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史部 > 地理 > 宁国府志 >

卷柏而小,四时苍翠,曰万年松。《乾隆府志》。一名龙吞石,若龙首

卷柏而小,四时苍翠,曰万年松。《乾隆府志》。一名龙吞石,若龙首

,日有气从口出

。昔李白泊舟踞坐石上,期结茅焉,即是处也。后郡守罗汝芳更名“起星”,刻诗于上。

《泾县志》

刘遗民钓台在县西三里,今白云寺前,水浒有钓矶存焉。《嘉定宣城志

》。钓台在泾水

西岸湖山下,遗民即东晋高士也。《郡县志》。在赏溪西岸白云潭之上,

遗民盖晋隐君子

,即与陶渊明、惠远、宗雷、陆修静辈十八人入庐山结白莲社者。尝为柴桑令,其后弃官渔

钓于此。《洪武宣城志》。台又名“岿然”,下临潭水,深不可测,清澈

见底,鱼鲔所聚

。古今名公多有题咏,每秋高春媚,烟朝月夕,则浮光跃金,静影澄碧,渔轴客艇往来其间

,风物如画,实为胜概。郡守叶内翰清臣有诗云:“云岩俯穹石,下瞰清溪流。释缚州县职

,寄情江汉游。宗雷结良社,严吕希前俦。秋风绿筱媚,鱼惊游避钩”。蒋右丞之奇诗云:

“最爱先生卧白云,一竿来此钓江鳞。我今不学蟠溪叟,待作宗雷社里人。”郡守光禄卿



良肱和云:“先生高谊薄浮云,薄宦应同涸辙鳞。尽日持竿钓台上,此心宁是羡鱼人。”



都官积中和云:“石转矶头疑虎踞,风吹水面老龙鳞。古今不卜先生意,多少溪边掷钓人。



太史章诗云:“雨笠烟蓑细葛布,持竿不识白莲人。当时若得文王猎,泾水还同渭水滨。”

《泾川志》。按:晋陶渊明与周绩之、刘遗民同隐于庐山,曰浔阳三隐,

未闻其至泾钓隐,相传已久,姑存之。《泾县志》


〔萧齐〕
淳于棼故居按:府志居作宅在泾县西五里,今为兴教院。

《大清一统志》。县

西五里。棼,南齐明帝时相国,舍宅为寺,名凌岩寺,后为兴教院。有清湍、凉风、回溪诸

亭阁,称水西名胜。《乾隆府志》


〔隋〕
汪公栅安吴县西。隋大业间,汪华据贼屯此。今地名寨口

。《乾隆府志》

幕山军垒县东北三里,左难当据辅公故垒,未泯。同上

白龟城按:《洪武志》城作穴。在县东北三十里,柏山之侧,

昔有白龟履雪而东,因名之

。《洪武宣城志》。武德初,置南徐州,改猷州,以龟止之处筑城以居之

。后为宣城郡,

遂尚龟形以筑府城,因目曰“白龟城”。《嘉定宣城志》。隋大业十年,

盗贼群起。武德

初,置南徐州总管,后改为猷州总管,以龟止之所筑城而居之。以赵郡王孝恭为副元帅,十

一年贼平州废。后属宣郡,俗因谓之白龟城。《泾川志》。在泾县东北柏

山,隋末左难当

所筑。《大清一统志》。左难当欲筑城拒辅公,会溽暑大雪,有白龟印

雪周行,随迹筑

城,故名。《江南通志》。按:柏山前临大溪,高数十丈,岸有石垒横亘

二三十丈,上皆

窍,中一巨石约二三丈,昂起如龟,头足必具,今山下故城遗址犹存。其下潭名龟潭,又山

经白龟岭而来,当时依山设险,或以此命名。如旧志祝雪、印雪、溽暑大雪等说,诞妄未可

信。又载昔宣城未建,卜基此地
,偶役者捶石而破白龟之首,流血满溪,遂名港为红子港,滩曰赤滩,龟行至宛水而止,定

为州基。故宣城曰白龟城,语亦荒诞。《泾县志》


〔唐〕
猷州城在泾县西三十里,今大宁寺也。《舆地

纪胜》。武德三年,以泾县置南徐州

,寻更名猷州。《唐书·地理志》。武德中,置猷州,州城于此。《嘉定宣城志》。初以

县置南徐州,更名猷州,今废。《明一统志》载,城在石埭县,以晋泾县、石埭同隶宣城郡

故,孔颖达有《建州城碑记》。

李长史宅在留村,即今县治。《泾县志》。按:唐陈简甫《开元

以来良吏记》:长史名孝称,自太平长迁于泾,后卒于泾,而家因寓焉。

万家楼在桃花潭侧,相传李白慕万家酒楼来此。村人汪伦尝酝美酒以待之。今废

。《泾县志》

垒玉墩在桃花潭上,相对为彩虹冈,唐李白与万巨、汪伦游吟处。《

乾隆府志》

桃花潭在西南,物象幽奇,花卉芬馥,好奇之士多游其间。唐李白放逸江湖,爱

玩此地,邑人汪伦遇之甚厚。《洪武宣城志》

涩滩县西九十里,唐李白有诗。《康熙府志》

汪伦宅在桃花潭上,李白有诗。《乾隆府志》

万巨宅在万村渡西,唐卢纶、韩并有诗。同上

放歌台县西五十里蓝山,为李白放歌处。台石方竦,俯临绝涧,瀑布飞流。《水

经注》:

安吴县南落星山,有悬水五十余丈,即此。下曰活泼滩,滩石嵌空,有井三。深广如,曰

“炼丹井”。台左刻石云:“天宝十五载三月,李白偕汪伦、寺僧”数字,余磨灭不辨。同上

麻溪渡去县百里,在县直南。山水之胜,殆甲江左。自万家楼溯流而上三十里,方

抵麻口

,自太平、石埭沿流而下六十里,方至麻溪。山环水会,自是一洞天。唐李白、杜荀鹤皆曾



此。杜诗云:“两岸山相向,三春鸟乱啼。”李诗云:“舟人与渔人,撑折万张篙。”建



初,天宁寺主僧慧日同圆通寺主僧清止,避地结茅兹山二十余年。日有诗曰:“溪绕茅堂山

绕溪,溪山深处是真栖。山人若问西来意,云自高飞鸟自啼。”止亦有诗云:“江南江北



干戈,茅屋深迁入薜萝。梦幻利名知险恶,虚舟身世若风波。石门路险交游少,竹坞云深

蕨多。闹里打闲谁似我,千岩春色一声歌。”又有汪寺丞留诗曰:“麻溪渡口古滩头,万



青山绕四周。地僻鼎分三县界,渊澄辐辏两川流。客槎时下佗山木,渔桨偏归暮雨舟。寂寞

一年会再到,可怜异代谪仙游。”《泾川志》

踏歌岸阁在桃花潭上,即汪伦送太白处。《泾县志》

磨崖碑在县西石洪头山,石值立如墙堵,岁久字泯,仅仿佛,曰:巍巍法宇

,圣德灵奇

,天仙作乐,神人护持。又曰:猗欤居士,博大能洽,迹晦岩泉,情存佛法。又曰:挟黄鹤

仙,带白龙水,清净妙地,虚空至理。后记曰:唐天宝十四载岁次癸巳四月壬申朔《嘉

定志》作壬寅,从诸本改。二十八日《嘉定志》作二十四日,误,从诸本

改。己亥午

时刻石。余不可考。《嘉定宣城志》。在县西七八十里,石洪头山,上

有碑石,立如墙堵

,乃山之活石也。岁月深远,石长字泯,铭记不可全考。《洪武宣城志》

。磨崖碑有五:

