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cháng 禅纽、阳部; 禅纽、阳韵、市羊切。
形声字。初文从旨,尚省声。《说文》:“嘗,口味之也。从旨,尚声。”“尝”字始见于西周,早期声符“尚”都省去“口”,战国时代才不再省声。声符“尚”顶部原是同一水平上的两个短横,演变为“”形,至东周又在“
”形中间加饰画(参见“尚”字条)。意符“旨”下部的“
(甘)”形在春秋战国时代有承商代初文形式写作“口”的,“旨”加饰笔及秦汉隶变情况参见“旨”字条。但是“尝”字下部的“旨”还有两种特殊变化,其一,由秦简作“
”,汉初帛书作“
”,至后来讹作“目”(汉隶“稽”字右下之“旨”也有写成“目”的);其二,有省作“甘”形的。楷书本《说文》小篆作“嘗”。1956年汉字简化,根据元代以来的草书形式,把“嘗”简化作“尝”。本义是用口舌辨别滋味。《诗·小雅·甫田》:“尝其旨否。”(尝尝味道美不美)引申为吃、食用、试探。还引申为滋味,由此引申指古代秋季的一种祭祀,意思是用新粮请神灵品尝食用。《尔雅·释天》:“秋祭曰尝。”这一意义在战国时代南楚地方曾经专用一个从示、尚声的“”字,但后代不再行用。“尝”由吃、食用一义引申为经历、经受,由此虚化为时间副词,表示曾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