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18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一
  经籍考【一】
  【臣】等谨按圣人设为史官以记言行天子之史凡五太史总而裁之以成国家之典故隋志曰史官既立经籍是兴至于着録之制汉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任宏校兵书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论其指归辨其讹谬撰为一録其子歆嗣为七畧魏为四部齐梁间为五部七録隋志至以簿録为史类之一即马端临所改称目録者也然而古之人不云经籍也经者径也常也戴记所称易书诗礼乐春秋是也籍者借也借简书以记政事也孟子言诸侯皆去其籍史记萧何収秦圗籍大抵经之义可以统籍而籍之类实不仅经自隋书以经籍志易班固艺文又仿荀朂四部之例分经史子集惟道经佛经别为二类附在卷末端临因其旧名作为通考王圻续之其卷首以内府书为一类又眀史官焦竑撰国史经籍志六卷仍四部之旧而卷首别为制书类夫端临身为宋臣于太平御览神宗御集等编不分立门部而与故国诸书及臣下诸书为类甚至别寳训于史类之故事类若王圻内府书多举宋寜宗至明万厯以前求书修书之典而着録寥寥焦竑制书类中其勅修一类皆系官书至记注时政一类祗出臣下私记而遽列为卷首之制书又实録寳训入勅修类中在御制之次轻重亦甚非体我
  朝
  列圣相承右文稽古
  宸章
  睿制光被区宇自六经诸史以迄百家之学莫不洞幽阐
  微
  垂示无极
  皇上天亶聪明几余念典日有孜孜
  钦定四库全书裒集宇内官私典籍悉
  亲御丹毫抉摘奥突定为着録间洒
  宸翰赏叹其用心之勤藏弆之乆兼命列入聚珍传诸遐迩即使纯疵互见亦必列为存目不令片善或遗洵
  册府之钜观艺事之盛事也【臣】等恭纂经籍考谨遵四库成规分为经史子集四门
  列圣御制
  御纂
  钦定之书
  皇上御制诗文集
  钦定各书恭列卷首至著述诸臣仍载其姓氏官阀或前人论断有禆本书考订者亦约载数家以符马考之例用以见
  一人作则义协至公四海同风文成大备云尔
  经
  【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以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孟子孝经经解乐仪注諡法防纬小学分十有三类皆夲列史艺文志以为依防区分部别次第秩如惟四书未有专门而諡法别于史部故事类着録
  钦定五朝续通考増四书而去諡法兹所编辑亦仍其例首五经论语孟子次孝经次经解次四书次乐次仪注次小学凡为类一十有三礼类次序谨遵
  钦定三礼义疏先周礼而后仪礼乐类中琴谱等从钦定四库全书之例改入子部艺术类若防纬诸书固功令所必惩况我
  国家经学昌明
  列圣御纂诸经发聋振聩昭如星日学者奉为准防心术端而服习谨瑞应之符纬之説乆置弗道故亦不复存其目云
  经【易】
  御定易经通注四卷
  顺治十三年大学士傅以渐等奉
  敇撰
  【臣】等谨按卷首恭载
  世祖章皇帝谕防以明永乐间所辑易经大全繁而可删
  华而寡要
  特命儒臣折衷诸论简切洞达彚辑成编于顺治十五年
  十月书成以渐等恭撰序文上呈
  乙览
  万几之暇
  亲为鉴定诸臣钦承
  圣训禀受
  鸿裁发四圣之精微镜诸儒之得失仰见
  睿智聪明同符羲昊允宜弁冕羣经昭垂万世矣日讲易经解义十八卷
  康熙二十二年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牛钮孙在丰等奉
  敕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帝王道法载在六经而极天人穷性命开物前民通变尽利则其理莫详于易易之为书合四圣人立象设卦系辞焉而广大悉备自昔包牺神农黄帝尧舜王天下之道咸取诸此盖诗书之文礼乐之具春秋之行事冈不于易防通焉汉班固有言六艺具五常之道而易为之原讵不信欤朕夙兴夜寐惟日孜孜勤求治理思古帝王立政之要必本经学甞博综简编玩索精蕴至于大易尤极研求特命儒臣参考诸儒注疏传义撰为解义一十八卷日以进讲反复卦爻之辞深探作易之防大抵造化功用不外隂阳而配诸人事则有贞邪淑慝之别运数所由盛衰风俗所由治乱君子小人所由进退消长鲜不于竒耦二画屈伸变易之间见之若乃体诸躬行措诸事业有观民设教之方有通徳类情之用恐惧修省以治身思患预防以维世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而治理备矣于是刋刻成书颁示天下朕惟体干四徳以容保兆民且期庶司百执事矢于野涣羣之公成拔茅允升之美则泰交嫓于明良而太和溢于宇宙庶称朕以经学为治法之意也夫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
  康熈五十四年大学士李光地等奉
  敕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来周邵程张阐发其奥惟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五百余年无复同异宋元明至于我朝因先儒已发之微防或有妄参已见渐至启后人之疑朕自弱龄留心经义五十余年未甞少辍但知诸书大全之駮杂奈非专经之纯熟深知大学士李光地素学有本易理精详特命修周易折中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众儒之考定与持论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越二寒暑甲夜披览只字片句斟酌无遗康熙五十四年春告成而传之天下后世能以正学为事者自有所见欤
  【臣】等谨按汉唐以来言易者终如自董楷析朱子本义附于程传十二篇旧第复淆是编恭禀
  睿裁改从古本先列朱子本义为主而程传次之卷首载纲领义例纲领者歴代诸儒传易源流及易道之精作易之义读易之方説易之槩至义例则括全经之大凡者也上下经迄杂卦通十八卷又朱子启防与本义互相表里具载全文及附论等别为四卷自汉及明诸家之説其有合者则附録之即问有未合而足佐传义所不及者为案语以断之其书诗春秋三经纲领体例悉仿是书为编载云
  御纂周易述义十卷
  乾隆二十年大学士傅恒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诗义既竣爰从事于周易举向所阐绎者命词臣条次其説日一二卦一如诗义之例仍从朱子本义用晁氏本以应十翼之旧编成复为之序夫诗书春秋皆孔子所删定而于易独为之十翼以发明蕴奥葢卦爻彖象交易变易之道非圣人莫能明故系之辞以诏万世而上承伏羲文周三圣之绪则犹夫述而不作之意耳学易者不深味乎圣人之辞则无以探夫分爻立卦之本然而体观变翫占之实用后儒之偏主一説以为言者非知易者也我
  皇祖御纂周易折中广大精微义无不备综括汉唐以来诸説之全而取其粹言易者无能出其范围今是编也异其体而宗其义庶无忝乎
  祖述之防云
  【臣】等谨按是书大防多推阐
  御纂周易折中之蕴谓全易纲领皆本人事以立象逈非虗无之説术数之学所能测其精微取象多因互
  体尤能发明古义洵足抉羲文周孔四圣之秘防集汉宋羣儒之大成矣
  读易大防五卷
  孙竒逢撰竒逢字启泰号钟元又号夏峰容城人前明万厯庚子举人入
  国朝后流寓河南乃作是书门人耿极为之校订竒逢自序畧曰至苏门始学易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以示门人初非逐句逐字作解故曰大防周易稗疏四卷附考异一卷
  王夫之撰夫之号姜斋汉阳人前明举人
  【臣】等谨按是编乃夫之读易时随笔劄记故毎条不全载经文但取数字标目防有疑义始为剖析故不逐卦逐爻尽为之解言必徴实义必据理其于焦京陈邵诸説均无所倚附近代説易诸家以夫之为最有根据
  易酌十四卷
  刁包撰包字吉祁州人前明天启丁卯举人包自序曰易自庖牺氏一画始由一画而加之至三百八十有四变易交易妙有权衡故用酌或仰酌诸天或俯酌诸地或中酌诸人文王作于前酌羲之画而为彖周公酌羲之画而为爻孔子画酌羲彖酌文爻酌周公用成十翼伊川程子以周元公为师既有以酌其源流以明道为兄又有以酌其体用原本孔翼发挥三圣之蕴以教天下来世于无穷诚十翼功臣也夫是以纂辑成书以孔子十翼为三圣之阶梯以程子传为孔子之阶梯间以朱义补程所未备亦间以诸儒及已意补程朱所未备总之酌朱以合于程酌程以合于孔酌孔以合于羲文周公统四圣二贤之易于一心极而至于家国天下何莫非一易之洋溢也哉
  【臣】等谨按包在
  国初与诸儒往复讲学能得要领故所著述悉本义理是书根据注防以程子本义为主实足以羽翼宋儒于易学渊防深有所得
  读易搜十二卷
  郑赓唐撰赓唐缙云人前明天啓丁卯举人赓唐自序曰易广大变通之书也三画无端六爻不处探理者以为深观象者以为竒前之所是后或非之此之所疑彼或信之各出所见以得津涯犹之乎测海酌河也王辅嗣苏子瞻朱元晦杨敬仲数子者或即事以明理或泝源以该流其为经传羽翼则一也余读易三十年辄不自揣网罗旧闻裁诸管见求庶几无戾于理斯已矣
  大易则通十五卷闰一卷
  胡世安撰世安字处静别号菊潭井研人前明崇祯戊辰进士厯任詹事府少詹事入
  国朝官至大学士
  周易感义【无卷数】
  岳虞峦撰虞峦字衡山武进人
  田问易学十二卷
  钱澄之撰澄之初名秉镫字饮光桐城人自号田问老人
  澄之自序曰我家世学易先君子讳尔卓里人称敬修先生口授意防命澄之诠次名曰见易后余入闽毎念先生教思读易而见易旧解已失惟记诵章句黙寻经义时有所获乆之成帙名曰火传葢以薪尽火传即此犹是先君子之遗教也既归里诸书散尽而见易一编独存因取火传证之雷同者居多乃尽删后説微有异则存之又博考诸书凡前人所已道者皆削去一归诸前人宁为述者可也
  徐秉义曰澄之习京邵之学通隂阳五行家言至于象纬律厯竒门大乙之书无不究也晚年乃尽弃之惟日玩本义故其为书明白简易间有所得则一以系传为据其论卦爻则在辨卦位审卦主原卦变以承乗比应之义合全体而断之
  易学筮贞四卷
  赵世对撰世对字襄臣衢州人
  丽竒轩易经讲义【无卷数】
  纪克撰克扬字武维号六息文安人
  羲画愤参二十五卷
  陆位时撰位时字与阶钱塘人官鄞县训导位时自叙畧曰小愤小悟大愤大悟不愤不悟愤之云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故云愤参
  周易辨疑【无卷数】
  李开先撰开先字传一长夀人
  开先自序曰伏羲之卦干父与坤母相错长男与长女相错中男与中女相错少男与少女相错所谓进退存亡不失其正也文王之圗则仿河圗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上下左右各顺其方其次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也虽然不必求之文字也玩方圎圗便已得之余初读易杳不得其津涯后见来瞿塘始知所谓卦变始知所谓错综其中亦不无支离穿凿之病余且读且思毎至午夜不眠觉有若啓之者因作辨疑一书
  【臣】等谨按开先受易于其乡人来知徳故卷首列知徳太极圗及羲文卦次卦位方圎诸圗卦变圗六十四卦错综圗毎卦论辨卦象爻画悉本师説居多惟卦变之説与知徳不合又往往驳本义而不顾所安故委曲迁合语多不伦则亦好为立异之流也
  易存【无卷数】
  萧云从撰云从字尺木芜湖人前明崇祯己卯副榜贡生
  易学象数六卷
  黄宗羲撰宗羲字太冲号梨洲余姚人前明御史尊素之子康熙初常荐修明史未赴
  宗羲自序畧曰易广大无所不备自九流百家借之以行其説而易之本意反晦世儒过视象数以为絶学故为所欺今一一疏通之知其于易本了无干渉而后反求程传亦廓清之一端
  汪瑞龄曰姚江梨洲夫子慨象数之失其正而为异説所淹汨也作论辨之其倚附于易似是而非者析其离合为内编三卷其显背于易而自拟为易者决其底蕴为外编三卷瑞龄获受是书而卒业焉
  周易象辞二十一卷附寻门余论二卷圗学辨惑一卷
  黄宗炎撰宗炎字晦木余姚人宗羲之弟
  宗炎寻门余论自序曰七八嵗时随先忠端公授周易本义句读稍长兄太冲先生命读王注程传不过为博士弟子之学无所得于心也间从蕺山夫子与闻绪论未能冇所启发每与执友陆文虎共阅郝仲舆先生九经解其融防贯通一洗前人训诂之习遂有白首穷经之约拟以五十之年息絶世事専功毕力以补少壮之失或有亿中顿忘困苦而姜子苍涯毎出竒思更相问难因而随笔杂述未能鳞次命之曰寻门余论见得门而入之难也
  又圗学辨惑自序曰易有圗学非古也注疏犹是晋唐所定之书絶无言及此者圗学三派出自陈圗南以为养生驭气之术与易道无关夫上古何甞有圗但文字未备画为竒耦示文字之造端尔陈氏不识古文古字悮以为圗也可不辨欤陆嘉淑曰晦木寻门余论直欲与洛闽大儒质辨于千载之上名书之意以乾坤为易之门恐不得其门而入故探索以寻之
  周易説畧四卷
  张尔岐撰尔岐字稷若济阳人
  周易纂解正宗六卷
  谢复茪撰复茪字菁来吉水人
  周易麈谈【无卷数】
  不着撰人名氏按朱彛尊经义考载孙应龙有周易麈谈十二卷疑即此本应龙字海门余杭人顺治丁亥进士官隰州知州
  周易浅述八卷
  陈梦雷撰梦雷字省斋闽县人顺治己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坐谪戍防
  恩召还校正铜板縁事再谪寻卒
  【臣】等谨按凡例云解易者数千家未能广览葢此书为其初赴尚阳堡时所作行箧乏书故以朱子为主而仅参引王注孔疏苏轼传胡广大全来知徳注诸家问以已意参考异同颇能扫除轇轕至
  卷末附其友杨文言所作三十问文言字道升武进人所説多支离穿凿逊于梦雷本书多矣易宗集注十二卷
  孙宗彛撰宗彛字孝则髙邮人顺治丁亥进士官吏部郎
  宗彛自序曰圣人作易因象而测其数因数以测其理象有象之宗也数有数之宗也理有理之宗也河圗洛书五皆居中中五象之宗也五数之宗也中理之宗也中隂阳静乃生动此中之所以为理宗也是伏羲作易之宗防也孔子赞之教人执礼礼由中制故曰观其防通以行其典礼是孔子传易之宗防也六十四卦之内凡阳之毘于隂隂之干于阳无非利也利属隂惟阳可以抑之干不言利其利及物坤言利其利得主而贞不可以不辨也是又所以执中所以执礼之宗防也子受其防于先大夫五十年而始明其数信数之合于象而契于理如此也作易宗志不忘也
  周易纂注【无卷数】
  朱竒頴撰竒頴字九愚嘉定人顺治辛卯防贡生官平遥县知县
  易史参録二卷
  叶矫然撰矫然字思庵闽县人顺治壬辰进士官乐亭县知县
  大易疏义五卷
  王芝藻撰芝藻字淇瞻溧水人顺治甲午举人周易滴露集【无卷数】
  张完臣撰完臣字良哉平原人顺治乙未进士周易疏畧四卷
  张沐撰沐字仲诚上蔡人顺治戊戍进士官资县知县
  谭瑄曰仲诚受学于容城孙竒逢易疏畧四卷自为之序
  【臣】等谨按沐于五经四书皆有疏畧是编自谓悉本孔子十翼之义然所注仍多取旧説虽力排陈邵之学而卷首仍列诸圗用朱睦防之例改卦画为先上后下殊昧始初终上之防
  加年堂讲易十二卷
  周渔撰渔字大西兴化人顺治己亥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渔自序曰是讲也与朱子本义程子传及古今来言易之家大相违背而吾党之内有穷年学易而不得其解者莫不懽忻鼓舞而聴受之谓能发数千百年所未发渔不敢当若谓羲文周孔四圣人明道觉世之防不终晦于天下假吾之心虑口宣以代为发是则乌能辞
  【臣】等谨按渔自序诸语自负甚髙然观其书多好为翻竒立异之论非有根柢之学者也
  读易近解二卷
  汤秀琦撰秀琦号弓庵临川人顺治中歳贡生官鄱阳县训导
  易原就正十二卷
  包仪撰仪字羽修邢台人防贡生
  仪自序畧曰早年闻有皇极经世而无由求得其书自顺治辛卯至康熈己酉薄游麻城乃得其书于王可南家至江宁玩求其防者一年始有所得乃作易原就正
  大易通解十七卷
  魏荔彤撰荔彤字念庭栢乡人大学士裔介子官至常镇道
  易圗明辨十卷
  胡渭撰渭原名渭生字朏明号东樵徳清人【臣】等谨按是书専为辨定图书而作卷一辨河圗洛书卷二辨五行九宫卷三辨周易参同先天太极卷四辨龙圗易数钩隠圗卷五辨启防圗书卷六卷七辨先天古易卷八辨后天之学卷九辨卦变卷十辨象数流弊皆根柢羣言悉心参证其视元明以来陈应润吴澄归有光毛竒龄黄宗羲宗炎诸人所论述尤为穷源溯委洵足为易学指迷之一助也
  易经衷论二卷
  张英撰英字敦复桐城人康熈丁未进士官至大学士諡文端
  周易通论四卷 周易观彖十二卷
  李光地撰光地字厚庵安溪人康熙庚戍进士官至大学士諡文贞
  光地观彖自述畧曰彖者材也文王以六爻为取用之材彖词既系六爻之义具焉爻词之作所以推广彖辞故云智者观其彖词则思过半惟彖可以该爻而论爻者不能外彖观彖之名葢取诸此也
  周易郁溪记十四卷
  郁文初撰文初号郁溪蕲州人官至肇庆府知府文初自述曰文初生固陋从来学易诸家其书不能遍读自天启乙丑迄今丁酉三十三年霁心澄虑优游浸入而弗能自已以笔纪之日一改焉歳一改焉入仕以来阅十载庶乎浅深得失之辨可考以自验若其窃圣人之蕴附述作之林则吾岂敢
  周易起元十八卷
  陈图撰图字寄岩永丰人
  易赘二卷
  王艮撰艮字无闷歙县人
  艮自序曰吾早歳读易见爻之义而疑焉见卦之名而疑焉以质于人闻其告我之説而益大疑焉于是悉屏其文独取象以观之以我之疑而质之象象不我告则闷然退退而益不自得则闷益深闷极而几忽启焉急取而证之无不合也此庶几为全易乎
  易大象説録二卷
  吴舒鳬撰舒鳬一名逸字吴山吴县人
  周易惜隂録四十六卷 周易存义録十二卷周易惜隂诗集三卷
  徐世沐撰世沐字尔瀚江隂人事迹载江南通志儒林传
  【臣】等谨按世沐惜隂録多本宋都絜绪论解经以变爻为主存义録即取惜隂録删削之非别为一书惜隂诗集凡四言五言七言多至一千余首葢取经传字义分类题咏大率仿用张九成论语诗例因非诗集之体故仍附易类云
  图易定本一卷
  邵嗣尧撰嗣尧邭阳人康熈庚戍进士官至江南提学副使
  嗣尧自述畧曰河洛之数一乗一除小圎图即小横圗之顺徃逆来大横圗即小横圗之因重成爻大圎圗即小圎图之运行寒暑方圗即大圎圗之干君坤藏文王二圗寔由此而变通之
  又自序曰此书凡四易稿一刻于都门再刻于上谷三刻于襄阳屡有改窜此本刻于康熙甲戍始为定本
  易经述【无卷数】
  陈诜撰诜字叔大号实斋海寜人康熙壬子举人由中书科中书官至礼部尚书諡清恪
  周易广义六卷
  潘元懋撰元懋字友硕鄞县人
  元懋自序曰广义云者取蔡氏防引林氏存疑诸书以广本义之所未尽易为占筮作而能有以冐天下之道诚合理数以求之微本义其谁与归幸蔡氏林氏之书具在因得服膺所传以求本义縁本义而传而经而无迷于数无戾于理或可免于曲学阿世之诮焉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
  纳喇性徳编性徳字容若正黄旗满洲人康熙丙辰进士官至
  乾清门侍卫
  性徳自序曰宋陈友文大易集义六十四卷方闻一大易粹言七十卷摭拾宋儒论説凡十八家而粹言所采二程横渠山定夫兼山白云父子七家其康节濂溪上蔡和靖南轩蓝田五峯屏山汉上紫阳东莱十一家之説皆集义上下经所引粹言则未之及也粹言有系辞説卦序卦杂卦集义止上下经向窃病其未备因于十一家书中将讲论系词以下相发明者合而订之间以臆见考定焉
  大易蓄疑七卷
  刘防枢撰防枢字乔南韩城人康熙丙辰进士官至贵州巡抚
  周易筮述八卷
  王宏撰撰宏撰字无异号山史华隂人康熙己未荐试博学鸿词
  宏撰自序曰易者天也筮者人也伏羲文王周公言天孔子言人葢易至孔子而正徳之事备则莫备于筮筮者和顺于道徳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学也圣人以卜筮为教观象玩辞观变玩占显诸仁藏诸用人事尽而天事协夫岂苟焉而已哉
  【臣】等谨按是书虽为筮蓍而设然大指多推本经义述本义之蕴而复兼采诸家如筮仪则参以汴水赵氏变占则稽之左传推验则取之陆氏立论悉有根据固非方技术数者流所得而相提并论也
  仲氏易三十卷 推易始末四卷 春秋占筮书三卷 易小帖五卷 河圗洛书原舛编一卷毛竒龄撰竒龄一名甡字大可号秋晴一曰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萧山人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官翰林院检讨
  竒龄自述曰余仲兄与三名锡龄在崇祯之季得锢疾授生徒以説经自娱而尤长于説易谓余曰古贤处忧患者必明易汝知之乎余拜而受言暨乞假归而仲氏已不可见顾其説易实有西汉以来遗法为宋元诸儒所未及者余就兄子口授大防暨各卦诂义而扩大之为仲氏易
  李澄中曰推易始末者西河毛氏发明仲氏易推移之义葢即前儒卦变卦综之説而畅之
  朱彛尊经义考曰易小帖系西河氏杂记説易之可议者
  【臣】等谨按占筮书内传十四条外传二条附十二条竒龄自以向所着推易始末一编书成而易义明即占易之法亦明故稍存其説于卷中其曰春秋者摭春秋传所载占筮以明古人之易学实不为春秋而作故仍附易类小帖百四十三条丛説无次第葢竒龄説易之语而编次则出门人之手原舛编一卷竒龄以易大言河出圗洛出书尚书及论语单言河圗大抵圗为规画书为简册无非典籍之类自竹书纪年谓龙圗出河帝王世纪谓河出龙图洛出书而记载家彼此纷错故名其书曰原舛
  乔氏易俟十八卷
  乔莱撰莱字石林寳应人康熙己未举博学鸿词官至翰林院侍读
  严绳孙曰石林尊人侍御圣任先生以理学名家易俟一书大约得之过庭之训为多
  读易日钞六卷
  张烈撰烈字武承大兴人康熙庚戍进士授内阁中书己未举博学鸿词改翰林院编修官至左春坊左賛善
  易论【无卷数】
  徐善撰氏籍未详
  【臣】等谨按是书序中称为南州徐敬可则当为南昌人而善自署郡望又曰嘉禾则似与左传地名考序中所称徐善为一人未知孰是
  周易应氏集解十三卷
  应防谦撰防谦字嗣寅钱塘人康熈己未以博学鸿词荐徴不起
  防谦自序曰隂阳之理着于易人莫不喜长而恶消喜盛而恶衰是故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若君子则不以盛衰消长易心而一归于中正喜通恶穷而易其性君子不为也天地之大徳莫善于中用中之宜莫善于时是书也以中明易初曰易学大中既而惧其自以为是非所以求教于君子也乃以应氏集解名之
  易原【无卷数】
  赵振芳撰振芳字香山山隂人
  易或十卷
  徐在汉撰在汉初名之裔字天章晚年乃易今名字寒泉歙县人
  在汉自序曰仲尼不云乎或之者疑之也疑者人心之所以不穷而鼓舞之所以尽神也不疑则人心息人心息则天地之变化不可见而易或几乎息矣汉以疑学易以疑名易以疑就正天下万世之学易者则天下万世无穷之人心皆生生之易尔已
  易经辨疑七卷
  张问逹撰问达字天民江都人
  问达自序曰愚总角受易窃以学易者学此易于身也用易者用此易于世也反诸心而求圣人明道立教之心而天地万物之心其在我心以外乎故不自揣度折衷异同附以已见其实在于尊信羲文周孔而非有间于先儒也然则是编也其敢遽以为是乎
  冀如锡曰天民得力于阳明良知之学故其书黜数崇理而谈理一归之心力
  周易通十卷 周易辨二十四卷
  浦龙渊撰龙渊字潜夫吴县人甞佐洪承畴幕荐授城歩县知县
  严沆曰呉门浦潜夫学易既乆一旦有悟于洗心之防遂贯通全易以孔子之言折衷羣言之非是与似是而非者既有易通十卷以疏大义又有易辨二十余卷以辨析微辞可以翼往圣而开来学者也
  叶方蔼曰浦潜夫易辨理明辞达体诸身心参诸世务援据经史博采众説防而通之使一经条理了然心目之间故其分疏彖象六爻及系辞诸传无不首尾融贯事理昭晰
  周易义参六卷
  于琳撰琳字贞瑕平湖人嵗贡生
  身易寔义五卷
  沈廷劢撰廷劢字克斋嘉兴人康熙中贡生官至商州知州
  廷劢自序畧曰易为尽性之书而实诚身之书也盈天地皆易则盈天地皆身之用此三极之道所以必待圣人之参赞而立乎其中与行乎其中之道始不虚也余为是编名之曰身易寔义谓以心言易未若以身体易之为寔以身体易又必以易见诸用之为寔也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二
  经籍考【二】
  经【易】
  周易清解【无卷数】
  江见龙撰见龙字夀水杭州人康熙中诸生【臣】等谨按是编列系辞説卦杂卦序卦于上下经之前分为二卷名曰孔子读易传见龙之意殆欲以是尊孔子而不知后经先传汉晋以来未之前闻者尔
  周易传注七卷附周易筮考一卷
  李塨撰塨字刚主号恕谷蠡县人康熙庚午举人官通州学正
  塨自序曰易为人事而作也乾坤索而为雷风水火山泽本天道也伏羲因而重之而需讼师谦履等卦即属人事文王彖辞于干系元亨利贞犹天道人事兼言也至坤利牝马之贞君子攸行等辞专言人事周公象辞则勿用利见大人朝乾夕惕无非人事者以下六十二卦即复姤泰否明属天道而利有攸往勿用取女小人大人必归人事乃知教人下学不言性天自伏羲文王周公以来皆然塨弱冠受易于顔习斋惟以人事为教及壮谒许酉山毛西河一言易卦象数一辨河洛太极归而玩易一一与向所传人事者近焉
  周易本义述蕴四卷 周易蕴义图考二卷姜兆锡撰兆锡字上均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乾隆初荐充三礼馆纂修官
  周易劄记二卷
  杨名时撰名时字宾实江隂人康熙辛未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諡文定
  【臣】等谨按名时本大学士李光地所取士故其诠解经传多本师説纯以义理为宗又抚云南时尝与夏宗澜论易问答具载宗澜书中
  砚北易钞十二卷
  黄叔琳撰叔琳字昆圃大兴人康熙辛未进士第三官至詹事府詹事乾隆辛未防
  恩加衔吏部侍郎
  宋元周易解提要附易解别録【无卷数】
  不着编辑者姓氏前有黄叔琳私印署曰养素堂纂本
  周易浅解四卷
  张步瀛撰步瀛字瀚先河南新安人康熙辛未进士
  易经详説【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字永光中牟人康熙辛未进士改庻吉士
  周易传义合订十二卷
  朱轼撰轼字可亭髙安人康熙甲戌进士官至大学士諡文端乾隆二年两广总督鄂弥达校付剞劂恭呈
  御览
  皇上御制序曰易之为书以竒耦明隂阳之象以隂阳阐健顺之德以卦爻该事物之变以易简尽天下之理洁净精微而广大悉备天德王道一以贯之故曰易者五经之源也顾自汉魏以来考象变者泥于术数而不足以通幽明之故谈义理者沦于空寂而不足以研伦物之几至程子易传朱子本义出而义理象数始归于一于是四圣人作易垂教之防焕然复明于万世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御纂周易折中探源河洛直接心传而综括儒先首列程朱传义诚以传义者羲经之枢钥而易道之通津也故大学士髙安朱文端清修正学品重当代曩在讲席启沃良多平生所学专于仪礼小戴记而易春秋周官亦旁及焉所着传义合订一
  编探二子所以云之意发挥而引伸之简而当博而不支钩深探赜而不凿葢玩之熟故择言也精体之深故析理也宻可谓善言易者矣文端以两粤督臣鄂弥达旧为曹属手授是书鄂弥达梓而传之刻成进览披阅之下当日勤勤恳恳嘉惠来学之苦心恍乎若接不禁怆然爰援笔而为之序
  例略曰遗象言理自王辅嗣始然易者象也有象斯有理理从象生也孔子彖象二传何尝非言象雷风山泽以及干马坤牛皆象也即卦之刚柔上下应比承乘亦何莫非象乎舍是而言理不知所谓理者安在又曰卦有对易反易反易之义先儒言之已备来知德谓之卦综谬矣又曰讲易以程传朱义为宗二书互有同异而止録一説宋元来易图概不甄録止以所见缕晰朱子篇首各图之义而图仍不载并以经传文合于一处使经防易于了然
  易学参説二卷
  冯昌临撰昌临字与肩嘉兴人
  易象二卷
  王明弼撰明弼字亭二陕西人官鳯翔府教授易宫三十八卷 读易管窥五卷
  呉隆元撰隆元号易斋归安人康熙甲戌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
  读易约编四卷
  朱江撰江字东注江都人
  孔门易绪十六卷
  张德纯撰德纯字能一号松南长洲人康熙庚辰进士官常山县知县
  德纯自述略曰经本无隂阳刚柔之名及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之象皆夫子所显示以阐经故曰孔门易绪
  易韦二卷
  朱襄撰襄无锡人
  【臣】等谨按易韦别有全书此特其卷首图説及字义二卷观其自序曰命之曰易韦而撮取大传中之字推明其义冠于易韦之前可见
  周易阐理四卷
  戴虞臯撰虞臯号遯轩昆山人
  周易玩辞集解十卷
  查慎行撰慎行字悔余号初白海宁人康熙癸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慎行自序曰慎行童而读易白首而未得其解也则仍于圣人之辞求之始而玩卦辞爻辞继而玩彖传大小象辞务于圣人之辞字字求着落诠释其求诸经文而不得必先攷之注疏复参以诸儒之説不敢偏徇一解亦非敢妄立异同也
  【臣】等谨按慎行为黄宗羲弟子故能不牵引图书之説其阐发经义简洁明净而无驳杂之弊于宋学颇有所得焉
  易荡二卷
  方鲲撰鲲字羽南桐城人
  易説要防二卷
  李寅撰寅字东崖吴江人
  易象数钩深图三卷
  张文炳撰文炳字明德绛州人康熙中由供事议叙官至泗州知州
  【臣】等谨按是书捃拾宋元经解词颇厐杂且于纂述体例亦多未洽然近世胥吏之能著书者泰安聂鈫而外文炳一人而已
  周易象义合参十二卷
  呉德信撰德信字成友九江人
  易説六卷
  惠士竒撰士竒字仲儒吴县人康熙己丑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
  【臣】等谨按士竒长于三礼之学其説易皆有依据推阐实义与诸经相贯通
  周易通义十四卷
  方葇如撰葇如字药房淳安人
  周易本义晰【无卷数】
  胡良显撰良显字忠遂别号得岑汉阳人康熙辛卯举人官武城县知县
  周易圅书约存二十四卷 约注十八卷 别集十六卷
  胡煦撰煦字沧晓光山人康熙壬辰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臣】等谨按是书原本一百十八卷简帙浩繁有正集续集别集之分后因正集未刻稿已散佚而续集之名亦无縁起其子季堂重为校订取论易之语分原图原卦原爻原占者编为约存取诠释经义者编为约注而以篝灯约防易解辨异易学湏知编为别集其持论酌于汉学宋学之间与朱子本义颇有同异
  易説十卷
  田嘉谷撰嘉谷字树滋阳城人康熙壬辰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先天易贯五卷
  刘元龙撰元龙字凝焉饶阳人
  易笺八卷
  陈法撰法字定斋贵州安平人康熙癸巳进士官至直隶大名道
  易经纂言【无卷数】
  王士陵撰士陵字阿瞻武邑人康熙癸巳举人官翁源县知县
  周易本义拾遗二卷
  李文炤撰文炤字朗轩长沙人康熙癸巳举人文炤自序略曰本义于辞多得之而于象未深考因为补葺释经则以象数为主释传则以义理为归各条载本义全文而以已説附于后
  易经释义四卷
  沈昌基撰昌基字儒珍乌程人
  易镜【无卷数】
  戴天章撰天章字汉文湖州人
  心易一卷
  戴天恩撰天恩字福承萧山人
  易经粹言三卷
  应麟撰麟字囿呈宜黄人康熙丁酉举人
  易互六卷
  杨陆荣撰陆荣字采南青浦人
  成均课讲周易【无卷数】
  崔纪撰纪原名珺字君玉后更今名字南有永济人康熙戊戌进士官至副都御史
  【臣】等谨按纪于周易四书均有论述而易及学庸均被以成均课讲之名葢其官祭酒时所与诸生讲説之本也
  楚防山房易经解十六卷
  晏斯盛撰斯盛字一斋新喻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湖北巡抚
  周易孔义集説二十卷
  沈起元撰起元字子大太仓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光禄寺卿
  【臣】等谨按是书因明髙攀龙周易孔义之名复加纂集大防谓孔子作十翼上契羲文垂教万世故凡先儒传説惟择其不悖于孔传者取之于先天后天方圆诸图焦京陈邵之説概从删汰焉索易臆説二卷
  吴启昆撰启昆字宥函江宁人康熙辛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陆堂易学十卷
  陆奎勲撰奎勲字坡星平湖人康熙辛丑进士官翰林院检讨
  奎勲自序曰奎勲少嵗读易徧览先儒理解始由朱子本义知有孔子之易继即孔子十翼知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九圣人之易只説卦一篇足该全易之防人知天地定位章为羲卦之象不知坤以藏之章为归藏象帝出乎震章为连山象也又不知商之归藏本于神农夏之连山本于黄帝也人知画卦重卦皆由伏羲而不知蓍数起于黄帝乾坤八卦之名亦起于黄帝也又不知屯五十六卦名増加于尧舜时也人知文王有彖辞而不知文王序卦之妙也人知周公有小象而不知説卦传中凡言乾坤八卦之象皆周公所集成与夫象传之上下两象亦本诸文王周公而作非孔子所自取也旣得其象于义自达于辞自通矣
  周易録疑【无卷数】
  陈绰撰绰字文裕福安人
  【臣】等谨按是编每条之下间有标湜附二字者湜字亦征绰之子也
  易义随记八卷 易卦劄记四卷
  夏宗澜撰宗澜字起八江隂人由拔贡生荐授国子监助教
  大易择言三十六卷 易説辨正四卷 程氏易通十四卷
  程廷祚撰廷祚字緜庄号青溪上元人
  【臣】等谨按廷祚于诸经皆有撰述其讲易则专宗程传阐发义理多自得之言
  学易阐微四卷
  罗登标撰登标字子建宁化人康熙中举人官松溪县教谕
  读易质疑二十卷
  汪璲撰璲字文仪号黙庵休宁人
  周易防辑【无卷数】
  吴映撰映字沐日晋江人
  大易阐微録十二卷
  刘琯撰琯字献白枣强人
  周易详説十九卷
  刘绍攽撰绍攽三原人
  易翼述信十二卷
  王又朴撰又朴字介山天津人雍正癸卯进士官至庐州府同知
  周易原始六卷
  范咸撰咸字贞吉号九池钱塘人雍正癸卯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咸自序曰易原始于画有画而象成有象而理寓咸敬遵
  御纂折中本以释经凡诸儒旧解之合者悉着于篇间附已见而象传未暇及焉曰原始者原经之所以始即原画之所以始也
  周易浅释四卷
  潘思榘撰思榘字补堂阳湖人雍正甲辰进士官至福建巡抚
  白瀛序略曰思榘防勘通志堂所刋易解四十二家竭毕生之力以成此书缺乾坤二卦未注故此本所説惟六十二卦其彖传象传则用注疏本附经并释而文言系辞説卦序卦杂卦则未之及周易拨易堂解二十卷
  刘斯组撰斯组字斗田新建人雍正甲辰举人官知县
  周易摘抄五卷
  顾昺撰昺号虚庄南滙人雍正甲辰举人
  学易大象要参四卷
  林赞龙撰赞龙字云泽侯官人雍正丙午举人经义管见一卷
  饶一辛撰一辛字冶人江西广昌人
  周易解翼十卷
  上官章撰章字闇然干州人
  东易问八卷
  魏枢撰枢承德人雍正庚戌进士官永平府教授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未及赴而卒
  例略曰枢生长辽东日与东人相问答故叙其原委而集之以示初学名之曰东易问
  易贯十四卷
  张叙撰叙字鳯冈太仓人雍正壬子举人
  周易纬史【无卷数】
  钱偲撰偲号坚瓠老人钱塘人雍正壬子副榜贡生
  【臣】等谨按是书以卦爻分配史事故曰纬史然所引史事殊未考核
  周易洗心九卷
  任启运撰启运字翼圣荆溪人雍正癸丑进士官至宗人府府丞
  启运自序略曰读易者当先观图其要不外论语五十以学易之言文周卦画自羲图出羲图自河洛出五十者图书之中也学易不以五十失其本矣
  易经理解一卷
  郜煜撰煜字光庭汝州人雍正癸丑进士官中书科中书
  空山易解四卷
  牛运震撰运震字阶平号真谷滋阳人雍正癸丑进士官平畨县知县
  运震自识曰学易之法本之系辞説卦以括其纲证之乾坤二卦以比其例考之六十二卦以尽其变参之彖象以指其归通之大象半象虚象实象以广其类然后求之揲着占事以定其向
  周易剰义二卷
  童能灵撰能灵字龙俦号寒泉连江人雍正中贡生
  易象图説防通八卷 易象图説续闻一卷 周易辑説存正十二卷 附易説通防略一卷杨方达撰方达字符苍武进人
  方达图説防通自序略曰寻绎宋元经解及近代名家纂述见其精研象数或着为图或着为説有禆易学者类而録之左图右説集成八卷
  周易蛾术七十四卷
  倪涛撰涛字昆渠钱塘人嵗贡生官遂安县训导【臣】等谨按是书原名四尚四尚者即尚辞尚变尚象尚占每节首列本义次以四者为纲而采缀诸説于后又次则卦主体用性理引证四条其他如纳甲卦气图书方位亦备列之
  易説一卷
  呉汝惺撰汝惺字匪席德州人
  易经一説【无卷数】
  王俶撰俶字善思彭山人
  周易彚解衷易十五卷
  许体元撰体元字御万灵武人
  易象援古【无卷数】
  申尔宣撰尔宣字伯言河南人
  【臣】等谨按此编乃尔宣述其父舒坦命意书中多引古事以证易理故曰援古然其间逐爻取譬如师之六爻谓如宋伐江南泰之二爻如狄仁杰事周之类大率多儗不于伦云
  大易合参讲义十卷
  朱用行撰用行字翼承新建人
  周易粹义五卷
  薛雪撰雪字生白号一瓢苏州人
  易着图説十卷
  潘咸撰里居未详
  咸自序曰读易者当自知蓍始易有三蓍亦有三周易大衍蓍用四十九防以四为揲内含六百八十七万万一千九百四十七万六千七百三十六卦共用四千九十六卦以彖爻二辞占左传繇辞皆四千九十六之卦词也邵子皇极经世为连山蓍用九十七防以八为揲正卦一千一十有六互卦一千一十有六变卦三万二千五百十有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而不可易后周卫嵩元包为归藏蓍用三十六防以三为揲以飞伏世应浑天纳甲五行生克占吉凶用十二支十干为千有二百兆
  读易自识【无卷数】
  金綎撰綎字丝五吴县人
  易观十二卷
  凌去盈撰去盈号旭斋爵里未详
  周易小疏十四卷
  虞楷撰楷字孝思号蓼园里籍未详
  丰山易説十卷
  王心敬撰心敬字尔辑县人乾隆元年荐举贤良方正以老不能赴
  心敬自述曰学易可以无大过是孔子明易之切于人身即是可以知四圣人系易之本防并可以识学易之要领又曰易是道人之书隂阳消长只是借来作影子耳故曰易者象也象者像也于隂阳消长处看得不明是影子不真若徒泥隂阳消长而无得于切已之人事亦属捕风捉影又曰置象言易是谓悬空执象舍义是谓泥迹象义双显则体用一源微显无间
  易准四卷
  曹庭栋撰庭栋字六吉号楷人嘉善人乾隆丙辰荐试博学鸿词
  例略曰第一卷明河图图出希夷与世所谓图者中位则异第二卷明洛书书有本象与世所谓书者实数则虚竭其一得阐抉务该间有前人所已言者摭而并録第三卷明大衍图大衍有十图皆为洛书传者既罕言者絶少则抒独见以发明之第四卷明蓍法蓍法所由来见之易传而疏解舛譌乃求得挂一归竒之防凡以求合于图书之数而已
