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崔国辅由许昌令迁左补阙,钱起赋诗赠之。

输入历史事件:

崔国辅由许昌令迁左补阙,钱起赋诗赠之。

公元739年 本年
崔国辅许昌令迁左补阙钱起赋诗赠之。

钱起《诏许昌崔明府拜补阙》诗。崔明府崔国辅。李轸《泗州刺史李君神道碑》:“今夫人清河人也……弟国辅,秀才擢第,制举登科,历补阙、起居、礼部员外郎。”国辅开元二十三年应县令举,授许昌令,见《登科记考》卷八;其迁补阙约在本年。参见《唐才子传校笺》崔国辅传笺及补笺。


李觏卒,51岁。
著有:《删定易图论》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易类》)、《太平论》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中》)、《后集》六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类中》)、《退居类稿》十二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集类四》)、《皇祐续稿》八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集类四》)、《当语》三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集类四》)。
四日,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离眉州,赴京。
甲午(三日),知制诰刘敞、范镇同看详诸州编配罪人。
己亥(八日),以河南处士邵雍为将作监主簿。
八日,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途中所作诗文汇为《南行前集》,苏轼为之序。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辽道宗清宁五年)是年,上御百福殿,放进士梁援等百一十五人。
李廌(1059—1109)生。
郑居中(1059一1123)生。
本年重要作品:。
文:欧阳修《秋声赋》、欧阳修《有美堂记》、欧阳修《病暑赋》、苏洵《极乐院造六菩萨记》、苏洵《王荆州画像赞》、王安石《王逢原挽辞》、苏轼《南行前集叙》、苏轼《上王兵部书》、苏辙《巫山赋》、苏辙《屈原庙赋》。
诗:欧阳修《详定幕次呈同舍》、欧阳修《代鸠妇言》、欧阳修《看花呈子华内翰》、欧阳修《禁中见鞓红牡丹》、欧阳修《和圣俞唐书局后丛莽中得芸香一本之作用其韵》、欧阳修《和江邻几学士桃花》、欧阳修《啼鸟》、欧阳修《会饮圣俞家有作兼呈原父景仁圣从》、欧阳修《唐崇徽公主手痕和韩内翰》、欧阳修《小饮坐中赠别祖择之赴陕府》、欧阳修《鸣鸠》、欧阳修《夜闻风声有感呈原父圣俞》、欧阳修《答圣俞白鹦鹉杂言》、欧阳修《清明风雨三日不出因书所见呈圣俞》、欧阳修《依韵奉酬圣俞见赠之作》、欧阳修《送刁纺推官归润州》、欧阳修《夜坐弹琴有感二首呈圣俞》、欧阳修《奉答圣俞岁日书事》、欧阳修《夜闻春风有感寄子华长文景仁》、欧阳修《送王平甫下第》、欧阳修《对雪十韵》、欧阳修《和武平学士岁晚禁直书怀》、欧阳修《病告中怀子华原父》、欧阳修《明妃曲和王介甫作》、欧阳修《再和明妃曲》、梅尧臣《和永叔六篇》、梅尧臣《九日永叔长文原甫景仁邻几持国过饮》、梅尧臣《韵语答永叔内翰》、梅尧臣《嘉祐己亥岁旦永叔内翰》、梅尧臣《唐书局丛莽中得芸香一本》、梅尧臣《送祖择之赴陕府》、苏洵《自尤诗》、苏洵《游嘉州龙岩》、苏洵《游陵云寺》、苏洵《初发嘉州》
戊戌(八日),降新知信州、屯田员外郎蔡挺知南康军。
戊辰(九日),太常丞、监察御史里行王陶为右正言,谏院供职。
十五日,苏洵父子三人抵京师,集途中所作诗文为《南行后集》。
五年庚子自江陵至京师,途中所为诗赋又七十三篇,为《南行后集》。
乙亥(十六日),户部判官、太常博士、集贤校理钱公辅知明州。
丁丑(十八日),观文殿大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左丞、提举景灵宫田况为太子少傅致仕。
四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刘沆卒,66岁。
著有:《书目》二卷(《宋史•艺文志三》)、《刘氏家谱》一卷(《宋史•艺文志三》)。
苏辙以选人至流内铨,授河南府渑池县主簿,未赴。
梅尧臣由屯田员外郎迁都官员外郎。
十七日,江休复卒,56岁。
著有:《嘉祐杂志》三卷(《宋史•艺文志五》)、《江休复集》四十卷(《宋史•艺文志七》)、《唐宜鉴》十五卷(《宋史》本传)、《春秋世论》三十卷(《宋史》本传)。
陈留江君邻几,常与圣俞、子美游,而又与圣俞同时以卒。
著录: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三四、《宋史•艺文志七》。
江邻几善为诗,清淡有古风。
已卯(二十一日),度支判官、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王安石同修起居注。
癸未(二十五日),枢密副使、吏部侍郎程戡罢为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同群牧制置使。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