一在琴高台巅,古刻磨灭,不可复辨。宋蒋之奇叙略曰:子游泾川过琴溪,浮舟钓台道旁,

石崖苍苍,上摩穹,意其下必有环观焉。自还自水西,泾令陈中裕饯子岩寺。尉刘公曼



:向所观石崖古刻尚在,乃唐玄
宗开元甲子,河间邢巨、沛国武平一尝游是溪,题绝句

其下,又刻一长编,尤雅澹有清思,姓氏湮没。其序云:二十二年,予自柱史谪宣城,明

年九月连率班公景倩,读其诗有云:“忽邢武辞,聆其金石备。”以诗序考之,盖后邢武

一纪

而来,疑即是杜伟也。一在县东四十里朱砂山,相对之慈音洞,左为宋尚书郭燮凿石开道处

。宋郭燮记云:朱砂山上成绝壁,下瞰长溪山腰,蹊径突兀,崎岖憧憧,率由乎是危行深涉



病,盖亘古已然。余切慨念焉,于是为之鸠工聚众,镌凿其突兀,芟夷其崎岖,削平砌,



一桥以济二水,俾行者无昔时之苦。役费虽不资,荷乡里相协赞,不日而成,岂斯道之合

坦履于今日乎!竣事之后,因识岁月于道左。宋端平二年,邑人郭燮记。一在县西南九十里

石门,宋隐士徐时镌诗于上云:“山中薄业有菜田,出入于兹五十年。夹径雨崖几蜀道,沿



十度异贪泉。鹿门莫遂平生愿,屐齿常为险阻穿。晚卜一丘旗岭上,辋川风月为留连。”自



曰:《蜀都赋》缘以剑阁,阻以石门。石门、瞿塘两崖也。广州东二十里地名石门,有贪泉

,饮

者多无厌之欲。晋吴隐之有诗讽之,云为宋淳熙己卯记。一在县西一百里石柱山观音岩,峭

壁插天,平削如砥。乾隆十八年正月崖崩碑露,其字半漫漶,可读者二十八字,文曰:时丁

丑绍兴二十七年十二月记□□□凿险崖取平路往来人宜□顾举□□□全体露

。一在县西八十

里石洪头山,有巨石屹立如堵,字多剥蚀,可辨者七十三字,文曰:巍巍法宇云云。《泾县志》

东峰亭在刘遗民钓台之北,唐永泰中,李按:《泾县志》作季,下同。广琛将兵讨石埭寇

方清,时幕客刘太真、崔何、王伟、郭瞻、苏寓、陆渭皆从李宴亭上,适前锋告捷,遂各赋

诗,而太真为之序,刻石存焉。《嘉定宣城志》。在白云寺,自昔相传相

国淳于棼按:原

书作髡,误,今改正。送客之所也。唐永泰元年二月,江西帅御史中丞李广琛尝至

泾水,于

旧址创亭。明年秋,中丞袁招讨江淮,回军屯泾,命宾僚宴亭上,赋诗纪事,今石刻存



。后人更名李公亭,古今名贤诗文颇多,录于别卷,亭久废。《洪武宣城志》。按:诸旧志

及诗俱为袁有石埭之捷,与从官刘太真等赋诗刻石纪其事,而袁公与崔王诸人唱和之作具

在,是创亭者李公,而宾僚赋诗者袁公也。《嘉定志》以为皆李公事,疑误。

郑少府谔宅在水西。《泾县志》

清居台在水西,唐魏峦有诗。《乾隆府志》

粲公楼在水西,唐杜牧有诗同上。杜牧尝为宣武宣武,

应为宣城。城牧,游泾溪水西寺留二小诗。其一

云:“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此诗今载集中。其一云:“含情碧溪水,重上

粲公楼

。”此诗今榜壁间,而集中不载,乃知前人好句零落多矣。《竹坡诗话》



伏虎神师石按:县志神作禅。在白云寺后,昔师开栎山时,所往

来虎迹石也。《洪武宣城志

》。寺盖其开山也,昔师尝同时开栎山道场,即今大宁寺。两地相去几三千里,师尝

乘虎往

来,晨食白云寺,午食大宁寺,盖其道行灵异云。今虎迹石及隐塔见在,寺后又湖岭山,有

狮往来栎山,中途憩息之所在焉。《泾川志》

磨箭石在丁溪战岭上,有磨箭痕,拭去复见。又慈坑有石亦名磨箭。《

泾县志》

仙鼓石在县东余冲,有石平铺土面,击之有声如鼓。相传有仙击石,歌啸于此,

今石上足迹宛然。同上

血岭在县西北七十里,昔黄巢作乱,有保聚于山者曰章公寨,与贼争战,血流山

谷,因以

为名。《洪武宣城志》
裴相公岩在县南七十里,父

老相传为裴休隐居之所也

。同上。昔尝有人于其所得断残戟,至今天色阴晦,有音乐鼓吹声。《泾川志》

罗家宅按:《江南通志》作罗隐墅,旧府志皆作罗公宅。在小溪

上,罗隐尝居于此,有

罗隐祠堂。居民呼为罗家庙,惜其无碑记可考,又不知罗因何卜居于此也。《洪

武宣城志

》罗家宅在地名小溪,溪行两山间,居民皆依山而种植。父老相传云,昔罗隐尝居于

此,

今遗址及井见存。地虽深僻,然山川环绕,亦幽居之胜。《泾川志》。按

:《舆地纪胜》以

罗隐宅及罗隐墓皆云在南陵县,而旧府志诸书俱改载入泾县,或境地相接。今昔疆域略有变

易,以至不同耳,今仍两存之。


〔南唐〕
齐云亭县厅后,南唐保大中建。《乾隆府

志》

乘山塔县东七十里报恩寺后,五代时冯述建。相传塔成后,忽夜半风雷,塔移至

太平县麻陂潭,仅存半塔。今潦净潭清,塔顶犹见水中。同上

洪尚书故宅按:《江南通志》作洪永章宅。在举山下,有荒基遗

迹。《洪武宣城志》。

其遗迹甚广袤,父老相传无所依据。廉访得其诰敕于煨烬之余,其可见者云“银青光禄大夫

兼兵部尚书兼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洪允章敕久列偏裨备彰忠”。自此以后皆缺,惜乎无岁