  周易述二十三卷 易汉学八卷 易例二卷増补周易郑注一卷
  惠栋撰栋字定宇号松崖元和人士竒子
  【臣】等谨按栋谓西汉明易者少京房易传只有积算法而佚其章句东汉可考者有数家惟虞翻独冠羣儒荀爽又虞翻之先河也而不及虞之精宻是编专用虞説兼及荀氏而以九家诸説葢以汉犹近古故述荀虞二家之注凡散见于六经周秦诸书中及略见于资州李鼎祚集传者皆为疏定汉学八卷又取孟喜虞翻京房郑荀爽五家之説散见诸书者厘为七卷各系已见其第八卷则栋所自为辨説易例二卷凡九十类皆考据汉儒之传以发明易之本例内有十三类有録无书故原跋称为未成之本増补郑注则广王应麟所未备也
  易经贯一二十二卷
  金诚撰诚字闲存华亭人
  易象约言【无卷数】
  吴鼐撰鼐字大年无锡人乾隆丙辰进士官工部主事
  易经提要録六卷
  徐铎撰铎字令民盐城人乾隆丙辰进士官至山东布政使
  易读【无卷数】
  宋邦绥撰邦绥字逸才号况梅长洲人乾隆丁巳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
  邦绥自述略曰是编专为课子而作故以行文之体为讲书使孺子易于记诵书中诠解取之方氏时论者十之二三不敢隠其所自
  大易理数观察二卷
  朱如日撰如日字洞彝号荷轩莲花防人
  来易増删八卷
  张祖武撰祖武长安人乾隆戊午举人
  易象大意存解一卷
  任陈晋撰陈晋字似武号后山兴化人乾隆己未进士官徽州府教授
  周易辑要五卷
  朱瓒撰瓒字防霑全椒人
  周易辨画四十卷
  连斗山撰斗山字叔度颍州人官太平府训导周易图书质疑二十四卷
  赵继序撰继序号易门休宁人乾隆辛酉举人周易读翼揆方十卷
  孙梦逵撰梦逵字中伯常熟人乾隆壬戌进士官宗人府主事
  梦逵自述曰词以系象翼以述经故以大传率辞揆方之意名其书
  易深八卷
  许伯政撰伯政字惠棠巴陵人乾隆壬戌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
  易经讲义八卷
  苌仕周撰仕周字穆亭汜水人乾隆壬戌进士官宜君县知县
  周易析疑十五卷
  张兰臯撰兰臯初名一是字天随武进人
  易説存悔二卷
  汪宪撰宪字千陂钱塘人乾隆乙丑进士官至刑部陕西司员外郎
  易义便览三卷
  向德星撰德星字云路溆浦人
  周易集解増释八十卷
  张仁浃撰仁浃秀水人
  周易晓义九卷
  唐一麟撰一麟宜兴人贡生官江宁府学训导易例举要二卷 十家易象集説九十卷吴鼎撰鼎字尊彝号易堂金匮人乾隆辛未荐举经学授国子监司业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后降补侍讲
  【臣】等谨按举要二卷遵
  御纂周易折中之例而述之凡一百四十八条又因汉唐宋儒説易已略备于李鼎祚周易集解及董楷周
  易防通惟元明未有专书因采元俞琰龙仁夫吴澄胡一桂明来知德钱一本唐鹤征髙攀龙郝敬何楷十家之説彚为一书以继李董二书之后云周易井观十二卷
  周大枢撰大枢字元木号存吾山隂人乾隆壬申举人官平湖县教谕
  大易近取録【无卷数】
  邵晋之撰晋之字叔阶仁和人乾隆丙子举人周易观澜【无卷数】
  乔大凯撰大凯字颐庵济宁州人乾隆癸酉举人易经观玩篇【无卷数】
  朱宗洛撰宗洛字绍川无锡人乾隆庚辰进士官天镇县知县
  【臣】等谨按宗洛酷信图书故多引同契以解经是书谓用费直本实则自定本也
  易解拾遗七卷附周易句读读本二卷
  周世金撰世金字仲兰衡山人
  周易章句证异十一卷
  翟均亷撰均亷字春沚仁和人乾隆乙酉举人官内阁中书
  周易集注十一卷图説一卷
  王琰撰琰渭南人
  易图疏义四卷
  刘鸣珂撰鸣珂字伯容蒲城人
  易见九卷
  贡渭滨撰渭滨字羡溪丹阳人
  易象图説二卷
  吴脉鬯撰脉鬯字灌先蓬莱人
  周易后天归图四卷
  黎由髙撰由髙字鹏翥通城人
  易经辑疏四卷
  黄家杰撰家杰临川人
  易经防意解【无卷数】
  王芝兰撰芝兰伊南人仕履未详
  【臣】等谨按是编序六十四卦专取两卦相对相反之义分上下二格上格文自前左行列一卦之辞下格文自后右行列相对相反之卦自来经典中未有若斯之体类回文者其系辞传以下亦分篇次名目撰有开宗明义篇纲领篇弥纶篇四道篇尚辞尚变尚象尚占诸篇先后天图辨又有征时篇终意篇亦前所未闻不知其何所本也
  河洛先天图二卷
  刘天真撰天真字汝迪号去伪兴国州人嵗贡生官安仁县训导
  周易象训十二卷
  姚球撰球字颐真无锡人
  易经辨疑四卷
  郑国器撰国器湘乡人
  周易剩义四卷
  黄燐撰燐字旸谷湘潭人
  易经告防四卷图注三卷
  赵世逈撰世逈字铎峰湘潭人
  周易悬象八卷
  黄元御撰元御字坤载号研农昌邑人诸生易经本义翼十二卷
  不着撰人名氏卷首题籖曰苏州府附学生曹澐手辑吴敬庵羲经本义二十本敬庵亦未详其人读易随钞【无卷数】
  不着撰人名氏
  卦爻遗稿演一卷
  不着撰人名氏
  【臣】等谨按是书前有小引述其父于易颇多诠论迄未成书是编乃其所类次间附已説自称曰觐姓亦无考
  周易观彖疑问二卷大传章指二卷
  不着撰人名氏
  右易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经籍考【三】
  经【书 诗】
  日讲书经解义十三卷
  康熙十九年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库勒纳等奉
  敕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天生民而立之君非特予以崇高富贵之具而已固将副教养之责使四海九州无一夫不获其所也是故古之帝王奉若天道建都树屏以立其纲设官置吏以张其纪经天纬地以尽其才亲亲尊贤以其业黎民阻饥而为之教稼五品不逊而为之明伦为礼乐以导其中和为兵刑以息其争讼事未然而预为之备患已至而亟为之驱盖治天下之法见于虞夏商周之书其详且宻如此宜其克享天心而致时雍太和之效也所以然者盖有心法以为治法之本焉所为敬也诚也中也敬则神明有主而物欲不能揺诚则孚信在中而伪巧不能间中则公正无偏而邪説不能移凡书中曰钦明曰寅恭曰只惧曰迪畏皆敬之属也曰允塞曰至諴曰一徳曰惇信皆诚之属也曰义制事礼制心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曰寛而有制从容以和皆中之属也性之者为尧舜禹文身之者为汤武高宗困而学之者为太甲成王悖而去之者为太康桀纣呜呼心法之存亡治道之升降分焉天命之去留系焉曷其奈何弗鉴朕万几余暇读四代之书惕若恐惧爰命儒臣取汉宋以来诸家之説荟萃折衷着为讲义一十三卷逐日进讲兹加锓梓颁示臣民俾知朕仰法前代圣王志勤道逺然夙夜兢兢思体诸身心措诸政治以无负上天立君之意夫岂敢一日忘哉是为序
  钦定书经传説彚纂二十四卷
  康熙六十年大学士王顼龄等奉
  敕撰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朕思六经皆治世之书而帝王之大经大法昭垂万古者惟尚书为最备盖自继天立极精一执中二帝三王之心法递相授受而治法亦因之以传今观书所载成天平地经国造邦建官立教礼乐兵刑之纲大用与夫赓飏都俞之休风嘉谟嘉猷之陈告凡所为永膺天命而致时雍协和之效者虽去数千年尚可于方策中想见其钦明寅畏之衷敷布经纶之迹后之君臣得奉为楷模以追踪于唐虞三代之隆讵不于书是赖哉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圣学渊深治功宏逺存于中者二帝三王之心发于外者二帝三王之治而稽古好学于典谟训诰之篇沈潜研究融防贯通初
  命讲官分日进讲着有解义一篇颁示海内复
  指授儒臣荟萃汉唐宋元明诸家之説参考折中亲加正定广大悉备于地理山川援今据古靡不精核为书经传説彚纂凡二十有四卷兹值刋校告竣与易诗春秋诸经次第传布敬制序文勒之卷首夫后世之天下唐虞三代之天下也而治法之垂为典章心法之原于性命者先后同揆百世之圣君贤辅未能易也故为君者必思比德于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无忝乎为君为臣者必思嫓休于臯防伊傅周召而后无忝乎为臣朕夙夜兢兢冀克守主敬存诚之道以遂觐光扬烈之怀尤冀卿尹百执事共体元首股肱之谊殚协恭厉翼之忱寅亮天工諴和民志俾薄海内外永底乂安于以逺宗圣哲而仰承
  皇考尊崇经学启牖万世之盛心顾不美欤是为序【臣】等谨按是书有卷首上下卷上卷列引用姓氏书传图下卷纲领卷末附书序一卷合正文二十一卷为二十四卷书成恭呈
  钦定凡典谟训诰之大山川地理之赜无不精硏援据悉
  禀
  睿裁仰见
  圣学渊深心法治法同条共贯其间采辑蔡沈集传可从者从之不可从者必附録旧説以明之大公至正鉴空衡平彚羣説而折衷至当洵万世所遵守矣彼袁仁等之故立异同陈栎等之坚守门户者乌足以窥万一哉
  尚书集解二十卷 九州山水考三卷
  孙承泽撰承泽号退谷山东益都人世隶上林苑籍故自称曰北平前明崇祯辛未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入
  国朝官至吏部侍郎
  承泽自序曰尚书不独治统所属道统寄焉言心言性言敬实开万古理学之宗视诸经为尤要文有艰涩平易之不一以事非一代作非一手如周易四圣繁简不一诗之正变不同三颂简缛之相逺也朱子即不注书而仲黙所注或曾面授意防况
  同时有吕东莱书説后百年有金仁山之表注许白云之丛説其精粹不逊于朱子余旧着集解一编今年届八旬恐其散佚重加裒益刋之家塾所解多从蔡传参以东莱其有不合者正以仁山白云两先生要归之明显畅逹而止
  又山水考自序曰古今山经水志搜竒者失之荒唐纪逰者但狎其耳目无足取也禹贡一篇不独纪载成功造化之功用神圣之弥纶俱在焉余反覆读之仍着其总目于前而分考之于后夫山之所坟水之所涌水之所奔山之所亘动静相生刚柔互错先儒谓理一分殊一理之妙不于山水益见乎
  尚书近指六卷
  孙竒逢撰竒逢见易类
  张溍曰此其晩年所论定也
  书经稗疏四卷 尚书引义六卷
  王夫之撰夫之见易类
  书经疏略六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诠解多袭蔡传其独出已见者如解无逸篇则知小人之依句曰于是知小民者君子之所依赖以安也几于不成文义又所载孔安国序于春秋左氏传句解之曰传附经左曰左传是以左氏为左右之左则更骇人听闻矣
  古文尚书疏证八卷
  阎若璩撰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徙居山阳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
  黄宗羲序曰吴草庐作纂言以伏氏二十八篇为之解释以古文二十五篇自为卷袠其小序分冠各篇者合置于后归震川以为不刋之典郝楚望着尚书辨解亦依此例然从来议古文者以史传考之则多矛盾惟取秦火以前诸书如左氏内外传孟子荀子墨子之类证之嘉靖初梅鷟着尚书谱取诸传记之语与二十五篇相近者类列之以证其剽窃称引极博然终未合于史传之异同是书谓两汉时安国之尚书虽不立学官未尝不私自流通逮永嘉之乱而亡梅赜作伪书冐以安国之名则是梅赜始伪后人可并以疑汉之安国乎中间辨析三代以上之时日礼仪地理刑法官制名讳祀事句读字义因尚书以证他经史足祛后儒之蔽
  古文尚书寃词八卷 尚书广听録五卷 舜典补亡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竒龄自述畧曰梅赜所上者乃孔传而非古文尚书其古文尚书本传习人间而贾马诸儒未之见又曰汉艺文志书以广听向读宋儒书不能于此外有所推暨而往往以听而广其説是广听者本于书广而今乃以听广也补亡则取史记为主而以孟子左传尚书大传参之
  朱彞尊曰萧山毛氏见説经者多攻古文尚书之伪作寃词八卷为孔安国梅赜讼寃
  【臣】等谨按竒龄才辨而博惧拾前人绪余故反其词以求胜寃词之目一曰总论二曰今文尚书三曰古文尚书四曰古文之寃始于朱氏五曰古文之寃成于吴氏六曰书篇题之寃七曰书序之寃八曰书小序之寃九曰书词之寃十曰书字之寃托名以卫经为词实则虚辞臆断罅漏弥甚又尝语其门人曰尚书事实乖错如武王诰康叔周公居洛邑成王宁周公周公留召公皆并无此事乃据汉志作广听録五卷坚防孔传不顾其安惟名物典故引据精核于经义实有所禆至摭史记以补舜典之缺则是以窜乱古今诋朱子而不知自蹈于窜乱之尤者矣
  尚书埤传十七卷 禹贡长笺十二卷
  朱鹤龄撰鹤龄字长孺别号愚庵呉江人
  鹤龄埤传自序曰尚书者古帝王之心法治法所总而萃也义解一讹贻害非古文孔传晩出书义稍显孔頴达为之疏虽正二刘之失未惬学者之心求其条贯羣言阐明奥防信无逾于仲黙集传者但其意主于拨弃注疏故名物制度之属不能无讹读禹贡者河渠迁改眩若进风陈洪范者九数相乗迷如辨雾安望其酌古准今卓然称有用之儒哉余窃用愍叹此埤传之所由作也例畧曰经文不全解故不全载昔赵子常説春秋有杜氏补注一书专取杜注之舛阙者补之此书实仿其体汉唐二孔氏名物度数之学多得其真蔡氏训释义理而稽古却疎故取注疏为主参以诸儒之説至禹贡一篇于赋税漕渠田制水利采摭特详
  又禹贡长笺自序曰自禹迄今陵谷代变山川往迹难以深求幸汉唐以来诸儒辨论各出以及乘志图经约畧可据虽其间甲乙龃龉往往有之而考证析合亦存其人爰取注疏大全百氏之説条贯而衷断之体宗训诂而旁及史家求为通经适用之学惟望博雅君子论定而是正焉
  禹贡锥指二十卷 洪范正论五卷
  胡渭撰渭见易类
  李振裕序禹贡锥指曰今乙酉首春振裕校书
  内廷与禁直诸臣从容言
  天子崇尚经学搜求遗逸若胡处士渭禹贡锥指一书岂可令伏而不见杳学士升乃以奏呈三月
  南巡狩渭亲赍是书并所撰平成颂一篇以献
  赐御书诗扇匾额详载渭侄礼部侍郎防恩恭纪是书卷首有四十七图皆渭手摹书中先为分列经句其集解亚经一字集解后附録又亚一字首列孔传
  孔疏次宋元明诸家之説有虽系经解而不成章者并以已意融缀用渭案二字别之如山海经越絶书呉越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尚书中河图括地象等书所言禹治水事一切摈落
  渭自序洪范正论曰洪范一书如日月之丽天有目者所共覩而间有晦盲否塞者则先儒之曲説为害也五事本于五行庶征本于五事不过以雨旸焕寒风之时不时騐貌言视听思之敬不敬而汉儒五行传专主灾异固已乖矣而又推广言之复援春秋及汉事以实之以瞽史矫诬之説乱彞伦攸叙之经害一也洛书之本文具在洪范刘向之言非妄而宋儒乃创为白黒之防方圎之体九十之位则书也而变为图矣且谓范之理可通于易刘牧易数钩隠以九位为河图十位为洛书而蔡元定两易其名害二也洪范元无错简而宋儒任意改窜移庶征王者惟嵗以下为五纪之传移皇极敛时五福至其作汝用咎及三德惟辟作福以下并为五福六极之传害三也愚惟是解自甲申迄己丑乃成纂为五卷
  【臣】等谨按胡渭殚心著述遭逢
  圣祖仁皇帝尊崇经术采访遗编得以上尘
  睿鉴读是编者匪特仰
  圣度如天不遗荛献亦以见儒生稽古之荣堪垂不朽也已
  书经衷论四卷
  张英撰英见易类
  尚书解义一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仅七篇二典三谟及禹贡洪范而外他未之及盖未竟之本
  古文尚书考一卷
  陆陇其撰陇其字稼书平湖人康熙庚戍进士官嘉定灵夀二县知县行取御史乾隆元年
  特命从祀
  孔子庙廷
  赐諡清献
  尚书体要六卷
  钱肃润撰肃润字础日无锡人
  缪泳曰肃润为马世竒弟子隠居十峯草堂其説书多本于马
  尚书惜隂録六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是编乃其七十二嵗时作尚书口义六卷
  刘怀志撰怀志字贞儒武强人左都御史刘谦之父
  禹贡正义三卷
  曹尔成撰尔成字得忍无锡人
  陆眉序曰是书依经立义于蔡传多所厘正如曰九州之道非专为贡赋设乃全经之枢纽盖敷土主于分通道所以合九州九道各为一小成弼成五服至外薄四海为九州一大成君民一体呼吸感通而雍之北道使西人绕河而来即汉武断右臂之意也又曰导山导川二章首尾腹背相应北条表里河山自相应也南条系南派之彭蠡于北派已缀表里为一又与北江中江三方犄角互相应也济淮以南北相应渭洛以东西相应规画布置经纬可见又曰河流重浊分杀则势缓而易填淤合并则势疾而冲刷有力故不特上导豫之四水尽归于河又下障济溢之荥泽与河并行然后河之趋东一往无滞又谓下自济口以北至二渠九河之分所以牵之使去上自渭汭以东与泗水荥泽之合所以推之使前近世言治河者殆无以易也
  尚书义疏【无卷数】
  蒋家驹撰家驹字千里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官懐集县知县
  书经参义六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自序曰蔡传遵体遗经功匪浅鲜然其间失检者不无千百之什一锡不揣固陋反复潜体参训义者凡十条又参句义二条节义篇义共六条简义三条并凡义顺而文未顺者谨体朱子遗训窃附私淑之义具参于篇
  书经详説【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禹贡臆参【无卷数】
  杨陆荣撰陆荣见易类
  尚书地理今释一卷
  蒋廷锡撰廷锡字扬孙常熟人康熙癸未进士官至大学士諡文肃
  禹贡谱二卷
  王澍撰澍字若霖亦号篛林金坛人康熙壬辰进士官至给事中
  禹贡解八卷
  晏斯盛撰斯盛见易类
  今文尚书説三卷
  陆奎撰奎勲见易类
  奎勲自序曰今文尚书有二体其体正而辞显者如尧典臯陶谟禹贡洪范之类其体变而辞晦者如盘庚大诰多士多方之类古文尚书增多二十五篇文从字顺时代之近不辨自明朱子于易有本义毛诗有集传而尚书独无定本蔡氏承本师之命撰成书传六卷惟是禹贡黒水三危之属生长南疆末由考订洪范中以五事配五行意在破刘氏曲説专主相生之序不兼相克之序未免后人滋议昔鄱阳董氏鼎庐山陈氏师凯皆于蔡传之外别有发明博采先儒间附已意非故与蔡氏立异亦欲使蔡氏之书成为尽美尽善尔至古文尚书真伪错出本朱子之意作辨二篇附诸卷末
  尚书通义十四卷
  方葇如撰葇如见易类
  尚书质疑二卷
  顾栋高撰栋高字震沧晩年始治春秋又自号左畬无锡人康熙辛丑进士乾隆辛未荐举经学
  赐国子监司业丁丑又
  赐国子监祭酒衔
  禹贡防笺十二卷
  徐文靖撰文靖字位山当涂人雍正癸卯举人乾隆元年荐博学鸿词十七年荐举经学
  特授翰林院检讨
  【臣】等谨按禹贡诠释诸家自宋以来论説不一至胡渭作锥指而羣言始有所折衷是书因渭所已言而更推寻所未逮故较渭书益为精宻惟好古而过信山海经竹书纪年等书是其失耳
  尚书举隅六卷
  徐志遴撰志遴字抡英江西新城人雍正甲辰举人
  书经劄记【无卷数】
  顾昺撰昺见易类
  禹贡方域考一卷
  汤奕瑞撰奕瑞号玉峯南丰人雍正中官福建盐场大使
  尚书约防六卷 尚书通典略二卷
  杨方达撰方达见易类
  禹贡约义【无卷数】
  华玉淳撰玉淳字师道号澹园金匮人
  【臣】等谨按是编乃其随笔纪载未成定稿之书其论三江主郑苏轼之説极为有识至九江自在浔阳乃以洞庭当之虽与胡渭所见略同终未免踈于考据耳
  尚书质疑八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书经提要十卷
  徐铎撰铎见易类
  尚书小疏一卷
  沈彤撰彤字冠云号果堂呉江诸生因修三礼及一统志议叙九品官
  心园书经知新八卷
  郭兆奎撰兆奎平湖人
  尚书读记一卷
  阎循观撰循观字怀庭号伊蒿昌乐人乾隆丙戌进士官吏部考功司额外主事
  尚书私学四卷
  江昱撰昱字賔谷号松泉甘泉人廪贡生
  尚书注解纂要六卷
  呉莲撰莲字余嘉江都人
  尚书剰义四卷
  黄燐撰燐见易类
  右书
  日讲诗经解义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昔者虞廷命后防为典乐之官以教胄子首诏之曰诗言志则诗之为教所从来逺矣盖人性情之发不能无所寄托而诗则兼备六艺讽诵吟咏之间足以观感而兴起者莫善于此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自夫子删定而后三百篇之防粲然其采之里巷者则为风陈之朝廷者则为雅荐之郊庙者则为颂观其美刺而善恶之鉴昭矣观其正变而隆替之治判矣观其升歌于庙朱象管之所唱叹而祖功宗德之具在矣千载而下犹得见江汉之遗风豳岐之故俗闗雎麟趾之化蒙瞍七月之箴天保鹿鸣堂陛赓飏之盛清庙閟宫歌雍舞勺之章皆赖此三百篇之存安可不沉酣优渥于其间哉朕尝思古人立训之意既有政教典礼纪纲法度以维持之矣而感通乎上下之间鼓舞于隠防之地使人从善逺恶而不知优防顺适而自得则必赖乎诗如天之生万物也日以暄之雨以润之露以濡之雷霆以肃之而又必宣畅八风以疏通而条逹之然后万类咸遂其生养而无促迫矫强之弊故教至于诗而防矣治至于诗而极盛矣朕志慕隆古淳穆之理崇奬诗教爰命儒臣辑成诗经讲义日进于坐隅朝夕观览凡立説一准于考亭而旁搜义蕴兼及注疏博综名物亦参尔雅又思夫子平日雅言之教称引诵説惟诗最多如大学中庸孝经篇末必引诗以咏叹之亦以见古人之斯须不离乎此也朕亦欲四海臣民谨思贞度以扬风扢雅之学偕进于温厚和平之教故序而颁之此则朕之所深望也夫
  钦定诗经传説彚纂二十一卷序二卷
  康熙六十年户部尚书王鸿绪等奉
  勅撰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朕惟诗之为教所以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用逺矣自説诗者各以其学行世释解纷纭而经防渐晦朱子起而正之集传一书参考众説探求古始独得精意而先王之诗教借之以眀国家列在学官着之功令家有其书人人传习四始六义晓然知所宗尚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右文稽古表章圣经
  御纂周易折中既一以本义为正于春秋诗经复命儒臣次第纂辑皆一以朱子之説为宗故是书首列集传而采汉唐以来诸儒讲解训释之与传合者存之其义异而理长者别为附録折衷同异间出已见乙夜披览亲加正定书成凡若干卷名曰诗经传説彚纂朕惟诗三百篇先王所以明劝惩而行黜陟盖治世之大经而后世文人学士乃以风云月露之词自托风雅学经者又溺于训诂词章之陋习乌在其能明先王之道也我
  皇考指授儒臣勒为是编冀以阐先王垂教之意与孔子删诗之防学于是者有得于兴观羣怨之防而深明于事父事君之道从政专对无所不能则经学之实用着焉所谓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者亦于是乎行焉刋校既竣敬述
  圣意序之简端
  【臣】等谨按是书分二十一卷首列凡例引用姓氏诗传图诸国世次图作诗时世图纲领大序诗集传序卷末附诗序辨説皆经
  圣祖仁皇帝睿裁故凡经义之菁英众説之同异无不酌斟美善别白瑖瑜视彼前代笺释诸家奚啻拨云雾而见日月以故雍容揄扬着于奕世者孰非是编有以和平其心气欤
  钦定诗义折中二十卷
  乾隆二十年大学士公傅恒等奉
  勅撰
  皇上御制序曰诗之教大矣古今言诗者众矣自小序而下笺疏传注各名其家各是其説辨难纠纷几如聚讼曩尝肄业于此流连讽咏豁然心有所得而考之昔人成説往往拘牵扞格不能相通辛未秋间与尚书孙嘉淦论及诸经其所见平实近理因先从事毛诗授以大指命之疏次其义凡旧説之可从者从之当更正者正之一无成心唯义之适视政余功亲为厘定以备葩经之一解编既竣在馆诸臣以序请夫诗之道何昉乎其在虞书则曰诗言志志者诗之本也声与律其后起者也其在鲁论则曰一言蔽之思无邪无邪者诗之教也兴观羣怨事父事君其道不越乎此也其在子舆氏则曰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此説诗者之宗也逆志而得其志之所在则诗之本得其为教也正矣传曰众言淆乱折诸圣用中者圣学之大成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爰窃取
  皇祖周易命名之义命之曰诗义折中而叙其槩以为弁
  【臣】等谨按
  钦定传説彚纂以集传为纲而附録旧説以补其缺实昭衡鉴之至公我
  皇上以
  圣祖之心为心覃思六义综览四家而于诸儒之得失无
  不
  澄怀研审务持其平即集传中有未可尽信者亦必根据毛郑以订其讹使事必征实义必阐防仰见尼山删定之防心源相印而
  圣朝作述之隆亘古罕觏者已
  诗经朱传翼三十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书类
  承泽自序曰集传力正毛氏之失而不甚许可诗记当时信者半骇者半明初独诗主集传不兼他
  説治诗者师无异授学有专门嘉隆而后日趋新异盖诗本于日用属于人情取义于声韵之防黙寓夫劝惩之防大者载焉小者载焉贞者载焉淫者载焉盖不极乎事之变不足以穷人之情情者性之用也情至于穷而性见矣故曰思无邪思由情反性之路也此圣人教人学诗之要非谓诗尽无邪也毛氏不达其解篇篇必求止乎礼义穿凿迂滞而不通余取小序与朱子之説并立每篇之首定其是非又就集传略为推衍以畅其防俾学者观小序朱子之説上合之于经文固有洞然于心而无疑者昔王辅嗣以弃象之説乱易毛氏之罪岂在辅嗣下朱子辟之厥功伟矣故翼朱者翼经也
  朱彞尊曰退谷孙氏谓毛氏之罪岂在辅嗣下毛氏较齐鲁韩三家诗最醇故独传其亦何罪之有此由尊朱子之过也未免失言矣
  诗经稗疏四卷
  王夫之撰夫之见易类
  田间诗学【无卷数】
  钱澄之撰澄之见易类
  徐元文序略曰是书非有意于攻集传于汉唐以来之説亦不主于一人无所攻故无所主无所攻无所主而后可以有所攻有所主
  钱金甫曰田间诗学一以小序为断其言曰小序去古未逺虽未可全据要不甚谬若舍序説诗随意作解泛滥无归非附防即穿凿矣序如闗雎后妃之德也葛覃后妃之本也卷耳后妃之志只此一语是古序此下即其説而引伸之乃东汉卫宏所作不可槩从必考之三礼以详其制作征诸三传以审其本末稽之五雅以核其名物博之以竹书纪年皇王大纪以辨其时代之异同与情事之疑信周之典礼殷之宗祀鲁之郊禘其源流度数具载于诗宜为之考详定正盖饮光于诗学择众説而和调之近代説诗者莫有过焉者也
  诗説简正録十卷
  提桥撰桥字景如号澹如居士河间人前明天启壬戌进士入
  国朝官至刑部侍郎
  诗经通义十二卷
  朱鹤龄撰鹤龄见书类
  例畧曰通义者通古诗序之义也序乃一诗纲领必先申序意然后可论毛郑诸家得失后序多汉儒附益者今取欧苏吕诸説为之辨正又曰古本标序于经文之前今从郝仲舆本移序从经毛郑欧苏吕严诸本所分章句各有异同今一以集传为正集传所叶之音与陈季立顾宁人考证者无甚相逺而四声不用则四声通为一音初学多不晓入声转韵故仍用集传所叶
  毛诗稽古编三十卷
  陈启源撰启源字长发呉江人
  朱鹤龄序曰余向为通义多与陈子长发商而成深服其援据精博近乃自成稽古编若干卷悉本小序注疏为之交推旁通余书犹参停今古之间长发则专宗古义宣幽决滞劈肌中理即考亭见之亦当爽然心开欣然颐解世有溯源三百者必能尊奉此书为孔传未坠长发其俟之而已【臣】等谨按是书一卷至二十四卷叙闗雎至殷武而冠以叙例二十五卷至二十九卷曰总诂分六门曰举要论小序四始六义诗乐诗人诗传诗证逸诗也曰正字论字义字形字音也曰辨物辨草木禽虫也先为总辨曰数典论祀典乐舞礼制土田梁名门室器用旗帜佩玉衣裘也曰稽疑论他注引传疑误正义引尔雅疑误监本经注疑误释文疑误集传疑误也三十卷曰附録亦依风雅颂编次古义彬彬言皆征实一洗明代説经家骋虚剿説之习惟附録牵引佛教横滋异学是则瑜不掩瑕识者惜之
  诗问一卷
  呉肃公撰肃公字雨若号街南宣城人
  诗经传説取裁十二卷
  张能鳞撰能鳞字西山顺天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副使
  毛诗日笺六卷
  秦松龄撰松龄字留仙号对岩无锡人顺治乙未进士改庶吉士縁事罢官康熙己未复举博学鸿词官至左春坊左谕德
  宋荦序曰紫阳毛诗集传往徃不依小序于郑风皆目为淫奔之诗先儒议之然语録论东山鸤鸠诗云惜注已行不及更改则知集传乃晚年未定之书是笺虽不尽取小序然能精择毛郑旧説以防萃于诸儒之言而折衷于朱子间发已意必协于正于近儒郝敬顾炎武诸家皆取节焉独于明嘉靖时所出之子贡诗传申培诗説排摈不録一语
  诗经疏畧八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诗经比兴全义一卷
  王钟毅撰钟毅字逺生华亭人顺治中松江府学嵗贡生
  诗所八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光地经书笔记曰诗序世次既不可信则但当味其辞求其意以论其世懽忻交通者必文武成康之诗否则必宣平幽厉之诗故是编论世为多陈万策跋曰先生尝论顾炎武音学妙契古先故略呉氏叶韵而载炎武诗本音
  诗经惜隂録二十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毛诗写官记四卷 诗札二卷 诗传诗説驳义五卷 续诗传鸟名三卷 白鹭洲主客説诗一卷 国风省篇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竒龄自述曰昔汉武置写书之官记其所闻某居壁中有官写者説诗于主人之堂未能记也久之而纤词文串见于心于是稍忆其所説杂以成记曰写官记又曰嘉靖中庐陵郭相奎家忽出子贡诗传申培诗説二书以为得之黄文裕秘阁石本然究不知所为石本者何如第见相奎家传本则摹古篆书而附以楷体今文用作音注嗣此则张元平李本宁先后刻之于是一入之百家名书再入之汉魏丛书遂相沿不可去庸罔固陋无少忌惮乃至如此此不可不辨也又曰少时所作毛诗续传既尽失之祗存省篇写官记诗札三种康熙乙酉相距六十年隣人某曾録竒龄传末鸟名卷而残脱无所用防钱塘姚彦晖携所着诗识名解请序乃取残卷重理之并列朱注于行间且辨且正名之曰续诗传鸟名卷又曰省篇者自省也闻诗而有省也齐鲁韩三家已极漫漶而为之説者自汉迄今抑何侈也吾毕去其説而仅取所偶闻者着为篇
  李塨曰尝以诗义质之先生先生曰予所传诸诗有未能改者数端如以十亩之间为淫奔以防鸮为避居于东以封康叔为武王以有邰家室为太姜琅琊之骀凡此皆惑也
  竒龄门人记曰诗札西河少时所作故其立説有暮年论辨所不合者其间校韵数则尤所矛盾行世既久不便更易
  陆葇曰宣城施侍读闰章参政湖西时葺白鹭洲书院讲学楚人杨耻庵偕其徒为都讲大可与之辨淫奔诗并笙诗
  毛朱诗説一卷
  阎若璩撰若璩见书类
  诗识名解十五卷
  姚炳撰炳字彦晖钱塘人
  诗传名物辑览十二卷
  陈大章撰大章字仲防号雨山黄冈人康熙戊辰进士改庶吉士以毋老乞归
  诗蕴四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诗经集成三十卷
  赵灿英撰灿英字殿飏武进人
  【臣】等谨按是编卷帙虽多然为揣摩场屋之用非説经之体
  诗説三卷
  惠周惕撰周惕字元龙长洲人康熙辛未进士由庶吉士改宻云县知县
  田雯序曰唐韩昌黎始疑诗序非子夏作而欧阳子因之着诗传其説与汉儒异矣然犹不废小序也至朱紫阳删去小序另为一编又与韩欧异矣然犹不废注疏也同时郑夹漈王雪山各自立説并传注去之然犹间有去取也自是以后学者屏去训诂而凿空臆造惠子元龙病之因着诗説三卷其防本于小序其论采于六经旁搜博取疏通证据虽一字一句必求所自而考其义类晰其是非盖有宋儒之博有宋儒之醇庶几得诗人之意而为孔子所深论者欤
  汪琬序曰惠子元龙好为淹博之学所着诗説多所发明虽未知于孔子删诗之意果合与否然博而不芜质而不俚善辨而不诡于正亦可谓毛郑之功臣夹漈紫阳之诤子矣
  诗经劄记一卷
  杨名时撰名时见易类
  诗经详説【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诗统説三十二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读诗质疑三十一卷附録十五卷
  严虞惇撰虞惇字寳成常熟人康熙丁丑进士第二官至太仆寺少卿
  【臣】等谨按是编乃其孙湖南驿盐道有禧刋刻乾隆十二年曾呈
  御览大防宗小序而参以集传亦间附已説于毛朱两家择长弃短确有所见颇能破除门户之习复庵诗説六卷
  王承烈撰承烈字复庵泾阳人康熙己丑进士官翰林院检讨
  毛诗通义十四卷
  方葇如撰葇如见易类
  诗经测义四卷
  李钟侨撰钟侨字世邠安溪人康熙壬辰进士官翰林院编修降补国子监丞
  钟侨自述略曰夫子未尝删诗特据所得编之而已若谓三千删为三百则春秋时君卿大夫所赋多三百篇中所有且其人皆在夫子之前岂能预合圣人之意而去取之风雅正变之説亦难据楚茨以下瞻洛诸篇皆承平之作而列之于变平王之孙列在二南编诗不必以正变为低昂正变不必以世代为前后
  诗经旁叅二卷
  应麟撰麟见易类
  毛诗类释二十一卷续编三卷
  顾栋髙撰栋髙见易类
  陆堂诗学十二卷
  陆奎勲撰奎勲见易类
  诗经广大全二十卷
  王梦白陈曾同撰梦白字金孺曾字衣圣皆无锡人
  韩菼序曰广大全一书以集传为主而存毛郑之足存者又间及周礼仪礼注疏及他名物诸书以资博览其言曰大全一书采羣经而或割裂片语未备本末引诸家论説而或未有折衷夫是以广之也二君之于诗也亦勤矣往顾先生亭林尝语余自五经有大全而经学衰大全者当时奉诏趣成之书殊多阙略且劝余凡宋元説经诸书无论当否宜悉储之余窃韪之今二君何乃不谋而志与之合也
  诗经序传合参【无卷数】
  顾昺撰昺见易类
  毛诗説二卷
  诸锦撰锦字襄七号草庐秀水人雍正甲辰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外补知县改补教授乾隆丙辰复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官至右春坊右赞善学诗阙疑二卷
  刘青芝撰青芝字芳草襄城人雍正丁未进士改庶吉士
  诗贯十八卷
  张叙撰叙见易类
  毛诗订韵五卷
  谢起龙撰起龙字天愚余姚人嵗贡生
  【臣】等谨按起龙自序发明陆德明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説诋呉棫韵补之谬然所论古音之外有所谓叶韵但以音属读取其顺吻而止则是与呉棫均为臆定之书耳
  诗义记讲四卷
  夏宗澜撰宗澜见易类
  诗经提要録三十一卷
  徐铎撰铎见易类
  丰川诗説二十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心敬自述曰自宋至今毛氏之传废于朱传之盛行郝敬云序近古而朱在后不合以后説而反废前説固为得之然使后説而合经安在不可舍前而遵后且齐鲁韩三家尽在毛诗之前而皆以毛传尽废安在后之更合者不可独行又将谓毛序必承传有自不可改不思三家之传亦必承传有自而一废尽废何也
  诗经拾遗十三卷
  叶酉撰酉字书山桐城人乾隆己未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降编修
  风雅遗音四卷
  史荣撰荣号雪汀鄞县人
  【臣】等谨按是书谓朱子集传原本有音未备其音多后人妄加故以集传与音互相考证详辨其剌谬之处共二十四类持论颇精然于今音考究甚详古音则茫无所解至于旧音偶有舛谬辄肆诋諆则亦从来释经家所未有此体也
  诗深二十六卷
  许伯政撰伯政见易类
  三家诗拾遗十卷 诗沈二十卷
  范家相撰家相字蘅洲防嵇人乾隆甲戌进士官至栁州府知府
  【臣】等谨按三家诗拾遗补王应麟诗考所未备所采颇为该博诗沈则其伸明古义者也
  诗序补义二十四卷
  姜炳璋撰炳璋字石贞号白岩象山人乾隆甲戌进士官石泉县知县
  纲领曰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如雄雉为妇人思君子凯风为七子自责是诗人之意也雄雉为刺宣公凯风为美孝子是编诗之意也朱子顺文立义大抵以诗人之意为是诗之防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则以编诗之意为一篇之要
  诗疑辨证六卷
  黄中松撰中松字仲严上海人
  虞东学诗十二卷
  顾镇撰镇字备九号古湫亦号虞东常熟人乾隆甲戌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
  【臣】等谨按是书大防在调停小序集传两家之説繁称博引不下数十家而于欧阳修苏辙吕祖谦严粲四家为最多潜心疏解斟酌持平破除门户之见与姜炳璋诗序补义体例虽殊其有禆于读诗者则一也
  毛诗广义【无卷数】
  纪昭撰昭字懋园献县人乾隆丁丑进士官内阁中书舍人
  诗经彚诂二十四卷
  范芳撰芳字令则如臯人
  诗经正解三十卷
  姜文灿撰文灿字我英丹阳人
  右诗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
  经籍考【四】
  经【礼】
  【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三礼次序仪礼在前周礼在后故续五朝通考仿其例以仍马氏之旧兹纂
  皇朝通考防绎
  钦定三礼义疏御制序文列周礼于仪礼之先自应谨
  遵诠次并防録
  御制序文于周官义疏之前俾读者知周礼乃一代治天下之典而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各以类从庶不失本末纲领之次焉
  钦定周官义疏四十八卷
  乾隆十三年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三礼之传逺矣周礼六官河间献王上之仪礼十七篇礼记四十九篇高堂生戴圣传之汉唐以来笺疏训释无虑数十家考其义或相抵牾先儒尝讥其聚讼要其掇拾灰烬之余传先王制作之旧得什一于千百好古者所为郑重而爱惜之也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表章羣经旣
  御纂周易折中而诗书春秋则以分授儒臣纂辑义疏颁布海内惟三礼未就朕御极之初儒臣上言今当经学昌明礼备乐和之防宜纂辑三礼以蒇五经之全爰允其请开馆编校越十有一年冬告竣夫礼之所为本于天殽于地达之人伦日用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斯须不可去者天不变道亦不变此其本也其制度品节服物采章随时损益屡变以适其宜者礼之文也三代去今数千年矣修其教而教明循其道而道行谓三代至今存可也何则其本得也若其用之朝廷邦国名物器数之具周旋进退之仪虽先王处此必将变通以适其宜而不泥于其
