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卷十一

  [卷十一] 肿疡

  肿疡者,以疮疡未溃而言也。经云∶形伤痛,气伤肿。又云∶荣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皆因禀受胎毒,或乳母膏粱浓味,七情阴火,或儿食炙甘美积毒,气血不和所致。当分其经络所属,五脏相胜,与元禀亏损,预为审用攻补调和之剂,速令散溃。尤当审其势之肿漫,色之赤白,与痛有微甚,毒有表里。若肿高痛,便利调和,邪在表也,宜表散之。

  肿硬痛深,大便秘涩,邪在内也,宜下之。外无拘急,内则便利调和者,邪在经络也,宜调荣卫。肿大痛,或麻木不痛,邪气凝滞也,用隔蒜灸或活命饮。若烦躁饮冷,赤痛发热,二便不通者,火热内炽也,用清凉饮、活命饮,加大黄尤善。若微肿微痛、或不痛,阳气虚弱也,用参托里散。微黯微赤或不赤,阳气虚寒也,用加味托里散。若恶寒而不作脓,或浓熟而不溃者,阳气虚也,用加味托里散。如此则未成者,自能消散,已成者自能溃腐。尤当别其属阴属阳,或半阴半阳而治之。若泥于肿疡,禁用辛热之说,不分受症之因,兼症之经,概行败毒,泛扰诸经,诛伐无过,以致不能起发,或不能腐溃收敛,变症莫能枚举。《痈疽论》云∶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但见肿痛,参之脉症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婴儿有疾,兼调其母,若肿疡之际,治失其法,必致溃疡之变症。此推《内经》之微旨,而生平之征验者,尤当触类而长,愚奚庸赘。

  [卷十一] 溃疡

  溃疡者,以疮疡脓溃而言也。脓溃而肿消痛止者,为顺。若脓溃肿痛,或发寒热者,气血虚也,用十全大补汤。脓溃欲呕少食,脾胃虚弱也,用六君、炮姜;手足并冷者,脾气虚寒也,用六君、姜、桂,如不应,急加附子。脓溃而仍痛,或二便秘涩者,热毒未解也,用清热消毒散。热退而渴不退,津液不足也,用八珍加黄、麦门、山茱萸。热止而小便频数,肾虚也,用加减八味丸料。若热不止,或肿痛反甚,虚热内作也,用人参黄汤。或热退而肌肉不生者,气血俱虚也,用十全大补汤。疮色夭白,或陷下不敛,寒气所袭也,用五味异功散,佐以豆豉饼。脓血过多,烦躁不安,乃亡阳也,急用独参汤。尤当审其肿之软硬,饮食冷热与脓之稀稠多少,肉之赤色微甚青黯,及疮口之收敛迟速,而投以托里消毒调补之剂,庶无变症。《痈疽论》云∶溃疡内外皆虚,宜以托里补接为主。盖溃疡之变症,因由于肿疡之际,治失其宜,亏损元气之所致。治者诚能谨之于始,则无后变之患矣。

  [卷十一] 胎毒发丹

  胎毒发丹者,因胎毒内伏,或频浴热汤,或着烘衣,或乳母饮食七情,内热助邪为患,发于头面四肢,延及胸腹,色赤游走不定。古人云∶从四肢起入腹囊者,皆不治。当急令人随患处,遍吮毒血,各聚一处,砭出之,急服活命饮。惟百日内忌砭,以其肌肉难任也。若发散过剂,表虚热而赤不退者,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白芷。寒凉过剂,胃气受伤,而热赤不退者,用异功散加柴胡、升麻;或兼发搐等症,用四君、升麻、当归、钩藤钩,若复行攻毒,必致不起。头额间患者,当卧镰砭之。

  史少参孙二岁,丙申正月,阴囊赤肿,余作胎毒治瘥,后患发热痰盛等症,诊其母有郁火血热,用解郁凉血之药,子母俱服而愈。至六月初患吐泻,两眼动,或投参、术之类,不应,以为慢惊,欲用附子药,请余议,视其寅卯关脉赤,此属风热伤脾,用柴胡清肝散加钩藤钩、木贼草一剂即愈。丁酉正月初旬,颈患热毒,脓出贴药,忽暴风启户,实时发热,翌日,头面黯肿如斗,两耳浓寸许,此风邪上攻,血得热而沸腾也,急砭两额,出黑血三盏许,随用清热化毒汤,黯肿十退七八,翌日复砭,则血不甚黑矣,仍以前药去牛蒡子加熟地黄而愈。此症若不行砭法,或作破伤风治,必死。

  ——小儿四肢患之,外势虽轻,内则大便秘结,此患在脏也。服大连翘饮,敷神效散而瘥。

  ——小儿患之赤晕走彻遍身,难以悉砭,令人吮四肢胸背数处,使毒血各凝聚而砭之,先用活命饮,米酒调二服,又以金银花、甘草节为末,用人乳汁调服渐愈。月余后,两足皆肿,仍砭之,服前药而痊。数日后,两足复赤,或用犀角解毒丸之类,致乳食不进,肚腹膨胀,此复伤脾胃而然也,敷神功散,服补中益气汤加茯苓而痊。

  ——小儿腿如霞片,游走不定,先以麻油涂患处,砭出恶血,其毒即散,用九味解毒散而安。

  ——小儿臂患之,砭出毒血而愈。惑于人言,服护心散,以杜后患,服之吐泻腹胀,患处复赤,手足并冷,余谓此脾胃虚弱,前药复伤,用六君子汤一剂顿愈,又以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痊。

  ——小儿患此,砭之而愈,但作呕不食,流涎面黄,余谓此脾气虚弱,用异功散加升麻治之,吐止食进;又用补中益气汤,涎收而安。

  ——小儿患此,砭之而愈,翌日发搐作呕,手足并冷,此胃气虚而肝木侮之,用异功散加藿香、木香,诸症顿止,又用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而痊。

  ——小儿患此,砭之而愈,但面赤作呕饮冷,余谓胃经热毒未解,先用仙方活命饮,又用清热消毒散,各一剂而愈。

  ——小儿腿上患之,神思如故,乳食如常,余谓毒发于肌表,令急砭出毒血自愈。不信,外敷寒凉,内服峻剂,腹胀不乳而死。

  ——小儿遍身皆赤,砭之,投以解毒药而愈。

  ——小儿患此,二便不利,阴囊肚腹俱胀,急用砭法,随以活命饮加漏芦、木通、大黄为末,时用热酒调服至两许,二便俱通,诸症顿退,却去三味,仍前时服而愈。

  ——小儿患此,二便不利,腹胀咳嗽,用活命饮加漏芦、木通、麻黄为末,时时热酒调服,二便随通,遍身出汗,诸症顿退,鼻息似绝,气无以动,时或似躁,此邪气去而元气虚也,急用当归补血汤而愈。

  砭法

  治丹毒赤色,游走不定,令口吮毒血,各聚一处,用细瓷器击碎,取有锋芒者,以箸头劈开夹之,用线缚定。两指轻撮箸头,稍令磁芒对聚血处,再用箸一根,频击刺出毒血,轻者止用口吮出毒,用药敷之。如患在头者,不用砭法,止宜用针,卧倒挑患处,以出毒血,迟则毒血入腹,而难起矣。

