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初一日,钱澄之(1612—1693)卒。

输入历史事件:

  初一日,钱澄之(1612—1693)卒。

公元1693年 九月
  初一日,钱澄之(1612—1693)卒。

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公元1693年),卒岁:钱澄之(原名钱秉镫),字幼光、饮光,号西顽。安徽桐城人。故翰林院编修(授官后未经任职),桐城县诸生。九月初一日卒,年八十二。入《国史•儒林传》。”《清史列传•儒林传》:“钱澄之,初名秉镫,字饮光,安徽桐城人。明诸生。弱冠时,有阉党为御史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澄之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由是名闻四方。崇祯朝,以明经贡京师,屡上书言时政得失,不报。游吴越间,复社、几社名流,雅相引重,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云间陈子龙、夏允彝。嘉善魏雪渠,与相友善。又尝问《易》漳浦黄道周。后避党祸至震泽,遇兵跳身南遯,崎岖闽越间。乱定归里,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著《田间易学》十二卷,其学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道周之馀绪也。后乃讲求义理,参取注疏,及程《传》本义,而本旨以朱子为宗。其说不废图,而以陈摶《先天图》《河洛》二图皆因《易》而生,非《易》因此而作。图中奇偶之数,乃揲蓍之法,非画卦之本,持论极为允当。又著田间诗学十二卷,谓《诗》尚书《春秋》相表里,必考之三《礼》以详其制作,征诸三《传》以审其本末,稽之五《雅》以覈其名物,博之竹书纪年皇王大纪,以辨其时代之异同,与情事之疑信,即今舆记以考古之图经,而参以平生所亲历。其书以《小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儒论说,自《注疏》《集传》外,凡二程、张子至明黄道周、何楷,共二十家,持论精覈,无所攻亦无所主,而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他著有《屈宋合诂》二册、《诗集》二十八卷、《文集》三十卷。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二。”《清史稿•遗逸传》:“钱澄之,字饮光,原名秉镫,桐城人。少以名节自励。有御史巡按至皖,盛仪从,谒孔子庙,诸生迎迁门外。澄之忽前扳车,御史大骇,止车,因抗声数其秽行。御史故阉党,方自幸脱‘逆案’,内惧不敢究其事,澄之以此名闻。是时复社、几社始兴,比郡中主坛坫者,宣城沈寿民,池阳吴应箕桐城则澄之及方以智,而澄之又与陈子龙、夏允彝辈联云龙社,以接武东林。澄之体貌伟然,好饮酒,纵谈经世之略。尝思冒危难,立功名。阮大铖既柄用,刊章捕治党人,澄之先避吴中,妻方赴水死,事具明史。于是亡命走浙、闽,入粤,崎岖险绝,尤数从锋镝间支持名义不少屈。黄道周荐诸唐王,授吉安府推官,改延平府。桂王时,擢礼部主事,特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兼诰敕撰文。指陈皆切时弊,忌者众,乃乞假,间道归里。结庐先人墓旁,环庐皆田也,自号曰田间,著田间诗学《易学》。澄之尝问《易》道周,依京房邵雍说,究极数学,后乃兼求义理。其治《诗》,遵用《小序》首句,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尤详。自谓著《易》《诗》成,思所以翊二经者,而得庄周屈原,乃复著《庄屈合诂》。