月可考。时代疑五代之际,雄霸此地,朝廷亦资其捍御,故有是命。且云国朝混一,江南亦

尝宣召,而辞疾不起。《泾川志》


〔宋〕
宾月阁在县治东。《舆地纪胜》

秋爽阁崇庆寺后,居两山之间,中有涧水,清冷逼人,遇雨则瀑布飞流。唐李白

诗有“五

月思貂裘,谓言秋霜落”之句,故名阁。前有溅玉亭《康熙府志》,后有

云锦堂,横跨两山,廊庑皆为阁道。《乾隆府志》

溅玉亭在泾县,亭跨洞水,每遇雨,则悬崖瀑布作声。《舆地纪胜》



领要亭在水西刘遗民钓台侧,邑人池、汪琛建,今废。《泾县志》



回波亭与领要亭相近,今废。同上

风玉亭在泾县,侍郎陈天麟建。《舆地纪胜》

侍郎凌策宅在留村,或云在县南七十里凌家湾。《泾县志》



御史刘琦宅在留村,今为县治。同上

大宁院塔县西三十里大宁寺前,寺旧为猷州城址,宋庆历间悟公建。

《乾隆府志》

铜峰塔县西八十里,铜峰寺左。宋武帝时建,今仅存半面。塔畔有大枫十丈余

,相传为天宝间物。同上

水西塔有二,一名崇宁塔,存宝胜寺侧,大观二年建。一在崇庆寺左,绍兴中建。

同上

碧莲池在妙峰庵。同上

珍珠泉在妙峰庵。同上

子瞻石在妙峰庵。同上

藏春洞在妙峰庵。宋石禅师有《赋石洞》二诗。同上

风光阁在泾县西赏溪上。旧有亭,宋绍兴中,县令魏杞改建阁,取“风光水西”