  神功散

  治丹毒最效。若砭后毒甚者宜用。如毒轻者,砭后不可用,恐砭后皮肤既破,草乌能作痛也。

  仙方活命饮

  (方见热毒疮疡)

  清热化毒汤

  清热消毒散

  (方见热毒口疮)

  柴胡清肝散

  (方见胁痈)

  补中益气汤

  (方见内钓)

  小柴胡汤

  (方见痉症)

  大连翘饮

  (方见臂痈)

  柴芍参苓饮

  (方见天蛇毒)

  九味解毒散

  (方见黄水粘疮)

  [卷十一] 伤食发丹

  伤食发丹者,因脾胃之气未充,乳食过多,不能运化,蕴热于内,而达于肌表也。若因食乳停滞者,先用保和丸消之,大便秘结者,量加大黄通之。乳食既消,而丹尚作者,用清中解郁汤治之。丹邪既去,而乳食不思者,用五味异功散补之。发热作渴,或饮食少思者,用七味白术散补之。大凡饮食浓味所致者赤晕,或行而缓慢。若饮烧酒,或误吞信石所致者,遍身赤晕,其行甚速;又有疮疡发,周遭有赤晕,其热消散或脓出自退,凡此俱忌砭法,皆宜安里为主,不可攻伐。若自吐泻,亦不可止之,吐泻中有发散之意。因饮烧酒者,饮冷米醋一二杯解之,此神妙之法也。因母多食炙膏粱,或饮烧酒,或服辛热燥药,或郁怒伤肝脾,致儿为患者,当参胎热毒疮疡治之。

  ——小儿面赤皎白,手足常冷,伤食患丹,余谓此因脾胃虚弱,不信,另用克伐之剂,更吐泻腹痛,吐涎不乳,口舌生疮,此脾胃复伤,而虚寒格阳在外,非实热也,先用六君、干姜,又用五味异功散而愈。

  ——小儿每停食发赤晕,此脾虚食郁,用清中解郁汤而愈。越月忽摇头切牙,痰甚发搐,呕吐酸腐,此食郁伤脾也,待其吐尽,翌日少与白术散而愈。又服前散,月余遂不复患。

  ——小儿停食便秘,四肢赤色,此饮食蕴毒于内,用枳实、黄连、浓朴、山楂、神曲,而便通赤解。更头晕咳嗽,此脾气虚而不能生肺金也,用六君、桔梗,以补脾肺;山楂、神曲,以消饮食而痊。

  ——小儿患此,服发表之剂,手足抽搐,服惊风之药,目痰甚,余谓脾胃亏损,肝木所胜之虚象,无风可祛,无痰可逐,用六君子汤一剂而安,再剂而瘥。

  ——小儿停食,服通利之剂,患丹作呕腹胀,此脾气复伤也,用补中益气汤、五味异功散而愈。

  ——小儿因母食炙酒面,两臂前各漫肿一块,有根四畔,赤晕相围,余谓患处属胃经,因胃经积热而为患也,用清胃、泻黄二散,治之而消。设谓丹毒,辄用砭法及败毒之药,反促其危矣。

  ——小儿因母饮烧酒,其子身赤如丹毒,三日间皮肤皆溃,烦躁发热,饮冷作渴,令饮冷米醋,即日并安。却服金银花、甘草未而愈。

  ——小儿患疟,服信石之药,遍身赤痛,烦躁昏愦,用米醋一杯,徐灌而苏,良久遍身如故,又用金银花、甘草为末,每服一钱,米醋调下,三服而安。

  ——小儿五岁,忽吐泻,又俄顷胸腹赤色见,遂遍身俱赤,余意其中信石之毒而然,若胎瘤食毒,则无此急速,乃灌冷米醋一杯,吐泻即止,少刻赤渐退,半日始苏,其形尚似死。又用羊血,接其元气而愈。

  保和丸

  (方见虚羸)

  泻黄散

  (方见脾脏)

  清胃散

  加味归脾汤

  六君子汤

  (三方见天钓)

  清中解郁汤

  (方见丹毒)

  七味白术散

  (方见积滞)

  [卷十一] 胎毒疮疡

  《宝鉴》云∶初生芽儿一块血也。无形症也,无脉有惊,即系是胎惊,有热,即系是胎热。

  婴儿实与乳母一体,凡患疮疾,但审乳母肝经有热,用加味小柴胡汤之类。肝经虚热,用加味逍遥散之类。肾水不能生肝,用地黄丸。心经积热,用柴胡栀子散。心经虚热,用茯苓补心汤。膏粱积热,用东垣清胃散。脾经郁热,用钱氏泻黄散。脾经虚热,用钱氏异功散。若服犀角丸、化毒丹,外敷寒凉之药,复伤生气,乃促其危也。

  ——小儿生下,耳前肿一块如小栗,旬余色赤肿高,触之则哭,此属胆经部位,诊乳母,果肝胆经脉数,此禀生母肝火所致,乳母有肝火而益甚也。又数日作吵不安,手足时搐,此因作脓痛而然。又三日早间以手指微按疮头,肿随指复起,其脓已成也。至午疮顶起薄皮,脓已熟也。点代针膏,将晚出脓,儿顿安,肿赤顿消,此疮家最善症也。贴太乙膏,以护风寒,乳母服逍遥散而愈。

  ——小儿生下,臂外肿一块寸许,月余忽赤肿二寸许,外赤晕势欲走散,此脓毒内,针之随出脓,赤晕退,儿即安。诊乳母肝胆脉弦数,按之有力,先用加味小柴胡汤加黄连二剂,去黄连又二剂,却用加味逍遥散与乳母服,儿寻愈。

  ——小儿生下,大腿肿寸许一块,面目色白,将期敷药而溃,脓水清稀,二期而未愈。后呵欠切牙,此禀肾虚,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地黄丸料,与母子同服半杯,年余而愈。

  ——小儿生下,左胁间一块,漫肿无头,肉色不变,敷铁箍散,溃而脓清,欲呕,余谓禀肝经气滞,而脾气虚,不能愈也。先用异功散加柴胡、升麻,以补脾胃;又以托里散加柴胡、山栀,以托里清肝。其子亦饮数匙,三月而愈。

  ——小儿生下,小腹患肿一块,年余不溃,寒热往来,此禀肝火而然也。其母果经事不调,内热体倦。用地黄丸、八珍汤与母服,子日服半杯,寻愈。

  ——小儿生下,胸胁间肿赤,年余不消,余谓禀肝血热,但治其母。不信,另用铁箍散、犀角丸,作呕不乳,此胃气虚而复伤,余用五味异功散,救子之胃气;用加味逍遥散,治母之肝火,顿愈。

  ——小儿生下,遍身无皮色赤,原母素食膏粱之物,以寒水石一两,炒焦黄柏二两,净黄土四两,俱为细末,时敷遍身,母服清胃散加漏芦;五日赤少淡,却用黄土五两,炒焦黄柏一两敷之,母服加味逍遥散;又三日赤顿淡,水顿少;又三日,但敷黄土一味,母服八珍汤加牡丹皮、柴胡而愈。

