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

>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124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二卷目錄
 衡州府部彙考二
  衡州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二卷

衡州府部彙考二

衡州府山川考一    府縣《志》合載

本府衡陽縣附郭

石窟山 在縣東三十里。《湘水記》:昔有人掘山作穴,高十丈,長里許,溪水經其下。

清泉山 在縣東四十里。其下有泉,溉田數十頃。

界浦山 去縣東一百里,在耒陽縣界,上接浦口。

雨母山 在縣西二十里,亦名雲阜。其上有石壇。《湘水記》:舜南遊經此,上有帝嚳祠,每祭常有雲氣。順治九年,

敕內院侍讀白引謙,詣道州,謁舜陵,以道路梗塞,望

祭於此。

伊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為晉桓伊讀書處,亦名桓山。

山 在縣西四十里。大雲山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跨衡、祁、邵三縣界。其地最高而常雲申、泰芝飛昇處。

花藥山 在縣西南二里。舊有仙人煉藥,五色禽常棲於牡丹樹下,故名。

花光山 在城西南十五里。宋花光僧居此,善畫梅。

石盤山 在城西南一百九十里。其上有石盤。石鼓山 在郡城北二里。蒸湘合流其下,前有潭,深不可測。《水經》云:臨蒸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有兵革。《祥符圖經》云:俗傳盧龍推鼓入於潭水。唐太守宇文炫,於山之東題曰:東巖。西題曰:西谿。上有詩,已剝落不可讀。按郡城地脈從祝融,支分逶迤,而西復折,而南又東。度石門峽為鐵關,拔起千仞。轉東北為郡城,而盡於蒸湘之會。石鼓雄峙其後,與回雁。諸峰相頡頏,朱子謂一郡佳處也。

蜘蛛山 在城南五十五里。田塍縈帶,經絡如蛛絲。司空王詔先祖塋兆在焉。有明憲宗御祭文刻石現存。

馬鞍山 在太平鄉去城三十里。形如馬鞍,上有木神祠,俗呼為聖帝。

神農山 在太平鄉上,有神農祠宇。

霞山 在太平鄉。山有女神祠,居民祈禱者多聚焉。傳者謂為唐天后云。

西山 在長平鄉,去城七十里。崇禎間釋邃谷建蘭若於此,號西山。

九嶺峰 在城東。有雲覆其上即雨,鄉人禱雨每以此為驗。

巨庇峰 在城東七十里。高可數百尋石磴盤互,林木周遮。峰頂有池名曰天池,冬夏不涸。相傳每夜有天燈燭之。明萬曆初,兵巡邊維垣同分守道郭草堂遊其地。作詩紀事刻之石,今猶存。

迴雁峰 在城南里許。相傳:雁不度衡陽。然衡陽之南亦有雁,但過此則漸稀耳。或曰:峰勢如雁翼之回。徐靈期云:南岳周迴八百里,回雁為首,岳麓為足。峰頭北望,則湘岳諸勝盡在眉睫間。而煙雨空濛,尤為奇絕。

華靈峰 在迴雁峰右。《舊志》:漢華佗築臺其上,修道辟穀,百歲如童,人以為仙靈云。

碧雲峰 在城西南。望雲陽山如潑墨故名。岣嶁峰 在城北五十二里。宋《祥符圖經》云:按

《湘水記》
衡山南有峰,曰岣嶁。東西七十里,南北

三十里,高一千五百丈。禹登之,獲金簡玉牒治水之書。上有禹碑,形模蝌蚪。

白石峰 在縣北五十五里。

仙上峰 在縣北一百三十里。

楊梅峰 在縣南六十五里。

珮石峰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城基峰 在縣南五十里。石層疊如城之基。三座峰 在長樂鄉。

百丈嶺 在縣西北四十里。

愁思岡 在縣東四十五里。《湘水記》云:其岡高峻,行旅登其上,輒易感懷故名。

黃龍岡 在縣西北三十里。相傳昔有黃龍見此。

分水岡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與湘鄉為界。馬嶺岡 在縣東南五十九里。高二百丈,周迴五里其形類馬。

曾青岡 在縣西北界。產曾青,可合仙藥。破岡 《湘中記》:宋大明中,望氣者,云湘中有天子氣。遣謁者巡視,斬岡石以壓之。後湘東王遂為天子,即明帝也。

天聖巖 在縣西南四十里。巖下有小龜,凡禱雨,龜出雨輒至。白雲真人申泰芝修真於此。丹在焉,其下有仙跡。虎崖 在縣東八十里。石怒立,高可十丈。玲瓏森挺,有若屏障。黃荊生其間,大徑合抱,右有石壁峭列。中通一縫纔容人度。蒼藤亂竹,蒙茸蔭覆,靈幻之跡亦稱天闢。惜境處窮荒,遊人罕到。未經題詠,名勝莫傳。有緇流數輩構庵居之。朱陵後洞 在石鼓山。相傳有仙從此入南岳,朝往暮歸今塞。

