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子部 > 类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明伦汇编官常典工部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工部部

 工部部汇考一
  上古
太昊伏羲氏命大庭治屋庐阴康治田里栗陆主疏
导泉源始立冬官
按外纪太昊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瑞因而名官
始以龙纪号曰龙师命大庭为居龙氏治屋庐阴康
为土龙氏治田里栗陆为水龙氏繁滋草木疏导泉
源又命五官冬官为黑龙氏
按古三坟伏羲氏命水龙氏平治水土命火龙氏炮
治器用 按天皇伏羲氏策辞甲寅昜二月天王升
传教台皇曰大庭主我屋室视民之未居者喻之借
力同构其居无或寒冻庭曰顺民之辞皇曰阴康子
居水土俾民居处无或漂流勤于道达于下康曰顺
君之辞
炎帝神农氏号冬官为北火
按外纪神农氏因火德王故以火纪官为火帝冬官
为北火
黄帝有熊氏二十年以云纪官冬官为黑云始设陶
正木正以利器用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
二十年景云见以云纪官
按外纪帝初受命适有云瑞之应乃以云名官号为
云师命□封为正赤将为木正以利器用 应劭
曰冬官为黑云
颛顼高阳氏命冬官中官各司水土
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蔡墨曰五行之官水正曰元
冥土正曰后土少□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
修及熙实能水使为元冥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



共工在太□后神农前以水名官其子勾龙能
 平水土
按杜佑通典颛顼五官冬官水正曰元冥中官土正
曰后土
少昊金天氏设鸤鸠氏为司空鹘鸠氏为司事又以
五雉为五工正
按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
焉曰少□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
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
名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摰
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
历正也元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
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
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
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
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


鸤鸠鴶鵴也鸤鸠平均故为司空平水土鹘鸠
 鹘雕也春来冬去故为司事五雉雉有五种西方
 曰鷷雉东方曰鶅雉南方曰翟雉北方曰鵗雉伊
 洛之南曰翚雉夷平也

贾逵云西方曰鷷雉攻
 木之工也东方曰鶅雉抟埴之工也南方曰翟雉
 攻金之工也北方曰鵗雉攻皮之工也伊洛而南
 曰翚雉设五色之工也正义曰雉声近夷夷为平
 故以雉名工正之官使其利便民之器用正丈尺
 之度斗斛之量所以平均下民也
  唐氏
帝尧六十一载咨岳命鲧治水而以共工为工师

按书经史记皆以共工事叙于命鲧之
前兹以史记有试工师之语故附载于此

按书经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
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
曰吁咈哉方命圯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
哉九载绩用弗成


正义曰周礼大宰职云岁终则令百官各正其
 治而诏王废置三年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然
 则考课功绩必在岁终此言功用不成是九年岁
 终三考也下云朕在位七十载而求得虞舜历试
 三载即数登用之年至七十二年为三载即知七
 十载者与此异年此时尧在位六十九年鲧初治
 水之时尧在位六十一年
按史记五帝本纪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
工师共工果淫辟


正义曰工师若今大匠卿也
按竹书纪年帝尧唐氏六十有一年命崇伯鲧治

按通志是时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江淮通
流无有平原高阜故曰洪水滔天怀山襄陵尧忧民
之忧而求治水者群臣四岳皆举高阳氏之子伯鲧
尧封鲧为崇伯使之治水鲧乃兴徒役而作九仞之
城讫无成功
帝尧七十二载命禹作司空使平水土而以益佐之

按竹书纪于七十五
年今从通鉴纪于是年
按书经舜典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
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
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帝曰俞
汝往哉



四岳同辞而对禹代鲧为崇伯入为天子司空
 治洪水有成功言可用之然其所举称禹前功以
 命之懋勉也惟居是百揆勉行之



四岳及诸侯言伯禹见作司空可宅百揆帝然
 其举而咨禹使仍作司空而兼行百揆之事录其
 旧绩而勉其新功也
按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
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
浚畎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
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所载者四谓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随
 行九州之山林刊槎其木开通道路以治水也
按史记夏本纪尧用鲧治水九年不成于是帝尧乃
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
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
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尧崩帝舜问四
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
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
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乃遂与
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从以傅土行山表
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
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
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
乘橇山行乘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
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
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
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按秦本纪
秦之先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元圭禹受曰非
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
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
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
按舜典禹平水土是追述

前功之辞而史记叙
于尧崩之后存以备考

按竹书纪年帝尧唐氏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
按通鉴前编书叙纳于大麓为舜历试之终事今系
之历试之三年兼鲧以七十载殛死至是禹三年之
丧毕而舜举之也大纪命禹益弃皆系之此年今从

  有虞氏
帝舜元载命垂作共工伯益作虞而佐益以朱虎熊

按书经舜典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
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
谐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
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
汝谐



共谓供其职事上谓山下谓泽顺施其政教取
 之有时用之有节言伯益能之虞掌山泽之官


 正义曰尧典传云共工官称即被以共工二字为
 官名



史记曰朱虎熊罴为伯益之佐殳斨伯与当亦
 为垂之佐也又按此以平水土若百工各为一官
 而周制同领于司空


林氏曰益向虽掌火烈山
 泽特为禹之佐至此方正为虞曾氏曰周礼有山
 虞泽虞等益盖为众虞之长耳
按史记五帝本纪舜曰谁能驯予上下草木鸟兽皆
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让于诸臣朱虎
熊罴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 垂主工
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
按通鉴前编虞帝舜元载春正月元日帝格于文祖
践天子位于蒲陂以土德王咨二十有二人


舜典孔傅曰禹垂益伯夷夔龙六人新命有职
 四岳十二牧凡二十二人特敕命之
  商
商制五官有司空而以六府典司六职六工典制六

按礼记曲礼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
寇典司五众



众谓群臣也周制司士属司马太宰司徒宗伯
 司马司寇司空为六官
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
六职



府者藏物之所此府主藏六物之税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
六材



六材者六工之所用也以上旧说皆为殷制
  周
周制以司空掌邦土其属六十
按书经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冬官卿主国空土以居士农工商四民顺天时
 以兴地利按周礼冬官则记考工之事与此不同
 盖本阙冬官汉儒以考工记当之也
按洪范三八政四曰司空



司空掌土所以安其居也
按礼记王制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
量地远近兴事任力凡使民任老者之事食壮者之

按月令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
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
有障塞 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
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毋或不良


五库者金铁为一库皮革筋为一库角齿为一
 库羽箭干为一库脂胶丹漆为一库视诸物皆有
 旧法谓之量一说多寡之数也
按周礼天官太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
国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事典司空之职也
小宰之职以官府之六属举邦治六曰冬官其属六
十掌邦事大事则从其长小事则专达
按冬官阙
 按订义赵氏曰先王建官始于天官掌邦治至冬
 官而经理之事终矣名官以冬此其旨也工百工
 也考察也以其精巧工于制器故谓之工以其所
 制之器从而察其善不善故谓之考小宰六曰冬
 官其属六十掌邦事则冬官之事不止于制器记
 者止谓之考工何也郑注云此篇司空之官也司
 空篇亡汉兴购求千金弗得此前世识其事者记
 录以备大数尔然秦火之后司空居四民时地利
 之事亡矣先儒据所闻者记之而已今观所记如
 营国为沟洫等事尚有居四民时地利之遗意但
 不若制器之为详岂非当时诸儒于先王制器之
 法闻之颇悉故记之特备欤至于有一二可疑者
 意其古制不可悉闻则间自为说以补其亡尔苟
 干理未大戾当尊经可也
 王东岩按汉儒谓冬官亡补以考工记司空果亡
 乎以周官司空之掌考之司空未可以为亡也夫
 周官言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凡经言田莱
 沟洫都邑涂巷者非邦土而何农工商贾市井里
 室庐者非居民而何桑麻谷粟之所出山泽林麓
 之所生非地利而何及考小宰言六官设属各有
 六十今治官之属六十有三教官之属七十有九
 礼官之属七十有一政官之属六十有六意者秦
 火之余简编脱落司空之属错杂五官之中先儒
 莫之能辨遂以考工记补之其实司空一官未尝
 亡也夫考工记可以补周官者非三十工之制有
 合周之遗法也独考工之序其议论有源委非深
 于道者莫能之夫论百工之事不止于工上立说
 上而本于王公士大夫则知工虽未伎非王公发
 明乎是理士大夫推而行之其艺固不能以自成
 下而及于商旅农妇则知工虽有巧非商旅之懋
 迁货贿农夫之饬力地财妇工之化治丝麻其材
 于何而取给也创此者有知述此者有功业则传
 于世守功则归于圣人工何尝独立于天地间能
 使器利用便乎惟此等议论近古足以发明圣经
 之旨此所以取而为补亡之书也如舍此而索于
 制度之末则论周人上舆奚及乎上梓上匠之制
 论周人明堂奚取乎世室重屋之制言沟恤川
 非遂人之制也言旗旗旟旐非司马司常巾车之
 制也其他纤悉有不尽信者甚多概以为周家之
 制度岂其然乎(
按工部四司其见于周礼者如地官山虞林衡川衡泽虞夏官掌固
 司险等职俱同于各司职掌其他有事营度散见于五官者不一未敢臆为收录恐括一反以漏百
 也)

按史记管蔡世家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寇冉季为周
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于天下
  汉
汉承秦制设将作少府掌治宫室更名大匠而石库
东园诸令丞皆属之又少府属官有考工司空东园
匠令丞及都水均官长丞上林十池监而太常属官
亦有均官都水两长丞后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仍
掌举核不司营造又设水衡都尉以主都水及上林
而上林均输等九官令丞衡官水司空等七官长丞
皆属之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将作少府秦官掌治宫室有两
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
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又主章长丞武
帝太初元年更名东园主章为木工成帝阳朔三年
省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如淳曰章谓大材也旧将作大匠主材吏名章
 曹掾师古曰今所谓木锺者盖章声之转耳东园
 主章掌大材以供东园大匠也
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属官
有考工室左右司空东园匠令丞又都水均官长丞
又上林中十池监又尚方皆属焉


应劭曰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藏少者小
 也故称少府师古曰大司农供军国之用少府以
 养天子也臣瓒曰冬官为考工主作器械也东园
 匠主作陵内器物者也师古曰三辅黄图云上林
 中池上五所而此云十池监未详其数尚方主
 作禁器物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
太常属官有均官都水两长丞


服虔曰均官主山陵上□输入之官也如淳曰
 律都水治渠堤水门三辅黄图云三辅皆有都水
 也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
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
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
长史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
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属
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锺官技巧六□辩铜
九官令丞又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又甘泉上林都
水七官长丞皆属焉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输四丞
御羞两丞都水三丞禁圃两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
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官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
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皆属少府


应劭曰古山林之官曰衡掌诸池苑故称水衡
 张晏曰主都水及上林苑故曰水衡主诸官故曰
 都有卒徒武事故曰尉师古曰衡平也主平其税
 入如淳曰御羞地名也辑濯船官也锺官主铸钱
 官也辩铜主分别铜之种类也师古曰御宿则今
 长安城南御宿川也不在蓝田羞宿声相近故或
 云御羞或云御宿耳羞者□羞所出宿者止宿之
 义辑读与楫同音集濯音直孝反皆所以行船也
 汉旧仪云天子六□未央承华騊駼骑马辂軨大
 □也马皆万匹据此表太仆属官已有大□未央
 辂軨骑马騊駼承华而水衡又云六□技巧官是
 则技巧之徒供六□者其官别属水衡也
  后汉
后汉设司空掌水土营建之事而列于三公改民曹
尚书主缮修功作又设将作大匠统左右校令掌土
水工役之事
按后汉书百官志司空公一人本注曰掌水土事凡
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
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
之事掌埽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
大疑谏争与太尉同世祖即位为大司空建武二十
七年去大属长史一人千石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
御属四十二人


马融曰掌营城郭主司空土以居民韩诗外传
 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
 司空主土司徒主人故阴阳不和四时不节星辰
 失度灾变非常则责之司马山陵崩阤川谷不通
 五谷不植草木不茂则责之司空君臣不正人道
 不和国多盗贼民怨其上则责之司徒故三公典
 其职忧其分举其辨明其得此之谓三公之事应
 劭汉官仪曰绥和元年罢御史大夫官法周制初
 置司空议者又以县道官狱司空故覆加大为大
 司空亦所以别大小之文汉旧仪曰御史大夫敕
 上计丞长史曰诏书殿下布告郡国臣下承宣无
 状多不究百姓不蒙恩被化守长史到郡与二千
 石同力为民兴利除害务有以安之称诏书郡国
 有茂才不显者言残民贪污烦扰之吏百姓所苦
 务勿任用方察不称者刑罚务于得中恶恶止其
 身选举民侈过度务有以化之问今岁善恶孰与
 往年对上问今年盗贼孰与往年得无有群辈大
 贼对上臣昭案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
 史大夫御史大夫郗虑虑免不得补荀绰晋百官
 表注曰献帝置御史大夫职如司空不领侍御史
 汉官目录云掾属二十四人
将作大匠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曰将作少府景
帝改为将作大匠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
之功并树桐梓之类列于道侧丞一人六百石


蔡质汉仪曰位次河南尹光武中元二年省谒
 者领之章帝建初元年复置汉官篇曰树栗椅桐
 梓胡广曰古者列树以表道并以为林囿四者皆
 木名治宫室并主之
左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左工徒丞一人


安帝复也
右校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右工徒丞一人


安帝复也
 右属将作大匠


前书曰属官又有左右中候右库东园主章左
 右前后中校士令丞成帝省
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
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
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


蔡质汉旧仪曰民曹典缮治功作盐池苑囿盗
 贼事
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
又分客曹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
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本注曰一曹有六人主作文
书起草


蔡质汉仪曰尚书郎初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
 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书后增剧曹
三人合二十一人