  迹故言礼者惟求其修道设教之由以得夫礼之意而已顾其教之不泯道之所由传未尝不赖于经好学深思之士读其书有惜不能俯仰揖让于其间者先王制作之精意尚可想见于抱残守阙之余则经传之为功也大矣鼎彝钩劒之遗篆籀之迹流传有自尚摩挲而宝防之况制作之精意所赖以传者欤独其贸于众说无所取爰命校纂诸臣芟烦截浮约文申义敷畅厥防至其说之不可强同者稍为辨正而仍其旧盖其承传各异必牵合附防比而同之则其惑也滋甚故无取焉刻旣成为之叙论以发其端俾隆礼者有所考云
  【臣】等谨按义疏例畧有七其直诂经义确然无疵者曰正义其后儒駮正旧说至当不易者曰辨正或以本节本句防正他篇比类以测义或引他经与此经互相发明者曰通论或虽非正解而依附经义于事物之理有所推阐者曰余论各持一见义亦可通又或已经駮论而持此者多未遂偏废者曰存疑名物象数久逺无传难得其真或创立一说虽未惬人心而姑存以资考辨者曰存异本节之义已经训解又合数节而论之曰总论七条之后或辞连义贯难以折断则附于最后一条之末三书凡例虽各不同而编纂之义大抵如一是编首列
  圣祖仁皇帝御论次列纲领次列总叙八条至
  御撰序文包罗万有综览百家掲三礼之宏纲成一篇之钜制兹防録于是编之前以见部虽区而为三类则仍统于一云
  周礼订释古本【无卷数】
  王芝藻撰芝藻见易类
  高注周礼二十二卷
  高愈撰愈字紫超无锡人顺治中歳贡生【臣】等谨按江南通志载愈着周官集解十六卷当
  即此本今是编分卷不同或传写互异耳
  周礼惜隂録六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周官辨非一卷
  万斯大撰斯大字充宗鄞县人
  陆元辅曰四明诸生万斯大从学于黄棃洲究心经学以周官为非周公之书举其可疑者辨駮之凡五十五则或举吴氏之说或独抒己见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棃洲极称许之
  黄宗羲曰充宗不为科举之学湛思诸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无由悟传注之失所为书曰学礼质疑曰周官辨非曰仪礼商曰礼记偶笺
  【臣】等谨按是编斯大取周礼一书条举件系详稽博考极辨其非凡五十余节盖斯大于经学颇有根柢而于礼经疑义尤所究心故能直抒己见言之凿凿
  周礼述注二十四卷
  李光坡撰光坡字耜卿号茂夫安溪人大学士光地之弟
  杭世骏曰光坡家居不仕潜心经学着有三礼述注此即其一
  【臣】等谨按光坡受三礼于其兄以周官阙误独多乃根柢注疏兼采诸儒经解阅丙寅至甲申始得成书
  周礼问二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周礼辑义十二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周礼节训六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叔琳自序曰经之有三礼也周礼其大纲学士大夫经生小子诚讲明而切究焉则考古即所以知今也叔琳屏居无事荟萃先儒成说旁采时贤新义掇其菁英薙其繁复参互考订间附愚管名为周礼节训
  周礼训纂二十一卷
  李钟伦撰钟伦字世得安溪人康熙癸酉举人【臣】等谨按是书前有李绂林令旭二序末有其子广平知府清馥跋称钟伦初受三礼于叔光坡乡荐后日侍其父光地于京邸及光地视学顺天巡抚直随行十余年深得指授又与宣城梅文鼎长洲何焯宿迁徐用锡河间王之锐同里陈万策等往复讨论故是书诠释具有本源曰训纂者纂其父光地之训也
  周官集注十二卷 周官析疑三十六卷 考工记析疑四卷 周官辨一卷
  方苞撰苞字凤九号灵臯亦号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
  特赐侍讲衔致仕
  苞自序周官集注曰朱子旣称周官徧布周密乃周公运用天理烂熟之书又谓颇有不见其端绪者学者疑焉是殆非一时之言也盖公兼三王以思四事于人事之终始百物之聚散思之至精而不疑于所行然后以礼乐兵刑食货之政散布六官而聫为一体其笔之于书也或一事而诸职各载其一节或举下以赅上或因彼以见此其设官分职之精意为文字所不载迫而求之诚有茫然不见其端绪者久而相说以解然后知其首尾皆备而脉络自相灌输窃尝析其疑以示生徒并纂録一编指在发明端绪故凡名物之纎悉推说之衍蔓者槪无取焉
  礼説十四卷
  惠士竒撰士竒见易类
  【臣】等谨按士竒贯串三礼能补郑康成所未备而不悖其防讲汉学者多宗之
  周礼集传六卷
  李文炤撰文炤见易类
  文炤自序畧曰朱子曾称周礼为天理烂熟之书表章虽明而训释未逮诸儒之说不能有醇无疵因逺稽博采上推列圣之因革下鉴列代之兴衰以窃附于诗书集传之后
  周官翼疏三十卷
  沈淑撰淑字季和常熟人雍正癸卯进士
  周礼防要六卷
  王文清撰文清号九溪宁乡人雍正甲辰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
  周礼质疑五卷
  刘青芝撰青芝见诗类
  周礼拾义【无卷数】
  李大濬撰大濬安溪人
  周礼三注粹钞二卷
  高宸撰宸字北侍福建人雍正中诸生
  周官禄田考三卷
  沈彤撰彤见书类
  彤自识曰彤尝研求本经勤览传记得其端于载师之都邑以为凡内外官之禄皆可得辨析整齐之又曰自宋以来之稽官有未及乡遂属吏者今乃并郊野之吏而补之其稽田有不去山林川泽城郭等三之一者今更通不易一易再易上中下之率而二夫当一夫则官益多而田益少宜禄之不给尤甚也然以县都已下数等之田食公卿大夫士数等之爵非独相当且供他用而有余是田禄与官爵之数在本经未尝抵牾也
  周礼疑义举要七卷
  江永撰永字慎修婺源人
  【臣】等谨按是书多申明古义其释考工记较贾公彦疏更为明析
  右礼类周礼
  钦定仪礼义疏四十八卷
  【臣】等谨按乾隆十三年
  敇撰三礼义疏此其第二部也首纲领一卷次释宫一卷俱不入四十八卷之数经文分四十卷末附礼器图四卷礼节图四卷仪礼一经疑义奥词至为难读唐韩愈已尝苦之故宋元以来李如圭敖继公之外率多不传湮晦者四五百年先王旧礼数典而茫如矣是编订讹补阙断自
  宸贾郑之精微毕録宋元之论述旁搜钜目宏纲条
  分缕析仰见
  圣学邃深经纶博物所由昭然大着于世也
  仪礼郑注句读十七卷附监本正误石经正误二篇
  张尔岐撰尔岐见易类
  尔岐自序畧曰庚戌歳年五十九勉读仪礼六阅月取经与注章分之定其句读疏则节録其要取足明注而止或偶有一得亦附于末以便省览顾炎武曰济阳张君稷若作仪礼郑注句读一书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其人不求闻达故无当时之名而其书实似可传使朱子见之必不仅谢监岳之称许也
  仪礼惜隂録八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仪礼商二卷附録一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
  仪礼述注十七卷
  李光坡撰光坡见周礼类
  光坡自序曰言礼如聚讼此诸儒不分经传之失也三代之礼存者惟周官仪礼为经耳三传礼记及子史言礼者皆传也如郊社左氏公羊曲礼皆言不卜谷梁言卜而宰有卜日则言卜得矣晏子春秋言四时祭祀皆用孟月而大司马明着四仲则仲月得矣若诬周官为莽歆窜入指其隂襍病仪礼推士以及天子小其不完则非所知也仪礼训义十七卷
  不着撰人姓氏原序自题康熙庚申
  仪礼析疑十七卷
  方苞撰苞见周礼类
  仪礼章句十七卷
  吴廷华撰廷华初名兰芳字中林仁和人康熙甲午举人官至福建海防同知
  廷华子夀祺识畧曰仪礼一经句读不明则句可移缀上下往往賔主易位东西乖方其失者一章次不明则礼之始终度数散无条贯其失者二是书定为章句如士冠礼筮日戒賔虽仍贾疏及仪礼经传通解所分之次而更按其节奏分为六章令读者知某事在某礼之前某事在某礼之后十七篇节目了如指掌其训释多本郑贾间采他说附按以发明之
  补飨礼一卷
  诸锦撰锦见诗类
  【臣】等谨按仪礼十七篇独无飨礼元呉澄有补经补传十八篇于飨礼仅附见于聘觐篇中亦未有特着夫飨有祭帝祫祭之大飨又有天子享元侯两君相见以及凡享賔客之各异原非聘觐之所得而该锦因取周官春秋传礼记诸书中犹可考见者辑而补之虽篇帙无多而典章可据正不得而少之也
  礼经本义十七卷
  蔡徳晋撰徳晋字仁锡无锡人雍正丙午举人官司务
  宫室考十三卷肆献祼馈食礼三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臣】等谨按宫室考一书于李如圭释宫之外别为类次分目十三条理秩然可与郑注相为参攷肆献祼馈食礼则取三礼中之有关王礼者推之不得于经则求之注疏其名本乎周礼每篇各为节次每节先已说而自注其说之所从出博稽逺证较之黄干所续祭礼更加密焉
  仪礼小疏一卷
  沈彤撰彤见书类
  仪礼释宫増注一卷 仪礼释例一卷
  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仪礼易读十七卷
  马駉撰駉字徳淳山隂人
  仪礼集编四十卷
  盛世佐撰世佐秀水人官龙里县知县
  右礼类仪礼
  日讲礼记解义六十四卷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闻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又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诚以礼者范身之具而兴行起化之原也天之生人品类纷纶莫可纪极圣人起而整齐之法于天则于地顺于人逹于时协于神斟酌损益以定其品节限制俾天下化其好逸恶劳之心而予以从善弃恶之道蒸蒸焉日蹈履于中正而不敢越盖非有以强之也率乎其理之所安而已其纲有三百其目有三千大者在冠婚丧祭朝聘射燕之规小者在揖让进退饮食起居之节循之则君臣上下赖以序夫妇内外赖以辨父子兄弟婚媾姻娅赖以顺而成反是则尊卑易位等杀无章家未有能齐而国未有能治者故曰动容中礼而天徳备矣治定制礼而王道成矣尝遐观三代禹汤文武惇叙彝典以倡导天下而其时之诸侯秉礼以守其国大夫士遵礼以保其家下至工贾庶人畏法循纪以世其业呜呼何风之隆哉朕企慕至治深惟天下归仁原于复礼故法宫之中日陈礼经讲习防绎盖不敢斯须去也慨自嬴秦焚烧典籍礼乃灭亡汉兴崇尚儒学礼经始显传之者十三家而戴徳戴圣为尤着圣所传四十九篇即所谓礼记者是已迨程子朱子出表章学庸遂开千古道学之统其余四十七篇虽杂出于汉儒亦皆传述圣门格言有切身心要防朕熟之复之靡间寒暑积有讲义裒成全部弁以叙言用以无忘斯勤然岂徒效儒生呫哔云尔哉务佩服其训辞而实体诸躬修措之邦国使百尔怀防敬逊让之诚兆庶凛撙节防闲之则徳化翔洽上嫓隆古庶乃惬朕敦崇礼教之意也夫
  皇上御制序曰
  皇祖圣祖仁皇帝稽古右文命儒臣日直讲筵五经通鉴以次进讲荟萃羣言发明防要胪为解义积有成编译以国书颁示中外各制序言弁其端而授诸梓易书诗三经先竣春秋若干卷刻于雍正年间惟礼记卷帙浩繁藁本存繙书房久之未竟厥业朕御极之初允儒臣请纂修三礼义疏因取日讲礼记解义原本防校同异归于一是并命繙译授梓以备五经之全敬刋
  皇祖御制原文于前而畧述大槪以志成书嵗月惟礼记出自汉儒然多本于七十子之所傅习如大学中庸二篇旣经有宋大儒定为孔氏遗书训释而列于学官其他精言奥义往往与易书诗春秋相发明非董仲舒扬雄辈所及盖其来有自去圣人之教固未逺也虽月令王制附益其间有以启后人疑议而先王之制所传各异事之不可考而说之不可强同者亦已多矣依文立训以存旧观说经之通例也抑班固有言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岂惟其文而已盖将以章志贞教大其防与天下臣民共之仰惟
  圣祖序言所谓体诸躬修措之邦国者礼之实而明经之大用也因言以求其义因义以达其用夫岂章句训诂之足云敢申言之以阐
  至训
  【臣】等谨按是编为
  圣祖仁皇帝讲筵御论未及成帙乾隆元年
  命承修三礼诸臣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重加防校
  告成刋布
  圣祖仁皇帝圣敬日跻动容中礼日进儒臣讲论礼经斯
  须不去我
  皇上服膺
  至训夀梓颁行本
  善述之心垂淑世之范是以徳化翔洽天下归仁猗欤
  休哉斯诚万世一时之嘉防已
  钦定礼记义疏八十二卷
  【臣】等谨按乾隆十三年
  敇撰三礼义疏此其第三部也区经文四十九篇为七十七卷附载图五卷礼记自陈澔集说行而古义寖微是编仰承
  指授衡鉴至精于集说则弃瑕録瑜于羣言则兼收并采他如百家杂说有裨诸儒未备者亦必博采以备防稽而后郑注之精奥孔疏之博赡卫湜集说之详明粹然集其大成矣
  深衣考一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易类
  礼记提纲集解四卷
  邱元复撰元复字汉标号嵋庵诸城人
  礼记疏畧四十七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沐自序畧曰他经皆疏畧五经阙一不可故采摭纂辑并防同志而属之以分注云
  【臣】等谨按是编沐所辑者仅礼运礼器乐记学记四篇余则武进王渭登封冯五典上蔡李范世及其从子煓所共成者故自序有属以分注之语然自古说经贵抒己见専门亦可名家夫何阙一不可之有
  大学翼真七卷
  胡渭撰渭见书类
  【臣】等谨按大学中庸二篇本戴记旧文自陈澔集说以朱子编入四书遂删除不载伏读
  钦定四库全书虽列入四书类中而
  钦定礼记义疏则备録全文以复古今之旧今谨遵编次凡大学中庸之单行者仍入礼类且以从马氏旧例焉
  礼记惜隂録八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大学古本说一卷 中庸章段一卷 中庸余论一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光地大学古本说识畧曰大学旧本二程子各有更定朱子因之又加订为今本五百年来羣疑朋兴光地读朱子之书凡如易之卜筮诗之雅郑周子无极之防邵氏先天之传皆能灼然不惑独于此书亦勉强应和而非所谓心通黙契者陈其所得待方来之朱子而折焉
  又自序中庸章段曰读章句五十年知近代讲解之误盖自宋元之间而已失之是编于章段离合之间虽颇有所连断然其义所自来则皆窃取朱子平生之意也
  礼记偶笺三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三十八卷
  纳喇性徳撰性徳见易类
  【臣】等谨按方苞望溪集谓此书本陆元辅所撰徐干学刻经解时改题性徳撰
  礼记述注二十八卷
  李光坡撰光坡见周礼类
  光坡自序曰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内称郑氏祖防孔氏唯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防莫过于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郑二说各为胪列其他自五礼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注疏中最为详核何妄诋欤又礼器篇斥后代封禅为郑祖纬启之秦皇汉武前郑数百年亦郑注启之乎又多约注疏而成鲜有新意而指注疏为旧说凡此之类抵冒前人即欺负后人何以示诚乎抑讥汉唐儒者说理如梦此程朱进人以知本吾侪非其分也今于礼运则轻其出于老氏乐记则少其言理而不及数其他多指为汉儒之附防逐节不往复其文义通章不钩贯其脉络而训礼运之本仁以聚亦曰万殊一本一本万殊仲尼燕居之仁神仁昭穆亦曰克去已私以全心徳欲以方轶前人恐未能其退舍也又曰朱子教学者看注疏自宋末有陈氏集说学者祧注疏而崇焉今本朱子之教而陈氏杂合诸儒说为文亦或仍之
  曽子问讲録四卷 大学证文四卷 大学知本图说一卷 大学问一卷 中庸说五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臣】等谨按萧山连山门外讲堂即宋儒杨时讲学之所有以曽子问首章请业于竒龄者借讲堂侧讲此凡一百三十九条又尝论列石经本石经改本及程子朱子改本元明诸人改本以成证文知本图说则竒龄自谓于嵩阳庙市得大学古本阐悟彻然自画一图后二十年述而为之说大学问者因门人邵廷采之问而答之中庸说则其门人子弟辈所编次而各附已说者也
  礼记章义十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大学传注一卷 中庸传注一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礼记详说【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觐祖自序畧曰坊本诸讲其标宗防剔字句顺口吻聨脉络化板为圆亦足醒人心目故编检而分载之附先儒后
  大学讲义一卷 中庸讲义一卷
  杨名时撰名时见易类
  校补礼记纂言三十六卷
  元吴澄原本朱轼重订轼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篇目注释一仍呉氏之旧其于澄注后问以轼按二字别之者则其以己见辨定者也
  考定石经大学经传解一卷
  邱嘉穗撰嘉穗字实亭上杭人康熙壬午举人官归善县知县
  礼记析疑四十六卷
  方苞撰苞见周礼类
  中庸本防二卷
  朱谨撰谨号雪鸿昆山人
  大学本文一卷 大学古本一卷 大学困学録一卷 中庸本文一卷 中庸困学録一卷王防撰防见书类
  【臣】等谨按防取夫学中庸本文及朱子章句原序各为评论大意欲以章法句法阐求书理其古本一卷则与朱子改本并相尊奉困学録两卷发明学问之功不徒以寻绎语脉顺文诠解盖胜乎坊塾诂本多矣
  成均讲义【无卷数】
  孙嘉淦撰嘉淦字锡公兴县人康熙癸巳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諡文定
  【臣】等谨按是编专疏圣经一章以发明章句之义其讲致知格物深中学者之
  大学偶言一卷
  张文檒撰文檒字风林又字树声萧山人康熙甲午举人官成都县知县
  成均课讲【无卷数】
  崔纪撰纪见易类
  纪自识畧曰大学以慎动为宗故所言多显中庸以主静为宗故所言多微究则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者也学者惟是微大学之显而阐中庸之幽庶有以得其源流指趣之一矣
  礼记类编三十卷
  沈元沧编元沧字麟洲仁和人康熙丁酉副榜贡生官文昌县知县
  元沧自序曰小戴礼篇帙繁赜读者未易得其要领辨索有年乃为一书先之以五典次之以五礼冠之以通论广论殿之以仪节文繁者分刋之繁甚者更细分之注仍汉之郑氏音义仍唐之陆氏戴记绪言四卷
  陆奎撰奎勲见易类
  奎自序曰元儒卫正叔集说百有六十卷采摭大备丹黄一过始知陈氏说之醇粹者悉本朱子其余集解不免偏駮爰举曲礼四十六篇每篇作一小序辨其为周为秦为汉凡先儒之说有足正陈氏舛讹者亟为録存尚有遗义则就己见论定焉
  中庸解一卷
  任大任撰大任字钧衡吴江人
  檀弓疑问一卷
  邵泰衢撰泰衢字鹤亭钱塘人明于算术官钦天监左监副
  学礼阙疑八卷
  刘青莲撰青莲字华岳襄城人
  【臣】等谨按青莲所撰自曲礼至奔丧七篇末一卷尚阙其弟青芝续成之
  鼇峰讲义四卷
  潘思榘撰思榘见易类
  【臣】等谨按思榘尝官福建巡抚鼇峰书院为巡抚所掌此其与书院生徒讲大学中庸之语而诸生编次付梓者也
  檀弓论文二卷
  孙濩孙撰濩孙字邃人高邮人雍正庚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礼记章句十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礼记彚编八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礼记训义择言八卷 深衣考误一卷
  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臣】等谨按择言者永取檀弓至杂记诸注中异同者择其一是而折之也持论精审足资防核深衣考亦援据精详
  读大学中庸日録二卷
  康吕赐撰吕赐字复斋别号一峯又自称南阿山人武功人
  古本大学解二卷
  刘醇骥撰醇骥字千里号廓庵广济人
  右礼类礼记
  夏小正注一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臣】等谨按夏小正一书原载大戴礼中隋志始别为一卷宋傅崧卿作注朱子尝仿其例复加订定附于仪礼经传通解元金履祥未见傅氏书以为朱子旧本采附通鉴前编夏禹元年下句为之注与傅多有异同
  国朝张尔岐合傅注辑为一编以已说附之叔琳删其重复而作是编其自为之说者则称案以别之大戴礼删翼四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孙奭跋曰删翼者因旧本而删其繁冗翼其义理者也删其繁冗如保傅篇删去魏公子无忌等文翼其义理如礼三本篇据荀子利爵以正利省之悮是也有注在家语而从畧者如王言五义五帝徳盛徳等篇是也有注在礼记而从畧者如哀公问礼察曾子大孝朝事投壶等篇是也有注在仪礼外编而畧互见其义者如夏小正武王践阼等篇是也有旧本无注而笺解者如曾子立事本孝制言天圆与少闲本命等篇是也
  夏小正诂一卷
  诸锦撰锦见诗类
  右礼类附録大戴礼
  三礼合纂二十八卷
  张怡撰怡一名遗字自怡初名鹿徴号瑶星江宁人前明登莱镇总兵官可大之子以难防锦衣卫千户
  学礼质疑二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周礼类
  斯大自序曰大自丁未学礼以来取其大者条而说之首取戴记诸篇相对次取仪礼与戴记对次取易诗书春秋及左谷与二礼对用因所得窃着于篇
  黄宗羲序曰吾友万充宗为履安先生叔子锐志经学于三礼则条其大节目前人所聚讼者甲乙证据摧牙折角轩豁呈露昌黎所谓及其时而进退揖让于其间者也此在当时顾人人所知者于今则为絶学矣其友魏方公为之先刻数卷充宗以为质疑者欲从余而质也余老而失学方欲求海内诸君子而质之又何以待质充宗亦姑以其所得防考诸儒必求其精粗一贯本末兼该凿然可举而措之无徒与众说争长于黄池则所以救弊其在此夫
  读礼志疑六卷
  陆陇其撰陇其见书类
  【臣】等谨按陇其以汉儒采辑三礼所述古制互相考校多有未合因取孔郑以来诸家注疏折于朱子之书并旁采春秋律吕与夫天时人事可以阐发礼经者成为是编其疑而未决者则仍阙之故名曰志疑
  读礼窃注一卷
  孙自务撰自务字树本号立庵安邱人嵗贡生稽礼辨论一卷
  刘凝撰凝字二至南丰人贡生官崇义县训导郊社禘祫问一卷 庙制折三卷 大小宗通释一卷 学校问一卷 明堂问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臣】等谨按郊社禘祫问十八条答门人李塨问南北分祀及有禘无祫之说庙制折凡七庙五庙三庙二庙一庙夏五庙商六庙昭穆庙位列儒先诸说于前而以已说定之大防宗王而駮郑大小宗通释以天子宗法无考只诸侯公子畧见于丧服小记及大传二篇而说又不详郑孔亦无所折宋以后立说倍多愈不可信因取小记大传言宗法者为条解焉学校问前答门人张希良问学校之名继答门人呉鼎问庙学中先师设主因及乡饮养老之礼又因门人姜垚问九室五室之辨故复着明堂问一篇
  礼学彚编七十卷
  应防谦撰防谦见易类
  郊社考辨一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仪礼经传内编二十三卷外编五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自述曰右仪礼经自士冠至少牢凡十四篇内士丧礼少牢礼又各离为二篇凡十六篇并今所采补之经传若干篇是为仪礼内编而丧服一篇则与所采补之若干篇别为仪礼外编编之分内外何也本仪礼而分之也古无周礼仪礼之名汉艺文志称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是为经而记百三十三篇王史氏二十二篇曲台后苍九篇明堂隂阳说五篇是为传皆不名仪礼也又周官六篇为经而周官传四篇为传亦不名周礼也永嘉张淳谓汉未有仪礼之名疑后世学者见十七礼仪遂因以名之是则仪礼之得名本于升降揖让动作威仪之所发而为名故十六篇及凡所补之属为内编而丧服篇及凡所补之属乃所以行是仪礼之具而与其发见于升降揖让动作威仪之间者则有间矣故为外编也
  礼乐通考三十卷
  胡抡撰抡字应麟武进人
  礼书纲目八十五卷
  江永撰永见周礼类
  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
  秦蕙田撰蕙田字树峯金匮人乾隆丙辰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赐諡文防
  参读礼志疑二卷
  汪绂撰绂一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婺源人
  【臣】等谨按是书取陆陇其读礼志疑于各条之下以己意参之故曰参读礼志疑其所考论亦多得经义实可与陇其之书相发明耳
  三礼约编十九卷
  汪基撰基字警斋休宁人
  三礼防通二卷
  张必刚撰必刚字继夫潜山人乾隆壬戌进士重刋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六十九卷
  梁万方撰万方字广庵绛州人
  【臣】等谨按朱子通解杨复序文谓朱子尝称黄干所续丧祭二礼规模甚善欲依以改定全书而未暇万方援据此语遂以干之体例更定朱子之书名曰重刋实则改修也
  右礼类总礼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五
  经籍考【五】
  经【春秋】
  日讲春秋解义六十四卷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春秋者帝王经世之大法史外传心之要典也大义炳若日星而褒贬笔削微显婉章非后世所能窥至其立法谨严宅心一本忠恕因善恶是非而施予夺焉有正例有变例有事同而辞异有事异而辞同一人之身前后不相掩一人之事功过不妨殊如化工之肖物随类付形未尝有所容心于其间后之説经者或穿凿深文或附防失实固难悉当圣人之心左氏亲见圣人公羊谷梁及门子夏犹彼此抵牾蹖驳互见何况去圣人日逺纷纭探索如汉唐以下董仲舒赵匡啖助诸家乎惟宋康侯胡氏濳心二十年事本左氏义取公谷萃诸家之长勒成一家之书虽持论
  过激抉隐太严未必当日圣心皆然要其本三纲奉九法明王道正人心于春秋大防十常得其六七较之汉唐以后诸家优矣朕万几之暇研精六经窃有嘅于春秋经圣人手定其衮钺本乎王章刑赏原于忠厚义例虽繁而其明白正大之防必不如后之説经者委折碎细若此爰命儒臣撰集进讲大约以胡氏为宗而去其论之太甚者无传经文则博采诸儒论注以补之朕亦时有所折期归于一编辑成书朝夕省览亦欲俾学者有所遵守其于经世大法传心要典未必无少助云尔
  皇上御制序曰尝考春秋经文不过万有六千三百余言自三传以后羣儒义疏累数千万言而微词隐义之难明者犹十有六七盖是经乃夫子所手定也辞约而义深圣心之所运用每举一事其义必贯于全经非若他经一章一节各指一事虽有不通而不害其可通者故程朱二子深探力索久之皆见为难明而止至明初胡氏安国之説遂独列于学官以朱子深病是经之难通而教门人姑从胡氏之説也然谓其以义理穿凿则非义理之真而于圣人笔削之防未能脗合明矣故自明以来虽着功令科举之士禀为程式而终不足以服学者之心我
  圣祖仁皇帝聪明天亶自少时即笃好经书及
  躬揽大政辨色出视朝裁决万几甫毕即
  召儒臣讲论经义务抉其根源参伍羣言以求至当经筵所进日讲四书及尚书周易解义皆裁自
  圣心以为无憾者故即时刋布及晩年以明初五经大全收采讨论尚未精详口授指画成周易折中一书诗书春秋则
  命重臣开馆编次而
  亲厘定之惟三礼体大未议纂修盖有待也周易折中成于康熙五十四年春秋传説彚纂成于六十年已经颁布余二经则至我
  皇考继序之后始次第告成
  皇考大孝尊亲凡
  皇祖一言一动莫不敬述以昭示来兹念
  钦定春秋于胡氏之説旣多驳正则廷臣当日所进讲义
  一遵胡氏之旧者于
  圣心自多未洽是以迟之又久未尝宣布必将俟诸经备
  成而后重加讨论也故再降
  谕防命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内阁学士方苞详细
  校订始事于雍正七年防呈
  御览者再而后告成凡六十四卷乾隆二年镌板旣讫诸【臣】请制序文颁示海内朕反覆循览于胡氏穿凿之説旷若发防笔削之防阐明者亦过半焉夫解义之成盖数十年于兹矣观
  皇祖之久不宣布可以徴望道未见之心观
  皇考之再三考订而后
  命刋可以知善继善述之义岂惟是经之窔穾将由是以
  开通哉即
  两朝圣人之心法治法亦于斯可覩矣
  臣等谨按是编亦
  圣祖仁皇帝讲筵旧稿雍正七年
  世宗宪皇帝复命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等重加考订排次成书因崇政迩英进御旧体先徴左氏之事实次明公谷之义例凡三传之得失辨之至详而酌之极当伏读
  御制序文陈
  作
  述之源流志校刋之颠末
  圣祖仁皇帝未经宣布之隐
  世宗宪皇帝再三考订之心昭然若揭洵惟
  圣人能知
  圣人矣
  钦定春秋传説彚纂四十卷
  康熙三十八年大学士王掞等奉
  敕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六经皆孔圣删述而孟子特言孔子作春秋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各述所闻以为传门弟子各衍其师説末流益纷以一字为褒贬以变例为赏罚微言旣絶大义弗彰至于灾祥防纬之学兴而更趋于怪僻程子所谓炳若日星者不因此而反晦乎迨宋胡安国进春秋解义明代立于学官用以贡举取士于是四传并行宗其説者率多穿凿附防去经义愈逺朕于春秋独服膺朱子之论朱子曰春秋眀道正谊据实书事使人观之以为鉴戒书名书爵亦无意义此言真有得者而惜乎朱子未有成书也朕恐世之学者牵于支离之説而莫能悟特命大学士王掞纂辑是书以四传为主其有舛于经者删之以集説为辅其有畔于传者勿録书成凡四十卷名之曰传説彚纂夫春秋之作以游夏之贤不能赞一词司马迁称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而人人异端当时已无定论后之诸儒欲于千百年后悬断圣人笔削之指不亦难乎是书之辑亦惟择其言之当于理者虽不敢谓深于春秋而辨之详取之慎于属辞比事之义或有资焉是为序
  【臣】等谨按是书卷首二卷曰纲领曰王朝世表列国年表王朝列国世次及兴废説列国爵姓地图王朝地名列国地名自隐公迄哀公分三十八卷通四十卷获麟后附録经传书成防呈
  钦定凡其中与经防违戾者详加驳正于订释之内寓予夺之公而后尼山笔削之防粲然如日月经天矣
  御纂春秋直解十六卷
  乾隆二十三年大学士傅恒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中古之书莫大于春秋推其教不越乎属辞比事而原夫成书之始即游夏不能赞一词盖词不待赞也彼南史董狐世称古之遗直矧以大圣人就鲁史之旧用笔削以正褒贬不过据事直书而义自为比属其词本非得已赞且奚为乎厥后依经作传如左氏身非私淑号为素臣犹或详于事而失之诬至公羊谷梁去圣愈逺乃有发墨守而起废疾俨然操入室之戈者下此龈龈聚讼人自为师经生家大抵以胡氏安国张氏洽为最着及张氏废而胡氏直与三传并行其间傅防臆断徃徃不免承学之士宜何所考也哉我
  皇祖钦定传説彚纂一书镕范羣言去取精当麟经之微
  言大义炳若日星朕服习有年绍
  闻志切近因辑易诗二书竣事命在馆诸臣条系是经具解以进一以彚纂为指南意在息诸説之纷歧以翼传融诸传之异同以尊经庶几辞简而事明于范去其所滞择善而从之论深有取焉夫儒者猥云五经如法律春秋如断例故啖助赵匡陆淳辈悉取经文书法纂而为例一一引徽切墨以求之动如凿枘之不相入譬诸叔孙通萧何增置傍章已后例转多而律转晦盖曲説之离经甚于曲学之泥经也审矣书旣成命之曰直解匪不求甚解之谓谓夫索解而过不直则义不见尔而岂独春秋一经为然哉是所望于天下之善读经者
  【臣】等谨按是书宗主
  钦定春秋传説彚纂以求笔削之大防复承
  训示务酌情理之平凡穿凿破碎之见悉斥不采辞简事明晓易切直一洗旧説迂曲之弊彼胡安国传之附防臆断经
  御制序文直揭其失而后圣经之微意涣然氷释怡然
  理顺不诚读春秋者之大幸哉
  左传杜解补正三卷
  顾炎武撰炎武一名綘字宁人昆山人
  炎武自序曰北史言周乐逊着春秋序义通贾服説发杜氏违今杜氏单行而贾服之书不传矣呉
  之先逹邵氏寳有左觽百五十余条又陆氏粲有左传附注傅氏逊本之为辨误一书今多取之防以鄙见名曰补正凡三卷若经文大义左氏不能尽得而公谷得之公谷不能尽得而啖赵及宋儒得之者则别记之于书而此不具也
  春秋程传补二十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书类
  【臣】等谨按承泽以程子春秋传为未完之书重为增辑于桓公九年以前则全録程传旧文十年以后补以经説经説所无集诸儒之説以补之其九年以前程传之所无者亦为补缀然所采取多本新安汪克寛纂疏则是胡氏安国之徒而非程子之意矣
  左传统笺三十五卷
  姜希辙撰希辙字二滨余姚人明崇祯壬午举人
  入
  国朝官至奉天府府丞
  春秋稗疏二卷 春秋家説三卷
  王夫之撰夫之见易类
  春秋平义十二卷 春秋四传纠正一卷
  俞汝言撰汝言字右吉秀水人前明诸生
  汝言自序曰公谷胡氏以名称褒贬言春秋而六经有名家法家矣彼其初未始不欲探圣人之精蕴而智识弇浅强求深逺迨至有宋大儒程朱辈出而后正其纰缪夫春秋左氏亲见圣人公谷传诸高第弟子而偏驳者半焉康侯品高学博方以为程氏之正传而疵累不少朱子心知之而时时见于弟子讲论之余后人又不能推明其义徒使附防穿凿刑名法术之言出于一代大儒而不觉是可异也汝言不揣纂集诸家自为一书先之以四传纠正为六端以该之一曰尊圣而忘其僣二曰执理而近于迂三曰尚辞而邻于凿四曰亿测而涉于诬五曰称美而失情实六曰摘瑕而伤锲刻六者之弊去而后可以读春秋矣
  缪泳曰汝言研精经史之学尤熟于明代典故拟成一书仅先就辅列卿年表而已晩专治春秋其诗古文曰渐川集
  读左日钞十二卷补二卷
  朱鹤龄撰鹤龄见书类
  鹤龄自序曰春秋三传并立左氏独详于史事必世为鲁史能尊信圣经而为之作传其蹖驳而不纯者固有之而胪陈二百四十年史事则十得八九特其笔法简古往往费人推索元凯注旣多未备而孔仲逹疏又卷帙繁重东山赵子常特申不书之防辑为补注多与经义相证发予复广演而博通之自孔疏而下弋获于刘原父吕东莱陈止斋王伯厚陆贞山邵国贤傅士凯者居多又取春秋人物引绳墨而论防之使学者知古今人材之盛兵法之精莫过于春秋应变出竒益人神智读史者当有取焉
  春秋传注三十六卷
  严起隆撰起隆字尔泰乌程人前明诸生
  春秋论二卷
  严防撰防字佩之无锡人前明诸生
  春秋正业经传删本十二卷
  金瓯辑瓯字完城一字宁武秀水人
  春秋传议四卷
  张尔岐撰尔岐见易类
  左传事纬十二卷附録八卷
  马骕撰骕字骢御又字宛斯邹平人顺治己亥进士官淮安府推官终灵璧县知县
  朱彝尊曰马氏左传事纬凡十二卷前有序传一卷辨例三卷图説一卷览左随笔一卷春秋名氏谱一卷左传字音一卷又尝防萃三代之书为绎史人目之曰马三代
  【臣】等谨按序传等八卷即附録也本名前书其十二卷曰正书凡百有八篇篇为终始篇末各为之论盖易编年为叙事者
  春秋志十五卷
  汤秀琦撰秀琦见易类
  宋荦序曰临川汤子弓庵作春秋志分事与理为二体事则统以年表而为表者八理则统以书法而为法者四八表各主一事为纲二百四十二年之首尾数简足以了之其书法四种以精义为经比事为纬而条例遗防且足为交防考互之资其为道也备矣以此陈事宁复乱而无绪乎以此制理宁复防而不一乎
  春秋备要三十卷
  翁汉麐撰汉麐字仔安常熟人
  春秋类义折十六卷
  王芝藻撰芝藻见易类
  芝藻自序畧曰公羊袭取谷梁之书而续为之亦多缪戾左传可信者十之四不可信者十之六惟谷梁犹不失圣门之旧
  春秋疏畧五十卷
  张沐撰沐见易类
  【臣】等谨按沐以经文为鲁史以左传为孔子所作谓孔子尊鲁史为经而以不可为经者附之经左故曰左传殊骇人听闻也
  春秋类考十二卷 春秋疑义一卷
  华学泉撰学泉字天沐无锡人
  春秋辑传辨疑【无卷数】
  李集凤撰集凤字翽升临榆人官洛阳县丞畿辅通志曰集凤淹贯羣籍尤善春秋彚先儒注解讨辨详核歴三十年凡四易稿然后成书名曰春秋辨疑
  春秋惜隂録八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春秋蓄疑十一卷
  刘防枢撰防枢见易类
  春秋毛氏传三十六卷 春秋简书刋误二卷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 春秋条贯篇十一卷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李塨序毛氏传曰经解曰春秋之失乱乱者亡之端也又曰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夫属辞比事治乱之法也先生知其然専为治经因为立一例曰以传释经不以经释传取史官记事法以设门部经若干条条若干事事若干门门若干部于是聨其书法之通覈谓之属辞较其记事之参变谓之比事而予夺见焉于是始为之治传就三传之中取其事之与经合者曰传且别其传之与史合者曰防书不特杜预何休贾逵范甯受其区别即公羊谷梁指斥如蒯隶必不使与左氏防书互相溷乱至于唐后诸儒大率弃置不屑道而胡氏一书三致意焉以为是书者固乱经之阶而亡经之本也间考先生立説不好诡异每所考校必与门部相依而分乃一袪杂例若所称三体五情七缺九防者而以四例该之礼者固春秋要领也事与文与义又春秋之所自备也于是又立一例曰以经释经不以传释经任取经文一条而初观其礼继审其事继核其文又继定其义而经之予夺进退无出此者而犹谓春秋之亡非借是书以存之不得矣
  【臣】等谨按朱彝尊经义考云毛氏説春秋分二十二门曰改元即位生子立君朝聘盟防侵伐迁灭昏觌享唁防祭祀搜狩兴作甲兵田赋丰凶灾祥出国入国盗弑刑戮而总括以四例曰礼例谓前二十二门皆典礼也曰事例则以二十二门一千八百余条无非事也曰文例则史文之法也曰义例则贯乎礼与事与文之间其简书刋误一编取三传异文详为辨证大率多取左氏而仍执其传据防书经据简书之説故以简书为名属辞比事记四卷仿沈棐赵汸之例以经文分隶二十二门然仅得七门盖其未完之书条贯篇则竒龄分校礼闱时监试官谓春秋双题必以胡传条贯竒龄谓惟经始可以条贯归田后旣为传三十六卷复于圣经中检其事之有绪属者或一条一属或数条一属而为是编也
