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四库全书 >

长安志 宋 宋敏求

13-長安志卷十二
  長安志卷十二     宋 宋敏求 撰縣二

  長安

  長安縣【唐赤今次赤】本漢舊縣蓋秦之地名也史記秦始皇本紀曰王弟長安君成蟜將兵擊趙又曰盧綰封長安侯長安故咸陽也漢書曰楚懷王封項羽為長安侯又曰長安縣高帝五年置屬京兆尹【括地志曰按史傳所載長安之名久矣又盧綰封之初項羽尚未滅蓋長安得名非始於漢但未詳所在耳及高帝五年入關乃取長安以名縣也馬遷云長安故咸陽者據當時之名因終說其事非謂封綰之日改咸陽為長安矣又按史記趙亦有長安君未詳趙取嘉名將更有長安地名也】

  王莽曰常安唐賈耽郡國縣道記曰長安縣故城今謂之苑城漢京兆府在故城内上冠里其縣治今失其所在長安蓋古鄉聚名在渭水南隔渭水北對秦咸陽宫漢於其地起未央宫城曰長安城隋開皇三年遷都徙縣治長夀坊西南隅【括地志曰案今縣界兼有周鎬京及杜伯國之地鎬京在今縣治西北十八里鎬池是杜伯國今在縣治東南九里下社故城是又有漢奉明縣地今縣治北八里奉明故縣是】領市一坊五十四唐縂章元年析置乾封縣治懷眞坊長安二年省梁開平元年改為大安縣後唐同光三年復舊

  縣境【東西四十里南北一百五十二里】

  六鄉管六里【唐五十九鄉有渭隂鄉見于下餘不傳】

  義陽鄉在縣西南二里管布政里

  善政鄉在縣西一十五里管安化里

  同洛鄉在縣西南四十里管安寧里

  豐邑鄉在縣西二十里管龍臺里

  苑西鄉在縣北三里管崇徵里

  華林鄉在縣南一十五里管居安里

  子午鎭在縣南四十里至東杜角村景祐二年置以南山子午谷為名

  社壇在縣西南五里光德坊

  黄帝壇

  百神壇

  赤帝壇以上並在縣南一十里安化門外

  白帝壇在縣西一十里開化門外

  夕月壇在縣西一十里開遠門外

  雨師壇在縣西一十里金光門外

  黑帝壇在縣北二十五里中橋

  司中司命壇在縣西北一十里開遠門外

  杜角鎭在縣南四十五里又有西杜角

  秦杜鎭在縣西南灃水西四十里入鄠縣路

  臨臯驛在縣西北一十里開遠門外今廢

  子午關在縣南一百里漢書曰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因置關今廢又曰子午道從杜陵直絶南中徑漢中師古曰子北方也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今京城直南山有谷通梁漢道者名子午谷【括地志曰漢書王莽以皇后有子孫瑞通子午道蓋以子午為隂陽之王氣也風土記曰王莽以皇后有子通子午道從杜陵直抵終南】

  中橋渭水渡在縣北二十六里

  嘉麥渭水渡在縣北二十六里

  段留渭水渡在縣東北二十六里

  北灃店灃水渡在縣西四十里

  南灃店灃水渡在縣西四十五里

  南山一名終南山在縣南七十里連乾祐縣界龍首山在縣北一十里三秦記曰龍首山長六十里頭入渭水尾逹樊川頭高二十丈尾漸下可六十丈土赤不毛秦時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成土山【括地志曰今案山首在長安故城中自漢築長安城及營宫殿咸已堙平其餘即今宫城之太倉以東是也】