古今注永元三年七月增尚书令史员功满未
 尝犯禁者以补小县墨绶蔡质曰皆选兰台符节
 上称简精练吏有能为之决录注曰故事尚书郎
 以令史久缺补之世祖始改用孝廉为郎
 右属少府
按晋书职官志成帝建始四年罢中书宦者又置尚
书五人一人为仆射而四人分为四曹通掌图书秘
记章奏之事各有其任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
公卿事其二曰二千石曹主刺史郡国事其三曰民
曹主吏民上书事其四曰主客曹主外国夷狄事后
成帝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后汉光武以三
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
选举祠祀事民曹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事
  魏
魏复置司空列于三公改民曹尚书为左民尚书而
尚书郎有虞曹水部民曹二千石曹之属
按晋书职官志太尉司徒司空并古官也自汉历魏
置以为三公
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
支凡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
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
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凡二十三郎青龙
二年尚书陈矫奏置都官骑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
郎缺白试诸孝廉能结文案者五人谨封奏其姓名
以补之
  晋
晋承汉魏以司空列于三公设左右民尚书以庐舍
器用归之右丞而尚书郎又有左民右民虞曹屯田
起部水部之属将作大匠不时置
按晋书职官志太尉司徒司空并古官也自汉历魏
置以为三公及晋受命迄江左其官相承不替
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
咸宁二年省驾部尚书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尚
书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
曹尚书又无驾部三公客曹惠帝世又有右民尚书
止于六曹不知此时省何曹也及渡江有吏部祠部
五兵左民度支五尚书
左右丞自汉武帝建始四年置尚书而便置丞四人
及光武始减其二惟置左右丞左右丞盖自此始也
自此至晋不改晋左丞主台内禁令宗庙祠祀朝仪
礼制选用署吏急假右丞掌台内库藏庐舍凡诸器
用之物及廪振人租布刑狱兵器督录远道文书章
表奏事八座郎初拜皆沿汉旧制并集都座交礼迁
职又解交焉
晋受命武帝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
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
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
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
客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
十三人更相统摄及江左无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
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十曹郎康穆以后又无虞
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
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
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
曹云
将作大匠有事则置无事则罢
  宋
宋以司空掌水土列于三公营造则置将作大匠起
部尚书又设材官将军主工匠土木而隶于起部其
起部郎则隶于度支尚书
按宋书百官志司空一人掌水土事郊祀掌扫除陈
乐器大丧掌将校复土舜摄帝位以禹为司空契之
子曰冥亦为夏司空殷汤以咎单为司空周时司空
为冬官掌邦事汉西京初不置成帝绥和元年更名
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
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
献帝建安十三年又罢司空置御史大夫御史大夫
郗虑免不复补魏初又置司空
将作大匠一人丞一人掌土木之役秦世置将作少
府汉因之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光武二年省
以谒者领之章帝建初元年复置晋氏以来有事则
置无则省
尚书令任总机衡仆射尚书分领诸曹左仆射领殿
中主客二曹吏部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曹
祠部尚书领祠部仪曹二曹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
仓部起部四曹左民尚书领左民驾部二曹都官尚
书领都官水部库部功部四曹五兵尚书领中兵外
兵二曹昔有骑兵别兵都兵故谓之五兵也五尚书
二仆射一令谓之八座若营宗庙宫室则置起部尚
书事毕省
晋西朝则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部三公比部金部
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虞曹屯田起部水
部左主客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中兵右中兵左
外兵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士右士北主客南主
客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晋江左
初无直事民
按晋志民
上有右字
屯田车部别兵都兵骑兵左
士右士运曹十曹郎而主客中兵各置一郎而已所
余十七曹也康穆以来又无虞曹二千石二郎犹有
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
按晋志比
部下有金部
仓部度
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中兵(
按晋志中兵下
有外兵)
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曹宋
高祖初加置骑兵主客起部水部四曹郎合为十九
曹太祖元嘉十年又省仪曹主客比部骑兵四曹郎
十一年又并置十八年增删定曹郎次在左民曹上
盖魏世之定科郎也三十年又置功论郎次都官之
下在删定之上太宗世省骑兵今凡二十曹郎以三
公比部主法制度支主算支派也度景也都官王军
事刑狱其余曹所掌各如其名
材官将军一人司马一人主工匠土木之事汉左右
校令其任也魏右校又置材官校尉主天下材木事
晋江左改材官校尉曰材官将军又罢左校令今材
官隶尚书起部及领军
  南齐
南齐以司空列于三公将作大匠起部尚书皆主土
木不常置起部曹统于度支水部曹统于都官材官
将军属于起部
按南齐书百官志太尉司徒司空三公旧为通官
将作大匠太仆大鸿胪三卿不常置将作掌宫庙土
木有事权置兼官毕乃省
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
都官尚书领都官水部库部功论四曹
起部尚书兴立宫庙权置事毕省 公车令一人太
官令一人丞一人太医令一人丞一人内外殿中监
各一人内外骅骝□丞各一人材官将军一人司马
一人属起部亦属领军
  梁
梁承宋齐仍以司空列于三公起部尚书大营建则
权置其起部诸曹事分属都官左户而左丞亦掌庐
舍器用又设大匠卿以掌土木大舟卿以掌舟航堤

按隋书百官志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齐之旧
有司空官诸公及位从公开府者置官属有长史司
马谘议参军掾属从事中郎记室主簿列曹参军行
参军舍人等官
尚书省置令左右仆射各一人又置吏部祠部度支
左户都官五兵等六尚书左右丞各一人吏部删定
三公比部祠部仪曹虞曹主客度支殿中金部仓部
左户驾部起部屯田都官水部库部功论中兵外兵
骑兵等郎二十三人令史百二十人书令史百三十

起部尚书营宗庙宫室则权置之事毕则省以其事
分属都官左户二尚书
右丞掌台内藏及庐舍凡诸器用之物
天监九年诏曰尚书五都职参政要非但总领众局
亦乃方轨二丞顷虽求才未臻妙简可革用士流每
尽时彦庶同持领秉此群目于是以都令史视奉朝
请其年以太学博士刘纳兼殿中都司空法曹参军
刘显兼吏部都太学博士孔虔孙兼金部都司空法
曹参军萧轨兼左户都宣毅墨曹参军王颙兼中兵
都五人并以才地兼美首膺兹选矣
大匠卿位视太仆掌土木之工统左右校诸署
大舟卿梁初为都水台使者一人参军事二人河堤
谒者八人七年改焉位视中书郎列卿之最末者也
主舟航堤渠
梁初犹依宋齐皆无卿名天监七年以卫尉为卫尉
卿廷尉为廷尉卿将作大匠为大匠卿三卿是为秋
卿以光禄勋为光禄卿大鸿胪为鸿胪卿都水使者
为大舟卿三卿是为冬卿皆置丞及功曹主簿
  陈
陈仍以司空列于三公既设本曹尚书复置大匠大
舟卿及材官将军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司
空秩万石品第一列曹尚书大匠大舟等卿中二千
石品第三材官将军六百石品第九
  北魏
明元帝泰常二年置北部大人
按魏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泰常二年夏置
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
之大人置三属官
文成帝永平二年都水台置二使者
按魏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永平二年正月
尚书令高肇奏都水台请依旧二使者参军事谒者
并录事令史亦随事更立诏曰使者置二可如所奏
其下属司唯须充事耳亦何劳多也参军录事并更
置一谒者加二令史依旧
孝文帝太和十五年置虞曹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云云
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尚书及将作等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着
于令列曹尚书第二品中将作大匠从第二品下都
水使者第四品中尚书郎中第五品上尚书郎水衡
都尉从第五品下主事郎从第六品上都令史主书
令史第七品上
按杜佑通典后魏左民尚书有屯田郎虞曹掌地图
山川远近园囿田猎杂木等事并属虞衡尚书有水
部属都官尚书亦掌舟船津梁之事又有大匠卿置
丞二人又后魏初有水衡都尉及河堤谒者都水使
者官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尚书将作等以下职令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
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列曹尚
书第三品将作大匠从第三品都水使者从第五品
上阶尚书郎中第六品下阶尚书都令史主书令史
第八品上阶监淮海津都尉从第九品上阶
  北齐
北齐承魏以司空为三公设将作寺掌营建以虞曹
屯田起部隶祠部尚书以水部隶都官尚书而都水
台亦管津桥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置太尉司徒司
空是为三公
将作寺掌诸营建大匠一人丞四人亦有功曹主簿
录事员若有营作则立将副将长史司马主簿录事
等各一人又领军主副幢主副等
尚书省置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等六尚书
六尚书分统列曹祠部统祠部主客虞曹屯田起部
五曹都官统都官二千石比部水部膳部五曹


虞曹掌地图山川远近园囿田猎殽膳杂味等
 事屯田掌籍田诸州屯田等事起部掌诸兴造工
 匠等事水部掌舟船津梁公私水事
都水台管诸津桥使者二人参事十人又领都尉合
昌坊城等三局尉皆分司诸津桥
  北周
北周依周礼建六官冬官府领司空等众职而虞部
则属之大司马
按周书卢辩传太祖欲行周官命苏绰专掌其事未
几而绰卒乃令辩成之于是依周礼建六官置公卿
大夫士冬官府领司空等众职以魏恭帝三年始命
行之
按杜佑通典后周冬官大司空卿掌邦事以五材九
范之徒佐皇帝富邦国大祭祀行洒埽庙社四望则
奉牲其属工部中大夫二人承司空之事掌百工之
籍而理其禁令 虞部中大夫一人掌山泽草木鸟
兽而阜蕃之又有小虞部并属大司马又夏官有司
水大夫司水上士 有匠师中大夫掌城郭宫室之
制有司木中大夫掌木工之政令又有匠师中士有
舟中士
  隋
隋始设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虞部水部侍郎设都
水台掌舟津又设将作寺以将作大匠统左右校之

按隋书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尚书省都水台将作寺尚书省工
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侍郎各二人虞部水部侍郎各
一人
都水台使者及丞各二人参军三十人河堤谒者六
十人录事二人领掌船局都水尉二人又领诸津上
津每尉一人丞二人中津每尉丞各一人下津每典
作一人津长四人
将作寺大匠一人丞主簿录事各二人统左右校署
令各二人丞左校四人右校三人各有监作左校十
二人右校八人等员 工部尚书为正三品将作大
匠为从三品都水使者为从五品尚书诸曹侍郎为
正六品将作丞为从七品都水丞为正八品左校右
校署令上津尉掌船局都尉为从八品都水参军事
中津尉为正九品左校右校署丞上津丞中津丞左
右校监作为从九品
文帝开皇三年工部诸曹侍郎加为从五品废都水
台入司农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开皇六年置工部员外郎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六年尚书省二
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以司其曹之籍帐侍郎阙
则厘其曹事
开皇十三年复置都水台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开皇十四年置工部主事令史员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十四年诸省各
置主事令史员
开皇二十年改将作寺为监以大匠为太监初加置
副监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仁寿元年改都水台为监更名使者为监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炀帝大业三年以更置曹郎改工部郎为起部郎将
作寺改为监而以太监少监为匠都水监为使者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尚书省六曹各侍郎一人以贰尚书
之职正四品诸曹侍郎并改为郎又改吏部为选部
郎户部为人部郎礼部为仪曹郎兵部为兵曹郎刑
部为宪部郎工部为起部郎以异六侍郎之名废诸
司员外郎而每增置一曹郎各为二员都司郎各一
人品同曹郎掌都事之职以都事为正八品分隶六
尚书诸司主事并去令史之名其令史随曹闲剧而
置每十令史置一主事不满十者亦置一人寻又每
减一郎置丞务郎一人同员外之职改将作寺为将
作监太监少监为大匠少匠丞加为从六品统左右
校及甄官署都水监改为使者增为正五品丞为从
七品统舟□河渠二署舟□署每津置尉一人
大业五年改将作都水官俱为监后又改都水监为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五年又改将作
监大匠为太监正四品少匠为少监正五品又改都
水使者为监四品加置少监为五品后又改监少监
为令从三品少令从四品
大业十三年又改将作监少监为令少令丞加品至
从五品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工部部汇考二
  唐
唐仍设工部尚书侍郎佐之统工部屯田虞部水部
之属而土木又有将作监军器又有军器监河渠又
有都水监
按唐书百官志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
而大抵皆沿隋故尚书省其属有六尚书六曰工部
工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山泽
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其属有四一曰工
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
工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掌
城池土木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贰凡京都营
缮皆下少府将作共其用役千功者先奏凡工匠以
州县为团五人为火五火置长一人四月至七月为
长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为中功十月至正月为短
功雇者日为绢三尺内中尚巧匠无作则纳资凡津
梁道路治以九月工部主事三人屯田主事二人虞
部主事二人水部主事二人从九品上以主事令史
书令史署覆文案以亭长启闭传禁约以掌固守当
仓库及陈设


武德三年改起部曰工部龙朔二年曰司平屯
 田曰司田虞部曰司虞水部曰司川光宅元年改
 工部曰冬官天宝十一载改虞部曰司虞水部曰
 司水工部有令史十二人书令史二十一人计史
 一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屯田令史七人书令史
 十二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虞部令史四人书令
 史九人掌固四人水部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
 固四人
屯田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屯田及京文武职
田诸司公廨田以品给焉
虞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京都衢哄苑囿山泽草
木及百官蕃客时蔬薪炭供顿畋猎之事每岁春以
户小儿户婢仗内莳种溉灌冬则谨其蒙覆凡郊祀
神坛五岳名山樵采刍牧皆有禁距壝三十步外得
耕种春夏不伐木京兆河南府三百里内正月五月
九月禁弋猎山泽有宝可供用者以闻
水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津济□舻渠梁堤堰沟
洫渔捕运漕碾硙之事凡坑陷井穴皆有标京畿有
渠长斗门长诸州堤堰刺史县令以时检行而□其
决筑有埭则以下户分牵禁争利者
将作监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下掌土木
工匠之政总左校右校中校甄官等署百工等监大
明兴庆上阳宫中书门下六军仗舍闲□谓之内作
郊庙城门省寺台监十六卫东宫王府诸廨谓之外
作自十月距二月休冶功自冬至距九月休土功凡
治宫庙太常择日以闻
丞四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凡外营缮大事则听制
敕小事则须省符功有长短役有轻重自四月距七
月为长功二月三月八月九月为中功自十月距正
月为短功长上匠州率资钱以酬雇军器则勒岁月
与工姓名


武德初改令曰大匠少令曰少匠龙朔二年改
 将作监曰缮工监大匠曰大监少匠曰少监咸亨
 元年缮工监曰营缮监天宝十一载改大匠曰大
 监少匠曰少监有府十四人史二十八人计史三
 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短蕃匠一万二千七百四
 十四人明资匠二百六十人
主簿二人从七品下掌官吏粮料俸食假使必由之
诸司供署监物有阙举焉录事二人从九品上
左校署令二人从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梓匠
之事乐县簨兵械丧葬仪物皆供焉宫室之制自
天子至士庶有等差官修者左校为之监作十人


有府六人史十二人监作十二人
右校署令二人正八品下丞三人正九品下掌版筑
涂泥丹垩匽□之事有所须则审其多少而市之监
作十人


有府五人史十人典事二十四人
中校署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三人正九品下掌供舟
车兵械杂器行幸陈设则供竿柱闲□系秣则供行
槽祷祀则供棘葛内外营作所须皆取焉监牧车牛
有年支刍豆则受之以给车坊监事四人


武后时改曰营缮署垂拱元年复旧寻废开元
 初复置有府二人史六人典事八人掌固二人
甄官署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掌琢石
土之事供石磬人兽碑柱碾硙瓶缶之器敕葬则
供明器监作四人


有府五人史十人典事十八人
百工就谷库谷斜谷太阴伊阳监监各一人正七品
下副监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上掌采伐材
木监作四人


武德初置百工监掌舟车及营造杂作有监少
 监各一人丞四人主簿一人又置就谷库谷斜谷
 太阴伊阳五监贞观中废百工监高宗置百工署
 掌东都土木瓦石之功开元十五年为监有录事
 二人府一人史三人典事二十人
军器监监一人正四品上丞一人正七品上掌缮甲
弩以时输武库总署二一曰弩坊二曰甲坊主簿一
人正八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武德初有武器监一人正八品下掌兵仗□牧
 少监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七年废军器监八年
 复置九年又废贞观六年废武器监开元以前军
 器皆出在尚署三年置军器监十一年复废为甲
 弩坊隶少府十六年复为监有府八人史十二人
 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弩坊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出纳
矛□弓矢排弩刃镞杂作及工匠监作二人


有府二人史五人典事二人贞观六年改弓弩
 署为弩坊署甲铠署为甲坊署
甲坊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掌出纳
甲冑綅绳筋角杂作及工匠监作二人


有府二人史五人典事二人
都水监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掌川泽津梁渠堰陂池
之政总河渠诸津监署凡渔捕有禁溉田自远始先
稻后陆渠长斗门长节其多少而均焉府县以官督

丞二人从七品上掌判监事凡京畿诸水因灌溉盗
费者有禁水入内之余则均王公百官
主簿一人从八品下掌运漕渔捕程会而纠举之


武德初废都水监为署贞观六年复为监改令
 曰使者龙朔二年改都水监曰司津监使者曰监
 武后垂拱元年改都水监曰水衡监使者曰都尉
 开元二十五年不隶将作监有录事一人府五人
 史十人亭长一人掌固四人初贞观六年置舟楫
 署有令一人正八品下掌舟楫运漕漕正一人府
 三人史六人监漕一人漕史一人典事六人掌固
 八人上元二年置丞二人正九品下掌运漕隐失
 开元二十六年署废
河渠署令一人正八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上掌河渠
陂池堤堰鱼醢之事凡沟渠开塞渔捕时禁皆颛之
飨宗庙则供鱼祀昊天上帝有司摄事则供腥鱼
日供尚食及给中书门下岁供诸司及东宫之冬藏
渭河三百里内渔钓者五坊捕治之供祠祀则自便
桥至东渭桥禁民渔三元日非供祠不采鱼