盖澄之生值末季,离忧抑郁无所泄,一寓之于言,故以庄继《易》,以屈继《诗》也。又有《藏山阁诗文集》。卒年八十二。”钱澄之《生还集自序》:“予自总角学诗,迄今二十年,其十年茫如也。戊巳以后,始能明体审声,一窥风雅之指。所拟乐府,以新事谐古词,本诸弇州新乐府,自谓过之。五言诗远宗汉、魏,近间有取乎沈、谢,誓不作陈、隋一语。唐则惟杜陵耳,七言诗及诸近体,篇章尤富,皆欲出入于初盛之间,间有中晚者,亦断非长庆以下比。此平生学诗之大概也。每岁春花零乱,秋风萧瑟,即无日不诗,大约笥中过千首。家贫不能梓,梓者,或游草,或咏物,皆一时兴会,率尔而成,非为工也。癸未居白门,与吴鉴在,集同乡诸作,为《过江诗略》一选,予诗属鉴在点定,信手抽取,得意者殊少。党祸之日,匿复壁中,有《咏怀》《拟古》《咏史》诗百馀首,颇多风人遗意,合前此诸作,日置案头,将反复改订,欲以是名千秋也。岂意震泽之难,竟烬于一炬乎!难后无赖,遇境辄吟,感怀托事,遂成篇帙。既困顿风尘,不得古人诗时时涵泳,兼以情思溃裂,夙殖荒芜,得句即存,不复辨所为汉、魏、六朝、三唐矣。间道度岭,悉索敝簏,断自弘光元年乙酉,迄永历二年戊子冬止,约计四载,共得诗若干篇,为六卷,付诸剞劂,目曰《生还集》,志幸也。其间遭遇之坎壈,行役之崎岖,以至山川之胜概,风俗之殊态,天时人事之变移,一览可见。披斯集者,以作予年谱可也。诗史云乎哉?”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二二《钱秉镫》:“幼光禁网潜踪,麻鞋间道,或出或处,或嘿或语,诗屡变而不穷,要其流派,深得香山、剑南之神髓,而融会之。钱氏录其作人《吾炙集》,盖深取之矣。昔贤评陶元亮诗云:‘心存忠义,地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田间》一集,庶几其近之。《效陶渊明饮酒诗》云:‘寄生大块中,何者为我故。譬如逆旅物,暂有安足据。在世虽百年,毕竟舍之去。临去岂不恋,恋亦不得住。所以达观人,澹然随所遇。委顺生死间,不厌亦不慕。日饮一杯酒,可以全此趣。’……”韩菼《田间文集序》:“龙眠钱田间先生,当吾世学之博者鲜及焉。自少负盛名,为诸生祭酒。遭明季根株党人,以最著名字,几不免。跳身远游,崎岖丧乱之馀,倦怀孱王之世,与时消息,全身远害……读先生之诗,冲淡深粹,出于自然,度王、孟而及陶矣。”潘耒《钱饮光八十寿序》:“先生少负隽才,遭时轗轲,浩然独行其志,间关转徙,备尝人世之艰难。中有感慨,一一发之于诗。其质直真挚,如家人对语,未尝稍加缘饰,而情事切至,使人欲喜欲悲,不能自已。”《四库总目提要》卷六著录钱澄之《田间易学》十二卷,同书卷一六又著录其田间诗学十二卷:“国朝钱澄之撰。澄之有《田间易学》已著录。是书成于康熙己巳,大旨以《小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儒论说,自《注疏》《集传》以外,凡二程子、张子欧阳修苏辙王安石杨时范祖禹吕祖谦陆佃罗愿谢枋得、严粲、辅广、真德秀、邵忠允、季本、郝敬、黄道周、何楷二十家,其中王、杨、范、谢四家,今无传本,盖采于他书。陆、罗二家本无诗注,盖草木鸟兽之名,引其埤雅尔雅翼也。自称毛、郑、孔三家之书,录者十之二,《集传》录者十之三,诸家各本录者十之四。持论颇为精核,而于名物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徐元文序称其非有意于攻《集传》,于汉、唐以来之说,亦不主于一人,无所攻,故无所主。无所攻无所主,而后可以有所攻有所主云云,深得澄之著书之意。张英序又称其尝与英书,谓《诗》尚书《春秋》相表里,必考之三《礼》以详其制作,征诸三《传》以审其本末,稽之五《雅》以核其名物,博之竹书纪年皇王大纪以辨其时代之异同(案二书所序时代多不可据,此语殊为失考,谨附订于此),与情事之疑信,即今舆记以考古之图经,而参以平生所经历云云。则其考证之切实,尤可见矣。”同书卷一三四又著录其《庄屈合诂》(无卷数):“国朝钱澄之撰。澄之有《田间易学》,已著录。是编合庄子楚辞二书为之训释。