  ——小儿生下有疥,审其母素郁怒,用消毒散,以当归膏调敷,母服加味逍遥散加漏芦,及加味归脾汤而愈。后复发,为母食膏粱,用清胃散,及敷前药而愈。

  ——小儿生下有痔疮,三岁后作痛,服化毒丹、犀角丸,以治大肠之火,更腹痛作泻,切牙呵欠,仍欲治火。余曰∶呵欠切牙,属肝经之症。《内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此禀肝火为患,儿服地黄丸;母服逍遥散加漏芦而愈。

  ——小儿阴囊赤痒,或时如无皮状,两目常闭,服化毒丹益甚。余曰∶化毒丹、犀角丸,治脾胃实火之剂。前症乃禀肝肾经阴虚也。不信,仍服之,几危。余用六味地黄丸、四味肥儿丸;母服加味逍遥散而痊。

  ——小儿生下,阴囊赤肿。余谓禀肾肝阴虚。不信,另用化毒丹之类,前症益甚,更呕吐不乳,手足并冷,此脾胃被伤,先用五味异功散;母用大剂地黄丸料加炒黑黄柏及漏芦与数剂而消。其时患是症,服化毒丹,敷凉药者,俱不救。

  ——小儿生下,臀尖微肿寸许一块,敷铁箍散,服化毒丹,越月肿起色赤,啼声不绝,以指按之,随手复起,此脓内熟而痛也。遂针之,出稠脓,啼声即止。余谓∶血气无亏,不必用药。彼欲速效,另服犀角丸,致吐泻发搐,欲投惊药。余曰∶此因脾胃亏损,而内生风耳。急以人参一两,细切和壮妇乳一钟,置粥釜中煮良久,取出绞乳汁,以绵作乳头样者,蘸乳频与儿吮之,一日吮尽,却服乳化地黄丸,母日服八珍汤加漏芦,不月而愈。

  ——小儿生下,臀内赤肿二寸许一块,有脓内溃,遂针之,出脓甚多,随眼闭切牙。余谓∶眼闭脾气虚,不能开也,发搐切牙乃脾气虚,而肝火动也。以人参如前渍乳儿吮,母服八珍汤加漏芦,月余而疮愈。

  ——小儿生旬余,头患毒,高寸许,有赤晕,势危急,卧镰砭出黑血,儿即安。翌日,眉间有患,亦有赤晕,余意宜即砭之,众议第二日砭之,果血凝不出,腹胀而殁。

  敷药铁箍散

  治一切疮疖痈疽。

  芙蓉叶黄柏大黄五倍子白芨上为末,用水调搽四围。

  按∶前方乃寒凉解热收敛之剂。或有用白蔹、商陆根者,有用寒水石、天花粉者,有用苍耳、金银花者,有用芭蕉、赤小豆者,有用草乌、白芷之类者,皆不分寒热温凉之杂饵。《内经》云∶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又云∶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六腑不和,瘤结为痈。《外科精义》云∶凡疮肿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脉;肉色不变,发于骨髓。盖必有诸中而后形诸外。故受症之经,与所患之位,各有不同,岂宜一概外敷凉药。惟脾胃无亏,血气不和者庶几有效。若服化毒之类,脾胃复伤,运气凝滞,亦不能消矣。至如疔疮之类,正欲宜拔其毒,若复用前药,肌肉受寒,血气凝滞,必致毒瓦斯入内而不救。治法必察其肿之高漫,色之赤白,痛之微甚,作脓之难易,出脓之稠薄,生肌之迟速,以别其属阴属阳,或半阴半阳,或纯阴纯阳而用相宜之药,以凉之、热之、和之。又当审受症之传变,五脏之相胜,而以调补脾胃为主,庶不致变恶症也。

  五福化毒丹

  治胎毒及痘后,头面生疮,眼目肿痛。

  生地黄(杵膏)熟地黄(自制杵膏)天门冬(去心杵膏)麦门冬(去心杵膏)玄参(各三两)甘草甜硝(各一两)青黛(一两五钱)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白滚汤化下。甜硝即朴硝,以滚汤制过者便是。

  按∶前症服此而痰喘发搐者,皆中气受伤,而变虚热也,急服五味异功散。若手足并冷者,中气虚寒也,前汤加姜、桂,多有生者。

  犀角消毒丸

  治积热及痘疹后,余毒生疮。

  生地黄防风当归犀角屑(镑)荆芥穗(各一两)牛蒡子(杵炒)赤芍药连翘桔梗(各七钱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薄荷汤化下。

  按∶前二方善损中气,伤阴血。若大人形病俱实,脾胃健旺者,庶可用之,恐芽儿脏腑脆嫩不能胜此。经云∶气主嘘之,血主濡之。气者胃中冲和之元气。若胃气一伤,不能嘘濡消散,脓已成者不能腐溃;脓已溃者不能生肌收敛。因而难治,甚致不起,不可不慎也!

  八味茯苓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血气不和,而患疮症。(愚制)茯苓(五分)酸枣仁(炒。各二钱)五味子(炒)当归(各一钱)人参(一钱五分)白术(炒,一钱)菖蒲(五分)远志(去心,六分)甘草(炒,五分)上作二三服,水煎。

  柴胡栀子散

  (方见胁痈)

  托里散

  (方见热毒)

  [卷十一] 热毒疮疡

  热毒疮疡,因食膏粱浓味,或乳母七情郁火所致。若肿骨作痛,气血凝滞也,用仙方活命饮。口渴便秘,热毒内蕴也,用四顺清凉饮,佐以如圣饼。肿硬色赤,热毒凝聚也,用活命饮,佐以隔蒜灸。肿不消,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不成脓,或成脓不溃,气血虚也,用八珍汤。溃而肉赤不敛,脾血虚也,用四物、参、术。肉白而不敛,脾气弱也,用四君、芎、归。食少体倦而不敛,脾气虚也,用六君、当归、升麻。凡药对症,无有不愈,设或妄行攻毒,元气亏损,则变恶症而难治矣。大抵疮疡属腑者易治;元气无亏者不治自愈。属脏者难治,元气亏损者则变为恶症,误行克伐,元气亏损,尤难疗理,故切不可用峻厉之剂。观东垣、丹溪云∶但见肿痛,参之脉症虚弱,便与滋补,血气无亏,可保终吉。若用驱逐败毒,不免有虚虚之祸矣。

  ——小儿患之,肿,敷服败毒之药,肿益甚,更作呕,视其寅关脉青赤,此肝经风热之毒,中气复伤而然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再用补中益气汤加白芷、桔梗而愈。

  ——女子十岁余,耳下连项赤肿,寒热头痛,恪敷铁箍散,此少阳胆经火症内作,非铁箍散所能愈,余用栀子清肝散而愈。

  ——小儿所患同前,右关脉数,按之则弦,作呕懒食,此肝木克脾土所致,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芍药而愈。

  ——小儿患之,余谓禀肝脾气滞,不信,用铁箍散、犀角丸,而呕吐少食,手足并冷,此脾胃复伤也,子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母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而消。

