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邪篇第六十二(此有二部)
述意部第一盖闻。三乘启辙。诸子免火宅之灾。八正开元。群生寤无为之果。是故慈云降润不别蒿兰。慧日流辉宁分岸谷。且立教垂范尽妙穷微。发至生情难量叵测。
虽周孔儒术庄老玄风。将欲方兹迥非伦拟。其有帝代贤士今古明君。咸共遵崇无乖敬仰。欲使玉砾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正八邪。反四倒而归一味。折染俗之自然。兴因果之正路。挫邪智之虚角。杜异见之妄言。求珠之宝心开。观象之伪识正。自非德均真际体合无生。岂能契此玄门履之一实者也。
引证部第二如增一阿含经云。尔时有长者名阿那邠邸。其家大富不可称计。尔时满富城中有长者。名曰满财。亦大富饶财。复是邠邸少小旧好共相敬爱。邠邸长者常有千万宝货。在满富城中贩卖。使满财长者经纪。然满财长者亦有数千万宝。在舍卫城中贩卖。使邠邸经纪。是时邠邸有女名须摩提。颜貌端正如桃华色。世之希有。尔时满财见须摩提女端正。见已问邠邸曰。此是谁家女。邠邸报曰。是我所生满财曰。我有小息未有匹偶。可适贫家不。时邠邸报曰。事不宜尔。满财问曰。以何等故。邠邸报曰。种姓财货足相詶匹。所事神祠与我不同。此女事佛。
汝事外道。以是之故不赴来意。满财报曰。我等所事自当别祀。此女所事别自供养。邠邸报曰。我女设当适汝家者。彼此各出财宝不可称计。满财问曰。汝今索几许财宝。邠邸报曰。我今须六万两金。是时长者即与六万两金。邠邸以方便前却犹不能使止。语彼长者曰。设我嫁女当往问佛。若有教敕我当奉行。是时阿那邠邸即往至世尊所。白世尊曰。须摩提女为满富城中满财长者所求。为可与不。
世尊告曰。若须摩提女适彼国者。多所饶益。度脱人民不可称量。闻已礼退。还至家中。共办饮食。与满财长者。满财问曰。我不用食。但嫁女与我不耶。邠邸报曰。欲尔者便可却后十五日使儿至此。作是语已便退而去。是时满财长者办具所须。乘宝羽之车。从八十由延内来。邠邸复庄严己女。乘宝羽之车。将女往迎中道相遇。满财得女便将至。满富城中人民之类。各作制限。若此城中有女出适他国者。当重刑罚。若他国取妇将入国者。亦重刑罪。尔时彼国有六千梵志。国人所奉。制限有言犯者当饭六千梵志。长者自知犯制即饭六千梵志。梵志所食纯食猪肉及重酿之酒。又梵志所着衣服。或被白□。或被毳衣。以衣偏着右肩半身露现。即白时到入长者家。长者见来膝行前迎恭敬作礼。最大梵志举手称善。抱长者颈往诣座所。各随坐讫。时长者语须摩提女曰。汝自庄严向我师礼。须摩提女报曰。止止大家。我不堪任向裸形人礼。长者报曰。此非裸形。但所着衣是其法服。须摩提女报曰。此无惭愧之人。皆共露形。有何法服之用。世尊所说。世人所贵有惭有愧。若无此二则尊卑无异。共猪犬无别。我实不堪向作礼拜。时须摩提夫语其妇曰。汝今可起向我师作礼。此诸人等皆是我所事天。妇报曰。且止。我不礼此无惭愧裸形人。令我向驴犬作礼。夫曰。勿作是言。自护汝口勿有所犯。此非驴非狗。但所着之衣正是法衣。是时须摩提女洟零悲泣颜色变异。并作是说。宁断命根终不堕此邪见之中。时六千梵志各共高声。何故使此婢骂詈乃尔。是诸梵志已食少多便去。是时满财长者在高楼上烦冤愁惋。我今取此来。便为破家辱我门户。时有梵志。名曰修跋。得五神通往长者家。上高楼上。与长者相见。梵志问长者曰。何故愁忧。长者报曰。昨因为儿娶妇。具说前缘。梵志报曰。此女所事之师。皆是梵行之人。今日现在甚奇甚特。长者问曰。汝为外道异学。何故叹誉沙门释子。有何神德。有何神变。梵志报曰。欲闻神德今粗说原。
此女所事之师最小弟子。名曰均头沙弥。飞来诣阿耨达泉洗垢之衣。何耨大神天龙鬼神皆起前迎恭敬问讯。善来人师可就此坐。却后坐食。食竟荡钵在金案上。
跏趺正身次第入九次第定。是时天龙鬼神。与蹋洗衣举着空中而曝使干。时彼沙弥收摄衣已。便飞在空还归所在。长者当知。最小弟子有此神力。况最大者。何况如来至真正觉。而可及乎。是时长者语梵志曰。我等可得见此女所事师乎。梵志报曰。可还问此女。是时长者问须摩提女曰。吾今欲得见汝所事师。能使来不。女闻欢喜不能自胜。愿时办具饮食。明日如来当来至此。及比丘僧。长者报曰。汝今自请。吾不解法。是时长者女沐浴身体手执香火。上高楼上叉手向如来。而叹之曰。
诸变不可计皆使立正道我今复值厄唯愿尊屈神尔时香如云悬在虚空中遍满只桓舍住在如来前诸释虚空中欢喜而作礼又见香在前须摩提所请雨诸种种华而不可计量悉满只桓林如来笑放光尔时世尊告诸神足比丘大目连大迦叶阿那律乃至均头沙弥等。汝等以神足先往至彼城中。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众僧使人。名曰干荼。明旦躬负大釜飞在空中。往至彼城。绕城三匝诣长者家。是时均头沙弥化作五百华树。色若干种皆悉敷茂。是时般特化作五百头牛。衣毛皆青。在牛上坐往诣彼城。尔时罗云复化作五百孔雀。色若干种。在上坐往诣彼城。是时迦匹那化作五百金翅鸟。极为勇猛。在上坐往诣彼城。尔时优毗迦叶化作五百龙。皆有七头在上坐往诣彼城。是时须菩提化作琉璃山。入中跏坐往诣彼城。尔时大迦旃延复化作五百鹤。
色皆纯白。往诣彼城。是时离越化作五百虎。在上坐往诣彼城。是时阿那律化作五百师子。极为勇猛。在上坐往诣彼城。是时大迦叶化作五百匹马。皆朱尾。金银交饰。在上坐往诣彼城。是时目连化作五百白象。皆有六牙。七处平整。金银交饰。在上坐往诣彼城。如是现神变。皆绕城三匝往长者家。是时世尊以知时到。在虚空中去地七仞。阿若拘邻在右。舍利弗在左。阿难在后而手执佛。千二百弟子前后围绕。如来在中。及余诸天帝释诸王。皆现神变悉在空中。作唱伎乐数千万种。雨众天华散如来上。舍卫城内人民皆见如来在空去地七仞。皆怀欢喜不能自胜。是时满财长者遥见如来相好。犹如金聚放大光明。以偈问须摩提女。
须摩提女复以偈报之。天人梵志皆自归命。是时六千梵志见如此神变。各相谓言。我等可离此国更适他土。犹如禽兽各奔所趣。是诸梵志闻如来响。各各驰走不得自宁。由如来有大威力故不自安。是时世尊还舍神足入城。以足蹈门阈上。 是时天地大动诸神散华。诣长者家就座而坐。世尊渐与长者及八万四千人民。说戒施生天之论。诃欲不净出家为要。各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皆自归三宝受持五戒。此须摩提女及八万四千人。皆由久远迦叶佛所四事供养。一施。二爱敬。三利人。四等利。不堕贫家。当来之世亦当复值如此之尊使我莫转女身得法眼净。是时城中人民闻哀愍王女作此誓愿。人皆随喜此愿。尔时哀愍王者。今须达长者是。尔时王女者今须摩提女是。尔时国土人民之类者今八万四千人是。由彼誓愿故今值我身闻法得道。
又智度论云。有梵志名长爪(别经梵云名劳豆又)是阎浮提大论议师。言一切论可破。一切言可坏。一切执可转。无有实法可信可恭敬者。舍利弗舅摩诃俱絺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俱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思惟是已生憍慢心。为广论议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国始读经书。诸人问言。汝志何求。长爪答言。十八种大经尽欲读之。诸人语言。尽汝寿命犹不能知一。何况能尽。长爪自念。昔作憍慢为姊所胜。今此诸人复见轻辱。为是二事故自作誓言。我不剪爪要读十八种经书尽。人见爪长因号长爪梵志。是人以种种经书。讥刺是非破他论议。譬如大力狂象唐突蹴蹋无能制者。如是长爪梵志摧伏诸论师已。还至摩伽陀国王舍城那罗陀聚落至本生处。问人言。我姊生子今在何处。有人语言。汝姊子者。适生八岁读一切经书尽。至年十六论议胜一切人。有释种道人姓瞿昙。与作弟子。长爪闻之即起憍慢。生不信心而作是言。如我姊子聪明如是。彼以何术诱诳剃头作弟子。作是语已直向佛所。