之句名之。后为水啮,移县治左。《江南通志》

回澜阁回澜、凉风二阁,清湍亭俱在水西精舍前,取李白诗语名之,近并废。《泾县志》

浚清阁在县西桃花潭东岸,宋府教翟阳建,久圮,今重建。同上



蒸霞亭在泾县治《舆地纪胜》。在旧县圃,宋魏杞建。《康熙府志》。在泾县北,

亭旁植桃,唐韩愈诗“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远近蒸红霞”。后人取以名亭。《

大清一统志》

三友亭县治西,宋翰林左泰成建,尝与邑中七贤游憩。绍定间,知县张贤之重修有

记。《康熙府志》

峨岱书院在县西峨山,宋进士文澄源、洪源建。《乾隆府志》



翠峰书屋在县南承流山下,相传宋吴潜、吴渊读书处。同上

戏彩堂在旧县圃,知县王永建。同上

清白堂在旧县圃。同上

锦照堂在旧县圃。同上

凌风台当水西精舍前,取李白“凌风振寥廓”之句,今废。《泾县志》



和尚井其穴深不过咫尺,阔弗逾跬步,水虽不溢,旋取旋涌,千众是给。间或暂涸

,群儿以

石片双扣口作钹声者,未几泉出如初,因以和尚名之。《泾

川志》去县七十五里,在小

坑山之下。昔有一僧卓锡于此,而泉涌出,以故得名。国朝己亥年间,琴溪山麓为水荡裂,

出一碑石,上镌云“水从白额山前过,白屋儿郎尽挂绯”。姑录于此,尚俟来者考焉。《洪武宣城志》

石井在县南六十里方村之腰,有一井若窍于石如淫尊,然其泉清激甘冷,昔有神人

过饮此泉,今石上马迹存焉。《洪武宣城志》

清心轩县厅后。《乾隆府志》

希颜轩、景范轩俱在县厅东。同上

周公亭按:旧府志,亭作台。在泾县东二十里,地名洗马涧,下临泾

溪。昔周氏筑亭于此。

石涧有石碑,篆额存焉,蒋颖叔尝游访之。《舆地纪胜》。后人留题绝句

云:“人言周公

来结宇,不知建立何年中。撰词仍是谪御史,残缺欲读嗟难通。”《嘉定宣城志

》在石碑山,有石突峙水旁,石碑撰额云“周公亭”,其文字漫灭。《康

熙府志》

赏溪楼在泾县治《舆地纪胜》。在县治酒务旁,与丞厅相对,今

废。《泾县志》

森翠楼在琴溪,宋炎子隐此,文丞相守宣时过访,书名其居,今废。同





明〕
放杖岭在县南五十里凤村,父老相传,旧有一老人如仙,放

杖少憩,因以为名。《洪武宣城志》

发运仓明宣德年间,凡天下租税,非通舟楫者,悉令以货贿折纳。巡抚周忱以泾当

徽郡六

邑之冲,请于朝,建于南川一里许,以为收发之所。正统中,知府袁旭改作公馆。《乾隆府志》

郊迎亭县东北,成化中建。同上

府馆县治东北,弘治间知府刘廷瓒建,今废。同上

皇华馆县东北。同上

熙光亭在水西书院后,明督学洪毗建,后圮。国朝知县银文璨重建,今废。《泾县志》

〔国朝〕
税客局 县治北,正

德间省。

存留仓县南门外,俗呼南仓,明知县胡永成建。

济农仓在礼辞都。

南仓在茂林都。

北仓在泉北都。

均役义仓在礼辞都。

响山亭在县西北五里,明太守罗汝芳题曰“山鸣谷应”。以上《乾隆府

志》

烟雨亭在泾县西宝胜寺前,枕山面溪,烟云如画。《江南通志》

。肇建于明。国朝邑令

侯世准重建,寻圮。康熙辛卯,郡同知郭威钊复新之,邑人潘乘龙有记,复圮。乾隆二十

年,

知县王廷栋、县丞李兆、邑痒生赵际飞、贡生赵一廷重建。《泾县志》



蓝山书院在耸壁寺左,万历间水西讲学诸先生建,久圮。《乾隆府志》



幕山塔在小幕山,今废。明翰林院修撰焦记。《泾县志》

玉屏园在桃花潭西,玉屏山之巅,明末万应隆建。《乾隆府志》




国朝〕
大观亭在小幕山巅,魏宪有诗。

见山亭丞厅西。

催课亭在尉司。

白鹭亭赏溪西滨。以上《乾隆府志》

钓隐亭在桃花潭畔,翟尚书故迹,今废。《泾县志》

敕书楼县圃内。《乾隆府志》

清华阁县西二十里孤坑,土人尝陶于此。《康熙府志》在县北二

十里孤坑,今废,或曰在柳湖堤上。《泾县志》

永月阁县圃内。

挹爽阁县圃内。

环璧阁在尉司。

昼馆县东门。

甘棠馆县门西。

迎诏馆县署前。

泾川馆礼宾坊。

三友馆市东。

双清堂在尉司。以上《乾隆府志》

龙蜕石在县东鼎阳洞侧。康熙戊戌雷雨中,一龙从石罅腾空,今洞石龙迹宛然。《泾县志》




冯唐宅在泾县东南四十里石鼓山。《舆地纪胜》。乡老相传云,



冯唐宅,尝名鼓以集宾客,故名。石鼓山焦坑有冯唐庙,即石鼓山之左。《洪武

宣城志》。或云陈后主尝击此鼓,号令师徒。《泾川志》。按:《

汉书》

,冯唐祖父赵人也,父徙代,汉兴徙安陵,则唐为安陵人,何由在泾有宅集宾,但旧志并载

,今亦仍之。

甄塘在县治之南,广袤五十余亩,塘皆芙蕖。世传三国魏文帝皇后甄氏出于此。考

之史传,后乃中山人。但小说谓甄塘有宣阳观,道士晨出,见婴儿卧于莲叶上,怜而取育于

邻,既长有颜色,归袁氏,后魏文平邺,纳之为后。《洪武宣城志》。在



县南二里,世传魏甄后所生处。《江南通志》。按:《三国·魏志》后,

中山无

极人。父逸,上蔡令。裴注引《魏书》曰:逸娶常山张氏,生三男五女。又云长女姜,次脱

,次道,次荣,次即后。后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本末详备。何缘由在泾事,旧志附

会,殊为无稽。卷十三·舆地志古迹下◇宁国府志卷十三舆地志

古迹下


宁国县

周〕

孔子井在县南百里,《方舆志》云,孔子入吴所凿。《舆地纪胜》。县南一百一十

里,按《地舆志》云,旧吴兴郡安吉县南界道旁有小井,乃是孔夫子入吴时凿。此井今属宁

国县。《太平寰宇记》。旁有戈塘,去井不远,章枢密夏云:当作过,盖

取孔子经过之意。《旌川志》

按:《史记·孔子世家》及《家语》等书,孔子并未尝入吴,《

旧志》所云已属无稽,而以此为在此凿井,犹为附会不足信。第诸书相沿已久,今姑存之。



孔子堂又名过堂,过堂在县西五里,世传孔子曾过此而名。然无考据不足信

。《洪武宣城志》。孔子堂,县南一百里,堂下有马跑泉。相传夫子游吴时至此



后人建堂纪其事。《康熙府志》。县东北二十里,宋处士吴晦之诗云:“

滔滔衰世难行道,历聘诸侯几十年。试

向荒祠寻旧迹,一堂下马跑泉。”浮梁李椿年与朱紫阳同学。宋绍兴中

,任宁国县,尝

率诸生讲学于此。《乾隆府志》

按:堂既以孔子经过为名,应与井近。惟《康熙志》云,县南百里,与《寰宇记》、《

舆地纪胜》所载之井不远,其说良是。而谓县西五里,县东北二

十里者,或后人更附会为之,非其旧也。

夫子巷县南门内。《乾隆府志》

〔孙吴〕
怀安古城在县东南一百里。《地理志》:吴分宛陵之地

置,属丹阳县。按:县应作

郡字。至景帝时属故鄣郡,晋太康二年属宣城郡,梁承圣中属丹阳郡,至陈天嘉五年

废,入

宣城县。《太平寰宇记》。在宁国县东四十里。《方舆志》云,吴大帝分

宛陵置,至晋永

嘉废入宣城。《舆地纪胜》。县东南百里,旧志云县南四十里误。汉刘

聪封晋愍帝为怀安侯,即此。

宁国故城在宁国县南十三里,三国吴置,隋省唐复置。《大清一统志》

。宣州宁国县西北至州一百十里。《元和志》



〔晋〕
瞿硎石室何法盛《晋中兴书》云,有瞿硎先生,不知姓名

,住宣城文脊山。《太平

寰宇记》。县西三十里文脊山中,山有门,一名山门洞,瞿硎先生隐居与此,洞有

瞿硎,因

