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圜容较义 明 李之藻

2-圜容較義
  圜容較義

  明 李之藻 撰

  萬形有全體目視惟一面即面可以推全體也面從界顯界從線結總曰邊線邊線之最少者為三邊形多者四邊五邊乃至千萬億邊不可數盡也三邊形等度者其容積固大於三邊形不等度者四邊以上亦然而四邊形容積恒大於三邊形多邊形容積恒大於少邊形恒以周線相等者驗之邊之多者莫如渾圜之體渾圜者多邊等邊試以周天度剖之則三百六十邊等也又剖度為分則二萬一千六百邊等也乃至秒忽毫釐不可勝算凡形愈多邊則愈大故造物者天也象天者圜也圜故無不容無不容所以為天試論其槩

  凡兩形外周等則多邊形容積恒大於少邊形容積假如有甲乙丙三角形其邊最少就底線乙丙兩平分於丁作甲丁線其甲乙甲丙兩腰等丁乙丁丙又等甲丁丙角甲丁乙角皆等則甲丁線為乙丙之垂線【幾何原本一卷八】次作甲戊丙丁直角形而甲戊與丁丙平行戊丙與甲丁平行視前形增一角者【一卷四又三十六】既甲

  丁丙甲丁乙兩形等而甲丙戊與甲丁乙亦等【一卷三十四】則甲丁丙戊方形與甲乙丙三角形自相等矣以周論之其甲戊戊丙丙丁甲丁四邊皆與乙丁相等甲丙邊為弦其線稍長試引丙戊至已引丁甲至庚皆與甲丙甲丁線等而作庚丁己丙形與甲乙丙三角形同周則贏一甲庚己戊形故知四邊形與三邊形等周者四邊形容積必大于三邊形

  凡同周四直角形其等邊者所容大於不等邊者假有直角形等邊者每邊六共二十四其中積三十六另有直角形不等邊者兩邊數十兩邊數二其周亦二十四與前形等周而其邊不等故中積只二十又設直角形其兩邊各九其兩邊各三亦與前形同周而中積二十七又設一形兩邊各八兩邊各四亦與前同周而中積三十二或設以兩邊為七以兩邊為五亦與前同周而中積三十五是知邊度漸相等則容積固漸多也

  試作直角長方形令中積三十六

  同前形之積然周得三十與前周

  二十四者迥異令以此周作四邊等形則中積必大於前形

  凡同周四角形其等邊等角者所容大於不等邊等角者設甲乙丙丁不等角形從丙丁各作垂線又設引甲乙至己作戊丙己丁四角相等形【一卷三十五】與不等角形同底原相等【一卷十九又三十四】甲乙亦同戊己而乙丁

  及甲丙線則贏於己丁戊丙線是甲乙丙丁之周大於戊丙己丁之周試引丁己至辛與乙丁等引丙戊至庚與甲丙等而作庚丙辛丁形則多一庚戊辛己形因顯四等角形大於不等角形

  以上四則見方形大於長形而多邊形更大於少邊形則圜形更大於多邊形此其大略若詳論之則另立五界說及諸形十八論於左

  第一界等周形 謂兩形之周大小等

  第二界有法形 謂不拘三邊四邊及多邊但邊邊相

  等角角相等即為有法其欹邪不就

  規矩者為無法形

  第三界求各形心 但從心作圜或形内切圜或形外切

  圜皆相等者即係圜與形同心

  第四界求形面  謂周線内所容人目所見乃形之一

  面

  第五界求形體  如立方立圜三乘四乘諸形乃形之

  全體

  第一題

  凡諸三角形從底線中分作垂線與頂齊高以中分線及高線作矩内直角方形必與三角形所容等

  解曰有甲乙丙三角形平分乙丙于丁于庚作垂線至甲至辛作甲丁己丙及辛庚己丙直角題言直角與三角形等

  先論曰甲乙丙三角形平分乙丙于丁作甲丁線次從甲作戊己線與乙丙平行又作己丙戊乙二線成直角形此直角倍大于甲丁丙己形亦倍大于甲乙丙角形【一卷四十一】故甲乙丙三角形與甲丁丙己形等【一卷三十六】

