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卷之六

  [卷之六] 便浊遗精

  论

  《内经》曰∶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夫便浊之证,因脾胃之湿热下流,渗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混浊不清也。《原病式》曰∶如夏月天气热甚,则水液混浊、林木流津是也。血虚而热甚者,则为赤浊,此心与小肠主病属火故也。气虚而热微者,则为白浊,肺与大肠主病属金故也。丹溪曰∶大率多是湿痰流注,宜燥中宫之湿。又曰∶治宜燥湿降火,兼升举之法。此皆至要之语也。外有遗精滑泄之候,与浊相类,不可一例而推。夫遗精者,多梦与鬼交而泄,名曰梦遗。或随溲溺而出,谓之精滑。亦有思想无穷、所愿不遂而得之者,治宜安心神以降火。又有因好色太过、房劳致虚而得之者,治法宜滋水脏以复真阴。是皆千古不易之定论也,学人详之。

  脉法

  两尺脉洪数,必便浊失精。女人尺脉涩而弱者,或洪数而促者,皆为便浊白带。心脉短小,因心虚所致,必遗精便浊。

  方法

  丹溪曰∶便浊属温热,有痰有虚。赤属血,由小肠属火故也。白属气,由大肠属金故也。大率皆是湿痰流注,宜燥中宫之湿。赤者,乃是湿伤血。胃中浊气下流,渗入膀胱。

  肥白人多痰,治宜燥湿降火,兼升提之。大法,二陈汤加二术、升、柴,赤者加白芍药,煎服。

  一人便浊,尝有半年,或时梦遗,形瘦,作心虚主治,以珍珠粉丸和定志丸服效。(方见怔忡门。)梦遗主热,精滑主湿热,热则流通故也。

  内伤,气血虚,不能固守,当补,以八物汤加减吞樗木根丸。

  大法用青黛、海石、黄柏。

  精滑用知母、黄柏降火,牡蛎、蛤粉燥湿,白浊同法治。

  一方

  用良姜三钱,芍药、黄柏(炒焦)各二钱,樗根白皮一两五钱,为末糊丸,每服三十丸。

  思想而得病在心,治当安心神以带补。一法用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远志、莲肉、酸枣仁、茯神煎服。

  一方

  治便浊丸药。

  樗白皮黄柏(炒)青黛干姜(炒)滑石蛤粉(炒,各等分)神曲糊为丸服之。

  戴氏曰∶黄柏治温热,青黛解热,蛤粉咸寒入肾,滑石利窍,炒干姜味苦,敛肺气下降,使阴血生,且能监制。

  二陈汤治浊,加升提之药,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珍珠粉丸

  治精滑白浊等证。

  黄柏真蛤粉(各一斤)珍珠(三两,一方无此味,而有青黛)上为末,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温酒下,或加樗根白皮、滑石、青黛等药。

  半苓丸

  治白浊。

  神曲半夏(燥湿)猪苓(分水,等分)曲糊丸服。

  虚劳者,用补阴药。胃弱者,兼用人参,及升麻、柴胡升胃中之清气。

  张子元气血两虚,有痰便浊,阴火痛风。

  人参(一两)白术(五钱)熟地黄黄柏(炒黑色,各二两)山药海石琐阳(各五钱)干姜(五钱,烧灰存性)南星(一两,煨裂)龟板(酥炙,二两)上为细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姜盐汤下。

  燥湿痰、治白浊方,如肝脉弦者,须以青黛泻肝,大概不可纯用凉药。(卢氏曰∶病因湿热,药的矣,然亦不可专用寒凉药,故用炒柏之类,又以干姜之温而佐之也。)(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六条)

  妙香散

  (局方)治心虚遗精白浊。

  麝香(一钱,另研)人参(五分)木香(二钱五分,煨)茯苓茯神黄远志(去心炒,各一两)桔梗甘草(各五钱)辰砂(二钱,另研)山药(二两,姜汁炙)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

  秘真丸

  (河间)治思想无穷,所愿不遂,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及白物随溲而下,或梦与阴人通泄耳。

  白龙骨(一两,另研)诃子皮(大者五枚)缩砂仁(五钱,去壳)朱砂(一两,另研,以一分为衣)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温酒下,冷水亦可。不可多服,太秘。或用葱白茶汤下。

  萆厘清饮

  (杨氏家传)治真元不足,下焦虚寒,小便白浊,频数无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脚澄下,凝结如膏糊之状。

  石菖蒲乌药益智仁川萆白茯苓(各一钱)甘草梢(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入盐一钱,煎至一盏,空心服。

  治浊固本丸

  (东垣)莲花须黄连(炒,各二两)白茯苓砂仁益智半夏(汤泡七次,去皮脐)黄柏(炒,各一两)甘草(炙,三两)猪苓(二两五钱)为末,蒸饼为丸,空心温酒下五十丸。

  九龙丹

  (丹溪)治精滑。

  枸杞子金樱子山果子(又名山楂)莲肉佛座须(连花心也)熟地黄芡实白茯苓川归(各等分)上为末,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酒或盐汤送下。如精滑便浊者,服二、三日,溺清如水,饮食倍常,行步轻健。妇人厌产者,二、三服便住孕。如仍欲产,服通利之药。

  水陆二仙丹

  (录验)治遗精、白浊、梦泄、脱精等证。

  金樱子(一斗)芡实(二斤)上以芡实去壳,杵为细末,取金樱子黄熟者,用篮盛于水中杵去刺,又于石臼中杵碎,去核净再杵细,绞取自然汁,煎熬成饴糖,和芡实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姜盐汤送下。

  定志珍珠粉丸

  (丹溪)治心虚梦泄。

  人参白茯苓(各三两)远志(去心)石菖蒲(各二两)海蛤粉黄柏(炒焦色,各三两)樗根皮(二两)青黛(二两)上为细末,面糊为丸,青黛为衣,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姜盐汤下。

  (丹溪活套)云∶赤白浊,乃胃中痰积下流,渗入膀胱,宜用二陈汤加升麻、柴胡、防风之类以提之。肥白人属湿热,加苍术、白术、炒黄柏、黄荆子之类。或有挟寒者,本方加炒干姜、肉桂,甚者加附子。有心虚不能固守,及平素虚寒之人,本方加萆、石菖蒲、益智、炒干姜、牡蛎、龙骨之类。气虚者,本方加黄、白术、人参,或加附子之类。

  赤者,多有血虚瘦弱之人得之,宜四物汤加酒知母、酒炒黄柏,煎汤送下珍珠粉丸。赤白浊小腹疼痛不可忍者,宜作寒治,东垣酒煮当归丸最妙。(方见妇人门。)(祖传方)

  秘真丹

  治好色肾虚,遗精梦泄,白淫白浊等证。

  菟丝子(酒浸炒)韭子(炒)柏子仁(各一两)龙骨()牡蛎(,醋淬)山茱萸(去复选肉)赤石脂(各五钱,)补骨脂(一两,炒)远志(去心)巴戟(去心)覆盆子枸杞子黄柏(盐酒炒黑色)山药(各七钱五分)芡实(去壳)杜仲(姜汁炒丝断,各一两)金樱子(半青黄者去刺复选肉,焙干,二两)干姜(炒黑色一两)鹿角胶(一两五钱,炒成珠)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姜盐汤下。

  (医案)莲塘朱显重,病遗精潮热,不起床三月矣,召予治。脉之,左右寸关皆浮虚无力,两尺洪大而软,与补中益气汤加熟地黄、知母、黄柏、地骨皮煎,吞下珍珠粉丸。外做小篦笼一个,以笼--,勿使搭肉。服药三十余帖,一月平安。

  [卷之六] 淋闭

  (附∶关格)

  论

  《内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夫膀胱者,主足太阳寒水之化,其体有下口而无上口者也。长生在申,是故西方肺金以为之母而资其化也。肺金清肃,则水道通调而渗营于下耳。然肺金又借脾土健旺,以资化原,而清气得以上升,而归于肺以营运也。故经又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故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而成淋闭之患矣。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上窍闭则下窍不出,此理甚明。故东垣使灸百会穴,丹溪使吐以提其气之横格,是皆开上窍之法也。原其为病之由,皆膏粱之味,湿热之物,或烧酒炙肉之类,郁遏成痰,以致脾土受害乏力,不能运化精微,清浊相混,故使肺金无助,而水道不清,渐成淋闭之候。或谓用心太过,房劳无节,以致心肾不交,水火无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皆先哲之法言也。古方有五淋之别,气、砂、血、膏、劳是也。若夫气淋为病,小便涩滞,常有余沥不尽。砂淋为病,--中有砂石而痛,溺不得卒出,砂出痛止。膏淋为病,溺浊如膏。劳淋为病,遇房劳即发,痛引气冲。血淋为病,遇热则发,甚则溺血。候其鼻准色黄者,知其为小便难也。东垣分在气、在血而治之,以渴与不渴而辨之耳。如渴而小便不利者,热在上焦气分,肺金主之,宜用淡渗之药,茯苓、泽泻、琥珀、灯心、通草、车前子、瞿麦、蓄之类,以清肺金之气,泻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热在下焦血分,肾与膀胱主之,宜用气味俱阴之药,知母、黄柏之类,滋肾丸是也。除其热,泄其闭塞,以滋膀胱肾水之下元也。治淋之法,无越于此,学人不可不知。

  脉法

  《脉经》曰∶少阴脉数,妇人则阴中生疮,男子则为气淋,脉细而数。脉盛大而实者生,虚细而涩者死。

  方法

  丹溪曰∶淋虽有五,皆属于热,宜解热利小水,山栀子之类。不可发汗,汗之必便血。

  老人气虚淋闭,参、术中带木通、栀子之属。

  有肾虚极而淋者,当补肾精而利小便,不可独用利水药。

  有死血作淋者,用牛膝膏。(一云∶牛膝膏能损胃不食,宜斟酌用之。)

  一方

  治淋,用益元散加栀子仁、木通。或用栀子一合炒为末,白汤调下。夏月以茴香煎汤调益元散服效。

  痰热隔滞中焦,淋涩不通,二陈汤煎大碗顿服,探吐之以提其气。

  淋涩有血因火燥,下焦无血,气不得降,而渗泄之令不行也,宜补阴降火,以四物汤加知母、黄柏,或用四物汤煎下滋肾丸。

  --痛,乃厥阴气滞兼热,用甘草梢,盖欲缓其气耳。

  小便因热郁成淋不通,用赤茯苓、黄芩、泽泻、车前子、麦门冬、肉桂、滑石、木通、甘草梢。气虚者,加黄、木香。淋痛,加黄柏、生地黄。夏月煎调益元散。

  (以上丹溪方法凡九条)

  参苓琥珀汤

  治小便淋涩,茎中痛,相引胁下痛,不可忍者。

  人参茯苓(各五分)川楝子(去核)生甘草梢玄胡索(各七分)琥珀柴胡川归尾泽泻(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加灯心十数茎,煎至一盏服。

  琥珀散

  (济生)治五种淋涩疼痛,小便有脓血出证。

  琥珀没药海金砂蒲黄(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空心煎萱草汤调下。

  伤寒后脱阳,小便不通,用生姜自然汁,调茴香末,敷贴小腹上。又服益智茴香丸,调益元散送下。(丹溪)老人气虚而小便不通,四物汤加黄、人参,吞滋肾丸,下焦血气干者死。(丹溪)小便黄,用黄柏。如涩数,加泽泻。若湿热流注下焦而小便黄赤涩数,用栀子、泽泻切当。湿多者,宜用滑石利之。

  下焦无血,小便涩数而黄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牛膝、甘草梢。

  通关丸

  (即滋肾丸,东垣)治不渴而小便闭,热在下焦血分。

  黄柏(酒洗焙干)知母(酒洗焙干,各一两)肉桂(五分)上为细末,熟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服后须顿两足,令药易下行也。如小便已利,茎中如刀刺痛,当有恶物下为验。

  清肺饮子

  (东垣)治渴而小便闭涩不利,邪热在上焦气分。

  灯心(一分)通草(二分)泽泻瞿麦琥珀(各五分)蓄木通(各七分)车前子(炒另研)茯苓(去皮)猪苓(去皮,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空心稍热服。

  导气除燥汤

  (东垣)治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运而窍涩也。

  茯苓(去皮)滑石(各一钱)知母(去毛,酒浸炒)泽泻(各一钱五分)黄柏(二钱,酒炒)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空心稍热服。

  肾疸汤

  (东垣)治肾疸目黄,甚至浑身黄,小便赤。

  羌活防风本独活柴胡(各五分)升麻(一钱,以上治目黄浑身黄)白茯苓(二分)泽泻(三分)猪苓(四分)白术(五分)苍术(一钱,以上治小便赤涩)黄柏(二分)人参(三分)葛根(五分)神曲(六分)甘草(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稍热服。

  小蓟汤

  (东垣)治下焦热结血淋。

  生地黄小蓟根通草滑石栀子仁蒲黄(炒)淡竹叶当归梢生藕节甘草梢(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煎,空心服。

  八正散

  (局方)治大小便俱闭。

  大黄瞿麦木通滑石蓄车前子栀子仁甘草(各等分)上细切,每服五钱重,入灯心七茎,水煎服。

  牛膝膏

  用川牛膝一合细切,以新汲水五大盏煎耗其四,入麝香少许,空心服。或单以酒煮,亦可。

  茯苓汤

  (东垣)治胃疸,阳明积热,食已辄饥,面色黄瘦,胸满胁胀,小便闭涩。

  赤茯苓陈皮(去白)泽泻桑白皮(各三分)赤芍药白术人参官桂(各二分)石膏(八分)病甚者,加大黄、朴硝各一钱。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倒换散

  (河间)治无问久新癃闭,大小便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痛。

  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各等分)上各别研为细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

  葵子散

  (河间)治小便不通。

  黄蜀葵子(研细)赤茯苓(各二钱)上作一服,水一盏,煎二、三沸,食前服。

  葵子汤

  (济生)治膀胱实热,小便不通。(方见疝气门。)

  琥珀散

  (河间)治五淋。

  滑石(二钱)木通当归木香郁金蓄(各一钱)琥珀(五分,研)上作一服为末,用芦苇叶同煎,水一盏半,煎数沸,食前温服。

  铁服丸

  (河间)治大小便不通神效。

  大皂角(烧存性)上一味,不拘多少,细研,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

  广济鸡苏饮子

  (外台)治小便不通。

  鸡苏(二握)生地黄通草(各四两)滑石杏仁(去皮尖,各二两)冬葵子(一两五钱)石苇(炙,去毛,一两)上七味细切,以水六升,煎至二升半,去渣分三服,空心进一服,如人行四、五里,又进一服,必通。

  又方

  (外台)治小便不通。

  冬葵子滑石(各三两)通草赤茯苓(各一两)茅根(二两五钱)芒硝(一两五钱)上细切,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渣纳芒硝,分作三服,连进即通。

