毗摩恒迦。此云有障碍神山。
  尼民达罗。此云地持山。形似海中鱼故。
  摩黎。或云摩罗耶。在南天竺。多出栴檀。
  尼民陀。此云持边。七金外边。护持围绕余六山故。
诸水篇第三十
  润万物者莫过乎水。形为四大。气冠五行。禅源诠云。水举名湿指体。澄之则清。混之则浊。堰之即止。决之即流。今佛教中明水源流。故具列之。令甄别耳。
  阿伽。此云水。释名云水准也。准平物也。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明八功德水。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一切过患。八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净觉云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轻冷软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是法入。
  阿耨达。西域记云。瞻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唐言无热恼。旧曰阿耨达。讹也。在香山之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银铜铁。琉璃颇胝。饰其岸焉。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地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是以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颇胝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或曰潜流地下。出积石山。即徙多河之流。为中国之河源。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
  信度。旧云辛头。此云验河。
  殑(巨升)伽。此云天堂来。见从高处来故。又云河神之名以为河名。西域记旧曰恒河。又曰恒沙。讹也。章安云。诸经多以恒河沙为量者。有四义故。一人多识之。二入者得福。三八河中大。四是佛生处。此即四悉檀也。
  缚刍。此云青河。西域记云。旧曰博叉。讹也。
  徙多。此云冷河。西域记云。旧曰私陀。讹也。
  阿恃多伐底河。西域记云。唐言无胜。旧曰阿利罗跋提河。讹也。典言[口  尸](许梨)刺(力葛)拏伐底河。译曰有金河。是产阎浮金处。梁宗法师云。佛来此河边。入灭有意。河流奔注。若生死遄速。金砂不动。喻佛性常住。又因地在此舍身故。今至彼入灭。章安云相传。熙连秪是跋提。今言不尔。跋提大。熙连小。或言广四丈。或八丈。在城北。跋提量在城南。相去百里。佛居其间。熙连禅尼。此云不乐着河。度一切诸佛境界经。佛言四流。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涅槃经。说六河。谓生死河。涅槃河。烦恼河。佛性河。善法河。恶法河。
  娑竭罗。或娑伽罗。此云碱海。书曰。江汉朝宗于海。庄子曰。溟海者天池也。淮南子曰。海不让水。积以成其大。孙卿子曰。不积细流无以成海。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其善下也。潮有朝夕之期。故吴都有朝夕之池。新华严云。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金刚三昧不坏不灭经云。以沃燋山。大海不增。以金刚轮故。大海不减。此金刚轮随时转故。令大海水同一碱味。华严云。其娑竭罗龙王宫殿中。水涌出入海。复倍于前。其所出水。绀琉璃色。涌出有时。是故大海。潮不失时。大集云。如阎浮提一切众生身及与外色大海中。皆有印象故名海印。菩萨亦尔。得大海印三昧已能分别一切众生心行。于一切法门。皆得慧明。华严云。海有奇特殊胜法。能为一切平等印。众生宝物及川流。普能包容无所拒。无尽禅定解脱者。为平等印亦如是。福德智慧诸妙行。一切并修无厌足。
  贺逻驮。此云池。停水曰池。广雅曰沼也。
  提。大论翻洲。尔雅水中可止曰洲。大品云。须菩提若江河大海。四边水断。是为洲。须菩提。色亦如是。前后际断。大论云。世间洲者。如洲四边无地。色等法亦如是。前后皆不可得。中间亦如。或言洲潬(徒亶)者(尔雅谓水内沙堆也。渚者。尔雅小洲)曰渚。大涅槃云。譬如商人。欲至宝渚。不知道路有人示之。即至宝渚。乃获诸珍。大般涅槃。喻之为宝。
林木篇第三十一
  毗蓝名苑。母摘华而降生。菩提觉场。佛观树而行道。居鹿园以说法。住鹤林而涅槃。既皆依于修林。故宜编乎异木。
  婆那。正言饭那。此云林。丛木曰林。杂阿含佛告阿难。汝遥见彼青色丛林否。唯然已见。是处名曰优留曼荼山。如来灭后百岁。有商人子。名曰优波掘多。当作佛事。教授师中。最为第一。
  菩提树。西域记云。即毕钵罗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每至涅槃之日。叶皆凋落。顷之复故。法苑云。释迦道树名阿沛多罗。