  次論曰作甲丁垂線而第二圖丁非甲乙之平分第三圖甲在方形之外皆從甲作戊己線引長之與乙丙平行成戊己丙乙方形及甲己丙丁方形而各以丙乙平分于庚作庚辛垂線視甲丁為平行亦相等【一卷三十四】其戊己丙乙倍大

  于辛庚丙己亦即倍大于三角形何者以辛庚丙己長方形分三角形底線半故【一卷三十六】

  第二題

  凡有法六角等形自中心到其一邊之半徑線作直角形線其半徑線及以形之半周線舒作直線為矩内直角長方形亦與有法形所容等

  解曰有甲乙丙丁戊己有法形其心庚自庚至甲乙作直

  角線為庚辛另作壬癸線與庚辛

  等作癸子與甲乙丙丁線等即半

  周線也題言壬癸子丑直角形與

  甲乙丙丁戊己形之所容等

  論曰自庚到各角皆作直線皆分

  作三角形皆相等【一卷八】其甲乙庚

  三角形與甲辛辛庚二線所作矩

  内直角形等【以甲辛分甲乙之半故本篇一題】若

  以甲乙丙丁半形之周線為癸子

  線以與壬癸線共作矩内直角形

  即與有法全形等蓋此半邊三箇

  三角形照甲乙庚形作分中垂線

  其矩線内直角形俱倍本三角形

  故

  第三題

  凡有法直線形與直角三邊形並設直角形傍二線一長一短其短線與有法形半徑線等其長線與有法形周線等則有法形與三邊形正等

  解曰甲乙丙有法形其心丁從丁望甲乙作垂線又有丁戊己直角形其邊丁戊與法形丁戊有等其戊己線又與甲乙丙之周線等題言丁戊己三角之體與甲乙丙全形等

  論曰試作丁戊己庚直角形兩平

  分于壬辛作直線與丁戊平行則

  丁戊辛壬直角形與甲乙丙形相

  等【本篇二題】何者戊辛線得甲乙丙之

  半周而又在丁戊矩内即與有法

  形全體等故也其丁戊己三角形

  與丁戊壬辛直角形等則丁戊巳

  三角形與甲乙丙全形亦等

  第四題

  凡圜取半徑線及半周線作矩内直角形其體等

  解曰有甲乙丙圜其半徑為丁乙

  又有丁乙戊巳直角形兩丁乙等

  之半圜線與戊乙等題言甲乙丙

  所容與丁乙戊巳直角形所容等

  論曰試以乙戊引長到庚令庚戊

  與乙戊等則乙庚與圜周全等次

  從丁望庚作直線既丁乙庚三角形之地與全圜地相等【在圜書一題】而丁乙戊巳又與丁乙庚三角形等【本篇四又一卷四十註】則丁乙戊巳自與全圜體等

  第五題

  凡直角三邊形任將一銳角于對邊作一直線分之其對邊線之全與近直角之分之比例大於全銳角與所分内銳角之比例

  解曰有甲乙丙直角三邊形丙為直角從甲銳角望所對丙乙邊任作甲丁線題言丙乙線與丙丁線之比例大於乙甲丙角與丁甲丙角之比例

  論曰甲丁線大於甲丙而小於甲乙【一卷十九】若以甲為心以丁為界作半規必分甲己線于乙之内而透甲戊線于丙之外其甲

  乙丁三角形與甲己丁三角形之比例大於甲丁丙三角形與甲丁戊之比例何者一為甲乙丁大形與甲己丁小形比一為甲丁丙小形與甲丁戊大形比也則更之乙甲丁形與丁甲丙形之比例大於己甲丁形與丁甲戊形之比例【五卷二十七】合之則乙甲丙形與丁甲丙形即是乙丁線與丁丙線之比例【形之比例與底線之比例相等在六卷】固大於甲己戊形與甲丁戊形之比例其甲己戊圜分與甲丁戊圜分之比例原若己甲戊角與丁甲戊角之比例【六卷三十三系】則乙丙線與丁丙線之比例大於乙甲丙角與丁甲丙角之比例也