  集验方

  (外台)治小便淋沥不通。

  滑石(半斤)石苇(三两)通草(四两)榆荚冬葵子(各一斤)一方加黄芩(三两)上细切,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作三服,顿饮。

  石苇散

  (河间)治小便不利,茎中作痛。

  石苇(去毛,二两)瞿麦(一两)滑石(五两)车前子(三两)冬葵子(二两)上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

  (祖传方)治小便淋闭,茎中作痛神效。

  石苇(去毛)滑石瞿麦蓄冬葵子木通王不留行地肤草(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又方

  治小便溺血立效。

  金陵草(一名旱莲草,一名墨斗草)车前子(俗云虾蟆衣)上二物各等分,杵自然汁,每服半茶盏,空腹服。

  又方

  治前证。

  用壮年无病患头发,不拘多少,烧灰存性,以侧柏叶捣汁,入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白汤下,或四物汤下尤妙。

  又方

  治沙淋,乃茎中有砂作痛。

  石首鱼脑骨(五对,火,出火毒。即白鲞脑中骨也)滑石(五钱)上共研为细末,分作二服,煎木通汤调下。未愈,再服数剂,必待砂出尽乃安。

  又方

  治孕妇转胞,小便不通,及男子小便不通,皆效。

  冬葵子(五钱)山栀子(五钱,炒研)木通(三钱)滑石(五钱,研)上作一服,水一盏半,煎八分,温服。外以冬葵子、滑石、栀子为末,田螺肉捣膏,或生葱汁调膏,贴脐中,立通。

  又方

  治血淋。

  侧柏叶藕节车前草(各等分)上三味,同捣取其汁,调益元散,神效。

  附∶关格证《难经》曰∶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脉两寸俱盛曰关格。其证呕逆而小便不通者是也。按《素问》谓人迎大四倍于气口名曰格,气口大四倍于人迎名曰关,乃二证也。盖有格而不关者,亦有关而不格者,又或有人迎气口俱盛而吐逆不便者,故丹溪总而言之曰关格者,是也。

  丹溪曰∶寒在上而热在下,故多死,法当吐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用二陈汤探而吐之,吐中便有降。

  有气虚不运者,补气药中升降,用补中益气汤加槟榔,使清气升而浊气降也。

  治关格证吐逆而小便不利,急宜先灸气海、天枢等穴各三七壮,其吐必止,然后以益元散等药以利小便。

  (祖传方)治关格吐逆,小便不通。

  用藿香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姜枣煎服,立效。

  (医案)予长兄修德翁,年七十,秋间患小便不通,二十余日,百方不效,后得一方,取地肤草捣自然汁服之遂通。虽至微之物,而有回生起死之功,故录于此,以为济利之一助云。(地肤草,一云白地芎是也。)

  [卷之六] 秘结

  论

  《内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夫肾主五液,故肾实则津液足而大便滋润,肾虚则津液竭而大便结燥。原其所由,皆房劳过度,饮食失节,或恣饮酒浆,过食辛热,饮食之火起于脾胃,淫欲之火起于命门,以致火盛水亏,津液不生,故传道失常,渐成结燥之证。是故有风燥,有热燥,有阳结,有阴结,有气滞结,又有年高血少,津液枯涸,或因有所脱血,津液暴竭,种种不同,固难一例而推焉。经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以苦泄之。

  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大法,治燥者润之,以大黄、当归、桃仁、麻子仁、郁李仁之类。风燥者,加以防风、羌活、秦艽、皂荚之类,为丸以炼蜜,取其润燥以助传道之势,故结散而疏通矣。仍多服补血生津之剂,助其真阴,固其根本,庶无再结之患。切弗以巴豆、牵牛等峻剂攻下,虽暂得通快,必致再结愈甚,反酿成病根胶固,卒难调治。或有血虚、脉大如葱管、发热而大便结燥者,慎不可发汗,汗之则重亡津液,闭结而死,此医杀之耳。《活人书》有脾约证,谓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数而大便难,制脾约丸以下脾之结燥,使肠润结化,津流入胃而愈。丹溪曰∶然既曰脾约,必阴血枯槁,内火燔灼,热伤元气,故肺受火邪而津竭,必窍母气以自救。夫金耗则土受木伤,脾失转输,肺失传化,宜其大便闭而难,小便数而无藏蓄也。理宜滋养阴血,使阳火不炽,金行清化,脾土健旺,津液入胃,大小肠润而通矣。今以此丸,用之于热甚而气实与西北人禀赋壮实者,无有不安;若用之于东南方人与热虽盛而气血不实者,虽得暂通,将见脾愈弱而肠愈燥矣。须知在西北以开结为主,在东南以润燥为要,学人其可不知此乎。

  脉法

  脉多沉伏而结。阳结,脉沉实而数。阴结,脉伏而迟或结。老人虚人便结,脉雀啄者,不治。

  方法

  丹溪曰∶有虚有风,有湿有火,有津液不足者,有寒者,有气结者,切不可例用芒硝、大黄及巴豆、牵牛等利药。

  久病,腹中有实热,大便不通,宜用润肠丸微利之,不宜用峻利之剂。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条)

  脾约丸

  麻仁(一两半,用生绢袋盛,百沸汤连袋泡浸,汤冷出之,垂井中,与水面差一指许,不着水,次日晒干砻之,粒粒皆完)枳实(麸炒黄色)浓朴(姜制炒)芍药(各三两)大黄(四两,酒蒸)杏仁(去皮尖炒,另研,一两二钱)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

  通幽汤

  (东垣)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闭气不得下,治在幽门,以辛润之。

  炙甘草红花(各一分)生地黄熟地黄(各五分)升麻桃仁泥当归身(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调槟榔细末五分,食前稍热服。

  润燥汤

  (东垣)升麻(二分)生地黄(二分)熟地黄当归梢大黄(酒湿煨)生甘草桃仁泥麻仁(各一钱)红花(五分)上除桃仁、麻仁另研细外,余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入桃仁、麻仁,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稍热服。

  润肠丸

  (东垣)治脾胃中伏火,大便闭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风结血闭皆能治之。

  桃仁(汤泡去皮,略炒)麻仁(去壳,各一两)当归梢大黄(酒湿煨)羌活(各五钱)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其余杵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汤下。如风湿而大便不行,加煨皂角仁、大黄、秦艽以利之。如脉涩,觉身有气涩而大便结者,加郁李仁、大黄以除气涩燥。

  麻黄白术汤

  (东垣)治大便不通,五日一次,小便黄赤,浑身肿,面上及腹尤甚,其色黄,麻木,身重如山,沉困无力,四肢痿软,不能举动,喘促不安。

  青皮(去穣)酒黄连(各二分)黄人参桂枝白术浓朴(姜制)柴胡苍术猪苓(各四分)酒黄柏陈皮(去白)甘草(半炙,半生)升麻(各三分)吴茱萸(去核)白茯苓泽泻(各五分)白豆蔻炒神曲(各六分)麻黄(一钱,不去节)杏仁(四个)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先煎麻黄令沸,掠去沫,入诸药同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升阳泻热汤

  (东垣)治膈噎不通,逆气里急,大便不行。

  青皮槐子(各二分)生地黄熟地黄黄柏(各三分)当归身甘草梢(各四分)苍术(五分)升麻(七分)黄(一钱)桃仁(十个,去皮尖,另研)上细切,作一服,入桃仁泥,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热服。

  活血润燥丸

  (东垣)治大便风秘血秘,常常燥结。

  当归梢(五钱)防风(三钱)大黄(酒煨)羌活(各一两)皂角仁(烧存性,一两五钱)桃仁(二两,去皮,另研)麻仁(二两半,去壳,另研)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外,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三两服后,须以麻子仁煮粥,每日早晚食之。大便虽日久,再不结燥也。此丸药以瓷罐盛之,纸包封,毋令见风。

  润肠汤

  (东垣)治大便结燥不通。

  生地黄生甘草(各三分)大黄()熟地黄当归梢(各五分)升麻桃仁麻子仁(各一钱)红花(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

  润体丸

  (东垣)能润血燥,治大便不通。

  麻仁当归梢生地黄桃仁枳壳(各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服。

  备急大黄丸

  (东垣)治胃中停滞寒凉之物,大便不通,腹痛。(方见内伤门。)

  枳壳丸

  (河间)治三焦约,大小便不通,谷气不得下行。

  枳壳(二两)陈皮(一两)槟榔(五钱)木香(二钱五分)黑丑(四两,一半生用,一半炒熟,杵头末一两半,余不用)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枳实导滞丸

  (东垣)治伤热物,大便不行,气滞胸腹作痛。(方见内伤门。)(医案)本邑赵德秀才之母,年五十余,身材瘦小,得大便燥结不通,饮食少进,小腹作痛,召予延医,六脉皆沉伏而结涩。

  予作血虚治,用四物汤加桃仁、麻仁、煨大黄等药,数服不通,反加满闷。与东垣枳实导滞丸及备急大黄丸等药,下咽片时即吐出,盖胃气虚而不能久留性速之药耳。遂以备急大黄丸外以黄蜡包之,又以细针穿一窍,令服三丸。盖以蜡匮者,制其不犯胃气,故得出幽门达大小肠取效也。明日,下燥屎一升许。继以四物汤加减作汤,使吞润肠丸。如此调理月余,得大便如常,饮食进而平安。

  予族侄百一通判之子,因出痘大便闭结不通。儿医云∶便实为佳兆。自病至痘疮愈后,不入厕者凡二十五日,肛门连大肠不胜其痛,叫号声达四邻外。医及予二、三人议药调治,用皂角末及蜜煎导法,服以大小承气汤及枳实导滞丸、备急丸皆不效,计无所出。予曰∶此痘疮余毒郁热,结滞于大小肠之间而然。以香油一大盏令饮,自朝至暮亦不效。予画一计,令侍婢口含香油,以小竹筒一个套入肛门,以油吹入肛内。过半时许,病者自云∶其油入肠内,如蚯蚓渐渐上行。再过片时许,下黑粪一二升止,困睡而安。

  [卷之六] 黄胆

  论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又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夫黄胆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积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面与肌肤也。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矣。是故有诸中者,必形诸外耳。其证有五∶曰黄汗,曰黄胆,曰酒疸,曰谷疸,曰女劳疸。虽有五者之分,终无寒热之异。丹溪曰∶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曲相似。正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是也。外有伤寒热病,阳明内实,当下而不得下,当汗而不得汗,当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湿热怫郁内甚,皆能令人发黄病也。先哲制茵五苓散、茵汤、茯苓渗湿汤之类,无不应手获效。故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湿在上宜发汗,湿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并用,使上下分消其湿,则病无有不安者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经》曰∶凡黄候,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冷,并不可治。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

  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头如蒜韭之状,大便正黑,皮肤四肢不仁,其脉浮弱,颜黑微黄,故知难治。

  谷疸,寸口脉微而弱,微则恶寒,弱则发热,当发不发,骨节疼痛,当烦不烦,而黄汗出。趺阳脉缓而迟,胃气反强,饱则烦满,满则发热,客热消谷,食已则饥,谷强肌瘦,名曰谷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者,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满也。

  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已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方法

  丹溪曰∶不必分五,同是湿热,和曲相似,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热多加黄连,湿多者茵五苓散加食积药。

  戴氏曰∶食积者,量其虚实下之,其余但利小便,小便清利,则黄自退。或曰∶黄胆宜用倒仓法。又曰∶黄胆倦怠,脾胃不和,食少,胃苓汤。小便赤,加滑石。

  一方

  治黄胆。

  黄芩黄连栀子茵猪苓泽泻苍术青皮草龙胆(各五分)谷疸,加三棱、莪术、缩砂、陈皮、神曲。

  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之。

  又方

  治气实伤湿,浑身发黄,宜吐法。

  抚芎栀子桔梗(各二钱)上细切,作一服,加姜煎,入韭汁服,探吐之。

  小温中丸

  治黄胆与食积,又可制肝燥脾。脾虚者,须以白术作汤使下。

  针砂(十两,醋炒七次令通红,另研)苦参(夏加冬减)山楂(各二两)吴茱萸(一两,冬加夏减)苍术(半斤)白术(五两)川芎(夏减)神曲(各半斤)香附米(一斤,童便浸一宿)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盐汤下。一方,无白术、山楂、苦参、吴茱萸,有栀子。

  大温中丸

  针砂(十两,如前制)陈皮苍术青皮浓朴(姜汁制)三棱(醋煮一时)莪术(同上制)黄连苦参白术(各五两)生甘草(二两)香附(一斤,童便浸一宿)上为细末,醋糊为丸。(一方无黄连、苦参、白术,一方又无甘草,名温中丸。)

  调胃承气汤

  (活人,方见伤寒门。)王叔和曰∶腹满舌痿,烦躁不得睡,属黄家。又曰∶病黄胆,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发病时火劫其汗,两热相搏。然黄家所得从湿,故一身尽发热而黄。如肚热者,热在里也,当下之安,用调胃承气汤。

  又曰∶黄胆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为瘥,又剧者为难治。又曰∶病疸而渴者,其病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病易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师曰∶诸黄家病,但宜利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汤,又名黄建中汤。(方见伤寒门。)又曰∶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小建中汤。又曰∶黄胆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用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

  (叔和)黄柏芒硝大黄(各四钱)栀子(三枚)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又曰∶黄胆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宜服小半夏汤。(方见伤寒门。)又曰∶夫病酒发黄胆,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又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又曰∶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即愈。又曰∶酒疸黄色,心中实热而烦。

  又曰∶额上黑,微汗出,手足心热,薄暮则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又曰∶黄家,日晡所当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小腹满,一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硝石矾石散

  (叔和)上以二石各等分,烧为末,每服二钱,以大麦粥汤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腹满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二钱,入粳米一撮,同煎服之。

  治酒疸,用小柴胡汤加茵、豆豉、大黄、黄连、葛根,煎服效。(叔和)

  茯苓汤

  (河间)治胃疸,消谷善饥,面色痿黄,心中烦热,胸胁胀满,小便赤涩。(方见淋秘门。)

  一方

  (丹溪)治谷疸。

  以柴胡、谷芽、枳实、浓朴、栀子、大黄等分,水煎服效。

  胃苓汤

  (局方)治脾胃不和黄肿。如小便赤涩,加滑石。

  五苓散合平胃散是也。

  肾疸汤

  (东垣)治肾疸目黄,或浑身黄,小便赤涩。

  升麻羌活防风本独活柴胡(各五分)苍术(一钱)猪苓(四分)葛根(五分)泽泻(三分)黄芩(二分)甘草(三分)神曲(炒,三分)黄柏(二分)白术(五分)人参(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茵五苓散