  武將山長安記曰長安城西北有武將山即前漢末辛孟所隱之處

  少陵原在縣南四十里東接萬年縣界西入縣界五里

  高陽原在縣西南二十里

  細柳原在縣西南三十三里

  尖丘在縣西北一十五里【今謂之尖丘社】

  渭水西從鄠縣界流入水經注曰渭又東過長安縣北封水從南來注之

  豐水【一作酆又作灃】出縣西南五十五里終南山豐谷其原濶一十五步其下濶六十步水深三尺自鄠縣界來終縣界繇馬坊村入咸陽合渭水詩曰豐水東注維禹之績箋云昔堯時洪水而豐水亦氾濫為害禹治之使入渭東注于河禹之功也文王武王今得作邑於其旁地為天下所同心而歸大王為之君乃由禹之功故引美之豐邑在豐水之西鎬京在豐水之東詩又曰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貽厥孫謀以燕翼子漢書曰漆沮既從豐水攸同顔師古曰豐水出鄠之南山言沮水既從入渭豐水亦同來也又張揖曰豐水出鄠南山豐谷北入渭文子曰老子云豐水之深十仭而不受塵垢金鐵在中形見於外决録注曰鎬在豐水東酆在鎬水西相去二十五里水經注曰豐水出豐溪西北流分為二水一水東北流為支津一水西北流又北交水自東入焉又北昆明池水注之又北經靈臺西又北至石墩注于渭又曰渭水東與豐水會矩隂山無他高山異巒唯原阜石墩而已水上舊有便門橋括地志曰豐水渠今名賀蘭渠東北流注交水

  鎬水【或作滈】出縣西北十八里鎬池水經注曰鎬水上承鎬池於昆明池北周武王之所都也故詩云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鎬水又北流與滮池水合又北經清泠臺西經磁石門注于渭帝王世紀曰今鎬池即周之故都也廟記曰長安城西有鎬池在昆明池北周匝二十一里盡地二十三頃史記曰始皇帝三十六年使者從關東來夜過華隂望見素車白馬從華山上下持璧與客曰為我遺鎬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不過知一歲事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蘇林曰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張晏曰武王居鎬鎬池君則武王也師古曰鎬池在昆明池北後漢志曰鎬在上林苑中孟康曰長安西南有鎬池古史考曰武王遷鎬長安豐亭鎬池也皇覧曰文王周公冢皆在鎬聚東社中【括地志曰今按鎬池又又北流入水通渠不至磁石門亦不注渭矣今圖經滈水在縣西四十里其水自鄠縣界入本縣界一十里入清渠】

  滮池水出縣西北二十里滮池詩曰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毛萇注曰滮流貌也鄭玄云豐鎬之間水北流也【括地志曰今案其池周十五步】

  澇水來自鄠縣界北流入渭

  潏水在縣南十里東自萬年縣界流入【師古曰潏音玦】交水【一作郊】東自萬年縣界流入水經注曰交水又西南流與豐水支津合其北又有漢故渠出焉又西至堨分為二水一水西流注豐一水自石堨北經細柳諸原北流入昆明池【圖經曰郊河水在縣南三十二里自萬年縣界經本縣三十里合豐水】

  戲水水經注曰源出驪山坑谷水在縣南二十七里自萬年縣界流經縣五里合交水

  楩梓谷水出南山北流合潤國渠又西北豹林谷水入焉又西北流至縣東南三十里入交水豹林谷水出南山北流三里有竹谷水自南來會又北流二里有子午谷水自東來會自北以下亦謂之子午谷水【圖經豹林谷水子午谷水今並入郊河】