妙喜洞 雷洞 俱在岣嶁峰。

湘水 在城東。源出廣西興安縣。之陽朔湘灕同源分為二水,南為灕水,北則湘川。東北流過零陵,五里與營水合達於衡陽。蒸水入焉,會流於石鼓之下。羅君章《湘水記》:湘水之出於陽朔,則觴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其中也。今通謂之瀟湘。云然君章所記:十五水無瀟,獨柳宗元湘口館詩敘,云瀟湘二水所會。《山海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間,或瀟湘之淵。而郭璞引《淮南子》云:弋釣瀟湘,今所在未詳也。酈道元《注水經》云:瀟湘者,水清深也。湘水清照五六丈,下見江底。了了石子,如摴蒱。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湖嶺之間湘水貫之,凡水皆會焉與湘水合。則曰:瀟湘與蒸水合。則曰:蒸湘與沅水合。則曰:沅湘。

梅浦水 在城東三十里。源出龍岡南,流十里,會耒水。又西北流二十里,至耒口,會湘,今泉溪渡是。

斜陂水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源出石窟山北,流入於湘。

蒸水 在城西。《水經》云:出重安縣西邵陵界耶。薑山東北流至重安縣,又東合略塘,又東北逕重安縣,南故零陵之鍾武縣。武水入焉,至湘東臨蒸北,注於湘,謂之蒸口。《郡國志》云:西俯蒸水,水氣如蒸,故名曰:臨蒸。

清陽水 出縣西,雲阜山入於蒸。

演陂水 出金蘭鄉,入於蒸。

白塘河水 出清化鄉,入於蒸。

柿花水 去縣一百六十里。出雲阜山,入於蒸。梁江水 出邵陽界。北流三百里,入於蒸。潭邪水 在縣西南。出雲阜山,東流十里,入於蒸。

耒水 在縣北。出郴州桂陽之耒山,西北流過耒陽之東南,又北流入於湘,謂之耒口。

上潢水 在縣北三十里。出岣嶁峰,屈曲流六十里,入於湘。又有下潢水、白露江皆入於湘。七里灘 在城北三十里,上有七里驛。

楊埠灘 在城東三十里耒水中。

江河灘 在城北十里。

茅葉灘 在城南二十里。

酃湖 在縣東二十里。今作零湖。《荊州記》:湖周迴可一里,取湖水釀酒,極甘美。《湘中記》:湖水深八尺,湛然碧色。昔晉武帝,嘗薦酃酒於太廟。吳都賦飛瓊觴而酌酃醁,即此與耒水通,可溉田數十百頃。