  (活人)治伤寒或伏暑发黄,小便不利,烦渴等证。

  本方倍加茵,入姜枣煎服之。

  茵茯苓汤

  (活人)治发黄,脉沉细数,四肢冷,小便涩,烦躁而渴。

  茯苓桂枝猪苓(各一钱)滑石(一钱五分)茵(二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如脉未出,加当归一钱五分。

  栀子大黄汤

  (活人)治酒疸,心中懊,或热而痛。

  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豆豉(一升)上作一服,用水五升,煎至二升,分三服。

  半温半热汤

  (活人)治酒疸,身黄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呕,心烦足热,或有瘕,心中懊,其脉沉弦紧细。

  半夏茯苓白术(各七分)前胡枳壳(麸炒黄色)甘草(炙)大戟(各五分)黄芩茵当归(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入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茵蒿汤

  (活人)治身热鼻干汗出,阳气上奔,小便赤涩不利,湿热发黄。

  茵蒿(一两)大栀子(三枚)大黄(三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三盏,煎盏半,温服。

  茵大黄汤

  (活人)治伤寒大热发黄,面目俱黄,小便赤涩。

  茵蒿栀子柴胡黄柏黄芩升麻大黄(各七分)草龙胆(三分半)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栀子柏皮汤

  (活人)治身热不去,大便利而烦热身黄。

  栀子黄柏黄连(各三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茯苓渗湿汤

  (活人)治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欲饮冷水,身目俱黄,小便不利,不思饮食。(方见湿证门。)

  小茵汤

  (活人)治发黄,脉沉细而迟,遍身冷。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甘草(炙,一两)茵(二两)上细切,作三服,每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茵四逆汤

  (活人)治发黄,脉沉细而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

  甘草(炙,一两)干姜(炮,一两五钱)附子(一枚,作八片炮)茵(二两)上细切,分作四服,水煎服。

  葶苈苦参散

  (活人)治湿热内甚,小便赤涩,大便时秘,饮食少进,诸药不效,因为久黄。

  苦参黄连瓜蒂黄柏大黄(各一两)葶苈子(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匕,清米饮调下,以吐利为度,随时看虚实消息加减。

  当归白术汤

  (活人)治酒疸发黄,心下有癖坚满,身体沉重,妨害饮食,小便赤黄,此因内虚,饮食生冷,脾胃痰结所致。

  白术茯苓(各一钱)当归黄芩茵(各三分半)前胡枳实甘草(炙)杏仁(各六分)半夏(八分,泡透)上细切,作一服,加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抵当汤

  (活人)治伤寒热郁,瘀血内结,身黄脉沉细,狂言谵语,小便自利,大便黑。(方见伤寒门。)

  针砂丸

  (集验方)治谷疸、酒疸、湿热发黄等证。

  针砂(半斤,醋炒红)苍术(四两,米泔浸)香附(四两,童便浸)神曲(炒微黄)茵(姜汁炒)麦(麸炒,各二两)芍药当归(酒洗,去头)生地黄川芎青皮(去穣炒,各一两五钱)陈皮(去白)莪术(醋煮)三棱(醋煮,各二两)栀子(去壳炒)姜黄升麻干漆(各五钱,炒烟尽)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姜汤送下。

  绿矾丸

  (集验)治黄肿病最捷。

  五倍子(半斤,炒黑)绿矾(四两,姜汁炒白)针砂(四两,醋炒红色)神曲(半斤,炒微黄色)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温酒下。不能饮酒,米汤亦可。终身忌食荞麦面,犯之再发难治。

  枣矾丸

  (宝鉴)治食劳,身目俱黄者。

  绿矾(半斤,火通红)上研细,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或酒或姜汤下。

  (祖传方)

  褪金丸

  治黄肿,绝妙。

  苍术(米泔浸)白术(各二两五钱)甘草(炙,五钱)浓朴(姜汁拌炒,一两)陈皮(去白,一两五钱)针砂(醋炒红色)香附(童便浸,各六两)神曲(炒黄色)麦面(炒微黄,各一两半)有块加三棱(醋煮)莪术(醋煮,各一两半)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服,忌鱼腥、湿面、生冷、水果等物。

  (医案)一男子年三十余,得谷疸症,求予治。以胃苓汤去桂加茵,数十帖黄退,自以为安,不服药。十数日后,至晚目盲不见物。予曰∶此名雀目,盖湿痰盛而肝火有余也。用猪肝煮熟和夜明砂作丸服之,目遂明如故,来谢。予曰∶未也,不早服制肝补脾消痰之剂,必成蛊胀。伊芳不信,半月后腹渐胀痞满,复来治。予仍以胃苓汤倍二术,加木通、麦门冬,煎汤下褪金丸,一月平安。

  [卷之六] 疮疡

  论

  《内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又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东垣谓荣气即胃气也,盖胃气调和,则荣卫之气,皆顺流而无逆于肉理耳。若夫饮食失节,肥甘过伤,以致湿热蕴积于肠胃之间,烧烁腑脏,煎熬真阴,此经之所谓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味伤发热,久而增气。故湿热之气,聚于下集,阴火炽盛,蓄于八脉,八脉沸腾,逆于经隧,气凝血滞,故其滋养精微之气,不能如常荣于肉理,是以结聚而成痈肿矣,经曰热胜则肉腐是也。法当视其所发之地,各从其经而处治焉。夫发于身之表者,其名一十有七∶曰脑发(督脉,足太阳经),曰背发(中属督脉,余皆足太阳经),曰鬓发(手足少阳经),曰眉发(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曰发(手足阳明经),曰腮颔发(手阳明经),曰髭发(手足阳明经),曰腋发(手太阳经),曰穿裆发(督衔任三脉),曰腿发(表足三阳,裹足三阴),曰肝痈(足厥阴经),曰喉痈(任脉,阳明经),曰脐痈(任脉,阳明),曰乳痈(内阳明经,外少阳经,乳头足厥阴经),曰臀痈(足太阳经),曰跨马痈(足厥阴经),曰囊痈(足厥阴经)。发于腔子之内者,其名有四∶曰内疽,曰肺痈(手太阴经),曰肠痈(手太阳经,手阳明经),曰胃脘痈(足阳明经)。夫十二经有气血多少之不同,痈疽浅深之有异。是故为治之法,或疏散,或消毒,或针焙,或内托,或外消,或泻利,或补益。是故肿疡为实,宜泻利;溃疡为虚,宜补益;浮露而浅者为痈,宜外消;藏伏而深者为疽,宜内托,此千古不易之定议也。虽然其证有善而易治者为顺,恶而难消者为逆。其为眼白睛黑,目紧小者,一逆也;不能饮食,纳药而呕,食不知味,二逆也;伤痛渴甚,三逆也;膊项转动不便,四肢沉重,四逆也;声嘶色脱,唇口青黑,面目四肢浮肿,五逆也;烦躁时咳,腹痛甚,泄利无度,小便如淋,六逆也。脓血大泄,肿尤甚,脓水臭败莫近,七逆也;喘促气短,恍惚嗜卧,八逆也;未溃先黑陷,面青唇黑便污,九逆也。又如噫气痞塞,喘咳,身冷自汗,目瞪耳聋,恍惚惊悸,语言错乱,皆是恶证。若夫动息自宁,饮食知味,一顺也;便利调匀,二顺也;神彩精明,语声清朗,三顺也;脓溃肿消,色鲜不臭,四顺也;体气和平,五顺也。

  凡五顺见三则吉,九逆见六则危矣。先哲垂训,班班可考,学人其可不详察乎。

  脉法

  《脉经》曰∶脉数身无热,内有痈也。一云∶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中有脓,薏苡附子败酱汤主之。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苦有痛处,当发痈肿。脉微而迟,反发热,弱而数,反振寒,当发痈肿。

  脉浮而数,身体无热,形嘿嘿,胸中微躁,不知痛之所在,此人当发痈肿。

  脉滑而数,数则为热,滑则为实,滑则主荣,数则主卫,荣卫相逢,则结为痈,热之所过,则为脓也。

  羽林妇病,医者脉之,知妇人肠中有脓,为下之即愈。盖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浊败,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时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聚为瘀血,下之即愈。

  肠痈之为病,其身体甲错,腹皮急,按之软如肿状。

  夫肠痈者,小腹肿,按之则痛,小便数如淋,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方法

  丹溪曰∶痈疽因阴阳相滞而生。盖气阳也,血阴也,血行脉内,气行脉外,相并周流。寒与湿搏之,则凝泣而行迟,为不及;热与火搏之,则沸腾而行速,为太过。气得邪而郁,津液稠粘,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此阴滞于阳也。血得邪而郁,隧道阻隔,或溢或结,积久渗出脉外,气为之乱,此阳滞于阴也。百病皆由于此,又不止于痈疽而已。

  痈疽因积毒在脏腑,当先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药为佐,参以经络时令,使毒瓦斯外发,施治之早,可以内消,此内托之意也。

  或问内托之法,予曰∶河间治肿于外,根盘不深,形证在表,其脉多浮,病在皮肉,非气盛则必侵于内,急须内托,宜腹煎散,除湿散郁,使胃气和平。如或未已,再煎半料饮之。如大便闭及烦热,少服黄连汤。如微利及烦热已退,却与复煎散。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内伤也。

  《外科精要》谓排脓内补十宣散,治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诚哉是言也。若用之于小疮疖与冬月,亦可转重就轻,移深居浅。若溃疡与夏月用之,其桂朴之温散,佐以防风、白芷,吾恐虽有参,难为倚仗。比见世人用此,不分轻重时令,经络前后,正若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危哉!诸经惟少阳厥阴二经生痈疽宜预防之,以其多气少血也。血少而肌肉难长,疮久未合,必成死证。苟不知此,遽用驱逐利药,以伐其阴分之血,祸不旋踵。

  肿疡内外皆壅,宜以托里表散为主。如欲用大黄者,宜戒猛浪之非。

  溃疡内外皆虚,宜以补接为主。如欲用香散者,宜戒虚虚之失。

  《外科精要》一书,惟务纪录旧方,应酬轻小证候耳。

  痈疽始发,即以艾多灸之,可使轻浅,骑竹马灸法最妙。盖艾火畅达,拔引郁毒,此从治之意。惟头为诸阳所聚,艾炷宜小而少。若身上,必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亦有因灸而死者,盖虚甚,孤阴将绝,其脉必浮数而大且不鼓,精神必短而昏,无以抵当火气,宜其危也。

  按河间灸刺法曰∶凡疮疡须分经络部分,血气多少,穴远近。从背出者,当从太阳经五穴选用,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是也。从鬓出者,当从少阳经五穴选用,窍阴、夹溪、临泣、阳辅、阳陵泉是也。从髭出者,当从阳明经五穴选用,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是也。从脑出者,则以绝骨一穴治之。(各穴点法,俱见《铜人针灸经》,兹不再具。)蜞针之法,可施于轻小证候,吮出恶血。若积毒在脏腑者,徒竭其血于外,无益也。

  外施贴药,亦发表之意。《精要》谓贴冷药有神效,夫气得热则散,得冷败敛,何谓神效?经曰发表不远热,是也。

  (贴冷药,惟轻小疖毒可也。)外科用针烙得脓后,服神仙追毒丸。此药能下积取毒,无取脓之功。若血气壮实,则脓自出,当以和气活血药,佐参补剂服之。

  肿疡用手按之,热则有脓,不热则无脓。

  脓出而反痛者,此为虚也,宜补之。亦有秽气所触而作痛者,宜和解之。风冷所逼者,宜温养之。

  疽发深不痛者,胃气大虚,必死肉多而不知痛也。

  肿疡时呕者,当作毒瓦斯上攻治之。溃后,当作阴虚补之。若年老溃后发呕不食,又宜参白术膏峻补,随证加佐使药。河间谓疮疡呕者,湿气侵于胃也,宜倍白术。

  痈疽发渴,乃血气两虚,用参、以补气,当归、地黄以养血,或忍冬丸、黄六一汤皆效。

  加味十全大补汤,治痈疽溃后,补气血,进饮食,实为切要。凡脓血出多,阴阳两虚,此药有回生起死之功,但不分经络,不载时令,医者触类而长之可也。或见肿平痛宽,遂以为安,漫不知省,无补接调养之功,愈后虚证复见,因而转为他病而危剧者多矣。

  蒲公英,化热毒,消恶肿,散结核,有奇功。田间路侧皆有之,三四月开黄花,似菊花,味甘。《衍义补遗》云∶四时常花,花罢飞絮,节叶间折之有白汁出者是。能解食毒,散滞气,可入阳明太阴二经。同忍冬藤煎,以少酒佐而服之,捣烂之亦妙。

  白蜡属金,禀收敛坚凝之气,外科之要药也。生肌止血,定痛接骨,续筋补虚,常与合欢皮同入长肉膏药用之有神效。但未试其可服否,若合欢皮常服之验矣。

  蓖麻子性善收,能追脓取毒,亦要药也。

  痈疽已破未破,用皂角刺,能钻引至痛处。

  取剩骨法∶取久疽久痔漏中朽骨(俗名剩骨),用乌骨鸡胫骨,以信砒实之,盐泥固济,火通红,地上出火毒,用骨研细,饭丸如粟米大,以皮纸拈送入窍内,外以拔毒膏药封之,其骨自出。

  (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三条)恶疮发背脑疽等证方法∶

  升阳益胃汤

  (东垣)治一切恶疮、发背、脑疽等证。

  羌活(一钱五分)独活(五分)防风(五分)本(一钱五分)知母(一钱)生地黄(一钱)黄芩(三钱)黄连(五分)黄柏(五分)当归(三钱)防风梢(五分)连翘(二钱)人参(五分)黄(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陈皮(五分)当归梢(五分)苏木(五分)炙甘草(一钱五分)酒防己(五分)泽泻(七分)桔梗(一钱)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大盏,浸半日,煎至一盏,滴酒数十点,去渣临卧温服。忌饮水,再作脓,效迟。

  初患二、三日者服之立消,作脓者立溃,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一人患脑疽,第八日肿硬如拳,即日晚服此药一剂,次日便平复,肿势消,更不疼痛,又服半剂,七日全愈如常。明之言∶凡疮皆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二证而已。我治此疮,阳药七分,阴药三分,名曰升阳益胃散;胜十宣也,老人宜之,亦名复煎散,或加乳香没药各一钱尤妙。

  当归羌活汤

  治脑疽证。

  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二钱)黄柏(酒炒,一钱)泽泻(五分)连翘(一钱)当归身(二钱)防风羌活(各一钱)甘草(炙,一钱)山栀子(一钱)独活(七分)本(七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先浸一时许,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渣食后稍热服,日进二服,三日尽六服,俱将药清汁调下后项槟榔散。

  槟榔散

  (东垣)大敛疮口。

  槟榔木香(各三钱)上为细末,用前汤调下或敛疮口用之,决无疼痛,以蜡油调涂疮口,生肌敛肉甚速,别无恶肉,疮口易合平复,膏粱热疮所宜用也。贫人寒地及寒湿外来之寒疮,禁不可多用。