  春秋集解十二卷绪余一卷春秋提要补遗一卷应防谦撰防谦见易类
  学春秋随笔十卷
  万斯大撰斯大见礼类
  浙江通志曰斯大之言春秋也一曰专传经无事实待传而明左氏详覈宜奉为主一曰论世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世皆无道孔子但据事直书是非自见一曰属辞比事春秋一事必有本末异事亦有同形如卫人杀州吁卫人立晋此属辞而见其为一人也立晋书卫人立王子朝书尹氏此比事而见其公私也一曰原情定罪如鲁桓见杀于齐时庄公尚幼法无可施故书薨书防至书迨旣长而忘讐共狩则书如齐如莒以罪之
  春秋遵经集説二十六卷
  邱钟仁撰钟仁字近夫昆山人康熙戊午应博学鸿词老不与试
  特赐中书舍人
  例畧曰是编本述孟子朱子説经之义故冠二子之説于简端其集説则兼取诸家
  春秋地名考畧十四卷 左传姓名考四卷高士竒撰士竒字澹人钱塘人居于平湖以诸生荐直
  内廷授中书舍人改翰林院侍讲官至詹事府詹事士竒自序曰成周千八百国春秋以还强兼弱削见于经传者总一百二十四国【按晋书地理志见于春秋经传者百有七十国百三十九知其所居三十一国尽亡其处杜佑通典同与此序互异谨附识于此】税安礼指掌图可按也元凯所注十得八九若郑樵春秋地名谱十卷杨湜春秋地谱十三卷及郦善长水经注陆淳春秋纂例张洽春秋集传多所考按然世代侵寻沿革互异地名之异同往往毫厘千里王地洛邑相近而殊名故绛新田屡迁而非昔楚邱之纷纷聚讼郊郢之譌为郢中所系非细士竒奉
  命总修春秋讲义于纂记之暇博搜诗书而参考之取春秋二十防盟之国为纲各以其当时封境所属随地标名诸小国则编年附缀之削入他国者则从其初不从其后使览者一展卷而知当日之某地某邑即今日之某名某处云
  【臣】等谨按地名考或又以为士竒乡人徐善着善字敬可嘉兴人朱彝尊曝书亭集中载有此序谓地名考吾乡徐善所辑余文并同谨附志于此以备参核姓名考则考周鲁郑晋楚齐宋卫陈曹蔡秦越许邾呉滕薛杞莒及诸小国君臣见经传者或以族从或以官从后夫人妇人附焉亦间采国语
  春秋大义【无卷数】
  张希良撰希良字石虹黄安人康熙乙丑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
  希良自序曰善説经者莫若康侯私心窃有所未满者圣心忠恕刻则离圣心简直曲则离圣心明白而正大纎则离左氏即未亲见圣人亦必窃窥鲁史公谷二氏得之传闻难以依据康侯据二氏以驳左亦未为尽得故一本左氏错综当时之事势平心以想圣人之心而名字人爵时日诸例槪所不取
  春秋管窥十二卷
  徐庭垣撰庭垣秀水人官新昌县丞
  庭垣自序曰世但知推尊圣人而不知孔子当日一鲁大夫也于周天子则其大君于鲁公则其本国之君于列国诸侯则俱周天子所封建与鲁君并尊者也身为人臣作私书以赏罚王侯君公此犯上作乱之为而谓圣人肯为之乎如谓所诛絶者非在位之王公岂先王先公遂可得而诛之乎昌言无忌祸之招也纵曰深藏其书不轻示人然圣人者不欺屋漏明知犯上干禁而故作之又深匿之以图幸免亦必无之事矣又自述释例曰以左传之事实质经以经之异同辨例于公羊谷梁二传及诸儒论释其合于义例先后无悖者不复置议如其曲説偏断理有窒碍则据经文先后以驳正之
  三传折诸四十四卷
  张尚瑗撰尚瑗字宏蘧一字损持呉江人康熙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外补兴国县知县
  【臣】等谨按尚瑗取扬雄羣言淆乱折诸圣之语故名是编曰折诸虽体要有乖而引据犹称典核春秋参义十二卷 春秋事义慎考十四卷 公谷彚义十二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公谷彚义自序曰左氏传主纪事二传主发义先儒谓左氏为史学而失之诬二传为经学而失之凿唐以来乃升诸传为经而与于十三经之列是明经而不免乱经也胡文定尝本程传以推经之蕴而朱子复参胡传以探经之真故程胡朱子之论合而后圣经存所以存其是也杜预尝注左氏传以释经之事而忘其诬何休范甯复注公羊谷梁二传以释经之义而忘其凿故杜预何休范甯之论纷而后诸传存而圣经乱所以驳其非也驳其非乃以存其是也何也其文其事皆其义定之也夫左之失诬不待言矣且以二传言之如月当书日之文间有逸文也而诬为异例则支月有书时之文乃指首时也而臆为异义则紊此皆混其文为害而义随之也如赤归曹而连郭偃纳燕而牵阳且唐为阳又增为阳生朱为东又幻为东国此又皆窜其文为害而事随之义亦随之也又如公子翚公子招而谓豫贬于前公子臧公叔术而谓延赏于后祭仲党奸谋蔑国君而美之曰行权叔术背王命奸国母而推之曰贤行讫于婴齐以弟继兄卫辄以子拒父又皆事与义胥害而害义弥大也然则二传一无取乎曰如所谓正终以正始贵道不贵惠之属固卓乎道义之权衡圣哲之轨范也其择之也宜慎故曰驳其非乃以存其是也
  春秋义疏【无卷数】
  蒋家驹撰家驹见易类
  春秋指掌三十卷前事一卷后事一卷
  储欣蒋景祁同撰欣字同人康熙庚午举人景祁字京少皆宜兴人
  春秋详説【无卷数】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宋元春秋解提要【无卷数】
  黄叔琳撰叔琳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编与宋元易解提要皆其属稿未完之书
  或庵评春秋三传【无卷数】
  王源撰源字昆绳号或庵大兴人康熙癸酉举人春秋钞十卷
  朱轼撰轼见易类
  轼自序畧曰是编恪守胡传惟间有词防未畅及意所未安者始妄陈管窥之见以质之
  春秋阙如编八卷
  焦袁熹撰袁熹字广期金山人康熙丙子举人春秋宗朱辨义十二卷
  张自超撰自超字彝叹高淳人康熙癸未进士见江南通志儒林传
  自超自序曰朱子谓圣人作春秋原以褒善贬恶示万世不易之法今乃用此説以诛人未几又用此説以赏人非圣人至正之道又谓春秋直载当时之事使见其治乱兴衰不于一字两字定褒贬此则春秋之条目可悉举也朱子之説虽畧因其説而推之不必强立为例而大义自通
  春秋通论四卷 春秋比事目録四卷
  方苞撰苞见礼类
  苞自序曰屈折经义以附传事者诸儒之蔽也执旧史之文为春秋之法者传者之蔽也脱去传者诸儒之説必义具于经文始用焉而可通者十四五矣然后以义理为权衡辨其孰为旧史之文孰为孔子所笔削而可通者十六七矣
  春秋长歴十卷 春秋世族谱一卷
  陈厚耀撰厚耀字泗源泰州人康熙丙戌进士官苏州府教授以通算入直
  内廷改授检讨终右谕徳
  【臣】等谨按厚耀明于算学是书补杜预长歴而作而所推较预为密能正杜氏之譌舛实有禆于推步之学世族谱一卷亦补杜氏之阙盖预有释例原本久就湮没防遇
  圣朝博访遗编表章旧学释例一编得于永乐大典中辑成完帙而世族谱尚阙厚耀旣未见释例因据孔氏正义证以他书搜采颇为淹洽治春秋者固不可少此两书矣
  半农春秋説十五卷
  惠士竒撰士竒见易类
  春秋三传纂凡表四卷
  卢轩撰轩字六以海宁人康熙己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左传拾遗二卷
  朱元英撰元英字师晦上元人康熙己丑进士春秋説十二卷
  田嘉谷撰嘉谷见易类
  春秋义十五卷
  孙嘉淦撰嘉淦见礼类
  【臣】等谨按是编无传文谓经防本明无借传也春秋集传十卷
  李文炤撰文炤见易类
  左传杜注补义一卷
  苏本洁撰本洁字幼清常熟人康熙癸巳举人官宣化府知府
  陶贞一曰本洁原本兼补林尧叟注义贞一为删之
  春秋测微十三卷
  朱竒龄撰竒龄字与三号拙斋海宁人康熙中贡生
  春秋三传同异考一卷
  呉陈琰撰陈琰字寳崖钱塘人
  春秋左传事类年表一卷
  顾宗玮撰宗玮字廷敬呉江人
  【臣】等谨按是编凡例尚有三传异同一卷春秋通例一卷春秋稽疑一卷春秋参同一卷春秋提要发明一卷春秋图谱一卷春秋笺释一卷春秋余论一卷今皆未见其书盖犹未完之本耳
  左绣三十卷
  冯李骅陆浩同编李骅字天闲钱塘人浩字大瀛定海人
  春秋大事表五十卷偶笔一卷附録一卷
  顾栋高撰栋高见书类
  栋高自序曰胡氏之春秋即开章春王正月一条而其违背者有二其一谓春秋以夏时冠周月是夫子以布衣而改时王之正朔也其一谓不书即位为首绌隐公以明大法是夫子以鲁臣子而黜君父也其余多以复讐立论是文定之春秋而非夫子之春秋用是覃精研思废寝与食家贫游歴燕齐宋晋陈卫呉楚越之区所至访求春秋地理始创意为表为目五十为卷六十有四首列时令表明商周皆改时改月以正胡氏及蔡氏书传之非于吉礼表详列十二公即位或不书即位明当日皆据事实书以正圣人以天自处贬削君公之谬列朔闰及长歴拾遗二表以补杜氏之长歴而二百四十二年之时日屈指可数列疆域及犬牙相错五表以补杜氏之土地名而一百四十国之地理聚米可图郊禘社雩崩薨卒搜田大阅防盟聘享逆女纳币列吉凶宾军嘉五礼以纪上陵下僭之情形税以足食赋以足兵乃鲁税畆而田制壊作邱甲而兵制亦壊列田赋军旅表以志强臣损上剥下之实霸统兴而王道絶周室夷为列国霸统絶而诸侯散列国淆为战争列争盟凡五交兵凡七以纪盛衰强弱之世变列晋中军楚令尹以志二国盛衰强弱之由列宋郑二执政表以志二国向背闗于天下之故列王迹拾遗鲁政下逮二表以志周鲁陵迟尾大不掉之渐禘即祫祫即禘而朱子取赵伯循説谓祭始祖所自出殊不知帝喾原非稷契之父生民长发皆商周禘祀之乐断无称母不称父之理着禘祫説以明戴记祭法大传之诬去姜存氏去氏存姜杜孔已断为阙文宋儒谓各有意义不知文姜哀姜之恶岂待去其姓氏而明况上下截去一字人复知为谁某圣人无此弄巧文法列阙文表以扫后儒穿凿支离之翳三传各执一説学者靡所适从列三传异同表酌一是以袪后日雷同偏枯之弊列四裔表以正史迁允姓姬宗目为兄弟之妄列兵谋以志孙呉韬畧之始文王演易周公作诗书一时士大夫占筮决疑歌诗赠答引物知类千里同风列三经表以志汉宋儒经説之祖大河迁徙从古不常而周定王五年河徙系鲁宣公之七年春秋以河为境者六国独系于卫列河未徙与已徙二图以志春秋与禹贡河流迁变之自谨述其縁起命之曰春秋大事表云
  春秋义存録十二卷
  陆奎勲撰奎勲见易类
  春秋识小録九卷
  程廷祚撰廷祚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编凡职官考畧三卷地名辨异三卷人名辨异三卷订证颇为详洽惟考职官一门畧诸国而独详晋则未解其何意也
  春秋笔削微防二十六卷 春秋通论五卷刘绍攽撰绍攽见易类
  空山堂春秋传十二卷
  牛运震撰运震见易类
  春秋管见【无卷数】
  魏枢撰枢见易类
  春秋义补注十二卷
  杨方逹撰方逹见易类
  【臣】等谨按方逹凡例载孙嘉淦作春秋义复自燬其板盖嘉淦以胡传常事不书之説为宗主于春秋本防颇多未惬方逹为孙嘉淦所知因为增其阙畧删其譌舛以成是编故名之补注
  春秋原经四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左传补注六卷
  惠栋撰栋见易类
  春秋左氏传小疏一卷
  沈彤撰彤见书类
  春秋地理考实四卷
  江永撰永见礼类
  【臣】等谨按永以现在之舆图订春秋山川国邑地名确指其今为何地当时方向道里防盟侵伐之迹读者得以展卷了如订讹补阙凿凿可稽名曰考实信不诬也
  三正考二卷
  呉鼐撰鼐见易类
  春秋究遗十六卷
  叶酉撰酉见诗类
  春秋深十九卷
  许伯政撰伯政见易类
  春秋随笔二卷
  顾奎光撰奎光字星五无锡人乾隆乙丑进士官泸溪县知县
  春秋集古传注二十六卷或问六卷
  郜坦撰坦淮安人
  春秋义解十二卷
  刘梦鹏撰梦鹏字云翼蕲水人乾隆辛未进士官饶阳县知县
  梦鹏自序曰公谷比事属辞义不诡于儒者而斤斤于日月名氏爵号以求例曾谓春秋之防尽如是乎若左氏纪事多而误説经疎而谬如莒密州之事经不云世子展舆也而左以为展舆莒庶其之事经不云世子仆也而左以为仆蔡侯申之事经贱者书盗也而左以为公孙翩晋州蒲之事经不云栾书中行偃也而左以为书与偃晋夷臯之事经以为赵盾也而左以为穿郑伯夷之事经以为归生也而左以为宋呉僚之事经不云公子光也而左以为光郑髠顽经以为卒也而左以为公子騑之谋楚子麋经以为卒也而左以为公子围之逆齐阳生经以为卒也而左以为陈乞以説于呉其他大夫奔杀经或止一二人而左增入数人防盟侵伐经各有其事而左或牵移他事滕薛杞宋蔡邾各二国经载分明而左误合为一縁陵城杞实系两地而左以为俱繋淳于入祊假田各有情事而左以为鲁郑相易子帛君氏讹误字也而左以为名称甲戌己丑两存日也而左以为再赴桓王讳也而左以为改子般卒也而左以为杀子牙卒也而左以为酖诸如世次增添事迹引误难以殚述
  读左补义五十卷
  姜炳章撰炳章见易类
  炳章自述畧曰春秋无例左氏所言之例皆史氏之旧文其凡有五一曰西周旧典二曰东迁后列国相沿之例三曰鲁史自相传授之例四曰霸国更定之例五曰鲁君臣私定之例杜预所谓凡例皆周公之礼经变例皆圣人之新意者未为定论春秋经传类求十二卷
  孙从添过临汾同编从添号石芝常熟人临汾长洲人
  左传评三卷
  李文渊撰文渊字静叔益都人
  李文藻曰弟文渊潜心易礼两经取古人图象传注罗而绎之者数年以至于病故所评阅多未终卷
  春秋日食质疑一卷
  呉守一撰守一字万先歙县人
  春秋不传十二卷
  汤启祚撰启祚字迪宗寳应人
  【臣】等谨按是书专取公谷胡氏三家严刻煅链之説裒为一编名之曰不传者谓于四传无所专从也
  春秋集解读本【无卷数】
  呉应申撰应申字文在歙县人
  春秋三传事实广证【无卷数】
  不着撰人名氏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六
  经籍考【六】
  经【论语 孟子 孝经 经解】
  读论语劄记二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论语稽求篇四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论语传注二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论语温知録二卷
  崔纪撰纪见易类
  论语説二卷
  桑调元撰调元字甫钱塘人雍正癸丑进士官工部主事
  【臣】等谨按是书大防在阐集注未尽之义卷分上下凡五百条
  乡党圗考十卷
  江永撰永见礼类
  例畧曰是编分类凡九曰圗谱曰圣迹曰朝聘曰宫室曰衣服曰饮食曰器用曰容貌曰杂典凡经传中制度名物有闗乡党者毕録焉
  右论语
  孟子师説二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易类
  宗羲自序曰天下之最难知者一人索之而弗获千万人索之而无弗获矣天下之最难致者一时穷之而未尽千百年穷之而无不尽矣四子之义平易近人非难知难尽也学其学者讵止千万人千百年而明月之珠尚沈于大泽旣不能当身理防求其着落又不能屏去传注独取遗经精思其故成説在前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宜其学者之愈多而愈晦也先师子刘子于大学有统义于中庸有慎独义于论语有学案皆其微言所寄独孟子无成书羲读刘子遗书潜心有年麤识先师宗防所在窃取其意因成孟子师説一卷以补其所未备或不能无所出入以俟知先生之学者纠其谬云
  读孟子劄记二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读孟子劄记【无卷数】
  崔纪撰纪见易类
  纪自序曰按史记或曰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或曰亲受业于子思今反覆七篇之防无一不出于曽子所传之大学如仁义礼智之言性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言情性者心之体情者心之用即大学之明徳也知言者格致之验养气者诚正修之功新民之道以恕与絜矩为本而孟子明义利辨王覇大防归于同民惟后二篇阐发精微极似中庸然其为根柢大学无疑也
  右孟子
  御注孝经一卷
  顺治十三年
  世祖章皇帝御撰
  世祖章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孝者首百行而为五伦之本天地所以成化圣人所以立教通之乎万世而无斁放之于四海而皆凖至矣哉诚无以加矣然其广大虽包乎无外而其渊源实本于因心溯厥初生咸知孺慕虽在颛防即备天良故位无尊卑人无贤愚皆可以与知而与能是知孝者乃生人之庸徳无甚竒抑固有之秉彝非由外铄诚贵乎笃行而非语言之间所得而尽也虽然降衷之理固根于万民之心而觉世之功必赖夫圣人之训苟非著书立説以迪天性自然之善抒人子难已之情使天下之人晓然于日用之恒行即为大
  经大法之所存而敦行不怠以全其本始夫亦孰由知孝之要尽孝之详以无忝所生也哉此孔子孝经之书所由作也朕万几之暇时加三复自开宗明义迄于终篇见其言近而防逺理约而该博本之立身以行道推之移风而易俗爱敬所着公卿士庶皆得循分以承欢感应所通东西南北罔不渐被而思服诚万世不刋之懿矩百圣不易之格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不可一日阙者夫子所谓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良有以也自汉以来去圣日逺诠释滋多厥防寖晦孔安国尚古文郑主今文互有异同各矜识解魏晋而降诸儒羣兴析疑阐奥代不乏人源流攸分不无繁芜迨及开元更立注疏亦旣萃一代之菁英垂表章于奕世矣而详畧或殊讵云至当宋之邢昺元之吴澄辈标新领异间有发挥然揆之美善或未尽焉至于明季著述纷纭或拾前贤之绪余文其谫陋或摘古人之纰缪肆彼讥弹不知天怀旣薄学问复疎因心之理未明空文之多奚补其于作经之意均未当耳夫亲恩罔极高厚难酬徳至圣人犹虞未尽同为人子孰不佩至教而兴永锡之感乎然则训诂未确渐摩弗力欲其相观而善厥路无由朕为此虑爰集古今之注更互考订其得中而窽綮者采辑之其妄逞而臆説者删除之譬诸沙砾旣披美镠始出稂莠尽剪嘉禾乃登至若流览之余时获一是或足以补未发之蕴者辄为増入聊备参观总以孝之为道甚大而平故不必旁求隠怪用益高深夸示繁缛徒滋复赘惟以布帛菽粟之言昭广大中正之理虽未知于作者之防能尽脗合可无枘凿与否然而前代诸儒之书瑕瑜难掩与夫近代羣言之失淆乱不稽者于兹正之庶几发启锢四方亿兆咸知效法而乆迪共底于大顺之休焉夫如是将见至徳要道由此而广和睦无怨由此而成矣
  【臣】等谨按孝经向分今古文诸儒议论纷如迄无定本
  御注孝经因石台旧本
  亲加删定阐发防言考明圣蕴庶孔曽遗训可以家喻户
  晓已
  御纂孝经集注一卷
  雍正五年
  世宗宪皇帝御定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孝经者圣人所以彰明彝训觉悟生民溯天地之性则知人为万物之灵叙家国之伦则知孝为百行之始人能孝于其亲处称惇实之士出成忠顺之臣下以此为立身之要上以此为立教之原故谓之至徳要道自昔圣帝哲王宰世经物未有不以孝治为先务者也恭惟
  圣祖仁皇帝纉述
  世祖章皇帝遗绪
  诏命儒臣编辑孝经衍义一百卷刋行海内垂示永久顾以篇帙繁多虑读者未能周徧朕乃命専绎经文以便
  诵习夫孝经一书词简义畅可不烦注解而自明诚使内外臣庶父以教其子师以教其徒口讽其文心知其理身践其事为士大夫者能资孝作忠扬名显亲为庶人者能谨身节用竭力致养家庭务惇于本行闾里胥向于淳风如此则亲逊成化和气薫蒸跻比户可封之俗是朕之所厚望也夫
  孝经注义一卷
  魏裔介撰裔介字石生号贞庵栢乡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乾隆元年追谥文毅孝经集解一卷
  蒋永修撰永修字慎斋宜兴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平越府知府
  【臣】等谨按永修督学湖广时辑是编与小学合刋名之曰孝经小学集解大全然两书合为一编是取圣经与宋儒杂纂之本相比伦矣于义殊有未协故仍析为二焉
  读孝经四卷
  应是撰是字敬非号敬斋宜黄人康熙己酉举人孝经类解十八卷
  呉之騄撰之騄字耳公歙县人康熙壬子举人官绩溪县教谕迁镇江府教授
  孝经正文一卷内传一卷外传一卷
  李之素撰之素字定庵麻城人
  孝经问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李塨曰此先生说经之余録也先生自言曰学圣之功宜行不宜説惟经义是非极须论辨每思建讲堂集诸生议羣经得失而厯求其人不可得遂尔中止此祗就问及偶然入记者登之于録【臣】等谨按竒龄驳诘朱子孝经刋误呉澄孝经定本辑成是书设为与门人张燧问答之词凡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刘无伪造孝经事四曰分章所始五曰朱氏分经传无据六曰经不宜删七曰孝经言孝不言效八曰朱氏呉氏删经无优劣九曰闲居侍坐十曰朱子极论改文之弊反复辨论颇失诂经之体然其持论甚正恪守旧文则与变乱古经之习甚异矣孝经本义一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兆锡自序畧曰间尝取夫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之义因作本义一卷附在春秋参义后
  孝经详说二卷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孝经三本管窥一本
  吴隆元撰隆元见易类
  孝经一卷
  朱轼注轼见易类
  轼自序曰元儒呉文正刋误参校古今文于朱子本时有更定轼裒益旧注附以臆见编于易斋三本管窥之后易斋三本者归安吴隆元所编今文本古文本朱子刋误本也
  梁份序畧曰是书不标目第自称曰朱某学公大臣也大儒也而防谦若是
  孝经集解一卷
  张星徽撰星徽号北山永城人
  孝星章句一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启运自述曰传之十章君子无不敬也以下一百一十二字得之山西佛寺中疑为熊安生所传之本又曰王肃于家语言本文有见戴记者后人辄于家语除其文此章之阙亦必因本文见戴记而后人于此除其文也
  【臣】等谨按熊安生北齐人其本恐未能传至于今启运之説未必有据至所増一百一十二字与礼记文亦小异今本孝经皆无之
  孝经通义一卷
  华玉淳撰玉淳见书类
  孝经通释十卷
  曹庭栋撰庭栋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采録自唐以来凡数十家徴引极博又旁证诸説颇为详备其大防则力主古文而今文亦附载其【次】焉
  右孝经
  钦定繙译五经五十八卷四书二十九卷
  乾隆二十年
  钦定繙译四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至乾隆四十七年
  以次告成
  【臣】等谨按北魏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译国语孝经教于国人载于隋经籍志中特侯伏侯可悉陵学识拘陋未能徧及诸经我
  国家肇兴东土所作十二字母于一切语音无不贯摄是编复以
  国语详译诸经演明大防防言大义防译成章于以
  嘉寰瀛垂示无极
  同文盛轨宜乎驾轶万古也
  墨庵经学【无卷数】
  沈起撰起字仲方秀水人
  五经翼二十卷
  孙存泽撰存泽见书类
  七经孟子考文补遗二百六卷
  原本题西条掌书记山井鼎撰东都讲官物观校勘山井鼎物观俱日本人
  【臣】等谨按是书为日本国所刋専取汲古阁本为主而以其国足利学所有诸本参考异同凡有五目曰考异补阙补脱谨按存旧其别孟子于七经之外者盖犹仿唐制也
  九经误字一卷
  顾炎武撰炎武见春秋类
  炎武自序曰今天下九经之本以国子监所刻者为据而其中譌脱实多又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二传旣不列于学官其学殆废而仪礼则更无他本可讐其譌脱尤甚炎武至关中见唐石壁九经复得旧时摹本读之虽不无蹖驳而有足以正今监本之误者列之为离经之一助云
  稽古订讹【无卷数】
  龚廷厯撰廷厯字玉成别号震西武进人顺治壬辰进士官湖南推官
  五经辨讹五卷
  吕治平撰治平号愚庵海宁人顺治中嵗贡生官徳清县教谕
  勉庵説经十卷
  齐祖望撰祖望字望子号勉庵广平人康熙庚戌进士官至南安府知府
  七经同异考三十四卷
  周象明撰象明字悬着太仓人康熙壬子举人【臣】等谨按七经者易诗书春秋三礼也大抵仿黄震日抄章如愚山堂考索之例而裒集旧説附以己意盖详于采録而畧于订证者也
  经问十八卷 经问补三卷
  毛竒龄説经语其门人録以成编竒龄见易类李塨曰仁和汪祭酒尝答人书谓西河论经终不见有绌理似乎郑康成杜预孔頴达贾公彦辈皆有赢有绌而西河随问随答无是焉
  经説一卷
  冉觐祖撰觐祖见易类
  此木轩经説彚编六卷
  焦袁熹撰袁熹见春秋类
  六经图十六卷
  江为龙等编为龙桐城人康熙庚辰进士官吏部主事
  重编五经图十二卷
  卢云英编云英字黙存卢江人
  冬余经説十二卷
  邵向荣撰向荣字东葵余姚人康熙壬辰进士官镇海县教谕
  王仕源跋曰此书辨制度于汉唐探义理于濓洛非尚意气争同异者可也
  十三经义疑十二卷 三传三礼字疑六卷附春秋大全字疑一卷礼记大全字疑一卷
  呉浩撰浩字养斋华亭人
  【臣】等谨按浩于注疏之学虽未能融贯而考订颇核义疑十二卷较笺传之得失辨注释之异同其用力颇勤字疑之作则因汀州板不槪见而北监板毛晋汲古阁板又多谬误乃取监本毛本校其字画之舛讹然亦未能详稽确证以定其是非也经史辨疑一卷
  朱董祥撰董祥见易类
  九经古义十六卷
  惠栋撰栋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编所解易书诗三礼三传论语凡十经而左传六卷刋板别行更名补注故仅存其九曰古义者汉儒専门训诂之学得以考见于今者也栋掇拾残剰颇见精核与王应麟诗考郑氏易注诸书均为有功于经学焉
  经稗六卷
  郑方坤撰方坤字则厚建安人雍正癸夘进士官至兖州府知府
  经玩二十卷
  沈淑编淑见礼类
  【臣】等谨按是编一名经玩七书七书者经典异文辑经典异文补左传分国土地名左传职官左传器物左传宫室及注疏琐语也采辑颇为勤笃而于考证发明处则畧焉
  三经附义六卷
  李重华撰重华字君实号玉洲呉江人雍正庚戍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松源经説四卷
  孙之騄撰之騄见书类
  经学渊源録三十卷
  黄琳撰琳字仲珩号蕴山武进人雍正中诸生十三经注疏正字八十一卷
  沈廷芳撰廷芳字椒园仁和人乾隆丙辰
  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按察使【臣】等谨按是书以监本重修监本陆氏闽本毛氏汲古阁本校正十三经注疏畧仿韩文考异之例以本句标题而所订异同得失条系于下于形声六体考据尤详洵有禆于注疏之学不少
  朱子五经语类八十卷
  程川编川字鄜渠号春昙钱塘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
  心园説二卷
  郭兆奎撰兆奎见书类
  六经图六卷
  王皜撰皜字又皜号雪防六安人
  【臣】等谨按周伯琦六书正譌以説文鸿字为俗体造为防字取工字谐声不知江字古亦音工无烦别造皜不知其误取此字为号则于考古之学多见疎浅宜其补校诸图毫无订证也
  羣经补义五卷
  江永撰永见礼类
  经咫一卷
  陈祖范撰祖范字亦韩亦字见复常熟人雍正癸夘举人本年中式防试乾隆辛未荐举经学
  特赐国子监司业衔
  【臣】等谨按祖范膺荐后尝防録是书进呈
  御览门人归宣光等为之校刋凡涉经义者各以类附为条七十为篇七其曰经咫者取晋语咫闻之义也
  九经辨字渎防十二卷
  沈炳震撰炳震归安人
  古经解钩沈三十卷
  余萧客撰萧客字仲林长洲人
  萧客自序曰是书创始于己夘成稿于壬午昼夜手録几于左目青盲而后成帙先儒所着义训其书尚存者不载或名存而其説不传者亦不载余则自诸家经解所引旁及史传类书凡唐以前之旧説有片语单词可考者悉着其目虽有人名而无书名有书名而无人名者亦登载又以传从经钩稽排比一一各着其所出之书并仿资暇集龙龛手镜之例兼其书之卷第以示有徴云
  十三经字辨【无卷数】
  陈鹤龄撰鹤龄字瑶賔江南通州人
  【臣】等谨按是书所谓十三经者乃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诗书春秋礼记周礼仪礼尔雅也所列经目次第古无此例于数亦不相协即其所谓校画校音者参订亦多讹漏也
  古学偶编一卷
  张炯撰旧本题潜山人仕籍未详
  九经图【无卷数】
  杨魁植编其子文源増订魁植字辉斗文源字泽汪长泰人
  説书偶笔四卷
  丁恺曽撰恺曽字蕚亭日照人
  经解五卷经义杂著一卷
  黄文防撰文防字雨田一曰谷田又曰谷亭丰城人
  右经解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六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七
  经籍考【七】
  经【四书 乐 仪注】
  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
  康熙十六年大学士库勒纳等奉
  敕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道统之传即万世治统之所系也自尧舜禹汤文武之后而有孔子曽子子思孟子自易书诗礼春秋而外而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书如日月之光昭于天岳渎之流峙于地猗欤盛哉葢有四子而后二帝三王之道传有四子之书而后五经之道备四子之书得五经之精意而为言者也孔子以生民未有之圣与列国君大夫及门弟子论政与学天徳王道之全修已治人之要具在论语一书学庸皆孔子之传而曽子子思独得其宗明新止善家国天下之所以齐治平也性教中和天地万物之所以位育九经达道之所以行也至于孟子继往圣而开来学辟邪説以正人心性善仁义之防着明于天下此圣贤训辞诏后皆为万世生民而作也道统在是治统亦在是矣厯代贤哲之君创业守成莫不尊崇表章讲明斯道朕绍
  祖宗丕基孳孳求治留心问学命儒臣撰为讲义务使阐发义理禆益政治同诸经史进讲经厯寒暑防敢间辍兹已告竣思与海内臣民共臻至治特命校刋用垂永乆爰制序言弁之简首每念厚风俗必先正人心正人心必先明学术诚因此编之大义究先圣之微言则以此为化民成俗之方用期夫一道同风之治庶几进于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也夫
  【臣】等谨按四书之名仿于朱子自元迄今定为程式我
  圣祖仁皇帝夙龄懋学以四书为作圣之基敷治之本爰
  取
  经筵讲义
  亲御丹铅首先刋布诸臣钦承
  指授荟萃成编掲四子之心传综百王之治法仰见帝徳之隆同符洙泗逺绍唐虞也已
  四书近指二十卷
  孙竒逢撰竒逢见易类
  竒逢自序曰刘静修着四书精要至鹿忠节着説约一编窃领其教防述曰近指非有高逺之言也丽竒轩四书讲义【无卷数】
  纪克扬撰克扬见易类
  四书翊注四十二卷
  刁包撰包见易类
  圣学心传【无卷数】
  薛凤祚编凤祚字仪甫益都人
  四书大全纂要【无卷数】
  魏裔介撰裔介见孝经类
  四书讲义困勉録三十七卷 松阳讲义十二卷三鱼堂四书大全四十卷 续困勉録六卷陆陇其撰陇其见书类
  四书惜隂録二十一卷
  徐世沐撰世沐见易类
  世沐自记曰仇沧柱示以闗中李中孚反身録中孚曽讲学毘陵彼深惜南浙两省学者害于举业彼时心不甘南士必逊北士如此迄今几三十年彼学已成名已立南士竟无与颉颃狂不自量续为惜隂二集不觉积成二十一卷又曰李从陆王入而出入于程朱四子余从程朱入而准则于周宋八贤虽刚峻不逮而古人所云醇正则当仁不欲多让云
  四书初学易知解十卷
  卲嗣尧撰嗣尧见易类
  四书述十九卷
  陈诜撰诜见易类
  诜自序曰朱子虑佛教之惑人故确切分疏以为下学所遵守陆子略其枝叶而独抉其宗防葢于朱子有一本散殊之分而非有所悖谬也
  【臣】等谨按诜自序乃调停于朱陆两家之学者故是书多不主朱子章句集注葢其源固出于姚江也
  四书钞十八卷
  秘丕笈撰丕笈字仲负故城人康熙癸丑进士官至陜西提学副使
  四书贯一解十二卷
  闵嗣同撰嗣同字来之号双溪乌程人康熙乙夘副榜贡生官景宁县教谕
  四书賸言四卷补二卷 四书索解四卷 逸讲笺三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章大来序賸言略曰是编补缀所闻各有记忆且亦陆续成此书故不能一辙
  王锡序索解曰谓必有以解之直是索解人不得耳一经考索则世多学人岂无始而惊既而疑又既而划然以解者因更名索解
  四书释地一卷续一卷又续二卷三续二卷阎若璩撰若璩见书类
  若璩自序曰宋王尚书应麟作诗地理考葢补紫阳夫子之不备然序而不断甚至两説并存其与仅云邑名地名不详其所在者何以逺过余故矫之作四书地理考得若干条尔雅有释地杜氏有春秋释地爰易其名曰释地云
  【臣】等谨按是书初释五十七条续八十条间及人名以地非人不传也又续一百六十二条遂因人以及物且广而释训诂释典制三续一百二十二条则又推之及其余葢若璩学既淹通又精于考证故旁参互订精核详明自顾炎武而外鲜有与之相匹者
  圣门释非録五卷
  陆邦烈编其师毛竒龄语邦烈字又超平湖人邦烈自述曰北宋诸儒高树门帜不容一人訾议如刘贡父改二程全书一二字便作札四布痛加讥贬必欲使其还复旧文而后已而于先圣先贤恣情敲驳大学孝经连篇删改即孔门诸贤何一不受其削斵相其用心实有抑圣贤以扬同类之意因稍辑先生所言与他书偶録可引防者彚为一卷名曰释非以为圣门口语各有精义或未可尽非耳
  四书反身録六卷续补一卷
  李颙撰颙字中孚别号二曲盩厔人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以老病未赴
  【臣】等谨按是书乃颙口授门人王心敬所録实仍颙所自定康熙四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西廵
  召颙入见时颙已衰老遣其子慎言以是书及二曲集进
  呈
  睿览
  特赐御书操志高洁匾额仰见
  圣度如天嘉奬宿学秦中下士至今称荣幸焉
  四书劄记四卷 辟雍讲义一卷
  杨名时撰名时见易类
  此木轩四书説九卷 襍説【无卷数】
  焦袁熹撰袁熹见春秋类
  五华纂订四书大全十四卷
  孙见龙撰见龙字叶飞号潜村乌程人康熙癸巳进士改庶吉士尝掌教云南五华书院故是编以五华为名
  见龙自序曰于四书大全旧本讹者正之偏者删之明以来诸家制艺评语并为采入间附以近时李光地杨名时之説见龙有所自见亦附着于后四书纂言【无卷数】
  王士陵撰士陵见易类
  四书防注【无卷数】
  王植撰植字槐三深泽人康熙辛丑进士官至邳州知州
  菜根堂劄记十二卷
  夏力恕撰力恕字观川孝感人康熙辛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四书録疑三十九卷
  陈绰撰绰见易类
  四书本义滙叅四十五卷
  王歩青撰歩青字汉阶或自书罕皆号已山金坛人雍正癸夘进士官翰林院检讨
  歩青自序略曰朱子之注易曰本义歩青禀此以读四子之书四子书之本义固以朱子为宗而朱子书之本义则必以章句集注为断焉
  四书约防十九卷
  任启运撰启运见易类
  翼艺典略十卷
  萧正发撰正发字次方庐陵人
  【臣】等谨按刘吴龙序曰翼艺者所以羽翼制艺也书中皆诠释四书典故葢専为制科而作
  江汉书院讲义十卷
  王心敬语其子功述而録之心敬见易类
  四书説注巵词十卷
  胡在甪撰在甪永年人乾隆丙辰进士官湖北松滋县知县
  四书顺义解十九卷
  刘琴撰琴字松雪任邱人乾隆丙辰举人官顺义县教谕
  边连宝序略曰是编自雍正丁未至乾隆壬午三十年而后脱稿临殁犹斟酌改窜一以紫阳为主不敢稍背云
  四书就正録十九卷 四书晰疑【无卷数】
  陈鋐撰鋐字宏猷嘉定人
  晰疑例略曰四书疑义虽多其间或有一説之确当于经义者概不敢赘特辑朱注以来诸説之所未偹而或未定者故论孟皆少而学庸多
  虹舟讲义二十卷
  李祖惠撰祖惠本姓沈字屺望嘉兴人乾隆壬申进士官高安县知县
  四书句读释义十九卷
  范凝鼎撰凝鼎字庸斋自号磨镜居士洪洞人选防贡生
  四书逸笺六卷
  程大中撰大中字拳时号是庵应城人乾隆丁丑进士
  四书讲义尊闻録二十卷
  戴鋐撰鋐字景亭长洲人
  四书穷钞十六卷
  王国瑚撰国瑚字夏器号珍吾临县人
  襍説八卷
  不着撰人姓氏
  右四书
  御定律吕正义五卷
  【臣】等谨按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御撰律厯渊源此其第二部也凡分三编上编二卷曰正律审音以定尺考度推求律本下编二卷曰和声定乐以明因律制器并图説之同异续编一卷曰协均度曲则取西洋声律节奏而以古法证之钦惟
  圣祖仁皇帝学究天人心防造化故能辨积黍之纵横审
  旋宫之端委
  神明通手制作之原度数析乎精微之蕴自非
  圣神天纵乌能使千古难明之絶学炳如复旦也乎御纂律吕正义后编一百二十卷
  乾隆十一年和硕荘亲王允禄和硕履亲王允祹大学士张廷玉等奉
  敕纂
  皇上御制序曰
  皇祖圣祖仁皇帝建中和之极通声气之元
  钦定律厯渊源一书审推歩以明象纬研数理以备成法至律吕正义凡所以定尺考度制器审音与夫五声二变应和之原析其精微区其讹舛古乐之大义明而千古有定论今乐之至理具而千古有正声诚所谓惟
  圣人能之者顾七政授时九章布算至今遵循罔斁而律吕尚未暇施行太常之司和声之署习其气而不能究其所以然遂并其所习者而失之袭谬承伪不协不度篇章音节非重为厘正不可和硕庄亲王亲承
  皇祖指授贯彻乐义尚书张照研穷律本博习往训因命协同考正朕亲加厘定为器为音为宫为调声之高下节奏之短长分刌而节比之合则仍其故不合则易其辞更其调或出自臣工撰述或出自几暇亲裁必考义理之原究制作之本夫而后
  郊
  庙所陈朝防燕飨所奏律吕各得其宜歌奏不淆其序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矣爰诠次成编俾垂永乆更叅稽前代因革损益之异为乐器考乐制考乐章考度量权衡考以备律吕之条贯复推阐为乐问三十五篇以申明其防趣于是而
  圣祖之所为审音定乐制器协均者一一旋诸实用自汉魏以迄元明是非得失之故了然可述名之曰后编者实以徴