以自号。桓温尝造访,见先生披鹿裘,坐石室,神色自若。温异之,乃命伏滔作颂。《乾隆府志》。旧志云石门高敞,车马旌旗可过,西南有龙洞。

黄颜石室在县黄岩山顶,可容数百人。相传晋永嘉中,黄岩修炼于此。

《江南通志》

麻屯里县北三十里延庆寺西,俗曰麻屯寺,或云赵将麻秋尝过此屯兵,因指其地曰

麻胡屯

处也。是则西晋时所遗名云。按:旧志,寺在杜水之东,浔水之下,傍有石洞,龙藏其中。



有何公钓矶,宋秘书何公尝隐此,著有《落花吟》。余珊题云:“砌临石马一溪树,檐列金

鳌万叠山。”《乾隆府志》



〔唐〕
藏马洞县西八十里,麈岭之巅,世传唐汪华藏马处。《康熙府志》

望霞台在县西五里,高十三丈,周回二十八步。唐贞观中,县令荣阳郑氏所立,今

废。《洪武宣城志》

王梅岭县北三十里。唐咸通中,益公尝讲法山巅,群虎伏听,居人骇异,因建通灵

庵居之

。宋王梅禅师来此成果,岭以是名。又曰王公道场。按:旧志,通灵两峰对峙,南曰桃尖岭



北曰望仙岭,人方之钱塘二高峰,下有清泉洞,又曰豺狗洞。《乾隆府志》

桫椤树按:《云屋和尚集》注云:旧志千顷山,唐楚南禅师道场,有桫椤树一株,

花开时香闻十里。云屋诗“桫椤寻未见,风动荻芦声”。同上

罗隐题诗石县东三十里女儿山,古有神女,罗隐题诗镌石迹,至今存。

同上

石镜县西百里石镜山,光可照人。黄巢过此,照其状如猴,怒燔之,石光久乃渐复

。汪尚书泽民有诗。《康熙府志》

柱石县西七十里,巨石如柱。《乾隆府志》

石岭古关塞,邑北险隘。方致尧战戚方,何通泰战红巾贼,俱扼于此。《乾隆府志》

乌石城按:《洪武志》作乌石,旧县、旧府志作旧城。 县南九十里,

地名乌石,城基并城

隍庙址犹存。世传南唐于此立县,今不可考。《洪武宣城志》。乌石旧县

城在县南九十里

,怀远乡十二都,地名乌石。《宁川志》。在宁国县南九十里,南唐时筑

以备吴越。《大清一统志》

千僧井崇因寺旧传寺有井,供千僧汲,大旱不竭。梁、宋以来尚存。傍有驻马墩、



佛塔寺址,二山雌雄相接,其山尽处有太子殿,不知所始。《乾隆府志》



〔宋〕
齐云亭县东南山门,宋梅尧臣与宣城簿张献民刻诗其上,

名人题咏颇富。《乾隆府志》

十松亭县署东南,有沈括诗。同上

化洽亭在县治东南,唐乾宁中建。《大清一统志》。乾宁中,令

范传真建,沈颜有诗。《乾隆府志》

虞宅按:旧府志作虞侍郎草堂在县南五里。,宋侍郎虞俦父也,

隐居于此。《江南通志》

万卷堂在县南三十里琴山下。宋乾道中,杨秉读书处。故人汤鹏举入参大政,印

国子监

书籍,遗之藏其中。《大清一统志》。又有玉书案、百砚阁,今废。汪雨

公《述楼草》注,

秉尝集弟子百余人,讲学于此,旧址俱存。又吴隐君道山侧,亦有万卷堂遗迹。

《乾隆府志》

云梯奇石石有六种:牵牛石、乌龟石、 盘石、香炉石、响石

、镜石。宋淳熙间,三衢人题名。

叫钟县北三里,教忠寺前一坑,人见白雾升天,指为祥兆,因以坑为井汲水。相传

有钟飞

鸣而来,僧取水见之,遂坠于河。至今浪起隐隐有声。俗因呼曰叫钟寺,今名教忠,从其

音,其正也。


〔元〕
赵子昂石刻县东式岭普静庵有“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

大如箕,旁注宋宗室赵孟书。

晚节亭县东百里,元处士王子昌建,舒记。


明〕
北楼县署后,即旧北城楼。明太祖南征入城,塞之以拒元兵

,后遂长闭。嘉靖丁未,

知县范镐加筑,傍有三古木,皆数十围,藤萝累,相传有灵蛇长数十丈

,夜出饮,人或见之。

饮福楼县东门外。

留云楼县西白云山巅,危楼孤耸,下俯平原,数十里清流澄澈。萧郡守有诗。

门洞县东百二十里,石山对峙,下临石洞,傍有小径,仅可扪壁行。相传会元杨邦

彦自绍兴隐此。仙宗彝记,仙克谨有诗。

将军四山县东百十里,俗传岩岩将军四山:朗山、青山、北姑峰、岩山,仙克谨有

诗。

仙燕洞县东南六十里,中可容百余人,昔避兵于此,全活其众。

税课司县西门外,正德间省。

铁圈井奉圣寺有古井一所,上有铁圈,明正德间造。按:旧志,宋平章事何执中欲



旧址为茔墓,时有谣曰:头靠山门,脚踏水门,当坐朝端,要葬此坟。谣传而群议起,卒不

果。


〔国朝〕
后乐园县署东厅,知县马光置,旁建琴台。汪作霖诗“

东壁琴台芸走蠹”即此。又后乐园涑水砖,光号涑水,故名。

西坑胜境县西二十里有永侯庙,徐氏祀之。

宜秋署陈主策建,后即石松亭遗址。

省农亭在城北,知县李锦建。

宣诏亭县治前。

颁春亭县治前。

醒痴亭县治仪门东。

息气亭县治仪门西。

森秀亭在城北。

耕绿台县后,废。

转山堂县后,废。

存留仓县治仪门西。

东察院县东,今废。

宝陀岩县东北百里,飞泉迸下,其声如雷。

丁仙岩县西南七十里。

杨龙岩县南百里,石洞深邃,可容百余人。天光下烛,中有泉飞泻。

罗汉竹县西一百十里石镜寺前,有罗汉竹十八竿,每一笋生则一竿枯。竹下有龙潭

涌泉。

港口故城旧志失载,今按港口韩家桥北尚存砖街十余丈。以上并《乾

隆府志》



旌德县

〔汉〕
楚王城在县北一百里,相传吴、楚相拒时筑,又有故楚城

,在南湖北岸。《大清一统志》

九龙观旧相汉永平九年,地涌九泉,因穿九井。《元一统志》

丹井窦真人炼丹井七所,在东门外高岭。旧有窦真人祠,今已毁,井亦湮没不存

。《旌川志》

巨人迹在县东凫山。又有马蹄石、捣药臼、龙潭石,相传窦子明女化青凫飞去,

在此。《江南通志》


〔晋〕
安吴县城在县西十五里。《舆地纪胜》

。俗称沙城。顾野王《舆地志》云:晋县也

,属宣城郡,北至郡一百九十里。地有寒泉,盛夏凄然。《嘉定宣城志》

。旧志云,在县

北三十五里,地名古城,有孔子寺。路旁有碑,字漫灭不可读,以墨本细观,惟一二学字

,隐隐可见,类三国时隶书。《旌德县志》
按:《江南通志》以安吴城

在泾县,而《舆地纪

胜》及《嘉定志》皆云在旌德。今考安吴城本有二:一三国吴之故城,一唐初重建之故城也

。属旌德者是唐初重建之故城,今三溪韩家村相近,又有土名官仓边官塘,犹安吴旧迹云。



桓公城在县北五十里,地名兰石。《九域志》云:桓公,晋左司马也。按:《晋书

·桓彝传》

,彝为宣城内史,当苏峻之乱,进屯泾县,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使其将韩晃攻之,纵败。

左右劝纵麾军退保,纵曰:“吾受桓侯厚恩,誓以死报,吾之不复桓侯,犹桓侯之不复国也

。”遂力战而死。今兰石有俞将军墓,石人石马犹有存者。桓公后又为泾之土神,宋敕封英

烈王,纵封灵惠侯。《洪武宣城志》
按:桓公城诸旧志俱载入泾县,

即《洪武志》于泾县

亦载之。以其地向属泾,后改属旌,而书相沿未改尔。考旧县志云,旌自唐时始置县,晋时

邑与兰石俱同属安吴,后省安吴入泾,又析泾置旌邑。今兰石距旌西北窄溪,土名兰石坑,

在倪家村西与泾交界,有俞将军墓碑,泾县知县陈大绶,旌德知县张时献同立。则当日桓公

设城,命纵拒守,亦即在此无疑。盖由旌本泾析,而兰石坑仍距泾境不远,故《洪武志》两

载之,今亦两存之。


〔萧梁〕
南阳废县在县西北。梁置,属宣城郡。

《江南通志》

火井县东十五里玉壶山,相传为窦子明指玉壶饮滕公之所。宋县尉刘谊诗云:“饮

客指玉壶,炼丹烧火井。”