  背疽方法∶托里散(千金)治背疽并诸恶疮,如三日以里未针灸及利大便者,则可消矣。

  羌活(一钱五分)防风(酒洗,五分)防风梢(五分)本(一钱五分)当归身(三钱)当归梢(五分)连翘(三钱)黄芩(酒洗,三钱)黄(一钱五分生用)人参(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五分)生甘草(五分)陈皮(五分)苏木五味子酒黄柏酒防己(各五分)桔梗栀子生地黄(酒洗,各一钱)酒大黄(三钱)酒黄连(一钱)木猪苓(一钱五分)麦门冬(二钱)上细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三大盏,浸半日,煎至一盏,稍热服,后一服如前,并渣再煎服,忌冷水。此方如觉病,即便忙服,无不效者。若疮势已发三四日,或成脓,则不消也。崔经历二次发背疽,皆得此方而愈。

  丹溪治背疽方,用大黄、防风、羌活、甘草节、生地黄、当归身、贝母、白芷、赤芍药、皂角刺、黄芩作大剂煎服,气虚加人参、黄,疮溃后亦宜加之。

  附骨疽方法∶丹溪曰∶附骨疽者,皆因久得浓味,及劳役与酒后涉水得,此阳滞于阴之证也。又曰∶环跳穴痛不止,防生附骨疽,以苍术为君,佐以黄柏之辛,行以青皮,冬加桂枝,夏加条芩,体虚者加杜仲、牛膝,以生甘草为使,作大料煎,入姜汁,食前饮之。痛甚者,恐前药十数帖发不动,少加麻黄。一二帖又不动者,恐疽将成,急掘地坑,以火坑通红,沃以小便,令患者赤体坐于坑中,以席或绵衣围抱下体,使热气熏蒸,腠理开,气血通畅而愈。

  羌活防己汤

  (东垣)治附骨疽初发于太阳、厥阴、太阴分者。

  羌活川芎苍术防己木香连翘射干甘草白芍药木通当归尾苏木(各七分)上细切,水酒各一大盏,煎至七分,食前服,美膳压之。

  托里黄汤

  (东垣)治附骨疽初发于足少阳、阳明分者。

  柴胡(一钱二分)连翘(八分)肉桂(八分)鼠粘子(八分)黄(八分)当归尾(一钱五分)黄柏(四分)升麻(四分)甘草(炙,四分)白芷(一钱)上细切,作一服,酒一盏,水一盏半,煎至一大盏,空心服,美膳压之。

  内托黄酒煎汤

  (东垣)治疮生腿外侧,或因寒湿,得附骨疽于足少阳经分,微侵足阳明经,坚硬漫肿,行步作痛,或不能行。

  柴胡(六钱五分)连翘(八分)肉桂(八分)大力子(炒)黄(各四钱一作四分)当归尾(八钱)黄柏(五分)升麻(七分)甘草(炙,五分)白芷(二钱)上细切,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食前温服。

  黄连消毒饮

  (东垣)治附骨疽。

  黄连(一钱)黄芩黄柏(各五分)生地黄(四分)知母(四分)羌活(一钱)独活(四分)防风(四分)本(五分)当归尾(四分)桔梗(五分)黄(二分)人参(二分)甘草(三分)连翘(四分)苏木(二分)防己(五分)泽泻(二分)陈皮(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煎服。一老人年七十,因寒湿地气,得附骨疽于左腿外侧少阳胆经之分,微侵足阳明经分,阔六七寸,长一小尺,坚硬漫肿,不辨肉色皮泽,但行步作痛,以指按至骨,大痛。与此药一服即止,次日坚软肿消而愈。

  内托黄柴胡汤

  (东垣)治附骨疽。

  生地黄(五分)黄柏(三分)肉桂(二分)羌活(五分)当归梢(七分半)土瓜根(酒洗)柴胡梢(各一钱)连翘(一钱三分)黄(二钱)上细切,作一服,酒一盏,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空心热服。贾德茂小男,于左大腿近膝股内,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肿光泽木硬,疮势甚,又且左脚,乃肝之髀上也,更在足厥阴肝经之分,少侵足太阴脾经之分,其脉左二部细而弦,按之洪缓微有力,与此药而安。

  臀痈方法丹溪曰∶臀痈者,臀居小腹之后在下,此阴中之阴,道远位僻,虽曰太阳多血,然气运不到,血亦罕来,中年后尤虑患此。才有肿痛,参之脉证,但见虚弱,便与滋补血气,可保终吉。若无积补之功,其祸多在结痂之后,或半年已来乃病,多致失手,慎之慎之!

  内托羌活汤

  (东垣)治足太阳经中,左右尺脉俱紧,按之无力,尻臀生痈坚硬,肿痛大作。

  羌活黄柏(酒炒,各二钱)防风本当归尾(各一钱)肉桂(三分)连翘甘草(炙)苍术陈皮(各五分)黄(二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酒一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以衣复盖痈上,使药力行,去衣。

  内疽方法丹溪曰∶内疽者,皆因饮食之火,挟七情之火,相郁而发。饮食者阴受之,七情者脏腑受之,宜其发在腔子而头向外,非干肠胃肓膜也。宜以内托之药托出于外,以针开之而愈。先用四物汤加桔梗、香附、生姜煎服。脓出后,亦用四物汤调理而安。

  肺痈方法丹溪∶肺痈先须发表。《千金方》曰∶病咳唾脓血,其脉数实,或口中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者,为肺痈。其脉紧数,为脓未成;紧去而但数者,脓已成也。

  《要略》治肺痈,先以小青龙汤一帖,以解表之风寒邪气,然后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桔梗汤、苇叶汤随证用之,以取脓血,此治肿疡之例也。终以苇宙独行方(名黄昏汤)以补里之阴气,此治溃疡之例也。

  黄昏汤

  (录验)治胸中甲错隐痛,知为肺痈。

  合欢木皮(一掌大)上以水三盏,煮取一盏半,分二服。

  葶苈大枣泻肺汤

  (录验)治肺痈或肺胀喘促不得卧。

  葶苈(一两,炒黄,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大枣(十枚)上以水三盏,煎大枣至二盏,去枣入葶苈一丸,再煎至一盏,搅匀服之。

  苇叶汤

  (录验)治咳,有微热,烦躁,胸心甲错。(出千金方。)苇叶(二斤)薏苡仁(半斤)桃仁(五十个)瓜瓣(半斤)上以水一斗,先煮苇叶至五升,去渣入诸药,煮取二升,分温再服,当吐痰如粥而愈。

  桔梗汤

  (录验)治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神烦闷,咽干多渴,两脚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

  桔梗贝母(各一钱)当归栝蒌子(各八分)枳壳(炒,五分)薏苡仁(八分)桑白皮(五分)防己(五分)甘草节(三分)黄(五分)杏仁(去皮炒,另研)百合(各三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若大便秘者,加大黄;小便涩者,加木通。

  又方

  (录验)治前证。

  栝蒌仁当归桔梗贝母白芷甘草(各一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煎,食后服。一方无贝母、白芷;有葶苈子。

  肺痈已破入风者,不治。或用太乙膏丸服,以搜风汤吐之。

  有吐脓血如肺痈状,口臭,他方不应者,宜消风散,入无病男子发灰,清米饮调下,可二服而愈。

  (祖传方)治肺痈,未成脓者立消,已成脓者立溃,其效如神。

  用樟漆树叶,一名接骨木,又名健骨树,又名野黄杨,田畔路侧皆有之。

  上一味细研,略入滤过,以酒调服。不饮酒人,入生姜研服。

  肠痈方法丹溪曰∶肠痈当作湿热积治,入风难治。

  《千金》谓肠痈妄治必杀人,其病小腹肿,强按之则痛,小便数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状,脉数者,微有脓也。巢云∶洪数已有脓,脉若迟紧者未有脓,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自脐出,或大便脓血。(羽林妇证,具前脉法下。)肠痈治法,《要略》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千金》以大黄牡丹汤。(丹溪)灸法∶屈两肘,正肘头锐骨端,灸一百壮,下脓血而安。

  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薏苡仁(一钱)炮附子(一分)败酱(三分)上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水二盏,煎至一盏,连渣顿服之,小盒饭下脓血而愈。

  大黄牡丹汤

  大黄(四分)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另研)芒硝(三合)栝蒌子(半升)上细切,用水六升,煎取一升,去渣入芒硝,再煎一沸,分三服,顿服之,有脓即下脓,无脓即下血。

  (医案)东阳吕俊文,得潮热,微似疟状,小腹右边有一抉,大如鸡卵作痛,右脚不能伸缩。一医作奔豚气治,十余日不验。

  召予诊候其脉,左寸芤而带涩,右寸芤而洪实,两尺两关俱洪数。予曰∶此大小肠之间欲作痈耳,幸脓未成,犹可治疗。

  与五香连翘汤加减与之,间以蜈蚣炙黄,酒调服之,三日内平安。

  乳梗方法丹溪曰∶乳梗,多因乳母不知调养所致。盖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忿怒所逆,郁闷所遏,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闭而汁不通,阳明之血沸腾,故热甚而化为脓。或因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含乳而睡,口气热所吹而成结核。初梗,忍疼揉令核软,吮令汁透可散,否则结成矣。治法以青皮疏厥阴之滞,石膏清阳明之热,生甘草节行污浊之血,栝蒌子消导肿毒,或加没药、青橘叶、皂角刺、金银花、当归身,或汤或散,须以少酒佐之。若加艾火二三壮,于痛处灸之尤妙。彼粗工便用针刀,必成拙病。

  乳痈,用蒲公英同忍冬藤入少酒煎服,即欲睡,是其效也。(丹溪)乳痈未溃,以青皮、栝蒌仁、桃仁、连翘、川芎、橘叶、皂角刺、甘草节,随证加减煎服。已溃,以人参、黄、川芎、当归、白芍药、青皮、连翘、栝蒌、甘草节煎服。

  升麻托里汤

  (东垣)治妇人两乳间出黑头疙,疮顶陷下作黑眼子,其脉弦洪,按之细小。

  黄柏(二分)肉桂(三分)鼠粘子(五分)黄炙甘草节当归身(各一钱)连翘升麻葛根(各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酒半盏,同煎至一盏,食后热服。

  奶岩方法

  石香程氏曰∶奶岩始有核,肿结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年方成疮。初便宜多服疏气行血之药,须情思如意,则可愈。如成疮之后,则如岩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脓水浸淫胸胁气攻疼痛,用五灰膏、金宝膏去其蠹肉,生新肉,渐渐收敛。此疾多生于忧郁积忿中年妇人。未破者尚可治,成疮者终不可治。(石香居士,程常,东阳人,丹溪高弟。)

  十六味流气饮

  (局方)治奶岩。

  人参黄川归(各一钱)川芎肉桂浓朴白芷甘草(各五分)桔梗(三分)防风乌药槟榔芍药枳壳木香(各五分)紫苏(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或加青皮一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服。

  单煮青皮汤

  (丹溪)治妇人百不如意,久积忧郁,乳房内有核,如鳖棋子。

  每服用青皮四钱细切,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日二服。以上二方间服,至核消住药。

  橘叶散

  (丹溪)治证如前。

  青皮石膏()没药甘草节当归头金银花蒲公英(各五分)栝蒌子(一钱)皂角刺(一钱五分,去尖,略炒出汗)上细切,作一服,加青橘叶一小握,以酒一盏半,煎至一浅盏,食后或卧时服。

  丁香散

  (丹溪)治乳头破裂,或因小儿吹乳,血干自裂开多痛。

  丁香(不拘多少)上一味为末,干敷裂处。如燥,唾津调敷。

  囊痈方法丹溪曰∶囊痈者,湿热下注也,有作脓者,此浊气顺下,将流入渗道,因--或亏,水道不利而然,脓尽自安,勿药可也,惟在善于调摄耳。又有因腹肿渐流入囊,肿甚而囊自裂开,睾丸悬挂,水出,以辅炭末敷之,外以紫苏叶包裹,仰卧养之。

  痈疽入囊者,曾治数人,悉由湿热入肝经处治,而用补阴药佐之。虽脓溃皮脱、睾丸悬挂者,皆不死(丹溪)。

  一方

  (录验)用野紫苏叶(面青背红者是也)焙干为细末敷之。如燥,以香油调敷。囊脱无皮者,外以青荷叶包之,其皮自生。

  丹溪便毒方法

  便毒是厥阴经湿热,因劳倦而发,用射干三寸,同生姜煎,食前服,得利二三行效。射干,开紫花者是,红花者勿用。

  一方

  (丹溪)用破故纸、鼠粘子微炒黑、牵牛炒、大黄酒蒸焙干,各等分为末,每服一两,酒调下。

  又方

  (丹溪)已结成脓者,用大黄(酒蒸)、连翘(各五钱)、枳实(三钱)、浓朴、甘草节(各三钱)、桃仁(二十一个)、生姜三片,分三服,水煎服之。

  石香程氏曰∶便毒一名跨马痈,此奇经冲任为病,而痈见于厥阴经之分野,其经多血,又名血疝,或先有疳疮而发,或卒然起核疼痛而发,皆热郁血聚而成也。初发宜疏利之,即散。变肿后,如常用托里内补之药。

  苏方木散

  (疮疡集)治便毒。

  木鳖子(去壳)当归尾(酒浸)芍药白芷粉甘草川芎射干忍冬藤(即金银花)大黄(锉碎,酒浸湿纸包煨)穿山甲(糠火煨炒黄脆)没药(另研)苏方木(各六钱,一作六分)上细切,作一服,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食前服。

  玉烛散

  (疮疡集)治便毒。

  川芎当归生地黄赤芍药朴硝大黄(根据前制)甘草(炙,各八分)上细切,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牡蛎大黄汤

  (精要)治同前证。

  大黄(根据前制)牧蛎(各二钱五分,火)甘草(一钱)栝蒌(一个,去皮)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瘰方法

  丹溪曰∶瘰必起于少阳一经,不守禁忌,延及阳明。大抵食味之浓,郁气之积,曰风曰热,皆此二端,拓引变换。

  须分虚实,实者易治,虚者可虑。以其属胆经,主决断,有相火,且气多血少。妇人见此,若月经不作,寒热便生,稍久转为潮热,危矣。自非断欲食淡,神仙不治也。

  治瘰,用立效散与栝蒌散相间服,神效。(丹溪)本草云∶夏枯草大治瘰,散结气,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经不言。观其能退寒热,虚者可仗;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外以艾灸,亦渐取效。

