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古今图书集成

>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122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百二十七卷目錄
 寶慶府部彙考一
  寶慶府建置沿革考
  寶慶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寶慶府星野考
  寶慶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七卷

寶慶府部彙考一

寶慶府建置沿革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

在《禹貢》為荊州域,《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其山。曰:衡郡距衡四百餘里,皆衡山麓也。春秋楚日強,大公族大夫白公善始來築城,戰國為楚巫黔中地,秦立昭陵縣屬長沙郡。漢屬長沙國,并析置都,梁夫彝屬零陵郡,平帝時復析昭陵。置昭陽為封邑。東漢昭陵仍屬長沙,《舊志》誤以昭陵屬零陵,今以《後漢書》正之。昭陽都梁夫彝屬零陵。三國吳孫皓析零陵北部,置邵陵郡治昭陵,并領昭陽都。梁夫彝高平隸荊州。晉為邵陵郡,其縣六邵陵武岡,夫彝建興邵陽、高平,而武岡建興析都。梁宋改郡為國,齊梁陳仍為郡。隋平陳廢邵陵郡,并隸長沙。開皇中復改武岡為武攸縣即邵陽縣,置建州尋改為邵州,改辰陽為辰溪縣來屬焉。唐改南梁州并復邵陽縣,及省建興入武攸仍為武岡縣,貞觀中改為邵州省,邵陵縣入邵陽與武岡,俱隸邵州而屬江南西道,天寶改邵陽郡,乾元復改邵州。五代晉改邵州為敏州,邵陽縣為敏政縣。後漢復為邵陽縣,宋仍改邵州治邵陽。熙寧五年收復梅山,以其地置新化縣。元豐四年以溪峒徽州置蒔竹縣,俱屬邵州。崇寧四年以蒔竹之臨口寨為臨岡縣,五年別為武岡軍領縣三,武岡、綏寧、臨岡屬荊湖南路,紹興中廢臨岡置新寧縣,仍屬武岡軍,而邵州是時止領縣二,邵陽、新化。嘉定末以沂王嗣,子貴誠為邵州,防禦使尋承大統,是為理宗改元。寶慶三年十二月甲辰,詔邵州升為寶慶府,元至元改寶慶府,及武岡軍俱為路隸湖廣行省,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遣左丞相徐達率胡大海,取寶慶,路克之,於是靖州軍民安撫司,及諸長官司皆來降,繼為元將所陷,洪武元年二月,楊璟遣千戶王廷進攻茱萸灘,擊走之,復下其城,更寶慶路、武岡路俱為府。九年省武岡縣入武岡改為州,仍領新寧隸府。洪熙元年三月,徙岷王國於武岡,弘治甲子以州城步巡檢司置城,步縣隸府,府所領州一縣四,邵陽、新化、城步、武岡州新寧。

皇清順治四年,開寶慶府,邵陽、新化二縣。十五年開

武岡、城步、新寧本府。所領州一縣四,仍明之舊隸,湖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分屬湖南布政使司。

邵陽縣附郭

秦始皇并天下為三十六郡,置邵陵縣,隸長沙郡。漢高帝五年,以長沙郡為國,昭陵縣屬長沙國隸荊。武帝元朔四年,析昭陵置都梁,夫彝二侯國。平帝元始五年,析昭陵置昭陽侯國。東漢昭陵仍屬長沙。獻帝建安二十年,吳蜀爭荊州尋分荊州以湘水,西屬蜀,湘水東屬吳。昭陵等縣并屬蜀。三國吳析零陵北部置邵陵郡,領昭陵、昭陽。六縣隸荊州。晉世祖武帝太康元年,邵陵郡領昭陽,夫彝而析都,梁置武岡、建興二縣,尋改昭陽為邵陽隸湘州。南宋改郡為國,昭陵邵陽屬邵陵國。齊梁陳為郡,昭陵邵陽屬邵陵郡。隋文帝開皇十年,廢邵陵郡,省武岡,夫彝入邵陽隸潭州。十年復置武,攸縣,即邵陽縣,置建州移治水北,後數年復改邵州治邵陽。十五年分天下為四,總管并揚荊益,以諸王為之,邵隸荊部,煬帝大業間,復改邵州為邵陵郡,治縣如舊。唐高祖武德間,改郡為州,因改邵陵郡為南梁州,并置邵陵縣,太宗貞觀二年,分天下為十道縣,隨州隸江南,尋改為邵州省,邵陵入邵陽屬邵州,元宗開元二十二年,分天下為十五道縣,隨州隸江南西道,天寶間改邵州復為邵陽郡,縣仍舊。肅宗乾元元年,復為邵州縣仍舊。五代晉天福間,改邵州為敏州,邵陽縣為敏政縣。後漢復改敏政縣為邵陽縣。宋太祖乾德元年,平湖南復改敏州為邵州,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邵隸荊湖南路理宗。寶慶三年十二月甲辰,詔邵州潛藩陞為寶慶府,仍領邵陽、新化。

元至元,取寶慶府改府為路,縣隨路隸湖廣行省。明太祖洪武元年,取寶慶路邵陽縣,更路為府,隸湖廣布政司。

皇清順治四年八月,開寶慶府縣隨府隸湖廣布政

司。康熙三年,設藩於長沙邵陽,五州邑隨府隸湖廣湖南布政司,編戶二十四里。

城步縣

周黔巫中地,秦隸長沙郡,漢都梁屬地,東漢因之,三國諸葛武侯征九溪蠻至此,有諸葛城。晉武岡縣地。南北朝隋俱武岡地,唐鎮五代宋俱鎮,元儒林鄉屬武岡路,明置城步巡檢司,弘治十七年,立城步縣,屬寶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九里半。

新化縣

周楚地,秦益陽地,漢梅山地,東漢三國俱因之,晉為高平縣,隸邵陵。南北朝俱因之,隋隸潭州,唐為高平縣,隸邵州。五代為蠻所據。宋初置五寨,熙寧間析梅山地,為二縣,新化為上梅山,隸邵州,安化為下梅山,隸潭州,紹聖初遷於百石坪,尋復舊。元明因之,屬寶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一里。