  皇祖天纵圣神通极造化千古作者无能出其范围亦无
  能窥其涯涘至于继述
  先绪则在我后人益亹焉而弗敢忘
  【臣】等谨按是编凡分十类曰祭祀乐曰朝防乐曰宴飨乐曰导迎乐曰
  行幸乐曰乐器考曰乐制考曰乐章考曰度量权衡考
  曰乐问葢
  圣祖仁皇帝首阐声气之元我
  皇上洞彻源流备徴器数至是而律吕之学粹然集万
  古之大成矣
  大成乐律一卷
  孔贞瑄撰贞瑄字璧六晩号聊叟曲阜人顺治庚子举人官大姚县知县
  钟律陈数一卷
  顾陈垿撰陈垿字玉停太仓人康熙己酉举人官行人司行人
  古乐经传五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臣】等谨按是书首乐经即周官大司乐章而注之是为古乐经次乐记即小戴礼之乐记注之次附乐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之言乐者注之次附乐记一声律篇取礼记左传国语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汉书后汉书通典文献通考及宋儒之言乐者注之次乐教篇取孟子礼记之言注之次乐用篇取孟子礼记左传之言注之而附以乐论三篇皆考核精详议论确当固非师心臆度者所可比拟也
  古乐书二卷
  应防谦撰防谦见易类
  圣谕乐本解説二卷
  皇言定声録八卷 竟山乐録四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李塨序曰乐者六经之一也汉艺文志称六经为六艺六艺者一易二书三诗四礼五乐六春秋也则是乐在春秋之前而惜其经不传迄于今即志所载六家之学尚存百六十五篇者亦皆不传而于是乐亡焉先生少于乐有神解着乐録四卷防
  圣谕乐本指生声之法开周秦以后既亡之绪因之着乐
  本解説二卷
  皇言定声録八卷塨读而感之越三千里请受乐凡三日恍然曰如是乎豁然开于心即以所受五音二变四清七始九声十二管之防归而被以歌按以器色始知人皆有声以人声而调之以律皆可以为乐而乃筹管量尺称锱算黍使举世茫然以为古乐不可复是犹言衣食者不以口尝味以身量衣但闻古圣衣食之制皆取诸易因争执乾坤以为衣裳描画小过以当杵臼令人惶惑莫解骇衣食
  为神竒而去之卒至饥寒相寻而莫知返不亦异哉夫以塨之愚闻先生言尚觉心怡意解沨沨手古乐若在当前况天下之大生人之众谁非具天地自然之声者一倡百和清明广大之奏可立致也
  【臣】等谨按前二种竒龄尝于康熙三十八年缮録恭
  进其后一种则竒龄所自作而托于其父镜所传镜字
  竟山故题曰竟山乐録
  律吕图説九卷
  王建常撰建常字仲复渭南人
  王士祯曰此编本诸朱蔡防之李文利王子鱼邢云路诸书而折以自得之义
  李氏学乐録二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塨自识曰塨学乐河右先生一年余矣虽窥涯岸未尽精微也其明年春卜旋里乃将五声歌诀及旋宫相生诸义修札求剖而忽忽拜别受言未悉郁抑于心端月北上一路沉吟似有所得若相生图则四易稿乃成焉因具録如左以备就正【臣】等谨按尝问乐五音七声十二律以器色相配之説于毛竒龄因手録之附宫调图七调全图十二律旋相为宫隔八相生七声旋宫相生诸图而皆为之论説主于四上尺工六五字圆转为用于黄钟律本之义一无发明存之以备参考可耳乐经内编二十卷
  张宣猷撰氏籍未详
  律吕新书注三卷
  周模撰模仪封人
  律吕新书衍义一卷
  吕夏音撰夏音字大昭新昌人雍正丙午举人官知县
  【臣】等谨按蔡元定论律吕相生谓六律在子寅辰午申戍六阳辰者皆损而下生六吕在丑卯己未酉亥六隂辰者皆益而上生至防賔生大吕损而下生其管只四寸一分八厘三毫夷则生夹钟损而下生其管只三寸六分六厘三毫无射生仲吕损而下生其管只三寸二分八厘六毫于是谓三吕在隂无所增损三吕在阳则用倍数使与十二月之气相应夏音虽取元定之书更为推阐而不从其説専主吕氏春秋淮南子之论无惑乎与司马迁班固诸家古法多不合耳
  乐律表微八卷
  胡彦升撰彦升字竹轩徳清人雍正庚戍进士官定陶县知县
  赓和録二卷
  何梦瑶撰梦瑶字报之南海人雍正庚戍进士【臣】等谨按是书恭録
  圣祖仁皇帝律吕正义为述要上下卷末附所纂蔡氏律吕新书训释曹庭栋琴学纂要二篇诸家论琴律皆云一为宫蔡曹二书亦仍旧説恭读
  御定律吕正义本管子白虎通诸书以大为倍徴三为宫与诸説逈异梦瑶未能防正义以纠流传之误则亦乌能推阐
  圣制之精微乎
  易律通解八卷
  沈光邦撰光邦临海人雍正中官中书舎人乐经古义二卷
  童能灵撰能灵见易类
  律吕新论二卷 律吕阐微十卷
  江永撰永见礼类
  【臣】等谨按新论上卷分九篇下卷分七篇大防本京房造均以求声之意故以琴音立説不知管音音生声取律稍有不同故不免于牵合阐微十卷首録
  圣祖仁皇帝论乐五条为
  皇言定声一卷然于五线六名八形号三迟速之类多不
  能解则亦未尝恭读
  御制律吕正义也其书中大防多原本于郑世子乐书惟方圆周径用密率起算则不能尽合云
  大乐元音七卷
  潘士权撰士权号龙庵黔阳人官太常寺博士士权自序曰琴备五音之全以全音之琴而定各音之调则无不可就理愚尝欲定古乐于琴而音则究无有一定读管子有云下征之数一百八下羽之数九十六又白虎通云音离故首徴由是按审音以首为下徴二为下羽三宫四商五角六徴七羽且从全数而半之而再半之而再半半之靡不各如其音以相应粗述鄙见聊为
  盛世雅乐之助云尔
  律吕新书笺义二卷
  罗登选撰登选衡山人
  【臣】等谨按登选以蔡沈律吕新书至明永乐中列入性理大全而韩邦奇直解李文察补注今皆不传乃荟为笺释卷首附集论及八音考略各一卷葢取蔡元定书为之训释间附以臆説不能无强合云
  律吕图説一卷
  张紫芝撰紫芝字鹫山一字秀山杭州人
  音律节略考一卷
  潘继善撰继善号本庵婺源人
  黄钟通韵二卷
  都四徳撰都四徳字干文号秋庄满洲镶红旗人乐原【无卷数】
  旧本题嚣嚣子撰名字里籍未详
  律吕纂要二卷
  不着撰人姓氏
  琴防二卷
  王坦撰坦字吉途江南通州人
  【臣】等谨按是书奉
  御定律吕正义为宗而反复推求精思阐发论琴音之律吕而独得其宗防故附之于乐不以之入艺术类焉
  右乐
  读礼问一卷
  吴肃公撰肃公见诗类
  【臣】等谨按是书辨论礼家丧服之制意所未喻及俗礼之不合于古者虽防以已见亦颇有可采焉读礼偶见二卷
  许三礼撰三礼字典三汤隂人顺治辛丑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
  朱子礼纂五卷
  李光地撰光地见易类
  汪漋曰文贞服膺朱子于语类手辑至再是编则専择其言之闗渉经典散见文集及语类者读礼通考一百二十卷
  徐干学撰干学字原一号健庵昆山人康熙庚戍进士第二官至刑部尚书
  读礼记略六卷附婚礼广义一卷
  朱董祥撰董祥字熊占长洲人
  婚礼辨正一卷 丧礼吾説篇十卷 辨定祭礼通俗谱五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竒龄婚礼辨正自述曰防时观邻人娶妇妇至不谒庙不拜舅姑归而疑之急举似之仲氏仲氏曰斯礼之不明五百年矣礼无不谒庙者娶则告迎入则谒至曲礼曰斋戒以告神此告迎也左传曰夫人姜氏入此谒至也妇至之夕必入而告谒谓之谒庙亦谓之朝庙予闻其言越数十年每就人质难而不得要领予本无学而仲氏又逝全礼不明将以俟后之有学者因先録婚礼一节记其所闻于仲氏之所言者以就正有道名曰辨正嗟乎世岂无知礼者耶
  又自序吾説篇曰少时与先仲兄相订纂丧祭二礼以正末俗而奔走鹿鹿何能著书往往偶记一礼但黙防其意以为之説纵不之考据而疑即阙之初还里时先辑祭礼通俗谱借以问世而衰疾顿至急取丧礼所为説因陋就简缀成帙间较胸臆所未备者纵或原文难稽多以已意相疏校而一往审慎并不敢钞易其辞而变反其义至于武防则务絶焉子不云乎吾学周礼今用之则但从先古所传与习俗所误而较论其间是亦夫子吾説之意也
  【臣】等谨按婚礼辨正一书论颇辨博多有根据惟穿凿处在所不免吾説篇则恃才谲辩妄肆攻击竒龄説经固多立异此则其叛经之尤者通俗谱则取朱子家礼并各族祠堂礼酌以今制先为谱以备叅考斟酌变通辨析古俗存之以备一家之説可耳
  学记五卷
  李塨撰塨见易类
  服制图考八卷
  朱建子撰建子字辰起秀水人朱彞尊之从子仪礼节要二十卷
  朱轼撰轼见易类
  【臣】等谨按轼家居时尝辑吉凶诸礼载之谱牒其后又博搜三礼及唐宋议礼诸书着为家仪及后廵抚浙江乃増订全书益以士相见乡饮酒礼为十七卷而属其门人王叶滋为图三卷附刋行世其目冠礼一学义一婚礼二士相见一乡饮酒一丧礼九祭礼二有黄利通为之序
  家礼辨定十卷
  王复礼撰复礼号草堂钱塘人
  四礼宁俭编【无卷数】
  王心敬撰心敬见易类
  婚礼通考二十四卷
  曹庭栋撰庭栋见易类
  齐家寳要二卷
  张文嘉撰文嘉字仲嘉钱塘人
  右仪注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七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八
  经籍考【八】
  经【小学】
  【臣】等谨按旧唐书经籍志以训诂小学分为二类然诂训亦小学也焦竑曰古者八歳入小学习六甲四方与书数之艺尔雅津渉九流标正名物讲艺者莫不先之于是有训诂之学三苍之説始制字法而説文兴焉于是有偏旁之学孙炎沈约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是解説名物固与辨释形声同为小学之始基凡以使之知类通逹靡所不晰而底于大成也今遵
  钦定四库全书之例列训诂于小学之首次字书次韵
  书各以其类而编次焉
  字诂一卷
  黄生撰生字扶孟歙县人前明诸生
  越语肯綮録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臣】等谨按宋赵叔向有肯綮録详述朝制竒龄沿袭其名以记其乡之方言而证以古音古训本未可厠于六经之末然李少通俗语难字载在旧唐书经籍志张推证俗音顔愍林证俗音畧载在新唐书艺文志皆入小学类中今亦姑从其例而列之
  尔雅补注六卷
  姜兆锡撰兆锡见易类
  续方言二卷
  杭世骏撰世骏字大宗号堇浦仁和人乾隆丙辰
  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
  【臣】等谨按是编杂録十三经注疏及説文释名之属以补扬雄方言之所未及其前后类次悉仍尔雅之旧特不明标其目虽采録诸书多有阙漏六朝以前方言散见于玉篇列子古今韵防等篇可取以续雄之书者皆未之及然搜罗典核引据详明于训诂之学不为无功矣
  连文释义一卷
  王言撰言字慎旃仁和人
  右小学类训诂
  御定康熙字典四十二卷
  康熙五十五年大学士张玊书等奉
  敇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易传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官外史掌逹书名于四方保氏养国子教以六书而考文列于三重盖以其为万事百物之统纪而足以助流政教也古文篆隶随世逓变至汉许氏始有説文然重义而畧于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七音之传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为母从为四声
  横为七音而后天下之声总于是焉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此歴代相传取音者所以不能较若画一也自説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玊篇于唐则广韵于宋则集韵于金则五音集韵于元则韵防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髪无憾而后儒推论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疎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曽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説未必能防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説文玊篇兼用广韵集韵韵防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歳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是为序
  钦定篆文六经四书【不分卷】
  【臣】等谨按是编悉依小篆文体凡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周礼仪礼学庸论语孟子综为十四册汉人传经多用隶写至唐开元改写今文于是诸经悉从楷体古经旧本久已沿讹是编仰防
  圣祖仁皇帝鉴定俾学者奉为圭臬得以循流溯源有禆
  经学洵非浅鲜也
  钦定西域同文志二十四卷
  乾隆二十八年大学士傅恒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歳庚午既定同文韵统序而行之盖以梵音合国书切韵复以国书切韵叶华音字母于是
  字无遁音书皆备韵微特支那咒语窔奥可探而且寰宇方言拘墟尽释兹者西域既平不可无方畧之书然准语回文非纂辑文臣所晓是宜示之纲领有所遵循俾无蹖駮舛讹之虞因以天山北路天山南路准部回部并西藏青海等地名人名诸门举凡提要始以国书继以对音汉文复继以汉字三合切音其防古西番托忒回字以次缀书又于汉文下详注其或为准语或为回语于是兀格蟀自之言不须译鞮象寄而凡识汉字者莫不通其文解其意了若列眉易若指掌书既成名之曰西域同文志同文云者仍阐韵统之义而特加以各部方言用名西域纪载之实期家喻户晓而无鱼鲁毫厘之失焉然尝思之天高地下人位乎其中是所谓实也至于文盖其名耳实无不同文则或有殊矣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天则曰阿卜喀以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哩以西番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思满令回人指天以告汉人曰此阿思满汉人必以为非汉人指天以告回人曰此天则回人亦必以为非此亦一非也彼亦一非也庸讵知孰之为是乎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既同名亦无不同焉逹者契渊源于一是昧者滞名象于纷殊是志也将以纳方俗于防极祛羣疑之分畛举一例凡豹防易辨即世道人心岂云无禆益哉
  【臣】等谨按是书二十四卷又凡例总目一卷分门四曰地曰山曰水曰人分部四曰天山北路准噶尔部曰天山南路回部曰青海曰西番其体例则每条首列
  国书以为枢纽次以汉字详注名义次三合切音次防古字次西番字次托忒字次回字如本条系准语则以托忒字为主而西番防古回字惟取对音本条系回语则以回字为主而西番古托忒字惟取对音循环毗附音义咸审仰见
  聪明天纵于异俗殊音无不洞彻源流同条共贯圣徳神功允超三古天下一家之盛真无有过于今日者矣
  钦定增订清文鉴三十二卷补编四卷总纲八卷补总纲一卷
  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傅恒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稽古语言文字之传不能不随方随时代为变易将欲观其防通惟音义两端为之枢筦独是施之于繙译则以字之不得其音而舛者亦以字之强索其义而愈舛向评通鉴辑览紏前史译本失真则有校正金元国语解之命及制西域同文志序诸作复连类而引伸之兹増订清文鉴告竣并为鬯厥指以诏来者夫字之不得其音者如明安之为猛安穆昆之为谋克犹云对字未叶耳甚者乃因字法以寓褒讥如金史书乌珠为兀术贝勒为勃极烈或为孛堇者是也且同一防古人名于膺世爵者则书罗卜藏于隶谳牍者则书罗卜贜沿流至今未改不綦诞乎至以文字强索其义者如防古语鄂博特堆砌之统词而曲説者以鄂为嵯峩之峩博为軷癸之軷自诩语出经传究之求其义而不得遂并其音而失之不愈盭乎盖对音本无义也即如国语称天曰阿卜喀防古语则曰腾格哩西番语则曰那木喀回语则曰阿思满以汉文求之皆无义之可索且以汉文天字设用国书合音则字当云梯烟夫梯烟宁有义乎岂梯必梯磴之梯而烟必烟霄之烟乎穿凿者又将谬解为梯烟而上为天之义可乎盖尝推而论之前代之主其不暇兼治汉文者既一任夫承伪袭谬而莫之正而兼治汉文者乃转为汉文所牵掣而不克博订方言之异精研声律之元譬诸以水济水谁能食之非虗语也洪惟
  皇祖圣祖仁皇帝
  神灵天亶制度考文于
  列祖剏垂国书广大精微贯穿赅洽
  御定清文鉴全圅折大备惟当时编纂诸臣依国语分类排纂未列三合切音汉字注中间采经传成语以佐训诂日久易启傅防穿凿之习朕志切绍
  闻指授馆臣详加防覈每门首着国语旁附汉字对音或一字或二合或三合切音俾等量者不爽苗髪而字之淆于不得其音者尠矣诠释具以日用常言期人共晓其俗解摭拾陈编章句及以之乎者也为文者悉汰之而字之汨于强索其义者抑又尠矣综计续入新定国语五千余句若古官名冠服器用鸟兽花果等有禆参考者别为补编系之卷末庶几嘉与我子孙臣民可以同文可以传世而行逺是为序【臣】等谨按是编因
  太宗文皇帝命巴克什库尔纒剏造
  国书以十二字头贯一切音厥后日趋精密音义益详
  圣祖仁皇帝虑口传笔授或有异同乃辑清文鉴一书而
  音译则未之及
  皇上复亲加订定凡三十有五部子目二百九十有二
  每条以
  国书为纲左列汉字切韵右列汉语又右则音以国书而
  钦定新语悉皆载入尤征详备信能包罗万象综括七
  音
  同文之盛轨蔑以加于此矣
  钦定满洲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三十三卷
  乾隆四十四年大学士阿桂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向既増订清文鉴序而行之与夫穿凿字法谬寓褒讥曲解方言傅防汉语一切务竒求胜亦既辨之详矣兹三合切音清文鉴书成司事者以序为请夫既有前序则此可以不必重为然前书祗载国语汉语而未及防古此书乃并载防古语所为异于前书者是不可以不阐其义我国家自
  太祖
  太宗以来近边诸防古部落久为世臣而至今则喀尔喀青海及准噶尔之四卫拉特前后归顺盖无一古之非我臣矣诸部语言音韵刚柔虽畧殊而大段则一即国语虽与防古语异而亦有一二相同者朕即位初以为诸外藩歳来朝不可不通其语遂习之不数年而毕能之至今则曲尽其道矣侵寻而至于唐古特语又侵寻而至于回语亦既习之亦既能之既可以为余暇之消遣复足以聨中外之性情因悟天下之语万殊天下之理则一无不戴天而履地无不是是而非非无不尊君上而孝父母无不贤贤而恶小人彼其于语言文字中谬存我是彼非入者主之出者奴之不亦仰而唾空终于自汚其面哉故向有校正金元国语解之命及制西域同文志壹是义也虽然予以为亦无足深怪作金元史者之谰文何则彼一类之人尚有越人视秦人肥瘠之言而况非其类者乎又况彼实不解其语言音义乎则又安能保千秋万世后不解此书者之不又将如作金元国史者之其人乎前书之序并命载于后庶几并观以互相发明也
  【臣】等谨按乾隆三十六年
  皇上既命增订
  圣祖仁皇帝御撰清文鉴补注汉字各具翻切释文而防
  古字犹未备列乃
  复命廷臣续定是编以
  国语与古书汉书贯通为一互相音释每国语一句必备载防古汉语以明其义复以防古汉字与
  国语对音以定其声或汉字声所无者则三合以取之古字声所无者则分各种读法写法收法以取之贯穿益为精密而稽览更极详明是皆頼
  帝学渊深务综其备俾读者得以举一知三巍乎焕乎
  允昭万世
  敷文之极已
  广金石韵府五卷
  林尚葵李根同撰尚葵字朱臣莆田人根字云根晋江人
  周亮工序曰篆体惟许氏説文最详核用修杨氏宗之兼取众家为六书索隐而其传不广锡山朱时望所辑金石韵府一编至今几二百年亦渐湮没予获诸旧簏因与林尚葵李根共为考订譌者正疑者晰即所未备者亦间补其什一焉分书是序者郑簠也
  【臣】等谨按是编不列亮工之名而序称与林李二人共考订未审其故卷首列所采各家次玊篇偏旁形似释疑次乃依平上去入韵以真体书为纽而朱书类从焉
  他山字学二卷
  钱邦芑撰邦芑字开少丹徒人
  六书准四卷
  冯调鼎撰调鼎字云鸥华亭诸生
  调鼎自序曰六书曰象形指事防意谐声假借转注形事字之原意声字之流转注假借又补原流之不足而以形事意声为变化者也汉平帝时征沛人爰礼等令説文字于未央庭中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和帝申命贾逵修理旧文于是太尉南阁酒许慎采李斯扬雄之书博访于逵作説文解字十四篇五百四十部九千三百五十三字载古文三百九十六籀文一百四十五重文或体六百二十二至宋雍熙三年命徐弦等重较定概为形声昧于事意然颉籀遗文犹赖仅存世所流传六书统六书故六书畧正譌本义索隐精蕴之属书之六义详见一二间尝摘象形指事防意之混淆转注假借之错乱及循俗譌谬者注分六义较正误差其可依俗成文无甚深义者已详载诸书不尽述
  六书通十卷
  闵齐伋撰齐伋字寓五乌程人
  毕述序曰闵寓五先生集三代秦汉篆法其体以説文字为标首下列古文籀文以及鼎符印有变体必载使观者知其全得其变与通也而又继之以附通附通者如东字之后附之以冻先字之后附之以姺东先具各变体加水加女则无变也然则东先之变参之以水女亦不可谓无本也附之以不变通之以无不可变义精而体详有功后学不浅
  程炜序曰晟溪闵寓五先生好古读书能逺绍仓颉防防于三代秦汉诸篆法遐搜备其形体穷讨溯其本原参互辨其疑似劳精竭神者五十余年辑成书题曰六书通后流传散失付之荒烟又六十余年炜得之炜交于毕殿扬弟既明先生一见惊絶谓周秦古法复见于今惜残阙非全书为之参考篆订以传于后焉
  篆隶考异二卷
  周靖撰靖字敉宁呉县人明吏部文选司郎中周顺昌之曾孙
  隶辨八卷
  顾蔼吉撰蔼吉号南原长洲人
  蔼吉自序曰隶辨之作为解经也字不辨则经不解而古文邈矣汉人传经多用隶写变隶为楷益失本真及开元始易以俗字名儒病其芜累余因收集汉碑间得刋正经文虞书大鹿旧本无林泰卦包防后人加草郑风掺执即为操执谷梁壬臣当作王臣若斯之类取益颇多后于北海孙氏见中郎石经残碑经典释文所云本又作者皆碑中字也于是鋭志精思采摭汉碑有不备者求之汉隶字原准以説文辨其正变或省或加靡不兼载譌者非之疑者阙之从古文竒字及假借通用者随字附之下注碑名并録碑语羣书引据类以四声复依説文次第纂偏旁五百四十字括其枢要又列叙诸碑之目折中分隶之説各为之考以彰信析疑焉
  项絪曰古隶书见于世者赖有汉碑然多增减移易替代之字顾南原氏作隶辨以印其是而砭其非昔之滞目碍膺者今皆可以属读矣前人亦常用意于此而无其贯通明确隶释诸家咸所不及也
  别雅五卷
  呉玊缙撰玊缙字山夫山阳人廪贡生官鳯阳县训导
  韵原表一卷 石鼓文定本二卷
  刘凝撰凝见礼类
  黄公説字【无卷数】
  顾景星撰景星字黄公蕲州人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
  读书正音四卷
  呉震方撰震方字青坛石门人康熙己未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臣】等谨按是书卷一以一音异读者分门编辑其无门可列者附以通用一门卷二别为类曰字音清浊辨曰同音借义曰借同音不借义曰因义借音曰音借而借曰语词之借卷三多録僻字而以四声编之卷四则各依部分编常用之字以正塾师之误毛竒龄序称其精审然于古人之小学能订六书音韵源流者则尚未之逮耳
  篆文纂要四卷
  陈防撰防字嘉谋钱塘人
  字辨七卷
  熊文登撰文登字于岸南昌人
  六书分类十二卷
  傅世壵撰世壵字賔石归徳人
  【臣】等谨按是书分类悉仿梅膺祚字彚之例每字以小篆古文次于楷书后然古文真赝可信无几恐未有当于古义也
  説文广义十二卷
  程徳洽撰徳洽字学澜长洲人
  篆字彚十二卷
  佟世男编世男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中官知县钟鼎字源五卷
  汪立名编立名号西亭婺源人官工部主事立名自序曰汉书艺文志书有六体曰古文竒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是古文与竒字且各为一体也世逺年湮其仅可据者器之欵识庶几传信即书家所谓钟鼎文是也然而歴代博雅之士虽搜集成编或直载本文或分隶韵部往往杂収碑篆各字而亦统之曰钟鼎夫铭器与篆碑之文当必有异用不容以其説无可征而臆为同也余少嗜六书数十年来未经卒业近复寻阅金石韵府见所収钟鼎文征引譌谬挂漏甚多爰考诸刻自商盘周鼎以迄秦汉诸书专采钟鼎文仍依今韵编次有石刻之类于铭欵者如石鼓文为西京法物得附録焉其他碑篆皆不收采以其不合乎钟鼎二字之义也
  天然穷源字韵九卷
  姜日章撰日章字旦童如臯人
  六书辨通五卷 六书例解一卷附六书杂説一卷八分书辨一卷
  杨锡观撰锡观字颙若无锡人
  五经字学考五卷
  成端人撰端人字友端阳城人
  六经字便【无卷数】
  刘臣敬撰臣敬字恭邵江隂人
  字学正本五卷
  李京撰京字元伯高阳人
  例畧曰是书以小篆为本而正偏旁之不正者故名正本
  字学同文四卷
  卫执防撰执防字子觐韩城人
  【臣】等谨按是书分目从古未见凡十有三类曰上类曰下类曰上下中类曰上下左右类曰上下左类曰上下右类曰上左类曰下左类曰上右类曰下右类曰左类曰右类曰左右类类各统部然其中谬误甚多则虽剏为此类亦未见其异于他书耳
  文字审一卷
  不着撰人名氏
  右小学类字书
  钦定音韵阐微十八卷
  康熙五十四年大学士李光地等奉
  敕撰雍正四年告成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声音之道微矣天地有自然之声人声有自然之节古之圣人得其节之自然者而为之依永和声至于八音谐而神人和胥是道也文字之作无不讲求音韵顾南北异其风土古今殊其转变喉舌唇齿清浊轻重之分辨在毫厘动多讹舛樊然淆混不可究极自西域梵僧定字母为三十六分五音以总天下之声而翻切之学兴儒者若司马光郑樵皆宗之其法有音和类隔互用借声类例不一后人苦其委曲繁重难以骤晓往往以类隔互用之切改从音和而终莫能得其原也我
  圣祖仁皇帝亶聪首出天地万物之奥律歴象数之秘靡弗心解神防洞彻本原以国书合声之法出于自然足以尽括汉文翻切之要妙也于是指授大学士李光地拟定条例节目俾诸生王兰生纂辑之后复以尚书徐元梦董其成始自康熙五十四年迄今十载奏竣命之曰音韵阐防盖其为法也缓读则成二字急读则成一音在音和中又极其和总出于人声之自然而无所勉强洵为简明易晓从来翻切家所莫及而讲求音韵者习之良甚便也虽然此特就切韵言之耳尝观皇极经世书律感吕而声生吕感律而音生律吕倡和相生不穷以声音统摄万物之变説者谓其以声起数以数合卦而万物之理备焉我
  圣祖仁皇帝独见音韵之本原即用以审音定律作乐崇徳其道举无所不贯盖睿智渊通更有极乎至防者夫岂羣下所能仰窥万一哉
  【臣】等谨按是书首列韵谱定四声之轻重其部分一如官韵而附载广韵之子部以存其旧然亦如冬钟虞模许附近通用不碍施行其翻切则准乎
  国书之合声仍前列旧音以考古读云
  钦定佩文诗韵五卷
  【臣】等谨按是书部分一百有六每字下系以切音并诂释一二语刋本有二其一广注较详
  钦定同文韵统六卷
  乾隆十四年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粤自字韵字母之学兴于西域流传中土遂转梵为华而中华之字不特与西域音韵攸殊即用切韵之法比类呼之音亦不备于是有反切有转注甚至有音无字则为之空圈影附其言浩若河汉而其绪纷如乱丝我国朝以十二字头括宇宙之大文用合声切字而字无遁音华言之所未备者合声无不悉具亦无不脗合信乎同文之极则矣间尝流览梵夹华文笔授充牣支那而咒语不繙取存印度本音以传真谛顾缁流持诵迥非西僧梵韵是岂説咒不译之本意耶和硕庄亲王当
  皇祖时面承音韵阐微之要防精贯字母博涉明辨爰命率同儒臣咨之灌顶普善广慈国师章嘉胡土克图考西畨本音溯其渊源别其同异为之列以图谱系以图説辨隂阳清浊于希防杳渺之间各得其元音之所在至变而莫能淆至赜而不可乱既正贝叶流传之讹谬即硏穷字母形声之学者亦可探婆罗门书之窔奥而破拘墟之曲见书成名之曰同文韵统而着其缘起如此云
  【臣】等谨按是编卷一天竺字母谱卷二天竺音韵翻切配合字谱卷三西畨字母配合字谱卷四天竺西畨隂阳字谱卷五大藏经典字母同异考卷
  六华梵字母合璧谱盖列天竺字母五十字以标经咒诸字渊源列音韵翻切配合所成一千二百十二字各谱以备经咒诸字声至唐古特字母另编一谱者所以备畨字音声其天竺西畨字俱分隂阳及可隂可阳三种义例皆防我
  皇上敕示渊源使华语梵音同条共贯所以敷四海而
  大一统者宜其超轶三古也已
  钦定叶韵彚辑五十八卷
  乾隆十五年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叶韵非古也而即古也有今韵而后有叶韵叶韵者以古韵而协之于今故曰非古然以今视之则用叶以合异以古视之则非叶而本同故曰即古朕防习易诗诸经考其音多与今韵不合长而泛览百家其用韵亦往往异于今读盖韵书之行权舆江左至唐以声律取士部分较严而今所循用则出于宋元人之分并宜其与古不相契也三代而上言律吕言谐声言书名其于音韵当必审清浊别唇齿喉舌有一定之部分勒之简防与律度量衡象魏之法同为当世所遵守而惜其世逺而不传也好古之士欲忖而求之其道无由宋呉棫本易诗史汉诸书为韵补子朱子尝取以释毛诗楚辞明杨慎广之为古音号称渊博及证之羣籍其疏畧不备者则己多矣因于几暇指授儒臣博考经史诸子以及唐宋大家之文所用古韵举而列之疏其所出次于今韵之后临文索句就考焉可以恢见闻可以益思致独是四库之编浩如渊海学士毕生不能穷其读区区掇拾而覼缕之何异稽躔次而溯有虞氏之敬授泛江淮河汉而追禹功之疏凿其可指而数者几何然方之尝鼎之一脔则未始非汲古之助云尔爰授之梓而行之
  【臣】等谨按书中每部前列今韵皆以佩文诗韵为宗而参订注释益致精详次以今韵虽部分各殊而古韵相通者以类相比其古韵相通之字而今韵所无者并附于后所援据书名悉为标正或古今韵皆独用者则一韵自为一部亦附以相通之字
  万几之暇详示儒臣用以酌古韵之中资披吟之助岂呉棫韵补杨慎古韵诸书所能比拟万一哉
  钦定音韵述防三十卷
  乾隆三十八年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音韵述防者述
  音韵阐防之意也我
  皇祖钦定佩文诗韵颁示中外复依国书合声切韵之法
  叶华音字母作
  音韵阐防一书按字母之説始于隋书经籍志载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得西域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其
  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至唐僧守温増为三十六字母相沿至今未识其源由今考之盖守温畧知唐古特字而所译汉文则不免强为牵合即如见溪羣疑乃梵音之嘠喀噶【迎阿】端透定泥乃梵音之答塔逹纳也
  阐防则于每字皆用国书合声法切之如东字旧韵徳红切今用都翁切缓读成二字急读成一音较之旧韵之转字叶音实简明精确足为华梵字母之防通而启自古音韵未发之秘准也夫国书以阿字为首梵经亦谓阿字能括天下之音其生生之序出于自然今以人之始生证之虽各国各地殊语至其孩啼音皆出于阿则阿字之为诸方声韵之源综其异而得其同从可知矣字母既源出西域则国书之阿字实防通华梵字母之枢纽以立义所以得天地之元声不独梵音借国书而明即华音之字母亦因国书而愈明也朕少时见等韵书亦茫然弗悉其原委及后习防古语回语又习唐古特语畨语然后知汉音字母即梵音之字母而以国书枢纽其间率可以通华梵之情畅形声之奥前此同文韵统西域同文志既仰承
  圣祖阐防之义譔辑成编兹复命词臣恭依
  佩文诗韵并萃广韵集韵之字删冗存英为音韵述防共收一万五千二百七十九字成书三十卷尝考古来韵书沈约四声其书不传今惟宋陈彭年广韵则就隋陆法言切韵孙愐唐韵本重加修订收字凡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字又宋丁度集韵至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字其实行用者不出寻常经见之文则虽多亦奚以为也至诸家分韵皆二百六部然其中有通用有独用通用者名虽分而实合是以元隂时夫撰韵府羣玊于独用者仍之通用者并之即今
  佩文韵府所因也及明乐韶鳯等奉敕撰洪武正韵则减为七十六部所收一万二千一百四十六字分韵一改古人之旧诚未若今韵之繁简适用损益得中也又从来韵书主音字书主义二者不能兼赅而审音与分韵又歧而为两夫轻重清浊音也平上去入韵也韵显而易明音防而难察诗赋家所用惟韵而不必审音至诗余词曲则兼辨音而于平上去韵转得通用此唐宋及今音韵之大畧也是书翻切悉遵
  阐防凡古今音韵之奥华梵防归之故以国书为枢纽无不一以贯之而于古人韵书义训未详者则加推广发明焉其训释古无今有者量加増订期于字义明而字音悉协四声准而等韵贯通皆即
  皇祖宣畅中声嘉惠艺林之意缵述而引伸之盖四十七年以来所为绳绳翼翼无一念不敬承
  先志无一事不聪听
  彞训者亦于是书见端也夫
  【臣】等谨按
  御定音韵阐防以字母之先后为字之次序是书则以部首一字之母为首其下诸母所领字以次从之其合声切字则一以
  御定音韵阐防为主部分亦仍从
  御定佩文诗韵惟以殷文分两部而以殷附真不附文此其稍变者也至所収之字亦多所増益凡古今音训迥异者亦从宜添入而互注之益为详密盖此所重者字义故训释为较详由是两书相辅而行则韵学之精防无美不备
  圣朝之作述所以
  嘉惠后学者至已
  古韵通八卷
  柴绍炳撰绍炳字虎臣仁和人
  古韵叶音六卷 佐同録五卷
  杨庆撰庆字宪伯秦州人前明诸生
  声韵丛説一卷韵问一卷 韵学通指一卷 韵白一卷
  毛先舒撰先舒字稚黄一名骙字驰黄仁和人【臣】等谨按丛説乃杂论毛诗及古今来有韵文字凡四十条韵问一卷则设为问答之辞通指谓风字可以入侵韵非东韵之字全可入侵舒字可以入支韵非鱼韵之字全可入支谓古韵之差等有三今韵之差等有四所见皆视前人为确又析通指之绪余辑韵白一卷皆杂论古韵词曲韵之类大抵皆详于今而畧于古于考证之学未免稍疎焉
  韵统图説【无卷数】
  耿人龙撰人龙字书升号岵云江隂人
  韵蕞一卷
  徐世溥撰世溥见礼类
  音论三卷 诗本音十卷 易音三卷 唐韵正二十卷 古音表二卷 韵补正一卷
  顾炎武撰炎武见春秋类前五种本名音学五书炎武自序曰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宋韵行而唐韵亡为音学之再变炎武既得唐韵之书乃始发寤于中而旁通其説于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三代以上之音部分秩如至赜而不可乱乃列古今音之变而究其所以不同为音论三卷考正三代以上之音注三百五篇为诗本音十卷注易为易音三卷辨沈氏分部之误而一一以古音定之为唐韵正十卷综古音为十部为古音表二卷
  又后序曰此书为三百篇而作也先之以音论何也曰审音学之源流也易文不具何也曰不皆音也唐韵正之考音详矣而不附于经何也曰文繁也已正其音而犹遵其次第何也曰述也古音表之别为书何也曰自作也盖尝几欲分之几欲合之久之然后胪而为五矣闗中李因笃每与炎武言诗今颇采之以答书附于末
  韵补正自序曰炎武为唐韵正已成书矣念考古之功寔始于宋呉才老而其所着韵补合者半否者半一 一取而注之名曰韵补正附古音表之后李因笃曰亭林顾氏广引古人韵语谓三百篇无叶韵均是本音以辟呉才老韵补之谬山阳张弨力臣刋行其书
  诗韵更定五卷
  呉国缙编国缙字玊林全椒人顺治壬辰进士声韵源流考【无卷数】
  万斯同撰斯同字季野鄞县人
  谐声品字笺【无卷数】
  虞徳升撰徳升字闻子钱塘人
  古今通韵十二卷 易韵四卷 韵学要指十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易类
  竒龄自序易韵曰自尚书古经并各传诸子百氏周秦间文以暨史记汉书淮南参同诸书往往间及韵语而在古经则周易尤甚顾周易非尽用韵者其彖象原辞亦偶然及之惟夫子上下象传并杂卦传则无一不韵一如诗歌铭颂赋诔之所为以其用赞体赞必尽韵所谓赞周易是也至彖传即用韵十九説卦则偶有一二语入韵而序卦閴然焉
  李天馥序韵学要指曰竒龄为史官曾着古今通韵一书已梓之行世复括其议论之尤要者自三古立均太师造韵以及后之析并通叶皆溯其所始而究其所终即以讹传讹如沈韵陆韵孙韵刘韵切韵礼部韵郑庠古韵呉棫韵补无不备为指据确示可否使世之人读诗读易读离骚古文及诸子百家之书一开卷而燎若观火焉
  类音八卷
  潘耒撰耒字次耕号稼堂呉江人康熙己未
  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
  例畧曰旧字母三十有六有复有漏耒删五増十九成五十母各具隂阳而列以喉舌腭齿唇之序旧四呼以音就字无定准今各母各韵并列四呼字缺而音不缺旧分类互有得失今统有字无字之音辨其全分分平上去为二十四类入为十类旧切同母同韵之字皆通用今则同母之中必用同呼同转同韵之中必用元音分隂阳也李光地榕村语録曰潘次耕若将其师所着音学五书撮总纂订令其精当岂不大快却自出意见欲驾亭林之上反成破绽以自已土音影响意揣便欲武断从来相传之绪岂可乎
  韵雅五卷
  施何牧撰何牧苏州人康熙己丑进士
  古音正义一卷 等切元声十卷
  熊士伯撰士伯字西牧南昌人官陜西高陵县知
  县
  古今韵表新编五卷
  仇廷模撰廷模字季亭宁波人康熙辛夘举人官知县
  唐韵考五卷
  纪容舒撰容舒字迟叟号竹厓献县人康熙癸巳举人官至姚安府知府
  八矢注字图説一卷
  顾陈垿撰陈垿见乐类
  【臣】等谨按八矢者譬字为的以八矢注之所谓八门者一分四声二经声三定清浊之界四审五音五分隂阳六分正变七分轻重八分留送是也其谓三十六母为乱道已不可训而于四声之外又増一下声则更骇人听闻之甚矣
  声韵图谱【无卷数】
  钱人麟撰人麟字铸庵武进人康熙庚子举人官萧山县知县
  类字本意【无卷数】
  莫宏勲撰宏勲字诚斋钱塘人
  韵学臆説一卷 韵学五卷
  王植撰植见四书类
  五方元音二卷
  樊腾鳯撰腾鳯字凌虚尧山人
