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言毒篇

    1 或问曰:“天地之间,万物之性,含血之虫,有蝮蛇峰虿,(或)[咸]怀毒螫,犯中人身,(谓护)[谓濩]疾痛,当时不救,流遍一身;草木之中,有巴豆野葛,食之凑懑,颇多杀人。不知此物禀何气于天?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元气之中,有毒螫乎?”

    曰:夫毒,太阳之热气也,中人,人毒。人食凑懑者,其不堪任也。不堪任则谓之毒矣。太阳火气常为毒螫,气,热也。太阳之地,人民促急,促急之人,口舌为毒。故楚、越之人促急捷疾,与人谈言,口唾射人,则人(脉)[唇]胎肿而为创。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唾鸟鸟坠。巫咸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祸者,生于江南,含烈气也。夫毒,阳气也,故其中人,若火灼人。或为蝮所中,割肉置地焦沸,火气之验也。四方极皆为维边,唯东南隅有温烈气。温烈气发,常以春夏,春夏阳起。东南隅,阳位也。他物之气,入人鼻目,不能疾痛。火烟入鼻,鼻疾;入目,目痛。火气有烈也。物为靡屑者多,唯一火最烈,火气所燥也。食甘旨之食,无伤于人。食蜜少多,则令人毒;蜜为蜂液,蜂则阳物也。人行无所触犯,体无故痛,痛处若箠杖之迹。人腓,腓谓鬼殴之。鬼者,太阳之妖也。微者,疾谓之边。其治用蜜与丹。蜜丹阳物,以类治之也。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蜜丹。则知边者,阳气所为,流毒所加也。

    2 天地之间,毒气流行,人当其冲,则面肿疾,世人谓之火流所刺也。人见鬼者,言其色赤,太阳妖气,自如其色也。鬼为烈毒,犯人辄死,故杜伯射周宣立崩。鬼所赍物,阳火之类,杜伯弓矢,其色皆赤。南道名毒曰短狐,杜伯之象,执弓而射,阳气因而激,激而射,故其中人象弓矢之形。火困而气热,血毒盛,故食走马之肝杀人,气困为热也。盛夏暴行,暑蝎而死,热极为毒也。人疾行汗出,对炉汗出,向日亦汗出,疾温病者亦汗出。四者异事而皆汗出,困同热等,火日之变也。天下万物,含太阳气而生者,皆有毒螫。毒螫渥者,在虫则为蝮蛇蜂虿,在草则为巴豆、冶葛,在鱼则为鲑与。故人食鲑肝而死,为够螫有毒。鱼与鸟同类,故鸟蜚鱼亦蜚,鸟卵鱼亦卵,蝮蛇蜂虿皆卵,同性类也。其在人也为小人。故小人之口,为祸天下。小人皆怀毒气,阳地小人毒尤酷烈,故南越之人,祝誓辄效。谚曰:“众口烁金。”口者,火也。五行二曰火,五事二曰言,言与火直,故云烁金。道口舌之烁,不言拔木焰火,必云烁金,金制于火,火口同类也。

    3 药生非一地,太伯辞之吴。铸多非一工,世称楚棠溪。温气天下有,路畏入南海。鸩鸟生于南,人饮鸠死。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龙有毒,蛇有螫,故蝮有利牙,龙有逆鳞。木生火,火为毒,故苍龙之兽含火星。冶葛、巴豆,皆有毒螫,故治在东南,巴在西南。土地有燥湿,故毒物有多少,生出有处地,故毒有烈、不烈。蝮蛇与鱼比,故生于草泽;蜂虿与鸟同,故产于屋树。江北地燥,故多蜂虿;江南地湿,故多蝮蛇。生高燥比阳,阳物县垂,故蜂虿以尾刺;生下湿比阴,阴物柔伸,故蝮蛇以口齰。毒或藏于首尾,故螫齰有毒;或藏于体肤,故食之辄懑;或附于唇吻,故舌鼓为祸。毒螫之生,皆同一气,发动虽异,内为一类。故人梦见火,占为口舌;梦见蝮蛇,亦口舌。火为口舌之象,口舌见于蝮蛇,同类共本,所禀一气也。故火为言,言为小人,小人为妖,由口舌。口舌之征,由人感天。故五事二曰言,言之咎征,僭恒旸若。“僭”者奢丽,故蝮蛇多文;文起于阳,故若致文。“旸若”则言从,故时有诗妖。

    4 妖气生美好,故美好之人多邪恶。叔虎之母美,叔向之母知之,不使视寝。叔向谏,其母曰;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彼美,吾惧其生龙蛇以祸汝。汝弊族也,国多大宠,不仁之人间之,不亦难乎!余何爱焉?”使往视寝,生叔虎,美有勇力,嬖于栾怀子。及范宣子逐怀子,杀叔虎,祸及叔向。夫深山大泽,龙蛇所生也,比之叔虎之母者,美色之人怀毒螫也。生子叔虎,美有勇力。勇力所生,生于美色;祸难所发,由于勇力。火有光耀,木有容貌。龙蛇,东方木,含火精,故美色貌丽。胆附于肝,故生勇力。火气猛,故多勇;木刚强,故多力也。生妖怪者,常由好色;为祸难者,常发勇力;为毒害者,皆在好色。

    美酒为毒,酒难多饮;蜂液为蜜,蜜难益食。勇夫强国,勇夫难近;好女说心,好女难畜;辩士快意,辩士难信。故美味腐腹,好色惑心,勇夫招祸,辩口致殃。四者,世之毒也。辩口之毒,为害尤酷。何以明之?孔子见阳虎却行,白汗交流。阳虎辩,有口舌。口舌之毒,中人病也。人中诸病,一身死之;中于口舌,一国溃乱。《诗》曰:“谗言罔极,交乱四国。”四国犹乱,况一人乎?故君子不畏虎,独畏谗夫之口。谗夫之口,为毒大矣!


【检索言毒篇 ==>】 古籍全文检索:言毒篇     全站站内检索:言毒篇

石经考文提要
石经补考
仪礼石经校勘记
石经考辨
影宋刊巾箱本八经
秦刻九种
汇印经传评点五种
石经汇函九种
郑氏佚书二十三种
两苏经解七种
辑佚书七种
万充宗先生经学五书五种
沈氏经学六种
草庐说经三种
孔氏说经五稿五种
通德遗书所见录十八种
十三经注疏
经学五种
小窗遗稿二种
聂氏经学丛书八种
吴氏遗著三种
戴静斋遗书二种
经苑二十五种
诒经堂续经解
璜川吴氏经学丛书十三种
味经斋遗书十五种
古经解汇函二十三种
六艺堂诗礼七编
汪彦石所著书二种
小嫏嬛馆丛书十二种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