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魏礼(1629—1694)卒。

输入历史事件:

  魏礼(1629—1694)卒。

公元1694年 是年
  魏礼(1629—1694)卒。

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公元1694年),卒岁:魏礼,江西宁都县诸生。卒年六十六。入国史《文苑传》。”《清史列传•文苑传》:“礼,字和公,禧弟。少鲁钝,受业于禧,禧尝笞詈之,礼弗憾,曰:‘兄固爱弟也。’禧喜过望。方九岁,父将析产,持一田券,踌躇曰:‘与祥,则礼损矣,奈何!’礼适在旁,应声曰:‘任损我,毋损伯兄!’父笑曰:‘是故鲁钝者耶?’礼寡言,急然诺,喜任难事。恒郁郁不得志,乃益事远游,足迹遍天下。所至必交其贤豪,物色穷岩遗佚之士。年五十,倦游,反于翠微左干之巅,构屋五楹。是时伯叔踵逝,石阁勺庭,久虚无人,诸子各散处,不复居易堂。礼独身率妻子居十七年,未他徙。卒,年六十六。著有《诗文集》十六卷。”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一六选魏礼诗七首,又加按语云:“宁都三魏,长善伯,次叔子,季和公。善伯任侠好义,当时隐君子暨族戚倚以为安危者三十馀年;叔子豪于文,以议论倾动海内;和公稍晚出,师事叔子,其文尤奇辟警动,而终归于正大。”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一二选魏礼诗七首,《诗话》云:“季子五言古诗,辞朴而意深。彭躬庵论其《再到岭南》诗一章‘诵之惨但,过于《春陵行》’,洵为知言。”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二著录魏礼《魏季子文集》十六卷:“撰《魏季子文集》十六卷,禧为之序。谓诗好汉魏,文好周秦诸子,及其成也,诗类韩推之,文则近柳子厚。自今观之,才气奔放不如禧。而较谨饬有法。诗则颇近江西宗派,《西行诗》一百三首,一气贯注,实为杰作。子世效、世俨,继以古文著名,与从兄世杰称‘小三魏’。”张舜《清人文集别录》卷二著录魏礼《魏季子文集》十六卷(《宁都三魏全集》本):“礼于文章之事,实不逮其兄远甚,盖为天资所限,仅以鲁得之,未能若其兄之才气发越也。”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卷八著录魏礼《魏季子诗集》六卷(《宁都三魏全集》本):“是集首魏禧、彭士望序……集中作于粤中及琼崖者,《云零石歌》《乘月渡海歌》,并联袖交陈恭尹。而《海南道中三十首》,尤称杰作,彭士望评云:‘三十首中,水陆舟车,人民城郭,花木虫鱼,风俗物色,成败枯荣,甘苦夷险,雄奇细碎,阴晴寒暑,靡不毕载,令读者如身置其地,目击其情。’”


三日辛卯郊天,韩愈作《元和圣德诗》,元稹有《郊天日五色祥云赋》。
刘肃《大唐新语》成。
窦群自山南东道奉召为吏部郎中,有诗《雪中寓直》。
杜佑年老请致仕,诏不许,居城南杜曲,有《杜城郊居王处士凿山引泉记》。
窦巩、白行简、杨敬之、费冠卿、张后余、权璩、吴武陵等二十八人登进士第。
杨敬之(生卒年不详),字茂孝,虢州弘农人。
吴武陵(?—834),郡望濮阳,信州贵溪人。
费冠卿归隐九华山。
羊士谔在长安,有诗《游郭驸马大安山池》、《故萧尚书瘿柏斋前玉蘂树与王起居吏部孟员外同赏》。
鲍溶应试长安,出入杜佑家,及归.有《留辞杜员外式方》。
韩愈于张籍家中得李翰《张巡传》,作《张中丞传后叙》。
自居易仍为盩屋厔,作《观刈麦》诗。
刘禹锡在朗州司马任,作《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
武元衡出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柳宗元在永州。
居士庞蕴由衡阳北游襄阳,约卒于此年或稍后。
李贺年十八,尝游江南,多有诗作。
刘叉本年前后至洛阳,结识孟郊,有诗《答孟东野》。
刘商于本年或稍前卒。
柳公权、周况、郑肃等十九人登进士第。
柳宗元在永州司马任。
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李正封、徐晦、王起等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李正封(生卒年不详),字中护,行二十八,郡望陇西。
白居易在长安,居新昌里,为制策考官。
裴均、杨凭在京,编录前在荆南、湖南任上唱酬诗及从事属吏和诗为《荆潭唱和集》一卷。
张弘靖时为中书舍人,作诗《直夜思闻雅琴》。
张籍曾卧病,作诗《病中寄自学士拾遗》、《寄白学士》。
李贺自昌谷至洛阳,以诗谒韩愈;愈见其《雁门太守行》,奇之,劝其举进士。
韩愈为李贺作《讳辩》。
唐衢善哭。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