唐有河堤使者贞观初改曰河堤谒者有府三
 人史六人典事三人每渠及斗门有长一人掌固
 三人鱼师十三人初有监漕十人从九品上大历
 后省兴成五门六门龙首泾堰滋堤凡六堰皆有
 丞一人从九品下府一人史二人典事一人掌固
 二人贞观六年皆废
河堤谒者六人正八品下掌完堤堰利沟渎渔捕之
事泾渭白渠以京兆少尹一人督视
诸津令各一人正九品上丞二人从九品下掌天下
津济舟梁灞桥永济桥以勋官散官一人□之天津
桥中桥则以卫士拚扫凡舟渠之备皆先拟其半袽
塞竹所在供焉


唐改津尉曰令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典
 事三人津吏五人桥丁各三十人匠各八人京兆
 河南诸津隶都水监便桥渭桥万年三桥有丞一
 人从九品下府一人史七人典事二人掌固二人
 贞观中废
  辽
辽初置北南宣徽院掌御前祗应之事后设南面朝
官尚书省始具工部长贰曹郎之职仍设将作都水
太监少监丞簿诸员
按辽史百官志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
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
而治得其宜矣初太祖分宣徽为北南院其实所治
皆北面之事宣徽视工部
契丹宣徽北院太宗会同元年置掌北面御前祗应
之事
北院宣徽使
知北院宣徽事
北院宣徽副使
同知北院宣徽事
宣徽南院会同元年置掌南院御前祗应之事
南院宣徽使
知南院宣徽事
南院宣徽副使
同知南院宣徽事
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
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之官
尚书省工部职名总目
尚书
侍郎李澣穆宗朝累迁工部侍郎
郎中
员外郎
将作监职名总目
太监
少监熙宗重熙十七年将作少监王企
监丞
主簿
都水监职名总目
太监
少监
监丞
主簿
  宋
宋工部设尚书侍郎统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郎中员
外之属而军器所文思院提辖提点亦隶之其将作
军器都水三监仍各置监少监以下诸员
按宋史职官志工部掌天下城郭宫室舟车器械符
印钱币山泽苑囿河渠之政凡营缮岁计所用财物
关度支和市其工料则饬少府将作监检计其所用
多寡之数凡百工其役有程而善否则有赏罚兵匠
有阙则随以缓急招募籍坑冶岁入之数若改用钱
宝先具模制进御请书造度量权衡则关金部印记
则关礼部凡道路津梁以时修治旧制判部事一人
以两制以上充元丰并归工部其属三司曰屯田曰
虞部曰水部设官十尚书侍郎各一人工部屯田虞
部水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元佑元年省水部郎官
一员绍圣元年诏屯田虞部互置郎官一员兼领
尚书掌百工水土之政令稽其功绪以诏赏罚总四
司之事侍郎为之贰若制作营缮计置采伐所用财
物按其程式以授有司郎中员外郎参掌之应官吏
兵民缘本曹事有功赏罪罚则审实以上尚书省大
祭祀则尚书荐俎与彻若诸监鼓铸钱宝按年额而
课其数因其登耗以诏赏罚凡车辇饬器印记之造
则少府监文思院隶焉甲兵器械之制则军器所隶
焉有合支物料工价则申于朝以属户部建炎并将
作少府军器监并归工部是时营缮未遑惟戎器方
急绍兴二年诏于行在别置作院造器甲令工部长
贰提点郎官逐旬点检少府监既归工部文思院上
下界监官并从本部辟差又诏御前军器所隶工部
自是营造稍广宰臣议户部以给财为务工部以办
事为能诚非一体欲令户工部兼领其事卒未能合
隆兴以后宫室器甲之造寖稀且各分职掌部务益
简特提其纲要焉分案六曰工作曰营造曰财料曰
兵匠曰检法曰知杂又专立一案以御前军器案为
名裁减吏额共置四十二人
侍郎掌贰尚书之事南渡初长贰互置隆兴诏各置
一员
郎中 员外郎旧制凡制作营缮计置采伐材物按
程式以授有司则参掌之建炎三年诏工部郎官兼
虞部屯田郎官兼水部隆兴元年诏工部屯田共一
员兼领自此四司合为一矣淳熙九年以赵公廙为
屯田员外郎自是不复省
屯田郎中 员外郎掌屯田营田职田学田官庄之
政令及其租入种刈兴修给纳之事凡塘泺以时增
减堤堰以时修葺并有司修葺种植之事以赏罚诏
其长贰而行之分案三置吏八
虞部郎中 员外郎掌山泽苑囿场冶之事辨其地
产而为之厉禁凡金银铜铁铅锡盐矾皆计其所入
登耗以诏赏罚分案四置吏七
水部郎中 员外郎掌沟洫津梁舟楫漕运之事凡
堤防决溢疏导壅底以时约束而计度其岁用之物
修治不如法者罚之规画措置为民利者赏之分案
六置吏十有三绍兴累减吏额四司通置三十三人
军器所

工部
提点官二员
绍兴三十二年
诏于边臣内差
提辖监造
官各二员干办受给监门官各一员掌鸠工聚材制
造戎器之政令旧就军器监置别差提举官以内侍
领之绍兴中改隶工部罢提举官日轮工部郎官军
器监官前去本所点验监视后复以中人典领工部
侍郎黄中以为言请复隶属从之孝宗即位有旨增
置提点官以内省都知李绰为之改称提举免隶工
部后以御史张震力争复隶工部后改隶步军司寻
复旧绍熙元年减省员额如上制
文思院

工部
提辖官一员监官三员
内置一员文
臣京朝官充

门官一员掌金银犀玉工巧及采绘装钿之饰凡仪
物器仗权量舆服所以供上方给百司者于是出焉
沿革附见榷货务都茶场提辖官
将作监旧制判监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凡土木工
匠之政京都缮修隶三司修造按本监但掌祠祀供
省牲牌镇石炷香盥手焚版币之事元丰官制行始
正职掌置监少监各一人丞主簿各二人监掌宫室
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之事少监为之贰丞参领之凡
土木工匠版筑造作之政令总焉办其才干器物之
所须乘时储积以待给用庀其工徒而授以法式寒
暑早暮均其劳逸作止之节凡营造有计帐则委官
覆视定其名数验实以给之岁以二月治沟渠通壅
塞乘舆行幸则预戒有司洁除均布黄道凡出纳籍
帐岁受而会之上于工部熙宁初以嘉庆院为监其
官属职事稽用旧典已而尽追复之元佑七年诏攽
将作监修成营造法式八年又诏本监营造检计毕
长贰随事给限丞簿覆检元符元年三省言将作监
主簿二员乞将先到任一员改充干当公事候成资
替罢从之崇宁五年诏将作监应承受前后特旨应
副外路并府监修造差拨人工物料遵执元丰条格
不得应副宣和五年诏罢营缮所归将作监分案五
置吏二十有七所隶官属十
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
东西八作司掌京城内外缮修之事
竹木务掌修诸路水运材植及抽算诸河商贩竹木
以给内外营造之用
事材场掌计度材物前期朴斫以给内外营造之用
麦场掌受京畿诸县夏租以给圬墁之用
□务掌为砖瓦以给缮营及瓶缶之器
丹粉所掌烧变丹粉以供绘饰
作坊物料库第三界掌储积材物以备给用
退材场掌受京城内外退弃材物抡其长短有差其
曲直中度者以给营造余备薪爨
帘箔场掌抽筭竹木蒲苇以供帘箔内外之用
建炎三年诏将作监并归工部绍兴三年复置丞仍
兼总少府之事十年置主簿一员十一年诏依司农
太府寺置长贰一员隆兴初宫室无所营缮职务简
省百工器用属之文思院以隶工部本监惟置丞一
员余官虚而不除干道以后人材甚多监少丞簿无
阙凡台省之久次与郡邑之有声者悉寄俓于此自
是号为储才之地而营缮之事多俾府尹畿漕分任
其责焉
军器监国初戎器之职领于三司胄曹案官无专职
熙宁六年废冑案乃按唐令置监以从官总判元丰
正名始置监少监各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监掌监
督缮治兵器什物以给军国之用少监为之贰丞参
领之凡利器以法式授工徒其弓矢干戈甲冑剑戟
战守之具因其能而分任之量用给材旬会其数以
考程课而输于武库委遣官诣所隶检察凡用胶漆
筋革财物必以时课百工造作劳逸必均岁终阅其
良否多寡之数以诏赏罚器成则进呈便殿俟阅试
而颁其样式于诸道即要会州建都作院分造器械
从本监比较而进退其官吏焉元佑三年省丞一员
绍圣中复置政和三年应御前军器所颁降军器样
制非长贰当职官不得省阅及传写漏泄论以违制
分案五置吏十有三所隶官属四
东西作坊造掌兵器旗帜戎帐什物辨其名色谨其
缮作以输于受藏之府兵校工匠其役有程视精粗
利钝以为之赏罚
作坊物料库掌收铁锡羽箭油漆之属
皮角场掌收皮革筋角以供作坊之用
南渡置御前军器所建炎三年诏军器监并归工部
东西作坊都作院并入军器所绍兴三年复置丞一
员令工部相度合管职事归之十一年诏复置长贰
各一员十四年以朝奉大夫赵子厚守军器监宗室
为寺监长贰自此始隆兴初诏置造军器已有军器
所隶工部本监惟置丞一员干道五年复置少监及
簿六年以少监韩玉往建康点检物马以奉使军器
少监为名是年复置监一员淳熙初元诏戎器非进
入毋辄出所由是呈验寖省二年钱良臣以少监总
领淮东财赋八年沈揆复以监长行诸监长贰自是
始许总饷外带然二人实初兼版曹职事嘉定十四
年岳珂独以军器监总饷淮东是后戎所作坊已备
官于下宥府起部并提纲于上监居其间事务稀简
特为储才之所焉
都水监旧隶三司河渠案嘉佑三年始专置监以领
之判监事一人以员外以上充同判监事一人以朝
官以上充丞二人主簿一人并以京朝官充轮遣丞
一人出外治河之事或一岁再岁而罢其有谙知
水政或至三年置局于澶州号曰外监元丰正名置
使者一人丞二人主簿一人使者掌中外川泽河渠
津梁堤堰疏凿浚治之事丞参领之凡治水之法以
防止水以沟荡水以浍写水以陂池潴水凡江河淮
海所经都邑皆颁其禁令视汴洛水势涨涸增损而
调节之凡河防谨其法禁岁计筊揵之数前期储积
以时颁用各随其所治地而任其责兴役以后月至
十月止民功则随其先后毋过一月若导水溉田及
疏治壅积为民利者定其赏罚凡修堤岸植榆柳则
视其勤惰多寡以为殿最南北外都水丞各一人都
提举官八人监埽官百三十有五人皆分职□事即
于机速非外丞所能治则使者行视河渠事元佑八
年诏提举汴河堤岸司隶本监先是导洛入汴专置
堤岸司至是亦归之有司元佑四年复置外都水使
者五年诏南北外都水丞并以三年为任七年方议
回河东流乃诏河北东西漕臣及开封府界提点各
兼南北外都水事绍圣元年罢祥符三年诏罢北外
都水丞以河事委之漕臣三年复置宣和元年工部
尚书王诏言乞选差曾任水官谙谏者为南北两外
丞从之宣和三年诏罢南北外都水丞司依元丰法
通差文武官一员分案七置吏三十有七所隶有街
道司掌辖治道路人兵若车驾行幸则前期修治有
积水则疏导之建炎三年诏都水监置使者一员绍
兴九年复治南北外都水丞各一员南丞于应天府
北丞于东京置司十年诏都水事归于工部不复置

  金
金制工部设尚书侍郎统郎中员外掌修造工作山
林川泽之政
按金史百官志六部国初与左右司通署天眷三年
始分治工部尚书一员正三品侍郎一员正四品郎
中一员从五品掌修造营建法式诸作工匠屯田山
林川泽之禁江河堤岸道路桥梁之事
员外郎一员从六品


贞佑五年兼覆实司官天德三年增二员
主事二员从七品


令史十八人内女直四人译史二人通事一人
覆实司管勾一员从七品隶户工部掌覆实营造材
物工匠价直等事


大安元年隶三司工部罢同管勾贞佑五年并
 罢之以工部主事兼兴定四年复设从省拟不令
 户工部举
右三部检法司司正二员正八品
检法从八品二十二员
  元
元工部设尚书侍郎统郎中员外之属掌营造百工
之政令而诸属提举诸路杂造总管皆属之
按元史百官志工部尚书三员正三品侍郎二员正
四品郎中二员从五品员外郎二员从六品掌天下
营造百工之政令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材物
之给受工匠之程式铨注局院司匠之官悉以任之
世祖中统元年右三部置尚书二员侍郎二员郎中
五员员外郎五员内二员专署工部事至元元年始
分立工部尚书四员侍郎三员郎中四员员外郎五
员三年复合为右三部七年仍自为工部尚书二员
侍郎仍二员郎中三员员外郎如旧二十三年定尚
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以二员为额明年以漕务繁
冗增尚书二员二十八年省尚书一员首领官主事
五员蒙古必阇赤六人令史四十二人回回令史四
人怯里马赤一人知印一人奏差三十人蒙古书写
一人典吏七人又司程官四员右三部照磨一员典
吏七人其属附见
左右部架阁库秩正八品管勾二员典吏十二人掌
六部文卷簿籍架阁之事中统元年左右部各置二
十三年并为左右部架阁库
诸色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掌百工技艺至元十二
年始置总管同知副总管各一员十六年置达鲁花
赤一员增同知副总管各一员二十八年省同知一
员三十年省副总管一员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
管一员同知二员副总管二员经历知事提控案牍
各一员令史五人译史一人奏差四人其属十有一
梵像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
举一员吏目一员董绘画佛像及土木刻削之工至
元十二年始置梵像局延佑三年升提举司设今官
出蜡局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
提举一员吏目一员掌出蜡铸造之工至元十二年
始置局延佑三年升提举司设今官
铸泻等铜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铸泻
之工至元十年始置官三员二十八年省管勾一员
后定置二员
银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直长一员掌金银之工至
元十二年始置
镔铁局秩从八品大使一员掌镂铁之工至元十二
年始置
玛瑙玉局秩从八品直长一员掌琢磨之工至元十
二年始置
石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管勾一员董攻石之工至
元十二年始置
木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直长一员董攻木之工至
元十二年始置
油漆局副使一员用从七品印董髹漆之工至元十
二年始置
诸物库秩正九品提领一员副使一员掌出纳诸物
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
管领随路人匠都提领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俱受
省檄掌工匠词讼之事至元十二年始置
诸司局人匠总管府秩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
一员副达鲁花赤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经历
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四人领两都金
银器盒及符牌等一十四局事至元十四年置二十
四年以八局改隶工部及金玉府止领五局一库掌
毡毯等事其属有六
收支库秩正九品大使一员掌出纳之物
大都毡局秩从七品大使副使各一员管人匠一百
二十有五户
大都染局秩从九品大使一员管人匠六千有三户
上都毡局秩从五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管人匠九
十有七户
隆兴毡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管人匠一百户
剪毛花毯蜡布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管人匠一百
一十有八户
提举右八作司秩正六品提举二员同提举一员副
提举一员吏目一人司吏九人司库十三人译史一
人秤子一人掌出纳内府漆器红瓮捎只等并在都
局院造作镔铁铜钢石东南简铁两都支持皮毛
杂色羊毛生熟斜皮马牛等皮尾杂行沙里陀等
物中统三年始置提领八作司秩正九品至元二十
五年改升提举八作司秩正六品二十九年以出纳
委积分为左右两司
提举左八作司秩正六品掌出纳内府毡货柳器等
物其设置官员同上
诸路杂造总管府秩正三品至元元年改提领所为
提举司十四年又改工部尚书行诸路杂造局总管
府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副总管
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令史六人译史一人
其属二
帘网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并受省札至元元年始