按:旧志载,子明为晋人。考刘向《列仙传》已有陵阳子明事,其为汉人无疑。至此饮滕公

事。诚属无稽,而旧志附会之者,其意以去晋时不远也。

滕庆和宅按:旧府县志皆作滕丞相故居。即县会胜寺,梁丞相滕

庆和居此,后舍宅为寺

。《江南通志》。在十三都,宋太史袭明《凫山事》始记,略云:予过会

胜寺,有僧义聪

年八十二,问其事之从始,则曰乃梁代丞相滕庆和居是山也。时有独觉先生者来栖,托馆

舍三载。一旦思去,因与滕登山指石叱之曰,为分裂中有酒壶,挹而饮,滕并及其族人无少

长均与之饮,酒亦随罄。庆和异之曰,先生奇士也,愧不能早辨识。及行握手语曰,尔后必

贵。因问以再见之期,先生指凫山之阳曰,吾居也,可与彼相见。后于山阳见古庙,像如先

生焉。未几,滕以白衣入仕,为镇国大将军,卒相梁。寻舍宅为寺,今石上犹存酒壶遗迹,

时人谓之玉壶台,亦是邑之胜概也。《旌德县志》

歃血坛按:旧府县志坛作台。在县西六十里,石柱山侧。世传

梁武帝时,新安程灵洗

将兵趋姑孰,道过其下,率众登山,筑坛歃血,誓平侯景。《洪武宣城志》。歃血台在县西射的山。《旌川志》

按:筑坛歃血事多附会,但考《梁书·侯景传》:遣仪同来亮率兵攻宣城,内史杨华诱亮斩

之。

景复遣其将李贤明讨华,华以郡降。又曰:景制命所行,惟吴郡以西,南陵以北而已。又考

《陈书·程灵洗传》,侯景之乱,灵洗聚徒据黟、歙以拒景。景军据有新安。及灵洗攻下新

安,

遂领新安太守。由是下扬州,战石头,镇采石,后又云兼丹阳尹,出为高唐、太原二郡太守

,仍镇南陵。是灵洗之征侯景,始于黟、歙,由黟、歙以至扬州石头等处,固必道过旌德,

后人遂附会而为此说,然尚非漫无据者。

旌德旧县即今旌德县治。《大清一统志》。宣州旌德北至州二百

三十里。本太平之地,

以县界阔远,永泰中,招讨史袁奏分太平置县。《元和志》。永泰中,

割太平九乡置县

,冀其邑人从此被化,故以旌德为名。《寰宇记》。县旧无城,元至正末

,红巾

贼犯县治,焚毁殆尽,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奴直入县治,嗣后始议创筑。县志
〔唐〕
厚儒洞上泾乡,唐宝应间,王万敌据此聚众作乱,招讨

使袁讨平之。《乾隆府志》

。按:此洞即宣城之后如洞,其事与此同。盖后如与厚儒同声,虽分载两处,其实

一地耳。

太和六年刻漏秤上识文在鼓角楼。《舆地纪胜》

孔子寺在县西三十里,咸通五年,吕康年舍宅为寺。先有孔子祠堂,吕氏既舍宅

为寺,即以孔子祠堂为佛殿,故曰孔子寺。《舆地纪胜》


〔南唐〕
石子寨在县西三十里。南唐将方道项按旧

府县志无项字、洪锐尝屯兵

于此。锐后从查文徽按旧府志作辉讨王延政有功,家藏诰敕存焉。《嘉定宣城志》

严可求故居按:旧府志作严尚书故居。在旌德县北《

大清一统志

》十四都严家边。严可求避徐温之祸,与郭少保隐居于此。《乾隆府志》



郭仙岩按:旧府县志,作郭公岩。在太平乡新建之东山。相传昔

郭仙翁隐居之地。后乘

白鹤去。至今石坛、捣药臼犹存。旁刻“珍珠泉”三字,周令道卿立。《洪武宣

城志》。

县西三十里正山,郭公隐居之所。其阳有玉井岩,旁镌“珍珠泉”三字,又前有银屏,亦有

刻,不可辨。谚云:正山巍巍接星斗,分别冈峦九十九。《康熙府志》




〔宋〕
漏泽园资福寺前有石级,上立石柱,扁曰“漏泽之园”