  娑罗。此云坚固。北远云。冬夏不改故名坚固。西域记云。其树类斛。而皮青白。叶甚光润。四树特高。华严音义。翻为高远。其林森耸。出于余林也。后分云。娑罗林间。纵广十二由旬。天人大众。皆悉遍满。尖头针峰。受无边众。间无空缺。不相障蔽。大经云。东方双者喻常无常。南方双者。喻乐无乐。西方双者。喻我无我。北方双者。喻净不净。四方各双。故名双树。方面皆悉一枯一荣。后分云。东方一双。在于佛后西方一双。在于佛前。南方一双。在于佛足。北方一双。在于佛首。入涅槃已。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亦合为一。二合皆悉垂覆如来。其树惨然皆悉变白。
  毕利叉。亦名毕落叉。此云高显。佛于下降诞则为高胜名显天人。故曰高显。本行经云。是时摩耶夫人。立地以手执波罗叉树枝。即生菩萨。
  阿输迦。或名阿输柯。大论翻无忧华树。因果经云。二月八日夫人往毗蓝尼园。见无忧华。举右手摘。从右胁出。后汉法本内传云。明帝问摩腾法师曰。佛生日月可知否。腾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于毗岚园内波罗树下。右胁而诞。故普耀王。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周书异记云。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岁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皆溢出。宫殿人舍山川大地。咸悉震动。其夜即有五色气。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尽作青红之色。昭王即问太史苏由。是何祥耶。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故现此瑞。昭王曰。于天下何如。苏由曰。即时无他。至千年外。声教被此。昭王即遣镌石记之。埋在南郊天祠前。周第六主穆王满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佛年七十九。方始灭度。故涅槃经云。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出种种光。大地震动。声至有顶。光遍三千。即周书异记云。穆王即位。五十二年壬申之岁。二月十五日旦。暴风忽起。发损人舍。伤折树木山川大地。皆悉震动。午后天阴云黑。西方有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连夜不灭。穆王问太史扈(音广)多曰。是何征也。扈多对云。西方有大圣人。灭度魂相现耳。魏昙谟最及唐法琳。北山神清法上答高丽问。朝代并同。荆溪辅行亦云。当此周昭王甲寅之岁。第二齐王简栖述头陀寺记云。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洎隋翻经学士费长房撰开皇三宝录。佛以周庄王他十年。即春秋左传云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八日也。生相既显。故普耀云。普放大光。照三千界。即左传说恒星不现夜明也。瑞应经云。沸星下现。侍太子生。故左传云。星陨如雨。本行经说。虚空无云。自然而雨。左传又称。与雨偕也。又云成道即当第十八主惠王十九年癸亥也。示灭即第二十一主。匡王五年癸丑二月十五日也。时年八十矣。孤山注四十二章。净觉造通源记。依此。费氏朝代。由净名疏云。周时佛兴。星陨如雨故也。法琳评曰。但据恒星为验。而云佛生。未悟恒星别由他事。案文殊师利般涅槃云。佛灭度后二百五十年。文殊至雪山。化五百仙人讫。还归本土。放大光明遍照世界。入于涅槃。恒星之瑞。即其时也。又长房言佛以周惠王十九年癸亥成道者。亦有大过。何者案刘向古旧二录云。周惠王时。已渐佛教。一百五十年后。老子方说五千文。若以惠王之时。始成佛者。不应经教已传洛矣。第三后周道安法师述二教论云。慧光遐照。庄王因睹夜明。灵液方津。明帝以之神梦。注云。春秋左传云。鲁庄公七年岁次甲午。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现星陨如雨。即周之庄王十年也。庄王别传曰。遂即易筮之云。西域铜色人出也。所以夜明非中夏之灾也。又依什法师年纪。及石柱铭。并与春秋符同。如来周桓王五年。岁次乙丑。生佛。襄王十五年。岁在甲申而灭度。法琳评曰。安之为论据罗什记。罗什记者。承安世高。安世高者以汉桓帝时。在洛阳翻译。信执笔者据桓帝时。但罗什秦时始来。世高汉朝先至。二师相去垂三百年。信彼相承依而为记。非是安论造次缪陈。并由当时传者之过。又法显传云。圣出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时生者。辩正评曰。虽外游诸国传未可依。年月时乖殊俗实为河汉。又像正记定平王时戊午岁。法琳评曰。依像正记。罕见依凭。案通慧鹫岭圣贤录。说佛生时。凡有八别。一夏桀时。二商末武乙时。三西周昭王时。四穆王时。五东周平王时。六桓王时。