東湖 在縣西六十里,與蒸水通。

西湖 在衡陽縣儒學前周迴十頃。兩土阜對峙湖中。夏時,芙渠滿湖,紅綠相映,為八景之一。賓興之歲,開重臺疊蕊者,必兆魁選。

馬口潭 耒馬水流至小江口,入耒水,有潭深不可測。

石鼓潭 在城北石鼓山下。

晏公潭 在城北迴雁塔前。

龍祖潭 在城南百里。每春水漲溢巨鱗,悉沿湘而上。至潭畔,若往朝焉。已復東下,人多網得之。

靈集潭 在城南新塘站下。每雲興則雨集故名。

三角潭 在縣東一百里。潭水黑靜,有龍氣逼人,旱則祈禱有應。

東洲 在城南湘水中。春漲遠視如桃花色。其上有居民,饒魚鮮蔬。筍中有梵宇,藩府時所建。

白沙洲 在城南十里。

小漁洲 在城南九十里。

漣洲 在城南百里。

煙雨池 在迴雁峰下,今已堙塞。

雷池 在岣嶁峰頂。

龍泉 在江東岸龍泉寺下。一在新城,二都龍泉觀側。

金烏井 在縣西北十五里。井水常不盈,舊有金烏水滿,狀元歸之讖。

春溪井 在花藥山下。

羅家井 在城南三里。味甘洌。暑月,民多汲賣者。

靈照井 在太平寺後。相傳龐蘊居此。其井為蘊女靈,照所常汲者。渟泓甘洌井之美者也。今巳堙塞。

蘇家井 在城南二里。水泉清潔,汲者轆轤不絕。

義水井 在縣東二十里,零泉鄉道上。

衡山縣

衡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為五岳之一也。地脈發於岷山,由蜀入黔,迢遞九疑連絡五嶺,橫亙其南即南方之幹也。自騎田嶺入楚,蘊結磅礡,盤紆八百里。突起南岳,高聳九千餘丈。巍然伯仲於太華嵩恆間矣。按《寰宇志》:宿當翼軫,上應璣衡。故云:衡山南岳小錄。周《職方氏》曰:南岳之鎮曰衡,以其分當翼軫光輔紫宸鈐二氣之根,均五靈之德。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長育之功,稱物平施,故謂之衡。又《星經》云:玉衡主荊州,而長沙一星在軫之中主壽長子孫昌,亦曰壽昌,之次衡岳舊屬長沙,故又謂衡岳為壽岳也。《山海經》云:衡山一名岣嶁。盛弘之《荊州記》:衡山,南岳朱陵之靈臺,太虛之寶洞。上承冥宿,銓德均物,故名衡山。下踞離宮攝位火鄉,故號南岳。赤帝綰其巔,祝融宅其陽威神堂。堂蔭映峨,峨是以宅藪神靈,室宇仙羅。《藏經》云:南岳主掌星象,分埜水族魚龍。《南岳志》云:昔黃帝遊觀六合,後造神靈。見東中西北四岳顯有佐命之山,惟衡山峙立無輔。乃與昌宇、力牧、方明等章祠三。天太上使命霍山、灊山為南岳;儲君并青城山為丈人;署廬山為使者。令總衡岳以鼎鎮,舉德真而為主。儲君衡岳之副君也。《爾雅》云:以霍山為岳,其實非正也。《廣雅》又云:天柱謂之霍山。《三禮義宗》云:南岳謂之霍。霍者護也,言陽氣用事盛夏之日,護養萬物也。又《龍魚河圖》曰:衡山君神,姓丹,名靈峙。或曰:神姓崇諱,岳封號司天,昭聖帝。山周環有七十二峰,十洞十五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

馬頭山 去縣一百里。

靈山 在草市,去縣東一百二十里。茶攸安酃之水環流其下。

四峰山 在縣東八十里。中有絕澗,下視陰黑不辨樹色,澗泉奔飛。古木中絕頂,有庵,時有白雲封之。昏鐘午磬其聲杳杳,自白雲出也。鳳凰山 去縣絕遠。其山連衡、湘、攸、醴四縣,之界周圍二百餘里。

祝融峰 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九千七百八十丈,為諸峰之最高。位直離宮以配火德,乃祝融君遊息之所。道書二十四福地也。峰在諸峰之北,群峰攢簇,即芙蓉天柱亦在履舄間。湘水環帶,山下五折乃北去,依稀見洞庭焉。上有祝融君廟,峰畔有青玉壇,即俗謂試心橋也。路皆石,仄足以入。前崖挺出,下臨萬仞之壑。魏夫人在此仙。去峰巔有風穴,雨將作陰風自穴而發。其東為望日臺,漏下五鼓。登臺而望,萬景俱寂。計人間尚夜,而此處已見朝霞橫亙天際。俯視海門,若可超而越也。須臾,旭日出自海底,若金之在鎔。上下蕩漾,祥雲五色。良久,山下始曉。其西有望月臺。人間夜色巳沉,而此處清光自若。蓋良久而後沒也。昔鐵腳道人採藥衡山,夜半登祝融峰,觀日出,仰天大叫曰:雲海盪吾心胸。紫蓋峰 高四千五百丈,乃朱陵洞天之源。其形嵯峨,有似麾蓋諸峰。并朝拱祝融,此獨南面若不回顧覽勝者。情若恨之上有飛泉如匹練,分映青林直注山下。

天柱峰 即雙柱峰。在岳廟西北。兩山端聳百丈,其形如柱,亦名柱括。下有魏夫人石壇。《九域志》云:名山三百六十中有八柱,此為第六柱也。石廩峰 與紫蓋峰相接。其上方闊十丈。《方輿記》云:形如倉廩,有二戶一開一關。《湘中記》云:閉則歲豐,開則歲歉。昔胡浮先生常乘白豹遊之。芙蓉峰 在岳廟後。上有飛泉瀑布,下灌田畝。

昔赤精子授經處,有講經壇。石方圓丈餘,刻有天下太平四字。《荊州記》:衡山三峰極秀,一紫蓋,一石菌,一芙蓉,最為竦傑,非晴不見。

赤帝峰 在岳廟後。古名煉玉峰。上有惠車子尸解處,按赤帝一云祝融,一云炎帝。宋太祖求帝王之應祀者,獨神農氏陵不可得夢。神人戴一笠,持兩火,訴無血食。覺而問群臣曰:茲非炎帝乎。火位南方,宜南方求之。遣使訪於長沙之境,遇老人引而示之,曰:此炎帝塚也。忽不見報,遣祀之。