  第六題

  凡直線有法形數端但周相等者多邊形必大於少邊形

  解曰設直線有法形二為甲乙丙為丁戊己其圜周等

  而甲乙丙形之邊多于丁

  戊己【不拘四邊六邊雖十邊與十一二邊皆同

  此論】題言甲乙丙之體大于

  丁戊己之體

  論曰試於兩形外各作一圜而從心望一邊作庚壬作辛癸兩垂線平分乙丙于壬分戊己于癸【三卷三】其甲乙丙形多邊者與丁戊己形少邊者外周既等而以乙丙求周六而徧以戊己求周四而徧則乙丙邊固小于戊己邊而乙壬半線亦小于戊癸半邊矣兹截癸子與壬乙等而作辛子線又作辛戊辛己及庚丙庚乙諸線次第論之其己丁戊圜内各切線等即勻分各邊俱等而全形邊所倍于戊己一邊數與全圜切分所倍于戊己切分地亦等則甲乙丙内形全邊所倍于乙丙一邊與其全圜切分所倍于乙丙切分不俱等乎其戊己圜切分與戊丁己全圜之切分若戊辛己角之與全形四直角【六卷三十三題之系】則以平理推之移戊己邊于甲乙丙全邊亦若戊辛己角之於四直角也而甲乙丙内形周與乙

  丙一邊猶甲乙丙諸切圜與乙丙界之一切圜亦猶四直角之與庚乙丙角也【六卷三十三之二系】則又以平理推戊己與乙丙即戊癸與乙壬而乙壬即是癸子又以平理推而戊辛己角與乙庚丙角亦若戊辛癸之與乙庚壬也【五卷十五】夫戊癸與癸子之比例原大於戊辛癸角與子辛癸角之比例【本篇五】則戊辛癸與乙庚壬之比例大于癸辛戊與癸辛子之比例【五卷十三】而癸辛子角大于壬庚乙角【五卷十】其辛癸子與庚壬乙皆係直角而辛子癸角明小于庚乙壬角【一卷三十二】令移壬乙庚角于癸子上而作癸子丑角則其線必透癸辛到丑其庚壬乙三角形之壬與乙兩角等于丑癸子三角形之癸子兩角而乙壬邊亦等于子癸邊則丑癸線亦等于庚壬線而庚壬實贏于辛癸【一卷二十六】令取庚壬線及甲乙丙半周線作矩内直角形必大於辛癸線及丁戊己半周線所作矩内

  直角形也【本篇二】然則多邊直線形之所容豈不大于等周少邊直線形之所容乎

  第七題

  有三角形其邊不等于一邊之上另作兩邊等三角形與先形等周

  解曰有甲乙丙三角形其甲乙大於丙乙兩邊不等欲於甲丙上另作三角形與甲乙丙周等兩邊又等其法作丁戊線與甲乙乙丙合線等兩平分於己甲乙乙丙兩邊併既大于甲丙邊【一卷十】則丁己己戊兩邊併亦大于甲丙而丁己己戊甲丙可作三角形矣【一卷三十二】以作甲庚丙得所求蓋庚甲庚丙自相等而甲丙同邊則二形之周等而甲

