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初三日,黄宗羲(1610一1695)卒。

输入历史事件:

  初三日,黄宗羲(1610一1695)卒。

公元1695年 七月
  初三日,黄宗羲(1610一1695)卒。

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一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康熙三十四年,岁在乙亥,七月初三日,姚江黄公卒……公讳宗羲,字太冲,海内称为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馀姚县黄竹浦人也。忠端公尊素长子,太夫人姚氏,其王父以上世系,详见忠端公墓铭中。”《清史列传•儒林传》:“黄宗羲,字太冲,浙江馀姚人。年十四,补诸生。父尊素,明天启间官御史,以抗直死魏阉之难。宗羲年十九,袖长锥入京颂冤,至则魏阉已磔,即疏请诛曹钦程、李实;又于对簿时,锥许显纯流血,殴崔应元胸,拔其须,归祭其父……及归,从刘宗周游,姚江末派援儒入释,宗羲力摧其说。时称御侮陈贞慧等作《南都防乱揭》,署名日,被难诸家推宗羲居首。福王时,阮大铖案揭中姓名欲杀之,会大兵至,得免。寻归浙东,纠合黄竹浦子弟数百人,随诸军于江上,时呼世忠营。大兵定浙,宗羲间行归家,遂奉母里门,毕力著述。既而请业者日至,乃复举证人书院之会于越中,以申宗周之绪。其后东之鄞,西之海宁,皆请主讲,守令亦或与会,然非其志也。康熙十八年,诏征博学鸿儒,掌翰林院学士叶方蔼欲荐之,宗羲辞以疾,且言母老。十九年,左都御史徐元文监修明史,荐宗羲,辞如初。及诏取所著书关史事者,宣付史馆。二十九年,上访求遗献,刑部尚书徐乾学复荐宗羲,仍不出。然宗羲虽不在史馆,而史局每有疑事必咨之。宗羲之学,虽出宗周,不恣言心性,教学者,说经则宗汉儒,立身则宗宋学……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史学则欲辑宋史而未就,仅存《丛目补遗》三卷;又辑《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又《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汇集明人文集二千馀家,撷其菁华,典章人物,灿然具备,与十朝国史亦多弹驳参正。文集则有《南雷文案》《吾悔》《撰杖》《蜀山》诸集,及诗集,后又分为《南雷文定》,晚年复定为《文约》《文定》十一卷、《文约》四卷。又深衣考一卷、今水经一卷、《四明山志》九卷、《历代甲子考》一卷、《二程学案》二卷。尚书汤斌尝曰:‘黄先生论学如大禹导山导水,脉络分明,吾党之斗杓也。’……三十四年,卒,年八十六。弟宗炎、宗会,并负异才,有‘三黄’之目。子百家。”《四库总目提要》卷六著录黄宗羲《易学象数论》六卷,同书卷二一又著录其深衣考一卷,同书卷三六又著录其孟子师说二卷,同书卷五八又著录其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同书卷七五又著录其今水经一卷,同书卷七六又著录其《四明山志》九卷,同书卷九〇又著录其《历代甲子考》一卷,同书卷九七又著录其《二程学案》二卷,同书卷一七四又著录其《剡源文钞》四卷,同书卷一八一又著录其《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约》四卷:“国朝黄宗羲撰。宗羲有《周易象数论》,已著录。其所作古文,旧有《南雷文案》《吾悔》《撰杖》《吾山》等集,晚年手自删削,名曰《文定》,后更刊存四卷,故曰《文约》云。”同书卷一九〇又著录其《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宗羲于康熙乙卯以前,尝选《明文案》二百卷,既复得昆山徐氏所藏明人文集,因更辑成是编。分体二十有八,每体之中,又各为子目。赋之目至十有六,书之目至二十有七,序之目至五,记之目至十有七,传之目至二十,墓文之目至十有三,分类殊为繁碎……明代文章,自何、李盛行,天下相率为沿袭剽窃之学,逮嘉、隆以后,其弊益甚。宗羲之意,在于扫除摹拟,空所依傍,以情至为宗,又欲使一代典章人物,俱借以考见大凡,故虽游戏小说家言,亦为兼收并采,不免失之泛滥。然其搜罗极富,所阅明人集几至二千馀家……亦可谓一代文章之渊薮,考明人著作者,当必以是编为极备矣。”同书卷一九四又著录其《姚江逸诗》十五卷、《明文授读》六十二卷,同书卷一九六又著录其《金石要略》一卷。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一一选黄宗羲诗三十三首,《诗话》云:“梨洲受业蕺山之门,于学无所不通,诗其馀事。罗万藻序中所称《铁琴死战马》《老狐行》诸篇,今《诗历》皆无之,盖少作删落不少矣。其自序有云:‘多读书则诗不期工而工,若学诗以求其工,则必不可得。’即其诗可知已。”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著录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十一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四集》四卷、《南雷诗历》五卷:“桂王既败没,知天下事无可为,乃作明夷待访录以见志,本孟子‘民为贵’之义,欲改有明三百年不古不今之制,以救时弊。顾炎武贻书推之,谓惟建都金陵一事,不敢苟同。自是聚徒讲学,专意著述,巍然为东南文献者三十年。明史之修,屡征不起,以遗民终。卒于康熙三十四年,年八十六。事具全祖望所为《梨洲先生神道碑》。宗羲教人穷经以经世,而经世重在读史,其所成就者,亦以史为多……尤工为文,初师钱谦益,颇得其笔。撰《南雷文案》十卷、《南雷文定前集》十一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四集》四卷、《五集》三卷,复约之为《南雷文约》四卷。南雷者,唐谢无尘故居,距宗羲所居竹桥数里,故以之名集。文多表彰先烈,所谓其文则史。诗摹山谷,硬语盘空,而有情致。刻《文案》时汰其诗十之二三,凡四百馀首,为《南雷诗历》。后全祖望增以晚年诗,厘为五卷,仅三百馀首而已。弟子中得其传者,首万斯同明史之成,与有力焉。”张舜《清人文集别录》卷一著录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十一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四集》四卷(耕馀楼精刊本)、《南雷馀集》不分卷(宣统三年顺德邓氏风雨楼丛书本):“宗羲之学,虽渊源于蕺山,然其趣径,实已廓而大之,非复明人讲心性理气、讲诚意慎独之旧规矣……宗羲治史,尤留意于当代文献,及乡邦掌故,实开浙东学派之先。是集文字,以碑、志、状之作为最多,信足以补正史传。其后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相继以起,而浙东史学乃臻极盛,皆宗羲倡导之力也。”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三著录黄宗羲《南雷诗历》五卷(嘉庆间刻本):“《诗历》为手自汰存,有二老阁刻本,非全帙。此五卷本由全祖望增以晚年诗,郑大节校刻,共三百馀首,以《三月十九日闻杜鹃》始……虽学黄庭坚,而无聱牙之态。于明七子钱谦益均有不满之词。与顾炎武王夫之大家,取径不同,而作诗之旨一也。”


