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丽泽论说集录 宋 吕祖谦门人杂录其说 吕乔年 编

6-麗澤論說集録卷五
  麗澤論說集録卷五

  宋 呂喬年 編

  門人集録禮記說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須將狎與敬作一字看畏與愛作一字看方見得親近賢者氣象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此天理人欲之所以分也大凡人胸中著一件所愛所憎非特不見其惡不見其善凡其所見却被人欲障礙並不見了君子純乎天理故是是非非兩不相奪

  曲禮言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一段只是一禮字孝經只一孝字凡事皆歸之孝此類須參求其所以然

  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字字親切指示須當留意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門古之人子不知他於行處坐處居處立處何故常常點檢得如此好萬一或不點檢必有時主奥中席中道中門原其所以能如此者必自有來處

  謀於長者【止】非禮也古之子弟見長者不敢以賓客之禮見操几杖者乃左右扶翼之意長者未必無几杖所以操而從之者蓋存養其遜悌之心令熟未見長者之間此心已存及其既見嚴敬可知長者問不辭讓而對大凡長者有所問固當對然與長者語須是虛心而受之若率爾而對自以為能便是實了此心雖有法語之言精微之語亦不能入此子路率爾而對夫子所以哂之也若曾子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此辭遜而對之類也大抵為學者須以此禮涵養此心令熟

  凡為人子之禮【止】在醜夷不争孝子以親之心為心故以親之體為體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一歲有冬夏寒暑之變孝子頃刻不忘親纔遇變時必加意於其間如古人扇枕之類是也在醜夷而不争此又見孝子涵養之熟頃刻不忘大凡人子在父母前固有孝敬之心父母不在前便起争心惟養之熟此心常在故能不争醜夷者與我一等之人也貴於我者我自不能與彼争賤於我者彼自不敢與我争惟勢力敵易起争端須涵養得熟方可

  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止】交游稱其信也一命受爵再命受服三命受車馬蓋至於三命則不齒矣君賜車馬則當乘服乘服則逼近父母尤非人子之所安也如石慶至里門不下車所以貽萬石君之責雖云大夫不可徒行亦止謂在朝廷而已三賜不及車馬不過只是辭遜何故記禮者節節稱之如此大抵人子之心多為外物所移易有為歲月而變者有為爵位而變者如大舜五十而慕此是不為歲月而變如三賜不及車馬此是不為爵位而變惟其養得熟故不為外物移易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州閭鄉黨至近大抵稱孝在遠者稱之猶未盡須是自近而見者方始親切兄弟親戚尤切近於鄉黨而尤見其慈愛僚友稱其悌也僚友在官日與之同處見其氣象和順所以稱其弟執友稱其仁也執友是心友所謂同死生共患難者知其孝心之本原所以稱其仁所謂孝弟為仁之本是也交遊稱其信也此是泛交偶與之從事者亦知其信其他可見此一段一句是一意不可得而移易也

  州閭稱其孝昆弟稱其慈稱者非我求人之稱以沽名惟因其所稱以驗我之所為誠則形之謂也

  年長以倍則父事之一段此固止是遜弟之事然學者至於有所得多要流入異端就遜弟中須要理會得等差節文故致廣大又須盡精微

  毋固獲蓋食物羅列於前心之所欲一取之而不獲乃至於再至於三必獲而後已如此則心專著於一物矣若只以為求物必欲得之為固獲恐與上下文不相入

  幼子常示毋誑孟子少時見東鄰殺猪問母何為母曰將以啖汝母悔其誑也買肉以啖之人多謂孟母能示子以信不知買肉以實其言所以為誑也母當直以前言為誑而語之乃買肉以成其誑本是一誑却成兩誑大扺人所以䧟於小人者多因要實前言蓋實前言三字㝡是入小人之徑路