  治血少马刀瘰肚泻,以四物汤倍酒炒芍药、牡蛎粉、陈皮、柴胡、甘草、黄连、玄参、炒神曲、桑椹膏。

  石香程氏曰∶瘰之症,内经谓之结核者是也。结核有大小如大豆、银杏,连串而生者。形大如马刀者,谓之马刀疮。经别为火类,夫火亢之甚,必兼水化制之,其核故坚也。凡瘰之起,始生于耳后足阳明、少阳二经,浸淫于太阳之经,渐随经流注于腋胁手足皆有也。治法,以火针刺入核中,不可透底,纳蟾酥膏于中,外用绿云膏贴之,三日后取去核中稠脓,脓尽取去核外薄膜。先破初起之核一枚,以绝其源,服药后出者皆愈。或不肯收,如银杏者,尽皆开了,用药取之。其自溃者,犹如木果之腐,熟肉虽溃而核犹存,故脓水淋漓,久难得愈,治者用铁烙烧赤,烙去其破核犹存者,并肉溃处。次用金宝膏、龙珠膏等药,追去蠹恶之根,遂能长肉而愈。随经络证候,服除风热兼引经之药,以除根本,可获全功也。

  蟾酥膏

  蟾酥(如大豆许)白丁香(十五枚)寒水石(些少,)巴豆(五粒)寒食面(些少)上各另研,和作一处再研,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用一丸或二三丸,纳入针窍中。如脓未尽,再用数丸,以脓尽为度。

  绿云膏

  黄连大黄黄芩玄参黄柏木鳖子(去壳,各一钱)上细切,用香油一两同煎焦色,去药入净松香五两,再煎成膏,滤入水中扯拔令金色,入铫再熬,放温入后药∶猪胆(汁,三个)铜绿(三钱,醋浸一宿,绵去渣)上用竹带温搅匀,然后如常摊贴,兼治疮口不干,加乳香、没药、轻粉尤妙。

  金宝膏

  去腐肉朽肉,不伤良肉新肉。

  桑柴灰(五碗,用沸汤十碗淋汁,用草纸一层,皮纸二层,放罗底,次置灰于上淋之)穿山甲(二两,煨胖)信砒(二钱,另研)杏仁(七枚,去皮,同信砒、穿山甲,研细)生地黄(二两)辰砂(一钱,另研)粉霜(另研)麝香(各五分)上将灰汁滤澄清,下锅煎浓,下甲末,候焦干一半,下麝香,次下粉霜,干及九分,下辰砂,候成膏,下炒锻石末,以成块子,即收入小罐子内,勿见风。

  龙珠膏

  龙芽草(五两)棘枣根(五钱)海藻(二钱五分)苏木(五钱)上细切,量水二十碗,煎至十二三碗,滤去渣,又用∶桑柴灰(二碗半)锻石(二碗半)苍耳草灰(二碗半)以草纸二层,皮纸二层,放箩底,次置灰于上,用煎汤热淋,取灰汁十碗许澄清,入锅内煎成膏,用巴豆霜、白丁香、石膏、麝香、轻粉,瓷罐子收贮,每用取敷核上,再敷即去旧药并靥,再上新药,其核即溃而愈。根小者但只涂药于根上,其核自溃。

  (以上皆石香方)

  救苦化坚汤

  (东垣)治瘰、马刀、挟瘿,在耳下或耳后,下颈至肩上,或入缺盆中,乃手足少阳之经分。其瘰在颏下,或至颊车,乃阳明之经分,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将二证合而治之。

  黄(一钱,护皮毛间,补腠理虚及活血气,为疮家之圣药,又实表补元气之妙剂也)人参(三分,补肺气之药也,如气短不调及喘者,宜加之)炙甘草(五分,能调中,和诸药,泻火,益胃气,亦能去疮中之邪)真漏芦升麻(各一钱)葛根(五分,此三味,俱足阳明本经药也)连翘(一钱,此一味,乃十二经疮中之药,不可无也,能散诸血结气聚,此疮家之神药也)牡丹皮(三分,去肠胃中留滞宿血)当归身(三分)生地黄(三分)熟地黄(三分,此三味,诸经中和血、生血、凉血药也)白芍药(三分,如夏月倍之,其味酸气寒,能补中,益气之虚,治腹痛必用之,冬寒不可用)肉桂(二分,大辛热,能散结积,阴证疮疡须当少用之,此寒因热用之意。又为寒阴腹盖其疮,用大辛热去阴寒之气。如有烦躁者,去之)柴胡(八分,功用连翘。如疮不在少阳经,则去之)鼠粘子(三分,无肿不用)羌活(一钱)独活(五分)防风(五分,以上三味,必问手足太阳症,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是也。其防风一味辛温,如疮在膈以上,虽无手足太阳经症,亦当用之,为能散结,去上部风邪)昆布(二分,其味太咸,若坚硬者宜用,盖咸能软坚也)荆三棱(炮,二分)广术炮,三分,此二味,若疮坚硬甚者用之,如不甚坚硬者不须用)益智(二分,如唾多者,胃不和也,或病患吐沫吐食、胃中寒者加之,无则勿用也)麦面(二钱,治腹中缩急,又能消食健脾)神曲(炒,二分,食不消化者用之)黄连(三分,治烦闷)浓朴(姜制,一钱一分,如腹胀者加之)黄柏(炒,三分,如有热或腿脚无力者加之,如有烦躁欲去衣者,肾中有伏火也,更宜加之,无则勿用)上件共为细末,汤浸蒸饼捏作饼子,日干,捣如米粒大,每服三钱,白汤送下。如气不顺,加橘红。甚者,加木香少许。量病患虚实,临时斟酌与之,毋令药多妨其饮食,此为治之大法也。如止在阳明分者,去柴胡、鼠粘子二味,余皆用之。如在少阳分为马刀挟瘿者,去独活、漏芦、升麻、葛根,更加瞿麦三分。如本人素气弱,其病势来时,气盛而不短促者,不可用。考其平素,宜作气盛,而从病变之权也,宜加黄芩、黄连、黄柏、知母、防己之类,视邪气在上中下而用之。假令邪气在上焦,加黄芩(半酒洗,半生用),在中焦,加黄连(半酒洗,半生用),在下焦,则加酒制黄柏、知母、防己之类,选而用之。如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者,加酒制大黄以利之。如血燥而大便干燥者,加桃仁泥、酒制大黄二味。如风结燥不行者,加麻仁、大黄以润之。如风涩而大便不行者,加煨皂角仁、大黄、秦艽以利之。如脉涩,觉身有气涩而大便不通者,加郁李仁、大黄,以除气燥也。如阴寒之病,为寒结秘而大便不通,以局方中半硫丸,或加炮附子、干姜,煎水冷服之。大抵用药之法,不惟疮疡一家,诸疾病重人素气弱者,当去苦寒之药,多加人参、黄、甘草之类,泻火而先补其元气,余皆仿此。

  柴胡连翘汤

  (东垣)治男子妇人马刀疮。

  中桂(一分)当归梢(五各)鼠粘子(炒另研)炙甘草酒黄柏生地黄(各一钱)柴胡(一钱五分)黄芩(炒)酒知母连翘(各一钱五分)瞿麦(二钱)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稍热服。

  消肿汤

  (东垣)治马刀疮。

  鼠粘子(炒,五分)黄连(炒,五分)当归梢甘草(各七分)栝蒌根黄(各一钱,蜜炙)生黄芩柴胡(去芦,各一钱二分)连翘(二钱)红花(少许)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柴胡通经汤

  (东垣)治小儿项侧有核,坚而不溃,名曰马刀疮。

  柴胡(去芦)连翘当归梢生甘草黄芩鼠粘子(炒)荆三棱(醋炒)桔梗(各二分)黄连(五分)红花(少许)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稍热服,忌苦药泄大便。

  散肿溃坚汤

  (东垣)治马刀疮,结硬如石,或在耳下,至缺盆中,或肩上,或胁下,皆手足少阳经中,及瘰遍于颏,或至颊车,坚而不溃,在足阳明经中所出,或二症疮已破,流脓水,并皆治之。

  黄芩(八分,酒洗,半炒半生)草龙胆(酒洗炒四遍)栝蒌根(酒洗)黄柏(酒制炒)知母(酒炒)桔梗(去芦)昆布(酒洗,各五分)柴胡(四分)炙甘草荆三棱(酒洗炒)广术(酒拌炒)连翘(各三分)葛根(二分)白芍药(二分)当归梢(二分)黄连(二分)升麻(一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先浸半日,煎至一盏,去渣食后稍热服。于卧处伸足在高处,头低垂,每含一口,作十次咽下,服毕少顷,根据常安卧,取药在膈上停蓄故也。另攒一料作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余丸,以煎药汤送下,或加海藻五分炒入亦妙。以海藻反甘草,此东垣用药妙处,世医莫晓也。

  升阳调经汤

  (东垣)治瘰绕颈,或至颊车,此皆出足阳明胃经中来,若疮深远,隐曲肉底,是足少阴肾经中来,乃戊脾传于癸肾,是夫传与妻,俱作块子坚硬,大小不等,并皆治之,或作丸亦可。

  升麻(八分)葛根草龙胆(用酒四次制炒)黄芩(各四分,酒制炒)连翘(五分)广术荆三棱(二味俱酒制炒)炙甘草(各四分)当归梢(三分)桔梗(五分)芍药(三分)黄柏(酒炒,二分)知母(酒炒,一钱)黄连(酒洗,五分)黄芩(生,四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先浸半日,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外另称十帖之数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丸。服药时,足高,去枕仰卧,噙一口作十次咽之,留一口在后,送下丸药,服毕寝卧如常。

  连翘散坚汤

  (东垣)治耳下或至缺盆,或肩上,生疮坚硬如石,动之无根,名曰马刀疮,从手足少阳经中来也。或生两胁下,或已流脓,作疮未破,并皆治之。

  柴胡(一钱二分)草龙胆(酒制,四次)土瓜根(酒制炒,各一钱)黄芩(酒炒二次,七分)当归梢生黄芩广术荆三棱(酒炒)连翘白芍药(各五分)炙甘草(三分)黄连(酒炒,二次)苍术(米泔浸,各二分)上细切,作一服,外另秤十帖之数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余丸。煎者,用水二盏,先浸大半日,煎至一盏,去渣临卧稍热服,去枕仰卧,每口作十次咽下,留一口送下丸药,服毕如常安卧,更以后药涂之。

  龙泉散

  (疮疡集)龙泉粉(炒。即磨刀石上粉也)瓦垄粉广术荆三棱(酒洗炒)昆布(各五钱)上同为细末,煎熟水调涂之,用此药去疾尤速。

  三圣丸

  (济生)治瘰神效劫药。

  丁香(五十粒)班猫(十个,去翅及头足,炒)麝香(一钱,另研)上为末,用盐豉五十粒,汤浸烂研如泥,和前药末,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食前温酒送下,日三服,至五七日,觉小便淋沥,是药之效,便加服。或小便下如青筋膜之状,乃病之根也。忌湿面、毒食。

  立验大圣散

  (疮疡集)治瘰劫药。

  班猫(大者三十个,去头及翅足,用糯米一协议炒,米黄色,去米,用班猫)面僵蚕(一钱,去丝嘴炒)黑牵牛(半生半炒,共三钱,取头末一钱)荆芥穗(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无灰老酒下。服此药须忌鱼肉酒醋盐酱及发风动气等物,止可吃菜蔬白粥。且如次早服药,隔夜不吃夜粥,黄昏煎川木通汤,调下玉屑妙灵散二钱重,次日五更,酒调立验大圣散一帖,如不能饮酒,用灯心木通汤调下,至日中,觉小腹攻痛,小便涩痛,又用灯心汤调下琥珀末一钱,或玉屑妙灵散亦可,当利恶物,从小便中出,如蒲萄肉状,中有凝血一点。或未下,三日后可再服,至日中前,用六丁神散一服催之,必然自下。五六日后,再催一服,以病根除尽为度。如项上有一枚,取下恶物十枚,则尽病根。如有小腹攻急,茎中涩痛之恼,不必惊恐,过后便自平腹无事。

  玉屑妙灵散

  滑石细研为末,每服一钱,煎川木通汤调下。

  六丁神散

  (疮疡集)苦丁香(六枚,或秤五分重)白丁香(一钱)苦参末(五分)赤小豆(一钱)磨刀泥(青石者佳。一名龙泉粉)大斑猫(七个,去头足,炒)白僵蚕(去丝嘴,炒,各一钱)上共为细末,每服一钱重,空心无灰酒调下。

  瘿瘤方法∶

  破结散(大成方)治石瘿、气瘿、筋瘿、血瘿、肉瘿、马刀、瘰等症。

  海藻(酒洗净)龙胆草(酒洗)海蛤粉通草贝母(去心)昆布(酒洗净)矾石(枯)松萝(各三钱,今以桑寄生代效)麦曲(炒,四钱)半夏曲(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食后服,忌甘草、鲫鱼、鸡肉、五辛、生果。有人于项上生,大如茄子,潮热不食,形瘦日久,百方不效,后得此方,去松萝,加真桑寄生一倍服,三五日后,其疮软而散,热退而愈,屡医数人皆效。

  南星散

  (疮疡集)治皮肤颈项面上生瘤,大者如拳,小者如粟,或软或硬,不痒不痛,宜用此药。切不可辄用针灸,多致不救。

  生南星(大者一枚)上细研烂,入好醋五七点,杵如膏。如无生者,即以干者为末,醋调如膏。先以细针刺患处,令气透,却以膏药摊贴,觉痒则频换贴取效。

  瘤者,气血凝滞结聚而成,或如桃李,或如瓜瓠。其名有六∶曰骨瘤,曰脂瘤,曰脓瘤,曰血瘤,曰筋瘤,曰风瘤,以其中各有此物而名之也。以上诸瘤,通用龙珠膏治之。

  龙珠膏

  (方见前瘰条下。)

  瘤宜服十六味流气饮。

  (方见前奶岩条下。)凡瘿气,先须断浓味,用海藻一两、黄柏二两为末,置掌中,时时舐之,以津唾咽下,待消三分之二,止药。

  结核方法

  丹溪曰∶大凡结核在项在臂在身,如肿毒不红不痛不作脓者,多是痰注不散,名曰痰核,用二陈汤加酒炒大黄、连翘、桔梗、柴胡煎服。

  又方∶治臂核作痛,用二陈汤加连翘、川芎、皂角刺、防风、黄芩(酒炒)、苍术煎服。

  治耳后顶门各有一核,用炒僵蛋、酒蒸大黄、青黛、牛胆、南星为末,蜜丸噙化。

  疔肿方法

  石香程氏曰∶疔肿之症,皆蓄热毒之深而成者也。近者多见因食灾牛疫马之肉,而成此证。其形有十三种,皆以形而名之耳∶一曰麻子疔,二曰石疔,三曰雄疔,四曰雌疔,五曰火疔,六曰烂疔,七曰三十六种疔,八曰蛇眼疔,九曰盐肤疔,十曰水洗疔,十一曰刀镰疔,十二曰浮沤疔,十三曰牛狗疔。惟三十六种疔最为可畏,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后日生三,乃至十数,犹为可治,若满三十六,则为不治之证也。夫十三种疔,其形状虽各不同,而其所由,皆热毒之甚也。治法并急用夺命丹下之,去其毒之锐势,次服化毒丸及内托散、二活散、雄麝汤,随证经络病势缓急,用引经药斟酌施治。如无他证,有热即退热,有肿则退肿。如身冷自汗,呕逆躁喘,狂喝妄语,直视者,皆毒瓦斯入内,不可治矣。如疔已拔去,用金银白芷散、加减十宣散调之,方获全安也。