  庚丙與甲乙丙為兩邊等之三角形【此庚點必在甲乙線外若在甲乙邊上過辛則辛丙線小于辛乙乙丙合線即不得同周】

  第八題

  有三角形二等周等底其一兩邊等其一兩邊不等其等邊所容必多於不等邊所容

  解曰有甲乙丙形其甲乙邊大於乙

  丙令於甲丙上更作甲丁丙三角形

  與甲乙丙等周【本篇上】而丁甲丁丙兩

  腰等亦與甲乙乙丙合線等題言甲丁丙角形大於甲乙丙

  論曰試引甲丁至戊令丁戊與丁甲等亦與丁丙等又作丁乙乙戊線夫甲乙乙戊合線既大於甲戊即大於甲丁丁丙合線亦大於甲乙乙丙合線此兩率者令減一甲乙則乙戊大於乙丙而丁戊乙三角形之丁戊丁乙兩邊與丁丙乙三角形之丁丙丁乙兩邊等其乙戊底大於乙丙底則戊丁乙角大於丙丁乙角而戊丁乙角踰戊丁丙角之半【一卷三十二】令别作戊丁己角與丁甲丙角等則丁己線在丁乙之上而與甲丙平行【一卷廿八】又令引長丁己與甲乙相遇而作己丙線聨之其甲丁丙甲己丙既在兩平行之内又同底是三角形相等也【六卷

  一】因顯甲己丙大於甲乙丙而甲丁

  丙兩邊等三角形必大於等周之甲

  乙丙矣【問戊丁乙角何以踰戊丁丙角之半曰丁甲丙與丁丙甲】

  【兩角等而戊丁丙為其外角凡外角必兼兩内角故也】

  第九題

  相似直角三邊形併對直角之兩弦線為一直線以作直角方形又以兩相當之直線四併二直線各作直角方形其容等

  解曰有甲乙丙及丁戊己三角形二相似其乙戊兩角為直角而甲與丁丙與己角各相等甲丙與丁己相當甲乙與丁戊相當題言併甲丙丁己為一直線於上作直角方形與併甲乙丁戊作直線及併乙丙戊己作直線各於其上作直角方形兩併

  等

  論曰引長丁戊至庚令戊庚與甲乙同度次從庚作線與戊己平行又引丁己長之令相遇于辛從己作己壬線與戊庚平行【一卷二十九】則巳壬辛之角形與丁戊巳相似而丁戊巳與甲乙丙相似矣【一卷三十二】何者巳壬辛角與庚角等庚角與丁戊巳角等己角又與乙角等而辛角與丁巳戊角及丙角俱等壬巳辛角與甲角亦等【一卷三十四】又巳壬邊與戊庚相等則亦與甲乙相等而壬辛與乙丙巳辛與甲丙俱相等【一卷二十六】故丁辛線兼丁巳甲丙之度丁庚線兼丁戊甲乙之度而庚辛亦兼戊巳乙丙之度庚壬即戊巳也【一卷三十四】然則丁辛上直角方形與丁庚及庚

  辛上兩直角方形併自相等矣

  第十題

  有三角形二其底不等而腰等求於兩底上另作相似三角形二而等周其兩腰各自相等

  解曰甲乙丙丁不等兩底上有甲戊乙及丙己丁三角形二其戊甲戊乙腰與巳丙巳丁腰俱相等若甲乙大於丙丁者則戊角大於己角【一卷二十五】而兩三角形不相似求於兩底上各作三角形相似而兩腰各相等其周亦等

  法曰作庚辛線與甲戊戊乙丙己己丁四

  線等而分之于壬令庚壬與壬辛之比例若甲乙與丙丁【六卷十】甲乙既大于丙丁則庚壬亦大於壬辛而平分庚壬于癸平分壬辛於子庚壬與壬辛既若甲乙與丙丁則合之而庚辛之視壬辛若甲乙丙丁併之視丙丁矣【五卷一】夫庚辛併既大于甲乙丙丁併【兩邊必大于一邊在一卷二十】則壬辛大于丙丁而庚壬大於甲乙也【五卷十四】甲乙庚癸癸壬三線每二線必大於一線而丙丁壬子子辛亦然令於甲乙上用庚癸癸壬線作甲丑乙三角形為兩腰等而其周在甲戊乙形之外【以戊】