庄子止诂内篇,先列郭象注,次及诸家。楚辞则止话屈原所作,以朱子《集注》为主,而以己意论断于后。其自序云:‘著《易学》《诗学》成,思所以翊二经者,而得庄子屈原,以庄继《易》,以屈继《诗》,足以转相发明。’然屈原之赋,固足继《风》《雅》之宗,至于以《老》《庄》《易》,则晋人附会之失,澄之经学笃实,断不沿其谬种。盖澄之丁明末造,发愤著书,以离骚寓其幽忧,而以庄子寓其解脱,不欲明言,托于翼经焉耳。”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卷一一选钱秉镫诗八首,小传云:“秉镫字幼光,桐城人。幼光自抒情性,无意工诗。五言似陶公,亦在神理不在字句,与高忠宪、归待诏所谓同工异曲者也。”陈田《明诗纪事》辛签卷一〇选钱澄之诗二十首,按语云:“田间五古拟柴桑,七古拟张、王,乐府亦近香山。残明逸老,可与邢孟贞肩随。”又引徐乾学《憺园集》:“饮光先生自甲申变后,南都拥立新主,奸邪柄国,群小附之,浊乱朝政,而为之魁者,其乡人也。以夙负盛名之士,慷慨好持正论,与乡人忤。及其得志,修报复,固欲得而甘心焉。刊章捕治,将兴大狱。于是亡命走浙、闽,又自闽入粤,崎岖绝徼,数从锋镝间支持名义,所至辄有可记。”又引姚经《三无异堂集》:“饮光南渡时遭党锢,亡命流滞岭娇,归则皤然老头陀矣。好饮酒诙谐,放浪山水间,每酒后谈说平生,声泪俱下。时时吟诗,不拘一格。上有汉魏,下迄中晚,随兴所至即为之,古诗感慨讽谕,婉而多风,真得古《三百篇》之旨。”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一六选钱澄之十七首诗,《诗话》云:“田间为诸生,即有声于时。与阮大铖同郡,夙与相忤。南渡后,大铖欲兴大狱,刊章捕治,田间亡命走浙,而闽、而粤,崎岖绝徼,备尝险阻。归里,削发为僧,名幻光。既乃复冠带。诗五古近陶,他体出入白、陆。原本忠孝,冲和淡雅中时有沉至语。”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一著录钱秉镫《藏山阁集》二十卷:“钱秉镫,字饮光,粤归后,更名澄之,号田间,桐城人。早入社盟,有名诸生间。以《留都防乱揭》几为马、阮所中。南都破,与钱棅起兵震泽,不克,乃入闽,其师学士黄道周疏荐之,由贡生考授漳州推官。福京破,入粤授礼部仪制司主事,考授翰林院庶吉士知制诰。数言事,颇与五虎通声气。广州、桂林相继陷,崎岖兵间。顺治八年间道归乡里,自后南北谋食,不废问学,然无意于世事矣。卒于康熙三十二年,年八十二。事具《清史列传•儒林传》。所著书刊行者:《田间易学》十二卷、田间诗学十二卷、《庄屈合诂》一卷、《田间诗集》三十卷、《田间文集》二十八卷。未刻者曰《藏山阁集》,为《过江集》二卷、《生还集》七卷、《行朝集》三卷、《失路吟》一卷、《行脚吟》一卷、文六卷,起崇祯十一年,迄顺治九年。《生还》《行脚》二集,曾刊行,后以沧桑间事,与时抵触,遂皆秘之不出。秉镫颇负文名,诗文有法,吐词骏快可喜,尤善论事。四十以后与海内名流酬酢,辈行日尊,篇翰益富,然征考旧事,则不如《藏山》。秉镫自贵其文,意在庀史,署年月唯谨。有《皖髯纪略》《髯绝篇》,钱与左、阮世为婚姻,左、阮成仇,而秉镫亲于左氏,故与大铖交恶,述其降清事甚丑,明史因之。马、阮众恶所归,降清可以意揣得之,然实无确证,不能遽作定论。他所撰所知录,亦多传闻未审之言,知纪事之作,为最难矣。”张舜《清人文集别录》卷一著录钱澄之《田间文集》三十卷(宣统二年钱氏振风学社铅印本):“桐城钱澄之撰。澄之字饮光,明季诸生。中遭党祸,避难吴中。及清军南下,从亡闽粤,思立功名以自见。王夫之永历实录尝为之传,纪其事甚详。迨事不可为,始遁迹髡缁,窜归故里。筑室田间,以课耕著书终其身,自号田间老人。著有《田间易学》田间诗学诸书,《四库》已著录。其文集在康熙中昆山徐氏曾为刊板,光绪戊申,上海复排印徐刻所无者,为《藏山阁文存》,皆非完本。此本最后出,盖集诸本之成,最称全备矣。澄之少负奇气,有用世志,故发之于文,浩乎沛然,而明白宣畅,无难解之句,无晦涩之辞。