朱明峰 在岳廟後。昔有鄺仙修真於此。一日偶遊,羅浮騎牛入朱明洞不復出。云此南岳前洞。

蔕峰 即獅子峰。在岳廟後。下有靈源。但聞石間泠然,未嘗見水。

煙霞峰 在岳廟右。煙霞遠望,浮動可愛。擲缽峰 在岳廟後。世傳思大和尚擲缽於此。赴陳主之召故名。

彌陀峰 在山左。東北有巖,虛險而暗古木。怪藤蔭蔽其間,下有彌陀寺,柳子厚為之記。香爐峰 在紫蓋鄉,形如香爐。

架鶴峰 即紫霄峰。上有架鶴亭,晉尹真人飛昇於此。

軫宿峰 居祝融峰南。上當軫宿漢天師第七代孫獲天書之所。

瑞應峰 在岳廟西北。昔有大木枝柯癰腫窿然而起,如龜龍狀。

紫雲峰 在南臺寺下。

集賢峰 唐賢張九齡、李泌舊遊地。

華蓋峰 即靈芝峰。在岳廟後。乃華蓋君雙子修真處。

天堂峰 在岳廟右。中有石室,殷景童禮斗處。安上峰 在南臺之西。上有舜廟、舜洞、舜溪。傳者謂,舜南巡寓此故名。峰下多古刻,不可辨其可識者曰:筆墟,曰琴臺,曰蟾石。有題詩蟾石者,不識姓名。又峭壁上題曰舜樟,字大如斗,莫知所謂。豈峰為舜經行處,當時尚有古木存者,如秦松漢柏云爾耶。

永和峰 在岳廟右。四時融和如春暖故名。觀音峰 在山右。下有羅漢臺,金竹坪俱著異跡。

雲居峰 在岳廟西南。下有金牛跡。退道坡雲居寺,有唐《梵經》《太宗御書》五十卷。

紅花峰 即石榴峰,在岳廟西南。

雲龍峰 在岳廟右。漢青城道士王谷神,皮元曜修真處。後唐董奉先繼之,今誦經石并石像猶存。

明月峰 在岳廟右。四時如月明狀。

雙石峰 在岳廟西南。雙峰、能仁二寺在其下。岣嶁峰 見《衡陽山川志》。

潛聖峰 在岳廟西。昔高僧希遁遊南岳。尋方廣寺,訪惠海尊者,了無蹤跡。一日忽見精廬號方廣遇尊者,與語止宿之。送出返顧,人宅俱無。妙高峰 在崇岳鄉。中有平垣一區。相傳為梁海尊者誦經處。時有五白衣長者聽經,乃龍王也。願獻寺基一夕擁沙為平地,故建方廣寺。天台峰 在方廣寺西。乃智者顗禪師拜楞嚴經處。今有拜經臺遺址,并妙高峰、無縫塔、神轍亭、分糧斛龍、頭井會仙橋、蓮花池、酥酪泉、落葉松,共為十景。

蓮花峰 在崇岳鄉下。有方廣寺,八山四水周匝環繞,宛如蓮花擁出。有宋徽宗天下名山四字。

青岑峰 在岳廟後。其峰高而青銳,有東林、西林二寺。

白馬峰 在縣治西。《山海經》云:昔大禹巡狩至此,殺白馬祭天。今名殺馬沖。

永參峰 在紅花峰後。相傳為殷姓者朝斗參真之處。

仙頂峰 在永參峰右。

會善峰 在岳西南。古云:毛女峰一云即女善。峰下有會善寺,乃十八高僧相會處。

白石峰 在崇岳鄉。相傳有龍棲其後,洞水流而不竭。昔曹唐送馮處,士有詩。

迴雁峰 見《衡陽山川志》。

朝日峰 在岳廟左。昔有殷姓者負暄於此。故名按古史載:赫胥氏葬處。

惠日峰 在岳廟東。昔有高僧憩此。隋帝詔赴惠日道場,稱旨賜號惠日,因以名峰。

瑰霄峰 在岳廟左。齊司空謁祝融回息於此。碧蘿峰 即觀音巖。在祝融峰。舊有阿育王塔,

今無存。

靈藥峰 在岳廟左。昔新野先生與徐君周遊三湘,入衡山採藥於此。

會仙峰 在岳廟右。昔鄧郁之註經於此。一云薛幽棲經此。與白雲子談道,舊有白雲先生堂,今廢。

降真峰 在岳廟西。《仙籙》云:昔炎帝之女致齋於此,感元君降故名。

文殊峰 在岳廟北。相傳唐宣宗太子慕道自霍之衡,至峻坡西望,見金色瑞相。彌陀僧以為文殊現故名。

金簡峰 在山後東。為大禹巖。《吳越春秋》云:禹傷父功不成,乃於衡山血馬祭之。仰天而嘯,夕夢一人自稱元夷蒼水使者曰:欲得我山神書者,齋焉。禹乃齋,遂獲金簡玉字之書。知治水之要,其功乃成。

雲密峰 在山西北。禹治水登此峰,立碑紀其山之高下丈尺,皆蝌蚪文字。又有桃花源及仙人石室。

棲真峰 在山後。其下產雲母石。昔武陽洞人遇異人,披髮草衣身毫長寸餘,見之而走。異人曰:吾地仙,非山鬼。素服蒼耳二百餘歲矣。知汝至孝,吾教汝服之。乃指示此草,忽失所在。其人壽果百歲。