  【甲戊乙得庚辛之半而庚壬之度過之故】於丙丁上用壬子子辛線作丙寅丁三角形亦兩腰等而其周在丙己丁之内【己丙己丁亦得庚壬之半而壬辛之度不及故俱一卷二十二】

  論曰併甲戊戊乙丙己己丁四線之度既與併甲丑丑乙丙己己丁四線之度相等則甲丑乙丙寅丁兩形自與甲戊乙丙己丁兩形同周而其兩腰亦自相同至於兩形相似何也甲乙與丙丁若庚壬與壬辛而減半之庚壬與壬子【五卷十五】又若丑甲與寅丙丑乙與寅丁也則更之而甲乙與甲丑若丙丁與丙寅而甲丑與丑乙若丙寅與寅丁是兩形為同邊之比例自相似【六卷五】第十一題

  有大小兩底令作相似平腰三角形相併其所容必大于不相似之兩三角形相併其底同其周同又四腰俱同而不相似形併必小於相似形併

  解曰甲丙丙戊兩底上設有甲乙丙及丙丁戊兩三角形而甲乙乙丙丙丁丁戊四線俱等令於兩底上依前

  題别作甲己丙及丙庚戊兩形相

  似而與前兩三角形相併者等周

  題言甲己丙丙庚戊併大於甲乙

  丙丙丁戊併

  論曰將甲丙丙戊作一直線而甲

  丙底大於丙戊底乃從已過乙作

  己壬線兩分甲丙于壬又從丁過庚作丁辛線兩分丙戊于辛其甲己乙三角形之甲己己乙兩邊與乙己丙三角形之己丙己乙兩邊等而甲乙乙丙兩底又等則甲己乙角與丙己乙角亦等【一卷八】又甲巳壬三角形之甲巳巳壬兩邊與丙巳壬三角形之丙巳巳壬兩邊等則甲巳壬角與丙巳壬角等而甲壬壬丙之兩底亦等【一卷四】壬之左右皆直角因顯丙辛辛戊亦等而辛之左右角亦直角矣次引丁辛至癸令辛癸與丁辛同度而從癸過丙作癸丑直線則丁丙辛三角形之丁辛辛丙兩邊與辛癸丙三角形之辛癸辛丙兩邊等而辛之上下角亦等為直角丁丙丙癸兩底等而丁丙辛角與癸丙辛角俱等【一卷四】丁丙辛角既大於庚丙辛角而庚丙辛角相似與巳丙壬角即相等【一卷五】而丁丙辛即癸丙辛總大於巳丙壬其癸丙辛角等於對角之丑丙壬【一卷十五】是丑丙壬亦大於巳丙壬而引癸丑線當在于丙巳之外也若夫癸丙丙乙二線涵癸丙乙角向壬試作癸乙線以分壬丙于子而併乙丙丙癸二線必大於癸乙線【一卷二十】則巳丙丙庚併亦大於乙癸線何也此四形者兩

  兩相併為等周則甲乙乙丙丙丁

  丁戊四線併與甲巳巳丙丙庚庚

  戊四線併原相等而減半之乙丙

  丙丁即乙丙丙癸與巳丙丙庚亦

  相等故也併巳丙丙庚二線為一

  直線就其上作直角方形必大于

  乙癸線上之直角方形夫己丙丙庚併之直角方形與己壬庚辛併之直角方形及壬丙丙辛上之直角方形併相等【九題】而癸乙上之直角方形與乙壬併辛丁【即辛癸】上直角方形及壬子子辛上直角方形併又自相等【九題從子上分兩對角其角等而壬與辛俱為直角相似之形令移置辛癸與乙壬之下移置壬辛為癸垂線則乙壬辛癸為股壬辛為句乙癸為弦矣】此己壬庚辛線併之直角方形及壬丙丙辛上之直角方形併明大于乙壬丁辛併之直角方形及壬子子辛上之直角方形併也此兩率者每減一壬辛上直角方形則巳壬庚辛共線上之直角方形大于乙壬丁辛共線上直角方形矣而己壬庚辛兩線