尔时舍利弗。初受戒半月佛边侍立。以扇扇佛。长爪见佛问讯讫一面坐作是念。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一切执可转。是中何者是诸法实相。何者是第一义。譬如大海欲尽其底。求之既久不得一法。彼以何论议而得。我姊子。作是思惟已而语佛言。瞿昙。我一切法不受。
佛问长爪。汝一切法不受。是见受不。佛所质义汝已领之。邪见毒炽令出是毒气言一切法不受。是见汝受不。尔时长爪如好马见鞭顾影觉畏。便着正道。长爪梵志既得佛语。鞭影入心。即弃贡高惭愧低头。如是思惟。佛置我两处负门中。若我说是见我受。是负处门粗故众人所共知。云何自言一切法不受。今受是见。此现前妄语。是粗负处门多人所知。第二负处门细。我欲受之。以少人知故。作是念已答佛言。瞿昙。一切法不受。是见亦不受。佛语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见亦不受。则无所破。与众人无异。何用自高而生憍慢如是。长爪不能答佛。自知己堕负处。即于佛智起恭敬信。心自思惟。我堕负处。世尊不彰。不言是非。不以为意。佛心柔软第一清净。得大甚深最可恭敬。无过佛者。佛为说法断其邪见。即于坐处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是时舍利弗。闻是语时得阿罗汉。是长爪梵志出家作沙门得阿罗汉。 又佛说乳光佛经云。时佛世尊适小中风当须牛乳。尔时维耶离国有梵志名摩耶利。为五万弟子作师。复为国王大臣人民所敬。遇豪富贪嫉不信佛法但好异道。于是佛告阿难。持如来名往到梵志摩耶利家。从其求索牛乳湩来。阿难受教。着衣持钵到其门下。梵志摩耶利。适与五百上足弟子。欲行入宫与王相见。
时即出舍值遇阿难。因问言。汝朝来早欲何所求。阿难答曰。佛世尊身小不安隐。使我索乳。梵志默然不报。自思惟念。我若不持牛乳与谓我悭惜。适持乳与。诸余梵志便复谓我事瞿昙道。进退惟宜。虽尔当诣授与恶牛令自□取当使抵杀。折辱其道。便见捐弃。我还为人所敬。若不得乳明我不惜。谋议是已即告阿难。牛朝已放在彼堑中。汝自住□。摩耶敕儿。汝将阿难示此牛处。慎莫为捉。 时五百弟子闻师说是。悉大欢喜。
尔时维摩诘来欲至佛所。道经梵志门前因见阿难。即谓晨朝持钵住此欲何求索。阿难答曰。如来身小有风。当须牛乳。故使我来。维摩诘即告阿难。莫作是语。如来正觉身如金刚。众恶已断但有诸善。当有何病。默然行矣。勿得外道诽谤如来。无使天龙神等得闻是声。十方菩萨阿罗汉得闻此言转轮圣王尚得自在。 何况如来。阿难勿为羞惭索乳疾行。慎莫多言。阿难闻此。大自惭惧。闻空中有声言。阿难如长者所言。但为如来于五浊世示现度脱一切三毒之行故。时往取乳。向者维摩诘虽有是语。莫得羞惭。于是五百梵志闻空中声。即无狐疑。皆大踊跃。悉发无上正真道意。 尔时摩耶利内外眷属。及聚邑中合数千人。皆随阿难往观牛。阿难即住牛傍自念言。今我所事师法。不得自手□乳。语适竟。第二忉利天帝便从天来。化作年少梵志。被服因住牛傍。阿难见之心用欢喜。谓言。年少梵志请取乳湩。即答阿难。我非梵志是天帝释。我闻如来欲得牛乳。故来到此。阿难言。天帝位尊。
何能近此腥秽之牛。帝释答曰。虽我之豪何如如来尊尚不厌倦建立功德。何况小天。阿难报释。为我取乳唯愿用时。释应曰诺。寻即持器前至牛所。时牛静住不敢复动。其来观者皆惊怪之。尔时帝释而说偈言。
今佛示微恙汝与我乳湩今佛服之差得福无有量佛尊天人师常慈心忧念蜎飞蠕动类皆欲令度脱尔时犊母。即为天帝释说偈言。
此手扪摸我何一快乃尔取我两乳湩置于后余者当持遗我子朝来未得饮虽知有福多作意当平等于是犊子便为母说偈言。
我从无数劫今得闻佛声即言持我分尽用奉上佛世尊一切师甚难得再见我食草饮水可自足今日我作人已来饮乳甚大久及在六畜中亦尔不可数世间愚痴者亦甚大众多不知佛布施后因悔无益我乃前世时悭贪坐抵突复随恶知友不信佛经戒使我作牛马至于十六劫今乃知有佛如病得医药持我所饮乳尽与满钵去令我得智慧得道愿如佛时天帝释即取乳满钵。阿难得乳意甚欢喜。于是梵志从邑中来者。闻此牛子母所说皆共惊怪。此牛弊恶人不得近。今日何故柔善乃尔。想是阿难所感发耳。
瞿昙弟子尚犹如此。何况佛德威神变化。而我等不信其教。时梵志男女合万余人。皆悉踊跃。远尘离垢逮得法眼。阿难持乳还至佛所。具白所由。佛告阿难。
实如牛子母所说。此牛子母。乃昔宿命时曾为长者。大富饶财。复悭不施。不信佛戒。不知生死。常喜出财。外人从举。日月适至。喜多责息。无有道理。既偿钱毕。复谤抵人。言其未毕。但坐是故堕畜生中十六劫。今闻我名欢喜者何。畜生之罪亦当毕。是此牛子母却后命尽。七返生兜术天及梵天上。七返生世间。当为豪富家不生恶道。所在常当通识宿命。当供养诸佛烧香持经。牛母从是因缘。 最后当值见弥勒佛作沙门。精进不久得罗汉道。犊牛亦当如是上下二十劫竟当得作佛。号曰乳光。牛母之子俱得度脱。会中五百长者子悉发无上道意。三千八百梵志应时得须陀洹道。
又佛说心明经云。佛游王舍城灵鸟山。与五百比丘四部众俱。往之一县而行分卫。诸天龙神追于上侍。到梵志馆门外而住。佛放大光普照十方。时梵志妇执爨炊饭。见光照身身得安隐。解怿无量。还顾见佛端政姝好。倍加踊跃。重自惟忖。今得睹佛及众弟子。诚副宿愿。欲以食馔奉进正觉。隐察愚夫不信道德志存邪疑。见妄所施必兴结恨。不得由已当如之何。便即盛饭取汁一杓。以用上佛。
佛以威神钵中自然有百味食。佛时达嚫。口叹颂曰。 假以马百匹金银校鞍勒持用惠施人不如杓饭汁设以七宝车载满诸珍奇杓饭汁施佛其福过于彼若施白象百明珠璎珞饰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如转轮圣王普贤玉女后端正无有比七宝璎珞身如是之妙类其数各有百悉以配施人不如一杓汁于是梵志静住而听闻佛所叹。心怀疑惑。前问佛言。一杓饭汁何所直耶。而乃称赞若干宝施。而云不如一杓汁施。斯之饭汁不直一钱。然乃咨嗟若干亿倍。
孰当信哉。于是世尊寻即显露广长之舌。以覆其面上至梵天。告梵志曰。吾从无数亿百千劫。常行至诚乃获斯舌。宁以妄语能致之乎。吾欲问卿。至诚答之。曾叵往返舍卫罗阅。中路有树。名尼拘类。荫覆人众五百乘车乎。对曰。唯然有之。曾所见也。世尊又问。其子大小。答曰。形如芥子。佛告梵志。卿真两舌。 实如芥子。树何大乎。对曰。审尔不敢欺也。佛又告。种如芥子生树广大。地之生植。适无所置。所覆弥广。何况如来无上正觉无量福会普胜者哉。大慈弘哀无所不济。以馔供献功祚难计。梵志默然无以加报。佛告阿难。斯妇寿终当转女像得为男子生于天上。下生为人解深妙法。却十三劫当得作佛。名曰心明如来。梵志意伏五体投地。克心自责归命于佛。加恩矜摄令得出家。佛即纳受以为沙门。
佛讲四谛漏尽意解。又涅槃经云。尔时十仙外道欲共佛捔试神力。阿阇世王报外道云。汝等今者欲以手爪^2□须弥山。欲以口齿□啮金刚。诸大士。譬如愚人见师子王饥时睡眠而欲寤之。如人以指置毒蛇口。如欲以手触灰覆火。汝等今者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野狐作师子吼。犹如蚊子共金翅鸟捔行迟疾。如兔度海欲尽其底。汝等今者亦复如是。汝等今者兴建是意。犹如飞蛾投于火聚。汝随我语不复更说。
又大庄严论。时憍尸迦向外道说偈言。
外道所为作虚妄不真实犹如小儿戏聚土作城郭醉象践蹈之散坏无遗余佛破诸外论其事亦如是又百喻经云。昔有愚人煮黑石蜜。有一富人来至其家。时此愚人取石蜜浆为富人煮。即于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傍人语言。下不止火。扇扇不已。云何得冷。尔时人众悉皆嗤笑。其犹外道不灭烦恼炽然之火。少作苦行卧棘刺上。洮糠饮汁断谷自饿。五热炙身而望清凉寂静之道。终无是处。徒为智者之所怪哂。