仙巖峰 在山後。下有石巖為劉根煉神朝斗之所。南有大洞,道家謂為朱陵洞天之東門。翠鷲峰 在岳廟北。為唐末王生修煉處,形如鷲鳥。

石囷峰 在岳廟北。有二圓石,石室在焉。崱屴峰 在山後。世傳惠車子修行處。明嘉靖中,趙大洲建藏經閣,僧瑞光念佛其中四十餘年。人皆呼之為豆兒佛。

祥光峰 在岳廟西北,即鶴鳴峰。有靈田,常有光如飛燭狀。

雷祖峰 在山後當祝融之麓。祝融有雷池,能興雲布雨,故以雷祖名。

碧雲峰 在山後。上有紫金臺,雲氣如黛。白雲峰 在紫蓋鄉。下有龍潭,神龍出入,靈應有驗。茹葷者不敢近,為朱陵洞天之東便門。九女峰 在紫蓋鄉。下有九女廟,今廢。

靈禽峰 在岳廟西北。唐薛幽棲於此。祈真感靈鳥群飛,羽毛鮮異,紅碧相間,聲如笙簧,棲於峰上。

雲隱峰 在紫蓋鄉。

耆闍峰 在岳廟北。形似天竺耆闍。

喜陽峰 在岳廟北,祝融峰左。喜先見日故名。靈應峰 在山左。鄧郁之子元達曾修真於此。鳳凰峰 在永平鄉。舊傳祝融君登南嶽謁元君,感碧雞鳳凰來集。記云:上有峻坡生梧桐,朱鳥薦瑞故來儀焉。馬融賦云:惟梧桐之所生兮,在衡山之峻坡是也。其峰面西北可望湘鄉。天馬山明季總兵黃朝,宣駐兵於此。

採霞峰 即應相峰。在武陽鄉。齊褚白玉字元璩隱南山十餘年,採霞而食,因名。

曉霞峰 在縣東。每旭日銜山丹霞掩映。巾紫峰 在縣治後。上有紫金臺。昔大禹南巡至此,望九疑而祭舜。其山無林木,多杜鵑花,狀若紫巾。

吐霧峰 與巾紫峰相連。雲氣升騰,雖晴亦雨,霧開則晴。邑人觀之以定晴雨。

碧岫峰 在湘潭縣界。

屏嶂峰 即峽峙峰。在湘潭縣界。

日華峰 在岳廟東。一云日蓋,左瞰聖壽華嚴,右盼南臺天柱。

雲麓峰 在長沙之西。《圖經》云:是南岳之足,有岳麓書院。

西嶺 在天柱峰側。《張南軒記》:出西嶺,過天柱。南嶺 在山前,今名橫嶺。

開雲嶺 在縣北。韓文公愈過此,陰雨,默禱雲開。

弛馬嶺 當湘鄉路。山多苦竹,林深泥滑,馬艱於進故名。

排子嶺 在明月峰後。

羅漢嶺 在黃花坪。黃華老人道場於此。大禹巖 在雲密峰下。禹治水致齋於此。聖燈巖 在金簡峰。舊傳此山有珊瑚芝,陰晦之夜有靈光,上下如人秉燭之狀,又稱為天燈。張敬夫有詩。

黃帝巖 在金簡峰下。

懶殘巖 詳《方外志》。

伏虎巖 在雲隱峰,一云在靈應峰下。

把鍼巖 在祝融峰。

觀音巖 在碧蘿峰下。昔羅念菴先生居此,故巖畔有念菴松。

祖師巖 在祝融峰下。

僊巖 在僊巖峰。

田真藥巖 在喜陽峰。唐元和中田良逸修行於此。

劉根藥巖 在九仙宮。西北頗深邃,亦殊異之境,昔仙人劉根居此。

聽月巖 在講經臺下。

白雲巖 在九真觀西。開元中,司馬承禎本號白雲先生修行於此。

九子巖 在九女峰。

上清巖 在岳廟後。

爛柯巖 在煙霞峰下。

隱身巖 在擲砵峰。

夕陽巖 在石榴峰下。

夜光巖 在祝融峰。

獅子巖 在天柱峰。

拾穗巖 在雙石峰。華林禪師拾餘穗,有二虎為侍者負之入巖。

白石巖 在白石峰。

淨瓶巖 在煙霞峰。原知休居此。

白鶴巖 在白鶴寺後。

靖居巖 在縣西二十里。有飛泉,古木,羅漢果樹。

朱陵洞 在紫蓋鄉。石刻朱陵太虛四字,為道家第三洞天。山上有泉,至洞門如垂簾,狀九仙。云此洞與羅浮通。

舜洞 在安上峰。舜常至此。洞前石壁有靈巖二字。

靈境洞 在黃庭觀。右洞深遠可通舜洞。今已塞。

元明洞 在觀音巖。今架屋其上,洞為堙閉。九真洞 在碧岫峰下。

白雲洞 在白雲峰下。

玅喜洞 在岣嶁峰。

玉清洞 在岳廟後。

雷洞 在岣嶁峰。

毘佛洞 在芙蓉峰後。往往有佛光顯現於望日亭,見之甚明。山形似洞,故以洞名。周遭五十餘里,相傳即古禹王城也。

黃藥洞 在岳山西北。

靜谷 在巾紫峰右。為明忠誠伯茹遊息處。隱真坪 在雲密峰。坦然而平方闊五里許。相傳為神仙遨遊之地。時人尋之,罕有到者。黃華坪 即黃華觀黃華老人隱居處。有詩刻石,甚珍之,臨武鄺祖詩。劉亨甲重建道一堂。九龍坪 白齋建大禪林集衲子煉磨此中。定心石 一在祝融峰,一在擲缽峰。即講經臺是。