武岡州

《禹貢》
荊州之域,春秋戰國為楚黔巫中地,秦屬

長沙郡,漢屬零陵郡,為都梁夫彝二國。三國吳屬邵陵郡,晉分都梁,立武岡縣,治北武岡,山兩峰對峙故名。隋初省武岡,入邵陽縣,以屬潭州,後置武攸縣。唐仍改武岡縣,以建興縣省入屬,邵州建興。晉置在邵陽縣境。宋於縣置武岡軍,崇寧五年并以蒔竹縣,分置綏寧、臨岡二縣,隸焉屬荊州,湖南路蒔竹縣。宋元豐中置今靖州地,綏寧今屬靖州臨,岡本蒔竹之臨口,即今新寧賽,《舊志》誤以武岡軍領,邵陽、新化、蒔竹三縣,今依文獻通考正之,紹興中廢,臨岡更置新寧縣,仍屬武岡軍。元至正丙子陞軍,為路領武岡、綏寧、新寧三縣。明改路為府,仍領武岡、新寧,而割綏寧隸靖州。洪武九年,降為州省,武岡縣入之,隸寶慶府。弘治十七年,改州之城步巡檢司為城步縣。屬寶慶,惟新寧隸州。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八里,猺里二共三十里領縣一。

新寧縣

《禹貢》
荊州之域,春秋戰國屬楚,秦屬長沙郡,漢

屬長沙國,東漢為夫彝縣地屬零陵郡,隋屬邵州,唐因之,宋初為蒔竹縣,地崇寧初以蒔竹縣,地分置臨岡縣,於臨口寨屬荊湖南路,紹興元年廢,臨岡縣復為寨,而即金城村置新寧縣,在水頭江北屬武岡軍,元仍舊屬武岡路,明屬武岡州,隨州隸寶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半。

寶慶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

寶慶府疆域圖

寶慶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衡州府衡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至衡州府二百八十里。

西至靖州綏寧縣界三百二十里,至靖州四百八十里。

南至永州府東安縣界一百一十里,至永州府二百九十里。

北至辰州府漵浦縣二百八十里,至辰州府三百五十里。

東南至永州府祁陽縣界一百里。

西南至廣西省全州界三百八十里。

東北至長沙府湘鄉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辰州府漵浦縣界一百八十里。

自本府至省城,一千三百里,至

京師五千里。

東西廣六百六十里,南北袤六百三十里。邵陽縣附郭

東至長沙府湘鄉縣界一百二十里,至縣二百九十里。

南至永州府祁陽縣界一百里至縣二百里。西至武岡州,界一百二十里,至州二百七十里。北至新化縣,界七十里至縣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大坡嶺安化縣界一百里。

東南至石灣衡陽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永州府東安縣界一百里。

西北至隆回漵浦縣界二百里。

自縣至省城一千三百里。至

京師五千里。

東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城步縣

東至新寧縣,界五十里。至縣九十里。

南至廣西義寧縣界一百八十里,至縣三百里。西至靖州綏寧縣界六十里,至縣一百二十里。北至辰州府漵浦縣,界二百五十里,至縣三百里。

東南至廣西古田縣界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武岡州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靖州長安堡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關硤堡一百里。

自縣至府四百二十里。

東西廣一百一十里,南北袤二百九十里。新化縣

東至長沙府湘鄉縣界一百里,至縣三百里。西至辰州府漵浦縣界一百里,至縣二百六十里。

南至邵陽縣界一百里,至縣一百七十里。北至長沙府安化縣界八十里,至縣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邵陽縣界一百里。

東北至安化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武岡州界二百里。

西北至漵浦縣界二百六十里。

自縣至府一百七十里。

至省陸路一千四百里,至

京師四千四百里。

東西廣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武岡州

東至邵陽縣界橫江渡一百五十里,至縣二百七十里。

南至全州界一百六十里,至州二百四十里。西至靖州綏寧縣浪石界三十里,至縣一百五十里。

北至辰州府漵浦縣望鄉山界一百四十里,至縣二百四十里。

東南至新寧縣界一百里。

東北至邵陽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義寧縣界五百二十里。

西北至黔陽縣界四百七十里。

自州至府二百七十里,至

京師五千六百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八十里,南北袤三百里。

新寧縣

東至東安縣黑土嶺界一百四十五里,至縣一百八十里。

西至武岡州花溪山界七十里。

南至全州界八十里至州治一百四十里。北至武岡州壺山口界四十五里,至州治九十里。

東南至東安縣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城步縣一百三十里。

東北至邵陽縣二百二十里。

西南至全州西延界一百四十里。

自縣至府二百二十里,至省城一千六百里,至

京師五千八百八十里。

東西廣二百五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五里。

形勝附

本府邵陽縣附郭

《邵州圖經》:東距洞庭,西連五嶺。

張謂記:九疑北麓漾湘南澨。

寇準詩:溪山環郭莫窮端。

侯延慶修邵州城門記:湖嶺要衝。

開元寺塔記:接九疑之形,勢據三湘之,上游《輿地記》:勝旁連,荊湘外接交廣。

《邵州圖志序》:界長沙零陵之間,有唇齒輔車之勢。

《舊志》:林谷幽邃灘瀨險确。

《楚臺紀事》:襟接三湘,側水扼其咽喉,帶引洞庭花,街連其肘腋。

棠開召奭城創白公,四望崇於天表湖,嶺搤於地軸,西控巫黔,東接衡岳酉沅,北襟湘烝,南引胙土,則六嶺。前開奠邦則雙流。後抱紫瀾綴於神灘。靈標屹於砥柱,肘腋兩關雄圖,四塞輪蹄飛楫摩,接長虹亦湖南要區也。

九江孔殷資居其一,邵獨有之,足冠寰區,龍山嵯峨高霞盤鬱,山川流峙,毓秀鍾靈,更有桃洞爭,武陵之勝,曹井著投藥之奇,綜其萃麗更僕難窮。

城步縣

城步書舍記:東鄰荊湘,南通廣桂,西接古徽,北界大水。

《書院記》:四山如屏,層環疊拱,一水漣漪,橫練如帶。

《郡志》:江水抱城,瀠迴百折,危峰疊岫,放奇獻異。《瞿九思縣志》序:東有黔峰欄牛之防,西有馬鞍大水之固,南有陽峒山谿之險,北有赤水石井之饒,固用武之國也。

儒林舊院敷文:德以綏來巡司要區,奮武衛以彈壓鞭長難,制蠢動時聞,飭戎行於節鉞勤廟,筭於秉鈞乃築,嚴城用據形勢,南襟百粵,西引三江楓門,北峙金城,東憑控制洞蠻勢。踞扼要。新化縣