收支库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三十年始置
茶迭儿局总管府秩正三品管领诸色人匠造作等
事宪宗朝置至元十六年始设总管一员二十七年
置同知一员后定置府官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
同知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一员司吏四人其属

诸司局用从七品印提领一员相副官二员中统三
年始置
收支库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掌造作出纳之

大都人匠总管府秩从三品至元六年始置达鲁花
赤一员总管一员同知一员经历一员提控案牍一
员令史十人通事一人其属四
□局用从七品印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造诸王
百官段匹
纹锦总院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织诸王
百官段匹
涿州罗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掌织造纱罗段匹
尚方库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掌出纳丝金颜
料等物
随路诸色民匠都总管府秩正三品掌仁宗□邸诸
色人匠延佑六年拨隶崇祥院后又属将作院至元
三年归隶工部后定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同
知一员副总管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提控案牍
一员照磨一员令史八人译史二人知印通事各一
人奏差四人其属五
织染人匠提举司秩从七品至大二年设达鲁花赤
一员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
杂造人匠提举司秩从七品设置官属同上
大都诸色人匠提举司秩从五品达鲁花赤一员提
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
大都等处织染提举司秩从五品管阿难答王位下
人匠一千三百九十八户达鲁花赤一员提举一员
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吏目一员
收支诸物库秩从七品提举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
员库子二人
提举都城所秩从五品提举二员同提举二员副提
举二员吏目一员照磨一员掌修缮都城内外仓库
等事至元三年置其属一
左右厢官四员用从九品印至元十三年置
受给库秩正八品提举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
京城内外营造木石等事至元十三年置
符牌局秩正八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直长一员掌
造虎符等至元十七年置
旋匠提举司秩从五品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至元
九年置
撒荅剌欺提举司秩正五品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
提控案牍一员至元二十四年以札马剌丁率人匠
成造撒荅剌欺与丝绸同局造作遂改组练人匠提
举司为撒荅剌欺提举司
别失八里局秩从七品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掌织造
御用领袖纳失失等段至元十三年始置
忽丹八里局大使一员给从七品印至元三年置
平则门□场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给从六
品印至元十三年置
光熙门□场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给从八
品印至元二十五年置
大都皮货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用从九
品印至元二十九年置
通州皮货所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用从九
品印延佑六年置
晋宁路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其属
提领所一系官织染人匠局一云内人匠东西局二
本路人匠局一河中府襄陵翼城潞州隰州泽州云
州等局七每局各设提领一员副提领一员惟泽州
云州止设提领一员
冀宁路织染提举司真定路织染提举司各置提举
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其属

开除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真定路纱罗兼杂造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南宫中山织染提举司各设提举一员同提举副提
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中山刘元帅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中山察鲁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深州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深州赵良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弘州人匠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
员照略案牍一员
纳失失毛段二局院长一员
云内州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大同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朔州毛子局大使一员
恩州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恩州东昌局提领一员
保定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
员照略案牍一员
大名人匠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
员照略案牍一员
永平路纹锦等局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
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大宁路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云州织梁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一
员照略案牍一员
顺德路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彰德路织染人匠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略案牍
一员
怀庆路织染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照察案牍一员
别失八里局官一员
宣德府织染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副提举
一员照磨案牍一员
东圣州织染局院长一员局副一员
宣德八鲁局提举一员副使一员
东平路□局直长一员
兴和路寻麻林人匠提举司提举一员同提举一员
副提举一员照略案牍一员
阳门天城织染局提领一员副使一员照磨案牍一

巡河提领所提领二员副提领一员
世祖至元七年冬十二月辛酉以都水监隶大司农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四年夏五月户工两部增尚书二员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八年夏五月癸丑增置工部司程正七品
秋八月己巳置中书省检校二员秩正七品俾考核
户工部文案□缓者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九年增定都水监及八作司官敕都水监
分视黄河堤堰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九年春正月己亥命太史令
郭守敬兼领都水监事少监丞经历知事凡八员八
作司官旧制六员今分为左右二司增官二员三月
壬子敕都水监分视黄河堤堰罢河渡司
  明
明工部设尚书侍郎统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司掌
营造山林川泽之事
按明会典工部尚书左右侍郎掌天下百工营作山
泽采捕窑冶屯种榷税河渠织造之政令其属初曰
营部曰虞部曰水部曰屯部后改营部为营缮虞部
为虞衡水部为都水屯部为屯田俱称清吏司
正官尚书一员左右侍郎各一员


旧有提督易州山场侍郎一员嘉靖八年改用
 司官管理
首领官司务二员
属官营缮司郎中一员员外郎三员


内一员管重城一员管临清厂
主事五员


内一员管清匠司一员管缮工司一员管修理
 京仓
虞衡司郎中一员员外郎二员


内一员管街道沟渠
主事四员


内一员管节慎库一员管军器局
都水司郎中五员


内一员管理沙河至仪真河道一员管理静海
 至济宁河道一员督理通惠闸河并天津河道一
 员管徐淮河道
员外郎一员主事七员


内一员管器皿厂一员管六科廊一员管徂徕
 等泉兼管济宁闸一员管夏镇闸
屯田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事三员


内一员管易州山厂一员管台基厂柴炭国初
 设子部四曰营部虞部水部屯部设郎中员外郎
 各一员后改为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以
 首领官主事为司官司各一员后陆续添设营缮
 司员外郎二员主事四员虞衡司郎中二员员外
 郎一员主事二员都水司郎中三员主事九员屯
 田司郎中一员主事一员嘉靖四十二年革虞衡
 司管盔甲厂郎中一员添主事一员管理四十四
 年革屯田司管易州山厂郎中一员改设主事一
 员隆庆二年改都水司沽头闸主事于夏镇闸三
 年革都水司管济宁闸主事一员六年革都水司
 管清江造船主事一员添设协理司事主事一员
 万历五年添设都水司管徐淮河道郎中一员革
 都水司管吕梁洪主事一员六年革都水司管徐
 州洪主事一员九年革虞衡司管遵化铁冶郎中
 一员
所属衙门文思院大使一员副使二员


洪熙元年添设大使副使共六员后裁革
巾帽局


今设于内府旧有大使副使各一员俱革
针工局


今设于内府旧有大使副使各一员俱革
营缮所所正一员


旧二员后革一员
所副二员所丞二员


旧有添设一员隆庆三年革
皮作局大使一员


旧有副使二员后革
颜料局


后革旧有大使一员革
宝源局大使一员


旧有副使一员嘉靖四十三年革
鞍辔局


旧有大使副使各一员隆庆元年革
军器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


旧二员后革一员
节慎库


嘉靖八年添设
大使一员织染所杂造局大使副使各一员
广积抽分竹木局


旧有大使副使各一员隆庆五年革
通积抽分竹木局副使一员


兼管广济白河二局旧有大使一员后革
芦沟桥抽分竹木局大使一员


旧有副使一员后革
通州抽分竹木局大使一员


旧有副使一员后革
白河抽分竹木局


旧有大使副使各一员后革
大通关提举司


旧有提举一员万历二年革有副提举二员典
 吏一员久革
柴炭司大使副使各一员
营缮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宫府器仗城垣坛庙
经营兴造之事
虞衡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天下山泽采捕冶
之事
都水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川渎陂池桥道舟车
织造量衡之事
屯田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屯种坟茔抽分柴炭
之事
凡提督修仓正统二年初差工部堂上官提督后复
添设员外郎一员职专修仓仍以堂上官提督后又
差内臣及户部管仓堂上官提督
南京工部尚书一员右侍郎一员


万历三年革十一年复设
司务一员
营缮司郎中一员员外郎一员


嘉靖三十七年革万历十一年复设
主事二员


旧有三员嘉靖三十七年革一员
虞衡司郎中一员主事二员


万历九年革一员十一年复设
都水司郎中一员


旧有员外郎一员嘉靖三十七年革
主事二员


内一员管新江口船只
屯田司郎中一员主事二员


内一员嘉靖二年添设
所属衙门营缮所所正所副所丞各一员龙江提举
司提举一员
文思院


旧有大使一员嘉靖三十七年革
宝源局大使一员军器局大使一员


旧有副使一员后革
织染所大使一员龙江抽分竹木局大使一员瓦屑
坝抽分竹木局大使一员清江提举司提举一员
世宗嘉靖八年工部设节慎库
按春明梦余录嘉靖八年二月工部尚书刘麟上言
本部设立衙门之时原有大库一座规制颇闳在本
部之后有堂二重并大墙限隔但有中正大路前通
臣等相度本库之北循銮驾库外墙而行正与东朝
房一间相对查系兵马司官住其房年久损漏可以
改为门道库官库吏不必增添本部所属皮作局其
务甚简可以改为库官架阁库吏并匠科典吏俱可
改为库吏库门责委虞衡司掌管其未尽事宜听臣
等临事损益具奏得旨允行麟又上言库藏既立当
揭额定名以垂久远本库所贮本以奉国之公似当
名曰奉公之库若求设库本意不宜滥兴工作以节
为本不宜横取悖出以慎为尚名曰节慎意义亦通
疏上定库名曰节慎
嘉靖十五年以修仓专委工部
按明会典十五年奏准裁革京通二仓修仓内臣令
工部堂上官并原委太仓通州员外郎主事督率各
卫所官修理
嘉靖四十三年令京仓修仓员外郎主事于就近公
署居住督工裁革通州修仓主事行管通惠河郎中
兼理
按明会典云云
皇清
大清会典工部
 国初设六部各以贝勒总理部务后俱撤顺治八
  年各部复令亲王郡王兼摄九年亦撤 汉衔
  初称承政者后改为尚书参政改为侍郎理事
  官改为郎中副理事官改为员外郎额者库改
  为主事又初设满洲汉军启心郎后俱裁又初
  设他赤哈哈番笔帖式哈番后改设六品七品
  八品无顶带笔帖式各部院衙门同
  工部尚书左右侍郎掌天下百工营作山泽采
  捕□冶榷税河渠织造之政令其属有四清吏
  司曰营缮曰虞衡曰都水曰屯田其首领则有
  司务又有制造库节慎库等官
  正官
  满汉尚书各一员初制增减不一顺治五年定
  满汉各一员
  满汉左右侍郎各一员初制增减不一顺治元
  年定满汉左右各一员
  首领官
  满汉司务各一员初设汉司务二员顺治四年
  裁一员十五年定满汉各一员
  属官
  满洲蒙古汉军司官笔帖式不论司分悉听堂
  官调拨汉司官仍论司分
  满郎中十六员初设八员顺治元年后增八员
  一员管节慎库蒙古郎中一员汉军郎中二员
  满员外郎十七员初设九员顺治十二年增八
  员蒙古员外郎三员汉军员外郎六员
  满主事十五员堂主事满文二员满汉文一员
  司主事初设四员康熙二十二年增设每旗各
  一员汉军堂主事一员
  节慎库满司库二员旧有汉大使一员顺治十
  五年裁
  营缮清吏司汉郎中一员初设二员内管理三
  山物料钱粮一员顺治十五年裁十八年复设
  康熙元年又裁
  汉员外郎一员初设二员顺治十五年裁一员
  汉主事二员初设三员顺治十四年增三员十
  六年裁二员康熙元年裁一员六年裁一员
  虞衡清吏司汉郎中二员初设一员顺治十六
  年增一员管制造库
  汉员外郎一员初设二员顺治十五年裁一员
  汉主事二员初设三员康熙六年裁一员
  都水清吏司汉郎中一员
  汉员外郎三员初设二员顺治十五年裁一员
  康熙十一年增二员一管京城内外河道一管
  玉泉山河道
  汉主事二员初设十一员顺治十五年裁一员
  康熙六年裁四员十二年裁四员
  屯田清吏司汉郎中一员
  汉员外郎一员
  汉主事一员初设三员康熙六年裁一员
  满笔帖式九十员内满文五十七员满汉文三
  十三员汉军笔帖式十四员
  所属衙门
  制造库满郎中二员满员外郎二员满司库二
  员满司匠二员满笔帖式五员内满文四员满
  汉文一员汉军笔帖式一员
  营缮所汉所丞一员顺治十四年设二员一管
  清江厂一管临清砖厂十五年裁临清厂一员
  旧设所正一员所副一员顺治十五年裁
  旧有文思院宝源局广积库柴炭司通州抽分
  竹木局大使各一员后俱裁
  营缮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宫府城垣
  坛庙仓库经营兴造之事
  虞衡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天下山泽
  采捕冶军装量衡之事
  都水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器仗织造
  河渠水利桥道船只之事
  屯田清吏司郎中员外郎主事分掌山陵坟茔
  柴炭之事
  盛京工部俱满缺
  正官
  侍郎一员
  属官
  郎中二员员外郎六员主事二员内满文一员
  满汉文一员司库二员司匠一员笔帖式十六
  员内满文十二员满汉文四员
 国初建置
 盛京设工部承政参政启心郎笔帖式等官顺治
  元年裁并奉天将军管理后复设满洲侍郎一
  员郎中二员员外郎六员主事二员司库二员
  笔帖式十七员乌林人七名管匠役官一员管
  理修
陵夫役物料汉军四品官一员五品官一员管理各
  项匠役汉军六品官一员看守
 笃恭殿汉军六品官一员分掌百工营作山泽采
  捕等事
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顺治元年设节慎库郎中等官分掌各项
  收支之事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卤簿车驾等项仪仗各设局分造职掌旧
  属营缮司顺治十八年归都水司凡遇制造修
  理本部差官监督依式成造完备进赴
 銮驾库收贮供用
  康熙十六年
上谕工部尚书马喇侍郎温代尔等俱系特简工部
  近见工部事务弊端甚多各宜勉尽乃职厘剔
  积弊以副朕委任之意康熙十六年十一月初
  二日
  康熙二十四年
上谕大学士勒德洪明珠王熙吴正治宋德宜学士
  麻尔图牛钮禅布穆成格吴兴祖王起元徐干
  学韩菼近见工部凡于交送物件皆□延时日
  抑勒不收弊端滋多此后其严禁之可传谕工
  部康熙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工部部名臣列传一
  有虞氏
  伯益
按书经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
曰俞往哉汝谐
  垂
按书经舜典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
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