試心石 在會仙橋。

金牛石 上有金牛跡。

沖退石 在朱陵洞。垂簾水中,石方平,可坐,可眠,上刻沖退醉石四字。

壽字石 字方廣丈餘。宋三山黃桂書在東岳,書一福字,與此並存。

盤陀石 一在南臺,石頭和尚常坐。一在山後,谷泉和尚常坐。

棋盤石 在九仙觀。相傳為趙澗石所置。船石 在擲缽峰。狀如船,諸石相倚,人經其下,造講經臺,呼為飛來船。順治間,忽為震雷擊碎,并詳其災異。

飛仙石 在黃庭觀。魏元君飛昇之所。

洗衲石 在方廣寺。相傳為梁海惠尊者洗衲石。

湘水 在縣城東。

興樂江 在縣三都受衡陽。諸小溪之水會於湘朱晦庵。張栻遊南嶽渡興樂,從後山入,即此是也。

舜溪 在安上峰,又名舜井。

禹溪 在雲密峰。

夕陽溪 在石榴峰。

玉版溪 在寶善山房。

止觀溪 在止觀橋。

石門溪 在石門橋。

西溪 出巾紫峰,東入於湘。

甘溪 出武陽鄉入於。苦溪 出武陽鄉入於。靈澗 出天柱峰,懸注而下,流三十餘里,入興樂江。山田受溉俱為沃壤,以其通於仙源,中多

出靈藥故名。

壽澗 出紫蓋峰經岳廟靈壽橋合流。溉田可五百頃。宋徽宗御書壽嶽二字。

社老澗 僧鶉居此。藏六結社,其中有詩行世。昔人書社老澗三大字,玅絕有詩二章書於字旁。

絡絲潭 在岳廟後。受壽澗水,匯而為潭。白沙潭 在岳山對岫上。常有雲氣,又有黃沙、黑沙二潭。相傳梁海尊者送五龍王各居其所,故其沙各以色稱至今。每祈輒應一云俱在蓮花峰。

包老潭 在能仁寺。包老每夕送燈於龍潭,一夕龍迎去不復返。

投龍潭 在招山觀。相傳張真人上昇處。每修齋畢,輒投金龍於此。

觀湘洲 在城東湘水中。

層田浦 在縣治南。

夏浦 在縣治南。

雷家浦 在縣南三十里。

彭陂 出鳳凰峰。

石灣 出鳳凰峰。

深磯 出高奇峰。東流入於湘。

斷石源 在隱真坪。水源有石,高數丈,闊數丈。而中斷上有鐫字,云此有丹砂,水如乳,甚甘香。有人得掬飲之,壽可千歲。尋遊者到此間,惟聞石下有流水聲。在左邊聽即落右,在右邊聽即左罕有得者。

烏石港 在縣西南十里。出岳山東,入於湘。龍隱港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出岳山下,東入於湘。

荊陂港 在縣東北三十里。出雲密峰下,入於湘。

清涼港 在縣東北。源發吐霧峰,水九曲絕麗。居民利取魚而直通之,遂不復瀠洄焉。知縣彭簪循故道而疏之入於湘。

荊陂港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水發雲密峰,出沙泉。

白茅洲港 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其水發山田至佛子嶺。一自唐山源入安仁河。

銅坑橋港 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其水發高石坪至蔡家口入草市河。

木陂港 水發高山。

張鴉港 在縣東北一百五十里。

下大埠港 水自窯底出龍塘寺,一自櫟林出龍塘寺。

大源渡港 去縣東北二十五里。在衡州河,其水發藕塘,一自蔡家坳會於大源。

虎爬泉 在祝融峰頂。

貫道泉 在湘南寺後。

洗心泉 近水簾洞。

太陽泉 在上封寺右。

甘泉 在岳廟東。

卓錫泉 在擲缽峰。

垂凍泉 在流杯池外有一環,九曲偃月。三泉俱在流杯池。

白龜泉 在壽寧宮。舊址右有石刻壽仙亭三大字。

白鶴泉 在白龜泉旁。

娑羅泉 在方廣寺後。上有一娑羅樹覆之。懶殘泉 在懶殘巖。

雷池 在祝融峰。

流杯池 去巾紫峰半里許。石上九曲可流觴。老龍池 在崱屴峰右。每春月各色蝦蟆相聚,至六七日而去。

墨池 在安上峰。其水黑色如墨。

耒陽縣

虎踞山 在縣東四里。岡巒秀麗,望如虎形。侯憩山 在縣東七十里。其山有七十峰,一名侯計山。相傳諸葛武侯籌兵事於此。

青麓山 在縣東北。山形環抱,為水口捍門。侯曇山 在縣東八十里。一名侯堂山,跨安仁縣界,半屬耒陽。

驁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形秀竦,特出不與眾峰為群,有桀驁之狀故名。

相公山 在縣東北。相傳諸葛武侯駐兵於此。南亭山 在縣南二里。舊傳南亭王葬此。鹿岐山 在縣南四里。其形如掌中有寺。南塘山 在縣南四十里。干有祗公亭,青石塔。天柱山 在縣南六十里。獻奇環秀甲於一方。五雷山 以上三山皆在縣南。