  童子不衣裘裳以此推之凡事當識時中道理

  淫祀無福近來人說淫祀多是說叢祀及非載於祀典者夫豈止此凡非所祀而祀之如諸侯之祭天季氏旅泰山之類皆淫祀也古人初不以福自嫌自後世有邀福之心者多故看得福為可惡耳

  内則一篇首言后王命冢宰降德於衆兆民蓋三代所以教天下者皆以是自秦漢以來外風俗而論政事不復以人家事為問矣

  柔色以温之此孝子和柔顔色以温父母如今人和易顔色以來而我見之則非特彼和而我之容亦覺和氣薰然子以柔色來父母安得不豫

  起敬起孝蓋我孝敬之心無間斷隨遏隨起故雖父母不從吾諫至於怒至於撻之流血亦起敬起孝常自若也起非起止之起只是遏捺不住

  子婦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既孝敬矣何必戒其逆怠蓋不孝不敬之人固不足責其逆怠惟孝敬之人事親至於與親相忘則慢心易生恐或至於逆怠故在所戒

  慈以旨甘雖有八珍之味嗟來而與則食之何甘疏食菜羮進之以禮顔色和悦則食之者自覺甘美此所謂慈以旨甘

  父母將坐奉席請何鄉坐位自有常處必問之者示不敢專之意

  子放婦出不表禮焉明言其惡而出之之謂表父母愛子之心舅姑待婦之禮雖彼有過猶欲遮護故放出而不明言其所以過

  下氣怡色柔聲此六字非特事父母當然凡處已待人能體此六字則見孔子鄉黨氣象

  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有善則記之為惇史三王亦憲既養老而后乞言亦微其禮皆有惇史五帝三王皆尊德尚齒其養老之禮雖同然五帝憲三王乞言亦微其禮道有升降風氣有厚薄所以不同憲者瞻儀容觀起居也其無乞言之禮何也當時風氣未開人情惇厚朝夕與老者親炙觀其仁義之容道德之光自得於觀感不言之際所以不待乞言三王有乞言之禮比之五帝氣味稍薄五帝養老專憲其儀容養其氣體盡其誠敬而已伺其起居從容之間偶然發言然後記之至於動容周旋之可為法者亦皆記之如鄉黨所記亦其類也惇史者史之名古者之史名各不同載壼内之事者謂之女史載朝廷之事者謂之國史記老者之善者謂之惇史惇厚也微其禮蓋尊老之至不敢急迫扣問從容欵曲伺間乘暇微見其端而徐俟其言其誠敬氣象可見五帝之時學者皆精微主一更無一毫外心見老者之動容無非感發觀省處所以不待乞言此氣味非後世所能及惟顔子於孔子之言無所不說終日不違如愚少有五帝憲而不乞言之意想見五帝時人人皆顔子至於孔子纔說予欲無言子貢便說則小子何述焉以此知不乞言者孔門中惟顔子一人而已五帝之養氣體浃洽陶冶之功固非言語訓告之所能及三王雖不及五帝然其問答之際從容欵曲忠敬誠慤亦與後世問答氣味不同五帝三王名其史曰惇尤有深意大抵忠厚惇篤之風衰緣前言往行斷絶今之學者所以澆薄緣先生長者之說不聞今之學者能以此意反復思之則古人之氣味庶乎其猶可續也

  曲禮少儀皆是遜志道理步趨進退左右周旋若件件要理會必有不到處如學者常存此心則自然不違乎禮心有時而不存則禮有時而或失内有毫釐之礙則外有毫釐之差如天之於百物根莖枝葉華實條幹豈一一生之哉氣到則百物自生若一枝一葉之病則是氣不到處也又所謂遜志如徐行後長如洒掃應對如相師皆是遜志氣象一年視離經辨志【曉意義】三年視敬業樂羣【不敢輕易】五年視博習親師【至此方可博習未至此則非聖人之書不敢觀前此非不從師至此方能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見得的當方可議論是非决擇賢否】

