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四库百科 >

正名第二十二


正名第二十二

    后王之成名;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远方异俗之乡,则因之而为通。散名之在人者,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性伤谓之病,节遇谓之命。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王之成名也。

    故王者之制者,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故析辞檀作名以乱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讼,则谓之大奸,其罪犹为符节、度量之罪也。故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其民悫,悫则易使,易使则公。其民莫敢托为奇辞以乱正名,故壹于道法而谨于循令矣,如是则其迹长矣。迹长功成,治之极也,是谨于守名约之功也。

    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然则所为有名,与所缘以同异,与制名这枢要,不可不察也。

    异形离心,交喻,异物名实,玄纽,贵贱不明,同异不别。如是如则志必有不喻之患,而事必有困废之祸。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

    然则何缘而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形体、色理,以目异,声音清浊,调竽奇声,以耳异,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曰异;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疾、养、沧、热、滑、铍、轻、重,以形体异;说、故、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心有征如,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五官薄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此所缘而以同异也。

    然后随而命之,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知异实者之异者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犹使同实者莫不同名也。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至于无别然后止。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役易而不拂,谓之善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验之所以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验之所缘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验之名约,以其所受悖其所辞,则能禁之矣。凡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无不类于三惑者矣。故明君知其分而不与辨也。夫民是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执,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神说恶用矣哉!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执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辨说也。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期不喻然后说,说不喻然后辨。故期、命、辨说也者,用之大文也,而王业之始也。名闻而实喻,名之用也。累而成文,名之丽也。且丽俱得,谓之知名。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辨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期命也者,辨说之用也。辨说也者,心之象道也。心也者,道之工宰也。道也者,治之经理也。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正名而期,质请而喻。辨异而不过,推类而不悖,听则合义,辨则尽故,以正道而辨奸,犹引绳以持曲直,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有兼听之明,而无奋矜之容,有兼覆之厚,而无伐德之色。说行则天下正,说不行则白道而冥变,是圣人之辨说也。《诗》曰:“颙颙卬卬,如珪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此之谓也。

    辞让之节得矣,长少之理顺矣,忌讳不称,袄辞不出,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贵者之权势,不利便辟者之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吐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也。《诗》曰:“长夜漫兮,永思骞兮。大古之不慢兮,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彼名辞也者,志义之使也,足以相通,则舍之矣;苟之,奸也。故名足以指实,辞足以见极,则舍之矣。外是者谓之訒,是君子所弃,而愚者拾以为己宝,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啧在而不类,誻誻然而沸。彼诱其名,眩其辞,而无深于其志义者也。故穷藉而无析,甚劳而无功,贪而无名。故知者之言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了;成则必得其所好,而不遇其所恶焉。而愚者反是。《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

    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困于多欲者也。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也。欲之多寡。异类也,情之数也,非治乱也。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求者从所可,所受乎心也。所受乎天之一,欲制于所受乎心之多,固难类所受乎天也。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故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欲不及而动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不求之其所在,而求之其所亡,虽曰我得之,失之矣。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可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以为可而道之,知所必出也。故虽为守门,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节求也。道者,进则近,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凡人莫不从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从道者,无之有也。假之有人而欲南无多,而恶北,无寡。岂为夫南者之不可尽也,离南行而北走也哉?今人所欲,无多,所恶无寡。岂为夫所欲之不可尽也,离得欲之道而取所恶也哉?故可道而从之,奚以损之而乱!不可道而离之,奚以益之而治!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凡人之取也,所欲未尝粹而来也,其去也,所恶未尝粹而往也。故人无动而可以不与权俱。衡不正,则重县于仰,而人以为轻,轻县于俛,而人为重,此人所以惑于轻重也。权不正,则祸托于欲,而人以为福,福托于恶,而人以为祸,此亦人所以惑于祸福也。道者,古今之正权也,离道而内自择,则不知祝福之所托。

    易者,以一易一,人曰无得亦无丧也。以一易两,人曰无丧而有得也。以两易一,人曰无得而有丧也。计者取所多,谋者从所可,以两易一,人莫之为,明其数也。从道而出,犹以一易两也,奚丧!离道而内自择,是犹以两易一也,奚得!其累百年之欲,易一时之嫌,然且为之,不明其数也。有尝试深观其隐而难者,志轻理而不外重物者,无之有也;外重物而不内忧者,无之有也。行离理而不外危者,无之有也。外危而不内恐者,无之有也。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喜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体不知其安。故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也,假而得问而嗛之,则不能尽离也。故乡万物之美而盛忧,兼万物之利而盛害,如此者,其求物也,养生也,粥寿也?故欲养其欲而纵其情,欲养其性而危其形,欲养其乐而攻其心,欲养其名而乱其行。如此者,虽封侯称君,其与夫盗无以异,乘轩戴絻,其与无足无以异。夫是之谓以己为物役矣。

    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中以养口,粗布之衣,粗紃之履而可以养体,局室、庐庾、藁蓐、尚几筵而可以养形。故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执列之位而可以养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为天下多,其和乐少矣,夫是之谓重己役物。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检索正名第二十二 ==>】 古籍全文检索:正名第二十二     全站站内检索:正名第二十二

论语集解训
论语训
论语类编
论语足征记
天文本单经论语校勘记
论语实测
乡党考
乡党正义
乡党义考
乡党典义
乡党类纂
论语谶
论语手札
论语古训
论语征
论语集注辨证
大学古本旁注
大学全文
大学古本
古本大学释论
大学决疑
古大学注
大学衍义补赞英华
大学古文参疑
大学古记
大学古记约义
大学杂言
大学直解
大学讲义
大学古本私记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