  ——小儿缺盆患之,内外敷服败毒之药,发热肿痛,按之则软,此脓内溃也,喜其右腮白,左腮黄,乃脾胃相生,其病易愈,遂针出脓,用托里散而愈。

  ——小儿头面患之,服清胃之药,肿痛益甚,余谓毒瓦斯炽盛,而瘀血不散也,用仙方活命饮,二剂而愈。后因伤食,朝寒暮热,头面仍患之,服降火之剂,口舌赤肿,手足并冷,余谓胃气复伤而虚寒也,用五味异功散而愈。

  ——小儿头患疖甚多,寒热作痛,时季夏,乃形病俱实,先用人参败毒散加黄连、香薷一剂,其痛顿止;次用仙方活命饮末三服,大者出脓,小者自消。后食浓味复发,用清胃散、活命饮各一服而愈。

  ——小儿素食炙,不时患之,此膏粱积热所致,用清胃、泻黄二散将愈。又停食,服巴豆之药,口舌赤烂,头面生疮,此胃气复伤而内热也,用人参安胃散而愈。

  ——小儿不时患之,兼颊侧结核,此肝疳之症,先用龙胆泻肝汤二剂,以治肝火;又用四味肥儿丸、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消疳健脾而愈。

  ——小儿素有肝脾之症,患疖甚多,用仙方活命饮二剂,肿痛顿退,又用四味肥儿丸、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而愈。其时同患此症,用犀角丸、化毒丹,伤其脾胃者,俱致不起。

  ——小儿头面患之,肿痛作,属胃经热毒,先用仙方活命饮末,次用清胃散而痊。后口舌生疮,别搽末药,腹痛重坠,作呕不食,手足指冷,余谓脾胃虚寒,用异功散加升麻而痊。

  ——小儿十二岁,胸前患此,肿作痛,外敷铁箍散,内服犀角丸,腹中寒痛,验之脓已成,先用五味异功散,再用托里消毒散,脓自出,却用托里散而愈。

  ——小儿臂患毒,漫肿微痛,敷铁箍散,时欲呕吐,胸腹痞满,手足并冷,此脾气虚寒也,症属半阴半阳,铁箍散乃纯阳之药,非其所宜,遂敷冲和膏,服六君、干姜而消。盖小儿元气,易实易虚,用寒药敷贴,逼毒入脏,而不能救者多矣。

  仙方活命饮

  金银花陈皮(各三钱)皂角刺(炒)穿山甲(蛤粉同炒)防风没药白芷乳香当归(各一钱)贝母天花粉甘草节(各七分)上每服五钱,酒煎服,婴儿每服一两,子母同服,为末酒调服亦可。毒在表者加麻黄散下毒,在内者加大黄下之,当临症制宜。此解毒回生起死之良剂。

  托里消毒散

  治胃经虚弱,或因克伐,致疮不能溃散,疮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腐肉自去,人参黄当归(酒拌)川芎芍药(炒)白术(炒)茯苓(各一钱)金银花白芷甘草(炙)连翘(各五分)上作二剂,水煎徐徐服。

  托里散

  治疮疡。因气血虚,不能起发腐溃收敛,及恶寒发热,宜用此补托之。

  人参(气虚倍用)黄(炒)当归(血虚倍用)白术(倍用)茯苓芍药(酒炒。各五分)熟地黄(二钱上作二三剂,水煎服。

  替针丸

  治疮疽,脓已成不溃者。

  陈坏米(一钱)砂(五钱)雄雀粪(四十九粒,直细者是也)上为末,米粥丸,麦粒大。每用一粒,粘疮头上,以膏药贴之半晌,其脓自出。若疮头透而脓不出,或出而愈痛,或发热,血气虚也,用托里散。或作呕吐痰,食少体倦,脾气虚也,用六君子汤。

  五福化毒丹

  治热毒蕴积,赤咽干,口舌生疮,或头面疮疖,谵语不宁。(方见胎毒疮疡)按∶前方生血凉血,解毒寒中之剂,形病俱实者,殊有良验,但一二丸即止,不可过,多则反伤元气,变症不可胜言也。

  天乌散

  天南星赤小豆草乌黄柏(各等分)上为末,姜汁、米醋调贴患处。

  四物汤

  治发热烦躁,或日晡热。若因脾虚不能生血者,则用六君子汤之类,忌用前药。(方见

  四君子汤

  治肠胃虚热,唇口生疮,或疮不消、不溃、不敛,或食少作呕,大便不实。若因肝木乘脾土而致者,宜加软柴胡、炒黄芍药。(方见腹痈)

  六君子汤

  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调,肢体消瘦,面色痿黄。即四君子汤加陈皮

  八珍汤

  治气血俱虚,成者不能溃,溃者不能敛,或恶寒发热,或晡热作渴,饮食少思者。

  (即用四君、四物二汤合用)

  如圣饼

  治气虚疮疡硬肿,不能消散。若大人发背等症,肉死不知痛加蟾酥。(方见流注)

  四顺清凉饮

  四君子汤

  (二方见腹痈)

  加味归脾汤

  小柴胡汤

  栀子清肝散

  (三方见胁痈)

  托里冲和汤

  (方见敷凉药)

  五味异功散

  (方见败毒之药)

  加味逍遥散

  (方见发热不止)

  人参败毒散

  (方见发)

  四味肥儿丸

  (方见贴骨痈)

  隔蒜灸法

  (方见流注)

  清胃散

  (方见热毒口疮)

  补中益气汤

  (方见肌肉不生)胎毒瘰者,乃禀肝胆二经郁火气滞所致。盖肝胆经行人身之侧。若因肝火动而受患,故发于肝胆二经部分,当审其因而药之。或因乳母恚怒,或血虚内热者,当审其所因而调其母,不可用峻厉之药,恐伤元气也。

  ——小儿落草,颈间有五枚,审其母素多怒,时常寒热,或乳间作痛,或胁肋微肿,悉属肝胆经症,先用小柴胡汤加当归、芍药,寒热顿透;又用加味逍遥散,母服两月余,其儿亦愈。

  ——小儿因乳母肝经有热,耳前后患之,用加味逍遥散治其母,其儿自愈。

  ——小儿颈间耳下各结核,三岁,久服消毒之剂,患处益甚,元气益虚,诊乳母素郁怒,致肝脾血虚而有热,用加味归脾汤为主,佐以加味逍遥散,母热渐退;却与儿日各数匙,两月余而愈。

  ——小儿自落草时,颈间患有四枚,至五岁,耳前后如贯珠,元气虚甚,寒热往来,饮乳不彻,此禀肝胆经气滞之症,用八珍、逍遥二散,与壮年妇人服之,儿饮其乳,半载之后,儿体渐充,其核渐消,又服地黄丸、逍遥散而全愈。

  ——小儿颈间结核,或发寒热,左颊青,额间赤,此禀肝心二经之症,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与母服,儿日服半蛤许,两月余,核渐消。后因母怒发热,儿病仍作,先用加味小柴胡汤加漏芦,又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与母服两月余,母子俱安。

  ——小儿颈间前后各有一核,色如故,至周岁,母有怒气,各核变赤,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五分,十余剂将愈。后因母大怒,寒热往来,四肢,其子亦然,又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钩藤钩,母子并服而安。