《古梅山寺記》:地勢阻僻,山林密茂。

《惠政記》:東跨長沙西亙,漵浦火旗在前,澬水環後。

《修學記》:山川明秀,氣候清淑。

《梅邑舊志》:據荊楚之上游,接衡岳之神勢,界辰、長武邵之間,有沃壤完萃之美,乃湖嶺之要區,為寶郡之名邑。

東翼星沙梅封萬戶,西連漵浦,熊接鼎湖輦臨帝子,鳧接文斤火旗,在前而陽明治資水環,後而膏澤承流,界辰、長武邵之間,有扼要憑險之勢,湖稱名邑地擁要區。

武岡州

柳宗元武岡銘:黔山之礸,巫水之磻。

《都梁記》:接軫廣西,連亙湖北。

《呂調陽記》:湖湘上游。

宋知軍《題名記》:屯兵峙糧,控制蠻獠。

《學記》:雲山鍾靈金城,萃秀又曰江山清淑。《舊志》:山川深阻,民徭雜處,州城之南二水合流。中乃平曠。界於長沙、渠陽之間,湖南勝地也。都梁漢邑武岡舊軍,南襟雲山。北擁武嶺楓門,西蔽環蓼溪洞口,以作三關,紫陽東迴引資流濟水。而為天塹勢踞,上游為沅湘之屏,翰地錯沃壤寔湖嶺之名,區惟環境皆介於谿蠻,應彈壓時張於武備。

新寧縣

《夫彝舊志》:九疑形勢三湘,上游控制溪硐,彈壓百蠻。

張圖南學記:黔礸巫磻連峰疊谷。

黎淳記:東連花渡,南挹金峰,西扺崀山,北據溪峒。

李東陽記:地險且崎,溪水迴旋。

漢置夫彝蔽,零陵之北部,宋甸臨口壯,形勝於金城,分蒔竹以綏邦,開新邑而扼要,南距百粵,擁崀笏以憑關,北襟長湖,枕紫雲以作鎮塞,谿蠻之口,鞏金湯之固,雖勤奮武尤藉修文。

寶慶府星野考        《府志》

府總

遷固世掌天文,其言曰:楚,翼、軫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皆楚分也,其後蔡邕費直,諸家考論,度數各有異同。《春秋·元命苞》曰:軫星,為荊州。《史記》又曰:吳、楚之疆,候在熒惑,占於鳥衡。《東漢志》曰:斗玉衡第四星。主荊州,當以五卯日候之己卯,日為零陵。宋《天文志》曰:天市二十二星,東西各列十一星,其西垣南第十星,曰楚星。《經》曰:熒惑主楚越。又曰翼二十二星凡十九度,軫四星凡七度。《廣雅》曰:荊,屬衡星。《唐書》曰:翼、軫,鶉尾也,軫在天關之外,當南河之南,其中一星主長沙。《新唐書》曰:鶉尾值建已之月,內列太微,為天庭。其分野,自南河以負海,亦純陽地也。然莫若。晉《天文志》為最詳,其考驗,躔次尤精,而密則分野之說,燎然若指掌矣,春秋書災異不書事,應張南軒謂君子無所不謹,蓋得敬天之要,書曰:克謹天戒臣人克,有常憲,然則守常憲,以尊主謹事,以敬天,則不言星野亦可也。

寶慶府山川考一    府縣《志》合載

本府邵陽縣附郭

六亭山 在南城內,迤邐為山者,六舊有繡谷遐觀,蒼雪寒碧,楚望丹井,月池杏岡,諸勝宋人作鎮邊堂,囊括其概,提舉毛憲記,理宗為防禦使時,復各建亭其上,飛閣連橋,往來登眺,北瞻白雲石門,諸峰青翠如畫,萬煙二水几席可收,其一為天池山,上有池,山腹有泉,泉甚清洌,其一為鐵局山,古陶冶地,山下有太平寺,即呂喦磨鏡處,其一為望仙山,下有駐鶴祠,其一為六一山,建轉輪藏有池,歲時不竭,其一為八角亭,山其一為鹿頭山,又名棲真山,形如削頂,平廣如砥,山後有白鶴觀,下為飲鶴池,皆稱呂仙遺蹟,四時登臨俱佳,而尤宜於春,為邵陵八景之一,今俱燬。

東山 岔起城左,如覆盂,然上有寺,奉三世尊又移縣右,樓銅鐘置其上,俯瞰雙流鐘聲遠播,即八景中之山寺,曉鐘也,寺有法華臺為唐無量壽,佛卓錫處遺千佛袈裟,一鞋二每六月六日僧作曝衣,會人士往觀如堵,癸未之變僧無住持,衣鞋遂失矣,先是嘉靖間,析寺前地建濂溪,書院中設濂溪,先生及陸子壽張無垢朱晦菴,諸先儒木主後有太守謝,省祠廢久,山下有二忠祠,特祀宋通判曾如驥,明指揮賀興隆今俱廢,移祀於此,附以明之,郡侯李振挺別駕何三,傑學博王紱皆盡,節於封疆者,崇禎壬午鄉官劉孔暉殉節,河南又為建忠節祠,于左咸春秋祭享焉,內招僧另居專,供洒掃。然榱棟粗豎堂址嶔崎,殊為慢褻,邑令顏堯揆重為修整,置龕列几位次秩,然扁以光風霽月,康熙癸丑郡守李益陽又為建,講學堂於前,以為諸生課業之所,甲子景濂堂圮邵,令張起鶤捐資,議復未就。

洛陽山 在城東二里,申泰芝嘗往來其間,泰芝母家雒陽故名,資邵二水會流其下,石室曲折,後穴冥通,不知所底,壁間字痕可讀,然為流俗壘塞大損逸致。

小佘湖山 在城東三里許,高崎峻聳,不易攀躋,積雪尤甚,晴霽登臨,風景特異,故為八景一勝焉,唐時崇尚道教,命歲時祀申泰芝而佘湖山離治,百里乃即茲山建祠,因以得名,近創毘盧閣於后亦燬。

