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吕氏春秋》二十六篇”。

输入历史事件:

《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吕氏春秋》二十六篇”。

公元-240年 月份不详
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吕氏春秋二十六篇”。

后来人们对其学派归属意见不同。高诱《吕氏春秋序》言:“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清包世臣《包世臣文集·致沈小宛论荀子书》云:“荀子之文平实而奇宕,为后世文章之鼻祖。韩氏得其奇宕,《吕览》得其平实。盖韩为荀门弟子,而《吕览》亦多成于荀氏门人之手也。”(转引自马积高《荀学源流》《四库提要》以为“大抵以儒为主,而参以道家、墨家,故多引六籍之文与孔子之言”。陈澧以为“吕氏春秋多采古儒家之说,故可取者最多”(《东塾读书记》)。后代持道家说者如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以为吕氏春秋的主要倾向为“新儒家”。熊铁基将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称为“秦汉新道家”(《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牟钟鉴《<吕氏春秋>道家说之论证》以为其博采“百家争鸣”中道、法、墨、儒等众家之长,而对道家各派收罗更多。可以说是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导(《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同意其说。持墨家说者如清卢文弨《抱经堂文集》)。持阴阳说者如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肖萐父、李锦全则言吕氏春秋“显然以黄老道家的思想路线为中心,兼采儒、墨、名、法、及阴阳家言”。(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郭沫若(载《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杜国庠以为儒、道兼之(载《杜国库文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我们以为,应以《汉书•艺文志》为是。吕氏春秋与先秦绝大多数古籍成书过程及内容不一样。首先是有人主其事,负责召集他人来撰写;其次是“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不限于一门一派学说;第三为一定时间里集中完成。吕氏春秋作为一部材料汇编,各种材料不可能在同一年全写出来,而应该有先后。《序意》所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指秦始皇六年,经过清人与今人辨别,应不会有大问题。依古人著书“序”在全书末之体例,结合《序意》内容看,今本《序意》应是叙作《十二纪》之意,不是叙全书之意(“序”在全书之末者如庄子·天下》淮南子·要略》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等)。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就此对杨树达之说予以辩驳。也正因如此,今本吕氏春秋序次应该为是,《序意》不应在全书之末。若将《十二纪》编排于后,则《序意》亦应在全书之末,但仍为《十二纪》之序,非全书之序。或许编吕氏春秋者正是基于如此考虑,为了不给人以错觉,所以将《十二纪》置于书前。《序意》中“赵襄子游于囿中”一段,则显然为错简混入,不应在此。基于此,依《序意》观之,到秦始皇六年时,《十二纪》已完成。至于《览》《论》完成到何种程度,不好猜测。但无论如何,不会在不韦被遣出京城后始作。


刘歆被王莽举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典领《五经》,承继父业,著《七略》。
师丹建言《限民田奴婢》。
师丹为大司马,封高乐侯。
李寻作《对诏问灾异》;迁黄门侍郎;以其言水灾,旋拜为骑都尉,使护河堤。
刘歆以为夏贺良等所挟甘忠可书不合《五经》,不可施行。
师丹为大司空;作《请无改先帝之道书》;数十次上书,言多切直;以哀帝旨意反复多变,乞归故里,哀帝不遣。
议郎耿育上书讼陈汤之冤;哀帝准陈汤还长安。
唐林以尚书令上书,请傅喜立于朝。
郭宪约十八岁,谏师诣王莽;王莽知而奇之。
桓谭十七岁,以父任为奉车郎。
冯衍约九岁,能诵《诗》。
包咸生(前7—65)。
汉哀帝建平元年至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前6—公元57) 共63年。
•引 言•。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自哀、平陵替,光武中兴,深怀图谶,颇略文华。
诏举孝弟惇厚能直言通政事,延于侧陋可亲民者。
刘歆请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
哀帝问诸儒立《左氏春秋》事,诸儒皆不对。
刘歆数见丞相孔光,欲其助立《左氏》,孔光不肯;作《移让太常博士书》,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
大司空师丹怒奏刘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
刘歆以忤执政大臣,为众儒所讪,惧诛,求出补吏;出为河内太守;徙五原太守,作《遂初赋》。
则当为为五原太守时作。
师丹上《共皇立庙议》,不合帝意;对帝问改币,先言可改,后从众不可改议,惹怒哀帝;坐漏泄上封事,下延尉,廷尉劾其“大不敬”。
给事中博士申咸、炔钦上书请勿贬黜师丹,被劾“不敬”,贬秩二等。
哀帝策免师丹,令其上大司空印绶。
尚书令杜林上疏请复师丹邑爵。
诏命赐师丹关内侯。
杜邺迁为凉州刺史。
刘歆约三十九岁,改名秀,字颖叔;作《上山海经表》,上《山海经》。
伏恭生(前6—84)。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