  ——小儿生下,颈间瘰三枚,将期敷药,延及耳前,余谓此禀肝胆二经所致,诊其母肝胆脉尚洪数,余谓母子一体,治其母,儿自愈。不信,另用必效散一服,吐泻并至,一夕而殁。

  小柴胡汤

  加味归脾汤

  (二方见胁痈)

  加味逍遥散

  (方见发热不止)

  六味地黄丸

  (方见作渴不止)

  [卷十一] 热毒瘰

  热毒瘰,乃手足少阳、足厥阴二经风热之症,或肝疳食积所致。其症发于项腋,或耳前后,或如贯珠,当分表里虚实。若赤肿者,肝经热毒也,用人参败毒散。作痛寒热者,肝火内作也,用加味小柴胡汤。不痛而小便黄,肝血虚也,用六味地黄丸。隐于肉里而色不变者,肝疳内作也,用九味芦荟丸。脓成而不溃,或溃而不敛者,脾气虚弱也,用益气养荣汤。凡此肿疼痛,寒热作渴者,属病气有余,形气不足,治宜清肝火,生肝血。肿硬不溃,溃而不敛者,属病气形气俱虚,治宜补肾水,实脾土。若因乳母恚怒,肝火遗患者,又当随所因而治之。

  ——小儿脓水淋漓,其核未消,发热憎寒,此肝经气血虚而有热也,用补阴八珍汤为主,间以清肝益荣汤而愈。后复核结,小便赤涩,晡热作渴,用参术柴苓汤为主,佐以六味地黄丸料加柴胡、山栀,及四味肥儿丸而敛。

  ——小儿十五岁患此,发热作渴,日晡颊赤,脉数无力,属阴虚而有热,用补阴八珍汤五十剂,加参、又二十剂而溃。但脓水清稀,肌肉不生,此脾气虚弱也,以参、、归、术为主,佐以芍药、熟地、麦门、五味,气血乃复,遂进必效散一服,毒下而痊。

  ——小儿十三岁,久不愈,寒热兼作,饮食少思,此肝火炽而脾胃虚也,用益脾清肝散;佐以九味芦荟丸而愈。至十六岁,--忽痿,服温补之药,茎窍出臭津,旧痕肿痛,余用清肝火之药而愈。

  ——小儿十五岁患此,恪用攻痰,前症益甚,虚症悉至,仍议前法。余曰∶小便频数,肝经阴虚也;两目连札,肝经风热也;作呕懒食,胃气虚弱也;泄泻后重,脾气虚陷也。遂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渐愈,又用九味芦荟丸而消。

  ——小儿项间及四肢结核,久溃不敛,形体骨立,大便不调,小便频数,此肝脾疳症,用九味芦荟丸、补中益气汤而愈。

  ——小儿十四岁患此,脓水清稀,肌体骨立,晡热盗汗,口干咳痰,此肾水不能生肝木也,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三月余,元气渐复,佐以四味肥儿丸而愈。毕姻后,唾痰体倦,发热作渴,此脾肺虚,不能生肾水,水泛而为痰,用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而痊。

  ——小儿患此,服克治之药,致寒热腹膨,此肝脾疳症,先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佐以九味芦荟丸,渐退,又用四味肥儿丸、五味异功散而消。

  ——小儿患此,服化痰散坚之药,面色赤白,少阳三焦部分见青筋,又目札出泪,此肝胆风热所致,脾土虚而肝木所侮也,先用补中益气汤、柴胡清肝散加芜荑,核渐消,佐以五味异功散加芜荑而愈。

  ——小儿九岁患此,面色常青,肿硬不溃,肉色不变,乃伐肝化痰。余曰∶常调补肝脾。不信。果虚症蜂起。复请治,仍欲伐肝。余曰∶面带青色,肝虚而本色见也;面色变白,肺虚而本色见也;痰涎上涌,脾虚而不能摄也;两目连札,肝血虚而生风也。经云∶胃为五脏之本。当先救胃气。遂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元气稍复。乃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佐以九味芦荟丸,面色始黄,而核渐消;又以四味肥儿丸,间服地黄丸而愈。

  ——小儿五岁患此,小便白色,此肝脾疳症,用九味芦荟丸、四味肥儿丸而消。因食橙橘,二便俱白,拗间结核,亦用前丸而愈。后目连札,颈间耳后结核,用柴胡清肝散、芦荟丸而愈。

  张阁老侄孙患此,久服化痰削坚之剂,夜热吐痰,时季夏,脉大,按之而涩。余曰∶夏月肝症,而见肺脉,至金旺之时,其病必进矣。至八月疾甚,果不治。

  ——女子十四岁,耳下患此,服化痰泄气药,前症益甚,诸症臻。余曰∶此肝胆经虚火之症也,前药乃泛扰诸经,无脏不伤者。不悟,仍服之,更四肢发搐,目闭口噤。余曰∶此肺经虚,肝木动,而脾土复伤也,当补脾土,滋肺金,养肾水。亦不信,后果殁。

  ——小儿四岁,患此,泛服软坚伐肝之剂,益甚。余曰∶此禀肝经之虚羸,兼乳母郁怒所致,当调补乳母肝脾,滋子之肾水。不悟,仍用前药,以致不起。

  四味肥儿丸

  治食积脾疳,面耳口舌生疮,目障云翳,牙齿腐烂等症。(方见贴骨痈)

  柴芍参苓饮

  治肝火血热,遍身搔痒,或起赤晕,或筋挛结核。

  柴胡芍药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当归(各五分)牡丹皮山栀(炒)甘草(炒。各三分)上姜枣水煎服。

  神功散

  治疮疡初起,肿者用之可消,加血竭更好。丹毒未砭者,亦可用之。

  黄柏(炒)草乌(生用)上各另为末等分,用漱口水调敷,常漱口水润之。

  清肝益荣汤

  治肝胆经风热血燥,筋挛结核,或作瘊子。

  柴胡山栀(炒,各五分)龙胆草(酒拌炒黑,五分)当归川芎芍药(各一钱)熟地黄(自制)白术(炒)木瓜(不犯铁器)茯苓薏苡仁(各五分)甘草(三分)上水煎服。

  加味小柴胡汤

  山栀牡丹皮。治肝胆经风热,耳前后肿痛,或结核痛,或寒热晡热,口苦耳聋等症。

  (前方去山栀、丹皮,即小柴胡汤。)柴胡(二钱)黄芩(炒,二钱)人参半夏(各七分)甘草(炙,五分)山栀牡丹皮(各一钱)上姜水煎,徐徐服。

  九味芦荟丸

  治肝脾疳热,患瘰结硬,或三焦目生云翳,耳内生疮,或肢体消瘦,热渴少食,或肚腹不调,牙龈蚀,颊腐烂,下部生疮等症。(方见喉痹)

  必效散

  治瘰,元气无亏者,宜用此方。若元气怯弱者,宜先补而后服之,毒已下,便与滋补,庶无他患。若孕妇及虚劳气郁所致者,尤不可服。世以此方为良剂,故并注之。

  南硼砂(二钱五分)轻粉(一钱)麝香(五分)巴豆(五粒,去皮心膜)白槟榔(一个)斑蝥(四十个去头足翅,用糯米炒)上为末,取鸡子二个,去黄用清,调药入壳内,以湿纸数重糊口甑,蒸熟取出,曝干研末,每服五分,用炒生姜酒五更调服,如毒出,小便涩痛,用益元散一服,其毒出而不痛。