七庄王时。八赵伯休。梁大周元年。于庐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后众圣默记。推当前周二十九主。贞定王亮二年甲戌。前后所指。时既纷杂。故唐贞观十三年。敕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等。问法琳法师。何故传述乖紊无的可依。由是琳师先列其真。后陈其妄。遂定周昭丙寅岁生。周穆壬申世尊示灭。从此起算。至今绍兴十三年岁次癸亥。总计二千九十四年(此依赜禅师清规集算。若依文律师年谱。少十三年)西域记云。自佛涅槃。诸部异议。或云已过或九百未满千年。或云一千二百余年。或云一千三百余年。或云一千五百余年。然既古今绵远。东西杳邈。不宜确执是一非诸。故南山律师。问天人云。此土常传。佛是殷时。周昭鲁庄等。互说不同。如何定指。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桀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报二身。则非人见。并化登地已上。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亿天下。故有百亿释迦。随人所感。前后不定。或在殷末。或在鲁庄。俱在大千之中。前后咸传一化。感见随机前后。法报常自湛然不足疑也。辨朝代竟。若论月分。如浴佛经云。一切佛皆四月八日生也。瑞应亦云。四月八生。萨婆多云。二月八生。费长房云。仲春二月八夜生。神清云。二月八日。大圣诞于迦维。洎乎示灭之辰。涅槃经曰。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然此诸文出有异者。盖西域以寅月十六为岁首。以寅月十五。为岁终。彼分三际之殊。此立四时之别。加复震旦立正。三代有异。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佛之生灭既准周书。日月之数。当依姬世。三宝纪定四月为二月故。北山云。周之二月。今十二月也。而大圣在乎周年。故得以十一月言正。异今之世也。是月也天地否闭。龙蛇斯蛰。微阳潜布于下泉。句萌未达于上土。以兹而生者。应气运而来。以兹而灭者应代谢而去。然考二月涅槃。属十二月此尽美矣。其定诞生亦十二月。未尽善也。故二教论云。周以十一月为正。春秋四月。即夏之二月也。依天竺用正与夏同。又僧史略云。江表以今四月八日为佛生日者。依瑞应经也。如用周正。合是今二月八日。今用建已。乃周之六月也。详此滥用建已月者。由闻声便用。不摭实求时也。又二教论云。杜预用晋历。算辛卯二月五日。安共董供奉用鲁历。算即二月七日。用前周历即二月八日也。又今北地尚[藹-言+月]八浴佛。乃属成道之节。故周书异记云。周穆王二年癸未。二月八日。佛年三十成道。正当今之[藹-言+月]八也。西域记云。菩萨以吠舍佉月。后半八日。当此三月八日。上座部则以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当此三月十五日。闻诸先记曰。佛以生年八十吠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入涅槃。当此三月十五日也。说一切有部则佛以迦剌底迦月后半八日入涅槃。当此九月八日也。今详西域如奘师云。建寅为岁首。二月则当建卯。四月乃属建已。况涅槃瑞应翻传到此。适当汉魏之后。皆遵夏历。所以天下相传。以卯月为涅槃。以已月为降生者。殊有由也。诸文所载。年月日异。故附此集录示后世。
  尼拘律陀。又云尼拘卢陀。此云无节。又云。纵广。叶如此方柿叶。其果名多勒。如五升瓶大。食除热痰。摭华云。义翻杨柳。以树大子小似此方杨柳。故以翻之。宋僧传云。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译其所无。如拘律陀树。即东夏杨柳。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多罗。旧名贝多。此翻岸。形如此方棕榈。直而且高。极高长八九十尺。华如黄米子。有人云。一多罗树。高七仞。七尺曰仞。是则树高四十九尺。西域记云。南印建那补罗国北不远有多罗树林。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
  尸陀。正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其林幽邃而寒也。僧祗云。此林多死尸。人入寒畏也。法显传名尸摩赊那。汉言弃死人墓田。四分名恐畏林。多论名安陀林。亦名昼暗林。
  曳(移结)瑟知林。西域记。唐言杖林。其林修劲。被满山谷。先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丈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

《翻译名义集》 相关内容:

后一:2

查看目录 >> 《翻译名义集》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