受苦现在殃流来劫。 又百喻经云。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妇无真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傍夫。舍离己婿。于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着屋中语我夫言。云我已死。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已死。夫即往视信是己妇。哀哭懊恼。大□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妇久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乃至二三。犹故不信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着。谓为真实。永不可改。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又百喻经云。昔有二贾客共行商贾。一卖真金。其第二者卖兜罗绵。有他买真金者。烧而试之。第二贾客即便偷他被烧之金裹兜罗绵。时金热故烧绵都尽。
情事既露。二事俱失。如彼外道偷取佛法着己法中。妄称已有非是佛法。由是之故。烧灭外典不行于世。如彼偷金事情睹见亦复如是。
又百喻经云。过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库物而远逃走。尔时国王遣人四出。 推寻捕得将至王边。王即责其所得衣处。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着衣。实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着之。应在手之者着于脚上。应在腰者反着头上。
王见贼已。集诸臣等共详此事。而语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来所有衣者。应当解着云何颠倒。用上为下。以下为上。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旧物。借以为譬。王者如佛。宝藏如法。愚痴羌者犹如外道。窃偷佛语着己法中以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乱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宝衣不识次第颠倒而着。亦复如是。
又百喻经云。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见后还责言非我兄。傍人语言。汝是愚人。
云何须财认他为兄。及其还责复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财物故认为兄。实非是兄。人闻此语无不笑之。犹彼外道闻佛善语。饕窃而用以为己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为利养故偷取佛说化导众生。而无实事。 云何修行。犹向愚人为得财故。言是我兄。及其责时复言非兄。此亦如是。
颂曰。
正邪乖明昧善恶异相征大慈降梵志乘空各变诚六千俱舍执七众各休祯邪徒虚抗志鍱腹浪求名身子多才智陵化照机庭四辩无不可六通奋英情乘权摧异见伏邪同幽明自知萤光劣徒诤太阳精感应缘(略引六验)
辩圣真伪一邪正相翻二妄传邪教三妖惑乱众四道教敬佛五舍邪归正六辩圣真伪第一夫邪正交侵祸福繁杂。自非极圣焉能开诱是以九十五种宗上界之天尊。二十五谛计众生之冥本。皆陈正法咸称大济。又有鲁邦孔氏。道礼乐于九州。楚国李聃。开虚玄于五岳。各臣吏于机务。并衢分于限域。辩御乖张理路沉溺。致令惑网覆心莫知投趣。未若皇觉无私道济群有幽显归心凡圣稽首。譬天无二日国无两君。故天上天下俱唱独尊。三千大千咸等正觉。为四生之导首。作六趣之舟航者也。
故史录。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与。对曰。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
三王圣人与。对曰。三王善用智勇。圣非丘所知。又问。五帝圣人与。对曰。五帝善用仁义。圣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与。对曰。三皇善用时政。圣非丘所知。太宰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乎。夫子动容而答曰。丘闻西方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人无能名焉。据斯以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也。时缘未升故默而识之。有机故举。然未得昌言其致矣。又后汉时。通人传毅开显佛化。造法本内传云。汉明帝永平三年。上梦神人。金身丈六项有日光。寤已问诸臣等。传毅对诏。有佛出于天竺。乃遣使往求。备获经像及僧二人。帝乃为立佛寺画壁。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高阳门上显节陵所图佛立像。并四十二章经缄于兰台石室。广如前敬三宝篇述。传云。时有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位行难测志存开化。蔡愔使达请腾东行。不守区域随至雒阳。
晓喻物情崇明信本。帝问腾曰。法王出世何以化不及此。答曰。迦毗罗卫者。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之中心也。三世诸佛皆在彼生。乃至天龙鬼神有愿行者皆生于彼。受佛正化咸得寤道。余处众生无缘感佛佛不住也。佛虽不往光明及处。或五百年。或一千年。或一千年外。皆有圣人传佛声教而化导之。
传云。汉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弃我道法远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五岳十八山观太上三洞弟子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至于方术无所不能。愿与西僧比较得辨真伪。若比对不如任听重决。如其有胜乞除虚妄。敕遣尚书令宋庠引入长乐宫。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马寺。道士等便置三坛。坛别开二十四门。五岳道士各赍道经置于三坛。帝御行殿在寺南门。佛舍利经像置于道西。十五日斋讫。道士等以柴荻和沈檀香为炬。绕经泣泪。启白天尊乞验。纵火焚经。经从火化悉成煨烬。五岳道士。相顾失色。大生怖惧。南岳道士费叔才自憾而死。太传张衍语褚信曰。卿等所试无验。即是虚妄。宜就西来真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大上者灵宝天尊是也。造化之作。谓之太素。斯岂妄乎。衍曰。太素有贵德之名。无言教之称。今子说有言教。即为妄也。信闻默然不对。时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遍覆大众映蔽日光。摩腾法师踊身高飞。坐卧空中广现神变。于时天雨宝华在佛僧上。
