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刘光祖(1142—1222)卒,年八十一。

输入历史事件:

刘光祖(1142—1222)卒,年八十一。

公元1222年 五月
刘光祖(1142—1222)卒,年八十一。

光祖字德修,号后溪,一号山堂,简州阳安人。乾道五年进士,授剑南东川节度推官,辟潼川提刑司检法。淳熙五年,除太学正,旋迁校书郎。丁忧,起知果州。绍熙三年,除军器少监,兼权侍左郎官,又兼礼部,除殿中御史,极言道学朋党论之弊。宁宗即位,召为司农少卿,除起居舍人,迁起居郎。后知眉州。开禧三年,除潼州路提刑权知泸州嘉定二年,知襄阳。三年,知遂宁府,改京湖制置使,知潼川府。告老,进显谟阁直学士,提举玉隆万寿宫,改提举崇福宫。卒谥文节。事迹见真德秀《刘阁学墓志铭》宋史三九七本传。《刘阁学墓志铭》:“公于文章,不事雕缋,而浑厚正大之气,实似其为人。诗尤清婉,南轩先生张公栻一见所赋,大奇之。有《后溪集》百余卷。在襄有《岘山集》,潼曰《鹤林集》,果曰《金泉集》,眉曰《眉山集》,合若干卷。《诸经讲义》若干卷。……间与诸子讲论,辑为一编,曰《山堂疑问》。”上述诸作,均佚。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鹤林词》一卷,今存赵万里辑本。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上卷称其词“亦庄重而出之者”。《草堂诗余》别集卷一选录其《长相思》(玉樽凉玉人凉),沈际飞评曰“凄丽。数语收尽情款欲滴”;卷二选录其《一斛珠》(春风开者一时还),评曰“落韵疏野”,又选录《踏莎行》(扫径花寒),评曰“旧语不能新,便知才短”。今全宋词录存其词十一首,全宋诗录存其诗八首,全宋文收其文六卷。


元之初知制诰,上疏雪徐铉,贬商州。
王内翰禹偁,字元之。
是岁,以如京使柳开知代州,寻改知忻州。
诏以僧赞宁充左街僧录。
(辽圣宗统和十六年)是岁,放进士杨又玄等二人。
宋祁(998—1061)生。
贾昌朝(998—1065)生。
吕公弼(998—1073)生。
孙甫(998—1057)生。
孙抗(998—105 1)生。
黄注(998—1039)生。
本年重要作品:。
文:杨亿《广平公唱和集序》、杨亿《群公赠行集序》、王禹偁《野兴亭记》、王禹偁《书蝗》。
诗:王禹偁《赠状元先辈孙仅》、王禹偁《寒食出城马上偶作》、王禹偁《病中书事上集贤钱侍郎五首》、王禹偁《青猿》、王禹偁《寓直偶题》、王禹偁《伏日偶作》、王禹偁《和吏部薛员外见寄》、王禹偁《寄状元孙学士何》、王禹偁《送谭殿院之任南阳》、王禹偁《送河阳任长官》、王禹偁《和屯田杨郎中同年留别之什》、王禹偁《送临清杨可主簿入蜀》、王禹偁《送正言杨学士亿之任缙云》、王禹偁《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王禹偁《送南阳李太傅二首》、杨亿《至郡累旬恶风》。
十日,以礼部尚书温仲舒知贡举,御史中丞张咏、知制诰师颃权同知贡举,准诏合格进士孙暨已下七十一人。
乙丑(十日),命礼部尚书温仲舒知贡举,御史中丞张咏、刑部郎中知制诰师颃同知贡举,刑部员外郎董龟玉、太常寺博士王涉同考试及封印卷首,仍当日入院。
枢密直学士、礼部侍郎杨徽之以衰疾求解职,甲戌(十九日),授兵部侍郎,依前兼秘书监。
秘书监杨徽之荐著作佐郎、通判泰州戚纶文学纯谨,宜在儒馆。
癸亥(十日),诏:“今岁举人颇众,若依去年人数取合格者,虑有所遗落,进士可增及七十人,诸科增及一百八十人。
登进士第者:孙暨、高辅尧、钱易、李堪、鲁宗道、富言、林渭夫、陈绛等。
己丑(六日),诏三馆写四部书二本来上,一置禁中之龙图阁,一置后苑之太清楼,以备观览。
二十七日,王禹偶抵黄州任。
丙子(二十四日),御史中丞张咏为工部侍郎、知杭州。
九日,诏:礼部新及第进士孙暨等特免选注官。
丁巳(六日),宰臣、监修国史李沆等上重修《太祖实录》五十卷。
丙午(二十六日),置翰林侍读学士,以兵部侍郎杨徽之、户部侍郎夏侯峤、工部郎中吕文仲为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国子祭酒邢昺为之。
戊午(八日),上作《社日》五言诗赐近臣属和,宰执求免次韵,上曰:“君唱臣和,亦旧制也,无烦多让。
癸酉(二十三日),枢密副使、工部侍郎杨砺卒,69岁。
著有:《杨砺集》二十卷(《宋史》本传)。
丙子(二十六日),以司封郎中、知制诰朱昂为传法院译经润文官。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