馬鞍山 在小佘湖山前,形似馬鞍故名。耑山 去城東三里,砥柱磯參,其左前匯二水,後枕獅潭竹徑松,風梵音幽籟,景致清妍耑,愚禪師說法其地,閩太史鄭之元書額,曰:耑山蘭若。

皇清少司寇李敬按,楚時訪其遺蹟,記云禪關寂歷

法侶莊嚴,惠風振於林,端清潭流於座右,并手書五臺別院,康熙癸丑,郡伯梁碧海特建大殿於耑山舊址。

金紫山 在郡城南五里許。

孤山 在縣東四十里,平壤突起,圓似童頂,石洞中空,弘爽殊勝,明崇禎間,指揮乃姓者於山

前,掘塘得一古鼎,識者以為漢魏時物,可受數升,中皆碧玉,寸管約數百枚,後為勢家所取,今無存。

祥雲山 在縣東五十里,一名望岳。

八字山 在縣東北二十里漁溪。

天堂山 在縣東五十里,石室弘敞,可容數十人,僧即其處為精舍,郡守陶洪題曰碧莊嚴。月湖山 在縣東七十里,怪石嶙峋,嵌空玲瓏,奇花古木,鬱蒼陰翳,山徑幽邃,寺居其中,宋李綱征曹成過此留詩,後人續詠甚多。

金仙山 去縣東一百一十里,相傳王真人修煉處,壇石尚存泉水清注。

龍山 去郡東八十里,盤延數百里,四面相類,高近萬仞,頂與岳平,故名岳平頂,遙望衡岳諸峰,如在座前,上有老龍潭黝異莫測。中多五色鯉,雲氣夭矯,分二水而下,一流湘鄉為漣水,一流邵陽為邵水。產茗藥、怪木、異卉及黑猿、翼虎。唐隱山和尚居焉,僧之靜修者,多幽棲於此坪。曰金竹洞,曰飛水寺,曰鳳凰岩,曰白石,皆稱勝地,山甚袤廣,而多奇異,好事者終不能窮其勝,下有神祠,禱雨輒應,宋通判潘忠恕記,康熙丁未年重建,郡守傅鸞祥記。

桃林大山 在郡東北二十里,接湘鄉界,山林叢伏,為盜賊藪,明時設分水堡以防禦之。石羊山 在郡東七十里三溪鄉。

漣河山 即龍山之麓,兩山如帶,夾漣水而出,可六十里入湘鄉。

尖山 在郡東北百里,接湘鄉安化界,橫亙蜿蜒,上下三十里,頂多居民,桑麻田園無異平土。朗概山 去郡東北七十里,峭拔不可陟,石級僅受一趾攀引,而上頂平闊,為安化、湘鄉、湘潭、寧鄉諸治之祖,上有靈祠。

高崧山 在縣東三十里。

杏岡山 在府城南。

文竹山 一名扶陽山,上有石林,修竹扶疏,隨風披拂為仙人窟宅,載郡國廣輿名勝諸志。邪薑山 今名大雲山,在府東南一百三十里,一名白雲峰,烝水出焉,為衡郡治之祖,南峰七十二峰之一,唐申泰芝曾修真於此,有錫瓦殿,六仙殿,龍王殿,構石岩中可坐十數人,瀑泉從岩中瀉下,四時不絕,上有飛來鐘。

金華山 在中鄉二都,山高百仞,巉岩嵌空,樹木蓊,宋學士羅宗之由衡徙居其下,構永慕堂。

佘湖山 在太平鄉一百二十里,山勢飛舞,其形若鳳,唐人建祠,峰頂祀申泰芝,唐肅宗御書雲霖祠庭以賜之頂,即雷祖巖祠,踞其頂,履之空洞有聲,羽士就巖汲水,少涸則歷數級而下,有小橋深窈難測峰。後歷長巘里許為飛昇石,二石挺立,若柱相去數尋,橫石廣數丈長,十數尋,架置其上,如几案,然石勢稍攲,以一小石貼之,傳為泰芝沖舉處,旁為蓮荷山,傳為泰芝煉丹之所,磨猶存。高霞山 在郡南一百里,後枕四明,前襟霞水,左引小砦右揖,東井為李震飛昇處,舊存唐顯慶二年碑山腹有藥菴,傳為採藥之所,下有白鶴,觀石皆馬蹄跡,有李霞觀臨,霞水又有新甲山為李仙窟宅,明萬曆間水涸,見石上有唐尚書郎周源訪高霞李真人詩。

新甲山 在郡南八十里上賢鄉。

小眉山 在郡南九十里,突聳如筍,高近十里,頂有梵宇,盤旋而上,殊有異概。

月山 在郡西北隆回鄉。

四望山 在郡南百二十里,磅礡突兀數十里,居邵陽東安零陽、祁陽之間,故名四望,見《通志》。水流數派,流於郡者為霞水,源於郡者為壩豆,江合於花橋下,而會邵水。

雲泉山 《水經注》云:雲泉水出雲泉山。

西遊山 去郡南百里,山林叢險,盜每出沒於此,今防守嚴密,漸革面矣,即桃林大山。

希夷山 峰勢秀拔,古有希夷觀,為秀真地,其水分流,一出烏龜橋入邵水,一出東田入資水。七里花山 在新寧鄉,時見白雲生其上,有望雲寺,多古木異卉。

歷山 出《水經注》無考,今邑北亦有歷江水名。大禹山 去縣北四十里,在石門山,上有大禹廟,宋教授陳伯震記。

石門山 去縣北四十里,聳翠入雲,兩山相夾如門,資水噴激,而下為茱萸,《灘志》曰:石門獻翠為邑八景之一。

白雲山 去治北四十里大麓,上有白雲巖毘

盧殿,觀音閣,慈壽寺錢邦有記。望雲山 橫亙盤踞數十里,四麓奔瀉,面面相似,山前為隆回鄉,秦盧生隱於此,以西望武岡侯生所隱之雲山故名,登頂幾二十里東望,郡城彷彿在目。有鐵瓦石祠、天池、泓淨源流百派,其大者曰金灘、曰銀坑,會於砦上,西流百里入資水,山腹之東有盧真菴,石臺數丈高,廣如砥,乃盧生禮斗處,岩有觀音,洞有關門,寺有天門龍興,觀有天壇,諸勝山多產蕨,荒年民取給焉,山後為高平舊縣,今屬新化邑。