又闻天乐感动人情。大众咸悦叹未曾有。皆绕法兰。听说法要并吐梵音赞佛功德。初立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阳城俟刘峻。与诸官人仕庶等千有余人出家。四岳诸道士吕慧通等六百二十人出家。阴夫人王婕妤等。与诸宫人妇女二百三十人出家。便立十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内安尼。自斯已后广遍天下。传有五卷。
略不备载。有人疑此传近出。本无捔力之事。案吴书明费叔才有感死。故传为实录不虚矣。 吴书云。孙权赤乌四年有康居国沙门名僧会姓康。来到吴国。遂感舍利。五色光曜天地。锤之逾坚。烧之不然。光明出火作大莲华照曜宫殿。臣主惊嗟叹希有瑞。为立塔寺度人出家。又以教法初兴名为建初寺。敕下问尚书令阚泽曰。汉明已来凡有几年。佛教入汉既久。何缘始至江东。泽曰。自汉明永平十年佛法初来。至今赤乌四年。则一百七十年矣。初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与摩腾捔力之时。道士不如。南岳道士褚善信费叔才等。在会自憾而死。门徒弟子归葬南岳不预出家。无人流布。后遭汉政凌迟兵戎不息。经今多载始得兴行。
又曰。孔丘李老得与佛比对不。泽曰。臣闻鲁孔君者英才诞秀圣德不群。世号素王。著述经典。训奖周道。教化来叶。师儒之风。泽润今古。亦有逸民如许成子原阳子庄子老子等。百家子书皆修身自玩。放畅山谷纵汰其心。学归澹泊。
事乖人伦长幼之节。亦非安俗化民之风。至汉景帝以黄子老子义体尤深。改子为经。始立道学。敕令朝野悉讽诵之。若以孔老二教。比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然者。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天法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今见章醮似俗祭神安设酒脯棋琴之事)吴主大悦。以泽为太子太传。
宋文帝。高祖第三子也。聪睿英博雅称令达。在位三十年。尝以暇日从容而顾问侍中何尚之吏部羊玄保曰。朕少来读经不多。比复无暇。三世因果未辩措怀。而复不敢立异者。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也。范泰谢灵运常言。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政。必求性灵真奥。岂得不以佛理为指南耶。帝曰。释门有卿。亦犹孔门之有季路。所谓恶言不入于耳也。自是文帝致意佛经卷不释手。
邪正相翻第二邪惑问曰。盖闻释迦生于天竺。修多出自西蕃。名号无传于周孔。功德靡称于典谟。寔远夷所尊敬。非中夏之师儒。广致精舍甲第当衢。虚费金帛福利焉在。未若销像而绝镌铸。货泉可以无损。毁经以禁缮写。废僧以从编户。窃谓益国利人兴家多福也。
方外对曰。察斯滥浊非忠孝之道也。夫忠臣奉国。愿受福之无疆。孝子安亲。务防灾于未兆。闻多福之因缘。求之如不及。睹速祸之萌抵。避之若探汤。
国重天地之祈。祈于福也。家避阴阳之忌。忌于祸也。福疑从取祸疑从去。人之情也。忠之道焉。子乃去人之所谓福。取人之所谓祸。岂是忠臣益国之计。非孝子安亲之方也。若夫废宗庙之粢盛。加子孙之鱼肉。毁蒸尝之^3□冕。充仆妾之衣服。茍求惠下之恩。不崇安上之福。恨养亲之费膳。思废养之润屋。如此可谓忠孝之道乎。 夫三达之智。百神无以类其通。十力之尊。千圣莫足俦其大。万惑尽矣。万德备矣。梵天仰焉。帝释师焉。道济四生化通三界。拔生死于轮回。示涅槃于常乐。周孔未足拟议。博施广济。尧舜其犹病诸。等慈而无弃物。可不谓之仁乎。
具智而有妙觉。可不谓之圣乎。 夫体仁圣之至道者岂为茍欺之诡言哉。静而思之信逾坚矣。至如立寺功深于巨海。度僧福重乎高岳。法王之所明言。开士之所笃劝。若兴之者增庆益国。不亦大乎。敬之者生善利人。不亦广乎。或小损而大益。岂非国之所宜崇乎。或小益而大损。岂非民之所当避乎。臣无斯慎于其君。非忠臣也。子无此虑于其亲。
非孝子也。
邪惑问曰。佛法本出于西蕃。不应奉之于中国耳。
方外对曰。夫由余出自西戎。辅秦穆以开霸业。日磾生于北狄。侍汉武而除危害。臣既有之师亦宜尔。何必取同俗而舍其异方乎。师以道大为尊。无论于彼此。法以善高为胜。不计于遐迩。岂得以生于异域而贱其道。出于远方而弃其宝。
夫绝群之骏。非唯中邑之产。旷代之珍。不必诸华之物。汉求西域之名马。
魏收南海之明珠。贡犀象之牙角。采翡翠之毛羽。物生远域未可非珍。佛出殄遐方奈何独弃。若药物出于戎夷。禁咒起于胡越。茍可以蠲邪而去疾。岂以远来而不用之哉。
夫灭三毒以证无为。其蠲邪也大矣。除八苦而致常乐。其去疾也深矣。何得局夷夏而计亲疏乎。况百亿日月之下三千世界之内。则中在于彼域不在于此方矣。
邪惑问曰。诗书所未言。以为修多。不足尚矣。方外对曰。夫天文历像之秘奥。地理山川之卓诡。经脉孔穴之诊候。针药符咒之方术。诗书有所不载。周孔未之明言。然考之吉凶而有徵矣。察其行用而多效焉。又且周孔未言之物。蠢蠢无穷。诗书不载之法。茫茫何限。信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何得拘六经之局教。而背三乘之通旨哉。夫能事未兴于上古。圣人开务于后代。故栋宇易橧巢之居。文字代结绳之制。饮血茹毛之馔。则先用而未珍。粒食火化之功。虽后作而非弊。亦如幼啖藜藿长□梁肉。少为布衣老遇侯服。岂得以藜藿先获谓胜梁肉之味。侯服晚遇不如布衣之贵乎。 夫万物有迁。三宝常住。寂然不动。感而通化。非初诞于王宫。不长逝于双树。何得论生灭乎。讣感修促乎来去也。
邪惑问曰。佛是妖魅之气。寺为淫邪之祀。岂堪中夏为人师之轨。
方外对曰。妖唯作^8□。岂弘十善之化。魅必凭邪。宁兴八正之道。妖犹畏狗。魅亦惧狸。何以降帝释之高心。摧天魔之巨力。又如图澄罗什之侣道安慧远之俦。高德高名非狂非醉。岂容辞爱荣位。求魑魅之邪道。勤身苦节。事魍魉之妖神。又自东汉至我。
大唐。代代而禁妖言。处处而断淫祀。岂容舍其财力放其土民。营魑魅之堂塔。入魍魉之徒众。又上古帝臣冠盖人伦。并禀教而归依。厝心以崇信。岂容尊妖奉魅以自屈乎。良由睹妙知真使之然耳。明主贤臣谋其德也。凡百君子思其言也。大士高僧慕其理也。而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凡圣轨摸人天师范。理尽穷微。
福同真济。何圣能逾。何道能加。不荷其恩反作狂言。
邪惑问曰。夫父母之体不可毁伤。何故沙门^2□发去髭。反先王之道。失忠孝之义耶。 方外对曰。若夫事君亲而尽节。虽杀身而称仁。亏忠孝而偷存。徒全肤而非义。论美见危而致命。礼防临难而茍免。何得一概而避死伤。雷同而顾肤发。割股纳肝为伤甚矣。^2□须落发其毁微焉。立忠不顾其命。论者莫之咎。求道不爱其毛。何独以为过。汤恤烝民尚焚躯以祈泽。墨敦兼爱欲磨足而至顶。况夫上为君父深求福利。须发之毁何足顾哉。且夫圣人之教。有殊途而同归。君子之道。 或反经而合义。则太伯其人也。废在家之就养。托采药而不归。弃中国之服章。
依剪发以为饰。反经悖礼莫甚于斯。然而仲尼称之曰。太伯可谓至德矣。其何故也。虽迹背君亲。而心忠于家国。形亏百越而德全乎三让。故太伯弃衣冠之制。
而无损于至德。沙门舍搢绅之容。亦何伤于妙道。虽易服改貌违臣子之常仪。而信道归心愿君亲之多福。苦其身意修出家之众善。遗其君父以历劫之深庆。其为忠孝不亦多乎。谓善沙门为不忠未之信矣。
邪惑问曰。西域胡人因泥而生。是以便事泥瓦塔像尔。
方外对曰。此又未思之言也。夫崇立灵像摸写尊形。所用多途。非独泥瓦。
或雕或铸。则以铁木金铜图之绣之。亦在丹青缣素。复谓西域士女遍从此物而生乎。且又中国之庙以木为主。则谓制礼君子皆从木而育耶。亲不可忘故为其宗庙。佛不可忘故立其形像。以表罔极之心。用如在之敬。钦圣仰德。何失之有哉。若塔庙是泥木之像不可敬者。则国庙木主之形亦不可敬耶。夫以善过者。故亦以恶为功矣。
