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中庸

输入关键字:

中庸

①儒家术语。中,不偏不倚,中正之意;庸,平常,常道之意。孔子首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此作为人们言行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旨在利用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防止事物发展到极端而向反面转化。主张“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宽以济猛,猛以济宽”,以一端制约另一端;“居安思危”,兼顾两端;“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因时权变。《礼记·中庸》认为“中节”(即适中)乃“天下之达道”,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儒家后学进而宣称中庸为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为常道、常行之德,天命之性,天下之正道正理。②《礼记》篇名。相传战国子思作,一说秦汉之际儒者作。《礼记·中庸》孔颖达疏引郑玄目录:“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篇中以“中和”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和世界万物的基本秩序。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为个人修养的至极境界及世界本体。把“”与天道、社会历史相联系,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达到“至诚”就可前知兴亡、祸福。唐韩愈、李翱着力推崇,宋程颢、程颐奉之为“孔门传授心法”,认为“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二程全书·程氏经说》有《中庸解》一篇,传为吕大临作。朱熹曾撰《中庸章句集注》,又作《中庸或问》,以理学思想解释原文,将伪《古文尚书》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奉为《中庸》之“传授心法”。以之与《论语》、《孟子》、《大学》合为《四书章句集注》。清毛奇龄《中庸说》、李塨《中庸传注》与朱论相异。


【检索中庸 ==>】 古籍全文检索:中庸     全站站内检索:中庸

黄圣许
黄台吉
黄式三
黄老道
黄再兴
黄百家
黄师宓
黄光升
黄廷桂
黄华城
黄州府
黄州路
黄汝亨
黄汝良
黄守忠
黄花县
黄花谷
黄花堆
黄芳度
黄克强
黄克缵
黄连埠
黄呈忠
黄岘关
黄体芳
黄佐卿
黄伯思
黄沛翘
黄沙岭
黄叔丰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