古台山 在隆回鄉,秀卓可五里許,北瞻望雲宛若畫圖,金子黃花元姑峙,右天堂白馬西山屏,左俯視溪流如帶,中有梅樹寺,為宋元遺址,古木青杉,蒙翳掩映,白雲時來梵音,遠聞亦山川勝概云。

西山 在隆回鄉,地接白馬龐家,及湖北嶺諸界,山高廣而舒,奧民多火耕,亦有腴產,風景幽異,即居民多未至者。

元溪山 在隆回鄉接新化、漵浦,舊設紙錢堡防備為邵險要。

頓家山 在隆回鄉,離城二百里,又名三不理,山接辰州極峻峭。

麻塘山 在隆回鄉,跨漵浦、辰溪諸界,明嘉靖間酉賊潛伏,時為牽引官兵捕勦之。《嘉靖志》載為邵險要地。

石阜山 一名黃平,在西平鄉,上有觀。

碁磐嶺 在城南五里,諸葛亮經此,與客對奕。石盤廣六尺,黑白子宛然,又犒師其地,名祭旗坡,見《名勝志》。

耀紫嶺 在縣南五里,聳卓如植,筆形家取為郡邑文峰。

錫茅嶺 在縣東八十里,一名錫山,高挺獨秀,俯視郡城,煙景可挹,水泉清冽,下流為聚公橋,歷溜田至田家橋,入桐水。

龍窩嶺 去縣東五里。

茶岡嶺 古有曲水流觴巨渠,一名霞光嶺。天師嶺 在縣東七十里三溪鄉。

白馬嶺 去城南二十五里。

朱梅嶺 在城東北一百二十里,接湘鄉。羅漢嶺 去郡東北九十里,上有羅漢寺故名。響鼓嶺 在三溪都,以聲得名。

黃茅嶺 在郡東北六十里下俯墨溪。

大坡嶺 在郡東北百里,明崇禎戊寅司理李夢日禦賊於此,鄉人立祠祀之,百戶馬之驊戰死其下。

九龍嶺 在梅塘鄉,突兀如華,蓋相傳唐人仰山兄弟居此仙去,舊有祠,旱能致雨,明季有紫氣金光之異,鄉人重修之,司理梅開重新佛像,置田飯僧有梅公祠。

王瓜嶺 在郡南四十里,亙延五十里,高數百仞,山頂平衍,有白鶴觀,小石巖甚異,負山而居者百數十家,墾土為田,因少泉流灌溉,稍旱即無收,其居者雜植麥豆,以佐食而終,不他徙者是豈山為之歟。

錫嶺 在郡南四十里。

梅子嶺 在郡西四十五里。

插花嶺 在郡北五十里,即北望一帶大山也。東聯朗概西盡,茱萸翠嶂,碧峰上千霄漢。雲巖 見月湖山。

吐秀巖 在石人江上,岩石陡峻,俯瞰穴室深窈不可測,昔人鑿石為棧,道題吐秀岩三字,秋水既消其下,露一石鹿,明邑人御史何大謙讀書處。

朝仙巖 在郡治東一里許。

彩山巖 去郡東南三十里,洞口宏敞,其中甚深,隙光洞達,怪石玲瓏,寬平可容數百人,有石書、石鼓、龍床、龍几等跡,旁有圓孔傴僂,而入復有洞,幽異莫測,人跡罕至,明嘉靖間,邑令張鳳儀以勘田至彩塘,見一石峭聳數十丈,篆曰彩山巖,後題,永嘉蕭萼書,詢之土人云:昔姚元信因亂,率眾據山自保,沒為土神,因未立廟,望石祀之,張因剪荊棘,而得此洞,遂移石鼓置洞外,篆額曰:石鼓書洞。天啟間,參政潘瀾題詩洞中。白鶴巖 在郡東南三十里。

虎棠巖 在石井鋪丹穴石梁。

煙竹巖 在仁風鄉孤山,出田壟中巖,底有石樓、石臺,極為幽邃。

鹿角巖 在梅塘鄉,巖水成溪流入烝水。圓通巖 在郡南五十里,有石作鐘聲,壁刻有詩。

九頭巖 去澬水下三十里。

洛陽洞 見洛陽山。

桃花洞 去城南七里,由官道左徑入,洞扉高丈餘,斂袂而入,徑如衕,崎嶇無整步,白雲冉冉逼人,而兩傍石壁去肘可盈尺目,左右顧如水渦,如浪疊如夏雲,奇峰如虎蹲,如老冰垂注,蓋石乳凝結也,旁一小洞秉炬傴僂而入,有石象大如豕,端足肅立,又一洞渡小溪,冥通不可測。今已塞出從故道徐進,石室弘敞,維摩數尊,或臥或倚,有石凳、石床,頂有竇圓如鏡,攝受日光明照,一室右有石級攝衣盤旋,忽出峰頂。上有亭登者,若躓頂上約去百武,有石孤植大數圍,就之其,根瘦削僅盈握,宋景定郡守摹古雲根三字,舊有賓峰亭、拜石亭。洞外有堂,堂前有池,旁有菴今無存,其存者,宋嘉定中靡凳,洞陽仙境,并古篆桃洞流香等字,洞前多桃花,開後瓣落水中,必從山後溪中流出,真異境也,金之俊額之曰何必武陵。

三仙洞 去治東三十里。

白水洞 在治北四十里,一溪從山峽而出,兩山對峙如門,山旁有二小洞,望之幽邃,近後開爽,中有石乳,形狀不一,溯流而入,環堵皆大山壁削,居民數家田園雞犬別一天地,山有泉流瀉繞洞,下為唐溪,入於茱萸灘。