  併大於乙壬丁辛兩線併矣此兩率

  者令一減乙壬一減庚辛則己乙豈

  不大于丁庚乎壬丙原大於丙辛【以甲

  丙原大于丙戊故】則己乙與壬丙矩内直角

  形大于丁庚與辛丙矩内直角形而

  乙己丙三角形為己乙壬丙矩内直角形之半何者令從壬丙作垂線與乙己平行而以乙己為底就作直角形此謂己乙壬丙矩内直角形其中積倍于己乙丙三角形反之則己乙丙角形為己乙壬丙矩形之半其丁庚丙三角形亦然乃丁庚及辛丙矩内直角形之半也則己乙丙三角形大於丁庚丙三角形而甲己丙乙甲形為丙乙己三角之倍者亦大於丙庚戊丙形為丁庚丙三角之倍者矣此兩率者又每加甲乙丙與丙庚戊之三角形則甲己丙及丙庚戊之兩三角形併豈不大于甲乙丙及丙丁戊之兩三角形併哉

  第十二題

  同周形其邊數相等而等角等邊者大於不等角等邊者

  先解曰有甲乙丙丁戊己多邊形與他形同周同角者較必邊邊相等乃為最大之形

  論曰若謂不然先設甲乙乙丙不等邊如第一圖又作甲丙線于上作等邊三角為甲庚丙形與甲乙丙等周【本篇七】則甲庚丙丁戊己形亦與甲乙丙丁戊己形等周而甲庚丙三角形必大於甲乙丙三角形【本篇八】令每加丙丁戊己角形則甲庚丙丁戊己形亦大於甲乙丙丁戊己形故知不等邊者不為最大其他如丙丁邊之類或不等者亦如此推

  次解曰又設甲乙丙丁戊己等邊形與他形同周同邊者較必角角相等乃為最大之形

  論曰依上論各邊俱等則甲乙丙丙丁戊為等邊三角形【邊角俱等】而甲乙乙丙與丙丁丁戊相等若謂不然而乙角可大于丁角則甲丙線必大于丙戊線【一卷二十四】試於甲丙丙戊兩底上别作三角形為甲庚丙為丙辛戊如第十題相似形令與甲乙丙丙丁戊併者等周則甲庚丙併丙辛戊者大於甲乙丙併丙丁戊【本篇十一】而每加丙戊己角形則甲庚丙辛戊己必大於甲乙丙丁戊己也何得以等周等邊而不等角者為最大乎

  第十三題

  凡同周形惟圜形者大於衆直線形有法者

  解曰有甲乙丙圜形又有丁戊己多邊有法形其周等

  題言甲乙丙大於丁戊己

  論曰庚為甲乙丙之心辛為丁戊己之心甲乙丙外另作壬乙丙癸多邊形與丁戊己相似【四卷十六註】而從壬癸切圜于甲者作半徑線于庚則庚甲為壬癸垂線而分壬癸之半【三卷十八】又從辛作子丑垂線則辛丁亦分子丑之半【三卷三設于兩多邊形外作切形圜而以壬癸子丑為切圜線向心作垂線則垂線必分切線之中央故說在四卷十二】兩形相似其壬全角與子全角等則半之而甲壬庚角與丁子辛角亦等壬甲庚直角與子丁辛直角亦等【一卷三十二】然乙壬癸丙之周大於圜周而圜周與丁戊己形相同則是乙壬癸丙