邪惑问曰。无佛则国治年长。有佛。则政虐祚短耳。
方外对曰。此又未思之言。凶悖辄出斯语。愚谓能仁设教。皆阐淫虐之风。
菩萨立言。专弘桀纣之事。以实论之殊不然矣。夫殷丧大宝灾兴姐巳之言。周失诸侯祸由褒姒之笑。三代之亡皆此物也。三乘之教岂斯尚矣。佛之为道。慈悲喜舍。怨亲等护。物我俱齐。恩德既弘。贤愚慕上。假使羲轩舜禹之德。在六度而包笼。羿浞癸辛之咎。总十恶以防禁。向使桀弘少欲之教。纣顺大慈之道。伊吕无所用其谋。汤武焉得行其讨。可使鸣条免去国之祸。牧野息倒戈之乱。夏后从雒汭之歌。楚子无干溪之叹。然则释氏之化。为益非小。延福祚于无穷遏危亡于未兆。
邪惑问曰。有之为损。无之为益。故未有佛法之前。人皆淳和世无篡逆。佛法来到多兴悖乱尔。
方外对曰。愚戆不思辄出凶诬。夫九黎乱德。岂非无佛之年。三苗逆命。非当有法之后。夏殷之季。何有淳和。春秋之时。宁无篡逆。寇贼奸凶。作士命于睾繇。猃狁孔炽。薄伐劳于吉甫。而愚谓。佛兴篡逆。法败淳和。专构虚言皆违实录。一缕之盗。佛犹戒之。岂长篡逆之乱乎。一言之竞。佛亦防之。何败淳和之道乎。惟佛之为教也。劝臣以忠。劝子以孝。劝国以治。劝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乐。惩非显地狱之苦。不唯一字以为褒。岂止五刑而作戒乃谓伤和而长乱。
不亦诬谤之甚哉。亦何伤于佛日乎。但自沦于苦海矣。轻而不避。良可悲夫。
邪惑问曰。天道无亲顿成虚阐。祸淫福善胡其爽欤。因何捐替者翻享遐龄。
崇敬者无终厥寿。计应蕴福延庆积恶招殃。何乃进退鉾楯。情状皎然去取自乖。
若为酬对。 方外对曰。道教浮疏讵明三报。儒宗龌龊但叙一生。故仲尼答季路曰。生与人事汝尚未知。死与鬼神尔焉能事。袁宏后汉书曰。道家者流出于老子。以清虚淡泊为主。佑善嫉恶为教。畜妻子用符书。祸福报应在一生之内。此并区中之近唱。非象外之遐谈。所以茍悦硕疑。史迁深惑。至如唐虞上圣乃育朱均。瞽叟下愚是生有舜。颜回大贤而夭绝。商臣极恶而胤昌。盗跖纵暴而福终。夷叔至仁而饿死。张汤酷吏七世垂璎。比干正臣一身屠戮。如此流例胡可胜言。渠或致疑故常情耳。所以我之种觉独号遍知。遐唱二生广敷三报。欲使系疑雾卷夙滞云披玉。谍周陈金言备显。故经云。有业现苦有苦报。有业现苦有乐报。有业现乐有乐报。有业现乐有苦报。或余福未尽恶不即加。或宿殃尚在善缘便发。如灰覆火。岂得称无。若闇寻声当知必有。且夫善恶无爽。状麟斗以日亏。报应有归。
等鲸亡而星现。但察感通之分。足明善恶之徵也。
妄传邪教第三窃闻。白马东游。三藏创兹而起。青牛西逝。二篇自此而兴。或阐玄玄以化民。或明空空而救物。验之图牒指掌可知。所以发唱显宗终乎此世。释教翻译时代炳然。文史备彰黎民不惑。至如道家玄籍。斯则不然。唯老子二篇李聃躬阐。
自余经教皆杂凡情。何者。前汉时王褒造洞玄经。后汉时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等道书二十四卷。吴时葛孝先造上清经。晋时道士王浮造明威化胡经。又饱静造三皇经。齐时道士陈显明造六十四卷真步虚品经。梁时陶弘景造太清经及众醮仪十卷。后周武帝灭二教时。有华州前道士张宾。诏授本州刺史。长安前道士焦子顺。一名道抗。选得开府。扶风前道士马翼。雍州别驾李运等四人。以天和五年。于故城内宇真寺。挑搅佛经造道家伪经一千余卷。时万年县人索皎装潢。但见甄鸾笑道之处。并改除之。近如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士辅慧祥。三年不言。
因改涅槃经为长安经。当时禁约不许道士出城门。家见道士内着黄衣。执送留守。改经事发为尚书卫文升所奏。于金光门外敕令诛戮。此是近事耳目同验。又甄鸾笑道论云。道家妄注诸子三百五十卷为道经。又验玄都目录。妄取艺文志书名。矫注八百八十四卷为道经。据此而言。足明虚谬。又至麟德元年。西京诸观道士郭行真等。时诸道士见行真恩敕驱使。假托天威惑乱百姓。更相扇动。简集道士东明观李荣姚义玄刘道。合会圣观道士田仁慧郭盖宗等。总集古今道士所作伪经前后隐没不行者。重更修改。私窃佛经简取要略。改张文句回换佛语。人法名数三界六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大小法门并偷安道经将为华典。旧时道经祭醮。并有鹿脯清酒。今新改安干枣香水。但道经言辞拙朴。杂恶处并以除却。如大业年中。五通观道士辅慧祥改涅槃为长安经。被杀不行。今复取用改为太上灵宝元阳经。复更改余佛经。别号胜牟尼经。或云太平经等。如道经之内本无优婆塞优婆夷檀越贤者达嚫之名。今诸道士并皆偷用。未知此名为是汉语为是梵音。若是汉语何故诸史无文。若是梵音未知此言翻表何义。庄老复非西人。
故知偷用。真伪可测。如老子依旧乃是周时柱下藏史。执板称臣。共俗无异。今时即安别观如似伽蓝天尊老子并涂金色。如佛经旧称佛为天尊。复即偷用。如汉魏已来及至符姚。并唤僧名道士。复偷将己用。道士旧名祭酒。如道经本无金刚师子。今观门首并学佛置之。未知金刚师子。此汉地何曾有之。今忽浪造如内教。佛经世尊及摩诃迦叶。并皆金色。依经作之如法。又佛经须达买园为佛造伽蓝。并依圣教。如是展转遍通十方。及世尊成道感得五百金刚五百白象五百师子。如是所为皆作圣教。若依佛经。此方他方诸佛菩萨梵王帝释。所现供具庄严宝物。无量无边不可尽述。备在经文。即时造者万无成一。今时老子五千文两卷之内。何曾有此庄严。若出余经。余经非真。如是改换佛经偷安道经者。向有数千余卷。如佛说经。并置如是我闻说时说处。证经生信。即如。 大唐太宗文皇帝及今皇帝。命朝散大夫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副使前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使至西域。前后三度。更使余人。及古帝王前后使人。往来非一。皆亲见世尊说经时处伽蓝圣迹。及七佛已来所有徵祥。灵感变应具存西国志六十卷内。 现传流行。宰贵共知。未知天尊老子既出尔许经书。尔时说处在何对何人说。说时说处有何灵验。何帝何时说是经等。若有时处片有徵祥。何故五经无文诸史不载。止欲茍存同异。用多流行诳于草莱。无识之徒不知。有识君子久知其伪。良由汉时有黄巾五斗米贼。前后踵继迄今不除。故涅槃百喻经等。我涅槃后有诸外道。偷我佛语着己法中。以为自有。以不解布置迷乱上下。譬如山羌。偷得王宝衣。虽得不识次第。颠倒而着。亦如偷狗夜入人舍不知食处。佛既悬记不可不信。今时道士偷佛经将为己法。亦不可怪若今不偷佛便妄语。非大圣人也。故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仙有灵宝之法。其教如何。阚泽对曰。夫灵宝者。一无氏族可依。二无成道处所。教出山谷非人所知。直是幽居滥说。非圣人制也。吴主叹其善对焉。所言天尊之号出自佛经。窃我圣踪施乎已典。何者。案五经正史。三皇已来并不云别有天尊住于天上。但叙周公孔子制礼删诗。所以五典三坟。靡睹大罗之称。前王往帝。不闻郊祀之名。安有执玉璋披黄褐。垂素发戴金冠。别号天尊。端拱九华之殿。独称大道。统御七英之宫。纵有道教辩天尊诸子谈灵宝。此乃道听途说。未足可依。委衖之书。非关国史。又斋仪矫制事迹可寻。莫不广列金银多班缯彩。并是三张诡述修静妄言。斥破逗遛备如琳论。又道士之号。老教先无。河上之言。儒宗未辩。何者。姚书云。始乎汉魏终暨符姚。
皆号众僧以为道士。至魏太武世。有寇谦之。始窃道士之名。私易祭酒之称。此岂琳之臆断。乃是史籍盛明。又班固汉书。文帝传及潘岳关中记嵇康皇甫谧高士传及访父老等。皆无河上公结草为庵现神变事处。并虚谬不涉典谟。妄构斐然。 动成焉有。当今主上垂拱问道坐朝九族既亲平章百姓。寔可黜三张之秽术。阐五千之妙门。