  益气养荣汤

  (方见鹤膝风)

  栀子清肝散

  (方见胁痈)

  补阴八珍汤

  (即八珍汤加黄柏、知母)

  益脾清肝散

  (方见黄水疮)

  [卷十一] 惊风结核

  惊风结核,属肝胆二经风木相火用事。木旺生风热,同化其病,抽掣扰动,此乃风热血燥而然耳。盖风动则肝火盛,火盛则肝血内消,血不能养筋,故筋挛结核如贯珠。然颈项两侧,正属肝胆经部分,治宜滋肾水,清肝火,养阴血,壮脾土。盖肾水旺,则肝火自清;肝火清,则阴血自生;阴血生,则相火自宁;火既宁,则无热伤元气、火乘土位之疾矣。

  ——小儿因惊,项间结核,目札唇动,摇头抽搐,此风木凌于脾土也,用皂角子丸、补中益气汤渐愈,又用九味芦荟丸而痊。

  ——小儿甫周岁,项间结核,两臂反张,索败毒之药,余意此属肝经血燥,询之,果前患惊风,曾服朱砂等药,遂与六味地黄丸,滋其肝血,数服而愈。

  ——小儿项侧结核,痰盛发搐,服金石香燥之剂,手足筋挛,此肝血复伤,即急惊也,遂用加味小柴胡汤加钩藤钩、山栀、芎、归,六味丸料加五味、麦门而痊。

  ——小儿每受惊,项间结核,发热减食,睡间四肢微搐,此肝木侮脾土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柴胡、升麻、钩藤钩随愈。毕姻后,腿臂腕间结核,误服行气破血药,腿臂筋挛,肌体消瘦如瘵症,余考绩到京,用地黄丸生肝肾之血,佐以补中益气汤,补脾肺之气而愈。

  ——小儿耳前后结核,遇惊即痰盛切牙,抽搐摇头,恪服香燥之药,以致慢惊而卒。

  皂角子丸

  治肝胆经风热,项胁两侧结核。

  皂角子(仁炒,二两)连翘(八钱)当归柴胡芍药(炒)山栀(炒)川芎(各一两)桔梗(炒)龙胆草(酒拌炒黑)甘草(炒。各四钱)上为末,米糊丸,绿豆大,量儿大小,滚汤下。

  人参败毒散

  治小儿风热瘙痒,顽核毒疮。或解脱衣裳,风邪所伤,恶风发热,胸膈生涎,头目不清。(方见发)

  九味柴胡汤

  治肝经热毒下注,患便毒肿痛,或小腹胁间结核,凡肝胆经部分一切疮疡。或风毒恶核瘰。

  柴胡(五分)黄芩(炒,五分)人参山栀(炒)半夏龙胆草(炒)当归芍药(炒。各三分)甘草(二分)上水煎服。若肿痛色赤,元气无亏者,宜用;溃后肿消痛止者,不宜用。大凡肿硬不溃,或溃后不愈,因元气虚也,午前宜用四君、归、、升麻;午后宜用四君、芎、归、柴胡为主;佐以九味芦荟丸。若饮食少思者,宜用五味异功散,专补胃气。若脓水清稀,而见一切诸症,皆因血气内亏,但温补脾胃,饮食加进,血气化生,诸症自退。设治疮邪,是虚其虚也,祸不旋踵矣。

  琥珀膏

  治瘰不溃,或溃而不愈,变成漏症。

  琥珀木通桂心当归白芷防风松香朱砂丁香木香木鳖子(各二两)上先用琥珀、丁香、桂心、朱砂、木香,为末。其余咀,以麻油二斤六两,慢火煎,至白芷焦黑滤去渣,徐下黄丹一斤。以柳枝不住手搅至黑色,滴水捻软硬得中,却入琥珀等末,搅匀,干瓷器盛之,用时取少许摊贴。

  益脾清肝散

  治肝火侮脾,饮食少思,发热或寒热往来,疮不能消散。(方见黄水疮)

  补阴八珍汤

  治元气虚弱,不能溃敛,或内热晡热,肌体消瘦。即八珍汤加酒炒黑黄柏、知母。

  五味异功散

  (方见败毒之药)

  [卷十一] 胎毒疮疥

  胎毒疮疥,因禀胎热,或娠母饮食之毒、七情之火,初如干癣,后则脓水淋漓,或结靥成片。如发于两耳眉,或耳前后发际之间,属手少阳经。若发于四肢,属脾胃经。发于两胁,属肝经。发于额,属心经。发于脑,属膀胱经。发于颏颊,属肾经。当随各经所主五脏胜负,及乳母食啖浓味郁怒,所传致而调治之,不可彻用化毒、犀角等丸。设元气复伤,传变他症,尤为难疗。

  ——小儿遍身患之,服牛黄解毒丸皆愈。惟头结痂,作痒出水,此禀肾经虚热,用地黄丸、解毒散而愈。

  ——小儿患于发际之间,作痒,诊其母有肝火,用加味逍遥散加漏芦,用牛黄解毒丸、解毒散而愈。(解毒散一名托毒散)一小儿患于左耳发际,渐延上头作痒,此禀肝胆二经热毒,用柴胡清肝散,母子服而愈。后不戒膏粱,复发,脓水淋漓,右颊赤色,此胃经有热,先用清胃散,仍用柴胡清肝散,治肝火,母子俱服,又用立效散、牛黄解毒丸而愈。

  ——小儿两眉患之,延及遍身,四肢为患,脓水淋漓,寒热往来,属肝脾积热,用清胃散、小柴胡汤、立效散而愈。

  后眉间复患,两目连札,小便白浊,用四味肥儿丸、九味芦荟丸而愈。

  ——小儿因乳母不戒七情浓味患此,久不愈,母用清胃、逍遥二散;子用牛黄解毒丸。愈后,儿食甘味,眉间生疮,痛痒目札,用四味肥儿丸为主,佐以加味逍遥散、清胃散而愈。

  ——小儿遍身患之,两胁为甚,子用四味肥儿丸、立效散;母用柴胡栀子散、加味逍遥散而愈。

  牛黄解毒丸

  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

  牛黄(三钱)甘草金银花(一两)草紫河车(五钱)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

  立效散

  治鬓疮耳疮,及一切疮疥。

  定粉末松香末黄柏末黄连末枯矾末(各一两)上各另为末,用清油烛油调搽。

  敷药解毒散

  治一切毒疮,风疹痒痛。

  大黄黄柏山栀寒水石(各等分)上为末,水调搽。若破而脓水淋漓,用当归膏,或清烛油调,尤善。

  柴胡栀子散

  (即栀子清肝散,方见胁痈)

  四味肥儿丸

  (方见热毒瘰)

  九味芦荟丸

  (方见诸疳口疮)

  金黄散

  (方见天泡疮)

