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宋史·何郯传》

输入关键字:

《宋史·何郯传》


宋史
原文

    何郯,字圣从,本陵州人,徒成都。第进士,由太常博士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言事无所避。王拱辰罢三司使守亳,已而留经筵,郯乞正其营求之罪。石介死,枢密使夏竦谗其诈,朝廷下京东体实,郯与张昪极陈竦奸状,事得寝。杨怀敏以卫卒之乱,犹为副都知,郯又与昪及鱼周询论之。仁宗召谕云怀敏实先觉变宜有所宽假郯等皆言不可卒出之。郯争辩尤力。帝曰:“古有碎首谏者,卿能之乎?”对曰:“古者君不从谏,则臣有碎首;今陛下受谏如流,臣何敢掠美而归过君父。”帝欣纳之。
时诏群臣陈左右朋邪、中外险诈,久而无所行。郯请阅实其是否,因言曰:“诚以待物,物必应以诚。诚与疑,治乱之本也,不可以一臣诈而疑众臣,一士诈而疑众士。且择官者宰相之职,今用一吏,则疑其从私,故细务或劳于亲决。分阃者特帅之任,今专一事,则疑其异图,故多端而加羁制。博访者大臣之体,令见一士,则疑其请托。君臣交疑,而欲天下无否塞之患,不可得矣。”
    都知王守忠以修祭器劳,迁景福殿使,给两使留后奉。郯曰:“守忠劳薄赏重。旧制,内臣遥领止于廉察。今虽不授留后,而先给其禄;既得其禄,必得其官;若又从之,则何求不可。”既又诏许如正班。守忠移閤门,欲缀本品坐宴,郯又言:“祖宗之制,未有内臣坐殿上者。此弊一开,所损不细。”守忠闻之,不敢赴。知杂御史阙,执政欲进其党,帝以郯不阿权势,越次用之。郯遍历三院,有直声。
    以母老求西归,加直龙图阁、知汉州。将行,上疏言:“张尧佐缘后官亲,叨窃非据,外庭窃议,谓将处以二府。若此命一出,言事之臣,必以死争之。倘罢尧佐则伤恩,黜言者则累德,累德、伤恩,皆为不可。臣谓莫若富贵尧佐而不假之以权,如李用和可也。”其后卒罢尧佐宣徽之命。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宋史·何郯传》,有删改)

译文

    何郯,字圣从,本来是陵州人,后来迁居到成都。考中进士后,从太常博士转为监察御史,又转为殿中侍御史,谈论事情无所避讳。王拱辰被罢免了三司使一职出为亳州太守,不久改留任经筵侍读,何郯乞求皇上追查王拱辰谋求私利之罪。石介死后,枢密使夏竦诬陷石介有欺诈行为,朝廷派人到京东去调查核实,何郯和张昪极力陈述夏竦的奸诈,(调查石介的)事情才停止下来。杨怀敏因为守卫士卒发生暴乱事件,但仍然官居副都知之位,何郯又跟张昪以及鱼周询进言论这件事处理得不合理。宋仁宗召他们来并告诉他们说:“杨怀敏实际上事先就已经觉察到卫卒将要作乱,应该对他有所宽容。”何郯等人都这样不可以,最终皇上将杨怀敏贬出。何郯在辩论中尤其卖力。皇帝说:“古代有碎裂头颅进谏的,你能这样吗?”何郯回答说:“古代的君主不采纳臣子的进谏,那才有大臣为进谏而碎裂头颅的;现在陛下您从谏如流,我怎么敢为了自己争得美誉而将过错归到陛下那里呢。”皇上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当时皇上召集群臣检举陈报周围朋党为邪、表里不一、阴险狡诈之徒,过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行动。何郯认为要看实际行为来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奸邪之徒,因而上奏道:“真诚地对待别人,别人也一定会回报以真诚。真诚与猜疑,是造成太平与混乱的根本,不可以因为一个大臣的欺诈而怀疑所有大臣,一个士子的欺诈而怀疑每一个士子。况且选择官员是宰相的职责,现在宰相任用一个官吏,就怀疑他徇于私情,所以细小的事务陛下也要劳烦自己亲自裁决。处理纷杂的军事事务是将帅的责任,今天因为自己做主办了一件事,就怀疑他有别的企图,所以就多方对将帅们加以制约。广泛地访求举荐士子贤才本是大臣的本分,现在大臣见一士子,就怀疑他是通过私下请托举荐上来的。君臣之间相互猜疑,却想要上下畅通,不能够得到呀。”都知王守忠因为监修祭祀的器皿有功劳,(皇上)提拔他为景福殿使,给他两使留后的官俸。何郯说:“王守忠功劳不大但(他得到的)赏赐很重。按照惯例,宦官不上任而只是遥领官职和俸禄也只限于廉察这一级别。现在虽然没有授予他留后官职,但已经是先给他那个官职的俸禄;既已经有了这个官职的俸禄,(以后)他一定要得到这个官职;如果又答应他,那么他什么请求不能实现呢?”过后皇帝下诏按照正班赏赐。王守忠做了合门使,又想以遥领的官衔秩品身份参加殿上朝中大臣们的宴会,何郯又进谏说:“按照祖宗旧历,从来没有宦官坐到殿上的。这个陋俗一开,对旧制损失不小。”王守忠听了以后,不敢去赴宴。知杂御史一职空缺,(当时的)执政大臣想进升他们的党羽,皇帝认为何郯不屈服于权势,越级作用他。何郯遍任三院之职,都有正直的名声。因为母亲年纪大了,何郯请求西归任职,被加封直龙图阁,任汉州太守。将要出发时,他又进言说:“张尧佐因为是后宫的亲戚,沾光窃据了不应该占有的重要职位,外边私下里议论纷纷,说将要安置其入二府。如果这个命令一发出,那些谏臣一定以死相争。倘若罢免张尧佐就会有损于皇恩,罢黜言官就会伤及圣德,伤及圣德,有损皇恩,都不可以。臣认为不如使张尧佐富贵却不给他权力,就像过去对待李用和那样就可以了。”这之后,皇上最终收回了关于张尧佐的宣徽之命。何郯去世时,享年六十九岁。

《宋史·何郯传》    


《汉书·陈万年传》
《汉书·货殖传》
《汉书·朱云传》
《汉书·龚遂传》
《汉书·龚胜传》
《清史稿·刘衡》
《清史稿·方苞列传》
《清史稿·于成龙传》
《清史稿·李森先传》
《清史稿·郝浴传》
《清史稿·吴汝纶传》
《清史稿·黄宗羲传》
《清史稿·王士祯传》
《清史稿·丁宝桢传》
《清史稿·汤斌传》
《清史稿·张伯行传》
《清史稿·童华传》
《清史稿·冯子材传》
《清史稿·陈汝成传》
《清史稿·于敏中传》
《清史稿·黄贞麟传》
《清史稿·杨雍建传》
《清史稿·李世熊传》
《清史稿·孙嘉淦传》
《清史稿·姚文然传》
明史《章溢传》
《明史·顾成传》
《明史·沈炼传》
《明史·马文升传》
《明史·杨廷和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