  隋
  宇文恺
按隋书本传恺字安乐杞国公忻之弟也在周以功
臣子年三岁赐爵双泉伯七岁进封安平郡公邑二
千户恺少有器局家世武将诸兄并以弓马自达恺
独好学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号为名父公子初
为千牛累迁御正中大夫仪同三司高祖为丞相加
上开府中大夫及践阼诛宇文氏恺初亦在杀中以
其与周本别兄忻有功于国使人驰赦之仅而得免
后拜营宗庙副监太子左庶子庙成别封甑山县公
邑千户及迁都上以恺有巧思诏领营新都副监高
颎虽总大纲凡所规画皆出于恺后决渭水达河以
通运漕诏恺总督其事后拜莱州刺史甚有能名兄
忻被诛除名于家久不得调会朝廷以鲁班故道久
绝不行令恺修复之既而上建仁寿宫访可任者右
仆射杨素言恺有巧思上然之于是检校将作大匠
岁余拜仁寿宫监授仪同三司寻为将作少监文献
皇后崩恺与杨素营山陵事上善之复爵安平郡公
邑千户炀帝即位迁都洛阳以恺为营东都副监寻
迁将作大匠恺揣帝心在宏侈于是东京制度穷极
壮丽帝大悦进位开府拜工部尚书及长城之役诏
恺规度之时帝北巡欲夸戎狄令恺为大帐其下坐
数千人帝大悦赐物千段又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
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
戎狄见之莫不惊骇帝弥悦焉前后赏赉不可胜纪
自永嘉之乱明堂废绝隋有天下将复古制议者纷
然皆不能决博考群籍奏明堂议表曰臣闻在天成
象房心为布政之宫在地成形景午居正阳之位观
云告月顺生杀之序五室九宫统人神之际金口木
舌发令兆民玉瓒黄琮式严宗祀何尝不矜庄扆宁
尽妙思于规摹凝晬冕旒致子来于矩矱伏惟皇帝
陛下提衡握契御辩乘干咸五登三复上皇之化流
凶去暴丕下武之绪用百姓之异心驱一代以同域
康哉康哉民无能而名矣故使天符地宝吐醴飞甘
造物资生澄源反朴九围清谧四表削平袭我衣冠
齐其文轨茫茫上元陈珪璧之敬肃肃清庙感霜露
之诚正金奏九韶六茎之乐定石渠五官三雍之礼
乃卜瀍西爰谋洛食辨方面势仰□神谋敷土浚川
为民立极兼聿遵先言表置明堂爰诏下臣占星揆
日于是采崧山之秘简披汶水之灵图访通议于残
亡购冬官于散逸总集众论勒成一家昔张衡浑象
以三分为一度裴秀舆地以二寸为千里臣之此图
用一分为一尺推而演之冀轮奂有序而经构之旨
议者殊途或以绮井为重屋或以圆楣为隆栋各以
臆说事不经见今录其疑难为之通释皆出证据以
相发明议曰臣恺谨案淮南子曰昔者神农之治天
下也甘雨以时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
时考终岁献贡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
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燥湿不能伤迁延而入之臣
恺以为上古朴略刱立典刑尚书帝命验曰帝者承
天立五府以尊天重象赤曰文祖黄曰神斗白曰显
纪黑曰元矩苍曰灵府注云唐虞之天府夏之世室
殷之重屋周之明堂皆同矣尸子曰有虞氏曰总章
周官考工记曰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博四修一注
云修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今堂修十四步其博益
以四分修之一则明堂博十七步半也臣恺按三王
之世夏最为古从质尚文理应渐就宽大何因夏室
乃大殷堂相形为论理恐不尔记云堂修七博四修
若夏度以步则应修七步注云今堂修十四步乃是
增益记文殷周二堂独无加字便是其义类例不同
山东礼本辄加二七之字何得殷无加寻之文周阙
增筵之义研核其趣或是不然雠校古书并无二字
此乃桑间俗儒信情加减黄图议云夏后氏益其堂
之大一百四十四尺周人明堂以为两杼间马宫之
言止论堂之一面据此为准则三代堂基并方得为
上圆之制诸书所说并云下方郑注周官独为此义
非直与古违异亦乃乖背礼文寻文求理深恐未惬
尸子曰殷人阳馆考工记曰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
崇三尺四阿重屋注云其修七寻五丈六尺放夏周
则其博九寻七丈二尺又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二筵礼记明
堂位曰天子之庙复庙重檐郑注云复庙重屋也注
玉藻云天子庙及露寝皆如明堂制礼图云于内室
之上起通天之观观八十一尺得宫之数其声浊君
之象也大戴礼曰明堂者古有之凡九室一室有四
户八牖以茅盖上圆下方外水曰辟雍赤缀户白缀
牖堂高三尺东西九仞南北七筵其宫方三百步凡
人民疾六畜疫五谷灾生于天道不顺天道不顺生
于明堂不饰故有天灾则饰明堂周书明堂曰堂方
百一十二尺高四尺阶博六尺三寸室居内方百尺
室内方六十尺户高八尺博四尺作洛曰明堂太庙
露寝咸有四阿重亢重廊孔氏注云重亢累栋重廊
累屋也礼图曰秦明堂九室十二阶各有所居吕氏
春秋曰有十二堂与月令同并不论尺丈臣恺按十
二阶虽不与礼合一月一阶非无理思黄图曰堂方
百四十四尺法坤之策也方象地屋圆楣径二百一
十六尺法干之策也圆象天室九宫法九州太室方
六丈法阴之变数十二堂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极
阴之变数七十二牖法五行所行日数八达象八风
法八卦通天台径九尺法干以九覆六高八十一尺
注黄锺九九之数二十八柱象二十八宿堂高三尺
土阶三等法三统堂四向五色法四时五行殿门去
殿七十二步法五行所行门堂长四丈取大室三之
二垣高无蔽目之照牖六尺其外倍之殿垣方在水
内法地阴也水四周于外象四海圆法阳也水阔二
十四丈象二十四气水内径三丈应觐礼经武帝元
封二年立明堂汶上无室其外略依此制泰山通议
今亡不可得而辨也元始四年八月起明堂辟雍长
安城南门制度如仪一殿垣四面门八观水外周堤
壤高四尺和会筑作三旬五年正月六日辛未始郊
太祖高皇帝以配天二十二日丁亥宗祀孝文皇帝
于明堂以配上帝及先贤百辟卿士有益者于是秩
而祭之亲扶三老五更袒而割牲跪而进之因班时
令宣恩泽诸侯王宗室四夷君长匈奴西国侍子悉
奉贡助祭礼图曰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
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
室八八九七十二法一时之王室有二户二九十
八户法土王十八日内堂正坛高三尺土阶三等胡
伯始注汉官云古清庙盖以茅今盖以瓦瓦下籍茅
以存古制东京赋曰乃营三宫布政颁常复庙重屋
八达九房造舟清池惟水泱决薛综注云复重瘤覆
谓屋平覆重栋也续汉书祭祀志云明帝永平二年
祀五帝于明堂五帝坐各处其方黄帝在未皆如南
郊之位光武位在青帝之南少退西面各一犊奏乐
如南郊臣恺按诗云我将祀文土于明堂我将我享
维牛维羊据此则备太牢之祭今云一犊恐与古殊
自晋以前未有尾其圆墙璧水一依本图晋起居
注裴頠议曰尊祖配天其义明着庙宇之制理据未
分直可为一殿以崇严祀其余碎一皆除之臣恺
案天垂象圣人则之辟雍之星既有图状晋堂方构
不合天文既阙重楼又无璧水空堂乖五室之义直
殿违九阶之文非古欺天一何过甚后魏于北台城
南造圆墙在璧水外门在水内迥立不与墙相连其
堂上九室三三相重不依古制室间通巷违舛处多
其室皆用墼累极成褊陋后魏乐志曰孝昌二年立
明堂议者或言九室或言五室诏断从五室后元又
执政复改为九室遭乱不成宋起居注曰孝武帝大
明五年立明堂其墙宇规范拟则太庙唯十二间以
应□数依汉汶上图仪设五帝位太祖文皇帝对飨
鼎俎簠簋一依庙礼梁武即位之后移宋时太极殿
以为明堂无室十二间礼疑议云祭用纯漆俎瓦樽
文于郊质于庙止一献用清酒平陈之后臣得目观
遂量步数记其尺丈犹见基内有焚烧残柱毁斫之
余入地一丈俨然如旧柱下以樟木为跗长丈余阔
四尺许两两相并瓦安数重宫城处所乃在郭内虽
湫隘卑陋未合规摹祖宗之灵得崇严祀周齐二代
阙而不修大飨之典于焉靡托自古明堂图惟有二
本一是宗周刘熙阮谌刘昌宗等作三图略同一是
后汉建武三十年作礼图有本不详撰人臣远寻经
传傍求子史研究众说总撰今图其样以木为之下
为方堂堂有五室上为圆观观有四门帝可其奏会
辽东之役事不果行以度辽之功进位金紫光禄大
夫其年卒官时年五十八帝甚惜之谥曰康撰东都
图记二十卷明堂图议二卷释疑一卷见行于世子
儒童游骑尉少子温起部承务郎
  何稠
按隋书本传稠字桂林国子祭酒妥之兄子也父通
善斫玉稠性绝巧有智思用意精微年十余岁遇江
陵陷随妥入长安仕周御饰下士及高祖为丞相召
补参军兼掌细作署开皇初授都督累迁御府监历
太府丞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波斯尝献金丝锦袍
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
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
之与真不异寻加员外散骑侍郎开皇末桂州俚李
光仕聚众为乱诏稠召募讨之师次衡岭遣使者谕
其渠帅洞主莫崇解兵降款桂州长史王文同□崇
以诣稠所稠诈宣言曰州县不能绥养致边民扰叛
非崇之罪也乃命释之引崇共坐并从者四人为设
酒食而遣之崇大悦归洞不设备稠至五更掩入其
洞悉发俚兵以临余贼象州逆帅杜条辽罗州逆帅
靖等相继降款分遣建州开府梁昵讨叛夷罗寿
罗州刺史冯暄讨贼帅李大檀并平之传首军门承
制署首领为州县官而还众皆悦服有钦州刺史□
猛力帅众迎军初猛力倔强山洞欲图为逆至是惶
惧请身入朝稠以其疾笃因示无猜贰遂放还州与
之约曰八九月间可诣京师相见稠还奏状上意不
怿其年十月猛力卒上谓稠曰汝前不将猛力来今
竟死矣稠曰猛力共臣为约假令身死当遣子入侍
越人性直其子必来初猛力临终诫其子长真曰我
与大使为约不可失信于国士汝葬我讫即宜上路
长真如言入朝上大悦曰何稠着信蛮夷乃至于此
以勋受开府仁寿初文献皇后崩与宇文恺参典山
陵制度稠性少言善候上旨由是渐见亲昵及上疾
笃谓稠曰汝既曾葬皇后今我方死宜好安置属此
何益但不能忘怀耳魂其有知当相见于地下上因
揽太子颈谓曰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
章大业初炀帝将幸扬州谓稠曰今天下大定朕承
洪业服章文物阙略犹多卿可讨阅图籍营造舆服
羽仪送至江都也其日拜太府少卿稠于是营黄麾
三万六千人仗及车舆辇路皇后卤簿百官仪服依
期而就送于江都所役工十万余人用金银钱物巨
亿计帝使兵部侍郎明雅选部郎薛迈等勾核之数
年方竟毫厘无舛稠参会今古多所改创魏晋以来
皮弁有缨而无笄导稠曰此古田猎之服也今服以
入朝宜变其制故弁施象牙簪导自稠始也又从省
之服初无佩绶稠曰此乃晦朔小朝之服安有人臣
谒帝而去印绶兼无佩玉之节乎乃加兽头小绶及
佩一只旧制五辂于辕上起箱天子与参乘同在箱
内稠曰君臣同所过为相逼乃广为盘舆别构栏楯
侍臣立于其中于内复起须弥平坐天子独居其上
自余麾幢文物增损极多事见威仪志帝复令稠造
戎车万乘钩陈八百连帝善之以稠守太府卿后三
岁兼理少府监辽东之役摄右屯卫将军领御营弩
手三万人时工部尚书宇文恺造辽水桥不成师不
得济右屯卫大将军麦铁杖因而遇害帝遣稠造桥
二日而就初稠制行殿及六合城至是帝于辽左与
贼相对夜中施之其城周回八里城及女垣合高十
仞上布甲士立杖建旗四围置阙面别一观观下三
门迟明而毕高丽望见谓若神功是岁加金紫光禄
大夫明年摄左屯卫将军从至辽左十二年加右光
禄大夫从幸江都遇宇文化及作乱以为工部尚书
化及败陷于窦建德建德复以为工部尚书舒国公
建德败归于大唐授将作小匠卒开皇时有刘龙者
河间人也性强明有巧思齐后主知之令修三爵台
甚称旨因而历职通显及高祖践阼大见亲委拜右
卫将军兼将作大匠迁都之始与高颎参掌制度代
号为能大业时有黄亘者不知何许人也及其弟衮
俱巧思绝人炀帝每令其兄弟直少府将作于时改
创多务亘衮每参典其事凡有所为何稠先令亘衮
立样当时工人皆称其善莫能有所损益亘官至朝
散大夫衮官至散骑侍郎
  唐
  阎让
按唐书本传让字立德以字行京兆万年人父毗为
隋殿内少监本以工艺进故立德与弟立本皆机巧
有思武德初为秦王府士曹参军从平东都迁尚衣
奉御制衮冕六服腰舆伞扇咸有典法贞观初历将
作少匠大安县男护治献陵拜大匠文德皇后崩摄
司空营昭陵坐弛职免起为博州刺史太宗幸洛阳
诏立德按爽垲建离宫清署乃度地汝州西山控汝
水睨广成泽号襄城宫役凡百余万宫成烦燠不可
居帝废之以赐百姓坐免官未几复为大匠即洪州
造浮海大航五百艘遂从征辽摄殿中监规筑土山
破安市城师还至辽泽亘二百里淖不可通立德筑
道为桥梁无留行帝悦赐予良厚又营翠微玉华二
宫擢工部尚书帝崩复摄司空典陵事以劳进爵大
安县公永徽五年高宗幸万年宫留守京师领徒四
万治京城卒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