  [卷十一] 热毒疮疥

  热毒疮疥,因乳哺过早,或嗜甘肥,脏腑积热,或母食膏粱浓味,或七情内火所致。当分脏腑所属之因,病之虚实,调其血气,平其所胜。如肝经实热,用柴胡清肝散;虚热用六味地黄丸。心经实热,用导赤散;虚热用补心汤。脾经实热,用泻黄散;虚热用补中汤。肺经实热,用泻白散;虚热用五味异功散。肾经热,用六味地黄丸。大凡手足冷者属虚寒;手足热者属实热。脉沉数有力,作渴饮冷,大便干实,此邪在里,宜内疏。若脉浮数有力,作渴饮冷,此邪在表,宜发散。若脉浮大,按举无力,或作渴饮汤,乳食少思,此真气虚而发热也,调理脾胃,其病自愈,切不可用寒冷之剂,复损真气。婴儿宜调治乳母为主。

  ——小儿胁间患此,寒热如疟,小便频数,此禀肝火所致。先用柴胡清肝散,又用加味逍遥散而愈。后因乳母肝火动而复发,用加味逍遥散及八珍汤加丹皮、山栀,母子服之并愈。

  ——小儿腹间患此,发热便血,面黄少食,或作呕,或作泻,手足时冷,右关脉弦数,此脾土虚弱,肝火为患,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山栀,益脾气清肝火;后用地黄丸,滋肾水生肝血而愈。

  ——小儿腿内股患此,色赤不愈,发热,面色或赤或青,此禀肾阴不足,而水火炽盛,先用柴胡栀子散,以清肝心;后用地黄丸,以补肝肾而愈。

  ——小儿肘间患此,作渴饮冷,右寸关脉数而无力,此胃经积热,传于肺经也,先用泻黄、泻白二散渐愈;后用五味异功散、四味肥儿丸而愈。

  ——小儿嗜膏粱甘味,先患背胛,后沿遍身淋漓,此饮食之热,而伤脾血也。先用清胃、泻黄二散而愈。但形气怯弱,用五味异功散,而元气复。

  柴胡清肝散

  (方见胁痈)

  五味异功散

  (方见用败毒之药)

  导赤散

  泻白散

  (二方见臂痈)

  泻黄散

  (方见头面疮)

  [卷十一] 诸疳疮疥

  诸疳疮疥,因脾胃亏损,内亡津液,虚火妄动,或乳母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失宜,致儿为患。当分其因,审其经而平之。如面青寒热,或白翳遮睛,肝经之症也。面赤身热,或作渴惊悸,心经之症也。面黄体瘦,或作渴泄泻,脾经之症也。面白咳嗽,或鼻中生疮,肺金之症也。面黧体瘦,或喜卧湿地,肾经之症也。婴儿宜调治乳母。若不审五脏胜负、形病虚实,妄行败毒,多致不救。

  ——小儿患此,小便频数,左颊青色,或时目札,此肝脾之症也,先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升麻、柴胡,调补脾气;又用九味芦荟丸,清理肝火;末用地黄丸,滋肾水、生肝木而疥愈。后复发,不经意,兼两目生翳,小便频数,大便泄泻,此肝邪侮脾而作也,用四味肥儿丸、五味异功散加芜荑,脾气健而肝病愈。

  ——小儿患此,面黄作渴,大便酸臭,腹胀青筋,此肝脾之症,用五味异功散为主,佐以四味肥儿丸而愈。

  ——小儿患此,面赤作渴,心脉洪大,此心经之症,内用柴胡栀子散,外用六仙散而愈。后惊悸发热,疥作痛,先用导赤散二服,又用柴胡栀子散与子服,母服逍遥散而愈。

  ——小儿患此,大便酸臭,肚腹膨胀,手足时冷,此脾经之症,用五味异功散、四味肥儿丸渐愈。后因母食炙,仍发,母服清胃散、黄连泻心汤,子服一味甘草而愈。

  ——小儿嗜甘肥之物患之,或痒或痛,咳嗽饮冷。此脾胃积热,传于肺经,先用清胃散以治胃热;少用泻白散以清肺火,渐愈。出痘后仍患之,口干饮汤,用五味异功散兼大枫膏而愈。

  ——小儿年十五,遍身患此,腿足为甚,发热饮冷,两尺脉数洪,按之无力,此禀肾虚所致,用六味地黄丸而愈。后用心力学,复发尤甚,兼盗汗遗精,用地黄丸为主,佐以补中益气汤、八珍汤而痊。

  ——小儿患此,发热饮冷,痰涎上涌,此禀肾虚,用地黄丸料煎服,月余渐愈;又佐以八珍汤而愈。次年毕姻后,发热唾痰,盗汗咳血,仍用前药而愈。

  敷药大枫子膏

  治疮疥。

  真轻粉(一两)枯矾(一两)黄连(二两)大枫子膏(二两,研膏)蛇床子(二两)地沥青(六两)上各另入大枫膏,和匀,更入地沥青杵百余,即成膏矣。每用少许,涂患处。

  敷药六仙散

  治诸疳疮疥。

  苦参独活大枫子(去壳油)蛇床子(各一两)枯矾(五钱)上为细末,地沥青调敷。

  五味异功散

  (方见用败毒之药)

  清胃散

  (方见热毒口疮)

  [卷十一] 诸疳口疮

  诸疳口疮,因乳哺失节,或母食膏粱积热,或乳母七情郁火所致。其症口舌齿龈如生疮状。若发热作渴饮冷,额间色赤,左寸脉洪数者,此属心经,先用导赤散,清心火;次用地黄丸,滋肾水。若寒热作渴,左颊青赤,左关脉弦洪者,属肝经,先用柴胡栀子散,清肝火;次用六味地黄丸,生肝血。若两腮黄赤,牙龈腐烂,大便酸臭,右关脉洪数,按之则缓者,属脾经,用四味肥儿丸,治脾火;以五味异功散,补脾气。若发热咳嗽,右腮色赤,右寸脉洪数,按之涩者,属肺经,先用清肺饮,治肺火;用五味异功散,补脾胃。若发热作渴,两额黧色,左尺脉数者,属肾经不足,先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次用补中益气汤,以生肺气。又有走马疳者,因病后脾胃气血伤损,虚火上炎,或痘疹余毒上攻,其患甚速,急用铜碌散、大芜荑汤。轻则牙龈腐烂唇吻腮肿,重则牙龈蚀露,颊腮透烂。若饮食不入,喘促痰甚,此脾胃虚而肺气败也。颊腮赤腐,不知痛者,此胃气虚甚而肉死也,不治。