又案后汉明帝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闻佛教入雒请求捔试。总将道家经书合有三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就中五十九卷是道经。余二百三十五卷是诸子书。又案晋葛洪神仙传云。老教所有度世消灾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书等七十卷。总一千卷。又案宋太始七年。道士陆修静答明帝云。道家经书并药方符图等。总一千二百二十八卷云。一千九十卷已行于世。一百三十八卷。犹在天宫。案今玄都经目云。依宋人陆修静所上目。今乃言有六千三百六十三卷云。二千四十卷。见有其本。四千三百二十三卷云并未见。以此详捡事迹可知。诡妄之由暴之国史。若据萧温等议。止有道德二篇。如取汉帝校量。便应七百余卷。约葛洪神仙之说。仅有一千。准修静所上目中。过前九十。又检玄都经录转复弥多。既其先后不同。虚妄明矣。增加卷轴添足篇章。依傍佛经改头换尾。或道名山自出。时唱仙洞飞来。何乃黄领独知英贤不睹。书史无闻。典籍不记。请问当今道士推勘后出之经。为是老子别陈。为是天尊更说。纵其说也应有时方师咨说处。为是何代何邦何年何月。如其有据容可流行。若也妄言理须焚剪。当今明朝驭宇承奖百王。圣上临轩应期千载。方欲广敷五教。杜绝妖妄之书。重述九畴。弘扬要道之训。岂敢以麟麇刺上鹿马讥朝。但以无识黄巾混其真伪。管见道士不别是非。所以借况秦人譬之鲁俗。若乾坤之象龙马。岂天地则可腾骧。理固不然。如何见责。
妖惑乱众第四窃闻。声调响顺形直影端。未见钻火得冰种豆得麦。所以苏张逢于鬼谷。处浮诈之先。颜闵遇于孔门。标德行之始。故知习二篇之化。徼妙无为。行三张之风。谋为乱首。何者。后汉顺帝时。沛人张陵客游蜀土。闻古老相传云。昔汉高祖应二十四气祭二十四坛。遂王有天下。陵不度已德。遂构此谋。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二十三所在于蜀地。尹喜一所在于咸阳。于是诳诱愚民招合凶党。敛租税米谋为乱阶。时被蛇吞衅逆弗作。又陵孙张鲁行其祖术。后于汉中自称师君。祸乱方起。为曹公所灭。
又中平元年。钜鹿人张角。自称黄天部师。有三十六将。皆着黄巾。远与张鲁相应。众至十万。焚烧邺城。汉遣河南尹何进将兵讨灭。又晋武帝咸宁二年。有道士陈瑞。以左道惑众。自号天师。徒附数千。积有年岁。为益州刺史王浚诛灭。
又晋文帝太和元年。彭城道士卢悚。自称大道祭酒。以邪术惑众。聚合徒党。向晨攻广汉门云。迎海西公。时殿中桓秘等觉知与战。寻被诛斩。又梁武帝大同五年。道士袁敢矜妖言惑众。行禁步冈。官军收掩寻被诛灭。又隋文帝开皇十年。
有绵州昌隆县道士蒲童与左童二人。在崩溪馆。自称得圣。诳惑人民。重床至屋却坐其上云。十五童女方堪受法。令女登床。以幕围绕遂便奸匿。如此经日后事发觉。因即逃亡。又开皇十八年。益州道士韩朗。绵州道士黄儒林。扇惑蜀王令兴逆云。欲建大事须藉胜缘。遂教蜀王倾仓竭库造千尺道像。建千人大斋。画先帝形。反缚头手咒而魇之。河北公赵仲卿检察得实。送身京省被问伏罪。在市被刑。近有大唐武德三年。绵州昌隆县民李望。先事黄老常作妖邪。去大业季年。 有道士蒲子真。微闲道术被送东京。至雒身死。因葬在彼。而李望矫云。子真近还。又彼县山侧有一石室。岩穴幽闇人莫敢窥。望乃依凭以作妖诈。在明张喉大语领纳通传。入闇则噎气小声诈陈祸福。遂令道士等传说达县闻州。官人初检并皆信受。后刺史季大礼云。此事非轻必须申奏。要假亲验方定是非。遂与合州官人并道士等一百余骑。同至穴所再拜请期。望时诈答。闻者倾心。唯巴西县令乐世质。深达机情知其诳诈。入闇密候见望噎声。质时喝之。望即□伏。收禁州狱。方欲科罪。未经数日服药而终。近至贞观十三年。有西京西华观道士秦英会。圣观道士韦灵符还俗道士朱灵感。并薄解章醮敕令事东宫。惑乱东宫。结谋大意为事不果。秦英灵符灵感等。并被诛斩。私宅财物及有妇儿。并配入官。又至龙朔三年。西华观道士郭行真。家业卑贱宿素寒门。亦薄解章醮滥承供奉。敕令投龙寻山采药。上托天威惑乱百姓。广取财物奸谋极甚。并共京城道士杂糅佛经偷安道法。圣上鉴照知伪付法。法官拷挞苦楚方承。敕恩恕死流配远州。所有妻财并没入官。是知所习非正衅逆相仍。左道鄙俗斯辱频兴矣。敕道士朝散大夫骑都尉郭行真。器识无取道艺缺然。为其小解医药薄闲章醮。当为皇太子弘。疗患得损。录其功效。叨授以荣班缘前驱使。妄作威祸兼以交结选曹。周旋法吏专行欺诈。取人财物遣营功德。隐盗尤多。朱紫莫分。而伪敷至教。菽麦讵辨。而潜读禁书徒知仆妾。是求庄宅为务。虽灵溪千仞。何能荡其秽质。神丹九液。岂可练其瑕心。擢发未数其愆。刊竹宁书其罪。论斯咎衅宜从伏法。以其参迹道门情所未忍。可除名长配流爱州。仍即发遣令长纲领送至彼。官司检校不得令出县境。其私畜奴婢田宅水硙车牛马等。并宜没官。
龙朔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宣窃惟贼饰黄巾兴乎钜鹿。鬼书丹简发自平阳。而云服象云罗。斯言迳廷。衣同雨谷不近人情。安有驾鹤乘龙。披巾布褐。驱鸾策凤。顶戴皮冠。所以白石赤松之流。皆非鬼卒。王乔羡门之辈。并匪治头。又李聃事周之辰。服同儒墨。公旗谋汉之日。始有黄巾。如其祖习伯阳道士并宜朝拜。若也宗旗取则。斯弊特可湮除矣。
道教敬佛第五述曰。上来所列并引典籍。邪正显然升沈殊趣。岂可以爝火之晖。争日月之光。邻虚之尘。同太岳之峻。故知佛法幽邃非凡所测。僧众高远亦非黄官之俦。
夫出家者。内辞亲爱外舍官荣。志求无上菩提。愿出生死苦海。所以弃朝宗之服。披福田之衣。行道以报四恩。立德以资三有。此其之大意也。信知三宝位重。岂同孔老两教。故案孔老经书。汉魏已来内外史籍。略引外道经中敬佛僧文。具列如左。既敬已经。依法遵佛。冀伏邪愚依承正典(略引二十二经令敬三宝文)。
一依道士法轮经。天尊说诫偈勖道士云。
若见佛图思念无量当愿一切普入法门若见沙门思念无量愿早出身以习佛真二依太上清净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四十九愿。天尊说愿文。
若见沙门尼。当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 三依老子升玄经云。天尊告道陵。使往东方诣受法教。升玄又云。东方如来遣善胜大士。诣太上曰。如来闻子为张陵说法。故遣我来看。子语张曰。卿随我往诣佛所。当令子得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陵即礼大士。随往佛所听法。
四依道士张陵别传云。陵在鹄鸣山中。供养金像转读佛经。
五依老子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又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佛。 六依智慧观身大戒经云。道学当念旋大梵流影宫礼佛。
七依升玄经云。若有沙门欲来听经。观察供主。不得计饮食费遏截不听当推置上座道士经师自在其下升玄又云。道士设斋供。若比丘来者。可推为上座好设供养。道士经师自性其下。若沙门尼来听法者。当隐处安置推为上座。供主如法供养不得遮止。
八依化胡经。天尊敬佛说偈云。
愿采优昙华愿烧旃檀香供养千佛身稽首礼定光佛生何以晚泥洹一何早不见释迦文心中常懊恼九依灵宝消魔安志经。天尊说偈云。
道以斋为先勤行当作佛(道士新改本云勤行登金阙)
故设大法桥普度诸人物十依老子大权菩萨经云。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震旦。