。宋崇宁二年诏曰:人物番庶

,贫无以葬,或委弃道旁,寄留僧舍,甚可怜悯。州责之县,为置葬地。《康熙

府志》

景吕堂在旌德簿厅。以中丞吕晦曾为此官,致景慕意。《舆地纪胜》

。宋绍兴中,主簿郏升卿以吕晦尝为此官,故名。《大清一统志》



制锦堂县令齐庆胄建。《乾隆府志》

方舟亭县令齐庆胄建。方舟又名读书林。同上



爱山亭主簿陈有容建,邹补之记。同上

重翠亭西有井,名曰“鹿饮”。导泉凿池,立亭其上曰“洁尘”。或谓撷园中

茶,烹以鹿饮,香韵特异。《嘉定宣城志》

延月亭与重翠亭俱县令金与建。《乾隆府志》

度香亭后易名“野航”。《嘉定宣城志》

清心亭新壮开豁,为诸亭之胜。同上

悠然亭与清心亭俱县治西。《乾隆府志》

万翠亭宋姚司户建,宣城尉崔起之有诗。同上

栖真驿县南,令李瞻建。同上

得初轩取韩文公《读书斋》诗: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竹林。萧条援本事,解后

得初心。”何湛建,又名偃室。《乾隆府志》

山庄佳趣亭旧有茆屋数,曰山庄。《嘉定宣城志》。县令莫泽建。《乾隆府志》

阅古堂庙首西。宋淳间,吕泾致仕归,理宗御书“阅古”二字,敕枢密院程元

凤为文赐之。泾归扁于堂。《乾隆府志》

监书阁又名山光书楼在新建。汪文谅建,以贮所赐书。胡安定先生诗“山光入书

楼”。见《艺文志》。《康熙府志》

仙姑坛按:旧府县志皆作台。在县西南五十里,上泾乡栅山旁。

昔有吕氏女结庵学道于其上,后仙去。《洪武宣城志》

淅米池在新建玉虹桥畔。宋汪氏十世共爨淅米池。《乾隆府志》

圣母池在岳祠。水清而漪,旱涝不盈亏。邑人每以纸钱掷其中,视浮沈之迟速,

以决灾

福。或有投铜钱者。每岁岳帝诞辰,有淘池会,人情甚敬。《旌川志》



汪少师故居在新市溪,即十世同居之所。《乾隆府志》

钟谏议故居太平乡钟汪村。同上

方将军故居上泾乡归化里,即今庙首狮山下。同上

白龙潭凫山潭上,有石台,高数百丈。宋丞相刘义温题“白龙潭”三字石上。潭

旁石又有仙人仰卧迹,草履迹长数尺。《康熙府志》

蔷薇坞在县东。传者谓状元刘辉留此授业。今在东山。《旌川志》



状元石在新建里东山之溪。状元刘辉因游汪氏义学,尝浴于此,故时慕其魁多士而

名之。同上


〔元〕
王太尉亭在柳山十里牌之原,今址犹存。《

旌川志》

安乐堂县东南二十步,令王桢建。《乾隆府志》

甘露王殿在梓山之绝顶。邑人精洁致祷,归乡虔诚者则现天灯,人皆见之。至元

二十一

年,邑人于峰之南福山重建庙,几三十楹,塑像祠祭焉。《旌川志》

县镇营王桢建。《乾隆府志》

小岭山寨十九都。元末红巾贼钟富二作乱,扎营寨顶。元官额差亦怜真统官军及

本县义兵讨平之。同上

礼宾馆县南,令单执中建。同上


〔明〕
均役义仓县东,县丞陈贤建。

济农仓正统间,县丞李鹏建。

税课司县东三十步。

洪源塔下洪溪,高一十九丈,嘉靖癸亥,里人芮氏建。

鲤渊在新建。溪流环绕,鲤鱼上下游泳,生生不息。山水迅发,亦不随波而去。

溪中有五指石,宛如手掌,宣城汤宾尹、施闰章俱有诗。

督学察院县北门内。明知县宗敦一建,提学按临,试徽宁两郡生童。康熙壬寅,

奉文临府,遂倾圮。

西察院县西,今改为营房。

清风亭县北三里,与南七里铺及东后妃岭三处。覆盖皆石。相传俱鲁班同日时造

,亭额笔力清劲,宣城高维岳题,晋江、张瑞图书。以上《乾隆府志》



庆福庵在县西四十里,泾溪之阳。明季时建,历久顷圮。乾隆间,吕运镐裔因旧

址重建,更创楼阁,为泾溪村屏障焉。《采访册》


〔国朝〕
双瑞堂即清风堂,故址在县圃中。《乾

隆府志》

阅武堂尉司西。同上

英翠堂庙首吕运泳建。面临石柱,襟带玉溪,阳羡储太史大文授经之所。题曰“

成公世学”。《旌德志》

聚奎楼在阳下溪。姚明德后裔建。同上

钟鼓楼县治东。《乾隆府志》

会文所庙首玉溪北上泾桥。吕瑞建。每月合族人士会文之所。宜兴储会元大文题

曰“蓬山雄笔”。《旌德志》

鸿文阁十八都孙村水口桥侧,汪若海建。杰阁飞甍,回廊复屋,备极宏丽。前有

方池,

楼阁倒影其中,堪以游目。每月聚族人会文于此,郡守宋有记。同上



田氏义塾在十七都三溪田氏祠旁。一名经畲馆,又名溪东书屋。置田五十亩,为

严师修脯子弟膏火之资。邑侯苏一圻有记。同上

德山观县西四十里。创建未详。旧传有道藏,今遗散。《乾隆府志》



白山书屋庙首吕瑞建。飞楼连房,高爽纡曲。胞兄瑛题其堂曰“敬修”。泾川陈

桂龄讲学于此。《旌德志》

翠云斋白地王奕华建。乔松垂荫,名花满园。金竹山人吕周藩有记。

同上

园林书斋庙首吕运浚建。孙辉祖延名宿常州黄钟训课子弟。同上

萃石居下洪溪金竺冈吕仲灯建。冈峦蔚起,枣木成林,众石罗列,倚伏欹斜。莫

可名状。邑侯郑梦馨有记。同上

奇石仙桃在县境,去资福寺二十步许。石涧有桃树,不花而实。兵备使郝壁设亭

于此。《江南通志》

真武石白砂村东,石高数丈,如人端坐,左有巨石,卧伏如龟,右有土垄,蜿蜒

如蛇,故名。《乾隆府志》

松竹林在县西四十里泾溪村。其地向有古松五株,翠竹一亩。里人吕运镇因园之

,构书

舍十数间于其旁,即取园中松竹名之,以为族人讲学之所。《采访册》



修立轩在一都桂林,白沙程本诚建。东西两金山,环抱耸秀,兴雨兴雪,兼擅其

胜。并置书田,俾后裔旧志潜修者肄业于兹。《旌德志》

存园朱旺村。水木清华,图书富有。明经朱士海督课子姓于此。同上



庆松亭在县西四十里泾溪之阴。里人吕德性建,亭临溪水,轩敞绝尘,旁有大松

,枝杆苍古,因以名亭。《采访册》

泾南书屋在泾溪村之南。里人吕德性建。凿池数亩,沿池叠筑楼阁,备极名胜,

皆自系以诗。桐城叶太史酉曾为序之。性将延师讲学,未遂其志而卒,然其胜迹尚存。

黄澄潭在十四都。为汤村乔川诸水所会,深邃无底,与天井山龙鼻泉通。近潭奇

石耸秀,向有楼阁。明时里人汤帝臣有题阁诗。

龙鼻在天井山。巨石岩,俯临溪,中有两孔,水从中喷出,下注深潭,故又名

牛鼻孔。

蟾矶在藁口溪福成桥下数十步外。石高可三丈余,为县东诸水关峡。

石砚在乔亭村口。有石如砚,细腻晶莹,其光可鉴。砚口常有清泉蓄注,大雨不

浊,大旱不浊。上有石峰耸立,土人称为“文笔投池”。

漱润轩在县西四十里泾溪村。里人吕发榔建。延师课徒,广储经籍。新安朱比部

文翰过此名之。

图南阁在十四都汤村之西北。里人汤金则建。金则素尊文士,因建此阁,延师讲

学其中。厥后其子雁横即此授徒,乡里赖陶成焉。

魁星楼在十八都礼村,刘姓建。高出众屋,为一村之镇。又可望远,登眺者甚众

。泾邑赵舍人良有记。以上《采访册》

天井滩白砂村西。潭水极深,砂长则岁丰,砂退则岁歉,里人以此卜之,屡验。



旌川驿县南三十步。

监务厅酒税务县东三十步。

内新仓县南街前。