  ——小儿口疮,呕血便血,两腮微肿,唇白面青,此脾土亏损,木所乘也,朝用补中益气汤,食远用异功散而愈。

  ——小儿右腮鼻准微赤,此脾肺二经虚热,用四君、升麻及白术散而愈。

  ——小儿口疮久不愈,诊其母,右关脉弦缓,乃木克土之症,先用六君,柴胡;又用加味逍遥散,治其母,子自愈。

  ——小儿齿龈蚀烂,年余不愈,用大芜荑汤,治其疳邪;五味异功散,健其脾气寻愈。后复作,兼项间结核,另服败毒药,口舌生疮,余用四味肥儿丸而愈。

  ——小儿患口疮,寒热嗜卧,作泻引饮,此脾疳气虚发热,而津液不足也,先用白术散,以生胃气;再用四味肥儿丸,治以疳症,两月余,又用异功散而安。

  ——小儿口疮,身热如炙,肚腹胀大,此脾疳内作。朝用五味异功散,夕用四味肥儿丸,稍愈;又以地黄、虾蟆二丸,兼服而愈。

  ——小儿齿龈腐烂,头面生疮,体瘦发热,此脾疳所致,先用大芦荟丸;又用四味肥儿丸、大枫膏而愈。

  东垣大芜荑汤

  (一名栀子茯苓汤)治黄疳土色,为湿为热,当利小便。今反利(知黄色中为燥,胃经热也。)发黄脱落,(知膀胱肾俱受土邪,乃大湿热之症)鼻下断作疮,(上逆行,营气伏火也)能乳,(胃中有热也,寒则食不入。)喜食土(胃不足也。)面黑色,(为寒为痹。)大便清(寒也。)褐色,(热蓄血中,)间黄色。(肠胃有热。)治当滋荣润燥,外致津液。

  山栀仁(三分)黄柏甘草(炙。各二分)大芜荑(五分)黄连麻黄根(各一分)羌活(二分)柴胡(三分)防风(一分)白术茯苓(各五分)当归(四分)上水煎服。

  葛花解醒汤

  治乳母酒醉后,乳儿遗热为患。

  白豆蔻砂仁葛花(各五钱)干生姜白术泽泻神曲(炒黄。各二钱)白茯苓陈皮人参猪苓木香青皮(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服。

  愚按∶前汤先哲不得已而用之。盖醉酒耗气,又服辛散,重损真阴,折人长命,可不慎哉!

  大芦荟丸

  治疳杀虫,和胃止泻。

  胡黄连黄连白芜荑(去扇)芦荟木香青皮白雷丸(破开赤者不用)鹤虱(微炒。各半两)麝香(二钱,另研)上为末,粟米饭丸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下。

  虾蟆丸

  治无辜疳症,一服虚热退;二服烦渴止;三服渴痢住。

  蟾蜍(一枚,夏月沟渠中,腹大、不跳、不鸣、身多癞者)上取粪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桶上要干,不令虫走出,却将蟾蜍扑死,投蛆中食一昼夜,以布袋盛置浸急水中,一宿取出,瓦上焙为末,入麝一字,粳米饭揉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

  六味肥儿丸

  消疳、化虫、退热。若脾疳,饮食少思,肌肉消瘦,肚大颈细,发稀成穗,项间结核,发热作渴,精神怠倦,大便酸臭,嗜食泥土,或口鼻头疮,肚腹青筋,啮下痢便白,宜用此丸。即四味肥儿丸,加干蟾一两、芜荑五钱。

  四味肥儿丸

  (方见热毒瘰)

  地黄丸

  (方见作渴不止)

  [卷十一] 热毒口疮

  经云∶手少阴之经通于舌,足太阴之经通于口。因心脾二经有热,则口舌生疮也。当察面图部位,分经络虚实而药之。若元气无亏,暴病口生白屑,或重舌者,用乱发缠指,醮井水揩之,或刺出毒血,敷以柳花散。敷之上以肿胀或有泡者,令刺破,敷前散,或以青黛搽之,刺后又生,又刺。若唇吻热烈者,用当归膏调柳花散敷之。若元气亏损,或服寒凉之药,或兼作呕少食者,此虚热也,用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若泄泻作渴者,脾胃虚弱也,用七味白术散。若腹痛恶寒者,脾胃虚寒也,用六君、姜、桂。若因母食酒面煎者,用清胃散。若因母饮食劳役者,用补中益气汤。肝脾血气者,用加味逍遥散。郁怒内热者,用加味归脾汤,子母服。若泥用降火,必变慢脾风矣,仍参吐舌弄舌治之。凡针重舌,以线针直刺,不可横挑,恐伤舌络,致言语不清也。

  ——小儿口舌生疮,手热饮冷。属胃经实热,用柳花散、加味解毒散而愈。后因伤食吐血,不时弄舌,属脾经虚热,用四君子汤而痊。

  ——小儿口舌生疮,延及头面胸背,脓水淋漓,此胎毒也,内用牛黄解毒丸,外以当归膏调黄柏末,涂之而愈。

  ——小儿发热饮冷,口患疮,额鼻黄赤,吐舌流涎,余用导赤、泻黄二散而愈。后复作,自服清热化毒之药,益甚,更加弄舌,余用五味异功散加钩藤钩及六君子汤而愈。盖吐舌为脾之实热也,弄舌为脾之虚热也。治者审之!一小儿患前症,久不愈,恪服清凉之剂,痰喘不已,口开流涎,手足冷。又欲治痰,余谓∶经云,脾主涎,肺主气。此因脾土虚寒,不能生肺金而然,非痰火为患也。先用温中丸二服,痰喘顿止,又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小儿口内生疮,用寒凉之剂,更发热饮汤不绝,此中气虚寒,隔阳于外,非实热也。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一剂而愈。

  陈湖陆钦若,子患前症,敷服寒剂,手足冷,口唇时动,余曰∶此中气虚寒,而变慢脾风也。后果殁。

  东垣清胃散

  治胃经有热,牙齿作痛,或饮冷作渴,口舌生疮,或唇口肿痛,连头面,或重舌马牙,吐舌流涎。若因服克伐之剂,脾胃虚热,口舌生疮,或弄舌流涎,或呕吐困睡,大便不实者,用五味异功散。

  升麻(五分)生地黄(四分)黄连牡丹皮(各三分)当归稍(四分)上水煎服,婴儿母亦服。

  清热消毒散

  治实热,口舌生疮,及一切疮疡肿痛,形病俱实者。

  黄连(炒)山栀(炒)连翘当归(各五分)川芎芍药(炒)生地黄(各六分)金银花(一钱)甘草(二分)上水煎服,婴儿母同服。

  四君子汤

  治脾气虚热,口舌生疮。或但胃气复伤,饮食少思,或食而难化。若作呕泄泻,尤宜用之。如兼痰嗽气逆,肢体倦怠,面目浮肿,宜用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

  治脾胃气虚,吐泻不食,肌肉消瘦。或肺虚痰嗽,喘促恶寒。或惊搐口直口噤诸症。(二方见腹痈)

  五味异功散

  治脾胃虚热,口舌生疮。或因误服克伐之剂,脾胃复伤,而口舌生疮。或弄舌流涎,吐泻不止,饮食少思。或惊搐痰嗽,睡而露睛,手足冷。若母有病,致儿患者,子母并服。(方见用败毒之剂)

  人参理中汤

  人参白术(炒)干姜(泡)甘草(炙。各等分)上每服一二钱,水煎蜜丸,即人参理中丸,加附子,即人参理中汤。

  四物汤

  治疮疡血虚,发热烦躁。或晡热作渴,头目不清。若因脾虚不能生血者,用四君子汤。(方见腹痈)

  柳叶散

  治热毒口疮。

  黄柏(炒)蒲黄青黛(真正者)人中白(,各等分)上为末,敷之。

  加味解毒散

  牛黄解毒丸

  (二方见胎毒疮疥)

《保婴撮要》 相关内容:

前一:卷十
后一:卷二十

查看目录 >> 《保婴撮要》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