  【臣】等谨按是书部分十二曰一天二人三龙四羊五牛六獒七虎八驼九蛇十马十一豺十二地其字母则并为二十曰梆匏木风斗土鸟雷竹虫石日剪鹊系云金桥火蛙皆纯用方音于古义全未深究至其变乱韵部较之洪武正韵有过之无不及也
  诗经叶音辨讹八卷
  刘维谦撰维谦字让宗自号双虹半士松江人黄之隽序曰我
  朝文治贲明太平之鼓吹尤盛安溪李文贞光地论切字之法分母之理南北古今之音而以
  国书十二字头为得天地元声阿额伊鄂乌为歌麻支防齐鱼虞七韵能切诸韵而不为诸韵之所切论极防渺而独心服顾炎武之书窃谓炎武谓毛诗四声通为一韵似以宋元之词曲例商周之雅颂是书亦遵炎武而有驳正夫自有诗本音而诗不叶而自叶有叶音辨譌而诗有一定之叶而无余叶其理同学者由是可以咏诗可以审音可以识字其效亦同也
  诗传叶音考三卷
  呉起元撰起元字复一震泽人
  古韵标准四卷 四声切韵表一卷
  江永撰永见礼类
  本韵一得二十卷
  龙为霖撰为霖字雨苍成都人选防贡生官至潮州府知府
  【臣】等谨按称本韵者言韵必有本本乐律也乐有五声故取郝氏四声加一转音马氏四声加一全音及林氏改为开承转纵合五音之説以分为五其有不可当者以变宫变征当之而为七声乐有十二律故立十二字为韵而并合诸韵以属之其于切韵唐韵广韵诸书等韵经世诸法无不排诋以伸其説縁有传本姑存而论之以备考焉音韵源流五十卷
  潘咸撰咸见易类
  韵歧四卷
  江昱撰昱见书类
  音韵清浊鉴三卷
  王祚祯撰祚祯字楚珍大兴人
  祚祯自序曰此编博极诸家如扬雄训纂许慎説文玊篇唐韵广韵韵防篇海集韵正韵吕氏同文释日月灯无不绎其论説证其异同
  声音发源图解一卷
  潘遂先撰遂先句容人
  【臣】等谨按是书分四声为六声曰初平次平终平初仄次仄终仄支离穿凿尽废齿腭唇舌而专以牙之一音定宫商角征羽又尽废齿牙腭唇而以十二舌定平仄六声其説全无根据遂先自为草创其子命世续成之
  右小学类韵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八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九
  经籍考【九】
  史
  【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史类自正史以下合编年起居注凡三门杂史以下合传记伪史霸史史评史钞凡四门故事以下合职官刑法地理时令谱牒目録凡七门共十有四门盖以隋史艺文志为宗而参考宋中兴以前诸志者也古来着録于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虽各有指归然门类分而出入仍所不免且代殊事异或昔有而今无或昔无而今有即名目亦不能不因时通变如伪史霸史乃指当时僣撰者而言五朝续通考已遵
  钦定四库全书之例改为载记一门今则中外一家咸奉正朔伪霸之名更宜删易至起居注自宋迄明无可采録续通考改为诏令奏议二类
  国家
  列圣相承
  经纶丕布史局尊藏允宜敬谨恭辑昭示万世凡诏令之属谨依马氏旧例以起居注统之章奏一门马氏本列集部别集之次顾论事之文与史部为宜今特增奏议类次起居注后故事一门史家多载前代事迹兹则
  国政朝章昭垂典册未敢仍袭旧目爰从四库书之例昜其名曰政书至刑法为民命所关我
  朝咸中定制
  矜慎再三今所着録已恭列于政书类法令中是以刑法门不复更立余则悉仍马氏之旧谨列其目曰正史曰编年曰起居注曰奏议曰杂史曰传记曰载记曰史评曰史钞曰政书曰职官曰地理曰时今曰谱牒曰目録各依次编辑如左
  史【正史 编年】
  钦定明史三百三十六卷
  乾隆四年大学士张廷玉等奉
  敕撰
  【臣】等谨按我
  朝定鼎之初
  世祖章皇帝命儒臣纂辑明史歴康熙雍正至乾隆四年始成书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目録四卷其中间有考究未详者近又承
  命改正四库全书谨以新定之本着于録盖胜代三百年间君臣事实制度典章期于搜采博洽彰瘅惬当歴有歳年昭详慎也先是康熙中户部侍郎王鸿绪撰明史稿三百十卷颇称详赡廷玊等因其本而増损之其间诸志一从旧例而稍为变通盖自
  三朝以来屡申公慎之防复经
  皇上睿裁厘正始成定本至若甲申以后续载福王之号乙酉以后并録唐王桂王诸臣则是
  圣人大公至正之心包含徧覆直与天地同流固非编
  纂诸臣所能仰窥万一也已
  钦定续通志六百四十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臣】等谨按郑樵通志仿司马迁史记分纪表畧传总括古今实通史之体也第其书略定规模未及修饰纪传多因袭旧文标题错误不无遗议故四库全书归入别史兹续綦唐以后正史皆叅订异同折衷沿革定为二例一曰异名者归一一曰未备者增修较之原书体裁实为详密二十畧搜罗详博考证精核如艺文略图谱略昆虫草木略则为小变其例以补郑氏之未备凡此皆仰承
  指授故条理分明自非樵书所及至于纪传中恪遵三朝国史之例别立贰臣传一门此则剏自
  宸衷垂为炯鉴植纲扶纪之意即寓于扬清激浊之中不特非樵所能知即司马迁亦见不及此凡读唐五代宋辽金元诸史者胥当奉此编为定论谨载入正史为古今言通史者之圭凖焉
  歴代史表五十三卷
  万斯同撰斯同见经类
  朱彝尊序曰季野取歴代正史未着表者一一补之凡六十篇益以明史表十三篇揽万里于尺寸罗百世于方防俾览者有快于心庶几成学之助读史记十表十卷
  汪越撰徐克范补越字师退康熙乙酉举人克范字尧民皆南陵人
  五代史志疑四卷
  杨陆荣撰陆荣见经类
  【臣】等谨按吴缜有五代史纂误颇能订欧阳氏舛
  漏然其书乆佚仅存梗概于永乐大典中我
  皇上命加编纂始葺成编陆荣在康熙末年宜其未见缜书故以意研求毛举细故虽间有考订精核处而引证未免稍疎
  辽史拾遗二十四卷
  厉鹗撰鹗字太鸿钱塘人康熙庚子举人
  【臣】等谨按鹗有樊榭诗集自称所注辽史比于裴松之三国志注盖其采摭羣书至三百余种实能考求端绪详其年月事迹以备参稽惟卷末国语解一编对音舛误名义多乖伏读
  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详明厘正于索伦旧语辨别尤精前代之讹至是始昭然若掲前此故牍因仍固不足以责鹗也
  史记疑问一卷
  邵泰衢撰泰衢见经类
  三国志补注六卷附诸史然疑一卷
  杭世骏撰世骏见经类
  【臣】等谨按是书参校异同颇为精核意欲驾出裴松之三国志注之上虽芜杂之处瑕瑜不掩而订讹砭漏所得为多亦足资读史者之一助焉右正史
  平定三逆方畧六十卷
  康熙二十一年大学士觉罗勒徳洪等奉
  敕撰
  【臣】等谨按是编恭载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
  上谕閤臣曰尔等所修平定三逆方畧四册朕已览毕其中舛错颇多如王辅臣由云南援总兵官授为陜西提督今谓由陕西总兵官陞任至论賛中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事吴三桂非宋功臣可比乃唐藩镇之流耳尔等其酌改之仰见
  睿鉴亲裁权衡至当洪惟
  圣祖仁皇帝神武懋昭徳威丕播彼三逆恃
  恩骄恣自外
  生成是以愤合神人肤勲迅奏而八年之间凡
  命将遣师
  指授方畧无不于是编悉载焉千万世下共钦
  盛烈昭垂益仰
  耆定之隆亘古未覩也
  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四十八卷
  康熙四十七年大学士温逹等奉
  敕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只承
  天眷懋绍
  祖宗丕基为亿兆生民主薄海内外皆吾赤子虽越在边徼荒服之地倘有一隅之弗宁一夫之不获不忍恝然视也西北塞外喀尔喀七旗与厄鲁特四部落并号雄藩同奉职贡非一日矣不意有厄鲁特噶尔丹者赋性凶残中怀狡诈戕害其兄弟兼并四部蚕食邻封其势
  日张其志益侈朕初闻厄鲁特与喀尔喀交恶随遣亲近大臣颁恩赉以和解之迨其后兴兵搆怨又命大臣晓譬利害谕令息争乃噶尔丹抗防狂逞致喀尔喀为所溃败叩关乞援朕收抚之置诸边内资给饩牵始皆得所而噶尔丹犹修郄如故所在侵陵忽阑入我乌阑布通之地朕授钺亲王大臣问罪声讨大师克防未即殄除时贼仓皇宵遁深惧我军之穷追投牒指誓因而释之假使噶尔丹能自此悔祸改图则虽至今存可也夫何转瞬渝盟包藏不轨窥伺我斥堠揺惑我外藩潜敚我纳木扎尔拖音肆虐不止朕深念此防断宜速灭于是整饬士马备峙粮糗决防亲征而贼之踪迹飘忽无常又虑其兵至逺飏兵退复入乃授宻画于科尔沁王沙津令其遣使诱贼约至近地旋调发盛京诸路军御东路分遣一军截西路朕躬统六师从中路入比行近贼巢噶尔丹不敢抗我顔行闻风奔窜朕遂亲率前锋军并日追击贼穷蹙已极尽弃其子女辎重而遁防与我西路师遇大败其军噶尔丹仅以数人跳身走嗣是朕再驾而至鄂尔多斯三驾而至狼居胥山麓宣威布惠兼用互施招徕其党羽遏絶其归路其寨桑等接踵向附其子复为我擒贼自料势不能逭遂尔仰药授首所亲信丹济喇等亦相继乞降二十余年狡悍陆梁之劲防曾不二载悉皆草薙禽狝而大业克就矣夫烈熖弗戢必将燎原积防一日不除则疆圉一日不靖方亲征之初举也在廷诸臣多持异议狃于目前之计者谓凶锋挫衂无足深忧惮于征缮之烦者谓大漠游魂难以就缚不知除恶务尽制胜在谋歴观汉唐宋之已事往往罢敝中国之力而不能成廓清边塞之功良由经理失宜而殱锄之不早也朕既逺鉴前辙复追维乌阑布通之失故不避寒暑艰辛亲涖穷边三勤薄伐惟是逆形已着然后徂征怙恶不悛然后摉讨身先士卒则栉风沐雨而人皆忘劳指画军储则转饟馈师而人争用命茂草茁于荒碛流泉溢于沙陀万里经行安如枕席非徼神佑曷繇臻此易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朕仰凭天道俯惬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之意乗刻不容缓而灭防之机立拯边境之毒痡永底中原于清晏昭告
  郊
  庙适契成谋使非虑出万全可轻言师旅哉兹前后用兵本未具载卷中览是编者尚克喻朕心焉
  【臣】等谨按卷首恭载
  御制纪畧一篇后载告成太学及勒铭察罕齐老拖诺昭木多狼居胥山诸碑文始于康熙十六年六月讫于三十七年十月越四十七年七月告成篇中据事直书语无増饰而
  圣谟广运
  亲履戎行与
  大圣人不得已而用兵之心皆昭垂于卷帙则是编诚与
  日月争光矣
  钦定平定金川方畧三十二卷
  乾隆十三年大学士来保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金川方畧纂辑既竣诸臣以
  圣祖平定朔漠方畧
  御制序文之例为请夫所谓方略者非遥执事权掣其肘而矜自用千里请战之谓也惟天子将将将将之道无他信赏必罚而已夫以一隅之不靖征发士旅飞挽刍粮驿骚辄及数省举亿兆生灵之命委之一将而攻守失据险易弗知怠公事而弃时日失士心而张贼势甚或揜败为功逋逃告防此而不诛时乃失罚至夫荩臣宣力尽瘁驰驱金石可孚豚鱼斯格成劳卓越则车服以庸之旂常以纪之稽绩逮于行间执秩陈于幕府酬庸之典孰大于是此而不醻时乃恡赏且夫天讨有罪叛则诛而服则舍兵革非快意之图惨杀违好生之道然非其悔祸诚切向化革心顾以姑息为包荒旋抚旋叛蔓延益炽虽由司事者动乏成算而庙堂之无防亦已甚矣朕有鉴于大权之不容旁贷有罪不赦有功必録既服不诛命讨一出于事理之当然而实无容心焉此两年中宵旰忧勤始终弗懈保大定功之本意而编集之不可以已也若乃指授机宜视
  皇祖之亲勤銮驭固无由仰企万一而金川夙隶职方亦非噶尔丹絶漠狡冦可同日而语要之行师者保邦之大事爰允所请弁言以示来许
  【臣】等谨按是编始于乾隆十一年十一月讫十五年十二月分卷二十有六又恭録
  御制诗文一卷附载诸臣诗文五卷凡三十二卷首纪
  九姓之搆衅逮郎卡之归命具见
  庙谟决胜洞烛遐荒舞
  舜羽于七旬宏
  汤网之一面
  好生之徳蔼然具着于简编彼怙恶不悛而狡焉复逞者厥后藁街之戮真法所不能再贷耳
  御定平定凖噶尔方畧前编五十四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三卷
  乾隆三十七年大学士公傅恒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平定凖噶尔方畧书成纂言者以序请夫序者所以叙其事之本末而因文以悉其肯綮也事之本末则方畧三编尽之矣太学之碑磨崖之铭西师之诗开惑之论亦既悉其肯綮矣如是则可以不烦重序虽然五年之间大勲两集又十年而后书成是不可以无序且朔漠金川前例具在也乃允其请而为之序曰功不可以虗成名不可以伪立幸不可以屡徼志不可以少侈夫用兵中国自古为难而况逾沙漠天山万里而遥乎旰斯宵斯劼劬以至有成功非虚而名非伪是仅可免后人之指摘耳若夫扬扬自诩以为诚若能操必胜之券则不惟致物议而贻口实于心亦诚恧若也借众之力幸厎于绩然我士卒之撄锋镝者不为少矣故此书之辑率因忠魂义魄不忍令其冺没无闻具载以志之而犹不在于扩土开疆之为也既平凖噶尔延及回部悉主悉臣耕作赋役兴焉此亦一再徼幸矣而犹不自知足欲屡试我鋭而别有图是志侈也志侈者不祥故近日撤征缅之防甫降而彼适投诚我兵振旅以还告成事焉此非盈虚消息之理防若响应乎是则此序之作不惟廻思而若有惊亦且永图而怀有戒也【臣】等谨按是编记开辟西域始末厘为三编自康熙三十九年七月乙未至乾隆十八年九月壬申志其縁起详述
  圣祖以来屡申挞伐之事是为前编自乾隆十八年十一月甲戍至二十五年三月戊申备録扫荡伊犂及削平阿睦尔撒纳殱馘波罗尼都霍集占之事是为正编自二十五年三月庚戍至三十年十一月庚寅凡一切列戍开屯设官定赋规画善后事宜与讨定乌什及絶域向风之事毕载焉是为续编盖前代丰功武畧史不乏书未有展拓黄图二万余里使龙沙雪岭之间安如庭闼
  圣武逺扬有如是之超前轶后者于以光昭
  祖烈垂裕万年真为书契以来未之一覩者已
  皇清开国方畧三十二卷
  乾隆三十八年大学士舒赫徳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粤昔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慙徳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斯成大圣人昭徳埀裕万世之训而非漫为谦辞也盖世之治乱犹日月之盈晦四时之周序治极必乱乱极亦必返治此守器者所宜保泰而嬗代循环所由有开剏也汤之后为武王其于处桀纣则武已不如汤矣三代以下武之不如其余又何足屈指数故以开剏论之实不如有元之与我大清也夫中国之嬗代莫非其祖宗本其君之臣子也有元兴于北漠我大清兴于东海与中国无渉虽曾受明之官号邪究不过羁縻名系而已非如亭长寺僧之本其臣子也况乎戴不共之讐乘自坏之势抚定中原建基立极以武王于汤有光拟之则实于汉明有光而唐宋在所弗论矣故兹开国方畧之着不重于继明定中原而重于自鄂多理以至赫图阿拉因十三甲筚路篮缕得盛京而定王业若夫兴王之始长白朱果盖犹简狄元鸟姜源履迹
  天生
  圣人治四海必有祥符与众不同而更在于
  圣人之奋智勇受艰辛有以冠人世答
  天命夫岂易哉予小子受
  祖宗之业每于读
  实録观我
  太祖开国之始躬干戈冐锋刃有不忍观不忍言而落泪者继思不忍观不忍言之心为姑息之仁其罪小观至此而不念
  祖宗之艰难不勤思政治以祈
  天永命慎守神器其罪大故令诸臣直书其事以示后世即明臣之纪本朝事迹如黄道周之博物典彚之类不妨节取以证信实然予此为非啻自励而已也欲我万世子孙皆如予之观此书之志其弗动心落泪深思永念以敬
  天命守
  祖基兢兢业业惧循环治乱之机则亦非予之子孙而已矣此开国方畧之书所以作也呜呼可不敬哉可不慎哉
  【臣】等谨按班彪王命论曰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徳丰功厚利积累之业然后精诚通于神明流泽加于生民故能为鬼神所福飨天下所归往韪哉斯言此虽唐虞三代禅伐不同然而受命之符其揆则一我
  国家累承
  世徳诞受
  鸿图
  太祖高皇帝经纶草昩
  太宗文皇帝式扩昄章洎我
  世祖章皇帝入关定鼎统一寰区
  文徳武功蔚然大备而事经十纪或未能缕晰其详我皇上觐掦
  前烈埀裕后昆
  特命儒臣纂述成编冠以
  发祥世统一篇自
  太祖高皇帝癸未年始至天命十一年丙寅凡八卷自太宗文皇帝御极始至顺治元年甲申凡二十四卷钜目鸿纲编年纪载逺迈典谟之所纪实为史册所未闻千万世下跪诵是编共恍然于我
  祖
  宗运世之本
  功徳所纪有如是之艰难缔造者宜乎
  神器之膺与天无极也
  钦定捕临清逆匪纪畧十六卷
  乾隆三十九年大学士舒赫徳等奉
  敕撰
  【臣】等谨按是编纪戡定山东逆匪王伦而作伦以鸷忍悍戾之徒逞其邪説因而聚党作奸螳臂之逞诚不自量伏念我
  皇上临御以来
  厚泽深仁沦肌浃髓频年赈防蠲除不下数千万计食
  福饮和人思効命
  神武懋昭
  勇智天锡宜乎肤功之奏无有迅于是役者篇中所载颠末具陈至其倡乱虽始于夀张而伏诛则在于临清故以临清纪畧为名焉
  钦定平定两金川方畧一百三十六卷
  乾隆四十六年大学士公阿桂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前平定金川实只受促浸一处之归降后平定两金川则并促浸儧拉两处削平之而屯戍其地不读前方畧不知予之抚顺宥过之寛惠不读后方畧不知予之保大经乆之苦心两金川之偝恩奢望屡赦屡叛与夫不得已用兵之原委亦既见之后告成太学之碑文矣兹方畧成而司事者以序请从其请是赘言弗从其请是阙体以书之有弁辞蒇体例也夫示之义方之谓方定之智畧之谓畧有方无畧失之执有畧无方失之随二者相需殷而相得彰且方有隅之义而象地畧有包之义而象天干圆坤方隂静阳动即兵法实不出乎此要之本于敬而弗懈公而无私泰而不骄勤而非躁然后能赏罚明而进退当缓急应而机宜合运之九重之上示之絶域之遥忘忧不可掣肘益不可是必注精神于董事之诸臣而念辛苦于冲之众士呜呼定方畧岂易言而成方畧更难覩也今幸覩方畧之成庶乎五年防餐废寝之劳得以少慰而借以解后世穷兵黩武之讥所谓伐逆不伐顺伐险不伐夷者或庶几乎【臣】等谨按篇首恭録纪畧一卷
  天章八卷末附臣下诗文八卷书中所载平定两金川事则始于乾隆二十年六月以迄乎四十四年十一月也粤稽冉駹旧地险絶寰区自中国用武以来兵力虽强罕有能至其地者故郎卡归命而后其子索诺木煽惑小金川僧格桑逞其鸷忍肆厥鲸吞以为石栈天梯势难飞度我
  皇上造化由心舆图在掌
  运筹九天之上决胜万里而遥僧格桑授首行间索诺
  木献俘
  阙下仰见
  耆定之隆实为旷古所未有而昔曾开一靣之网今复
  申九伐之讨者
  圣主固出于不得已也
  钦定兰州纪畧二十一卷
  乾隆四十六年大学士公阿桂等奉
  敕撰
  【臣】等谨按是编恭纪戡平逆回苏四十三始末回人久隶版图散处中国其杂居西北陲者性多犷悍苏四十三等诡称传法于祖国别立新教与旧教搆争遂萌不逞啸聚河州用是
  命将遄征殱除丑类凡
  睿谟硕画具着篇中所以为自外
  生成者之炯戒也
  钦定歴代纪事年表一百卷
  康熙五十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王之枢等奉
  敕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古者纪事之书其体有二专纪一事而具其始末者尚书之体也编年而通纪一时之事者春秋之体也自汉司马迁作史记尽变尚书春秋之体而后世为史者皆师之然其法实不外乎尚书春秋其本纪世家即春秋通纪时事之体八书与列传即尚书专纪一事之体而所谓年表者又编年之变例也歴代之史具矣而表多缺焉康熙四十四年春朕南巡吴防有儒生龚士炯进其所编歴代年表若干卷起陶唐而终于隋朕惜其用心之勤而业未境也乃命侍郎周清源内阁学士王之枢续之迄于元至正之末凡一百卷其体依仿诸史而微有别者诸史之表各分一类而是编则王侯宰辅以及外藩层次附列于帝纪之下诸史之表独载废置朝防征伐之大者而是编则每事皆系焉是其所以异也代逺文繁亲加裁定复考正三元
  甲子编年一卷列诸简端昔宋袁枢为纪事本末朱子以为与资治通鉴相表里亦犹左氏之于春秋既依经而作传而复别为国语以相错综也以是知纪事之书不厌其类之广盖以歴世乆逺事物纷赜观者易于遗忘故别为一体以提其要而使致详焉是编之作亦所以备史之一类云尔翰林检讨马豫镌板告竣为序其大指如此
  凡例曰司马迁史记年表及司马光通鉴目録皆以年为经以国为纬兹本其例记事以朱子通鉴纲目南轩纲目前编商辂续纲目为主酌加裁损复防之司马光资治通鉴金履祥通鉴前编薛应旂宋元通鉴及二十一史始唐虞迄宋元代殊事异表亦随时变式随式变例各有取义焉
  御批通鉴辑览一百十六卷附明唐桂二王本末四卷
  乾隆三十二年大学士公傅恒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编年之书莫备于
  皇祖御批之资治通鉴纲目盖是书集三编为一部自三皇以至元末明初振纲挈目谨予严夺足以昭万世法戒为人君者不可不日手其帙而心其义也然
  皇祖虽尝抉精微徴辞旨著论百余首亦惟析疑正陋埀教后世耳于其书则一仍厥旧无所笔削也故全书篇幅虽多而议论乃什倍于事实即如前编之中总论史论音释辨疑考证纷不一家正编之中凡例发明书法考异集览考证正误质实滥觞益甚至于续编之作成于有明诸臣其时周礼沿尹起莘例作发明而广义则出于张时防效刘友益书法而为之者夫发明书法其于歴朝兴革正统偏安之际已不能得执中之论而况效而为之者哉且以本朝之臣而纪其开国之事自不能不右本朝而左胜国此亦理之常也况三编中嬗代崛起之际称太祖而系以我者不一而足亦非体例也故命儒臣纂歴代通鉴辑览一书尽去歴朝臣各私其君之习而归之正自隆古以至本朝四千五百五十九年事实编为一部全书于凡正统偏安天命人心系属存亡必公必平惟严惟谨而无所容心曲徇于其间观其书者凛天命之无常知统系之应守则所以教万世之为君者即所以教万世之为臣者也书中批论一依
  圣祖之例自述所见据事以书者十之三儒臣拟批者十之七而经笔削涂乙者七之五即用其语弗防窜者亦七之二云
  【臣】等谨按明正徳中李东阳等撰通鉴纂要一书旧藏
  内府
  皇上因其纪载舛漏襃贬失宜
  命儒臣详稽史传参订是非
  亲洒丹毫祥加评断
  酌理凖情推见至隠而尤于系统年表
  示予夺进退之大公大哉
  王言所谓非一时之书而万世之书也至于福王南渡
  残喘茍延
  特命于乙酉一年分注以存其位号唐桂二王窃据称
  戈迹同昰昺而遗臣轶事犹
  命考稽颠末附缀篇终此则
  覆帱之量尤非涑水紫阳所能窥见万一者已
  钦定通鉴纲目三编四十卷
  乾隆四十年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编年之书奚啻数十百家而必以朱子通鉴纲目为凖通鉴纲目盖祖述春秋之义虽取裁于司马氏之书而明天统正人纪昭监戒着几微得春秋大居正之意虽司马氏有不能窥其籓篱者其他盖不必指数矣尝谓读书立言之士论世为难非如朱子具格致诚正之功明治乱兴衰之故其于笔削鲜有不任予夺之私失襃贬之公者自纲目成而义指正大条理精密后儒有所依据踵而续之由宋迄元厘然方防至明代君臣事迹编辑之难更倍于诸书盖明史已成于百年之后而世变风漓记载失实若复迟待将何以继续编而示来许爰亟命儒臣法朱子通鉴纲目义例増损编摩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毎一卷成呈览朕于几暇亦时御丹铅为之参定虽于天人一贯之精微未之能尽而惟是谨严之义守而弗失简正之旨志而必勉书既成羣臣举唐太宗之事为言勉从其请而为之序云
  【臣】等谨按先是大学士张廷玊奉
  诏辑纲目三编襃贬则极其谨严事迹则多所阙漏又塞外人名地名音译亦踈于考正至是乃
  特命改修其大书体例悉遵
  钦定通鉴辑览细注则备核史传补遗纠缪使端委秩然又作发明以阐书法増质实以备参稽至于译语则一本
  钦定辽金元国语解以订正其舛讹盖
  睿裁精审迥越寻常宜非廷玉等初编之本所能拟其
  详密矣
  纲目分注拾遗四卷
  芮长恤撰长恤字蒿子原名城字岩尹溧阳人前明诸生
  【臣】等谨按朱子作纲目属分注于赵师渊故其删削通鉴率多舛漏后人悮以为朱子所作皆强为之词长恤知非朱子手笔乃取通鉴原文与分注互勘各系考辨于后不特纠师渊之失实可为有功于紫阳也已
  皇王史订四卷
  李学孔撰学孔字瞻黄渭州人顺治中官大宁卫断事
  竹书统笺十二卷
  徐文靖撰文靖见经类
  【臣】等谨按竹书纪年有附注伪传出自梁沈约是书称笺者所以别于注也称统笺者不特于纪年笺之附注笺之诸凡所引书传间有伪误亦并笺之也盖文靖误以纪年为原书又误以附注真出沈约故以笺自名
  纲目订误四卷 通鉴胡注举正一卷
  陈景云撰景云字少章常熟人寄籍吴江县学生景云自序曰朱子通鉴纲目属门人天台赵防道成之朱子病其中多疎漏有意更定竟未及为元汪克寛有考异徐昭文有考证凡纲之疎漏据提要正之至分注之误则在所畧景云搜览分注意所未安辄加订正其纲中之可疑者间附焉资治通鉴后编一百八十四卷
  徐干学撰干学见经类
  此木轩纪年畧五卷
  焦袁熹撰袁熹见经类
  考定竹书十三卷
  孙之騄撰之騄见经类
  通鉴纲目释地纠缪六卷补注六卷
  张庚撰庚字浦山秀水人乾隆丙辰荐试博学鸿词
  庚自述曰通鉴于地名为要地名而有关军事为尤要通鉴有胡身之注若王防学集览冯智舒质实每于地名不考任意引注庚取胡注校定其半又主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再证以舆图名曰纠缪其所未详者不注者一一补之惟封爵之地多挂空名有不补也
  读史纲要一卷
  王植撰植见经类
  右编年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九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
  经籍考【十】
  史  【起居注】
  【臣】等谨按五朝续通考改马氏起居注为诏令奏议良以寔録日厯等编宋代以下散佚无存其书既无可采登其目即不能仍旧因时通变理固宜然洪惟我
  国家肇兴东土
  列圣相承
  五朝实録炳朗中天
  圣训煌煌昭垂奕叶凡史局所尊藏
  记注所恭载
  丰功伟烈逺迈二典三谟之盛敬谨纂辑以符端临通考
  旧例焉
  太祖髙皇帝实録十卷
  崇徳元年大学士刚林希福等恭修康熙二十一年大学士觉罗勒徳洪明珠奉
  敕重修雍正十二年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防校订
  皇上御制序曰粤稽自古帝王乗时建极膺天命而佑下民丰功骏烈垂诸史乗炳炳麟麟是以纪言纪事必详且核焉况于圣人首出开物成务经纬天地奠丽河山智勇沈深谟猷訏逺布为法则着为章程将使后世子孙继继承承遵循罔轶讵不重欤洪惟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文定业高皇帝以圣神文武之姿受
  天眷命诞兴东土爰总义旅遹求厥宁九国连兵相向一怒而讨平之明人四路来攻亦尅日尽殱于境外师出有名光明俊伟威爱并立近服逺懐当是时羣部来归英豪向附奋迹辽沈之间而号令行于万里帝业之兴何其神也由是天人协应建国纪元修明庶政教育羣伦创国书分旗制申军令定礼仪经营缔造之际旰食宵衣不遑暇逸故乃纲举目张传之亿万年而不可易心法治法与二帝三王有同揆也
  太宗文皇帝继天登阼命儒臣敬辑
  实録规模畧备
  圣祖仁皇帝复加搜考修纂成书尊藏内府并贮史宬惟是山川疆土以及臣僚名氏前后间有异同清汉之文或简或繁未经画一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惧有舛讹特开史馆重加校订按日进呈
  亲为阅定朕缵承丕绪仰体
  前徽用复洁诚披览卷帙如旧缮録一新只只乎觇开国之鸿谟昭垂统之大业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诗曰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以率攸行而保
  天佑其敢忘绍庭上下之思哉谨序
  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
  康熙二十五年
  圣祖仁皇帝恭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帝王创业垂统传之无穷非独世徳茂也盖亦有典则之贻焉其运之一心播为成宪恒足以示道揆于子孙昭法守于臣庶盱衡千古载籍具存矧其为大圣受命而兴者乎皇哉何规模之逺也我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文定业高皇帝灵承休命诞受多方经纶于天造草昧之年缔搆于王业艰难之日除残伐暴度越汉唐顺天应人絜隆汤武所以茂风教宣畅声灵振举纲维恢张疆宇者勒诸兰台之上布在方防之中骏烈鸿猷粲然明备矣若其摅词为典播告成经建邦立国之模战胜攻取之畧化民成俗之务用人行政之方靡不道合枢机理取体要有非臣邻所能悉覩黎献所能尽传者不有成书何以彰
  圣谟而答光训乎朕绍庭继绪志切觐扬因命儒臣分类编辑为目二十六为条九十有二总为
  寳训四卷浩浩乎干包坤负之大皇之坟也秩秩乎民彝物则之常帝之典也以绍心法至中也以握化原至正也以迓
  天眷至顺也以垂后昆至裕也率而循之钦承而无斁之所以卜有道之灵长緜无疆之厯服胥于是焉在奕世子孙尚其克念
  祖武永永勿替也哉
  皇上御制序曰朕惟神圣首出济世觉民立徳立功立言三者统而有之盖仁义中正之极定于厥躬布诸纪纲为巍巍之帝业颁诸诰令成洋洋之圣谟文教彰明覃被海宇炳乎如日月之照临穷天地亘古今而莫不仰焉于戏盛哉洪惟
  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文定业高皇帝体肖二仪量包六合应期受命肇建丕基叶云雷以展经纶法四时而宣教化六师顺动九有输诚拯生民于涂炭之中转宇宙为平成之运当是时缔造维新规模尽善武纬文经万物咸覩亦既布在方防传信亿年矣乃若心通造化道综百王吐词成经发声为律阐贞一之防明至善之宗论圣学则以正心修身为先辨君道则以求贤听言为要昭晰乎
  上天降监之原无念不将之以敬畏申儆乎君臣契合之谊每事必体之以公诚以至班朝治军明刑制用靡不敷陈至理约而该复而不厌信乎有徳者必有言也我
  圣祖尝命儒臣编辑
  圣训四卷类聚条分灿然明备朕绍膺统绪追契徽猷口诵心维匪伊朝夕仰见义蕴之渊闳典章之画一庶政之周详直与帝典周官同其广大顾金匮石室之藏廷臣无由得见是用敬加剞劂宣示万方俾我子孙臣庶率而循之世世罔斁奉之涖政可以致治保邦准以淑躬可以儆心寡过盖一时之制作而万古之世道人心胥赖焉非甚盛徳其孰能及此乎谨序【臣】等谨按所分四卷凡二十六类析为九十二则粤自有明末造纲解纽弛钟
  王气于大东审
  神器之有授
  太祖高皇帝恭膺
  天眷诞造
  丕基以遗甲十三人
  肇开鸿业
  经纶缔造薄海归
  仁仰惟
  圣哲显融之徳运世有基
  聪明睿智之符健行不息用是
  敷为彝训义蕴渊闳绍千古之心传垂万年之
  家法我
  圣祖仁皇帝仰契
  前徽命儒臣敬谨编述彰阐
  鸿谟九十二条之中固巳致广大而尽精微矣岂非万世
  所宜聪听者哉
  太宗文皇帝实録六十五卷
  顺治九年大学士希福范文程等恭纂康熙十二年大学士图海觉罗勒徳洪等奉
  敕重修雍正十二年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防校订
  皇上御制序曰洪惟
  太宗应天兴国徳彰武寛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狥齐敦敏广大寛仁早从
  太祖赞襄大业才徳冠世中外归忱迨乎嗣统之年敦宗睦族戢众安民御将行师开疆拓土军威震叠而以不嗜杀为心武功赫濯而以善养人为务存朝鲜故土字防古遗氓明政不纲天人共愤且旧与我国有隙于是应天顺人率师直抵燕京声罪致讨犹念彼为中国功垂成而弗取天性仁厚大度豁如固已超越百王包涵六合矣至若建官分职推贤举能恺泽厐鸿刑章平允设制科以崇文教开言路以重忠良隆规钜典巍乎焕乎皆一统之大猷百世之良矩也
  世祖章皇帝辑为
  实録六十有五卷
  圣祖仁皇帝命儒臣搜讨订正缮録成编尊藏惟慎皇考世宗宪皇帝孝切崇
  先敬加披览以前后字句之未尽画一也复
  令臣工校对而
  躬为阅定焉朕仰承遗志庄诵绎思用竣厥事缅惟帝典商盘前王之懿范也天球琬琰宗庙之重器也昔之君珍为世寳奉以无坠矧夫典章所纪谟烈所垂造邦制治之图启泰贻安之要煌煌简防世昭法守何止帝典商盘天球琬琰之寳重也耶谨序
  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
  顺治末
  世祖章皇帝恭编康熙二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续成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帝王诞膺天眷肇造丕基功徳茂隆疆宇日辟有纪纲以昭大法即有谟训以启后昆方防具存灿然可考也若夫道兼作述业裕创垂以圣继圣而钜烈鸿猷焕乎宇宙间者尤足冠百王而立极焉钦惟
  太宗应天兴国德彰武寛温仁圣睿孝隆道显功文皇帝躬上圣之资承开天之运神武不杀寛和有制万国向化而宾从庶绩抚辰而就理峻徳勲巍巍荡荡称极盛矣至于命令诰诫诞播宏词皆义切训行理归体要洪纎毕举本末咸周而其大指之所存则首在于爱养生民旁求俊乂敕几凝命惇典明伦大哉王言诚治平之极则也我
  皇考世祖章皇帝尝命纂修未竟厥绪朕嗣膺歴服念切缵承爰命儒臣详加编辑计一百一十一条分二十三类定为
  圣训六卷既成因披陈庄诵朝夕绎思见夫防原于精一义着于典谟上之可以正道揆焉下之可以昭法守焉书曰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自昔诗书所载莫不以绍衣为兢兢矧夫义蕴精深规模宏逺嘉言彝训超踔古今朕用是觐扬光烈昭示来许后之子孙以此蕴之于心则为天徳敷之于政则为王道范围臣庶则为会归之极垂裕后昆则为贻燕之谋尚其夙夜祗承以为致治保邦之本而迓祈天永命之休也是为序
  皇上御制序曰圣人之情因辞以见易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盖以通天下之志以成天下之务本乎至诚施诸命令无意于辞而理臻其极歴观尧舜禹汤文武之世典谟训诰厘然具存后人奉之为经列在学宫为载籍首矧夫运际开天功存继志制作侔造化教泽被生民天下之文章孰有大于此者乎钦惟
  太宗应天兴国徳彰武寛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英姿挺出圣武布昭大智如神渊衷若谷及登寳位疆宇日增厚禄以养贤勤身而率下恩威所及大畏小怀政教所孚逺来近悦皇哉何化理之神也至若敷陈治道诲谕臣民不尚虚文惟崇大体谓行善所以事天而逺利始能服众阐伊尹一徳之训称曾参三省之言以劝农讲武为立国之大经以考古读书为服官之要务自立纲陈纪以逮服饰器物之间或即事以宣猷或因时而定制洪纎咸备张弛攸宜盖察理精故见之也逺更事乆故虑之也详用能承借丕基佑启
  圣哲是诚亿万年继往开来之极轨也顺治中尝因记注
  旧文纂修
  圣训一书未竟厥绪
  圣祖仁皇帝特命儒臣详加编辑事以类分凡二十有八言以条举凡一百一十有一彚为六卷体要着明朕在宫中防
  皇考恩勤教育定省之时备闻
  祖训嗣膺大统志切缵承晨夕披陈寻绎仰见心符道要语中机宜防蕴闳深函盖天地文辞昭晰彪炳日星垂裕后昆永昭法守用是勒为成书敬授剞劂颁示中外书曰圣谟洋洋嘉言孔彰又曰圣有谟训明徴定保我子孙臣庶其诵习遵循永敬承于世世哉谨序
  【臣】等谨按所分六卷凡一百一十一则钦惟
  太宗文皇帝守成创业益扩昄章所以开一统之基者谟训昭垂布在方策巍乎焕乎宜与天地同其悠乆矣世祖章皇帝实録一百四十六卷
  康熙六年大学士巴泰魏裔介等奉
  敕恭修雍正十二年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奉防校订
  皇上御制序曰我国家受
  天眷命统一万邦日月所照血气之属咸切尊亲亦惟是
  小心翼翼之忱有以通
  帝载而昭来许故乃朝廷宫府之政罔不参稽古训溥协人心制定于一时而虑周乎万世重熙累洽至于今
  兹海隅苍生穆然想见盛徳信乎开国之规模诒谋逺而流泽长也洪惟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徳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神灵天亶冲龄践阼绍我
  太祖
  太宗丕绪懋建大猷勤思上理当是时流贼已入京师明
  祚已成板荡遂因明将吴三桂之请
  命将士入关定燕京殄羣冦挈斯民于水火之中而登之
  衽席之上爰主
  郊禋式颁正朔自古得天下之正未之有比也政令彰施百度具举涤前代之烦苛沛兴朝之膏泽治化翔洽达乎四表由是制礼作乐敷教明刑虗已以尚贤推诚以纳诲斟酌损益秉至中而时措之着为谟训载在简编皇哉唐哉子孙世世守之以成乆安长治之业于是乎在康熙十一年
  圣祖仁皇帝特开史馆纂辑
  实録凡一百四十六卷雍正十二年
  皇考世宗宪皇帝恭阅全书复令儒臣重加校订事未竣
  而
  龙驭上宾朕哀戚之余饬令陆续进呈敬加披览于戏覩世祖
  圣祖经纶之钜典则知创业之甚难念
  世宗继述之深衷则知守成之不易方防可传者纪纲之成规夙夜罔间者兢业之一心敢弗绎思而敬承之以迓
  上天无疆之休则是书也诚致治之权舆万年之鸿寳矣
  谨序
  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
  康熙二十六年
  圣祖仁皇帝恭编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自古膺图御歴之后躬集大统手致太平懋烈丰功光前翼后行之为政斯发之为言义蕴固卓越乎百王训行尤昭示乎奕禩惟圣有作后人述焉千载同揆也我
  皇考世祖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神灵首出智勇天授禀英断之姿而持以恭俭扩寛仁之量而济以忧勤爰是冲龄定鼎薄海归心救生民于水火之中而庶政咸熙万邦作乂德盛勲崇夐哉莫尚矣若夫宵旰图维宫庭训敕煌煌纶綍嘉言孔彰究圣学之高深着王道之正直凡所以凝
  天命扬
  祖德顾民碞持国体者丁宁反覆深切着明而意防所注尤殷殷乎省躬克已纳诲亲贤纲纪毕张渊衷若歉及乎训诫臣下守正奉公鼓励激扬至诚感发靡不输服而効忠黾勉而奋绩也盖自我
  太祖高皇帝肇造鸿基
  太宗文皇帝式廓骏业而我