  大學始教【止】學不躐等也七者是三代大學教人之法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皮弁士服菜者薄物大抵古人一事一物之微莫不欲知其所自來為學欲至於賢聖豈可不知其本始初入學使之皮弁祭菜致敬於先聖先師此心其如之何自堯舜三代以來所以教學者切要工夫惟是敬之一字初見師友未經講習先皮弁祭菜此心肅然所謂以敬道示之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舊說宵為小大抵經書字不當改宵乃是夜何故夜誦蓋夜間從容無事諷誦吟詠善端良心油然而生此宵雅肄三之意官其始也官如官守之官初入學未知為學之方其心茫然而無所處故使之夜間肄習三章之雅非獨舊說所謂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也但取雅之三章諷誦吟詠此心遂有所處此所謂官其始也入學鼓箧遜其業也初入學時凡在學之衆鳴鼔升堂新入學者必發其箧以出示其所業彼見鳴鼓之際衣冠濟濟肅然在上又欲其出示所業向來驕慢之意不期自消而遜弟之心不期自生傅說所謂惟學遜志遜乃為學之自始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扑作教刑有所不及有所踰節以夏楚二物治之所以收拾其威儀之端正所謂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所以使學者從容優豫不至迫切蓋天子以萬乘之尊臨之學者安得不迫切古者三年一褅五年入學未禘時二年不視學使學者從容優豫乃所以養其德又須使知將有天子之視學亦所以警其志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古之所以教者不在口耳之間在於觀感啟發之而已非特教者為然五帝憲養氣體而不乞言古之學者亦不專尚口耳皆所以存養此心也幼者聽而不問學不躐等古人為學盈科而後進幼者踰節而問即是躐等雖曰求益亦是犯分便與為學相悖七者皆是古者教人之大槩觀此七端之教所謂講誦不過兩事如其他皆是存養工夫以此見古人之為學十分之中九分是動容周旋洒掃應對一分在誦說今之學者全在誦說入耳出口無涵畜工夫所謂道聽塗說德之棄也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人皆病學者自以為是但恐其未嘗學耳使其果用力於學則必將自進之不足而何敢自是哉又曰不能自反自強皆非真知者也若疾痛之在吾身然後為真知蓋未至聖人安能無欠闕人須深思欠闕在甚處然後從而進之苟汎然以為我有所未足夫何益哉

  君子居易以俟命命如天命謂性之命非特謂貴賤窮達

  執兩端用中【物必有對 仁義 剛柔 寛猛 就兩端用其中孔子誅少正卯見陽貨去齊去魯】

  君子有絜矩之道左右前後看著都一般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言對景公說得對陳氏說亦得此之謂絜矩

  力行近乎仁心不在焉便覺語言無力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而繼之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聖人之道正是如此若無禮以行之便是釋氏

  中庸如天命之謂性須是實見解得無益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非是見生於隱顯生於微龜山說見此則知所以戒謹恐懼須看見此與知所以五字】

  不能擇乎中庸而守之便是納諸罟擭䧟阱之中而莫知辟也蓋不入此必入彼也且如行道若知此是坦塗决然自此行去若稍有坎軻崎嶇處必不肯行况明知罟獲䧟阱之害乎所以莫知辟者只是見之未明耳若見之果明不待觀勉而自行坦塗矣聖賢亦只是從安穩處行而已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此隱之於心固安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此兩句若非中庸道出來如何思量得到若隨文解義也說得若要真實者看得於心果與否則非易事大學言自致知格物以至平天下此雖難知然隱之於心猶自見得實有是理若知人知天則直是難見况古人立言句句真實又非可以移換增損也須看得灼然移換增損不得方盡

  素其位而行【乍心不能安行】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是亦能矣又曰知恥近乎勇不知又加此後如何真見其足與不足

  擇善則恐差固執則恐失博學而下皆擇善之方也雖學問思辨則又不知行箇甚

  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愉色婉容從容不迫而誠意篤至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凡有序而和則為禮樂夫其所以然者何歟不仁則禮樂息矣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及之仁能守之近知者莫如好學萬物皆備初非外鑠惟其本心故莫能行苟本心存焉則能力行矣

  聖賢千言萬句會其有極歸其有極皆在乎致知致知是見得此理於視聽言動起居食息父子夫婦之間深察其所以然識其所以然便當敬以守之

  大學固是以致知為本然人之根性有利鈍未能致知要須有箇棲泊處敬之一字即是

  大學致知中庸明善

  天下莫能載者方是大天下莫能破者方是小

  麗澤論說集録卷五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