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文言文译文 >

《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

输入关键字:

《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


三国志
原文
    钟离牧字子幹,会稽山阴人,汉鲁相意七世孙也。少爰居永兴,躬自垦田,种稻二十余亩,临熟,甚民有识认之,牧曰:“本以田荒,故垦之耳。”遂以稻与县人。县长闻之,召氏系狱,欲绳以法,牧为之请。长曰:“君慕承官,自行义事,仆为民主,当以法率下,何得寝公宪而从忠邪?“牧曰:“此是郡界缘君意顾故来暂住今以少稻而杀此民何心复留”遂出装,还役。封秦亭侯,拜越骑校尉。永安六年,蜀并于魏,武陵五谿夷与蜀接界,时论俱其叛乱,乃以牧为平魏将军,领武陡太守,枉之郡。魏遣郭纯任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迁陡界,屯于赤沙。请致诸夷邑君,或起应纯,又进攻酉阳县,郡中震惧。牧问朝吏曰:“西蜀倾覆,边境见侵,何以御之?”皆对曰:“今二县山险,诸夷阻兵,不可以军惊扰,惊扰则诸夷盘结。宜以渐安,可遣恩信吏宣教慰劳。”牧曰:“不然,外境内侵,诳诱人民,当及其根抵未深而扑取之,此救火责速之势也。“敕外趣严,掾史沮议来便行军法。即率所领,晨夜进道,缘山除行,垂二千里,从塞上,斩恶民怀异心者魁帅百余人及其支党凡千余级,纯等散,五谿平。迁扬武将军,封都乡侯。复以前将军假节,领武陵太守。卒官。家无余财,士民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有删改)
[注]承宫,汉朝人.《后汉书》记载有“承宫樵薪苦学”的故事。

译文
    钟离牧字子幹,是会稽郡山阴县人,是汉朝鲁国相钟离意的第七代孙。他年轻时迁居永兴,亲自开垦田地,种了二十多亩稻子。稻子快成熟时,有个本县的百姓指认这田是他的,钟离牧说:“我本来只是因为这田土荒芜,所以开垦它罢了。”就把稻谷给了那人。县长听说这事,把那个百姓召来关进牢房,打算依法制裁,钟离牧为那人求情。县长说:“您仰慕汉朝的承宫,自己可以做善事,但我是老百姓的主管,应当用法律来统治百姓,怎么能搁置国家的法令来听从您呢?”钟离牧说:“这是在会稽郡界内,因为您关心照顾,所以来暂时居住,现在因为一点点稻谷就要杀这个百姓,我还有什么心思再留在这儿呢?”于是就取出行装,要回山阴,县长亲自前去阻止他,并为此释放了囚禁的那个百姓。那百姓惭愧畏惧,带着妻子儿女把拿去的稻谷舂得六十斛米,送还给钟离牧,钟离牧关起门来不接受。那百姓把米运去放在路边,没有人去拿它。钟离牧从此出名。赤乌五年,升南海太守。不久担任丞相长史,升中书令。遇上建安、鄱阳、新都三郡的山越百姓发动叛乱,朝廷派钟离牧出任监军使者,讨伐、平定了叛乱。匪首黄乱等人交出他们的部队,以充任兵员服役。钟离牧被封为秦亭侯,授任为越骑校尉。永安六年,蜀国被魏国吞并,武陵郡五谿一带的夷族人同蜀国交界,当时的舆论担心他们叛乱,朝廷于是任命钟离牧为平魏将军,兼任武陵太守,到武陵郡去。魏国派郭纯担任武陵太守,率领涪陵的百姓进入蜀国迁陵县地界,驻扎在赤沙,引诱各夷族人的部落首领,其中有些人起来响应郭纯,又进而攻打酉阳县,吴国武陵郡中的人震惊恐惧。钟离牧问郡中的官员说:“西蜀覆灭了,吴国的边境受到侵犯,用什么办法抵御魏国?”大家都回答说:“如今迁陵、酉阳两县的山谷险地,各夷族部落仗恃武力盘踞在那里,不能用军队惊扰,惊扰了各夷族部落就会相互勾结。应该使用教化安抚的办法,可以派恩信吏去宣明教令,表示慰劳。”钟离牧说:“不对。外国侵入我国境内,欺骗、诱惑我们的百姓,应当趁着他们根基不深的时候去攻取他们,这同救火贵在迅速是一样的。”命令在外的部队速整行装,郡吏中有反对、非议的当即以军法处治。钟离牧当即就率领自己所掌管的部队,日夜赶路,沿着山中险道行进,走了将近两千里路,从险要处攻上去,斩杀图谋不轨的不法百姓的头目一百多人和他们的党羽共一千多人,郭纯等人退去,五谿平定。升任扬武将军,封为都乡侯。又以前将军的身份拥有假节的称号,兼任武陵太守。死在任上。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士人百姓都思念他。

《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    


《明史·李春芳传》
《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来歙传》
裴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
《明史·赵豫传》
《宋史·陈与义传》
《后汉书·耿弇传》
《三国志·吴书·朱然传》
《明史·费聚传》
《史记·留侯张良者》
《论梁元帝读书》
《晋书·列女传》
《宋史·司马光传》
《南史·宋书·羊玄保传》
沈周《介夫传》
方苞《王生墓志铭》
方苞《四君子传·王源》
方苞《送冯文子序》
方苞《汤潜庵先生逸事》
方苞《赠魏方甸序》
方苞《通蔽》
《东京梦华录》序
《余靖传二》
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郑板桥《题画三则》
王源《刘处士墓表》
《新唐书·循吏列传》
黎庶昌《访徐福墓记》
《明史·王玺传》
《后汉书·邓寇列传·邓训传》
《三国志·温恢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