石鼓書洞 見彩山巖。

碧雲洞 在三溪鄉,洞中頗闊,其泉流數伏數見。

覓水洞 在隆回六都,洞口水流成河,土人避兵製船以入,旁有數岩可以栖止,敵不能窺。白雲洞 在郡治北五十里,有石屋在峰絕頂,僧因為菴。

干雞洞 在隆回鄉,溪泉不涸,景物奇邃,石立如雞形,昔人避亂洞中,敵以無水困之,眾取魚投視乃解去。

雲根石 在桃花洞上,突立干霄,高四五丈,旁鐫古雲根三大字,左鐫景定甲子上巳,右鐫郡守中吳等字,其名磨滅不可讀。

彌陀石 去郡南五十里,石如佛形。

飛來石 在邵洪觀,今改石雲峰,有石方丈餘,下二小石承之,人履石上,勢覺欲動,若以線,從下度之,不令人知,可竟過無滯。

蝦蟆石 在郡城南五里。

道人石 在澬江上。

頭巾石 在神灘渡上。

汆石 在沃洲之尾。

觀音石 在仁風鄉。

南石 去城東南五里。

磬石 在康濟廟石備五音上,有二線紋,相傳昔有漁人沉網於江,得一金磬以歸,兄弟欲分之,遂化為石。

雨石 在相公潭岸,緣石級而入,有桃樹萬株,今皆戕盡。

獅子峰 在仁風鄉,山峰聳秀,群巒蟠伏,龍泉噴布,水聲與梵音相屬,登臨者有物外煙霞之想,上有龍華寺。

古城峰 在太平鄉一百二十里,接衡陽界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

砥柱磯 在城東北,兩水奔流至此逆洄,故名。尚書顧磷題三大字於上,有詩刻石。

資江 源出路山,今屬綏寧,經武岡會新寧蒔竹水,至邑治東北,合邵水下茱萸灘,歷百而至新化縣,過益陽入於洞庭,《夏書》云:九江孔殷資其一也,一名益水,見《地理志》。漢《桑欽水經》云:資水出零陵都梁縣路山東北,過夫彝縣東北,過昭陵縣之北,又東北過益陽縣北,又東與沅水合於湖中,東北入於江也,北魏酈道元注資水,出武陵郡無陽縣界,唐糾山蓋路山之別名也,謂之大溪水,東北逕邵陵郡武岡縣,南縣分都梁之所置也,縣左右二岡對峙重岨,齊秀間可二里。舊傳後漢伐五谿蠻蠻保此岡,故曰武岡縣,即其稱焉,大谿逕建興縣,南又逕都梁南。漢武帝元朔五年,為長沙定王敬侯定之邑也,縣西有小山,山上有淳水,既清且淺,其中悉生蘭草,綠葉紫莖,芳風藻川,蘭馨遠馥,俗謂蘭為,都梁山因以號縣,受名焉,又云:縣治郡下,南臨大溪,水逕其北,謂之邵陵水,魏咸熙二年,吳寶鼎元年,孫皓分零陵北部,立邵陵郡於邵陵縣,縣故昭陵也,谿又東得高平水口,水出武陵郡沅陵縣,首望山西,南流高平縣南,又東入邵陵縣界南,入於邵水,邵水又東會雲泉水,水出零陵永昌縣雲泉山西北,流逕邵陵南縣故昭陽也,雲泉水又北注邵陵水,謂之邵陽水口,自此

下,東北出益陽縣,其間流逕山峽名之為茱萸江,蓋水變名也。

茱萸江 在府治北四十里,兩岸石門夾峙,水勢險惡,土人呼之為茱萸灘,自此而下,至益陽皆為茱萸水,自邵陽資江而下數百里,歷新化至益陽皆曰茱萸江。昔傳關雲長與甘興霸爭界於茱萸江,或疑在邵陵,然《湘中記》又云:程普關羽分界於銅棺山,共鑄銅棺為誓,相侵者以銅棺貯之,今銅棺山又在長沙界內酈道元。《水經注》云:縣有關羽,在新化之下,所謂關侯灘也,南對甘寧故壘,昔關羽屯軍水北,孫權令魯肅、甘寧拒之,於是水寧謂肅曰:羽聞吾咳唾之聲不敢渡也,渡則成擒矣。羽夜聞寧處分曰:興霸聲也。遂不渡,茱萸江又東逕益陽縣北,又謂之資水,應劭曰:縣在益水之陽,今無益水亦或資水之殊目矣,然此縣之左右,處處有深潭,漁者或輕舟委浪謠詠相和,羅君章所謂其聲綿邈者也。

邵江 源出龍山岳平頂,西流合眾水至西洋江,會桐江歷甘棠渡,及相公潭,至邑治東,入澬江。

桐江 源出萬安鄉,至棠下橋名桐江,至董家灣,合溠水至西洋,入邵江,《嘉靖邑志》云:源出金仙山。

檀江 源一出東安縣羅漢雲霞諸山,一出上賢鄉小眉諸山,至花橋會流,歷穀洲,至白馬田入邵江。

石馬江 源出望雲山,穿大華山,歷三渡水,至歷山牛丫潭,入澬江。

石人江 在郡東北十里沃洲灘上,即澬江。西洋江 在郡東四十里即邵江。

歷江 在邵陽縣北。

槎水 源出九龍嶺後,歷仙槎橋迴龍橋,至董家灣入於桐江。

烝水 其源有二:一出中鄉大雲山,一出梅塘鄉鹿角岩,合流長山江口,出佘田,至石灣,入衡陽界,過草橋,至石鼓嘴,入湘水,自此以下名烝湘,三湘之一也,酈道元《水經注》云:烝水出衡陽重安縣西邵陵縣界耶,薑山東北流至重安縣,逕舜廟下,又東合略塘,又東北逕重安縣南武水入焉,至湘東臨承縣北,東注於湘。

漣水 出龍山之頂,有老龍潭,其深不測,中有五色鯉,時有雲霧籠罩兩山如帶夾水而出,東北流六十里,入湘鄉界。《桑欽水經》云:漣水出連道縣,西資水之別,東北過湘南縣西,又東北至臨湘縣西南,東入於湘,酈道元注云:水出邵陵縣界,南逕連道縣,縣故城在湘鄉縣西,一百六十里,控引眾流合成一溪,東入衡陽、湘鄉縣界,漣水又逕湘鄉縣南,臨連水本屬長沙定王子昌邑,漣水又屈逕其縣東,而入湘南縣也,又云:漣水自湘南縣東,流至衡陽湘鄉縣界,入於湘水。