  姜行本
按唐书姜传子确字行本以字显贞观中为将
作少匠护作九成洛阳宫及诸苑□以干力称多所
赉赏游幸无不从迁宣威将军太宗选趫才衣五色
袍乘六闲马直屯营宿卫仗内号曰飞骑每出幸即
以从拜行本左屯卫将军分典之高昌之役为行军
副总管出伊州距柳谷百里依山造攻械增损旧法
械益精其处有汉班超纪功碑行本磨去古刻更刊
颂陈国威灵遂与侯君集进平高昌战有功玺书慰
劳还为金城郡公赐奴婢七十人帛一百五十帝
将征高丽行本谏未宜轻用师不从至盖牟城中流
矢卒帝赋诗悼之赠左卫大将军郕国公谥曰襄陪
葬昭陵子简嗣行本性恪敏所居官虽祈寒烈暑无
懈容加有巧思凡朝之营缮所司必谘而后行魏征
见其倚昵恐启侈端劝帝斥之帝赖其强济不斥
也子柔远美姿容敷奏详辩武后时至左鹰扬卫将
军摄地官尚书通事舍人内供奉子皎晦
  韦弘机
按唐书本传弘机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浙江刺史
弘机仕贞观时为左千牛胄曹参军使西突厥册拜
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
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
即上其书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显庆中
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修学宫画
孔子七十二子汉晋名儒像自为赞敦劝生徒由是
大化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栾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
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
营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
有犯者治之毋奏迁司农卿太子弘薨诏蒲州刺史
李冲寂治陵成而元堂□不容终具将更为之役者
过期不遣众怨夜烧营去帝诏弘机嗣作弘机令开
隧左右为四便房撙制礼物裁工程不多改作如期
而办帝尝言两都我东西宅然因隋宫室日仆不完
朕将更作奈财用何弘机即言臣任司农十年省惜
常费积二十万缗以治宫室可不劳而成帝大悦诏
兼将作少府二官督营缮初作宿羽高山等宫徙洛
中桥于长夏门废利涉桥人便之天子乃登洛北绝
岸延眺良久叹其美诏即其地营宫所谓上阳者尚
书左仆射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天子陂池
台榭皆深宫复禁不欲百姓见之恐伤其心而今列
岸謻廊亘王城外岂爱君哉弘机曰天下有道百官
奉职任辅弼者则思献替事我乃府藏臣守官而已
仁杰非之俄坐家人犯盗劾免官初东都方士朱钦
遂为武后所宠奸赃狼籍弘机白钦遂假中宫驱策
依倚形势亏紊皇明为祸乱之渐帝遣中使慰谕敕
毋漏言逐钦遂于边后恨之永淳中帝幸东都至芳
桂宫召弘机使白衣检校园苑将复任之为后犄而
止终检校司农少卿事
  姜师度
按唐书本传师度魏州人擢明经调丹陵尉龙冈令
有清白称神龙初试为易州刺史河北道巡察兼支
度营田使好兴作始厮沟于蓟门以限奚契丹循魏
武帝故迹并海凿平虏渠以通饷路罢海运省功多
迁司农卿出为陕州刺史太原仓水陆运所凑转属
诸河师度使依高为廥而注米于舟以故人不劳拜
太子詹事元宗徙营州治柳城拜营田支度修筑使
进为河中尹安邑盐池涸废师度大发卒洫引其流
置盐屯公私收利不赀徙同州刺史又派洛灌朝邑
河西二县阏河以灌通灵陂收弃地二千顷为上田
置十余屯帝幸长春宫嘉其功下诏美加金紫光
禄大夫赐帛三百匹进将作大匠左拾遗刘彤建榷
天下盐铁利内之官免贫民赋诏户部侍郎强循与
师度并假御史中丞会诸道按察使议所以榷之之
法俄为议者沮阁不行卒年七十余师度喜渠漕所
至繇役纷纭不能皆便然所就必为后世利是时太
史令傅孝忠以知星显时为语曰孝忠知仰天师度
知相地嘲所嗜也
  宋
  魏丕
按宋史本传丕字齐物相州人颇涉学问周世宗镇
澶渊辟司法参军有盗五人狱具丕疑其冤缓之不
数日果获真盗世宗嘉其明慎历顿丘冠氏元城三
县令世宗即位改右班殿直自陈本以儒进愿受本
资官世宗曰方今天下未一用武之际藉卿干事勿
固辞也未几出监明灵寨军世宗征淮甸丕获江南
谍者四人部送行在诏奖之赐钱十万迁供奉官供
备库副使太祖即位改作坊副使时杨承信帅河中
或言其反侧未安命丕赐承信生辰礼物阴察之还
言其无状太祖尝召对语丕曰作坊久积弊尔为我
修整之丕在职尽力以久次转正使开宝九年领代
州刺史凡典工作十余年讨泽潞维扬下荆广收川
峡征河东平江南太祖皆先期谕旨令修刱器械无
不精办旧□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及
改绣衣卤簿亦专敕丕裁制丕撤本坊旧屋为舍衢
中收僦直及鬻死马骨岁得钱七千余缗工匠有丧
者均给之太祖幸洛郊祀三司使王仁赡议雇民车
牛运法物太祖以劳民不悦召丕议之丕请拣本坊
匠少壮者二千余分为□铺输之时以为便雍熙四
年代郝正为户部使端拱初迁度支使是冬出为黄
州刺史还朝召对便坐赐御书急就章朱邸集丕退
作歌以献因自述愿授台省之职太宗面谕曰知卿
本儒生然清望官奉给不若刺史之优也淳化初改
汝州刺史历知凤州改襄州境内久旱丕以诚祷之
二夕雨沾足明年召还屡求退居西洛不许四年表
求致仕授左武卫大将军仍领汝州刺史俄判金吾
街仗初六街巡警皆用禁卒至是召左右街各募卒
千人优以廪给使传呼备盗丕以新募卒引对遂分
四营营设五都一如禁兵之制五年改领郢州刺史
俄改领复州迁左骁卫大将军咸平二年卒年八十
一丕好歌诗颇与士大夫游接有时称南唐主李煜
妻卒遣丕充吊祭使且使观其意趣煜邀丕登升元
阁赋诗丕有朝宗海浪拱星辰之句以风动之太宗
尝赐诗令丕与柴禹锡和焉
  元
  贾鲁
按元史本传鲁字友恒河东高平人幼负志节既长
谋略过人延佑至治间两以明经领乡贡泰定初恩
授东平路儒学教授辟宪史历行省掾除潞城县尹
选丞相东曹掾擢户部主事未上一日觉心悸寻得
父书笔势颤缩即辞归比至家父已有风疾未几卒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会诏修辽金宋三史
召鲁为宋史局官书成选鲁燕南山东道奉使宣抚
幕官考绩居最迁中书省检校官上言十八河仓近
岁沦没官粮百三十万斛其弊由富民兼并贫民流
亡宜合先正经界然事体重大非处置尽善不可轻
发书累数万言切中其弊俄拜监察御史首言御史
有封事宜专达圣聪不宜台臣先有所可否升台都
事迁山北廉访副使复召为工部郎中言考工一十
九事至正四年河决白茅堤又决金堤并河郡邑民
居昏垫壮者流离帝甚患之遣使体验仍督大臣访
求治河方略特命鲁行都水监鲁循行河道考察地
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其一议修
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一议疏塞并举挽河
东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会迁右司郎中议未及竟
其在右司言时政二十一事皆举行调都漕运使复
言漕事二十事朝廷取其八事一曰京畿和籴二曰
优恤漕司旧领漕户三曰接连委官四曰通州总治
豫定委官五曰船户困于埧夫海运坏于埧户六曰
疏浚运河七曰临清运粮万户府当隶漕司八曰宣
忠船户付本司节制事未尽行既而河水北侵安山
沦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隳两漕司盐□实妨国
计九年太傅右丞相脱脱复相论及河决思拯民艰
以塞诏旨乃集廷臣群议言人人殊鲁昌言河必当
治复以前二策进丞相取其后策与鲁定议且以其
事属鲁鲁固辞丞相曰此事非子不可乃入奏大称
帝旨十一年四月命鲁以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
秩二品授以银章领河南北诸路军民发汴梁大名
十有三路民一十五万庐州等戍十有八翼军二万
供役一切大小军民官咸禀节度便宜兴缮是月鸠
工七月凿河成八月决水故河九月舟楫通十一月
诸埽诸堤成水土工毕河复故道事见河渠志帝遣
使报祭河伯召鲁还京师鲁以河平图献奏帝适览
台臣疏奏请脱脱治河之绩次论鲁功超拜荣禄
大夫集贤大学士赏赉金帛敕翰林承旨欧阳元制
河平碑以旌脱脱劳绩且载鲁功且宣付史馆并赠
鲁先臣三世寻拜中书左丞从脱脱平徐州脱脱既
旋师命鲁追余党分攻濠州同总兵官平章月可察
儿督战鲁誓师曰吾奉旨统八卫汉军屯兵于濠七
日矣尔诸将同心协力必以今日巳午时取城池然
后食鲁上马麾进抵城下忽头眩下马且戒兵马弗
散病愈亟却药不肯汗竟卒于军中年五十七十三
年五月壬午也月可察儿躬为治丧选士护柩还高
平有旨赐交钞五百锭以给葬事

 工部部名臣列传二
  明
  秦逵
按明外史本传逵字文用宣城人洪武十八年进士
历事都察院奉檄清理囚徒宽严得体帝嘉其能擢
为工部侍郎时国家初定营缮事繁部中缺尚书逵
以侍郎署事大兴作多领之初工部欲籍诸工匠验
其丁力定三年为班更番赴京三月交代名曰轮班
匠议未行逵复议量地远近为班次置籍为勘合付
之至期赍至部免其家徭役着为令帝以逵勤诏
有司复其家尝命修阙里圣庙二十二年进尚书古
帝王庙界通衢帝患其命徙建于钦天山之阳庙
成丹绘辉丽帝甚嘉之明年改兵部尚书未几复改
工部帝以学校为国储材而士子巾服无异吏胥宜
甄别之命逵制式以进帝务求典雅凡三易其制始
定赐监生蓝衫各一以为天下先明代士子衣冠
盖创自逵云洪武二十五年逵坐事自杀
  赵翥
按明外史秦逵传赵翥永宁人有志节以学行闻由
训导举贤良擢赞善大夫善启迪帝嘉之拜工部尚
书奏定天下岁造军器之数及议定藩王宫城制度
洪武十二年改署刑部寻致仕去
  赵俊
按明外史秦逵传赵俊不知何许人自工部侍郎进
尚书帝以国子监藏书板刻岁久残剥命诸儒考补
工部督匠修治俊奉诏监理古籍始备洪武十七年

  陈寿
按明外史本传寿随人洪武中由乡举入太学授户
部主事永乐元年选员外郎出为山东参政用夏原
吉荐召为工部左侍郎皇太子监国南京寿日陈兵
民困又乘间言左右干恩泽者多恐累明德太子深
纳之尝目送之出顾侍臣曰侍郎中第一人也九年
竟坐累死狱中逾年启殡如生仁宗即位赠工部尚
书谥敏肃官其子□中书舍人亦至工部侍郎寿在
狱时不能给朝夕官属有馈之者拒不受其励志如