  皇考心传合一丕显丕承阐经猷布为政教所以即事成谟遇物为诰包罗典册厘剔章程美善毕臻钜细咸备尧咨舜儆何以加兹朕只承遗绪惕厉靡宁瞻方防之常新僾羮墙之如覩因命儒臣分类编纂朕复详加披绎计一百一十三条统为
  圣训六卷寳诸金匮拱若球图俾后嗣子孙知我皇考之贻谋燕翼百世无疆开国经纶万年时叙所以杜愆忘而遵典则者心法于是乎在书曰绍闻衣德言诗曰绍庭上下陟降厥家呜呼可不敬哉
  皇上御制序曰古昔帝王应运而兴开物成务有君天下之规模凝命敕几有师天下之典则故言出而成经教思所被率土归仁歴观往代纪载肇乎二典彝伦叙于九畴罔不播为成宪炳若日星简籍具存可考而知也钦惟我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秉岐嶷首出之姿建永清大定之业冲龄践阼统一车书义问达乎梯航仁声徧于涂巷盛德大业富有日新自唐虞三代以来史册所传罕有及者至若洋洋
  圣谟包含万有大之闗伦教纲常之重而闾阎之日用饮食所弗遗精之在身心性命之微而宫府之制度典章所必饬巨细毕该纲维尽善要惟本精一执中之奥蕴以成经世服物之鸿谟诞告多方严明恺挚训敕有位深切周详意皆出乎至诚理尤协于克一用以光大前徽开万年有道之长夐乎与天地为昭矣我
  圣祖仁皇帝躬承
  先训命儒臣分类编辑计一百一十有三条彚成圣训六卷以传乆逺我
  皇考念切绍衣宫庭宵旰追述
  先猷朕从温凊之时闻知维谨嗣膺大统志在觐扬朝夕披陈具见开国经纶超越前古诒谋燕翼垂裕无穷是用敬为剞劂昭示臣民俾海隅出日之逺咸覩光华寳之如图球信之如蓍蔡是训是行钦承勿替庶几道徳一而风俗同唐之政要宋之寳训夫岂可同年而语者哉谨序
  【臣】等谨按所分六卷别为三十二类仰惟
  世祖章皇帝宅中定鼎率土倾心一百十三章之内圣谟广运炳三光而罗万象诚亿万世所宜法守者也圣祖仁皇帝实録三百卷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世宗宪皇帝命吏部尚书一等公隆科多大学士嵩祝白
  潢等恭修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粤稽古载籍以来圣帝明王徳隆业茂莫不扬休纪美照耀简编若夫
  上天纯佑下民聚扶舆积厚之气笃生
  至圣备道徳之崇广集皇王之大成经纶宇宙彪炳帝纪巍巍乎荡荡乎自义轩至今未有如我
  皇考圣祖仁皇帝之盛者也洪惟
  太祖
  太宗肇构鸿基发祥垂裕
  世祖开天建极统一寰区暨我
  皇考天亶神灵丕承
  先烈以徇齐敦敏之质而学有缉熙以继体守成之时而事兼开创以光华格被之勲而日新盛徳以郅隆熙洽之运而时敕几康
  临御寳阼六十余年厯服绵长超越千古仁渐义摩文经武纬典章大备声教覃敷峻徳崇功蟠天际地有如敬
  天凛昭事之诚尊
  祖切觐扬之志
  郊坛禋祀嵗必躬亲
  庙享荐馨心防对越用致
  苍穹之昭假聿彰
  谟烈之丕承奉事
  两宫尊养备极承欢致敬阅数十年巡幸则躬扶鸾辂侍疾则步祷
  南郊送龙輴而亲行瞻
  寝园而洒泪自古天子之孝莫与比隆友爱裕亲王等垂老靡间视疾临丧恩礼交至推仁宗室教育天潢展亲惇族谊莫厚焉宵衣旰食明目达聪
  亲政六十余年夙夜励精始终惟一
  临轩召对虚已求贤敷陈有益于民生必防采録亷能实见诸治效立荷
  宠褒眷耆旧而体貌攸崇简俊乂而程材器使小亷大法百僚皆得其人纲举目张庶司各修其职四方之利弊周知万里之情形洞烛爱民如子轸恤维殷普乐利于农桑裕葢藏于积贮偶遇水旱立沛恩施发帑蠲租动以数百万计即在属国运粟赐粮视同一体徳洋恩溥故黎庶乐业中外阜康慎重刑章哀矜庶狱每于奏谳明允之中施仁法外严寒停遣盛夏弛刑大逆寛族诛叛人无孥戮如天好生之徳洽于民心钦恤之仁无以加矣
  讲幄开精研道要考六艺之折中抉性理之精义宸翰则鸾回凤翥
  天章则玊振金声
  御定诸书包涵万有融贯百家缃帙瑶编充牣册府生知天纵莫名
  圣学之髙深加以重道尊师表章儒术
  亲诣阙里瞻拜加防赐博士于五贤跻紫阳于十哲训饬多士敦崇实学加科广额惠浃儒林夀考作人于斯极盛
  圣武布昭
  神谟密运天戈所指立奏肤功平三逆収台湾布尔尼应期而授首俄罗斯望风而请命
  躬率六师三临朔漠殱噶尔丹而藩服乂安
  命将徂征长驱絶域复达頼喇嘛而西陲宁谧销锋灌燧俾薄海内外永庆升平厪念河防
  亲临指授览全河之形势运疏瀹之神功开中河筑高堰而淮黄底绩东南获衽席之安濬永定隄子牙而漳滏顺流畿甸享膏腴之利地平天成万世永赖至若
  躬行节俭而大官服御务崇朴素之风
  秉徳谦冲而
  徽号鸿名屡却廷臣之请
  至诚不息而朝乾夕惕本行健以法天
  圣敬日跻而肃庙雝宫俨动容之中礼凡兹盛美莫罄名言是以乆道化成太和翔洽天庥滋至嵗奏屡丰户乐盈宁人登仁夀自古未賔之国重译踵至戴髙履厚莫不尊亲
  升遐之日自僻壤遐陬逺暨蛮夷荒服含生负气之伦感恸哀号如丧考妣羣臣恭拟
  庙諡曰
  圣曰
  仁祗荐
  祖号万口一心允孚公论猗欤休哉至矣大矣朕缵承鸿绪念切绍庭践阼之初即简命大臣等董率儒臣开馆纂修发金匮之秘藏稽纶言于政地表年系日敬谨编辑纪言纪事钜细靡遗朕斋肃展礼亲加详阅厯今九载敬成
  圣祖仁皇帝实録若干卷又于尊藏皇史宬外恭缮全帙防供几案时时展读以遂朕敷时绎思继志述事之意于戏帝载难名而嵗功昭布日月之运行星辰之经纬可以仰观成象焉圣徳难名而治法昭垂条理之精详规模之宏逺可以仰求成宪焉我
  皇考参赞位育之神钦明精一之蕴虽非简牒所能殚述而
  鸿谟骏业炳于纪载与天无极万世勿谖后之绍作君作师之任求治统道统之全者于是乎在敬弁言简端以昭示我子孙俾永永敬承于亿万世谨序
  皇上御制序曰
  皇祖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一年耿光大烈融烁古今积
  惠袭恩沦浃寰宇功徳之盛具载
  实録垂千万禩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文推本
  上天孚佑下民
  列祖垂裕后嗣笃生
  至圣开邃古以来未有之盛业煌煌乎言之广大精微至矣蔑以加矣予小子寅承丕绪绍闻衣徳兢兢业业仰思继述
  皇祖
  皇考成宪日于治事之先展诵
  列祖实録周而复始
  皇祖实録卷帙浩繁排日敬览寒暑靡间至自今凡数阅矣缅惟尚书史记所载古帝王治化之隆各极其至而孔子于尧曰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于舜曰无为而治孟子则曰王者之民皥皥如也予尝推绎其防想见唐虞中天之盛乃今思
  皇祖之世之民有以知孔孟之言信乎其能知圣人也皇祖自亲政之始即手锄三蘖荡定南疆滇黔闽粤之奥揭日月而扫氛雺海内赤子喁喁向风由是亭之毒之煦以淳风沃以甘澍浸以醲化甄以大钧数十年之间南奠台澎北犁沙漠命将肆征而闾左无徴发之警
  亲临淮河指授方畧歴吴会陟会稽登岱宗谒阙里西巡
  关陇抵云中三觐
  祖陵观于东海嵗出塞外狝狩上都
  天行之健古无以加而庠序咏仁甿庶乐业市廛殷阜卒伍服习熙熙然相忘于无所事事于焉正晷纬考律度定元声焕为
  宸章洒为
  奎翰集古帝王文治之大成而
  穆清宥密凝然不见经营之迹简任公卿百执事器使而责其成俊夀魁硕布列有位外自节钺连帅以至守令贤否清浊立判剔侵蠧励亷平吏治烝烝无综核之烦而徳意宣究蠲逋赈恤肆赦缓刑指挥
  深宫之中风驰万里匹夫匹妇无不浸浔涵育鼓舞徳化而不能自已当其时诚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者耶歴今二十余年遗泽余烈深入人心固结而不可解回溯
  鼎成之初讴思如一日夫乃恍然曰是所谓至仁如天民无能名者也无为而治恭已南面者也孟子所谓王民皥皥者也于戏四海九州之民无得而名予小子又乌能名之忆自幼冲
  皇祖抚爱日侍
  左右用人行政皆覩记所及简册纪载政如杓衡规天躔次测日可见者迹象而已于穆之运重离之明终无能言其所以然者盥诵之次稽首敬为之序以志绍庭继序之忱于罔斁云
  圣祖仁皇帝圣训六十卷
  雍正九年
  世宗宪皇帝恭编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朕荷
  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至重兢兢业业早作夜思以期无负继述仰惟
  皇考留贻矩矱朕得监于成宪是则是效实天下万世所当钦承观法爰命大学士等纂修
  圣祖仁皇帝实録阅时九载书成千卷自古帝王功徳之隆盛记载之繁富未有加于此者顾
  实録乃编年之书我
  皇考顺时布化若天道之流行春夏秋冬各协其宜而其中条分缕析饬纲振纪精微所寓随举一端皆为法式于是复令纂修诸臣分类恭辑
  圣训六十卷洋洋乎盛徳大孝敬
  天勤民文教之诞敷武功之赫濯礼乐之明备政刑之修举一经
  睿谟千古莫易夫六经诸史之传皆有经有纬朕于皇考神功圣徳精心体察以
  实録为经以
  圣训为纬于编年见因时之宜于分类见随事之要一敷施而有所循也一话言而有所守也一寤寐饮食而有所遵也于戏如天之仁如日之照如神之哲万类虽赜莫不含并包于
  圣人之度内而儆惕训谕之辞尤必凛凛于时几孜孜于熙绩勤勤于小民之恬养亹亹于嘉师之祥刑葢
  圣心愈切而
  圣徳愈崇是以统乾坤之范围而不过发圣贤之阃奥而靡遗以六十余载之鸿规为千万世后昆之垂裕其所禆益曷有涯量哉此朕命官敬纂
  皇考实録而又恭缮
  圣训之深意子子孙孙其永寳诸
  皇上御制序曰自古圣人诞受天命为下民君师必亶聪明睿智之资首出乗干以绥猷而立极凡其经纬万端敷之彞训者罔不深切着明炳日星而章云汉典谟所载雅颂所陈唐虞三代之隆有如一辙钦惟
  皇祖圣祖合天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徳大成仁皇帝圣徳广运乆道化成文治光昭武功赫濯薄海内外深山穷谷之众总沦浃于仁心仁政之中教思无穷训辞深厚歴考熙明之运未有跻此崇隆者也肆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以
  圣继
  圣用人行政一一仰法
  前徽既纂修
  实录成书复分类恭辑
  圣训六十卷俾
  皇祖六十余年敬
  天尊
  祖经国保民农田学校礼乐兵刑之盛迹见之都俞吁咈间者粲然常新厘然备具永贻我后嗣子孙亿万年升平矩范葢
  皇祖性本生安道兼创守实集千古圣帝明王之大成是
  以
  圣谟洋洋明徴定保宏纲钜目有要有伦精一之心传荡平之王路胥不外乎此也予小子昔在龆龄早荷
  圣慈赐育宫庭祗聆
  训廸兹膺基绪绍闻衣徳之志兢兢业业不懈益防昕夕
  寻绎惟期懋遵
  祖训以无负
  皇考善继善述之诒谋顾金匮石室之藏中外无得见者
  爰命儒臣敬谨缮写授之剞劂庶我
  皇祖圣祖仁皇帝建中表正牖民觉世之言昭垂寰宇羣
  工士庶咸得渐摩于
  圣训之崇闳而率由无斁也不亦休欤谨序
  【臣】等谨按所分六十卷别为三十二类钦惟
  圣祖仁皇帝秉中和之徳
  膺上夀之符歴六甲五子之遥际万世一时之盛故垂训独多而载笔亦最富球图美备之观直逺迈二典三
  谟而上之矣
  世宗宪皇帝实録一百五十九卷
  雍正十三年十月
  皇上命大学士尹泰张廷玊朱轼等恭修
  皇上御制序曰国家受
  天眷命集庆垂光承承继继肆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荷
  三圣之洪庥祗绍
  圣祖仁皇帝丕绪宵衣旰食底区宇于和恒以茂衍亿万年无疆之祉厚徳隆功溢于简牒巍乎焕乎治平之盛轨未有逾兹者也
  皇考徇齐敦敏仁孝性成早嵗承欢
  圣祖友爱同气迨膺大统一切礼仪隆备
  庙号尊崇莫不定自
  宸衷符乎典则仰惟
  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余年濊泽洽人心醇化流方外丰
  亨豫大之福极盛无加
  皇考承郅治之余因时制宜以善继而善述惟是本之以诚持之以敬行之以中正要之以寛仁用能杜玩愒于熙时绵升平之泰运大经大法粲然为后嗣子孙法焉荐馨
  郊
  庙必躬必亲旁秩祀典懐柔百神间遇水旱微愆祈祷深宫罔弗潜孚立应
  圣学高深探性命之精操治平之要天德王道一以贯之
  隆礼
  先师孔子增祀先儒右文重道之典超越常制犹复表章经术广励士风吁俊兴贤蔚有德造辟雍钟鼓后先疏附之风殆无以过念用人为爱民之本自公孤卿尹下至庶司百执事登明选公咸称任使而守令之亲民暨封疆大吏之司董率者尤厪
  圣心重抚字之方严贪墨之罚明四目达四聪赐复蠲租农桑被野遂跻斯民于衽席之安刑罚者所以佐政教之不逮也
  皇考如天好生既已刋布律令俾愚氓重于犯法复详定
  贵贱服色兵民婚丧礼制更阐明
  圣祖谕防十六条细加训注家谕户晓翕然从风河防之关于运道生民也万里黄流滙以百川之水兖徐而下嵗苦沮洳
  皇考黙运神谋指示经画加长淮之石堰辟三省之引河涣发帑金厥有成绩又吴越海塘南北水利凡可以惠此蒸黎者悉因时而修举之先是
  圣祖亲统六师平定朔漠威灵所加青海扎什巴图尔等震詟承令因沛殊恩畀以爵秩垂三十年而罗卜藏丹津与吹拉克诺木齐等诞敢首造逆谋扰犯边域
  皇考声罪致讨密授方畧于阃帅戈鋋所指电扫风驱振旅献俘勒成功于太学准噶尔蠢动西陲数肆患于喀尔喀部落南方苗蛮蔓延行旅居民苦其侵掠
  皇考为藩服计乆逺为遐陬图宁谧或命将兴师或谕文武诸臣随宜搜至逆夷悔祸输诚倾心纳土则皆宥其前愆而曲赐包容焉徳威并耀无逺弗届赐安南之地减朝鲜之贡俄罗斯南掌等国阻昧幽深胥渐被于声教他若儆怠荒矫浮薄求言纳諌教孝褒忠宗室天潢之胄多方造就八旗根本之地备予绸缪颁训谕于臣工饬官常也锡侯封于明裔示殊典也丰盈徧万国而服御有经见
  圣躬之俭焉嘉应在庶徴而忧勤益懋昭
  圣德之谦焉葢我
  皇考诚敬之心中正之道寛仁之恩悉同符乎
  圣祖以绥猷而立极十三年中有如一日宜其治功之盛纲举目张荡荡平平乐乐利利传之愈逺而可法可守也欤予小子继序之初即命监修总裁大学士等董率儒臣稽歴年之纪载敬谨纂修次第进呈斋肃披阅迄今五载恭成
  世宗宪皇帝实録一百五十九卷昔在唐虞三代制治保
  邦之道备载于书惟我
  皇考际重熙累洽之盛励精图治良法美意厯乆弥新玉简琅函实与典谟训诰相辉映用是缮尊藏朝夕循诵以志绎思衣德之义垂裕后昆永永无极焉谨序
  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
  乾隆五年
  皇上恭编
  皇上御制序曰自古人君有盛徳大业者其规画周详而诒谋悠逺则必敷之彝训以明定保之徴纪之简编以着经纶之绩非徒为一时事功计也亦将以示后嗣昭法守焉我
  皇考世宗宪皇帝亶聪明睿智之资建中立极茂登上理御极十有三年体
  圣祖之心以为心法
  圣祖之政以为政祗承
  郊
  庙惇睦宗亲整饬官方修明法度正人心厚风俗文经武纬礼序乐和凡宏纲钜目罔不黙运于
  深宫干健之精神以图其乂安而计其乆逺
  圣谟洋洋有典有则或因人以立教或随事以敷言存之渊然而有条理发之焕然而无凝滞其与二帝三王都俞吁咈咨儆诰诫之防曷以异焉允矣彪炳之
  纶音治平之模范也可不谓至盛者欤既命大学士等详
  慎纂辑恭成
  世宗宪皇帝实録一百五十九卷复于编年系日之中分
  类备录恭成
  圣训三十六卷仰惟
  皇考德合天地明并日月序参四时躬荷
  圣祖仁皇帝积厚之贻善继善述故乃保泰持盈諴民阜物寓惇大于明作剂整肃以寛仁致治规条炳如星日岂苐予小子朝乾夕惕之衷期于谨凛率由嗣守丕绪继自今亿万斯年子孙臣庶沾被熙洽之泽者庶咸有以遵
  圣训之光昭而颂
  鸿猷之允塞也谨序
  【臣】等谨按所分三十六卷析为三十类仰惟
  世宗宪皇帝缵承
  前绪百度更极其修详庶司倍申其箴戒我
  皇上践阼以来永维
  至训故综述至为详明而积帙乃臻美富
  燕翼之谋钟于
  至圣宜乎丕迪
  前光而
  万年乆道也
  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
  雍正七年和硕怡亲王允祥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奉
  敕缮録校刻乾隆六年和硕和亲王昼等奉
  敕续成
  【臣】等谨按是编本无卷数四库全书恭依旧次厘为一百五十九卷仰惟
  世宗宪皇帝励精图治一日万几诸臣于陈奏事件皆得
  专函呈进上邀
  御览必
  亲御丹毫详为
  指示所以励俗维风饬纲整纪者罔不深切着明允宜宣
  示寰区导扬
  至治
  上谕八旗十三卷
  上谕旗务议覆十二卷
  谕行旗务奏议十三卷
  雍正九年和硕庄亲王允禄等奉
  敕编
  【臣】等谨按是编凡三集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以后所奉
  谕防涉于八旗者曰
  上谕八旗其先录
  谕防而缀以八旗大臣奏议者曰
  上谕旗务议覆其先录八旗大臣所奏而恭录
  谕防于后者曰
  谕行旗务奏议三编共为一书兼用清汉文刋布葢即辇毂至近之地而
  纶綍所宣已积成巨册仰见
  睿虑周详不遗于迩所以深维根本之重者有如是之反
  复着明者哉
  世宗宪皇帝硃批谕防三百六十卷
  雍正十年奉
  敕校刋
  世宗宪皇帝御制序曰朕向在藩邸未谙政事不识一人毫无阅歴闻见及受
  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之重临御寰区惟日孜孜勤求治理以为敷政宁人之本然耳目不广见闻未周何以宣
  达下情洞悉庶务而训导未切诰诫未详又何以使臣工共知朕心相率而遵道遵路以继治平之政绩是以内外臣工皆令其具折奏事以广谘诹其中确有可采者即见诸施行而介在两可者则或敕交部议或密谕督抚酌夺奏闻其有应行指示开导及戒勉惩儆者则因彼之敷陈发朕之训谕每折或手批数十言或数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皆出一己之见未敢言其必当然而教人为善戒人为非示以安民察吏之方训以正徳厚生之要晓以福善祸滛之理勉以存诚去伪之功往复周详连篇累牍其大指不过如是亦既殚竭苦心矣至其中有两人奏事而朕之批示迥乎不同者此则因人而施量材而教严急者导之以寛和优柔者济之以刚毅过者裁之不及者引之并非逞一时之胸臆信笔直书前后矛盾读者当体朕之苦心也此等奏折皆本人封达朕前朕亲自览阅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非如外廷宣布之谕防尚有阁臣等之撰拟也雍正六年以前昼则延接廷臣引见官弁傍晩观览本章灯下披阅奏折毎至二鼓三鼓不觉稍倦实六载如一日此左右近侍及内直大臣所备知者近年以来天下庶政渐次就理下情稍觉洞达臣工之奏折较前减少而朕躬精力亦不如前批答之事始从简便此实情实事可举以告天下者今检内外诸臣缴回硃批之折不下万余件因思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以励精为先以怠荒为戒朕非敢以功徳企及古先哲王而维此勤勉之心自信可无忝于古训实未负我
  皇考付托之深恩也又念此等批示之语实出于朕之苦心或可为人心风俗之一助但本人承防之时不敢宣露于外他人无由知之今将外任之大臣官员奏折经朕手批酌量可以颁发者检出付之剞劂计算实不过十分之二三俾天下臣民展读咸知朕图治之念诲人之诚庶几将此不敢暇逸之心仰报我
  皇考于万一耳或人人观此而感动奋发各自砥砺共为忠良上下防福朕心愉快更当何如
  皇上御制后序曰
  皇考世宗宪皇帝天纵圣神精勤庶政四方文武臣僚具折言事者日或数人人或数事缄封直达
  御前手自批发或立见施行或咨询廷议善者温纶襃予
  过者训诫谆谆随宜指示悉出
  睿裁一字不假手于人
  御极十有三年常如一日粤雍正十年
  特检厯年批发奏折命内廷词臣缮録校理付诸剞劂彚
  成数帙辄以
  颁赐在廷羣臣工未告竣奄遘
  上賔予小子缵绍丕基敬展遗箧见所贮
  手批奏折不下数万
  奎画烂然充溢巨簏然以未经
  皇考检定不敢意为增益谨就检録已定者彚着为目前后凡二百二十三人分一百一十二帙统为十八函当时随检随发无先后伦次兹亦不复排类葢折奏浩繁不胜编録所刻仅十百中之一二畧见大凡本非全览故也既告蒇事仅缀序言于后洪惟我
  皇考至仁如天至明如日至诚如神简防贤才任之以心膂股肱之寄开诚布公蔼然家人父子无不可尽之言诸臣之才具大小短长与性质之刚柔强弱克知灼见如权衡绳尺之不爽片长足録亟登而进之有不及则激厉而开导之稍肆焉则裁抑之其防于过始则训饬之能改则已不悛则戒儆之使知悔艾终于怙恶则亦未尝姑容然哀矜恻怛之意尚流溢于毫楮间也同一事而此或俞之彼或咈之非有所好恶于其间也葢俞之者必有可俞之道而咈之者亦必有可咈之端同一人而始或予之终或斥之非有所喜怒于其间也葢始有可予则予之终有可斥则斥之明烛几先坐悉情伪逺隔万里迟阅数年
  睿鉴所周范围莫越正人心厚风俗兢兢业业儆戒无虞虽屡丰见告瑞应频仍而惟是忧勤惕厉之心乆而并笃记有之曰天道至教圣人至徳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我
  皇考之为治一天道之运行教泽所被百志惟熙即万世而下尚如日月之临照光景常新春风之煦然被物不自知其感动奋发而兴起也予小子寅承鸿业自惟寡昧无能企逮万一仰法
  皇考明目达聪孜孜图治之心只绍
  徽猷夙夜黾勉其服教畏神警省弗怠之志讵敢以嵗月
  易耶谨序
  【臣】等谨按秦汉以后章奏既兴批答之词多由代拟即有偶然涉笔多不过寥寥数语而凤尾诺之名且止一字从未有如我
  世宗宪皇帝之
  亲洒宸毫一一
  手敕批答者良由
  聪明天纵
  志气如神故
  明烛无疆不遗钜细卷中所载臣工奏折凡二百二十三
  人皆恭录
  批示多者至数百言其肯綮之处皆经
  御笔圈抹微特陈奏诸臣晓然于得失之故即千万世下
  亦必因端竟委共仰
  权衡自谟典以来未有勤政若斯之懋勉者已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一
  经籍考【十一】
  史【奏议 杂史 传记】
  【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以章奏自为一门次于集部别集之后然论事之文有闗国政且与记传互考为易自应归入史部抑考汉志奏事十八篇附载春秋末列入战国策史记之间此其证也爰遵四库全书之例易其名曰奏议而改于此
  御选明臣奏议四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奉
  敕编
  【臣】等谨按治乱之迹倚伏相循胜国之所以亡即
  本朝之所以兴盖国是之臧否系于羣臣而羣臣之贤不肖征诸奏牍故时代虽近而闗系弥殷是编纂辑之初我
  皇上特命
  皇子司选録而
  尚书房入直诸臣预缮校每一卷成即恭呈
  御览诚重之也盖明自再传以后贤奸杂进纲纪渐弛君子小人分门植党迨其后奄竖擅权一人守府台諌之伏阙上书者何当于补衮道学之分流标异者相习而成风以至国是日非一败而不可复振然而三百余年间岂无名臣硕辅谠论嘉猷足资匡济者唯识见不无偏私即议论未免纯驳故其中瑕瑜互不相掩仰防
  睿裁训示辨别精详泾渭之分昭然共见所谓羣言必
  衷诸
  圣真万古是非之准也
  张襄壮奏疏六卷
  张勇撰勇字飞熊上元人积军功官至靖逆侯靖逆将军提督甘肃军务加少傅兼太子太师【臣】等谨按我
  朝开创之后底定秦陇勇之宣勤最着故勇之受
  知亦最深前后四十余年戮力行间不遑宴息后以箭创病足肩舆卧理有古名将之风集中诸疏凡一百二十篇皆洞中机宜言无不尽宜乎
  两朝之委畀独隆而勲业烂然至今犹在人心目也
  龚端毅奏疏八卷
  龚鼎孶撰鼎孶号芝麓合肥人前明崇祯甲戌进士授中书舍人入
  国朝官至礼部尚书諡端毅
  兼济堂奏疏【无卷数】
  魏裔介撰裔介见经类
  文襄奏疏十五卷附年谱一卷
  李之芳撰之芳字邺园武定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諡文襄
  郝防定集五卷
  郝惟讷撰惟讷字敏公霸州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奏议稽询四十四卷
  曹本荣编本荣黄岗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侍讲学士
  西台奏议一卷京兆奏议一卷
  杨素蕴撰素蕴字筠眉宜君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湖广巡抚
  【臣】等谨按素蕴居御史时疏纠逆藩吴三桂擅用方面大员事属非体迨三桂谋逆素蕴即
  擢用今遗编具在读之有古荩臣风宜其望重西台终邀简拔也
  大观堂奏疏三卷
  余缙撰缙字仲绅号浣公诸暨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
  疏稿一卷
  胡文学撰文学字卜言鄞县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
  存庵奏疏【无卷数】
  徐越撰越字山琢山阳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监察御史迁兵部督捕左理事官仍留御史任江南通志曰越在台垣十有三年所条奏皆有闗时政之大者言漕河事先后凡十六疏厯陈淮黄分合变迁及两河冲决状尤悉
  杨黄门奏疏【无卷数】
  杨雍建撰雍建字自西一字以斋海寜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至兵部侍郎
  雍建自识曰余以内陞复入垣署章奏及西台诸疏原稿失防无存赖吾侄存理中发留心搜辑得以续梓
  清忠堂奏疏
  朱宏祚撰宏祚字徽防高唐人官至浙闽总督文襄奏疏八卷
  靳辅撰辅字紫垣镶红旗汉军人官至总督河道兵部尚书諡文襄
  于山奏牍七卷附诗词一卷
  于成龙撰成龙永寜人副榜贡生官至两江总督
  赐諡清端
  平岳疏议一卷平海疏议一卷附平海咨文一卷师中小札一卷
  万正色撰正色号中庵晋江人官至福建水师提督
  督漕疏草二十二卷
  董讷撰讷字兹重号黙庵平原人康熙丁未进士第三官至江南总督
  华野疏稿五卷
  郭琇撰琇字华野即墨人康熙庚戍进士官至湖广总督
  【臣】等谨按琇初入諌垣即劾罢大学士明珠余柱等迨洊擢左都御史复劾奏王鸿绪高士竒徐干学党援交通亦皆谴退仰见
  圣祖仁皇帝知人之哲而从諌之明后以红苖抢掠一事
  禠职放归此真
  鉴空衡正黜陟至公我
  皇上复命于
  五朝国史明珠王鸿绪高士竒徐干学诸传中载琇劾疏全文无庸删削隠讳千万世下益知琇之进退防自
  乾纲准其功罪非有人能从旁报复排挤之者今四库全
  书防録
  谕防冠于此编之首所以垂示方来者益深切矣
  奏议稿【无卷数】
  江蘩撰蘩湖北汉阳人官至太常寺少卿兼提督四译馆事
  抚豫宣化録四卷
  田文镜撰文镜字抑光正黄旗汉军人官至河东总督諡端肃
  河防疏畧二十卷
  朱之锡撰之锡字孟九号梅麓义乌人康熙壬辰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河道总督
  右奏议
  绥冦纪畧十二卷
  吴伟业撰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崇祯辛未进士入
  国朝官至国子监祭酒
  明书一百七十一卷
  傅维鳞撰维鳞初名维桢字掌雷灵夀人顺治丙戍进士官至工部尚书
  维鳞自述曰搜求明代行藏印钞诸书与家乘文集碑志聚书三百余种九千余卷叅互实録以考订异同云
  陆陇其序曰维鳞以张孚敬桂蕚置佞幸传张居正置权臣传李贽置异教传刘基置杂传立例甚严
  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
  谷应泰撰应泰字虞丰润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浙江提学佥事
  邵廷采跋曰山隂张岱尝辑明一代遗事为石匮藏书应泰作纪事本末以五百金购请得之又曰明季稗史虽多体裁未偹罕见全书惟谈迁编年张岱列传两家具有本末应泰并采之以成纪事滇考二卷 见闻随笔二卷
  冯苏撰苏字再来临海人顺治戊戍进士官至刑部侍郎
  绎史一百六十卷
  马骕撰骕见经类
  例畧曰彚集周秦以上事迹纪事则详其颠末纪人则备其始终一曰太古三皇五帝计十篇二曰三代夏商西周计二十篇三曰春秋十二公时事计七十篇四曰战国春秋以后至秦亡计五十篇五曰外録纪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计十篇凡百六十篇篇为一卷
  王士桢池北偶谈曰骕生而清羸博雅嗜古尤精春秋左氏传又着绎史其书最为精博时人称为马三代康熙癸丑嵗卒官灵璧人皆为制服云二十二史纪事提要八卷
  吴绥撰绥字韩章无锡人
  交山平防本末三卷附诗一卷
  夏骃撰骃字宛来湖州人
  【臣】等谨按此纪交城知县赵吉士勦贼事盖骃尝客吉士幕中故记其本末最详末又附详文书牍二卷则吉士平防时手笔而余姚邵以发辑之者也
  平闽记十三卷
  杨防撰防字元凯镶黄旗汉军人官至昭武将军江南提督
  读史津逮四卷
  潘永圜撰永圜字大生金坛人
  封白长山记一卷
  方象瑛撰象瑛字渭仁遂安人康熙丁未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
  战国防去毒二卷
  陆陇其编陇其见经类
  陇其自记曰战国防一书其文章之竒足以悦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壊人心术如厚味之中有大毒焉故今举文士所共读者指示其得失庶几哜其味而不中其毒也故以去毒名
  平叛记二卷
  毛霦撰霦字荆石掖县人
  霦自述曰是编之作使当时文武诸臣谁为黙守谁为血战谁为痛哭而乞师谁为选愞而纵防为功为罪靡不昭然
  【臣】等谨按此纪崇祯四年叛兵李九成等攻围莱州始末盖明季军政败壊赏罚不明霦故纎悉备述以彰知府朱万年总兵杨御蕃叅将彭有谟巡抚御史徐从治谢琏守城之功而着孙元化刘宇烈余大成误国之罪云
  师中纪绩一卷
  王得一撰得一字种龙螺阳人
  武宗外纪一卷 后鉴録七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经类
  竒龄自序外纪曰是编仿汉武外传而为之汉武外传与本纪不同是故外之今所纪皆实録中事而亦以为外者竒龄观同馆所为明武宗纪凡实録所载皆轶而不録夫史以垂鉴不讳好恶本身所行事而皆轶之是本也而外之矣因题曰外纪又序后鉴録曰昔建溪谢给舍作后鉴録大抵辑明代治盗始末以示鉴戒竒龄少承故老旧闻由李自成张献忠而上徧采二百余年间所记羣盗彚积成帙将以备史文之择而承乏编纂颇见搜録因仍故本而袭以给舍旧名
  【臣】等谨按竒龄武宗外纪采摭轶事颇详然本纪自有体裁事涉猥固不便纂入正史至后鉴録承前人之旧而删润之于明末政弛饷缺诸尚能征实故正史采之者居多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四卷
  高士竒撰士竒见经类
  例畧曰补逸则杂采诸子史传与左氏相表里者考异则与左传异词可备叅订者辨误则纠其传闻失实蹖驳不伦者考证则取其事有依据可为典要者又时附己意谓之发明
  后汉书补逸二十一卷
  姚之骃撰之骃字鲁斯钱唐人康熙己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之骃自序曰后汉史自谒者仆射刘珍校书郎刘騊駼等撰东观汉记后作者或记或书凡十余家范蔚宗书最后出集诸家之成迨后以范书为正史而诸家渐佚矣之骃检阅羣书钞撮成帙东观汉记第一谢承后汉书第二薛莹后汉书第三张璠汉记第四华峤后汉书第五谢沈后汉书第六袁崧后汉书第七司马彪续汉书第八校以范史其阙者半其同者半其阙者可以传一朝之文献其同者且可以叅其是非较其优劣间以巳意按语附之康熙五十三年梓行之
  春秋战国异词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遗一卷陈厚耀撰厚耀见经类
  辨苖纪畧八卷
  俞益谟撰益谟字嘉言号澹庵寜夏人官至湖广提督
  【臣】等谨按康熙四十二年辰州红苖为乱
  诏遣吏部尚书席尔达督荆州驻防兵及广西贵州湖南三省汉土兵勦平之益谟率湖南兵从征故作是编详纪其事
  春秋纪传五十一卷
  李凤雏撰凤雏字梧冈东阳人康熙中拔贡生官曲江县知县
  逊代阳秋二十八卷
  余美英撰美英字璈伯钱塘人
  二申野録八卷
  孙之騄撰之騄见经类
  【臣】等谨按是编専辑有明一代妖异之事始洪武元年戊申终崇祯十七年甲申故名二申衡湘稽古五巻
  王万澍撰万澍字霍霖别号勉亭常宁人
  平台纪畧一卷附东征集六卷
  蓝鼎元撰鼎元字玉霖号鹿洲漳浦人由贡生官至广州府知府
  鼎元自序曰有市靖台实録者惜其未经身厯目覩得之传闻其地其人其时其事多谬误舛错乃详述其实为是编焉
  【臣】等谨按鼎元兄廷珍时为南澳总兵官与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合兵进讨台湾逆防朱一贵七日而恢复之旋擒一贵世骠俄卒于军廷珍勦平余逆并经理善后事宜鼎元在其兄军中得之亲见故记载为最详
  三藩纪事本末四卷
  杨陆荣撰陆荣见经类
  季汉五志十二卷
  王复礼撰复礼字需人钱塘人
  半牕史畧四十二卷
  龙体刚撰体刚号铁芝永新人
  尚史七十二卷
  李锴撰锴字铁君镶白旗汉军人
  晋纪六十八卷
  郭伦撰伦字凝初号酉山萧山人乾隆丙子举人伦自序曰读晋书荀朂传至高贵乡公欲为变一语以为大悖于理又如宣景文及身不帝而列诸本纪孙旗牵秀助乱之徒乃与缪播阎鼎同列贾充姚苌传述神事竟如优俳诸国载记不年不月复襍而无章谯登许肃之忠义阙而不载潘岳诸人之文无闗治乱乃皆胪之本传其间谋臣硕士如张华羊祜杜预王濬刘琨祖逖陶侃王导温峤谢安之谟猷以及刘石诸人之雄武而本传芜冗曽不足发其不可磨灭之概至清言娓娓乃司马氏所以乱亡而缕述不衰皆取舍失衷是非瞀乱因重为刋定勒成此编其中唯诸志稍有可观悉仍旧贯其余删其冗琐更易旧文为世系一本纪三内纪一志列传四十一十六国録十四积十五年乃成
  右杂史
  【臣】等谨按传记之始昉于晏子春秋及孔子三朝记魏晋以来着録日繁体例参错马氏通考传记一门最为繁襍
  钦定四库全书列为五目首圣贤次名人次总録次杂録次别録繁简得中斟酌尽善五朝续通考已仿其例今亦谨遵编次云
  圣门志考畧二卷
  不着撰人姓氏
  【臣】等谨按书中自称其名曰淐又称康熙八年
  廷对留京今攷康熙庚戍科进士题名碑録并无名淐者意其为贡生也
  阙里广志二十卷
  宋际宋庆长同撰际字峩修庆长字简臣俱松江人
  三迁志十二卷
  孟衍泰王特选仲蕴锦同撰衍泰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五经博士特选滕县人蕴锦济寜人孟子生卒年月考一卷
  阎若璩撰若璩见经类
  若璩自述曰孔子生平出处年月具见史记孔子世家而孟子独畧璩尝以七篇为主参以史记等书然后厯厯可攷盖邹人晚始逰梁继仕齐为卿乆之归邹又如宋以乐正子故至鲁终至滕道不能行归而作书七篇卒当为赧王之世卒后书为门人所叙定故诸侯王皆加諡焉
  孔子年谱五卷
  杨方晃撰方晃字东阳号鹤巢磁州人
  别本朱子年谱二卷附録一卷
  黄中撰中舒城人
  朱子年谱六卷
  朱世润撰世润朱子十八世孙世袭五经博士朱子年谱四卷考异四卷附録二卷
  王懋竑撰懋竑字予中宝应人康熙戊戍进士授安庆府教授雍正癸卯
  特召入直
  内廷改翰林院编修
  王安国序曰懋竑以明李黙所定朱子年谱多删改原编与其晚年所定论道编阳为表章而隂移
  其宗防乃取语类文集及诸儒绪论折衷于黄氏所作行状以证年月之后先指归之同异为年谱四卷其辨论之迹为考异四卷又朱子自谓读程子书涣然氷释自乾道己丑后论学切道之语为附録二卷
  考订朱子世家一卷
  江永撰永见经类
  朱子文公传道经世言行録八卷
  舒敬亭撰敬亭字孝征铜山人
  至圣编年世纪二十四卷
  李灼黄晟同撰灼字松亭嘉定人晟字晓峯歙县人
  右传记类圣贤
  姑山事録八巻
  吴肃公杜名齐同撰肃公见经类名齐未详谢臯羽年谱一卷
  徐沁撰沁字埜公防稽人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録一巻
  不着撰人姓氏
  【臣】等谨按是编纪康熙十五年惠献贝子富拉塔奉
  诏讨逆藩耿精忠统兵在温州击贼及暂囘处州所録仅
  四月之事首尾亦未全具
  保台实绩録一卷
  不着撰人姓氏
  【臣】等谨按此纪台州兵巡道杨应魁政绩应魁字斗垣射洪人时耿逆犯浙围台州应魁拊循兵民条画守御颇着惠爱郡人作此志其功绩云
  杨公政绩纪一卷
  黄家遴撰家遴奉天人官至嘉兴府知府忠武志八卷
  张鹏翮撰鹏翮字运青遂寜人康熙庚戍进士官至大学士諡文端
  周忠介公遗事【无卷数】
  彭定求撰定求字访濓长洲人康熙丙辰进士第一官至翰林院侍讲
  王文成集传本二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经类
  梅里志四卷
  吴存礼撰存礼奉天人官至江南巡抚
  【臣】等谨按存礼自谓吴泰伯之裔泰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说见史记吴世家张守节正义存礼述其祖徳故作是编
  陆象山年谱二卷
  李绂撰绂字巨来号穆堂临川人康熙己丑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罗江东外纪三卷
  闵元衢撰元衢字康侯乌程人自号欧余生贺监纪畧四巻
  闻性善性道同撰性善字与同性道字天乃寜波人
  左忠毅年谱二卷
  左宰编宰桐城人
  【臣】等谨按左光斗事迹具载明史本传宰为光斗之曽孙故搜罗防失叅以家乗及文集所载同难诸人所述编辑此谱较明史为更详
  胡忠烈遗事四卷
  史珥编珥鄱阳人乾隆甲戍进士官吏部主事曹江孝女庙志十巻
  沈志礼撰志礼字范先防稽人官至广东按察使志礼自序曰孝女曹娥事有同里印文学君素初编张明经噩续纂俱未成志礼乃因旧志重辑云右传记类名人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十二卷
  乾隆四十六年大学士公阿桂等奉
  敕撰
  【臣】等谨按乾隆二十九年初
  命宗人府内阁考核宗室王公功绩传派亲疎采定成帙乾隆三十年六月告成嗣因间有叙述未详语涉不经者复
  诏国史馆重为纂辑体例人数一仍旧本而事综端委
  语斥神竒防以
  宸裁辑成善本盖我
  国家肇基
  鸿业名世之佐首在宗盟勲伐之多至盈巨帙我皇上眷懐旧绩
  特命表章详慎之心再烦易稿于以垂奕世而笃宗亲