石臼山 在縣西二十里。上有石臼及巨人跡。

舊傳蘇耽常遊於此,蘇仙祠在焉。

城岡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峰巒聳拔,東西有銀鉼、毘帽二峰。若拱若翼,亦奇勝也。

阜山 在縣北盤踞二十餘里。縣城以為後扆蓋一邑之鎮也。

羅帶山 在觀音巖。

明月山 在驁山鄉。山形如月因名。

天門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上有石巖,中有流泉,禱雨多應。

觀山 在縣東。平陵鄉金廂市世傳多觀因名。獅寶山 在縣南上堡市。橫臥瀕江,狀如獅子因名。

葡萄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形勢高聳。

舉山 在縣東驁山鄉。世傳宋世科第稱盛因而名焉。

五姥山 在大義鄉嚴塘。

金紫峰 在縣西南五十里。蒼然獨秀,為一方文筆。

香爐峰 在觀音巖前。

樟楻嶺 漢時羅訓隱居於此。

母子嶺 在上堡市。錫冶所在,人多負固。五凹嶺 在縣西。形勢逶迤,宛如疊翠。

石嶽嶺 在縣北二十里。土薑所產。

五公巖 在縣西南雲峰鄉。民遇旱多禱。獅子巖 在縣西三十里。巖內石髓滴成獅形。宋隱士侯彭老避暑於此。一名侯公巖。

觀音巖 在縣東北。有石洞深數十丈,高數十仞。香爐峰拱其前,羅帶山繞其後,雲霞斐亹為一邑之勝。

文沖 在平陵鄉。世傳舊有科甲因名。

秦石 在縣南四十里。舊傳秦始皇驅石塞海至此,石動。按《曹紀》云:石非可驅之物,況始皇觀海在今山東登州府,與此懸隔。必後人傳言之訛也。

宜溪水 方輿覽勝云在耒陽。《湘洲記》:旁有穴,天旱以水灌之,輒致暴雨。吳都賦所謂龍穴所蒸靈雨,所儲是也。今尋訪之,無跡。平陵有名冥,水沖溪源,之水直注而下,春秋不竭。疑宜字傳寫誤為冥字故也。然非禱雨徵驗之所。詳翰墨全書

耒水 在城東南。源出郴州桂陽縣之耒山,北流至縣,又西北過興寧縣,合清溪、程鄉溪等水,又北過永興,之西經耒陽縣,東南復北流過衡陽界,入於湘。縣蓋以水得名也。

馬水 出馬水鄉。舊傳有人見人乘白馬躍入水中,故名。流至小江口入耒。

潯江水 源出安仁界,流至驁山鄉大陂市入耒。

大別水 《水經注》:南出耒陽縣,北至酃縣入湖。肥水 出侯憩山,其水清澈,冬溫夏冷。西流入耒水,有大魚常至。五月輒一奮躍,水涌數丈,波襄四陸。魚奔迸隨水登岸,不可勝計。今呼為肥江。

肥江 即肥水出侯計山。

驁山江 即潯水,出安仁界。

鴉江 在興業鄉。

小江 即馬口灘出馬溪水。

東湖 在耒水之東。周環三四里可溉田百畝。西湖 在耒水西二里。其廣僅東湖之半,夏有芙蕖掩映,為縣奇觀。

磨頭灘 在縣南半里。灘頭有石磨因名。石牌灣 在縣北十里。灣水逆抱至此,方下流。紫流灘 在城北五里。土色赤,水映之作紫色。雨瀨 在縣西南耒水中。《荊州記》:歲旱壅塞之,則雨若一鄉,獨壅雨亦偏應。

靴洲 在耒水中。俗傳杜甫在洲飲醉,宿酒家。是夕水暴至,溺水。聶令使人求之不得。但得一靴,葬於洲上。考《舊唐書》:永泰初,楊子琳寇西川,蜀中大亂,甫以其家避亂荊楚。扁舟下峽,未維舟而江陵亂,乃愬沿湘流遊衡山,寓居耒陽。甫常遊岳廟,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陽聶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還。永泰二年,啗牛肉白酒,一夕卒於耒。元和中,甫之孫嗣業遷甫柩歸葬於偃。師縣西北首陽山前,元稹志甫墓,亦謂舟下荊楚,竟以寓卒,旅殯岳陽。後四十年,始克葬而銘。詞謂窆我子美於首陽。山前則甫之卒葬地。史傳明甚靴洲之說,甚無謂此。蓋好事者為之。遂令前賢不獲考終之名可慨也。