雲泉水 出雲泉山,注邵陵水口。

應水 《水經注》云:出邵陵縣歷山崖,嶝嶮阻峻,崿萬尋澄淵湛,於上應水涌,於下東南流逕應陽縣,南注湘水。

餘溪水 《水經注》云:出西北邵陵郡邵陽縣,東南流注於湘其水揚,清汎濁水色兩分。

邵陵浦口水 《水經注》云:其水又東注邵陵水,又謂之邵陵浦口水。

佘水 《漢書》昭陽侯國注云:《荊州記》曰:縣東有佘水,傍有漁父廟。

溈水 出西北邵陵縣界,而東南流至零陵縣,西南逕越城西,又東南流注於灕水。

石溪 在縣西三十里,流入資江。

漁溪 源出西平蔡家,同盧峰凹諸山合於杉木橋,歷長定水流為漁溪,入資江。

禹溪 在郡南十五里,入檀江。

楓江溪 在治北三里,入澬江。

墨溪 源出黃茅嶺,歷藍田入湘鄉。

爽溪 在三溪鄉,源出爽溪洞,洞口闊數丈,流水奔瀉成溪,入漣河。

漣河 源出三溪鄉界,岡凹流二十里為漣河,下合龍山,東流入湘鄉,《通志》云:龍山一流入湘鄉為漣水潭。

雙清潭 在城東,資邵二水匯其下,清澈無底,上為砥柱磯。

相公潭 在城東馬鞍山下,上有諸葛武侯祠,一云:宋通判曾如驥殉節處,故名。潭水瀠迴,有一席水風激無波,傳為神仙禮斗,布席潭上在邵江。

野雞潭 在縣西三十里,在資江側,斷崖削壁之上,髣有二石雞。七里潭 在郡西二十里在資江。

獅子潭 自豐家溪遶東北六七里,深不可測,有石如獅。

貓兒潭 在城東二十里,有石如貓故名,水勢瀠洄,深不可測。

馬口潭 在城西十五里,旁有石狀如馬,故名。老龍潭 在龍山頂,一在廟上十里。

愛蓮池 在城內東北隅,乃宋周濂溪先生以永州倅。來攝郡事,闢池種蓮方數十丈,中壘石為亭,朱櫺石闌規制甚都,蓮花紅白相間,爛熳清馥。宋知州傅伯崧著,希濂說扁曰:君子明大參,閩中潘瀾扁曰:喜雨上有光,風霽月堂,堂後有四先生祠,左有殉節鄉紳,劉孔暉特忠祠,後因兵燬,至順治十六年,知縣濮萬鎰復鳩工建亭,大參涂應泰扁曰:清遠至於堂祠故址,今改為倉廒。

天池 在天池山,即六亭山之一。

卸甲池 在南城外,相傳為張桓侯飛卸甲處。西湖池 在西城外上有寺。

沙灣 在澬水。

洋水灣 在桐江,水流迴匯數里。

慈惠泉 按《通志》:在府城內。

濂泉 在城南衛前山麓龍泉菴,左從石懸出,水味清冽,昔濂溪來攝州事,時飲此水故名。一曰沃泉。按《爾雅》云:沃泉懸出晉。郭璞云:懸出者旁出也,今濂泉從山麓傍,懸出則沃泉之稱,名實符矣。督學太倉王沂飲此,謂不減惠泉俗,又名臼井,或以官井為濂泉者誤。

南泉 在南城外一里,清旨擬於龍泉,一云水脈相連舊有菴。

雲泉 在西郊外二里,一名何氏仙井,味與龍泉等。

溫泉 在隆回鄉二都,水極腥熱,可以燖雞,久濯則膚赤,一名熱井。

曹婆井 在城市東,相傳昔有曹婆賣酒,一道人時來索飲,媼頻與之,不索其值,道人將去與藥一丸投井中,水俱成酒,後道人復來媼致謝云:但苦無糟耳。道人惡其貪,又與一丸投之,仍化為水,極旱不涸,晚則溢出,流至渡花橋,味亦甘美,又鄰巷有曹公井。

儒林井 在城東小路旁。

慈惠井 在報恩寺內。

蔣家井 在東城內。

清井 在紫極宮內。

澬陽井 在城外東南隅,一席水之涯。

沙井 在駐鶴坊前。

東坡井 在邵水上河街。

甘井 一在南街名官井,一在梅塘鄉九龍嶺。皆以周濂溪先生飲之而甘,故名。

洛陽井 在洛陽洞右,盛夏寒冽而旨。

沒底井 在城南三十里在官道傍,方廣一畝,澄泓深碧,右有石跡,好事者將繩百丈,繫石窮之,不得其底,實池也而以井名。

東井 在安上都。

瀚井 在萬安鄉。

仙泉井 按《通志》:在府治東。

白洋灘 在城西。

孔雀灘 在城西四十里,最為險惡。

茱萸灘 在城北四十里石門,兩山夾峙,亂石橫阻,資江東流而下,勢如瀑布,危石中梗,激觸洶湧,昔人鑄銅柱於岸,以為牽挽,一名銅柱灘,郡謂五十三灘、四十八灘,此其首也。