  龍騾谷水合郊河

  太河谷水合郊河

  灃谷水合豐水

  西北入城經西市而入苑坈水自南入焉有福堰下分為二水流一里一水合交水一水西北流又東流為瀆越沉水上過名永安瀆

  清明渠東南自萬年縣流入西北流又屈而東北流入京城

  永通渠隋開皇四年開起縣西北渭水興城堰初名富渠仁夀四年改

  野韭澤即漢牛首池也在縣西北三十八里

  漕河在縣南一十五里自萬年縣界來經縣界五里入于渭漢書武帝元光六年春穿漕渠通渭

  龍首渠在縣東北五里自萬年縣界流入而注于渭明渠漢時渠也水經注曰在長樂宫桂宫之間

  清渠在縣西五十里自鄠縣界來經縣界一十里入于渭

  漆渠在縣西一十里舊自縣之坈河分水經縣界二十里入漕河漢書曰漢穿渠通漆水故曰漆渠【括地志曰胡亥將運南山之漆而開此渠】

  永安渠隋文帝開皇三年開在縣南引交水西北入城經西市而入苑坈水自南入焉有福堰下分為二水流一里一水合交水一水西流又東流為瀆越沉水上過名永安瀆

  漕渠唐天寶二年京兆尹韓朝宗引渭水入金光門置潭于西市以貯林木大歷元年尹黎幹自南山谷口開漕渠抵景風延喜門入苑以漕薪炭

  石閮堰在縣西南三十二里水經注曰交水西至石堨漢武帝元狩三年穿昆明池所造

  昆明池在縣西二十里今為民田

  定昆池在縣西南十五里景龍文館記曰安樂公主西莊在京城西延平門外二十里司農卿趙履温種植將作大匠楊務亷引流鑿沼延袤十數里時號定昆池通典曰神龍中安樂公主恃寵請昆明池中宗不與主發怒自以家財别穿池號曰定昆池

  鶴池在縣西一十里

  盤池在縣西北二十里

  鴈鶩陂廟記曰在鎬池北地方六頃承昆明池下流河池陂水經注曰昆明故渠上承昆明池而東經河池陂而北亦曰女觀陂

  雍門顔師古曰在長安西北尚孝里西南去長安三十里廣記曰趙父家在門西即鉤弋趙后父也長安故城在縣西北十三里

  下杜城在縣南一十五里其城周三里一百七十三步春秋左氏傳晉范宣子曰昔匄之祖在周為唐杜氏杜預注曰周成王滅唐遷之於杜為杜伯國記曰周宣王四十三年杜伯入為王卿士無罪而王殺之史記曰秦武公十一年初縣杜即此地也括地志曰蓋宣王殺杜伯以後子孫微弱附於秦及春秋後武公㓕之為縣漢宣帝時脩杜之東原為陵曰杜陵縣更名此為下杜城廟記曰下杜城杜伯所築東有杜原城在底下故曰下杜【杜伯冢在城之東南】

  秦阿房宫一名阿城在縣西二十里西北三面有墻南面無墻周五里一百四十步崇八尺上闊四尺五寸下濶一丈五尺今悉為民田十六國春秋曰苻堅建元二十年慕容沖據阿房城初民謡曰鳳皇鳳皇上阿房堅以鳳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實不食乃植桐竹數千萬株于阿城以待鳳皇之至沖小字鳳皇終為堅賊

  漢未央改在縣西北一十四里石虎建建武十一年廢開利寺在縣南三十里皇甫村香積寺也永隆二年建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

  三會寺在縣西南二十里宫張村唐景龍中中宗幸寺其地本倉頡造書堂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

  大寧寺在縣西南五十里江留寺唐靈感寺也景龍二年建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

  興教院在縣南六十里楩梓谷口本百塔信行禪師塔院唐大歷六年建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

  嚴福寺在縣南五十里董村唐咸通七年置本翠微下院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

  妙果尼寺在府西南舊為西臺寺唐御史臺也有崔湜所撰御史臺精舍碑皇朝開寶中改石門山神廟在縣西一十五里劉弼橋西

  石炭堰神廟在縣西南四十里荆任村唐貞元十四年置石父廟

  石婆神廟並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昆明池石張衡西征賦曰昆明靈池黑水玄沚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注云立牽牛織女於池之東西以象天河今石人宛在疑後人名石父石婆云

  河伯廟在縣北二十六里中橋村

  漢高祖廟在縣西四里班政坊皇朝開寶三年勑修雍侯廟在府城北街漢元年立秦王將分關中以章邯為雍王都廢丘自漢遷都長安而雍地無復侯王之名章邯死廢丘而廟食長安亦雍之舊地又雍齒亦侯未知孰是安平公廟在府西街隋宇文愷封安平公文帝開皇中遷都城賞愷之功故廟食存焉

  周穆王陵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張恭村

  樗里子墓在縣東北長安故城中史記樗里子秦惠王之弟昭王七年卒葬於渭南章臺之東謂人曰後百歲當有天子之宫夾我墓也至漢興長樂宫在其東未央宫在其西武庫正直其墓秦人諺曰力則任鄙智則樗里【樗里侯室在昭王廟西渭隂鄉樗里故俗謂之樗里子】

  唐息隱太子陵在縣境

  恭懿太子陵在高陽原

  長安志卷十二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