  周原大於丁戊己周矣夫兩形相似而壬癸邊大于子丑邊則半之而壬甲亦大于子丁又壬甲與甲庚若子丁與丁辛之比例【六卷四】而壬甲大於子丁則甲庚亦大於丁辛【五卷十四】是故取甲庚線與半圜周線以作矩内直角形其與圜地等也大於取丁辛線與丁戊己半周線以作矩内直角形其與形地等也【本篇四】系曰推此見圜形大於各等周直線形【第五題証有法形同周者多邊為大又十二題証等周及邊數之等者有法為大又本題証等周之有法形惟圜為大則圜為凡形等周者之最大】

  第十四題

  銳觚全形所容與銳頂至邊垂線及三分底之一矩内直角立形等

  解曰有觚形不拘幾面如甲乙丙丁戊底其頂己又有寅庚直角立方形者其底庚辛壬癸得甲乙丙丁戊底三之一其高庚子與觚等高題言此寅庚形與觚形所容等

  論曰從立形底諸角與相對一角如子角者皆作線以成庚辛壬癸子觚形此

  形與寅庚形同底同高又同己甲鋭觚之高既己甲形兼庚辛壬癸子觚之三【十二卷六註言兩觚形同高者其所容之比例如其底底等亦等底倍亦倍】寅庚全形亦兼庚辛壬癸子觚之三【以同㡳同高故在十二卷七系】則寅庚全方與己甲觚等

  第十五題

  平面不拘幾邊其全體可容渾圜切形者設直角立形其底得本形三之一其高得圜半徑即相等【可容渾圜形者必圜形與諸面相切若長廣不切諸面者不在此論】

  解曰有甲乙丙丁形内含戊己庚辛圜其心壬而外線甲乙切圜于戊【十一卷三題】試從戊壬割圜之半作戊己庚辛圜【圜形書一卷一題】從壬心望各切圜之點作壬戊為甲乙垂線【三卷十八】壬己為乙丙垂線壬庚為丙丁垂線壬辛為甲丁垂線别一直角立方形午子其底子丑寅癸得甲乙丙丁體三之一而其高辰子與圜半徑等題言此直角立方形與甲乙丙丁全體等

  論曰從壬心與甲乙丙丁各角作直線即分其體為數觚形其面即為觚底而皆以壬心為觚銳頂此各觚皆以其三分底之一及至銳高之數為直角立方形皆與觚所容等【本篇十四】又併為一形即與甲乙丙丁體等亦與午子等以午子底正得甲乙全形三之一而其高合圜半徑也

  第十六題

  圜半徑及圜面三之一作直角立方形以較圜之所容等解曰有甲乙丙渾圜其心為丁又有直角立形之戊在甲丁徑及甲乙丁渾圜三之一矩内題言戊形所容與甲乙丙渾圜等

  論曰若言不等謂戊大於渾圜形其較有己者合以丁為心外作庚辛壬渾圜大於甲乙丙而勿令大於戊第令或等或小以驗之而於庚辛壬内試作有法形勿切甲乙丙圜【十二卷十七】自丁心至形邊各作垂線則垂線必長于甲丁又自丁心至形各角作直線以分此形為幾觚其庚辛壬法形諸直線為觚底而垂

  線至丁心為觚銳頂試取各觚底三之一及丁垂線之高以作直角立形與觚等【本篇十四】則併為大直角立形亦與庚辛壬内之法形等【本篇十五】如云以甲丁為高而以各觚底三之一為直角立形併為大形則必小於前形因顯庚辛壬三之一大於甲乙丙三之一而戊形甲丁徑及甲乙丙圜三之一内小於庚辛壬體而謂庚辛壬不大於戊形則向庚辛壬之内形尚大於戊形也又論曰戊形小於甲乙丙渾圜體者其較為己試從丁心再作癸子丑圜小於甲乙丙而勿令小於戊或大或等者以驗之於甲乙丙圜内作有法形不令切癸子丑【十二卷十七】而從丁至甲乙丙各面為垂線此垂線大於丁癸之半徑又從丁向法形諸角作直線以分此形為數觚以形之各面為觚底丁心為觚銳頂而取觚底三之一及底至丁之垂線以作直角立形與觚等若使以甲丁為高而以各觚三之一為底以作直角立形則其形必高於前形既甲乙丙圜之面大於其内形之面則圜面三之一大於内形面三之一而直角立方形在甲丁高及甲乙丁面三之一固即戊體矣愈大于甲乙丁之内形矣而云癸子丑圜或等或大於戊豈癸子丑圜大於甲乙丙圜而分大于全與則戊體不小於甲乙丙矣從後論不可為小從前論不可為大故曰等也