乌岭巡检司县东乌涧岭。

盘诘关在三溪铺。以上《乾隆府志》


太平县

〔汉〕
窦真君马迹石在县,有马迹、石孔见存。旧传窦真君垂

钓于此。《舆地纪胜》。得

白鱼剖其腹,得丹篆灵符,因此得道。石高一丈余,马迹入石,深数寸,当潢潦涨溢,此石

不没,若浮于水面,亦一异也。《洪武宣城志》

白鹤池在长寿乡水北仙坛侧。有炼丹泉皆存,乃窦真君子明遗迹。子明与弟子安

游本县,

至地名,各道别去。宋中书舍人王作《仙坛记》,仙坛属石埭县界,其丹台丹泉亦惟鹤池

接县界。同上


〔唐〕
太平故城在县北。《大清一统志》。县

东北至宣州二百八十里。天宝四载,太

守李和上奏,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元和志》。宋时有城,周一里二百

十步。县志

赤溪在龙山乡赤坊广岩寺侧。世传贞观中,左难当葬于此神龙,墓有赤气冲天,

州县以闻。敕下凿断山脉,时山洪流血者八里,溪水尽赤,因名。同上



袈裟池在黄山翠微寺内,相传唐僧麻衣浣袈裟处。池水常清不浊,乾隆己酉夏,

暴雨蛟

发,山水泥涨,冲涌寺内,与池水平,而池水澄清如故。《采访册》

狮子石在道泰乡清潭湾河中,有石如狮子搏球,形势毕肖。石中一潭圆似凿空,

水碧如油

。相传吕纯阳过此,坐是石饮酒赋诗。石上刊有字迹,惜为渔樵剥烂,只石上炉灶尚存。邑

宰刘元凯曾赋有“爱水心偏远,观山眼更青”之句。同上


〔宋〕
众乐亭县东南。宋嘉间,知县孙觉建,自记。明嘉靖

乙巳,知县刘元凯徒建县北重兴寺前,邑人御史崔涯建。《乾隆府志》

六劝亭在县东南五里松岩寺。宋治平初,周景贤置,作文以劝斯民,

其书一曰:行孝弟,务农桑,向儒学,兴廉逊,崇信行,近医药,为条有六。《

舆地纪胜》

琼仙井泾阳乡溪东山下,荀域记,黄庭坚跋。《康熙府志》



紫阳题石在县长寿乡狮山下,有平石丈余,朱子过访,孙觌题“阴秀”二字,

勒其上。《江南通志》

朱砂溪水出黄山叠嶂峰阴坑源,流入白云溪,径白龙潭汇此。松古禅师结庵潭外

一里许,

有石志云:横也三十六,竖也三十六,再过三十六,却来问松谷。《康熙府志》



太公钓鱼矶在县长寿乡水北有盘石,昔有老人垂钓于此。《舆地纪胜



义塾焦村坎下,宋主簿焦自明建,延名儒司教,远近子弟来学者膳费纸笔咸给

之。《乾隆府志》

五里塔县西金鸡山下胜果寺前。宋绍兴七年,邑民程进得泗洲僧伽像,异而祠之

,又为

佛塔。侍郎吕广问撰记,建炎兵乱,像记俱毁,其塔今存。《康熙府志》



白龙潭在黄山芙蓉峰下,去县四十五里,即黄帝炼丹之处。宋末里人有张松谷者

,世业儒

,幼聪敏博学。元至元辛巳,游池阳,馆于大通镇许氏。忽悟养真之术,遂归,弃家隐于是

,辟谷修炼,不数年而道成。凡人有病告之,即掇为药而授之,无不愈。天时亢旱,官民致

恳,松谷默祷,潭上风雨即至。其后道益显,积五十有六年,一日命侍者具纸笔书偈云:“

只有人难做,容人尽得么?这汉实风流,世人识不破。咦!铁牛鞭向四禅天,金身已寄千花

座。”俄顷坐逝。居民即其地造石浮屠于其中,所谓松谷庵是也。自今水旱疾疫,有祷必应

。《洪武宣城志》

宋城县北。世传有通津、宁远、承流、宣化四门。《康熙府志》


元〕
芙蓉亭黄山芙蓉山下,尚书汪泽民记。《乾隆府

志》

云松楼在黄山麓。汪公仲建。汪文节公泽民来游,尝想其上,吟咏甚多。《太平志》

金谷殿撰焦焕炎别墅,春日莺梭如织。汪文节公联云:一谷莺声谐律吕,四时

花色谱文章。同上

双瑞书院在孙氏村。元至正九年,孙若金、若港同登进士。汪尚书泽民题“双

瑞”额赠之,今存。《康熙府志》

水竹居溪西焦叔华建,中有溪圃花竹。焦焕炎题其相曰:花分先后留春久,地

带东西得月多。《康熙府志》

盘所楼元进士杜国贤建。丞相颜跃里帖木地领兵过,假宿于楼,大书“盘所楼

”三字并诗赠之。《乾隆府志》

永济存留仓县治东。元移置县前,壬辰毁于其。同上


明〕
龙镇石在长寿乡溪之东北有龙光塔,下临深潭,谷夏澄

澈,号龙光潭,一号麒麟潭。
其石高二丈余,世传有龙镇之,溪水莹白,最直造纸。《洪武宣城志》



龙光塔县西六十里,麒麟潭东北。《乾隆府志》

大山石坎县西七十里泾阳乡,高十余里,顶名云龙峰。嘉靖间,王道人居焉。

今有一坎在山顶大石上,深止三寸许,大旱弗干,相传是道人饮汲之所。《太平

志》

西山峰禅院在焦村。峰秀如画,上有西山峰禅院,每朝暮烟霏雾结,如黄岳铺

海。文待诏征明尝憩此,题曰“天光云影”。同上

喜雨亭隆庆元年六月旱,推官叶逢春祷于仙王山,得雨。父老因建此亭,侍御

崔涯记。《乾隆府志》

劝农亭水东园。明知县张廷榜建,有碑,今立汪公像。同上



贩石潭朝宗门外里许,一片平石,坐可百十人。先贤游玩,题咏多刊刻石上,惟

云鹤刘公一诗镌刻之石,横直丈许,色甚白,异于余石,咸称胜迹。《太平志》



石冈亭县南十里望仙乡有石磊磊数百步,如虎豹,蹲如戈戟列,环以奇松,朝晖

夕阴,有
亭岿然其上。湛甘泉先生题曰“石冈”。同上

巴陵仙洞县西北七十里新丰村。洞踞巴陵之巅,石磴嶙峋,层叠生崖。洞中空广

有石台,
可容十余人。洞前一石湫,清泉涌出,可取烹茶。士人逢佳节携酒游玩。泾上万道吉有记。
同上


〔国朝〕
双鲤塔在县西九十里弦歌乡。高可丈许,摇之辄动终

不仆。下临大溪,溪有二石状如
鲤,与水浮沉,虽涨不没,故名。《江南通志》

金墩县南十里,传世愈久,人民居址日众,朝夕剥削,墩不加少,一方异之。

《乾隆府志》

科斗文半段碑按《县志》作半截碑三峰庵下横眠山腰。《乾隆府志》一碑仆于地,字
如鸟迹,人莫能识。相传有志数字者,雷遂击去,其击去之形,今尚存。《太平

志》

世经轩麻潭侧。

自公堂县治西。

宣诏亭县治东。

颁春亭县治东。

中立亭即谯楼故址。

永宁亭县治外。

迎秀亭永宁门外。


浮丘仙坛在太平黄山乡大都峰下。旧传黄帝炼丹于此,与浮丘公同游,又有浮丘

,伯游巷,
凤皇滩,皆故迹云。《舆地纪胜》。伯游者,浮丘伯旧游,又尝养凤皇于此,故名。

《洪武
宣城志》

望仙峰在黄山。相传黄帝于此升天,人望见之,故名。《周书异记》云:黄帝、

容成、浮丘于汤池,见珠函玉壶,持归中峰石室。饮甘露琼浆,披霞衣,簪宝冠,蹑珠履,

光辉山谷,须臾黄帝乘飞龙,前引彩幢珠盖,二人飘然从峰顶上升。群臣攀龙髯坠地,故下

龙须岩至今生龙须草。有望仙乡。《康熙府志》

按:黄帝浮丘成仙之事,皆在草昧初开之时,旧契方舆记载无传,即后之传列仙者,亦不过


会以为之说。而旧志引为可据,遂指其地而凿凿言之。且因黄山产龙须草,而更附会于
攀髯之说,皆为好奇之过,第相传自苦,今姑存之。

查看目录 >> 《宁国府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