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季振宜(1630一1674)卒。

输入历史事件:

  季振宜(1630一1674)卒。

公元1674年 是年
  季振宜(1630一1674)卒。

据钱仲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清史稿•季开生传》:“弟振宜,字诜兮。顺治四年进士,授浙江兰溪知县行取刑部主事,迁户部员外郎郎中。十五年,考选浙江御史……寻命巡视河东盐政。乞归,卒。”钱谦益《有学集》卷一七《季沧苇诗序》:“甲午中秋,余过兰江,沧苇明府访余舟次,谈余所辑列朝诗集,部居州次,累累如贯珠。人有小传,趣举其词,若数一二。余恤然心异之,砚祥告我曰:‘沧苇购得此集,繙阅再三,手自采缬,成大掌簿十帙,虽书生攻《兔园册》,专勤无如也。视事少间,发愤读书,丹铅金矢,案牍交互。午夜伊吾,与铜签声相应。其为诗,刿心鉥肾,茹古吐今,必欲追配作者。愿就正于夫子,而未敢轻出也。’余问诸沧苇,弗应。从砚祥再索得之,信沧苇之雄于诗也……沧苇之诗,意匠深,发脉厚,才情飙迅,意思霞举,策骥足于修途,可以无所不骋,而迂辔弭节,退而欲自负于古人。世之无真诗也久矣,以沧苇之才,好学深思,精求古人之血脉,以追溯《国风》《小雅》之指要,诗道之中兴也,吾有望焉。”邓汉仪《诗观初集》:“丙午秋,与宋荔裳把晤于福缘僧舍。荔裳极口沧苇诗不置……其诗专务创辟,而又无处不法古人。真令我叹赏不置,知荔裳之言不我欺也。”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卷二选季振宜《潼关有感》诗一首。王豫《江苏诗征》:“侍御巡按山西盐课,弹章数十上,以风节著。所藏宋板书及影宋抄本书甲于海内。”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二四选季振宜诗四首,《诗话》云:“沧苇与兄天中先后官谏垣,同以风节著,诗才亦相伯仲。其《梦兄》五言长篇,语语真挚,皆至性所流出。沧苇风流好事,藏书之富,甲于海内。虞山毛氏汲古阁宋板精钞,悉归延陵,乃未久转入徐氏传是楼。聚散云烟,古今同慨。”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四著录其兄季开生《憨臣诗稿》二卷,有云:“泰兴季氏自寓庸始兴,寓庸字因是,以天启二年进士吏部主事。其子开生、振宜先后登第官科道归庄谓四衙门贵要,季氏有其三。寓庸名在逆案,致资无虑钜万。其时言富者,恒数北亢南季。亢,晋人米商,季则行盐,尝斥十万金卖书画古籍。振宜字沧苇,多买宋板书,至今为人称道。然归庄讥其骄,王时敏家书言其刻。,王绍曾主编《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著录钱谦益季振宜同编《唐诗》七百一十六卷稿本。此书为以后曹寅全唐诗所本。另著有《季沧苇藏书目》一卷、《听雨楼集》二卷、《静思堂稿》二卷。


辽南京大地震。
苏轼移知河中府。
曾巩作文《秘书省著作佐郎致仕曾君墓志铭》。
宋将赵禼拔广源州,郭逵败交趾兵于富良江,获其伪太子洪真,交趾李乾德遣人请降。
王安石与太平兴国寺关系密切。
大约在十二月,苏辙至京师,寓居范镇(景仁)东园,苏辙作诗《寄范丈景仁》(京城冠盖如云屯)纪其事。
曾巩于南昌郡斋作《王容季文集序》。
孙觉回乡守孝。
水利家侯叔献(1023—1076)卒。
兹综述苏轼出处。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于公元1072—1074年间撰写成用阿拉伯语解释突厥语词的大型著作《突厥语词典》,共收词目七万五千余条,本年加以修订,奉献给阿拉伯哈里发吾布拉哈斯木•穆克塔迪。
强至(1022—1076)卒。
翟汝文(1076一1141)生。
王安石于正月一日作《相鹤经》。
王巩于其室之西建清虚堂,请苏辙作文以记之,苏辙于正月八日为作《王氏清虚堂记》。
曾巩作文《光禄寺丞通判太平州吴君墓志铭》。
宋改革解盐法。
枢密副使王韶罢。
癸巳(十二日),苏轼改知徐州。
十二日,以张方平为南京留守,苏辙改官著作佐郎,苏辙作《谢改著作佐郎启》。
曾巩葬其妻晁氏于建昌军南丰县龙池乡之源头。
二日,王安石接提举江南路太常丞朱炎传圣旨,令视府事,作《谢朱炎传圣旨令视事表》。
二日,应王诜约,苏轼饮于四照亭,作词两首。
曾巩葬二女于南丰之源头,葬其弟曾宰于南丰龙池乡之源头。
苏轼乘船沿汴赴任,弟辙同行。
诏以欧阳修《五代史》藏秘阁。
宋改革茶法。
乙亥,曾巩作文《江州景德寺新戒坛记》。
宋朝建立峒人武装保甲制度。
宋朝进行币制改革,铸大钱及折二钱。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