銅鑼洲 即驁山口,耒水直流,此為之障。蔡子池 在縣西南二里。漢蔡倫造紙處。湯池 在平陽鄉。有二泉,其水春夏溫,秋冬沸。

有男女二池。

石盧塘 在肥水北。塘地八頃,其深不測。石井 在侯塘。井常涸,遇旱,祀之則水出,祀畢如故。

八卦井 在鹿岐山。刻八卦。水洌而甘,又云蘇耽井。

常寧縣

湘山 在縣治東,其下有湘山寺。

東山 在縣治東二十里。

逍遙山 在縣東六十里。

塔山 在縣南。東跨大小猛峒,西連觕石洞,南拱泗洲寨,北抱湘江。

鳳仙山 在縣北三十里。上有石人三丈。盟山 在縣北七十里。

太平山 在縣西五里西陽堡。

坡山 在縣西二十里,與太平對峙。

環秀山 在縣北五里。

烏子山 在縣北十五里。

大義山 在縣東三十五里。釋且拙,新闢道場於此。

盤龍山 在縣治。東有古剎建,自唐延祐四年,名湘山寺。

白面山 在縣北三十里柏坊驛。之下為一邑水口,其山出白石。明桂藩建創攻取日滋,而邑中風水大壞。

液麻山 在縣西十五里護塘堡。

白竹山 在縣西十五里,其山多竹,出筍如玉。相傳有仙煉丹於此。

泉峰 在縣南三十里。臨黃峒,諸山聳秀,過之蜿蜒。而上五里許有庵,藏修竹千竿。登臨北眺,城郭宮室挾朝霞晚虹而來。若隱若見,瀟然引人遠思。泉出山巔,盛夏飲之,如釋迦尊者。清涼水而中下所湧不足為異也。

毘帽峰 在縣東六十里。

白瀑峰 在縣南六十里。

興泉峰 在縣東南。上有泉禱雨輒應。

東角嶺 在縣東。

蓮花嶺 在縣東三十里。

平山嶺 在縣南。

金龍巖 在縣南石羊堡。秀麗甲一縣,內有古觀。

漿田巖 在縣南三十里。山石奇秀。宋慶曆中,有真慧師居之。嘗賜衣紫里社,至今祀之有何邦。淮者以禦獠有功,官承德郎,所立碑篆,舊猶有存者。

天倉巖 在縣南。

雲巖 在縣南十五里天塘山巔巖。南向塔山泉,峰諸岡巒翠秀,遠映如畫圖。旁有古木,嵯岈奇禽異雀鳴舞其上。善適人意流泉飛瀉出巖,頂珠璣繽紛渢渢,若理絲絃。邑人殷銘讀書其下。

獅子巖 在縣西三十里。巖前有庵,知縣張芳偕明經,劉禹智鄒是禮曾遊其處,有詩。

上白水 在縣南西,流入於湘。

吳水 源出永州府界,逕縣入於湘。

樟水 源出本縣,合宜水入於湘。

西南二江水 在縣南四十里。

宜水 源出塔山,一名宜溪。

石水 會宜水西北,流注於湘。東江 源出天倉巖下,入於湘。

滋陂江 在縣東,可容舟楫。

藍江 在東塘堡。

黃沙江 在縣南東塘堡。

伊陂江 在縣南石羊堡。

獨石江 在縣北柘江堡。

西江 出楊泉塔山等峒逕縣西,入於湘。倒湖 在縣東一里。

煙竹湖 在縣東三十里。

琉璃湖 在縣東四十里。

沙磯湖 在縣東四十三里。

龍泉湖 在縣東四十五里。

石臺湖 去縣四十五里。

小湖 去縣三十里。

滑石灘 在縣南二十里。水石搏激,險不容舟。七里灘 去縣三十里。北出河口,淺流飛瀉,勢若呂梁,灘長七里,以是得名。

鱠魚灘 在縣北六十里近大江口。

菱潭 在學宮左。為八景之一。有詩附別志。曲潭 在縣東十里。

桃花洲 在城南。江心為八景之一。原李氏建有書院,久廢。前令張芳仍名課,士曰:桃花會業

有序。

浯洲 在縣西二十五里有古岸。

應龍池 在城南山巔對峙泉峰,四時不涸。四十八池 在城東十五里曲潭堡。

洋泉 在城西四十里東塘堡。

知時泉 在縣城南。秋冬則竭,春夏則湧,故名。樟木塘 在縣西南。

龍塘 在縣西三十里。

大井塘 在縣西。

樂井 在縣東三十里,徐姓之宅中。

冽井 在南城內。兩街路口其形似火,時多火災。嘉靖年間,兵憲邊命工鑿井,而火災遂息。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