班彪四十一岁,上疏言东宫、诸王官署事。
太仆朱浮约四十岁,与五官中郎将张纯奏议,宜除今亲庙。
刘辅徙封沛王,因刘鲤事系狱,三日得出。
朱浮免太仆,为大司空。
杜林代丁恭为少府。
杜笃以忤美阳令,下京师狱,因所作《吴汉诔》而免刑受帛;又上《论都赋》,述“客以利器不可久虚,而国家亦不忘乎西都”之意。
王充十八岁,在京师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班固十三岁,王充见而拊其背,谓班彪曰:“此儿必记汉事!”(《后汉书•班彪列传》卷四十上李贤注引《谢承书》)按,或谓王充年十八,不得于长辈前称班固为“儿”,殊不知王充行文出言常“贵是”、“尚然”,“违诡于俗”,如其人“乡里称孝”,而于《自纪篇》中历低其祖父之恶,故不得断之以常理。
李尤生(44—126)。
周防十八岁,师事盖豫,受《古文尚书》。
杜笃此年前后为郡文学掾,常叹杜氏至己而衰。
杜林复为光禄勋。
朱浮坐卖弄国恩,免大司空。
杜林代朱浮为大司空。
郭宪约于此年卒,年约七十(前24?—46?)。
杜林卒(? —7)。
班彪四十五岁,复辟司徒玉况府;约于此前后与大司空府之尹敏结为知己。
李育约二十一岁,或于此年知名太学,深为班固所重。
班固十六岁,当入洛阳太学,大约至建武二十八年(52)其父离开洛阳止。
武陵蛮进犯临沅,伏波将军马援奉命南征,作《武溪深》歌。
包咸五十五岁,拜谏议大夫。
梁鸿约三十四岁,或于此年娶孟光,入霸陵山,为高士作颂;其《安丘严平颂》当作于此时。
凉州民于此年前后作《樊晔歌》(一名《凉州歌》)。
马援击武溪蛮,遇疫,病卒军中,年六十三(前14—49)。
班彪四十七岁,上言宜复置乌桓校尉。
朱浮约四十六岁,徙封新息侯。
郑众约三+岁,拒与皇太子、山阳王交通。
贾逵二十岁,在太学,通五经。
班昭约生于此年(49?—120?)。
光武帝诏张纯详禘、祫之制。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