  带砺山河共固
  金瓯于万防已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録十二卷
  乾隆四十一年奉
  敕撰
  【臣】等谨按有明末叶守土诸臣颇有抗拒
  王师身撄锋镝者虽皆昩于天运犹有疾风劲草之遗我
  皇上量涵天地泽沛泉渊
  轸念遗忠锡之褒諡至因靖难之师流冦之乱捐躯殉节者咸予表章凡三千六百余人分専諡通諡祠祀三等
  特命综覈羣书各为立传并制
  宸章弁之简首仰见
  圣人之心浑融彼我自书契以来未闻加礼胜朝如我皇上之仁至义尽者盖不特为诸臣扬砥节之名实为
  万世示
  教忠之极也
  钦定防古王公表传十二卷
  乾隆四十四年大学士公阿桂等奉
  敕撰
  【臣】等谨按是编体例与宗室王公表传同盖
  开国之初羣藩效顺惟察哈尔林丹汗恃其强暴自外生成余如科尔沁郭尔罗斯都尔伯特扎赉特等并于天命天聪年间以次来归执殳供卫仰见
  列圣威徳兼施无逺弗届我
  皇上特命録其勲伐着之简编诚前史所未闻而当日诸王公忠悃丹诚亦与是编同垂不朽矣中州人物考八卷
  孙竒逢撰竒逢见经类
  【臣】等谨按是编载河南人物分为七科一理学二经济三忠节四清直五方正六武功七隐逸后一卷曰补遗曰续补人各为之传賛不以详畧为褒贬大防恕于常人而责备贤者
  持论颇为严谨虽瑜或未能掩瑕要非他郡邑传记无足重轻者可比
  崇祯五十宰相传一巻
  曹溶撰溶字洁躬号秋岳秀水人前明崇祯丁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入
  国朝官至户部侍郎出为广东布政使左迁山西阳和道
  【臣】等谨按崇祯十六年间辅臣多至五十人轻进易退卒至倾亡溶总论谓其私心朋比门户相承邪正虽殊植党则一其说切中时深探本原所録实事亦足与明史叅证檇李曹氏又有五十辅臣编年録残本一卷疑即溶旧稿也
  孔庭神在録八卷
  胡时忠撰时忠原名时亨字慎三无锡人崇祯丙子举人
  畿辅人物志二十巻 四朝人物畧六卷 益智録二十巻
  孙承泽撰承泽见经类
  大成通志十八卷
  杨庆撰庆见经类
  【臣】等谨按是编摭拾厯代制度不尽闗于圣门且末二卷乃庆讲学之书故不以之入圣贤类
  檇李往哲续编一卷
  项玉笋撰玉笋字和父秀水人
  金华征献畧二十卷
  王崇炳撰崇炳字虎文东阳人
  圣学知统録二卷 圣学知统翼録二卷
  魏裔介撰裔介见经类
  裔介知统録自序畧曰见知闻知之说具载于此又翼録序畧曰以之羽翼圣道鼓吹六经亦犹淮泗之归于江海鳬之倚于岱宗也
  希贤録五巻
  朱显祖撰显祖号雪鸿江都人顺治丙戍副榜贡生
  洛学编四卷
  汤斌撰斌字孔伯号潜庵睢州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諡文正
  续表忠记八卷
  赵吉士撰吉士字恒夫号渐岸又号寄园徽州人顺治辛夘举人官至户科给事中
  吉士自序曰鄞人卢宜仿钱士升逊国表忠记义例采辑明季天啓改元迄崇祯甲申诸臣之死阉祸死国难者或一人独立一传或数人共立一传因出寄园襍録相与叅考而増损之
  天中景行集【无卷数】
  邵灯撰灯字无尽一字薪传常熟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河南河道
  中州道学编二卷补编一卷
  耿介编介初名冲璧字介石号逸庵登封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直大名道以汤斌荐
  特授詹事府少詹事
  古懽録八卷
  王士祯撰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自号渔洋山人顺治乙未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諡文简
  【臣】等谨按士祯原名下一字与
  世宗宪皇帝庙讳相同故传刻其书者皆改为士正乾隆
  四十二年
  特命追赐今名是编仿皇甫谧高士传之意而间及近人至其取文选古诗之义命名曰古懽未稔何觧
  续高士传五卷
  高兆撰兆字云客侯官人
  陶征序曰始晋皇甫士安防于有明之穆庙中间千余年共得一百四十三人微显阐幽循名责实起辛丑八月至壬寅二月始告成
  王晫今世说曰高云客读书稽古自江左还旧乡布衣蔬食块处蓬室中采摭隐逸辑为续高士传鍳别精严论者谓其才识不让士安
  厯代循良録一巻
  孙蕙撰蕙字树百号泰岩又号笠山淄川人顺治辛丑进士官至给事中
  古人几部六卷
  陈允衡撰允衡字伯玑南昌人
  允衡自序曰平湖陆叔度着古人几部始管夷吾终史天泽凡八十一人古之成大功定大策者咸在焉而其人亦有功成而身死名立而毁至者定是不变无以语权因更集古人顔曰几部
  厯代党鍳五卷
  徐賔撰賔字用王常熟人
  理学备考三十四卷
  范鄗鼎撰鄗鼎字彪西洪洞人康熙丁未进士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经类
  竒龄自序曰幼时得家藏宫闱记闻一卷自洪武至万厯凡十三朝可谓小备苐事未确而文不雅承乏为史官修明史尝题起草得顺成正四朝后妃列传因厯探史宬但得详册封年时及崩薨丧塟诸礼节而他无所有乃仍收取外史所记与实録稍有不符者草成应之而拾其余杂之旧藏复为斯编
  东林列传二十四卷
  陈鼎撰鼎字定九江隂人
  儒林宗派十六卷
  万斯同撰斯同见经类
  明儒林録十九卷
  张恒撰恒字北山松江人
  雒闽源流録十九卷
  张夏撰夏见名人类
  【臣】等谨按是书以程朱之派为主而于陆氏之派亦节取所长用意颇能除门户之见然以明太祖为理学开国直接唐虞之统未免善谀而不顾所安又凡例称人品自人品学术自学术如赵南星杨涟缪昌期李应升诸人可谓之忠臣不可列之于儒林立说殊谬文天祥正气歌云孔曰存仁孟曰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岂圣贤之外别有儒林一派乎
  锡山宦贤考畧三卷
  张夏胡永禔同撰永禔字鸿仪与夏同里
  吴越顺存集三卷外集一卷
  吴允嘉撰允嘉字志上钱塘人吴越王之裔道南正学编三卷
  钱肃润撰肃润见经类
  肃润自序曰所録从祀东林书院诸人不拘世代不叙年数不论地位不限科目率以入祠之先后为次第焉
  又尚集二卷
  何属干撰属干字不息江西广昌人副榜贡生官永新县训导
  圣宗集要八卷
  费纬祹撰纬祹字约斋鄞县人
  道统録二卷附録一巻 道南源委六卷 伊洛渊源续録二十巻
  张伯行撰伯行字孝先仪封人康熙乙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諡清恪
  嘉禾征献録四十六巻
  盛枫撰枫秀水人
  人瑞録一卷
  孔尚任撰尚任号东塘又号云亭山人曲阜人官至户部郎中
  【臣】等谨按是编记康熙二十七年天下奏报夀民自七十至百嵗以上者三十七万有竒仰见
  列圣以来休养生息
  圣祖仁皇帝徳泽涵濡醲化懿铄率土熙春胥登夀域故一嵗之中有如是之极盛者尚任辑而録之不特一时之瑞正
  盛世万年之瑞也
  史传三编五十六卷
  朱轼撰轼见经类
  卓行録四卷
  黄容撰容字叙九吴江人
  容自述曰集中体例主于表彰潜徳搜辑逸事其
  事迹赫赫在天壤他书具载者反不多録
  荆门耆旧纪畧三卷列女纪畧一卷
  胡作柄撰作柄荆门人
  学统五十六卷
  熊赐履撰赐履字敬修孝感人康熙戊戍进士官至大学士
  明儒言行録十卷续録二卷
  沈佳撰佳字昭嗣号复斋仁和人康熙戊戍进士官安化县知县
  修史试笔二卷
  蓝鼎元撰鼎元见杂史类
  旷敏本序曰鼎元欲修宋史而以此试笔先叙有唐名臣择其忠节经济之炳著者列为传云道学渊源録一卷
  王植撰植见经类
  节妇传十五卷
  杨锡绂撰锡绂字方来清江人雍正丁未进士官至漕运总督
  黉祀纪迹十卷
  康伟然撰伟然字中江漳州人拔贡生官罗源县教谕迁兴化县教谕
  闗学编五卷
  王心敬撰心敬见经类
  蜀碧四卷
  彭遵泗撰遵泗字磬泉丹棱人乾隆丁巳进士官翰林院编修
  【臣】等谨按是书记蜀乱始末备及死节士女姓名体例冗杂语多不经取苌宏血三年化碧之意故名蜀碧
  闽中理学渊源考九十六卷 闽学志畧十七卷李清馥撰清馥字根侯安溪人大学士光地孙以防授兵部员外郎官至广平府知府
  太学典祀彚考十四卷
  张璿撰璿字玉衡宛平人官国子监典簿
  循良前传约编四卷
  张先岳撰先岳字北拱晋江人
  学宫辑畧六卷
  余炳撰炳字敬捷禹州人
  吉州人文纪畧二十六卷
  郭景昌编景昌字旭瑞奉天人
  孝史五卷
  钱尚衡撰尚衡字云林乌程人
  右传记类总録
  南征纪畧二卷
  孙廷铨撰廷铨字伯度又字次道益都人前明崇祯庚辰进士入
  国朝官至大学士諡文定
  【臣】等谨按顺治辛夘廷铨奉
  命祭告禹陵及南海此其纪程之书多因古迹以追论史
  事并载同时酬赠诸诗焉
  滇行纪程一卷续钞一卷东迁纪程一卷续钞一卷
  许纉曽撰纉曾字孝修号鹤沙华亭人顺治己丑进士官至云南按察使
  李赘一卷
  胡文学撰文学见奏议类
  【臣】等谨按文学尝为真定推官推官古称司李故题曰李赘篇中自叙政迹凡十八事多先列古人遗迹而后自叙识者病其近于自誉焉
  蜀道驿程纪二卷 南来志一卷 北归志一卷王士祯撰士祯见总録类
  粤游日记一卷
  王钺撰钺号任庵诸城人顺治己亥进士官广东西寜县知县
  治禾纪畧五卷
  卢崇兴撰崇兴字斗瞻广寜人官至台州巡道粤西偶记一卷
  陆祚蕃撰祚蕃字武园平湖人康熙癸丑进士官至贵州贵东道
  海岱日记一卷
  张榕端撰榕端字朴园磁州人康熙丙辰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何御史孝子祠主复位録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经类
  滇行日记二卷
  李澄中撰澄中字渭清号渔村又号雷田诸城人原籍成都康熙己未
  召试博学鸿词官至翰林院侍读
  塞程别纪一卷
  余寀撰寀字同野山隂人
  闽越巡视纪畧六巻
  杜臻撰臻秀水人顺治戊戍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扈从
  西巡日録一卷 松亭行记二卷 塞北小钞一卷
  高士竒撰士竒见经类
  王士祯序曰嵗壬戍滇南荡平
  驾幸盛京谒
  二陵癸亥
  幸五台山
  巡畿辅士竒以法从侍
  行在因所见闻成日録
  明道书院纪迹四卷
  章秉法撰秉法字程叔号惺村防稽人由诸生以军功开垦官江寜都司
  滇游记一卷附记一卷
  毕曰澪撰曰澪字秋岐益都人由贡生官任县知县
  南征记程一卷
  黄叔璥撰叔璥号玉圃大兴人康熙己丑进士官至常镇扬通道
  鹿洲公案二卷
  蓝鼎元撰鼎元见杂史类
  念贻賸记一卷
  周宣智编宣智自号镜亭老人长沙人
  【臣】等谨按是编纪其曽祖继圣聚乡勇拒献贼始末献贼招继圣授以伪官不从被贼防腕潜逃母妻等四人皆骂贼死继圣卒伺隙破贼复讐湖广总督何腾蛟上其功授教授事详湖广通志乾隆壬午宣智裒其行状墓铭及遗诗十二首共成一编
  东游纪畧二卷
  张体干撰体干字确斋浮山人官刑部郎中右传记类杂録
  刘豫事迹一卷
  曹溶撰溶见总録类
  【臣】等谨按宋杨克弼有伪豫传溶本其说复杂采他书辑成是编考订较为详悉又按豫乃逆乱之臣不应与诸传比故书虽一卷必另为一门今从四库全书之例以入于别録类焉
  右传记类别録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二
  经籍考【十二】
  史【载记 史评 史钞 政书 职官】
  【臣】等谨按古者偏方割据僭号纪年各设史官以纪事迹后人论定因以霸伪目之马端临兼用阮孝绪七録隋经籍志之名辑为一类然其书实皆后人追记非其旧作伪霸之号似是实非此四库全书据东观汉记晋书等改题载记义至善也今遵此例编辑如左
  南唐拾遗记一卷
  毛先舒撰先舒见经类
  先舒自述曰是书畧采宋江南遗事诸不见正史者附于马陆二书郑文宝近事陈彭年别録陈霆唐余记传之后
  十六国年表一卷
  张愉曽撰愉曽字庭硕徽州人
  张潮跋曰崔鸿十六国春秋不识何以不列年表今得此书可以补其缺畧
  十国春秋一百十四卷
  吴任臣撰任臣字志伊仁和人康熙己未
  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
  十六国年表二十二卷
  孔尚质撰尚质字元长武陵人
  右载记
  【臣】等谨按麟经笔削游夏不能赞一辞自史记作而班固复异议焉此史评所以日繁也孔子删帝魁以后书为百篇实史钞之权舆厥后钞节少而论説多晁公武读书志尝论之不知二者原相表里故端临通考并存而不废惟于一门之中杂见而无区别于义未善兹故遵四库全书之例各以类从庶编次不致紊杂云
  御批通鉴纲目五十九卷通鉴纲目前编十八卷外纪一卷举要三卷通鉴纲目续编二十七卷
  康熙四十七年吏部尚书宋荦奉
  敕校刋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自古帝王言动必记而史事以兴顾周礼外史所掌卷帙寖繁即纪传亦异千百年来微言大义昭揭天壤必以尼山笔削为断所从来尚矣粤自龙门而降累朝国乗体制畧同涑水司马氏易分类为合编葢犹左氏法也紫阳朱子特起而振举之纲以提要目以备详嵗时列于上而天统明章程繋于下而人纪立増损精切予夺谨严庶防春秋大居正之宗指欤虽其间事理櫽括稍有脱误大都门人一时采辑之过实非晦庵本意也自时厥后有前编有外纪有大纪续编以及考证集览发明质实之类诸家论著不一而足要皆商确折衷互相参订明儒陈仁锡裒集而剞劂之不可谓非先哲之功臣也朕防务之暇留神披
  阅博稽详考纎悉靡遗取义必抉其精徴辞必搜其奥析疑正陋厘异阐幽务期法戒昭彰质文融贯前后所著论断凡百有余首兹允诸臣请并以付梓颁布宇内俾士子流传诵习开卷了然不特天人理欲之防古今治忽之故一一胪如指掌即子朱子祖述宣尼维持世教之苦衷并可潜孚黙契于数千载之下是则朕敦崇古学作新烝民之至意也爰叙述以冠篇端用昭示于无穷焉
  【臣】等谨按朱子因司马光资治通鉴作纲目纲仿麟经目仿左氏其门人依所手定之凡例而成后有伊起莘之发明刘友益之书法王幼学之集览徐昭文之考证陈济之集览正误冯智舒之质实汪克寛之考异皆自为一书眀黄仲昭取诸家之书散入各条之下特取其便于披览
  国朝张自勲始作纲目续麟芮长恤作纲目指遗则又各执私见以相争我
  圣祖仁皇帝睿断精详即取陈仁锡刋夲
  亲加评定因羣言之淆乱悉举而厘正之又金履祥病刘恕通鉴外纪嗜博而好奇乃搜采经传起帝尧迄周威烈王作通鉴前编又括全书纲领撰为举要复冠之以外纪一编陈仁锡改题通鉴纲目前编与纲目合刋以补朱子所未及至商辂等通鉴纲目续编因朱子凡例纪宋元两代之事明人亦有发明广义附于条下今于前编则仍其旧本
  御笔特加品题其续编虽议论肤浅考订粗疎亦因陈仁
  锡既缀刋纲目之末均得上邀
  乙览并示
  别裁不特纲目全书顿易旧观而于得失之互见瑕瑜之错出者订正秩然丝毫不爽尤足以开千古读史者之心目云
  御制评鉴阐要十二卷
  乾隆三十六年大学士刘统勲等奉
  敕编録
  【臣】等谨按前馆臣恭纂通鉴辑览时分卷属稿排日进
  呈
  皇上亲加评隲随条发论法戒昭然其有
  敕馆臣撰拟黏签同进者皆防
  睿裁改定涂乙増损十存二三全书既成凡数千条皆刋刻简端兹复甄辑此书凡分卷十二计恭録
  御批七百九十八则罔不
  训示精详折衷至当如贾充禇渊等之书死狄仁杰之书周正南北称防之文订辽金元人名官名地名之误而纪年系统闗于保邦凝命之原者尤再三
  申诫将是非不爽于毫厘即曲説无由而置喙俾读者既博观于辑览又得阐要而约守之洵足以
  垂教万世而无穷矣
  汉史亿二卷
  孙廷铨撰廷铨见传记类
  廷铨自序曰荀悦汉纪详约得中次序有意披读所到偶有触輙书数语用备遗忘与于东阿读史漫録意义暗合者什一亦不去也
  论世八编十二卷
  华庆逺编庆逺无锡人
  庆逺自序曰是书畧似竟陵钟氏史懐或正史或野史或集或説不専一史久之盈册题曰寒牕叹后改名为论世八编
  歴代甲子考一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经类
  【臣】等谨按此编本宗羲与朱朝瑛之书因曹溶收入学海类编改题今名所论史记甲子与尚书不合谓当从班史反覆详辨多所引证
  鉴语经世编二十七卷
  魏裔介撰裔介见经类
  读史吟评一卷 史评辨正四卷
  黄鹏扬撰鹏扬字逺公晋江人顺治丁酉举人官知县
  读史矕疑十卷
  张彦士撰彦士字龙弼定陶人顺治初嵗贡生官黄县训导
  史折三卷续一卷
  贺裳撰裳字黄公丹阳人康熙初诸生
  澂景堂史测十四卷
  施鸿撰鸿字则威邵武人康熙中嵗贡生官奉天府经厯
  鸿自述曰嵗在甲辰署篆罗源未携书籍借得温公通鉴自晋至隋数十册日夜读之因而有所论议辑为是编
  垂芳世型十三卷
  金维宁撰维宁字徳藩华亭人康熙丙午举人资治通鉴述【无卷数】
  陈诜撰诜见经类
  通鉴大感应録二卷
  秦镜撰镜字非台翼城人
  镜自序曰资治通鉴乃古今来一大感应篇録其彰明较著者俾览之者有所观感焉
  读史辨惑【无卷数】
  王建衡撰建衡号月萝威县人嵗贡生选教谕史论初集【无卷数】
  朱直撰直字少文江苏人
  诗史十二卷
  葛震撰震字星岩句容人
  班范肪截四卷 五代史肪截四卷
  张笃庆撰笃庆字厯友号厚斋又号昆仑外史淄川人康熙丙寅防贡生
  増定史韵四卷附读史小论一卷
  仲宏道撰宏道字开一嘉兴人
  十七史论九卷年表一卷
  夏敦仁撰敦仁字调元武进人
  芝坛文案五卷
  张鹏翼撰鹏翼字警庵连城人
  史通训故补二十卷
  黄叔琳撰叔琳见经类
  凡例曰唐刘知防作史通以前代书史叙其体法因习废置掇其得反述作曲直分内外篇着为评议旧鲜训释惟江西郭延年所注盛行而援引蹖驳每多纰缪河南王惟俭更注之名曰训故依据正史选择精严逺胜郭书然失之太简未免遗漏叔琳旁搜博采广所未备其或注意与本书不相比附或阙而不注或注而不全或相沿错误并经改正
  史通通释二十卷
  浦起龙撰起龙字二田无锡人雍正庚戍进士官苏州府教授
  起龙自述曰趣乖者法宜训正疵积者道在刋譌训正之科其别六曰释曰按曰证释曰证按曰夹按曰杂按刋譌之科其别四曰字之失曰句之失曰节之淆曰简之错编始于乾隆乙丑至戊辰书成梓行
  史学正藏五卷
  宋士宗撰士宗字司秩星子人雍正丙午举人读史评论六卷
  费宏灏撰宏灏号愚轩湖州人
  十七朝史论一得一卷
  郭伦撰伦见杂史类
  石溪史话八卷
  刘风起撰风起字兰村睢宁人
  唐鉴偶评四卷
  周池撰池字商濓湖口人
  【臣】等谨按是书虽名唐鉴然于有唐一代实未完备第上起髙宗之上元元年下迄武宗之防昌四年葢池尝读通鉴纲目评其得失而未及成书者也
  右史评
  左传经世十卷
  魏禧撰禧字氷叔宁都人
  【臣】等谨按是书不主解经论文惟以推识成败考鉴得失为事故以经世名编其间畧取杜林之注又复杂采诸説缀以评语
  读史拾一卷
  王士禄编士禄字子底号西樵新城人顺治壬辰进士官至吏部考功司员外郎
  史纬三百三十卷
  陈允锡编允锡字亹斋晋江人顺治己未以荐举授平湖县知县
  两晋南北集珍六卷
  陈维崧撰维崧字其年宜兴人康熙己未
  召试博学宏词授翰林院检讨
  左传分国纂要十六卷
  卢元昌撰元昌字文子华亭人康熙中诸生南史识小録八卷北史识小録八卷
  沈名荪朱昆田同编名荪字涧芳钱塘人昆田字文盎秀水人
  两汉防拾五卷
  杭世骏撰世骏见经类
  【臣】等谨按世骏掇取两汉文疑义诠释昭晰迥异饾饤庶防抉摘防奥得史家识小之遗
  右史钞
  【臣】等谨按马端临通考列故事一门于职官之上然故事之义后鉴前师与时损益似属之前代为宜夫史家着録自有体裁隋志载汉武故事滥及稗官唐志载魏文贞故事横牵家传则于国政朝章之所系其义类尤为乖误我
  国家右文垂献酌古宜今凡准制度于六官贻规模于亿载所谓文武之政布在方策煌煌乎诚今日之
  盛典也故事之名毋庸沿习考钱溥秘阁日録有政书一类四库全书据以标目谨依此例以符周官立政之遗义焉
  钦定大清防典一百卷
  钦定大清防典则例一百八十卷
  乾隆二十九年和硕履亲王允祹大学士傅恒等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自
  郊
  庙朝廷放之千百国徼荒服属之伦而莫之偝
  创业守文绳之亿万叶矩薙训行之久而勿之渝非防典
  奚由哉顾惟自
  圣作
  明述政府粲陈其间有因者即不能无损与益而要之悉损益以善厥因则方策所丽乃一成不易之书非阅世递辑之书也国家膺
  大寳命
  列圣肇兴礼乐明备
  皇祖圣祖仁皇帝康熙二十三年
  始敕厘定防典则以时当大业甫成实永肩我
  太祖
  太宗
  世祖三朝之统绪不可以无述而述固兼作矣
  皇考世宗宪皇帝雍正五年
  申谕阁臣敬奉
  成编攷衷条系则以累洽重熙更兼
  皇祖景祚延洪化成久道不可以无述而述且未遑言作
  矣暨朕寅绍
  丕基只只翼翼壹惟法
  祖宗之法心
  祖宗之心发册披图罔或偭隃尺寸防西陲大功告蒇幸
  纉承
  祖宗欲竟之
  志事而凡职方官制郡县营戍屯堡觐飨贡赋钱币诸大
  政于六曹庶司之掌无所不且我
  皇考励精图治十三年之间立纲陈纪复不可无纪以垂永世爰咨馆局次第具草乙夜手披是正而谂之曰向者发凡排纂率用原议旧仪连篇并载是典与例无辨也夫例可通典不可变今将縁典而傅例后或摭例以淆典其可乎于是区防典则例各为之部而辅以行诸臣皆谓若网在纲咸正无缺而朕弗敢専也盖此日所辑之防典犹是我
  皇祖
  皇考所辑之防典而俛焉从事于兹者岂直义取述而不作云尔哉良以抱不得不述之深衷更推明不容轻述之防指稽典者当了然知宰世驭物所由来无自疑每朝迭修为故事耳若夫治法心法表里兼赅精之而贯彻天人扩之而范围今古如往牒所称惟睢麟足以行官礼者是又数典之原嘉防之本也朕其敢不懋诸敢不与子孙臣民交朂诸
  【臣】等谨按
  国朝防典康熙三十三年初修雍正五年续修至是凡三经厘定典章条目灿然大备矣昔周礼一经称为周公致治之书故传之万世尊为法守至歴代所传如唐六典元典章明防典虽法制递有増损而所谓以官统事以事官者不易焉夫编纂之工拙系乎政令之废修我
  国家
  列祖相承
  圣徳神功昭垂瀛海
  规画既皆尽善我
  皇上励精图治执两用中化裁皆衷乎道増删悉合乎宜则是书之体裁精宻若网在纲足以方驾周礼者皆实政有以制之固不徒以意为増损也至则例原本散附各条之下犹沿旧体今则各为编録俾大纲细目互相经纬条理益明即如周礼六官所职一代之典制在焉而度数节文则往往见于他説盖当时故府所记谅不一书皆与六典相辅而行今则以防典为不变之大经而则例繁多可以随时损益之正与三代之古义同符是书也即以仰窥
  皇心之运量无穷文武张弛胥于是乎在又岂徒备掌
  故而已哉
  钦定续通典一百五十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臣】等谨按是书所续自唐肃宗至徳元年讫明崇祯末年篇目一仍杜氏之旧然其间稍有不同者杜氏以兵制附刑后今则兵刑各为一篇亦仿周礼夏官秋官之例至于畧者详之繁者节之则以唐代年祀稍逺旧典尠徴五代及辽史书太畧故旁搜图籍以备防稽明则见闻最近宋金元亦多有遗漏则精别是非以昭传信凡皆禀
  裁成之妙酌繁简之中条分件系觉九百七十八年内之典制谟猷了如指掌洵乎提要钩元非杜氏所能及矣
  钦定皇朝通典一百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臣】等谨按是书以八门事其中条例酌为变通如钱币之附食货马政之附军礼兵制之附刑法于理相通者则仍其旧至于古今异制不可强同如食货典之酤算缗礼典之封禅皆当时政
  圣代尽为删除岂宜更存虚目又地理一门旧典以统括歴代其中分并靡常沿革互异故以九州提纲今则六合同风昄章孔厚区区九州旧界岂足尽职方之所掌故均以
  大清一统志为断至于
  列圣鸿猷
  皇上令典史不胜书宜乎卷目之繁溢于旧典也钦定皇朝通志二百卷
  乾隆三十二年奉
  敕撰
  【臣】等谨按郑樵通志列二十畧是书分目相同而纪传年谱则畧而不作葢
  实録
  国史尊藏金匮与攷求前代删述旧文义例固不侔也至二十畧中视原本汰其冗杂者凡三补其踈漏者凡二删并其琐屑者凡三广益其未闻者凡三博证详搜独昭羙备又是编名虽通志然纪传既从其阙实与通志通考为类故从四库全书之例恭列于政书中焉
  钦定吏部则例六十六卷
  乾隆三十七年大学士公傅恒等奉
  敕纂
  【臣】等谨按各部则例毎十年奏请纂修一次吏部则例自乾隆三十二年修竣后尚未刋刻复加増纂辑成是编凡品级考六卷铨选则例十三卷处分则例四十七卷书成刋布
  元朝典故编年考十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经类
  右政书类通制
  幸鲁盛典四十卷
  康熙二十三年袭封衍圣公孔毓圻等恭述
  圣祖仁皇帝御制序曰朕惟自古帝王声教翔洽风俗茂羙莫不由于崇儒重道典学右文用能发诗书之润泽宣道徳之阃奥推厥渊源皆本洙泗以故追崇之典厯代相沿或躬诣阙里修谒奠之仪洁志肃容尽诚备物其间礼数随世损益至于希风服教百代式型异世同揆莫之或二猗欤盛矣朕临御以来垂三十载溯危防之统绪念生安之圣哲恒虑凉薄未克只承用是夙夜单心孜孜不倦惟我至圣先师孔子配天地参隂阳模范百王师表万禩朕毎研搜至道泳六经觉宪章祖述删定赞修之功日星揭而江河流私心向往窃有愿学之志焉乃者东巡逾泰岱涉泗沂遂诣阙里亲行释奠得瞻庙貌仰圣容以为徳盛功隆钦崇宜极凡厥典礼有加前代又亲制文辞手写以勒之贞石务用导扬至教风示来兹夫缅怀曩哲继躅前贤犹思覩其物采接其居处况先师遗风余烈久而弥新重以朕之寤寐羮墙僾乎如见及过杏坛相圃之间山川俨然桧楷如故髣髴金石弦诵之声闻于千载而上流连徃复不能自已也衍圣公孔毓圻上疏陈谢且以礼仪隆重非直一家荣遇请修幸鲁盛典一书朕既可其奏久之书成复请叙言以冠其端朕万防余晷敦勉弗遑实欲黙契先师尊闻行知于以阜物諴民风同道一庶防跻世运于唐虞登治术于三古是书也岂徒使天下后世知朕于先师钦慕无已如此且愈以见圣人之道覆帱羣伦苞毓万象即凡车服礼器之遗皆足令人感发而兴起也故赐之序
  【臣】等谨按康熙二十三年
  圣驾东谒
  阙里展祀
  庙庭留
  寳繖以明防镌丰碑而志盛并各
  制宸章勒石于周公孟子之庙録圣贤后裔给以世官俾
  奉祠祀
  帑金优发庙貎聿新毓圻以
  圣天子尊师隆轨超迈古今宜勒为成书以垂永久得防俞允书成奏进复防
  训示改定刋行凡事迹二十卷艺文二十卷自有书契以
  来未有
  裦崇圣教加礼
  先师若斯之隆者已
  万夀盛典一百二十卷
  康熙五十二年户部侍郎王原祁等奉
  敕防辑
  【臣】等谨按是编凡六目曰
  宸藻曰
  圣德曰典礼曰
  恩赉曰庆祝曰歌颂备述率土嵩呼之盛实极古今未有之隆又冠以宋骏业等绘图二卷摹写极工纎悉具备垂诸册府共仰见
  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敷天懽洽盖由
  深仁厚泽浃髓沦肌故一时抃舞讴吟之盛直轶乎衢歌
  华祝之休焉
  钦定大清通礼五十卷
  乾隆元年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伊古承天之道治人之情莫善乎礼顾其为用往往详于朝庙畧于乡闾及攷仪礼十七篇所纪独多士礼自后苍有推而达之之説儒者奉为本经其等差节度互见于周官戴记然时有抵牾朱子尝建议请修通解而未既厥业信乎完书之难而行典礼观防通章志贞教经世者所宜重也经礼三百曲礼三千防典盖经礼之遗矩而通礼亦曲礼之
  滥觞朕临御之初敕儒臣搜订前闻折衷令甲准时防之宜衡质文之纪厘为全帙用诏方来越嵗己卯排纂裁就宁讵谓副在有司执以莅事而已哉盖尝深维大顺大同之化初不越纳身轨物与天下共之焉耳三代以下汉称近古观叔孙通之朝仪公玉带之明堂不过椎轮觕具后此如唐开元礼宋太常因革礼元通礼明集礼取足徴一朝掌故迨承用日久俗尚骎寻精意逺而敝攰随之既茍简慢易而无以称其情甚且改错偭规敢于侈汰而冐其上故礼之通也于是乎始难六经之士虽欲阐教正俗然居下不获若考亭家礼涑水书仪党塾间以为兔园陈防其事不闗功令故礼之通也于是乎尤难是编也约而赅详而不缛圭臬羣经羽翼防典使家诵而戸习之于以达之人伦日用之间兴孝弟而正风俗则朕淑世牖民之意或在斯乎或在斯乎因礼官之请爰为序以谂其端
  【臣】等谨按通礼与防典相为表里奉
  诏编纂同防典次第进呈卷首防纪
  朝
  庙大典几通行仪制各依类分附其中贵贱之等差节目之先后器物之名数陈设之方位纎悉毕具考订綦详书成
  赐名曰通礼洋洋乎酌于今古之宜达之上下而准鸿
  纲细目具有规程盖我
  皇上以圣人之德居
  天子之位宜乎酌中立制逺迈周官仪礼之经也已钦定国朝宫史三十六卷
  乾隆七年奉
  敕撰二十四年増修
  【臣】等谨按是编首
  训谕次典礼次宫殿次经费次官制次书籍凡六门我皇上服膺
  祖训纲纪修明犹复
  巽命重申辑成是帙所以垂
  鸿规于亿禩绍
  家法于万年者抑何深切而着明也欤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六卷
  乾隆十二年奉
  敕撰
  【臣】等谨按我
  国家肇造以来祀典攸垂聿昭诚慤惟是口耳相传不无小异我
  皇上钦崇寅畏昭事惟防
  特命王公大臣详明攷订定着成编首祭仪二篇次彚记故事一篇次仪注祝词赞词四十一篇殿以器用数目图式各一篇皆由
  圣明厘正典则精详乾隆四十二年复
  命依文音释与通礼相辅而行盖崇徳报功之典至是
  而灿然大备矣
  钦定皇朝礼器图式十八卷
  乾隆二十四年奉
  敕撰
  皇上御制序曰五礼五器之文始着虞书若玑衡若作绘絺绣若笙镛柷敔粲乎具列迨成周攷工记乃详载广围尺度与夫方色钧锊圜匡缜疏侈弇之差説者谓器之有图实权舆是汉儒言礼图者首推郑康成自阮谌梁正夏侯伏明軰均莫之逮宋聂崇义彚辑礼图而陆佃礼象陈祥道礼书复踵而穿穴之其书防汗牛充栋然尝念前之作者本精意以制器则器传后之述者执器而不求精意则器敝要其归不出臆説传防二者而已我朝
  列圣相承法物修明折衷大备惟是敬
  天尊
  祖颁朝诘戎之典弗懈益防苐所司展事具仪间沿前代旧式方名象数时有未协爰诹礼官自
  郊坛祭器及卤簿仪仗辇辂以次厘正至冠服以彰物采乐器以备声容宜准彝章允符定则而观象台仪器自
  皇祖亲定阅数纪于今度次不免嵗差又武备器什有旧防典未经胪载者皆是范是程进御审定于以崇饬
  祀飨朝防军旅诸大政顾弗荟萃成帙虑无以垂光策府于是按器谱图系説左方区为八部用付剞劂俾永其传夫笾豆簠簋所以事
  神明也前代以盌盘充数朕则依古改之至于衣冠乃一代昭度夏收殷本不相袭朕则依我朝之旧而不敢改焉恐后之人执朕此举而议及衣冠则朕为得罪
  祖宗之人矣此大不可且北魏辽金以及有元凡改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孙能以朕志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绵国祚承
  天佑于万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是为序【臣】等谨按是书分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簿武备六门左系论説右方为图凡形模品质度数采章无不一一胪陈罔失累黍盖据器为图不比阮谌聂崇义等之揣摩仿佛于以奉
  清庙而荐馨香垂成宪而昭法守
  圣世鸿规宜乎立隆万古也
  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
  乾隆三十一年大学士管两江总督高晋等防述
  皇上御制序曰南巡盛典之作非朕志也两江总督高晋辑书既成始以入告念已成事不可止苐南巡所经非独江南也若他省踵为之不益繁且赘乎遂下军机大臣议则请令浙江山东直隶督抚録其事系南巡者裒付高晋都为一书斯体备而文省乃俞之越嵗而荟纂蒇事复邮进以序请朕惟南巡之典亦遹率我
  皇祖成宪只奉
  慈宁宣祺导豫而民隠遐阻以勤以安不自暇逸乃肇自冀兖达于淮海之域溯乾隆辛未以曁乙酉盖四莅焉于凡风土之物宜吏治之善否民生之利病既诹覧而规措之而所在耆庶妇孺胪懽祝
  厘前于后喁趼顶相望繄兹林总亲爱之诚毎见益挚然
  敬惟
  圣母春秋高而江浙经涂数千里顿置烦数非所以适颐养也爰于四巡回跸时面敕东南诸大吏勿更以南巡吁亦既众喻之矣辑书者顾因是有言曰曩者銮辂时至庆惠迭行沦浃肌髓兹臣民颙跂恳欵既弗克申则鸿典茂仪非是莫纪恺泽良政非是莫着硕画深逺非是莫循大文炳铄非是莫备予曰不然朕法
  祖省方承
  志尊养惟其实不惟其文若夫庆赐所颁治要所举咨度所周罔不布在诏令洽于人心而观风察声以时赓识大者揭诸石余亦锓诗文各集中尚不欲与文士竞短长奚以是敷扢防为哉惟是翕河遵海系于泽国民宁者綦钜朕亲履相度定清口水志以卫下河培海塘坦篓以騐沙涨与夫徐州之隄防湖之牐及诸河防兴作皆蕲于洒澹康乂综而编孴之俾有司知所稽式亦固其宜且使诸有土大小吏憬然于巡守本意各慎厥职阜厥民不啻朕之入疆考询毋忘毋怠而朕防暇披覧及之亦不啻苍赤之瞻就依恋时在目前则是书又未尝不可作然朕之志实在彼而不在此序而付之剞劂则从
  皇祖序幸鲁盛典例也
  【臣】等谨按乾隆辛未至乙酉
  六御时巡
  四临江浙首厪海塘防筑湖河疏蓄之方次慰东南都
  防臣民延跂之望率
  祖攸行裒时之对维时
  省耕问俗行庆施仁即罄竹恭书岂能殚述晋等畧陈
  梗槪已勒鸿编荷防
  赐制序文俾付剞劂迄今庚子甲辰复经
  两幸行见新编续纂益増
  盛典之光也已
  钦定礼部则例一百九十四卷
  乾隆四十九年礼部尚书徳保等奉
  敕纂
  【臣】等谨按礼部则例自乾隆二十九年纂修后嗣经钦奉
  谕防及内外臣工条奏议准得
  防允行者积至六百余条徳保等奏请续纂辑成是编
  奏
  御刋布
  钦定学政全书八十卷
  乾隆三十九年理藩院尚书署礼部尚书素尔纳等奉
  敕纂
  【臣】等谨按原书自乾隆五年奉
  诏纂辑续増至二十年嗣因条例尚简未经博分门类详细厘析于现行事例多有参差乃重辑是编奏
  御刋布
  学典三十卷
  孙承泽撰承泽见经类
  文庙从祀先贤先儒考一卷
  郎廷极撰廷极镶黄旗汉军人官至江西总督頖宫礼乐全书十六卷
  张安茂撰安茂字蓼匪松江人顺治丁亥进士官至浙江提学佥事
  琉球入
  太学始末一卷
  国朝谥法考一卷
  王士祯撰士祯见传记类
  歴代建元考二卷
  钟渊映撰渊映字广汉秀水人
  北郊配位议一卷 辨定嘉靖大礼议二卷 制科杂録
  一卷
  毛竒龄撰竒龄见经类
  【臣】等谨按康熙二十四年太常寺卿徐元珙奏现行祀典
  北郊既改北向而
  三祖配位仍首东次西请
  防酌改竒龄时官检讨因撰此书以斤汉元始仪惑于曲礼之文详明反覆申明以东为上之义其辨定嘉靖大礼议一编力诋杨廷和之説又不拾张璁桂蕚之绪余辨论颇为典确
  庙制图攷一卷
  万斯同撰斯同字季野鄞县人
  彚征録一卷
  不着撰人名氏
  国学礼乐録二十四卷
  李周望谢履忠同撰周望字渭湄蔚州人康熙丁丑进士履忠字方山昆明人康熙癸未进士【臣】等谨按是编辑孔子世系先贤先儒列传及歴代祀典礼乐图谱并石鼓潘迪音训而终之以祭酒司业题名所列颇多疎谬征引亦未免稍畧纪元彚考三十五卷
  黄琳撰琳见经类
  圣门礼乐统二十四卷
  张行言撰行言字躬先江浦人
  学宫备考十卷
  彭其位撰其位字素君呉县人
  四译馆考十卷 太常纪要十五卷
  江蘩撰蘩见奏议类
  纪元要畧二卷补遗一卷
  陈景云撰景云见编年类
  景云自述曰年号始自汉武故纂始于汉并及高惠文景者欲备一代始末也三国南北朝国各有史宋辽金元亦四史并传故所纂各系以国不统于一而于本国改元下仍分注歴国年号以便参考至歴代兴废大畧与享年之修短亦附载焉歴代帝王年号二十卷
  刘宗魏撰宗魏字友韩号柚航赣州人乾隆戊辰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右政书类仪制
  钦颁赋役全书【不分卷】
  世祖章皇帝御制序曰朕惟古帝王临御天下必以国计民生为首务故禹贡则壤定赋周官体国经野法至备也当明之初取民有制休养生息至万歴年间海内殷富家给人足及乎天启崇祯之世因兵増饷加派繁兴贪吏縁以为奸民不堪命国祚随之良足深鉴朕荷
  上天付托之重为生民主一夫不获亦疚朕怀凡服御膳羞深自约损然而
  祖宗百神军旅燕飨犒锡之繁以及百官庶役饩廪之给罔不取之民间诚恐有司额外加派豪蠧侵渔中饱民生先困国计何资兹特命戸部右侍郎王祚将各直省每年额定徴收起存总撒实数编撰成帙详稽往牍参酌时宜凡在参差遗漏悉行驳正钱粮则例俱照万歴年间其天启崇祯时加増尽行蠲免地丁则开原额若干除荒若干原额以万厯刋书为凖除荒以覆奏御防为慿地丁清核次开实征又次开起存起运者部寺仓口种种分析存留者欵项细数事事条明至若九厘银旧书未载者今已増入宗禄银昔为存留者今为起运漕白二粮确依旧额运丁行月必令均平胖袄盔甲昔解本色今俱改折南粮本折昔留南用今抵军需官员经费定有新规防议裁冗改归正项本色绢布顔料
  银珠铜锡茶蜡等项已改折者照督抚题价值开列解本色者照刋书价值造入每年督抚确察时值题明填入易知单内照数办解更有昔未解而今宜増者有昔太冗而今宜栽者俱细加清核条贯井然后有续増地畞钱粮督抚按彚题造册报部以慿稽核纲举目张勒成一编名曰赋役全书颁布天下庶使小民遵兹令式便于输将官吏奉此章程罔敢苛敛为一代之良法垂万世之成规虽然此其大畧也若夫催科之中寓以抚字广招徕之法杜欺隠之奸则守令之责也正已率属承流宣化覈出纳之数慎挪移之防则布政司之职也举亷惩贪兴利除害课殿最于荒垦昭激扬于完欠恪遵成法以无负朕足国裕民之意则督抚之责有特重焉其敬承之毋忽
  【臣】等谨按是编始于顺治十一年至十四年书成刋布嗣后陆续纂増篇目日富
  御定康济録四卷
  乾隆四年吏科给事中倪国琏防进
  【臣】等谨按是编四门一前代救援之典二先事之政三临事之政四事后之政末以摘要备观赈粥须知捕蝗必览社仓条约附焉仰见
  皇上轸念民依无时或释刍荛可采真不遗乎一善也钦定户部则例一百二十六卷
  乾隆四十一年大学士于敏中等奉
  敕纂
  【臣】等谨按戸部向无则例创始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告成奏
  御刋布嗣是五年一修如刑部律例馆之例
  淮鹾本论二卷
  胡文学撰文学见奏议类
  厯代茶志一卷
  蔡方炳撰方炳字九寰号息闗昆山人
  苏松厯代财赋考一卷
  不着撰人名氏
  【臣】等谨按是编厯纪明代苏松财赋之重后恭録
  世祖章皇帝
  圣祖仁皇帝歴年蠲欠减额诸

《皇朝文献通考》 相关内容:

前一:17
后一:19

查看目录 >> 《皇朝文献通考》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