  今将十三种疔证候开列于后∶一曰麻子疔,其状肉起,头如黍米,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忌食麻子、近油衣布衣、并入麻田中行。

  二曰石疔,其状皮肉相连,色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微痛,忌瓦砾砖石之属。

  三曰雄疔,其状头黑靥,四畔仰,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形高者,忌房事。

  四曰雌疔,其状疮稍黄,向里靥,亦似灸疮,四面浆起,心凹色赤,如钱孔者,忌房事。

  五曰火疔,其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靥,四边有烟焰,又如赤粟米者,忌火烧烙。

  六曰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斑,疮中溃,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者,忌沸热食烂物。

  七曰三十六疔,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及至十数,未满三十六,犹可施治,若满三十六,药所不能治也,忌嗔怒蓄积怨恨。

  八曰蛇眼疔,其状疮头黑皮浮生,形如小豆,状似蛇眼,大体硬,忌恶眼人看,并嫉妒人见,忌毒药。

  九曰盐肤疔,其状大如匙面,四边皆赤,有黑粟粒起,大忌食盐味。

  十曰水洗疔,其状大如钱形,中如钱孔,疮头白,里黑靥,汁出中硬,忌饮浆水、水洗、渡河。

  十一曰刀镰疔,其状阔狭如薤叶大,长一寸,左侧肉黑如烧烙,忌刺及刀镰切割、铁刃所伤。可以药治,不可乱攻。

  十二曰浮沤疔,其状疮体曲圆,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之不痛,黄处刺之痛。

  十三曰牛狗疔,其状内色起,掐不破。

  上十三种疔疮初起,疮心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者难治。

  其麻子疔一种,始末惟痒,初录忌者不得触犯,触犯者发作难治。其浮沤疔、牛狗疔两种无所禁忌,纵不愈亦不能杀人,其状寒热与诸疔不同。皆宜将护根据法治疗,禁忌不得触犯,若或触犯,脊强疮痛极甚不可忍者是也。又云∶疔肿初发时突起如钉,故谓之疔,令人恶心恶寒,四肢强痛,一曰疮变为焦黑色,肿大光起,根硬,刺之不觉痛,皆其候也。在手足头面胸背骨节间最急,其余处则可治,毒入腹则烦闷恍惚似醉,如此者三二日间死矣,皆不可不速治也。

  返魂丹

  经云∶汗之则疮愈。必用此药汗之。

  乳香没药辰砂雄黄(各一钱五分)轻粉片脑麝香(各五分)海羊(即蜗牛也,不拘多少)蟾酥青黛粉草硼砂(各一钱)上为细末,用海羊捣膏为丸,如难丸,加酒面糊些少,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兼生葱头二三个,细嚼咽下,疔肿及痈肿毒瓦斯入膈者,得微汗即解。一方,加铜绿、寒水石、轻粉、枯矾各一钱重。

  按上药皆非发汗之药,盖能解毒,又能追逐毒瓦斯,从腠理为汗化也。

  拔疔法∶以黑牯牛牵于石塔上,必撒粪,候粪上生菌,取焙干,与草叶等分为细末。先用竹筒两头去节,一头解十字路,将不解头套在疔上,以线紧缚竹筒,陷入肉内为度。以前药末一匙,滴水和之,放于筒内,少时药滚起,则疔自拔起。若一次未效,渐加度数,其疔必拔也。

  夺命丹

  巴豆(一两,去壳,醋煮一伏时)黄丹(三钱,炒)朱砂雄黄(各三钱)乳香郁金(各五钱)大黄(一两)轻粉(二十录)蟾酥(一钱或五分)飞罗面(三两)上为细末,蜡水糊为丸,如绿豆大,随身年分虚实,加减丸数服之,以下其毒。如无夺命丹,雄黄丸代之亦效。

  雄黄丸

  雄黄郁金(各一钱)巴豆(十四粒,去壳)麝香(少许)皂角全蝎(各一钱)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清茶送下。亦看大小虚实,斟酌加减丸数。

  化毒丸

  片脑麝香(各五分)砂朱砂雄黄(各二钱)轻粉(十录)蝉蜕(二十枚,洗去上)上为细末,新取蟾酥为丸,如绿豆大,每用一丸,放于舌上,取涎而愈。

  独蟾丸

  (并取蟾酥法。)拿取活蟾(即大壮虾蟆,通身有傀垒者,俗名癞虾蟆,又名风鸡,大者重五六两,不拘几个)捉住后脚,以大桑叶或油单纸包掩其头,用铁钉一个,括取眉间白汁,溅于叶上,凝结如湿真粉,就丸如绿豆大,一蟾或作一丸,多者作二丸,悬当风处阴干。如患疔肿者,即以一、二丸置舌尖上,仰卧片时,其苦水满口,就以此水咽下。或以铍针刺开疔肿头上,纳药一丸于中,外以簿皮纸贴护之,勿令药脱落。背痈及一切痈肿初起时,亦可根据此法治之神效。(以上取蟾酥法,切防蟾酥汁入眼,人人眼即瞎。)

  雄麝汤

  解疔毒如神。(凡解毒,不可无雄黄、朱砂。)雄黄(另研,一钱)朱砂(另研,一钱)真绿豆粉(二钱)麝香(另研)乳香(另研,各一钱)白芷茜草根紫花地丁草(各二钱)牡蛎僵蚕牛蒡子(炒)大黄金银花青木香栀子荆芥穗朴硝甘草(各一钱)胡桃(二十去壳膜)上以白芷以后一十四味细切,用无灰酒一碗浸少时,擂细,又加水一碗,同煎至一碗,去渣及浊脚,入前雄黄等五味,调匀作一服。更审患处经络分野,根据东垣引经泻火药加之尤妙。欲利,倍加大黄、朴硝二味,临后下。茜草即过山龙。

  二活散

  羌活独活当归乌药赤芍药金银花(酒洗)连翘天花粉甘草节白芷(各四钱五分)红花苏木荆芥蝉蜕干葛(各三钱)檀香(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苍耳汤调下。

  取疔散

  雄黄砂蟾酥信石(各一钱)巴豆(十粒)轻粉(十录)上将疔四畔用针刺破,醋调涂敷。疔落后,用长肉拔毒膏药贴之。

  (以上俱见《疮疡集验》)

  解毒丸

  白芷(十两)木香(五两)砂(研,一钱六分)贯众(晒干杵末,秤四两,取新者,去皮切)朴硝(四两,另研)萝卜子(去壳,醋浸炒,另研末,四两)京墨八钱,另研)上和匀,糯米糊丸,如龙眼大,青黛为衣,阴干,每服一丸,无灰酒磨化下。

  贺蓝先生解毒丸

  解诸药毒,及山岚瘴气,灾牛马猪羊肉毒,鱼腥面菜毒,暑热湿毒,伤寒湿毒,小儿斑疹喉痹急证,红赤痈肿,及诸般无名肿毒。

  黄柏贯众茯苓蓝根葛根生地黄雄黑豆甘草滑石缩砂阴地蕨薄荷(各三两)益智大黄寒水石紫荷车(即金线重楼)马勃草龙胆僵蚕(炒)百药煎山栀子(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一两分作十丸,细嚼,新汲水送下。小儿惊风,薄荷汁下。蜜水浸蒸饼为丸亦可。或加黄连、白芷。

  万病解毒丸

  (局方)射干文蛤(即五倍子)杏仁石膏续随子(去壳去油)蚤休(即金线重楼)土朱大戟山豆根山茨菇白药子大黄(酒蒸,各二两)麝香(二钱)青黛(一两)葳灵仙(一两)白芷(一两)黄连风化硝(各五钱)上为末,糯米糊为丸,如弹子大,青黛、滑石细研为衣,阴干。此药解一切毒,蛊毒,及鼠河豚鱼毒,菌毒,疫死牛马肉毒,喉痹骨鲠竹木刺毒,并用急流水磨下。痈疽发背,疔肿疮疡,毒蛇犬咬,蜈蚣蜂蝎虿毒,刀斧汤,火伤,并用井花水磨下,并涂伤处。妇人鬼胎恶气,积块虫积,心胸痞满,肚腹膨胀,并用好酒磨下。

  漏芦汤

  (千金)治疔肿神效。

  漏芦连翘黄芩白蔹枳壳升麻麻黄(去根节)朴硝(各一两,另研)大黄紫花地丁金银花(各五钱)上除朴硝外,为细末,后入硝和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姜三片,薄荷三叶,煎至七分,空心温服,利下恶物,止药。地丁即大蓟也。(一云剪刀草,开黄花者名黄花地丁,开紫花者名紫花地丁。)

  取疔肿方

  (疮疡集)青木香根(五钱)木香雄黄甘草(各一钱)上为末,汤调下,以利去毒瓦斯,四五行即愈。

  破毒散

  (疮疡集)信石砂黄丹雄黄乳香(各一字)斑猫(五个,去翅足炒)麝香(少许)上为末,取新蟾酥和丸,如绿豆大,以铍针破开疔头,纳药一丸在内,外以膏药护之。如无蟾酥,加面糊些少。

  灸法∶以大蒜烂捣成膏,涂疮四围,留疮顶,以艾炷灸之,以爆为度。如不爆,稍难愈,宜多灸,百余壮无不愈者。

  (祖传方)治食灾牛马肉成疔肿欲死者。

  以油木叶捣,绞取真汁一、二碗,顿服之,得大泻毒瓦斯而愈。如冬月无叶时,取嫩根研水服之,亦效。未利再服,以利为度。

  诸疮方法∶

  活魂丹

  (丹溪)治一切恶疮,大有神效。

  血竭乳香没药铜绿枯白矾黄丹穿山甲(煨胖,一钱)轻粉蟾酥(各五分)麝香(少许)上为细末,用蜗牛捣膏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重者二丸,用葱白一寸嚼烂裹药,热酒送下,食前服。

  又方

  用真僵蚕、蝉蜕二味,等分为末,香油调敷,拔疔效。

  治诸般恶疮∶经霜芭蕉叶为末,香油调敷。先用忍冬藤、葱、椒、苍耳草煎汤,洗疮净,挹干敷药,外以油纸掩之。

  又方

  治诸般恶疮,用松木上白蚁泥、黄丹各等分炒黑,香油调敷,用油纸夹上,日易。后用龙骨、没药,敛疮口收肉。

  又方

  治恶疮,用黄丹入香油煎,入朴硝抹之。

  天泡疮,服防风通圣散,及用蚯蚓粪炒蜜调敷之。从肚皮上起者,里热发外,还用通圣散药妙。

  又方

  治天泡疮,用野菊花、枣木根煎汤洗,黄柏、滑石末敷。

  治脚上沙疮,清水出者,用紫燕窠泥、略炒黄柏二味,共研为末,香油调敷。

  治疮,用白胶香一两,黄柏、石膏各一两,青黛五钱,龙骨五分,为末,香油调敷。

  治疮方∶以香油一两,入胎发如梅大,煎焦烊,去渣,入白胶香、黄蜡各一两烊化,入生龙骨,赤石脂、血竭炒各一两搅匀,候冷瓷器盛,捏作薄片,贴疮上,外以竹箬包之,三日后翻过药再贴,从活血药煎汤洗之。

  又治疮方∶用箭箬剪去两头,以黄柏煮汁令稠,和白胶香、萆麻子同捣成膏,摊箬糙面,折缚光面贴之。先以清茶放温洗,挹干贴之。

  又方

  治外脚疮,用灶心黄土研极细,入黄柏、赤石脂、黄丹各五钱,轻粉、乳香、没药各一钱,细研和匀,以清油调如膏,以油绢摊药,将绢面贴于疮上,外以油纸掩之,扎缚定,纵痒不可开视,数日后未愈,再换药紧缚,直待结痂去药。先必以茶清洗疮净,敷药。

  桃花散

  治一切疮,生肌药。

  白芨白蔹黄柏黄连乳香(另研)麝香(另研)黄丹(各等分)上为细末,掺于疮上,二、三日,生肌平满如故。

  治火烧及汤泡疮,用经霜桑叶焙干,烧存性,为细末,香油调敷或干敷,二、三日结痂平复。

  又方

  治火烧汤泡疮,时取黄蜀葵花,以香油浸之,其花日渐烊于油中,以此油敷疮即愈。或只收花焙干为末,香油调敷亦妙。

  下疳疮,用青黛、海蛤粉、蜜陀僧、黄连为末,敷之。

  又方

  以鸡内金烧存性,为末敷之。

  又方

  治下疳疮,用凤凰退烧存性,研极细,香油调敷。外看疮大小,剪壳中白膜贴之。须静坐一日不动,即结痂矣。

  头疮,用猪油二钱(半生半熟),雄黄、水银各二钱五分,和匀敷之。

  金丝疮,其状如绳线,巨细不一,上下行至心即死,可于疮头上截经刺之,以出血,后嚼萍草根敷之,立愈。

  手痴疮,用皂角、枯矾、轻粉、黄连、黄柏为末敷之。

  砂疮,用塌地藤烧灰敷之。

  诸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可施于资禀浓者。若禀气薄者,宜于补中益气汤中,加苦寒药也。若血热之人疮痛,宜四物汤加黄芩、鼠粘子、连翘,在下加黄柏。若肥人湿热疮痛,宜防风、羌活、荆芥、白芷,盖风能胜湿故也。

  疥疮并马疥疮,用马鞭草,不犯铁器,捣取自然汁半盏饮尽,十日内愈,神效。

  白癜风癣,以小麦摊石上,以铁器烧红压出油,搽之立效。

  治风癣疙瘩,用梓树叶、木绵子、羯羊屎、鼠屎、油敷之。

  治癣疮,用浮萍末一两,苍耳子、苍术各二两,苦参一两五钱,香附二钱五分,黄芩五钱,水煎洗之。

  身上虚痒,用四物汤加黄芩煎,调浮萍末一钱服。

  又方

  治通身痒,用凌霄花为末,酒调服一钱。

  秘传一擦光

  治疥疮,及妇人阴蚀疮、漆疮、天火丹、诸般恶疮,神效。

  蛇床子苦参芜荑(各一两)雄黄(五钱)枯矾(一两二钱)硫黄(五钱)轻粉(二钱)樟脑(二钱)大枫子(五钱,取肉)川椒(五钱)上为细末,生猪油调敷。

  又方

  治证如前,兼小儿癞头疮治之。

  蛇床子(一两)雄黄(五两)硫黄(一两)枯矾(二两)大枫子(五钱,取肉)川椒(五钱)黄柏(一两)轻粉(二钱,另拌入)牛皮岸(熏牛皮烟岸也。如无,以香炉岸代之,一两)黄丹(一两)上为细末,生猪油调敷。