其友髡残石溪尝谓之曰:‘某公为文,句句要人不解;子为文,句句要人解,可喜也。'(见是集卷廿一《髡残石溪小传》)今观集中文字,几乎篇篇可诵,石溪所言,信不虚矣。澄之论文,深以依傍古人为病。其言有曰:‘凡文之可传者,不妨有可议,而欲无可议,其文决不传。盖由其于圣贤之理、古今得失之数,无所独见,不能自持一论,惟是依傍经传,规模前人。其理不悖于常说,其法一本诸大家,周旋顾忌,苟幸无议而已,宁有一语发前人之未发,使向来耳目之久锢者,能一时豁然者乎!若是,则何以传也。'(是集卷十三《陈椒峰文集序》)……此皆名通之言,足以矫俗士模拟之陋。今持澄之斯论,以衡其所自为之文,信乎无所依傍,自辟蹊径,孤怀高识,创见极多。若卷二三《国论》,力斥自来毁誉失平之弊,而为曹操辨诬。卷三《大吏论》,详申庄子无为而下有为之旨,以谓大吏之要,在于察吏。卷五《答池州喻太守书》,阐明因革损益,随时变通之理,若寒暑之代推,顺乎自然,而非人力所能强。皆非深达政理之本者,不能道也。至于言野史之可信,高于国史,兢兢以方志为重,则卷十二《明末忠烈纪实序》、卷十三《汉阳府志序》诸篇,尤数数道之,非博观载籍、深造有得者,殆未易窥涉及此矣。余观澄之之文,才气骏发,不可控抑,非特一扫明季之陋,即清初诸大家,亦鲜有能与抗衡者。由其学养深醇,气积势盛,有诸中,形诸外,不期工而自工。即以文论,亦自不废大家。当时有此雄厚之气者,惟大兴王源,庶几近之。澄之不以文名,而文章之事,莫之或先。顾余以为其尤大过人者,不在文章而在学识也……澄之在清初诸儒中,最为老寿,年至八十有二。获交当时名流如顾炎武钱谦益唐甄、吴任臣、方以智徐乾学兄弟,往来南北,闻见博洽。论学与顾炎武多不合,尝与顾炎武言及阳明之


贺铸作《自讼诗•元丰戊午六月滏阳城》(朝听明钟出)。
辽诸路奏饭僧尼三十六万人。
苏轼、苏辙,中秋见月,兄弟二人互寄诗作。
曾巩召判太常寺,自福州去京师。
庚辰(初九日),大合乐庆黄楼落成。
十六日,王安石得知吕嘉问自江宁府移知润州,有诗《闻吕望之解舟》(子来我乐只)。
贺铸独游邺下,作诗《故邺并序》。
秦观于东归途中,过泗州入淮,作《泗州东城晚望》诗。
苏辙与文同结亲家。
五日,苏轼跋秦观《汤泉赋》。
本月,苏轼作《徐州上皇帝书》。
曾巩在洪州,作祭文《戊午十月展墓文二首》。
龙图阁直学士宋敏求上《朝会仪》二篇、《令式》四十篇,诏颁行。
二十三日,王安石在钟山,作文《庐山文殊像现瑞记》。
宋兴修农田水利。
神宗奋发图强,意欲收复燕幽。
本月,苏轼派人调查能源,于徐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访获石炭(煤),乃作诗《石炭并引》。
曾巩于江宁府接到移知明州之旨,当月十八日于真州动身,有《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
王安石游北山,有诗《雪中游北山呈广州使君和叔同年》、《宿北山示行详上人》、《寄北山详大师》。
神宗好道教,常日设大斋。
词人张先(990—1078)卒。
刘恕(1032一1078)卒。
兹综述苏轼出处。
杭州知府赵抃陪少师赵概游西湖。
贺铸迁滏阳(今河北磁县),改官都作院,作有诗《留别田昼•田字承君,始明至明,字君义,元丰初滏阳同官也。
黄庭坚本年所作文,较著名的有《上苏子瞻书》。
《对酒歌答谢公静》,谢公静,名愔,谢师厚长子。
《和师厚郊居示里中渚君》,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六: “‘归鸿’……天时也。
《戏赠彦深》,范大士《历代诗发》卷二五:“才气横逸,故冗长中有灵便萧疏之趣。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江梅有佳实)、(青松出涧壑),吴乔《围炉诗话》卷五:“山谷古诗,若尽如上子瞻二篇,将以汉人待之,其他只是唐人之残山剩水耳。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