  宋礼
按明外史本传礼字大本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监
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荐授
陕西按察佥事复坐事左迁刑部员外郎成祖即位
命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右侍郎永乐二年拜工
部尚书七年丁母忧诏留视事九年命开会通河会
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民
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然岸
狭水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明初输饷辽
东北平专用海道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
湖会通遂淤成祖初建北京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
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阳武发山西河南丁夫陆
挽至卫辉入河历八□运所民苦其劳至是济宁州
同知潘叔正上言旧会通河四百五十余里淤者乃
三之一浚之便于是命礼及刑部侍郎金纯都督周
长往治之至则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民三十万
蠲租一百十万二千石有奇二十旬而河成初礼以
会通之源必资汶水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堽城
及戴□坝横亘五里遏汶流使无南入洸而北归海
汇诸泉之水尽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为二道南流
接徐沛十之四北流达临清十之六南旺者地势高
决其水南北皆注所谓水脊也又相地置闸以时蓄
泄自分水北至临清地降九十尺置闸十有七而达
于卫南至沽头地降百十有六尺闸二十有一而达
于淮礼又奏浚沙河入马常泊以益于汶是年兴安
伯徐亨工部侍郎蒋廷瓒浚祥符鱼王口至中滦下
复旧黄河道命礼兼董之明年命相度卫河水患奏
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泄水人土河复自德州西北
开支河一泄水入旧黄河使至海丰大沽河入海帝
命俟秋后成之礼等还京论漕渠功礼第一赐宝镪
文绣以潘叔正首建河议赐衣及钞旌其功礼言海
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追补既
迫于期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不坚又每海船一艘
用百人而运千石计其费可办二百石河船二十每
船用十人而运四千石以此而论利病较然请拨镇
江凤阳淮安扬州及兖州粮合百万石从河运给北
京其海道每三岁而两运巳而平江伯陈瑄治江淮
间诸河功亦相继成于是河运大便利漕粟溢多十
三年遂罢海运初帝将营北京命礼取材川蜀礼伐
山通道奏言得大木十数围皆寻丈一夕木自出谷
中抵江上声如雷不偃一草朝廷以为瑞礼自是屡
入蜀十六年命治江西狱十七年造番舟自蜀召还
十九年造黄册明年卒于官礼性刚驭下严急故易
集事然亦不为人所亲卒之日家无余财洪熙改元
礼部尚书吕震请予葬祭如制弘治中主事王宠始
请立祠诏祀之南旺湖上以金纯周长配隆庆六年
赠礼太子太保
  蔺芳
按明外史本传芳夏县人洪武中举孝廉为刑部员
外郎迁郎中永乐中出为吉安知府宽厚廉洁民甚
德之吉水民诣阙言县有银矿帝遣官覆视父老遮
芳诉曰闻宋季尝有言此者卒以妄得罪今皆树艺
地安所得银矿芳诘告者得实乃云贫不为乡里所
齿冀以此报耳芳具奏同官不肯署名芳请独任之
奏上帝曰吾固知妄也事得寝芳自奉甚约日蔬食
母甚贤芳日所治事暮必告母有不当母辄教诫之
芳受命惟谨由是为良吏已坐事谪办事官从宋礼
治会通河复为工部主事十年河决阳武灌中牟祥
符尉氏遣芳按视芳言中盐堤当暴流之冲请加筑
塞又言自中滦分导河流使由故道北入海诚万世
利又言新筑岸埽止用草索不能坚久宜编木成大
囷贯桩其中实以瓦石复以木横贯桩表牵筑堤上
则杀水固堤之长策也诏悉从之其后筑堤者遵用
其法以宋礼荐迁工部右侍郎亡何行太仆卿杨砥
言吴桥东光兴济交河及天津屯田雨水决堤伤稼
乞开德州良店东南黄河故道以分水势复命芳往
治之所经郡邑有不便民者辄疏以闻仁孝皇后将
葬芳治道路供顿未几卒于官
  赵荣
按明外史本传荣字孟仁其先西域人元时入中国
家闽县舅萨琦官翰林从入都以能书授中书舍人
供事内阁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拥上皇至大同知
府霍瑄谒见恸哭而返也先遂犯京师奉太上皇登
土城邀大臣出迓众相顾不敢行荣慨然自请大学
士高谷拊其背曰子忠义人也解所佩犀带赠之即
擢大理右少卿充鸿胪卿偕右通政王复出城朝见
进羊酒诸物也先以非大臣遣之还而邀于谦石亨
王直胡出景帝不遣改荣太常少卿仍供事内阁
景泰元年七月擢工部右侍郎偕杨善等往敕书无
奉迎语善口辩荣左右之竟奉上皇归进左侍郎行
人王晏请开沁河通漕运下所司咸以为不便晏复
陈地形水性再下廷议遣荣往勘还亦言不便寻奉
敕会山东河南三司相度河道众以荣不由科目慢
之荣愠甚多所辱詈自摄衣探水有司稍慢辄予杖
三司各上章言荣单马驰骇军民杖伤县令鬻廪米
多取其直抚按薛希琏张琛亦以闻章下治河都御
史徐有贞核奏法司言荣虽失大体终为王事鬻米
从人所为诸臣侮大臣抗敕旨宜逮治希琏琛亦宜
罪帝令按臣责取诸臣供状宥之天顺元年擢荣工
部尚书曹钦反荣策马大呼于市曰曹贼作逆壮者
同我讨罪果有至者即率之往贼平英宗与李贤言
叹荣忠命兼大理寺卿食其俸七年以疾罢成化十
一年卒赐恤如制
  霍瑄
按明外史赵荣传霍瑄字廷璧凤翔人由乡举入国
学授大同通判用荐就擢知府也先拥上皇至城下
瑄与理饷侍郎沈固等出谒奉命括金帛充犒固悉
所有献之已而复至郭登戒严弗应瑄号泣从水窦
匍匐出叩马呜咽众露刃叱之不为动因献上皇服
物出金帛犒军上皇嘉叹密谕瑄与登坚守瑄还寇
数出没大同浑源伺军民樵采辄驱掠或幸脱归率
残伤肢体遗民相率入城无所栖又乏食瑄具为奏
之老弱听暂徙发粟赈而所留城守丁壮除赋役秩
满当迁镇巡诸臣乞留诏加山西右参政仍治府事
英宗复位德瑄及固征拜瑄工部右侍郎而固亦以
石亨荐起家为户部尚书既而巡抚上瑄治行赐诰
旌异初瑄在大同巡抚年富被逮瑄资其家还里为
镇守太监韦力转所恶挞之十余至是瑄以闻且言
力转每宴辄用妓乐服御僭侈如王者强取部民女
为妾帝怒逮力转下诏狱力转因讦瑄违法事帝两
释焉其年转左赐二品服成化初坐事言官交劾帝
以瑄先朝有劳但停半载俸未几改督易州山厂被
劾致仕卒于京师瑄初治郡有声晚节不检特以艰
危时见知天子遂久列显位固丹阳人永乐中起家
乡举积官至侍郎其后为尚书石亨败乞休去
  贾俊
按明外史本传俊字廷杰束鹿人以乡举入国学天
顺中选授御史历巡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南畿所至
有声成化十三年超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在镇
七年军民乐业召为工部右侍郎二十一年奉敕赈
饥河南寻转左数月拜尚书时专重进士举人无至
六卿者俊独以重望得之及孝宗践阼尚书王恕李
敏周洪谟余子俊何乔新都御史马文升皆一时民
誉俊参其间亦称职诸王府第茔墓悉官予直而仪
仗时缮修内官监欲频兴大工俊言王府既有禄米
庄田请给半直仪仗非甚敝不得烦有司公家所宜
营惟仓库城池余皆停罢帝报可弘治四年中官奏
修沙河桥请发京军二万五千及长陵五卫军助役
内府宝钞司乞增工匠浙江及苏松诸府方罹水灾
而织造锦绮至数万匹俊皆执奏并得寝工部政务
与内府监局相表里而内官监专董工役职尤相关
俊不为所挠工役大省太庙后殿成加太子少保足
疾致仕诏许乘传归给夫廪如制逾年卒俊廉慎居
工部八年望孚朝野
  刘璋
按明外史贾俊传刘璋字廷信延平人天顺初进士
历官中外有声居工部亦数有争执名亚于俊
  胡拱辰
按明外史本传拱辰字共之淳安人正统四年进士
为黟县知县有惠政擢御史疏陈时弊八事父艰归
景帝即位诏科道忧居者悉起复拱辰至屡疏多采
纳出为贵州左参政行部安庄卫至白水堡犵狫头
目沈时保素梗化出谒大言所部多豪恶愿得一号
令为约束拱辰叱曰斩尔头籍尔财即号令也时保
股栗众为请命乃己还以告总兵官方瑛遣将往擒
之一方遂宁过赤水卫女土官奢贵骄悍戒戢之至
毕节平宣慰陇富乱威行边侥母忧去御史追劾其
受赇事下浙江按臣执讯事白调广东历广西四川
左右布政使皆有平寇功成化八年拜南京右副都
御史提督操江寻改南京兵部侍郎储位久虚与尚
书崔恭等请册立言甚切复改南京左副都御史总
理粮储就进工部尚书节财省事人皆便之以年至
乞归弘治中巡按御史陈铨言拱辰退休十余年生
平清操如一日乞加礼异以励臣节诏有司月给廪
二石岁□四人正德初年九十遣行人存问赉彩币
羊酒加赐廪隶又三年卒赠太子少傅谥庄懿
  曾鉴
按明外史本传鉴字克明其先桂阳人以戍籍居京
师天顺末年成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吏部验封郎中
擢右通政弘治初累迁工部左右侍郎十三年进尚
书孝宗在位久海内乐业内府供奉渐广司设监请
改造龙毯素毯一百有奇鉴等言毯虽一物然征毛
毳于山陕采绵纱诸料于河南召工匠于苏松经累
岁劳费百端祈赐停止不听内府针工局乞收幼匠
千人鉴等言往年尚衣监收匠千人而兵仗局效之
收至二千人军器局司设监又效之各收千人弊源
一开其流无已于是命减其半太监李兴请办元夕
烟火有诏裁省因鉴奏尽罢之十六年帝纳诸大臣
言召还织造中官中官邓瑢以请帝又许之鉴等极
言乃命减三之一其冬言诸省方用兵且水旱多盗
贼乞罢诸营缮及明年烟火龙虎山上清宫工作帝
皆报从焉正德元年雷震南京报恩寺塔守备中官
傅容请修之鉴等谏止内织染局请开苏杭诸府织
造上供锦绮为数二万四千有奇鉴力请停罢得减
三分之半孝宗末阁部大臣皆极一时选鉴亦持正
及与韩文等请诛宦官不胜诸大臣留者率巽顺避
祸鉴独守故操有诏赐皇亲夏儒第帝嫌其隘欲拓
之鉴力争不从明年春中官黄准守备凤阳从其请
赐旗牌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
地守备无故事乃寝寻卒赠太子太保
  杨守随
按明外史本传守随字维贞鄞人侍郎守陈从弟也
举成化二年进士授御史巡视漕运核大同军饷巡
按江西所至以风采见惮疏陈六事言郕王受命艰
危时削平祸乱功甚大殁乃谥以戾人心不平此非
先帝意权奸逞私憾者为之也亟宜改易彰陛下亲
亲之仁尚书李秉一时良臣为萧彦庄所逐乞即召
还律令犯公罪者不罢近御史朱贤娄芳等□除名
乞复其官且戒所司毋法外加罪西征之役以数万
甲兵讨出没不常之寇千里转输旷日持久恐外患
未平内地先敝乞速班师戒边臣慎封守近例军官
犯罪未结正者遇赦即原致此曹迁延以希幸免自
今众证明白者即据律定案毋使逃罪在外官俸兵
饷有逾年不给者由郡县蓄积少也请于起运外量
加存留以济乏匮疏奏时不能从太常少卿孙广安
母丧起复守随与给事中李和等连章论之乃令守
制八年冬以灾异陈时政九事廷议四方灾伤停遣
刷卷御史会昌侯孙继宗请并停在京者守随言继
宗等任情作奸多无案牍恐罪及假此祈免帝置继
宗不问而刷卷如故山东饥廷议吏纳银免考授冠
带守随极言不可帝即罢之擢应天府丞未上母忧
归服除补官初李孜省授太常寺丞因守随言改上
林监副憾之至是谮于帝中旨责守随不当添注贬
南宁知府弘治初召为应天府尹勘南京守备中官
蒋琮罪琮嗾其党郭镛劾守随按给事方向狱不公
责迁广西右参政久之进按察使八年召为南京右
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历两京大理卿九载满进工部
尚书仍掌大理寺刑部狱送寺覆谳者多加刑主事
朱论其非守随言自永乐间寺已设刑具部囚多
未得实安得不更讯帝乃寝奏孝宗崩中官张瑜
等以误用御药下狱守随会讯杖之中官李兴擅伐
陵木论死令家人以银四十万两求变其狱守随持
之坚狱不得解廷臣之争余盐也中旨诘是何大事
守随语韩文曰事诚有大于是者文遂偕九卿伏阙
论八党文等既逐守随愤独上章极论之曰左右近
臣不能祇承德意尽取先朝良法而更张之尽诬先
朝硕辅而□汰之天下嗷嗷莫措手足致古今罕见
之灾交集数月以内陛下独不思其故乎内臣刘瑾
等八人奸险佞巧人目为八虎而瑾尤甚日以荒纵
导陛下或在西海擎鹰搏兔或于南城蹑峻登高禁
内鼓钲震于远迩宫中火炮不间宵晨淆杂尊卑陵
夷贵贱引车骑而供执鞭之役列市肆而亲商贾之
为致陛下日高未朝漏尽不寝此数人者方且窃揽
威权诈传诏旨放逐大臣刑诛台谏邀阻封章广纳
货赂传奉冗员多至千百招募武勇收及孩童紫绶
金貂尽与爪牙之士蟒衣玉带滥授心腹之人附己
者进官忤意者褫秩内外臣僚但知畏瑾不知畏陛
下向也二三大臣受遗夹辅今则有潜交默附漏泄
事机者矣向也南北群僚矢心痛疾今则有画策主
文倚阿时势者矣而且数易边境将帅之臣大更四
方镇守之职志欲何为夫太阿之柄不可授人今陛
下于兵刑财赋之区机务根本之地悉以委之或掌
团营或主两厂或典司礼或督仓场大权在手彼复
何惮于是大行杀戮广肆诛求府藏竭于上财力匮
于下武勇疲于边上下胥谗神人共愤陛下犹不觉
悟方且谓委任得人何其舛也伏望大奋干刚立置
此曹重典远鉴延熹之失毋使臣蹈蕃武已覆之辙
天下幸甚宗社幸甚疏入帝不省瑾辈深衔之传旨
致仕守随去李兴遂以中旨免死矣瑾憾未释坐覆
谳失出逮赴京系狱罚米千石翰塞上复坐庇乡人
重狱除其名追毁诰命再罚米二百石守随家立破
瑾诛复官又十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子少保谥康简
  赵璜
按明外史本传璜字廷实安福人少从父之官坠江
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举弘治三年
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兵部历员外郎出为济南知府
豪猾吏舞文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二十余人逐吏
而代之汉庶人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德王府复争
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着正德初擢顺天府
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
诛复职寻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寻调山东河滩
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斋粮
帝许之璜力争得免曲阜为贼破阙里林庙在旷野
璜请移县就阙里从之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以
边警改理畿辅戎备事定命赈顺天诸府饥还佐部
事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
用监料价革内府酒醋局岁征铁价银嘉靖元年
进尚书刘瑾创元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
皇庄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中旨令仍旧璜言诏下
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会方修仁寿清
宁宫费不继璜因请与石经山诸房舍□斥卖以资
用可无累民帝可之给事中徐景嵩等以诏书许还
民官不当自鬻劾璜璜疏剖并发景嵩他事御史张
鹏翰言璜摭言官无大臣谊帝留璜责鹏翰党庇景
嵩竟斥其同官陈江劾璜被责求去给事中章侨言
璜一举逐两谏官甚损国体尚书彭泽复奏侨非是
侨疏辨帝两解之诏营后父陈万言第估工值六十
万璜持之万言怒诉于帝下郎中员外郎二人诏狱
璜言二臣无与乞罪臣帝不听其后论救踵至万言
不自安再请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三年与廷臣
伏阙争大礼显陵司香内官言陵制狭小请改营视
天寿山诸陵璜言陵制与山水相称难□同帝纳其
言已帝欲迁显陵璜不可乃寝诏建玉德殿景福安
喜二宫璜请俟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
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江西建真人府
陕西督织造皆遣中使璜皆疏争营建世庙中官所
派物料户部多裁省其人为言帝以问璜璜言曩建
干清坤宁两宫所积余赀足移用帝遂报可璜为尚
书六年初值更化帝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
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寖疏璜素
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
驰驿给夫廪如故事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错他人
相顾愕眙璜立辨既去人争荐之召复故官未上卒
赠太子太保谥庄靖
  刘麟
按明外史本传麟字元瑞本安仁人世为南京广洋
卫副千户因家焉绩学能文与顾璘徐祯卿称江东
三才子弘治九年成进士适言官庞泮等下狱麟偕
同年生陆昆抗疏救除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录囚畿
内平反三百九十余人正德初进郎中出为绍兴府
知府刘瑾衔麟除官不谒谢甫五月摭前录囚细故
罢为民士民醵金赆不受为建小刘祠以配汉刘宠
因寓湖州与吴琬施侃孙一元龙霓为湖南五隐瑾
诛起补西安遭父忧乐吴兴山水奉父柩葬焉遂居
湖州起陕西左参政督粮储都御史邓璋督师议加
赋充饷麟力争会陜民诣阙诉得寝寻迁云南按察
使谢病归嘉靖初召拜太仆卿进右副都御史巡抚
保定六府中官耿忠守备紫荆多纵麟劾奏之后父
陈万言乞武清东安地麟与御史任洛争不纳请捐
天津三卫屯田课及出库储给河间三卫军月饷征
逋课以偿皆报可帝因谕户部中外军饷未给者悉
补给之再引疾归起大理卿拜工部尚书侍卫军不
给衣履锦衣帅骆安援红盔军例以请麟执不可诏
量给银自制后五载一给为常四司财物悉贮后堂
大库司官出纳多侵渔麟请特除一郎官主之帝称
善因赐名节慎库已上节财十四事汰内府诸监局
冒破钱中贵大恨及显陵工竣执役者咸觊官麟止
拟赉群小愈怨会帝纳谏官言停中外杂派工役麟
牒停浙江苏松织造而上供袍服在停中中官吴勋
以为言遂勒麟致仕久之显陵殿阁雨漏追论麟落
职麟清修直节当官不挠居工部为天子惜财谨费
仅逾年而罢居郊外南坦赋诗自娱守为筑一台令
为构堂始有息游之所家居三十余年廷臣频论荐
尚书李默造访以乳羊易市沽欢饮达旦晚好楼居
力不能构悬篮舆于梁曲卧其中名曰神楼文征明
绘图遗之年八十七卒赠太子少保谥清惠
  蒋瑶
按明外史本传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
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
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
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
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
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覆奏寻出为
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中官吴经驰
至扬择甲第改提督府以驻跸大索嫠妇处女一夕
女皆嫁瑶诣经祈免经大怒叱瑶去夜半忽妄传驾
至闭城门燃炬如白昼遍搜民家妇破垣屋必得乃
已闭诸尼寺以金赎乃得归有二人恚死瑶棺敛之
比驾至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
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
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
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
珥□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
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
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
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匹当是时权
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
扈至宝应中官丘得用铁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
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
赀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
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
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
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
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
如尊贤其重瑶如此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
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
尚书改召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
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
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
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
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年几
九十而卒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胡松
按明外史本传松字茂卿绩溪人累官工部尚书严
嵩方用事伊王欲拓其洛阳府第计直十万金以十
二赇嵩期必得松据祖制争乃止俺荅入寇仇鸾以
边众入卫欲悉召其众实京师移武库仗于营便给
调松言防边兵外也而内之武库仗内也而外之非
所以重肘腋杜微慎防也执勿许寻引疾归居家以
孝友称
  丁宾
按明外史本传宾字礼原嘉善人隆庆五年进士授
句容知县征授御史大学士张居正座主也诬刘台
以赃属宾往辽东按之宾力辞忤居正意去官万历
十九年用荐起故官复以忧去起南京大理丞累迁
南京右佥都御史兼督操江江防多懈宾率将校乘
一舟往来周视增守兵戍要害部内宴然南卫世职
率赴京师请袭留滞不得官宾请就南勘袭妖民刘
天绪左道事觉兵部尚书孙□欲穷治之诏下法司
讯鞫宾兼摄刑部大理事力平反论七人死余皆获
释召拜工部左侍郎寻擢南京工部尚书自上元至
丹阳道路尽易以石行旅颂之数引年乞罢光宗立
始予致仕宾官南都三十年每遇旱潦辄请赈贷时
出家财佐之受业王畿好良知学政暇即讲学守仁
祠初以御史家居及丁忧归连三岁大饥咸捐赀以
赈至天启五年复捐粟三千石赈贫民以资三千金
代下户之不能输赋者抚按录上其先后事时已加
太子少保诏进太子太保旌其门以年高三被存问
崇祯六年端坐卒年九十一谥清惠
  王汝训
按明外史本传汝训字古师聊城人隆庆五年进士
除元城知县万历初入为刑部主事改兵部累迁光
禄少卿吏科都给事中海宁陈与郊者大学士王锡
爵门生又附申时行恣甚汝训抗疏数其罪言与郊
今日荐巡抚明日荐监司每疏一出受贿狼籍部曹
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侥吏部尚书杨巍亦尝语
侍郎赵焕谓为小人乞速罢谴且科道以言为职乃
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涂
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
天下惟公足以服人今言者不论是非被言者不论
邪正模棱两可曲事调停而曰务存大体是惩议论
之纷纭而反致政体之决裂也乞特敕吏部自后迁
转科道毋恶异喜同毋好谀丑正庶国是定朝政清
是时巍以政府故方厚与郊闻汝训言引己且刺之
大恚言臣未尝诋与郊汝训以寺臣攻言路正决裂
政体之大者乃调汝训南京顷之御史王明复劾与
郊并及巍诏夺明俸擢与郊太常少卿都人为之语
曰欲京堂须弹章与郊寻以忧去后御史张应扬追
劾其交通文选郎刘希孟考选纳贿并免官未几其
子杀人论死与郊悒悒卒汝训入为太常少卿孟秋
飨庙帝不亲行汝训极谏言顷边报频传国势累卵
犹爱须臾之力不亲祼享恐二祖列宗之灵戚然不
乐陛下为人子孙奈何慢至是帝甚愠以其言直
不罪也寻进太仆卿调光禄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
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汝训据会典请尽裁
内府冗食不许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旋进右副
都御史巡抚浙江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
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
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
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
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
诉冤帝大怒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诘吏部
都察院任用非人尚书孙丕扬都御史衷贞吉等引
罪且论救帝意未释谪救应参者给事中乔引等于
外言官讼汝训应参亦及引帝愈怒每疏入辄重引
谴至除名而谪应望戍烟瘴应参为民汝训家居十
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召改工部署部事初矿税
兴以助大工为名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而四方
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赀汝训屡请发帑佐工
皆不报在部岁余力清夙弊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
节冗费数万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沈节甫
按明外史本传节甫字以安乌程人嘉靖三十八年
进士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历祠祭郎中高拱为尚书
性卞急以事诘责诸郎甚厉节甫曰上下之交有礼
何至是使掾史以故事白拱不悦有诏建祠禁内令
黄冠祝厘节甫持不可拱惧失帝意恚甚节甫遂移
疾归起光禄丞会拱掌吏部复移疾避之万历初召
为尚宝丞进少卿再出为南京尚宝卿自初服官秩
六品至是十九年始进二秩又居之留都人颇叹其
淹滞节甫殊安之适张居正迎母侍养道南京公卿
倾国迎送节甫独不出逾年遂致仕归十五年言官
交荐始起南京通政参议历南京太常卿疏言荐新
诸物国初本取诸畿内今远致数千里外安得谓新
徒扰驿传饱中人橐耳请改之北地便不听迁大理
卿擢刑部右侍郎皆在南京二十年召为工部左侍
郎摄部事御史高举言节甫素负难进之节士论称
贤今一岁三迁殊嫌躐进宜与休沐吏部以节甫有
物望绌御史议是时经费不支中官日诱帝兴作织
造亦益繁节甫忧之奏言今节慎库所贮不过九十
余万而岁出溢于所入者且十五万不数年帑藏尽
矣宜及时省浮费核虚冒停止一切兴作又言江南
两浙岁比不登公私交困织造当宽减疏数上获减
五之一未几复传造蟒纱三千匹节甫复援四方水
旱以请亦减三之一又以江西岁侵造磁器为民累
疏请停罢不允自节甫署事数有执争中人惮其鲠
直不敢屡挠间数月始一传奉节甫辄持之多不报
节甫引祖训言凡内官传旨诸司具疏覆奏再得旨
然后施行今覆奏不得旨其不可行明甚疏入帝亦
不报然竟节甫任事节省为多故事商人预支金钱
多奸弊节甫力禁之有王荩臣者挟贵近人居间节
甫怒笞之言官不察谓不宜重困商人节甫愠曰吾
以法杖一奸商何至烦白简遂直疏其状且言法不
可挠宁罢臣毋令预支损国帑帝乃下诏严禁焉是
时治河议起廷臣纷纷上便宜节甫谓大役所系不
可逞臆求胜疏言河之为患以河身日高也高在清
口则淮水不得出其忧在祖陵高在镇口则水无
所泄其忧在运道臣谓今日之策疏治河身上也开
腰铺使黄水让淮以安祖陵开韩家庄使泄水以
保运道次也舍此而妄更制是为无策今议者纷然
多不可行请一切罢勿报可已而韩庄役浚漕舟得
安流而腰铺以倭警暂止祖陵之水果不得泄帝怒
为更置河臣而以节甫言为当二十一年父忧归不
复出久之卒赠右都御史天启初赐谥端靖节甫为
人贞静淡素当官任事不辞劳怨尝曰人臣须挟真
为国家之心不问毁誉恩怨而后可任天下事又曰
吾官旦夕可去则能不负官朝廷有不可轻之大臣
则能重朝廷人以为不愧其言三子淙苏州同知
演同年进士官至大学士自有传演南京刑部尚
书淙子棨万历末进士为职方郎有声崇祯中官右
佥都御史巡抚宣府节甫弟之□亦举进士官礼部
主事
  郭朝宾
按明外史本传朝宾字尚甫汶上人嘉靖十四年进
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督饷大同先是召商中盐每
为势豪所得朝宾曰玺书禁游民占粥而郎中受贵
近关请夺贾人利是弊由郎中始也乃令边郎视力
多少自占仓庾既收券辄给引若银无留滞商争趋
之比代赢羡金二万出为西宁兵备副使诸羌多叛
巡抚发兵剿之朝宾令吏士分别顺逆毋妄杀全活
甚众历陕西右参政韩府夺民田民讼久不直朝宾
谳归诸民宗室奴入市斗为军校所摄因夜入官舍
击伤校惧而杀一小儿以诬校校坐死朝宾曰军校
所摄有名无与儿事校安得杀儿遂雪其冤历浙江
按察使左右布政使隆庆五年入觐留为顺天府尹
旋拜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朝宾在浙久益谙民俗
为兴利祛弊属邑多陂塘岁久填淤率为豪家侵据
朝宾檄所司修复之旋入为户部左侍郎改督仓场
初漕粟溃耗皆责之运卒往往死不能偿朝宾请遵
成议均之本帮本总输额遂足万历二年擢工部尚
书中官崔敏以服御不充奏遣官织造给事中侯于
赵御史麻永吉等连章力争朝宾言三年诏所派征
已九万七千余匹今复增五万九千须银六十万两
安所取给乞减其半罢内官无遣帝遽命减之仍遣
内臣如敏请故事贾人领藏金不时给朝宾按籍立
予之贾得无困朝宾湛朴有器局善持大体口讷言
词而精敏廉洁人不敢欺在河南时治伊王狱扃舍
不通请谒后诸治狱者多被污朝宾特洒如也五年
以星变自陈予致仕