  (以上诸疮方法,皆《试效灵验方》)凡先哲治痈疽要方,俱采摭干后,以备选用。

  五香连翘汤

  (外科精要)治痈疽未成脓者,服之可散,但当看时令及资禀加减用之。

  乳香木香沉香丁香连翘射干升麻木通桑寄生麝香独活大黄(各等分)上细切,每服三钱,水一大盏,煎七分,去渣温服。

  内托复煎散

  (东垣)托里健胃。

  地骨皮黄芩茯苓芍药人参黄白术桂心甘草防己当归(各五钱)防风(一两)苍术(半斤)上细切,先以苍术,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术,入前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盏,取清汁,作三四次,终日饮之。又煎苍术渣如前,再煎诸药渣服之。

  白芷升麻汤

  治手阳明经分臂上生痈,左右寸部脉皆短,得之俱弦,按之洪缓有力,此得之八风之变者。

  白芷(一钱五分)升麻桔梗(各一钱)甘草(炙半钱)黄(四钱)酒黄芩(四钱)生黄芩(三钱)红花(五分)上细切,分二服,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温服。

  托里散

  (疮疡集)治一切恶疡、发背、疔肿、便毒始发,脉洪数弦实,肿甚将作脓者,三服消尽。

  大黄牡蛎栝蒌根皂角刺朴硝连翘(各六分)金银花当归(各二钱)赤芍药黄芩(各四钱)上细切,作一服,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四分服。

  又托里散

  (疮疡集)黄当归金银花甘草(各等分)上细切,每服一两,酒水合煎,更详部位,各加引经药尤妙。

  乌金散

  (疮疡集)治痈疽、疔肿、时毒、附骨疽、诸恶疮等证。若疮黑陷如石坚,四肢冷,脉细,或时昏冒,谵语循衣,烦渴危笃,服此汗之即疮起。

  苍耳头(五月五日午时收采)草乌头火麻头(六月收采)木贼(去节)虾蟆头桦皮节(酥炙)麻黄(去根节)上晒干,各等分,同入瓷器内,盐泥固济,烈火,从早至申时,如黑煤色为度,研为末,每服二钱,病重者三钱,热酒调下,未汗再进一服。如汗已干,却服解毒疏利之药。如修合此药,必选天时清明好日,于静室中合。

  黄六一汤

  (东垣)治痈疽发渴。

  黄(六两,蜜炙)甘草(一两,炙)上细切,水煎,不拘时服。

  一方

  (精要)治一切疮疖痈疽发背殊效,亦能下瘀血。

  大黄(三钱)甘草辰砂血竭(各一钱)上为细末,酒调服。

  内托护心散

  (精要)乳香(一两)真绿豆粉(四两,一方用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煎甘草汤或新汲水调下。

  小五香汤

  (疮疡集)木香沉--香藿香连翘(各二钱)麝香(另研少许)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复元通气散

  (局方)当归穿山甲(煨脆,各五钱)川芎天花粉(炒)青皮陈皮(各一两)大黄甘草黑丑(取头末,各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金银白芷散

  (东垣)黄当归(各一钱)槟榔川芎(各五分)甘草(一钱)天花粉(五分)乳香没药(各三分)皂角刺(去尖炒)金银花(各一钱五分)防风(三分)白芷(一钱)上为细末,分三服,每服水酒各半盏煎,连渣服。

  正铁箍散

  (疮疡集)贝母(去心,五两)白芷苍耳草灰(醋拌晒干,各二两)或加龙骨二钱尤妙。

  上为细末,水调或香油调,贴疮上。

  大铁箍散

  (疮疡集)芙蓉叶猪卷皮木鳖子(各四两)白芷黄柏寒水石(各二两)大黄紫荆皮(各一两)赤豆白蔹(各二两)白芨(一两)防风(五钱)贝母(二两)真地青羌活(各一两)上为细末,凉水调,围痈四畔。如肉脆,去白芨、白蔹,加生地黄、地榆,用芭蕉油调敷。热甚者,用三消散。

  三消散

  (疮疡集)退极热证,赤肿赤者。

  朴硝焰硝大黄栀子(炒黑色)寒水石南星(各等分)上为末,生地黄汁调涂贴,芙蓉叶汁调亦可。

  云母膏

  (疮疡集)治一切痈疽、疮疖、折伤等证。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略炒)白芷没药赤芍药肉桂当归盐花菖蒲麒麟竭黄白芨芎木香龙胆草白蔹防风浓朴麝香桔梗柴胡松脂人参苍术黄芩乳香附子茯苓良姜合欢皮(各五钱)硝石甘草云母(各四两)柏叶桑白皮槐枝柳枝水银(以绢另包,待膏成,以手细弹铺在上,名养膏母)陈皮(各二两)清油(四十两)黄丹(二十两)上除云母、硝石、麒麟竭、乳香、没药、麝香、黄丹、盐花八味另研外,余药并细切,入油浸七日,文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搅,候匝沸乃下火,沸定又上火,如此者三次,以药黑色为度,去渣再熬,后入丹与八味末,仍不住手以槐枝搅,滴水中成珠不软不硬为度,瓷器收贮,候温将水银弹上。用时先刮去水银,或服或贴,随宜用之,其功甚大也。

  太乙膏

  (疮疡集)治一切痈疽疮疖,贴之神效,亦可内服,须详证经络,作汤使送下。

  玄参白芷当归肉桂大黄赤芍药生地黄(各一两)黄丹真麻油(二斤)上细切,入油浸,夏三日,冬十日,春秋七日,文火煎黑色,去渣入黄丹再熬,以槐柳枝不住手搅,滴水中成珠,不软不硬,瓷器收贮。

  神异膏

  治诸般痈肿疖毒殊效。

  露蜂房(有蜂儿多者佳,一两)玄参(五钱)黄(七钱五分)金蛇蜕(五钱,用盐水洗净晒干)杏仁(一两,去皮尖)黄丹(五两,飞)香油(十两)乱发(如鸡子大一块,无病少年男子者佳,皂角水洗净)上先将香油入乱发于铫中,文火熬,候发焦烊尽,以杏仁投入,候杏仁黑色,用真绵滤出渣,再将油入铫内,然后下黄、玄参二味,文火熬一二时久住火,候片时火力稍息,渐入露蜂房、蛇蜕二味,以柳枝不住手搅,慢火熬至紫黑色,又再用绵滤过去渣,入炉中,文武火熬,下丹急搅千余转,滴水中成珠子,膏即成矣。冬月略嫩些,夏月略硬些,瓷器盛贮,随意摊贴。

  (祖传方)

  万捶青云膏

  (录验)治诸般痈肿,未成脓者贴散,已成脓者拔毒追脓,腹中痞块,止疟疾,贴大椎及身柱,其效如神。

  白松香(一斤,去木屑)萆麻子(三百粒,去壳)杏仁(三百粒,去壳)铜青(三两)乳香(一两五钱)没药(一两五钱)轻粉(二钱)上共作一处,用铁捶木砧于日中捣成膏,如燥少加香油杵之,或用石臼木杵捣亦可,用瓷器盛,绯帛摊贴。(汤中做,不见火。)

  一方

  (录验)治背痈、附骨疽、乳痈及一切痈肿未成脓者,发散极效。

  槐花(一两,炒焦色)胡桃(十个,新鲜不油者,连壳火煨熟,去壳)上二味,于沙盆内研烂如泥,热酒调,和渣温服。如能饮酒人,多饮愈效,一醉后而痈肿散矣。

  散

  治痈疽发背及一切疖毒等证,效如神。

  草(其叶长如牛舌,其气如猪臭者)小蓟根五爪龙(即五叶藤)生大蒜上四味,各等分细研,用酒和匀,滤去渣,服一碗,得大汗通身而愈。

  又方

  治诸般痈肿神效。

  新掘天门冬一味,约三五两,洗净,入沙盆内研细,以好酒荡起,滤去渣,顿服。未效,再服一二服必愈。

  [卷之六] 疠风

  (疠与癞通)

  论

  《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癞风。又曰∶癞者,因营卫热腐,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丹溪曰∶是受天地间杀物之风故也。然近见病此者,原其所由,都是热血得寒所致。或夏月劳甚而入寒泉澡浴,或冬月酒后而乃踢冰履霜及入水取鱼,由是湿热郁于内而不散,风寒客于外而不行,内外怫郁既久,而渐成肌肉之败腐矣,经所谓热胜则肉腐是也。大抵此症属肺,归重于手足阳明之经。盖手足阳明者,胃与大肠主之,脾肺二经之腑也。脾主肌肉而肺主皮毛,乃腑及于脏病也。经又曰∶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包,故其热毒积于中而形于外耳。故治法必先取阳明而后及于太阴,亦本而标之之义也。又湿热甚必生风,风甚则生虫,如腐草为萤之类。又治法必先杀其虫,泻其火,然后生血凉血,祛风导滞,降汤升阴,皆为治之急务也。治虽多门,大略不越乎此也,学人详之。

  脉法

  脉两寸浮而紧,或浮而洪,阳脉浮弦,阴脉实大。脉浮缓者易治,洪大而数者难愈,沉实者难愈。脉溢者病在上,脉浮者病在下,皆为不治之证也。

  方法

  丹溪曰∶大风病是受天地间杀物之风,古人谓之疠风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耳。人得之分在上在下,气受之则在上,血受之则在下,气血俱受则在上复在下。然皆不外乎阳明一经,阳明者胃与大肠也,无物不受。治之者,须致意看其疙瘩与疮,上体先见者,多者,在上也;下体先见者,多者,在下也。在上者,以醉仙散取涎血于齿缝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恶物虫积于壳道中出。后用防风通圣散调之,更用三棱针于委中出血。夫上下同得者甚重,自非医者神手,病者铁心,罕能免此。夫从上或从下以渐而来者,皆是可治之证,人见其病势之缓多忽之,以法治之,虽已全愈,若不绝味断欲,皆不免再发而终于不救也。予治五人矣,其不死者唯一妇人,因贫甚无物可食耳,余皆三四年后再发。孙真人云∶尝治四五百人,终无一人免于死。非真人不能治,盖无一人能守禁忌耳。其妇人于本病外,又服百余帖加减四物汤,半年之上月经行,十分安愈。

  醉仙散,须量人大小虚实与之。证候重而急者,须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补养得完,复与此药,须断盐酱醋、诸鱼椒果、煎炒烧炙等物,止可淡粥及淡煮熟时菜,虽茄亦不可食,惟乌梢蛇、菜花蛇淡酒蒸熟食之,可以助药力也。

  《外科精要》为诸疮立法而不及疠风,盖风为百病之长,以其残害肤体,去死不远,一有染此,鲜能免者,比之疮疡治法为难,乃不言及。夫八方之风起因于八方,应其时则物生,违其时则杀物。人之禀受有杀气者,则感而受之,如待虚受物,后又因起居饮食男女,渐成郁气,二气积于厥躬,脾先受之,乃为湿病,温积之久,火气出焉,火气滋蔓,气浊血污(一云血热凝结,其气不清),化生诸虫,以次传历脏腑。必死之病,而有可生之理,其始病者,胃气微伤,脾主肌肉,流行甚缓,传变以渐,或可借医药之功而免。谓之必死,非惟医不知药,悉是不能禁欲,可哀也夫!近见粗工用药,佐以大枫子油,殊不知此药性热,有燥痰之功而伤血,至有病将愈而先失明者。

  宋洞虚云∶大风有五,黑色不治,余皆可治。虫食肝,眉落;食肺,鼻崩;食脾,声哑;食心,足底穿,膝虚肿;食肾,耳鸣啾啾,耳弦生疮,或痹或痛,如针刺状;食身,则皮痒如虫行。自头面来为顺风,自足起者为逆风,多因感寒热与瘀浊杂气而成。治法,先以雷公散(即再造散)下之,以稀粥养,半月勿妄动作劳,后以醉仙散,中间或吐或利,不必怕怯,但腮喉头面肿,吞不得下,渐出恶水,或齿缝中出臭水血丝,或言不得,或闷而死,难以饮食,只以稀粥用管灌入,或一旬或半月一月,面渐白而安。重者,又与换肌散。

  换肌散

  治大风年深不愈者,以致眉毛脱落,鼻梁崩塌,服此药不逾月,取效如神。

  黑花蛇白花蛇(皆蕲黄来者。并用酒浸一宿)地龙(去土,各三两)当归细辛白芷天麻蔓荆子葳灵仙荆芥穗甘菊花苦参紫参沙参木贼不灰木炙甘草白蒺黎天门冬赤芍药定风草(按本草即天麻也,今皆用野天麻,即益母草,未知可否,再宜审之)何首乌石菖蒲胡麻子草乌头(去皮脐)苍术(米泔浸去皮)川芎木鳖子(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温酒调下,酒多为妙。

  醉仙散

  胡麻子牛蒡子蔓荆子枸杞子(四味俱炒紫色)白蒺藜苦参栝蒌根防风(各五钱《宝鉴》前四味各一两)上为细末,每一两五钱,入轻粉一钱拌匀,每服一钱,茶清调下,晨、午、夕各一服,后五七日,先于牙缝内出臭涎,浑身疼痛,昏闷如醉,后利下脓血恶臭屎为效。

  通天再造散

  郁金(五钱)皂角刺(独生黑大者,去尖)大黄(泡各一两)白丑(头末,六钱,半生半炒)上为末,每服五钱,日未出时,以无灰酒调,面东服之,当日必利下恶物或臭脓或虫。如虫口黑色,乃是多年;赤色,乃是近者。数日后又进一服,无虫积乃止。

  愈风丹

  治疠疾,手足麻木,毛落眉脱,遍身疮疹,皮肤瘙痒。爬之成疮,及一切疥癣风疾皆效。

  苦参(一斤,研取头末,四两)土桃蛇(一条,酒浸二、三日去骨取肉,日干)乌梢蛇白花蛇(各一条,并同上制)上为细末,以皂角一斤,锉长寸许段,无灰酒浸一宿,去酒,以新水一碗操取浓汁,去渣,银石器内熬膏,和前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煎防风通圣散送下,粥饭压之,日三服。三日浴,以大汗出为应,再三日又浴,取大汗,三浴乃安。(浴法见后条)

  一法

  用桃、柳、桑、槐、楮五般枝,浓煎汤,大缸浸坐没颈一日,俟汤如油,安矣本草治恶疾遍身生疮,浓煎萍汤,浴浸半日大效,此神方也。又以荆芥穗、大黄、栀子、蔚金、地黄。杜仲、防风、羌活、独活。白蒺藜等分为细末,以大枫子油入熟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茶清送下四五十丸,一日三服。……。