  第十七題

  圜形與平面他形之容圜者其周同其容積圜為大

  解曰有甲圜其心甲其半徑甲乙

  又丙形與甲等周其周内可作諸

  切邊圜形而從心至邊為丙丁題

  言甲圜大於丙形

  論曰甲圜外試作與丙相似形【十二卷】而從甲心至各邊切處作半徑垂線皆等【本篇十五有解】其一為甲乙甲圜外形大於甲圜其周面亦大於丙面而甲乙垂線亦大于丁丙垂線以甲半徑為高乃以三分圜體之一作直角立方形即與甲圜形等【本篇十六】以丙丁線為高而以三分丙形之一作直角立方形亦與丙形等而甲之立方固大於丙之立方【本篇十五】則甲圜與丙形雖同周而甲圜所容為大矣

  第十八題

  凡渾圜形與圜外圜角形等周者渾圜形必大於圜角形

  解曰有甲乙丙丁圜外作戊己庚辛等法形率以四數

  相偶若八面十二面十六面二十面

  及二十四二十八之類等邊等角近

  于圜形者又作戊壬過心線為樞以

  轉甲乙丙圜及戊己庚辛法形使平

  面旋為立圜之體則其形為圜外圜

  角之形而角與邊周遭皆等【圜書一卷廿二

  廿七】又有渾圜形寅與圜角形等周題

  言寅圜大于圜角形

  論曰圜角外形既大於内之甲乙丙圜形則寅圜亦大於甲乙丙圜寅圜之半徑亦大於甲乙丙圜之半徑也夫渾圜中剖是為過心最大之圜此過心大圜之面恒得渾體四分之一【圜書一卷三十一題】令倍寅徑以作卯辰徑其圜面四倍大於寅之圜面【此專以圜而相較也卯辰徑既倍寅徑則卯辰圜□四倍於寅圜以圜與圜為徑與徑再加之比例故也在六卷附一增題】則卯辰圜與寅渾圜等【此卯辰圜為欲見角故畫作扁圜實正圜也】次作未申圜與卯辰等作未面申圜角形而取寅半徑為酉戌之高又於卯辰上亦作卯巳辰圜角形而取甲乙丙圜半徑為己午之高兩圜體等而未酉申圜角形高於卯巳辰圜角形則亦大於卯巳辰圜角形【圜角形同底之比例若其高之比例在十二卷十四題】夫割寅

  渾圜之中半以為底【即過心大圜也】而以其

  半徑之高為圜角形恒得寅渾圜四

  分之一【此旋所成尖頂半圜形非只論其一面也在圜書一卷

  三十二】則是一寅圜恒兼四圜角之形

  而未申圜原四倍大於寅圜則未酉

  申圜角形固與寅之渾圜形等矣【圜角

  形同高之比例若其㡳之比例故也在十二卷十一題】其卯巳

  辰圜角形底原等戊己庚形之面【戊己庚之面與寅圜之面等故】而已午之高亦等於甲圜半徑即戊己庚辛角形自與卯巳辰圜角形等【圜書一卷二十九題論凡圜外有圜角形如甲乙丙外有戊己庚形者以圜體過心大圜為底而以圜半徑為高旋作圜角形即與圜外諸圜角等】卯巳辰圜角形既小於未酉申圜角形而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形寧大於同周之寅乎

  圜容較義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