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奔赴,归附。鹜: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多含贬义。《孽海花》二七回:“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高道士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梁启超《整理滥发纸币与公债》:“西人称公债,谓之有价证券,惟其有价,故人民趋之若鹜。”
谓补 趋,赴向,归附。鹜,鸭子。像鸭子一样纷纷赶过去 比喻众人都一窝蜂地去从事某事。清·袁枚《随园诗话》卷11:“毕尚书弘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贬义。常用来讽刺世俗中人盲目地、争先恐后地去争名夺利。也作“趋利若鹜”。
【旧义】 像野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众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东西。含贬义。
【新义】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做某事或追逐某种时尚之类,感情色彩转为中性。
【例】 ① 时尚所以是时尚,恰恰在于人们的趋之若鹜,这样也就多了些滥俗感,少了些个性和创意。(新华文摘2005.11期 王蒙《为优雅的汉语而沉醉》)
② 不少人认为,内地学生对香港高校趋之若鹜,正改变着国内考生的传统观念。(人民日报2006.7.13袁新文《“港校热”竞争带来活力》)
③ 广东人爱吃甜食,昆明金碧路有一家广东人开的甜品店,卖芝麻糊、绿豆沙,广东同学趋之若鹜。(晚报文萃2007.24期 汪曾祺《五味》)
④ “三国杀”让年轻白领趋之若鹜(新民周刊2010.1期标题)
⑤ 重庆女体写真走俏 时尚女对此趋之若鹜(重庆晚报2010.2.2标题)
⑥ 那些琳琅满目的精品配饰和运动产品,让所有热爱奔驰的人们纷纷趋之若鹜。(新民网2011.4.25《奔驰车展精品展台打造时尚 车迷趋之若鹜》)
⑦ 其实,依我的愚见,所有说法都比不上“洗练”二字——洗练青岛,青岛洗练。此语一出,绝对胜出。至少还没听说中国其他哪个城市如此表达。若是这么说给日本人,日本人保准心领神会趋之若鹜。是的,作为一种美学风格,日本人特别看重“洗练”。……大体是最高评价。(东方早报2011.7.6林少华《洗练: 被遗忘的美》)
⑧ 此外,一些中小国家也都趋之若鹜地纷纷购买或自建各种航母。(新闻晚报2011.7.28《航母问世100年后 中国有了首艘航母》)
⑨ 不仅现场4万球迷对皇马趋之若鹜,恒大队中也有球员加入了追星的行列,索要起皇马球星的签名来。(搜狐体育2011.8.4《广州恒大球员也追星》)
⑩ 连日来,我市天气异常闷热,人们趋之若鹜奔向泳池。有医学专家提醒,盛夏游泳有利防暑降温,但要注意把握时间节点。(中山日报2011.8.8《盛夏游泳 最好避开正午》)
【辨说】 “趋之若鹜”新旧义的变化在感情色彩。近年来的许多用例,多呈中性色彩,贬义色彩似渐趋淡化。
“趋之若鹜”的源头是《史记·货殖列传》:“走死地如鹜者,其实皆为财用耳。”源头的用例含贬义。明清时形成四字格成语后,其用例也多含贬义,如清·李渔《与赵声伯文学》:“蝇头之利几何,而此辈趋之若鹜。”虽也时有中性的用例,如《明史·萧如薰传》:“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客常满。”但总体上还是倾向贬义的。解放之后至“文革”前后,则几乎全是贬义用例。新时期以来,非贬义的中性用法开始逐渐增多。此类原先贬义成语感情色彩的微妙变化,或许与时代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趋之若鹜”中性化之后,扩大了使用范围,现在不再是单一的贬义用法了。
【结构分析】 动词性述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