  一法

  以苦参五斤,好酒三斗渍一月,每服一合,日三服,常与不绝,觉脾既安,细末服之亦良,尤治瘾疹。

  方出图经,陶隐居以酒渍饮治恶疮,久服轻身。《日华子》以为杀虫。本草除伏热,养肝胆气。予尝以苍耳叶为君,以此物为佐,更以酒煮乌蠡鱼,代补蛇之或缺,研细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加至七、八十丸,热茶清送下,日三服,一、二月而安。若入紫萍尤捷,紫萍多水蛭,须寒月于山沼取之,净洗去泥,略蒸透干用。

  一法

  治手指挛曲,节间痛甚,渐至斩落。用萆麻子去壳、黄连锉如豌豆大,各一两,水一升,小瓶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取萆麻ht破,平旦时面东,以浸药水服一粒,渐加至四、五粒,微利不妨,忌猪肉鱼腥,宜茹淡,累护神效。

  一法

  先服加减通圣散,大泻恶毒秽积,又用三棱针,看肉黑处及委中紫脉刺出死血,不可令出太过,恐损真气,后服神仙紫花丸。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三条)

  加减通圣散

  防风(五钱,去芦)连翘(三钱,去蒂)川芎(五钱)白芍药(二钱)当归(三钱,酒浸洗)薄荷(二钱)荆芥穗(五钱)麻黄(三钱,去根节,汤泡)栀子(三钱,去壳)桔梗(五钱)枳壳(去穣面炒)石膏(各五钱)甘草(三钱)滑石(三钱)黄芩(三钱,去朽)柴胡(五钱)黄连(五钱)黄柏(三钱)生地黄(三钱五分,酒制)羌活(五钱)熟地黄(三钱五分,酒制)锦纹大黄(六两)芒硝(一两)皂角刺(一两,独生者,去尖)上细切,分八服,每服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空心服,日进二服,五六日后又进二服,待补养完,又行二次,然后服后丸药。

  神仙紫花丸

  (外录试验方)治疠风及诸般恶疮、风疮,其效如神,但要药真,无有不效者,轻者一料可愈,重者二三料除根。

  白花蛇(一具,出蕲黄州,黑质白纹,龙头虎口,背上二十四个方胜花,尾尖有一佛指甲,新鲜者佳,蛀腐者不堪用,去头尾各四五寸,并一两为率,连皮骨用,一两五钱)何首乌荆芥穗葳灵仙(各四钱)麻黄(连根节,二钱)胡麻子(一钱)蛇床子(二钱)上六味细切,同蛇用无灰酒一大碗浸一宿,去蛇皮骨,通晒干,仍还原酒内再浸,再晒,酒尽为度,待晒极干,共为细末另包。

  木香沉香(各二钱五分)人参(一两)当归(七钱五分)明天麻猪牙皂角(各五钱)麝香(一钱五分,鼻塞声重者倍之)乳香没药(各一钱)明雄黄辰砂(各五分,大块者佳)肉豆蔻(一枚,煨)定风草(二钱半,即天麻)还瞳子(即草决明,一两)上麝至辰砂五味各另研极细,不见火,其余草木味亦另研,细罗过,连前五味和匀另包。

  防风(去芦)羌活甘草细辛川芎独活苍术(米泔浸一宿)枇杷叶(去毛筋,焙干)白芍药白蒺藜金银花五加皮香白芷苦参(各五钱)胡麻子白附子(米泔浸炒)麻黄川牛膝草乌头(米泔浸炮)川乌(米泔浸炮)石菖蒲(各二钱五分)上为细末另包。

  总合法治用大枫子三斤(新鲜者佳,去油黄色者不堪用,去壳),以瓷罐一个盛之,少入无灰酒,以皮纸、竹箬重重包口,勿令泄气,顿滚汤中,勿令没罐口,外以物盖锅口密封固,文武火蒸,候黑烂为度,杵无渣滓成油,分作三分,每一分入第二号药八钱重,第一号药六钱重,第三号药一两五钱重,和匀,加糯米饭捣极胶粘,丸如梧桐子大,晒干勿见火,每服二十丸,渐加至五六十丸,鸡鸣时、午时、临卧时各一服,茶清送下,忌房劳、咸酸酒醋糟淹、猪羊鸡马驴肉、鱼腥煎、水果、五辛姜椒大料、辛辣热物、荞麦绿豆之类。若不忌口断欲,则药无功,虽愈再发。其余肉味,病愈后一年可食。但猪羊鸡肉,终身用忌。此法乃治癞之神方也,不可轻忽。

  跌伤方法∶治跌扑损伤,用苏木以活血,黄连以降火,白术以和中,童便煎为妙。在下者可下瘀血,但先须补托。

  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切不可饮冷水,盖血得寒则凝,但一丝血入心即死。(丹溪)骨损者,用古文钱五分醋淬,乳香、没药各一钱,酒研服,或用接骨散。(丹溪)

  接骨丹

  (元戎)没药乳香当归川椒自然铜(火,醋淬)赤芍药骨碎补(酒炙)败龟板(酥炙)虎胫骨(酥炙)白芷千金藤(即郁李仁,以上各等分)上为细末,化蜡五钱,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好酒半升化开煎,用向东南柳枝搅散热服。一方加龙骨、川芎。

  凡治损伤,妙在补气血,俗工不知,惟在速效,多用自然铜以接骨,然此药必炼方可服,新出火者,其火毒与金毒相扇,挟香热药毒,虽有接骨之功。其燥散之祸,甚于刀剑,戒之戒之!(丹溪)治金疮,急以锻石浓敷裹之。如疮深不宜速合者,加滑石末敷之。

  又方

  老杉木皮为末敷之。

  凡跌扑损伤腹痛者,知有瘀血,用桃仁承气汤加苏木、红花下之。

  当归导滞汤

  (东垣)治跌扑损伤,瘀滞不行等证。

  大黄当归(在上用头,在中用身,在下用尾,通身痛者全用,酒浸洗焙干)上细切等分,每服一两重,酒煎服。

  鸡鸣散

  (大成方)治从高坠下,及木石所压,一切损伤,瘀血凝积,痛不可忍,并以此药推陈致新。

  大黄(一两)杏仁(二十一粒,去皮尖,另研)上研为末,酒大碗,煎七分,滤去渣,鸡鸣时服,至晓必取下瘀血即愈。(愚接∶此方用杏仁而不用桃仁者,盖跌乃血入气分,故用杏仁,以行气中之血矣。)

  没药乳香散

  (河间)治跌扑损伤,痛不可忍。

  白术(炒,五两)当归(焙)甘草(炙)白芷没药(另研,各一两五钱)肉桂(去粗皮)乳香(另研,各一两)上为末和匀,再研极细,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杖丹膏药方

  (外录验方)治受杖责后,如死血壅肿,宜先刺出恶血,然后以此膏贴之,三、四日平复。或早失调理成痈者,贴之即散。及治诸般痈疽疮疖毒,已溃未渍,贴之无不神效。

  甘草肉桂蛇蜕蝉蜕露蜂房连翘白芷白芨白蔹白术苍术人参玄参苦参芍药南星升麻浓朴栀子百合金银花天花粉川归川芎穿山甲(煨胖,另末)羌活独活黄连黄芩黄柏大黄生地黄红花苏木柴胡鳖甲(酥炙,为末)青木香何首乌防风荆芥穗藿香云母石花蕊石(各一两)乱发(壮年无病男子者,一块)干蟾(一只,即风鸡)凤凰胎(一只,即壳中不转头鸡黄也。阴干用)桃柳桑枝(各五茎)上各细切,用香油六斤重,浸药三五日,入锅内熬黑色,去渣入黄丹三斤,别用槐柳枝不住手搅,膏成候温,入后药末。

  乳香没药龙骨(各一两)轻粉(五钱)血竭(一两)麝香(二钱)上搅匀,瓷器收贮,临期看疮大小摊贴。

  没药散

  (录验)治刀箭伤,止血住痛。

  定粉风化锻石(各一两)枯白矾(二钱,另研)乳香(五分,另研)没药(另研,一字)上各研为细末,同和匀再研,干掺之。

  [卷之六] 破伤风

  论

  《内经》曰∶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腠理闭拒,虽有大风苛毒,而弗能为害也。若夫破伤风证,因事击破皮肉,往往视为寻常,殊不知风邪乘虚而客袭之,渐至变为恶候。又诸疮久不合口,风邪亦能内袭,或用汤淋洗,或着艾焚灸,其汤火之毒瓦斯,亦与破伤风邪无异。其为证也,皆能传播经络,烧烁真气,是以寒热间作,甚则口噤目斜,身体强直,如角弓反张之状,死在旦夕,诚可哀悯!治之之法,当同伤寒处治,因其有在表、在里、半表半里三者之不同,故不离乎汗、下、和三法也。是故在表汗之,在里者下之,在表里之间者宜和解之,又不可过其法也。闾阎野人,多不识此证杀人之易,早不求医治疗,而袖手待毙,哀哉!

  脉法

  表脉浮而无力,太阳也。脉长有力,阳明也。脉浮而弦小者,少阳也。

  河间曰∶太阳宜汗,阳明宜下,少阳宜和解,若能明此三法而治,不中病者未之有也。

  愚按∶河间先生论破伤风脉证,详明甚矣,何其但云三阳,而不及于三阴?盖风邪在于三阳之经,便宜按法早治而愈。若待传入三阴,其证已危,或腹满自利,口燥咽干,舌卷卵缩,皆无可生之证,故置而弗论也。

  方法

  丹溪曰∶破伤风同伤寒坏证治,看在何经而用本经药驱逐之,误则杀人。刘河间有法有方,宜选而用之。

  (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条)

  羌活防风汤

  (河间)治破伤风邪,初传在表。

  羌活防风川芎本当归芍药(各一钱)甘草地榆细辛(各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不拘时候。量紧慢加减用之,热则加大黄一钱,大便秘只加大黄五分,缓缓令通。

  白术防风汤

  (河间)若服前药太过,令自汗者,宜服此药。

  白术(一钱)防风(二钱)黄(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脏腑和而有自汗,可用此药。破伤风,脏腑秘,小便赤,自汗不止者,因服热药汗出不休者,故知无寒也,宜速下之,先用小芎黄汤,二三服后,用大芎黄汤下之。

  小芎黄汤

  (河间)川芎(二钱)黄芩(一钱五分)甘草(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候,三服即止,再用后药。

  大芎黄汤

  (河间)川芎(一钱)羌活黄芩大黄(各一钱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温服,宜和为度。

  发表雄黄散

  (河间)雄黄(一钱)防风(二钱)草乌(一钱,泡裂)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温酒调下。里和,至愈可服;里未和,不可服。

  大蜈蚣散

  (河间)蜈蚣(黄赤足各一条)江鳔(五钱,即鱼胶,炒)左蟠龙(五钱,炒烟尽为度,即野鸽粪)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清酒调下。治法根据前用,里和,至愈可服;但有里证,不可服。次当下之,用蜈蚣散四钱,巴豆霜五分,饭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渐加至六七丸,清酒调蜈蚣散少许送下,宣利为度。内外风去,可服羌活汤缓缓而治,不拘时候服之。羌活汤者,治半在表半在里之药也。

  大羌活汤

  羌活菊花麻黄川芎石膏(,另研)防风前胡黄芩细辛甘草枳壳白茯苓蔓荆子(各四分)薄荷白芷(各二分)上细切,作一服,入生姜五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稍热服,不拘时,日进二服。

  防风汤

  (河间)治破伤风,同伤寒表证,未传入里,宜服此药。

  防风羌活独活川芎(各一钱二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小蜈蚣散

  蜈蚣(黄赤足各一条)江鳔(三钱)上为细末,用防风汤调下。如前药解表不已,觉传入里,当服左龙丸,渐渐看大便软硬,加巴豆霜服之。

  左龙丸

  (河间)左蟠龙(五钱,炒)白僵蚕(五钱,炒)江鳔(五钱,炒)雄黄(一钱)上同为细末,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下。如里证不已,当于左龙丸末一半内,入巴豆霜半钱,饭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渐加至以利为度。若利后,更服后药。若搐痉不已,亦宜服后药羌活汤也。

  小羌活汤

  (河间)治搐痉不止。

  羌活独活防风地榆(各一钱二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如有热,加黄芩。有痰,加半夏。若病日久,气血渐虚,邪气入胃,全在养血为度。

  养血当归地黄汤

  (河间)当归地黄芍药川芎本防风白芷(各一钱)细辛(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

  雄黄散

  (河间)治表药。

  南星(三钱,泡)半夏(五钱,泡七次,去脐)天麻(五钱)雄黄(二钱五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如有涎,于此药中加大黄,为下药。

  地榆防风散

  (河间)治破伤风、中风,半在表,半在里,头微汗,身无汗,不可发汗,宜以表里治之。

  地榆防风地丁草马齿苋(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温米饮调下。

  白术汤

  治破伤风,大汗不止,筋挛,手足搐搦。

  白术葛根(各二钱)升麻黄芩(酒炒,各一钱)芍药(四钱)甘草(五分)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候。

  江鳔丸

  (河间)治破伤风,惊而发搐,脏腑秘涩,知病在里,宜以此药下之。

  江鳔(锉炒,五钱)野鸽粪(炒,五钱)雄黄(一钱)白僵蚕(五钱,炒)蜈蚣(黄赤足,一对)天麻(五钱)上为细末,分作三分,用二分以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用一分入巴豆霜一钱同和,亦以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不用朱砂为衣。每服以前朱砂衣丸子二十丸,巴豆霜丸一丸,第二服二丸,加至利为度,再单服朱砂衣丸子,病愈止药。

  (祖传方)治初破伤风,发热红肿,风邪将欲传播经络而未入深者,屡验。

  杏仁(去皮,研细)罗白面(各等分)上以二味和匀,用新汲水调和如膏,敷伤处,肿消热退。

  一方

  治破伤风发热。

  用蝉蜕略炒研细,酒调一钱七服效。

  (医案)安文陈珍四兄,因劝斗殴,眉棱骨被打破,得破伤风,头面大肿发热。予适在彼家,以九味羌活汤服取汗,外用杏仁捣烂,入白面少许,新汲水调敷疮上,肿消热退而愈。后以此法治若干人,皆验。

  附∶翻花疮(一名绵花疮,一名广东疮。)川芎天花粉(各五钱)轻粉(二钱五分)雄黄(一钱一分半)辰砂(一钱一分半)麝香(五分)上为细末,蒸饼丸如绿豆大,每服八分,温酒下,日三服。一方无川芎、天花粉二味,亦效。

《医学正传》 相关内容:

前一:卷之五
后一:医学正传后再叙

查看目录 >> 《医学正传》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