青溪灘 在茱萸灘下數里,峭石密布,水洪曲折,險惡尤甚,自此以下,在邵治者二十一灘皆稱險阻。

大爭灘   大湖灘   小爭灘

小湖灘   羊角灘   將軍灘

石倉灘   諸樓門灘  裹肚灘

勺口灘   龍石灘   梁箭灘

三門灘   求溪灘   大栗灘

小栗灘   楊柳灘   小溪灘

狀元洲 在城西二里,處資江之中,廣二十五畝。相傳水勢漫洲,則科甲鼎盛。《嘉靖邑志》云:成化初知府蔡朔置亭其上,扁曰清輝亭。

鰲魚洲 在砥柱磯雙清潭下。

沃洲 在田家渡吐秀巖下。

白沙洲 在狀元洲上。

梅洲 在城西六十里。

城步縣

黔峰山 在縣東二十里,一名涼傘,界自麓上五里,左有龍鬚岩,四望寥遠,二峰相對,中有雷神、石潭,禱雨有應,上有青樹如屏,昔僧建菴院,燬於雷火。

紫雲山 俗名雲霧嶺,在黔峰之右,高三里許。有寺名紫霄菴,名紫雲,下有書舍題曰潛龍,無識子讀書處。

雷尖山 在縣東四十里,去太古山十餘里。花溪山 在治東五十步,獠猺諸洞居其下,兩縣分界處。

龜山 在縣東五十里,其形如龜,去西巖寺十餘里。

太古山 在縣東九十里,茂林深箐,其險不測,里人避兵地也。

飛山 在縣東半里,上有楊令公祠,右有小石泉,清涼味甘,禱雨輒應。

大獅山 在縣東南,即寺巖山頂上,舊有凌雲閣,後人改為文昌閣,今燬。

筆架山 在縣東一里,其形似筆架故名。梅花山 在治東南五里許。

隘頭山 在治西南,舊有梓潼宮,內有小泉,下建書院。

迴龍山 在治西一里,上有漢伏波將軍馬援祠,祠右有準提閣。

象鼻山 在治西南二里。

馬鞍山 在治西五里,上有太和菴,有亭可避風雨,今廢。

格木山 在縣西十里猺苗分界處。

崆峒山 在治北十里,鄉人避兵於內。

覺古山 在縣西北十五里。

金紫山 在治北十七里在冷水坪南上,有紫金神廟。

蓮荷山 在治西四十里,道經綏靖,四面峻闊,茂林疏樹,行道孔艱。萬曆辛亥,知縣竹設堡撥兵戍守往來稱便。

布穀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山面有亂石,高丈餘,石中有泉水如米汁,味甘美,布穀群聚而飲,人裝綈獲之。

青角山 在治東北一百里,上有三十六峰,蜿蜒如遊龍,最高而險,此山雲出則雨,里人每以為占,上有寺今廢。

羅漢山 在治東十里,有十八山連亙故名。團倉山 在治西北里許,形如團倉,高峻而險,為人避兵處。

楠木山 在治東北十里,其下為溫塘村居民數百家。

巫山 在治東三十五里,上有奇峰十二,可擬蜀之巫山。

寺岩山 在治東南半里,上有文昌閣今廢,下有龍潭。

白竹山 在治北二十五里,白竹隘其形如飛鳳,上有菴廢。

插旗嶺 在治東十三里,漢馬援勦九谿蠻於此,插旗進兵。

香山嶺 在治東九十里,產異花香草。

赤木嶺 在治東五十里,楓木環山,秋霜如血。松家嶺 在治東南十里,上有古太監墳塋。金紫嶺 在治東南五里許。

獨石嶺 在石盤城南二十餘里,石聳入霄,其高百丈。

芙蓉嶺 在治南一十五里。

矮嶺 在治南三十里,猺蠻於此立界。

魚窩嶺 在治西南十里,土溪沖,有嶺高聳入雲,今改名雲霧嶺,道通綏靖湖北。

黃茅嶺 在治北九十里。

風門嶺 在治北九十餘里,乃黔楚大路。銅鼓嶺 在治東北十里,兩山相對,如銅鼓然。鳳嶺 去治北三十五里,在頭,形如飛鳳。鴉飛嶺 在城東八里蕭家里,其峰甚秀,云:有風雷居之,常起疾風暴雷,撲殺人畜。

白雲洞 在治東三里,爽朗幽靜,內有石佛觀音、石鐘、石鼓。擊之有聲,又有石牛、石旗、石蓮、石獅、石象、清泉曲潭,幽深莫窮,時有白雲氤氳堆藍擁翠,東南一奇也。

碧霞洞 去治東五里,在白雲之前二里許,內有石筍、石田,玲瓏奇巧,出人意表。

溫泉洞 在治東北二十五里,溫水清溪之下,其水夏涼冬熱,人多於此沐焉。

風洞 距縣八十里,深入數里四時多風。溫水洞 在治東北三十里,兩岸平沙一水中流,里人避兵處。

清風洞 在治東北四十里,石徑九曲,水從中出,有風翛然。

石門洞 距治西三十里,兩岸壁立,僅通人跡,小谿委蛇。

生氣洞 距縣一里許,夏涼冬燠故名。

大水洞 在治西北三里許。

鬼子岩 在治東二十里,壁立莫攀,內有三十偶人。

石幕巖 在治西北五里,有仙人掌跡,為八景之一。

石腳巖 距治西五里謝家坊,有人足指掌俱全。

桃仙巖 即清風洞,在縣東北四十里真良鋪,一名下基巖,內有石田數坵,石碁枰、石子皆全。潮水巖 在治東南二十里龍潭菴之前,每辰申時水涌如沸。

石鶴巖 在治東十里。

獅子巖 去郭外半里。

紅石巖 去治九十里。

嘯巖 去治一百三十里,昔民避兵其上,寇望一笑而去。

團倉巖 在治東北二十里,可容百人,岩中有水,里人避兵地。

滴水岩 去治南半里許,水從岩滴下。

伏燕岩 去治南十五里,冬月燕伏其中,春社陽回始去。

燕石巖 去治東七里許,在漁江右岸,上產燕石。

雞冠巖 去縣西十里。

桃江岩 有詩刻石壁上。

仙橋巖 去治西五十里在大水,大團岩江兩岸如磴,俗傳仙人所造。

仙人橋石 在縣東十里梁山之下。

石馬石 在清溪形如馬,在縣北二十五里。天官石 在治西北十五里,土語以天為吞。仙掌石 在治東北五里,道傍有亭,今廢。遷官石 在治北二十五里,道傍山上,如人形,高丈餘,對面有白石如旗形。

紗帽石 在治東北一里。

仙形石 在金竹界,地名白洞,掌跡膝形印痕宛然,去縣東北二十五里。

巫山江 源發巫山,流出多派,東經威溪,入資水,西經南江,入綏寧洪江,會辰沅合流,歸於洞庭。

一渡江 在縣治南冷水坪,其水流四百里入於洪江。

南江 在縣治南巫水所經。

烏龍江 在治西三十里,相傳有龍潛焉。三渡江 在治北三十里。

宋溪江 在治北五十里。

威溪 在治東八十里,其水源從巫水流入,武岡會濟水達洞庭。

清溪 在治北十五里,其水合大水河,入於洪江達洞庭。

白蓼洲 在城南里許,上有村落。

大洲 在縣西三十里。

龍井 距城東里許,在白雲洞之後,聞昔時有老人見二龍,井出水涌數丈,僉事韓公以金簪投之,其水遂平。

石井 在治東五十里,傍有壺形馬跡。

巖井 有四,一在塘沖口,一在雙井,一在新開田中,一在隘頭山下,春水漲出,可以灌田。岩泉 在治東半里路傍,水從石洞出,由石洞入前,後居民相資汲引。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