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易部 > 八字预测 > 命理随笔 >

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

  据说在远古时代,人类在群居生活中渐渐产生了羞耻心,而把树叶编缠于腰际,后来以兽皮掩体,看来,从树叶到兽皮,乃是一种人类文明上的推进,推而广之,服饰的演变,也是人类的认识上的变迁史。笔者无意论证服饰文化的变化与美学,只是想就与此种关联的命理学看法提出一些讨论。

  其实,一个人是否特别顾及自己的容貌与衣着,与很多事情有关联,由于命理学是一门到今仍在不断探索的学问,所以在此,子杰提出的观点看法一定会有很多疏漏的地方,若文本有抛砖引玉之功,足矣。

  以女命来讲,“女为悦己者容”,特别是在古代,女性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而妆饰打扮往往是对镜欣赏,处于怀春的年纪,自然是为钟情的男子而打扮,现代女性已全面的参与到社会各个阶层之中,装饰打扮,不仅仅是为了“悦己者容”,还有一些社交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上的简述中去提取相关命理学的符号。

  一、对于女性来说,无论是为恋人而打扮,还是为了社会活动而打扮,都可以定位于财官二星,因为财是与异性勾通的桥梁,而官杀不仅表示异性星,还表示社会的工作、压力、适应力等,所以一般来说,八字财官俱透的,会很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还有一点补充的看法,就是比劫,比劫是竞争、攀比,所以要注意,有比劫多的也会刻意的去打扮。由于比劫会克财,进而影响到官杀,所以,注意比劫多、透者,是否有那种盲从潮流的特点?

  二、对于男性来讲。看法应该以食伤为主线,而七杀为辅助。食伤是与异性勾通的通道,男性同样也会为博得女性的好感而打扮,至于官杀,应该从十神之心性来论。因为七杀是爱出风头,爱与众不同的星宿。

  三、特别提出注意的事:这种情况并非一成不变。有的命造只是在受到岁运的引动时才会较明显的表现出来,打个比方吧,男命在谈恋爱时一定是妻(财)宫或妻(财)星受到引动,这时就相对的会有注重打扮的倾向。即使他原来是一个比较不注重仪表的人。

  A、男命:丁未、丙午、丙寅、甲午这个命造的主人身高180cm,一表人材,很注重自己仪表衣着。是一个相当时尚、新潮的男仕。现定居于意大利。从他八字的结构上看,比劫很旺,而官杀星都没有,只是食伤有强根而已。但不透出,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两个午暗冲一个子,加上红艳、桃花,由于在原局中有很强的感应,所以爱打扮自己会很突出。

  B、女命:癸亥、乙卯、庚子、己卯

  这个女命容貌颇为秀丽,并且成天注重于化妆、打扮。从八字结构上看,庚金日干逢水,金水相生,容貌必然出众,又由于财星长生,日坐桃花,加上时柱正印,必定是一个善于打扮自己的人(此人职业为美容师,是一种巧合吗?)

  女命:戊午、戊午、已丑、甲申

  这个女命是从比较落后的乡村来的。但却很喜欢打扮。但是由于自身的素质不够,往往打扮起来适得其反,令人啼笑皆非。

  这个八字财星旺透,但食伤暗旺。正好是属于那种会盲从潮流而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类型。

  男命:

  辛亥、戊戌、己巳、辛未

  大运:

  丁酉、丙申、辛未

   1  11  21

  食神透出,但辛金是“畏土之叠,乐水之盈”,所以这个食神是虚浮的,不起什么实质的作用。七杀星伏于地支,所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靠岁运引发才会注重仪表衣着的命造。

  申运,食神很旺,会开始注重自己的仪容衣着,可是,巳申刑合,不是那么明显而已。乙未运,亥未拱卯木七杀,这个乙运很明显的注意打扮自己。

  命理与我们的起居生活息息相关,原则上很多事项都可以从命理八字中找到痕迹。而找到命理八字与生活状态相吻合点的意义在于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门学问,并且去充分应用。

  附录、关于这个主题的讨论,子杰与明德兄的一段对话:

  明德:劫、枭、财的三者透,要身旺或入格局才可以做爱打扮论,而为忌者则不作此论。

  子杰:以六神心性来论,财代表红尘俗世之物欲,偏财尤甚。而劫为竞争,印为端庄、仪容,偏印则顷向非传统性(新潮)的妆饰,以上三者透出或引动可以论爱打扮。

查看目录 >> 《命理随笔》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