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新五代史·张敬达传》

输入关键字:

《新五代史·张敬达传》


新五代史
原文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铁。少以骑射事唐庄宗为厅直军使。明宗时,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
    清泰二年,契丹数犯边,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万岁”,敬瑭斩三十馀人以止之。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其兵。明年夏,徙敬瑭镇天平,遂以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即以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兵图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门入,旌旗相属五十馀里。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吾欲今日破敌可乎?”敬瑭报曰:“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也。”使者未复命,而兵已交。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登,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唐军争驰之,契丹兵走。追至汾曲,伏发,断唐军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万馀人。敬达收军栅晋安,契丹围之。废帝遣赵延寿、范延光等救之。延寿屯团柏谷,延光屯辽州,相去皆百馀里。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馀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延寿等皆有二心,无救敬达意。敬达犹有兵五万人、马万匹,久之食尽,削木筛粪以饲其马,马死者食之,已而马尽。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契丹耶律德光闻敬达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
选自《新五代史十品,测节)

译文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小字生铁。年轻时因擅长骑马射箭效力唐庄宗任厅直军使。唐明宗时,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连续升任彰国、大同军节度使,调任武信、晋昌节度使。
    清泰二年,契丹多次侵犯边境,唐废帝以河柬节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漠马步军都总管,屯驻在忻州,屯驻的军队聚隶鼓噪栏住石敬瑭呼喊“万岁”,石敬瑭斩杀三十多人制止他们。唐废帝怀疑石敬瑭有野心,于是任张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减少他的军队。第二年夏天,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于是任张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石敬瑭因此就反叛了。皇帝就任命张敬连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率军包围太原,张敬达修筑长城连棚,用云梯飞炮攻城,修筑的城栅快要完成时,狂风暴雨洪水突然到来,毁坏了城栅。
    敬瑭向契丹求救。九月,契丹耶律德光从雁门入关,旌旗前后相连五十多里。耶律德光先派人告诉石敬瑭说:“我想在今天攻破敌军,行吗?”石敬瑭回答说:“大军远道而来,而贼军气势正旺,关键是要成功,不必太怏。”使臣还没有回报,而两军已经交锋。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以羸弱的骑兵三干人,革鞭木鉴,人马都不披挂镗甲,向唐军扑来。唐军争相追逐他们,契丹军队逃跑,追到汾曲,契丹的伏兵出击,把唐军截成两部分,在北面的唐军都被杀死,死了一万多人。张敬达收拾军队在晋安扎寨,契丹军队包围他们。唐废帝派赵延寿、范延光等人救援。赵延寿屯驻团柏谷,范延光屯驻辽州,距离张敬达都有一百多里。契丹包围张敬达的军队,从晋安寨往南,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张敬达从军中望去,只见毡帐相连如同冈峦起伏,四面用毛绳贯穿,挂上铃铛做警报,放出狗来回巡逻。张敬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抓获,从此封闭营寨不敢再出来。赵延寿等人都有二心,没有救张敬达的意思。张敬达还有士兵五万人、战马一万匹,过了很久粮食吃完,只好削树木筛马粪来喂马,军士吃死马,不久马吃光了。副招讨使杨光速劝张敬达向晋投降,张敬达自认为不忍心背叛唐,而且救兵快到了,杨光速不断催他,张敬达说:“各位为什么逼我呢!为什么不杀掉我向晋投降?”杨光速就杀死张敬达投降。契丹主耶律德光聪说张敬达死了,哀怜他的忠诚,派人收葬他的尸体。

《新五代史·张敬达传》    


《新唐书·苏良嗣传》
《新唐书·杜中立传》
《新唐书·窦建德传》
《新唐书·裴炎传》
《新唐书·宋申锡传》
《新唐书·薛举传》
《新唐书·裴潾传》
《新唐书·李夷简传》
《新唐书·契苾何力传》
《新唐书·皇甫无逸传》
《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新唐书·武元衡传》
《新唐书·禇亮传》
《新唐书·唐休璟传》
《新唐书·王志愔传》
《新唐书·曹确传》
《新唐书·萧遘传》
《新唐书·李百药传》
《新唐书·太宗本纪》
《新唐书·杜牧传》
《新唐书·孙思邈传》
《新唐书·王承元传》
《新唐书·韩思复传》
《新唐书·岑文本传》
《新唐书·令狐楚传》
《新唐书·李杰传》
《新唐书·魏元忠传》
《新唐书·李德裕传》
《新唐书·房玄龄传》
《新唐书·李大亮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