十一依灵法轮经云。葛仙公生始数日。有外国沙门。见仙公礼拜抱持。而语仙公父母曰。此儿是西方善见菩萨。今来汉地教化众生。当游仙道白日升天。仙公自语子弟云。吾师姓波阅宗。字维那诃。西域人也。 十二依仙人请问众圣难经云。葛仙公告弟子曰。吾昔与释道微竺法开张太郑思远等四人。同时发愿。道微法开二人愿为沙门。张太郑思远愿为道士。
十三依仙公起居注云。于时生在葛尚书家。尚书年逾八十。始有一子。时有沙门自称天竺僧。于市大买香。市人怪问僧曰。我昨夜梦见善思菩萨下生葛尚书家。吾将此香浴之。到生时。僧至烧香。右绕七匝。礼拜恭敬。沐浴而止。 十四依仙公请问上经云。与沙门道士言。则志于佛敬于僧。
十五依上品大戒经校量功德品云。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
十六依升玄内教经云。或复有人。平常之时。不一月作福。见沙门道士说法劝善。了无从意。
十七依道士陶隐居作礼佛文一卷。
十八依智慧本愿戒上品经云。日别施散佛僧中食塔寺一钱已上。皆二万四千报。功多报多。世世贤明玩好不绝。七祖皆得入无量佛国。
十九依仙公请问经云。复有凡人行是功德。愿为沙门道士大博。至后生便为沙门。大学佛法为众法师。复有一人见沙门道士斋请读经乃笑曰。彼向空吟经欲何希耶。虚腹日中一食。此罪人耳。道士乃慈心喻之。故报意不释。死入地狱。
考毒五苦。
二十依仙公请问经云。五经儒俗之业。佛道各叹其教大师善也。
二十一依太上灵宝真一劝诫法轮妙经云。吾历观诸天从无数劫来见道士。百姓男子女人已得无上正真之道。高仙真人自然十方佛。皆受前世勤苦求道不可称计。
二十二依法轮妙经云。道言。夫轮转不灭。得还生人中。大智慧明达者。从无数劫来学已成。真人高仙自然十方佛者。莫不从行业所致也(上来所列道经未知此经为真为伪若是真经今时道士女官不礼三宝便违天尊老子师教即是邪见之人非真弟子便同无识之徒何须师敬此经若伪则一切道经皆须除却进退讹替终成乱俗也)。
舍邪归正第六梁高祖武皇帝。年三十八登位。在政四十九年。虽亿兆务殷。而卷不释手。
内经外典罔不厝怀。皆为训解数千余卷。而俭约自节罗绮不服。覆处虚闲昼夜无怠。致有布被莞席草屦葛巾。初临大宝即备斯事。日惟一食永绝辛膻。自有帝王罕能及此。旧事老子宗尚符图。穷讨根源有同妄作。帝乃躬运神笔下诏。作舍道文曰。
维天鉴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方诸佛十方尊法十方圣僧。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余诸善不得为喻。能使众生出三界之苦门。入无为之胜路。故如来漏尽智凝成觉。至道通机德圆取圣。发慧炬以照迷。镜法流以澄垢。启瑞迹于天中。铄灵仪于像外。度群生于欲海。引含识于涅槃。登常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言乖四句。语绝百非。应迹娑婆。王宫诞相。步三界而为尊。普大千而流照。但以机心浅薄好生厌怠。遂乃湛说圆常。亦复潜辉鹤树。阇王灭罪。婆薮除殃。若不逢值大圣法王。谁能救接斯苦。在迹虽隐其道无亏。弟子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返。
今舍旧医归凭正觉。愿使未来生世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同共成佛。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上天。涉大乘心离二乘念。正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
于时帝与道俗二万余人。于重云殿重阁上。手书此文发菩提心。至四月十一日。又敕门下。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惟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种名为邪道。 朕舍邪外以事正内诸佛如来。若有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其公卿百官王侯宗族。宜返伪就真舍邪入正。故经教成实论云。若事外道心重。佛法心轻。即是邪见。若心一等。是无记性不当善恶。若事佛心强老子心弱者。乃是清信。言清信者。清是表里俱净。垢秽惑累皆尽。信是信正不信邪。故言清信弟子。其余诸信皆是邪见。不得称清信也。门下速施行。
至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将军丹阳尹邵陵王上启云。 臣纶闻。如来严相。巍巍架于有顶。微妙色身。荡荡显乎无际。假金轮而启物。托银粟以应凡。砥般若之利刀。收涅槃之妙果。泛生死之苦海。济常乐于彼岸。故能降慈悲云垂甘露雨。七处八会。教化之义不穷。四谛五时。利益之方无尽。并冰清日盛雾散云除。爝火萤光尘热自静。可谓入俗化于蒙底。出世冥此真如。使稠林邪迳之人。景法门而无倦。渴爱聋瞽之士。慕探赜而知回。道树始于迦维。德音盛于京洛。恒星不现周鉴娠徵。满月圆姿汉感宵梦。五法用传万德方兆。华俗潜故竞扇高风。资此三明。照迷途之失。凭兹七觉。拔长夜之苦。属值皇帝菩萨。应天御物负扆临民。含光宇宙照清海表。垂无碍辩以接黎庶。以本愿力摄受众生。故能随方逗药示权显正。崇一乘之旨。广十地之基。是以万邦回向俱禀正识。幽显灵只皆蒙诱济。人兴等觉之愿。物起菩提之心。莫不翘勤归宗之境。悦怿还源之趣。共保慈悲俱修忍辱。所谓覆护饶益桥梁津济者矣。道既光被。民亦化之。于是应真飞锡腾虚接影。破邪外道坚持正国。伽蓝精舍宝刹相望。讲会传经德音盈耳。臣昔未达理源承事外道。如欲须甘果翻种苦栽。欲除渴乏反趣碱水。今启迷方粗知归向。受菩萨大戒。诫节身心。舍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伏愿天慈曲垂矜许。
至四月十八日。中书舍人臣任孝恭宣敕云。能改迷入正。可谓是宿植胜因。 宜加勇猛也。废李老道法诏。北齐高祖文宣皇帝。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弘衍二葛。郗张之士封门受录。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会梁祖启运下诏舍道。修静不胜其愤。遂与门人及边境亡命。叛入北齐。又倾散金玉赠诸贵游。托以襟期冀兴道法。帝惑之也。
于天保六年九月。乃下敕召诸沙门。与道士学达者十人。亲自对较。于时道士咒诸沙门。衣钵或飞或转。咒诸梁木或横或竖。沙门曾不学术。默无一对。士女拥闹贵贱移心。并以诤徒为胜也。诸道士等踊跃腾倚鱼睨云汉。高谈自矜夸炫道术。仍又唱曰。神通权设抑挫强御。沙门现一我当现二。今薄示小术并辞退屈。
事亦可见。帝命上统法师与静捔试。上曰。方术小技俗儒耻之。况出家人也。虽然天命难拒。岂得无言。可令最下座僧对之。即往寻觅。有僧名佛俊。又字昙显者。不知何人游行无定。饮啖同俗。时有放言摽寤宏远。上统知其深量。私与之交。于时名僧盛集。显居末座。酣酒大醉昂兀而坐。有司不敢召之。以事告于上统。上曰。道士祭酒常道所行。止是饮酒道人可共言耳。可扶舆将来。于是合众皆惮而怯。上统威权不敢有谏。乃两人扶显令上高座。显既上便立而含笑曰。我饮酒大醉耳。中有所闻云。沙门现一我当现二。此言虚实。道士曰。有实。显即翘足而立。我已现一。卿可现二。各无对之。显曰。向咒诸衣物飞扬者。我故开门试卿术耳。命取稠禅师衣钵咒之。诸道士一时奋发共咒。一无动摇。帝敕取衣。乃至十人牵举不动。显乃令以衣置。诸梁木又令咒之。都无一验。道士等相顾无赖。犹以言辩自高乃曰。佛家自号为内。内则小也。说我道家为外。外则大也。显应声曰。若然则天子处内。定小百官矣。静与其属缄口无言。帝目验臧否。便下诏曰。法门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为本。祭酒道者。世中假妄。