 工部部艺文一
  司空箴          汉扬雄
普彼坤灵侔天作则分制五服划为万国乃立地官
空惟是职茫茫九州都鄙盈区纲以群牧缀以方侯
烈烈隽乂翼翼王臣臣当其官官宜其人九一之政
七赋以均昔在季叶班禄遗贤掊克充朝而象恭滔
天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王路
斯浮孰不倾覆空臣司土敢告在侧
  将作大匠箴         前人
侃侃将作经构宫室墙以御风宇以蔽日寒暑攸除
鸟鼠攸去王有宫殿民有宅居昔在帝世茅茨土阶
夏卑宫观在彼沟洫桀作瑶台纣为璇室人力不堪
而帝业不卒诗咏宣王由俭改奢观丰上六大屋小
家春秋讥刺书彼泉台两观雉门而鲁以不恢或作
长府而闵子不仁秦筑骊阿嬴姓以颠故人君无云
我贵榱题是遂毋云我富淫作极游在彼墙屋而忘
其国戮作臣司匠敢告执猷
  授张锡工部尚书制     唐中宗
明光画省务总枢要建礼仙门职惟喉舌尚书左丞
张锡白虹良宝紫电雄锋家传鹊印之祥世袭貂冠
之绪文遒吐凤思缛腾蛟质映南金材逾东箭自提
纲左辖立帷中台奏郭奕而无□射崔洪而不愧紫
枢伫俊彤管须贤宜升赐剑之荣式表委珠之洁
  工部箴          明宣宗
虞舜之世垂若百工暨于成周乃设司空汉置水衡
将作少府备物致用必谨其度我朝建官列次六卿
率属有四各底于成凡诸缮作仪品有秩辨其楛良
去华就实凡厥有位宜慎其官顺理而治勿苛以残
山泽之利羽毛齿革金□丹漆暨木与石为所当为
毋耗于材逸所当逸毋殚其力毋纵己私纵则召灾
毋溺于贿溺则取败必祗必勤必施以公百役具宜
惟尔之功其懋敬哉视古仁智率履勿愆用保禄位

 工部部艺文二

  贺杨巨源博士拜虞部员外  唐王建
合归兰署已多时上得金梯亦未迟两省郎官开道
路九州山泽属曹司诸生拜别收书卷旧客看来读
制词残着几丸仙药在分张还遣病夫知
  寄前水部贾员外嵩      郑谷
谢病别文昌仙舟向越乡贵为金马客雅称水曹郎
白鹭同孤洁清波共渺茫相如辞赋外骚雅趣何长

 工部部纪事
家语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二年定公以为司空乃别
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
周书裴侠传侠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
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
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
其自首贵言隐费钱五百万侠之肃遏奸伏皆此类

隋书阎毗传高祖受禅毗以伎艺侍东宫数以雕丽
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
拜车骑宿卫东宫上尝遣高颎大阅于龙台泽诸军
部伍多不齐整惟毗一军法制肃然颎言之于上特
蒙赐帛俄兼太子宗卫率长史寻加上仪同太子服
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
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炀帝嗣位盛修军器
以毗性巧谙谏旧事诏典其职寻授朝请郎毗立议
辇辂车舆多所增损擢拜起部郎帝尝大备法驾嫌
属车太多顾谓毗曰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
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
之从何为可毗所为臣初定数共宇文恺参详故实
据汉胡伯始蔡邕等议属车八十一乘此起于秦遂
为后式故张衡赋曰属车九九是也次及法驾三分
减一为三十六乘此汉制也又据宋孝建时有司奏
议晋迁江左惟设五乘尚书令建平王宏曰八十一
乘议兼九国三十六乘无所准凭江左五乘俭不中
礼但帝王文物旗旒之数爰及冕玉皆同十二今宜
准此设十二乘开皇平陈因以为法今宪章往古大
驾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以为差等帝曰何用秦
法乎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毗研
精故事皆此类也长城之役毗总其事及帝有事恒
岳诏毗营立坛□寻转殿内丞
唐书李栖筠传栖筠字贞一为工部侍郎关中旧仰
郑白二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硙利且百所夺农
用十七栖筠请皆撤毁岁得租二百万民赖其入
窦威传威从兄子抗抗弟琎字之推贞观初迁将作
大匠诏修洛阳宫凿池起山务极侈浮费不胜算太
宗怒诏毁之免其官
合璧事类宋柳永字耆卿识音律工小词游诸内侍
门为屯田员外郎未有差遣会太史奏老人星见时
秋霁宴禁中仁宗命左右召词臣为新乐章内侍属
永应制冀因缘进用永以小词擅名天下欣然走笔
甚得意比进呈上见首有一渐字色若不悦读至中
乃与御制真宗挽词暗合上惨然乃掷于地自此不
复进用然至今天下称为柳屯田云
老学庵笔记元佑初苏子由为户部侍郎建言都水
监本三司之河渠案将作监本三司之修造案军器
监本三司之甲胄案三司今户部也而三监乃属工
部请三监皆兼□户部凡有所为户部定其事之可
否裁其费之多寡工部任其工之良楛程其作之迟
速朝廷从其言为法及绍圣中以为害元丰官制罢
之建中靖国中或欲复从元佑已施行矣丰相之为
工部尚书独持不可曰设如都水监塞河军器监造
军器而户部以为不可则已矣若以为可则并任其
事可也今户部吝其费裁损之乃令工部任河之决
塞器之利钝为工部者不亦难乎议遂寝
编年备要宋元符三年曾布入相御史中丞丰稷欲
率台属论之遂迁稷工部尚书稷力丐补外不允其
谢表中有内侍已成于怨府佞人方列于奏章之语
上问佞人为谁曰曾布陛下斥布则天下事定矣
金史刘玮传玮擢户部尚书时河决于卫自卫抵清
沧皆被其害诏兼工部尚书往塞之或以谓天流
行非人所能御惟当徙民以避其冲玮曰不然天生
五材递相休王今河决者土不胜水也俟秋冬之交
水势稍杀以渐兴筑庶几可塞明年春玮斋戒祷于
河功役齐举河乃复故
元史唐仁祖传仁祖迁工部尚书桑哥以曹务烦剧
特重困之仁祖处之甚安寻出使云中桑哥考工部
织课稍缓怒曰误国家岁用亟遣驿骑追还就见桑
哥相府中遽命直吏拘往督工且促其期曰违期必
致汝于法左右皆为之惧仁祖退召诸署长从容谕
之曰丞相怒在我不在尔也汝等勿惧宜力加勉众
皆感激昼夜倍其功期未及而办乃罢
自当传自当改工部员外郎中书省委开混河自当
往视之以为水性不常民力亦瘁难以成功言于朝
河役乃罢会次三皇后殂命工部撤行殿车帐皆新
作之自当未即兴工尚书曰此奉特旨员外有□则
罪归于众矣自当曰即有罪我独任之未几帝果问
成否省臣乃召自当责问之自当请自入对既见帝
奏曰皇后行殿车帐尚新若改作之恐劳民费财且
先皇后无恶疾居之何嫌必欲舍旧更新则大明殿
乃自世祖所御列圣嗣位岂皆改作乎帝大悦语省
臣曰国家用人当择如自当者庶不□大事特赐上
尊金币
董文用传文用字彦材至元十二年丞相安童奏为
工部侍郎代纥石里纥石里阿合马私人也其徒既
谗间安童罢相即仗鹰监奏曰自纥石里去工部侍
郎不给鹰食鹰且瘦死帝怒促召治之因急捕文用
入见帝望见曰董文用乃为尔治鹰食者耶置不问
别令取给有司
张思明传思明延佑三年拜中书参知政事仁宗即
位近臣疾其持法峭直日构谗间出为工部尚书帝
问左右曰张士瞻居工部得无怏怏乎对曰勤政如
初帝嘉叹之命授宣政院副使
献征录秦逵升工部尚书帝以古帝王庙地界通衢
而不严乃徙建于钦天山之阳逵奏庙功成自三
皇五帝继以三代两汉唐宋元勋硕德比侔者列像
于庭冕辉煌上甚嘉之
赵荣字孟仁景泰中迁工部侍郎张秋河决命荣董
治之卒复故道天顺初升本部尚书
赵璜字庭实擢工部侍郎奏毁镇国府元明宫及诸
权奸庐舍以备国用升本部尚书
毛伯温升工部尚书奉命提督天寿山工程诸陵石
柱道远车摧劳费千万公以意制八轮车前后联络
随地险夷低昂工作易就上闻之喜赐绣囊银勺各

陆祥擢工部郎多巧思常用玉一方寸许刻镂为方
池以献凡水中所有鱼龙荇藻之类皆备曲尽其巧

 工部部杂录
林下偶谈白虎通云司空主土不言土言空者谓空
尚主之何况于实以微见着也汉儒之谬如此可发
千载之一笑
春明梦余录周礼冬官亡汉时补以考工记夫冬官
之典职既不可考亦岂待考工记补之而后为冬官
之全乎太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小
宰事职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万物则事官之意
在周礼可□也周官亦曰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
利则司空之意在周官可推也况冬之为言终也万
物成终毕归其根但空土而已命之曰司空岂无意
义而云然哉惟藏而固之富而生之此所以为冬之
象也若夫考工记之事虞书所谓共工也夫共工诚
冬官之事但其一属耳故取以入冬官则可用之以
补冬官则不可
舜典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
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帝曰
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
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按
工之官缺则民用不周虞之官缺则物生不遂故舜
视百工万物皆予一体故皆曰予而虞工列九官自
古重之矣周礼属虞衡于夏官今则并山泽虞衡统
属之于工部益垂犹且让之任是职者可轻视之哉

查看目录 >> 《古今图书集成》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