俗人未寤。仍有秖崇。麴^8□是味。清虚焉在。瞿脯斯甜。慈悲永隔。上异仁祠。下乖祭典。皆宜禁绝不复遵事。颁勒远近咸使知闻。其道士归伏者。并付昭玄大统上法师度听出家。未发心者可令染^2□。尔日斩首者非一。自谓神仙者。
可上三爵台令其投身飞逝。诸道士等皆碎尸涂地。伪妄绝致使齐境国无两信。迄于隋初渐开其术。至今东川此宗微末无足抗言。至大唐贞观二十二年。有吉州囚人刘绍略妻王氏有五岳真仙图及旧道士鲍静所造三皇经合一十四纸。上云。凡诸侯有此文者。必为国王。大夫有此文者。为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钱财自聚妇人有此文者。必为皇后。时吉州司法参军吉辩。因检囚席。乃于王氏衣笼中得之。时追绍略等。勘问云。向道士所得之受持。州官将为图谶。因封此图及经。
驰驿申省奏敕。敕令省官勘。当时朝议郎刑部郎中纪怀业等。乃追京下清都观道士张慧元西华观道士成武英同等勘问。并□称云。此先道士鲍静等所作。妄为墨书。非今元等所造。
敕遣除毁。又得田令官奏云。如佛教。依内律僧尼受戒。得荫田人各三十亩。今道士女道士。皆依三皇经。受其上清下清。替僧尼戒处。亦合荫田三十亩。此经既伪废除。道士女道士既无戒法。即不合受田。请同经废。京城道士等。当时惧怕畏废荫田。私凭奏官请将老子道德经替处。其年五月十五日出敕。
侍郎崔仁师宣。 敕旨云。三皇经文字既不可传。又语涉妖妄宜并除之。即以老子道德经替处。有诸道观及以百姓人间有此文者。并勒送省除毁。其年冬诸州考使入京朝集。括得此文者。总取礼部尚书厅前。并从火谢也。故知代代穿凿狂简寔繁。人人妄作斐然盈卷。无识之徒将为圣说。晋彭城郡有释道融。汲郡林虑人。十二出家。厥师爱其神彩先令外学。往村借论语竟不赍归。于彼已诵。师便借本覆之不遗一字。既嗟而异之。于是姿其游学。迄至立年才解英绝。内外经书暗游心府。
姚兴曰。昨见融公复是奇聪明释子。敕入逍遥园与什参正详译。俄而师子国有一婆罗门。聪辩多学。西土俗书罕不披诵。为彼国外道之宗。闻什在关大行佛法。
乃谓其徒曰。宁可使释氏之风独传震旦。而吾等正化不洽东国。遂乘驼负书来入长安。姚兴见其口眼便僻。颇亦惑之。婆罗门乃启兴曰。至道无方各尊其事。今请与秦僧捔其辩力。随有优者即传其化。兴即许焉。时关中僧众相视缺然。莫敢当者。什谓融曰。此外道聪明殊人。捔言必胜。使无上大道在吾徒而屈。良可悲矣。若使外道得志。则法轮摧轴。岂可然乎。如吾所睹在君一人。融自顾才力不减。而外道经书未尽披读。乃密令人写婆罗门所持经目。一披即诵。后克日论义。姚兴自出。公卿皆会。关中僧众四远必集。融与婆罗门拟相酬抗。锋辩飞玄彼所不及。婆罗门自知辞理已屈。犹以广读为本。融乃列其所读书并秦地经史名目卷部。三倍多之。什因嘲之曰。君不闻大秦广学。那忽轻尔远来。婆罗门心愧悔伏。顶礼融足。旬日之中无何而去。像运再兴融有力也。后还彭城常讲说相续。闻道至者千有余人。依随门徒数盈三百。性不狎諠常登楼披玩。殷勤善诱毕命弘法。后卒于彭城。春秋七十四矣。所着法华大品金光明十地维摩等义。并行于世。 魏书云。正光元年。明帝加朝服大赦天下。召佛道二宗门人殿前。斋讫侍中刘腾宣敕。请法师等与道士论议。以释弟子疑网。时清通观道士姜斌与融觉寺僧昙谟最对论。帝曰。佛与老子同时不斌曰。老子西入化胡。佛时以充侍者。明是同时。最曰。何以知之。斌曰。案老子开天经。是以得知。最曰。老子当周何王几年而生。周何王几年西入。斌曰。当周定王即位三年乙卯之岁。于楚国陈苦县厉卿曲仁里。九月十四日夜子时生。至周简王四年丁丑岁。事周为守藏吏。简王十三年迁为太史。至敬王元年庚辰岁。年八十五。见周德凌迟与散关令尹喜西入化胡。斯足明矣。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三年二月十五日灭度。计入涅槃后经三百四十五年。始到定王三年。老子方生。生已年八十五。至敬王元年凡经四百二十五年。始与尹喜西遁。据此年载悬殊无乃谬乎。斌曰。若佛生周昭之时。有何文记。最曰。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并有明文。斌曰。孔子既是制法圣人。当时于佛迥无文记何耶。最曰。仁者识同莞窥览不弘远。案孔子有三备卜经。谓天地人也。佛之文言出在中备。仁者早自披究不有此迷。斌曰。孔子圣人不言而知。何假卜乎。最曰。惟佛是众圣之王。四生之导首。达一切含灵。前后二际吉凶终始。不假卜观。自余小圣。虽晓未然之理。必藉蓍龟以通灵卦也。侍中尚书令元文。宣敕语道士姜斌等。论无宗旨宜退下席。
又问。开天经何处得来。是谁所说。即遣中书侍郎魏收尚书郎祖莹等就观取经。 帝令议之。太尉丹阳王萧综大传李寔卫尉许伯桃吏部尚书邢栾散骑常侍温子升等一百七十人读讫。奏云。老子止着五千文。更无言说。臣等所议。姜斌罪当惑众。帝加极刑。时有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行佛慈化。谏帝乃止。配徒马邑(右二验出梁高僧传)。
晋程道慧。字文和。武昌人也。世奉五斗米道不信有。佛常云。古来正道莫踰李老。何乃信惑胡言以为胜教。太元十五年病死。心下尚暖。家不殡殓。数日得苏。说初死时见十许人。缚录将去逢一比丘云。此人宿福未可缚也。乃解其缚散驱而去。道路修平而两边棘刺森然。略不容足。驱诸罪人驰走其中。肉随着刺号呻聒耳。见慧行在平路。皆叹羡曰。佛弟子行路修福人也。慧曰。我不奉法。
其人笑曰。君忘之耳。慧因自忆先身奉佛。已经五生五死忘失本志。今生在世幼遇恶人。未达邪正乃惑邪道。既至大城径进听事。见一人年可四五十。南面而坐。见慧惊曰。君不应来。有一人着单衣帻持簿书对曰。此人伐社杀人。罪应来此。向所逢比丘。亦随慧入。申理甚至。云伐社非罪也。此人宿福甚多。杀人虽重报未至也。南面坐者曰。可罚所录人。命慧就坐。谢曰。小鬼谬滥枉相录来。
亦由君忘失宿命不知奉大正法故也。将遣慧还。乃使暂兼覆校将军历观地狱。慧欣然辞出导从而行行至诸城。城皆是地狱。人众巨亿悉受罪报。见有猘狗咬人百节。肌肉散落流血藉地。又有群鸟其喙如锋。飞来甚速欻然而至。入人口中表里贯洞。其人踠转呼噭筋骨碎落。其余经见与赵泰屑荷大抵粗同。不复具载。唯此二条为异。故详记之。观历既遍。乃遣慧还。复见向所逢比丘。与慧一铜物。形如小铃。曰君还至家可弃此门外勿以入室。某年月日君当有厄。诫慎过此。寿延九十。时道慧家于京师大桁南。自见来还达皂荚桥。见亲表三人住车共语。悼慧之亡。至门见婢行哭而市。彼人及婢咸弗见也。慧将入门。置向铜物门外树上。
光明舒散流飞属天。良久还小奄尔而灭。至户闻尸臭。惆怅恶之。时宾亲奔吊。 突慧者多不得裴回。因进入尸忽然而苏。说所逢车人及市婢。咸皆符同。慧后为廷尉。预西堂听诵。未及就列欻然顿闷。不识人半日乃愈。计其时日即道人所戒之期。顷之迁为广州刺史。元嘉六年。卒六十九矣(右一验出冥祥记)。
唐益州福寿寺释宝琼。俗姓马氏。绵竹县人。小年出家清卓俭素。读诵大品两日一遍。以为常业。劝历邑义日诵一卷者。向有千计。四远闻者。皆来钦敬。
本邑连比什邡诸县。并是道民执邪日久。投寄无容。琼虽桑梓习俗而不事道。李氏诸族值作道会。邀琼赴之。来既后至不礼而坐。皆谓不礼天尊轻我宗法耶。琼曰。邪正道殊所事各异。天尚不礼何况老君。众议纷纭颇相凌侮。琼见诤讼不止又报曰。吾礼非所礼。恐贻辱先宗。遂礼一拜。道像并座一时动摇。又礼一拜。 连座反倒坠落在地。身座摧毁道民羞耻。唱言风鼓竞来周正。又礼还倒。琼曰。 天朗和畅而言怨风。汝之愚戆不测吾风。合众惊惧一心礼琼。远近闻知皆舍道归佛。阖境道俗及以傍县道党同嗟。皆来请琼受菩萨戒。县令高达。素有诚信敬承威德。更于州寺召僧弘讲。以贞观八年终于所住(右一验出唐高僧传)。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